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发展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2今后的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各种矛盾,这种矛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经济日后的发展中,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我们今后应该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我们在发展中,应该有效地保护环境。如果城市中,空气和江河的水受到污染,我们的生存将受到威胁,我们的健康将受到损害。因此,今后一切工厂和企业的建立和新项目的上马应该实行污染的一票否决制。现有的达不到排污指标的老企业将被淘汰,或者限期整改。为了防止“”,政府的审批过年过程应该由当地老百姓创建的监督机构参与。在今后发展中,应该建立资源节约型模式。因为我国的耕地、淡水、能源、矿业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水平的1/2到1/3。在前一阶段在暴利驱动下,对地下资源的无序的开采,使我国的土地、淡水、石油和主要的矿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应盲目地追高GDP数字,应该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应该关闭效率低下的耗能大企业。同时要对大量的现有的燃煤锅炉进行技术改造。在今后发展中,更加注重农业的发展。在现有的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的基础上,应该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确保粮食和副食品的产量。为此,应该保护农业可耕地的面积。已经被非法开发的土地应该坚决清退。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说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将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在今后我们应该突出强调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把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特征;问题;对策
林木的培育和种植不仅会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对于环境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环保效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林业经济的发展也日趋重视。
1林业经济发展的特征
一是林木的种植在防风固沙、保护环境、调节气候、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的作用明显,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二是林木的种植和农业种植相似,都是以土地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培育林木的生产过程不像农业种植有较强的季节性。三是林木的种植生产时间长,相对来说劳动时间短,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既可以生产木材及其他辅料,也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四是林木的种植大部分都在荒山、滩涂等,这样的土地农业种植难以利用。
2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林业经济发展中实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政策,使得林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2.1林业资源的开采和种植不合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林木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由于林业资源的生长期较长,如果过度采伐,无法合理地按照林业资源的生长周期进行开采和种植,森林覆盖面积会不断减少,很容易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尘暴天气等,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2.2林业经济发展结构单一
目前,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大都忽视了林业种植相关副产品的经济价值,而是将林业经济的发展重点放在了对森林木材的加工使用上,譬如对中药材及菌类的培育,可以和林木培育共同进行,从而改变林业经济发展结构单一的模式,最大程度地增加林业经济效益[1-2]。
2.3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需要健全
现阶段,国家在林业政策上,鼓励全民参加植树造林,但由于土地和大部分的林业资源都属于国家,林业种植者和育苗者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缺乏有力的保障,从而导致思想和竞争意识薄弱,需要有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对荒山荒地的承包及开采利用,要有相关制度对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的界定,切实保护广大林业种植和育苗者的切身利益,提高人们对林业种植和培育的积极性,有效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2.4缺乏林业技术性人才
林业种植存在着条件艰苦、工作单一、周期长等实际问题,真正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都不愿意到种植一线工作,林业相关的工作人员技术知识缺乏,林业经济的管理团队实践经验不足等,这些都影响到林业经济的发展。
3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不断完善林业相关制度
林业的种植,不仅在于产生经济效益,而且应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所以不管能否真正实现林业种植的经济价值,都应当有相应的保护制度,在这方面国家相关政策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现阶段我国林业种植中个体经营的比例日趋增加,因此在对广大林业种植和育苗者进行保护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经济手段来促进林业的发展。同时,要严格控制林木的采伐,尤其是天然林,因为与人工林不一样,天然林有着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群落,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要严惩任何非法开采行为。
3.2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要依托市场的发展需求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把林业资源优势转变成为经济竞争优势,从而实现林业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林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在多种效益方面发展,因此要将林业产业开发与市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把握好林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节约型发展路线,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选择好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利润的最大化[3-4]。
3.3不断创建林业产业环境
一个良好的产业环境,能够促进资源的深入利用,有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原料和资金平衡,确保产业链健康循环发展。就林业产业来说,要保证从林木资源的开采、加工、深加工到市场需求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充实,才能更好地提升整个林业产业的效益。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充分发挥支撑作用,同时也要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通过社会多方力量搭建起林业产业平台,真正发掘市场的需求,给林业产业环境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创建良好的林业产业环境。
3.4不断开发林下产业经济
通过发展林业复合经营模式,从多种途径发展林业经济,更好地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实现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促进林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要不断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选择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品种对林下种植和培育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样可以促进相关林业资源的发展,有利于拉长和平衡林业经济的产业链,更好地提升林业产品的附加值。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应该认识到林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逐步显现,同时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和处理的关系也很多。因此,要通过不断总结林业经济的发展规律,探索解决途径,健全政策体系,加大投资力度,培养技术人才,优化产业结构,切实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参考文献
[1]于爽.浅谈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北林果研究,2009(4):413-415.
[2]张传辉,张汉巍.我国林业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森林工程,2006(6):60-62.
[3]孙爱斌.我国现行的林业政策对林业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6(1):180-183.
1.1强化绿色经济意识,落实科学发展实践
在全市范围内做好对绿色经济的相关宣传,让广大干部及市民都充分了解绿色经济的含义以及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绿色经济意识,明确其发展趋向,坚定对其发展的信心。同时,建立科学的绿色指标考核体系,在体系中要将绿色经济的相关要求充分体现出来。要对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合理的引导,让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污染及资源耗费控制问题,在建设工程的设计建造阶段,都要做好节能、环保以及最大利用效率的和谐。
1.2做好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结合高州市市情,正确分析当前高州市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高州市今后的重要发展任务。第二,结合高州市未来的绿色发展规划,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从而保证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并且基于此规划,制定出高州市每年的年度绿色经济发展目标,然后结合目标,严格依据规划步骤,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1.3做好绿色技术开发和推广,寻求绿色能源新突破
结合高州市当前减排潜力不足的情况,适当的将减排重点从关停和治理作为主导力量向减排新技术、工艺改进、流程改善上过渡,从而在新技术下提高生产效率,减低生产成本,实现效益的提高。探寻一些新能源产业诸如热能等,并将它们作为新兴经济增长力量。结合世界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景,在工业制造以及石油化工等方面探索新的绿色突破。
1.4突出绿色优势,推动结构转型
第一,对增量做出相应调整,使得绿色产业的比重不断加大,重点发展一些高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从而进一步将结构转型到高级产业结构上。第二,对存量做出相应调整,发展高端化的生产技术并一起带动产品结构以及产业链条的高端化,使得产业结构逐渐过渡为高端技术、高端附加值以及高端消费。第三,对空间做出相应调整,将一些具有相同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布局进行集中,如此使得生产要素能够得到一定的聚集,从而有利于资源高效配置和集中处理企业污染问题。
1.5对绿色消费行为作出倡导,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
第一,对于公共消费来说,要提倡节约和节能减排,推动全社会的节能降耗,进而推动绿色经济目标的及早实现。第二,对于消费行为来说,要鼓励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对一些大功率的私人交通工具做出相应限制,将一些因交通拥挤而造成的能源消耗及污染控制在最低。第三,对于生活方式来说,要尽量少用一次性产品,在节约资源及能源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实现可持续消费,从而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
1.6进一步完善绿色制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应保障及支持
第一,抓住新机构改革的先机,将每个部门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划分清楚,整合其管理的权限,将其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对其问责机制做好相关强化,做好市域范围内的发展规划、项目制定、相关检查及监督等工作的相关协调。第二,针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做好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从而对绿色经济的工作行为做好规范,对生产者及消费者的行为做好相关约束。第三,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落实工作。将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土地及资源配置政策全面实行;落实好项目审批及市场准入的政策,使得绿色经济的门槛得以提高。落实好绿色产业及产品的相关激励政策。政府应该对本地的绿色产品出台相应的鼓励与支持政策。第四,做好绿色管理工作。正确运用好各类经济、法律、教育及行政手段,从而保证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严格格执行,不断加大执法强度和监督力度,保证信息的透明性,建立高效的绿色市场,对一些非绿色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
2结论
关键词:经济 发展 现状 问题 完善性策略
1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的迅速,国内的生产总值也在快速的提高,在进行改革之前只有不到百分之七,改革的过程中就达到百分之九以上,人均GDP也在快速的增长,由原来的百分之四增长到了百分之五十。
虽然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经济稳定并且在持续增长。但是,到现在为止,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处于粗放型。所以,我国政府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二零一三年是我国第四代领导集体上任的第一年,我国重大的经济政策也会保持相应的连续性。
新经济发展政策对于国家经济质量与效益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二零一三年的下半年,改革的决心与力度对我国的发展速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的经济也经过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GDP的增长速度将保持在百分之七左右并成了常态。预计二零一四年我国的经济会反弹,从二零一三年的百分之七点七增长到百分之八点一。通胀从现在的状况低水平回升。总体温和,名义的GDP的增速反弹幅度会超出实际的GDP,对于企业的盈利增长是很有利的。
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所在
首先,无论是劳动力还是土地等都是引发生产要素提高成本的关键,一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在珠三角还有长三角一带,土地与房产的价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升了很多,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民工荒,并且进而引起工资不断提高,这说明维持的生产要素低成本的情况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把低成本的优点消弱了很多,并且这需要一个非常长的过程,我国资源丰富,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也有一定的差异,在长时间内会保持多种竞争优势存在的局面。从长期来分析,低成本优势的减弱以后的调整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影响也会较大。因为这些地区是我国最具有活力的,经济总量所占的比重也较大的地区,所以,低成本优势有减弱必将会引发一定的冲击。
其次,能源与其它重要的资源以及环境的约束压力比较大,一直以来,能源与其它重要的资源的约束压力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所处的阶段是工业化的阶段,资源需求量在不断上升,如果用一条曲线表示的话,如今正在爬升最陡的区间。过了这个时期,需求量就会有所下降。事实上,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并不算高,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浪费。通过资源的投入与产生可以看出,二零零四年,我国GDP按现行的汇率计算占据全世界的百分之四,消耗全球石油达到百分之八,钢材百分之五十四,水泥百分之三十二点四,电力百分之十,铝百分之十九,铜百分之二十,煤炭在百分之三十一。如今,电力、钢铁以及化工等八个高耗能的行业单位的产品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都高出百分之四十以上,工作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以及矿产资源回收率与国外相比,低出了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经过研究表明,若在节能方面有一定进展,到了二零二零年,我国的能源可以从三十二亿吨降到二十四亿吨的标准,降幅将达到1/4。两个非常严竣的挑战就是资源与环境约束压力的增大,在国内,是否通过一定的改革把与我国资源约束相对称的资源节约型经济建立起来,在国外,是否能通过一定的开放格局,在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外部的资源的利用,使我国的经济增长的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
最后,新增长点引发的外延扩张,缩小了空间。近些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一定增长,需求也得到相应的增长与满足,需求增长主要取决于几年内一个轮次的消费结构升级而导致的消费热点。因为后发优势因素,与工业化先行国家相比较,我国的需求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会发生一些错位现象,新的经济增长会拉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3 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完善性策略分析
第一,把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树立起来,在经济条件受到资源严重影响的条件下,对经济的增长方式进行转变是唯一的道路。要把经济的增长方式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就一定要对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及思维进行改变,树立起可以持续发展,全面性的发展观念,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正确看待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总而言之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发展并不能与增长简单的划上等号,经济增长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不会出现增长的趋势,就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增长也不一定就能带来好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要进行改变,就要重新认知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关系,对自然的平衡进行维护。因为一直以来处于粗放型的发展,导致我国的资源非常紧缺,生态也较为脆弱,在未来的发展中,对于资源与生态的承载能力要有充分的考虑。经济的增长离不开资源的支撑,缺乏了资源的保障,经济是无法得到持续性增长的,资源对于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约束作用,相反,对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也会起到制约的作用。
第二,把财税相关政策完善起来,对经济的增长方式进行转变,把经济活动的效益提高上去,同时,把质量也提高上去,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对财税的政策进行深化,对财税政策进行完善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预算的制度也要进行完善,把政府性的收入归入预算安排中,让公众进行监督。为了使政府充当地方经济活动的情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就要从财力上进行预防,对于一些不规范的行为预防其发生。事实证明,预算没有规范的管理,不但要对政府的职能转变带来影响,还能变成腐败的土壤,所以,对于预算必须要进行深化的改革,才能达到预算硬约束的目标,把财政的费用充分的用在公共服务的项目中,可以使经济的增长方式得到促进。把对资源节约,对保护环境以及经济增长转变有利的相关制度建立起来,并不断进行完善。具体有对资源税的调整,资源税的开征对于抑制资源的乱用是非常有利的,对于矿产资源的保护也是非常有利的,对于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征收资源税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如今,我国在矿业权方面取得很多开山采权的情况,所以,对于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进行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能把税率提高上去,对于节约资源也是有很大的好处。
第三,对价格进行深化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开展的过程中会有很大的困难存在,是由于我国的生产力要素的价格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的管制,是非常偏低的,要对增长的方式以及消费的方式进行转变,一定要先把生产要素推进上去,把产品的价格改革下去,才能对资源进行节约利用,把效率提高上去。对于价格过低的能源进行相应调整,有研究表明,降低能源使用量的百分之五十五主要由于调整价格的结果,百分之十七是研究与开发的结果,还有百分之十二是因为所有制形式的不一样,其它都是因工业占有的份额的变化。实际生活中有很多资源浪费的现象,都是因为过低的价格,无法对稀缺的资源状况进行正确的反映。
第四,使循环经济得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技术方面,也是离不开传统的工业经济,这都是在劳动力循环的条件上的,也是强调自然资源的循环。减量化后再使用,可循环是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在制度方面上来看,离不开一种新的制度框架,把生态环境以及资源都融入市场的经济运行中,要把经济持续性的发展下去,最主要的就是战略的选择,通过一定的政策办法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是在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力上要不断强化,把循环经济的意义作为整个社会的每个地区、每个部门以及领域的共识。另一方面是可借助西方一些国家的经验,通过立法的形式给循环经济带来促进式的发展。在一九七六年时,美国的联邦政府就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对各州的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进行了强化的管理。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但是,如果以上这些问题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的话,增长方式的转型就会获得很大的进展。我国的经济要想得到快速地、持续性地、健康地发展,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同时,要及时的妥善的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经济依然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是不是能在经济总量保持增加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我国未来的经济前景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世界经济也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曹新.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13.7.
【关键词】乡镇经济;发展问题;发展策略
一、引言
就我国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乡镇经济的发展已经走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乡镇经济对我国的国民经济起着最基础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及广大人民群众安定繁荣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乡镇经济已经刻不容缓。
二、我国乡镇经济的现状
乡镇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其中的农村经济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近年来,国家一直对“三农”问题进行着不断深入地讨论与探究。当今我国国民经济的改革已经进入了相对饱和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情况下,振兴乡镇经济,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我国发展乡镇经济的道路上也充满着种种问题。一方面,乡镇地区对于城市来讲相对落后,各种基本的生产、生活设施并不完善;另一方面,乡镇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如公路、铁路等交通设备没有及时的完善,极大地阻碍了乡镇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乡镇经济的意义
在我国,乡镇属于最基本的行政机关单位,对于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发展乡镇经济关乎我国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影响农民群众最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关系到我国城市发展与乡镇发展之间的平衡。所以,发展我国乡镇经济、振兴乡镇企业是维护我国乡镇与城市的安定繁荣、增强国民物质及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我国乡镇经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缺乏乡镇特色的发展模式
在我国的乡镇经济发展中,具有乡镇地域特色的优势并没有很好地开发出来,这也导致了在发展乡镇经济的道路上,乡镇企业的地域特色不够突出,无法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乡镇企业的自身优势,打造乡镇地域特色品牌,从而降低了乡镇企业与城市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许多产业与项目上,尤其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上,乡镇企业无法与其他同行业的企业相媲美,极大的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乡镇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在实际发展乡镇经济的过程中,乡镇干部的工作效率低下,极大的限制了乡镇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相较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建设,乡镇企业的财力问题也尤为突出,而这一方面则需要我国乡镇政府相关政策体制的扶持与帮助。在这一领域,乡镇政府的支持力度相对不够,也是限制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3.乡镇产业比例失衡
在乡镇的产业结构中存在着许多重要的问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太低,许多相对落后的乡镇地区仍然使用着原始落后的耕种方式。乡镇工业也存在着多而不精的隐患,工业产品价值含量少、经济效益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技术,难以树立企业知名度;自然资源消耗高,对环境破坏严重等。从实际情况来看,乡镇经济中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是走粗放型的建设路线。
4.乡镇民营企业发展不善
在乡镇经济的发展中,民营企业的数量所占比例不高。就质量而言,乡镇民营企业也相较落后于国有企业,没有发挥出民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应起到的作用。这也是限制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发展乡镇经济策略
1.因地制宜发挥乡镇地域特色
相对于城市的发展建设,乡镇经济具有相当明显的地区特色,我国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独特的物质文化和人文资源。想要最大程度的发展乡镇经济,就必须充分开发当地所独有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地质资源以及人力资源,挖掘乡镇地区特产,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结构,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乡镇经济的活力,提高乡镇企业的吸引力,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乡镇知名品牌。
2.加大乡镇政府的扶持力度
就当前的乡镇经济发展道路来讲,现存的乡镇政府管理机制已经相对落后,已无法满足当前乡镇经济发展的步伐,进行乡镇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要发展乡镇经济,一定离不开乡镇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一方面,优化乡镇政府机关管理结构,统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领域,协调各相关机构的经济发展工作,增强乡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乡镇干部的办事效率,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加大对乡镇企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亮绿灯。
3.优化乡镇经济产业结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重点已经由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逐渐过渡到第三产业上,这一转变在城市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尤为明显。但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乡镇地区,仍然在走过去的经济发展道路。就当前我国乡镇产业的结构来看,应当逐步与城市发展建设接轨,将经济发展中心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过渡到第三产业上来,提高服务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优化第一产业、第二a业的经营模式,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注入更多的科技含量,提高工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逐步将过去传统的乡镇工业、农业转化为节能环保、低碳高效、经济效益高,产品质量好的新兴产业,实现乡镇经济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4.鼓励乡镇人民自主创业
民营企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关乎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一方面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收社会闲散人员,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发展会极大的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因此积极鼓励乡镇百姓进行自主创业,增加乡镇民营企业数量,也是促进乡镇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六、结论
乡镇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针对乡镇经济的问题进行改革创新,构建新型乡镇产业模式,发展振兴乡镇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常态;农业经济;经济发展
1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1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农业发展差异化明显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成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受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的影响,农产品的电子商务销售渠道也得以拓展,同质化的农产品在竞争中的优势被抑制[1],农产品品种的划分也更加合理,农业发展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明显。
1.2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的融合程度加深
经济新常态强调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为农业技术的革新提供了条件。随着大量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农业经济对于传统因素如劳动力、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技术水平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经济也呈现出集约化、自动化、机械化的特征,对于技术、经验、管理人才、资本的依赖程度加强。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
1.3农业发展更具特色化和多样化
经济新常态优化了农业结构,农业经济的增长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多功能粮食生产区成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主体。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休闲观光类农业为农业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2],衍生性的农业消费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结构呈现特色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延长了产业链。
2新常态下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2.1强化政策引导,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新常态下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部门要立足于区域及国家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加强对现代农业的政策扶持。密切关注粮食安全问题,既要提高粮食的基本产量,又要保障粮食的质量。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生态农业建设,针对农民关注的资源和补偿问题,积极制定应对措施[3],消除发展生态农业的经济顾虑。
2.2重视科技创新与劳动者的培养
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推广创新型技术,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提供技术支持。重点研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农业生态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实现多学科技术的有机融合,提高科研成果的利用率。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培训,关注农村青年劳动力,培养能适应农业技术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新时代职业型农民。
2.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贯彻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立足于农产品的基本价值规律,摒弃传统粗放式的市场供应模式,满足社会对于农产品的差异化需求。以全局性的视野优化农业的发展结构,实现农业经济的集约化开发与升级,搭建集生产、存储、供应于一体的产业平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针对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区域经济和地理特征,各级政府提出引导性的发展策略,推动本区域农业发展的进程。
一、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我国目前某些森工企业的森林经营管理制度还不完善,首先表现在对于营林管理方面跟不上,所管理的林分内火灾、病虫害等问题严重,严重危害的林木的正常生长,生态功能退化,经济效益差。具体体现在营林管理人员仅片面追求林分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把握,对森林内的枯倒木,站杆木等采取全部清除的措施,而导致森林内一些特有动物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不得不选择迁徙,而随着某些森林昆虫天敌的迁徙又导致的病虫害的大量爆发,造成了恶性循环。还有,某些营林人员对掌控的林区的培育目标仅限于市场的需求,仅培育经济价值高的林种,造成了林种单一、林分脆弱,发展严重时可能影响我国林业经济的稳定。此外,对提高林木质量特别是种苗及抚育工作重视不够,不能够做到对刚种植的苗木进行及时抚育,清除杂草以及其他竞争性植物,从而导致目标苗木生长势头减弱,甚至死亡。另外,我国目前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为落后,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严重限制了森林采伐及森林运输的效率。
二、针对目前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1.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合理利用林分并大力提高森林质量对于现存的原始天然林资源,应将天然林保护工程落实到底,根据生态平衡的规律,维护和调节我国仅存的原始天然林资源,必须让损失殆尽的天然林资源重新焕发生机。对于目前正在建造的人工林以及人工次生林,更需要学习自然的进化方式,随着林龄增加,及时进行抚育间伐,及时调整人工林林分结构,改变其单一性,增强其抗逆性,从而提高森林质量。同时,改善林分内卫生状况,促进林木快速生长,使其能够尽快的地发挥经济效能。对于林木优良种源的利用需尽快落实,希望国家尽快出台法律以促进林木良种的推广,为以后造林时采用良种壮苗奠定基础,使日后造林时不论造林产量还是造林质量都有极大的提升。2.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严格执行限额采伐首先,及时对森林资源进行清查和普查,及时掌握林分动态,并计算出当地森林年生长量以及采伐量,有计划地促使森林生长量与消耗量向更合理的比例发展。其次,采用合理的采伐结构,开展多层次的采伐,扩大中间利用,既可减轻可采资源的压力,延长成熟林使用年,又可提高林木生长量,缩短培育期,一举双得。再次,发展对林木产品的综合利用和节约代用。我国木材综合利用率低,这更加突出了资源短缺的矛盾,加大了森林过伐的压力。因此,要充分利用采伐和加工剩余物,发展“三板”和代用产品,尽量减少森林资源消耗。3.坚持科技兴林,加强依法治林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开发,持续提高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从林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做起,加快高新技术的开发,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国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林业科技攻关,实现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林业技术推广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充分发挥科技对林业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加强林业良种壮苗工程建设,加快新林木良种的选育和新技术的应用,收集整理和保存优良种质资源,更多地引进驯化国外新品种,提高良种使用率和优质苗木的供应率。改变传统的以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建设高科技含量的节约型林业经济模式。
作者:张捷伟 单位:长白山森工集团 和龙人造板有限公司
总体而言,网络经济通过增加就业机会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使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化,延长了生产过程并形成了新的部门,产生了新工作岗位需求。网络经济弱化了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使信息作为商品被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号称“第四产业”的信息网络产业直接创造了新的国民生产总值,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依附于网络经济的电子商务大幅减少了商品流通环节,加速了商品资本循环,有利于创造更多社会财富,间接促进了经济增长,网络经济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二、我国网络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信息保护不够
网络经济的发展在丰富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网民带来了一些麻烦和困扰。不少不法之徒通过网络搜集、传播个人信息,使网络安全事件频发,人们对基于网络交易的网络经济产生了诸多疑虑。2014年底,国内最大的漏洞平台乌云网披露了多起航空公司旅客个人信息泄露漏洞,其泄露信息包括旅客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隐私,而这些信息经过黑色产业链条,最后成为了退改签诈骗短信的信息来源。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极大,可能会造成垃圾短信和各种骚扰电话源源不断,垃圾邮件铺天盖地,甚至被冒名办卡透支欠款以及遭受个人名誉损害等。所以,防止个人信息外泄是网络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支付方式欠安全
网络支付是指客户、商家以及网络银行(或第三方支付)之间使用安全电子手段,利用电子现金、银行卡等支付工具通过互联网完成支付的整个过程。随着网上购物的兴起,支付方式也日益增多。常见的网络支付方式有网上银行转账、信用卡透支支付、信用卡分期支付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划款等。从实际的市场反馈来看,人们对于网上支付依然存在较多的顾虑,其主要原因是网络支付缺乏足够的安全性,很多不法分子通过钓鱼平台、病毒木马植入等手段盗取个人账户、密码等信息,造成个人资金的流失。这些诈骗行为严重扰乱了网络交易秩序,阻碍了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网络营销误导性强
网络营销是指通过在线活动创造、宣传和传递客户价值,并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以达到一定营销目的新型营销活动。因网络营销具有交易效率高、成本低、互动性强等优势,大多数商家都在进行网络营销。但网络营销在给消费者和生产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以误导消费者,火爆一时的以微信朋友圈作为宣传对象的所谓“微商”营销就饱受诟病。据报道,约有90%的微商营销者在销售面膜,而在这90%销售面膜的人之中又有90%的人在招聘下级。实际上,这些面膜并非真正的畅销产品,而是一些非常普通的产品甚至是次品。该“微营销”的主要盈利方式是通过不断招收,让下一级消化上一级的产品,依次循环。这种所谓微营销本质上类似于传销,既误导了无辜消费者,也在网络经济中形成了不良风气,破坏了网络经济的发展根基。
(四)物流支持滞后
物流是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网络经济而言,物流的作用尤为重要。由于长期受“重工轻商”、“重生产轻流通”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近年来,网络销售平台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物流业的崛起,但要使物流真正成为我国网络经济的有力支撑,其要走的路还很长。随着网购人数不断增加,网上交易数量不断飚升,货物吞吐量与日俱增,这对物流的运输规模和运输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我国现有物流公司不仅存在总量运输能力差、货物难以及时送达等情况,也存在运输过程中货物易丢失、易损坏、被调换等管理中的问题。这容易导致消费者对商家及其产品的不信任,损害了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进而影响了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保护网上个人信息安全
由于网络经济的虚拟性,卖方和买方不进行当面交易,许多交易中涉及的个人隐私信息必须通过网络传送,这正好给不法分子通过盗用个人信息进行网络诈骗和滋扰型“软暴力”等犯罪活动留下了空间。因此,国家立法部门应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使个人网络信息保护能有章可循。执法部门要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严厉处罚涉嫌非法泄漏或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政府网管部门要加强网络监控管理,对涉嫌窃取或故意泄漏公民个人信息的网站要立即关停并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与此同时,从事网络交易的相关企业要提高其从业人员道德素质,从源头上防止个人信息外泄。
(二)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确保网络支付安全
确保网络交易的安全,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是关键。消费者在进行网络交易时,无论采用何种支付方式,都要选择安全的支付环境,尽量不使用公用电脑、无线网进行交易。要定期查杀电脑病毒,以防不法分子利用木马病毒侵入电脑窃取消费者的个人网上支付信息,导致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要尽可能运用“货到付款”、“第三方渠道”等网络支付方式,千万不要线下私自交易。要注意保存交易网页和付款凭证,并尽量向经营者索取发票,以便事后据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注意识别网站的合法备案标志,并对经营者的名称、地址等关键信息进行查实。
(三)加强网络营销管理,净化网络经济运行环境
网络营销作为新时代的营销模式,其价值得到了经营者的普遍认可,但保障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加强网络营销管理,净化网络经济运行环境。第一,工商部门要在加强网上销售准入管理、建立网上销售产品可追塑机制的同时,加大网络市场整治力度,严惩虚假网络营销者;第二,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企业通过正当手段经营获利,弱化其利用虚假网络营销牟利的冲动;第三,工商、公安、税务等部门应建立联合打击虚假网络营销的机制,通过多部门协作,从事前、事中控制虚假网络营销。
(四)提高物流水平,为网络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现代物流是网络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推动我国网络经济发展,必然要提高当前物流水平。各地方政府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时,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意义,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支持物流企业的发展。物流企业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以提高其整体服务水平。要积极运用现代物流管理设备、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技术,提高其硬件和软件水平。不同区域间的物流企业要加强合作,通过股份化、业务合并等途径,发挥其在不同区域内的比较优势,降低物流业的行业成本。总之,现代物流与网络经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要发展网络经济,必然要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四、结语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即为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当时正在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这艘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该从效法以线性为特征的机械论规律,转向服从以反馈为特征的生态学规律。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更多地还是先行者的一种超前性理念,人们并没有积极地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去。当时,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上世纪80年代,人们注意到要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思想上和政策上都要有所升华。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的认识和政策上的举措。总的说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而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始终落在人们的研究视野之外。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近几年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人们提出了一系列诸如“零排放工厂”、“产品生命周期”、“为环境而设计”等体现循环经济思想的理念,特别是针对经济活动的三个重要层次(单个企业生产层次、多个企业共生层次、社会消费层次)形成了物质闭环型经济的三种关键性思路,使循环经济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了实质性发展。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特征
循环经济应遵循一组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内容的行为原则(称为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减量化或减物质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或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换句话说,人们必须学会预防废弃物产生而不是产生后治理。(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二个原则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资源化能够减少人们对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的压力。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资源化方式: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报纸变成报纸、铝罐变成铝罐,等等);二是次级资源化,即废弃物被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原级资源化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而次级资源化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最多只有25%。综上所述,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人们常常简单地认为所谓循环经济仅仅是把废弃物资源化,实际上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而废物再生利用只是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的方式之一。遵循上述原则,面向循环经济的产业应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生产不仅要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提高产品的质量,而且要尽可能地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和选用能够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和结构;第二,要抵制为倾销商品而进行的过分包装,使用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第三,要在减少废弃物的同时,对其进行尽可能彻底的回收再利用,对于有毒有害的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的及时处理;第四,要努力培育把消费后的产品资源化的回收再利用产业,把对生活废弃物的填埋和焚烧处理量降低到最小;第五,要尽可能地把那些污染环境的能源转移到太阳能、风力、潮汐、地热等绿色能源上来。
三、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
围绕上述原则和特征,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次去建构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
1.建立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系统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的基本表现。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物料再生循环包括下列三种情况:①将流失的物料回收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来的工序中;②将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废料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或原料替代物返回原生产流程中;③将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废料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用于厂内其他生产过程中。这方面的典型事例是化学制造业的龙头老大——杜邦化学公司。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把工厂当作试验新的循环经济理念的实验室,创造性地把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实际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他们通过放弃使用某些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每年可使生产造成的塑料废弃物减少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70%。同时,他们在废塑料(如废弃的牛奶盒和一次性塑料容器)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等新产品。杜邦公司副总裁特博说,制定这个目标(指零排放)可以促使人们不断提高工作的创造性。
2.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厂内循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肯定会形成厂内无法消解的一部分废料和副产品,于是需要从厂外去组织物料循环。生态工业园区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则,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织,使得这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丹麦卡伦堡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这个生态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石膏板生产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以生态工业园区形式出现的循环经济对传统企业管理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传统企业管理的全部力量集中在销售产品上,而把废物管理和环境问题总是扔给次要部门。而现在要给予废料增值以同样的重要性,要同销售产品一样重视企业所有物质与能源的最优化交换。另一方面,传统的企业管理在企业间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建立了竞争力的信条。而工业生态系统要求企业间不仅仅是竞争关系,而是要建立起一种超越门户的管理形式,以保证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3.建立社会静脉产业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要大力发展旧物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日本称之为社会静脉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在这方面,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DSD)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DSD是一个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他们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用的包装废弃物则送返制造商。DSD系统的建立大大地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例如,玻璃、塑料、纸箱等包装物回收利用率达到了86%;包装垃圾已从过去每年1300万吨下降到现在的500万吨。
四、循环经济的经营理念
循环经济得以大幅度地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是以优化物质在经济系统内部的运行为条件的(即高使用)。世界第二届零排放大会组织者、设在东京的联合国大学零排放研究局负责人波利说,人们如今不再期望地球提供更多的资源,而是期望用地球提供的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换句话说,传统线性经济除了资源输入的高开采和污染排放的高输出之外,一个重要的经营理念是一切为了生产和销售新的产品,强调更新换代,从而造成产品使用的短效性(即低使用)。而循环经济的经营理念就是优化物品利用的可长期性,而不是最大限度地生产、最大规模地销售以及推销寿命很短的产品。人们可以把中心概念建立在交换价值之上的线性经济叫做生产经济,而把中心概念建立在使用价值之上的循环经济叫做职能(服务)经济。生产者不再是推销产品而是推销服务,使用者无须购买和拥有物品,只须在一个为满足其需求而组织起来的体系中支付服务费用就可以了。因此循环经济有可能使服务质量达到最优,从而真正实现从工业社会向服务社会的过渡。作为循环经济典型的施乐复印机公司,多年来一直是世界著名的复印机制造巨头之一。近年来它在美国等地已经很少生产“新的”复印机(当然新设备、新元件仍然需要生产,但只是需要时投入),而是转向重点为已经在服役的复印机提供维护和保养。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他们在维修中用一些新技术的部件来取代一些已经不再使用的部件,然而并不改变机器的其他部分。换言之,在施乐公司,新“复印机”的概念变得模糊了:它让位于一种源自不同部件的组装的运作机制。在这个机制中,每个部件的使用寿命和强度被优化了。因此,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新机器。事实上,甚至“新产品”的概念都消失了。最有意义的是,循环经济的经营理念被证明在经济上是有利可图的。这一点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是持久使用,即通过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来降低资源消耗的速度。实现持久使用战略有四个基本途径:要求部件的标准化和与其他机器的兼容性,通过维护保养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针对要求相对较低的用途使一些已经使用过的物品梯次使用,向需要的部门转卖企业和个人已经不再需要的东西。其二是集约使用,即使产品的利用达到某种规模效应,从而减少分散使用导致的资源浪费。达到集约使用的途径可以有:提倡合伙使用或共享使用,例如偶尔使用的汽车应该供多个驾驶员使用,办公室等基础设施也可以安排让偶尔需要的职员共享;对于婴儿用品等某些短暂性用品可以发展租赁业加强周转;要努力设计出多用途而不是单用途的产品。
五、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
1.认识问题当前我国企业界对发展循环经济还有些模糊认识,还有些犹豫不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认识不足。从目前来看末端治理有很多局限性: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措施,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创新;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末端治理没有提供系统的方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2)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没有认识到这是在新世纪绿色文明背景下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3)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不符合国情。持此论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穷问题是主要问题,这一问题没解决,谈什么循环经济?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好像一谈经济就非要破坏生态,一说环保就是被动投入不发展经济。其实,发展循环经济恰恰是要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解决两者的对立,实现两者的统一。
(4)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持此论者认为这是将来的事,离现实还很遥远。这是对当今世界绿色文明迅猛发展了解甚少所致。纵观现实,绿色浪潮已席卷全球,特别是高新技术革命引发的社会加速变化,未来已并不遥远,未来的趋势可能在明天就成为普遍的现实。所以,我们一定要及时融入绿色文明,及早获取全球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2.体制问题
(1)认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存在一种认识,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只有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似乎计划经济体制更起作用。这种认识有很大的片面性,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宏观调控作用的非对称性,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宏观调控政策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在以单一计划配置资源的传统经济体制下,由于其排除了市场的作用,资源的流动与配置只能在政府的严格计划下进行。而这种管理体制的有效实施必须具备如下条件:一是作为计划制定和实施主体的政府,必须具备健全的信息系统,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二是作为社会整体利益和要求的体现,社会计划必须与每一个体利益之间的要求基本一致,即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以及个体利益之间几乎不存在冲突;三是完全计划管理方法要求政府有一支极为庞大且素质和效率极高的管理决策队伍,这样才能保证中央代替每一位生产者、消费者进行选择和决策的有效性。上述条件虽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实现。这就必然导致宏观政策失效,从而造成自然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环境污染的产生。
(2)认为完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处在自由竞争的状态下,市场这支无形的手起着主导作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非对称性问题,单纯靠市场的作用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市场非对称性问题,最初由福利经济学者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他在研究中发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企业成本)的不一致,即生产者所承担的成本与他实际上所造成的成本有差距,这部分差距由社会和他人承担了。庇古所举的例证就是污染问题。美国学者尼斯在分析市场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后,认为市场非对称性内生于市场体系,不可避免。具体表现在,对于资源的开发、加工和分配,市场运作具有效率,能够产生足够的激励;而对于污染、废弃物的处理,市场运作失灵,几乎完全不起作用。因为污染物排放所造成的破坏发生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之外,即市场外部,不受市场力量的约束。因此,必须通过严格的立法和执法,将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成本加载到企业成本中去,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市场导向”与“法制约束”这对矛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长期存在这一问题。由此可见,无论宏观政策非对称性,还是市场非对称性,都是指有效和无效这两部分并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宏观政策部分失效,就是指宏观政策的作用存在盲区;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部分失效,即是说市场作用存在盲区。因此,要消除上述两个盲区,就必须把政策有效和市场有效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该具有这样一种体制优势。
3.环境标准问题环
境标准是环境管理部门监督执法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排污企业进行污染治理的衡量尺度,对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标准体系,颁布了国家环境标准364项,其中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84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10项,方法标准299项。各地方也根据管理的需要,颁布了地方性的环境标准,构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地方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为辅的环境标准体系。但是,由于受到现实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对环境标准工作认识深度的限制,以及标准工作的复杂性和紧迫性的影响,在环境标准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重环境标准的制定,在标准执行方面力度不足。目前我国环境标准已基本上覆盖了涉及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基本上能满足环保执法监督的需要,但是各级环保管理部门在标准贯彻实施的监督检查方面手段不完善,力度不够,造成有相当部分排污企业对执行环境标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执行环境标准采取一种非常消极和极不严肃的态度。
(2)对部分环境标准宽严度的掌握不够准确,环境标准与经济技术条件的结合不够紧密。环境标准应该是一定时期经济与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这样的环境标准才能宽严适度,技术上可行,经济上能承受,实践中能行得通。目前部分环境标准与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不相适应,有的标准过严,有的标准过宽。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听取各行业企业和环保企业的意见不够,对不同行业污染特性和治理技术状况不清楚。
(3)环境标准的分类指导性不强。我国现行环境标准大多为全国统一性标准和综合性标准,没有考虑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接纳地的环境容量和环境功能的区别,都按照同样的标准去要求。由于标准要求上“一刀切”,结果造成标准的分类指导功能下降,使得有的地区、有的行业一味考虑如何达到标准的要求,而忽视如何以同样的经济代价削减更大的污染负荷总量。
(4)环境标准的前瞻性和预告性不够。我国制定和颁布的环境标准一般都是近期要实施的标准,缺乏前瞻性的远期标准,难以对企业起到引导作用,在执行中也会加大标准实施的难度。环境标准缺乏前瞻性和预告性还表现在一些领域的标准由于过去没有提前预见到,当已经急切需要时,这些标准还未制定出来,难以满足管理的需要。
(5)环境标准的社会性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环境标准以机关文件形式,形式比较单一,只有各级政府部门知道,企业作为执行环境标准的主体了解环境标准不够全面、不够透彻,环境标准缺乏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4.企业自身发展问题目前,我国企业自身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大部分产品供大于求,需求不足;技术装备落后,新增设备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较大(占用了大量资金);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经济效益不佳,负债率偏高;科技基础薄弱,自主开发能力差,基础管理薄弱。由此导致了我国大量中小企业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难以自觉地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一、基本情况
1、发展的环境明显改善。一是政策环境放宽。自去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民营经济大会精神,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从各个方面调动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二是部门为企业办事的效率提高。通过落实各项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县直职能部门增强了服务意识,特别是县政协、县纪委、县中小企业局对县直部门调查评议后,21个职能部门制定了“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两个立县”的承诺及工作措施,从服务态度,服务标准,服务时限,服务措施,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了承诺,从而大大提高了为企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企业普遍反映以前跑多次办不了的事情(如工商手续等),现在只要跑一次,很快就能办下来。三是服务体系建设更完善,服务措施更具体、更到位。县里为私营企业担保商会注入200万元周转金,使担保商会为12家私营企业担保贷款440万元,不仅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而且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在资金市场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无疑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另外“三个一”挂包责任制的落实,调动了各级、各部门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挂包,企业在项目立项,争取资金等热点、难点问题上,县大班子及挂包部门为企业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四是“三乱”现象减少,企业普遍认为自去年以来,各种收费明显减少,特别是摊派的定报纸费减少50%以上,企业可以集中精力搞生产经营了。五是企业主管部门力量加强。各镇经委都成立了招商办,充实了各镇经贸委人员,这样就有更多的力量和精力深入企业为企业服务。
2、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明显提高。发展环境的改善,必然带来企业的大发展,调查发现自2003年至今,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调查的20家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增加值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在30%以上。二是新上项目数量多,投资额大,发展快。2003年全县民营企业新开工项目138个,完成投资31亿元,比上年增长98.7%,其中过千万元的75个,过亿元项目的21个,均比历年有大幅度增长。三是市场销售形式看好。从调查的20家企业看,产品产销量均在90%以上,6家企业产品供不应求,设备利用率95%以上的16家,80—95%的4家。可以看出,企业的产销形式不错。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从客观方面讲:一是目前的土地政策,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即使有好的项目,由于土地手续办不下来,不得不放弃;二是资金紧张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贷款难、担保难始终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头痛的事情。三是人才少,职工素质低也是影响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的企业规模上去了,但面临着一方面人才引不进来,专业人才不愿到民营企业,甚至大学毕业生不愿来;另一方面现有人才留不住(易被其他企业挖走)的局面仍然存在,致使企业工作效率提高不上去,工作质量差,竞争力低。四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济势力小,有些该办的事情无力办到,如某化工设备厂需办生产许可证,但各种费用得上百万,企业无力支付严重影响产品销售。
从人为方面讲,一是“三乱‘现象仍然存在,企业反映比较多的是河道工程管理费、残疾人保障基金、税收代办费、企业年检费用、质检技术服务费及补农基金等。以上这些费用企业不知道哪些该收,哪些不该收,收费的标准是多少。很多收费项目有是只收费不服务,有的是收费多少由收费人员口头决定,可高可低没有标准,还有的收费如补农基金,财政部门拿着文件到企业收取,而地税局不予列支,使企业无法下帐。化工企业的年检,工商部门让企业必须拿出具有市安全评议中心的安全评议报告,可拿到安全评议报告首先要制订可行性报告;其次按可行性报告搞设计,然后才能拿到安全评议报告,这些都要企业出钱,安全部门制订和设计,一个利润100多万元的企业,仅此一项就要拿出10多万元,否则不予年检。二是个别部门执法素质低,到企业不是本着为企业服务的态度,而是找毛病罚款,罚款后不管问题解决与否一罚了之。三是电价偏高,企业反映淄博高技术开发区企业用电0.42元/千瓦时,而我县企业用电为0.54元/千万时,使我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用电大户,成本大幅度提高,很难于其他地区企业进行竞争。
三、几点建议
1、利用盘活闲置资产或租赁经营解决企业用地问题。在目前形式下,想靠征用土地上项目,上规模难度非常大,而通过盘活闲置的土地、厂房或租赁土地(除耕地)则是解决用地问题一条有效途径。同时,要减少办公场所,提高土地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2、加快发展壮大信用担保商会,建议县里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不断注入信用担保基金,扩大贷款规模,逐步解决贷款难、担保难问题。
[关键词] 内蒙古;会展经济;发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29
[中图分类号] F713.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49- 02
所谓会展经济,是指通过举办会议、商品展示、展览等活动来求得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形式, 并通过这种形式产生巨额利润和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会展经济以会展集商品展示、交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功能为一体,以信息咨询、 投资融资和商务服务为配套服务, 充分带动服务、交通、旅游、参观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1 内蒙古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1 基本情况
2013年,自治区党委又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明确提出着力调整产业机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会展业正是符合当前的自治区发展思路的一种选择。内蒙古会展经济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很好,展会的数量、内容、规模逐年扩大,市场渐趋活跃,如“蒙交会”、“药交会”、“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等会展已具规模,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内蒙古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一定的产业优势,优良的投资环境和连接内外、贯通东西的区位优势,具备了会展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依托资源、产业、区位优势,积极培育具有内蒙古优势的专业和品牌会展,缩小与会展业发达省市区的差距,使会展业尽快成为内蒙古新型支柱性产业。
1.2 存在问题
1.2.1 会展经济发展不平衡
内蒙古会展经济发展不平衡,作为自治区首府的呼和浩特的会展经济发展较快,鄂尔多斯凭借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会展经济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而像兴安盟、阿拉善盟等地区会展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区平均水平。
1.2.2 会展经济发展规模不大
内蒙古现有的展会规模小、数量少、影响有限。内蒙古会展经济尚不发达。在 2009 年全国 30 个省市区的展会总数排名中,排在第 23 位。自治区缺乏有规模、上档次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展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力有限。
1.2.3 会展经济人才缺乏
现在我区培养专门会展专业人才的院校数量不多。我区缺乏资金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专业会展服务公司。高规格的展会需要的是懂外语、擅长组织策划、熟悉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员。而目前的情况是同一批人员既是展览组织者,又是展览管理者,也是展览项目的实施者,从展品征集到展品运输、展品布置直至为参展者提供吃住行服务等均由这批人承担。
1.2.4 会展经济的带动作用没有发挥
旅游企业中的旅行社与会展承办企业没有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目前参展商、观展人员主要的目的是参加会展, 仅有少部分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自发参加游览,对于参展人员的购物、游览、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办会部门没有安排,旅游企业也未利用自身组织游览的能力参与其中,所以会展对旅游六要素中的食、住、行拉动明显,而对游、购、娱的开发明显不足。
2 推动内蒙古会展经济发展的措施
2.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完善管理机制
政府在会展经济的发展中,准确的定位应当是会展宏观战略管理者,主要任务是加强会展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秩序,营造规范有序的会展业发展环境。内蒙古各级政府扶持会展经济发展的思路不变, 政府由主导地位调整为以宏观调控为主,即制定会展业发展规划、监管会展业发展规则、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完善法律法规、引导会展行业协会发展。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会展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2.2 制订行业总体发展规划
目前,会展业已列入我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但指导作用还不明显。我区具备发展会展经济的良好基础和优势,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制订会展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要以会展经济发展为重要突破口,与建设国际性的“会展名城”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会展业带动商业、宾馆、餐饮、旅游、交通、娱乐、运输、广告等第三产业各行业协调发展的优势,制订一整套扶持、规范、协调发展会展行业的中、长期规划。
2.3 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
要鼓励各级各类院校加强会展专业知识的教育, 支持高等院校因地制宜地开设会展专业课程和会展专业班, 适当扩大会展专业招生,加快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通过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种形式的培训,加速培养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法律的知识型会展管理人才和熟知会展知识、精通市场营销的业务人员。重视对高层次会展人才的引进。采用优惠政策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的,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会展人才。这些人才既可以长期在区内工作,也可以定期来指导工作。
2.4 依托产业优势培育特色品牌展会
会展经济与区域整体经济密切相关,只有挖掘本区域特色经济、优势经济才能打造领先的展会。内蒙古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广阔的天然草原,占全国产量第一的羊绒生产企业, 丰富的煤电和天然气资源,迅速发展的奶牛养殖业等众多推动自治区发展的资源和产业,是造就我区品牌展览会的无限资源。需要建立起专业的会展公司,重点打造特色展会,使得展会与内蒙古各盟市的特色产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展会的质量。比如做大做强“内蒙古那达慕大会”等具有地区特色的品牌展览会。 继续打造“内蒙古民族商品交易会”、“内蒙古文化产业博览会”、“内蒙古旅游交易会”、“内蒙古药交会”等已粗具规模和品牌效益的展会。
主要参考文献
[1]过聚荣.中国会展经济(2010)[J].中国中小企业,2010(5).
[2]王雪.内蒙古会展业发展措施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
[3]哈斯.会展业助推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J].中国会展,2006(19).
关键词 乡镇经济 问题与措施 分析探讨
1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探析
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乡镇经济对其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视程度,目的是更好地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性。与此同时,乡镇作为基础性的行政单位,政府机关通过乡镇可以增进自身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有助于及时将有关的政策规章传递到基层当中,推进各计划方针的有效贯彻落实。乡镇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群众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还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从我国现如今的乡镇发展状况来说,乡镇的发展水平和城市仍旧存在较大的差距,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二者的发展依旧不平衡、不完善,例如:农村中的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健全,加上交通闭塞不便等,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进一步造成乡镇发展水平和城市间的差距逐渐拉大。除此之外,因为各类资源的匮乏以及文化水平的束缚,使得农民群众的人均收入较低、生活质量更差,不少基本的权利均未能获得有效保障。所以说,要想尽快解决上述难题,就应当更加重视乡镇经济,加大其发展力度,更好地提高乡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目标。
2现阶段我国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今,在国内乡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显而易见,这种不平衡性的反映十分突出,主要是东西部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进步速度远远领先于我国西部地区的乡镇。具体而言,国内各地区乡镇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2.1乡镇特色不够鲜明
现阶段,在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环节中,出现了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即为乡镇特色不够鲜明。一区域必须在拥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前提下,才有助于进一步挖掘自身的优势,达到长期稳定发展的目的。但是,现在我国的大多数乡镇仍旧未能发现自身特色,所以也便无法获取到足够的投资额,进而导致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此问题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较为普遍,而东部地区则几乎不存在这一问题。“一镇一业”固然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模式,为此,各乡镇领导必须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努力发掘自身的特色资源,为实现该区域的特色化发展、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等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2.2民营经济不够活跃
民营经济是任何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基本反映,它也代表了民间资本。所以说,我们应当更加关注民营资本的建设,全面展现出民营资本的自身优势,从而起到让民营资本带动乡镇经济发展的效果。但是,不少地方的政府部门尚未对民营资本的引导及建设工作形成足够重视,因此造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缺失、经济缺乏足够的活力。
2.3城镇功能不足
众所周知,乡镇是将城市与乡村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关键环节,除了可以令城市的产业得到延伸和辐射外,还有助于乡村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最近以来,中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持续加快,并且城镇选用了各种各样的策略来响应政策号召。目前,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均转移到了城市,这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所以,应充分展现城镇的作用,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给城市减轻负担。然而,因为目前城镇功能依旧不足,无法吸引足够多的劳动力,进而无法实现产业聚集和发展。
2.4二、三产业不够发达
乡镇经济要想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就需要更加注重第二、三产业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才能拉动第一产业的发展,为人们创造连更好的就业条件,当前我国大部分乡镇企业的二三产业并不发达,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3乡镇经济的发展措施分析
3.1乡镇政府应立足于当地实情做出分析,选取更适宜的发展模式
要想推动乡镇经济的长远发展,各地区政府必须立足于该地区的实情做出科学分析,并选用更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的方式。因此,我们应当提前进行调研工作,同时对其资源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掘,借助各项优势资源带动其他工作。此外,还应当将本地区的优势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进而凸显出自身特色,像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等。在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上,应当长远考虑,避免走弯路。
3.2各乡镇应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构建特色品牌
为了使乡镇经济朝着高效性、长远化的方向演进,相关人员应当制定出更健全的乡镇经济发展规划,从而令乡镇企业发展获得有力保障。另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更加主动地引入有关市场竞争机制,加强不同企业间的竞争协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经济目标。还有就是,乡镇还可以同周围区域寻求协作,对某区域或者某资源进行共同开发。区域特色品牌同样是十分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其也是企业营销的必要策略,政府部门应当在大力扶持本地区龙头企业的同时,打造属于自身的特色,增强市场认可度。
4结语
综上,乡镇经济发展作为一项十分复杂的任务,政府及企业首先应当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和谐乡镇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为乡镇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民的生活质量状况,也关系着社会稳定,必须不断加强此方面的研究,促进乡镇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海洋经济;发展机遇;问题对策
一、引言
目前,海洋作为蓝色的国土,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所以海洋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海洋经济发展的意义说起,浅析了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具体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二、发展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把海洋经济纳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点,将山东半岛与浙江海洋纳入我国的试点区域,应该说我国的海洋经济迈向了新的起点,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海洋已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海洋的天然气资源、石油资源、海洋水产品、海洋水淡化、围海等活动,缓解了我们日常衣食住行的压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海底作业将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所以海洋将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2.海洋促进了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高达60%左右,其大部分运输是靠海洋,海洋是我国对外经济稳定的重要载体,所以开发与利用海洋是全球经济化的必然需求。
3.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实力提升的象征
维护海洋是我们的权益,开发与利用海洋不仅发展了我国的经济,也体现了我国综合实力的强大,保护国土的完整、人民的安全也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三、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海洋环境保护问题令人担忧
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降雨量分配不均,自然灾害频繁,加之工业化工、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以及周边居民非法无序地对海洋进行开发,使海洋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另外过渡地非法捕捞也使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导致许多鱼种濒临灭亡。这种缺乏高科技与高层次的破坏性开发破坏了沿海经济的平衡,也影响了我国未来整体资源的再利用。
2.沿海产业结构相同
我国近几年虽然对海洋管理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各个沿海区域也加以整治与规划,但是还是产业结构重复现象十分严重。其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渔业养殖、宾馆服务、海洋运输三大产业上。另外在海水养殖中,品种单一、技术落后、规模不大,这样不但增加了经营的风险,还会形成“遍地开花,一片红”的产销失衡。
3.海洋技术转换成果有待于提高
前面我们说过,海洋环境受到污染,非法捕捞得不到有效控制,产业结构单一重复这些情况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摆在我们面前。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海洋技术成果转换率低,海洋科研技术有待于提高。目前我国在国防建设领域居世界前列,但是在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上还有待于加强。再有现在是市场经济,海洋的科研技术应该与企业、市场有机结合,目前这方面还不成熟,因此制约着我国海洋业的快速发展。
四、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1.抓好海洋区域的空间布局
针对海洋的特色资源,我国首先要抓好海洋区域的基础设施与周边的统筹安排。从陆海空一体化的角度安排海洋资源的空间整合,形成港城互补的经济中心,打造出特色的临海产业园区发展空间,并且加快海洋产业与临海空间的区域整合。这样可以形成后期的特色突出、优势互补海洋产业结构。
2.妥善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
应该说我国目前开发与保护一直是矛盾着的两个概念,其实开发与保护应该说是互补的,适当开发有利于资源的再生,有效保护促进资源的开发。所以我们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做好开发的最佳时间与地点,避免盲目的非法捕捞,定期地观察与监督以及保护,并且对海洋进行污染的单位与个人要严格处置,绝没有商量。一定做到集中、治理、监督、开发、利用相统一。
3.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
这里的保护是在强大的监督力与执行力的前提下,首先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以整治海洋污染为重点,提高预警与全程监测的装备,尤其是对海洋区域周边的重大污染源如化工企业、重要的入海口要及时加以监测与查处,对污染企业一定要集中治理,以此切断污染源的源头。其次加大执法力度,做好依法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外推行目标责任制,号召沿海区域各级政府各负其责,责任到人。
4.依靠科技调整海洋产业结构
振兴海洋产业才能振兴海洋经济。振兴海洋产业要靠科技,不能只靠传统工艺来发展海洋业。因为目前的海洋业竞争已经发展到世界领域,所以我们只有加强海洋科技的投入,才能在资源以及产品的深加工上获得领先地位,最终整体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科技能力。如要加大海洋生物、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水利用、海洋探测这方面的研究,并且还要积极地开展国际合作。总之要开展新的发展途径,提高我国整体海洋经济的利用率。
五、结语
总之,在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下,海洋经济已经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同时在各国已经兴起了深度开发海洋以及联合开发海洋经济的氛围。我国已全面着手开发与利用海洋经济势在必行。并且世界率先发起依海而发的国家经验告诉我们海洋的丰富资源已经逐步替代陆地资源枯萎的局面,所以我国一定要赶超世界潮流,在发展科技开发、合理保护海洋的前提下,捍卫我国海洋领土的完整。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发展;存在问题;改进策略
一、绪论
浦城县房地产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单体开发到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局部开发,再到2000年后的连片开发和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并举,发展到近几年高层、高档综合小区的建设。总体来看,当地房地产市场逐步步入正常化、规范化轨道。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地产市场也得到迅猛的发展。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型产业之一,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GDP总值达到676708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房地产行业的贡献率占我国整个GDP总体比重的6.1%,而浦城县房地产行业占GDP总体比重为4.0%,虽然贡献率不够高,但是总体呈现增长的态势,所以如何让房地产经济在我县经济发展中实现价值最大化,确保其助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切实的发挥,就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文章已经对此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本文以浦城县房地产经济为切入点,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二、房地产经济实现高效发展的现实意义
第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可以产生波及效果,有助于拉动其他行业经济的发展。即房地产行业在施工、销售等环节中会涉及到原材料购进、大型机械等各种设备的使用、服务业等部门的配合进行房产的销售。例如房地产建筑成本中原材料的消耗占据近70%,所以对于原材料的生产、供应商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发展机会。第二,房地产发展结果即房地产品的生产为各行各业和很多经济部门提供了必要的场所,成为其发展的前提,尤其对于现在稳步增长和大力扶持的第三产业来说,都是以房地产产品为前提和根基的。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商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房屋装修业、房屋金融保险业、物业管理业、房屋买卖中介业等各行各业都提供了立足之地。第三,房地产产品的消费是一项综合性的消费,据先关学者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房地产业的发展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带动60多个部门和行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房地产业关乎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从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来看,其给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进步都贡献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三、浦城县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浦城县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现状
2015年,全县商品房预售批准11.1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01%。其中住宅0.4万平方米,其余均为商业营业用房;而就浦城县商品房销售情况来看,2015年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10.45万平方米,同比-23.89%,销售金额7.11亿元,同比0.85%;其商品房待售情况截止12月31日表现为,已批准预售待售面积29.43万平方米,同比7.7%。其中商品住房待售面积12.39万平方米,同比-28.78%。而之所以浦城县房地产经济会出现这样的现状,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我县整体经济形势下行,民间资本流失,百姓购买力下降;二是部分大楼盘离城区远,主要购买对象为乡镇客户,购买力不高;三是新开盘楼盘少,且均为商业房产;四是对去年预售的正大路“仙楼嘉园”和“仙楼瑞园”两楼盘,楼面地价高、成本高属较高端住宅,销量较少,工程建设进度正常,企业资金接续周转困难。
(二)浦城县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配套的政策规范有待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政策、策略还不够全面,力度还不够大,房地产市场依旧疲软是现阶段房地产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之一。即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依旧处于发展阶段,缺乏完备的法律、规范等制度体系,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依旧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事业发展的速度。而浦城县在制度建设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权威的制度规范作依据和参考,自己制定的制度规范引导性、权威性、实用性和适用性都不够完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浦城县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可能性。2.开发企业资金困难。开发企业资金较紧张,城郊结合部及较高价位楼盘较难销售是比较普遍的又一问题,即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的房产并不能在预期的时间内售罄,房地产企业拿不到投资下一个房地产项目的成本资金,所以房地产企业只能通过搞活动等变相降价增加销售量来收回成本;另外,我县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大部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依靠预售期房、银行按揭贷款来逐步收回成本,项目开发贷基本停止,而民间融资成本太高,这种单一的资金获得渠道也一定程度造成了开发企业资金困难问题的发生,影响了房地产经济的发展。3.购买力不足。目前浦城县商业地产及大户型住宅存量偏多,乡镇所在地及郊区房产销售缓慢是浦城县房地产市场工作层面中存在的又一比较普遍的问题。即当今时代我国的人均GDP处于低水平状态,最终消费水平为58.8%,人均为47.5%,对于浦城县来说同样如此,对于急于购房的刚需群体来说往往是低收入水平的群体,而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却不急于购房。另一方面从浦城县房地产市场运行层面来看,其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房地产预售资金监管制度不够完善。由于我省大部分县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管理办法未出台,我县具体的措施也未制定,这就增加了我县房地产市场运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和自由性,加之一些涉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不够高,就导致了人为的失误,不仅降低了我县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容易给房地产行业埋下潜在的风险,例如成本增加、资金挪用、等。不利于商品房预售资金后续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住宅用地供应不足。因为受整体经济下行的影响,2014年政府出让2块地块流拍,2015年也只成功竞拍出一块33亩的土地。住宅用地供应少了,城区好的房源自然减少。百姓预购房源不足,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县房地产经济的发展。
四、促进浦城县房地产经济高效发展的策略
(一)从浦城县房地产市场管理来看
1.加强监督管理力度,规范房地产市场及商品房预售行为。监督管理力度的加强和商品房预售行为的规范是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我县房地产经济得以高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我县房地产企业首先要及时了解、掌握市场动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监督控制规范;其次,要确保既定监督控制规范的落地和执行,加强销售现场巡查制度和批后监管力度;最后,对于发现的违规行为要及时督促整改,提出相关的建设性意见,以确保我县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规范运作。2.加强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技术投入力度的增强是促进房地产经济得以发展的捷径和必要工具。所以一方面,我县要加强房地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信息制度,充实浦城房地产信息网内容;另一方面,要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引导企业理性投资、消费者理性消费,加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力度,确保有效信息的及时传递,进而使得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的获得想要的信息,在为企业领导层决策工作的开展提供充实资料的基础上促进我县房地产企业经济实现进一步的发展。3.完善配套的制度规范。配套完善的制度规范能够为我县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提供根本的保障。所以政府需要在充分掌握我国现有的配套制度规范的基础上,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市政府等相关政策规定并根据我县房地产市场实际情况,制定《浦城县人民政府关于稳定住房消费支持刚性住房需求的若干意见》。另外,基于我县房地产经济发展特有的情况,还要对推进房屋征收、棚改户货币化安置消化存量商品房及促进商业地产和大户型住宅销售上给予政策优惠倾斜。
(二)从浦城县房地产市场运行来看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节力度。政府宏观调节力度的加强是促进房地产经济得以高效运行的又一重要举措。所以地方政府要做好房地产投资的引导工作。要求相关职能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要以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认知价值、需求强度以及对价格的承受力为根本的依据,以市场占有率和最终经济利润为目标,真正按照有效需求来规划房地产的投资和价格;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要以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根本的落脚点,以保持资本市场的活力为根本的原则,抑制个别行为的过度投资,以避免炒买炒卖和囤积土地等行为的发生。2.调整好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结构。房地产供给结构的调整是解决当前由于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结构性不合理和房价过高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为切实的做好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的调整工作,需要相关职能部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调整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以达到促进房地产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即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房地产市场统计体系,规范统计渠道,对所有住宅项目的土地供应、房源分布、交易情况和售价指数等信息全部实行网上公示,并要做好全程的监督和控制工作,以做好房地产经济运行趋势、波动趋势和波动特征的分析和判断工作;二是要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府做好科学的规划和引导工作,以确保地方中低收入者有房可住;三是政府要不断的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做好补贴政策的落实工作,使房地产企业在赢得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促进当前经济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3.做好我县房地产事业的专项治理工作。专项治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有利于提高我县房地产试行运行的效率和质量,能够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引导房地产中介市场规范运作,防止房地产咨询、房地产评估、房地产经纪等从业单位存在虚假房源消息、泄露或不当使用委托人信息等突出问题发生;另一方面要完善配套的专项治理制度规范,使得我县房地产各项活动有章可依,进而达到促进全县房地产中介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利益,促进我县房地产经济高效发展的目标。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