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内经济走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82321亿元,增长了49倍多,年均年增长9.4%。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1%左右提高到近4%,在近30年时间里保持这种高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现在,我国的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六位。迄今为止,只有韩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3个经济体在20世纪连续40年保持年均7%以上增速的记录。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概况
在对外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6.7%。我国的外贸规模已由世界第32位攀升到2004年的第3位,利用外资也连续12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截至2004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600多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370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累计308亿美元。
继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后,2005年更是达到14221.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3.2%,相当于2001年的2.8倍。2005年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98.1亿美元,创当月进出口总值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0%。2005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5948.1亿美元,增长21%。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与前6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均超过千亿美元规模,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分别突破2000亿美元。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连续4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2005年继续稳居全球第3位。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趋势
日本经济学者小岛清的观点是,要揭示贸易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把贸易量的扩大同国民经济的增长加以对比更为合适。因此,本文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趋势上加以分析。
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包括外贸整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三种。就世界范围来看,在2000年当中,世界总贸易依存度为25.1%,发达国家为21.8%,发展中国家为35.6%。货物贸易依存度:世界为20.5%,发达国家为17.4%,发展中国家为30.1%,中国为21.1%。服务贸易依存度:世界为4.6%,发达国家为4.3%,发展中国家为5.5%。
结论与对策建议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具有很明显的时期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进口是对经济增长的漏损,进口的增加将减缓经济的增长,加重进口国的失业,对经济增长起负面作用,但经济的增长将会拉动进口的增长;出口则是对经济增长的一个纯拉动,出口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国内的就业。
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大幅上升,加速通货膨胀,此时的国民收入的提高取决于供给能力的改善,这时的进口会增大本国的供给而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而进口产品又分为进口消费资料和进口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进口会提高国内的暂时供给,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生产资料的进口能增加国内的长期供给能力,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出口则会降低国内的供给能力,加速通货膨胀,并不能增加国民收入,而出口初级产品和大量的原材料则会降低国内的生产能力,导致国民收入下降,这就是有名的“贸易贫困化”理论。但另一方面,出口能增加进口,从而增加国民收入。
一、工业生产减速,增长进入放缓通道
规模工业销售产值 2011 年后同比增速逐月下滑,工业生产进入紧缩通道。季节调整后的增速环比趋势在2011 年6 月之后下行态势明显,且有提示未来短期内加速下行的风险。至少,从季节调整后的环比趋势看,2012 年第一个季度之前,工业增长不会有加速增长的可能。季节调整后的温州市工业销售产值增速如图 1 所示。工业生产同比数据指标短期内快速回落表现的技术性原因是,对宏观经济政策转向的敏感反映。2010年 2 月工业增长开始进入两位数的加速增长通道,是超常规的外生性经济刺激政策所致,不是正常周期性增长效应的影响结果。
2011 年10 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结束了2009 年11 月以来24 个月的两位数以上增长小周期。而10 月单月下挫5.2 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同比增长9.8%,轻工业同比增长仅9.4%,较年初2 月增长37.2%,出现了27.8 个百分点的大幅回落,工业生产状况不容乐观①。另外,工业用电量变动也能够帮助研判工业部门运行趋势。2011 年1 —10 月温州工业用电量为182.55 亿kWh,同比增长7%,低于去年同期增速16.8% 近9.8 个百分点①。工业用电量数据的绝对值和增幅与工业产值变动基本匹配,验证了工业生产的下滑态势。虽然工业数据显示工业的紧缩调整仍然在持续进行中,但预计工业经济继续下行趋势最快将于2012 年4 月底之前结束。2011 年10 月温州工业实际用电量为17.2 亿kWh,单月环比小幅下滑1.1%,较8、9 月高达-10.7%、-16.3% 的环比剧烈下行势头已经出现缓和迹象①。其中夏季工业用电量剧烈下行是由短期政策性限电造成的。尽管环比增速未能转负为正,但自 8 月开始两位数环比滑落的趋向得到了遏制。温州市工业用电量增幅如图 2 所示。未来累计同比数据有望得到收敛,并出现方向性调转,2012 年温州全年用电增速将预期稳定在10% 左右的水平。其理由为:一是温州高能耗行业比例不高,拉低工业用电产量的力量有限[ 4 ]。意识到这种工业内部结构就容易理解2011 年8 月工业增速与工业用电量增长之间出现的明显非对应性差异,即工业增速仅下降了3 . 4 个百分点,而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速却下降了9 . 7 个百分点;二是根据若干先行指标反映,工业用电需求将趋于平稳。一个重要的技术性因素是,累计同比数据将会因为去年同期高基数效应影响的弱化而得到改善。从地区间横向比较来看,2011 年1 —10 月温州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累计增速较同期浙江省增速平均低 7 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加速度大大落后于同期省内平均水平,较2010 年同期增速下降4.14 个百分点②。
浙江省和温州市工业销售产值增速如图 3 所示。图2 温州市工业用电量增幅资料来源:温州统计月报(2011),温州市统计局。从工业经济增速来看,进入2011 年第二季度后明显“失速”,但季节调整后环比增长水平表现平稳,对应此前大力度宏观应急性扩张效应在 18 个月后的终结及工业生产回归对内生性动力的依赖,增长水平恢复常态。依据月季度数据反映,温州工业的减速调整要领先浙江省工业整体增长平均水平回落一个季度。对于密集于工业下游的温州工业企业来说,感知形势冷暖,观察到并确认市场需求低迷态势在时间上相对超前,但由于资本深化程度不深,压减存货和收缩产能以响应外部变化的时间却相对较短。2011 年第四季度工业产出水平所呈现的会是调整小周期的底部。随着物价指数回落后,2012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指标会更清晰地反映经济的周期性特征。相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波澜不惊的表现,更值得关注的应是深度调控之下的中小型工业企业,信贷资源紧张构成反向向下的拉力,因而不能排除部分工业企业因为财务指标恶化而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
二、内外需求不振,工业投资收缩明显
需求状况是企业决定生产规模时需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需求的变化会直接反映工业生产同比增速走势,以及决定固定资产投资的意愿。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走势与需求状况相关性更为密切。2011 年11 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比上月下降1.4 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数自2009 年3 月以来首次降至临界点50% 以下,并低于历史同期均值2.9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国内外市场需求趋缓。其中新订单指数为 47.8%①,为2009 年2 月以来新低,并首次跌落至临界点以下。这显示制造业新订单数量减少,说明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紧缩正在进行。
外需疲软,工业出口形势低迷。2011 年前10 个月,工业出货值累计增速始终落后于工业销售产值累计增速约3 ~4 个百分点。月季度工业出货值实际增速始终落后于整体工业销售产值的增长生产,而且缺口不断扩大。进入第三季度后工业出口增长的同比水平快速下降,1 0 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货值创年内新低,同比增长仅有1.7%,增速较上月回落了4.3 个百分点,预示着工业出口增速面临负增长的巨大压力②。
2011 年11 月出口订单指数为45.6%,不仅在临界点50% 以下,而且较10 月大幅下降3 个百分点,订单需求确定持续回落①。这表明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以及欧美市场需求进入下行通道对出口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随着同步全球经济下行周期的制造业去库存调整加速,包括内外需求在内的下游需求继续放缓,在信贷偏紧的情况下,对外部市场依赖比较强,以非资源型、低附加值为特征的温州中小型工业企业处境会较为艰难。
PMI 出口订单不景气预示未来出口下滑,考虑到温州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仅为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8%,出口规模对订单紧缩的反应更为直接,外需减少对于温州工业的压力在未来一到两个季度内会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行业情况看,2011 年1 —10 月温州主要行业累计出口的增速均出现回落,仅阀门制造行业增速略有1.65 个百分点的提高。从几大主要行业的工业出口增速来看,服装、鞋、通断保护电路装置和机电产品较 9 月均出现回落,因而9 月环比出现下降②。未来3 ~6 个月内工业产品出口总体表现应为一个出口产值增速连续小幅回落的过程。温州市工业出口增速如图 4 所示。宏观经济持续下滑预期不断升温,影响了厂商未来产能调整的方向和力度。2011 年 11 月构成制造业P M I 的 5 个分类指数全部回落,说明国内总需求增速处于回落态势,当下实体经济正在着陆,所带来的紧缩是全方面的。企业对未来不乐观经济预期,使整个制造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正在进行防御式收缩。温州工业企业对于疲弱收缩的信号更为敏感。依据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显示,收缩正在由需求端向生产端传导,并且迭加了生产端当下温州金融环境恶化的制约因素,其速度与幅度都较需求端更快更深,生产供给端可能会有超调的风险。从2011 年6 月开始,工业投资环比增速已经连续 6 个月下滑,工业产能缩减态势确定无疑,不过从投资逐月环比收缩幅度的缩小情况看,向下节奏应趋于缓和。2011 年1 —10 月温州工业投资累计增速高开后剧烈缩减十分明显。尽管仅看单月的同比数据发现,工业投资完成的单月增速已经处在一个相对较高平台。
但从地方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内部结构比较看,温州市限额以上工业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为 21.1%,远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累计增速101.3%,如图5 所示。从2011 年 1 — 10 月温州市限额以上工业投资规模为258.63 亿元看,确定无法达到2011 全年工业3 6 0 亿的年初预定目标。需要说明的是,全社会限额以上投资数据的高位走势受温州区域性因素驱动,如2011 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温州地方政府正在主推“大项目、大平台、大投入”的“百项千亿”工程,以及此前房地产投资的惯性等因素。影响工业投资的因素很多,从制造业企业看,资金紧缺仍是最大的问题,而且生产经营性融资困境正随着紧缩式货币政策的持续在制造业企业中蔓延。同时,工业投资减速也说明市场不确定性在放大,企业对未来市场预期悲观、信心不足。由于工业投资直接决定未来产能规模,如果工业投资延续下跌趋势的话,工业生产能力止跌企稳的压力会不断加大。
三、去库存速度不一,企业效益承压缩减
2011 年初,受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预期影响,企业库存水平迅速上升。2011 年 6 月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库存累计同比增速 28.1% ,处于年内第二次高位,也是近年来的历史高位①。6 月之后,需求乏力显现,企业景气状况不佳,一季度末产成品库存曾经同样达到28.1% 的高位水平,而后经过2 个月下行后再次攀升,说明销售端承受了很大压力。一般产成品库存与工业同比增速基本上呈现反向关系,且有约 3 个月的领先,产成品的去库存化不力将拉低工业同比增速。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入2011 年7 月后已经开始主动缩减产成品库存,企业正在试图主动平衡生产与采购活动,调低生产增速,降低增补库存频率和规模,如图 6 所示。随着目前企业被动的产成品去库存化的深入,前端要素资源和原材料对生产回落会作出适应性反应,原材料库存跟进进入调整期。在此阶段,企业成本压力将有所缓解,但价格回落也必然会带来企业盈利水平的下滑。一方面,生产端需求表现较弱,企业生产意愿不强。工业产品的产销率到2011 年 10 月从未超过 9 7 . 4 % 以上的水平①,说明产销衔接不理想积压较多,产品端需求不旺,库存去化不快,价格有着较强的向下压力。而下游需求回落叠加劳动力及其它经营成本上升、信贷紧缩,PPI 将加速回落。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资源品价格回调存在时间上的粘滞,且调整幅度不同步,因而从传导路径来看,P P I 在上游资源与下游需求的夹击下,未来向上的空间有限。工业企业盈利增速将出现放缓。从2011 年第四季度开始,温州工业企业正在经历的库存调整已经主要不是企业被动的产成品库存调整,而是主动性的原材料去库存。通胀和资金状况会构成此后工业企业库存向下调整的主要决定因素。一般认为,在通胀下行阶段工业企业往往倾向于减少库存,当资金紧张时企业经常会快速去库存或者推迟库存补充。从价格角度来看,PPI 明显下降与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的高位水平呈现剪刀状分叉持续加重资金面紧张的企业的去库存压力,而原材料库存与工业同比增速有着较稳定的正相关,且同步性较好,如图7 所示。可见,两大库存去化现状均指向未来工业增速放缓的趋势。据此可以判断,未来企业去库存过程仍将延续。其主要原因是,从经验上说,原材料下降在 3~5 个月内是大概率事件。如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幅度已明显超过经济需求,将不支持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企业在预期原材料价格下降情况下,会降低增加库存的需求,尤其在目前面临较严重资金压力情况下,将会减少补充库存的行为。另外,2011 年7 月CPI 达到高位后快速下行,企业原材料采购意愿也随之降低。工业企业面对的状况是,需求疲软而原材料成本高企。需求回落将直接带来企业产能利用率的下降,并且库存水平越高则对产品价格越不利,存在比较明显的拉低价格水平的向下力量。部分库存偏高,或资金压力较大的工业企业为了增加企业销量,可能通过降价促销的方式降低企业库存。收入增速减缓和成本高导致工业利润增速下滑。
2 0 1 1 年 1 — 9 月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 905.29 亿元,同比增长14.7%,较1 —8 月下降0 . 1 个百分点,为近7 个月以来最低点,较全国水平低 14.9 个百分点①。但近期主营业务成本未见同步下降,成本和费用粘滞下行及人力成本、财务费用将保持在高位运行,抑制了利润增长。随着工业企业去库存化现象的扩散,价格回落迹象显现。2011 年10 月工业品购进价格环比持平,出厂价格环比回落了0 . 1 个百分点,名义同比增速分别回落到6.8% 和2.1%①。企业生产与市场销售的不对应是压制产品价格的最主要因素,而原材料价格指数的相对坚挺暗示工业企业利润继续受到挤压,如图 8 所示。第四季度生产资料价格开始向下小幅调整,虽然从历史数据看,由于温州工业企业所在的中下游行业居多,价格变动从上游向中下游的传导都存在一定的时滞,但去库存阶段的价格竞争会迫使PPI 回落速度加快。企业效益增长同时隐忧显现。2011 年1 —9 月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 5.4%,较上一年同期降低 0 . 3 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以现价计算的利润水平背后需要扣除的高位物价因素,净利润水平可以堪称“惨淡”,如图9 所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逐月累计同比水平持续下降,从2011 年3 月的18.7% 递减至9 月末的14.7%,回落了4个百分点(见图 8 )。工业企业利润和营业收入增速下降的同时,应收账款上升到不对称的高位水平。2011 年9 月末,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 905.29 亿元,同比增长14.7%,而应收账款779.37 亿元,同比增长21.2%①。这不仅反映当前企业经营中库存上升过快,企业后续经营或面临较大的消化库存压力,更重要的是,应收账款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1 / 4 强,而且增幅远远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幅,说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质量和盈利状况恶化。而利润总额中账面利润所占的比例过高会形成对企业运营资金的商业信用性实际占用。资金周转速度越慢,企业潜在坏账损失风险越高。尤其在当前货币政策紧缩环境中,企业流动资金营运效率的低下可能会引发财务风险的失控。事实上,局部行业已经出现此前所提示的“工业产品链条中的众多的中小型企业难以承受资金占押压力,回款账期拉长背后可能引发的是整个资金信用链的系统风险。”[ 1 ]预计短期产成品和回款资金占用仍将处在高位,2012年春节后这部分资金占用增速将有明显回落,利润增速二季度有望企稳。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现处在半山腰,仍将下降,但跌至负增长的可能性较小。受融资环境趋紧、用工成本上升、利率汇率调整、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要素供应紧张等多重因素冲击,一些企业成本上升较快,由于不少商品价格的快速调整,虽然2011 年9 月工业增加值增速维持平稳,但第四季度工业实体经济存在去库存压力,工业经济数据探底速度加快局面正在形成。
企业盈利增速最低点可能出现在 2 0 1 1 年最后一个月或2012 年第一季度。从结构因素看,价量将对利润走势出现不同的影响。其逻辑是产量增速下降确定,但不会完全失速,随着库存减少,价格经历短期下滑后会趋于稳定。总体观察,2012 年工业企业利润有望相对较快增长的行业集中在下游。从静态来看,虽然行业的成本转嫁能力依然呈现上游好于中游、中游好于下游,消费品好于投资品,必需品好于耐用品的格局[5];从动态来看,中上游行业成本转嫁能力会有所弱化。究其主要原因是,受下游需求低迷的影响,大部分前期转嫁能力较强的中游行业,面临终端需求始终走弱,同时能源价格却跌幅有限两头承压的困境,而之前成本转移困难的下游行业的成本压力随着整体物价水平的下降会逐步得到缓解。从利润具体行业动态分配的情况看,考虑库存调整在产业链传导中节奏存在差异,前期生产率先放慢的下游投资品率先开始提速,如工业中的投资品行业中的专用设备、通信电子设备行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消费品行业虽然也在承压去库存过程,但调整力度较浅且相对滞后,生产缩胀幅度不大,毕竟消费属于非周期性经济部类。饮料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及皮毛羽绒制品业则会企稳,或有所上升。大多数前期生产更为积极的行业,会出现较明显增速放缓,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周期性行业不景气状况开始显现。而基建类投资下滑或将拉低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利润水平。此外,因为采购活动的减少,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回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业等行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回落显著,会有较为明显的收产收缩,利润增长下滑。
四、工业经济驱动及方向:实业行为与政策预调、微调
2011 年 11 月汇丰公布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为48%,较10 月终值51% 下滑3 个百分点,创32 个月以来的最低值,并下跌至50% 这一临界点之下,产出指数从10 月的51.4% 大幅下滑至46.7%,同样创 3 2 个月以来最低①。这表明厂商对中国经济下滑预期升温,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加大,采购经理对未来市场预期信心不足。中国制造业形势严峻,实体经济增速可能还有进一步回落的空间。较长时间的银根紧缩,已经让企业资金问题开始大面积暴露,有些已开工项目资金跟不上。由2011 年前三季度可知,不仅温州,且类似地区积极进行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地区都出现资金捉襟见肘的问题。从温州的情况看,目前,制造业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紧缺,未来工业投资的下行速度很可能会加快,这会是2012 年温州实体经济一个重要的风险点。宏观经济政策正在进入观察期,2012 年的前三个月将迎来关键的政策调整“时间窗口”。随着物价得到控制,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回调,为政策的预调、微调打开了通道。行业未来景气度或积极性的格局,或将在2012 年下半年出现变化。国内政策在方向和力度上超预期变动将会是最有可能对上下游的价格和产量水平暂时造成均衡冲击的外生力量,未来何去何从关键还是看国内政策的方向、力度和时间点。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的流动性和高度的开放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在世界范围的涌动日益广泛,已不可逆转。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也支持了经济全球化的这种高度流动性。
2.高度的渗透性和高度的互补性。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文化等将迅速向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国家渗透,资本、知识、资源等也将在全球市场流动并趋向合理配置。这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本、知识、资源等上的互补,从而有助于全球化问题的缓解以及全球性行动的协调,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3.高度的集约性和高度的垄断性。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上。跨国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几乎涉及世界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而且大约控制了世界上80%的新技术、新工艺专利,70%的国际直接投资,60%的世界贸易。
4.高度的依赖性和高度的异步性。这主要体现为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可以有选择地输出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设备,甚至直接将物质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强化其对输出资本的控制,从而形成不对称的依赖性。
5.高度的风险性。这主要体现在资本、技术、管理的快速流动和思想、文化的渗透,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程度不一的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政治安全等问题。
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政府的应对策略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的经济开放战略是成功的。可是鉴于全球化经济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与动荡,为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目标,中国政府采取如下几策略:
1.立足国本,面向世界:进一步树立全球意识,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努力地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努力推进建立公正、合理、持续发展国际经济新秩序。
2.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的周边环境,加快实施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倡导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结构合理,基础稳健国民经济,并操持足够的即期支付能力。对内,即设计稳健的产业结构,清除经济泡沫,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外,即合理利用外资,控制债务规模,保持国际收支的长期平衡和足够的即期支付能力。倡导世界各国提高国际资金流动的透明度,建议各国货币当局彼此间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监管信息系统。
3.坚持政府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大力推进政治、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由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的,经济越是成熟,政府干预就应当适时收回,让市场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不断加大制度建设方面调整和改革力度,促使政府的角度由直接引导改变为间接诱导型转化。不断完善政府主导机制的前提下,加速各种形式市场机制、制度工具的培育工作,特别是要健全各种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职能并规范其运行。加强民主监管机制,防止和克服出现官商不分和政治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公平。大力搞好经济建设,提高物质文明的程度,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的步伐,使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4.循序渐进地扩大对外开放,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迅速发展自己的经济,在全球经济中争得更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要注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作用,规避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当前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年代,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远去,因此只有增加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既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也要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5.坚持以“人”以本,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观。把人作为社会发展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力开发人力资源,走“人才兴国”之路,把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关键词】油气生成;石油行业;进步环境;走势分析
0.前言
能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没有能源任何现代文明都将无从谈起。我国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石油勘探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国内石油供应已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需求,如:2004年石油进口突破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40%,石油消费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由此可见,我国石油行业发展空间广阔,但勘探石油的技术仍有待提高。
1.油气的生成
从油气的生成到油气藏的形成,是油气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可以将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破坏、再聚集,视为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油气来源是基础,油气运移是纽带,油气矿藏是结果和目标。
油气的生成分为三个过程,分别是:一是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的来源主要是生物尸体,另外还有自然界各种生化组分堆积;二是有机物质堆积深埋,在足够的深度,和足够的温度条件下,有机物聚合形成干酪根;三是干酪根在合适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开始热解成烃;在合适的圈闭条件下,烃类物质聚集成藏,即为所谓的油气藏。
任何地区油气藏的形成都必须具备三个最重要的条件:一是具有能生成油气的烃源岩,二是具备能使石油运移和储集的储集岩。三是能够使油气集中聚集其中的圈闭。也即说必须有油气来源、运移通道和聚集场所。
2.国内石油行业进步环境
我国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其他国家经验借鉴、能源短缺等因素分别影响着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速度,而且从各方面综合分析,我国石油行业进步空间十分广阔。
2.1石油资源比较丰富,利用前景十分可观
我国是石油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分布不平衡、石油勘探技术比较落后等外在因素影响了石油的开采与利用,然而这些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经济都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可以说,我国的石油资源的利用前景是十分可观的。
2.2我国石油需求量大,利用空间广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石油供需缺口越来越大。而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石油石化产品的消费也大幅度增长。由此可见,我国石油需求量十分大,利用空间广。这为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需求空间。
2.3石油勘探技术日趋完善
同其他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的石油勘探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但是近些来,随着我国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石油勘探技术不断提高并日趋完善,随之也会开采出更多的石油资源,为解决石油短缺以及经济发展需要等提供良好的条件。
3.国内石油行业走势分析
石油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和物质基础。但是,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3.1国内石油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3.1.1石油资源后备量较低,供需紧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石油等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国内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勘探技术相对落后,致使勘探难度增大,造成所储备的石油远远低于所需量,导致石油资源后备量较低,供需紧张。
3.1.2石油资源的安全保障机制有待提高
我国石油资源缺乏战略储备的安全保障机制。这主要体现在:中国油气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尚未形成,而且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从而导致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很难适应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进而影响了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
3.1.3我国石油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石油行业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石油资源浪费严重。目前,由于受到石油勘探技术的影响,我国还存在直接燃烧原油的现象,而且综合回收利用率低;另一方面,资源使用配置不合理,高耗能产品比重过大。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
3.1.4石油开采技术较落后
石油开采技术较落后是制约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现代开发技术体系,现在的开发技术还不能满足我国对油气资源的大幅度需求。因此,我国的石油开采技术还有待完善。
3.2国内石油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石油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国家的经济安全。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对石油的消费也会相应形成持久的巨大需求。
3.2.1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其他能源,缓解石油供需压力
近年来,我国的石油供应压力大幅度提升,原有的石油储备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增长的需要,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其他能源,缓解石油供需压力,已经成为我国能源的战略部署。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天然气是一种较理想的替代资源,专家预测,2010年以后,世界天然气有可能超过煤炭、石油,成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为此,我国要积极研发、大力部署,加快对天然气、核能、水电、风能、太阳能、地热等能源的开发利用,缓解我国石油短缺的问题,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2.2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经济安全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欧美许多国家都先后建立了各自的石油储备体系。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我国还未建立石油储备体系,这是由于我国现有的原油、成品油储罐多属于生产和流通的配套设施,是很难发挥储备功能的。因此,我国要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经济安全,避免经济处于被动地位。
3.2.3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
我国之所以会造成石油大量缺失的局面,不仅仅是由于石油开采技术落后、地质复杂,主要原因是我国产业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耗大等因素造成的,因此,我国要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把节约用油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束语
石油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以及我国的国际政治。因此,我国要加对大石油资源的重视,积极采取“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其他能源,缓解石油供需压力;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经济安全;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等方法,从而实现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Phil Rae.Lightweight Cement Formulation for Deep Water Ce-menting:Fact and Fiction[A].SPE91002,2004.
[2]Thierry Botrel,Patrick Lsambourg,Total Fina Elf.Off SettingKill and Choke Lines Friction Losses,a New Method for DeepWater Well Control[A].SPE67813,2001.
[3]卜善祥,吕宾.关于我国建立石油储备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3,5(4):37-39.
[4]潘志坚,胡永乐,胡杰.国内外油气资源形势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2(11):28-31.
[5]潘继平.对中国油气可持续供应战略的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2(10):27232.
股指期货反映市场大势
无论是进行实业投资还是证券投资抑或是期贷投资,获利的根本原因都在于投资者所进行的投资是否符合市场大势,是否踏准了节拍,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顺势而为”。说到股票投资,大家容易理解,只有在牛市的时候,投资者才能获利,若投资的股票的大方向是个跌势,那只能是赚小钱亏大钱,总体上不可能盈利。股指期货在我国还没有推出,常常被炒作得神秘化,实际上股指期贷反映了沪深300指数未来价格走势。就股指期货走势而言,现货股票市场的走向直接影响股指期贷的价格,尤其是股指期货标的指数中的大盘股的股价变化往往会对股票指数的涨跌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投资者对当前沪深300指数价格走势有预测能力的话,就能够同样对股指期贷的价格走势有预测能力。因为从期贷市场经济学的原理来看,现货、期贷价格走势是趋同的、一致的,那些将股指期货价格走势神秘化的种种理论,都是出于对股票价格走势的不了解和对期货运行规律的不了解而妄想的主观猜测。
股指走势影响因素各不同
关于股指的走势,有种种理论假说和种种预测方法,都有各自的道理。近一段时间,我读了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先生所著《证券心理学》一书,对他的股指走势判断的经济依据非常赞同。对股指长期、中期和短期走势的影响因素是有所不同的。
短期走势决定于资金和心理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认为,股指的短期走势是由资金和心理这两个重要因素所决定的。资金是指可以随时投入股市的流动资金。如果债券发行单位(指政府或公司)所定的债券利率很高,或者银行、金融单位将存款利率定得很高,那么,愿意购买股票的人当然就会比较少。简单地说,资金这一项变量完全取决于长期利率的高低。
相比资金变量,心理因素却复杂得多。假设股票发行公司调低盈余及股息,或者政府宣布提高证券交易税等等,虽然这些做法不利于股市行情上涨,但如果此时投资者对未来行情走势乐观,就会对这些负面消息有较高的抗压性,因为他们会认为这些不利因素对股市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因此,尽管有时有重大的负面消息,但不会对股市造成负面影响。
我国即将上市的股指期贷是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的,在指数中往往会有几只股票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这些股票一般占指数权重比较大,或者它们所代表的是一个占指数权重很大的行业,这些个股的涨跌会引领他们所代表的那个板块同涨同跌,从而对指数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
同时,成分股的分红派息也对股指价格有一定影响。根据沪深300指数的编制原则,当成分股进行分红派息等活动时,指数并不进行人为调整,而是任其自然回落。因此,成分股尤其是权重较大的股票,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和中国银行等,集中分红派息时会对股指有很大的影响。
利率是中期走势之因
决定股指价格中期走势的除心理因素外,还有利率。利率或者资金流动率会决定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利率对于证券信用交易有决定性的影响。可是,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要过一段时间后才会显现,这就是股市的中期走势。
一般来说,利率上升,可能会将一部分资金吸引到银行储蓄中,降低了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量,对股价继续上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利率上升,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利润减少,也相应地使股票价格有所下跌。反之,利率降低,可能会将更多的资金投向股市,从而刺激股票价格的上涨。又由于利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降低,利润有所增加,也相应地促使股票价格上涨。
与利率相对应的是,投资者可以关注通货膨胀率水平。当通货膨胀上升时,央行通常会调高利率,紧缩银根,对股市上涨有抑制作用。反之,若通货紧缩时,央行会降低利率释放出资金,降低企业贷款成本,促进消费和投资,使股市表现较佳。
另一个与利率联动的、有必要关注的因素是汇率。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贷币升值,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也随之下跌。2006年以来的大牛市的一个原因就是人民币升值加快。
经济增长决定长期趋势
股指价格走势的长期趋势是由经济增长所决定的。在这点上,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将经济增长和股市的关系进行了一个有意义的比喻。
“请想象一个人在街上遛狗。人很平稳地向前迈进――这就是经济。而狗则有时向前狂奔,有时东跑西跳,有时跑回主人身旁,就这样来来回回地跑来跳去。这只狗的行走路线便是证券行情的起伏过程。人和狗同样是往前走,最后他们也会一起到达散步的目的地。假设人走了1公里,那么狗大概走了3倍或4倍的距离。股市行情的起伏就像狗所走的路线一样,向前走了一段之后,就会往后退几步。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成长也会随之而来。”
且不说,CPI涨幅的回落仅仅是涨幅变小,而绝非绝对价格的下跌。单看过去一段时间,中国CPI涨幅的回落无非基于两大原因,其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其二,国内经济需求——内需——投资与消费需求大幅萎缩。前者基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巨头控制价格的利益诉求,而后者则基于中国过去严厉紧缩货币的后果。
现在的情形是:中国丝毫改变不了对国际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地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如果再度出现上涨,中国CPI必然呈现巨大压力。另外,国内经济“断崖式疲弱”已经发生了,政府托住经济已成当务之急。所以,未来指望国内经济继续疲弱压低CPI的企图显然不切实际。
我的判断是:过去10年,中国物价走势主要因素不在国内,而未来将更不取决于国内因素。
比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唯一出现的一次经济过热——2003年至2007年,不是中国主动性经济活力所致,而是欧美公众在长时间极度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下、在房地产金融创新的诱惑下,以空前胆量大规模透支消费引发的。他们的透支消费,变成了中国超常增长外需,从而导致中国经济过热——为满足出口需求,国内大量投资。
说这件事是想告诉大家,中国“入世”之后,中国政府对物价的实际控制能力已经被大幅削弱。尤其是在“中低端消费品加工厂”地位短时期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中国CPI将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的严重干扰。这一点,中国的中央银行必须看清楚,否则货币政策就会出大错,就会出现物价管不住,却把经济推向深渊的“滞胀”境地。
现实让人担忧:中国进入“低价格时代”?根本不存在。因为,欧美债务已经积累到完全不可持续的状态了,大量投放货币,迫使债务货币化,早已变成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此背景之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怎么会呈现总体下跌走势?
无论国际社会如何作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只会出现调整式的下跌,而不会发生趋势性的改变。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G20将专门研究粮食价格如何控制的问题,但价格会因此而下跌?市场告诉我们,没有。而且从现在的情况看,美国并不希望粮价下跌,奥巴马甚至专门拨付1.5亿美元财政资金,要求有关方面“趁着粮价还低,尽快购买粮食、猪肉等商品”。
奥巴马说“粮价还低”是什么含义?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内肉、禽、蛋、奶等食品价格连续4周上涨。这势必对CPI走势构成影响。
此时此刻,我想提醒有关方面:不要继续用紧缩的方式应对CPI的上涨,这属于削足适履式的宏观调控,是对中国经济的重大伤害。但放货币也没用,所以关键是让货币政策归于被动。治理经济、减轻国人在物价不断攀升过程中的痛苦,必须考量非常规手段,而且绝非权宜之计,因为欧美甩掉债务包袱的过程决定了这场危机不会短时期结束。此外,“非常规手段”的设计关系到中国如何在未来10年的严冬里取暖的问题。
全球经济:美国复苏主靠制造业 欧洲危机现生机
南方基金在策略报告中指出,上半年美国经济维持温和复苏态势。一季度,随着节假日与暖冬效应的退去,经济增速短暂回落,但居民消费与企业生产仍能维持温和复苏,制造业复苏表现相对强劲。预计下半年美国经济增速将有小幅回升,居民与企业部门将成为拉动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当前,制造业回流正在成为带动美国经济与就业复苏的支柱性力量。
欧债危机目前的核心问题依然是希腊政治危机。希腊选择接受紧缩条款留在欧元区,虽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债务危机,但减少了欧债危机失控的风险,为欧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一线生机。
国内经济:通胀回落房市回升 政策调整空间大
南方基金指出,整体来看,上半年的通胀回落为央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提供了较大操作空间,稳增长的政策目标更加明确,政策的持续放松有助于经济企稳回升。房地产企业已经连续五个月销售量高于当月的预售许可量,这意味着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去库存,并且去库存在加速。此次降息及房贷利率最低7折政策出台,时间进度超出市场预期。针对合理的改善性需求仍有微调到逐步放松的预期。
对于目前国内需求仍然相对疲弱,实体经济的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南方基金认为,如果下半年经济增速没有企稳回升,央行可以再次降息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促使银行加大贷款力度;也可以在不威胁到政府偿付能力的前提下,增加基础设施开支和对消费者的补贴。短期内,通胀回落为央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提供了较大操作空间,稳增长的政策目标更加明确。因而面对经济困境,国家有更多灵活的办法来应对。
投资策略:偏好大蓝筹 重点配置金融、地产
对于下半年市场走势,南方基金认为A股走势仍将受国内外经济走势和政策放松力度的影响。目前,希腊大选结果降低了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减轻了全球投资者的担忧情绪,A股市场有望迎来一波小幅反弹。但中期来看,欧债危机的解决之路依然漫长,国内经济见底企稳后还将保持较低增速水平,三季度需要等待更多的政策利好信号和流动性进一步改善,A股市场才能迎来较大幅度反弹。
目前欧债危机暂时缓和,国内经济下滑的风险逐步降低,以及美国、欧洲股市持续走强,给沪深股市反弹创造了有利的氛围。对于中线走势,我们依然持谨慎态度。而短期走势,上证综指已经摆脱3067点调整以来下降通道的束缚,尽管2132点反弹以来,没有可持续的热点板块,但从盘面看乐观机构似乎意犹未尽。
由于上市公司的季度业绩同比继续下滑,这次反弹除了蓝筹股低估值、题材股严重超跌外,并没有季度业绩出现拐点的支撑,很多行业一季度净利润将出现下滑,反弹何时止步只能“边走边看”。
值得关注的是,31个省份今年的增速目标均已公布,其中30个省份均持平或下降。从国际上看,欧债危机远未解决,外贸出口势必受到影响;国内形势较为复杂,房地产调控之后一直低迷,高铁等投资领域出现缩水。我们预计,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逐渐淡化单纯的GDP增长目标,在中国经济增长主动放缓的过程中,必将考验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预计2012年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将进一步放缓。
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出,今年M2增速将为14%,略高于去年12月的13.6%,这表明今年货币政策条件将比去年略有宽松,但却明显低于过去央行每年初预计的16%的增速。自2000年以来,央行一般都将M2增速的指导目标定为16%,这背后的重要原因是:当前我国M2增速的合理中枢已经开始下降,央行需要审时度势地下调合理货币增速,否则就很容易增大未来经济通胀和资产泡沫膨胀的风险。
从M2构成来看,由于今年我国外汇占款对于M2的增量将进一步减少。今年1月IMF预计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8%,2012年全球经济活动将继续减弱,增长率将降至3.3%,这将进一步降低我国出口增速,而进口则受国内政策更多的激励有望保持比出口更快的增速,这意味着2012年我国贸易顺差将进一步缩减;随着2012年我国贸易盈余水平的下降以及国内经济活动的降温,今年人民币升值水平也有望降低,汇率波动的弹性增大,这都会减弱热钱流入国内市场动力。因此,今年M2更多的新增量将来自于新增贷款。
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两个方面有利于银行的信贷增长。首先,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释放4000亿资金,银行近期紧张的资金面将会有所缓解,一方面会促使银行降低贷款的上浮利率水平,另一方面也会迫使银行增大对高收益的贷款投放。再结合2月春节后大量现金重新回归银行,可以改善银行的存贷比指标,有利于提高银行的放贷能力。但除非今年外汇占款的形势很不乐观,否则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难有很大空间。
【关键词】宏观经济 经济增长 GDP 居民就业 经济结构 进出口贸易 物价走势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本次会议详细描述了“新常态”下国内经济的总体特征,确定了宏观政策取向,并对2015年的经济工作做了新的部署。结合本次会议对2015年经济工作的调整和2014年经济形势分析,本人对2015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势进行以下预测。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预测
预计2015年实际GDP增速降至7.1%。2014年全年实际GDP增长了7.4%,预计2015年我国全年实际GDP将增长7.1个百分点,同比降低0.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8%,相较2014年将减速2.7个百分点;进口增速由2014年的1.9%上升至2015年的5.1%,出口增长将从2014年6.1%上升为6.9%;
影响我国2015宏观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2014年房地产销售疲软导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减速,给经济增长产生下行压力,进而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将继续减速,并连带相关行业增长放缓;二是随着国际经济的慢慢复苏使我国对外贸易加快增长。伴随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投资等短期因素对经济的持续拉动,政府简政放权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都将带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投资热情。2015年GDP增速将继续放缓,我国也正在经历着经济增长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经济政策消化期。三是我们也将面临着不良资产的持续上升、杠杆率过高、制造业企业利润持续下滑等周期压力。因此我们推测,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缓,受投资增速放缓影响,房地产相关行业增长速度也将有所放缓。
二、预计居民就业将保持稳定
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目标从高速增长趋于中高速增长,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正由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转型的过程,国家提倡打造一个全新的服务型社会。众所周知,服务业需要更大的劳动就业人员,也将带动更多的人员就业,吸纳就业的人群数量将提高,体现了新时代的经济新常态。经济的新常态发展也会使城镇就业保持稳定,近五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减缓了2个百分点,但受益于我国第三产业结构转型,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42%上升到46%,增加了4个百分点,每年就业人员人数基本保持稳定。
我们预计,在当前各产业劳动密集程度和经济体制结构下,在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提高1个百分点,在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将与2014年持平。此外,我国未来几年的生育率与人口数据结构数据表明,未来几年内我国劳动人口平均年龄下降趋势保持不变。由此我们预测,在城镇化速度以及劳动密集型程度不变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保持7.1个百分点的增速意味着2015年的城镇失业率不会造成明显的恶化。
三、经济结构将继续改善
虽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放缓,但随着经济政策的有力支持,市场资源配置的逐渐优化,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整个市场经济结构将在多方面得到调整和改善,未来国内经济增长将可持续性的提高。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到,“为努力保持经济增长稳定,重点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增强战略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职称作用。
从国内需求角度来看,影响实际GDP的因素有三方面,分别是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其中最终消费比重最大约占50.9%。同比2014年估计值平均提高在1到2个百分点,这表明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预计我国未来需求结构有望继续得到改善。
中央经济工作会对经济结构的有力政策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政府采取一些列有利政策力推减少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营改增等改革措施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市场活力,促进良性竞争。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业现代化、信息化同步发展,同时促进新兴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有助于优化市场结构。三是逐渐放缓商品房住宅开发和低端制造业的投资速度,但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产业、棚户区改造将继续给予大力的支持,大力发展民生领域和绿色产业投资,有助于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市场可持续发展。
四、物价走势预测
通过上半年CPI走势情况来看,未来2015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将会持续增长,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居民消费指数涨幅2.0%,今年将同比持平。并预计未来将持续增长,但受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影响,增速将有所放缓但不会导致通货紧缩。在目前经济转型过程中,我们主要以消费刺激商品出口,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目前来看,2015年物价走势将基本保持平稳增长。综观整体物价走势,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还受以下三个因素影响:
一食品价格涨幅。2000年至2014年这四年中,我国食品价格也再不断的增长,食品价格的浮动平均增长为4.5%。2014年全年食品价格同比下降1.4%,增速仅为3.1%。此前国内实行政府干预的农产品主要有玉米、大豆、棉花、小麦,大豆和棉花已经实行改价,而其他几个作为主粮,其改价后影响较大,短期内不会轻易启动。但从国家提倡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要求来看,我国农产品价格还会有些波动,而从加大供给面对价格的长期反应来看,我国农产品价格有增长的趋势。判断食品价格的涨幅也要根据天气状况、粮食收成、石油价格、国际食品价格的走势决定,因此预期15年我国的食品价格涨幅应该保持相对平稳。
二是产品缺口。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产品缺口的恶化和改善没有明显变化,对于PPI的影响也没有较大变化。
三是国际大宗物资商品价格。国际大宗物资商品的价格将影响国内物价的走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金融机构的最新预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受国际金融下行趋势,2015年我国进出口价格也将面临下滑,随着经济回暖,逐渐减少差距。
五、进出口预测
按照海关最新统计数据,出口贸易的名义值增长6.9%,经常项目顺差与GDP的比值为2.4%,增幅基本与去年持平。其中,国内进口额增长5.1%,比2014年增加3.2个百分点。
造成进出口变化的因素有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两个。第一,市场容量和外部环境。由于发达经济国市场经济逐渐回暖,将改善我国进出口的外部环境,但新型经济产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显现,也从另一方面抑制我国出口的发展。第二,投资增速对进出口的影响。虽然从数据来看我国投资增速有所下降,大宗物品价格趋势也有答复下降,但相较来说降幅较为平缓,名义进口增速也将趋于正常。
进出口的基准预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风险也是不可预估的,假设国外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我们的基准预期,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现阶段的出口现状;如果国外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我们远侧基准预测,带来的下行风险包括地缘政治等导致国际经济情况明显恶化、实际汇率升值等。
六、房地产行业的情景分析
固定产投资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固定资产投资的快慢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而房地产业投资又被看作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制造业组成固定产投资,其中,房地产投资占全部固定产投资的20%。2013年以前的五年中,房地产增速平均保持在16以上;2014年,受房地产调控收紧和房地产下行压力影响,销售量持续下降导致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直接拉低了固定产增速,拖累了经济增长。
随着货币政策的松弛,城镇化基础建设、棚户区改造步伐加快,城镇生活生产环境不断改善,将进一步降低房地产商的压力下降,提高房屋销售交易量,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仍对未来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面对未来中期乃至长期房地产市场的波动,第一企业要坚持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格局,布局多元化、管理多元化、产品多元化,不同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多元化来规避风险。第二是要坚持创新,只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够抓住机遇,抢占市场,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从近日国际大宗商品的走势看,铝、锌、铜、铅等大金属走势在前期调整后重新上涨,为有色资源类板块重拾升势打下基础。
前几周在获利了结和美国加息担忧下,金属价格普跌,但从历史上来看,美国加息并不意味着金属价格上涨的终结;在关注加息与否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的是加息背后的逻辑与原因,而这些原因恰好是支撑大宗商品向好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大宗商品上涨是中长线趋势,主要是国际及国内经济复苏,流动性相对宽松和供需失衡是支撑大宗商品向上的最大原因。随定向宽松的实施,PMI已显示出国内经济阶段性企稳迹象,而供给瓶颈与成本支撑的叠加是最根本的原因。有色资源部分品种去库存至 4 年来的低位以及宏观面趋暖,同时由于有色资源股具备较高的安全边际及高弹性等特质,我认为这个板块是应该值得中长线反复介入和具备长远投资价值。
有色行业价格、股票等都长期处于下跌后的底部区域,随着供需格局的变化,价格弹性较大。因印尼控制原料出口,铝矿缺口短期难补,锌矿全球产能收缩较确定,后续持续性较好。建议关注受益铝价上涨最多的中孚实业和云铝股份。
稀有金属方面,稀土也值得关注。稀土价格已回落至 2010 年及 2013 年 7 月份水平,部分冶炼厂出现停产,底部已经出现。近期稀土价格延续有触底回升势态,原因有WTO败诉倒逼大集团整合,市场普遍对于稀土整治力度充满信心,而放开出口也将促进稀土价格上涨。相关个股可关注五矿稀土和包钢稀土。
另一方面稀土原材料价格上涨,利于磁材企业提价,利好磁材加工企业。建议可关注中科三环、正海磁材。
而钢铁方面,受益于经济复苏及资源类产品的价格上涨,也有望走出困境,可重点关注有国资改革和军工题材的中小板的中原特钢。
反观背后原因,当属澳元汇率在过去一年内如高山流水般一路狂泻。1月25日当周,澳元兑美元汇率再次刷新自2010年7月以来低点,跳水至0.86附近。目前,跌势澳元仍然没有停止其继续下探的步伐,业内人士则把做空澳元,亲切的称之为“世纪交易”。
澳元作为外汇市场上典型的商品货币,受煤炭、铁矿石、铜、铝等矿业产品的国际贸易影响较大。据统计,2008年以来,澳大利亚经济增长了14.3%,其中矿业贡献高达3.2个百分点。中国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出口市场,其工业产出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澳元走势。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趋弱、增速放缓,且受全球需求萎缩影响,几乎所有大宗商品都陆续接近熊市,这使得过份倚重中国经济和具有商品货币特征的澳元成为资本市场“弃儿”。
疲软的澳大利亚经济,促使长期保持稳定利率的澳大利亚联储,开始跟随全球降息的狂潮。2013年澳大利亚央行两次降息达50基点,目前2.5%的官方基准利率为1959年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这也直接导致了澳元的进一步贬值。澳大利亚央行的降息行动,成了投资者引颈期盼的焦点。未来降息预期将取决于澳大利亚国内经济状况是否有所改善,出口是否强劲,及大宗商品走势。
在2月4日的澳大利亚联储会议中,澳央行宣布继续维持2.5%的官方基准利率。决议声明澳元下跌的势头会有助于经济平衡,肯定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暗示近期宽松周期暂告一段落,同时目前的利率水平将维持一段时间。在央行干预弱化,并在立场转向中立后,澳元觅得了回调修正空间。
细心的投资者可能已经发现,近期澳元和黄金走势存在周期性质的正相关,澳元几乎复制了黄金的头肩顶反转形态。尤其在中国农历新年前后,二者双始了一波小幅度的反弹。目前澳元兑美元反弹至0.9附近,澳元的商品属性显露无遗;可见作为澳元的先行指标,国际金价走势很可能再次成为澳元走势风向标。虽然澳元和黄金仍处于明显的空头下跌趋势之中,但二者均有形成双底走势的机会,未来并不是没有上扬的可能性。
澳元在过去三个月下滑幅度高达8%,因澳元贬值带来的澳大利亚出口增长显著。澳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澳出口额为3,190亿澳元,同比上升6%,各类产品出口额均现不同程度上升。以煤炭为例,全年出口量为3.58亿吨,同比增长13.5%。但同时,货币政策也导致澳大利亚国内房价上升,通胀率走高,未来继续降息预期受到打压。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国人最为关心的9月份经济数据,其中GDP增长7. 8%。这是今年国内经济整体增速放缓以来,GDP首次出现回暖迹象。数据公布之后,国内经济界一片欢腾迹象,认为国内经济已经走出前期底部,有望重拾升势,全球经济界也对国内这组经济数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毕竟,中国经济的复苏对于全球经济的复苏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美国债务危机导致政府关门、拖累美国经济增速放缓之后,中国经济的增长无疑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单纯从数据上来看,9月GDP的增长令一直担忧国内经济下滑的人们松了一口气。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这组经济数据的话,其中隐含的负面因素也是不言而喻,尤其是通胀的影子离我们越来越近。数据显示,9月份蔬菜价格上涨18%以上,很多蔬菜的价格可以与肉价相媲美,加上各地房价和房租的上涨,国人的生活质量不仅未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反而是呈现出直线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居住在二线、三线城市的人们,在今年收入没有上涨的背景下,物价的上涨速度之快,迅速淹没了国人钱袋里那二十几张百元大钞,让国人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发出有心购买、无处掏钱的感慨。
从今年国内物价走势来看,工业品价格一直保持着稳中有降的态势 ,这是由于工业原材料价格例如铁矿石、煤炭等价格一直处于低位徘徊状态,加上钢铁、水泥、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卖不上价,压抑了工业品价格的上涨。反观农产品,由于大量劳动力辗转城市打工,加上投入农产品生产的资本力度远远不足,使得农产品价格成为拉动通胀上涨的最重要因素。由此看来,如果拿下农产品价格这个影响国内通胀上涨的短板,通胀对国人的威胁也就不了了之。
要稳定农产品价格,就得增加对农产品生产的投入。如今国内资本市场上热炒的土地流转概念股,正是对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可能推出的土地流转政策的朦胧化炒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内农产品生产问题,更多的是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没能实现市场化所致。通过土地流转,有望吸引众多城市资本涌入农产品生产这个广阔天地,实现城市资本向农村的有机转移,实现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批量化和工业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对农民收入以及城市居民生活的冲击。毫不讳言地说,资本市场对土地流转板块的疯狂炒作背后,是对即将推出的土地流转政策投出的赞成票。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房景气指数通常能充分反映房地产行业景气运行趋势(见图1)。从该指数可以看出,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运行周期一般在7年左右时间跨度,5年上升2年回落。上一轮上涨周期是从1998年年初起步,这与本轮经济运行周期的起点基本一致,到2003年2月到达高点109.14,上行周期运行约5年左右。之后该指数从阶段性高点逐步下滑到2005年12月的最低点100.61点,下行周期约2年左右。本轮上涨周期从2005年12月起步,至2007年11月达两年内最高点,至2008年3月又略有回落。那么,未来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如何走?我们预计可能有以下三种情景:情景一:行业景气度在经历2年左右的短期调整后继续上涨在几年以后见顶,即目前处于本轮房地产景气上升周期的调整期。情景二:行业景气度在目前见顶而后持续下跌,即本轮房地产景气上升周期的顶部已过去。情景三:行业景气度在未来1~2年内继续上涨直至见顶。
哪种情景发生的可能性更大,需要我们借鉴其他国家与地区发展经验,综合我国实际情况来分析。
我们认为,房地产市场的景气度最终还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而此次房地产运行周期基本上是由需求拉动的。从狭义角度(消费者角度)讲,需求包括自住与改善等刚性需求、投资与投机需求等。从广义角度讲,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的有宏观经济指标,包括经济增长、货币供应状况、人民币升值、通胀、政策调控等;还有与房地产行业有关的指标,如人口红利、城市化、房价收入比等。下面,结合对房价变动有影响的领先指标,对未来国内房地产行业在中国在通胀、经济减速、收紧货币的背景下的发展趋势进行研判(见图2)。
依据宏观经济指标对国内房价未来走势的判断
GDP增速放缓下房价走势判断
我们认为,影响房地产行业景气变化的基础因素是宏观经济环境,因为经济环境健康、国民收入水平提高才是房地产行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在一个较长的经济周期内,房价基本与经济增长的运行趋势一致,而且GDP一般会领先房价见顶或见底。
国内GDP增速从2000年开始持续上涨,但已在2007年三季末出现向下拐点,未来受通胀持续影响,GDP增速将会逐渐下降,GDP与CPI已正在形成对称的“V型”走势的左侧,这是经济“滞胀”期间典型走势,未来唯一不确定的是GDP低点及CPI顶点达到的时间及位置。从2008年上半年GDP10.4%与CPI7.9%的数据来看,当前正处于经济由加速上涨到小幅回落期,通胀由高位回落但仍可能有反复。按照国外发展经验,经济“滞胀”期的“V型”走势中一般要经历了3~4年左右时间,即经济1~2年的回落期、1年的衰退至底部期,1年的恢复上升期三个过程。我们判断,在2008年国内经济可能处于第1阶段经济回落期。
2003年初开始国内GDP进入10%以上的增长,2006年、2007年进入加速增长期,伴随着经济的高增长,房价指数滞后1年左右在2003年末开始加速上升,至今已处于高价区域。在2007年3季末GDP达到12.2%的高点后在随后的二个季度已逐渐回落,未来在持续通胀、出口及内需增速减缓的情况下,GDP增速可能仍缓慢回落,但房价指数仍在持续走高。因此,房价指标滞后GDP指标反应,房价高点将滞后GDP增速见顶,滞后时间主要取决于货币调控力度,另外还有本轮升值情况等(见图3)。
收紧货币供应对房价走势判断
2002年开始,M2与M1差额、M2二者变化基本同步,但至2008年初开始,M2与M1差额较快上升,这与M2下降形成鲜明对比。M2与M1差额主要是企业定期存款,在央行2007年收紧货币后,国内企业资金状况明显紧张,加上目前实际利率为负,这就较难理解企业定期储蓄大幅增加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这些新增定期储蓄可以解释为人民币加速升值后国外流入进行中长期套利的热钱,对实际利率不敏感。因此,境外热钱的持续流入,是央行收紧货币后M2下降依然不明显的主要原因。预计下半年在升值放缓、经济减速的预期下,热钱流入减少且可能有流出迹象,持续收紧货币后M2下降速度及幅度将有所加快。
2002年开始,M2大都保持在17%以上的较高水平,房价也进入快速上升区间,2003年开始宏观调控,收紧货币供应后,M2增速在2003年三季末20.97%的高点快速下降,而房价指数在04年末从高点回落,滞后1年多左右时间。此次央行在2006年收紧货币供应后,M2增速在06年一季末18.94%高点有所回落,但在2007年三季末在人民币加速升值作用下,M2、M1差额快速上升,M2仍维持在相对高位,弱化了央行紧缩调控作用。因此,虽然央行2006年开始收紧货币供应,但M2仍持续高位,是使房价指数仍然持续走高的主要原因。如果未来升值放缓、热钱流出、央行调控作用显现,M2出现持续明显下降(下降到15%以下),将会助推房价指数下跌(见图4)。
加息对房价走势影响的判断
我国贷款利率在1998年后处于下降周期,并在2004年3季度达到5.49%的低点,此时房价指数达到高位并下降,形成明显的对称“V型”走势。之后为拟制通胀,贷款利率处于加息周期,并在2006年加速提高。我们认为,目前尚未进入经济“滞胀期”,贷款利率仍处于高位,房价尚未出现下落。因此,目前贷款利率正处于“倒V型”走势的顶部区域,而房价正在接近
“V型”走势的左侧高点。未来待经济进入“滞胀”后,央行将会通过减息刺激经济,此时才会出现贷款利率下降形成“V型”走势的右侧,而房价回落形成“倒V型”的左侧。房价见底时间显然将滞后利率见顶时间。如果利率在2008年下半年见顶,房价见底时间可能在2009年后(见图5)。
人民币升值对房价走势影响的判断
近2年中国将处于人民币加速升值这一特殊发展阶段。人民币从2005年开始缓慢升值,在2008年初左右开始加速升值,下半年由于经济政策调整升值可能会略有放缓,这说明升值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一国本币升值时间、程度与该国的经济增长、发展历程有关系,我们无法确定升值结束的时间点。在上世纪70、80年代,台湾本币升值有5年时间,日本、韩国本币升值周期有近20年,而房价顶部往往出现在本轮升值结束的1年后。我们判断,中国升值的过程可能会是长时间、分阶段。本轮升值的时间至少不会少于5年,加速升值时间不少于2年,那么本轮升值结束在2010年以后,而本轮行业上升周期房价的顶部应该在2011年以后出现(见图6)。
地产行业相关指标对房价未来走势的判断
城市化进程
2007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4.9%,根据国外城市化发展经验,城市化率在30%至70%之间,城市化将会加速。中国城市化还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总体每年还将继续快速提高。目前,中国人口流动从农村进入城市阶段即将结束。中国城市化率未来可能会在3~5年内突破50%,即将进入小城市进入大城市阶段,而在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已也进入大城市郊区化的初期阶段。
中国未来10年仍将处于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这为国内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中长期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支撑。此前从农村进入城市阶段推动了全国城市的房价的整体涨幅。中国2006、2007年各城市间房价涨幅差异不是十分显著,整体呈现普涨行情。预计未来3~5年城市化率突破50%,人口流动将进入从小城市进入大城市阶段、大城市郊区化阶段,未来一线城市的房价涨幅将比二、三线城市房价表现优异。
人口红利
房地产价格的走势,除了受到宏观经济走势、货币政策取向的影响,从长期来说,人口结构的影响较大。从长期来看,当一国处于人口结构演变的第二阶段时,人口红利会带来资产价格的攀升;而当一国步入了人口结构演变的第三阶段时,人口负债则会促使资产价格回落。
以日本为例。35~54岁人群是社会的主要储蓄者,其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为一国主要储蓄者比率。从日本的情况来看,人口红利与房价走势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日本从60年代开始进入人口红利阶段,伴随着主要储蓄者比率上升,房地产价格攀升;而进入80年代,当人口红利衰竭,主要储蓄者比率开始下降时,房地产价格在几年后开始下跌。我们在前面也分析了日本8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影响因素,人口结构也是其中长期影响因素之一。政府与市场的力量都无法超越的人口自然趋势。
从中国的情况看,人口出生高峰已在上世纪70年代出现,之后的人口增长基本上靠惯性和延长寿命来取得。婴儿潮出生的一代人在1990~2015年期间相继进入35~54岁的黄金年龄,使得主要储蓄者比率在此期间逐渐提高,并在2010~2015年左右达到历史最高点。而自1978年以来,主要储蓄者比率上升带动中国家庭储蓄率的上升。由于国内投资渠道相对狭窄与居民投资意识增强,高储蓄易流向房地产市场等领域,从而推高房地产价格。在未来5~7年内,中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期,主要储蓄者比率仍将上升,这是支撑中国房地产价格中长期走强的另一有利因素。但是,如果2015年后家庭储蓄率见顶并逐步回落,抚养率逐步升高,可能会导致房地产价格将下跌。从这个角度看,本轮房地产价格的拐点可能出现于2010~2015年左右。
房价收入比
房价收入比通常是业内衡量房价是否合理的参考指标之一。但是,房价收入比这一统计指标受影响的因素较多,如每个国家的不同收入群体的房价收入比差距很大,我国的收入比例呈“金字塔”形状,即收入较低者仍占绝大多数;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呈“菱形”,即中产阶层占大多数,极富和极贫则占极少数。另外,国外房价以“套”计,而我国一般以每单位“平米”计。另外,房价收入比也没有国际公认的合理范围。例如,世界银行1998年对96个地区(国家)的统计资料显示,各地房价收入比的数值是高度离散的,房价收入比最高的为30,最低的为0.8,平均值为8.4,中位数为6.4。我们认为,房价收入比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指标,只能大致描述一个城市的家庭收入与房价之间的关系,而且横向比较的意义不大。最好是通过纵向地来比较不同年份的房价收入比的变化(见图7)。
近年来,国内平均房价收入比始终维持在7~8.5倍之间,目前仍处于近年的平均水平,说明国内整体房价收入比仍处于合理区间。但深圳、北京、广州等城市至2006年开始房价收入比涨幅较大,偏离了正常区间,说明近期房价非理性的成份增加。短期内这些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将会回归合理范围,可能对该地区房地产市场产生压力(见图8)。
地产行业面临“政策转向”,但会存在滞后效应
房地产行业景气周期将步入“价跌量减”的发展阶段
我们认为,房地产行业在景气运行周期将会呈现四个发展阶段,从价、量角度来看具体表现为“价升量增”期、“价升量缩”期、“价跌量减”期、“价稳量平”期。第一阶段中表明房地产行业正处于景气上升周期,第二阶段是房地产行业景气“拐点”出现后处于下降周期,第三阶段是行业接近或达到景气底部期间,进入第四阶段后表明房地产行业走出景气低谷正在酝酿新一轮的景气上升周期。我们判断,2006年初至2007年3季度房地产市场处于本轮行业景气上升周期的第一阶段。2007年4季度开始房地产行业进入“价升量缩”的第二阶段。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8年1~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3%、10.9%、10.7%、10.1%、9.2%、8.2%、7%、5.3%,房价上涨呈现明显的逐步下降趋势。而各城市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呈现明显的萎缩状态。以上市场状况表明当前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房价涨幅放缓、成交量极具萎缩的“价升量缩”阶段。市场大多预期进入第四季度后,传统的“金九银十”销售旺季不会出现好转,预计在2008年第四季度左右将会进入“价跌量缩”的第三阶段。
政府出台信贷、财税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中产业链最长的产业之一。房地产对拉动经济影响重大。房地产市场景气度的下降,短期内会对土地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增加地方财政压力,长期看房价一旦出现暴跌,可能会波及金融体系的安全。因此,政府更是希望房地产市场“软着陆”,而不是“硬着陆”。因此,政府对地产行业的政策目的应是防止房价大起大落,实现房地产市场“软着陆”。因此,2008年10月22日,财政部出台了有关稳定房地产市场政策,包括:
(1)从2008年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地方政府可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
(2)金融机构对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提供贷款,其贷款利率的下限可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同时,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各档次利率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灾后购置自住房的贷款利率下限、最低首付款比例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优惠政策保持不变。
(3)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加大实物配租力度,扩大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范围,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
在中央政府的鼓励下,各地市场也已相继出台利好政策扶持房地产行业。包括南京、长沙、宿迁、沈阳、厦门、西安等城市(具体政策见表1),2008年10月14日,上海、杭州也出台了相应政策。但是估计以上政策对当地房地产市场影响有限,还可能需要政府进一步的有力措施来缓解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加剧。
利好政策将会有一定滞后效应
“政策利好短期不改变市场下降预期。”市场运行必然遵守其客观规模,利好政策只能缩短其调整时间,不会市场短期内发生趋势性转变。我们认为,“影响房地产行业趋势的长期因素是经济增速,短期因素是货币政策。如果短期内货币政策发生趋势性逆转,将会影响房地产行业的短期运行趋势,但房价运行趋势一般会滞后货币指标反应。”
资金持续有效放松必然对房地产行业产生实质性的利好影响,“资金放松的传导”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也就是我们提出的指标的“滞后”反应。此次房贷利率下调意味着又一次针对房贷的降息,首付款比例下降也是放松货币的表现。货币政策的持续放松必然会在未来对行业产生作用。而税收政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没有货币信号敏感,但也有一定程度影响。而且,近期市场又在预期新的降息政策出台。所以,此次持续的、快节奏的货币政策放松信号必然对房地产行业是能够起到正面的作用。未来随着政策持续发生作用,自住性刚性需求以及改善性需求将会逐渐放弃观望而入场交易。
对国内房地产市场近两年及中长期走势的判断
情形三出现可能性:从以上多项指标分析后,我们认为,中国未来两年内进入高物价、低增长的经济“滞胀期”的可能性较大。按照在经济“滞胀期”的走势规律,未来在CPI持续高企的预期下,短期经济将持续回落,只是我们难以判断达到CPI顶点、GDP低点的位置与时间。我们认为,GDP增速在2007年3季末达到12.2%的高点后已开始回落,短期内可能将缓慢回落,目前M2增速维持17%的相对高位,而贷款利率的顶点尚未出现,特别是人民币仍处于加速升值阶段,以上因素会推迟房价短期见顶的时间(事实证明确实如此)。2008年下半年,经济减速、升值放缓、M2可能加速回落、市场观望加剧的预期将加快房价见顶的时间。另外,较高的房价收入比已表明房价上涨过快,将压抑需求并延长市场观望时间。因此,我们判断房价指数仍正在沿左侧接近“V型”走势的顶点,短期内房价下跌的可能性远远大于上涨的可能性,房地产市场在近两年内将处于调整状态。因此,情形三可能性较小。
那么短期房价回落并持续调整后,中长期房价如何走?影响房价中长期走势的关键因素有:国内经济快速增长能否持续,通胀持续时间及程度所导致的货币紧缩程度(M2增速、加息幅度),人民币升值时间周期及极限,还有人口红利、城市化对房地产市场需求中长期的影响等等。
情形二出现可能性:如果未来两年的经济“滞胀”期中,持续通胀或通胀恶化导致货币供应加大收紧;短期升值放缓,热钱短期抽逃,导致M2快速下降(14%左右或者以下);货款利率继续提高,经济转型不成功出现“硬着陆”,GDP增速明显回落(9%左右或者以下),那么房价指数将出现阶段性顶部,本轮房地产上升周期结束,实际房价下跌的可能性较大,行业在未来更长的时间内处于低迷状态。
情形一出现可能性:如果未来两年的经济“滞胀”期中,通胀没有恶化,货币供应收紧不剧烈,M2下降幅度较小(15%左右);进一步加息概率较小或货款利率提高幅度较小,经济如日本70年代一样转型成功出现“软着陆”,经过2~3年左右调整,经济重新恢复性上涨,GDP增速保持在10%左右,则房地产市场在经历2~3年短期调整后,在未来人民币继续升值热钱回流,货币供应重新放开的作用下,而人口红利、城市化的长期影响因素依然存在,房价将会随着人民币本轮加速升值而继续走强直至见顶。
综上,我们对国内未来两年及中长期房地产发展趋势做以下判断:
摘要:本文对过去十年债市走势进行回顾和总结后发现,通胀而非经济增长是影响债市走势更为核心的因素。展望未来十年经济基本面进行分析后,笔者认为未来经济增长或替代通胀,成为债市的核心驱动变量,未来长期看债市机会大于风险,加大配置仍是主题。
关键词:核心驱动变量 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
影响过去十年债市走势最为核心的驱动变量——通货膨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影响债市走势的关键因素无非有三大方面:一是长期方面,看债市供给层面;二是中长及中期方面,看需求层面,即经济基本面;三是短期方面,看货币政策实施及资金面供需层面。其中,经济基本面是最核心的影响因素,不管是供给层面,还是货币层面,最终都是围绕经济基本面演变的。而且经济基本面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也更直接、更明显,尤其是在“经济增长+通胀”核心驱动因素对债市走势的影响分析中,百试不爽。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基本面是影响债券市场的最根本、最关键的因子(如图1所示)。债市走势基本与经济基本面保持着一一对应的影响关系,虽有经济基本面与债市相脱离的情形发生,但这一点可以解释为政策面的滞后效应所致,或者说政府行为与市场预期出现了偏差,从而对经济形势产生了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不会改变债市的整体运行轨迹。
从市场的运行周期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2002-2004年,经济基本面即经济增长与通胀共同主导阶段,乘着加入wto的春风,我国经济增长迅速,而且世界经济也在互联网等it技术因素的推动下,进入高速增长期,社会需求不断得到夯实,进而带动通胀中枢大幅上移,致使债市收益率中枢显著上移;第二,2004-2005年,背离阶段,此时通胀下行,经济下移,但收益率继续上移,这与政策的滞后效应有关(经济体自身会对抑制经济过热的紧缩政策产生部分“免疫”效应),背离持续的时间和空间相对较小;第三,通胀主导阶段,自2005年以来,债市走势与通胀走势吻合程度最高,就算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特殊时期,这种“如影随形”的关系也得到了市场的印证。
沿着上述思路继续向下探讨,纵观十年来的债券市场走势,不难发现,相比经济增长,通胀对债券市场的影响更为明显,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当前市场基本都凭借对通胀的走势来判断债市行情的现象。从图1至图3中可以发现,相比基本面变化,债市行情较基本面变化平均滞后3-6个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债市对经济基本面的反应越来越敏感,尤其是2011年以来,债市的滞后周期平均已在1-2个月之间。而从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债市基本与经济形势保持同步,甚至可以提前反应出经济基本面的部分特点。笔者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市场预期的有效性大大加强,这种市场预期的偏差效应正在逐步削弱。
但如果将考虑问题的角度拉到更精细的周期层面,债市也在寻找收益率与基本面之间的平衡。以2012年的行情为例,债券市场呈现出先抑后扬再抑的态势,分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通胀高于预期,收益率中枢上扬;第二阶段是经济增长低于预期,通胀低于预期,政策面配合,收益率中枢下移;第三阶段是经济增长超预期主导行情。由此,债市收益率中枢的波动主要是在修正预期偏差,是对预期透支、未兑现的一种再消化。
沿着上述探讨逻辑,在承认上述猜测的前提下,反观近十年债市走势,为什么是通胀而非经济增长是影响债市更为直接的因素?是否可以考虑,扰动通胀的因素太多,通胀预期偏差过大,而2002年以来,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8%-10%的高速增长,预期偏差幅度不大,尤其是政策面对经济增长的保障较为可靠(基建+房地产对经济增长推动更为有效与简单),而对通胀的控制力度较弱,政策面滞后效应的负面冲击还很强,致使通胀对债市收益率的影响更为凸显。
换一个角度,从“债市收益率”概念反映的经济学意义来看,这种影响似乎更加容易被理解。经济增长与通胀对债市收益率的影响,可形象地体现在对收益率中枢运行区间上限与下限的影响上。从过去十年的经济增长率来看,经济保持高增长的黄金态势(基本维持在9%以上),市场对经济增长预期偏差影响的边际效应不显著,而通胀波动范围较大,其对债市收益率中枢运行区间下限的影响显著是不言而喻的。通常,债市收益率中枢对上限的敏感性相对较弱,而对下限的敏感性更强,因此通胀对债市收益率的影响也就更为显著。
债市核心驱动变量由通胀向经济增长转移
以当下作为界点,将过去十年与未来十年的经济基本面特点作一比较,或者说将过去的预期修正与未来的预期偏差作对比:过去十年,相比黄金态势的经济高速增长,通胀预期的不断修正是扰动债市的最核心因素;而未来十年,结构转型引发的经济潜在增长率中枢下行似乎更难预测,其产生的预期偏差应该更为显著,而结构转型期,政府继续优化资源配置,央行货币政策不断完善,通胀压力不大,超预期风险或将愈来愈小。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被推到了更高的政策层面,以“城镇化”为主题的经济改革正在重塑国内经济增长模式,而且收入分配深化改革、城镇化推进、培育内需新增长点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再次被推到幕前,“没有水分”的概念范畴要求国内经济消除不利的泡沫因素,甚至不惜牺牲经济增长速度。
(一)经济增长下移有超预期的风险
在国内财政扩张的刺激下,2013年经济增长反弹基本没有悬念,这其中有基建投资增长、房地产市场回暖以及外贸增长等方面的因素推动,更有“城镇化”的概念推动,但在国内经济缺乏内生增长性的背景下,经济就算恢复高增长,还是产能拉动产能的过程,长此以往,势必形成资产泡沫,甚至发生经济危机。所以,中央提出“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笔者相信政府作为,城镇化只是作为缓释经济下滑风险的重要工具与载体,而不是再以gdp为纲的经济发展理念,按照经济学的产出理论,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定是以经济增长下移来换取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为经济体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如果上述猜测正确,那么财政扩张一定是有序的,不会像以往那样全面铺开,始终要淘汰一些高耗能的产业,要削除风险愈来愈大的资产泡沫。考虑到政策面在增长与转型的平衡选择上,会有一些时点风险,经济增长下移的超预期概率较大,也许2013年经济增长会有8%以上的速度,但2014、2015年经济增长的下移幅度可能将大大出乎市场的预料。如果再保守一点来看,一旦政府投资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有效性出现回落,那么今年四季度,甚至下半年,可能重新燃起市场对经济下滑的预期。同时考虑到资产泡沫的风险敞口问题,政府已经不会再有像以往那种大规模投资的冲动,而且还有收紧的可能性,所以,可预见的未来,经济增长下移幅度超预期要比上移超预期的概率更大。
此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央行稳健货币政策的主题不
会改变,虽然央行逆回购政策以及sol政策的逐步落实,有意压低市场利率,但像以往那样短周期内大幅度降息、降准的政策不会再出台了。因此,央行政策出台只是在完善利率制度(利率双轨制向银行间市场利率单轨靠拢),市场只能期待中性偏宽松的市场利率状态,不要过度期盼央行政策的大幅放松,或者市场利率的大幅下降,中性偏宽松应是最理想的调控状态,这也对经济增长的单边上移形成较大压力。
(二)通胀涨幅可控,超预期概率偏小
在经济潜在增长率中枢下移的前提下,通胀并不具备大幅抬升的条件,而且政府一直在强调要加大供给,改善物流,因此笔者认为,只要不出现极端的天气情况,或者其他不可抗力的因素,物价不会出现明显上涨。同时,央行数据显示,一年多以来,货币供给m1始终在个位数徘徊,说明企业财务账面现金流量不足,生产端经济属性异常不活跃,也从侧面说明社会需求风险很大,这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显示的情况基本一致。所以,供给端在增强,需求端在减弱,通胀涨幅基本可控,超预期概率愈来愈小(一年多以来,通胀基本在预期之内,而且低于预期次数明显偏多)。
值得注意的是,最大的风险在于输入性通胀压力。近期外围出现量化比拼的货币环境,欧、美、日三大经济体不断放大货币供给,容易引发风险偏好升温,特别是对新兴市场国家会造成不可预期的通胀压力(变相承担世界经济衰退成本),如我国外汇占款已经出现了明显回升。但这种不可预期甚至不可控的输入性通胀对我国造成的冲击应该不具备可持续性,除了政策层面会有防范的举措外,美国、日本此轮的救助方案依然有其局限性,不如前几次的量化宽松政策冲击那么大,整体对国内通胀的负面影响也属可控范围之内。
整体来看,经济增长中枢下移超预期的可能性更大,就算用投资可以“砸出”一定的gdp增长,但也不具备可持续性。如果政策按照“健康城镇化”的概念模式推进的话,2013年经济增长将在8%附近(如果抛除政府投资以及其他形式推动的“有水分”的经济增长,国内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中枢不会高于7%),而2014、2015年经济增长势必要沿着下移的趋势运行,结构转型力度大一些,超预期下移的幅度就会大一些。而且从政府态度来看,中央表现出可以容忍经济增长出现一定幅度的下移,如2012、2013年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均为7.5%,以后的政策目标或将下移至7.0%甚至以下,而这是市场在过去十年间没有经历过的,市场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预期偏差,就像前期对通胀产生的预期偏差一样(主要对社会需求、经济结构缺乏深度认知)。而且这种新的预期偏差刚刚开始,有增大的趋势(市场由于惯性思维,往往不愿意接受新的经济周期与运行轨迹,需要相当时间的磨合期),需要市场不断反复修正与完善。
根据上述解释,中长周期层面,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成为周期性主题,需求面累积风险持续放大,政策边际效应持续下降,经济潜在增长率中枢下移不可避免,而通胀因素弱化显现,由此可推断,影响债市的最核心因素正在向经济增长层面过渡,也就是说,由通胀主导的债市行情将让位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驱动因素的行情。
未来债市机会大于风险,加大配置仍是主题
立足当下,“潮头再立”或许能更恰当地形容当前的债市态势,配置盘应顺势而为,果断建仓、加仓。
结合成熟债券市场的运行态势(见图4)来看,我国债市收益率中枢还有更大的下降空间,这主要因为:一是最大的预期偏差——经济增长下移推动;二是利率市场化政策框架推动。当前,利率市场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若要为结构转型周期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必须要降低融资成本,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持。严格来说,在结构转型周期的关键期内,经济体需要债券市场的支持,以度过攻坚期、困难期,完成空前的产业升级,反过来说也成立。如果债券市场不经历一个大的牛市周期,承担起必要的改革成本,那么经济也不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