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经济调查范文

家庭经济调查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家庭经济调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家庭经济调查

篇1

我叫***,是****班的一名学生。家住在*******,家乡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没有其他的经济作物。由于家中有病重的爷爷,所以父母都不能出外打工,家庭条件不太好。所以本学年我希望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以减轻家庭经济一时之负担。

家乡**是平原地区,既没有什么天然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也没有什么名牌产品商家在那落户。大部分地区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产作物,有些县乡以种植苹果、桃子等果树为主要经济作为。我们村所在的**只是种植玉米和小麦,由于它们比较好管理,大多数的村民都出外打工,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不愿出外打工的,也都在城里找到了工作,村里所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小孩。由于我们家所在村镇很偏僻,交通十分不便。要进城必须走二三里地的土路才能到达油路,让后搭车。一遇到下大雨的时候,因为我们村地势很低,村四周向外通的道路都会被水淹没,出入很不方便。因此即使想种植一些时令的经济作物,往外运卖都是个问题,更不要说是种植果树了。

我们家因为爷爷常年重病在身,不能参加任何的劳动,否则支气管炎就会发作,而且平常也不能断药,必须经常到医院检查治疗,因此父母能不能出远门打工。前些年家里种植了些番茄、茄子等夏季蔬菜,再加上卖一些粮食的钱,就可以维持爷爷医药费和我的初、高中的学费以及家庭的其他轻微的消费了。由于父亲左眼有角膜炎,看东西很模糊,天气一热就完全看不见了,而且还会有些疼痛。前年父亲

因为太过于劳累,右腿脚后跟突然疼痛的厉害,近半年都不能干重活,所以母亲就到城里的一个学校餐厅帮人做饭,每月工资只有XXX元,家里只剩下父亲和爷爷了。由于父亲的身体不允许,从那以后家里就不再种植蔬菜了。就单单靠种植小麦、玉米地收入来算:一亩地小麦平均按1000斤,八亩地是XXX斤,一斤小麦按平均偏高的价钱0.80元来算,一年所收的小麦全部卖掉收入是XXXX元。算上种地的投资,化肥、农药、种子、庄稼播种和收割的农机使用费,满打满算不过剩余XXXX元。这是卖掉所有收获的小麦的价钱,在加上留下一部分自己吃的呢?能卖的最多是XXXX斤,也就是XXXX元,也就是说,仅仅是种植小麦的所获得额外经济收入是XXXX元左右。至于玉米地收入和小麦差不多,一年种地的收入大概是4000元。而我们在学校一年的消费(包括学费、生活费)是10000元左右。换句话说,仅仅靠种地的收入,才刚刚够一个大学生在学校一年消费的二分之一不到,那剩余的二分之一呢?另外家庭必须的生活消费金额呢?如此来算,为之奈何?

去年我考上大学后,家里把喂了很多年的老牛连同还没有完全长大的牛仔卖了,再加上卖粮食的钱,母亲一年微薄工资和以往每年的积蓄,算是把我大一一年的学费支付了起来。说实在话,交完学费后,家里真的什么都没剩下了。临走时的XXX元的生活费我拿着真有点烫手…当时觉得我真的像一个可恶的资本家一样,把家里仅有的那一点积蓄都榨干了。

由于家里农活太多,再加上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差,去年暑假开学

的时候,母亲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在家里做饭、干农活。父亲跟着村子里的人干一些短期的比较轻的活,毕竟这个家还需要一定的生活开支。

我有两个姐姐,都已经出嫁。听起来这样的家庭或许并不困难,甚至会说我很幸福,这样的家庭生活一定相当的富有。对于一般的家庭可能会是这样的情况。可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家庭成员只是这本经书的封皮而已,看似诱人的书册封面,或许里面记载着很多充满了生活酸甜苦辣的故事和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艰辛甚至无奈的背景。

两个姐姐上学时都是中途退学,出外打工。她们俩都是典型的“月光族”,工资不论高低绝不保留,个人消费理念堪称先进,几年打工生活,有时还要家里寄钱过去。现在她们的家庭也并不富有,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工作所得勉强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有时她们也会给我寄学校去一些生活费,但杯水车薪。

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我也想申请国家贫困生补助,我的贫困生申请表也盖章了,可是由于忘记开三级证明了,觉得交上申请表也没有用,所以就没有交。我想在学校的时候,找一个兼职,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这样会给家里减轻一些经济负担。刚开始的时候我找了一个,但父亲怕影响我学习,坚持不让。另外在大一后半期我担任了班级班长的职务,学习、生活、工作、休息,我不得不放弃继续找兼职的打算,所以在学校里的所有开支就只能靠家里了。大二我竞选里团总支副书记,可能我还不会有时间找兼职,来补贴生活费。所以我想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来缓解家里一时的经济负担。

一个十分普通甚至贫寒的家庭,仅仅依靠变卖低价的粮食,来供应一个高额学费和生活费的大学生上学的确很难。尽管如此,但我相信这只是短暂的,在大二这学年,我急需要国家助学贷款的帮助,我有信心和能力在规定时间内还清国家贷款。

以上就是我们当地和家庭经济的情况,情况属实,愿接受校领导、老师的审查。

此致

敬礼

院系*****

专业*****

篇2

关键词:阿里河;森工公司;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F3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220-02

一、公司发展家庭经济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公司工会从实际出发积极顺应林区发展新形势和广大职工增收致富迫切要求,找准利用丰富的林下、林间资源大力发展家庭经济的切入点,加大对适合林区职工发展项目的扶持力度,使公司家庭经济出现了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种、养、采、服多业并举、全方位发展的新格局。据调查,目前职工从事家庭经济户数2 190户,实现经济效益5 000余万元,其中养殖户410户,种植355户,培植食用菌282户,山野菜采集570户,服务及其他产业573户。养牛560头,养羊1 200头,养猪6 500头,种植土地25 000亩,马铃薯25 000亩,小浆果400亩,培植食用菌400万袋,华子菇30万袋。

二、公司家庭经济发展的特点

1.家庭经济在林业职工增收份额上是缓慢上升趋势。据百户统计,2011年,户均家庭经营收入12 000元,占职总收入的50%,比2006年提高了16百分点。

2.传统的养殖业仍然在家庭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2011年,每户家庭经济养殖户收入26 000元,占家庭经济收入的26%,由于行情好,效益高,一些规模养殖户,纷纷扩大养殖规模,年出栏2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户96户,生猪存栏6 500头,年出栏8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274户。这些户一般年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高的达到20元,如贮木场职工王孝林,养猪年出栏600头,年纯收入20多万元,养鸡户张君年存栏 1 500只,年收入20万元。

3.食用菌培植业占林区家庭经济的重头戏。由于山上林场所,有着丰富的林下资源和林间空地,由过去传统、分散、副业型向集约、连片、主业型发展。在大户、能人带动之下以家庭经济为主业而发展起来的林场(所),或者数户大连片,从而实现“一户带十户,十户一大片”发展势头,如齐奇岭林场有40户,目前有26多户培植木耳、华子菇。2011年全场实现人均纯收入6 500元,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8户。

4.小浆果培植业的发展不断壮大。小浆果种植业,是工会多年扶持的困难职工庞延军带动起来的,庞延军贮木场的一名装车工,由于转季,一年仅有5个月的时间上班,妻子无业,一家三口年收入只有4 000余元。当得知在我地区建塑料大棚种植草莓气候适宜、收益不错时,公司工会打破常规一次为其贷款50 000元,通过辛勤劳动,现在他的种植园从3亩扩大到30亩,由1个大棚扩大到6个大棚,产品的品种也从单一的草莓发展到草莓、树莓、蓝莓、葡萄等多个品种,效益上由过去的年收几千元到如今年实现产值达6万余元,几年来,工会累计为其贷款15万元,实现产值60万余元,他从过去的负债累累发展到现在拥有固定资产300万元,由于小浆果营养丰富,附加值高,倍受家庭经济户的青睐,在他的带动下,现阿里河地区小浆果种植面积达400亩。

三、家庭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缺乏系统的组织领导,合理规划、引导、扶持和协调服务。家庭经济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职工虽然渴望家庭致富,但因文化水平低、素质差、科技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直接阻碍着家庭经济迅速发展的步伐。

2.信息不灵,缺乏正确引导。一些家庭经济户上项目并不适合本地发展。另外户均收入低、家底薄,致使家庭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发展一些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项目。

3.经营方式陈旧,规模小。目前家庭经济中,传统的自然经济为主体,家庭经济发展仍是单打独斗,规模化、集团化、区域化的专业片几乎很少。有相当比重的一些职工,管理粗放,出栏率低,经济效益不高,谈不上科学化、商品化和规模化生产。家庭经济收入在百元以下的还有近500户,占公司家庭经济户的22%,如小浆果种植业,阿里河地区种植面积为400亩,如果引进外商需达到700亩,没有生产线、没有保鲜设备,外商因达不到规模不能统一收购,也不愿意投资建厂深加工,造成家庭经济户无法继续扩大规模。

四、发展家庭经济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公司党委、公司站在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家庭经济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确立了“近期靠家庭经济致富,中期靠接续产业拉动增收,长远靠全民创业发展”战略目标。同时把家庭经济工作纳入企业经济目标责任状,与企业经济指标同时考核。公司工会把扶持困难职工发展家庭经济脱贫致富列入工会建家工作和实绩考核目标。公司工会持续开展了“包帮扶持,携手脱贫”活动,要求每个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每年重点包帮两个困难职工依靠家庭经济脱贫,包帮两个没有起动家庭经济的困难职工上项目,通过逐年递增包帮对象,达到共同致富。如森林经营处领导带领困难职工向黑土地要效益,采取班子全体与6名困难职工结成帮扶对子,与33名单职工结成致富对子,采取自己筹措一部分,向公司工会贷款一部分,单位提供生产设备,集中种植马铃薯,2010年至今扶持15户困难职工彻底脱贫,引领33名职工实现增收40万余元。

2.宣传发动。为了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发展家庭经济的积极性,切实有效地带领职工发展家庭经济,一方面,从培育成功典型着眼,广泛宣传引导下岗困难职工树立发展家庭经济的信心,使职工认清发展家庭经济的重大意义。几年来,共表彰家庭经济劳模12人、致富能手45人,召开事迹报告会引领职工脱贫致富。公司上下形成了人人争着上项目、谋出路、求发展、早脱贫的良好氛围。

3.突出协会指导。2010年,公司成立了家庭经济协会,并成立了种植、养殖等5个分会,通过协会作用,引导职工走联合经营的路子,把分散的个体经济整合起来,统一面对市场,提高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2010成立家庭协会以来,举办座谈会7次,带领各单位困难职工及家庭经济户举办拉练式参观学习3次,家庭经济分会举办山野菜采集等培训班10期,为职工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4.大力扶持。为有效解决广大职工群众在发展家庭经济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公司工会积极从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一是资金扶持。全面启动限期无息小额贷款活动,仅2012年,已为249户困难职工贷款110万元。为使限期无息小额贷款切实发挥最大效应,工会组成调查组对申请贷款的每一户下岗、困难职工进行全面的调查,根据他们自身的特长和条件,帮助他们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发展项目。公司工会在贷款投放和使用过程中,本着因地制宜、灵活管理的原则,对资金周转困难,发展项目较大、条件乐观的家庭经济户,加大贷款扶持力度。2010年以来,公司工会进一步加大了限期无息贷款的工作力度,将贷款额度提高到5 000元~50 000元,有力地助推了家庭经济的发展。二是技术扶持。加强培训,把增收资料、书籍、光盘等送到家庭经济户手中。发挥“周末学校”流动课堂的作用,本着职工缺什么,补什么,采取“定单式”培训,将培训办在基层、办在田间。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近年来,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60期,接受培训人员达2 400余人次,确保扶持一户、发展一户、脱贫一户。三是项目扶持。结合公司的具体特点和总体发展目标,重点做强五大家庭经济项目,2011年以来改变了由过去分散式帮扶的形式,加大项目帮扶,以项目拉动困难职工脱贫致富,以项目助推家庭经济发展,阿里河森工公司现已形成了北部伊山林场突出林产品采集业,红星、兴阿林场利用土地资源,发展有机农业和观光农业;东西部以齐奇岭和嘎仙林场为主,大力发展食用菌培植业;南部各林场依托相思谷景区,发展旅游附属产业。

五、发展家庭经济的几点思考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家庭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受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和市场需求的制约较大,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规划,才能实现庭院资源的有效、有序、合理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确保家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产业化经营,标准化运作。坚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一场一品,一地一业,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着力引导发展专业户、专业场、专业片,逐步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协会、协会带基地、基地带林户的生产格局,不断推进家庭开发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大力发展推广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不断增强家庭经济林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科技兴院,提高家庭经济服务水平。在采用传统精耕细作方式的基础上,大量采用科技新成果,引进优良品种,促进家庭经济科学发展。

篇3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资助;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收费制度的改革,教育费用实现了由政府完全承担到政府和受教育者分担的转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也因此凸显出来。所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间支付学费和生活费比较困难的学生,以往的研究中往往称之为“贫困生”,但国家已经改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笔者也认为这一称呼更为合理,更具人文关怀。笔者对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查,分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及心理需求,并试图从人文关怀的层面探讨如何更好地做他们的资助工作。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以及与学生访谈等方式,发放调查问卷107份,经过分析研究发现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现象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对策。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及分析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布状况

笔者在调查中将学生的月消费划分为四个等级:400元以下、400~600元、600~800元、800元以上。根据当地基本生活消费水平,将月消费为400元以下的学生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次调查的107名对象均为月消费低于400元的学生。

调查发现:67.3%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18.9%的来自小城镇,9.3%的来自中小城市,4.5%的来自大城市。这反映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高校学生中的反映。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压力状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面临经济困难的同时又面临着日常生活消费、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一系列的压力。他们的心理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要花更多时间考虑下一步的生活。当被问及“你认为经济困难给你哪方面带来最大压力”时,被调查者回答见下表:

(1)生存压力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方面比较节俭,消费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是时常感受到生活消费方面的压力。他们不得不为了钱而从事兼职或者勤工助学等工作,身心疲惫,经常感受到生存的压力。

(2)学业压力

家庭的困境和强烈要改变这种现状的愿望促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努力地学习,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中不乏尖子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普遍出现两极分化局面,即有部分困难学生成绩特别突出优异,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成绩基本垫底。”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来自教育资源有限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其文化素质基础薄弱。另一方面,生活困境使他们中不少人为了解决经济困难而去勤工助学、打工,因而耽误学业,影响了学习成绩。

(3)就业压力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岗位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教育资源比较匮乏落后的地区,他们在中学阶段主要致力于知识学习,综合素质能力相对薄弱,能明显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另外,当前社会上有些不正之风,某些单位用人制度还不够完善,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存在着靠关系、走后门等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聘就业时主要依靠个人实力,而不是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因此处于被动和弱势的地位。

(4)心理压力

在面对社会激烈竞争和经济窘迫的双重压力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出现心理敏感、自卑、焦虑、孤独、苦闷等不良心理情绪,导致其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困惑和障碍。

二、人文关怀的理念

1.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重视人文关怀,能够积极促进困难学生的自身发展,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打造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经济上的扶持是重要的,但如果在资助工程中缺少了对他们的尊重,再多的经济援助也不会打动他们的心,反而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文化素质、精神追求较高的特殊群体,需要层次也相对较高,必要的经济资助并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需要动机,相对更加强烈的是人的尊严、人格、权利等精神诉求。

三、人文关怀理念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思考

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体现人文关怀,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的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使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1.生存关怀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奖、助、免、勤、贷、补”资助体系,保障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这些政策在现实中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能解决部分困难学生基本的生存压力。由于现阶段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数较大,仅仅通过政府的补助、助学贷款等不能满足所有困难学生的需要,因此,高校应积极拓展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渠道,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经济援助体系,全面切实保障这些困难的学生能够保障基本生存,不被生活的重担压垮。

2.精神关怀

(1)心理健康关怀

调查表明,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着自卑、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症状。物质贫困进一步导致了思想状况不稳定及心理健康等问题。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让他们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困难,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这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2)教育关怀

励志教育。少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对待社会、政府、高校助学的态度上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认为接受社会的资助是理所应当的,面对困难不是首先想到靠自己解决,而是依赖外界。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在认真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让他们摆脱“自己是弱势群体”的自我定位。宣传自强精神,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激励他人自立、自强的同时也激发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更加勇敢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感恩教育。引导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报社会,生发出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意识。感恩教育可以把这种被动接受资助的行为升华为主动回报社会的动力,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受资助的经历体会到社会上其他需要帮助的群体的困难处境,使资助走向“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轨道。完善自我、回报社会,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

(3)能力关怀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存关怀和精神关怀,最终是为了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就业关怀。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就业意味着人生的又一次转变。因此,在就业工作中对他们予以特别的关怀和扶持,既是人文关怀的表现,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需要。首先,在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要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有个大概的目标和方向。其次,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的联系,通过与这些单位共建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拓宽实习就业渠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排忧解难。

综合素质关怀。人文关怀的目的是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我们要通过各种锻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自我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服务能力等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和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篇4

一、家庭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好的完成“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工作,近年来,全盟各级妇联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以实事求实效,创新工作方式,不断寻求强化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具体做法是:

1、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深入调研,为长期开展家教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家庭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性事业,因此,兴安盟各级妇联都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委员会,各乡苏木镇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健全了各级领导机构,为在全盟范围内全面开展好家庭教育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为全面、深入地掌握全盟家庭教育情况,近年来盟妇联多次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调研,为及时调整家庭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提供充分的依据。

2、以家长学校为主载体,架起家校联系的桥梁。近年来,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家长,坚持开办家长学校,着力提高家长科学育人的素质。目前,全盟共建各类家长学校720所,形成了有专家、学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教育工作者、离退休老干部等社会各方面力量组成的专兼职教育骨干队伍,在家庭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各级关工委同志和关心下一代工作者经常组成讲师团、报告团等深入厂矿、机关、学校、农村开展家庭教育专题报告。

3、创新活动载体,不断完善家庭教育机制。近年来,兴安盟妇联努力开创家庭教育新举措,通过编制家庭教育学习辅导资料、开通家教网站、创建家教工作试点等方式,使全盟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完善。截止目前,全盟共编制家庭教育辅导材料读本6套。扎赉特旗在创建家教工作试点的过程中,根据农村实际,经常配合学校,开展母子共同参加的课外活动,每年的“六一”都举办母子运动会或家庭演唱会等。通过经常不断地开展丰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推动和加强了家庭教育活动的深入和进展,使科学育儿知识逐步得到普及。扎旗第一所家长学校试点巴彦高勒家长学校成为区级妇联的家庭教育示范点,并在2005年度被评为全国“双合格”家庭教育先进集体,旗妇联也荣获全区“双合格”家庭教育先进集体奖。2007年,音德尔第一小学家长学校也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受到了全国表彰奖励。

4、明确社区家教指导中心责任,建立社区教育工作机制。近几年来,妇联系统配合社区文化建设,形成了以家长学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站(或基层妇委会)为基地,以O一3岁亲子工程为切入点的家庭教育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协调社会有关部门,开展“优生、优育、优教”咨询活动及讲座。乌兰浩特市各社区妇联每年都举办2期以上市民培训班,同时,各级妇联坚持以优良的工作作风鼓舞人,开展家庭读书活动,并通过举办“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大型社区文化广场演出,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和教子观,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家庭教育工作开展不平衡。

2、0—3岁幼儿家长多为哺乳期或孕妇,办班培训不好集中。

3、家长学校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内容缺乏新意,程度不同地存在以家长会取代家长学校教育内容的问题。家长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家教工作缺少较为稳定的经费来源。家庭教育经费不足或没有家教经费,致使一些社区和村镇家教工作滞后,家教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5、社会不良因素对学校、家庭教育的抵消和影响。

三、建议与对策

1、办好各类家长学校,加强阵地建设。各地要以中、小学、幼儿园为阵地,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家长开办家长学校。

2、加大家庭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积极争取财政、教育、物价等部门对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力求使家教工作有较为稳定的经费来源。

3、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各级妇联、教育、民政、团委、关工委、宣传、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产业信息部门、社科院(所)、残联、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加大对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力度。

篇5

关键词:中学生,体质,体育教学,健康状况,体育锻炼

 

1.研究目的

为了贯彻“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方案;新的体质健康标准围绕“增强学生体质”这一中心任务,对学校体育领域、对学校体育工作者来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部分中学体育课、课外活动安排不尽人意,,不难想象这样的状况会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严重滑坡,当然也就谈不上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当代体育活动的新潮流,认识体育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呼吁学校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体育活动的运动机制,寻找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方法,通过体育教学和组织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等途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全面圆满地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2.研究方法:运用访问法、文献资料与综合分析等方法访问了部分中学生的体育教学情况并查阅了有关资料。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习压力大,学校往往重智轻体,把文化课和升学率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把体育课置于次要地位,许多老师对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前提下的体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理论认识不到位,方法不优化,把全部时间用于学习上或宁愿将多余时间白白地浪费,也不愿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导致学生的锻炼时间日趋减少,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几乎一周都没有锻炼的时间。造成这种现象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主观上对健康标准定位不准确,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对于获得适应能力应是长期锻炼的结果认识不够,从而缺乏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体育课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同时又有大部分同学不喜欢体育课,喜欢体育活动是因为他们喜欢玩,不喜欢体育课却是因为中小学生的体育课过分强调统一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始终摆脱不了旧的教学观念和形式,体育教师虽然都具有很高的学位,也都按教学大纲上的内容努力想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但在实践中却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而学生偏爱健美、街舞、游泳、兵乓球等项目,一般学校从师资到场地都无法满足,如果学校改变过去指令式活动为任选式,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结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内容锻炼项目,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学生在课内课外可能都会很活跃。科技论文。科技论文。

3.3课外活动和课间操存在的问题

课间操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身体锻炼这一积极性休息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疲劳,防止因长时间坐位获单一的身体姿势导致的身体畸形发育,可安排广播操或视力保健操等,而学生往往喜欢下午的课外活动不喜欢课间操,原因是学生的生活习惯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要求,有些学生出操仅仅是迫于考勤的压力应付差事;而下午的体育活动学生们却玩得不亦乐乎,这和学生天性不爱受约束,向往自由有关。因此,在学生认识尚未形成自觉的行动的情况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充分认识出操的重要性,保证每天有充分的活动时间。

3.4家庭、社会存在的问题

体育锻炼,是现代人生活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这样,一是随着体育运动的日益普及,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来高;三是随着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特别是自动化生产水平的提高,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已经获正在尝到“肌肉饥饿”的苦头,因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们是越来越多。但锻炼的人群中中老年居多,却很少看到青少年的影子,即便是双休日也是这样。科技论文。现在的孩子学习紧张,每天的课排的满满的,又都是独生子女,处处受宠爱,常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既不劳动也不运动,更不能吃苦耐劳,即便是玩也变成了玩电脑、看电视,使得他们出去锻炼的时间很少。

3.5场地与器材问题

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的体育设施满足不了他们锻炼身体的需求,常常出现有课外活动的时候,学生从家带器材去学校的现象。有的体育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参加体育活动,给学生自制一些体育器械等。

4.结论与建议

(1)增加学校体育的投入,保证体育课教学:学校体育设施、师资条件要符合当前“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要采取具体措施和政策来保证提高师资的素质,增加对学校体育的投入,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

(2)改变体育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体育锻炼是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增进健康、增进体质;掌握与提高体育和增进健康有关的基本知识和机能等重要措施,而这一重要措施的实施要依靠体育教学手段来实现,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和指导他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可以使儿童少年全面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3)体育科学常识的教学内容要具体:儿童少年的体质与健康状况、智力与心理发育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现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并且对于成年后的体质水平、健康状况和劳动能力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对他们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时,要与他们现阶段身体状况相适应,给予科学合理的安排。

参考文献

[1]马永红.影响我国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人为因素[J].辽宁体育科技,2006年第一期

[2]伊小俭.我国大学生的体格与家庭社会经济因素及自然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J]体育科技,2006年第一期

[3]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黄春梅.对学校体育中“重与轻”、“冷与热”现象的分析与思考新疆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