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庭经济调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我叫***,是****班的一名学生。家住在*******,家乡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没有其他的经济作物。由于家中有病重的爷爷,所以父母都不能出外打工,家庭条件不太好。所以本学年我希望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以减轻家庭经济一时之负担。
家乡**是平原地区,既没有什么天然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也没有什么名牌产品商家在那落户。大部分地区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产作物,有些县乡以种植苹果、桃子等果树为主要经济作为。我们村所在的**只是种植玉米和小麦,由于它们比较好管理,大多数的村民都出外打工,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不愿出外打工的,也都在城里找到了工作,村里所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小孩。由于我们家所在村镇很偏僻,交通十分不便。要进城必须走二三里地的土路才能到达油路,让后搭车。一遇到下大雨的时候,因为我们村地势很低,村四周向外通的道路都会被水淹没,出入很不方便。因此即使想种植一些时令的经济作物,往外运卖都是个问题,更不要说是种植果树了。
我们家因为爷爷常年重病在身,不能参加任何的劳动,否则支气管炎就会发作,而且平常也不能断药,必须经常到医院检查治疗,因此父母能不能出远门打工。前些年家里种植了些番茄、茄子等夏季蔬菜,再加上卖一些粮食的钱,就可以维持爷爷医药费和我的初、高中的学费以及家庭的其他轻微的消费了。由于父亲左眼有角膜炎,看东西很模糊,天气一热就完全看不见了,而且还会有些疼痛。前年父亲
因为太过于劳累,右腿脚后跟突然疼痛的厉害,近半年都不能干重活,所以母亲就到城里的一个学校餐厅帮人做饭,每月工资只有XXX元,家里只剩下父亲和爷爷了。由于父亲的身体不允许,从那以后家里就不再种植蔬菜了。就单单靠种植小麦、玉米地收入来算:一亩地小麦平均按1000斤,八亩地是XXX斤,一斤小麦按平均偏高的价钱0.80元来算,一年所收的小麦全部卖掉收入是XXXX元。算上种地的投资,化肥、农药、种子、庄稼播种和收割的农机使用费,满打满算不过剩余XXXX元。这是卖掉所有收获的小麦的价钱,在加上留下一部分自己吃的呢?能卖的最多是XXXX斤,也就是XXXX元,也就是说,仅仅是种植小麦的所获得额外经济收入是XXXX元左右。至于玉米地收入和小麦差不多,一年种地的收入大概是4000元。而我们在学校一年的消费(包括学费、生活费)是10000元左右。换句话说,仅仅靠种地的收入,才刚刚够一个大学生在学校一年消费的二分之一不到,那剩余的二分之一呢?另外家庭必须的生活消费金额呢?如此来算,为之奈何?
去年我考上大学后,家里把喂了很多年的老牛连同还没有完全长大的牛仔卖了,再加上卖粮食的钱,母亲一年微薄工资和以往每年的积蓄,算是把我大一一年的学费支付了起来。说实在话,交完学费后,家里真的什么都没剩下了。临走时的XXX元的生活费我拿着真有点烫手…当时觉得我真的像一个可恶的资本家一样,把家里仅有的那一点积蓄都榨干了。
由于家里农活太多,再加上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差,去年暑假开学
的时候,母亲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在家里做饭、干农活。父亲跟着村子里的人干一些短期的比较轻的活,毕竟这个家还需要一定的生活开支。
我有两个姐姐,都已经出嫁。听起来这样的家庭或许并不困难,甚至会说我很幸福,这样的家庭生活一定相当的富有。对于一般的家庭可能会是这样的情况。可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家庭成员只是这本经书的封皮而已,看似诱人的书册封面,或许里面记载着很多充满了生活酸甜苦辣的故事和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艰辛甚至无奈的背景。
两个姐姐上学时都是中途退学,出外打工。她们俩都是典型的“月光族”,工资不论高低绝不保留,个人消费理念堪称先进,几年打工生活,有时还要家里寄钱过去。现在她们的家庭也并不富有,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工作所得勉强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有时她们也会给我寄学校去一些生活费,但杯水车薪。
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我也想申请国家贫困生补助,我的贫困生申请表也盖章了,可是由于忘记开三级证明了,觉得交上申请表也没有用,所以就没有交。我想在学校的时候,找一个兼职,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这样会给家里减轻一些经济负担。刚开始的时候我找了一个,但父亲怕影响我学习,坚持不让。另外在大一后半期我担任了班级班长的职务,学习、生活、工作、休息,我不得不放弃继续找兼职的打算,所以在学校里的所有开支就只能靠家里了。大二我竞选里团总支副书记,可能我还不会有时间找兼职,来补贴生活费。所以我想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来缓解家里一时的经济负担。
一个十分普通甚至贫寒的家庭,仅仅依靠变卖低价的粮食,来供应一个高额学费和生活费的大学生上学的确很难。尽管如此,但我相信这只是短暂的,在大二这学年,我急需要国家助学贷款的帮助,我有信心和能力在规定时间内还清国家贷款。
以上就是我们当地和家庭经济的情况,情况属实,愿接受校领导、老师的审查。
此致
敬礼
院系*****
专业*****
关键词:阿里河;森工公司;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F3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220-02
一、公司发展家庭经济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公司工会从实际出发积极顺应林区发展新形势和广大职工增收致富迫切要求,找准利用丰富的林下、林间资源大力发展家庭经济的切入点,加大对适合林区职工发展项目的扶持力度,使公司家庭经济出现了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种、养、采、服多业并举、全方位发展的新格局。据调查,目前职工从事家庭经济户数2 190户,实现经济效益5 000余万元,其中养殖户410户,种植355户,培植食用菌282户,山野菜采集570户,服务及其他产业573户。养牛560头,养羊1 200头,养猪6 500头,种植土地25 000亩,马铃薯25 000亩,小浆果400亩,培植食用菌400万袋,华子菇30万袋。
二、公司家庭经济发展的特点
1.家庭经济在林业职工增收份额上是缓慢上升趋势。据百户统计,2011年,户均家庭经营收入12 000元,占职总收入的50%,比2006年提高了16百分点。
2.传统的养殖业仍然在家庭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2011年,每户家庭经济养殖户收入26 000元,占家庭经济收入的26%,由于行情好,效益高,一些规模养殖户,纷纷扩大养殖规模,年出栏2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户96户,生猪存栏6 500头,年出栏8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274户。这些户一般年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高的达到20元,如贮木场职工王孝林,养猪年出栏600头,年纯收入20多万元,养鸡户张君年存栏 1 500只,年收入20万元。
3.食用菌培植业占林区家庭经济的重头戏。由于山上林场所,有着丰富的林下资源和林间空地,由过去传统、分散、副业型向集约、连片、主业型发展。在大户、能人带动之下以家庭经济为主业而发展起来的林场(所),或者数户大连片,从而实现“一户带十户,十户一大片”发展势头,如齐奇岭林场有40户,目前有26多户培植木耳、华子菇。2011年全场实现人均纯收入6 500元,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8户。
4.小浆果培植业的发展不断壮大。小浆果种植业,是工会多年扶持的困难职工庞延军带动起来的,庞延军贮木场的一名装车工,由于转季,一年仅有5个月的时间上班,妻子无业,一家三口年收入只有4 000余元。当得知在我地区建塑料大棚种植草莓气候适宜、收益不错时,公司工会打破常规一次为其贷款50 000元,通过辛勤劳动,现在他的种植园从3亩扩大到30亩,由1个大棚扩大到6个大棚,产品的品种也从单一的草莓发展到草莓、树莓、蓝莓、葡萄等多个品种,效益上由过去的年收几千元到如今年实现产值达6万余元,几年来,工会累计为其贷款15万元,实现产值60万余元,他从过去的负债累累发展到现在拥有固定资产300万元,由于小浆果营养丰富,附加值高,倍受家庭经济户的青睐,在他的带动下,现阿里河地区小浆果种植面积达400亩。
三、家庭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缺乏系统的组织领导,合理规划、引导、扶持和协调服务。家庭经济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职工虽然渴望家庭致富,但因文化水平低、素质差、科技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直接阻碍着家庭经济迅速发展的步伐。
2.信息不灵,缺乏正确引导。一些家庭经济户上项目并不适合本地发展。另外户均收入低、家底薄,致使家庭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发展一些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项目。
3.经营方式陈旧,规模小。目前家庭经济中,传统的自然经济为主体,家庭经济发展仍是单打独斗,规模化、集团化、区域化的专业片几乎很少。有相当比重的一些职工,管理粗放,出栏率低,经济效益不高,谈不上科学化、商品化和规模化生产。家庭经济收入在百元以下的还有近500户,占公司家庭经济户的22%,如小浆果种植业,阿里河地区种植面积为400亩,如果引进外商需达到700亩,没有生产线、没有保鲜设备,外商因达不到规模不能统一收购,也不愿意投资建厂深加工,造成家庭经济户无法继续扩大规模。
四、发展家庭经济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公司党委、公司站在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家庭经济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确立了“近期靠家庭经济致富,中期靠接续产业拉动增收,长远靠全民创业发展”战略目标。同时把家庭经济工作纳入企业经济目标责任状,与企业经济指标同时考核。公司工会把扶持困难职工发展家庭经济脱贫致富列入工会建家工作和实绩考核目标。公司工会持续开展了“包帮扶持,携手脱贫”活动,要求每个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每年重点包帮两个困难职工依靠家庭经济脱贫,包帮两个没有起动家庭经济的困难职工上项目,通过逐年递增包帮对象,达到共同致富。如森林经营处领导带领困难职工向黑土地要效益,采取班子全体与6名困难职工结成帮扶对子,与33名单职工结成致富对子,采取自己筹措一部分,向公司工会贷款一部分,单位提供生产设备,集中种植马铃薯,2010年至今扶持15户困难职工彻底脱贫,引领33名职工实现增收40万余元。
2.宣传发动。为了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发展家庭经济的积极性,切实有效地带领职工发展家庭经济,一方面,从培育成功典型着眼,广泛宣传引导下岗困难职工树立发展家庭经济的信心,使职工认清发展家庭经济的重大意义。几年来,共表彰家庭经济劳模12人、致富能手45人,召开事迹报告会引领职工脱贫致富。公司上下形成了人人争着上项目、谋出路、求发展、早脱贫的良好氛围。
3.突出协会指导。2010年,公司成立了家庭经济协会,并成立了种植、养殖等5个分会,通过协会作用,引导职工走联合经营的路子,把分散的个体经济整合起来,统一面对市场,提高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2010成立家庭协会以来,举办座谈会7次,带领各单位困难职工及家庭经济户举办拉练式参观学习3次,家庭经济分会举办山野菜采集等培训班10期,为职工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4.大力扶持。为有效解决广大职工群众在发展家庭经济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公司工会积极从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一是资金扶持。全面启动限期无息小额贷款活动,仅2012年,已为249户困难职工贷款110万元。为使限期无息小额贷款切实发挥最大效应,工会组成调查组对申请贷款的每一户下岗、困难职工进行全面的调查,根据他们自身的特长和条件,帮助他们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发展项目。公司工会在贷款投放和使用过程中,本着因地制宜、灵活管理的原则,对资金周转困难,发展项目较大、条件乐观的家庭经济户,加大贷款扶持力度。2010年以来,公司工会进一步加大了限期无息贷款的工作力度,将贷款额度提高到5 000元~50 000元,有力地助推了家庭经济的发展。二是技术扶持。加强培训,把增收资料、书籍、光盘等送到家庭经济户手中。发挥“周末学校”流动课堂的作用,本着职工缺什么,补什么,采取“定单式”培训,将培训办在基层、办在田间。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近年来,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60期,接受培训人员达2 400余人次,确保扶持一户、发展一户、脱贫一户。三是项目扶持。结合公司的具体特点和总体发展目标,重点做强五大家庭经济项目,2011年以来改变了由过去分散式帮扶的形式,加大项目帮扶,以项目拉动困难职工脱贫致富,以项目助推家庭经济发展,阿里河森工公司现已形成了北部伊山林场突出林产品采集业,红星、兴阿林场利用土地资源,发展有机农业和观光农业;东西部以齐奇岭和嘎仙林场为主,大力发展食用菌培植业;南部各林场依托相思谷景区,发展旅游附属产业。
五、发展家庭经济的几点思考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家庭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受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和市场需求的制约较大,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规划,才能实现庭院资源的有效、有序、合理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确保家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产业化经营,标准化运作。坚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一场一品,一地一业,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着力引导发展专业户、专业场、专业片,逐步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协会、协会带基地、基地带林户的生产格局,不断推进家庭开发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大力发展推广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不断增强家庭经济林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科技兴院,提高家庭经济服务水平。在采用传统精耕细作方式的基础上,大量采用科技新成果,引进优良品种,促进家庭经济科学发展。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资助;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收费制度的改革,教育费用实现了由政府完全承担到政府和受教育者分担的转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也因此凸显出来。所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间支付学费和生活费比较困难的学生,以往的研究中往往称之为“贫困生”,但国家已经改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笔者也认为这一称呼更为合理,更具人文关怀。笔者对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查,分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及心理需求,并试图从人文关怀的层面探讨如何更好地做他们的资助工作。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以及与学生访谈等方式,发放调查问卷107份,经过分析研究发现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现象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对策。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及分析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布状况
笔者在调查中将学生的月消费划分为四个等级:400元以下、400~600元、600~800元、800元以上。根据当地基本生活消费水平,将月消费为400元以下的学生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次调查的107名对象均为月消费低于400元的学生。
调查发现:67.3%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18.9%的来自小城镇,9.3%的来自中小城市,4.5%的来自大城市。这反映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高校学生中的反映。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压力状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面临经济困难的同时又面临着日常生活消费、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一系列的压力。他们的心理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要花更多时间考虑下一步的生活。当被问及“你认为经济困难给你哪方面带来最大压力”时,被调查者回答见下表:
■
(1)生存压力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方面比较节俭,消费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是时常感受到生活消费方面的压力。他们不得不为了钱而从事兼职或者勤工助学等工作,身心疲惫,经常感受到生存的压力。
(2)学业压力
家庭的困境和强烈要改变这种现状的愿望促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努力地学习,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中不乏尖子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普遍出现两极分化局面,即有部分困难学生成绩特别突出优异,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成绩基本垫底。”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来自教育资源有限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其文化素质基础薄弱。另一方面,生活困境使他们中不少人为了解决经济困难而去勤工助学、打工,因而耽误学业,影响了学习成绩。
(3)就业压力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岗位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教育资源比较匮乏落后的地区,他们在中学阶段主要致力于知识学习,综合素质能力相对薄弱,能明显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另外,当前社会上有些不正之风,某些单位用人制度还不够完善,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存在着靠关系、走后门等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聘就业时主要依靠个人实力,而不是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因此处于被动和弱势的地位。
(4)心理压力
在面对社会激烈竞争和经济窘迫的双重压力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出现心理敏感、自卑、焦虑、孤独、苦闷等不良心理情绪,导致其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困惑和障碍。
二、人文关怀的理念
1.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重视人文关怀,能够积极促进困难学生的自身发展,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打造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经济上的扶持是重要的,但如果在资助工程中缺少了对他们的尊重,再多的经济援助也不会打动他们的心,反而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文化素质、精神追求较高的特殊群体,需要层次也相对较高,必要的经济资助并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需要动机,相对更加强烈的是人的尊严、人格、权利等精神诉求。
三、人文关怀理念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思考
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体现人文关怀,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的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使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1.生存关怀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奖、助、免、勤、贷、补”资助体系,保障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这些政策在现实中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能解决部分困难学生基本的生存压力。由于现阶段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数较大,仅仅通过政府的补助、助学贷款等不能满足所有困难学生的需要,因此,高校应积极拓展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渠道,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经济援助体系,全面切实保障这些困难的学生能够保障基本生存,不被生活的重担压垮。
2.精神关怀
(1)心理健康关怀
调查表明,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着自卑、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症状。物质贫困进一步导致了思想状况不稳定及心理健康等问题。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让他们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困难,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这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2)教育关怀
励志教育。少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对待社会、政府、高校助学的态度上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认为接受社会的资助是理所应当的,面对困难不是首先想到靠自己解决,而是依赖外界。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在认真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让他们摆脱“自己是弱势群体”的自我定位。宣传自强精神,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激励他人自立、自强的同时也激发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更加勇敢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感恩教育。引导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报社会,生发出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意识。感恩教育可以把这种被动接受资助的行为升华为主动回报社会的动力,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受资助的经历体会到社会上其他需要帮助的群体的困难处境,使资助走向“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轨道。完善自我、回报社会,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
(3)能力关怀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存关怀和精神关怀,最终是为了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就业关怀。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就业意味着人生的又一次转变。因此,在就业工作中对他们予以特别的关怀和扶持,既是人文关怀的表现,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需要。首先,在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要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有个大概的目标和方向。其次,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的联系,通过与这些单位共建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拓宽实习就业渠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排忧解难。
综合素质关怀。人文关怀的目的是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我们要通过各种锻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自我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服务能力等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和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一、家庭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好的完成“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工作,近年来,全盟各级妇联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以实事求实效,创新工作方式,不断寻求强化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具体做法是:
1、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深入调研,为长期开展家教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家庭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性事业,因此,兴安盟各级妇联都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委员会,各乡苏木镇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健全了各级领导机构,为在全盟范围内全面开展好家庭教育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为全面、深入地掌握全盟家庭教育情况,近年来盟妇联多次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调研,为及时调整家庭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提供充分的依据。
2、以家长学校为主载体,架起家校联系的桥梁。近年来,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家长,坚持开办家长学校,着力提高家长科学育人的素质。目前,全盟共建各类家长学校720所,形成了有专家、学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教育工作者、离退休老干部等社会各方面力量组成的专兼职教育骨干队伍,在家庭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各级关工委同志和关心下一代工作者经常组成讲师团、报告团等深入厂矿、机关、学校、农村开展家庭教育专题报告。
3、创新活动载体,不断完善家庭教育机制。近年来,兴安盟妇联努力开创家庭教育新举措,通过编制家庭教育学习辅导资料、开通家教网站、创建家教工作试点等方式,使全盟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完善。截止目前,全盟共编制家庭教育辅导材料读本6套。扎赉特旗在创建家教工作试点的过程中,根据农村实际,经常配合学校,开展母子共同参加的课外活动,每年的“六一”都举办母子运动会或家庭演唱会等。通过经常不断地开展丰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推动和加强了家庭教育活动的深入和进展,使科学育儿知识逐步得到普及。扎旗第一所家长学校试点巴彦高勒家长学校成为区级妇联的家庭教育示范点,并在2005年度被评为全国“双合格”家庭教育先进集体,旗妇联也荣获全区“双合格”家庭教育先进集体奖。2007年,音德尔第一小学家长学校也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受到了全国表彰奖励。
4、明确社区家教指导中心责任,建立社区教育工作机制。近几年来,妇联系统配合社区文化建设,形成了以家长学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站(或基层妇委会)为基地,以O一3岁亲子工程为切入点的家庭教育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协调社会有关部门,开展“优生、优育、优教”咨询活动及讲座。乌兰浩特市各社区妇联每年都举办2期以上市民培训班,同时,各级妇联坚持以优良的工作作风鼓舞人,开展家庭读书活动,并通过举办“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大型社区文化广场演出,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和教子观,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家庭教育工作开展不平衡。
2、0—3岁幼儿家长多为哺乳期或孕妇,办班培训不好集中。
3、家长学校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内容缺乏新意,程度不同地存在以家长会取代家长学校教育内容的问题。家长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家教工作缺少较为稳定的经费来源。家庭教育经费不足或没有家教经费,致使一些社区和村镇家教工作滞后,家教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5、社会不良因素对学校、家庭教育的抵消和影响。
三、建议与对策
1、办好各类家长学校,加强阵地建设。各地要以中、小学、幼儿园为阵地,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家长开办家长学校。
2、加大家庭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积极争取财政、教育、物价等部门对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力求使家教工作有较为稳定的经费来源。
3、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各级妇联、教育、民政、团委、关工委、宣传、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产业信息部门、社科院(所)、残联、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加大对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力度。
关键词:中学生,体质,体育教学,健康状况,体育锻炼
1.研究目的
为了贯彻“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方案;新的体质健康标准围绕“增强学生体质”这一中心任务,对学校体育领域、对学校体育工作者来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部分中学体育课、课外活动安排不尽人意,,不难想象这样的状况会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严重滑坡,当然也就谈不上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当代体育活动的新潮流,认识体育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呼吁学校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体育活动的运动机制,寻找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方法,通过体育教学和组织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等途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全面圆满地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2.研究方法:运用访问法、文献资料与综合分析等方法访问了部分中学生的体育教学情况并查阅了有关资料。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习压力大,学校往往重智轻体,把文化课和升学率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把体育课置于次要地位,许多老师对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前提下的体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理论认识不到位,方法不优化,把全部时间用于学习上或宁愿将多余时间白白地浪费,也不愿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导致学生的锻炼时间日趋减少,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几乎一周都没有锻炼的时间。造成这种现象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主观上对健康标准定位不准确,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对于获得适应能力应是长期锻炼的结果认识不够,从而缺乏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体育课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同时又有大部分同学不喜欢体育课,喜欢体育活动是因为他们喜欢玩,不喜欢体育课却是因为中小学生的体育课过分强调统一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始终摆脱不了旧的教学观念和形式,体育教师虽然都具有很高的学位,也都按教学大纲上的内容努力想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但在实践中却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而学生偏爱健美、街舞、游泳、兵乓球等项目,一般学校从师资到场地都无法满足,如果学校改变过去指令式活动为任选式,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结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内容锻炼项目,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学生在课内课外可能都会很活跃。科技论文。科技论文。
3.3课外活动和课间操存在的问题
课间操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身体锻炼这一积极性休息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疲劳,防止因长时间坐位获单一的身体姿势导致的身体畸形发育,可安排广播操或视力保健操等,而学生往往喜欢下午的课外活动不喜欢课间操,原因是学生的生活习惯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要求,有些学生出操仅仅是迫于考勤的压力应付差事;而下午的体育活动学生们却玩得不亦乐乎,这和学生天性不爱受约束,向往自由有关。因此,在学生认识尚未形成自觉的行动的情况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充分认识出操的重要性,保证每天有充分的活动时间。
3.4家庭、社会存在的问题
体育锻炼,是现代人生活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这样,一是随着体育运动的日益普及,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来高;三是随着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特别是自动化生产水平的提高,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已经获正在尝到“肌肉饥饿”的苦头,因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们是越来越多。但锻炼的人群中中老年居多,却很少看到青少年的影子,即便是双休日也是这样。科技论文。现在的孩子学习紧张,每天的课排的满满的,又都是独生子女,处处受宠爱,常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既不劳动也不运动,更不能吃苦耐劳,即便是玩也变成了玩电脑、看电视,使得他们出去锻炼的时间很少。
3.5场地与器材问题
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的体育设施满足不了他们锻炼身体的需求,常常出现有课外活动的时候,学生从家带器材去学校的现象。有的体育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参加体育活动,给学生自制一些体育器械等。
4.结论与建议
(1)增加学校体育的投入,保证体育课教学:学校体育设施、师资条件要符合当前“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要采取具体措施和政策来保证提高师资的素质,增加对学校体育的投入,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
(2)改变体育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体育锻炼是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增进健康、增进体质;掌握与提高体育和增进健康有关的基本知识和机能等重要措施,而这一重要措施的实施要依靠体育教学手段来实现,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和指导他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可以使儿童少年全面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3)体育科学常识的教学内容要具体:儿童少年的体质与健康状况、智力与心理发育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现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并且对于成年后的体质水平、健康状况和劳动能力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对他们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时,要与他们现阶段身体状况相适应,给予科学合理的安排。
参考文献
[1]马永红.影响我国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人为因素[J].辽宁体育科技,2006年第一期
[2]伊小俭.我国大学生的体格与家庭社会经济因素及自然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J]体育科技,2006年第一期
[3]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黄春梅.对学校体育中“重与轻”、“冷与热”现象的分析与思考新疆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习行为;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07-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逐步确立,教育成本多方面分担,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成本大大增加。高等教育扩招增加大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同时也使高校经济困难生迅速增多,家庭经济状况给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主要通过学习行为表现出来,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个性与环境的函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行为也是如此。因此,本研究试图对经济困难生从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压力、学习效果几个维度进行调查与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经济困难生的学习行为能力和参与学习的情况,从而提高家庭困难学生的学习质效。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次调查采用目的性抽样,对象为深圳某大学本科学生。本次调查对象包括文科、理科、工科,大一至大四的1129名学生,其中家庭特别富裕的占3.57%、家庭比较富裕的占24.29%、家庭情况一般的占38.66%、家庭比较贫困的占24.82%、特别贫困的占8.66%,男生占49.07%、女生49.16%。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压力、学习效果几个维度。
2.研究方法。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问卷调查。通过预测,剔除一些项目,最后分析筛选出17个项目,组成正式的调查问卷。总共发放1200份问卷,回收1136份,回收率为94.67%。其中有效问卷1129份,有效率为94.08%。对回收问卷采用EXCEL进行处理。访谈15名同学分别为:文科学生4名、理科学生4名、工科学生4名、教师3名,每次访谈30分钟至1小时不等。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虽然国家、社会和学校针对经济困难生群体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积极措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在大学的学习,但是与非经济困难生相比,这两个群体的学习行为、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有以下发现。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分析。学习动机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参与状态,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成果。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经济困难生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所以经济困难生的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并且更愿意为自己制订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与非经济困难生相比,更多的经济困难生以“报效祖国”和“获得奖学金”为主要学习动机。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目标更为明确。明确的学习目标是调动学习行为的重要动力。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比非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的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在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比较困难的被试同学中,选择学习目标明确的占71.14%和60.17%,选择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占12.95%和11.34%。而在家庭经济比较富裕和特别富裕的同学中,选择学习目标明确的占37.50%和35.30%,选择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占37.50%和25.00%。相比之下经济困难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经济困难生大都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家庭经济条件差让他们缺乏经济保障。现在大学学习的经济成本比较高,很多经济困难家庭都是背负一身的债甚至借高利贷让孩子上学,希望通过上大学改变家庭的命运。这种改变命运的使命,督促经济困难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并且努力学习。并且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比较困难的同学更能“督促自己向目标迈进”。详情:其中在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比较困难的被试同学有56.12%和60.28%能“督促自己向目标迈进”,而家庭经济比较富裕和特别富裕的同学中,有25.00%和36.76%的同学能“督促自己向指定的目标迈进”。通过访谈发现,经济困难生对学习的态度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希望通过上大学改变自己甚至家人命运的愿望十分迫切,因此成才动机更加强烈。②经济困难生以“报效祖国”和“获得奖学金”为主要学习动机。调查显示被试同学的主要学习动机排序为“找一份好工作”占23.40%、“实现自身价值”占20.26%和“提升学习能力”占16.33%。经济困难生的学习动机在“报效祖国”和“获得奖学金”方面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比较困难的同学选择对奖学金的态度“势在必得”的占14.43%和14.39%,选择“希望获得”的占72.16%和78.06%,而家庭经济比较富裕和特别富裕的同学中选择对奖学金的态度势在必得的分别为0和8.82%,选择希望获得的占64.71%和62.50%,低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可见,经济困难生的在获得奖学金的愿望上明显高于家庭经济富裕的同学。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态度分析。据调查显示,经济困难生和家庭经济富裕学生在学习态度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特别是在学习自觉性、学习精力投入方面。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强。调查发现经济困难生在学习自觉性方面比家庭经济富裕的同学更强。在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比较困难的同学中,认为自己学习自觉性强的为42.27%和42.81%,认为自己学习自觉性弱的为23.71%和21.58%。而在家庭经济特别富裕和比较富裕的同学中,认为自己学习自觉性强的为25.00%和36.76%,认为自己学习自觉性弱的为37.50%和30.88%。并且在没有考试的压力下经济困难生也会努力学习。在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比较困难的同学中,没有考试压力也愿意努力学习的占48.45%和39.93%,而家庭经济特别富裕和比较富裕中没有考试压力也愿意努力学习的占37.50%和33.82%,由此可见,经济困难生在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的努力程度要高于其他同学。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精力投入多。调查显示经济困难生在学习时间的投入方面比家庭经济一般和家庭经济富裕的同学要多。在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比较困难的同学中,每天学习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分别为9.28%和3.64%,而在家庭经济特别富裕和比较富裕的同学中,每天学习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分别为0和3.08%。在课后按时完成作业方面经济困难生会按时完成的比例会更高。有50.52%和56.16%的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比较困难的同学选择按时完成作业,高于平均水平46.98%。在考试方面经济困难生更能在考前认真复习。在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比较困难的同学中,认为自己考试前认真复习的有73.96%和68.71%,高于平均水平59.75%。认为自己考试前不会认真复习的有13.54%和10.79%,低于平均水平16.1。可见经济困难生在学习精力方面投入更多。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压力分析。调查显示经济困难生比家庭经济富裕学生认为学习有压力,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比较困难的同学中,认为有学习压力的同学占47.42%和41.73%,而家庭经济特别富裕和比较富裕的同学中,认为有学习压力的同占37.50%和29.41%。尤其是在面对考试方面,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在考试前会紧张的占44.33%,高于平均水平32.93%。同学们的压力主要来自对前途的担忧,经济困难生也不例外,但是家庭经济情况对经济困难生学习压力的影响比对其他同学更大。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比较困难的同学中,认为主要的学习压力来源为家庭经济的有36.49%和31.37%,而家庭经济特别富裕和比较富裕的同学认为主要的学习压力来源为家庭经济的有0和13.46%。
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调查显示经济困难生的学分积点比家庭经济富裕学生高,在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比较困难的同学中,学分积点在4分以上的有3.09%和0.73%,学分积点在3~4分的有61.86%和62.16%,而家庭经济特别富裕和比较富裕的同学中,学分积点在3~4分的有36.76%和30.00%。所以,经济困难生的学习成绩会相对比较优秀。
三、建议
1.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压力。贫困大学生一般都是在艰苦环境的磨炼中成长起来的,苦难造就了他们早熟的秉性,挫折磨炼了他们不屈的性格,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优良的心理品质,我们在正视贫困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的同时,更看到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让他们受到正面的鼓舞,这样更有利问题的解决。从问卷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困难生的学习压力比非经济困难生大,适当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但是较大的学习压力不仅为学习带来阻碍,还不易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所以缓解经济困难生的学习压力非常重要。
2.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情况。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课后的与同学们分享和交流学习成果也非常重要。由于经济困难生自尊心强,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和支持,故大多数经济困难生不愿意将自己的学习情况与别人分享。但在与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的过程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减少自卑和焦虑的情绪,更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吸取别人的学习经验,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且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规划。学校应为经济困难生创造出一个有利于他们分享交流的良好氛围。鼓励经济困难学生的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能伸出友谊之手,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进行真诚的帮助和支持,增强其交流学习情况的信心和动力。
关键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认定工作 五项原则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相关理论和资助政策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社会贫困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贫困”程度的界定应当以社会贫困程度的界定为基本依据。由于“贫困”的定义受到一国国情、文化背景、社会发展程度及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贫困”是一个具有发展性、历史性和地域性的概念。从经济学角度看,贫困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合法收入无法维持其基本生存的一种状态。从社会学角度看,贫困是机会和能力的剥夺,即贫困者无法享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其经济收入和个人发展、享受的权力被社会剥夺。我国教育部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的有关文件中将之解释为“在国家招收的普通本科生、专科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支付教育费用困难,或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1]。在这个前提下,许多高校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划分为若干等次。一般的划分等次是按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由低到高将家庭经济学生划分为“一般困难学生”、“困难学生”和“特殊困难学生”。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一)一般困难。
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父母亲有一方因下岗(失业)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2.父母亲有一方因残疾而丧失部分劳动能力,或家庭成员因患重大疾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3.家庭成员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子女正在接受全日制非义务教育而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4.因突发性变故或遭遇不可抗力及自然灾害导致家庭财产重大损失的。
5.父母亲有一方亡故或父母亲离异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6.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二)困难。
指有以下情况之一者:
1.父母亲双方均下岗(失业)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2.父母亲双方均残疾而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或一方长期患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3.学生家庭所在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性灾害而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4.家庭经济收入明显低于家庭所在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
5.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三)特殊困难。
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父母亲双亡的学生。
2.父母亲双方均丧失劳动能力或父母亲一方长期患重大疾病(如癌症、白血病、尿毒症等)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的。
3.家庭享受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4.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应遵循的五项原则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工作原则、工作组织、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再认定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其中“意见”和“方法”的主要规定可概括为五原则。
(一)信息公开的原则。
国家资助政策公开,让全体大学生充分了解资助政策体系;高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方法和程序公开;高校工作组织和评议人员名单公开;被资助大学生名单及其资助金额公开。
(二)家庭所在地出具证明的原则。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首先要得到学生所在地乡镇或街道的认可,认定其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并出具书面证明。
(三)群众评议的原则。
由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提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名单,报审。
(四)再认定原则。
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名单实时动态管理;二是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慎重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准确性,切实掌握学生的消费水平,认真做好新年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新认定工作。
(五)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应该对全体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心理教育和励志教育。教育学生:家庭较富裕的不要申请;家庭困难的要勇于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励志成才[2]。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困难
尽管各级政府和高校都已经就如何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给予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实施细则,然而进入操作层面,却面临众多困难。
(一)学生家庭收入信息及其可支付信息难以核实。
面对《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提供的家庭收入信息和影响支付学生费用费用的信息,某些数据是不可靠的,原因可能是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提供的信息难以核实;某些学生未能准确上报自己家庭经济情况。
(二)学生家庭所在地提供的“贫困证明”的困难程度难以确认。
既然难以从《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断定学生是否难以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是否可以依靠“贫困证明”断定呢?答案显然不是一定的。事实上,工作不可能如此简单――仅凭一纸证明,不可能把全部工作交给学生家乡。即使“贫困证明”全部可信,也要分出轻重缓急,这是比较困难的。
(三)学生消费情况难以掌握。
既然《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仅供参考,就必须补以学生消费情况调查表,对《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加以验证。消费情况信息,对于新生是没有的,对于老生也是难以掌握的。某些高校可以统计校园卡食堂就餐消费情况,但这不够,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耐用品消费、日常衣着消费和日常娱乐消费等。
(四)学生家庭的资产难以确切了解。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学生家庭的资产情况,如住房情况,是否有机动车,以及是否有空调等,是主要佐证。《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可设计栏目,但所填写的内容也是难以核实的[2]。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及管理方法的改进措施
(一)做好国家助学金工作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
在新生入学之际将家庭经济困难这一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同时,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始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因为刚入学时学生反映的家庭经济状况比后期得到的相关信息要真实得多。国家助学金工作人员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基础性工作,这样才能把国家助学工作落到实处。
(二)照顾地区差异,灵活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并不平衡,因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不能使用一个标准。也就是说,可以将所有的学生统一评比,优先考虑偏远及贫困地区的学生,相同条件下,偏远及贫困地区的学生尽量提高一个等级。
(三)资料审核与个人访谈相结合,努力确保公平公正。
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证方法与程序,逐步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多样化。资料审查只是对学生提交资料的筛选,因为假证明太多,材料只能作为一方面进行考察,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话,因为很多信息并不能靠一张调查表获得。此外,对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证工作的评议小组成员还要进行必要的相关培训,使得他们具有完成工作的能力;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证工作时可以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处理,比如综合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单单是看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从各个方面入手,处理相关信息。
(四)认真调查学生家庭情况,确保信息详细真实。
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证时要大量收集申报家庭及困难学生的一些相关信息,在学生出示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的真实性上做好审查工作,必要的时候还可采取家访的方式。从政策层面出发,尽量取得地方主管部门的配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审核,地方主管部门比高校更有发言权,因此,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才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重要凭证。所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证明的审核应该从源头抓起。其实,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让地方民政部门出具证明的成本提高。更有效的手段是需要国家采取相关严格的措施,要求相关部门在出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时要认真把关,不能凭关系随便办理,对于那些的经办人一经发现要严惩不贷。
(五)建立动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人信息还要及时进行更新,有些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需要资助,但是在以后的一年或者是几年后其家庭经济状况明显好转,不再需要相关的经济资助,那么这样的资助机会就可以留给其他需要资助的学生。相反,有些学生在刚进入学校时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但是在就读期间其家庭经济状况有一般转变为困难,那么我们就可以重新考虑其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要做到经常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便更好地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与此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应该实行动态管理,简言之就是取消“一定终身制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给家庭遇到突发事故的学生享受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待遇的机会,而且可以把那种家庭经济情况好转的学生移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库,更可以及时把那些“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剔除。具体做法是,每年或每学期可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水平和同学的民主评议的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是否保留和家庭经济困难等级进行适度调整,主要可分为提高档次、降低档次和撤销档次三种情况。
(六)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由于各种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无法做到万无一失,每年总会有“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混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队伍。因此,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期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后期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认定工作,真正做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公平、公正、公开”。具体做法是建立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在国家助学金发放以后,教师要通过回访、座谈、学生监督检举等多种形式对助学金的使用进行监督。一旦发现有用助学金进行奢侈消费的必须严格处罚,不仅要追回已经领取的助学金,还要对其进行违规处罚。另一方面,这种行为和学生作弊行为有相似之处,可以按照学校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更多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期管理工作不能只靠教师在办公室完成,不管采取哪一种方法都离不开班级学生的参与及配合,教师应深入学生群体获得第一手资料[3]。
(七)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从思想上杜绝不诚信的行为发生。
诚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公众讨论的一个焦点,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举足轻重。然而,要做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首先要改变传统教育中重智轻德的现象,提高诚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地位,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智教育体系,努力宣传教育德育的重要性,力争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另外,在开展诚信教育的同时,不仅要注意教育方法的多样化,还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利用各种载体及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组织学生实践,在实践中体验诚信带来的快乐。
(八)高校老师要注重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逐渐演变成一个热点问题,而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事件越来越多,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证在某种程度上会给困难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虽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解决了物质上的问题,但同时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问题,甚至会有某种程度上的自卑,这些都是潜在的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高校老师要经常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交流,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困难学生”这个称谓,把重心放在学习生活方面,用健康的心态接受美好的大学生活[4]。
五、结语
为了更好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可以组建一支专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队伍,这支队伍可以由老师组成,也可以由学生组成。老师组成的队伍可以以一种长者的身份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勉励与关怀,而由学生组成的队伍,则可以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同龄人的生活圈中增进交流,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信,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地合理使用资助金,杜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学生铺张浪费、随意花销资助金。高校中某些学生在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后养成依赖助学金的坏习惯;某些学生不能很好地使用助学金,用原本来完成学业的资金办一些完全不必要的事情。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落实,这项工作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与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希望本文能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余华平,郭梅.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55-157.
[2]胡全仑,宋亚飞.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规定与实践[J].教书育人,2011(5):30-31.
[3]王小健.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71-72.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46-02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加,高等学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也随之增加,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是维护校园稳定﹑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一项大事。国家对此项工作也非常重视,教育部先后出台多项相关政策指导此项工作。各高校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但在推进此项工作过程中各高校都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处理中一旦出现偏差,将很可能严重打击部分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演化成群体问题。
一﹑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流程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当前高校中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一般有以下几个程序:
1.学生向学校提供《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高校在新生录取时连同录取通知书和《调查表》一并向学生邮寄,学生可在入学前如实填写《调查表》,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人均收入等相关信息,并到生源地所在民政局部门加盖公章,新生入学阶段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上交《调查表》。
2.有意参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学生填写《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学生认为自身家庭经济困难的,可自行填写《申请表》,连同《调查表》一并上交。同时上交以上两份材料的学生可参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
3.以院(系)为单位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各院(系)成立由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审小组,将所有学生提交材料汇总评审。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初步确定认定学生名单,名单经公示后最终确定,报学生工作处备案(或终审)。
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工作流程在理论上有着较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果各方严格遵照程序和制度操作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但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其中存在较大问题和难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1.调查表可信度遭质疑,第一手资料失真。由于此项工作的原始资料《调查表》来自各生源地民政部门,所以《调查表》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尤为重要,一旦《调查表》的内容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则很可能直接影响此项工作的最终结果。在实际工作中,《调查表》中内容尤为重要,学生家庭人均收入是认定学生工作最关键的参考数据,这一关键数据往往无法保证客观性。站在地方民政部门的角度,为本地学生填写《调查表》无须花费成本,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填写家庭人均收入可以最大程度上帮助本地学生争取到学校的帮助,从而对本地扶困工作起到间接的帮助作用。基于以上原因,部分地区民政部门有意下调填写家庭人均收入金额,甚至出现人为修改数据的情况。由于上交《调查表》的学生人数众多,高校往往无力逐个核对《调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长此以往导致《调查表》的可信度越来越低,甚至很难以《调查表》中家庭人均收入一项作为主要参考数据。针对《调查表》内容“失真”的情况,高校往往只能表示遗憾,并无特别有效的手段予以杜绝。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缺乏系统的动态监测机制。部分学生家庭由于多种因素,经济困难是长期情况,很难短期内得到改善。少数学生家庭是由于台风﹑洪水和意外等特殊情况导致暂时贫困,针对此类学生的情况,应建立系统的动态监测机制,不断跟踪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很可能此类学生还未毕业家中已经摆脱贫困,这样就可灵活地取消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将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发挥最大的作用。另外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个别学生入学时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确实需要资助或其他形式的帮助,但这些学生自立意识较强,进入大学后利用勤工俭学﹑课余时间兼职或其他正当手段赚取生活费和学费。这类情况同样应当取消贫困生资格,并应对其自立﹑自强的精神予以鼓励和宣传。
3.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参加认定。每年9月新生入学时都会发现个别学生明显经济条件较差,甚至无法全额缴纳学费、住宿费等费用,但这些学生并未上交《调查表》,也表现出对参加认定评审缺乏兴趣,个别学生甚至很避讳提及家庭条件。根据以往学生工作经验,此类学生一般由于家庭情况特殊变故﹑父母离异等原因,即使经济条件较差也不愿与人沟通,更不愿向同学及老师公开家庭状况。一旦此类学生隐瞒家庭实际经济状况,就很难参加认定和评审,也就错过了接受国家和社会帮助的最佳时机,使本不富裕的家庭背上更加沉重的包袱。
三﹑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表面上是高校内部的工作,实际上则是全社会的一项大工程,需要社会中很多部门的通力配合。以下是笔者针对此项工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地方﹑高校联动机制,提高地方民政部门出具材料的可信度。在推进此项工作的过程中,生源地民政部门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同时也是此项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应与生源地民政部门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联动机制,经常性地沟通。针对特殊情况的学生采取每季度通报制度,生源地民政部门简要向学校通报学生家庭情况,如发生重特大变故或经济情况恶化及时通报学校,最大限度地达到资源共享,这样不仅可以更合理地分配高校扶困资源,也可以为当地民政部门的工作间接地出一把力。当然,很多高校由于生源地遍及全国,仅靠以往的手段很难实现这一想法,待各地民政部门建立起一套统一的系统后,可以充分考虑这一设想。
2.对个别家庭经济条件特殊困难学生进行实地走访。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是由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等方面状况的指标所决定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到一些特殊性的指标,如残疾﹑单亲﹑离异及重特大疾病等等。对个别重点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走访,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消费支出情况﹑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居住环境和家长及学生在当地的评价等等,使得高校所掌握的情况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
3.依靠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正确引导学生对待认定工作。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个别学生的观念和态度完全有悖于此项工作的初衷。这些学生认为通过评审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意味着从此以后可以每月或每年拿到助学金,所以这些学生往往想尽各种办法为自己的不正当利益争取机会﹑挤占名额。针对此类学生,应由辅导员或班主任马上介入干预,利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向其详细解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初衷和作用,摆事实﹑讲道理,争取其自动放弃参评,主动将机会让给真正需要的同学。
另一种学生则是前文所说到的碍于面子或其他原因确实需要帮助但其本人不希望参评的同学。对待这种同学则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首先从其周围的同学下手了解情况,大致摸清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和其家庭实际状况。在经过一系列细致的工作之后,针对实际情况对其开展帮助和心理疏导工作,排除其内心的障碍,使其放下包袱主动接受社会和学校的帮助。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缓解家庭经济困难情况。高校内部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使学生在不出校门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每月发放一定数额的报酬,一定情况下缓解学生的困难。此外,高校应广开渠道,积极联系社会上的各类用工单位,聘用在校经济困难学生竞选社会兼职。但在此应充分对用工企业进行了解,确保用工企业的资质和安全生产措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以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为第一前提。以上措施不但最大限度缓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消除学生“等﹑靠﹑要”的思想,达到学生﹑企业﹑学校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R].2007.
[2].李少荣.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制度的探讨[J].高等工程研究,2005,(6):53-55.
[3].蒋庆玲.高校贫困生认定现状的分析与建议[J].科技信息,2011,(34):116-117.
[4].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2006,(4):20-26.
一、本意见适用于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职业学校和*专科学校招收的本专科学生。
二、本意见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确定合理标准,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实行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的原则。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必须严格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一)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和管理全校的认定工作。
(二)院(系)成立以分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院(系)领导为组长、院(系)学生辅导员、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等担任成员的认定工作组,负责认定的具体组织和审核工作。
(三)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成立以学生辅导员任组长,班主任、学生代表担任成员的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认定评议小组成员中,学生代表人数视年级(或专业)人数合理配置,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般不少于年级(或专业)总人数的10%。认定评议小组成立后,其成员名单应在本年级(或专业)范围内公示。
五、合理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各高校可参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本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认定标准设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三档。
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学校应制订严格的认定工作程序,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院(系)认定工作组、年级(或专业)认定评议小组,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认真、负责地共同完成认定工作。
(一)学校应全面、认真部署每个学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学校在向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应同时寄送《*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详见附件1);在每学年结束之前,应向在校学生发送《*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需要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及在校学生要如实填写《*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以证明其家庭经济状况。已被所在学校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再次申请认定时,如家庭经济状况无显著变化,可只提交《*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详见附件2),不再提交《*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二)每学年开学时,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布置启动全校认定工作。认定评议小组组织学生填写《*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并负责收集《*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三)认定评议小组根据学生提交的《*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以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对照学校确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并结合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认真进行评议,确定本年级(或专业)各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报院(系)认定工作组进行审核。
认定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时应着重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
(四)院(系)认定工作组要认真审核认定评议小组申报的初步评议结果。如有异议,应在征得认定评议小组意见后予以更正。
(五)院(系)认定工作组审核通过后,要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及档次,以适当方式、在适当范围内公示5个工作日。如师生有异议,可通过有效方式向本院(系)认定工作组提出质疑。认定工作组应在接到异议材料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对院(系)认定工作组的答复仍有异议,可通过有效方式向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提请复议。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应在接到复议提请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情况属实,应做出调整。
(六)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负责汇总各院(系)审核通过的《*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报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
七、学校和院(系)每学年应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并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学校应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教育学生如实提供家庭情况,及时告知家庭经济状况显著变化情况。如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发生显著变化,学校应及时做出调整。
八、各市要加强对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发现问题,坚决纠正。
关键词 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认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Identified
ZHOU Xiaoqian, CHEN Yunfei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60)
Abstract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it's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financial assistance. Accuracy of the information found, identified objective criteria,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s, are likely to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unded work.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identified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work, combined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Shenzhen University, School of Computer and Software, the students carried out, the combination of students from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 and ver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gather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procedure, the integrity of education, privacy prote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identification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科学、准确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体现国家资助政策公平和公正前提;是实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绩效的重要保障。因此,努力破解贫困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题,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认定模式,是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是在对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探讨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认定工作中的问题与难点,寻找合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标准和方法。
1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基本情况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2008年10月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称,我国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6%。2012年,深圳大学共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359人,占全部学生的20.4%。这与深圳大学以广东生源为主,家庭情况相对较好的实际情况大致吻合。
2013年,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了一个调查,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年收入平均约为19200元,而深圳2014最低工资标准已提高至1808元相当于每年21696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收入明显低于深圳个人的最低工资标准;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月生活费约为486元,低于深圳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560元(自2012年7月1日开始)。除去寒暑假,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年生活费支出约4374元。加上每年学杂费约为7200元,年均总支出大约为11574元。也就是说,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没有获得资助的情况下,其在校期间的支出约占家庭年收入的60%。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90%以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人口数超过4人,70%以上的学生家庭除了该生外还要提供其他兄弟姐妹上学的费用。一个人占去了一半以上的家庭收入势必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可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帮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和必要的举措,而帮扶的前提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合理的认定。
2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2.1 认定信息准确性难以把握
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解释,贫困大学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或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要认定家庭经济贫困学生,首先需本人填写《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并加盖当地民政部门的公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农村家庭收入来源复杂,既包括种植、养殖等农副业收入,还包括打工、做生意等非农副业收入,收入来源不固定。家庭农副业经济收入随着收成和农副产品价格变化而改变,难以有比较准确的数据,收入金额不稳定、难估算。在主观上,个别学生还存在故意夸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现象;也有一些真实的贫困学生,不愿他人得知自己的贫困状态,因此不愿申报认定。此外,民政部门在对《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进行审核盖章时,缺少充分的核实条件;对学生是否属于贫困,各地把关松紧程度不一致,导致有些地区,不是贫困的学生也能很轻易得到民政部门的认可。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一些非贫困学生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存疑。
2.2 难以制定认定的客观标准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各地消费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存在很大差异。此外,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等级分类也存在差异。目前理论上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划分为三个级别(档次):一般困难、比较贫困和特别贫困。一般困难指学生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但因突发变故,发生局部性或暂时性困难,需要借钱缴费,所面临的困难属间歇性的困难;比较贫困指家庭收入很少,并有相当数额的债务,只有能力承担一部分学杂费,其基本生活费接近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特别困难指家庭没有收入来源,基本上靠借债上学,无力缴纳学杂费,在校生活水平处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学生。但在具体操作中,尺度的把握往往也有不小差异。即便是在同一个学校,不同的学院、不同的班级,评价差异也是明显的。在有的班级,被认定为贫困的学生可能在另外的班级就不被认定为贫困;有的被认定为一般困难的学生在别的学院可能可以被认定为特别困难。此外,困难程度是按等级划分,但实际学生的困难情况却是非等级化的,也许两位学生经济困难程度相差无几,却被划为两个等级。不同等级带来的资助数额的差距有的可以达到两三千元。
2.3 认定程序与方法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大多高校采用“学生申请,班级评议,学院审核,学校审批”的模式。学生申请信息的准确性,班级评议的公正性,学院辅导员在审核过程中的主观因素,都会影响到认定结果。在班级评议过程中,出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隐私的考虑,往往是由班主任牵头,由一定的学生代表来进行评议。代表如何选择?他们是否对申请的同学情况充分了解?他们的评议标准是怎样的?这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同样,学院审核往往是以辅导员为主,辅导员对学生的情况是否深入了解?审核是按照什么标准?这同样值得关注。
2.4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结果公示与否面临两难
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认定,要做到公正公平,公示的必要性无可辩驳。同时,它也能够消除学生们的某些质疑,畅通监督渠道。但是同时,公示也意味着暴露家庭贫困学生的个人隐私,引起部分被认定学生的心理负担。在受调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20.1%的学生可以公示,52.9%的学生觉得不应该公示,也有26.7%的学生认为公示不公示都无所谓。数据表明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不希望让自己受资助的情况被公示出来的。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甚至因此不申请认定,或者主动放弃资助。因此,如何能既保护贫困学生隐私,又能保证认定工作的公平公正,这是对资助工作的考验。
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难点的应对策略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核心在于经济困难学生准确信息的收集与加工。学生信息大体可以分成家庭状况信息、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学校关于学生的信息三大类,具体细分如图1:
通过以上信息,建立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数据库。同时,数据库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更新,及时掌握学生及其家庭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如父母发生事故、离异、下岗、突发疾病及出现天灾等,这些情况都要及时地添加到学生档案之中,以保证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全部在档,信息完整。
(2)提升信息的准确性是做好认定工作的关键。在以上信息中,校方提供信息属于真实信息;而家庭状况信息与个人基本信息均需由学生提供,属于待查信息。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由学生提供的信息需要通过各种角度相互印证。从前,这种印证仅仅是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由民政部门证明。这种单一方式远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已经在实践过程中不被认可,因此,还需其他形式,如生源地实地走访、电话访谈、学生档案查阅、日常生活观察等多种形式,实现对信息的修正与纠偏。在这些形式中,相比较而言,学生家庭实地走访应该是最有效的方式,它不仅可以了解验证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同时也可以对学生形成心理约束。但是由于走访成本过高(包含经济成本与人力成本),很少高校会使用这种方式。电话访谈、学生档案查阅、日常生活观察等方式获得的信息都属于间接信息,与实地访谈相比,在准确性上相对较弱,但成本较低。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几种方式相结合,每年按照一定比例抽查认定的准确度。
图1
(3)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测评认定程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数据库和以及动态管理,为建立以定量为基础的家庭困难学生认定测评系统建立了信息来源与基础。借助测评软件系统,对各种资助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对学生困难水平进行量化评分,初步区分出贫困等级。量化测评的难点,就在于量化测评的基本模型的建立和开发测评软件系统。对不同维度的困难信息给予适当的权重,又是模型建立的核心。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量化测评模型,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修正。学校应该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信息分析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不断提升资助认定工作的效率。
(4)通过班级评议,对学生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构建科学的评议指标。家庭经济贫困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单纯依靠模型和软件,无法对一些特定的个体进行准确的认定。因此,定量测评还需要与定性认定相结合,在定量的基础上,以定性的方式进行修正与调整,这就是班级评议。调查显示,77%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己班级的评议是公平的。班级评议的关键是针对学生提供的申请信息,通过与学生实际生活情况的比对,从衣食住行等维度,尽可能全面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量化测评结果进行讨论、综合判别与界定。民主评议小组的构成,要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人员的选择上要分别从班级干部、普通学生代表、非困难生、性别等不同身份考虑小组的组成。通过不同身份的学生代表,从多个侧面综合反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在校表现。在班级评议过程中,辅导员或班主任应该要发挥自身在评议过程中真诚沟通、客观公正的关键作用。
(5)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有的放矢地开展诚信教育。诚信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明礼诚信”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基本道德规范。个别大学生之所以冒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诚信观念缺失、造假成本低、缺少相应的奖惩机制有关。假如学生提供虚假信息或者刻意隐瞒,会直接导致评定错误与不公。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一方面应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要与相关的约束机制相结合。与诚信教育相结合,要在资助的各个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加入诚信教育内容,使受助的学生养成诚信人格。与约束机制相结合就是要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复查,对其经济情况进行核实,发现以虚假信息获得资助的,不仅要及时修正,同时要抓住典型,给予惩处。
(6)认定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注意保护隐私。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压力程度”等相关问题的调查中显示,心理问题与压力排在经济压力之后,高居第二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不是一个机械化、程序化的过程,而应把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融入其中。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是实现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必要措施,不应简单理解成是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恩惠。因此工作人员应在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充分尊重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交流,在同学中也要营造尊重、关爱的氛围。在认定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隐私的保护,避免因过度曝光给经济困难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通过团体辅导、个体辅导、朋辈辅导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及时在心理上进行疏导。
本文为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深圳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绩效评价研究》(编号125A109)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刘善槐,邬志辉.高校贫困生评价体系与界定模型研究[J].高教探索,2010(5):115.
[3] 白华.从二元组合到三维一体――高校贫困生认定的新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2(7).
[4] 毕鹤霞.高校贫困生认定理论变迁述评[J].现代教育管理,2012(6):92.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生源结构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教育部每年公布的数据可知,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文章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现状,探究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适合高职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分析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 号)中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本人及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校园里的特殊保护群体,一方面他们是国家各种资助政策的受惠对象,国家对他们的资助投入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学校为其设立勤工助学岗位、筹备特困补助基金、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培训课程等。以上举措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同学中间普遍受关注,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也接踵而来,从而影响到各项资助政策的实施。要做好高校资助工作,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甄别出真正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得最有需要的学生能够享受到国家的资助。
1 高职院校贫困生常用认定方法分析
1.1 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比较法高职院校在对在校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认定上最常见的是月最低生活保障线比照法,利用这个方法比较简单,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对照学生所在高校的最低的生活水平的标准,如果是低于这个保障线的就认为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如果学生的家庭生活费用的水平低于学生所在的城市的最低的生活标准的话,则是认定为是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利用上述的方式通过比照标准的方式实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认定,这个方法比较简单并且很实用,但是利用上述的方法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对学生所在的户籍的民政部门以及街道等相关部门的学生情况的证明,这些证明存在不够科学和正确的评估,甚至出现学生的困难证明跟实际情况不符,由于民政部门没有跟学校的学生困难认定的部门很好的衔接,对于开证明的部分工作不够标准,随意性较大,因此在利用上述的材料和标准来进行认定的话就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1.2 认定小组民主评议法认定小组民主评议法就是成立各级院系、班级认定小组对学生进行逐级认定。其中学校认定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院领导、学生处人员组成;院系认定小组由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组成;班级认定小组是由班主任和10%的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代表(含班干部、宿舍舍长)组成的班级认定小组。通过“学生申请———班级小组成员调查、表决———院系认定小组认定———学生处审核”的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这种方法有利于客观地反映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状况,班级认定小组的意见最为关键,因为班级、宿舍的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生活,互相之间非常了解,经过推选后再由院系认定小组进行民主评议、认定,最后提交学生处进行审核。一方面反映出同学们的民主意愿,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另一方面避免了个人的主观臆断性及经验主义。
1.3 学生家庭收入与在校消费对比法学生家庭收入与在校消费对比法就是通过学生在校的消费情况和学生家庭收入进行对比进行综合判别。对于学生的学生家庭收入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如学生家庭人口、家庭的务工情况、年月人均收入等等。对上述的信息进行核实和调查并根据调查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判断。这种方法简单并且很实用,它能迅速地得出认定结果,而且能够有效掌握学生家庭提供的生活费和在校消费情况,进行后期的跟踪核查。
2 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法除了上述介绍的三种常见方法外,还有很多其他殊道同归的认定方法,都是各高职院校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在此就不再一一介绍。在对兄弟高职院校的认定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后,不难发现总体上各高职院校所采用的认定方法都比较客观和具有合理性,但又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缺乏综合评价。如部分高职院校侧重学生的日常生活支出,部分高职院校侧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总的来说,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佐证材料缺乏准确性、认定标准缺乏参考性、认定依据缺乏规范性等相应问题。
2.1 认定过程缺乏科学透明性首先是,在以往的对于学生的贫困程度的认定工作以及认定的过程中有部分的环节做得不是很好,特别是对于学生困难程度材料方面,经过实践很多申请的学生中材料信息不真实,有实际困难的学生碍于情面又不主动去申报材料,使得材料真实性方面大打折扣,最后使得认定的结果跟实际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难以保证申报到困难学生补助的学生是最应该给予帮助的,使得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的合理性有一定的问题。其次是,对于部分的同学自身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购买了高档的电子产品,比如说电脑、手机等等。有一部分的人认为对于贫困的学生来说不能拥有上述的高档的产品,在拥有上述的电子产品的时候还领补助金的话就不合理;有一部分的学者认为现在的电脑已经不是很贵的,并且电脑也越来越普及,还有的学生的电脑是别人赠送的不应该当作是取消贫困认定的理由。最后是,目前的对于大学生的贫困的认定主要是在大一的阶段,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学生认定的话会使得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准确率不是很高,有些不能正确地反映大一新生的家庭经济的情况,因此,需要对这一部分的学生进行跟踪和调查,老师以及学生工作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调查,实地的考察,并且准确地了解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的变化,这样才能帮助提高对学生认定的准确性。
2.2 认定标准缺乏操作可比性
2.2.1 认定标准难统一。由于对于高校学生贫困程度的认定组织时间不是很长,使得目前对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认定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于标准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才能确保得到补助的学生是确实需要,使得认定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标准,规范标准中的指标,使得最后认定的过程具有严密性和科学性,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生工作的老师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进行认定。
2.2.2 操作方法不够科学。经过调查和分析,目前对于高校的学生贫困程度的认定主要是通过下面的方式来完成的,第一种方式是学生向有关的老师来反映并提交困难程度的申请;第二种方式是学生工作的老师通过学生干部来调查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并且经过学生干部和代表的方式来选举出学生贫困的名单;第三种方式是通过老师来选举出学生困难程度的候选人并且经过全班的同学进行投票,依据票数来最后确定属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上述的对于高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三种方式当中在操作的层面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科学性和规范化的操作方面,因此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2.3 认定依据缺乏规范真实性
2.3.1 认定程序不规范。根据现在对大学生的贫困程度的认定方式的调查,主要采取的是学生申请、学生所在的班级进行调查和组织讨论、学生工作的老师的意见、学校院系进行评定,在组织方式上主要是学校的职能部门如学生工作处,进行总体的协调和组织评定,具体的操作主要是由二级院系进行落实。上述的程序虽然总体上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在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在进行学生认定的时候由于工作繁忙,不能花很多的精力去集中调查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最后的评定的结果,使得各类补助不一定能发放到最需要的学生身上,有的辅导员由于没有进行调查直接平分到所有的学生身上,使得认定的程序不够规范。
2.3.2 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体制不完善。由于各种原因影响,使得目前的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体制还不是很完善,在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调查的时候,需要申请的学生来提供相关的证明,通过上述的方式来对学生家庭经济的情况进行了解,这是作为是否进行学生经济补助的很重要的依据,但是也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的证明是否是真实的,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规范等等,对于这些存在一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雷燕,隗送爽.试析高校贫困生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2]侯斌刚.关于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的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1).
[3]薛建航,王雪峰,李艳琴.层次分析法(AHP)在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1(8):25.
关键词:高校助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心理问题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34-0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所谓的家庭经济困难是指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标准,基本没有能力支付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等等。由于沉重的经济压力及社会资源占有匮乏,导致这个群体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他们背着沉重的包袱、带着自卑的心理在高校艰难求学。他们一方面承受着学习和发展的压力,同时还要为自身的经济问题担忧,个人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问题。
一、新时期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人数不断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已经达到400多万,占在校人数比例为25%以上,特别困难的学生占在校人数比例为5%左右,甚至有的高校经济困难的学生达到30%以上,如此庞大的群体,他们的教育和发展自然不容忽视。在这个利益最大化的时代,如何在高校生存以及在步入社会后生存成了严重制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的枷锁,而且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异客观上已经把同龄大学生镶嵌在了不同的阶层上,而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也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这个问题日益突出,引起更多的学生个体、家庭和社会问题,势必会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制约高校教育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那么,家庭经济困难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呢?因为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普遍有较强的自尊心、内向、敏感、多疑等心理感受和状态,所以他们常常压抑自己、情绪低落、自卑感强,这些因素都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以笔者所在的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为例,共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244人,占全院学生人数的30%。在笔者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问卷中,其中有一项是关于心理问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家庭经济苦难导致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占25%;认为有所影响的占51%;有9%的贫困生认为对自己的成长是种激励;有15%的贫困生认为影响不大。(如图1所示)
如此大的比例,如果得不到充分重视和有效措施,长久下去就形成了以下具体的心理状况。
(一)自卑心理强,自我解困意识弱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有一些学生依赖性很强,总是把解决困难的希望寄托在国家发放的助学金以及学校给予的各种补助上。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上了大学理所当然要由政府和学校来帮他们解决困难。目前,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力度较大,有些学生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接受国家的资助心安理得。也有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虚荣心的影响,互相盲目攀比,但由于经济拮据,与那些吃穿无忧的同学形成巨大反差,面对这种反差,使他们产生了心理不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产生心理阴影,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
(二)过度焦虑,身心疲惫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常将自己埋藏于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希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久而久之,限于无法自拔的窘境。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臆想”自己家庭状况很好,在现实面前却无法承受生活的压力,长此下去便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有的学生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焦虑,有的为家庭焦虑,所有这些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常处于徘徊在痛苦边缘,欲学不能,欲罢不能的过度焦虑状态。如此一个精神状态又怎能安心于学习?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他们只能身心疲惫的行走在大学的校园里。
(三)极为敏感,防卫心理过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经济上的原因,常常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把自己当作“边缘人”看待,在内心设置一道屏障,总认为领取国家助学金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接受社会资助是别人对其施舍。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所能做的似乎只有接受别人的给予,而自身却不敢去争取,慢慢地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他们渐渐与同学疏远,逃避参加各种活动,不愿与人交往。别人说的无心的话也会在无形之中给他们以伤害。
二、现状原因探析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自身弱势形成原因分析的归因偏差,会导致他们不同程度地对学校和社会产生不满情绪。能否正确看待成因,是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自身意识矛盾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和生活条件差等原因,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入学后,对新环境和新的学习方式适应困难,他们普遍会感觉到知识面窄,认为所处地位比较低,在参加学校各种活动时缺乏信心,产生明显自卑心理。他们内心渴望得到周围的人的帮助,希望能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但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不希望把自己的贫穷暴露于公众面前。
为了完成学业,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常常依靠贷款等方式来缴纳学费,他们在校期间总是千方百计寻求机会去打工挣钱,但同时又总是拼命学习,希望能得到较高的奖学金为自己解困,然而打工挣钱和学是相互矛盾,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只能造成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二)对经济困难的认知有局限
在社会大环境下,家庭经济困难是不能以身处困境的大学生的意志为转移的,家庭经济困难不是他们与身俱来的缺点,更不是他们的耻辱。但不少经济困难大学生不这么看,他们把经济困难当成无能、丢人、耻辱、低人一等的代名词。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真实家庭经济情况,而向学校一再隐瞒自己的真实家庭情况,一次次失去受助的机会,内心虽有惋惜,但是却又不敢去接受。而且还有一些学生在物质上得到资助后,精神上陷入了深深的内疚和自责中,可见他们对经济困难的认知有着很大局限性。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求学困难的现象早已为人熟知,社会各界对此也普遍关注,为了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为了起到应有的宣传效应,很多助学的活动都有媒体的介入,没有顾及受助学生本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真实想法。由于心理压力沉重,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尴尬的受助心理,从而“最终必然导致大学生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另外,我国社会发展中,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所导致的经济差异也是社会层面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对国家资助政策认识存在误区
在实际的高校助困工作中,从困难学生的认定以至一系列的奖、助、补、贷的评定和下发,由于不能完全了解和掌握所有学生的实际经济情况。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不少学生没有深入了解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抱着“不拿白不拿”的错误心态,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程序上弄虚作假,与真正困难的学生同分一杯羹,由此致使有限的资助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不能完全的帮助那些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当然,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的心理,认为国家和社会的帮助理所当然,缺少感恩意识、奋发进取意识、自立自强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和风险意识。这些都反映学生对现有的资助政策的认识存在误区。
三、价值取向在助困工作中的引导作用
我们不仅要探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更要采取相应措施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从价值取向的层面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是新形势下高校助困工作的有效途径。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多数的困难学生渴求进步,希望成才。如图2所示。
因此,要帮助困难学生确立自己的新的奋斗目标,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对于经济原因带来的心理压力,应敢于面对,坦然处之。要以一种自信、自强、乐观的精神面貌面对生活的不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教其直面困难,自强自立
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帮扶工作,帮助多数学生直面由于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等原因造成的经济差距、习惯差异,正视生活的困难,端正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8%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并希望学校能多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给他们,有96%的家庭困难学生想入党,有72.5%的学生想担任或已经担任了班级、院系的学生干部。可见,大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而且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并注重在校园的各种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我们可以借助他们来开展宣传帮扶工作,这样更能从心理上接近那些价值取向不正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便开展帮扶工作。
学生辅导员应该从职业生涯规划、技能培训等方面加强引导,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压力,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样他们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都可以加强。
(二)教其明确目标,刻苦学习
学生工作者应该教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学业为重,学习才是学生阶段的首要任务。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目标都很明确,有一半学生将继续深造作为他们大学毕业后的选择。调查数据显示,有93%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都有学习计划,且能严格落实或基本落实自己学习计划的学生占90%,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9%,学习成绩中上等及中等的学生占75%,拿过奖学金的学生占74%。这些数据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的许多学生,都能明确学习目标,勤奋学习,积极上进,整体成绩中等偏上。我们可以以这些同学为引导榜样,激发那些存在思想问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向这些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并帮助他们改善自身价值取向。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加校园的感召力,发挥校园调节身心、愉悦心情、陶冶情操的载体功能,形成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广大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如某些高校中,有专门的勤工助学委员会、勤工部等学生组织,他们在组织困难学生完成勤工助学的同时,还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等校园文化中,构成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困难学生得到认可,有了归属感。
新时期,国家的助困政策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中有大幅度的侧重,各项资助政策的具体落实正在缓解经济的原因所带来的困境。当然,学生工作者不仅应该在经济上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存现状,而且要从精神上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制定符合这个群体心理特征的教育策略,有必要把人文关怀和心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使高校的贫困生扶助工作发挥更大的效益和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和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当然,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社会存在的外在力量也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来解决他们困难的生活环境,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给予特殊的关怀,帮助他们找回信心,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这样可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容面向社会挑战的能力,为成为一个合格的综合型素质人才。
[本文为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研究项目(SSKLZDKT2011074)、中北大学2012年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2012J03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洪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扶困”问题的研究[J].华章,2012(24)
2.张蓉蓉.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思考[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方亨福.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对策研究[J].前沿,2009(10)
4.钱文彬.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J].新闻界,2010(3)
5.邱荣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高教研究,2004(4)
6.詹东妮.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J].观察与评析,2012(5)
7.赵树江,王慧.高校特困生心理特征及对策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2(6)
8.孙育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华章,2012(8)
9.李红.心育与德育并举,构建高校贫困生综合援助体系[J].中国建设教育,2011(5)
10.包玉山.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构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教育体系 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张晓冬(1982- ),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唐玉琴(1968- ),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聊城 25205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山东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12SY7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80-0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与教育,事关民生大计和党政国策。2007年,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财政投入从2006年的18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306亿元。据统计,全国有20%的大学生获得资助,缓解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2012年11月, 十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特别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同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及各项资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政策,足额安排和及时发放资助经费,严格规范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审发放,全面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等,努力达到“应助尽助”目标。近几年来,山东省出台了系列文件,并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要求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高校资助工作。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教育和服务体系,努力帮助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情况、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以及高校教育情况,以期有助于高校制定相应的政策,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抗贫能力,促进资助育人双提高,达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的目的。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课题组抽取了山东省10所不同地域和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展开调研,调查对象为各年级获得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的本、专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000份,实际回收2872份,回收率为95.73%。其中男生占52%,女生占48%。
本次调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一是问卷调查法,邀请有关专家成立研讨小组,共同设计制定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及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状况,大学生对救助方式的评价及建议等。二是文献资料法,查阅书籍、报刊等资料,寻找理论支撑,并进行比较研究。三是统计分析法,用常规的分类统计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习观念。调查显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观念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随着竞争意识、自主意识的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观念趋于理性、务实,并与时俱进。在“你准备在大学怎样学习”的调查中,51.23%的学生认为应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法提高专业技能;26.35%的学生认为应一心一意学好专业课;12.42%的学生认为应尽量参加学校的学生会等部门工作,提高个人综合能力。二是青睐动手实践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方法调查中,表示最喜欢课堂教学的学生占31.07%,最喜欢社会实践的占51.25%,最喜欢讲座报告的占17.68%。在专业学习与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的问题上,有的学生反映“希望学校提供更多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实践能力”。三是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调查问卷和高校资助工作人员的介绍,发现绝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刻苦学习,成绩优秀。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能深切体会到劳动的辛苦,普遍存在想通过知识的学习、综合素质的锻炼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心理,这种心理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早就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能以持之以恒地向着目标前进。
2.心理状况。调查显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呈现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心理压力较大,但承受能力有所提高。在对心理压力的调查中,有78.17%的学生承认自己在生活中感觉有压力,但是基本在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内。在对压力来源的调查中,心情压抑、前途未卜的占34.06%,学业方面的占26.13%,家庭经济困难的占25.44%,情感方面的占13.37%。可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业、经济、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二是情感方面趋于理智。学生反对谈恋爱的占10.9%,无所谓的占18.23%,表示理解的占70.87%。67.32%学生表示在学校选择异性朋友的时候,会选择志向相投、志趣相投的同学。三是从总体看学生的生活态度良好,积极健康向上。在人际关系的调查中,有83.53%的学生表示能与周围同学融洽相处。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有48.07%的学生选择找现在的同学,有23.73%的学生选择找老师,有21.91%的学生选择找家人,只有6.29%闷在心里,不愿意让人知道。由此可见,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老师、同学关系融洽,能坦诚交流,真诚相待。
3.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学生生活状况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学生生活费来源单一,缴纳学费主要依靠助学贷款。47.84%的学生表示学费依靠助学贷款,41.52%的学生依靠家里的积蓄,还有9.92%的学生是从亲友中借款。二是生活消费相对偏低。有3.53%的学生在200元以下,31.37% 的学生在200~300元之间,33.96% 的学生在300~400元之间,也就是说有68.86%的学生每月生活费在400元以下。在关于生活费用途调查中,有87.07%的人选择主要用于解决温饱问题,有9.95%的人选择购买日常用品,有2.97%的人选择购买学习用品。该项数据说明,虽然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的生活费用问题已经解决,但仍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着温饱问题难以解决的窘境。三是物质上的帮助是关键,但更需要学习和精神上的帮助。在问到更想获得何种帮助方式时,59.88%的学生选择提供兼职岗位,18.78%的学生选择资助创业,13.30%的学生选择开展励志讲座,8.93%的学生选择开展心理辅导,2.75%的学生选择开展专业辅导,2.38%的学生选择其他方式。
4.择业观念。调查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择业观念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择业意向趋于务实,但择业目标偏高。在对选择职业的标准调查中,选择经济收入高的占32.35%,选择社会地位高的占27.83%。选择工作条件好、能发挥才干的占45.7%,选择条件艰苦,但大有可为的占4.11%。二是就业途径逐步拓宽,自主创业意识增强。有强烈创业愿望的占34.1%;选择偶尔想过,没有信心的占49.27%;一点想法也没有的占17.27%。在对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调查中,选择调整择业期望值,调整心态的占15.01%;选择提高职业素质,参加职业培训的占47.38%;选择拓宽就业渠道的占21.92%;选择提高自身求职技巧的占16.69%。在就业问题上,很多学生希望“学校和社会能给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支持,为毕业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就业平台”。
三、构建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体系
1.教育要从入学抓起。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住学生的入学阶段,运用多种教育形式,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宽松的求学环境。根据新生档案,初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及措施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各种方式和办法,密切与学生的联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减轻心理上的负担,增强学生的信任感,这也可以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方便。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宣传高年级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事迹,举办高年级学生交流会,弘扬刻苦学习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教育工作者应动之以情,施之以爱,以深厚的感情理解、尊重学生,将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努力做到教育无缝隙、全覆盖。
2.教育要以经济帮扶为基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有用于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费用,他们在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教育要以经济帮扶为基础,通过奖助贷的资助体系,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和保障。虽然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是仍然存在家庭非常困难的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经济上的帮扶,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负担,使贫困大学生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学习教育中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
3.教育要以“三生教育”为出发点。“三生教育”是以“生命、生存、生活”为出发点,主要围绕感知生命、生存、生活价值意义开展的教育。首先,以生命教育为起点,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尊重和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使其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责任感。其次,通过生存教育,让学生明白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学生想要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基本条件就是要学好高校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因此生存教育对促进贫困大学生加强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生存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最后,通过生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懂得积极地去感知生活、热爱生活、努力地创造幸福。“三生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可以正确定位,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4.教育要以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为重点。对贫困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是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贫困大学生能够顺利地学习、生活,是社会、老师、家长共同努力的结果,国家拨款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社会人士对贫困大学生解囊相助。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可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今天所拥有的宝贵学习机会都是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让学生把心中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恩变为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贫困大学生在接受别人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帮助别人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助人为乐的愉悦、温暖,从而进一步激发贫困大学生感恩的心,进一步促使他们回报社会,形成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的意识。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人都满怀感恩之情,但是很多学生都由于碍于面子或不善于表达而错过了感谢和报恩的机会,所以我们还应启发学生表达心中的情感,将心中的感谢说出来。
[关键词] 高校;困难学生;档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077-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学习困难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与成效,关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高度重视并且着力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内容。当前在我国高校已经形成包括“奖(奖学金)、贷(国家助学贷款)、助(助学金)、减(缓交或减免学费)、补(临时困难补助)和勤(勤工助学)”六大方面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资助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关键。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合理认定,是确保资助工作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全国区域经济状况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地区之间最低生活保障线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标准往往很难掌握。科学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效率和效益,已经成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重要课题。
对于各高校,建立和健全家庭困难学生信息档案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生活情况,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还有利于消除学生在学校中的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一、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建立的意义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等困难,根据实际调研,笔者认为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首先要提出明确的建档条件和标准,其次要规范认定程序,坚持民主评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后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后期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将国家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一)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建立对学生的意义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既有希望得到帮助的一面,也有怕自己家庭经济困难被其他同学和老师看不起的心理,所以一般情况下的询问和了解并不能了解到一些真正困难同学的家庭情况,所以只有建立健全的信息采集机制和完全意义的常态化的档案管理系统才能真正帮助这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使那些真正家庭困难的学生能够得到学校的帮助,顺利完成学业。
(一)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建立对学校的意义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与认定难度大。目前高校没有收入申报和监控机制,不能直接了解学生的家庭信息,而且学生人数众多,并来自全国各地,无法真正地掌握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和真实的生活支出,主要凭借的是学生填写的一些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格及学生生源所在地的一些家庭情况证明作为依据来进行认定,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地方基层出具困难证明较容易,只要去申请都会给予办理,这就对认定工作的真实性和公平性产生了极大地冲击。如果只凭学生填写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格和学生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开具的困难证明作为认定依据,难以判断学生家庭经济背景的真实性。这就降低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准确性和针对性,也增加了某些家庭经济并非困难的学生成为“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可能性。所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和考核系统对于高校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将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正在的落实到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头上。
二、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建立的具体实施
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建立的具体实施不仅仅是建立家庭困难学生的信息档案,首先需要做好的工作是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只有做好了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才能建立信息档案。
(一)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
根据教财[2007]8号文件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或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其中,教育费用主要是指学杂费,包括学费、住宿费、代收费等费用,生活费包括伙食费、衣服费、交通费、日常用品费等费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概念属于定性描述,标准模糊。经济困难具有相对性.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也会导致对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不统一。各地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也不统一,在一些高校关于大学生的贫困标准就存在经济发达地区的贫困标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标准以及学校所在地的贫困标准。也有人认为贫困生为:家庭经济困难,月生活费用来源(含家庭、亲友及学校提供的各种资助)持平或低于学校所在地政府规定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难以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开支的学生。这种贫困标准是采用学校所在地主义,而我们认为,在认定贫困生的时候应该采用家庭所在地主义,即以学生家庭所在地的贫困指标为依据。这是因为贫困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家庭在当地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由于贫困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都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的。
高校应尽快制定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个人申请一班级评议一院系审核一学校审批”的认定程序。第一,建立评选、审批、监督三权分离制度,即班级与学院具有评选权、学校相关部门具有审批权、师生具有监督权,并保持“三权分立”。第二,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归口管理与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归口管理部门,强化职责,提高监控和约束力,对出现的问题追究责任。第三,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公示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及时公示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信息,如公布受资助学生名单、性别、所在院系班级,家庭经济情况可以不公布,从而保护受资助学生的隐私,做到评选透明化,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二是在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资助后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查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情况。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就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将弄虚作假行为记入个人档案。
(二)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建立的具体部门
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建立的具体部门应该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具体部门,既可以是学生工作处也可以是具体学院或者系部,如果要建立一个完整齐全的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信息档案就需要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部门来专门从事这一项工作。每一个学校都有学工处或者是勤工助学中心,可以这些部门牵头,各学院具体配合。由学院或者系部将本部门的困难学生信息进行统计然后汇总到学工处或者是勤工助学中心,然后由这两个部门按照汇总后的学生情况给与一定的支助或者介绍一些勤工助学工作。
(三)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建立的实施方案和步骤
高校要逐步完善自身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平台建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平台建设应该从新生开始,并和学生在校消费状况无缝对接。高校可依据随录取通知书送出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调查表》及学生生源地民政局开具的困难证明等资料,利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鉴别制度,认真排查,根据确实的经济困难情况,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平台。当前大多数高校都实行了食堂就餐一卡通制度,这为掌握学生在校生活状况提供了第一手数据。高校应该将学生信息平台和学生在校消费信息状况连接起来,从而为科学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下基础。在学生工作日常实践中,及时把握学生及其家庭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掌握学生欠费、学生还费等情况,并及时将信息增添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平台中,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关信息的齐全与完备。有条件的高校还应该举行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定期调研工作,确实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变动情况,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需要,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经济资助、人文关怀或成才支持。
第一,合理、科学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辅导员与学生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具有强大的优势,更能了解学生的贫困情况。辅导员应对所有在校学生的生活状况经常定期予以调查,使调查资料更具准确性、真实性。辅导员还要充分利用与学生联系紧密的优势,进行座谈会,了解学生在校生活状况。各年级认定评议小组进行综合分析并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再由各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组具体负责组织和审核本学院的认定工作。各认定小组中的成员要求品质优秀、诚实可靠、责任心强,这样能够从源头控制认定工作的正确性。
第二,明确认定基本程序,消除“选举”现象学院要在审查核实等方面增加资金和精力的投入,建立“与其花钱在资助一个假贫困生,不如用在认定真正的贫困生上”的观念。首先,由学生本人填写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应如实、详细地提供家庭经济来源、申请资助的原因等。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材料应包含当地乡、镇(或街道居委会)及县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并加盖相关部门的公章。第二,组织年级民主评议。由辅导员、学生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综合审查各班级经过民主评议后建议的名单,确定特殊困难、困难、和一般困难的学生名单。第三,学院要对年级考核结果进行监督和复查,随机访谈学生,并联合学生处、财务处、后勤集团等部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审查。到财务处了解该生的缴费情况,到学校后勤集团了解学生伙食等生活费用情况等。第四,将初步名单在学院内进行公示并接受学生提出的异议与申诉。若有异议,确定该生是否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并将审查结果提出异议并向提议的学生反馈。第五,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电子档案。各学院和贫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要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电子档案,按困难程度登记注册,作为实施资助的重要依据。
第三,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团结、互助、礼让、关爱的文明和谐的校园新风。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诚信意识的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让他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人有难八方支援,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在这时得到充分展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R].2007.
[2]钟央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效认定机制的再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03).
[3]刘燕杰.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难点和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08,(02).
[4]李少荣.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制度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1).
[5]李永富.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界定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