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风险评估及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信息系统安全
何谓信息系统,依据美国国家信息系统安全词汇表的定义,信息系统是指用于收集、处理、存储、传输、显示、传播和清除信息的所有设施、组织、人员等部件的总和。在这个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信息系统应该是一种结合了人力因素、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等多方面元素的一种集合。信息系统的安全,主要就是围绕着信息系统的功能,即数据的处理、存储、传输等内容来展开。当前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就是数据被篡改、被窃取、系统运行被破坏这几种情形。信息系统的安全以数据为核心,但是其内容又并不局限于数据,理论上信息系统的安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实体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和管理安全四个方面。这其中的每一个方面对信息系统的安全评价角度都是不同的,不同角度的安全评价决定了我们在对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时所选取的方式和角度也必然是不同的。
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方法
根据信息系统的构建和组成,我们对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事件树分析:这是一种利用逻辑进行演绎推理的方法,它的作用发挥方式是以某一个给定的事件为依据。根据这个事件展开分析,寻找出可能出现的各种具有影响力的后果,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推理演绎,实习对风险的预估。(2)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的关键在于寻找不同因素直接存在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表现为相互制约,也可能表现为一种形态上的隶属关系。无论是那一种关系,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数学方法对不同的因素进行层次上的排序。然后根据排序的结果来对风险进行预估。(3)BP神经网络:是一种按误差逆向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具有自学习能力,能够实现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系。缺点是风险因素的权值确定较难,优点是有自学能力,问题抽象化,适用于事故预测和方案择优。(4)故障树分析:这是一种较为形象的风险预测方法,即首先对具有潜在危险的各种因素进行初始的分析,根据这些因素绘画出故障树,利用故障树来发现不同因素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找出事件发生之间的联系。(5)风险评审技术方法:通过模拟实际系统研制时间、费用及性能分布,针对不同条件对信息系统的风险进行预测,需多次访问,数据准确性要求高。
三、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
无论是对信息系统安全还是风险评估方法,我们的目的都是希望其最终能够服务于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工作。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信息系统的动态风险态势评估。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是一项动静结合的工作。由于当前网络环境是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所以动态管理对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虽然具有突发性,但是我们通过对某一段时间的态势值比较分析能够做出一定的判断,当一段时间内的态势值与正常范围内的态势值有差异的时候,我们应该加强系统信息的风险预警。通过这种动态的评估,管理人员能够在数据参考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应对。第二,ART-BP神经网络的模糊专家系统风险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信息系统在未来仍然会以规模化的趋势覆盖我们的日常生活,信息系统对人类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将越来越突出,风险管理的水平必须进一步提升和加强。ART-BP神经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网络接收外面环境的输入状况,对网络已经存储的模式和新来的网络样本进行比较和权衡,通过一定的程序对二者的相似度进行计算,利用阈值检查已有的网络存储模式和输入的样本,并且对连接权重进行调整,实现最大的相似度。第三,加强风险管理中的人力因素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人力、硬软件设备共同发挥作用而组成的一个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出现,最大的始作俑者也是人类,人力因素在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必须加强对人力因素的控制和管理,人力因素在整个系统风险管理中作用的发挥的是首要的。加强人力因素的管理,首先我们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这种素质不仅仅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素质,而且包括一个人的品行、工作态度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其次加强那个人力因素管理,还应该通过制度来予以明确的规定,用明文的制度来规范具体的操作行为和操作流程,加强风险预警意识的培养,是实现风险管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翠翠,王云.浅析网络信息安全挑战及其应对措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36
关键词:体检中心;风险管理;护理纠纷;满意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逐渐提升,由从前的生病就医发展到定期对身体体检的习惯【1】。体检中心也更受人们青睐,体检业务也呈逐年增长趋势。但由于护理人员与体检者接触时间相对较紧迫,一些护理细节稍不严谨处理,易导致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2】。因此,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制度,能有效降低风险系数,为体检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本文通过对我院门诊体检中心2013年5月实施护理安全风险管理对策后,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成效,现将成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1000名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的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期间的1000名体检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中男性578名,女性422名,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2.3±6.22)岁,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412名,高中375名,初中及以下213名;观察组中男性567名,女性433名,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3.2±5.97)岁,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408名,高中387名,初中及以下205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风险诱发因素每日固定护理人员现场进行风险调查评估,结合相关的资料和书籍并及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潜在护理风险因素包括:①体检者因素:对医务人员的期望值较高,希望得到较多护理人员的关心,多给一些建议和知识讲解。因此,护理服务不周到,没满足体检者的需求易造成体检者的不满情绪,易引发护理纠纷事件;②护理人员因素:缺乏专业的理论和操作技能,例如静脉采血未能一次成功、健康宣教不到位等引起患者不满意,造成护理纠纷发生。③环境因素:空间小,布局欠合理,内科和抽血穿插一起,一层楼常聚集较多体检者,难分诊,体检者互相影响。秩序混乱,影响体检者的情绪,导致体检者情绪激动,从而引发护理投诉。因为人多,体检者大声谈话,影响医生听诊;影响健康知识宣教;影响护士抽血前、中、后的查对,包括:体检者身份、年龄、性别、抽血项目、试管选择的核对,漏抽血(空试管),影响体检质量。引发护理纠纷。④管理制度不健全:体检流程不合理,体检者分诊不合理。没有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制度,导致护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1.2.2根据诱发因素进行相应的风险防范
1.2.2.1 完善体检中心管理制度针对护理人员所评估的诱发风险因素,建立有效的护理风险保障制度。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每日利用半小时时间共同学习风险管理政策内容和相关法律知识,以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护士长通过不定期的护理成员考核,将所得成绩记为年终总评。通过考核方式让护理人员提示护理知识,并时刻让其提高警惕心理,从而提升体检中心的服务质量。
1.2.2.2 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护士长每月安排一次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应急事件处理能力,例如晕针时的紧急处理措施。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坚持以人性化护理服务为宗旨。护理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获得体检者的满意评价。因此,护理人员要多与体检者进行沟通交流,及时解决体检者提出的疑问。灵活运用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解决体检者的需求问题【3】。为体检者进行治疗时做到“请”字开头,“谢”字结尾。
1.2.2.3 积极改善体检中心环境及服务为了便于提高检查率,实施全程导诊服务,每间诊室的体检者均采取排队取号就诊模式。同时,加强医护人员的配备,过量的工作负荷是诱发风险的关键因素。体检者进行检查时,每间诊所尽可能仅安排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和一名体检者,这样能有效保护好体检者隐私,给体检者一个较宽敞的就诊环境。对候诊的患者根据其所取号的科目,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同时,为每位体检者讲解正确留取标本的方法和检查时的注意事项。照顾好年老体迈的体检者,给予轮椅免费使用,必要时可开通绿色通道。对未婚女性进行妇科检查时,详细告知检查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处女膜可能被破坏),为孕妇进行检查时,必须详细解释检查的目的和不良后果,并获取其同意方可执行。
1.2.2.4 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改进体检流程整改分诊流程,由原来二楼改为一楼分诊,部分护理人员提早15分钟上班,增加分诊护理人员,直接从一楼分诊导诊到各层楼,减少二楼体检者的人流,保持每层楼环境安全安静,减少医疗护理隐患。
1.3效果评价通过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对进行调查研究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技术和非技术的满意情况,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种情况。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100%。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凡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通过问卷调查,比较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技术和非技术的满意度比较,详见表3。
表3 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患者对技术性及非技术服务的满意度情况比较[n(%)]
3 讨论
随着时代不断更新进步,法律体系愈发完善,人们通过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的观念较前增强。护理是个特殊服务行业,稍有疏忽大意便能导致护理纠纷和投诉事件,使护理风险程度大大提高【4-5】。人们常用“前脚进病房,后脚进牢房”来形容护理工作性质的艰难。然而,护理风险却贯穿整个护理服务工作,因此护理人员只有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规范的技能操作,才能保证护理过程的安全性【6】。
本研究通过对体检中心进行护理风险因素评估,从而制定有效的风险干预对策。同时,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护理人员的严谨慎独工作思想,有效的控制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后,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的技术性和非技术得到了患者的肯定,技术的满意度高达98.8%,非技术的满意度高达96.8%,明显优于实施前的满意度,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综上所述,体检中心护理工作任务繁重,与体检者接触最为频繁。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后,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有效降低了护理纠纷和护理投诉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陈晋利,云洁,陈洁.护理风险管理在体检中心的应用[J]. 临床误诊误治, 2011, 6(24): 103-104.
[2]余媛, 钱媛. 内科门诊风险管理中的环境建设[J]. 护理研究: 上旬版, 2012, 26(10): 2664-2665.
[3]敢志惠, 王娟, 李媛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3, 19(6): 150-151.
[4]李旭光, 王晨. 科学公正做好医疗事故鉴定工作提升鉴定公信力[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4, 14(1): 134-135.
【关键词】应收账款 财务管理 风险评估
一、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日常管理不完善,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增加。伴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销售部门的地位和待遇在企业所有部门中也是最高的,尤其对于那些有很多产品积压的公司来说,此种现象更为严峻。但销售部门在工作中,往往把业务中心放在销售业绩上,而不关注销售后的汇款。甚至有的企业没有建立完备的购销制度和赊账制度,给客户优惠付款条件存在随机性,造成了大量应收款项难以落实和回收,加长了企业账期,也加长了企业资金链,降低了企业资金的使用率。现实中,常常有企业应收账目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很多应收账目最终变成坏账。
(二)应收账目管理缺位
企业管理中,销售部门的职责在于销售企业产品,扩大企业业绩。但是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赊账问题,他们并不负责管理,顺利成章地成为财务部门的职责之一。在某些企业中,财务部对于企业的来往账目往往只做简单记录,既不进行风险评估也不实际操作,难以抓住问题的核心;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各部门之间存在罅隙和矛盾,财务部对于销售部的问题不管不问,应收账目管理长期缺位。
(三)不注重成本管理
财务管理中,应收账目应当遵循收入大于成本的原则,这样才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赊账固然能够将销售额提高上去,但是后期成本管理费用也比较大。这就要求将赊账和应还账目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当前我国很多企业进行赊账管理过程中,往往忽视赊销方案的对比和分析,忽视成本管理的费用,基本上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方法,忽略成本效益这个基本原则,而且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不少“三角债”,更加加剧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
二、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
企业应收账款的不确定性加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那么如何尽可能低地减少应收款项的损失和风险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认清应收账目的风险源头,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和不稳定性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应收账款的损失。应收账款风险管理要求企业相关人员努力识别、评估并采取一定措施,并使之成为一个长效机制。风险管理的目标共分为两个部分:事前预防和事后弥补。
(一)风险识别
正如前文所述,在风险管理中,首先要认清风险源,它是企业难以及时、足额收回应收款项的因素。认清风险源是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基础。
风险分析中,必须努力厘清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并将企业销售目标和销售管理与其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潜在危险的发生。
例如,当交易双方产生贸易纠纷时,风险管理者首先要确保合同中的条款是否明晰和完备,避免出现漏洞,影响企业对应收款项的管理。当然风险管理还需要企业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担当才能完成,既离不开销售部门的识别和合作,也离不开财务部门的监督和审计。当出现可疑地销售合同和欺诈行为时,各部门要共同合作,销售部门以外部打探为主,财务部门以内部审查为主,在可能出现的企业风险之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企业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二)风险评估
在企业合同签订之前,财务部门首先要对对方企业或个人进行风险评估;当损失发生后,还要有效评估损失的大小,尽量减少企业损失。
当然,在评估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的评估,必须搜集大量的客户信息和资料。通常情况下,可以阅读企业的年度、季度财务报表了解其整体情况,还可以实地访问或与其他顾客交流交易心得和体验。
(三)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实际上一种风险预防管理,在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采取的控制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损失。在企业发生损失前,通过风险控制,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发生损失之后,力图将损失减少到最低。在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风险控制措施可以分为5个环节:避免、预防、降低、转移和承担,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和时间段。当损失现象发生前,可以利用避免、预防或转移风险的措施,当损失发生后,可以采用降低或承担损失的方式。
其中,避免风险又称为规避风险,是风险评估的基本环节。当某个客户的风险评估较高时,企业就不能给其赊账,规避潜在的风险。不过风险评估是在建立在正确的评估基础上的。而预防风险则不同于避免风险,它并不强调风险必须为零。预防风险是要求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建立严格的赊销制度并定期核对是有效降低风险的办法。降低损失是将应收款项进行融资实现证券化、抵借、仲裁等方式。转移风险是指当企业不愿意为某些应收账款承担风险时,就要考虑如何将风险转移掉,参与企业所创价值的分配。承担风险是指在前面提到的风险评估时?企业往往根据客户的信用状况及有关资料,以此为每一客户设定信用额度,这便是企业愿意对某一客户承担的最大的赊销风险额。
三、结论
与其说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系列的程序,倒不如说它是一种管理的思想,它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尤其是最高管理层的重视,自上而下地推行,才能奏效。本文将风险管理的方法应用到应收账款的管理上,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到风险控制,力求减少应收账款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和应收账款发生损失的程度,克服传统应收账款管理的弊端。
本文在阐述风险控制时?罗列了各种措施下的具体方法?有些方法在我国目前没有实施的条件?某些方法之间有交叉重叠?我们将其划分到某种措施?只表明作者自己主观的看法而已。
参考文献:
[1]曹颖.利用应收账款筹资的方法及会计核算[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4).
【关键词】 护理风险评估; 精神科; 安全管理
doi:10.14033/ki.cfmr.2016.35.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5-0080-03
护理风险是指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危害患者人身安全、影响治疗的不良事件[1]。精神科患者因不能自行有效控制自身思维及行为活动,造成多种不安全因素出现,如: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出走(擅自离院)、噎食、跌倒/坠床、压疮等不良事件发生,危及患者与护理人员的安全。如何防范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成为了医院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及重点。为了减少精神科不良事件的发生,笔者所在医院自2015年5月开展风险评估表对患者护理风险进行评估,给予针对性护理管理,取得了理想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1200例精神疾病住院患者进行研究,所有研究病例均根据住院时间先后实施分组,将2014年8月-2015年4月的589例设为对照组,2015年5-12月的611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89例(66.04%),女200例(33.96%),年龄13~75岁,平均(33.3±5.4)岁。疾病分布:精神分裂症170例(28.86%),持久的妄想(偏执性精神病)98例(16.64%),双相(情感)障碍128例(21.73%),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89例(15.11%),分裂情感88例(14.94%),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16例(2.72%)。观察组男411例(67.27%),女200例(32.73%),年龄11~78岁,平均(32.3±3.4)岁。疾病分布:精神分裂症168例(27.50%),持久的妄想(偏执性精神病)105例(17.18%),双相(情感)障碍135例(22.09%),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93例(15.22%),分裂情感96例(15.71%)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14例(2.29%)。两组病例资料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精神科常规的护理常规,主要包括:患者的日常饮食、生活、服药及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安全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及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成立以护理部的3名质控组长指导,各病区护士长为组长的风险管理小组。护理部对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管理预案、评分标准等进行修订,确定明确的风险级别。护理部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评估相关知识的培训,增强护理人员风险评估意识及提高评估水平。
1.2.2 风险评估方法 病房采取三级风险评估,一级评估: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按风险评估表的内容对新入院患者,在2 h内采取询问患者或家属及送治人员,以及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完成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出走(擅自离院)、噎食、跌倒/坠床、压疮等风险评估,患者住院期间病情有变化当班护士要完成风险评估。确立风险程度,对于高危风险履行风险告知,并让患者或家属签名,做好标识,采取相应的防范策略;二级评估:按照一级评估结果对存在高危风险因素的病例实施全天动态评估,护士长及相关责任人还要保证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三级评估:护士长72 h内对高风险的患者再评估,审核后将结果上报护理部,督查风险防范管理制度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护理部对重点高危患者进行现场查看评分及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给予指导。
1.2.3 风险警示标识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高危风险患者(存在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擅自离院、噎食、跌倒/坠床、压疮的患者)作为重点护理管理对象,写在白板上提醒,在其床头卡上设置安全警示标识,跌倒高危患者还在其腕带上贴上警示标识。餐厅设“防噎食专座”,有噎食风险患者进食时集中管理,专人看护。
1.2.4 护理风险的防范 具有高危风险因素的患者需要作为临床重点监护对象,安置于重点病房,加强环境安全管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宣教,认真执行工作制度,并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针对性地实施安全护理措施,正确使用各种安全警示标识。若发现其存在新的危险因素,则应给予二次风险评估,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防范风险。科室护士长定期检查安全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限期整改。对评出的高风险患者由各病区护士长审核并上报护理部备案。见表1、表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风险评估率、风险告知率、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研究病例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风险评估开展前后相关因素的比较,见表3、表4。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
3 讨论
护理风险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2]。护理风险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严重者还可导致患者死亡。精神科患者受疾病因素影响,或受其他刺激性因素影响,可导致其出现自杀自伤、暴力攻击、外走等危急事件。并且,精神科患者长时间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噎食、跌倒的危险性也较高。因此提升医院护理人员识别风险水平,增强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有研究显示,积极发现及识别潜在风险、现有风险,并对风险进行评级,给予对症处理,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4]。所以强化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这对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有重大意义。要防止高风险事件的发生,就要把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预防,即如何将处置行为变为控制行为,消除或减少护理安全隐患[5]。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精神科护理工作属于高危风险工作,不仅具备医院护理工作要求的专业性,还具有精神科的特殊性。这就要求精神科护理人员掌握基本护理技能外,还要熟知护理风险评估知识及常用的评估技能。患者入院后开展风险评估预见性评估,将高危风险病例进行重点监护,同时开展安全防范护理[6]。才能在工作中避免或减少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发生。护理风险评估单是针对护理风险的预见性护理,它需要护理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能预见性地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及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7]。通过对护士进行风险评估能力的培训,并定期开展精神科护理风险应急预案演练培训,提高精神科护理人员对风险因素的识别能力和处置能力。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护士执行风险评估率及对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处置能力优于对照组。
护士应用风险评估表在精神病患者入院当天评估其现存的及其潜在危险因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存在高危风险的患者迅速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风险及有针对做好安全指导。同时,护士通过对患者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患者存在及潜在的健康问题有了总体的了解,从而有条理、针对性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提高了防范意识,保证患者安全。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护士的风险告知率及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优于对照组。
实施护理风险评估,使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便于抓住工作的侧重点,主次分明,掌握病情做到心中有数,护理安全及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从传统的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8]。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掌握其心理动态,适时给予心理疏导,并积极为患者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拉近了患者与护士的距离,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度,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及满意度。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韦丙茹.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1):131-132.
[2]谭宝玲.心血管病急诊患者心机标志物升高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36-37.
[3]李凤香,陈晓燕,曾伟娴,等.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7):52-54.
[4]梁严霞,龙小艳,杨春霞.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0):1508-1509.
[5]杨丽.精神科风险管理中强化细节管理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665-666.
[6]覃金荣,杨带兰.预见性风险评估在精神科安全护理的干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2016,24(5):75-76.
[7]李绿亚.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6):2557-2559.
【关键词】工程项目;合同管理;风险评估;防范措施
工程项目建设是个工期长、技术含量高及投资数量大的复杂工程,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工程项目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工程项目建设过程存在诸多不确定的模糊风险因素,合同管理作为工程项目建设进度、质量与投资控制的基本依据,合同管理受社会自然环境、规模与投资数量等因素影响较大,存在不确定风险,加强合同管理风险的防范,可有效保障工程项目经济效益。
一、合同风险形式
1.客观合同风险
客观合同风险一般是法律法规、国际惯例与合同条件所规定的,这种风险责任一般是合同双方所回避,而人的主观努力通常无法控制的,诸如合同所规定承包商应该承担的变更风险、时效风险与市场价格风险等。工程变更在15%合同金额内,而承包商无法得到任何补偿,此时即为工程的变更风险;当索赔事件出现后,在28d内承包商应该提出索赔的意向通知,否则索赔就会失效,这种风险发生便是时效风险;市场价格风险则是指合同价格规定不允许调整差价,在市场价格上涨后,承包商就要承担全部的风险。
2.主观合同风险
此种合同风险是由人为因素所引起,不过也可通过人为因素控制。在国内的许多施工合同里,业主运用自身有利条件,将苛刻条件隐含于工程合同条款之中,而有些承包商为承揽工程,制定工程项目合同时,对有利自身权利的理据不敢抗争,或者合同判断仅重视工期与价格,对于其他条款注意不够,在合同签订上存在较大随意性与盲目性,此时便会受制于业主,很容易被业主占据主导地位,合同平等性就很难体现,进而增加合同风险性。还有些承包商很容易轻信业主的许诺,草率签订没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当业主因资金不足出现工程拖款情况时,承包商自身经济利益就会受到影响。
二、合同管理风险评估方法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识别后,采取合理科学方法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辨别量化,然后按照权重大小进行排序,综合考虑工程项目风险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与损失大小。项目风险权重不同,重视程度就应该不同,风险评估是合同管理风险中的重要组成,是合同管理风险控制必不可少的工作。在工程项目中,风险是必然存在的,加强合同风险评估,可有效控制不利风险因素,避免为工程项目建设带来影响,风险评估常用方法有下列几种。
1.模糊评估法
模糊评估法是指运用模糊集的理论对工程项目的风险给予评价,运用三角模拟或者蒙特卡洛等模拟方法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度量,通过改变参数,可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多次模拟,并运用模拟仿真的统计结果度量项目风险结果。
2.综合评估法
综合评估法是邀请评估专家,评估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与风险水平,并依据整体风险水平进行排序,以次来度量合同管理中的风险。
3.外推法
此类评估方法是最常见的,可分成旁推、前推与后推等类型,旁推是运用类似的项目数据对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给予分析评估,前推是依据历史经验数据对未来事件可能出现的后果与概率进行判断,而后推是没有历史数据状况下,将项目合同未来存在风险事件归结为有数据可查的初始风险事件上,从而对项目合同管理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的一种方法。
在风险评估方法中,除了以上三种评估法外,还有故障树法、层次分析法等,在风险评估中,亦应考虑因资料不全及环境复杂等因素而使风险评估存在一定偏差的可能性。
三、合同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1.提高合同风险意识,加强合同管理
工程项目合同是工程管理的主要法律文件,对项目风险的管理具有保障作用。承包商应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尤其是合同风险意识,依据企业原有项目所遇风险问题,对其整理归类,并对其风险出现与影响范围给予分析评价。在新项目合同签订与条约履行中,对每个细节与条款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让所有参与者都要参与,在思想上加强参与者的合同风险意识,在项目建设中,构建施工与企业经营不同层面风险的管理体系,完善合同风险的全过程分析与防范,并采取一定处理机制解除风险,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开展。
2.完善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制度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的环节较多,主要包含合同洽谈草拟、评估签订、交底学习、履行跟踪与变更终止等,工程企业应不断规范本企业合同管理,将本企业经济利益在合同中尽量最大化体现,避免不必要的合同纠纷,并保障企业社会经济效益的获得,这就需要加强合同管理制度的可行性。
合同管理制度主要有责任分解、合同交底、审查批准与每日工作报送等,其中,责任分解制度是指合同管理者把各合同责任落实到每个工作小组,并明确其工作范围与责任,经过合同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员,然后积极配合协调工程合同的履行;当合同签订后,相关管理人员应对各项目管理者与工作负责人实施合同交底,解释并说明合同主要内容,以形成工程项目的合同交底制度;为避免索赔费用不能及时纳入月付款要求的状况,并便于管理者审核进度款,可建立进度款的审查批准制度;每日工作报送制度所指的是每个职能部门把本部门工作状况与未来一周计划送到工程合同管理部门,让合同管理者及时了解项目信息,以便作出准确决策。
3.实施全过程的全面合同管理
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应该将合同作为主线来实施规范标准的制度化管理,制定与合同有关的工作规定,尤其是合同管理程序、组织、谈判、起草、签订与检查等工作环节,均要作出明确的规定。工程项目合同整体的实施过程中,每项工作均要严格按规定管理和执行,合同资料要记录收集齐全,尤其是索赔资料的收集。工程项目建设中,难免出现一些不确定风险,一旦发包商不能依照合同来履行责任,承包商就会因合同价款影响延误工期,这时承包商就应依法进行索赔,而索赔成功性主要取决于索赔强有力的证据与解释,加强合同资料收集,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合同纠纷,确保企业应得利益。
4.提高合同管理人才培养
工程合同管理者应是高素质的综合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工程技术素质,熟知相关法律法规与合同业务,还要胜任合同的拟稿、谈判、修改与解释,对工程的合同管理、索赔管理、工程造价与财会账务等也要非常熟悉。同时,合同管理者还要配备精通合同管理与熟悉业务知识的专业人士,以应对有些业主为避免承包商索赔,进而聘请专业工程技术顾问与法律专家来起草项目合同的情况,此类合同条款编制质量较高,隐含许多对承包商不利成份,承包商对业主的这些不利条款要避免盲目接受,应善于转移与限制合同风险,使风险在双方间合理分配。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工程项目规模、工期与投资数量均不断增加,合同管理在工程项目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合同管理风险一旦发生,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采取一定风险防范策略降低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可有效保障工程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并获得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钱峰.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分析与防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2)
[2]闫爱勤.工程合同管理的风险防范与探析[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08)
近年来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对水产养殖业造成极大影响,开展针对水产养殖业的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管理系统研究,基于GIS技术将各类灾情数据进行直观表达,通过各类专题图对灾情信息进行直观分析,为开展灾害风险评估以及应急救灾行到提供了直观数据支持。
【关键词】水产养殖 GIS 气象灾害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行业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风险也越来越高,比较典型的就有低温寒灾、台风、赤潮、暴雨等。广东作为我国的海洋渔业大省,水产养殖产量多年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台风、低温等灾害性天气频发,且灾害发生范围广,危害面积大,对水产养殖业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本文针对广东水产养殖业应对气象灾害方面的现状,开展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管理系统研究,建立基于GIS的灾情信息管理和风险评估系统,通过对各类统计数据进行空间维度的直观表现,为水产养殖业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主要的数据源支持。
1 系统主要功能
广东水产养殖大多分布于沿海地区,而沿海地区又是台风、暴雨等重大气象灾害频发的地区,频繁的气象灾害对水产养殖业往往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行业遭受各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来越高。本系统在多年气象灾害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处理、二次加工,建立水产养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分析,将灾情数据进行多为直观展现,为灾前准备、灾时应急、灾后评估提供详细的全方位的信息资源。
结合目前水产养殖业气象灾害的特点,本系统研究重点内容是以台风、暴雨、低温寒潮等灾害为主要对象,建立这些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模型,以GIS空间地图为基础,分析这类灾害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特点;建立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包括对养殖水体、养殖品种、养殖设施等指标的风险评估;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模型,对过往重大灾害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提示,结合基层防灾减灾实际情况,设计应对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应急系统。系统主要模块如图1所示。
1.1 气象灾害时空分布
根据已有资料和渔业部门、气象部门提供的历史数据,研究水产养殖业主要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情况,建立水产养殖业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分布格局专题图。
1.2 气象灾害评估指标体系
利用历史气象灾害统计数据,采用模糊数学法、灰色系统法分析技术建立主要气象灾害对水产养殖业造成损失的评估指标体系,重点是对养殖水体、养殖品种、养殖设施的评估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主要气象灾害灾情评估模型。
1.3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借助GIS可视化技术开展气象灾害在沿海不同地区的危险性分析,以及各个区域遭受灾害的暴露性、脆弱性分析,开展沿海地区防灾减灾能力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灾害风险评估系统软件,实现对灾害的风险指数评估以及风险等级评估。
1.4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开展水产养殖业气象灾害风险决策分析方法研究,在研究国内外有关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分析广东沿海水产养殖灾害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集合沿海地区防灾减灾能力水平,建立适用性较强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2 技术方法
系统研究的基本流程分为:灾情数据收集、整理、加工;信息入库与管理;灾情指标体系建设;灾情风险分析评估;应急管理研究等几部分。
系统在技术实现方面采用PHP+MySQL+Baidu地图开发,基于B/S模式和多层框架结构,以浏览器为操作界面,建立安全、可靠、易于维护的信息系统。
3 灾情专题图实现
专题图能够将多种属性要素在地理空间上进行多尺度表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在空间数据分析领域广泛。本系统可将各类灾情数据按照不同的参数要求自动生成各类专题图,如图2所示,通过设定灾害类型、专题图类型、灾害区域以及灾害起止日期,可生成相应的专题图。
系统支持的专题图类型有点密度、柱状、饼图等6种。通过页面脚本调用百度地图API接口,可以实现相关专题图操作,以下给出部分示例代码:
// 百度地图API功能
var map = null;
function SquareOverlay(center, length , width , x , y , color){
this._center = center;
this._length = length;
this._width = width;
this._color = color;
this._x = x;
this._y = y;
}
//百度地图API异步功能
function loadMapJs() {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type = "text/javascript";
script.src = "http:///api?v=2.0&ak=UPjLWesAvHLvpjeTGkXMbUk7&callback=init";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
varlabel_map = new Map(); //地址 - 覆盖物(标签)列表映射
//加载地图
map = new BMap.Map("allmap"); // 创建Map实例
// map.centerAndZoom("城市", 9);
map.enableScrollWheelZoom(); //启用滚轮放大缩小
//限制缩放等级
map.setMinZoom(8);
map.setMaxZoom(13);
var city = "**市";
map.centerAndZoom(city, 9);
4 结束语
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关于水产养殖以及气象灾害方面的信息系统,这些系统普遍偏重于信息监测、信息采集与、气象预报预警等方面,缺少有关气象灾害危险性分析、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开展了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管理系统研究,通过灾情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指标库建设、以及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将各类属性数据以空间直观方式进行多维展现,提高了数据可视化能力,对加强灾害风险评估,提高应急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晓春,刘会平,潘安定等.广东沿海地区近50年登陆台风灾害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3(02):182-186.
[2]马晓群,王效瑞.GIS在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30(01):105-108.
[3]王炜,权循刚,魏华.从气象灾害防御到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管理方法转变[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01):7-13
[4]卢廷军.基于SuperMapIS 下的WebGIS的开发[J].测绘通报,2005(07):58-59.
[5]张继权,李宁.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数量化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9).
作者简介
吴卫祖(1959-),男,现为广东海洋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智能信息处理。
关键词 科技评估 风险投资 风险管理
1 科技评估
1.1 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 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 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 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 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 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 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 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 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 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 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 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 杜沔.关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工具的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1(7)
关键词: 科技评估 风险投资 风险管理
1 科技评估
1.1 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 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 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 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 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 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2.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 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 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 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 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 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一)时间:每季10日前稽核统计股对上季度本局业务经办情况进行抽查。
(二)2015年度日常监督重点:
1、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的调整:受理缴费基数调整申请,是否严格执行政策法规;是否执行初审(录入)和复审(监督)、领导签字认可等程序;是否存在对已退休人员违规调整缴费基数的行为;提交审核申报的资料是否真实、齐全并完整归档。
2、数据信息管理:是否对数据的修改、维护等操作有明确的权限,坚持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业务、财务数据修改是否有业务、财务部门授权;数据修改记录和手续是否完整、合规,并定期存档备查;有关数据及相关资料是否及时备份,并建立数据远程备份机制。
3、单位增减人员的办理:办理人员增减时所收集的资料是否真实、齐全或有效;是否有初审(录入)和复审(监督)岗位,且复审不能对数据进行修改,只能回退;办理减少人员时,若参保单位或人员有欠费的,是否要求完成清欠。
4、养老保险费和个人账户记账:核查个人账户历年记账本金、利息计算是否符合逻辑关系,是否正确无误;核查系统中个人账户缴费记账数额是否与征缴部门发出的缴费计划、基金财务部门基金实际到账数值保持逻辑对应关系,有无擅自更改缴费基数、记账金额的现象;个人缴费基数变化或发生稽核补缴以往年度社会保险费,是否及时、准确更新个人账户缴费及记账信息;核查业务股室是否定期与参保单位或个人核对年度缴费信息,重点核查个人缴费人员缴费基数是否和省里规定的档次一致。
5、社会保险关系跨统筹地区转入、转出:核查转入转出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转入转出条件;核查申请人的参保缴费凭证和《接续信息表》上记载的基本信息和账户信息是否一致;核查转移转出人员历年缴费工资基数、缴费年限、个人账户记账额是否准确、完整;核查业务经办环节是否按照规定程序办理转移转出手续。
6、退休人员待遇审核发放:核查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核定资料是否齐全、程序是否健全、执行是否到位;核查养老金发放计划是否符合经办、审核、领导签字的程序要求,对用人单位养老金发放情况进行环比、跨年同期对比、重点核查部分养老金异常增长情况是否真实、准确;核查养老金直发后业务部门与金融机构、与待遇领取个人之间的各项经办操作是否符合内控管理规定,是否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数据传输准确、安全。
7、基金财务管理:核查基金管理部门是否与开户银行签定社保基金存储优惠利率协议,是否按优惠利率计息,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否建立业务、财务、银行自动对账制度,实现财务对账日清月结;基金支付业务是否匹配业务计划单据,支付结果是否与业务支付计划一致;二次以上支付业务是否与发放失败数据进行比对,确保二次支付信息为上次失败的支付信息后,财务才可办理二次支付处理。
(三)抽查方式: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实时查询、档案室纸质档案查阅、实地问询等。
(四)抽查程序:抽查相关记录;填写日常监督记录表;对发现的疑似问题经稽核统计股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签字后交予相关股室确认,确认没有问题的应提交书面说明,有问题的提交整改意见并落实。
二、风险管理检查评估计划
本次检查评估按照统一部署、股室和单位自查、市处抽查的方式进行。具体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如下:
(一)自查阶段(8月30日前完成)
1、成立自查评估小组。6月底前完成。本局抽调专人组成自查评估小组。
2、股室自查阶段。7月底前完成。各股室对照本股室相关业务进行自查,填写相关表格,对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并将自查情况报自查评估小组。
3、自查评估小组抽查。8月底前完成。自查评估小组对各股室相关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情况进行抽查,作好相关记录,并经相关股室确认,在抽查中发现问题的要报相关领导,并提交整改意见,要求相关股室整改并落实,根据股室自查和自查评估小组的抽查情况形成自查报告。
【关键词】 急诊工作;护理风险评估;管理及效果
急诊科的护理风险主要是指急诊科的护士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以及患者在接受护士护理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性的事件。急诊科的护理风险比较大、要求护士有很强的责任心,对护士有很高的要求,而急诊科在医院的最前线,急、危、重症的病人非常多而且工作的节奏又非常快,家属和病人又非常的急躁,综上所述决定了急诊科的风险性明显比其他科室要高很多。然而护理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一种风险,不可能完全的避免,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造成护理风险的因素主要有护士因素、医师因素、患者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等等,如何及早地发现各种护理风险隐患以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应对,确保护理的安全性,已成为当今社会护理学者面临的重要话题之一。近年来,有关学者采用护理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以及采用护理措施进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的急诊科共有护士20名,年龄22-44岁,平均年龄27.3±3.8岁,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9名,护士9名,本科学历5名,大专学历10名,中专学历5名。
1.2 方法 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对护理制度、护理技术、护理程序以及患者、护理人员、药物及其设备等一系列具有风险的因素进行管理,其目的是最大限度的降低经济损失的风险以及减少患者的法律诉讼。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所述: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①护士上岗的责任心不强,私自不上岗、惰岗;②医院的规章制度不健全,而且不严格执行;③护士在操作的过程中操作不完善,对一些规定不严格执行;④有些护士缺乏一定的护理知识,在临床上的护理经验不足;⑤在进行无菌操作时的无菌观念不强以及在进行消毒隔离时不严格执行;⑥在一些紧急情况下观察处置的不够及时,延迟了抢救的好时机;⑦护士的三查七对的观念不强,在执行过程中不严格执行,在给药、输血等一些细节问题上出现错误;⑧在进行操作时患者的部位识别错误,而且告知患者的情况不恰当以及护患沟通存在一定的问题;⑨使用的药品不安全,以及仪器、设施不安全;⑩护理记录不恰当,医生和护士记录的不一致;11其他。对上述的每一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这些护理风险,对可能发生护理风险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对相应的护理风险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及管理对策,最后对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护士每天对急诊科的患者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护理方法,对2011年急诊科发生事故、意外、护理差错以及医疗纠纷的例数进行统计,并与实施护理风险评估前的2010年急诊科发生事故、意外、护理差错以及医疗纠纷的例数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以后2011年急诊科的患者发生事故、意外、护理差错以及医疗纠纷的例数明显比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2010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诊护理的安全问题不仅与患者的生命密切相关,还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急诊科的护理工作的风险性比较高,但是护理的风险性又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降低。不断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护士自身的能力和责任心,巧妙地把操作技能和心理护理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的减少护理风险事故的发生。
医院急诊科的护理质量的评估与护理风险的管理密切相关,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的提高,一旦发生纠纷医院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均比较大。护士在一不留神的情况下就会违反操作规程,使患者的不满度增加,因此就增加了投诉率。所以对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正确的分析,制定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方案,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从而使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小平.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安全工作中的实施及效果[J].护理研究,2007,21(12):3367.
[2] 吾金取初.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控制护理缺陷[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8):112-115.
[3] 张玲,吴月凤.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质量[J].医院管理杂志,2009,16(5):484-485.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引入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思想,并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第1301号“审计证据”。这些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重大错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这些重大错报风险加以应对,并记录于工作底稿之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将审计资源有的放矢地分配到各个领域之中。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
2、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现代企业非常重视自身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以下八个因素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顾客满意程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所以,构成企业竞争地位的上述因素都是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研究的内容,而不仅局限于优良的财务业绩这一财务指标。
3、将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竞争对手信息。
4、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5、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由于未来企业的竞争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的是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同时,一系列先进管理观念和技术的广泛运用,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实时信息,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此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6、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将从狭隘的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经营成果计算的重点将从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转变。与此相适应,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应以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竞争力、发展能力,奠定牢固基础为基本出发点,而不应拘泥于一时的、短暂的得失,形成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目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同时,随着智力投资的扩大和知识创新步伐的加快,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由高智力的员工所拥有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所创造的价值增值却大幅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样,企业计算经营成果的重点应从计算利润转向计算价值增值,并通过编制专门的增值表加以系统反映。
因此,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数量与非数量信息并重,为企业战略及企业战术的制订、执行和考评,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相关和多元化信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1、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
2、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对审计全过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同时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思想之一。评估固有风险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财务报表各部分发生错弊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效果。(1)重心前移。基于客户战略系统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重心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2)风险评估重心转移。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重心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3)风险评估方式改变。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4)风险评估结构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使风险分析从零散走向结构化。(5)分析性程序成为风险评估核心。(6)审计师专业知识结构改变。由于审计重心转移,风险评估采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大量借鉴了战略管理会计知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会计师事务所也应相应地融合审计和咨询两大资源。(7)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测试计划基于审计师的风险评估结果,且不同的客户显然存在不同的风险,因此审计测试程序必然会“因人而异”,要采用相应个性化的审计程序。(8)审计证据范围扩大。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可扩大审计取证范围,从一般员工处或供应商、销售商等获取审计证据,这是针对管理层舞弊的有效侦查措施。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的意见也可作为对审计师审计专业判断的补充。(9)审计证据向外部证据转移。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战略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其中,前者是指财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的可能性;后者是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的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经济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与实际不符,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有限以及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局部或个别人员舞弊或造假造成错报的可能性。
1、通过企业环境分析评估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纠正歪曲财务报表的行为。对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公司的主要收入和业务的来源。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合理性。
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状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形成初步的判断;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使注册会计师掌握被审计单位受到哪些部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此外,结合被审计单位自身情况,注册会计师通过职业判断也可设计其他需要了解的外部因素程序,例如宏观因素的景气度、利率的变动和资金供求情况、汇率变动等。
对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的充分了解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审计风险。
2、通过企业的经营能力分析评估审计风险。企业的经营能力是企业的生产资料、人力、财力,技术和管理资源等基于环境约束与价值增值目标、通过配置组合与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推动企业运行的物质能量。企业经营能力评估是指对企业经营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并科学、客观地作出全面评估的过程。
通过经营能力分析,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到:被审计单位是如何创造价值的;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实行了有效的经营活动来迎合经营战略;威胁到被审计单位实现战略目标的重大经营活动。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中那些相对重要的经营环节被称作关键经营环节。关键经营环节是审计的敏感环节,也是审计风险的重要来源。它一般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业务活动;第二是经常与外部存在广泛交流,这一类型的环节一般与企业外部有重要的、规模比较大的联系,这些联系通常会产生大规模的交易并被反映在会计报表中;第三是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它是最有可能被审计单位发生问题的地方,从而具有较高风险。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顺利开展需要注册会计师对关键经营环节有深入的了解。识别关键经营环节之后,注册会计师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对关键经营环节进行评估。这些信息包括:经营环节的目标;经营环节中的业务活动;环节信息流,包括相关信息系统;经营环节的关键风险;环节风险的应对措施,比如内部控制;环节风险的防范业绩计量。
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能力,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可能性。
五、结束语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适应顾客需求个性化、多变化和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而形成的,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是二十一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主题。在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实行后,评估审计风险已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点,所以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内部条件、战略目标等几个角度入手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注册会计师在评估审计风险时应先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进行评估,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尤其应对风险较大的项目进行评估。例如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分析,利润对上市公司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利润下降会直接影响股民对该公司的投资,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对此进行着重分析。注册会计师还应根据企业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审计投放重点。
关键词:网络审计 历史财务报表审计 信息安全管理 风险评估
一、引言
从审计的角度,风险评估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理念。无论是在历史财务报表审计还是在网络审计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均要求审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过程中应以风险评估为中心,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评估确定被审计单位的高风险领域,从而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进一步决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性质的证据,以便更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审计效果及审计效率。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企业风险管理将风险评估作为其基本的要素之一进行规范,要求企业在识别和评估风险可能对企业产生影响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控制风险,降低风险为企业带来损失的概率或缩小损失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尽管如此,风险评估在网络审计、历史财务报表审计和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等工作中的运用却不尽相同,本文在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所有特定风险和网络审计风险基本要素的基础上,从风险评估中应关注的风险范围、风险评估的目的、内容、程序及实施流程等内容展开,将网络审计与历史财务报表审计和信息安全管理的风险评估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深化对网络审计风险评估的理解。
二、网络审计与历史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比较
(一)审计风险要素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中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又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其中,固有风险是指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财务报表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财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上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在网络审计中,审计风险仍然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要素,但其具体内容直接受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特定风险的影响。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能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很大的优越性,但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这些新的风险主要表现为:(1)数据与职责过于集中化。由于手工系统中的职责分工、互相牵制等控制措施都被归并到计算机系统自动处理过程中去了,这些集中的数据库技术无疑会增加数据纵和破坏的风险。(2)系统程序易于被非法调用甚至遭到篡改。由于计算机系统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非专业人员难以察觉计算机舞弊的线索,这加大了数据被非法使用的可能性。如经过批准的系统使用人员滥用系统,或者说,企业对接近信息缺乏控制使得重要的数据或程序被盗窃等。(3)错误程序的风险,例如程序中的差错反复和差错级联、数据处理不合逻辑、甚至是程序本身存在错误等。(4)信息系统缺乏应用的审计接口,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难以有效地采集或获取企业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从而无法正常开展审计工作。(5)网络系统在技术和商业上的风险,如计算机信息系统所依赖的硬件设备可能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故障,或者信息系统所依赖的物理工作环境可能对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效能带来影响等。相对应地,网络审计的固有风险主要是指系统环境风险,即财务电算化系统本身所处的环境引起的风险,它可分为硬件环境风险和软件环境风险。控制风险包括系统控制风险和财务数据风险,其中,系统控制风险是指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严密造成的风险,财务数据风险是指电磁性财务数据被篡改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包括审计软件风险和人员操作风险,审计软件风险是指计算机审计软件本身缺陷原因造成的风险,人员操作风险是指计算机审计系统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开发人员等在工作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的风险。
(二)风险评估目的无论在网络审计还是历史财务报表审计中,风险评估只是审计的一项重要程序,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与其他审计程序紧密联系而不是一项独立的活动。尽管如此,两者所关注的风险范围则有所不同。历史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要求审计人员主要关注的是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由于网络审计的审计对象包括被审计单位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和网络财务信息系统两类,因此审计人员关注的风险应是被审计单位经营过程中与该两类审计对象相关的风险。(1)对于与企业网络财务信息系统相关的风险,审计人员应该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和信息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及运行环境两方面出发进行评估。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是指该信息系统从产生到完成乃至进入维护的各个阶段及其活动,无论是在早期的线性开发模型中还是在更为复杂的螺旋式等模型中,一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大都包括规划和启动、设计开发或采购、集成实现、运行和维护、废弃等五个基本阶段。由于信息系统在不同阶段的活动内容不同,企业在不同阶段的控制目标和控制行为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审计人员的风险评估应该贯穿于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指构成该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及数据等,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是指信息系统正常运行使用所依托的物理和管理平台。具体可将其分为五个层面:物理层,即信息系统运行所必备的机房、设备、办公场所、系统线路及相关环境;网络层,即信息系统所需的网络架构的安全情况、网络设备的漏洞情况、网络设备配置的缺陷情况等;系统层,即信息系统本身的漏洞情况、配置的缺陷情况;应用层,即信息系统所使用的应用软件的漏洞情况、安全功能缺陷情况;管理层,即被审计单位在该信息系统的运行使用过程中的组织、策略、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情况。(2)对于与企业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相关的风险,审计人员应着重关注财务信息的重大错报风险和信息的安全风险。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指被审计单位基于网络的相关财务信息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是针对企业借助于网络信息系统或网络技术对有关账户、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或披露而言。网络审计中关注的重大错报风险与传统审CtT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当考虑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经营性质、法律及监管环境、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等方面的情况对财务信息错报可能的影响。信息安全风险涉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及敏感性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针对企业利用信息系统或一定的网络平台来存储、传输、披露相关财务信息而言。在审计过程中,审eta员应当主要关注相关财务信息被盗用、非法攻击或篡改及非法使用的可能性。当然,这两类风险并非完全分离的,评估时审计人员应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
(三)风险评估内容 广泛意义的风险评估是指考虑潜在事件对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由于网络审计与历史财务报表审计风险评估的目的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两者在风险评估的内容上也是存在区别的。总的来说,网络审计的风险评估内容比历史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内容更广泛和深入。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
险》,在历史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人员的风险评估应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为内容。为识别和评价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了解的具体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及被审it@位的内部控制等。在网络审计中。为了识别和评估上文所述的两类风险,审计人员除了从以上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外,还应该关注其他相关的潜在事件及其影响,尤其是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及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能面l临的威胁或存在的脆弱点。其中,威胁是指对信息系统及财务信息构成潜在破坏的可能性因素或者事件,它可能是一些如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专业技能不足或恶意篡改等人为因素,也可能是一些如灰尘、火灾或通讯线路故障等环境因素。脆弱点是指信息系统及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它是系统或网络财务信息本身固有的,包括物理环境、组织、过程、人员、管理、配置、硬软件及信息等各方面的弱点。一般来说,脆弱点本身不会带来损失或信息错报,威胁却总是要利用网络、系统的弱点来成功地引起破坏。因此,我们认为网络审计申风险评估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识别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系统及其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能面临的威胁,并分析威胁发生的可能性;(2)识别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系统及其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能存在的脆弱点,并分析脆弱点的严重程度;(3)根据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和脆弱点发生的严重程度,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4)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价风险对财务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能带来的影响;(5)若被审计单位存在风险防范或化解措施,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还应该考虑相应措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四)风险评估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要求,审计人员应当实施询问、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等程序,以获取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进而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这些程序同样适用于网络审计中的风险评估。但在具体运用时网络审计中更加注重了解和分析被审计单位与信息系统及网络技术使用相关的事项。在实施询问程序时,审计人员的询问对象围绕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大致分为管理人员、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或信息编制人员)、系统使用人员(或信息的内部使用人员)、系统或网络技术顾问及其他外部相关人员(如律师)等五类,分别从不同角度了解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能存在的威胁和脆弱点。在实施分析程序时,除了研究财务数据及与财务信息相关的非财务数据可能的异常趋势外,审计人员应格外关注对信息系统及网络的特性情况,被审计单位对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等内容的分析比较。实施观察和检查时,除执行常规程序外,审计人员应注意观察信息系统的操作使用和检查信息系统文档。除此之外,针对特定系统或网络技术风险的评估,审计人员还需要实施一些特定的程序。技术方面如IOS取样分析、渗透测试、工具扫描、安全策略分析等;管理方面如风险问卷调查、风险顾问访谈、风险策略分析、文档审核等。其中,IDS取样分析是指通过在核心网络采样监听通信数据方式,获取网络中存在的攻击和蠕虫行为,并对通信流量进行分析;渗透测试是指在获取用户授权后,通过真实模拟黑客使用的工具、方法来进行实际漏洞发现和利用的安全测试方法;工具扫描是指通过评估工具软件或专用安全评估系统自动获取评估对象的脆弱性信息,包括主机扫描、网络扫描、数据库扫描等,用于分析系统、应用、网络设备存在的常见漏洞。风险问卷调查与风险顾问访谈要求审计人员分别采用问卷和面谈的方式向有关主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状况,使用时关键是要明确问卷或访谈的对象情况风险策略分析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所设定的风险管理和应对策略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进而评价企业相关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带来的损失;文档审核是一种事前评价方法,属于前置软件测试的一部分,主要包括需求文档测试和设计文档测试。这些特定程序主要是针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在网络安全风险方面进行评价,审计人员在具体使用时应结合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选择合适的程序。
三、网络审计与信息安全管理的风险评估比较
(一)风险评估的目的信息安全管理中的风险评估(即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指根据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对信息系统及由其处理、传输和存储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科学评价的过程。作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的评价方法和决策机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它具有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的基本特征,其主要目的在于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角度,在系统分析和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带来的损失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护和整改措施,将企业面临或遭遇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最大限度地保证组织的信息安全。而网络审计是由独立审计人员向企业提供的一项鉴证服务,其风险评估的目的在于识别和评价潜在事件对被审计单位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网络财务信息系统的合规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影响程度,从而指导进一步审计程序。因此,两者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不一样。从评估所应关注的风险范围来看,两者具有一致性,即都需要考虑与信息系统和信息相关的风险。但是,具体的关注边界则是不一样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要评估企业资产面临的威胁以及威胁利用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并结合安全事件所涉及的资产价值来判断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对组织造成的影响,它要求评估人员关注与企业整个信息系统和所有的信息相关的风险,包括实体安全风险、数据安全风险、软件安全风险、运行安全风险等。网络审计中,审计人员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网络财务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发表意见,因此,风险评估时审计人员主要关注的是与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相关的风险,而不是与企业的整个信息系统和所有的信息相关的风险。根据评估实施者的不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形式包括自评估和他评估。自评估是由组织自身对所拥有的信息系统进行的风险评估活动;他评估通常是由组织的上级主管机关或业务主管机关发起的,旨在依据已经颁布的法规或标准进行的具有强制意味的检查。自评估和他评估都可以通过风险评估服务机构进行咨询、服务、培训以及风险评估有关工具的提供。因此。对审计人员而言,受托执行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应当归属于管理咨询类,即属于非鉴证业务,与网络审计严格区分开来。
(二)风险评估的内容在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国家标准中,它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基本要素和相关属性,提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应围绕其基本要素展开,并充分考虑与这些基本要素相关的其他属性。其中,风险评估的基本要素包括资产、脆弱性、威胁、风险和安全措施;相关属性包括业务战略、资产价值、安全需求、安全事件、残余风险等。在此基础上的风险计算过程是:(1)对信息资产进行识别,并对资产赋值;(2)对威胁进行分析,并对威
胁发生的可能性赋值;(3)识别信息资产的脆弱性,并对弱点的严重程度赋值;(4)根据威胁和脆弱性计算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5)根据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及安全事件所作用的资产的价值计算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6)根据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安全事件出现后的损失,计算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对组织的影响,即风险值。结合上文网络审计风险评估五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网络审计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在内容上有相近之处,即都需要针对信息系统和信息可能面临的威胁和存在的脆弱点进行识别。但是,信息安全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内部管理,其风险评估工作需要从两个层次展开:一是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二是提出防护或整改措施以控制风险。第一个层次的工作实质上是为第二层次工作服务的,其重点在第二层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提出,企业在确定出风险水平后,应对不可接受的风险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及控制措施,并形成风险处理计划。其中,风险处理的方式包括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接受风险,而控制措施的选择应兼顾管理和技术,考虑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人员素质,并特别关注成本与风险的平衡。网络审计的风险评估工作主要集中在第一个层次,即审计人员通过风险评估,为进一步审计中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有效地实施网络审计程序和实现网络审计目标提供重要基础。因此,两者的评估内容是存在区别的。
关键词科技评估风险投资风险管理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杜沔.关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工具的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1(7)
风险评估是有效控制风险的主要方式,可以采用专家调查法和专家意见综合评判、系统风险值计算对海洋石油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
1.基于模糊理论的风险计算方法
风险的评估计算要深入到整个工程每个细小的环节,基于模糊理论的风险计算方法就是对每个环节、子系统进行评估,得出具体风险值。在构建海洋石油工程成本控制模型时,首先要确定模糊因素集。从上文的研究可知,项目成本控制包括了项目成本预测、项目成本计划、项目成本控制、项目成本核算、项目成本分析以及项目成本考核。是海洋石油项目开发成本管理评估模型,矩阵B是在决断矩阵V的基础上运用模糊化理论的结果,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对风险评估进行处理,最后确定石油项目的成本管理水平。
2.项目管理组织结构风险评价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除了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风险评估之外,对项目的管理组织结构、具体管理人员考核、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管理构架综合能力等的评估也不可或缺。此类风险的评价模式往往从各个职能部门入手,分别对各个部门、各分公司的管理方面进行风险评估,包括采办、施工、设计等部门。
二、项目管理采取的措施
1.完善优化设计理念
(1)全面把握工程目标。石油工程设计最为根本的目标就是为石油工程提供可行性强、高质量的设计。这也是工程管理的重要依据。具体到每一个工程环节,都会有具体的目标,只有在全面把握目标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设计工作。
(2)实时掌握工程动态。了解和把握工程设计中的动态变化对于工程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石油工程的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一锤定音的。客户的要求、工程的变动都会带来设计上的变动,只有把握好工程动态才能适应项目需求,更重要的是便于项目的管理。
(3)重视客户需求。石油项目的设计说到底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在工程的源头阶段就加强对客户需求的重视,才能使项目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管理人员、设计人员都需要在沟通、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案的提供与客户建议修改的双向调整方式,满足客户需求。
2.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项目经理负责制使项目经理拥有更多的自,有利于对工程进度成本、施工质量等的全面掌控,同时明确了其责任主体,不仅受到客户的约束,而且还有公司主管的监督,这样责权利高度统一,有利于工程项目顺利、高效的进行。
3.重视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