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竞技体育理论与实践范文

竞技体育理论与实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竞技体育理论与实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竞技体育理论与实践

篇1

关键词 会计师事务所;伦理;儒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11-0093-04

一、引言

2001年,安然申请破产,随之而来的安达信倒闭等一系列恶劣事件震撼了美国与全球业界。[1]而我国,自2000年以来,几乎每个造假公司背后都有一个造假“同谋”,如琼民源事件中的原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银广夏事件中的原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郑百文事件中的原郑州会计师事务所,等等。2010年2月初的上海爱建窝案同样也让国内最大会计师事务所上海立信陷入市场的质疑。由此可以看出,会计师事务所伦理已成为全球业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伦理学是人类知识中一门最古老的学问。在西方,伦理学一词源出希腊文ετησs,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先赋予其伦理和德行的含义。而在中国,《礼记・乐记》中有“乐者,通伦理者也”,这是伦理一词最早出处[2]。我国最早论述伦理道德的思想家是孔子,他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而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其后,董仲舒又加入“信”,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最终成就了贯穿于中华伦理发展中的“仁、义、礼、智、信”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当代,重温及重思“仁义礼智信”,将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与会计师事务所伦理问题结合,理清会计师事务所的伦理关系,探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伦理困境,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仁义礼智信”在会计审计层面的独特效应,促进适应和谐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师事务所伦理体系的构建。

二、会计师事务所的伦理关系

“伦理”的“伦”即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即道理、规则。“伦理”就是人们处理相互关系应遵循的道理和规则。只要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在本质上都存在着伦理问题。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民间中介服务组织,同样是人的集合体,其所涉及的伦理关系主要包括与员工、股东、客户、同行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3]

(一)会计师事务所与员工的伦理关系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知识型企业,是由知识型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集合体,其稀缺资源是知识而非资本。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师事务所的重要人力资本与经济利益创造者,其专业知识的丰富程度、业务水平的高低及伦理道德水平的优劣,都直接影响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收益与风险水平。因此,合理协调会计师事务所与员工之间的伦理关系对其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应为注册会计师提供公平的薪金及提升与发展的机会、提供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实现工作的价值与意义,获得个人发展与精神上的满足感;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应努力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忠诚于事务所,保持职业伦理道德。

(二)会计师事务所与股东的伦理关系

当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有有限责任制和合伙制两种组织形式。[4]股东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投资者,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与保障,并有权按照法律规定在适当的职权范围内就重大决策事项行使表决权,同时获取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利润。会计师事务所对股东的基本伦理要求其遵守法律所赋予的股东权利,确保股东投资资金的安全,并根据经营状况分配收益,同时定期向股东公开经营与投资的信息,不得瞒报或谎报经营信息,欺骗股东,损害股东合法权益。

(三)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的伦理关系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以民间审计的形式存在,属于受托审计,因此,与委托客户之间的关系是其必须面对的重要伦理关系之一。在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的伦理关系中,会计师事务所有义务在接受委托业务时,判断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与委托客户管理层与治理层恰当沟通,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同时,对在审计中知悉的委托客户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责任。而委托客户有义务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提供应有的帮助与支持,并按审计服务支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费用。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客户之间的相互交流,互相尊重,是维持合理伦理关系的基础。

(四)会计师事务所与同行的伦理关系

相比员工、股东及客户而言,会计师事务所与同行之间并无最直接的关系。但由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委托关系的存在,必然会导致会计师事务所与同行之间关系的存在。配合与合作关系是会计师事务所与同行之间的基本伦理关系。会计师事务所与同行之间在争夺审计客户时,应公平竞争,不得使用不正当手段抢夺客户,不得垄断审计业务,同时在执业过程中对前任与后任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应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帮助,与前后任同行保持相互配合与合作的良好关系。

(五)会计师事务所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伦理关系

会计师事务所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行业自律组织、使用审计的社会公众等。政府作为国家意志的代表,是规则与标准的制定者,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保障。政府需要制定符合经济规律的法律、制度与规则;行业自律组织与监管机构需要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制定执业准则与规范,为会计师事务所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而会计师事务所必须遵守政府制定的法律、制度与规则,遵守相关部门制定的执业准则,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并为审计报告使用人提供真实合法公允的审计报告,这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基本伦理要求。

三、会计师事务所的伦理困境

会计师事务所要恰当处理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业务时应履行社会责任,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遵守审计准则等职业规范,履行对客户的责任以及对同行的责任等。这也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这一要求既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也反映了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基本伦理要求。然而,在实际执业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却不得不面临几大伦理困境,并进而可能造成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非理的发生。

(一)困境之一:“仁”与“争”

“仁”是中国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由此而言,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兼顾自身利益、客户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及同行利益等,即以“和”为贵,实现共赢与多赢。然而,市场经济中,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有竞争就会有取舍[5]。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民间中介服务组织,是一个“人合”的利益体,而并非公共组织,其生存与发展必须培养必要的竞争力,这就注定其必须争取利益。在此过程中,既要维护自身利益,又不损害国家利益、客户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及同行利益,必然使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处于两难境地。

(二)困境之二:“义”与“利”

“重义轻利”、“舍生取义”是中华伦理的传统美德,而“为利弃义”、“见利忘义”则为传统儒家文化所摒弃。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伦理,包含对客户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也包括对自身员工的责任。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义”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遭遇利益与正义冲突的审计困境时要重义轻利,强调社会责任,公正对待利益相关者。然而,诚如前面所言,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利益体,这必然导致其有趋利倾向。当然,我们强调“义”并不否认“利”,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就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正确权衡“义”与“利”,既遵纪守法,提升形象,又正当竞争,正当盈利。但是,理性协调“义”与“利”并非易事,“舍生取义”更是难以达到的理想境界。“安达信”的寿终正寝即是最好的例证。

(三)困境之三:“礼”与“情”

《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我国传统儒家伦理强调礼仪规范,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国家得以长治久安的基础。“礼”是行为的伦理规范。“礼”注重尊重、适度及自律原则。在审计行为中,“礼”是会计师事务所处理与客户、政府及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伦理与制度规范。然而,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注重人情关系、熟人伦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客户通常具有固定性与长期性特点,长期合作必然形成人情关系,极易导致熟人伦理起作用,使其关注与客户的关系而忽略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四)困境之四:“智”与“识”

智是“日知而心慧”,即明慧,经验积累到能在明辨是非善恶基础上趋利避害的能力。智者,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智”在审计伦理的运用是指通过审计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增强明辨是非善恶和知己识人的能力,以在审计过程中降低审计风险,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然而,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所进行的基本属于抽样审计,这就需要运用到大量的专业判断,采用更多的职业判断进行辨识。因此,如何合理协调“智”与“识”,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真正明辨是非,也是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五)困境之五:“信”与“忠”

《说文》中言,“信,诚也,人言为信,会意字。”“信”,即诚信,其在传统儒家文化中是最起码的伦理要求。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传统儒家伦理推崇诚信品德,崇尚诚实守信,反对隐瞒欺诈及弄虚作假。“信”在审计的运用中要求审计人员不歪曲事实,提供真实公允反映经济业务活动的审计报告。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及“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观念也具有非常深远影响,很容易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审计业务时丧失诚信,违背审计的职业伦理观。

四、会计师事务所伦理体系的重构

结合对会计师事务所伦理困境的思考,会计师事务所的伦理体系应由基本原则、规范体系及评鉴标准三部分构成。基本原则是处理会计师事务所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与精神基础;规范体系是以基本原则为基准,处理会计师事务所各种伦理关系的具体行为准则;评鉴标准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伦理评判标准及其行为的最终目标。这三者之间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构成一个有机整体[6]。

(一)伦理基本原则:“仁”

“仁”是中国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仁者,人二也,能做到融洽和谐的与他人相处,即为仁。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又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仁是仁爱之心,发端之气,归仁即是善的开端。“仁”体现的是人心,企业要“人心”,会计师事务所也要“人心”。通过内部争心,其正确协调与员工、股东之间的伦理关系;通过外部争心,其正确协调与客户、同行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伦理关系。“仁”是处理各种伦理关系的精神基础,是决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行为的精神动力。所谓“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它通过维护真实合法公允的审计理念,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态度,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心理,从精神上树立伦理意识,明确伦理的重要性。

(二)伦理规范体系:“义”“礼”“智”

会计师事务所伦理规范体系是其“正身”的行为准则,由“义”、“礼”、“智”三者共同构成,它们从不同角度规范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

首先,“义”是会计师事务所处理各种伦理关系的责任规范。“义”与“仁”相反而类,“仁”属阳,义属“阴”。“义”是处理会计师事务所对员工、股东、客户、同行及政府等其他利益相关者责任的行为准则。“义者,宜也”,即应当、应该,表明行为必须适应一定准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是“君子”追求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一行为准则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遭遇利益与正义冲突的审计困境时要重义轻利,强调社会责任,公正对待利益相关者。

其次,“礼”是会计师事务所处理各种伦理关系的道德规范与制度规范。[7]“礼”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是为人处事的根本,是调整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与准则,如礼仪、礼制、礼法。“礼”是一种准法律规范,它是用来管理与激励行为人的行为、规范责权利关系的规则。古代封建社会中,“礼”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礼”调节会计师事务所的各种关系,可将职业道德的强制性与自觉性有机结合。会计师事务所应学“礼”而懂礼,遵守符合自身的行为规范,以约束自身的行为,从而“礼达而分定”,达到社会的和谐。

最后,“智”是会计师事务所处理各种伦理关系的合理保证。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也”,又曰:“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智”,即明辨是非,判断行为是否背离仁与义。“智”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中通过审计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增强明辨是非善恶与知己识人的能力,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合理运用职业判断,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为会计师事务所正确处理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提供内在保障。

(三)伦理评鉴标准:“信”

“信为人之本”,信是会计师事务所伦理的评鉴标准,是其伦理规制的最终目标。信者,诚信,言无反覆、诚实不欺。所谓“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以信立身乃为人之本,以信立国乃兴业之道。现代社会是崇“智”的社会,科技发达、社会进步需要拥有明辨是非、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信”克“智”,有智而无信只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经济的衰退。诚实守信是对会计师事务所伦理执行的评判标准,也是其伦理体系中的根本性范畴。

综上所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下,会计师事务所应充分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发挥“仁义礼智信”在处理伦理关系中的作用,建立“仁、义、礼、智、信”为基准的伦理体系,以仁正心、以义立行、以礼规行、以智促行、以信鉴行,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Christopher J. Cowton.Accounting and the Ethics Challenge:Re-membering the Professional Body[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2009,39(3):177-189.

[2]廖克勤. 论会计伦理建设的实施机制[J]. 当代经济研究,2010(5):255-256.

[3]魏 洁. 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职业伦理的思考[J]. 财会研究,2008(8):44-51.

[4]林钟高,方德梅. 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应考虑的几个战略问题[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11):31-34.

[5]孙智君,苏 灵. 儒家经济伦理学与审计者的行为抉择[J]. 湖北审计,2003(12):6-7.

[6]杨晓红. 浅析会计伦理规范理论体系[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71-73.

[7]李志斌. 中国会计伦理的构建与推行――传统文化视角的研

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10(2):87-89.

Ethical Dilemmas and Eth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 Auditor

Based on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Gao Juan1,2

(1. Engineering and Commerce College,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65,China;

2.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China)

篇2

由于电视媒体的就业体制和传播特性,电视媒体在行使舆论监督权力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在新闻实践中,应及时总结监督不力的原因,努力寻求合适的解决途径,尽可能地规避负面效应。

一 电视媒介监督不力的原因

电视媒介在舆论监督中产生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来自于媒体自身,个别媒体和记者没有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在报道中有失偏颇;另一方面,电视本身的传播特性对其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也有一些影响。

1.电视媒体就业体制产生了一批缺乏职业素养的新闻人

2007年北京电视台曝光的“纸箱馅包子”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起由记者自导自演的假新闻,最终以当事记者的锒铛入狱而告终。在这场记者自己“创造”的舆论监督中,电视媒体输掉了受众一直以来对电视画面真实性、确凿性的信任,严重损害了电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而仅仅把责任归咎于记者一人身上,并不能赢回输掉的众多受众的信任。

透过此事我们看到了电视行业内部监管的缺失,一个记者仅凭借自己的意愿就可以制造一起食品安全事件,搜集的素材、拍摄的镜头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和核对环节就通过了制片人、栏目编辑、部门主任、中心领导的层层筛选,一路绿灯直接在栏目中播出,电视台管理的松散可见一斑。

记者訾某看似偶然的行为也暴露了电视行业人员管理的漏洞。电视台出于利益的考虑,大量雇用临时工和实习生赚取廉价劳动力。电视不同于纸媒,报纸杂志的记者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和基本的新闻采写能力才可以采写文章,而电视媒体相对来说上手更快,对文化功底的要求没有那么高,这些本身就没有经过严格筛选的临时工就出现了素质良莠不齐的状况,加上工作的机动性和流动性又很大,对于电视台自然缺乏相应的归属感,因此就易出现一些记者没有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为了保住工作、为了多挣奖金不惜违背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使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很容易在把关者这里出现问题。

2.电视媒体的形象性限制了报道的深刻性

电视的视听觉双重传播可以生动形象地把新闻事实展现在受众面前,扩大信息量,增强传播效果,原本是其自身的优点。但在进行食品安全事件的深度调查时,作用于感官的电视媒体,在报道中反而容易缺乏深度剖析的力度,画面的直观性不利于去表达深刻的、抽象的内容,相比平面媒体通过文字反而更容易详细描述事件的背景、剖析食品事件中产生危害的科学原理。同时,电视的形象性使得主持人和记者不适合进行长篇的评论剖析,字幕也不适合大段大段地堆砌在屏幕上。电视播出的线性特点,又使电视不像平面媒体可以留给阅读者充分的思考时间和重复阅读、反复琢磨的机会,这种顺序播出给人稍纵即逝无法把握的感觉。这些都使电视在进行食品安全事件的后续报道、解读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原因时受到一定的限制,食品安全事件又会涉及很多权威部门公布的专业数据和化学中的基本原理。

例如,2011年令人发指的地沟油事件通过电视媒体被曝光,人们透过镜头看到了地沟油恶劣的生产环境,肮脏的制作流程,令人触目惊心。在第一时间接收了地沟油事件的信息之后,受众的需求就不再仅停留在画面的感官刺激上,人们想要了解更多地沟油背后的情况:什么是地沟油?地沟油是怎么制成的?地沟油有哪些分类?地沟油的危害有哪些?地沟油是怎么被检测出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饭店使用地沟油?监管监测部门去哪了?这时,电视显示出了其在报道扩展程度和深刻性上的弱势。

3.市场竞争驱使媒体利益化

市场体制改革之后,赢得收视率、获取更多的广告利润,成为商业化转型后电视传媒集团追逐的目标,各个省市电视台的社会和新闻资源不分伯仲,每个电视台都在寻求突出重围的突破点,希望能吸引受众的眼球,赢得节节攀升的收视率。

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有些媒体会有意在影响面最广、受众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上做文章,促使许多媒体不经过严格求证就夸张报道,以小见大渲染事件的严重性,在节目内容上一味追求视觉的刺激,促使受众在未经考证之前就已有了先入为主的直觉判断。

同样是由于利益的驱使,有些媒体恰恰相反,在需要媒体站出来为公众说话的时候,反而三缄其口,三鹿奶粉早期就已被多家媒体报道,但是记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某企业、某品牌的字眼,如果早期有媒体敢于站出来积极曝光三鹿公司,那么受到伤害的孩子就会减少一些,事情也就不会演变到后来如此严重的地步。

大众传播媒介属于国家公共资源,是以为广大人民服务为原则的,决不能成为个别团体或个别人牟取私利的工具。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当具备的社会责任。

二 电视媒体监督不力的解决途径

电视媒体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中应坚持公正、客观的原则,并结合电视媒体传播的优劣势,尽可能地规避负面效应,最大化地发挥电视媒体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的正面效果。前文梳理了电视传播的优缺点,总结归纳了电视媒体舆论监督正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为解决电视媒体舆论监督不力的现象,提出以下建议:

1.丰富电视表现手段,用综合性展现深刻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电视也在不断弥补自己在食品安全事件深度解析上的不足,把先进的传播技术与创新的策划编排有机结合,在遇到理论性的事件剖析时可加入图片分解、动画制作,从而简化文字内容、提取信息精华。食品调查中的相关数据可通过清晰的表格一目了然地展示给观众,同时配合主持人的现场播讲和专家的权威解读,结合视频连线,把视角伸向各个领域的专家和身在事件当中的普通老百姓。通过丰富的技术手段,弥补深刻性的不足,打造电视独特的食品舆论监督报道。

2.完善电视台内部管理制度

针对食品安全报道中出现的虚假报道和不实新闻的状况,电视媒体应该积极完善内部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虚假报道虽然是某个记者、某个编导的行为,但一经大众传播媒介播出,就演变成了整个媒体的集体行为。因此应通过改革内部的审片制度,尽量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河南省都市频道在审片制度上就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该台一直坚持严格的三级审片制,也就是一条新闻或一个报道要想最终呈现在受众面前,要经过采访前的选题审查、素材搜集后的资料审查、最后成片审查三重关卡,一旦审片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发现问题就会立即上报。这些极其严格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减少虚假、失实报道的出现,保证电视媒体在受众中的公信力,提高舆论监督能力。

3.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第一,提高传播信息的速度。食品安全事件不同于服饰、住房问题,它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及时捕捉有关信息,尽可能地提高食品安全事件传递信息的速度,可以使危害降低到最小。这就要求传播者随时与公众保持顺畅的沟通渠道,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在最短的时间让受众获得最快的信息。

第二,保证信息的准确度。电视媒体在食品安全事件中报道的不准确或失实会严重降低电视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地位,电视媒体要做好把关人,让信息在传播源头保持清晰明了的传播状态。同时电视媒体要坚持深入调查,保证报道的科学性,对于报道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和专业数据要及时向专家求证,积极听取专家的意见,数据确凿之后再下结论,避免以往报道中为求速度不求甚解的事件,以至于产生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这也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在从事食品安全事件的采访工作后,多学习、多钻研,了解更多科学技术知识,做一名一专多长的优秀电视新闻工作者。

保证信息的准确度也要求电视从业人员把握好舆论监督的平衡度,秉着客观公正的原则,还原事件的本来面貌,用理性的态度运用舆论监督的权力,否则不但没有为受众提供切实可靠的信息,还可能会使事件扩大化、复杂化。

第三,增强电视人的社会责任感。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曾经把新闻工作者比喻成社会雷达,肩负着监测社会环境的职责,是灯塔上的守望者。因此无论在何种利益引诱下,电视人都不能丧失职业道德,丢弃新闻理想,始终不忘自己肩上的责任,舆论监督的报道相比一般的新闻报道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在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力时也会遇到重重阻力,但是不管多么艰难,遇到多大的障碍,都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新闻的力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做一个有理想的新闻人。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有义务代表社会大众行使舆论监督权,维护大众的权益,因此电视媒体应及时总结监督不力的原因,规避负面效应,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资源友好型与环境节约型”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环境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上了议程,但我国环境会计还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的专家学者对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许多内容还存在诸多争议。环境会计的开展必须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为背景,以对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性分析为基础,构建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 

 

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出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不协调的局面,可持续发展概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建设“资源友好型与环境节约型”两型社会就是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全局和战略高度。由于传统会计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因而在目前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传统会计面临的挑战愈加严峻。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反映企业经营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价值转移。目前发达国家在环境会计研究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在我国,由于环境会计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作为wto成员,我国企业要应对残酷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经常以可持续发展恶性循环、生态环保为理由和目标,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通过立法手段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拒之门外。同时,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投资所在国也很可能要求我们提供与自然和谐有关的环境核算资料。因此,会计学的一个分支——环境会计的开展势在必行。 

一、环境会计的涵义 

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它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评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基本属性上看,环境会计实际上是环境科学在会计学科中的渗透。它的研究涉及自然、经济、技术、社会各方面的因素,不仅与会计学、环境学有直接关系,而且与哲学、心理学、物理学、数学、逻辑学、化学、生物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法学等许多学科在内容上有广泛的交叉渗透。 

二、环境会计发展现状 

(一)理论界已意识到环境对会计的影响力 

由于国际社会各种努力的启示,也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会计学者也展开了对环境会计问题的研究,我国已经认识到环境会计的重要性,大家开始关注环境会计问题。 

(二)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还很不完善 

我国现行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实务的法规主要有财政部的会计准则、财务通则、行业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以及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但这些法规、制度和相应的企业会计与报告实务对于环境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1998年《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调查分析》介绍了对500家企业的环境会计实务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企业在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方面混乱,对公布环境资料持低姿态,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且可比性差,看不出花费的资金、取得的成果和规定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环境会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都很不完善。 

三、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据研究,过去的2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人们很少在生态平衡问题上考虑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各企业对自身所拥有的、使用的自然资源,对环境资源的污染破坏、补偿恢复等按照有关原则进行确认、计量并反映到财务报表中。从而促使企业以理性的观念,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构建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应明确以下内容: 

(一)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和目标 

1、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环境会计的对象大大突破传统会计资金运动的范畴,它考虑除资金之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在环境会计下,会计要素需重新界定,资产中应增加“自然资源环境资产”,即全世界所共有的“特定财产”:空气、水、海洋、矿产资源、臭氧层等;负债中应将企业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加以确认,如企业应交纳排污费、发生环境损害尚未支付的债务、按规定从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环境费用、涉及环境污染的或有事项等;所有者权益中应将“自然资本”加入其中;收入要素中应加入企业在推行环保政策、积极治理污染时所享受到的国家给予的补贴、奖金和税收减免,回收的“三废收入”其他单位和个人缴来的环境损害赔偿费或罚金收入,以及实施环保措施后企业形象、信誉度的提高而带来的社会效益等;费用中应包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以及耗用资源和排污而被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治理费、环境研究专项开发费。从而避免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耗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企业虚增利润的情况。 

2、环境会计的目标。环境会计的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是促进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经贸、文化、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力争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具体目标是通过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一定会计期间的投入与产生,尽可能地为社会各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规划以及对环境保护的义务、贡献等方面的信息。 

(二)环境会计的假设和原则 

1、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同传统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相同,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所不同的是,由于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比较特殊,使得“货币计量假设”发生变化,即环境会计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辅之以实物、指数、百分数等其他相关计量尺度,甚至可以用图表和文字叙述加以说明。

2、环境会计的一般原则。创建我国的环境会计除应遵循《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还应遵循政策性、社会性、充分披露等原则。政策性原则是指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时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资源环境的政策和法规,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性原则是应提供充分揭示企业在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的信息,并按照社会利润来评价企业。充分披露原则要求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必须全面、公正地反映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保护或污染、损害等情况,不得有意忽略或隐瞒重要的数据资料,使信息使用者发生误解。 

(三)环境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1、环境会计的确认。环境会计的确认是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辨认和确定过程。例如,将“自然资源环境资产”确认为资产要素,将“环境损害费用”确认为费用要素等。 

2、环境会计的计量。环境会计计量是为了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其计量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的计价上,这其中存在许多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如臭氧层等;有的也无法用历史成本计价,如企业生产给环境造成污染所发生的延时治理费,再用历史成本去计量就不适用。因此,需要对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特殊处理,大胆创新。实行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多种计量单位并用原则,再借助于价格替代支付意愿、接受意愿和数学模型等。 

(四)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 

环境会计报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原有会计报表中增加环境会计诸因素的揭示与披露;另一种是独立设置环境会计报表。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环境会计报表模式。因此,我国应在传统会计报表内增加有关环境会计的核算资料,再辅之以报表附注、文字说明等,揭示企业基本的环境会计信息。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应增列“自然资源环境资产”、“自然资源环境资产损耗”科目等;负债方增列“自然资源耗费”、“环境保护支出”科目等;所有者权益方增列“自然资本”科目等。在损益表中增列“环境收入”、“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环境损害费用”等。 

四、开展环境会计工作的改进措施 

要改变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健全环境会计体系,在理论研究和实务两方面予以推动的同时,还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予以保证。 

(一)建立适应的会计理论导向 

要求政府恰当地引导会计理论在环境会计方面做些研究,可以成立由会计、环境资源、法律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机构,对环境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市场规则变动、法律体系变动等一系列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促使环境会计理论早日与会计实务相结合。 

(二)健全会计法规,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增强实务的可操作性和统一性,避免各行其是,其具体做法:一是修改《会计法》。要将环境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完善会计准则。要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以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短期行为。三是建立环境会计制度。要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进行设计,使环境会计具有可操作性。 

(三)给出资源明确的价格信号,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 

首先,国家对于资源的使用,应坚持有偿原则,尽量不采用或少采用免费(税)的形式。对有限的资源免费消费、无偿使用,无疑将导致资源的耗尽和环境的恶化,同时也不利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核算与披露。其次,应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发挥价格的宏观调控作用。环境会计要将总成本理论应用于环境会计实务,这样商品的成本中加入了资源成本,会使商品价值得到客观反映,使各种商品的比价能反映资源成本。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是价值规律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客观要求。 

(四)加强对环境会计的宣传教育 

实施环境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应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教育,加强学校环保基础知识教育,在中小学增设环保常识课,在财经院校增设环境会计、环境审计课;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环境会计培训工作,加大对环境会计的宣传力度。 

(五)进行环境会计试点工作。 

在加大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及实施力度的基础上,遵循由简入繁,从易到难的原则,从相对明确、简单和易于了解的环境会计核算科目入手,在部分地区、部门试行。结合具体情况,对不同的产业和产品、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期选择不同的核算内容和标准;同时,可以采取“双轨制”,将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和探索性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并行,在取得切实可行的经验后,再进一步深入研究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朱玉广.论环境会计[j].管理科学文摘,2004(5). 

2、胥卫平.论环境会计的内涵、职能和工作内容[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篇4

关键词: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出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不协调的局面,可持续发展概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建设“资源友好型与环境节约型”两型社会就是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全局和战略高度。由于传统会计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因而在目前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传统会计面临的挑战愈加严峻。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反映企业经营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价值转移。目前发达国家在环境会计研究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在我国,由于环境会计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作为WTO成员,我国企业要应对残酷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经常以可持续发展恶性循环、生态环保为理由和目标,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通过立法手段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拒之门外。同时,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投资所在国也很可能要求我们提供与自然和谐有关的环境核算资料。因此,会计学的一个分支――环境会计的开展势在必行。

一、环境会计的涵义

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它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评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基本属性上看,环境会计实际上是环境科学在会计学科中的渗透。它的研究涉及自然、经济、技术、社会各方面的因素,不仅与会计学、环境学有直接关系,而且与哲学、心理学、物理学、数学、逻辑学、化学、生物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法学等许多学科在内容上有广泛的交叉渗透。

二、环境会计发展现状

(一)理论界已意识到环境对会计的影响力

由于国际社会各种努力的启示,也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会计学者也展开了对环境会计问题的研究,我国已经认识到环境会计的重要性,大家开始关注环境会计问题。

(二)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还很不完善

我国现行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实务的法规主要有财政部的会计准则、财务通则、行业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以及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但这些法规、制度和相应的企业会计与报告实务对于环境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1998年《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调查分析》介绍了对500家企业的环境会计实务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企业在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方面混乱,对公布环境资料持低姿态,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且可比性差,看不出花费的资金、取得的成果和规定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环境会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都很不完善。

三、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据研究,过去的2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人们很少在生态平衡问题上考虑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各企业对自身所拥有的、使用的自然资源,对环境资源的污染破坏、补偿恢复等按照有关原则进行确认、计量并反映到财务报表中。从而促使企业以理性的观念,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构建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应明确以下内容:

(一)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和目标

1、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环境会计的对象大大突破传统会计资金运动的范畴,它考虑除资金之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在环境会计下,会计要素需重新界定,资产中应增加“自然资源环境资产”,即全世界所共有的“特定财产”:空气、水、海洋、矿产资源、臭氧层等;负债中应将企业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加以确认,如企业应交纳排污费、发生环境损害尚未支付的债务、按规定从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环境费用、涉及环境污染的或有事项等;所有者权益中应将“自然资本”加入其中;收入要素中应加入企业在推行环保政策、积极治理污染时所享受到的国家给予的补贴、奖金和税收减免,回收的“三废收入”其他单位和个人缴来的环境损害赔偿费或罚金收入,以及实施环保措施后企业形象、信誉度的提高而带来的社会效益等;费用中应包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以及耗用资源和排污而被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治理费、环境研究专项开发费。从而避免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耗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企业虚增利润的情况。

2、环境会计的目标。环境会计的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是促进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经贸、文化、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力争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具体目标是通过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一定会计期间的投入与产生,尽可能地为社会各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规划以及对环境保护的义务、贡献等方面的信息。

(二)环境会计的假设和原则

1、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同传统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相同,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所不同的是,由于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比较特殊,使得“货币计量假设”发生变化,即环境会计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辅之以实物、指数、百分数等其他相关计量尺度,甚至可以用图表和文字叙述加以说明。

2、环境会计的一般原则。创建我国的环境会计除应遵循《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还应遵循政策性、社会性、充分披露等原则。政策性原则是指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时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资源环境的政策和法规,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性原则是应提供充分揭示企业在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的信息,并按照社会利润来评价企业。充分披露原则要求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必须全面、公正地反映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保护或污染、损害等情况,不得有意忽略或隐瞒重要的数据资料,使信息使用者发生误解。

(三)环境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1、环境会计的确认。环境会计的确认是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辨认和确定过程。例如,将“自然资源环境资产”确认为资产要素,将“环境损害费用”确认为费用要素等。

2、环境会计的计量。环境会计计量是为了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其计量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的计价上,这其中存在许多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如臭氧层等;有的也无法用历史成本计价,如企业生产给环境造成污染所发生的延时治理费,再用历史成本去计量就不适用。因此,需要对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特殊处理,大胆创新。实行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多种计量单位并用原则,再借助于价格替代支付意愿、接受意愿和数学模型等。

(四)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

环境会计报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原有会计报表中增加环境会计诸因素的揭示与披露;另一种是独立设置环境会计报表。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环境会计报表模式。因此,我国应在传统会计报表内增加有关环境会计的核算资料,再辅之以报表附注、文字说明等,揭示企业基本的环境会计信息。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应增列“自然资源环境资产”、“自然资源环境资产损耗”科目等;负债方增列“自然资源耗费”、“环境保护支出”科目等;所有者权益方增列“自然资本”科目等。在损益表中增列“环境收入”、“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环境损害费用”等。

四、开展环境会计工作的改进措施

要改变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健全环境会计体系,在理论研究和实务两方面予以推动的同时,还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予以保证。

(一)建立适应的会计理论导向

要求政府恰当地引导会计理论在环境会计方面做些研究,可以成立由会计、环境资源、法律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机构,对环境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市场规则变动、法律体系变动等一系列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促使环境会计理论早日与会计实务相结合。

(二)健全会计法规,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增强实务的可操作性和统一性,避免各行其是,其具体做法:一是修改《会计法》。要将环境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完善会计准则。要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以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短期行为。三是建立环境会计制度。要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进行设计,使环境会计具有可操作性。

(三)给出资源明确的价格信号,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

首先,国家对于资源的使用,应坚持有偿原则,尽量不采用或少采用免费(税)的形式。对有限的资源免费消费、无偿使用,无疑将导致资源的耗尽和环境的恶化,同时也不利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核算与披露。其次,应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发挥价格的宏观调控作用。环境会计要将总成本理论应用于环境会计实务,这样商品的成本中加入了资源成本,会使商品价值得到客观反映,使各种商品的比价能反映资源成本。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是价值规律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客观要求。

(四)加强对环境会计的宣传教育

实施环境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应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教育,加强学校环保基础知识教育,在中小学增设环保常识课,在财经院校增设环境会计、环境审计课;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环境会计培训工作,加大对环境会计的宣传力度。

(五)进行环境会计试点工作。

在加大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及实施力度的基础上,遵循由简入繁,从易到难的原则,从相对明确、简单和易于了解的环境会计核算科目入手,在部分地区、部门试行。结合具体情况,对不同的产业和产品、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期选择不同的核算内容和标准;同时,可以采取“双轨制”,将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和探索性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并行,在取得切实可行的经验后,再进一步深入研究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朱玉广.论环境会计[J].管理科学文摘,2004(5).

2、胥卫平.论环境会计的内涵、职能和工作内容[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3、肖序.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简新华,叶林.论中国的“两型社会”建设[J].学术月刊,2009(3).

篇5

该文主要通过对高级残疾人游泳运动员的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同时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测试展开研究。研究没有直接针对这些运动员的训练过程、训练手段和方法、训练负荷的安排等具体环节,所以正如作者最后所指出,仅仅确定了深入科学和方法研究的发展方向,吸引专家们的关注,最终有助于解决发展残疾人游泳最重要的问题。

通过俄罗斯学者的文章同样希望引起我国竞技科研人员和承担残疾人运动员训练任务的教练员们的共鸣,进一步提高残疾人运动员训练和保障的科学化程度,同时充分关注残疾人运动员的身心健康。

——姚颂平

摘 要:运动理论专家的著述揭示了构成优秀运动员训练过程本质和结构的因素和特征。在既定时间内获得高水平运动成绩一直是竞技体育的主导,同时也确立了运动员们训练过程中的具体要求;然而,对于优秀运动员在适应运动的训练加强方面的研究却为数不多。体育科学将“有条件的”的健康人的体能训练确立为优先研究主题由来已久,但却将身体和精神健康疾病的问题归咎于医药、惩教教育学和福利官员。只有参照残疾运动员的功能性能力和病理学原理以具体和适当的方式结合各种训练和康复措施,才有可能在竞技体育中获得理想的身体素质发展、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及更多的精神力量。本研究旨在揭示有脊髓损伤的优秀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原则,而在研究中所发现的有脊髓损伤的优秀游泳运动员的具体训练原则属于本领域常规和特殊问题中的一个小而关键的部分;因此,本项研究的论证和结论将有助于选定深奥的科学和方法论的发展方向,并最终促进和解决残奥会游泳发展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运动训练;高级肢残运动员;游泳;肌肉生物电活性

中图分类号: G 808.1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5038504 文献标志码: A

竞技运动主要理论家们的著作[13]揭示了确定健全的高级运动员运动训练过程的内容和结构的因素特征。众所周知,在高成绩竞技运动中在预定期限内实现最高成绩的必要性起了主导作用,从而决定了优秀运动员训练过程的特征[4]。

可是,针对高成绩残疾人竞技运动中完善运动员训练的研究至今仍比较欠缺。长期以来,竞技科学把“人为”的健全人的身体完善作为自己优先的研究对象,而把对于在健康方面、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方面有残疾的人们的关心看作是医学的特权,留给了矫正(译注:特殊)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保障工作者[5]。在这种情况下要使身体素质达到要求的水平,掌握完善的技术,提高比赛中的心理稳定性,只有把训练的各部分内容与恢复性措施适宜地组合,并顾及到残疾运动员的功能可能性和现有的疾患才有可能。

1960年在罗马举行第1届残疾人奥运会以来游泳就是主要竞技项目之一。与奥运会一样,残疾运动员参加了自由泳、仰泳、蝶泳、蛙泳和混合泳所有单项的比赛。带疾患的和带肢残的残疾人群体范围很宽,并且不是同一类型。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组运动员根据他们的功能可能性,而不是按残疾程度分成不同的等级。这样的功能性分类导致属于不同组别的运动员(例如脑瘫、脊椎受伤)在某些单项,例如100 m自由泳比赛中被分在同一个功能组里。

可是在安排不同组别高级运动员的教学训练过程时,也必须解决与已有疾患有关,以及促进提高运动员机体代偿功能和适应可能性的局部辅任务。所有这些最终都将促进提高运动成绩和延长竞技寿命。

恢复性治疗和康复性措施的效果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截肢运动员取决于截肢原因和水平、运动能力和生物力学特征的受损程度、在残肢的骨骼肌肉中发展的营养不良过程、心脏呼吸系统和代谢过程方面的本质性形态功能变化和病理生理学变化等。作为这些过程的结果出现了机体适应性反应受到损害,身体工作能力出现下降[67]。

脑瘫运动员康复性措施的效果取决于肌肉紧张度的受损程度,这与强直性反射和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程度有关。所有这些表明,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必须首先形成运动动作的模式。除了姿势强直反射以外,患有脑瘫运动员的运动受损还伴随动作灵活性受到限制,缺乏或减弱了平衡反应、运动协调性、动作和呼吸的协调性,减弱了动作感觉。例如,对手指直线动作的知觉出现走样,就与它们感受圆周动作和侧向动作一样。同样也遇到了智力和心理发育迟滞、各种疾患和疾病的综合征[8]。

现在游泳已被作为有效的手段来训练心脏呼吸系统、锻炼和使肌肉生物电活性、血液酶活性和神经体液调节恢复正常,增加需氧量、使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保持正常等[6,8]。健康性游泳和竞技性游泳被广泛用于肢残人之中。可是文献中缺乏关于高级残疾人游泳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及其评价在提高运动成效和运动可能性方面效果的资料。

在竞技游泳中不断提高成绩水平要求探索能不断优化游泳运动员训练和促进提高比赛条件下最高成绩的各种手段。这些条件提出了更高程度实现运动潜力的必要性,不仅提高了对运动员训练程度水平的要求,而且提高了对赛前训练过程的要求。

1 研究目的

揭示高级肢残游泳运动员训练的特殊原则。

2 研究方法

分析归纳专业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心理学和教育学测试,神经肌肉描记法,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和讨论

我们观察了21名肢残运动员,按照国际分类属于S58级,俄罗斯国家队队员或其后备队员中有3名功勋运动健将、3名国际运动健将,其余均为俄罗斯运动健将,年龄为17~25岁。

因为在残疾人高成绩竞技运动中对游泳问题的研究较少,所以对于我们很重要的是运动员如何评价在高强度训练负荷的背景下自己的身体状况。

分析问卷调查资料表明,从事多年运动训练的平均年龄为(10.5±2.2)岁。实际上所有被调查者都是直接进入游泳运动,而未从事过其他竞技项目。

大约80.95%的运动员在运动生涯开始时并没有为自己确立某个仅仅使运动功能恢复正常的目标,而是确立成为著名运动员和取得成绩的目标。

90.47%的运动员指出,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他们形成了有明确目标、忍耐力等心理素质。

71.42%的游泳运动员认为,在结束运动生涯后,对生活的适应将更容易,因为竞技运动有助于他们建立自己的生活。可是28.58%的运动员认为,他们将很难适应现实,因为运动生涯结束后的生活将极大地区别于他们目前的生活方式。

大多数运动员认为,职业竞技运动对他们的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可是从小就脑瘫的游泳运动员组的54.55%,以及截肢和肢残组的10.0%运动员指出了在每天高强度训练负荷背景下的某些主观疲劳特点——精神萎靡、睡眠不佳、经常头痛等。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出现了消极状态,但没有一个人愿意结束从事游泳。他们没有认为自己的运动生涯已走到头,而是希望能继续向前。85.71%的运动员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准备结束运动生涯,要是健康不允许他们从事竞技运动的话。在所有列举的原因中主要原因是建立家庭和一份有前景的工作。

可以归纳一下,多年从事游泳毫无疑问不仅对肢残的残疾人的社会适应,而且对他们形成个性心理特征产生了影响。

与此同时,要是对负荷量、负荷强度、训练过程的方向和恢复性措施缺乏精确的计划,要是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功能状态缺乏关注的话,那么就会成为慢性疲劳和损害健康状态的原因。这一事实表明,教练员和医生必须及时对运动员的训练负荷作出修正,以便在每一种具体情况下恢复工作能力和更细致地分析高级游泳运动员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问题,从而揭示运动员的机体在专项中的潜在可能性和保持健康。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揭示在最大程度上决定在专项竞技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主导性、决定性因素。确定这样的因素就为控制训练过程建立了必要的前提,并指明了应当完善训练程度的哪些成分,应当具优势地针对多年训练整个过程或仅针对某个阶段。

高级肢残游泳运动员训练系统的基本原理之一,按我们的观点,在于必须揭示和顾及到决定运动员一般训练程度和专项训练程度水平的因素,评定这些因素对于在专项中获得最高成绩的意义。这些资料对于有科学依据地制订运动训练过程的计划是必需的,包括在运动训练各个方面之间分配局部性训练工作量、正确地安排训练作用系统、区别对待地计划安排负荷量和强度。

所以,在残疾人竞技运动中为高级游泳运动员安排训练要求进行专门的研究,既要揭示运动员某些身体素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在保障比赛活动效果方面的作用,也要揭示这些参数在每一个训练阶段中在运动训练程度整个结构中的对比关系和相互联系。

残疾人运动员运动训练的特点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2个因素的对比关系——机体中稳定的病理性变化的水平和身体训练程度。在疾病和相关疾病的显著程度方面的个体差异对身体训练程度和工作能力指标,由此对成绩指标的动态产生本质性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我们特别现实的问题是揭示和顾及确定运动员一般训练程度和专项训练程度水平的主要因素,以及评定它们对获得最高运动成绩的意义。

借助于因子分析划分出4个综合性指标,这些指标对样本总离差的贡献达到79.62%。研究训练程度的因子结构表明,对于高级肢残游泳运动员最具意义的是专项身体训练程度,其贡献达到29.78%(见表1)。

处于第2位的是一般身体训练程度(21.75%)。可是其中带最大因子负荷的是速度力量训练程度指标(立定跳远和30 m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综合地将其称为速度力量训练程度因子。

技术训练程度水平同样是主要因子之一(14.17%),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组成成分是掌握游泳的技术方法,并顾及到肢残运动员机体的代偿可能性(0.83)。

身体发育因子不仅取决于护照年龄,而且取决于运动员的疾患,其贡献达到13.92%。

可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料与从事高级游泳运动员训练的教练员的意见有区别,他们曾被作为专家进行了访谈。例如33.2%的教练员认为自己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主要因子是技术训练程度,27.7%的教练员倾向于身体训练程度,22.2%的教练员认为心理训练的重要性不亚于上述因子。

这样一来,因子分析与教练员访谈的结果表明,有必要对合理安排高级肢残游泳运动员的训练过程进行专门研究。

为了揭示和评价决定残疾人游泳运动员比赛活动效果因素的意义,对反映运动员个性特征结构的指标综合进行了数理统计处理(见表2)。

所获得的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肢残游泳运动员的成绩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个性特征的“动机意志”因子(24.89%),这里带最大因子负荷的指标包括对竞技专项的兴趣、比赛动机;“心理稳定性”因子,由情感稳定性、自制力和较低的焦虑水平所组成,占据了第2位,该因子的贡献值为21.66%;“对事业态度”因子包含了竞技勤奋和有明确的目标,占据第3位,贡献值为15.33%;个性特征第4个重要因子是“守纪律性”(12.66%),由遵守比赛的纪律性和运动员具有批判性评价自己的可能性和行动的能力所组成。

这样一来,肢残游泳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首先与越来越高地表现这样一些个性特征相联系:对竞技专项的兴趣,竞技勤奋和有明确的目标,守纪律性和批判性评价自己的可能性和行动的能力,情感稳定性,自制力和较低的焦虑水平。

研究新的运动训练工艺不可能没有关于神经肌肉器官状态特点的知识。为了评定高级肢残游泳运动员的这一状态,我们使用了神经肌肉描记法。借助于双通道电神经肌肉描记仪并利用表面(皮肤上)电极来评定生物电活性。记录了斜方肌安静状态保持姿势时、紧张时和充分放松时的电活性,这一电活性可以判断神经调节肌肉收缩的特点和肌肉中进行的营养过程的特点。同步化(它反映了动态中振荡的平均幅度和频率)主要反映中枢调节,振荡的最大幅度的增长证明了肌肉组织中能量代谢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能量代谢既可能是植物性神经系统中枢部分营养性影响的结果,也可能是肌肉血液传输的结果[9]。

在健康人肌肉随意放松时的肌电图上可以看到较弱的、低幅(10~15 μV以下)、高频的摆动,在肌肉随意收缩时则经常出现高幅摆动(1 000~3 000 μV以下),在保持姿势或其他肌群工作时反射性地提高紧张度,并伴随肌肉生物电位幅度不大(50~100 μV以下)的用力[10]。

在О·А·普莉亚尼施尼科娃,Р·М·戈罗德尼契夫等的著作中曾揭示了运动员在保障他保持姿势(躺、坐、站)时肌肉生物电活性,其特点是幅度上相对不大的动作电位和适中的脉冲频率。放电的幅度和频率值取决于保持各种姿势者的肌肉紧张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幅度平均为20~110 μV。

在静力性用力时,肌电图的幅度和频率值取决于用力值。最大值出现在肌肉最大紧张的时候。幅度可达到1.5 mV,而频率达到160次/s。

在肌肉充分放松的情况下记录生物电位是在完成可诊察的工作细则“最大程度放松一部分肌群”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时候肌电图的幅度不超过4~8 μV,主要反映肌肉末端的活性[11]。

我们跟踪研究的运动员可以根据疾患类型和肌力减退的显著程度人为地分为2个组:11名运动员归于从小脑瘫组;截肢、先天上肢缺失或发育不足的10名运动员归于另一组。

我们观察了属于从小脑瘫的高级游泳运动员组,发现安静时肌肉最大幅度值在14.30~1 107.00 μV范围内摆动。在随意肌肉收缩时该指标为10.00~1 078.00 μV,而在肌肉放松时为8.86~1 969.00 μV。看来这里极大的个体差异与神经系统受损程度有关。

在安静状态下保持姿势时,游泳运动员斜方肌最大幅度平均为(225.06±34.08)μV,在最大紧张时——(223.32±55.13)μV,而在放松时——(313.71±28.16)μV(如图1所示)。在肌肉随意紧张时较低的振荡幅度可能既与周边神经受损有关,也可能与脊髓前角的结构受损有关[10]。

注:第1组:从小脑瘫组的游泳运动员;第2组:截肢、先天上肢缺失或发育不足的游泳运动员;健全运动员:О·А·普莉亚尼施尼科娃,Р·М·戈罗德尼契夫等(2005)的研究结果。

图 1 高级游泳运动员斜方肌生物电位最大幅度

由于从小患脑瘫与未发育成熟的脑有关,因此破坏了脑发育各个阶段的循序性。这首先导致高级整合中心没有能力对最简单的脑干反射机制产生抑制性影响。在必须放松的时候却出现提高了肌肉生物电位幅度的现象可以解释这一点。

在截肢、先天上肢缺失或发育不足的游泳运动员中发现,在安静状态下保持姿势时斜方肌生物电活性的最大幅度为3.35~766.00 μV。在肌肉随意收缩时为4.28~749.00 μV,而在肌肉放松时——5.98~754.00 μV。在安静时全组该指标平均值为(131.11±9.13)μV,在最大紧张时——(138.54±13.65)μV,而在放松时——(134.66±21.78)μV。

肢体缺失导致身体重心向尚存肢体的一侧或向较大的残肢一侧偏移。在上肢缺失的残疾人那里可以观察到改变了姿态、残肢肌肉出现萎缩,限制了肩关节的运动。除此之外,发现

血液循环系统出现变化——降低了血管的血液充盈和静脉血压,这导致激活了气压感受区和促进提高血管紧张度。这一情况的出现是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部位解除了抑制。由此可以观察到动脉压升高、心脏收缩频率加快等。类似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破坏了神经肌肉传导性和肌肉中的营养过程,由此破坏了肌肉的血供。我们所获得的在肌肉收缩时肌肉生物电活性的资料也指出了这一点。

这样一来,运动电神经肌肉描记是研究骨骼肌中进行的生理学过程及其调节机制的有效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知识可以用于建立和完善竞技健康工艺。

在对高级肢残游泳运动员观察过程中所获得的结果客观地展示了区别对待不同疾患运动员的必要性,顾及到他们的功能状态,在选择训练负荷时,也在选择恢复性措施时,按国际运动分类把他们划归到一定的功能等级。

4 结论

在研究过程中所揭示的高级肢残游泳运动员训练的特殊原则虽然是主要的,但仅仅是这一领域中各种一般性和局部性问题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提出并解决这些问题使得确定了深入科学和方法研究的发展方向,吸引专家们的关注,最终有助于解决发展残疾人游泳最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Verkhoshanky V.Programming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training process[M].Moscow:Fizkulturai Sport,1985:175.

[2]Kuramshin F.High sports achievements as an object of system analysis[M].St.Petersburg:P.F.Lesgaft SPbSAPC,1996:151.

[3]Platonov N.The system of training athletes in Olympic sport.The general theory and its practical appendices[M].Kiev:Olimpiyskaya Literatura,2004:808.

[4]Rubin S.Olympic and year training cycles[C]//The theory and practice.Moscow:Sovetsky Sport,2004:136.

[5]Dudkin V.The sociomedical potential of adaptive sport:abstract[D].Volgograd,2006.

[6]Evseev P.Adaptive physical culture and fitness shape of the handicapped[M].St.Petersburg:SPbSAPC,1996:95.

[7]Kurdybaylo F.Swimming as a method of motor rehabilitation of the handicapped after amputation[J].Teoriyai Praktika Fizicheskoy Kultury,1998(1):5053.

[8]Mosunov F.Hydrorehabilitation / F.Mosunov // Adaptivnaya fizicheskaya[J].Kultura,2000(3):3638.

[9]Nikolaev G.Workshop on clinical electromyography[M].Ivanovo:Nauka,2003:264.

[10]URL[EB/OL].[20130625].http://doctorspb.ru/artikles.php?artikle id=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