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国文化营销范文

中国文化营销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国文化营销,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国文化营销

篇1

摩根和亨利则给予关系营销最为宽泛的定义:关系营销就是旨在建立、发展和保持成功的关系的所有营销活动。关系营销能够给企业带来长期财务绩效基于经济学上的两点论据:第一是保持一个老顾客的费用远远低于争取一个新顾客的费用;其次是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越持久,这种关系对企业来说就越有利可图。

二、中国文化与关系营销

文化是构成市场营销环境的重要变量。致力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企业必须在研究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来开展关系营销。因此,中国企业必须理解中国文化传统下的人际关系,其包括以下要点:

1.中国文化下的人际关系

学者乐国安认为,人际关系是指“在现实社会的实际活动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系(包括认知、情感)和相应的行为表现”。台湾学者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型,将人际关系分成三类,情感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情感性关系通常是指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混合性关系通常是指个人和亲戚、朋友等熟人之间的关系,工具性关系则是个人为了获取某种资源,和陌生人所建立的关系。

2.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1)重人情。人情可以说是中国人际关系的基石,它是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和儒家伦理的规范下发展出来的一种带有社会交换性的社会心理,是传统中国社会强调家族制度的直接体现。人情是中国人际关系的一个纽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方人交往中重礼不重情,而中国人则重情不重理。中国人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往往加入了很多人情的成分。要与中国人发展人际关系,很难摆脱人情的束缚。即使是工具性关系也要先讲人情。

(2)讲面子。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叫做“面子”。中国台湾学者黄光国认为,面子是一个人透过别人的评价或对待他的行为与态度所形成的自我形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面子主要是他人取向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有没有面子往往取决于他人。而中国人又特别看重面子,这就导致我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能不重视随时给予对方面子。

(3)重礼。中国人常讲“礼尚往来”,这就说明“礼”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人际关系的目的有二:其一是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其二是把人际关系作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关系。“礼”的形式化,导致“人情”、“面子”都可以被当作“礼”来进行交换。

3.基于中国文化的关系营销

在中国特定的文化条件下,关系营销常常具体表现为:在市场交换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手段(正当的和不正当的手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然后再利用这些关系网络来谋求经济利益。这与美式的关系营销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1)关系主体不同:西方的关系营销主要讲的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互动活动,即使涉及组织之间的人际关系,它强调的也往往是通过个体所体现的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因此,西方的关系营销更加地注重理性,人情因素往往居于次要的地位。而中国的关系营销则强调通过建立个人关系来建立组织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中国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一个销售人员的离去,造成了大批顾客资源的流失”。

(2)关系目的不同:美式的关系营销采取一种功利性的模式,之所以建立关系完全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而中国的关系营销则把感情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交易双方在实现交易之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来培养感情。其次才是正式进行交易。也就是说,美式的关系营销是为了获利和建立竞争优势;而中国文化条件下的关系营销是以其自身为目的的。

(3)关系基础不同。美式关系营销以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中国的关系营销更多的是采用社会性纽带为基础。这些社会性纽带包括: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等。即所谓的“五缘文化营销”。

三、基于中国文化的关系营销策略

1.关注感情的培养

人情是中国人际关系的基石,即使是关系营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赢得商业利益,也不能完全抛弃人际关系中感情的培养。美式的关系营销通过强调共同利益来发展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而中国的关系营销则必须强调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培养。

2.关注顾客自尊

中国人非常看重“面子”,这就要求企业在开展关系营销的时候,必须给予消费者自尊以足够的关注。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赢得他人尊重的需要,这一点在中国体现得更为突出。如果顾客感到企业根本不尊重自己,也就是“不给自己面子”,那就会对企业关系营销采取不认可的态度,进而导致企业的关系营销努力失败。

3.关注私人关系的发展

在中国,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往往表现为企业管理者或其他成员之间的私人关系。因此,企业在开展关系营销的时候,一定要关注私人关系的培养。通过企业内部成员与顾客之间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来有效地开展关系营销。

总之,关系营销这一外来的理论,只有在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篇2

传统的市场营销强调营销的交易性,而关系营销则认为企业需要通过建立与顾客的良好关系来谋求自身的长远利益。笔者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我国企业必须采用关系营销的观点,将注意力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上转移至顾客,深入细致地体察顾客的需求与偏好,进而通过数据库营销等手段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在“过剩经济”的条件下谋求竞争优势。

一、关系营销的内涵

摩根和亨利则给予关系营销最为宽泛的定义:关系营销就是旨在建立、发展和保持成功的关系的所有营销活动。关系营销能够给企业带来长期财务绩效基于经济学上的两点论据:第一是保持一个老顾客的费用远远低于争取一个新顾客的费用;其次是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越持久,这种关系对企业来说就越有利可图。

二、中国文化与关系营销

文化是构成市场营销环境的重要变量。致力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企业必须在研究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来开展关系营销。因此,中国企业必须理解中国文化传统下的人际关系,其包括以下要点:

1.中国文化下的人际关系

学者乐国安认为,人际关系是指“在现实社会的实际活动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系(包括认知、情感)和相应的行为表现”。台湾学者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型,将人际关系分成三类,情感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情感性关系通常是指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混合性关系通常是指个人和亲戚、朋友等熟人之间的关系,工具性关系则是个人为了获取某种资源,和陌生人所建立的关系。

2.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1)重人情。人情可以说是中国人际关系的基石,它是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和儒家伦理的规范下发展出来的一种带有社会交换性的社会心理,是传统中国社会强调家族制度的直接体现。人情是中国人际关系的一个纽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方人交往中重礼不重情,而中国人则重情不重理。中国人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往往加入了很多人情的成分。要与中国人发展人际关系,很难摆脱人情的束缚。即使是工具性关系也要先讲人情。

(2)讲面子。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叫做“面子”。 中国台湾学者黄光国认为,面子是一个人透过别人的评价或对待他的行为与态度所形成的自我形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面子主要是他人取向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有没有面子往往取决于他人。而中国人又特别看重面子,这就导致我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能不重视随时给予对方面子。

(3)重礼。中国人常讲“礼尚往来”,这就说明“礼”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人际关系的目的有二:其一是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其二是把人际关系作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关系。“礼”的形式化,导致“人情”、“面子”都可以被当作“礼”来进行交换。

3.基于中国文化的关系营销

在中国特定的文化条件下,关系营销常常具体表现为:在市场交换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手段(正当的和不正当的手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然后再利用这些关系网络来谋求经济利益。这与美式的关系营销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1)关系主体不同:西方的关系营销主要讲的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互动活动,即使涉及组织之间的人际关系,它强调的也往往是通过个体所体现的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因此,西方的关系营销更加地注重理性,人情因素往往居于次要的地位。而中国的关系营销则强调通过建立个人关系来建立组织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中国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一个销售人员的离去,造成了大批顾客资源的流失”。

(2)关系目的不同:美式的关系营销采取一种功利性的模式,之所以建立关系完全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而中国的关系营销则把感情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交易双方在实现交易之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来培养感情。其次才是正式进行交易。也就是说,美式的关系营销是为了获利和建立竞争优势;而中国文化条件下的关系营销是以其自身为目的的。

(3)关系基础不同。美式关系营销以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中国的关系营销更多的是采用社会性纽带为基础。这些社会性纽带包括: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等。即所谓的“五缘文化营销”。

三、基于中国文化的关系营销策略

1.关注感情的培养

人情是中国人际关系的基石,即使是关系营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赢得商业利益,也不能完全抛弃人际关系中感情的培养。美式的关系营销通过强调共同利益来发展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而中国的关系营销则必须强调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培养。

2.关注顾客自尊

中国人非常看重“面子”,这就要求企业在开展关系营销的时候,必须给予消费者自尊以足够的关注。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赢得他人尊重的需要,这一点在中国体现得更为突出。如果顾客感到企业根本不尊重自己,也就是“不给自己面子”,那就会对企业关系营销采取不认可的态度,进而导致企业的关系营销努力失败。

3.关注私人关系的发展

在中国,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往往表现为企业管理者或其他成员之间的私人关系。因此,企业在开展关系营销的时候,一定要关注私人关系的培养。通过企业内部成员与顾客之间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来有效地开展关系营销。

总之,关系营销这一外来的理论,只有在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参考文献:

[1]乐国安王晓霞汪新建: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南开大学,2002

[2]黄光国:多元典范的研究取向:论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P237~P238

[4] Arias,J.T.G.,1998,“A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pproach to Guanxi”,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8,32(1/2):145~156

篇3

关键词:中国文化;汽车营销;营销组合策略;文化营销;新制度经济学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和中国汽车消费者的日趋成熟,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对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逐渐显露出影响力,汽车企业调整其营销组合策略以适应这种影响非常有必要。本文旨在研究中国文化因素对汽车营销组合策略的影响,提出改善国内汽车营销的相关建议,促进中国国产汽车业的创新与发展。2008年中国汽车产量增至934.5万辆,其中轿车503.73万辆占大部分,所以,我们说的汽车主要是轿车。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营销组合理论(4Ps)

营销组合理论4Ps指的是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渠道)和Promotion(促销)。4Ps营销理论(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Ps)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着营销组合理论的提出而出现的。1953年,尼尔・博登(Neil Borden)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就职演说中创造了“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这一术语,其意是指市场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所谓“营销变量”或“营销要素”的影响。杰罗姆・麦卡锡(McCarthy)于1960年在其《基础营销》(Basic Marketing)一书中将营销要素一般地概括为4类: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即著名的4Ps。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畅销书《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第一版进一步确认了以4Ps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

(二)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具有独特的内涵, 它是以战略营肖理论为指导,以企业文化为媒介来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系统行为。它是基于文化与营销的结合, 把文化观念融到营销活动的全过程, 是文化与营销的一种互动与交融, 但是它强调物质需求背后的文化内涵。其实质是从产品与文化的融合人手, 有意识地通过发现, 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 与消费者产生文化共鸣, 将文化的因素渗透到企业营销的整个过程从而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汽车文化营销是汽车战略营销模式之一, 对我国汽车企业由传统营稍转向战略营销具有重大意义。

(三)文化影响营销成本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它包括正式制度安排(也称正式约束或正式规则)和非正式制度安排(也称非正式约束或非正式规则)。正式制度安排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出来并通过国家等组织正式确立的成文规则,包括宪法、成文法、正式合约等。非正式制度安排则是指在人们长期的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约束,包括价值信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相对于正式制度安排,非正式制度安排具有自发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非正式制度安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当它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强化激励机制,提高经济绩效,而当它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不一致时,它可以干扰经济的正常运行,阻碍制度的变迁与创新,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诺斯认为,任何经济、社会发展和变迁的成功,除了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正式规则的改变外,还不能忽视文化的非正式规则的功能效应。文化作为非正式规则影响交易成本,从而影响经济绩效。所谓交易成本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

二、中国文化因素的特征

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因此本文探讨的中国文化因素以儒家文化为主,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为辅。故中国文化的特征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以人为本、尚和、实用、仁爱、礼治、中庸和信义。

1、以人为本。在一定意义上,儒学就是人学。孔子提“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并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汉代经学和宋学都秉承了“以人为本”的理论特征。我国的民本思想可以上溯到殷周时期。《尚书》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此后,孔子告诫统治者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治民要宽,养民要惠”; 荀子提出“平均爱民”、“王者富民”;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唐甄说“国无民,岂有四政”… …,无不体现了民本思想的内涵。

2、尚和。中国人一向注重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几乎将所有心思都放在与他人、自然的交往上,甚至中国人的宗教也多是他们人际关系的一个扩展,因此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如果说“竞争”是西方人平衡人我关系与群我关系的基本手段,那么,尚“和”就是中国人平衡自我关系和群我关系的根本准则。中国人自先秦以来就非常推崇“和”,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导致尚“和”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潜意识。尚“和”心态可以说是中国人心理的的一个突出特点,渗透于中国人对人对事的各种看法中。

3、实用。注重从实用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显著特色。《荀子・天论》说:“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辨,不急不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而不舍也。”于是,在判断的类型上,与西方人优先考虑“事实”的判断类型截然不同,中国人优先考虑“价值”,喜欢从有用的还是无用的或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角度对人对事进行评判,而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为求实用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含义。

4、仁爱。仁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孔子认为“仁”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仁者爱人”,包含着对人们基本权利承认和肯定的内容。“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的基本涵义有:1.家族成员间的亲善关系。孔子解释仁的根本涵义时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2.“泛爱众” 、“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要用对待家庭成员间的友善态度来对待一切人。具体表现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他人有理解、宽容的态度和心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仁者爱人”表现在统治者身上就是要有爱民之心,实施仁政和德政,为老百姓谋利益,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与民同忧,与民同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5、礼治。礼治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主旋律”。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贯穿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始终。礼是关于社会生活的具体制度、规范和准则仪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政治制度,二是伦理道德规范。“礼教”、“礼制”是维护宗法主义的等级秩序、治国安邦的根本,其功能在于处理国与国之间、君与臣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基本精神是“礼让”,以便从根本上消灭人与人之间的争夺,理顺社会中的各种横向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

6、中庸。中庸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减震器”。说文解字释中庸:“中,正也;庸,用也”;朱熹认为“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无及”;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也乎! ”中庸是孔子所创的哲学方法论。中庸的核心是让人们通过道德修养走调和折中的道路,遵守三纲五常规范,达到中立、中和的道德心境和状态,以安定封建秩序。中庸本意是反对“过”与“不及”。 但也不能简单地把不偏不倚的折衷倾向理解为中庸之道,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和平、信义、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利益的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有着极大的作用,尤其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7、信义。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三、汽车企业文化营销的策略重点

(一)汽车企业文化营销的产品策略

文化营销在实施的过程中,文化最直接地体现在其营销的产品中, 那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就汽车本身而言并无情感, 但一旦通过别具一格的设计赋予汽车文化气息和情感色彩, 使之与消费者的心理满足相吻合。当今世界汽车市场上,德国车的严谨朴实、美国车的自由豪放、法国车的浪漫温馨、英国车的高贵典雅、日本车的精明细致都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鲜明的品牌差异化形象。德国人的品味在本质上是根深蒂固的,它变化得很慢且具有持久的品质, 在奔驰汽车的设计方面,其设计变化得很慢,而且一旦有所改变,必须小心翼翼地加以平衡。日本人喜欢从部分角度看汽车, 而美国人追求的则是全景而不是部分。当西方人对汽车进行想象时, 他们是从侧视的角度, 而日本人则是从前观的角度。西方人喜欢汽车内有肌肉般的光滑感, 而日本人则讨厌他们的汽车有动物的特征。当日本人迫于市场压力在车内装模中采用皮革时, 他们首先除去了它的气味,而西方人则认为这是皮革装饰吸引他们的地方。

(二)汽车企业文化营销的定价策略

从文化营销的角度看, 在汽车产品的价格构成中, 不仅包含汽车的实用价值, 也包括其精神价值,而且后者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因而,汽车企业在对顾客的心理价格有正确估计的情况下, 可定出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价格。如宝马车和奔驰车在全球就是采用高价格等于高质量、高社会地位的形象占据了全球主要的豪华车市场又如奇瑞契合多数年轻白领的消费能力, 以极高的性价比满足年轻人通过驾车所实现的工作、娱乐、休闲和社交的心理需求。

(三)汽车企业文化营梢的促销策略

从文化营销的角度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一是价格策略,包括大幅降价、送汽油、送汽车装饰等。二是奖励策略,奖励现金或提供旅游机会尤其受顾客欢迎,如丰田皇冠推出的“买皇冠、赢香港迪斯尼主题乐园行”活动。三是广告促销,广告本身就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文化,广告策略主要是通过赋予商品文化内涵,“唤醒”顾客的心理需求。四是公关促销,公关促销的方式多种多样,也能给汽车营销更多的创新空间,对企业的影响也更为深远而长久。举办车展、企业直接参与教育、医疗、环保、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活动来贡献社会服务社会等都是公关促销常用的方式。

(四)汽车企业文化营梢的渠道策略

汽车营销渠道以制、汽车有形市场和四位一体的专卖店为主,同时有汽车超市、因特网销售等多种销售形式。文化差异导致我国汽车的分销渠道也各不相同。在部分大中城市中通过汽车品牌店和汽车连锁店进行销售在其余地区多以集贸市场式或小型店铺式经营为主。而在国外汽车销售通常采用“多位一体”的汽车专卖店和“专卖总汇型”的汽车城或交易市场的形式。加入WTO后,大中城市可以与国际接轨,。

四、融入中国文化因素制定汽车营销组合策略

(一)产品策略。第一、在外形方面,重中庸之道,外观设计须大气,然又有国际化气息;第二、汽车性能设计方面,功能设计须全面,汽车的功能配置力求全面;第三、汽车经济性方面,中国消费者重实用,且受崇检思想的影响,所以小排量车以其经济性,在中国非常受欢迎。第三、在环保性方面,中国消费者尚和,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尤其是现在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新能源汽车,所以油电混动汽车和全电力驱动型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在中国非常有发展潜力。

(三)价格策略。第一、中国消费者受中国文化中庸之道思想和崇俭思想影响,中国消费者通常能够量入为出,所以汽车信贷在中国不太好开展,消费者大部分还是选择一次性付款,因此汽车性价比高的汽车在中国受欢迎;第二、中国消费者重眼前实惠,所以汽车销售企业可以牺牲一部分不重要的服务,以节省成本,这样就可以做到售价比别的销售企业低,从而吸引顾客,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三)促销策略。首先,中国是礼仪之邦,重礼仪,因此汽车销售企业因注重店面的装修和店内的服务;第二、中国消费者习惯亲身接触商品后做出购买决策,所以汽车销售企业应该做好试驾的环节;第三、中国消费者重仁,仁者爱人,表现在汽车销售上,如果针对于顾客能够有一些折扣或是有着良好的服务,顾客就会对经销商产生好感,这样容易达成交易,甚至买车的人会带来新的顾客或二次购买。第四、爱国主义激发购买。当“一汽奥迪”面市时,面对国内市场上强势的国际名车,如何进行产品定位、打响入市的关键一役,全面推进新产品的营销战略就成了头等的问题。然而,一句价值70万元的广告词“走中国道路,开一汽奥迪”带来了预期效果,树立了奥迪的品牌形象。而这一效果的达到缘于它在现代文化创意中和谐地融入了一种文化信号-国产精品,切中了国人文化观中最传统的一面-爱国主义。

(四)渠道策略。第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消费者对礼节要求很高,因此服务态度对中国消费者来讲非常看重;第二,中国有句古话,叫“三思而后行”,这也折射出中国消费者的购物习惯,通常是货比三家,并在了解商品的各种信息尤其是亲身接触到商品后才做出决策,所以试驾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三、中国消费者习惯量入为出且崇检,重实惠,因此超市以及国美苏宁等家电卖场能够在中国大行其道。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持续提高,相信不久的将来,国人买汽车的心态将会像买家电一样地平常,根据对中国消费者的分析,相信汽车超市模式将会在中国如同国美、苏宁一样走向成功。所以中国汽车销售汽车应朝着这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Rongxing Guo .How culture influences foreign trade: evidence from the U.S.and China[R].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of China. Peking University,2004.

[2]苑玉凤等.《汽车营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6月

[3]汪凤炎等.中国文化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4]何晓明.中国文化精神论纲[A].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年1月

[5]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文化评论.2008年3月

[6] 刘霞.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与儒家思想[J].安徽文学.2008年第10期

[7] 吕树盛. 中国汽车营销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6年5月

[8]蒋锐.卫礼贤论中国文化[J].德国研究.2006年第21卷第4期.

[9]陈翩翩.汽车营销模式发展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8年7月

[10]王秀丽等.汽车销售4S模式研究[A].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9月

[11]朱继涛等.汽车超市――打造二三级城市汽车营销新模式[J].策略维度.2008年1月

篇4

关键词:企业文化;市场营销;品牌;营销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企业文化的概述

从管理与竞争的角度来看,概括的讲,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

二、企业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欧美国家的企业文化特点

1.尊重人,信任人。以往许多欧美国家的企业把员工仅仅看成是企业追求物质利益的“经纪人”和获取利益的“工具人”,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把员工的发展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之一,尊重员工的个性、尊严和价值,努力满足员工多方面的需求,积极构建企业与员工的“命运共同体”。

2.永远自信,锐意创新。面对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欧美国家的企业普遍以创新与变革为其企业文化的最高价值观,努力在创新和变化中寻求和把握机会。

3.鼓励参与,开放管理。开放式的授权参与企业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化的企业文化。企业鼓励员工积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参与企业管理和创新活动,要求公司管理人员经常与员工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4.重视培训,组织学习。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欧美国家的企业都十分重视知识资本的作用,不断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工作的力度。致力于创建学习型的工作组织。

5.诚实经营,优质服务。在许多西方国家,诚实信用被奉为“帝王原则”。这主要是由于他们长期形成的制度规范在起作用,而不仅仅是道德和法律问题。零售业实在是一个“诚实经营”的行业。

(二)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现状

1.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从“移植组装”开始向“自主开发”阶段迈进,但总体上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企业好,西部和民营企业差。

2.我国对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研究方法已经开始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研究范围从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扩展到非公有经济实体甚至虚拟企业的企业文化,研究对象从单纯的研究企业形象开始到研究企业审美文化和“知识资本”的人才要素等。

3.许多中国企业缺乏对商标标识和产品“品牌”价值的认识,缺乏对知识产权的防御保护意识。

三、企业文化与营销的关系和作用

(一)企业文化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1.企业文化是市场营销传播产品信息的载体。营销人员是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不是内部的活动,企业面对的是外部的市场。恰当的传递企业的品牌、品味可以加深顾客的认同感。营销人员是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营销人员通过积极传播企业文化传达企业理念、企业精神,让客户认同,产生购买的欲望,从而促进产品销售。

2.企业文化巩固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提高企业文化。中国文化企业要构筑自己的销售网络,减少中间环节的盘剥,形成快速敏捷的反应机制。市场经济就是竞争性经济,而竞争又是通过市场体现出来。我们研究世界五百强的企业营销就会明白,深层次的竞争都是在企业文化上进行的。

3.企业文化凝聚企业力量,市场营销促使文化发展。企业文化是一种超血缘文化,将一批不同血缘关系或者说根本不相关的人聚集成一个团队并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市场营销在企业文化的指引下,通过员工共同努力和创造性实践,实现绩效目标,同样市场营销直面市场和客户,把不断变化的市场情况和客户需求反馈回企业促使企业文化不断进步和完善。

(二)企业文化在营销中的作用

1.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国际营销界最权威机构――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给品牌的定义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他们的组合运用。从营销来说,品牌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也不是一个产品的普通概念,它是产品对应群体的情感价值的满足。企业文化是品牌塑造的外在推动力。它需要具有推动企业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措施。

2.企业文化构筑营销传统。用文化打造营销传统,实质上就是企业的经济哲学、价值理念等长期作用于营销活动而形成的结果。

3.企业文化打造营销策略。策略是营销的重要手段,用文字打造营销策略,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营销策略,以拓展市场,并充分体现营销文化的价值所在。

四、对建设企业文化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技术投入

企业的技术和设备的现代化反映了企业的文明程度,决定企业的竞争力,是优质企业文化物质载体的保证。

(二)注意企业形象力开发

从现在市场发展趋势看,形象力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良好的企业形象具有创造消费信心的功能,等于社会为企业颁发了一个“信用证”,会使客户慕名而来,并成为固定客户,使广大消费者为企业产品和服务产生信任和依赖。在众多企业都着力塑造企业自身形象的今天,企业应该特别注意突出本企业形象特色,要具有个性、特性、要给社会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注重文化与营销市场的结合

篇5

[关键词] 餐饮业 跨国经营 文化营销 特许加盟

要说到吃,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比得上中国,但近几年来,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西方快餐业在中国的连锁店却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见,这些西方餐饮企业推销的不仅是有形的产品,而是一种经营理念,一种饮食文化。这也正是这些西方餐饮业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即文化营销。

作为一种营销观念,文化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质化产品为前提,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为目的,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营造、实施、保持的文化渗透过程。这对于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西方餐饮业进军中国市场,实行跨地域、跨文化营销非常重要。下面就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例,分析其文化营销理念。

一、经营哲学分析

1.观念营销理念

企业的文化营销,是指营销文化理念,运用文明与传统,道德与法制等文化理念进行商品促销行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企业在全球化营销中只有消除文化上的差异,融入本土化文化才能进行跨国经营。比如肯德基在冬季推出浓情汤系列,就是中国的榨菜肉丝汤,更加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这使企业与产品在中国消费者中颇具亲和力。

当企业文化与东道国文化相冲突,不能为东道国所接受时,就需要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观念营销。所谓观念营销就是把新的消费理念、消费情趣等消费思想灌输给消费者,使其接受新的消费观念,改变传统的消费思维、消费习俗和消费方式。“产品营销”是低层次的被动销售,而“观念营销”则是快于市场节拍,引导市场消费的主动营销。只要能够让大部分消费者接受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就能形成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出现一股新的消费热潮,拉动消费的快速增长。

2.末日管理理念

末日管理是指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面对市场和竞争都要充满危机感,意识到企业有末日,产品有末日,企业鼎盛时期往往也潜伏着最大的危机,树立“怀抱炸弹”的经营思想,形成一套独特的放眼国际,争创一流的营销方式。

麦当劳在成立之初就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在掘得事业的第一桶金后,在其总部设立了设备一流的汉堡包大学,为企业经营培养人才。这不仅在快餐业乃至全球企业界都是一个创举。麦当劳汉堡包大学的观念是“企业首先是培养人的学校,其次才是快餐店。”正是其认识到没有永远的企业,却有永远的人才,居安思危,才使企业久盛不衰。

3.品牌营销理念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品牌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品牌的重要特征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性。麦当劳的招牌设计:红色为底,金黄色的“M”图案,形成独特的拱形标志,一眼就能在林林总总的店牌中被辨认出来。这里,它运用了色彩心理学的原理:红黄色调的搭配,在分外醒目的同时,又让人感觉无比的舒适和温暖,使消费者驻足,不知不觉就停留在麦当劳门口。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产品趋于同质化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除了消费者对产品功能的需求之外,消费者还有更深层的差异消费需求吗?消费者的需求会不会受文化的影响?对奔驰车的羡慕、劳力士表的青睐,仅仅是对产品功能需求吗?分析这一现象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一切都源于文化的吸引力,所有这些产品充当的都是消费者文化需求的载体。消费者在同质化产品面前选择的标准就是文化的吸引力,而对此最好的诠释就是对品牌的认识和评价。

综上所述,西方餐饮业在中国的营销哲学可概括为:先营销文化理念,再营销有形的商品。

二、经营机制分析

跨国企业在跨国营销活动中,确切地说是在跨文化营销中,其文化营销策略不仅是外在的、有目的的文化融合,而且还包括内在的、本企业的运营机制、基本政策,即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1.企业形象定位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形象定位,这一个性鲜明的形象是区别于竞争对手、进行产品促销和企业发展的基础。麦当劳追求的是以年轻、活泼作诉求点,努力为顾客提供一个轻快的用餐环境,注重树立清洁(clean)、快速(fast)、品质(quality)、服务(service)、价值感(value)的企业形象。而肯德基则是定位在“家庭成员的消费”,提供一个家庭式的温馨团圆的用餐气氛,并且以独特口味的商品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差别化的企业形象定位,使得企业即使在同一个区域市场的竞争中,也能够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心理的消费者。

2.特许加盟制度

西方餐饮业在中国的发展形式大多采用特许加盟制度,从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到1995年发展到50家门店,一年后翻了一番,达到100家。目前,肯德基连锁店已遍布全国100个城市,北至齐齐哈尔、大庆,南至桂林、海口,东至舟山、威海,西至西安、重庆,到处都有肯德基。

中国也曾经有过风靡各个城市的“成都小吃” 但是,每个成都小吃都是各自为政,仅仅是名字上相同,经营者都不相同,很难成为一个品牌。其原因在于,中国人善于跟风和模仿,但是不善于作长线的运营,有品牌意识但是没有品牌营销的概念,不能形成强有力品牌。

3.社区经营理念

在连锁店的公共关系中,社会关系是相当重要的一环,由于连锁店各分号一般以一定区域的居民为目标顾客,它便需要和所在地的政府、社会团体或单位以及全体居民保持和睦的关系,根据各分店附近的商圈特性,人潮特性制定公关策略。

麦当劳不仅仅以全球品牌为努力目标,更强化社区与社群的经营。因此,麦当劳针对五到十分钟的商圈范围,将其定义为社区,争取消费者与居民的认同与好感,创建麦当劳与社区的合作关系。麦当劳每年捐出4%的营业所得,约5000万美元用于各项赞助活动,麦当劳总裁透纳曾说:“使我们的名字出现在公众面前,而创造一个足以抵消卖汉堡包的企业形象。我们的动机99%是商业性的。”

4.确定目标消费者

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正确确定目标消费者群体至关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以后企业宣传和促销行为的开展。进军中国的西方餐饮业运用独特的文化角度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麦当劳、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后,它们的市场对象超乎国内行业的想象,不是成年消费者,而是无收入的小朋友。麦当劳的思路是只有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才能赢得成年人手中的钱袋。确立消费受众后,洋快餐展开了强大的促销攻势。品尝麦当劳可以获得优惠券,可优惠25%;在特定时间消费,可以和“麦当劳叔叔’,一起逛迪斯尼乐园……当你高兴地拿到优惠产品时,麦当劳公司也高兴地拿到了利润;

5.行业标准和就餐形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相对于国人的注重满足于口腹之欲,西方的餐饮业则更加理性、更注重科学。麦当劳对马铃薯要求极其苛刻,不仅对其外形,而且对其淀粉含量也有严格的要求,不达标者休想进入麦当劳。由于麦当劳庞大的消耗量,使得马铃薯生产者不得不按其要求生产。麦当劳形成了行业的标准,而肯德基快餐为了保证炸鸡的独特风味,规定其产品现炸现卖,超过十五分钟的食品一律收回,这就保持了炸鸡的品质和口感,使肯德基炸鸡风味如一。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管理,使顾客在洋快餐的任何一家分店品尝到的都是一样的产品,增强了顾客的信赖感。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家庭文化形成了饮食制度上的合餐制,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与人之间交际、联系日益密切,许多人对合餐制感到不适。而西方人追求个性、实现自我的传统,以及由此形成的洋快餐分餐制正好迎合了这部分人的需求,吸引了大量顾客。

西方餐饮业正是通过对文化因素的分析,一方面尊重中国文化,注意中国文化对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影响,即“影响文化”;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独特的西方文化特色来吸引中国消费者,即“渗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使中国消费者接受西方的文化,进而接受西方的产品。

通过以上对西方餐饮行业经营哲学和经营机制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跨国营销中,文化因素至关重要,文化营销在企业活动中的作用是重要的,甚至是居主导地位的。

参考文献:

[1]王芳:西方餐饮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营销理念分析,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马道宗:商战奇略[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3

[3]赵涛:专卖店经营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布艺文化 营销策略 文化产品 文化市场

一、中国传统布艺文化简述

1.中国传统布艺文化的地位

在中国,传统布艺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分支,是中华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在生活和工作中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真实反映民族特质和实际的文化种类,中国传统布艺文化具有典型的东方特色和农耕风貌。中国传统布艺文化是创造新型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制造和使用布艺制品的思想的总前提,它具有特殊的理论、思维基础,对于当前的布艺文化发展有着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作用。

2.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优势

首先,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具有特殊性,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有着鲜明的特色,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审美形式、生产材料和制作工艺无处不表现出中国的文化特征和传统,是中国传统生活和文化的概括和凝练。其次,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表现出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国传统布艺文化具有几千年的传统,这里既包含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的广度,有能说明中国传统布艺文化的深度。其三,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实用与美观相济,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都脱胎与传统手工制造,也是方便生产生活的生活用品,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存在是制造工艺、产品价值和审美文化的集中体现。最后,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是综合性产物。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既是一种实用的艺术,又具有很强的经济性,很多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文物价值。

二、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政府部门职能还存在着各种漏洞和弱项,这导致当前无论是市场还是政府都没有有效地引导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科学营销和市场开发的过程,再加上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关键,这导致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自身的缺陷一直存在,且难于克服,特别是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制作人越来越少,制作方法纷繁复杂,生产利润越来越低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导致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一直处于开发前的漫长时期,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市场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和认可。

1.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市场有待于开发

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市场存在着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和行业等级标准,这导致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价格定位准确性不够,不是太高就是太低。不成熟的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市场开发会引起市场没有权威性的价格,也不具备科学可靠的质量评定体系,同样的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可能会因为对不同的人而出现价格上的巨大差异,顾客购买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可信度低。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没有一个职能部门能够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与扶持,因而事实上是处于自生自灭的原生市场状态。随着人们品牌意识的增强,缺乏品牌企业支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在流通领域就缺少应有的地位。

2.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出现萎缩

首先,目前市面上的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全国景点和旅游区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几乎一样,既没有做到紧扣景点和地方的特色,又缺乏对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表现。此外,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因为“后继无人”只能“坐以待毙”,严重制约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生产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3.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良莠不齐

目前市面上的传统工艺品制作工艺水平低下。质朴不等于低劣,很多市面上的传统工艺品生产环节粗制滥造的情况严重,质量低下。民间手工艺产品因为是人工手制,虽然不似机器批量生产的整齐划一,但是仍可制作出大量精品。好的手工艺产品制作精良,构思巧妙,器物上渗透出手工艺者的匠心独运,这正是旅游者心仪的纪念品。其非均质化也让购买者更加认可其纪念意义。

三、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营销策略

1.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销售策略

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要想能够被他人欣赏、被市场认同、长久的存在,应该突出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特点,并应该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作用,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有机地融入到旅游的消费之中,扩大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销售市场。首先,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生产要突出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地方特色,避免同类商品的同质化倾向,做到既保护自己的利益又能保护他人的收入,既延续地方的传统特色又能丰富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样式和内容。其次,要建立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品牌,要树立品牌意识,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打上诚信和质量的烙印,在突出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品牌同时,达到方便宣传的效果。最后,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销售中应该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转化为承载五千年历史的载体,既能保证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销量,又能促进相关产业和环节的蓬勃发展。

2.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分销渠道策略

现今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生产呈现出规模小、周期长的特点,一些复杂的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还需要大量的手工操作,这就造成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家庭式生产为主的模式,这对于生产集团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的潮流来说无疑是一种制约,应该开发一种新型的策略,将生产和销售脱离,实现生产者专心生产,销售者专务销售的形式。在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销售上应该统一标准和品牌,这样不但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降低采购成本,而且还有利于保护生产者利益,增加销售渠道的资金流量,形成多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格根哈斯,姚建岗.浅谈中小企业营销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06(11)

篇7

广告宣传

“一支好酒,来自天籁”,神秘而充满震撼力的广告宣传口号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独特奇异的遐想世界。在香格里拉·藏密的广告宣传策略中,企业将人们在心底对世外桃源(香格里拉是对英语中“世外桃源,Shangri-La”的音译)生活的向往再度挖掘和提炼,通过赋予产品这一地域文化概念,宣扬消费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助“香格里拉·藏密”与“理想中的生活”实现对接。“传奇品质·百年张裕”,作为中国葡萄酒市场最具文化底蕴的品牌──张裕更是将“酒是陈的香”与自身的百年历史极富创造性地浓缩在这短短的八个汉字当中,让消费在消费张裕产品的同时将自己与历史的厚重与深沉联系在了一起。

葡萄酒企业在向市场受众传播各种讯息时,无非是着力于时尚感、历史感、成功感、亲和感、神秘感、尊贵感或者绿色感等一系列品牌形象。这就要求企业营销人员在广告创意及其随后的媒体选择上始终围绕以上企业想要成就的品牌形象来作出取舍。首先,要求广告创意紧扣品牌形象,而且能够顺畅地被传递或理解;再者,优秀的广告版本需要通过适当的媒体到达合适的受众。简单举例来讲,如果企业想要塑造一种成功的、尊贵的品牌形象,那么以一种过于大众化的沟通语言,然后将之置于区域市场的当地晚报来大量投放,这无异于是一种广告预算的浪费。

事件营销

在2005年9月2日举办的“成龙上海慈善周末”上,龙徽干红获得了这次慈善义演的冠名权,通过这次冠名,不仅可以扩大龙徽在以上海为龙头长三家地区的品牌知名度,而且社会大众还会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龙徽品牌相联系。此外,张裕与上海财富论坛、张裕与法国中国文化周、张裕与世界市长论坛、张裕与博鳌亚洲论坛、龙徽与世界市长论坛、烟台长城与大连国际时装节、华夏长城与山海关老龙头新千年庆典等无不体现了企业品牌与事件特点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成功的、时尚的、喜庆的情感联想成为二者之间的共同诉求。

在行销传播的过程中,企业经常通过赞助一些公众关注度较高的事件来达到宣传企业品牌的目的。在选择赞助事件时,应该把握的原则是所要发生的事件与企业品牌的独特属性之间产生关联,从而催生出最大的宣传效果。事件营销要求企业应用带有新闻传播价值的事件作为载体,然后将事件特性与企业品牌或者产品属性紧密结合,两者之间形成合力共同吸引消费者眼球,最终塑造出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而要将葡萄酒企业的文化营销策略与新闻事件相结合,企业必须事先考察或者创造出新闻事件本身的深厚文化内涵(例如绿色的、负责任的、关注社会的、时尚的等),进而将它揉合、放大并传播出去,为葡萄酒企业品牌注入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包装设计

2004年中秋,张裕推出的一款红葡萄酒套装礼盒(包括正甜红、樱甜红、清甜红和喜甜红各一支)中。在这款礼盒中。公司起用了新的酒标,四支酒标分别采用了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最优等奖状、著名戏剧演员韩兰根代言张裕、上世纪30年代上海市场张裕葡萄酒专柜和张裕早期美女日历等四幅图片作为酒标的背景,非常巧妙地将百年张裕的深厚文化底蕴渗透在了酒标上,无形中让消费者感受到张裕的悠久历史传统。“云南红”的酒标上清纯的傣族少女、翩翩起舞的蝴蝶、带着晨露的葡萄、椰树、大象等等构成了一个美妙奇异的世界,所有这一切渲染出云南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每一个葡萄酒品牌都会承载一定的文化信息,而包装作为品牌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应用得当,将让消费者感觉到品牌的文化属性、聆听到品牌的独特故事。葡萄酒产品的包装可以分为纸箱或者木盒外包装和瓶标、软木塞、PVC胶帽与瓶型等内包装。葡萄酒企业要想将自身的品牌文化用一种有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包装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媒介。包装上除了国家法定须标注的诸如注册商标、生产企业名称、产品成分、存放条件、液体含量、酒精度等必要信息外,包装上的图形、色彩的设计与搭配还可以起到传播企业性格和促进销售的作用。因此,葡萄酒包装不仅要保持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的知情权,还应对葡萄酒企业的整体品牌文化塑造和传播产生尽可能的正面效应。在包装设计时,既要讲求科学性、牢固性和实用性的同时,还要注重优雅性和艺术性。例如木盒外包装可以彰显品牌所推崇的精致生活及其高贵品质;红色的礼盒包装会增强中国传统节日的喜庆气氛;深绿色、棕色和白色的异形瓶可以突出品牌的活泼、浪漫特征;橡木桶形包装能够诠释出酒的陈酿品位;利乐纸盒包装体现了品牌的大众性;软木塞上的企业LOGO折射出品牌的悉心与周到。所有的葡萄酒产品包装的开发与设计都应该试图“说出”品牌独有的故事。

产区营销

在平常人的眼中,云南代表了一种根植于红色土地上的浓重而神秘的地域文化。而云南产地的葡萄酒之所以能够突破当时较高的品牌市场进入壁垒,如果在本地市场他们是得益于“天时、地理、人和”的天然优势的话,云南葡萄酒品牌向全国市场的突围更是一种强势地域文化逐渐向产品或者品牌转移甚至增值的过程,而且葡萄酒企业在广告宣传和产品包装上也巧妙而充分地与自己特有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结合起来。从2000年以来,烟台长城利用一年一度的“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盛典之际,举办各种葡萄酒论坛、峰会来推广蓬莱产区,2005年8月21日,更是组织举行了“世界七大葡萄海岸发展高峰论坛”,法国波尔多梅多克、意大利托斯卡纳、美国加州纳帕山谷、智利卡萨布兰卡谷、澳大利亚布鲁萨谷、南非开普敦六大葡萄海岸与中国蓬莱南王山谷葡萄海岸筑起了“6+1”格局,七方还联合发表的《蓬莱宣言》,从而奠定了“蓬莱·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的产区发展格局。

有人认为,将酿酒葡萄地理产区作为企业的营销重点,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其实,在以龙头企业为首的产区营销背景下,受益最多的还是企业自身。目前,不少企业利用“葡萄酒是种出来的”这一口号,来宣扬自己葡萄酒产品与卓越酿酒葡萄产区之间的良好纽带。其实在此过程中,企业也是间接在为自己所处的产区做宣传,最终也为消费者接触、了解葡萄酒文化做出贡献。在中国的酿酒葡萄十大产区中,各个产区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差异。积极宣扬产区特色,无论对企业市场份额还是行业整体份额的扩张都是良性选择。

工业旅游

张裕集团从1992年开展工业旅游至今,累计接待游客近150万人次。2004年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已经创下了600万元营业收入的“纪录”,其中门票收入150余万元,其余的收入则来自纪念品、个性化葡萄酒销售以及餐饮业的收入。2005年1─6月,张裕工业旅游接待参观人数近10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近40%,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实现营业收入400多万元。张裕酒文化博物馆还被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之一。葡萄酒工业旅游已经成为张裕集团的新增长点并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扩大了张裕品牌的影响。

葡萄酒工业旅游是伴随着中国葡萄酒市场的逐步成熟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品牌营销渠道,同时也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来源。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拥有可利用的工业旅游资源,目前表较成功、现实的项目,当数烟台张裕和秦皇岛华夏长城。两个企业应用当地良好的城市旅游资源,将自己纳入整个城市旅游的链条之中,然后开发设计企业特色的旅游增值服务。工业旅游可以说集品牌宣传、葡萄酒文化培育和利润创造为一身,也可以作为企业文化营销的一个新途径。葡萄酒工业旅游可以为企业带来利润,但从目前来看其所肩负的主要功能还是品牌形象塑造和消费文化普及。但是,在旅游者访问的过程中,如何让他们将短时间的旅游体验“带走”进而实现扩大口碑传播效果,这也是营销者应该考虑的话题。例如,在测算成本收益后,旅游者在购买门票的同时,可以免费获得企业的广告礼品(从钥匙扣、圆珠笔等普通带有企业LOGO的纪念品,到酒杯垫、酒杯架、瓶标收藏贴纸、酒瓶套等和葡萄酒相关的装饰品);免费赠送品牌宣传光碟;增加少许费用获得“葡萄酒文化手册”(从企业直接面对消费的层面来讲,目前还没有一份各方面都比较出色的红酒消费手册);开发葡萄酒饮用辅助工具(酒杯、开瓶器、醒酒瓶、葡萄酒过滤器、软木塞抓取器、冰桶、瓶塞、酒温计等);而且对于一些消费者在购买后不方便携带的“商品”(如个性化定制酒),企业还可以为其提供免费寄送服务,这样使消费者的购物更容易的同时,也为企业形象增值。

渠道培训

10年前的一天晚上,一个叫萨姆·费瑟斯通的美国酒商拎了几瓶拉费堡红葡萄酒来到北京的一家卡拉OK吧。一群北京人打开酒瓶,像倒啤酒一样咕咚咕咚倒了大半杯,然后兑上雪碧、西瓜片和橙子片,直到酒杯满得也跟啤酒一样。后来费瑟斯通回忆当时情景说:“我敢肯定,听到这样的事情,那些老牌的顽固的法国葡萄酒酿造者一定会惊得从坟墓里坐起来”。这是1995年的北京。10年后的今天,三里屯或什刹海仍然每天都在重演这一幕,并且,红酒加雪碧还有了一个暧昧的名字,叫“红颜知己”。虽然有人提出,消费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饮用葡萄酒,但是总应该遵循起码的饮用规则。作为葡萄酒重度消费城市之一──北京尚且如此,更加凸显中国葡萄酒消费文化普及任重而道远。

篇8

摘 要 网球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宫廷贵族运动,自发明之日起,就一直作为一种绅士运动而存在和发展着。本文试着通过对温网和中网在文化和市场化方面的对比,找出两大公开赛之间所存在的不同,从而展望网球运动在我国开展的巨大前景和商机。

关键词 网球 文化 温布尔顿 中网

一、网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网球运动有着悠久历史,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的起源可追溯到12世纪的法国,从传教士的身体活动,发展成为一种宫廷游戏。14世纪,这种球类游戏从法国传到了英国,开始在英国流行,成为英国上层社会的一种娱乐活动,高雅、礼貌的“绅士风度”作为人们文明行为举止的代言词被揉合进了网球运动之中。

二、网球文化的特征

我们要了解网球文化,必须知道网球文化的特征。首先,本质特性蕴含了网球运动独特的文化内涵。网球运动形成了独特的规范,本质的稳定性使网球运动成为有别于其它体育运动、具有自身文化特征的文化形态。其次,网球运动文化是一种动态生成的文化。人们在长期的运动实践中不断探索网球运动的规律,使网球运动的内容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网球也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软式网球以及短式网球。再次,网球运动是特殊的身体符号,它借助于各种身体符号来表达文化内容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员通过身体动作表现出自身的运动水平,其中既有基本技能的运用,又有网球运动特定技战术的应用。运动体验更为即时、复杂与直接。

三、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

(一)温网的球场

温网的看台全是木质的,中央球场可容纳1.5万名观众的木质看台可以体现其深厚的文化沉积,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气息。温网有向中央球场的皇室包厢鞠躬、行屈膝礼这样繁复的礼节。

(二)温网服装

为纪念温网百年而建的博物馆里,360度旋转展示着白色带花边女子网球裙,裙摆没过脚面,记录了网球服装早年的式样。比赛服装的演进,同样记录着温网发展的历史,走进温网的裁判室,厚厚的着装细则告诉你:在整肃服装的同时,更需整肃的是你的意识。温网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沉积后,不仅没有将网球大牌赶走,反而越来越吸引他们,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四、中国网球公开赛

随着中国的经济成为世界热点,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大众对体育的热爱和需求日渐火热,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更是引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体育热潮。虽然网球的社会参与度较低,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事网球的人数也会越来越多。中国网球公开赛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8年时间,虽然这8年时间中网一直没有盈利,但是中网的潜力和成长力有目共睹,有专家称2014年中网将达到收支平衡。

五、两大网球公开赛的营销对比

(一)球场风格

从温网的销售和市场营销手段上来说,温网着力于网球在英国几百年文化的开发,而很少直接与金钱挂钩,注重的是一种隐性的营销。从球场来说,他们球场是木制的看台,木制的记分牌,这是对英国文化的一份表达,而中网的球场被灌注了太多的现代气息,没有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体现在网球这一具有很好文化底蕴的运动项目中。造型上中国建筑讲究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平稳,注重水平线条。但在论及审美行为时西方人偏于写实,重在形式的塑造,中国人偏于抒情,重在意境的创造;西方人偏于现实美的享受,中国人偏于理想美的寄托。

(二)广告牌

温网的场地里没有一块广告牌,在这样的环境中打球,球迷从其自身的思想上多了一份历史的沉淀。温网能利用其有限的文化进行其市场价值的推广,而没有将大块大块的广告牌充斥着整个球场,这就是温网的营销的高明之处。而中网也应该渐渐的将这一手法融入到其市场推广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于网球文化相结合,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吸引更多的球星和球迷,将中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推广的平台。中网缺乏的只是推广的方式。

(三)吸引明星球员

每年到温布尔顿观看比赛的球迷稳定在40几万人次,每届温网的门票收入不会低于1000万英镑。其原因就是它深厚的文化和以其文化为代表的贵族气息。自从2003年取消向皇室行礼的规矩之后,提出坚持要向皇室行礼的竟然是来自美国的阿加西,不得不说这是温网的成功之处。这里提醒赛事组织者,很多球员看重的并不一定是金钱,其中文化也是吸引其前来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如何在比赛中体现本国独有文化,这才将一个赛事真正打造成品牌赛事的关键。

六、结论

(一)世界网坛“四大满贯”赛事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蕴涵着深厚文化底蕴及这种文化底蕴所产生的巨大市场。随着网球运动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及其发展背后所蕴涵的本国文化,预计网球运动将在我国显示出巨大前景和商机。中网也将具有很大潜力。

(二)温网赛事是以英国文化为基础,通过服装、球场、画外音、门票、赞助商等具有温网文化特性方式成功地营销运作了温网赛事,并取得子丰厚的收益。中网的门票和电视转播收入一直是“软肋”,这点上要好好借鉴温网赛事。

(三)在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温网”与“中网”比较中,可以发现“中网”赛事运作中所存在的许多差距与问题。而如何借鉴“温网”文化特质,打造符合中国文化特征,正是“中网”等中国公开赛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余洋,李静.对中国网球公开赛发展前景的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7.2.

[2] 武东海,白忠波,程森蛟.高校开展网球运动保障条件的现状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19).

篇9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产品;网站;细节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4-0095-03

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已远远不再是中国人见面是握手,西方人则更多的是拥抱和亲吻对方的脸颊这么泛泛的区别,因为很多的社交礼仪已经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逐渐共有化。而影响和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更深层次和更细节的文化差异对市场营销的影响。为了获取成功,企业需要对文化有很强的敏感度,认同、适应以及接受不同文化事件的差异。本文以产品及相关联的营销渠道管理为突破口,系統地梳理市场营销中对文化差异的研究,提出尊重文化细节差异的基础上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

商场中流行这样一句话,利益让世界越来越小,并逐渐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而地球村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各国间文化差异的消失,相反,随着各国各企业间的贸易与合作变得越来越密切,文化的冲突也变得更常见,因此国际商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国际营销技能对文化差异的掌控。因为一般在国际市场中,企业所面临的最激烈的竞争往往不是来自同行,而是来自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同风俗习惯或信仰的竞争。

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营销理论界对文化进行了持续和深入的研究,文化这一概念从纯粹作为营销的外生变量和研究的客体,变成了企业可以运用的营销手段。[1]文化是一个社会中能够引导人们行为的价值、信仰和标准的总和。[2]这些价值、信仰和标准形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价值规范,决定在这个社会中什么是对和错,什么是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什么是流行和不流行。[3]文化环境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很容易被忽视,但却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和价值观。近几年,管理和市场营销理论受文化的影响已逐渐成为学者的共识。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认识到在商务环境中,文化差异往往成为跨国经营的无形壁垒。跨文化交际中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行为标准在交流的过程中造成误解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会让人感觉比较尴尬,但又很难完全避免。然而合理地准备和训练有素的跨文化沟通技巧能有效地减少这种误解的产生,并在国际竞争中更自信、更有效地处理文化差异并避免尴尬,从而不断提高跨文化沟通的质量,以便帮助企业更好地规避风险,寻找机会,把握商机,并保证商业上的成功。因为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良好的跨文化沟通意味着通畅、稳定的市场关系,而好的市场关系对企业则意味着快速增长的生产效率、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及更多的利润。

正如很多经济学家都曾指出,好的跨文化沟通技巧依赖于我们有意识、有能力判断文化差异什么时候以及如何来影响商务交流,但真正在工作场合,能够完全将自己的文化放下而自如地与其他文化的人交流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营销活动中,文化差异中最为敏感的因素是文化禁忌。例如,一位想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清洁剂制造商精心设计了这样一则广告:一群充满活力的中国人在兴高采烈地抛帽子,其中一顶绿色的帽子落到了一位男士头上。在广告设计中,公司本想通过“绿色”强调的产品原料的天然与味道的清新,用来传递一个绿色健康的概念。同时在广告设计中也考虑到中国人的集体性,采用了“一群人”而非“一个人”,可见公司在广告设计中煞费苦心,充分考虑了中西文化存在差异。然而公司却忽视了一个中国特有的现象。绿颜色的帽子对中国男士有一种特殊的含义,通常用绿帽子来指代妻子对丈夫的不贞。由此,该广告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效果可想而知。而这样的企业在中国市场备受冷落,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由此可见,文化差异随处可见,很难避免,但往往影响成败的并不是众所周知的文化差异,而是细节差异。忽视细节差异很容易导致貌似“周全”的市场战略全盘皆输。固然强烈的文化意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容易也更清楚地看到文化差异如何威胁商业的成功,而依赖于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对沟通效果有强烈责任感的专业的跨文化意识,可以帮助企业避免“因小失大”的噩梦。因此在现代营销过程中,应该在细节上、在深层次上不断地提高沟通的技巧,不然产品技术再领先、品质再优良、价格再合理,也无法占领市场。同时企业必须意识到文化差异中最为敏感的因素是文化禁忌。禁忌标志着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差异的界限,触碰另一种文化的禁忌,只会让该产品甚至该公司在目标国一败涂地。

二、产品设计中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市场中最核心的因素是顾客,而顾客最关心的是产品,没有对产品设计的精心推敲,就谈不上在市场的成功。在对产品进行分析时,文化差异的影响尤其重大,而这种差异性无形中增加了商务沟通的挑战性。向不同文化的消费者提供商品,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各国家、各地区的文化价值观都不一样,因此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和需求差异很大。而这也增加了企业在不同文化市场完成工作的难度以及适应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难度。

要想进行准确的分析,企业则必须在维护和实现自身企业目标的前提下尽量以该国家、该地区的文化价值立场去思考,充分考虑不同文化的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以及购买过程中影响决策的因素。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满足当地消费者,销售人员需要熟悉细节从而准确掌握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行为以及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这样才有可能吸引当地消费者尝试自己公司的产品。即使是一个拥有国际营销经验的企业,要想设计出满足消费需求的产品,也需要随时从细节上留意文化差异,从而保证该公司在国外市场拓展长期保持良好成绩,因为文化既是需求的传承也是需求的发展。例如营销学里的经典案例,联合利华在进入巴西时,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刻的、准确的分析而大获成功。除了对当地人在产品质量、味道等方面进行充分调研外,联合利华还注意到当地很多比较穷的人没有洗衣机,也有很多人在河里洗衣服,所以为了防止滑落水中,联合利华并没有沿用在欧美市场受宠的纸质包装,而是设计了塑料包装,同时因为当地人收入低,对每周或每月的支出非常有计划性,对价格敏感,而且购买量不大,因此公司把当地的产品设计成小包装而不是欧美市场颇受喜爱的“家庭装”,以降低单次购买商品的成本来适应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而大获成功。由此可见,要想将产品顺利推向国外市场,必须从细节上符合当地消费者的要求,切身考虑他们的喜好、需求甚至困难,这样才能真正被消费者接受,实现企业的拓展目标。

三、网页设计中的文化差异

從营销战略上看,一个已经想要跨国经营的公司,应该意识到产品设计应迎合当地消费者的购买心理,这对企业成功至关重要,但并不能完全实现企业拓展市场的需求。当今市场竞争激烈,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无论对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成熟市场,还是刚被开发不久的新市场,企业都需要不断尝试利用新的营销手段来开拓市场。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公司对网络的利用程度不断提高。虽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通过网络进行营销,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网络的优势。好的网页设计的确能更快更有效地帮助合作伙伴及消费者迅速、全面地了解企业信息。

因此,在考虑产品设计的同时企业也应关注在各国网站的设计,例如网页颜色的选择,导读条位置的设计,动画的制作甚至声音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与客户的通畅交流并与他们的期望和价值观保持同步,从而有效开拓市场的目的。因为网页直接传递公司想要与目标客户交流的信息、交流的方式以及交流的可能。当国外目标消费者想要通过网站了解公司及其产品时,公司需要根据当地文化调整网站内容以适应当地消费者口味。但当今市场,网页已不再是关于公司和产品的文字的简单排列,而是文本、图形、声音和动画资源的集合。既能体现企业文化,又迎合当地消费者口味的网页设计,可以帮助企业大量获得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更好地了解和进入目标市场。

根据文化差异调整得越多,对目标市场的适应越好,企业在国际商务中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高语境文化善于运用非语言手段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因此比较喜欢用动画效果,倾向于用flash等工具来表现主旨和传递网页内容。而低语境文化国家使用动画则是为了强调动态链接和公司标志。比如麦当劳,在中文网站运用大量彩色图片和动态Flash,介绍新产品或公司的新动向,而在欧美地区其网站简单、静态,只有几个简单的链接来展示公司的新产品。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观,麦当劳在瑞士的网页广告里,一个男士独自悠闲地享受音乐。生动地展示了低语境国家人所追求的悠闲生活状态。在独处中找到自我,享受生活。而在中国,都是以家庭、朋友的欢聚来展现幸福生活的状态,于是麦当劳的广告更多的是以欢聚为主题。同时,低语境国家网页设计比较直观,人们能够轻松、容易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在高语境国家,网页设计的隐藏度较高,很多信息被隐藏在大的标题里,只有将鼠标放在该标题上,才会显示包含的信息模块。因此浏览者必须花较多的时间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种细节的考虑让不同文化的人在浏览网站时,都能顺畅地找到自己想了解的信息。

四、网络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语言的差异直接影响广告的理解和信息的接受程度,而语言直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并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4]一般而言,为了适应目标市场,让目标消费者以及合作伙伴能快速便捷地获取企业及产品的相关信息,企业都会升级不同语言的网站。而将公司网站翻译成各种目标语言之前,企业最好先完善英语网站,因为这是受众面最广的交流方式。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英语是一种国际语言,是国际交流中最常见的语言之一,因此英语网站最容易被更多的消费者理解和接受。但在翻译及表达时应尽量避免语义误解。例如,Tambo这个单词在玻利维亚、哥伦比亚等国指路边店,在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家指奶牛场,但是在智利却指妓院。而Tomorrow在英语国家就是指当天午夜12点到第二天午夜12点。是指一段非常具体的时间段,而在西班牙语国家,tomorrow并不是这么具体的一个时间概念,而是指将来的任意时间。因此在网页的设计中,一定要保证语言在目标文化中准确传递企业想要表达的意思。

其次,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注意语言文化的社会性。丰富的跨文化意识体现在,了解一个词汇在不同语言文化里不同的意思以及目标语言中客户熟悉和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达到营销目标。例如,耐克的那句著名的耳熟能详的广告语“Justdoit”,一开始翻译成中文“想做就做”,广告播出没多久,就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家长们纷纷投诉,认为这句话会误导青少年做事不计后果,不负责任。后来把它改成“该做就做”,才平息这场风波。因为西方的教育培养崇尚自我和追求个性张扬,而中国文化则一直强调内敛。[5]由此可见,企业在传递公司理念的同时应尽可能地了解和适应当地受众群体的文化特点。

五、广告设计中的文化差异

除了网页,广告也是当今市场最常见的与顾客沟通的方式之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从各种广告中获取产品信息。在这种市场沟通中,企业是否考虑到文化的差异,尤其是细节文化会直接影响广告效果。[6]其中,风俗习惯的差异对广告影响最为明显:在广告创作中,如果不注意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就会引发笑话甚至惹怒当地人,也就达不到广告的效果。[7]曾经有一种知名品牌饮料的广告画在西方各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阿拉伯世界却惨遭败绩。这幅广告是由左到右的四幅画面构成的:第一个画面是炎炎烈日下干渴难耐的男子形象,第二个画面是这个男子畅饮该品牌饮料的情景,第三个画面是该品牌产品的特写,第四个画面是喝完饮料后满脸惬意的男子的形象。[5]但是,阿拉伯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右到左读,所以在阿拉伯人看来,广告中的饮料正是造成那个男子干渴难耐的原因。因此,这则广告的效果可想而知。

同时,广告设计中也应考虑当地消费者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无处不在,并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力士香皂在德国的广告片中是一位明星手拿力士香皂淋浴的镜头,而英国的力士香皂广告片中,那位淋浴的明星却改为在浴缸里为力士做广告。[8]这个小小的差别其实是反映了德国人爱淋浴,英国人则偏爱池浴的不同生活习惯。这个广告因为细节的考虑让消费者产生一种熟悉感,从而刺激了购买的欲望。由此可见,广告设计中创意固然重要,但无论什么样的创意都应建立在从细节上了解和尊重当地习俗。尊重风俗文化也就是尊重当地人,这会让当地消费者对产品以及公司产生亲近感,当然也就能更好地实现营销目的。

六、结语

篇10

关键词:汉文化 设计文化 品牌效应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247-01

品牌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班牙游牧民族之中,为方便在交易时与他人的牲畜有所区别而加上自家的印记,因此品牌最开始是烙印的意思。设计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性格特点、历史内涵和内心结构。在文化全球化的态势中,设计通过艺术语言的通用性承担起文化跨界沟通的职责与使命,同时显示着一个国家设计文化的品格[1];德国的理性与严谨、意大利的华丽与精美、日本的传统与现代,这些特质都让他们在全球设计界中脱颖而出,并继续引领本国设计文化的发展壮大。就中国设计而言,我们亟待一种可以独具代表性的设计文化来树立中国设计品牌,来带领中国设计跟上一层楼。

1 汉文化设计文化史话

设计在中国源远流长,只是在最初并没有设计这个词,现代人将古代的设计作品统称工艺美术品。中国的工艺美术史历史悠久,制作精巧,丰富多彩,在世界工艺文化中独树一帜。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汉文化的形成是在工艺美术的起源之后,但是作文汉文化的前身,华夏文明却是伴随着工艺美术的产生而产生。

1.1 设计文化之源

中国文化本身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原始社会的最初工艺美术形态,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经产生。这个时期的人们积累了事实万年的劳动经验,并且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社会的感悟与理解,渐渐有了自己对于自然、对于社会的思考模式。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探索自然就和人类社会许多问题,如日、月、雷、电、水、货等自然现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生、老、病、死梦等[2]。这些思想形成了人们对于自然、对社会的最早的认识,并通过人们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间的差异使得文化的雏形得以显现。那些人们抽象设计出来,并且绘制于各种器皿之上的线条图案、文字符号,都可以说明一种设计文化开始在人类社会传播开来。当然,那时候人们的文明与智慧还不能将这些勾勾画画叫做设计文化,但是这些用来表达制作者和使用者的生活状态、崇拜思想的形式与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设计文化有着相似的意义。

1.2 古代汉文化在古代设计中独占鳌头

华夏文明经过原始部落时期和最初的奴隶社会慢慢沉淀,尤其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争鸣中,摆脱了原始宗教的神秘境界,用理性主义解释世界[3]。以孔子、孟子、墨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奠定了汉文化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并且把宗教中神秘的图腾崇拜及其所代表的礼乐制度演绎转化成为现实政治生活当中的人际关系。反映到设计上也就是当时的工艺作品上,使作品的主题从神秘怪诞的图腾崇拜,转变到成为具有严密等级制度和政治文化的中心思想。

思想文化统一的汉代,有着广阔的疆域,设计文化有着前所未有的统一面貌,从建筑、服饰、到生活器皿和生产工具都呈现出汉文化的设计风格与样式。从汉王朝完备的车马服饰制度,体现了“礼”这一文化制度,天子百官都有自己相应等级的车马、服饰形式。汉字方面,从“秦隶”发展成熟的“隶书”方形字体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日用器皿的规模种类发展巨大,分餐制所应用的配套的食用器具种类以达到四十余种之多[4]。服饰纹样也根据各个时期的流行文化而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汉代的文化统一对于今后的中华设计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为社会稳定,文化制度日渐成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也日益发展壮大。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不容忽视,为了顺应农业生产需要,农具也有了设计改造。为了满足生产力发展和反复耕作的政策要求,铁犁的结构也有所改变,这种有铁犁壁和铁犁铧构成的弯曲形状,能过更加深入土地,粉碎土块,疏松耕地。这不仅是汉文化对于农业生产的贡献,更是对于设计进步的贡献。由于文化思想的进步,人们对于实用性更加注重,这也为日用器皿的成套设计打下基础。从汉墓葬出土的一件灯具,从灯座、灯杆,再到其他装饰件一共有38个部件组装而成。这样的设计,可以方便提灯行走时化整为零。同时分解后的灯具同样可以作为灯具使用,体现出了设计的巧妙,使灯具的功能得到充分展现。

2 现代背景下的汉文化品牌效应

我们都知道品牌的效应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一个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然要在自身品牌的树立上下功夫。同理,一件设计作品需要想要在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必然需要强大的文化品牌支撑。

从古至今,人们的设计活动就离不开文化的熏陶与指导。工业设计在经历了以艺术、机器、消费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之后,又重新回归了以人为中心。说到人,就必然离不开文化,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文明,而且设计源于生活,生活创造文化。汉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从汉代的兴起,到唐代的鼎盛,文化上兼收并蓄,百家争鸣,盛况空前,文化元素多样化为设计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石。20世纪80年代,刘冠中就提出了“设计文化论”明确了设计需要深入的研究生活,要在设计中融汇文化的精神。中国的设计历史不过几十年的光景,我们一直在探寻中国特色的设计。为了追求中国特色,很多设计都应用了许多传统的图案、色彩,然而许多设计作品只能是在形式上对于中国文化做了捕捉,而没有深入的去研究某种文化的精神。

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外来文化都在对中国本土的设计文化进行着冲击。当然,这些冲击并非都是负面的,因为外来设计文化向着中国大量涌入,我们见识到了各国设计文化的独特风貌,也刺激着我们本土设计向着体现自身文化的方向迈进。我们一边守着中国传统的文化,一边却羡慕着德国设计的理性与严谨、北欧设计的简洁与自然、日本设计的传统与现代。殊不知我们手中握着中国本土设计文化的精华。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不可能统一出一种单一的文化体系来指导设计,但是,我们却可以在众多的文化中寻找出一种具有代表性文化体系―汉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统治权威的文化,其中心哲学思想为设计提供了众多素材,从色彩的运用到造型图腾的配合无一不是讲究文化精神,这是人们从几千年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精华。这些元素的应用不是简单地在产品中叠加就可以的,要想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特色的设计风格,打造出能够代表中国设计的文化品牌,必然要对文化有一种深入的研究,把这些元素变成一种特点,体现出一种成熟的设计风格,最终打响一种设计文化品牌。就如上文所提到的灯具设计,它的组合与分解所呈现出的外型都是一种兼具美观与实用,同时有饱含着着那个时代,那种文化的精神底蕴。我们这里所说的汉文化设计品牌的树立不是复古,是要渗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技术的汉文化品牌。这种品牌不单单是一种标志,更是一种实质的设计文化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高颖.设计文化的社会立场[J].文艺研究,2012(10):158-160.

[2] 卞宗舜,周旭,史玉琢.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4.

篇11

[关键词] 国际营销文化风险文化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和通讯技术快速发展,商业企业为了占领更大市场份额,谋求更多利润,大多数经营活动都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技术、研究、投资、生产、营销、分销和通信网络都具有全球性。企业除了要在各自国内同行业中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时刻准备迎接跨国公司进入本国市场对其市场地位的冲击,并要树立进入国际市场在本国市场外部与跨国公司共舞的信心。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仅仅做好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生产运作、内外部管理等方面,对进入国际市场来说只是具有了开拓市场的硬件基础。要想在国际市场中达到预期目标,事实证明,理解和掌握文化对营销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国际营销中存在的文化风险

文化风险指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由于文化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使用的营销手段不能适应当地文化,使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目标相背离,甚至导致企业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在国际营销过程中,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不同文化、甚至文化冲突。如果对文化差异或者文化冲突处理不当,有时会危及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利用和控制文化差异、防止差异演化为冲突、消除已有的文化冲突,对企业实现跨国营销十分必要。

企业在国际化营销中的文化风险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

1.文化风险具有客观性。其客观性从本质上源于不同国家、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例如,人们的消费需求、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都以其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为基础。文化风险的客观性要求国际营销策略要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需求,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差异进行合作。

2.文化风险具有双效性。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文化风险表现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的同时,也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并由此带来收益。文化风险在国际市场营销中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可能导致文化冲突,致使企业经营目标实现受阻,另一方面它也是诱发优势,是一种积极因素。所以,在国际化营销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投入大量气力去改变或消除这种文化差异,相反,合理利用文化差异,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3.文化风险具有复杂性。其复杂性源于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多变,并通过语言、宗教、价值观念、审美、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综合体现。因而文化风险常常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不断变化。

4.文化风险具有可控制性。 能够识别和控制,是风险的共同特征。这就要求国际营销人员对文化风险产生根源、作用过程和表现有系统全面地认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风险采用相应方式对其加以规避、控制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目标。

文化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四种形式:

1.区域文化风险。区域文化与当地的历史传统与传统习惯密切相关,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区域文化特征必然对商品生产的取材、设计加工、款式造型、包装装潢和产品名称产生重大影响,形成带有浓厚区域文化色彩特征的商品。比如中东地区气候炎热,容易出汗,人们喜欢用气味浓烈的香水;该地区少有凉风,气温高达四十五度,当地人们又常用防晒乳涂身以润肤防暑,并喜欢用清爽易挥发的化妆品。而在许多高寒地区和国家大为流行的含油脂多的化妆品在此便无人问津。

2.审美风险。审美是一定社会群体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它潜移默化地来源于艺术造型、表演、文学作品等艺术形式,对国际市场营销影响显著。美国人在选择服饰时注意突出个性,追求新异;中国人则追求典雅、含蓄。 中国人喜爱荷花,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象征高洁;日本人则不同!他们常把荷花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象征不幸。

3.种族优越风险。当外来民族与当地民族文化观念相冲突时,民族心理会产生一种先天的、自发的反感与排斥,由此产生种族优越风险,所谓种族优越风险,即由于不同文化所表现的价值取向不同,来自一种文化的人具有较强的种族优越感,相信自己的行为方式优于他人,有偏见地对待异族文化而产生的风险。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优越感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一些国际企业由于相信自己在国内的经营方式优于海外竞争者,因而在海外采取与国内相同的方式进行经营,甚至不改造产品使其适应特定市场的特殊需求。

总之,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对事物的感知方式也不相同。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价值观的调查和研究历来受到心理学家和管理学者的重视。在营销策略对不同民族的适应性方面,赫尔兰德和根催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们认为,不同民族对同一营销方案的反应会不一样,好的营销战略应具有民族适应性,即根据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来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赫尔兰德和根催提出了跨文化适应模式,从消费者的文化渊源、反应方式和反应结果三个环节来描述一项营销活动的可能结果。他们认为,一项具有良好的文化适应性的营销策略唤起反应者情感、认知和相应的行为,一项不具有文化适应性的策略则会导致相反的结果。

4.风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一国国民性的塑造发挥重要作用。基督教倡导节俭和勤奋工作,易导致追求效率的氛围,并产生实用主义人生哲学。佛教强调精神修养,贬低物欲,易导致对技术的忽视和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追求。这些价值观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会对消费需求的结构及其消费模式产生持久强烈的影响。

二、国际营销中的文化策略

在国际营销,即,在跨文化营销中,企业可以有如下几种策略选择:

1.跨文化培训策略。对于国际营销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是防止和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跨文化培训主要包括对文化的认识、文化的敏感性训练、冲突管理、地区环境模拟等。具体的做法包括语言训练、敏感性训练、文化学习、现场体验等。此外,语言是进行信息沟通的主要方式,是重要的文化因素之一,毫不夸张地说,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各民族文化的很大部分都折射在其语言中,文化的差异也首先表现在语言方面,从事国际营销活动的企业必须先跨越语言上的障碍,才能实现与国外顾客之间的沟通。实施跨文化营销需要大量掌握多种语言有较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技巧的人才,在跨文化营销进入之前,就应该对员工进行外国语言训练,要求能够较熟练地用当地的语言与顾客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否则,由于不同国家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会产生差异,甚至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这种培训一般可以由企业内部的培训机构进行,如果企业内部的培训机构不能满足培训的要求,也可以利用外部培训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咨询公司等。跨文化培训可以使国际营销人员理解文化的差异性,把握不同文化的特质,从而减轻可能的文化冲突;跨文化培训也可以使员工学会融合不同文化的方法,可以使其在营销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和适应所在新环境中的新文化对自己原有文化的冲击,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和新文化的要求。

2.文化本地化策略。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可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这主要是因为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跨国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在国外做广告,除了自身研究当地文化以外,还可以依靠当地的广告商。国际营销公司的广告人员,往往通晓与当地人口味和偏好一致的有特色的广告,因此他们设计的广告更有利于产品的销售。在国际市场营销中,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需求。

通用汽车曾经想让其高档品牌凯迪拉克打开日本市场,不过,象征美国精神的凯迪拉克并未赢得日本国人的欢心。其后,通用公司研究发现,日本人的用车习惯与其他国家有很大差异,他们喜欢豪华车的后座椅靠背倾斜度大一些,深一些,因为日本人坐车时更喜欢半坐半躺姿势;他们还希望豪华车的座椅用高级的天鹅绒包裹。但是,日本人深知,具有明显日本文化背景的豪华车,与西方人的文化和消费心理存在着较大差异,很难赢得西方市场。于是,为了迎合美欧消费者的口味,丰田推出了凌志,日产推出了无垠,结果在美国销售得很好。

3.文化规避策略。在日益频繁的跨文化营销过程中,由于不同目标市场文化背景差异很大, 跨文化营销在商业运作过程中因对目标市场文化缺乏足够认知,触犯文化禁忌而导致营销失败时有发生,可见研究文化禁忌对跨文化营销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母国的文化与开发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子公司的运作中占了主体, 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开发国文化存在的时候, 就必须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 不要在这些“ 敏感区域”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它是文化差异中最为敏感的因素。

总之,文化与企业实体资本相比,文化相对抽象和不容易被人所感知,但恰恰因为对文化影响考虑不周构成了企业顺利进行国际营销中的最大障碍。因此,企业如果有意开拓外国市场,必须了解文化在企业营销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加强对国际营销中文化策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何伟俊:《市场营销中的文化因素与跨文化营销理论体系建构》.学术研究,2002年第12期

[2](瑞士)苏珊・施耐德:《跨文化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出版

[3](美)范思・特普思特拉:《国际市场营销》.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4]沃伦马克:《全球营销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美)保罗・赫比格:《跨文化市场营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6]沃伦马克:《全球营销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7](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卢泰宏:《跨国公司行销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9]甘碧群:《国际市场营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12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儒家思想;中国武术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21-02

众所周知,中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西学东渐”到改革开放,西方文化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管是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文化,还是武术、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以及节日、饮食等生活习俗,都为西方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西方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早在14世纪初,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便以其《马可・波罗游记》(又称《东方见闻录》)将神秘的中国文化带到了西方世界。16世纪末,当西方基督传教士踏上中国土地之时,中国文化再次被更深层次地了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堪称一位不折不扣的汉学家,他不仅在中国传播天主教,同时也是第一位认真研习中国文学和典籍的西方学者。他所带给西方的中国文化,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地理知识和风土人情,同时还包括对中国思想文化更深层次的学习、研究与思考。他非常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其可为国家的政治、哲学、教育体制以及礼俗规范等提供有力的评价标准。如他在《十六世纪的中国:利玛窦游记》中这样写道:“被称为中国圣哲之师的孔子,把更古的哲学家的著作汇编成四部书,自己又撰写了五部。他给这五部书题名为‘经’,内容包括导向正当生活的伦理原则、指导政治行为的教诫、习俗、古人的榜样、他们的礼仪和祭祀以及甚至他们诗歌的样品和其他这类的题材。”[1]而正是儒家思想进一步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并成为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以《中国的良好风俗》一文这样论述孔子、孟子“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有关中国的记述,谈到了中国皇帝每年举行一次亲耕的仪式。这种公开而隆重的仪式的目的是要鼓励人们从事耕耘。不但如此,中国皇帝每年都要知道谁是耕种上最优秀的农民,而且给他八品官做。”[2]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批的中国著作、学术典籍等被翻译后介绍到西方;同时,一些西方学者也相继出版、发表了大量以推崇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相关作品,如法国传教士诺尔翻译了《六本中国经籍》、莱布尼兹写出了《中国近事》、吴尔夫写出了的《关于中国人的实践哲学的讲话》等作品。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文化以及政治制度等思想对西方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以梭罗的《瓦尔登湖》为例,在这本著作中,梭罗多次用到中国的儒家经典,其思想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存在很多契合之处。如他在书中这样写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说,‘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如果我们谨守着纯洁,谁知道将会等到何等样的生命?”[3]以此来阐述其“人要去恶从善,洁身自好”的主张。与此同时,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与自然亲近,吃着简单的食物,过着陶渊明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他听闻成汤王的浴盆上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便每日清晨在湖中沐浴,在晨光中冥想。他倡导朴素的生活方式,强调淡泊心境,并在书中用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4]来激励人们要坚守自我,不要轻易言弃。可以说,梭罗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梭罗为代表的美国超验主义者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到了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著作《消失的地平线》更是处处充满中国文化。小说为读者描绘了一个位于中国,有着高耸的雪山、美丽的峡谷,到处充满祥和与安宁的理想乐园――香格里拉。这里的人们与世隔绝,长寿且年轻,更是有着别样的生活方式。詹姆斯・希尔顿不仅将这个神秘的乌托邦置于中国,更是将中国的文化贯穿于故事的始终。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其也深深吸引了詹姆斯・希尔顿的目光。香格里拉的人们遵循“适度”的原则,信仰“无为”的思想。而这种“适度”的原则和“无为”的思想,使人们对“懒散”拥有新的定义和解释方式,放慢脚步去生活,与西方工业文明下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布林克洛小姐将寺中喇嘛的静心修炼总结为无所事事,而最高喇嘛却认为“慵懒对于做蠢事来说是一种美德”。正是这种“中庸之道”和“无为”的思想,使这里的人们崇尚以适度的慢节奏来体味生活。

此外,在对山谷的管理上,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香格里拉采取相对宽松甚至可以说是较为松散的管理模式,而其结果正如主人公康维所看到的,山谷的人们生活富足,大家都亲切和善,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这也再次体现出了西方对中国古代政治管理体制的推崇。

可以说,《消失的地平线》展现了包括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等思想,以及中国藏传佛教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体现了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推崇与思考。

二、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成为西方影视作品中的新宠

近年来,西方影视作品乱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面孔屡屡出现在好莱坞大片中,中国的武术、传统工艺以及服饰、饮食等也成为荧屏新宠。中国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西方的人们,早在1755年,在巴黎公演的伏尔泰根据中国元曲《赵氏孤儿》改编的《中国孤儿》就已在欧洲引起轰动。

首先,中国武术是不能不提及的重要元素。西方一直痴迷于中国武术,成龙和李连杰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功夫明星。《功夫之王》《功夫熊猫》《功夫梦》,这些好莱坞大片展现了不同类别、套路的中国武术的精彩绝伦和博大精深,并努力去呈现中国武术的精神和内涵。如《功夫梦》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太极拳的“仙风道骨”,成龙在影片中将“气”解释为万物之本源,体现了中国的道家思想。再如《功夫熊猫》中,老虎、螳螂、蛇、鹤、猴子分别代表了一种中国武术的拳法,而熊猫的黑白与太极之阴阳有效地结合了起来,道家顺其自热,无为而治,讲求内心平和的思想也在影片中屡次体现。可以说,中国功夫是西方不断追求和发掘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影响最大的一个元素。

其次是中国精神和中国人的处事态度。灾难大片《2012》展现了在世界末日来临之际,中国制造的“诺亚方舟”拯救了几十万人的生命,使人类迎来了新的纪元。影片将最后的拯救之地选在了中国,而中国人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只有中国人才能完成的”“诺亚方舟”的制造。面对困难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舍己为人的淳朴的中国形象跃然于屏幕。可以说,坚强、稳重、淡然、友善的中国精神和处事态度已在西方备受赞赏和推崇。

三、中国传统文化要让世界真正接纳和推崇

从文学以及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当我们再次深入分析,会发现这些影响有时还处于一种浅显、或者说是一种借以利用,甚至有时是误读的状态。

例如:在梭罗的《瓦尔登湖》中,孔子关于要用仁义和道德来教化百姓的论述,被用来阐述人要简单地生活、注重精神的充实而非物质的享受。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误读。又如,《消失的地平线》中,香格里拉最高喇嘛佩劳尔特却是一个卢森堡人,而其所选定的最合适的继承者康维也是英国人,而不是中国人。再如:电影《2012》虽然多次出现中国面孔,赞扬中国精神,而事实上却是世界人民在美国的领导下成功抵抗人类灭亡灾难的过程。而中国所扮演的角色仅是一种元素,一种西方宣扬自身文化和价值观的借力物。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几千年历史和优秀文化的国度,其文化对西方的影响自古以来便未曾停歇。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文化影响力亦是不断加强。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阶段,不能仅仅是他国宣扬本国文化的垫脚石。中国文化需揭去自己的神秘面纱,让西方、让世界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应从西方文化中汲取精华之物,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展现自己独特的精彩之处,以至让世界真正接纳和推崇。

――――――――――

参考文献:

〔1〕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篇13

关键词:国际市场;文化适应策略;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15-02

一、文化适应的提出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国际市场营销中的文化适应是指,企业在制定国际营销决策时,通过对目标市场文化环境的了解和体会,在营销中充分考虑其文化特点,使决策在实施中不但不触犯当地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而且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取得竞争优势。

詹姆斯・A・李提出了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克服自我参照准则影响的四个步骤:(1)确定本国文化特征、习惯及规范的问题或目标。(2)确定国外文化特征、习惯及规范的问题和目的,并做中性评价。(3)在问题研究中避开自我参照准则的影响,认真检查自我参照准则是如何使得问题复杂化的。(4)在避开自我参照准则影响的条件下,重新确定和解决有关问题,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个人认为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国际营销人员公正地去审视他国文化并接受目标国有关人员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区了解并适应他国文化。

二、解决民族中心主义并认同文化差异性

进行国际市场营销工作的营销人员要理解他国的文化,必须理解本土文化,尊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差异性。跨文化沟通的营销人员必须先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模式、文化背景、文化精华和糟粕演变的理解,从而树立动态的和关联的文化观。这种文化的自我意识使得在跨文化沟通中,意识到本土文化与其它文化之间存在文化异同参照系统,从而树立起一种正确的认知观。同时,在消除“民族中心主义”的过程中,不能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他文化,用本土文化的范畴和价值观念去判断评价他文化,对他国文化存在偏见和歧视,要知道每一种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有各自的精华和研究价值。国际营销者应对可以做的和禁忌的要有文化敏感性,不要照搬国内的习俗和消费模式;对出现的各个问题要善于从文化差异性的角度辩证地寻求答案。

三、产品设计和销售的文化适应

文化对人的影响最终是通过行为流露出来的,这就是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往往是通过购买行为的差异表现表现出其所属的文化群体。因此,国际营销者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要注意各地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性,切忌不可把本国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和价值观念强加给目标市场国的消费者,而造成营销障碍。

产品是由品牌、包装、式样、色彩等一系列因素组合而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其需求与审美观是不完全相同的,体现在产品设计中的个性化要求特别强。非洲人常常喜欢醒目的颜色,因而包装可以选择国旗的颜色。因此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在确定产品包装色彩时,一定要注意它是否在目标市场国代表了消极的意义,是否符合当地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在产品设计时,要注意是否适合当地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否则就可能造成产品的滞销。

根据目标国的文化特色设计出适合目标顾客群口味的产品后,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将生产出来的产品成功地销售出去。最好的做法是:先在目标国市场进行文化调研,了解什么行为在该国是被人们接受并认可的,又有哪些做法在目标国是不道德的甚至是一种禁忌;然后根据调研的结果以及企业制定的总体营销目标草拟一份营销计划书;再就是将营销计划书交由当地的营销权威专家测定并将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并请示总部海外营销小组;最后按照总部指示,结合当地营销专家的意见做好营销方案,成立一支熟知当地文化体系的高素质营销队伍进行产品的销售。

四、加强文化适应理念并实施跨文化管理

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企业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要注意创建学习型企业并强化文化适应理念。对于跨国经营的企业,必须将“跨文化”纳入和作为企业学习和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把文化适应理念植入企业文化当中。强化文化适应理念与管理的任务,应根据企业推出产品、服务与国际市场的文化要求,不断建立和完善他国文化的相关知识体系,形成有效的跨文化知识学习与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加强对跨文化营销知识的调查与研究,组织跨文化营销知识培训,培养和造就大量的跨文化高级人才,形成强有力的跨文化营销的团队,增强企业与营销人员对目标国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断进行跨文化营销沟通创新,为推行全员跨文化知识营销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深厚的跨文化融合的底蕴和功底,促进企业在跨文化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

实行跨国经营并进行全球营销的企业,面临的是具有文化差异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必须在充分了解不同文化的各要素差异的基础上加强文化适应理念,实施企业跨文化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研究跨文化营销的机构,便于企业系统地、科学地领悟跨文化营销的精髓与真谛。

最后在跨文化管理中,要以充分理解跨文化的丰富内涵为基本出发点,承认本土文化与他文化存在差异的事实,是保证跨文化营销有效沟通的前提,同时,还应发扬中国跨文化营销沟通的光辉传统,结合成功的跨文化营销经验,采取符合跨文化营销市场环境的经营策略,也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的跨文化营销因素。

参考文献:

[1]Philip R. Cater, john l. Graham, International Marketing,第1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甘碧群.国际市场营销(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

[3]桑德拉・黑贝尔斯.有效沟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魏婷.国际营销中的文化差异和文化适应[J].刊号100038.

[5]彭咏虹[J].当代经济,2007年第8期.

篇14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文化输入能力较强,文化输出能力较弱,这一不对等现象直接导致学生对文化重视程度的不同,对学习外语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一些英语教师更是认为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已经不是非常重要,英语教学应当尽量摆脱本国文化的束缚,通过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和讲述,努力创造一个英语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学生们对跨文化交际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学生认为跨越文化的语言学习就是为了了解西方的文化知识,在西方人的语境下理解西方人的语言,使自己能够与其进行无障碍的沟通。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运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来学习英语的方法固然可取,但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让学生摒弃汉语思维,放弃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就明显偏离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我们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接受另一种文化时,绝不应该忽视对本国文化的传播。事实上,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是一个双向性的过程,都具有双重目的,我们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认识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在考虑到西方文化的同时,与西方人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也能够让他们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

语言是文化文化的基本载体,脱离文化的语言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鉴于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我国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开始重视对西方文化的导入,为学习英语提供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背景环境,我们从现在各高校使用的教材中就能看到,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然而,在英语教学中,单向性文化传播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改善,这“一重一轻”造成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我们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很多在国外留学的学生,与外国人用英语交流时基本上没有障碍,但是当外国人好奇地问到中国的一些文化名人、风俗习惯时,如老子、孙子、端午、春节等,这些学生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中国留学生缺乏对中国文化基本常识的了解,不但让自己时常尴尬,也让外国人感到不解和无奈。由此可见,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有其必要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渗透一定的中国文化,也会对提高学生跨文化思维能力和跨文化实践能力有所帮助。

二、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的途径

(一)英语教材中应当适当加入中国文化的内容

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非常重视学生语言水平以及用汉语释义西方文化方面的教学,却忽视了对中国文化讲解以及用英语去释义中国文化方面的教学,其主要原因是教材内容完全西化,文化渗透向西方文化单方面倾斜,缺少中国文化的元素,而教师授课又主要以教材为主,按照教材内容布置课程,开展教学活动内容,这自然就不会考虑到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即便是有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教师也无法深入开展教学活动,因为目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缺少统一的规范,相关的参考资料也很匮乏。因此,新时期的高校英语教学,急需一批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教材。英语教材中应当适当加入中国文化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中西文化内容的对比,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又能够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这也有利于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英语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素质,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现代英语教学强调的是英语的运用能力,各行业注重的也是英语的运用能力,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完成语言教学任务,还要完成文化传播任务,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的素质,对于英语教学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教师要想强化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任何一种外语教学都具有双向性传播的特点,英语教师在用汉语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还要用英语来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起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当前,我国各大高校都聘请外教来从事外语教学,这对学生外语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外教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一个“教”与“学”的关系,也是一个平等交流、相互学习的关系,外教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学生也可以通过交流让外教了解到中国的文化,这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

此外,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文化渗透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有限的,为了更好地在英语学习中渗透中国文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此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中西文化的认知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