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统计分析宏观经济,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目前我国的统计学在经济领域并未获得很好的发展,很多统计内容也并未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经济统计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重视。我国宏观经济统计的发展首先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实际的经验可以借鉴;其次,国民经济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与层次性,想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因此,在我国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中,应明确统计分析的发展方向与地位,并采取措施弥补数据不足、质量低下等问题,实现统计学的独立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完善。
2.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统计分析我国已经提出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创新能力。它需要我们在产业创新、国家创新等方面提升能力,并作出科学的研究。目前,创新指数的应用影响、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创新对国家税收的影响以及创新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都已成为经济统计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将科技信息数据融入到经济统计之中已成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中之重,也是统计与分析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2.2产业结构高端化的统计分析产业结构高端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通过分析国内外的大量经济数据,对国家产业高端化的转型作出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各要素之间的推动作用,提出了“三高一低”的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规律,即生产效率高、劳动报酬高、资金回报高以及能源消耗低。通过研究分析国家产业结构高端化的特征,发现产业结构高端化离不开创新与金融信息的支撑,这也说明了我国实现经济产业的高端化转型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信息化创新等方面作为支撑,同时,还应坚持绿色创新,发展新能源,以便实现产业能源的绿色、高端化。
2.3实现金融创新的统计分析金融体系与效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改革与创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才可以从容应对金融危机。目前正处于全球金融体系的改革过程,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保持金融创新,实现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经营发展的链条关系已经成为非常复杂的经济难题,这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而言,既是重要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做好对货币供求以及货币政策的金融统计分析,深入挖掘资本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的统计分析内容,充分发挥现代统计学作用,进而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统计学在经济领域并未获得很好的发展,很多统计内容也并未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经济统计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重视。我国宏观经济统计的发展首先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实际的经验可以借鉴;其次,国民经济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与层次性,想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因此,在我国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中,应明确统计分析的发展方向与地位,并采取措施弥补数据不足、质量低下等问题,实现统计学的独立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完善。
2.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统计分析我国已经提出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创新能力。它需要我们在产业创新、国家创新等方面提升能力,并作出科学的研究。目前,创新指数的应用影响、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创新对国家税收的影响以及创新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都已成为经济统计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将科技信息数据融入到经济统计之中已成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中之重,也是统计与分析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2.2产业结构高端化的统计分析产业结构高端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通过分析国内外的大量经济数据,对国家产业高端化的转型作出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各要素之间的推动作用,提出了“三高一低”的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规律,即生产效率高、劳动报酬高、资金回报高以及能源消耗低。通过研究分析国家产业结构高端化的特征,发现产业结构高端化离不开创新与金融信息的支撑,这也说明了我国实现经济产业的高端化转型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信息化创新等方面作为支撑,同时,还应坚持绿色创新,发展新能源,以便实现产业能源的绿色、高端化。
2.3实现金融创新的统计分析金融体系与效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改革与创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才可以从容应对金融危机。目前正处于全球金融体系的改革过程,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保持金融创新,实现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经营发展的链条关系已经成为非常复杂的经济难题,这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而言,既是重要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做好对货币供求以及货币政策的金融统计分析,深入挖掘资本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的统计分析内容,充分发挥现代统计学作用,进而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多元统计分析作为经典统计学发展中的重要分支,对社会宏观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的状态。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多元经济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探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状况。
关键词:
多元统计分析;宏观经济;应用探讨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归纳、描述、分析数据的学科。多元统计学作为经典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遵循了继承、发展的原则,在掌握统计学基本统计原理的同时,创造更多统计分析方法,使多元统计学合理应用到社会宏观经济的管理中,改善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统计学在应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逐渐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利用计算机快速、有效的应用能力,将统计学所涉及的领域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多元统计分析作为一种综合的分析方法,拥有多种统计分析的方式。其中主要包括了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应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分析的方式。判别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要分析方式。将多个不同的样本构造成为一个特别的函数,根据与样本相关联的量变的变化,判别分析出想要知道的未知函数属于哪一个所提供的样本。这种通过判断的方式寻找问题答案的分析过程就是判别分析。判别分析在社会中应用广泛,它涉及了医学、气象、图像识别等多种领域,用判别数据的方式促进社会的发展。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归纳、整理、避免重复的分析方式。为了简化复杂的数据,将多个可变量综合整理为一个整体,应用新组合的无关变量群体替换原有的相关变量的群体,经过层层组合,将多个可变量因素归纳成为少数的主成分群体,通过少数群体所凸显的主要问题分析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解决因多个相关变量互相干扰所带来的困扰。主成分分析适合解决综合性问题,将多个可变量数据组合成为一个综合的变量,逐层递减,逐渐减少可变量的数据,最终实现解决复杂问题的愿望。聚类分析,是一种较为直观的分析方式,根据它的名字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是一种将同类属性的可变量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统计分析方式,将相同类别、相同性质,可以互相关联的因素,合理的归纳在一起,这就是相互整合的聚类分析。聚类分析作为多元统计分析方式中的一种,应用图表合理的展示所要分析的数据,相比较经典统计学而言,聚类分析更为直观、具体。
二、多元统计分析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实例
(一)判别分析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判别分析,作为一种判断式的分析方式,在宏观经济中应用广泛。在医学领域、气象预报中,判别分析是一种主要的数据统计分析方式。1、判别分析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案例判别分析对于医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将针对呼吸内科的应用案例,对判别分析的实际应用进行合理的解释。如果一个人的肺部产生阴影,那么可能产生的原因是肺癌、肺结核、乙肝、或者是肺气肿。在不知道具体患有什么病症的前提下,通过应用判别分析的分析方式,将多种可能含有的症状综合整理成为一个函数,然后通过患病者的患病状况,研究患病者是否含有咳嗽、咳血、发烧、体重减轻等症状,将患病者的患病状况视为一种可变的因变量,通过对因变量的统计分析,研究患病者患有哪一种肺部的疾病。通过这种判别式的数据统计分析方式,可以合理的分析出患病者属于哪一类的病症结果,通过对于因变量的分析,将患者想要了解的未知问题对应的寻找已知的答案,为医护人员以及病症患者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判别分析的方式,可以提高医护人员解决病症患者医疗问题的速度,为医疗事业提供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使真正患有疾病的人员可以在最佳的治疗时间进行医治,以延长患者的生命,再次用宝贵的生命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使仅仅患有肺气肿的人员,可以以最快的时间排除自己可能患有癌症或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为患者以及患者家人带来一份安心。判别分析对于医疗事业的影响深远,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判别分析可以提高医疗诊断的效率,用最快的时间诊断出患者的病情,为医疗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时间,促进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2、判别分析在气象预报领域的应用案例在气象事业中,可以通过提供多种可知的样本,例如阴天、雨天、晴天、多云、雾霾天等多种可能出现的天气样本,将多种天气汇集成的样本制作成为一个总体的函数,根据气象台所侦察到的多种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对应的放置在已经知道的样本中,选择最适合的样本作为想要了解的未知函数,在判别分析的判定下,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天气状态进行整理,根据气象观测中显示的风力情况,云层厚度等所有可变因素,预判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为未来生活的出行条件提供便利的因素。判别分析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十分的深远,它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聚类分析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聚类分析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范围也是十分的广泛的,在社会生活的多种领域中都存在聚类分析的统计分析方式。聚类分析,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灾害的预报,聚类分析也同样产生重要的作用,在预报洪水、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中,聚类分析的效果要比其他的统计分析效果好很多。作为多元统计分析方式中的一种统计方式,相对于其他的统计数据分析而言,聚类分析可以通过图表的展示,更为直观、明朗的呈现数据的变化过程。1、聚类分析对于城市居民生活状态的分析应用案例对于我国各个省份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状况,可以根据聚类分析的方式进行整理、归纳、分析。通过聚类分析的方式,可以首先将中国各个省份的城市居民生活状态绘制成为一个图标,将省份的名称以及城市居民的住房建筑物投资、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消费水平、城市就业人数等多种与城市居民经济水平相关联的可变量数据显示在图标中。可变量数据经过整理后,再次简化数据,将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使数据的图表呈现方式更加直观。经过合理整理后,用聚类分析的统计分析方式,将相关联的样本进行分类,将中国各个省份分成不同的类别。通过聚类分析的方式,可以直观、清楚的将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方便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行宏观调控,使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可以得以改善、提高。宏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及经济运营状态,国家对于宏观经济的掌控及其调整,直接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多元统计分析作为一种统计、分析数据的方式,可以根据过去原有的陈旧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从现有的数据中,分析未来数据的变化过程,通过对于数据的掌握情况,可以改善社会中多种领域范围的发展状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由经典统计分析分支出来的多元统计分析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善、提高。经过时间与实践的探索,多元统计分析衍生出主成分分析方式、聚类分析方式、判别分析方式、对应分析方式等多种分析方式,这些统计分析方式涉及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在宏观经济的应用中影响着社会中医学、科技、农业、电子科技等行业的发展状况,对社会的总体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精确的数据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方式满足社会发展中的多种发展需求,促进社会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小梅.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0):5-6
[2]刘君一.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运用[J].时代金融(中旬),2015,(7):168
【关键词】宏观经济 统计分析 大数据时代
一、前言
在宏观经济关于统计分析不断得到广泛应用的状况下,市场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弊端,这样的状况严重的影响了其发展。在经济发展新时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合适解决方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领域学者重点的研究对象。基于这样的状况,为了有效的保证问题的有效解决和对策的制定具有时效性,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才能够给予行之有效的、与时俱进的、对国家和大众都有益处的对策。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简介
(一)内涵分析
在本课题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相应概念进行了解。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对整体经济关于同一方面的总称,在其发展的不断阶段,经济学和统计学两种知识的融合,为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详尽的信息。宏观经济方面的统计分析主要分为两个发展系统:一是统计学知识为基础的发展系统;二是和经济学知识为中心的发展系y。两种不同知识所形成的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价值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宏观经济方面的统计分析主要注重关于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多一些,主要表现在计量经济学上面[1]。鉴于计量经济学具有理论形式的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形式的计量学,将其应用到实际当中,能实现对数据的统计和管理,进而达到探索经济当中潜在规律的目标。宏观经济的统计部分所要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宏观经济实际运行过程相应结果,在此过程中主要把宏观经济的相应理论作为依据,而将统计分析方法和方法作为工具,充分的利用统计的资料,来实现对宏观经济实际当中运行的规律予以深度的认识与分析。
(二)常用的方法
宏观经济方面的统计分析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其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静态分析。该种分析方法主要是把经济变动的整个过程和时间的因素进行排除,进而使经济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2)边际分析。该种分析方法主要是边际概念当中的数量分析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对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进行详细,进而凸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3)均衡分析。该种分析法是对经济实际均衡状态下变动条件和形成条件进行详细分析;(4)比较动态分析。该种分析法主要是对两个不同的经济予以比较对比,进而获得变量的关系[2]。
三、推动宏观经济状态下的统计分析发展策略
(一)“与时俱进”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有实践性与科学性,能实现对信息予以合理分析,对现今市场经济的稳定经营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宏观经济方面统计分析的信息的主要来源和相应的分析方法呈现出迥异的特征,宏观经济方面的统计分析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将多样化的分析方法应用到该项分析当中,能使数据终端使用人员提供的重要的信息保障。大数据时代为我国超越追赶经济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我国在经济发展新时期当中,注重从政府采集和分析得到的信息数据着手,进而为经济的稳定经营和长远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为了能贯彻和落实新经济时期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在经济发展趋势不断变化后,对不适应经济长远的项目进行改进,在关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经济研究的前瞻性,并对互联网中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宏观经济分析体系,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提供科学依据与良好的服务。在大数据时代迅速发展下,我国可以对当地各个社会基础单位作为的数据作为依据,对顺应现今大数据时代信息发展的平台进行建立。强化物流网络自身统计与各个行业之间相关联的机构进行建设建设,进而为各个行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地政府同时也要对资源环境和电网供求提供的信息数据作为重要的依据,实现对我国各项能源的全面发展。此外,大数据相关平台网站要进行科学的建设,这样才能为我国能源基础建设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从上文的论述得知,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各个地方的政府要注重自身发展的创新性,能实现对数据的合理分析,通过采用多元化的经济统计方式,才能对统计和分析方法提出个更好的方法,进而实现合理科学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目的。
(二)完善相关体系
经济体制的改革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采取的重要措施。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现存的经济发展结构很难为经济的实际发展提供满意的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无法适应新时展的趋势。基于这样的状况,在实际的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改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机制,应注重要宏观经济方面统计分析工作能在现阶段得到健康的发展。政府机关单位中的从业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应研究出适应现今经济发展的体系,进而能科学的指导现今市场经济中企业自身的经营和长远的发展。同时还要对参与工作的相应人员,对自身的专业技能进行不断的提升,让其拥有更加专业的职业技能,保障新建指标体系能顺利有效的实施,发挥其调节指导作用[3]。
(三)加强宏观控制力
由于经济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易产生很多种类型风险。因此,要加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稳健发展,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与政治外交结合,与国际宏观调控接轨,并且在宏观调控基础上,贯穿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调控政策,使宏观调控能力与市场机制调节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将宏观调控目标分为若干个小目标,逐一的进行宏观调控,使宏观调控成果巩固,以实现经济宏观调控最终目标。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虽然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存在着较多样化的问题。但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时俱进符合时展与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相关体系不断完善,政府与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能够实现对所有经济数据统筹管理与精确分析,使国家经济发展加快,促进整体经济效益优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能够得到一个长期有效发展的契机,为人们谋取更多的福祉。
参考文献
[1]张永生.浅谈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现代国企研究,2016,(16):146.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发展问题;提高方法
引言: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社会经济领域应用的范围在扩大,都促进众多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其在发展过程中对基础性的理论、方法等开展合理化运用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研究、应用的水平。对于国家有关经济主管部门来讲,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知识、模式等进行有效性应用可以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整体性趋势,为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指导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数据信息参考。因此,我们针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发展面临的问题、提高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工作。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学科由以往的经济学、统计学融合而组成,通过对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进行众多经济运行资料、信息、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形成基本的统计分析结果,加深对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经济结构认知的水平。在具体的应用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通过专题性的统计分析工作和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形成对宏观经济运行发展趋势的深刻判断,渐渐形成完整性的报告内容[1]。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面临的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的方法存在滞后性的问题,无法有效性、客观性的反映出宏观经济运行中深刻的问题。同时,有关方面的统计分析人员缺乏创新性思维,没有顺应经济发展运行的客观规律。第二,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特征。比如:对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存在认知上的缺陷,使得大数据特征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无法有效构架,无法科学、客观、准确的分析、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特点、未来发展的趋势等等。第三,缺乏必要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力,影响到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比如:众多企业出口积极性受到削弱、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等等[2]。
三、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法
(一)全面贯彻新型的理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需要以发展性、多样性、灵活性、全面性理念为支撑,提高其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吗,第一,需要有效性、灵活性的贯彻我国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充分结合我国经济运行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性的方法规避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因素,促进我国经济更加平稳、科学、健康的发展和进步。第二,需要应用多样化的理念,充分的协调好经济运行发展中的各种资源、各个领域,使得它们在多样化发展的理念下更加协调,促进我国宏观经济整体性进步。第三,需要应用好宏观经济分析理论,有效性的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好其未来运行规律,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运行质量和效率[3]。
(二)提升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经济的发展运行是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我国政府来讲,需要应用有效性的手段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使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有可靠的动力。具体来讲,第一,明确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发展目标,依照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模式、方法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第二,对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进行科学规划,有效性的巩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结果,使得我国经济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经济平稳、安全、科学、健康发展。第三,进行投融资体制的创新。投融资体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中各个企业资本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我国需要加快革新投融资体制,建立起必要的风险投资基金。第四,我国政府需要促进出口退税进程的加快,为众多出口企业的信贷提供有效保障。第五,进行国家发展资金的统筹,对重点的经济领域进行全面性扶持,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和支持。
(三)构建大数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式
大数据理论和技术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我国需要以政府信息数据发展应用为重要切入点,全面促进政府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使得政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中长期的科学规划,提高经济分析的水平和效率,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4]。
(四)保障社会供求基本平衡
保障社会供求基本平衡有利于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重要指标数据支持。因此,对于我国的政府来讲,需要从众多的方面着手,保持我国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具体来讲,第一,需要应用多种方式提高我国的就业率,提高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应用能力。第二,适当性的增加政府支出,提高我国经济运行中消费比例的提高、拉动内需,提高宏观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为更好的开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重要依据。第三,促进货币的流通,加大对基础性经济领域的投资。第四,降低城乡之间差距,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开展合理化的资源分配,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5]。
结论: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本文以我国政府为主要的视角,通过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问题为研究的重点,提出来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政府在各个方面的举措应用完善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平台的构建,对于经济运行中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对于众多资源进行统筹,有效性解决了经济发展问题,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促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伟.探索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1:8.
[2]袁天夫.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20.
[3]丁宇昕.宏^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31-32.
关键词:GIS;普查;宏观经济统计;系统分析
我国对于普查和宏观经济统计等一向都是十分重视,相关部门和单位需要对这种基础性的信息资源进行认真的对待和处理。随着我国经济与人口的不断增长,所需要统计的信息数量也在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所以需要引入更加系统的统计方法,才能对如此海量的信息科学资源进行有效归纳整理,并加以科学利用,最终成为相关部门对发展路线与决策制订的重要依据和参考。GIS的统计系统作为IT技术领域高速发展的产物,已经在各行各业的统计方面崭露头角。GIS拥有灵活多变的特性,综合了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等多重功能,效率极高的同时又能充分的实现普查与统计分析的目的。
1统计行业的GlS分析
1.1 GIS的含义探究
GIS的意思是地理信息系统,其具有管理、显示与采集分析等多重功能应用,可以实现对大量数据及时有效的分析和处理。GIS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趋向于成熟,被大量地应用于了各方各面,包括公共管理、环境评估、交通安全、资源调查等,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多元化的系统。
1.2 GIS的发展现状
GIS由于自身具有的多重优越性和先进性等原因,所以得到了很多国家与组织的高度重视。美国最早的对GIS展开了深入的钻研,并成功的将其应用到自身的统计管理系统之中。很快,欧洲等国也基于GIS研发出了适合自身国情与条件的统计系统,将GIS广泛的应用在了地理信息的采集、数据处理、统计等各个阶段。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投身到了GIS的统计研究当中。
在我国,GIS也已经逐渐的开始起步,统计部门与单位已经积极的将GIS引入到自身对统计的工作当中。在新世纪的初期阶段,国家统计部门就已经根据GIS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人口普查地理信息系统。
2 GlS设计研究
想要集成普查与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就需要将GIS进行各级行政区的划分,将所划分的单元为核心进行逐一统计归纳,并最终实现跨门类的数据集成。利用GIS特有的数据查询、空间定位与数据分析等功能特性,可以快速的提供辅的决策信息,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的共享与反馈,大幅度提升效率的同时还能更加及时的将统计数据进行,将统计服务做到更加的直观与透明。
如今的我国统计业务都是以行政区为单位进行划分的,最小的单位都是居委会,但普查所要求的最小单元则是小区,所以我国的统计业务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革,必须要尽快的在如今行政区为单元划分的体系基础上在进行细分,建立更加标准统一的统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平台,这就需要GIS的积极引入。
2.1元数据库的建立
在普查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过程中,统计的数据往往具有多维度、分布式、多变性和异构存储等多重的特征,根据不同的特征还要进行不同样式的数据库分散处理,同时还要依托于不同的部门单位和不同的行政地区,从而形成了多源异构的数据整合问题。统计部门往往在对人口、农业和经济等方面进行普查的过程中,会出现时间跨度大和采集系统不相同等问题,所以导致其的指标体系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想要对这些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就需要考虑到其的指标系统、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等属性,并构建出相应的分析图来进行充分的考虑。
元数据库的基本思想就是在所收集归纳到的底层基础数据库之上加入元数据层,然后将相应的地名、统计与信息等数据库加上用户的信息,再通过元数据控制对数据进行转换,得到相应的信息元数据,在根据这些元数据进行有机的集合。
2.2数据分析的深刻挖掘
GIS中的统计系统设计的一个关键的步骤就是对数据的深刻挖掘与分析,需要坚持的以设计目标为数据的中心,通过一系列相关的算法进行计算编程。后期再通过对数据进行数次的分析与编辑总结,利用多重的分析方法对用户所需要的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并最终利用模块的方式进行输出和展示。
3区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系统
区域宏观经济往往具有区域性和不平衡性等多重特点,应用GIS系统方法可以根据区域的实际构建与客观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从而有效的促进各个部门之间有效的分工协作,并最终达成区域经济的高效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标准规范的运行体系之下,统计元数据需要利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对GIS所形成的数据进行采集与展示,根据不同的系统与数据进行功能维护。GIS模块实现了地理空间数据的统计、编辑与管理等功能,在系统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其需要与其他的系统模块进行区分与独立,要深度分析数据模块,为GIS模块进行单独的对待。要为GIS创造出独立的输入与统计条件,根据不同的地理信息进行归纳与输入,尽可能的将数据进行直接的输入与输出,为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创造空间展示平台。
GIS模块在数据查询模块中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其可以利用自身灵活的空间特点进行数据的统计与查询等功能。还可以通过关键字等对地理要素信息进行搜索查询,进行精确定位或者是模糊定位;还可以根据所选择的图层,对封闭区域进行选取,按照GIS所划分的不同行政区对所需要求值的消费、单位、人口、投资等各方各面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查询的汇总。
数据经过了收集与归纳后,需要集中的输入数据分析模块进行处理,根据不同的分析需求,可以对不同层次的数据进行不同方面的处理,从而对所需要处理的信息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在数据编辑展现模块,对目标的数据进行复制、调整等操作,利用软件生成诸如条形图、饼图或折线图等统计图表,实现统计数据的最终汇总。
[关键词] 宏观经济 通货膨胀 货币超发 外汇占款 结构调整
前言
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扬。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年内再次突破3%警戒线后连续上涨,11月份CPI同比上涨5.1%。创28个月来新高.12月份CPI同比涨幅虽小幅回落.但2011 年1月份CPI在权重有所调整的情况下同比仍上涨4.9%.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PPI)同比上涨6.6%.同时CPI和PPl环比呈现加速上涨态势。物价总水平涨速明显加快,引发社会各界对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普遍关注。
一、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与趋势
回顾近年来我国所发生的几次通货膨胀.如1987年一1989年、1993年一1996年和2007年~2008年的通货膨胀.每次所发生的通货膨胀都具有各自的特点。1987年一1989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双轨制”价格并轨和生活必需品价格放开的价格改革过猛.而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到位所导致。1993年~1996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投资规模迅速扩张.以及乱集资、乱拆借和乱设金融机构的金融“三乱”所导致。2007年一2008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大幅顺差所导致的外汇占款过多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所导致。从分析情况看,今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存在以下明显的特点:
(一) 通货膨胀成因复杂。一是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投资规模和信贷投放量大幅上涨,财政赤字也明显增加.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上升:二是为尽快摆脱危机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货币当局都抛出了量化宽松手段.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推高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三是2010年以来对外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而且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境外热钱加速流入.导致外汇占款投放明显加大:四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的价格都出现持续上涨,推动部分消费品价格进入趋势性的上涨通道。五是市场投机行为、自然灾害和粮食收购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部分消费品价格出现持续大幅上涨。
(二) 当前主要表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但极有可能演变为全面通货膨胀。近几个月,构成CPI类商品中除衣着和交通和通讯价格同比小幅下降外,其它六大类商品价格同比上涨,其中食品类、居住类和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幅度显著。2011年1月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0.3%,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6.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同比上涨 3.2%。但是从环比看,近几个月CPI中除衣着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环比波动变化外,其它六大类商品价格环比一直保持上涨。2011年1月食品类价格环比上涨2.8%,交通通讯及服务类价格环比上涨0.5%,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均环比上涨0.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烟酒及用品价格均环比上涨0.3%。因此,如不进行有效控制物价上涨势头,极有可能发展成为全面通货膨胀。
(三) 从当前看,物价上涨幅度在6%以内,通货膨胀总体温和,尚在可以控制的数值范围内,远没有达到1987年-1989年和1993年-1996年恶性通货膨胀的地步,但居民对此轮物价上涨非常不满意,甚至超过了2007年-2008年通货膨胀时期。 据央行调查2010年四季度居民物价满意指数降至13.8%, 创1999年4季度以来的最低值。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得难以接受,较上季增15.6个百分点:24.8%的居民认为物价可以接受,较上季降14.9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加剧,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升至 817%,较上季提高8.5个百分点。其中,预测下季物价上涨的居民比例为61.4%,较上季度增 15.2个百分点。
从分析不难看出,导致此轮通货膨胀的因素中虽然有一些短期如天气及投机等方面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一些长期因素。如货币超发、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等成本上涨因素和国际商品价格传导因素等。
二、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计量分析
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诱发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与物价变动之间的数量关系。以便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一种研究思路是从成本传导角度分析通货膨胀,即从上中游的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 PP IRM)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以及职工工资等成本上升来分析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原因。有关研究表明1.从根本上看货币供给增长对我国上游价格具有直接的动态驱动效果.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这也是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因此,本文主要从货币超发角度来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数量关系。
大部分专家和学者虽然对超发数量的看法不一致,但都认为我国货币存量明显偏多,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长期以来,我国M2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货币化程度M2/GDP已超过2,远大于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从M2看,我国也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货币发行大国。近年来,几次过快的货币增长都引发明显的通货膨胀,具体如图1 所示。当然,货币供应对物价上涨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期。通过对货币供应量M1、M2增长率和CPI进行序列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货币增长率变动在6个月一9个月后会引起物价的变动。事实上,从图1也能清晰地看出这一点。
我们进一步考察货币供应量和CPl之间的数量关系.这里主要利用弗里德曼的名义收入理论进行分析。名义收入理论认为.在长期均衡时一国货币供给增长率与产出增长率之差应等于物价变化率与产能利用变化率的和。如果不考虑产能利用变动率,根据1992年一季度至2010年四季度相关数据.经测算可建立季度CPI与滞后三季度的M2增长率(M2I)与GDP增长率(GDPI)之差的回归方程如下:
CPI=0.7195*(M21(-3)-GDPI(-3))-2.8084 (1)
其中,回归方程的拟合度R2=0.4068,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在5%以下,回归方程比较有效。回归方程 (1) 意味着.在超出产出增长需要后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中.有71.95%成为物价上涨的推动因素,进一步证实货币超发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显著。根据 2010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0.3%,以2010年末广义货币M2实际增长19.7%推算出,2011年前三个季度平均CPI将达到4.O%.因此 2011年的通货膨胀形势不容乐观。换一个角度看,如果希望将未来CPI控制在3%警戒线以下,以GDP增长8%计算,则需要将前三季度的M2增长控制在16%以内。
导致我国货币过多投放的原因之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带来大量的信贷扩张。近年来,我国以生产设备、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为主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达到25%以上。投资高速增长引发对资金的大量需求.贷款一直是主要资金来源之一而且贷款来源增速与投资增速基本保持一致。原因之二是外汇占款过多。长期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形成大量外汇资产。至2010年末我国国家外汇储备高达28473亿美元。外汇资产中的绝大部分转由中央银行持有,因此央行相应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央行为了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也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回收流动性。
为了清晰地描述货币投放因素的数量关系,我们进一步建立货币供应量和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根据对1996年1月至 2010年12月的广义货币(M2)流通中的货币(M0)、贷款余额( LD)、外汇占款( E X)和存款准备金(DE)月度数据进行检验.证实五个序列存在协整关系。经测算可建立序列之间的回归方程如下:
(2)
其中,回归方程的拟合度R2=0.9994,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均在2%以下,回归方程显著有效。回归方程(2) 表明,流通中的货币每增长一元,广义货币平均增加 1.3260元;贷款每增长一元,广义货币平均增加1.2599元;外汇占款每增长1元,广义货币平均增加0.4271元:存款准备金每增长1元,广义货 币平均减少0.1829元。显然,贷款比外汇占款产生了更多的货币投放,而且存款准备金明显不能抵消贷款或外汇占款发生的货币投放。根据前文约定,如果希望M2 增长控制在 16%以内根据近年来平均情况假定外汇占款增长3万亿元、MO增长13%、存款增长16%,以2010年末相关数据和存款准备金率计算,贷款增长应控制在8万亿元以内。
由于投资是引发贷款需求的主要途径。因此控制投资可以较好地控制贷款增长。虽然引发我国投资需求的因素有很多,如储蓄过高、城市化进程加速、产业升级较快等等。但我们认为,最基本原因在于实际利率过低。分析表明,1996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实际利率月度数据之间存在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据测算,经HP滤波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KI)和实际利率(R)之间可建立如下的回归方程:
Kl=-3.449*R+27.44 (3)
其中.回归方程的拟合度R2=0.8126.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均在1%以下.回归方程显著有效。回归方程 (3)表明,利率每增长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均可以减少3.449%。因此.提高实际利率可以明显减少投资增速,进而减少贷款增长带来的货币投放。
三、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从2010年7月CPI突破3%警戒线并节节攀升,政府及时出台了多项政策调控物价。从2010年初至今,央行已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上调了基准利率,而且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保证生产、增加供给,降低生产流通成本的政策措施,同时动用行政手段加大价格管理。从效果上看,部分食品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CPI却并没有随之回落,全社会通货膨胀预期仍比较强烈。在前文中我们分析,过多流动性必将推动未来物价水平持续走高,通货膨胀形势需要高度关注。因此.决策层仍需要出台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调控物价的力度。
(一) 从短期来看,采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回收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能够直接冻结商业银行流动性,从源头上来降低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因此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当前央行收紧流动性的首选工具。从当前看,由于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9.5%继续大幅上调不仅加大央行支付存款准备金利息的压力,且加大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甚至会导致商业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风险,建议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回收流动性。
前文分析,信贷投放规模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最主要因素,建议仍然采用规模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2。基于前文的测算结果,建议将2011年信贷投放规模控制在8万亿元以内,这不仅进一步加大了货币政策透明度,并稳定市场预期,而且可以引导各商业银行合理投放贷款。
近几年来,我国总体实行低利率政策,不仅诱发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进一步加剧经济结构失衡,而且导致信贷和货币投放过多,进而诱发资产价格泡沫和两次明显的通货膨胀。从当前看.负利率政策已经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泡沫的同时.加大通货膨胀预期。因此,建议多采用利率工具来遏制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压力。由于提高利率会加大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利差,因此需要采用更为严厉的资本管制措施.防范海外热钱的大规模流入。随着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实质性恢复和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加息对抗通胀,预计我国海外热钱流入的压力将逐渐减缓。
(二) 从中长期看,应加快对外贸易和经济结构调整
【关键词】新形势 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 影响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迅猛发展,在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中,我国宏观经济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取得了明显进步。近些年来随着GDP的增长,我国物价也在连年上涨,通货膨胀问题逐渐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物价连年上涨,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着空前的通胀压力,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合理的通胀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过度的通货膨胀会严重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新形势下加强对通货膨胀给宏观经济造成何种影响进行研究,有助于决策者做出科学的宏观经济政策,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下我国通货现状
在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通货形势的判断主要是通过几个重要指标来确定的,这几个重要指标分别是: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以及货币量(M1,M2),接下来笔者就通过这几个指标来考察我国当下的通货现状。
从CPI角度来看,我国从2010—2011年,除了少数几个月之外,CPI都在上涨,截止2011年6月CPI已经上升到6.4%,近两年由于国家采取偏紧的货币政策以及对物价的高度重视,我国CPI有所下降。从PPI的角度来考虑,PPI是衡量生产领域价格变动的重要指标,同时这项指标还是判断我国宏观经济走势的重要指标,笔者经过考察发现2011年我国的PPI已经上升到了7.2%。从CGPI的角度来进行考察,笔者经过调查发现从2011年6月到2012年1月我国的PPI一直在高位运行,同时我国从2008年以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受此影响我国的货币量在2011年3月份曾达到750000亿,在市场流动性不断增大的前提下,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从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在不断上升的。
二、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在明确了我国经济的通货现状后,接下来笔者就来分析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笔者认为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可以从资金积累、物价水平、经济滞胀、投资消费、劳动生产率以及收入分配结构等角度来进行考察。
(一)通货膨胀对资金积累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资金积累具有重要影响。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政府企业等主体为了弥补实际生活中居民的损失而往往对居民员工进行补贴,政府对居民进行物价补贴,企业利润分配向员工倾斜。现有资金的分配,会导致资金积累的减少,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能力。此外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恐慌情绪会在居民中蔓延开来,这种恐慌情绪的蔓延会导致银行产生挤兑,形成抢购风潮,从而最终对银行的正常营业造成影响,银行本身的储蓄存款也将有所降低。此外通货膨胀会使得货币当局收紧货币政策,央行会收缩流动性,市场上的流动资金将进一步减少。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会使得央行利率政策的调整也变得非常复杂,通货膨胀的持续发酵必然会对社会资金的积累和优化产生消极影响。
(二)通货膨胀会对物价水平造成影响
通货膨胀与物价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一般表现。我们在考察通货膨胀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到物价水平与通货膨胀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物价上涨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通货膨胀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同理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价上涨只是一种表现。物价上涨并不能全面反映通货膨胀,两者的区别我们必须要保持高度重视。一般意义上,通货膨胀程度越高,物价上涨的速度就会越快,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价格改革等因素造成的物价上涨却是不易被人们所发现的,我们在解决物价上涨这个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价格改革等多种因素对物价的影响。
(三)经济滞胀现象
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由于所采取的政策不科学、不完善,最终会产生滞胀。所谓滞胀主要指的是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非常高,同时经济发展速度却很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曾因为石油危机而陷入到滞胀中,滞胀会对宏观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滞胀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我们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时候必须要采取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否则就很有可能产生滞胀危机。
预防滞胀很重要,精确判断经济滞胀现象也很重要。我们在判断宏观经济是否滞胀的时候必须要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法来对一段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整体考量,而不是随便采用某一时点的经济运行状况就认定出现了滞胀。我们在判断经济滞胀的时候必须要从整个宏观经济的角度进行考虑,要注重长期性和复杂性。
(四)通货膨胀给投资消费带来不确定性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调节生产消费的指挥棒,货币价格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表现。真实的市场价格反映着市场资源的真实情况,而被扭曲的市场价格就不可能真正反映市场资源的状况,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市场价格会受到扭曲,这种扭曲的价格会误导市场主体,从而造成浪费。在市场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会诱发新一轮的投资冲动,从而使得现有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五)通货膨胀会降低劳动生产率
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生产者赚取利润的唯一办法就是涨价,可是自身产品的快速涨价又最终会给企业带来损失。通货膨胀时代,企业员工的实际利益将有可能受损,此时企业不合理的利润分配政策就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
(六)通货膨胀会使得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
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我国原来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将变得更加不平等。通货膨胀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尤为巨大。低收入家庭的唯一收入是工资等现金形式的收入,这些资金收入在高通胀率的背景下,将会迅速缩水,从而对低收入家庭造成实际损失。相反那些高收入家庭所拥有的收入不仅包括现金,还有土地,资本等其他财产性收入,这些收入在高通胀的背景下不仅不会降低,还会由于土地,产品等不断上涨,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在通货膨胀时代的收入将会明显增加。
三、加强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优化宏观经济
从货币政策角度而言,笔者认为要加强通货膨胀的治理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激活现有信贷货币存量,提高货币利用率;二是金融机构要努力进行去杠杆化,降低市场风险;三是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当前我国货币信贷机制还不完善,信贷投放结构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并不协调,货币空转现象非常严重,最近爆出的银行业钱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不断调整信贷投放结构,信贷投放要向实体经济倾斜,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信贷力度,要不断提高货币利用率。金融机构要去杠杆化,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杠杆获得了很多利润,同时也为自身的金融风险埋下了隐患,在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必须要去杠杆化,只有这样才能降低风险,实现长远发展;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不健全造成的,人民币的不断升值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会严重影响到我国国际竞争力,从而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影响,人民升值不是跃进式的,我们必须要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
从财政政策而言,笔者认为主要是要做好两点:一是要不断改革税收机制;二是要加强对民生领域的公共投入。当前我国的税收机制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其中尤以个人所得税明显,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是按照分类税收的原则来进行征收的,这种方法不科学,那些收入来源多、收入高的人所交的税款将变少,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机制,政府要不断加强民生领域的公共投入,提高群众的消费能力。
在物价连年上涨的今天,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通货膨胀对我国宏观经济会造成严重影响,加强对通货膨胀给宏观经济以何种影响的研究,对于实现通货膨胀的科学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六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笔者认为,在治理通货膨胀中必须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
[1]张连城.宏观宏观经济运行与通货膨胀预期[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1).
[2]王双正.“十二五”时期我国价格总水平趋势分析及建议[J].财贸经济,2010(07).
关键词:合同信用;工商行政管理;合同监督管理;职责;法理
正文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经济,合同关系是契约经济最基本的法律关系,合同信用是社会诚信建设的重要基石。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履行合同监督管理职责中,从规范行业合同行为到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从促进企业发展到服务新农村建设,合同监督管理岗位上的工商人与时俱进,走在了新时代行政执法队伍的前列。在当前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新形势下,合同监管执法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理论基础和潜在价值。
一、合同监管工作的法理基础
1.“契约自由原则”的变迁,开创了合同监管工作的发展空间
“契约自由原则”(Freedom of Contract)即“合同自由原则”,是指当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决定是否订立合同,决定合同的内容以及合同的形式等。此原则与所有权绝对原则、过失责任原则共同构成了近代社会中商品自由交换的基本保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过分地强调尊重个人意志,会造成垄断行业对社会的支配。出现了拥有资源优势、信息优势、技术优势的一方,利用合同对弱势的另一方予以侵害的现象。合同参与方的平等地位,“合同自由原则”这一赖以建立的基础,已从根本上受到动摇,因此,对于契约自由原则的反省和批判也日益强烈,运用公平正义这一基本法律价值观对合同行为进行限制,显得势在必行。
《合同法》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利用合同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负责监督处理。”工商部门利用自身监管地位的超然性,开展合同行政指导和监督查处合同违法行为,避免一方自由的滥用而对他方自由的践踏。这一职责正是消除自由的绝对性,使平等、公正与自由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整个社会的合同行为在诚实守信的原则下运行。
2.“契约信守精神”的传承,奠定了合同监管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载负着历史文化的成语,都在传递着中国古代仁人君子坚守着的一个信念“守信”。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守信”的意义:人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在现代社会,人一出生,各种各样的规则就会对他产生效力。我们的社会之所以需要这么多的规则,原因就在于规则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为社会提供良好秩序的同时,还在总体上降低了治理社会的成本。规则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规则的强制作用,但也不能仅依赖强制作用。理想的状态是,每位公民都养成一种很强的规则意识,让依照规则办事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契约精神。
中国古人的君子之风,法国思想家的启蒙之声,“穿越”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守信”精神在履行合同监管职责的工商人身上得以传承。一方面是针对自己而言,要求自己严守职责、公正执法、倾心服务,是为律己;另一方面是针对服务对象而言,要求他们“守合同重信用”,是为律人。
(1)用“合同文本工程”夯实合同履约的基础。
合同示范文本,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单独制定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有关主管部门联合制定,经过长期实践、反复调研、评审、正式规定后再予以公布,具有合法性、公平性和完整性,是从交易的源头上规范合同行为,有着较高的社会效益。目前,除国家工商总局制定的合同示范文本以外,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情况,从“政府关心的难点问题,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通过制定和宣传推广各类合同示范文本,解决老百姓消费领域的难题,行业涉及房地产转让、旅游、装潢、物业管理等,从而有利地保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用“守合同重信用”活动打造合同诚信的表率。
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依据企业合同履约的客观记录,经过严格评价、对合同履约信用程度达到规定标准的企业,向全社会予以公示,是弘扬企业诚信守约行为,促进全社会良好信用观念的形成,推动社会信用机制建立的一项重要措施。全国“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已开展20多年,在企业界形成了浓厚的氛围,“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的社会公信力和市场含金量越来越高,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守合同重信用”活动为平台,改进工作方式,激励企业信守合同,诚实履约,做诚实守信的表率。
二、合同监管工作的法理价值分析
1.监管工作长效化,实现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
公平和正义是法律的精神和灵魂,是执法者应当始终奉行的核心价值观。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在订立和履行合同配置资源的同时,市场的盲目性、无序性也相伴而生,具体表现为:合同欺诈等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霸王条款”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层出不穷;因当事人合同责任意识缺失导致的恶意违约行为屡见不鲜。因此,迫切需要强化合同监督管理。工商部门在推广合同示范文本、调解合同争议的同时,依法严厉查处合同违法行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
合同监管工作秉承公平正义的理念,以求权利义务相统一以及合同双方的利益平衡,并最终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与社会正义。
2.监管方式多样化,实现刚柔并济的监管价值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高监管执法效能、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推进自身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过去的30年,工商行政执法过多地采取了刚性手段,为改变群众心中“不是收费就是处罚”的形象,各级工商部门适时提出了“创新工作方式、服务经济发展”的理念,以动产抵押、订单农业、企业信用管理为重点,坚持依法行政、普法宣传、指导帮扶多管齐下。
推进“订单农业”,服务“三农”发展;拓展服务平台,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题;注重培育引导,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等柔性合同监管新方式,有效地弥补了刚性执法的盲点,最终达到市场秩序诚信稳定的监管目标。
3.执法办案专业化,实现和谐安定的社会价值
法的和谐价值表现在:通过协调和化解不同的利益,来缓和矛盾、化解矛盾;通过协调同一主体内部或不同主体之间的自由与纪律、公平与效率、发展与稳定等诸多方面的关系,来促进和谐。发挥法的和谐价值,要求在司法、执法中严格依法办事,在法律规定的方向和限度内,允许必要地自由裁量,加强法律监督。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每年众多的合同纠纷已经给仲裁和诉讼机制带来了巨大压力,高昂的诉讼成本、困难重重的举证程序,普通消费者的合同纠纷甚至无法得到解决,从而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工商合同监管部门积极探索运用行政手段指导和介入民事法律关系的长效机制,完善监管,制度治本。制定合同示范文本正是发挥行政力量的灵活性与主动性,从合同关系的源头进行治理。通过规范、正义、公平的条款降低出现合同纠纷的机率,进而降低整个社会合同管理的成本,促使合同运行环境更加和谐。
在合同争议进入诉讼或者仲裁程序之前,合同双方当事人自愿的情况下,工商部门依据《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办法》组织开展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工作,对合同争议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制定《合同争议调解书》,经合同争议双方签订生效。需要履行权利与义务的,工商部门将监督签订双方履行约定,使由合同争议引发的矛盾及时化解,从而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
三、以法理为视觉,探索合同监管工作的路径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各个国家都面临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在经济转型和改革方面仍面临挑战。工商部门作为主管市场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急需要在执法中以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统一和谐作为价值追求的目标。当代中国又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东方大国,法制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这就需要一个充分行使公共职能的强大国家的存在,需要依靠一个现代的、理性的、法制化的政治架构来推动法制的转型,需要各级行政机关自觉地担负起正确引导法律发展走向的时代责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工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周伯华同志审时度势提出了“五个更加”,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更加自觉服务经济发展”是根本任务,“更加高效加强市场监管”是职能所在,“更加有为强化消费维权”是民生所系,“更加努力推进依法行政”是必然要求,“更加严格锻炼干部队伍”是基本保证。“五个更加”的灵魂是服务,要义是发展,它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为民理念,切实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效能意识和协调意识,延伸职能不犹豫,挖掘潜力不懈怠,拓展服务不停步,不断提高服务的效能、服务的层次和服务的水平。
1.增强服务意识,,更加自觉服务经济发展
在工作中牢记“服务”宗旨,摆正位置,增强服务意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把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作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检验自己工作的重要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始终牢记我们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无论是监管还是执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保护人民的利益,更加自觉地运用工商监管执法权力为人民做事、谋利,使人民切身感受到工商人的存在、工商人的价值。
以人为本、真情为民,把提升服务质量与维权维稳促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一是提升服务层次,由热情服务向效率服务转变,及时预见预测在服务经济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提高服务工作的超前性,提前介入研究,及早应对。二是提升服务方式,由现场服务向网上服务转变。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与社会公众交流和互动,全面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提升服务举措,由政策优惠向机制创新转变。在工作中倡导简化环节、提高效率,积极探索,大胆尝试,确保成效。
2.增强责任意识,更加高效加强市场监管
增强责任意识,就要“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职”。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努力做到:明确职责之所在,守土有责,胸中有数,尽心竭力把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完成好。把责任意识贯穿于监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工商职能有效发挥,树立红盾队伍崭新的风貌。
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把加强工商责任与强化市场监管有机结合。坚持站在主动服务、解难帮困、利民惠企的角度,始终着眼“群众得实惠”这一根本目标,全力做好助企融资、合同帮农、红盾护农、整治合同违法行为等合同监管服务工作。牢固树立执法是手段、规范是目的的理念,在严格执法中更加注重抓治本、抓规范、抓信用建设。努力为企业、群众解烦事难事,办实事好事,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果,赢得广大经营者与消费者的信赖与支持。
3.增强创新意识,更加有为强化消费维权
首先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监管理念。要调解好心态,把自己从狭隘的思想笼子里解放出来,不能死守老一套,沉迷在过去的“经验主义”格局中。把上级部署与本地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是创新工作方式,积极主动作为。公开监管执法的内容、依据、程序、标准和服务承诺,对违反承诺规定的严肃处理。不能仅满足于会议部署和一般号召,要注重实效,提高工作效率,做到快想、快干、快出成效。
立足职能,开拓创新,把创新监管机制与强化消费维权有机结合。适应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不断健全、不断规范运作的新形势,努力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上下功夫,做到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监管。一是不断拓宽监管领域,坚持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监管并重、低端市场与高端市场监管并重,不断拓展对新兴行业、新兴领域、新型业态、新型市场的监管;二是将突击式、运动式的监管向长效、规范的监管转变,将事中监管、事后处理向事前规范指导、预警防范转变,探索建立依法、科学、高效的长效监管机制,做好保护消费权益、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升级消费结构等工作,努力把消费过程中的矛盾解决好,为社会和谐奠定重要基础。
4.增强效能意识,更加努力推进依法行政
市场经济的发育与成熟,效能政府与法治政府的提倡,一方面要求工商部门改变以往那种单一的以强制为特征的行为方式,而更多地采用非权力性行政,借助柔性管理的方法,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另一方面要求工商部门努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完善法治工商建设。工商部门作为政府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监管的行政执法部门,努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完善法治工商建设,是职责要求所在。更加努力推进依法行政,就是要转变执法理念,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创新执法方式,提高执法科技手段,强化执法监督。更加努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完善法治工商建设,要加快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执法监督,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创新执法机制。
求真务实、精益求精,把高效行政与建设法治工商相结合。各业务部门分步推进,在严格依法履职尽责中落实法治工商建设长效机制。一是法制部门积极协调,对法治工商建设加强指导,进一步修改完善行政执法评议标准,扎实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和清理工作;建立诉讼与行政调解对接机制,提高行政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的效率,确保履行职责不越位、不缺位。二是大力提高行政执法透明度,推进阳光执法、和谐执法,通过上网络、上媒体、上墙面、上手册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公示执法权职的清单目录和办事流程。做到案情公开、调查过程公开、处罚结果公开,并通过案后逐一回访,实现行政执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
5.增强协调意识,更加严格锻炼工商队伍
一方面,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较为复杂,涉及面比较广泛,经常会因为各职能交叉部门的多头管理,给工商监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这就需要协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增强本行政系统的适应力、创新力,形成多部门联动执法、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协调内部纵横向的关系,以增强本行政系统的协作力、整合力。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形成整体的“合力”,为开展各项工作扫清障碍,以提高工作效率。
立足岗位,学以致用,把工商主体工作与建设工商队伍有机结合。广大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就需要认真学习国家工商总局制定的《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规范》的理解,真正把《规范》的基本要求转化为自觉行为,切实增强服务科学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进而进一步提升队伍素质,推动“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的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更加艰巨繁重,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出路也在基层。在目前政府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能部门中,工商部门是唯一能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触角延伸到乡镇基层中的部门,是唯一能够进行市场主体准入、交易、竞争、退出全程监管的综合执法部门。从此项意义上说,各级工商部门具有与众不同的组织体系和职能优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大有可为。工商部门的红盾卫士顺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拓宽合同监管新领域,关注民生多角度多渠道为消费者维权,必将为创新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作出有益的实践。
参考文献:
[1]瞿常奇,陈勇.构建合同文本体系,促进企业信用建设[N].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8,(9).
[2]高玉兰. 合同示范文本的法律认识[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3]孙云龙. 加强合同监督管理应注意五个转变[N].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9).
[4]金国坤. 行政权限争议的法制化解决途径探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2).
[5]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68.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属于实证经济范畴,具有对象的系统性和分析的实证性特点。它是建立在完整反映经济现象客观数据基础上的分析,这是统计分析有别于其它经济分析的最大不同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体系,它提供了一个经济体的全面观察数据,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了实证基础。“SNA提供了一个包罗广泛的核算框架。在此框架内,经济数据可以按照经济分析、决策和政策制定的要求,以一定的程式编制和表述”[1,P1];“1993年SNA提供了一种分类体系和一种可在不同详尽程度上加以运用的核算框架”[1,P2];“它增强了各类使用者可得到的统计资料的分析力量”,“它反映经济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其经济活动的结果。它完成了资产负债表的联结工作,因而提供了一幅某经济体支配其资源的全景。它统一了经济中某些重要部分的信息———例如,人口与劳动力、价格与物量的计算以及购买力平价———以前这些都是互不相连的”[1,P3]。
事实上, 198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斯通,就是为了奖励他对发展该体系从而大大改善了经验经济分析基础的基本贡献。在授予他奖金的时候,主持人说“……体系取得了独特的国际影响,……是周期性和结构性分析不可缺少的工具。”确实,没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数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就是无米之炊。可以想象,没有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我们对国民经济形势的描述可能就只能用“好”、“比较好”、“越来越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等空洞无物、苍白无力的词语了;没有国民经济核算相互联系的数据,我们对国民经济的分析只是支离破碎的,无助于国民经济政策和决策的制定。1990年,我国出现市场疲软、生产不畅、财政困难等问题,有关方面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提出改变调整力度,增加400亿元投资,以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的建议,被国务院所采纳,取得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996年,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软着陆以后,又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同样是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的数据,进行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提出了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在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使我国经济能在全球经济动荡中逆风飞扬,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长。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将此写进了党的章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是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即要达到357 768.88(89 442.2×22)亿元左右。一定的经济总量要有经济速度作保证,从2001年起,我们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应该不低于7.2%,年均增长额至少为134 16亿元。到那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为3 500美元左右,实现战略目标的第三步,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统计表明,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达到较高的增长速度相对容易,而在较高水平上达到年均7.2%的增幅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目标,但这又是一个可能达到的目标,根据就是基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第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决定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领域。“国民经济核算的突出应用是与公共政策相连的。主要依靠货币和财政手段的国家发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十分有用,因为,经济核算为评价经济发展的可能趋势和政府政策所需要的调整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1,P9]。比如SNA提供了价格和物量核算,“使之有可能对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增长和波动进行系统和详细的分析”[1,P415]。
人们在评价SNA的目的时候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是经济统计的组织系统。所以SNA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分类和定义的一致性,以及它对经济中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的显示。这种观点导致对基础统计改进的偏重,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善核算体系。与此相反的观点是,国民经济核算主要为促进经济的分析和决策服务。综观SNA的结构和定义,它不但决定了能够被开展的分析类型,而且也影响考虑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方式。
关键词:SPSS;EXCEL;宏观经济指标
SPSS原意为“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即“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它广泛应用于统计、应用数学、经济、市场营销、心理、卫生统计、生物、企业管理、气象、社会学等领域。其分析步骤为:调查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存取和管理、数据分析、数据检验、数据挖掘、数据展示等。SPSS功能纵多,其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管理,统计分析,输出管理等。其统计分析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数线性模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生存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重响应等大类,每类中又分好几个统计过程。如回归分析中又分为线性回归分析、拟合二次方程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等几个统计过程。[3]
通过运用EXCEL及SPSS,对1978年至2010年我国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对第一、二、三产业相互之间以及工业与建筑业之间以时间为基础两两配对进行匹配样本均值比较分析及对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通过上述分析来预估未来我国相关宏观经济指标发展趋势;得出第一、二、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得出工业、建筑业对第二产业的贡献是否存在明显差异;简单分析出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线性关系。
1. 研究样本
分析图一可以得出:(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整体都呈现出增长趋势,近几年增长更是迅猛。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最快,截至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2)近几年来,我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相差甚小,但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增长速度,体现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3)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收入相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快,且两者距离呈现出逐渐拉大的趋势,反映出目前我国“国富民穷”问题越来越突出。
2. 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表二SPSS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得到研究样本的样本量、极大值、极小值、均值以及标准差。
3. 匹配样本均值之差检验分析
匹配样本包括: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工业与建筑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
通过表三SPSS成对样本检验结果可知,由于利用T双侧配对样本检验得出四对样本的Sig值均小于0.05则可以得出:(1)我国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均值1978年至2010年相互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二、三产对我国经济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2)工业与建筑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存在明显的差异。
4.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通过SPSS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选取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解释变量,财政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假设回归模型为Y=a+bX,其中Y代表我国财政收入,X代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由表四可以得出:(1)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元线性关系式为:Y=-2318.490+0.198X。由于常量与回归系数的Sig值均小于0.05,则表示常数与回归系数均是显著的。上述公式表明当国内生产总值为零时,财政收入为负,因为大多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支出必须由国家投资;当国内生产总值不为零时,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单位,将有0.198个单位上交给国家,构成财政收入。(2)调整后的R^2=0.981,说明财政收入总离差中,由国内生产总值的离差解释部分占98.1%,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因此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元线性关系式为:Y=-2318.490+0.198X。
5. 结论及预测
通过上述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间,若无特殊情况出现,我国宏观经济指标包括: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会进一步增长,不同指标的增速仍然会存在差异,且部分指标之间差异会更加明显,例如: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产值增速。同时从目前我国出台的相关政策来看,我国“国富民穷”的难题未来将会逐步得到解决,国民将更大程度上分享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2010.03
一、国库收支统计分析工作的现状
1、有关部门对国库收支统计认识不到位,数据的权威性不强。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形成了重财政收支,轻国库统计的观念,在进行管理和决策时,一般以财政、税务机关的报表数据为依据,很少重视国库收支统计。在人民银行内部,国库统计只追求帐平表对,有的业务人员为了统计表平衡,随意更改统计数据,上级国库对下级上报的统计数据,也只停留在监督检查平衡关系是否正确这个较低的水平上。
2、国库收支统计与财政部门报表不一致,数据失真严重。
按常理来讲,国库收支统计应当与财政预算会计出具的会计报表数据一致,但是,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收入还是支出,无论是大项还是小项,甚至在决算日,都存在许多的不一致。国库收支统计,是以国库会计核算为基础编制,应当严格遵守会计年度和月度规则,但是,许多基层国库经常提前编制统计报表,并要求财政、税务机关和国库经收处提前结束库款收支,使各有关部门形成大量未达帐项,造成国库收支统计数据不全。另一方面,由于财政与国库核算及统计口径不一致,部分不属于收入和支出的业务,国库核算系统将其纳入收支核算,形成了财政与国库统计数据的偏差。
3、国库收支统计报表利用效率不高。
目前国库收支统计报表,大多往返于上下级国库之间,对外利用极为有限。政府决策一般采用财政部门的数据,虽然近年来有与财政、税务对帐制度,但是,由于财政和国库统计口径存在差异,许多款项连大致相符也难以做到。
4、国库统计分析2.0版中存在的问题。
生成的统计报表,不反映本期发生额,只有年累计数,不便于随时掌握进度和进行比较分析;在会计核算系统中做表内科目转帐时,系统无法自动采集相关数据,只能通过修改一般预算调拨支出的金额;相关信息数据库利用率低下,系统构建的宏观经济、金融信贷、金融现金、企业监测等相关数据库,由于数据采集渠道不畅,当期数据不能及时入库,所以多数成了空框架,其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加强国库收支统计分析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财政、税务及金融体制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库业务量也随之成倍增加,作为预算资金收入、支出的统计机关,不但与财政、税务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与企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国库资金是人民银行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基础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的制定必须研究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国家信用的变化情况,这就客观上要求国库必须研究财政收支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因此,对国库资金进行统计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各级领导和财政机关及时掌握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制定有效的财政政策
国库预算收支统计报表上的数字,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产各部门生产劳动的成果和各项事业的资金需求及发展变化情况,体现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首先通过对税收入库情况的分析,可以了解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销售情况和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还可以掌握税收入库的进度,预算完成情况等。其次通过对库款支拨的分析,可以反映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掌握财政资金的流向,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再次是通过对财政收支结构的分析、趋势分析,可以为党政领导机关和财税部门随时掌握情况,以便加强和改进预算管理,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二)有利于中央银行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和措施,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国库资金是中央银行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它的增减变化情况对于中央银行综合信贷计划的完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央银行要行使其宏观调控的职能,有力的调节国民经济,必须制定正确的货币信贷政策,而制定这一政策,仅仅依靠银行信贷收支情况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财政收支情况,只有这样,中央银行制定金融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才有可靠的依据。
(三)有利于加强国库监管工作,保证国库资金的安全
通过对财政预算收支数据的具体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国库资金存在的问题,例如通过对库款支拨的分析,可以监督财政部门的拨款情况,是否超计划、超预算;对预算收入退库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退库是否符合财政、税收政策,有无文件依据,手续是否齐全,监督财政资金的出口,便于采取有力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
三、改进国库统计分析工作的设想
构建央行国库统计分析指标体系,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协调提供有益参考。人行国
库的服务职能不仅体现在核算上,而且还体现在对人行国库数据的分析上。
1、准确定位。国库统计分析和调研工作应结合各级国库的实情和特点,我们现在的国库统计分析实际上是财政、税务、统计部门分析材料的综合和翻版。国库统计分析应准确及时反应国库资金全貌,分析特点,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从国库角度反映、探讨财政、货币、信贷政策的执行状况以及改革中存在问题,切实提高人行国库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政府、人行宏观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2、构建国库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应根据国库统计分析、资金监管的特点,设计一套统一、易于操作的国库统计分析程序,建立相应的模型,这对于提高统计分析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比性具有积极意义。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新的国库统计分析程序,与会计核算程序实现动态的横向、纵向联网,一旦需要可以随时自动采集数据,自动分析,从而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提高统计分析工作效率。
3、加强与财政、税务、统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国库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如果“单枪匹马”进行分析、调研,工作难以深入和取得实效,得出的结论出难以准确和全面。应加强各有关部门之间协作,做到信息共享,减少重复劳动,避免以偏概全,确保分析、调研工作上档次上水平,以达到反应情况、解决问题的目的。
4、加强国库信息管理。制定和规范信息的采集、整理、的制度和程序。新的统计分析系统启用后,国库将面临如何采集信息,如何有效提取国库资金流量信息,如宏观经济科目、企业监测科目、金融现金科目、金融信贷科目数据的采集就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程序,来保证数据的采集,为有效的预测和防范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提供支持。
摘要: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实证化和专门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证伪主义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发展的边缘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现实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补充、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等趋势强化,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以及政府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得到共同重视。
20世纪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的演变体现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举其要者,研究方法的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十大趋势。
一、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经济学应用数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使经济学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宏观计量分析法是最大贡献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从上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此后,随着大型计算机的诞生和使用,经济结构的各种参数得以推算出来,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第一代计量经济学家的数理贡献在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中国经济学深受其影响。经济学理论与计量方法、计量模型,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宏观经济理论从未像现在这样更贴近现实、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比中国《经济研究》和《美国经济评论》,可以看到,自2002年开始,《美国经济评论》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3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开始,《经济研究》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论文3比重上升,开始超过《美国经济评论》。①
第二,计量经济学长足发展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极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构建计量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是弗里德曼成功运用统计分析的一部经典性著作②,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货币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相关性的结论,从而构建弗氏货币数量说。统计分析的运用不但支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还大大推动诸如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新的理论分野和发展。
但是,许多经济学家都激烈抨击滥用数学的现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各种文章的类型之后,指出“专业经济学杂志中数学公式连篇累牍,引导读者从一系列多少有点道理但却完全武断的假设走向陈述精确而却又不切实际的结论”。
二、越来越呈现出实证化和专门化趋势
实证化,是经济学研究和表述中,越来越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进行客观的、不带有主观选择意味的研究。这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迫切要求。这种趋势注重具体经济而非一般性经济问题的研究,注重经济政策而非经济理论研究。表现为经济学研究目的的实用性,也表现为现实经济问题对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证要求。与这种趋势相关,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发生两次转换,即先是由重视对经济波动、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转换到重视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逆差问题的研究之后,又转换到重视对经济周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专门化倾向,是实证化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也是借助日益丰富的分析工具而产生的结果。专门化倾向,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经济学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以至于出现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行经济学研究和分析、才能够看懂经济学论文3。于是,由实证化倾向而来的专门化倾向,通过分析手段的发展和丰富,在加强实证研究技术化倾向的同时,又逐渐脱离实证化。这一特征从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模型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动态模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长期来看,实证化和专门化的倾向仍然在加强,但二者之间的距离却有加大的迹象。如非线性分析这类跨学科分析方法的引进,也许会引起经济学的较大变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趋势
“新古典综合派”在召回凯恩斯以前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同时,也在宏观分析方面大胆地恢复均衡分析方法。因为“凯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市场自动均衡的实现和保持机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义各派的经济理论,始终坚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观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帕斯卡尔贝纳西、马林沃德,美国的霍瓦德和英国的波茨、温特等人,他们不仅提出一套和凯恩斯理论体系完全相容的宏观非均衡学说,而且运用这套理论对中央集权决策经济的非均衡问题进行分析。正是这些人的努力,使得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尽管宏观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响普遍,但它无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从广义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其不同点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条件和水平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对象更为现实一些,也更强调动态性。客观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对经济现象某些方面的适当反映,二者虽有差别,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的关系。
国库是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和库款支拨的专门机构,对保障国家预算收支实现,维护中央与地方利益,促进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作用,实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立足服务,转变观念,创新手段,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带动整个国库工作水平的提高,才能切实履行好央行经理国库的职责。
一、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国库工作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20__年新《人民银行法》修订出台和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强化了人民银行制定执行国家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维护社会金融稳定的职能,同时再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经理国库是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巩固了央行经理国库的地位,国库工作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一)进一步做好国库工作是央行有效调控宏观经济的客观要求
央行职能调整后,正确制定执行国家货币政策,对国家经济进行有效宏观调控成为工作主旋律,国库作为财政、货币政策结合点,所承办的国库资金收支业务能够为货币政策制定带来大量真实可信的数据、资料、信息,反馈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效果,传递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同时,在货币政策实施时,国库资金又为中央银行提供了资金来源,直接或间接引导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及信贷规模,有力支持货币政策的实施,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既便于宏观调控又服务于微观经济的发展。
国库资金能够弥补货币政策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调整区域经济差异方面和见效慢的不足,并配合货币政策的实施,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中央银行负债的重要组成项目,国库资金是基础货币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央行基础货币有着直接的影响。国库资金增加(税款等入库),表示资金流向中央银行,意味着基础货币量减少;国库资金减少(支出、退库),表示资金流出中央银行,意味着基础货币量与银行业的准备金同额增加,货币供应量倍数扩张,构成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内在因素,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提供了资金来源。同时,国库资金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为货币政策的执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在国债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后,国库的收支状况会对整个社会的资金流量产生影响。当国库资金收入小于支出时,财政净支出增加,相应也会引起社会资金流量增加,从而产生银根松动的效应。反之,当国库资金收入大于支出时,社会资金流量会相应减少,从而产生银根紧缩效应。
(二)进一步做好国库工作是提高央行金融服务水平、树立央行良好形象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日见显现。作为整个金融服务体系的枢纽,央行金融服务工作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金融服务体系,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国库作为人民银行的重要金融服务部门,与其他金融服务部门相比更具有社会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更具直接性。国库作为办理财政预算收入、支拨的专门机构,直接参加社会资金调拨,而人民银行会计部门只是负责金融机构的资金往来清算;二是服务领域广,国库工作服务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财政部门,还包括各级税务、海关等征收机关,集中支付银行和预算单位,并且与这些单位有着密切的业务往来,共同组成财政资金链条。而人民银行其他服务部门其主要是服务于各金融机构;三是影响面宽,国库工作是整个央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社会金融活动,而且对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有着更深刻的影响,国库通过办理税收入库,可以调整个人收入,拉近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通过办理预算支出,保证了预算单位工作人员的生计问题,保证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保证了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国债发行,为广大老百姓提供了一条安全的投资渠道,为国家重点建设筹措了资金,对整个社会、对微观经济主体更具影响力。
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与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赋予了国库工作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使国库资金清算模式和汇划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国库资金使用效率,摆脱了长期以来对会计营业部门的依赖,拥有了一条由内部往来、同城票据交换、大额支付系统组成的资金汇划高速公路,实现了点对点直接快速汇划资金,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人民银行库款调拨灵活的优越性;有利于央行进行宏观调控;有利于发挥人民银行的监督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国库工作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赋予了国库新的挑战。
(一)对当前央行国库防范资金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新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在银行监管职能分离后,仍然赋予央行经理国库职责。国库资金的安全与否直接体现了经理国库的成败,直接体现了央行覆行职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效果。特别是随着新的国库资金清算模式和汇划体系的确立,将国库推向资金汇划第一线,直接加大了国库资金风险。在制度方面。由于国库依据的相关法律制度层次的不对等性,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税款不及时入库、设立税款过渡户、退付、支违规等问题,给国库业务处理带来风险和隐患。同时随着金融电子化、信息化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国库业务中被广泛应用,电子信息、电子票据的大量出现,使国库业务的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出现制度约束真空;在操作方面。国库人员在从事国库业务中不能严格执行制度,业务操作过程中有章不循,违反制度规定办理业务现象时有发生,形成一定资金风险;技术保障方面。当前国库核算系统从硬件、软件到网络的维护工作全部由科技部门承担,一旦出现病毒、黑客攻击不能做到及时处理。尤其是县级国库,由于没有专门科技部门,系统的实时维护只能是空话一句。在人员道德方面,个别国库人员由于自身的人生观、道德观发生偏差,不但责任心不强,造成差错,而且利用自身职务之便,直接贪污、挪用资金,使国家资金财产遭受巨额损失。
(二)对央行国库部门的统计分析能力提出了挑战
国库收支统计分析是国库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反映地方财政状况的“温度计”,又是央行制定国家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数据。但是,长期以来人民银行国库部门重核算、轻统计,重数字、轻
分析的现象普遍存在,忽视了国库收支统计分析工作对国家制定正确的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和影响,导致国库统计分析工作不深入,不能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紧密结合,不能切入经济、金融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提出有价值、有份量的决策依据,致使整个国库统计分析工作简单化、公式化。一是国库统计分析相关信息数据库利用率低下,系统构建的宏观经济、金融信贷、金融现金、企业监测等相关数据库,由于数据采集渠道不畅,当期数据不能及时入库,所以多数成了空框架,其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是财政和国库统计口径差异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导致国库所提供统计收支数据失真;三是目前国库统计分析工作仅限于对国库收支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手段单一、落后,工作效率低下,缺乏动态性、延续性和预见性,不能深入分析实施财政、货币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四是由于国库没有与相关部门建立有效持续的信息共享机制,相关数据无法及时取得,对地方经济发展很难进行深入分析。
(三)对央行国库的监督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规定,国库监督管理的对象是下级国库部门、经收处和征收机关,范围是所收纳、支拨款项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是否及时入库,其宗旨只有一个就是保证国家财政资金及时入库,合规支拨。从中不难看出,央行国库的监督管理职责与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有着较大差异,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与金融机构并没有业务往来,而国库部门与下级国库、经收处和各征收机关是整个财政资金收支链条上的不同环节,他们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为此,央行国库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是国库服务职能的延伸和有效补充,是国库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央行国库监督管理工作来看,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监督管理缺位,“重会计核算、轻监督管理”成为多数国库部门开展工作的主导思想,提高国库会计核算质量似乎成了央行国库工作的唯一重点,以局外人的身份和被动观望的态度对待国库资金管理,使监督管理工作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二是监督管理越位,一些国库部门由于对国库的职责权限不明确,在履行国库监督管理时出现越位甚至采用一些过激和不当行为,严重影响了国库的自身形象和声誉。
三、立足服务,转变观念,创新手段,全面提高央行国库工作水平
(一)树立科学的风险意识,以国库资金清算模式渠道变革为契机,努力提高央行国库的资金风险防范能力
在国库业务涉及面不断扩大,多渠道资金清算方式并存,国库资金风险环节增多,风险隐蔽性增强的形势下,国库资金风险已成为各级国库部门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正视风险的存在,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时刻绷紧“风险防范”这根弦,努力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合理规避,以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严密的制度体系切实保证国库资金的安全与完整。
首先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正确执行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实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维护社会稳定,支持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央行国库工作的重要性。要建立健全国库风险防范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不同层次人员在国库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在风险防范工作中承担的法律和领导责任。发挥人民银行事后监督、内审、纪检监察的监督检查职能,形成一级对一级,层层分解,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促进全员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贯彻落实风险防范措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共同抓好国库风险防范工作。
其次要加强法律、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为依法经理国库奠定坚实的基础。尽快制定出台《国库法》,进一步明确国库的法律地位,把人民银行、财政、税务、银行等征收机关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所负的责任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消除由于法律的不对等性带来的隐患。同时,进一步强化国库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对原有制度中一些与现实业务不配套、不衔接以及滞后的规定予以修订、补充和完善,研究制定国库核算电子化、网络化方面的规定,形成一套较为完善,能够函盖国库业务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消除制度约束死角,使国库业务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有章可循。
第三要加快国库业务电子化、信息化建设步伐。风险说到底是由人造成的。在业务进行过程中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操作环节,无疑是降低风险系数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尽快开发推广横向联网和数据集中系统,通过联网和集中,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纵向与横向的顺畅传输,大大降低国库工作压力,减少差错,提高国库工作效率。
四是创新清算模式,提高服务质量。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逐步深入,县级国库由于受到财政库款额度的限制,难以满足授权支付适时清算的要求,成为单一帐户改革中的瓶颈问题。为此,各级国库特别是县级国库部门要广开思路,在不违反改革初衷和改革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大胆创新,使国库资金清算模式能够既满足改革需要,又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二)树立宏观经济分析意识,整合信息资源,努力提高央行国库的科学分析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库资金作为市场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央银行有效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各级国库要转变“重核算,轻分析”的陈旧理念,改变以往就数字论数字的分析方法,要将国库收支数据放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分析,努力寻找国库收支对央行货币政策影响的传导机制和内在成因,积极探索财政、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的深层次、边缘性问题,为政府协调改进财政、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一是改进和完善国库统计信息系统。建立以国库统计分析系统为中心,国库业务核算系统、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系统、国债管理系统、金融统计分析系统、地方经济分析系统等为的国库统计信息系统,通过对数据的抽取、审核、汇总,形成结构层次分明,持续有效的数据仓库。
二是加快国库统计指标体系建设。建立国民经济运行主要宏观指标、国家预算收支计划和实际执行指标以及国债发行兑付情况指标,及时了解掌握国民经济主要宏观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本地区各级预算收支的实际执行情况和国家债券在本地区的发行兑付情况,以及国债资金的使用情况,分析地方预算收支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提出改正建议,为央行适时引导辖区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向提出建议和措施。
三是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对外与财政、税务部门、经济综合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拓宽信息渠道,互通有无,定期交流部门信息和有关分析资料,及时掌握本地区国民经济总产值,纳税大户的缴税等相关情况;对内与货币信贷、调查与统计部门之间搭建成果共享平台,形成合力,提高国库统计分析与研究工作的整体质量。
四是创新国库收支分析方式。不仅要采用统计学上的基比、环比等简单的数据对比,而且要建立和使用统计分析模型,将
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结合起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运用回归分析和多元分析等方法对存量和增量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国库资金运行规律,切实提高国库对宏观经济的预测和预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