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的走势范文

经济的走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的走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的走势

篇1

[关键词]短信拇指经济问题对策前景

作者简历:蒋金华,男,重庆人,重庆邮电大学任教20年,研究方向:通信市场营销,网络营销。

一、拇指经济产生

随着手机在我国普及率提高,发送手机短信,已成为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一种新方式。尤其是在春节、国庆等节日,手机短信拜年、问候已取代送挂历、打电话等传统方式,已成为日趋流行新时尚。据信息产业部统计,08年春节7天长假,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总计为170亿条,07年春节假期这一数字为120亿条,环比增长41.7%。[1]

日益增长的短信业务,蕴藏的是富饶的“拇指财富”。春节期间,手机短信资费按每条0.1元计算,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两大移动运营商,08年仅在春节期间就把17亿元收入“囊”中,而这还不包括以下的收入,即以短信方式下载的铃声、笑话、图像等增值业务,它们的资费相对要高。

信息产业部统计还显示,07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5921亿条,日均发送短信超过16亿条。手机用户数快速增长,是短信发送量增长的基础条件。07年末,全国手机用户数达到5.47亿户,手机普及率为41.6%。短信是继互联网后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手机短信业务特点

短信作为手机上的一种业务,让原本具有语言传递功能的手机,变成了电报式的解读工具,让耳朵闲置,让文字彰显更大的作用。短信传递文字信息,情感沟通,让拇指灵巧,让嘴巴休息,手机短信业务具有了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的双重色彩。

手机短短信业务具有以下特征:

(一)移动化

手机具有移动化特点,可以自动漫游,无论你在何处,你都可以发送和接收短信。无论你用什么样的终端,只要有SIM卡/UIM卡,你都可以接收和发送短信。短信业务的移动性、个人化、自动漫游特征,是短信成功的基本因素。

当你准备给朋友发送短信时,首先进行短信编写。在自己的手机上,编辑短信内容,可以反复修改,并不占用网络通信资源。只有在发送短信的瞬间,手机和通信系统才建立联系。

短信具备了类似E-mail的离线通信特征,不受关机、网络信号差等因素的影响,能实现和完成异步通信。传统的电信业务,如电话业务,沟通双方必须在线,实时连接。

(三)70个汉字短信

短小、精悍的文字传递,适合我国的文化习惯。短信是一种通过无线方式传递的信息,可以保存在手机中,方便人们随时查阅,传播方便快捷。一条短信最大长度是70个汉字,言简意赅,表现力强,交互性好,发送时间短,占用资源少。

(四)低资费

短信按条计费,价格低。在短信业务开展初期,短信的收费方式,与手机通话的计费方式相似,是月租费加按条计费。按条收费的方式,每成功发送一条,由发送方支付,接收方不付费。发送短信不再收取通话费,发送一条短信的费用为0.1元。目前,移动公司推出的“动感地带”品牌,短信有了各种资费套餐,这能更好满足不同用户的消费需要。

(五)存储转发

短信系统与一般的通信系统不同,系统中设有短信中心,它是提供短信业务的核心。发送短信不受对方是否开机的限制,即使对方关机,短信中心会存储短信,当对方开机以后,短信中心自动从通信系统,查看用户的开机状态,并及时把短信送到对方手机上。

(六)快速与安全

短信从发送到接收,在正常开机的情况下,10秒之内即可完成,不受用户是否在接听电话影响,速度快、可靠性高。短信以信令网为基础,而信令网在各种电信网络中,是电信网的神经中枢,自成一体,系统独立,短信具有安全、可靠性高的特征。

三、短信是新的交流方式

(一)短信是全新的情感交流方式

短信沟通比电话沟通更方便、快捷、有效。短信交流,开创了一个新的交流方式,短信沟通方式有以下特征:

及时性。短信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其传播效率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私密性。短信沟通,是一对一的沟通渠道,不用张口说话,无论是在会议上,还是在公交车里,都可以进行,很容易做到不为众人所注目。

选择性。手机短信打破了地域、时间,以及具备电脑终端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可随时随地收发文字、图像等信息。

便利性。使用贺年卡,需要购买、寄递等,与此相比较,短信具有即时性、互动性、方便性。

存储转发模式。短信这一功能,与广播、电视、报纸等形式相比,具有更加高效、快捷和方便的优势,其表现形式也更加隐蔽。

病毒营销方式。就信息扩散方式而言,发送短信便捷,每个人都可能是接收者和传播者,形成了病毒性营销方式,信息传播快速、广范。

可见,人们互发短信,并不仅仅是传递信息,人们用这种方式,深入交流感情,是一种情感层次上新时尚。正是这种情感交流的需要,改变了电信运营商推出短信的初衷。当初,电信运营商推出短信,是因为有人抱怨,手机话费高,有了短信业务,就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在一些人的短信消费,已经超过了手机通话费用,显然,人们如此痴迷短信,并没有把短信完全当作是省话费的工具。

(二)短信是新的文学形式

2003年,《天涯》杂志、中国移动和海南在线,三家共同携手,举办首届短信文学大赛。如今,随着莫言、韩少功、周国平、方方、苏童、蒋子丹等一批著名作家发表短信文学作品,马相武等学院评论家参与讨论,推波助澜,促进了短信文学的发展。

四、短信是新的营销方式

(一)手机短信广告的兴起

目前,手机短信广告,从发送形式上来分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纯广告,用户每接受一条广告信息,就可获得一定的费用或通话时间。二是夹杂在短信业务中发送。比较而言,后者的形式更好一些。对短信广告,用户可直接删除,导致企业广告的无效投放。第二种方式,可以把广告放在正式内容之前,用户必须往下翻,才能够阅读需要的内容,从而达到企业传播商品信息目的。

(二)手机短信广告优点

手机消费者几乎涵盖了各种消费者层次,短信广告也就有了很大的适应性。手机短信广告优点如下:

短信广告投放准确。移动运营商所拥有的用户数据库,按一定条件细分数据库,这就是细分市场过程。广告主可以将特定的商品广告,给相应的消费者,目标市场明确。而信息受众,也会因广告信息与自己密切相关,有助于关注此类信息。

广告效果明确。短信只能从上至下阅读,无法避过广告,从而保证了广告宣传效果。

实时性强。企业广告主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广告信息,可以即时将最新的产品信息传播给消费者。传统媒体广告,修改广告内容不方便,修改再成本高。

广告信息保存方便。手机短信存储功能,为广告信息的储存,提供了条件,方便用户再次查询。

五、手机短信存在问题

(一)手机短信自身弱点

传统短信业务,信息表现方式单调。目前出现的彩信业务,极具开发潜力。

信息长度受限制。对于稍长的短信,将把信息切断为数条,进行多次发送,费用上升,影响阅读效果。

短信数据传送速率慢和时延。因为SMS使用低速信令频道,这个频道为多种传输所共享,所以速度相对较慢。

(二)手机短信广告缺点

短信广告表现形式单调,一般只能是纯文字或者简单的图片、声音,其表现力不强。但是随着网络性能的提高,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手机短信广告将迅速发展。

短信广告引起用户的反感情绪。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在广告设计上,要增加吸引用户的因素,这就需要更加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六、手机短信市场有待规范

(一)短信市场缺少规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手机短信传播含有法律禁止的内容。例如,利用短信发送不利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侵害他人合法权利的信息。短信的便捷性和低价位,使得这些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由于短信息具有接收被动性的特点,用户往往无法对短信进行筛选,如果有人利用短信,对他人进行辱骂和攻击,被害者的权利受到了严重侵害,要查处加害人难度很大。

短信传播中,有时包含有侵犯他人财产权的内容。手机的用户都收到过诸如“恭喜中奖”、“低价拍卖”之类的信息。当用户信以为真,信息的发送者就会以支付手续费为名,骗取钱财,不仅侵害了受害者的财产权,也对社会秩序造成了很大危害。

一些网站,通过用户自愿订阅的方式,为其提供特制的短信服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了一些违法的行为,即在用户不知情的状况下,被“强制”提供了服务。一些短信服务,存在“订阅容易,退订难”、“退订之后依然收费”等问题。还有诱骗对方手机号码,试用和订购使用,界限不清,强行发送大量短信息,这些行为和做法,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短信市场规范化措施

对于这样一个巨大的、快速增长的市场,迫切需要一个规范的市场。一个健康、规范的短信市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其中包括监管单位、运营商、短信定制供应商,以及短信广告主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制定手机短信服务的管理法规,明确短信运营商及短信使用者,在信息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短信市场,要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必须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行为,规范运营商和用户的行为。

同时运营商也要自觉参与市场的规范化,运用技术手段,对一些带有敏感词语的短信,进行技术过滤、删除,对不法短信实施监控。加强技术攻关,尽快解决即时、准确识别信号内容的难题,对违法信息,消除在萌芽状态,目前网络论坛上,对敏感词汇,进行屏闭或删除。

提高消费者的文化素质,增加法制观念,不给利用短信犯罪可乘之机。手机用户要擦亮眼睛,对有犯罪嫌疑的短信,要积极举报。

可见,监管部门、运营商和消费者,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健康短信环境。

七、拇指经济未来前景

彩信业务,是中国移动通信开展的多媒体短信业务。它除了可以传送文字信息外,还可以传送彩色图像、声音、动画等,可实现手机与手机、手机与互联网信息的即时传送。彩信业务与带有摄像头的彩信手机相结合,可以提供即时拍照、即时传送信息服务。彩信业务,为拇指经济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彩信市场环境分析

1.彩信终端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彩信手机(带摄像头)价格,已为普通用户所接受。越来越多彩信手机投入市场,为彩信的发展奠定了终端基础。

2.彩信开发队伍

随着短信定制供应商队伍的壮大、彩信产品的积累,形成各自特色品牌将成为可能。这将丰富彩信的内容,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促进彩信市场走向繁荣和成熟。

3.彩信业务资费

为拓展市场,加速彩信市场的深化,运营商采取了大规模降价促销活动,这无疑将刺激现有和潜在的彩信用户,更多地使用彩信这一传情达意的沟通方式。

《京华时报》,2008.3.4报道,联通正式推彩信报资费3元/月,叫板移动手机报,相比市场同类彩信报的5-8元/月的价格,相对较低。彩信业务资费的逐渐降低,将刺激用户的彩信消费需求。

(二)彩信市场发展策略分析

1.运营商的市场发展策略

06年1月彩信手机尚未开通彩信服务的比例为85%,(最新数据资料,未查到。)建议运营商牵头,要求终端供应商简化彩信的注册和设置。如果用户购买中国移动推荐的彩信手机,无需进行复杂的设置,手机一般会事先设置好。如果用户自己设置的话,通过GPRS发送和接收彩信需要设置。

建议将彩信终端和业务捆绑,内置彩信资费,以刺激用户初次使用,从而激活空置的彩信手机。

对于已有的彩信用户,应该鼓励点对点的发送。

改善无线网络质量,提高手机上网速度。

2.终端制造商市场发展策略

针对最有可能使用彩信服务的青年用户,推出价格适合的终端,增加彩信手机的用户量。

尽可能简化数据服务的注册和设置,降低使用彩信的门槛。

3.短信定制供应商市场发展策略

针对用户的需求,开发与电子邮件具有很大差异性的彩信服务。

篇2

关键词:宏观经济;金融危机;发展态势;投资机会

中图分类号:F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1-0043-03

美国作为全球最主要经济体之一,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地,其经济也是全球经济走出本轮衰退周期的关键。通过对近期经济数据和部分先行指标的比较,美国、欧元区和英国以及日本在内的主要工业国目前已处于底部。7月份起,全球制造业PMI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后首次回升到景气区间。[1]美国经济率先见底复苏,但近期内呈现出“L”型走势,主要工业国家也将在下半年走出衰退,呈现阶段性复苏。

一、美国经济衰退见底,全球经济处于周期运行底部

2009年二季度,美国经济季度环比降幅折合年率收窄至1%,居民消费、制造业、房地产市场以及金融市场同时出现企稳信号,表明美国经济衰退已经进入尾声,美国经济企稳趋势在明显增强。

(一)消费者信心和消费触底回升,但居民收入难以支撑经济快速回复

首先,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消费者信心指数由2009年7月的47.4上升至54.1。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连续5个月反弹至6月69,后因经济的不确定性导致消费者信心7月、8月连续下跌后至65.7,影响消费者信心的主要原因是高失业率和工作难找,两数据的差异显示消费者信心仍处于谨慎恢复期。 其次,虽然权重占GDP三分之二以上的个人消费呈现异常疲软,由一季度增长0.6%转为下滑1.2%,消费不振来源于居民支出的减少,二季度美国居民储蓄率为5.2%,比前一季度上升了1.2个百分点。美国6、7月份的商业销售额上升1.1%、0.1%,商业库存环比下降1.4%、1.0%,该数据显示居民消费有回暖的迹象。第三,个人收入4、5月份环比反弹0.5%、1.4%,美国6月份个人收入下滑1.3%,创下2005年1月以来最大降幅,收入下滑引人担忧:消费支出的增长可能无法强劲到能够推动美国快速走出经济衰退(见图1)。

就业市场下滑速度明显趋缓。美国2009年8月就业人口减少幅度降至2008年来最小,但失业率跳增至26年高位9.7%,这主要由于自愿失业人数的回归造成美国劳动力总量的上升以及失业人口的增加。美国就业情况一直处于不断改善进程中,剔除自愿失业人数数据,8月份失业率上升的幅度并不明显,从9.60%到9.61%,且8月份美国就业岗位下滑并不严重。可以认为美国09年底之前就业有望达到增减平衡,失业率将在2010年第一季触顶,2010年上半年将实现就业人口正增长。

(二)房地产市场触底迹象明显

2007年夏季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危机,房贷违约率大幅上升导致美国各银行出现巨大亏损,增加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压力。因此,房地产的稳定和复苏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2]

一季度房地产市场触底,二季度以后进入回升期间。2009年4月份,新屋和成屋销售环比分别上涨0.3%和2.9%,新房销售近期初步企稳。新屋开工中的重要指标3、4、5月独户房屋开工上涨1.1%、3.3%、7.5%,创2008年12月以来新高。全美20大城市平均房价下跌速度趋稳,美国全国房价指数一季度年率跌幅19.1%,二季度则缩至14.9%,且房价环比上升2.9%,为三年来首见,房价跌势不再出现直线式下滑。美国人购房能力有所提高,4月成屋签约销售指数环比增加6.7%至90.3,意味着未来数月住房销售可望继续回稳。

但是,尽管2009年初以来美国房屋销售价格、建筑开支以及房屋销售止住了去年年中开始的迅速下滑态势(单房销售价格2009年初较2006年中回落25%),但对比住房空置率和房地产库存总量,当前水平仍然是1992年以来的历史高位。近期国债利率的攀升导致按揭利率显著上扬,已从一季度不到5%快速上升至5.5%,增加了居民的购房成本。截至7月,美国消费信贷连续6个月环比下降,房贷违约率和止赎房的持续增长将于短期内继续为美国住房市场构成压力。房屋库存量与居民消费的去杠杆化以及房屋抵押贷款利率上升将形成长期合理制约房地产投资对美国经济的拉动(见图2)。

美国建筑商协会9月份住房市场销售信心指数连续三个月升至一年多来最高水平19,这是该指数今年以来第六次上升,尽管低于乐观预期和悲观预期的强弱分界线,但房地产市场正在缓慢复苏趋势明显。由于房价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大幅下滑、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处于相对低位以及美国政府对初次购房人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住房购买力指数(HAI)指数处于历史高位。总体来看,美国房地产市场稳定迹象明显。

(三)制造业调整步入尾声,工业产值仍在探底过程

从制造业整体看,在2009年一、二季度企业商品库存的大规模消减之后,经济企稳后企业再库存化将对制造业起到推动作用。从美国制造业ISM的分项数据来看,5月份新订单指数已经超过50,存货调整加速进行,除就业外的其它指数均有所上升。8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首次回到景气区间52.9,非制造业指数攀升至48.4,创造了11个月以来新高。

2007年12月以来的18个月当中,美国工业产值连续17个月下降,下降幅度为-14.6%。5、6、7月工业产值同比跌幅超过13%,连创1946年以来最大年度跌幅,美国工业领域的产出降至1998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受到汽车行业产值大幅攀升的推动,美国7、8月工业产值环比增长0.5%、0.8%,是该数字自2007年12月美国陷入经济衰退以来的第二次上涨,是美国经济状况好转的又一信号(见图3)。

(四)金融系统处于企稳恢复反弹阶段

危机爆发后,美国的银行因自身原因放贷能力和意愿低下,放贷意愿一直到2008年12月才达到底部。在美联储和财政部的大规模注资和资产购买计划的刺激下,金融机构信用状况得以改善,放贷意愿增强,银行压力测试稳定市场预期,投资者担忧情绪逐步消退,放贷意愿与各类贷款需求都处于底部企稳并有所恢复的阶段。随着市场信心的逐步恢复和救市举措的生效,大规模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显著降低。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信贷增速的改变落后于放贷意愿变化,一系列经济复苏活动将被延缓。相对于放贷意愿,私人部门的信贷需求仍在萎缩,美国经济以居民消费部门为核心的“去杠杆化”长期趋势和储蓄率的持续攀升将从需求方面降低时机贷款增速,并降低经济通过再杠杆化进行恢复的能力(见图4)。[3]

(五)低利率环境还将维持,经济刺激计划不会收缩

各国政府的救市措施如美国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的公布、公私投资计划细节的披露、英国的资产保护计划、二十国集团(G20)伦敦峰会拟定的1万亿美元协同经济刺激计划 等都有助于市场信心的恢复。

流动性增加对经济恢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当前的经济稳定复苏很大程度依赖货币政策的放松,流动性的增加,目前主要经济体利率均已降至历史低点。其中,美联储对世界经济起到最重要的作用。各国央行跟随美联储降息,目前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基准利率由2008年下半年的2%、4%、0.5%、4.14%分别调低至0-0.25%、1%、0.1%和2.25%,自2008年底以来表现为全球流动性释放,有效缓解了信贷市场压力。在降息同时,各央行还采取购买资产等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手段,缓解金融体系信贷流动压力。经济复苏阶段,流动性寻找载体,在没有庞大的新兴产业可以依托的情况下,推动当前世界范围内商品价格强烈反弹,也引发世界股市流动性反弹。

二、近期国际经济面临的困难及走势预期

(一)国际经济面临的困难

国际主要经济体还面临很多实际的困难, 主要表现在:终端消费乏力,主要经济体居民收入下降、失业率趋高、消费者增加储蓄以及负财富效应等因素导致消费增长乏力;工业生产后劲堪虑,全球工业生产环比连续两个月回升,但因消费、投资和外需仍然低迷最终需求是否支撑工业生产继续复苏尚待观察;金融市场稳定性较差,美国金融机构逾期贷款还在增加,小金融机构破产还会出现,商业房地产的风险初现端倪;经济主体降杠杆的问题还将持续。首先是金融机构存在较为严重的降杠杆问题,其次是居民提高储蓄率以偿还到期房贷、信用卡消费信贷等;通胀风险较大,美国货币政策可能仍会宽松,经济恢复最需要宽松货币政策支持。同时,各国当局在经济衰退压力下会维持低息的货币政策,经济恢复出现反复的危险。短期内新兴市场经济景气可能比美国好,在美国金融危机过后,流动性泛滥下资金大量进入新兴市场,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膨胀,二季度全球资本市场的上涨速度过快,既有前期超跌反弹的因素,不乏泡沫成分;中期政策风险加剧,将来美国等国家加息后致使国际资本回流,可能再次引发新兴市场资产价格和经济的大幅波动。

(二)国际经济整体态势预期

2008年末以来,全球各国政府出台各种史无前例的经济刺激政策(各国经济刺激计划高达全球GDP的2.7%)遏制了经济迅速恶化的态势,2009年上半年政策组合第一轮的正面效果已经显现,经济活动自由落体似的下滑已经停止,并逐渐趋于稳定。目前全球货币流动性异常宽松,资金价格低廉,国际资本主要流向新兴市场国家,全球金融危机最糟的时刻已过,世界经济衰退情况正在减轻,主要经济体经济数据向好意味着经济正从恶性衰退的谷底逐步企稳并有望回升。如果主要数据如PMI指数改善趋势持续,经济刺激政策继续维持甚或有所加强,2009年下半年各主要经济体渐次见底并逐渐复苏将成为主要趋势。但是经济刺激政策长期效果难以持久,几乎所有刺激措施都在重复各经济体固有的增长模式,经济真正的复苏只有在增长方式真正转型后才会到来,发达国家需要改变当前过度依赖信贷的增长模式,重新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找到经济长期增长的新引擎。

三、结语

综合分析认为,美国整体经济活动持续低迷,很多指标在负值区间显示经济仍在底部区域,但2009年二季度开始部分经济指标出现反弹,企业预期改善、居民消费与信心企稳、就业减少速度放缓、房屋供应及需求温和上升等,显示上半年美国经济已经见底,下半年将进一步趋于稳定。因此,笔者认为2009年下半年美国率先企稳复苏将是主要趋势,环比增长率呈现逐季改善,且有可能在年底出现正增长,其他主要经济体渐次见底,全球经济有可能触底后逐渐缓慢复苏。如果参照世界银行和美联储预计美国GDP增速2009年萎缩1.3-2%,考虑一季度经济增长为-5.7%、二季度经济增长为-1%,美国上半年经济增长约为-5%-3%,下半年约为1-2%,有望四季度实现正增长。但由于美国当前经济数据环比改善的积极因素主要是去库存,而非终端需求真实持续回暖,因此美国实体经济复苏将进展缓慢,中长期增长难现V型反转,“U”或“W”型为大概率事件,短期看则接近“L”型。这主要在于房地产市场仍在探底企稳过程中,居民储蓄率提高以及失业率的抬升将导致消费扩张缓慢,企业投资也增长乏力,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

篇3

美国经济正在经历困难时期

论及全球经济走势,我们的目光不能不首先投向美国。

2007年四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6%、3.8%、4.9%、0.6%,第四季度开始放缓。2007年年中次级抵押贷款和相关结构性投资产品亏损程度加深,以及随之而来的对高评级证券的信用重新评估,令投资者市场信心丧失,美国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振荡,流动性骤然紧缩。2008年,房地产价格持续下滑,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大幅上升,金融市场出现信用危机进一步深化,范围也在扩大。加之国际原油、农产品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侵蚀了家庭收入,同时增加企业成本,美国经济增长率出现衰退迹象。

具体到美国家庭,首先,房市加速下滑。2008年1月美国20个城市房价历史性下降2.4%;这是持续第18个月下降。2008年2月份美国新房销售量达59万套(季节调整按年率计),是1995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新房销售中间价也比去年同期下降2.7%。原因是房屋价值持续缩水,抵押信贷萎缩。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到历史最高水平;

第二,劳动力市场持续不景气。2008年3月,美国失业人数为780万人,失业率上升至5.1%,创下近三年来最高水平。失业率比上个月高出0.3个百分点,非农就业人数连续第三个月下滑,减少8万人,是5年来的最大降幅。建筑业、金融业、制造业就业人数继续下滑。同时申请失业保险人数上升。疲软的就业状况加上可支配收入的上升乏力,不断下降的房屋价格和紧张的信用市场,股票下滑造成家庭财富流失,消费信贷的标准也有所提高,消费者信心下降,2008年美国经济咨询商会报告显示,3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从2月份的76.4降低至64.5,创下35年来的新低,消费者支出大幅下降。

第三,通胀压力加大。2008年2月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上升3.4%,大部分原因是原油、农产品和其他全球贸易商品的价格急速飚升。此外,美元汇率的下降推动了一些非商品进口价格的上升,也部分推动了通胀。

商业领域情况也不容乐观。2007年美国企业经济利润增速2%,主要得益于海外子公司利润的大幅增长。金融类企业出现亏损。工厂耐用品订货2008年2月份下降1.7%,持续两个月下降。非住宅建筑投资支出企业雇佣数量减少,伴随着资本支出计划的减少,疲弱的销售预期,紧张的信用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商业环境更为紧张。除此之外,也有减轻焦虑的好消息:非金融商业部门保持良好财政状况,许多商业依靠强劲的国际需求保持增长势头。

2008年1月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下调到1.3%~2%。下调原因包括房地产市场调节加剧、对信贷质量和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的担忧引发信贷环境紧缩以及高涨的油价。但财政、货币政策的刺激措施会对下半年内需形成短暂刺激。预计2008年第四季度失业率达5.2%~5.3%。2008年核心PCE达到2%~2.2%。

2008年4月3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山出席听证会时,表示美国经济正在经历困难时期。

其他经济体保持增长态势

2007年,其他发达经济体一直保持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时劳动力市场趋紧,受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市场紧张形势影响,经济放缓迹象明显。家庭和企业信贷标准有所提高,2007年8月以来,消费和商业信心开始下滑,经济活动趋于疲软。零售额增长放缓。多数经济体第四季度GDP增速放缓。日本2007年第四季度略有反弹,得益于强劲的出口和资本支出,家庭消费疲软。

由于能源、石油和食品价格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率继续上升。2008年3月欧元区通胀率达3.5%,日本2008年2月通胀率达到1%。

新兴市场经济体,尤其是俄罗斯、印度、巴西与中国等大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新兴市场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者。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美国经济放慢对全球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由于需求扩大,能源价格上涨以及恶劣天气造成食用油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造成新兴经济体通胀率上升。俄罗斯2008年1月通胀率达到12.6%,2008年3月,印度通胀率达到7%。

全球经济面临五大风险

1 次货危机远未结束

始于2006年的房地产价格下跌,到目前为止仍无止跌回稳迹象。由此引发的次贷危机,金融市场动荡也难以在房地产价格结束下跌后消失。房价下跌进一步减少家庭财富并增大获得信贷的难度。

短期,次贷危机的最大风险,在于带给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大。与传统的金融危机相比,次贷危机使投资者无法完全确定究竟谁是最终的损失承担者。不仅是普通投资者对次贷危机的后果了解甚少,而且专业金融机构也无法判定危机的影响范围和规模。这种高度的不确定性,使金融市场的贷款意愿大幅降低,融资成本大幅提高,货币市场出现了流动性枯竭的局面。为此,美联储包括其他发达国家货币管理当局不断向货币市场注入流动性并降低利率;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积极向无力偿还抵押贷款的房屋所有者提供帮助,支持私人机构组建抵押贷款证券超级基金,以恢复金融市场的信心。

中期,次贷危机有可能加剧全球流动性过剩局面,为通货膨胀死灰复燃埋下祸根。全球流动性过剩与近期发达国家货币市场流动性枯竭并存,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具有客观的必然性。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枯竭是投资者信心不足的表现,类似于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陷阱”。尽管大量游资仍在不同市场上进行投机活动,但却不会弥补货币市场的流动性缺口。而货币管理当局的降息与注入流动性的举措,最终将加剧全球流动性的过剩,为将来的通货膨胀创造了条件。

长期,次贷危机有可能改变金融市场的运行方式。长期以来,抵押贷款证券化被认为是金融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降低了市场融资成本,而且降低了金融风险。然而,次贷危机的事实证明,只要房地产市场泡沫崩溃,被这种金融创新掩盖的金融风险就会凸显。金融市场对证券化风险的低估,是次贷危机带给人们的重要教训之一。危机发生后,美欧金融监管机构已经开始着手检讨包括市场评级机制在内的金融市场运行方式。

2 流动性风险

美国住宅市场的波动或金融市场进一步动荡导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美联储和布什政府采取措施对经济进行干预。由此产生流动性大部分流向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将导致过度投资,对发展中国家尤为危险。

次贷危机加大全球资本流动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短期、中期、长期,国际资本将根据自己各个时期的战略需要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中流动。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各国金融市场风险加大。

3 美元贬值风险

全球国际收支不平衡无序调险加大。美国经济的衰退或美国货币政策的过度放松可能导致美元进一步急剧贬值。美元疲软会使拥有美元债务的发展中国家受益,但会给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带来损失。同时也将损害对美国出口的企业,以及那些生产美国进口商品的相近替代品的企业的竞争力。

4 通货膨胀风险

由于贸易失衡尚未找到有效的调整出路,美元贬值和顺差国外汇储备增加,顺差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也开始显现。

美元的贬值,石油价格的上升提高粮食生产成本。在高油价下,食品、饲料和燃料对农作物的需求造成对农产品需求增长,农产品供应的受限将使全球粮食价格高企。石油、食品和黄金价格的上升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

同时,次贷危机后的应对政策也助长了全球通胀的发展。由于次贷危机产生的信贷紧缩,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等货币当局注入流动性和降息。美联储则在次级信贷危机之后连续性降息。美联储等西方主要经济体5家中央银行今年3月11日宣布,决定采取联合措施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这种应对措施虽然在短时间内缓解了次贷危机带来的流动性急剧紧缩的问题,却助长了全球通胀的势头。

5 投资者信心受挫

篇4

当前,若能把握时机,积极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2009年中国经济将走上更为稳健的发展轨道。

三大需求左右2009年经济走势

对中国来说,2009年的经济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调整情况。从三大需求着手分析,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潜伏减慢可能。受股市走弱影响,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速减缓;随着企业困难增加和劳动工资成本的提高,就业增长预计也将受到一定影响,并进而影响居民收入增长。而经济趋冷的苗头,可能会从多方面影响到居民的消费信心,改变居民的消费预期。

应注意未来消费需求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放缓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发生,其影响链条很长,会从终端需求逐步向上游产业传递,可能导致经济增长进入较长时间的调整期。

二是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和企业投资也可能趋缓。2008年全国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和环比涨幅均呈现持续回落态势,深圳等部分特大城市的房价出现了明显下降。这一变化引起了普遍的看跌预期,导致住房销售量减少。从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看,预计这一态势会进一步发展。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须加以控制,但也要注意大涨之后出现大落的可能。若仅由市场进行调节,预计未来住房市场将继续低迷,加上银行惜贷等因素,估计会有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因现金流断裂而陷入困境,房地产业有可能进入周期性调整。由于房地产建设周期比较长,一般在5年左右,因此调整一旦开始,预计会持续较长时间。

从企业角度来看,一方面,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劳动力工资成本提高、融资困难、节能和控制污染排放方面的费用增加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较为明显;另一方面,随着总需求增幅放缓,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提高产品销售价格转移成本上升压力的空间有限。因此,企业当前的经营困难比较突出。2008年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9.4%,增幅较上年同期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企业利润减少,经营困难加大,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能力,进而影响到企业投资的增长。房地产和企业投资是市场引导投资的主体,这些投资增幅下降,预计对全部投资增长将产生明显影响,因此,2009年投资增长有可能明显下降。

三是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可能继续降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实体经济在2009年将显现走弱态势,就业与收入增长存在的问题将进一步显现,美国市场需求将进一步疲弱。受美国金融问题和经济问题的影响,预计欧盟和日本经济也会呈现走弱态势,而且可能先于美国。受此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也将进一步疲弱。而受财政赤字扩大的影响,美元可能继续走弱。这些因素都会对我国出口形成不利影响。预计2009年出口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减慢。特别是在美国经济出现较大问题并带动世界经济进入衰退过程时,我国出口增长下降的幅度将比较大。

综观之,2009年三大需求都存在变数,若仅由市场自发调节经济发展态势,则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表现为继续下调的趋势。如果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大的变化,与国内诸因素组合,则可能导致经济增长出现较大幅度回调。

调控继续稳定增长

2009年的主要问题是内需、外需增幅都可能进一步回落,并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减慢。从供求总量关系格局的发展看,未来的主要威胁不是价格上涨,而是经济增速放慢。为此,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需要注意的是,既要继续巩固近年来宏观调控政策抑制需求过热的累积成效,也要进行积极的针对性调整,防止需求增长转入持续下调状态。

2008年7月份以来,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变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投资资金大幅度增加,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快速下调。

篇5

关键词:股价走势实物经济损失规避行为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6(01)―0055―08

一、问题的提出

经典经济和金融理论通常认为风险资产(如股 票)的价格应当由与其相对应的实物经济基本面因 素,如公司的赢利水平、经济的增长速度等所决 定。因此,一个国家股票市场的价格走势也经 常被认为是能够反映该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晴 雨表”。也就是说,股票价格应该能够引导以工业 生产或GDP衡量的实物经济活动情况,因为股价的 基础就是对这些活动的期望。与此同时,基于发 达国家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结果也大多表明,股票 市场的价格走势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由实物经济 的运行情况来解释,从而验证了经典理论的正 确性。

然而我们发现,将经典的资产定价理论应用于 对中国股市的分析,却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实 际上,中国股市自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有别于其它 国家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并在近几年表现的尤为 明显。以上证综合指数的走势为例,2001年6月沪 指创出2245点的历史最高位之后便一路下滑,2001 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以1645.97点收盘,与最高点相 比下挫26%;2002年股市仍弱势调整,全年下跌幅 度约为17%;2003年到2004年上半年沪指曾一度 有所反弹,但自2004年5月以来,沪指又重新回落。 三年的大熊市沪指下挫1000多点,这在中国证券市 场成立以来是从未有过的景象。与股市的低迷表现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近几年来一路保持良 好的增长势头,GDP增长速度2001为7,3%,2002 为8%,2003为9.3%,2004更是高达9.5%。可 以说,股市非但没能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晴雨 表”,甚至与宏观经济形势表现出明显的背道而驰。 为更好的分析我国实物经济运行情况与股票价格之 间的关系,我们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加以 说明。首先来看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情况,我们借 助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指标来表示企业 的总体经营情况。图1说明,中国股市自成立以 来,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就一直与股价变化 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计算得到二者之间的相关 系数为-0.54。因此我们认为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变化不能解释股票价格的走势。再来看宏观经济变 量能否解释股价走势呢?这里我们选取货币供应量 (M2)的增长速度作为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指标。 图2给出了1993―2004年12年货币供应量增长速 度与上证综合指数的变化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 只在少数的几个年份,二者表现出同向变动的关系, 而在大多数时间,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均与股价走 势反向变动,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也没 能成为决定股票价格的关键因素。我们发现,从我 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来看,实物经济因素一直以 来都无法解释股票市场的价格走势,股票价格与实 体经济运行之间呈现复杂的关系。

股票价格的变化给经济理论研究者、政策的决 策者和投资者提出了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股 票的价格是怎样决定的?股价的发展变化又受哪些 因素的影响?股票市场与实际经济运行之间存在怎 样的关系?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求从一个新的 视角重新研究股票价格的决定理论。

二、投资者行为与资产价格

经典理论是在简化市场参与主体行为因素的假 设条件下构建起来的,而在当前阶段人们越来越意 识到,行为因素已显化为影响经济运行最重要的因 素之一,因而对任何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必须充分考 虑到个体行为因素的影响。与经典理论的资产价格 完全由实物经济基本面因素所决定的观点不同,行 为经济理论认为尽管资产价格的变化要反映一般经 济环境的改变,但不同的参与个体会对经济状况有 不同的认知与感受,进一步会通过行为表现与经济 环境产生复杂的互动关系,个体行为的结果必然会 反映在经济或市场的运行变化之中。因而股票价 格必然是由其对应的经济基本面因素和投资者行为 因素二者相互影响而共同决定,并且可以预见在一 定情况下,投资者行为因素的影响会超过甚至掩盖 实物经济基本面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本文通过引入损失规避(LossAversion)这一行 为经济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对资产价格 的决定进行分析。损失规避是Kahneman和Tversky 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的核心思想。大量关 于个体决策的实验研究发现,参与人通常更为关注 财富的变化情况而非财富的绝对水平,而且对于一 个给定的财富水平参考点(reference point)人们对 财富的减少(损失)比对财富的增加(收益)更为敏 感,即决策者是损失规避,而非经典理论所假定的风 险规避。如图3所示,这可以用一个定义在损失和 收益之上的,并且在损失部分比收益部分更为 票能够提供一个较高的收益水平,否则投资者便不 会选择持有股票。这就是本文应用损失规避解释股 票价格走势的关键。

(二)传导机制

1.上升阶段

假设最初阶段股票价格保持在一个较低的点位 附近,此时来自实物经济基本面的利好消息,如 GDP的快速增长、公司红利增加、公司管理层的重 大人员变动等会使价值投资者效用水平提高,因而 会使价值投资者增加对股票这种资产的需求,从而 拉动股价稳定的上升。股价上升会影响到损失规避 型投资者的行为,根据(3)式的目标函数,股票价格 的稳定上升必然会使损失规避型投资者的效用水平 在其决策期内高于其银行存款带来的收益,因而损 失规避型投资者会选择增加持有股票的数量从而最 大化其效用水平,这样不断增加的需求会使股价进 一步上涨。最终表现为股票价格脱离实物经济的束 缚而大幅上涨,形成牛市的局面。

其中P表示股票价格,X表示对股票的需求。此时 实物经济对股价走势的影响,由两类投资者在市场 中的比重及其各自的资金实力而决定,如果损失规 避型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比重较大,那么此时价值投 资者的决策就不会对股价走势产生较大的影响。也 就是说,来自实物经济基本面的负面消息虽然会使 价值投资者减少其所持有的股票的数量,但相对于 损失规避型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来说,这并不会使 股价下降,此时股票市场上就会出现实物经济的运 行与股价走势相背离的现象。

2.下跌阶段

在股价上涨一段时间之后,损失规避型投资者 由于受其资金能力的限制,无法进一步增加其对股 票的持有量,此时股价的上涨势头会趋于平缓,并最 终表现出来是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点位附近。此时, 价值投资者对股价的影响又会再次显现出来,由于 由实物经济运行决定的红利支付水平会带有一定的 随机性,因而反映在股票价格上必然是股价在一个 较高点位附近发生波动。股价波动意味着损失规避 型投资者由3.式计算的效用水平会下降甚至为负, 因此损失规避型投资者发现持有股票的吸引力会降 低,进而选择抛售手中持有的股票,这种抛售行为会 反过来迫使股价进入下行空间。这样就会在市场上 形成股价下降,需求减少,股价进一步下降的局面, 使市场进入熊市。

这期间,即使有来自实物经济墓本面的利好因素出 现,同样也只会使价值投资者增加对股票的需求,这 与大量的抛售行为相比,无法改变股价下跌的走势。

3.价格变化的转折点

上述这种价格决定机制可以很好地解释我国股 市当前阶段存在的实物经济运行向好与股票价格持 续走低并存的局面。那么股价的转折点何时出现 呢?损失规避型投资者的抛售与股价下跌相互作用 直到损失规避型投资者完全抛售所持有的股票,此 时市场中只剩下价值投资者,表现出股价会在一个 较低的点位上下浮动。此时,想要使股市重新进入 持续的上行空间,必须使损失规避型投资者重新选 择持有股票进而拉动股价上涨。这就要求股票价格 至少要在投资者的一个决策期内有一个比较明显的 上涨,从而使损失规避型投资者按(3)式计算的效 用水平为正,才会使损失规避型投资者重新回到股 市之中。这种情况的出现或者是由于有重大基本面 利好因素的出现,使价值投资者大量增加对股票的 需求,使股价上涨;或者是发生较强的外部冲击(如 政策面利好、大量新资金的进入等)使得股票价格 大幅上涨。这样随着损失规避型投资者的进入股市 才会结束低迷的状态重新开始上涨的行情。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结论:股票 价格由两类投资者的决策行为相互影响而共同决 定。由于通常情况下,市场上损失规避型投资者的 人数和资金实力都要远远优于价值投资者,这样股 票价格便会表现出来主要由损失规避型投资者的行 为所左右,因此,便会在一段时期内形成股市与实物 经济运行状况相脱离的局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这里我们只是对股价走势做了一种简化的分析,而 在现实情况中,模型中的多个变量,如损失规避型投 资者的决策期、评估期的长短,甚至损失规避的程度 久,以及两类投资者的比例都是相互影响、不断变化 的,这就使得股票价格的真实走势远比我们所分析 得到的结论要复杂的多。

四、实证检验

(一)两类投资者在市场上的比重 损失规避型投资者的行为能够决定股票价格走 势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股票市场上损失规避型投资 者的人数和资金实力要远远大于价值投资者,即α 的取值接近1,从而使得在股价波动的某些阶段,实 物经济因素对股价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这里我 们借鉴Campbell的研究方法,通过计算居民消费 的波动率并与股票收益的波动率相比较,用以近似 衡量第一类投资者在整个市场中的比重,下表给出 我国消费增长和上证综指收益波动情况的统计分 析,其中年度消费增长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局网站, 时间为1978年到2003年,月度上证综指对数收益 数据来自中国证监会网站,时间为1993年1月到 2004年12月。

由表1可以看出,以上证综指计算的我国股市对 数实际收益率非常低,只有0.46%,而它的标准差却 相对很高,高达43.2%,这说明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 价值不高,投资风险却很大;消费增长率的均值相对 较高,达到13.6%,其标准差却只有6.27%,说明消 费增长的波动比较平缓,这与我国近年来经济保持平 稳快速增长的经验证据相一致。计算得到二者的标 准差比值为0.145,即消费增长的波动只占股价波动 的14.5%,近似估计得到α=:1-0.145:0.855,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第一类投资者在整个市场中所占比例 只有14.5%左右,也就是相对于第二种类型投资者来 说,价值投资者对市场的影响十分有限。

(二)损失规避对股价走势的实证检验

接下来,本文选取上证综合指数的周度数据进 行研究时间间隔为1998―01―16至2004―12―31 共340个样本值,为计算投资者效用值的大小,我们 不妨假定投资者的评估期为一周,决策期间为五周, 损失规避系数λ=2,这样就可以按照公式(1)― (3)计算得到的投资者效用值,如图7所示,从图

五、结论及启示

在当前我国股市处于发育阶段,市场投机气氛 浓烈的情况下,投资者行为因素不仅能够显著影响 股市的收益水平,而且会和股价波动交织在一起相 互作用,从而使得股票市场价格变化长期脱离实物 经济基本面因素的制约影响。对我国股市的理论分 析与实证研究均验证了行为经济理论的观点,即股 市的价格波动是由实物经济基本面因素和投资者行 为因素二者相互影响而共同决定。因而充分认识到 投资者行为与股价波动之间的内在规律性,并采取 相应的措施加以输导和调控才能够降低股市波动的 剧烈程度,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促使股市发挥宏观 经济“晴雨表”功能,规范股市向着促进实物经济运 行的健康方向发展。

投资者的短期行为是股价波动的一条主要原 因。因此提高投资者的素质、增强其投资行为的理 性化程度是关乎股市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一问 题解决得好,才能改善股市投资气氛,进而提高市场 效率。机构投资者也同样具有损失规避的行为特 点,因此在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依靠其发挥稳定市 场的功能的同时,也要对其行为进行深入研究,防止 机构投资者成为引起股市波动的另一个源泉。

篇6

尽管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不明朗,包括欧洲债务危机态势及其效应的不确定性、国际性的汇率波动、主要经济体刺激经济的政策走向的摇摆不定等等国际因素,国内的短期性不确定因素包括进入汛期的自然灾害放大、房地产政策效应、有关劳动力价格调整效应等因素,对下半年的经济可能造成影响,上述指标可能有所下滑,但全年的经济走势不会出现逆转,达到甚至超过9%的增长率是可以充满信心的。因而,今年的经济走势是相对明朗而并不复杂。

复杂的是政策选择。尽管年初已经确定了今年全年的宏观政策基调,即维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事实上面对着上年启动的极度宽松的刺激经济的政策如何实现软着陆而不至于使经济走势出现逆转的难题。

经济走势依然向好,在多大程度上与宽松的政策有关?政策退出将会产生多大的震动?尤其是国内与国外的退出政策叠加效应到底有多大?在经济增长继续向好的同时,对待通货膨胀预期是否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篇7

一、经济增长状况与普遍预期的反差

今年,全国GDP增长率从去年四季度的7.9%,回落到今年一季度的7.7% 和二季度的7.5%。经济走势的下行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当前经济走势受世界经济危机的明显影响

此次世界经济危机危机有两大特征。一是持续时间长:从2008年起已延续6年,还不知何时终结。二是运行波动大。此次经济危机经历了两个阶段,2008年起的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和2011年起的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与此相应,经济运行也形成了波动曲线。2008年底和2009年初,经济衰退达到低点,2009年中开始经济复苏。但全球经济没有如以往经济周期那样持续上行、步向繁荣,而是上去后又掉头往下。2011年经济增长比2010年放缓,2012年再次放缓,2013年仍将放缓。今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减速是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二)当前经济走势是没有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的反映

经济刺激计划的积极效应,就是在短期形成大规模需求,有效的实现了抗危机、保增长,但同时产生不容回避的问题:一是形成明显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二是造成大量产能过剩;三是透支未来需求,政策退出后难免经济收缩;四是放大以行政审批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弊端。总的是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现实中,中央并没有因经济增长减速而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这一方面可以避免再次引发经济弊端,另一方面也使得经济增长难以再现2008和2009年那样的快速反转。

(三)当前经济走势为经济增长潜力下降所制约

从中长期因素来看: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增长潜力已经下降。30多年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也透支了发展后劲。尤其是对资源、能源、环境的大规模粗放利用,加之人口红利接近消失,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生态的反差

(一)虚拟经济表现较为显眼

一是从金融方面看:6月末,全国广义货币(M2)余额105.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接近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新增人民币贷款5.08万亿元,同比多增2217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9.09万亿元,同比多增1.71万亿元;社会融资总量增长率由一季度的-7.4%上升到二季度的58.8%,货币总量仍非常宽松。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均明显低于金融各项主要指标的增速。去年整体经济形势较为严峻,可全国银行业实现净利润1.24万亿元,日赚34亿元,成为史上最赚钱的一年。今年银行业利润增长率依然不低。

二是从房地产方面看: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实际增长20.3%;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8.7%,商品房销售额增长43.2%;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增长32.1%;房地产价格更是全线上涨。浙江也如此,上半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在各行业中冒尖;1—5月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2%,其中房地产相关税收增长贡献率高达85%,拉动9.5个百分点。

(二)实体经济普遍较为困难

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制造业,突出问题是:需求明显不足,产能严重过剩,产品价格低迷,企业平均利润率很低。1—5月,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高达20.6%,同比高出0.8个百分点;企业利润名义增长12.7%,但这是在去年同期下降19%基础上的恢复性增长,与2011年同期相比仍下降8.7%;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仅为4.26%,跌至历史低点;1—5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3%,连续17个月负增长。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不是发生在少数行业或半数行业,而是发生在大多数行业。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反差,有一大突出反映,就是在货币总量宽松的情况下,实体经济企业的资金却偏紧,特别是小企业融资依然很难。

事实上,金融机构存在较严重的货币错配问题。大量贷款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转投到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此外还有一些贷款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套利。上半年,全国金融机构发放的房地产类贷款新增1.3万亿元,接近去年全年的新增量1.35万亿元,增幅高达130%,同比多增7326亿元。今年来房地产量价齐升,其最大推手就是房地产贷款的巨量投入。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表明:目前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经济发展方式依然如旧。

三、实际经济形势与统计数据的反差

(一)主要统计数据与相关指标不匹配

一看工业增加值。这是核算GDP的重要数据。1—5月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8.8%。但与工业密切相关的同期指标均较低迷。其一,工业用电仅增长3.4%;其二,货物运输量仅增长2.8%,此前多数年份增长8%—10%;其三,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增长8.7%,此前多数年份增长15%—20%多;其四,规模以上企业产成品存货仅增长3.16%,表明多数企业还在限产压库;其五,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减少1.38%,31个制造业有21个从业人员负增长,表明大部分行业开工不足。

二看出口。以前都说出口数据比较准,现在大不然。上半年全国出口增长10.4%,主要靠前4个月的出口激增。5月和6月出口分别微增1%和下降3.1%。前4个月所以激增,主因是广东出现大量的套利贸易和注水贸易。海关出口数据与工业出口数据和广交会情况明显不匹配。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货值仅增长4.8%。2013年春季广交会,参会人数和总成交量分别比上届春交会下降3.8%和1.4%,广交会素有“中国出口晴雨表”之称。浙江省上半年出口增长10.9%,其中义乌出口企业的省籍身份改动因素将近七成。

三看工业投资。按常理,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面临需求约束突出和产能大量过剩,企业投资意愿是降低的。但工业投资增长率显示相反情景。浙江省1—5月工业投资增长20.1%,与相关数据不匹配。其一,投资品价格持续为负指数,水泥和钢材等主要投资品价格低迷;其二,1—5月全省制造业贷款同比少增54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银行贷款仅增长5.9%;其三,出现企业存款定期化趋势,1—5月全省单位定期存款增加1504亿元,活期存款净减少246亿元;其四,进口机械设备增长低迷(1—5月全省总的进口下降4.5%)。

(二)一些重要数据没有很好披露和解读

1、金融系统

金融系统的真实风险没有充分暴露。目前从资产负债表看,银行业是健康的,不良贷款率只有1%多点,资产质量仅略有恶化,但隐含的风险不可轻视。现在,金融系统存在一个庞大而未受严格监管的影子银行,其中有大量的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到今年6月底,全国银行的理财产品存量多达9.85万亿元。中国的影子银行总规模,有的专家估量超过30万亿元。在经济快速增长中,金融系统问题包括影子银行问题都被隐藏起来。当经济下行时,金融风险便会渐次显现。目前,影子银行相当部分的资金投向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如果房地产泡沫破灭和政府融资平台偿付能力异常,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就可能大规模产生,最终可能造成严重的信贷紧缩和沉重的财政负担,并危及社会财富安全。

2、地方政府债务

地方债务规模有多大?很难获得准确的数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实际数要比统计数来得大。

篇8

[关键词]经济危机 中国经济走势 内需 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039;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7-0091-06

一、引言

2008年8月前,由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势头,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次贷危机对中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还缺乏足够的、统一的认识。不少乐观人士认为中国将幸免于难,更有甚者放言全球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形势将“风景这边独好”。很多人仍将危机定位于局限于金融领域的危机。然而时至今日,随着危机向实体经济的延伸,经济形势的急剧恶化,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明显升级到一场全球性经济动荡和衰退的世界经济危机。

随着事态的发展,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激烈的经济刺激和拯救计划。我国政策当局也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108个基点的利率下调、引导汇率适度贬值、增加出口退税以及研议中的税制改革,这些政策“组合拳”的密集推出,几乎囊括了政府可动用的所有政策手段,而且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但这些拯救措施是否得力有效?世界经济前景如何?中国能否率先走出危机阴影?这些无疑是当前最重要的经济问题。

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者和权威的研究机构相继发表了悲观的评价和预测,其中具有指标性意义的格林斯潘就曾断言:本轮经济危机将是百年来最严重的危机。格林斯潘表态的一反常态,相信他一定已经有了充分的理据。其实具有经济学洞察力和经济史观的学者经过认真思考和深入分析都会发现,目前的宏观形势真正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阶段。下面我们就此提出几个判断、一些对策以及几点评论,并给出基于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的符合学理的分析。

二、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

席卷全球的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它极大地伤害了一直以来被视作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的美国的经济,从其最近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耐用品订单数、失业人数、房地产成交量等主要宏观指标已经达到了十多年来最差的数字,而这还只是开始。难以计数的金融机构坏账已经逐渐显现、随之而来的金融机构倒闭、大幅度裁员已初露端倪。虚拟经济泡沫的破灭将进一步地影响实体经济,使得已经疲弱的消费与投资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此恶性循环,危机将日益显示它的破坏力。从已获得及预估的经济增长数据来看(见图1),世界主要经济体无一幸免于这场灾难,因而这场危机理应被定位为全球性危机。 br>

剥离那些显而易见的表象,索洛(Solow)增长模型则为我们探寻危机的根源提供了的线索。增长理论告诉我们,实际产出在长期而言唯一的增长根源就在于(广义的)技术进步,即:在经济达到稳态(steady state)时,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

回顾1992年以来全球的经济景气,无非有如下几点原因:首先,计算机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如数控机床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其次,发达国家资本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劳动力相结合,利用了剩余生产要素,深化了全球的分工体系。而后者又以网络IT技术为承载平台。最后,美、日长期以来的低利率政策(尤以为拯救网络泡沫破灭而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最为直接)和宽松的金融监管政策,客观上助长了投机资金在房地产和金融领域的过度活跃,从而形成了经济的双重泡沫。必须认识到,新技术自1998年以来已经没有飞跃的进展,而其它经济增长要素也基本上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于是,在全球没有出现新的增长点以前,无法想象会有一轮新的经济景气。虚拟经济的泡沫也在预期逆转的情况下,瞬间破灭,并对实体经济进一步产生负面影响。我们据此概括出十几年来这样的一幅世界经济全景:

“在计算机技术与全球化因素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出现十余年的持续增长。持续的经济景气使得人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并演化为盲目乐观。盲目乐观在低利率和宽松监管环境下使得大家更乐于接受和炒作金融市场上的高风险创新,这进一步推进了经济的表面繁荣,引发了泡沫。

当增长源泉逐渐枯竭时,没有实体部门支撑的虚拟经济泡沫迟早必然破灭;并且经济景气时间越长,人们越乐观,泡沫的积累就越大,泡沫破灭的爆发就越猛烈,危害就越强。于是金融危机进而经济危机出现。”

我们可以证明,由于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于旧有经济增长源泉的枯竭,因此,它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周期发展的必然。那么,各国应对危机自救的经济刺激计划或政策,是否会迅速见效使得经济走出低谷呢?答案是否定的。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危机可以视为经济周期中低谷的一种极端爆发形式;如果襞平经济周期的政策真的能够迅速、彻底地解决问题,那么就不会再存在经济周期了。而现实刚好相反。再考虑到增长源泉枯竭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找到新的足以支撑世界经济的增长点以前,本轮危机很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世界经济不大可能在短期走出低谷。

三、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种认识是,这场次贷风暴直接影响美国、其次是日本、再次是欧洲,而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这种看法未免太乐观了。次贷对我们的影响使得我们持有的大量美元资产大幅缩水,从已有的数据来源上看,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的构成是――3700多亿美元美国两房债券,7400亿美元美国国债,2000亿美元中投控制,3000多亿美元短期债务,2000多亿美元次级债,1000多亿美元现金或欧元资产,共计1.9万多亿美元。现在去掉2000多亿美元美国次级债与很难保证的3700多亿两房债券,中国外汇储备以未平仓价格计算只有1.4万亿美元左右。加之美元不断贬值,它代表的实际财富价值更是在不断流失。

间接的影响有两个方面。(1)由于美国和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每况愈下,美元不断贬值,出口需求日益疲弱。这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是致命打击,已经有相当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的日常经营出现了困难。这对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我国沿海省份的影响尤其显著,并直接导致了大量农民工的下岗失业,潜伏了大量的社会隐患。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停滞甚至萎缩,对所有其他外向型经济体的影响是一致的,中国不可能是例外。(2)逐渐显现的全球流动性紧张会加剧中国资本市场的困难,减少可获得的FDI。已有一些外资机构开始变卖、减持在华资产。这方面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随着危机的深入,中国经济受外来的不利影响会越来越严重。那种希望中国经济可以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论调,只会是美好

的愿望。

四、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局:外因与内因

事实上。如果我们回顾2008年中国经济的走势,从年初开始中国经济就已经显示出后继乏力的态势。2月份GPI创出8.7%的涨幅新高以后,通货膨胀成为了首要矛盾。在采取了一系列市场和非市场的措施以后,5月份以来连续4个月出现了CPI的回落,直至8月份令人意外地达到了4.9%。然而PPI却一路走高,8月份已经达到了10.1%。创出了12年来的新高,展现出与CPI倒挂的态势(图2所展示的消费物价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对比关系可以基本反映上述状况)。从理论上来说,PPI的上涨必然会传导到CPI上来,然而之所以会出现二者倒挂的情况,一方面是政府的价格干预使得定价机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另一方面国内绝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的形势也限制了PPI对CPI的推动。PPI与CPI不断加大的差距直接蚕食企业利润,许多中小型企业因高企的成本而陷入严重的困难,倒闭破产也越来越多。

从表1、表2的数据可以说明我们通货膨胀和经济困难的外部原因:次贷危机导致预期美元贬值,热钱流入并内生地增加了我国货币供给;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增加了企业运营的成本。表1和表2提供了更加详实的证据。

以上只是外部原因。笔者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1)在次贷危机和成本推动的通胀的经济环境中,中国出口为导向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维系。(2)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高增长神话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也不再会出现。(3)于是,内部结构性矛盾爆发出来:在人力、资本优势逐渐丧失,而新的经济增长点又不能及时出现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必然减缓。形成上述判断的一个有力佐证是:用各种技术估算的中国各行业TFP指标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持续回落。作为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TFP的下降预示着经济增长的态势不可能长期维持。因此经济增长受到阻滞是或早或晚的事,只是这种必然在次贷危机背景下出现是大家始料未及的。

五、危机下中国经济的走势

近代较严重的经济危机,都严重摧毁了生产力。上世纪20-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关联。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使其一蹶不振,被称为是“失去的10年”。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东南亚国家多年苦心积累的财富,被席卷一空,多年之后才逐渐恢复。此外,俄罗斯经济危机、网络科技泡沫的破裂给投资者的伤害,相信很多人还记忆犹新。图2和图3中,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持续了10年的时间;期间表现较好的美国经济出现了高达25%的失业率。

应该认识到,历史上的一些危机解决模式已经不再有出现的可能,例如我们不能想象再出现一场战争。因此如何尽快从危机走向复苏,在我们人力、资本优势逐渐丧失的情况下,只取决于我们能否及时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然而从全球的视角来看,电子、网络科技带来的这一轮经济繁荣已经走到了尽头,现有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基本耗尽其潜力。从国内的视角看,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要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但是产业调整决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也许是痛苦的过程。因此有理由认为我国经济将经历较长的一段困难时期。这还是基于我们能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的前提上,如果我们的政策措施处理不当,则有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辙,陷入更长时期的经济萧条。

六、危机的应对策略

中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这场危机,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也很可能是痛苦的。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仍然可以有所作为来减轻这种痛苦,这可以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来指定相应对策。从短期来看,理论上我们可以合理采用一些逆经济周期的政策来减少或者平均化危机过程中不良影响,从而避免一系列问题集中爆发而产生剧烈的经济震荡。在这里我们强调要“合理’’地运用,因为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经济政策从来就没有熨平经济周期,相反还存在有激化矛盾的可能。同时在中长期,我们应该明确,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结构性问题必须得到改善,而宏观调控政策是不能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此时,产业政策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彻底转变才是我们走出危机的根本途径。

基于上面的判断,我们在这里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应对措施来减少(而不是解决)我们即将要面临的痛苦。

1 短期对策。

短期而言,危机中的市场动荡不可避免,这种动荡既是经济下行的要求也是非理的后果。此时,我们可以选择合理的货币、财政、汇率政策或者政策搭配来缓解这种冲击。

(1)积极的财政刺激计划应该平衡短期目标和长远影响,并具有前瞻性。应做好全球经济长期低迷的准备。支出方向上应对症下药,为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和长远发展动力的培育留足准备。应对弱势群体有更多的政策倾斜,以确保危机下的社会安定与和谐。此外,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对体制改革的冲击。

(2)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掌握好分寸,并重视监管。确保放大的贷款真正流向实体经济领域,而不是吹大资产泡沫。

(3)汇率和贸易政策应以稳定局面为重,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帮助出口企业度过目前的难关。

(4)此外,稳定经济其他措施,例如工资指数化、保值储蓄等都值得研究。

2 中期对策。

如前所述,要在中期内尽快走出危机,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经济结构的转型。

(1)刺激内需的政策要以消费需求为重点。上文我们已经论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旧增长模式不可能再在危机环境中持续下去的,那么为了保持经济有一定的增长以缓解其它社会问题的手段只剩下了刺激内需。从最近的数据上看,2007年消费占GDP的比重还不足40%,这十分畸形,但也提供了刺激消费的政策空间。中国的市场容量是其它经济体难以企及的,这也是我们重振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但它也是老大难问题。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政策,提高消费只能是理论上的可能。

(2)完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机制和调控机制,预防泡沫的产生。

(3)汲取巨额外汇储备损失的教训,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通过资本帐户开放和汇率自由化,使得人民币成为一种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这样不仅可以争取到国际货币体系中“铸币税”的特权,也可以为我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争取到更多的话事权。

(4)充分利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通过区域性的经济合作,重新获得一些组织意义上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以获得新的增长点。

(5)要改变单纯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旧增长模式,科学地、逐步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们的产品竞争力,通过加大使用成本,逐步将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淘汰出去,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广东省的“双转移”政策已在此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其战略是正确的。

3 长期对策。

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科技的进步。然而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的研发耗费巨大,政府在推动

技术创新的运动中应起重要的引导作用。此外,制度层面的优化和改革,风险创投机制的完善也是有益的补充。基础性研究对经济的影响也许在超长期才能显现,但是着眼于长远利益,加大对其投人依然是值得而且必要的。这些项目的推动,依然需要政府引导、立足制度改革和完善。

七、对当前经济学界流行观点的质疑

上述内容是笔者对此次经济危机和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的一些基本看法。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结合当前形势对中国经济转型的重新思考,下面笔者对当前一些流行观点提出质疑。

首先,在赞赏改革开放3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改革付出的代价。这种被形象地称为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法”改革,必然会给经济发展带来震荡,是否可以有逐渐“规范化”的改革模式来取代现有模式呢?这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显得更有现实意义。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含义及其批评》一文中,笔者已经证明,“摸着石头过河”具有预期的静态性、行为的短期性、宏观经济的震荡性的特征,这种改革方式本身急需改革。

其次,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新生产技术的应用,因此,笔者有这样一个观点,尽管目前美国遭受的危机影响最大,但是凭借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储备、领先优势和优越的创新机制仍然有可能先于其它国家走上复兴的道路,继续充当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因此,那些对此次危机可能改变世界格局的论调似乎不切实际。

最后,我们已经论证,我国以高投资拉动的粗放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将不可维系。因此,目前国家和地方以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值得商榷。也许出于社会稳定等非经济目的的需要,这种做法尚可以讨论。但从经济学上看,在目前我国投资占GDP比重已经超过40%的情况下,高投资的长期效应一定不尽人意。具体说来,从近期出台的4万亿财政刺激方案来看,资金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这对短期内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吸纳就业会起到不错的效果,但是对由此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我们也应该有所防备。按照经验来看,政府投资的大量上马,必然会对社会私人投资带来挤出效应,并且在权责不明、监管缺位的情势下,很可能会重演盲目、一窝蜂、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寻租问题。而4万亿的投资支出可能还不足以确保“保八”任务的完成。据估算,地方财政还将配套3万亿左右投资,而这个数字只有一成至三成的来源有保障。其余还要依靠银行贷款。如果投资的效益、质量得不到保障,可以预计的是我们财政辛苦挣来的家底必将不保,而且银行系统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冲击。这就为我们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此外,我们遗憾地发现,与民生问题紧密联系的医疗、教育、住房改革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没有在这次方案中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却是中国经济转型、扩大内需这些中、长期发展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因此,在这个刺激方案的操作上,财政政策依然显得“短视”,市场经济方向的理念甚至可能有所倒退。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央指出的今年经济工作的五大重点和我们的一些建议和批评是不谋而合的,但我们还应更加重视长期增长因素及其相关制度建设。过分担忧和恐慌是没有必要的,踏实和前瞻性的科学决策、合理的政策方案设计才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应有态度。

[参考文献]

[1]Carmen M,Reinhart,Kenneth s,Rogoff,This Time is Different:A panoramic View 0f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Crises[Working Paper][Z],NBER working paper 13882,2008

[2]Carmen M,Reinhart,Kenneth S,Rogoff,The Aftermath 0f Financial Crises[Working Paper][Z],NBER working pa―per 14656,2009

[3]郑京海等,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J],经济学季刊,2008,(3)

篇9

基于对我国经济走势的上述判断,2009年内蒙古经济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全年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一、我区经济走势的总体判断

2008年,内蒙古经济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5%。但经济增长呈现出罕见的“前高后低”现象,进入第四季度以来,金融危机开始影响我区实体经济,经济增长明显下滑,而且这种下行趋势还在延续。我们预计,2009年内蒙古经济走势也大体呈“V”字型,但时间上要比全国滞后2-3个月,有望在第四季度开始缓慢回升,全年经济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现象。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一)我区生产总值增速季度变化滞后于全国

我区年度经济走势和全国基本一致,但在较短时间内看,生产总值增速季度变化不尽相同,总体上我区生产总值变化滞后于全国3个月左右。因此,预计2009年我区经济增速将在第三季度触底,第四季度开始恢复性缓慢增长。

(二)我区产业结构决定经济回暖期滞后

我区煤炭、电力、钢材等上游产业比重高的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在经济下行阶段我区经济走势变化要滞后于全国,因此,直至进入第四季度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才开始显现。但在经济上行阶段,市场需求扩大由下游产业向上游产业进行传导的时间要短于经济下行阶段的传导时间。基于上述分析,预计随着2009年三季度国内需求的逐步扩大,我区能源、原材料等主要产品的市场需求也会在第四季度开始扩大,从而带动整体经济缓慢增长。

(三)消化库存和企业完全恢复产能所需时间决定我区经济回暖将滞后于全国

受国内外需求大幅下降影响,我区多数能源、原材料企业产品销售困难,库存量大幅增加。2008年10月份,包钢钢材实物产销率仅为88.28%,商品坯材库存达到65万吨,比年初增加17万吨。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库存还将继续增加。因此,既使2009年第三季度全国经济开始恢复增长,我区部分原材料企业也需花一段时间消化完大量库存才能恢复正常生产。从我区电力等企业生产的特点看,由于电力机组恢复正常运转需花费一段时间,因此,即使国内用电需求大量增加,电厂完全恢复正常生产也将滞后一段时间。

二、三次产业发展趋势

(一)农牧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2009年,我区农牧业生产充满了不确定性,既有有利条件,又有许多困难。

有利条件主要是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从目前已有的政策信号看,一是加大收储托市。为了缓解国内供求矛盾,稳定农产品价格,国家加大了保护价收购的力度。二是提高保护价稳农。为了提振农民种粮的信心,国家对2009年的农产品保护价格大幅度提升。三是建立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与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联动机制。同时进一步扩大农机具补贴范围和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四是放开适量出口缓解国内供求。这些政策信号将极大地提振农牧民信心,调动农牧民生产积极性,对2009年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不利条件主要表现为农产品价格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

首先,从价格走势看,2008年粮食价格指数1-9月小幅增长后,10月和11月环比分别下降了0.4%和0.2%;肉禽及制品2月份以后价格连续下跌,其中猪肉价格到11月已连续9个月下跌,11月份的价格比最高的2月份下降了25.4%。现行的价格下跌趋势与农产品丰收背景相叠加,短期内农产品价格下跌趋势预计不会改变。尤其是春节后肉蛋需求进入淡季,这种下跌趋势将会加剧。

其次,从供给条件看,2008年是我国全国性的大丰收年份。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10570亿斤,创历史新高。肉蛋奶等产品也实现了大幅度增长。虽然国家加大了收储和调控力度,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供求关系,但农产品买方市场的格局不会扭转。

再次,从需求条件看,一是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放缓影响,消费者消费信心和购买力有所下降;二是国际石油价格下跌使国际上开发生物质能源的积极性降低,从而使能源危机引发粮价上涨的传导机制失效;三是金融危机导致的市场萎缩使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前景看淡,收储及加工愿望不强,从而使农畜产品工业需求降低;四是猪肉价格几个月来连续下跌,牛奶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也尚待恢复,不仅肉奶产业本身增长受到影响,也会通过产业链传导,使粮食的饲料需求降低;五是2008年世界粮食丰收和需求下降,会导致国际市场粮价趋于下降,从而使国内粮价缺乏外力支撑。

此外,从气象条件看,据英国哈德雷气候研究中心预测,2009年可能是2005年来最温暖的一年。全球平均气温预计将比长期平均气温高出0.4摄氏度;另据中国气象局对全国气候趋势的综合预测,2008年冬及2009年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其中我区大部气温偏高,降水可能偏少,并可能发生冬春连旱。我区农牧业生产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较大,综合各方面预测及我区年际气候变化规律,2009年的农牧业生产气象条件应按平年安排为宜。预计第一产业增长4%左右。

(二)工业增速继续回落

2009年,我区工业经济仍将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预计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在2008年的基础上会继续回落,约为14%左右。

第一,从工业经济运行的周期来看,存在惯性下滑的风险。从2008年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30.5%的全年最高点以来,呈现出逐月回落的态势。8月、9月环比增幅小幅回落,10月、11月环比增幅分别回落8.5个百分点、10.5个百分点,11月份增速仅为9.8%,低于上年同期11.6个百分点。可见,从10月份开始,工业运行受到的影响才明显显现,这必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一方面,根据各盟市汇总的情况来看,到11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873户,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的25%。既使全国经济在较短时期内可以恢复,这些停产半停产业企业的重新开工也会有一定的滞后期。另一方面,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三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3.8,分别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

回落11和19.2点。从我们对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调研情况来看,对未来形势没信心和没底的企业家占到70%以上。从企业家信心的恢复到工业生产的恢复也将会有一段时滞期。

第二,从工业行业结构来看,存在着结构单一的风险。2008年1-11月份,全区能源、冶金、建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9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4.1%。虽然我区已提出了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的结构调整思路,但这毕竟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目标,目前这种较单一的工业结构在一两年内不会有较大的变动。因此,2009年全区工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以上这几个行业的发展态势。

一是能源原材料型工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全区873户规模以上停产半停产企业主要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企业为主,且涉及原煤、洗煤、焦炭、电石、铁合金等产品的企业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从冶金、建材、化工三个原材料行业看,2008年1-11月份,完成工业增加值1325.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1.6%,11月增速仅为3.6%;铁合金、生铁、平板玻璃产量分别下降59.9%、6.5%、14.4%。原材料行业的市场需求关键是靠全国市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处于下行区间,且冶金、建材的下游密集型行业主要集中在住宅、汽车、造船行业,这些行业市场低迷,不会对冶金、建材等产品产生巨大的需求。从另一方面来讲,2009年我国扩大投资的重点领域是基础设施建设,这会对我区冶金建材等行业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尤其是加强铁路建设将会拉动我区重轨生产。从能源工业看,2008年1-11月完成工业增加值2497.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6.8%。11月焦炭、发电量产量分别下降31.7%、19.3%,煤炭产量虽然增长43.6%,但主要原因是正处于冬季取暖期。2009年,随着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工业增长的回落,在采暖期结束后,预计能源产业特别是煤炭工业的增长也会随之下滑。二是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容乐观。2008年1-11月份,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501.1亿元,同比增长16.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5.7%,10月、11月当月仅增长8.6%、4.3%。受奶粉事件影响,乳业受到严重冲击,蒙牛、伊利损失惨重。2008年1-11月份,全区乳制品产量25.2万吨,同比下降3.2%,11月当月下降21%。2009年乳业将处于缓慢恢复期。由于出口受阻以及国内消费不旺,纺织业也出现了下滑,2008年1-11月,羊绒衫产量下降4.1%,11月份下降12.6%。从2009年形势看,出口恢复的难度较大,而国内消费的启动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纺织业的发展也不会有很大的起色。

(三)服务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服务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之一,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服务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自2003年以来持续下降,已由2003年的41.9%下降到2008年的34.2%;增长速度自2004年达到22%的高点以来,一直处于下滑区间,预计2008年增长14%左右。从2003到2007年,服务业平均增长速度低于地区生产总值2.6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由2003年的7.57下降到2007年的5.23个百分点。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当前形势下保增长、保就业的重要途径。2009年,与其它产业相比服务业发展形势相对要好一些,有望承接2008年稳步发展势头,继续保持平稳发展,预计全年服务业增速将保持在10%左右。

从发展机遇看,一是政策环境不断完善,为加快发展服务业,国家、自治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将极大改善我区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二是投入力度将不断加大。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深入落实,对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农牧区公共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将使我区服务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但是服务业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以交通运输业为主的生产业增速有可能放缓。受主要工业行业生产、销售下滑的影响,我区生产业发展面临的压力逐渐加大。从交通运输业看,由于2008年9月份以来企业库存明显增加,9月和10月工业产品销售率同比分别下降1个和0.6个百分点,货物运输需求出现下降,11月份全区铁路货物发送量环比下降了6.7个百分点。如果工业形势得不到好转,这种状况将进一步延续。铁道部安排2009年全国货物发送量与2008年持平,为零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企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下降,占全区服务业27%的交通运输业在2009年增速有可能放缓。

第二,以商贸餐饮、旅游为主的生活业增长受限。受股市走弱、企业经营困难、房地产销售不畅等因素影响,居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增速减缓,收入预期明显下降,经济趋冷的苗头,可能会从多方面影响到居民的消费信心,改变居民的消费预期,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对商贸餐饮、旅游等服务业的需求。

第三,金融环境仍将发生重大变化。受企业盈利预期下降影响,我区金融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银行和保险公司为减少风险,贷款、保险更加谨慎,存款增长较快,贷款增幅大幅回落,随着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的来临,这种变化将进一步演化。

三、三大需求趋势预测

(一)固定资产投资面临进一步下滑风险

2009年,我区投资形势仍将不容乐观,预计增速会继续回落,为18%左右。

一是从产业投资看,产业投资结构风险显现。我区工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高达50%以上,其中受到冲击最为严重的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四个行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高达52%;房地产投资占我区投资总额的10%左右。以上几个行业的投资规模在我区投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行业的低迷将会使2009年这些领域的投资面临着下滑风险,从而进一步影响全区的投资。

二是从资金来源看,资金筹措能力受限。自筹资金方面,我区自筹资金占建设资金的比重高达80%左右,主要包括企业自有资金和区外招商引资。受产品销售不畅,库存压力增大等影响,企业普遍存在自有资金短缺、周转困难等问题。目前我区招商引资资金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0%,招商引资受阻无疑会加剧我区投资下滑的风险。银行贷款方面,在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的同时,银行出于风险考虑,出现了“惜贷”甚至“恐贷”心理,严格审批放贷条件,使企业融资受到阻力。尽管国家增加了1000亿元贷款,但多为银行之间相互流转,实际贷给企业的资金有限。政府投资方面,国家预算资金占我区投资的比重逐步降低。明后年中央计划安排1.18万亿中央投资,按每年5900亿和

我区今年争取到的比例2.5%测算,可争取到148亿,最多也就占到全部投资额的2%左右。

三是从企业所有制看,非国有制经济投资扩张意愿明显下降。非国有经济投资已成为我区投资的主体,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60%。受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不确定性和市场前景不明朗的影响,非国有制企业信心严重下降,投资扩张意愿减弱。2008年1-11月份,集体经济、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9.1%、19%和48.4%,同比分别下降18.4个、6.9个和11.2个百分点。2009年,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区经济影响的进一步显现,非国有经济投资主体投资扩张意愿可能会继续下滑,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到2009年我区投资资金来源的扩张。

(二)消费需求增长趋缓

2009年,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我国经济进入本轮经济增长周期下行区间影响,我区经济面临下滑风险,消费将出现调整态势,增速将比2008年有所下降。预计2009年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左右。

第一,我区与全国消费增长趋势的一致性决定我区消费增长趋缓。从我区消费增长与全国对比分析看,近年来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动与国家变动趋势虽然幅度上有差异,但趋势上却有着相当的一致性。根据国家信息中心专家预测,全国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7%左右,比上年回落4.8个百分点。基于上述分析,预计2009年我区消费增长将回调,降幅在8个百分点左右。

第二,我区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决定我区消费增长趋缓。我区消费的变化与居民收入变化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与生产总值的变化密切相关,只是消费变化点大约滞后生产总值一个季度,而每年的变化特征又不尽相同。

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且逐年持续增加时,居民拥有了相当的存款,居民对收入长期增长的信心明显增强,消费水平会不断升级。但在近年来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居民收入增长短期内的小幅波动并未引起消费的强烈反应,原因主要在于:一是随着我区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政府财政支付消费的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占总消费的比重为35.6%,高于2000年8.4个百分点,日益成为稳定消费的重要因素。二是消费信心已成为决定消费的关键性因素,其中生产总值的变化是一个较敏感的信号,会对消费者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决定了其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的变化。三是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和积累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消费信贷的加速增长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我区居民消费后顾之忧得以有效缓解,因而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消费升级意愿,消费热点向住房、汽车等更高层次迈进。

2009年随着国家和自治区拉动内需的一系列政策的逐步到位,将较为有效地改善经济环境恶化对消费心理的不利影响,预计2009年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将呈现降中趋稳的态势。

第三,房地产消费持续低迷决定我区消费增长趋缓。受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从2008年9月份开始,我区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价格,均出现明显回落,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期。预计2009年我区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仍将继续,消费者信心不会在短期内恢复,市场需求也不会迅速释放,房市在上半年还会持续低迷。随着新楼盘的投放市场,商品房空置面积将进一步增加,供需矛盾还会进一步恶化。由于销售回款缓慢,使资金链日趋紧张,房地产投资将会逐步放缓,也使一些正在开发的项目难以为继,一些小型房地产企业将面临破产的危险,会形成大量的银行呆坏账。大幅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等一系列调控措施的出台,将使商品房价格有所回落。以上预测基于以下分析。一是我区的商品房出现明显供大于求的现象。2008年1-9月份,全区商品房空置面积达到359.8万平方米。随着在建项目的完工,商品房空置面积会进一步增加。而在当前形势下,因为对房价的走势不明,消费者仍然选择持币待购,预计目前市场上的空置房需要2-3年来消化。

二是商品房价格偏离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房价收入比是衡量一个地区房产消费的能力的重要指标。以呼市地区的商品房均价每平方米2992元来测算,房价收入比为6.2,超出3.6的正常比例,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存在着“消费不起”的问题。

三是经过几年的调整后,房地产业的盈利能力已呈下降趋势,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此情况下,规模优势、品牌优势越来越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房地产企业也面临重新洗牌,一些实力较差的房企正在被市场淘汰,房地产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四是2008年国务院确定的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措施中、把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放在首位。目前我区的保障性住房主要有两类: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与普通商品住宅市场基本没有冲突。但经济适用房与普通商品住宅在产权和品质上接近,增加经济适用房源的市场供给量,对于那些与保障性住房差异化不大的普通住宅具有较大冲击,该类型的商品房价格将有所回落。

(三)进出口增速逐步回落

2009年我区进出口贸易形势依然严峻,预计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速将进一步回落。

绒纺行业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在我区出口商品结构中,纺织品出口贸易额占17%,是我区出口的主要产品。受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外销市场需求明显下降的影响,羊绒制品订单急剧减少。据我们2008年11月下旬调研,鄂尔多斯羊绒集团预计2008年全年羊绒制品国内外订单将下降30%左右,仅东胜区纺织企业的亏损面已达到60%左右。在这些国家个人消费尚未明显回暖之前,对绒纺制品的消费需求难以迅速回升。

对美国、俄罗斯贸易形势严峻。从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情况看,2009年我区对美国出口贸易、对俄罗斯进口贸易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008年前11个月,我区对美国进出口贸易总额3.94亿美元,下降5.9%;受国内需求下降影响,从俄罗斯进口的主要原材料增速大幅度回落,其中原木进口下降12.5%。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我区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对俄罗斯的进口贸易增速将明显回落。

但从总体上看,对外贸易增速的回落对我区经济发展影响有限,主要原因在于我区经济的外向程度仍然较低。1998年以来,我区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在9-13%之间,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依赖程度很低,2007年出口依存度仅为4%,低于同期全国33个百分点。

四、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增长趋势

(一)地方财政总收入保持平稳增长

2008年我区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

1106.2亿元,同比增长32.4%,同比下降10.4个百分点。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影响,9月份以来,我区能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主要支柱产业出现明显下滑,企业利润大幅萎缩,城乡居民收入、外贸进出口、房地产、服务业等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相应地,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和契税等税种增速出现回落,直接导致我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速呈逐月下降趋势。2008年1-2月份地方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49.6%,1-12月份同比增长32.4%,下降了17.2个百分点。

今后经济发展形势看,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地方财政总收入的增长速度也必然呈下降趋势。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预计2009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将达到约124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将达到12%左右。

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我区企业效益将进一步下滑,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有可能继续下降,居民收入增长放缓、财富效应减弱,致使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从而直接导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增速将较2008年明显回落,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速明显下降。

二是2009年制度性减税因素影响加大。2009年国家将继续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开始推行生产型增值税改革,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等新的税收政策,必然会对我区地方财政总收入产生影响。在企业所得税方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估计减收930亿左右,采用比例法进行估算,2009年我区企业所得税将减收近10亿元左右。在增值税方面,采用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量进行估算,2009年我区减少增值税收入为100亿元左右,减少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8亿元左右,增加企业所得税6亿元左右,合计减少税收102亿元左右。此外考虑到2009年国家继续采取下调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税率、调高个体工商税收起征点、降低住房交易税费等扩大内需相关税收政策,预计减少税收收入70亿元左右。

(二)就业和城乡居民增收压力进一步加大

2008年全区就业再就业政策不断落实,1-11月份城镇新增就业23.65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18.25%,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008年四季度,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波动,但由于我区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农牧业补贴增加幅度较大,加之四季度各盟市都提高了津补贴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呈稳步提高的态势,但增长幅度有所回落。预计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8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50元,实际增长速度均为11%,分别比上年回落3.6和2.2个百分点。

2009年,金融危机对我区的影响会进一步加剧,就业难度加大,城乡增收面临严峻考验,但随着扩大内需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其积极的带动作用会逐步起效,预计下半年就业数量将缓慢回升,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初步预计2009年我区新增就业人数保持在15万人左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0万人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7%左右。

一是就业形势仍很严峻,但社会保障水平会明显提高。受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区企业经营状况不会在短期内有明显好转,就业压力会不断加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8年四季度以来,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区影响的逐步加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以及资源能源型企业,出现了关闭、停产或者半停产的情况,造成部分人员失业。截止到2008年12月份,我区隐性失业人数已达99567人,其中解除劳动关系的有14466人,未解除劳动关系的有85101人。同时农牧民外出打工人员出现提前返乡趋势,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11月底我区已经有60多万农民工提前返乡。从实际情况来看,形势可能还要严重,据我们调研掌握的情况,仅乌海市2008年11月失业人员就达1万人以上;农牧民实际返乡人数可能远远大于目前的数字。这种形势预计在2009年仍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针对当前形势,国家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出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安居工程、社会保险条例等,逐步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生态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这些措施对稳定经济增长、稳定就业、稳定收入的效应会逐步显现。从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预计这方面的政策措施在2009年上半年还会不断出台并逐步得到贯彻落实,自治区也将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支出力度,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和能力将会得到切实加强。

二是城镇居民主要增收渠道将受阻。受整体经济和就业形势的影响,2009年我区城镇居民增收面临很大压力。从收入来源分析,首先,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虽然自治区将会进一步全面落实规范公务员工资和津贴补贴,提高离退休人员津贴补贴标准,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等政策措施,但很多措施在2008年已经得到落实,2009年增资因素相对较少,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不会有太大增加。其次,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将有所下降。预计2009年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不会有明显好转,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渠道有限。经营性收入方面,自治区对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扶持力度会进一步加大,但受大环境影响,城镇居民经营性性收入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改观;最后,转移性收入将会有明显增加。2009年,国家将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比例,居民转移性收入将会有所增加。

篇1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将“满足需求、提高质量、深化改革”这12字作为指导方针,坚持“稳”的工作总基调,不断在关键领域有所突破、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对此,中央提出2017年供给侧改革四大任务:

――继续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在去产能方面: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去库存方面: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去杠杆方面: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降成本方面: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易成本;补短板方面: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同时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力度;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C制和收储制度;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严守耕地红线;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同时还要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在国企改革、产权保护、金融监管、养老保险改革、对外开放、跨部门统筹、顶层设计、地方与基层改革方面发挥牵引作用。采取全方位、深层次的措施为2017年中国经济的良好运行保驾护航。

判断一:2017年经济增长率稳中微降

根据各方面的综合分析,我预测2016年GDP增速将在6.5%左右。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开始显现,GDP季度增速止跌趋稳,大宗商品价格回暖上涨,投资增长出现回升,经济基本面向好。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依旧低迷,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国内结构性失衡问题依旧突出存在,金融风险持续发酵,经济总态势没有改变。综合而言,经济增速呈现的特点是:缓中趋稳,稳中微降,上升空间缺乏,下降空间有限。虽然经济发展的态势没有根本上的好转,但在2016年下半年依旧出现了一些新的可喜的变化。2016年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预期6.1%,前值6.1%,超出市场预期;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8%,预期10.2%,前值10%;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3%,预期8.3%,前值8.3%;11月发电量50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10月份同比增长8%;1-11月份发电量5.370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1-10月同比增长3.9%;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3万亿元人民币;1-11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3.1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3.1%,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

判断二:CPI和PPI背离的剪刀差迅速缩小

在CPI方面,目前大致走势平稳,略有下降。从2012年以来CPI的变化趋势分析: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CPI同比增长分别约为2.6%、2.6%、2.0%、1.4%和2.1%,再结合2016年7月和8月CPI同比增长分别为1.8%和1.3%来看,当前CPI同比增长走势较为反复,目前呈现小幅回落的特征。2017全年CPI可能在1.7%左右,走势较为平稳。从目前CPI变化趋势观察,核心CPI将继续保持相对稳定,同时食品价格波幅也将不断收窄,预测中的2016年全年CPI同比增长为1.88%,远低于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全年CPI预期目标为3%的水平,物价较为稳定,有利于出台政策措施刺激来稳定宏观经济。

在PPI方面,降幅收窄,止跌回暖。2016年9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的同比上涨0.1%,结束了54个月的PPI持续负增长。对PPI变化趋势分析看,2013年全年、2014年全年、2015年全年和2016年第一季度PPI同比增长分别为-1.9%、-1.9%、-5.2%和-4.8%,再结合2016年7月和8月PPI同比增长分别为-1.7%和-0.8%,显示当前PPI降幅大幅收窄,该指标止跌回暖较为明显。预计2017年全年PPI或将从2016年的-1.6%进一步回升至1.9%。

从物价水平来看,近年来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保持低速运行,通缩压力不断减缓,然而自2016年以来,CPI和PPI背离的剪刀差迅速缩小,PPI快速上升,并于11月份返超CPI,尤其是2016 年9月、10月、11月份3个月,无论是CPI还是PPI都呈快速上涨的趋势,意味着2017年的通胀压力有所加强。

判断三:房价进入分化期

在2016年一二线城市房价经历了一波快速上涨之后(北京和上海的新房价格在2016年1月至10月上涨近30%),监管政策迅速转向紧缩。2016年10月初以来,二十多个城市已采取限购措施并提高首付比例以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仅限于少数几个有较好就业机会的富裕城市,而并非是全国性的反弹。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房价自2010年以来上涨了80%;二线城市(各省省会)上涨了30%;而其余城市(约30个)则并未明显上涨,房价分化程度深度加剧。

与以往周期相比,我们预计此次房价上涨放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更为温和。首先,一线城市潜在需求依然十分强劲,此次房地产开发和后续投资并不像以往房价普遍上涨周期时强劲。截至2016年10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3%,与以往周期中20%-30%的涨幅相比大幅下降。其次,与以往伴随经济强劲增长、通胀上升的房地产上涨周期中全面货币紧缩的应对措施不同,此次的政策反应更加微妙和分化。事实上,绝大多数城市(房价并未大幅增长)的政策仍然支持房地产“去库存”。

判断四:劳动力总量呈现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严峻

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年龄结构、生育政策四个方面因素变化的影响,我国就业形势不断严峻。2009年至今,年末就业总人数虽不断增加,但增幅缩小,增速放缓。相比之下,城镇就业人口增加较快,2009-2015年,城镇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41%、45.5%、47%、48.4%、49.6%、50.8%、52.1%,比重不断增加。城镇新增就业与城镇登记失业率变化均呈现稳定态势,城镇新增就业2015年开始下降,城镇登记失业率平稳波动,总体下降。

进入2016年,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弱,转型性失业大量出现;农民市民化进程与城吸纳能力不相匹配,城镇化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加大;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也深度影响到就业水平,传统产业工人过剩、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现象大量出现;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高期望值之间矛盾不断加剧;同时2016年应届毕业生达到历史最高765万人,仅34%企业招聘活动保持稳定,企业门槛有所提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从就业指标求人倍率来看,2016年前三季度分别为1.07、1.05、1.02,需求减少、供给增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预计2017年将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2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4.1%。

判断五:对外贸易总量下降,结构优化

回顾2010-2015年,受国际市场不景气、世界贸易深度下滑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持续放缓,增速不断下降。至2015年对外贸易总量萎缩,增速严重下滑(较上年下降7%)。截至目前,预计2016年贸易总额较上年下降5%,仅为23.3万亿元。

2017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也正处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随着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相关政策持续落地生效,进出口企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

篇11

为什么会作出以上严峻的判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世界经济超预期深度下滑,将使中国宏观经济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出口面临的冲击将由2007-2008年的成本冲击向2009年的需求冲击转变,这将导致中国出口增速的下降幅度大于进口增速的下降幅度,贸易顺差近五年首次出现负增长。研究数据表明,OECD、IMF、联合国这三个主要经济区都是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出口收入弹性非常高。而经过计量分析得知,中国出口收入弹性很高,出口对主要贸易国的收入增长非常敏感;随着中国主要贸易国经济的下降,必然对中国出口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一种成本的冲击,而是需求的冲击,因此我们很难用人民币升值减缓、出口退税或者出口补贴等措施使出口下滑得到缓和。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总需求与总供给所存在的结构联动性和结构刚性,将使中国宏观经济下滑幅度超过一般预期水平。中国总需求有两个非常大的联动机制:一是出口投资的联动机制;二是出口消费的联动机制,因为出口有收入,消费增加。这两个联动机制都会导致总需求上升。但如果我们前面的判断成立的话,总需求一定会严重下滑。

第三个原因是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区域结构特性决定了其难以维继。未来中西部地区所面临的财务约束和投资失误等问题,将使中国经济增长失去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点。近二三年来,中西部地区增长速度要快于东部,这里有很多原因。毫无疑问,’随着金融风暴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由于财政状况恶化,如土地收入的减少,西部地区经济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四个原因是2009年中国名义消费增速和实际消费增速双提升的局面将消失。在收入下滑、消费信心不足以及消费支出消失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消费增速的回落将成定局。

第五个原因是房地产行业的大幅度调整将在2009年全面爆发。2008年房地产市场需求下滑和供给放量,必然导致2009年房地产市场进行市场结构、投资规模以及成交价格等深度调整;该调整将进一步推动制造业投资增速的深度下滑,使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速下降。

总之,2009年宏观经济必将是深度下滑的,而我们对未来一个经济周期的判断也不乐观,即未来的经济周期将是w调整模式。2009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可能会见底反弹,但是,由于目前的经济政策没有从根本上缓和经济下跌的内在冲突和矛盾,仅随2010年的宏观经济轻度反弹将使中国经济再次探底,从而导致经济复苏的时间延长,所以我们现在的判断是大概要有五年左右的时间周期。为什么是这种判断呢?有五大原因支撑未来若干年里经济波动出现W形状。

第一,本轮下滑期是第一个在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条件下形成的经济萧条期。到目前为止,我们还过高地估计了中国自身的调整能力,认为只要政府下手,就一定能刺激经济。但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政府增加财政支出不一定能刺激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居民的消费需求。第二,本轮下滑期是第一个面临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双重冲击的经济萧条期。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内在矛盾的全面爆发,在本质上是过去20年生产模式变革不断积累的产物。这与我们的总需求结构性的两个机制有相当大的关系,与经济增长模式也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这个转型不是那么容易的。第三,本轮下滑期是第一个与资本市场调整周期、商品房市场调整周期重叠的萧条期。也就是说,一个比较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几乎出现的所有的经济特征,在本轮周期中都全面显现,这是从来都没有过的;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和商品房市场周期下滑完全交织在一起,形势相当严峻。第四,本轮下滑期是第一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大规模周期性失业的萧条期,其失业总体规模将超过以往的规模。对中国未来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解决不了,一定会影响中国以后的改革和发展。第五,本轮下滑期是第一个与世界经济周期性调整重叠的萧条期。世界经济周期调整的深度和长度,将直接影响中国本轮经济下滑期的深度和长度,尽管现在对世界经济的走向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才刚刚显现,未来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在这个时候政府出台一个正确的政策尤为重要。在此简单分析一下政府出台的政策。

我们认为:(1)政府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具有坚实的短期基础,具有及时性和必要性,是宏观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通盘考虑的产物;(2)政府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缺少中期治理的基础,可能会加剧目前萧条形成的内在冲突和矛盾,使宏观经济面临中期反复波动的危险。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迹象,比如现在的投资都投到哪里去了?因此,我们提出进一步的政策补充建议:

第一,在落实目前4万亿元短期刺激方案的基础上,应在中期安排非投资性的政府支出计划,以大幅度提高转移支付力度,出台未来五至十年一揽子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加速计划。

第二,加大国债发行力度,制订中期国债发行计划,使我国国债每年平均发行规模保持在GDP的2.5%~2.8%左右。

第三,不能过快推行各种宏观税负减免行动,而应当作出中期一揽子各种税费减免计划,在适当、适度缓和企业危机压力的基础上,尽可能出台消费推动型减税政策。

第四,进一步提高政府支出力度,但财政增量的投入方向必须强化其就业导向和消费导向,而不是投资导向。从政府拿到大量投资性东西,如建一条铁路和公路,不是不重要;但现在建下去,以后养这条铁路和公路应当难办。因此,更多的是就业导向和消费导向。

第五,合理选择保障性住房投资出台时点,细化保障性住房申请细则,防止保障性住房投资对中产阶级购房预期的冲击,避免对商品房产生挤出效应。

第六,在提高内需总量基础上,应当充分考虑结构调整目标,鼓励地方政府出台促进内需型结构调整政策;各级政府应放松对教育、医疗卫生和服务的管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第七,由于价格压力全面回落,货币政策应当根据宏观经济进一步降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第八,在一些战略资源全面下滑时,应当强化对这些资源的生产管理和战略储备管理;不能因为石油价格下跌了、柴油生产过剩了,而大规模地廉价出口。

篇12

吴彦艳(1978―),女,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150028)。研究方向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关键词]宏观经济;股票市场;传导机制;格兰杰检验

宏观经济是通过哪些传导机制来影响股票市场走势?这些传导机制在我国实践检验中表 现得是否有效?倘若政府不通过政策干预股票市场,而是完全依靠宏观经济自身的发展 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二者之间是否又有很好的联动效应?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未 来管理层干预股票市场政策的制定。本文基于非政策性传导机制的研究视角 ,通过实证分析来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对于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认识存在不少分歧。综合而言,国内 外学者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存在正相关关系。Thorsten Beck an d Ross Levine (2002)采用动态平行数据的广义矩估计法检验了1976―1998年间40个国家的 股票市场与银行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股票市场和银行都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影 响。[1](189-204)二是认为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存在弱相关或不相关。Binswang er(2000 )认为上世纪80年代美国进入高增长阶段后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紧密关联性已经瓦解。[2](379-387)Mao, Y•J• and Wu, R•F•(2006)的研究表明,澳大利亚在股市低 迷期时 股 指走势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含糊,采用不同宏观经济指标作为经济增长的变量 得到的结论相互抵触。[3](157-163)马进、关伟(2006)运用计量分析方法证明我 国当前股 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存在一定的长期稳定关系,但互相影响的程度较小。[4](71-75)李冻菊(2006) 得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但反过来股票市 场的规模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所起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5](75-80)三是认为股票 市场与宏 观经济存在负相关。Levine(1997)认为股票市场流动性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负作用。 [6](431-439)梁琪、藤建州(2005)实证分析显示我国股市波动与宏观经济相关 关系为负 ,股市中可能存在的“过度”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7](9-19)温军 、赵旭峰 (2007)则认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并没有促进股票市场的繁荣,相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 ,产出的增长对股票市场具有“负的贡献”。[8](90-92)

就国内现有的研究而言,基本上是针对某个阶段我国股市走势与宏观经济二者之间关系的实 证分析,尚无从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将尝试从这一 全新的研究视角,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深入剖析我国宏观经济通过非政策性传导机制对股票市 场产生影响的有效性。

一、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现机制

根据西方理论,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机制实现:

(一)上市公司经营业绩

宏观经济增长时期(Y),上市公司的产品销量会随社会需求持续增长(Q),公司业 绩不断提升(A),从而使得公司更具有投资价值,股票也因此受到投资者的追捧(P) 。相反,倘若经济处于不断下滑的过程中(Y),上市公司的产品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变 坏而出现滞销(Q),业绩会出现下降(A),股价因此下跌(P)。相应的传导机制 :

其中,Y:社会总产出,Q:公司产品销售量,A:公司业绩,P:股票价格。

(二)社会货币量

宏观经济不断繁荣的过程中(Y),国内货币供应量会随社会产品的增多而不断扩大(M );同时,在宏观经济上升的大部分时期,政府都会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居民手中货币量 会不断提高(PM),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量增加(MM),会增加对股票的需求(N) ,资金会推动股票价格不断上升(P)。反之,经济出现衰退(Y),国内产品数量下降 ,对应货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M),居民手中货币减少(PM),进入股票市场的 资金量减少(MM),对于股票的需求减弱(N),股价相应下跌(P)。传导机制如下 :

(三)投资者信心

宏观经济处于上升阶段(Y),经济环境的向好能够提升投资者对股票市场上涨的信心(F ),使得潜在投资者转化为实际投资者(R),市场人气旺盛,从而增加股票需求(N ),股价会上升(P)。相反,当宏观经济处于下降阶段(Y),会影响投资者对股票市 场上涨的信心(F),投资者逐渐退出股票市场(R),减少对股票的实际需求(N) ,股价会因此下跌(P)。传导机制可表示为:

二、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一) 变量选择、数据分析及研究步骤

1.变量选择与数据分析。 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把反映宏观经济对股 票市场传导机制的量化指标确定为以下三个变量,并用实际GDP来反映宏观经济。

(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宏观经济;

(2)股票市场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EPS)――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3)股票市场成交金额(GSM)――反映社会货币量;

(4)股票市场开户人数(KHS)――反映投资者信心。

由于官方数据只给了年度GDP的现价累计值和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累计值的同比增长率,所以 要根据这两个数据来推算每年的实际GDP。我们以1992年作为基期,1992年的实际GDP就是其 名义GDP,根据公布的GDP同比实际增长率依次计算出以后年度的实际累计GDP。样本空间确 定为1992―2007年,采用年度数据。

图1描绘了实际GDP和传导机制变量的走势,对GDP、EPS、GSM和KHS变量取对数值,分别用Ln GDP、LnEPS、LnGSM和LnKHS表示。对数变换的好处是其一阶差分能近似表示变量的变动率, 同时消除数据的异方差,将指数趋势转换为线性趋势。

2.研究步骤。 本文拟采用如下两个步骤实证检验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第一,利用单位 根检验确定时间序列LnGDP、LnEPS、LnGSM和LnKHS的平稳性;第二,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 考察宏观经济(LnGDP)与其对股市的传导机制变量(LnEPS、LnGSM和LnKHS)之间是否存在因 果关系。本文所有检验结果均使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5.0进行了多次回归分析而得。

(二)实证结果分析

1.平稳性检验。利用单位根检验来确定LnGDP、LnEPS、LnGSM和LnKHS的平稳性,具体 采用ADF(Augment ed Dickey Fuller Test)方法,最优滞后期由AIC准则确定,即选定的滞后期长度应使AIC 的值最小,以保证消除自相关和保持更大的自由度。ADF检验结果如下:

由ADF检验结果表明LnGDP、LnEPS、LnGSM和LnKHS的一阶差分具有平稳性,均 是I(1)型,因此,可以考察它们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

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阐明宏观经济(LnGDP)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LnEPS、LnGSM和LnKHS)是否有效,有必 要对LnGDP、LnEPS、LnGSM和LnKHS四个变量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首先,检验LnGDP是否 为引起LnEPS变动的Granger原因的过程。原假设:“LnGDP不是引起LnEPS变化的Granger原 因”,对下列两个回归模型进行估计:

有限制回归:LnEPSt=∑[DD(]m[]i=1[DD)]αiLnEPSt-i+εi[JY](2)

计算F统计值:F=(N-k)[SX(](ESSR-ESSUR)[]q(ESSUR)[SX)][JY](3)

其中,ESSR和ESSUR分别为有限制条件回归和无限制条件回归的残差平方和;N是观 测个数;k是无限制条件回归的估计参数个数;q是参数限制条件个数。这个统计量服从F(q , N-k)分布。根据各自的F统计值,检验系数β1,β2,…,βm是否同时显著地不为0 。若显著不为0,则拒绝“LnEPS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

然后,检验LnGDP是否为引起LnGSM和LnKHS变化的原因的过程。即用LnGSM 和LnKHS分别交换 LnEPS做上述同样的回归。通过检验,得到下面关于宏观经济(LnGDP)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 (LnEPS、LnGSM和LnKHS)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滞后期是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来 确定。

表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零假设滞后期F统计量概率 结论 LnGDP不是引起LnEPS变化的Granger原因22.757020.11642接受H0LnEPS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20.715470.51480接受H0LnGDP不是引起LnGSM变化的Granger原因23.490040.07551接受H0 LnGSM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21.090350.37669接受H0 LnGDP不是引起LnKHS变化的Granger原因23.106860.13295接受H0 LnKHS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22.323030.15366接受H0

由表2可以看出,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了“LnGDP不是引起LnEPS、LnGSM和LnKH S变化的Granger原因”的零假设,即宏观经济(LnGDP)对股票市场的传导机制(LnEPS、Ln GSM和LnKHS)均不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宏观经济没能通过传导机制有效的影 响股票市场,即在我国宏观经济对于股票市场的传导效应是失效的。

以上实证检验表明,理论上存在的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的非政策性传导机制在我国 的实际表现却是失效的。下面揭示我国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影响的传导 机制失效的内在原因。

三、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的传导效应失效原因剖析

(一)上市公司缺乏宏观经济代表性

由于我国股票市场成立初期的初衷是为了帮扶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因而最初上市的一些 公司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而各行业龙头企业的上市却被一推再推或干脆到国外上市 ,这也直接导致了一段时期以来上市公司业绩对于宏观经济的代表性差,不能真实的反映我 国宏观经济增长。通过图2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市场中业绩亏损的上市公司数量 较多,且亏损比例从1992―2005年成逐年增加的态势;另一方面,亏损企业长期驻留在市场 内部直接拖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1992―2001年期间在逐年 下滑;其中,2001年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只有1992年的32.46%和22.55%。虽然 从 2002年开始有所好转,但是直到2006年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仍大幅落后于1992 年水平,而这与我国宏观经济十几年来8%以上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背离。因此,上市公司 盈利能力不能准确反映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股票市场与银行体系的隔离阻碍股市货币量的有效增长

我国货币和准货币(M2)自1992―2007年以来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但是股票市场的成交金 额在2006年之前一直没有明显增长,甚至在2001―2005期间成交金额还出现了明显萎缩(参 看图3)。虽然从1992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数量在逐年增加,且社会资金量也在 逐渐放大,但是股票市场的成交金额只在1996―1997、1999―2000和2006―2007三个时期 出现了阶段性增长。总体而言,我国股票市场成交金额与社会货币量背离明显,股票市场没 有分享到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货币量增加。剖析原因,我们认为社会货币量主要滞留在银行 体系内部,而流入到股票市场的货币量相对较少(参看图4)。从1992―2007年,金融机 构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与社会货币量的同期增长速度基本保持一致。出于对改革所带来的诸 多不确定性的担心,预期子女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消费等支出的增加,以及证券 投资观念的匮乏,使得人们更愿意将货币存入银行。同时,我国现有分业经 营的金融体制隔离了银行体系与股票市场,因此导致银行储蓄存款的大幅度增长,但同期进 入股票市场的货币量却没有增加。

(三) 信息不对称影响投资者信心

虽然投资者对我们国家宏观经济增长信心十足,但是由于股票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中小投资者在与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博弈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影响其参与股票 市场的积极性。同时出于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确性、市场监管有效性、惩处及时性以及证 券中介机构责任心的担忧,投资者对于进入股票市场仍然显得缺乏信心。这也体现在一直以 来进入我国股票市场的长期资金明显不足,而股市是长期投资市场,入市资金应该以长期资 金为主。在成熟股票市场中,长期资金所占比例一般高达90%,但在我国股票市场中,长期 资金占入市资金的比例不足40%(王国刚,2005)。[9](31-37)长期资金的不足一 方面会影 响股票市场走势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短期的频繁操作会加剧股市的波动,从而进一步影响 投资者的信心。[10](95-98)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是:1992―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没有通过上市公司的经营业 绩、社会货币量和投资者信心三种传导机制对股票市场产生有效的影响。在我国,股票市场 与宏观经济之间还存在着阻碍传导机制发挥效应的不利因素:第一,股票市场中具有可持续 发展能力的上市公司比例较少,市场整体业绩不能代表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由于我 国现有的金融体制隔离了银行体系与股票市场,使得社会货币量一直以来滞留在银行体系内 部;并且,预期改革所带来的未来支出增加,以及缺乏一定的投资知识使得人们投资股票意 愿不强。第三,由于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确性、市场监管有效性、惩处及时性以及证券中 介机构责任心的担忧,投资者对于进入股票市场仍然显得缺乏信心。

为了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发挥其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未来管理层应该努 力消除上述不利因素,恢复传导机制的作用。首先,应该积极鼓励优质公司在A股市场上市 ,在推动优质海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的同时,积极引进外国优质公司来境内上市,并大力推 进亏损公司退出机制,清除市场中已无发展能力的公司,从而提高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 整体质量。其次,加快我国金融机构的改革,提倡金融混业经营以促进社会资金在银行和股 市间的合理流动,拓宽股票市场货币量的进入渠道。同时,加强对公众投资理财的引导和 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理财意识,提升股票市场的参与度。最后,调整政府角色,减少政府 对股票市场的直接干预,建立和健全股票市场的规章、制度,增强股票市场的透明化、公开 化,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股票市场的监管,创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稳定投资者的信 心;并且,改善股市结构,培育机构投资者,把理性投资者培养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减少 股市的投机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Thorsten Beck and Ross Levine. “Development and Efficiency of the F inancialSector and Links with Trust: Cross-Country Evidence” [J],Economic Developmen t and Cultural Change,2002(51).

[2]Binswanger,M. “Stock returns and real activity:is there still a c onnection?” [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2000(10) .

[3]Mao,Y•J• and Wu,R•F•. “Does Stock Market Still Act as Signalto Changes in Real Activity?: Evidence from Australia (forthcoming) ”[J],Eco nomic Papers,2006(7).

[4]马 进,关 伟.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 06(8).

[5] 李冻菊.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6(9).

[6]Levine Ros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J],Jou 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 (71).

[7]梁 琪,藤建州.股票市场、银行与经济增长:中国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 05(10).

[8] 温 军,赵旭峰.我国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 ,2007(20).

[9] 王国刚.中国股票市场:2004年回顾与2005年展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 5(4).

[10]况 欢.反身性理论与股市价格运动趋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9).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Macro-economy on the Stock Market in China

――An Perspective on the Non-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Ding Zhiqing1Wu Yanyan2Abstract: Theoretically, macro-economy has impact on the stoc k market through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hereby creating linkage effects. I s the macro-economical impact on the stock market actu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d escription of the theory since Chinese stock market was established in the 1990s ?Th is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non-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w e make the empirical study on macro-economic influence on the stock market (1992 -2007) in china from a new angle, and then reveal the causes.

Key words: Macro-economy; Stock Market; Transmission Mechanism;Granger Causality Test

篇13

结合新近事件、经济数据和历史实证分析,笔者当前全球经济的内在逻辑是:复苏动能下降,复苏差异性进一步加大一货币政策博弈渐趋复杂,汇率摩擦有所加剧一国际金融市场宽幅波动,资产价格大幅上涨。

笔者认为,下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下降的原因有五:其一,一系列支撑上半年全球经济超预期复苏的短期利好因素正大幅减弱,前期扩张性政策的刺激效果从高峰转向低谷,再库存力度也逐渐降低;其二,财政巩固计划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开始显现并将在短中期内逐渐加大,根据IMF的最新研究,每降低1%的财政赤字GDP占比,消费和投资需求将在两年内累计下降1%,失业率则可能上升约三分之一个百分点;其三,全球经济复苏的就业创造能力较危机前显著下降,进而限制了内需的恢复力度,根据笔者的测算,2010年发达经济体整体失业率同增长率之比为3.06,2011年则将上升为3.76,均大幅高于1980年以来2左右的正常水平;其四,不确定性上升导致全球范围内投资水平恢复趋缓,企业将流通现金转化为投资的动力不足,居民也相应减少固定投资和购买耐用品,截至第二季度,美国企业固定投资、库存投资和消费者耐用品支出之和在GDP中的占比仅为20%,远低于24.8%的历史平均水平;其五,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增强金融稳定性的同时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增长成本,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对17个经济体的研究,普通股权益资本比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导致未来几年GDP水平下降约0.2%。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下降的同时,复苏的差异性也进一步加大:一方面,区域差异性进一步加大且更趋复杂,在新兴市场领先发达市场的大背景下,不同市场内部的分化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周期差异性有所加大,重要表现是美国已率先遭遇复苏动能明显下降的挑战。

复苏动能下降和复苏差异性进一步加大共同导致全球范围内对复苏利益的争夺更趋激烈。笔者认为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如果将复苏利益比作蛋糕,那么各经济体发现,蛋糕并没有之前预期的那样大,而且实际上也正在缩小,获得更大更多的蛋糕是其从个体理性出发的目标,而饥饿感的差异决定了其争夺迫切性的不同,自身经济特征的差异则决定了其争夺蛋糕手段的不同。

从全球范围看,应对复苏动能下降的挑战,各经济体有三种政策工具可以应用: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三是汇率政策。鉴于欧洲债务危机刚刚企稳,即便不排除各经济体陆续出台以扩大政府支出为主要手段的“二次刺激政策”的可能性,其政策规模也将显著低于首次刺激政策。因此,为进一步夯实复苏基础,争夺复苏蛋糕,各经济体可以应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宽松政策基调得以确立,并通过“拓展剩余空间+延长持续时间+重启量化宽松”的混合方式进一步增强,全球货币政策博弈更趋复杂;在汇率政策方面,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发达经济体则拥有较强的货币影响力,因此大部分经济体均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对汇率走向施加一定影响,汇率干预时有发生,汇率争端不断加剧,竞争性贬值现象初步显现,保护主义渐趋泛滥。

在全球货币政策博弈渐趋复杂、汇率摩擦有所加剧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宽幅波动,资产价格大幅上涨。2010年9月以来,受美国经济率先超预期回落、美联储重启QE2可能性大幅上升、美元资产避险需求不断下降和美元套利交易有所升温的综合影响,美元继续前期的快速贬值态势。截至2010年10月14日,美元指数收于76.54点,美元较8月末贬值8%。

篇14

关键词:调控政策;经济增速;房价;影响;走势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房地产调控政策对经济增速的影响

房地产调控政策对经济增速的影响非常明显。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GDP增长7.8%,低于8%的主要原因在于房地产的调控导致的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

1.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上半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继续回落,商品房销售降幅缩小。数据显示,前6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061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6.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6.3个百分点。根据测算,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10%-12%,很明显如果房地产投资每下滑10%,中国的GDP增速将下滑1%,表面房地产调控政策对经济增速的影响较大。从表1与表2可以看出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速还是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2.从图表1中可以看到固定资产投资减速之后,房地产投资业出现下滑,房地产投资在2011年底的下滑速度超过了固定资产投资,与此同时,GDP的增速在2011年下半年出现了快速的季度环比回落,这与固定资产投资下滑存在密切的联系(见表3)。

表1:房地产行业投资 表2: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速

表3:GDP季度同比与环比 表4:三大城市房屋销售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二、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价的影响

中国本轮房地产调控政策比较严格,中央政府在执行方面保持高压,对地方政府的执行力也逐渐纳入考核,从上至下保持了政策的连贯性。中国房价的走势也是在政策以及资金压力下出现了明显的下跌,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房价下滑的比较明显,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房价表现较为平稳。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11年初到2012年初,三大城市的房价基本都出现了明显的下跌。可见政策的初期效果还是比较明显。此外,调控政策不仅切实防止了房价反弹,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房地产企业的逐步分化,实现了房地产市场企业的优胜劣汰:管理精细化的专业房企留了下来,管理较为粗放的房企被淘汰;资金实力强大,决策能力透明的企业更容易跟随政策导向,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有序稳健发展。

三、房地产调控政策下经济增速趋势

1.货币政策依旧存在向下调整空间

从2012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速出现明显的回落,整体经济形势严峻,在物价水平稳步回落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继续放松是大概率事件,今年下半年至少存在1-2次降息空间, 降息将使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政策的放松空间为房地产投资提供了相对充裕的流动性保证。从这个角度看,市场资金比较宽裕,但是当前政府对银行资金的流动方向仍给予部分限制,信贷难度依旧较大,融资成本没有明显降低。所以货币政策宽松不等于地产行业资金充裕,具体还要看政策对资金的限制程度。

2.GDP短期仍旧面临回落压力

为了有效控制房地产过热带来的资产泡沫化,坚持调控的政策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中国经济处于转型阶段,周期性产业的投资减速属于正常情况,GDP减速是为了经济更好的发展,但经济转型短期很难拉动GDP,所以GDP短期的回落属于正常。中央政府可能适度加大在其他领域投资,对冲地产投资减速带来的经济下滑。但是考虑到地产投资在经济中占得比重,GDP受到影响依旧较大。

四、房地产调控政策下房价趋势

1.刚性需求可能出现明显反弹

刚性需求在过去两年中受到极大的抑制,政策的变化使得观望的投资者出现了心理预期变化,加之近期市场回暖的预期成为引发刚需爆发的导火索,很多需求者决定抢得市场先机,告别观望,积极入市,近期房地产市场的表现已经验证了这点。随着政府对于刚性需求态度的逐渐放缓,投资者买涨不买跌的心态可能和市场预期形成共振,推升房地产升温,销售回暖(见表4)。但考虑到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预计2012年下半年政策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微调的可能性,房价尚不具备大幅反弹的条件。

2.保障房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逐渐弱化

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今年的保障房建设已开工470万套,开工率为63%,基本建成260万套,完成投资5070亿元。加上去年开工的1000万套,保障房的在建规模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是保障房建设主要是满足低收入群体,整体刚性需求不会因此而减少,当前经济增长速度全面放缓,保障房建设的意义可能并不在于对楼市的缓冲作用,而更大的意义在于拉动整个链条上的投资动力,保证经济的软着陆。所以保障房不足以降低市场对商品房需求,但中央政府在未来是否会扩大保障房的推广范围,有待进一步观察。

3.国家政策导向

国务院反复表示目前房地产市场调控仍然处在关键时期,调控任务还很艰巨,必须坚定不移做好调控工作,毫不动摇地继续推进房地产市场各项调控工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因而放松调控房地产的相关政策不太现实,限贷限购等政策有望保持延续。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从去年底到目前各地方政府变相松动的结果来看,支持自住型/首套购房需求的政策往往被默许或容忍,这种试图挑战限购或支持非自住型购房需求的政策或许被叫停。中央政府在本次房地产调控中,态度坚决,方向明确,政策的导向变化短期难以出现,从整体上仍旧保持对地产的压制,房价大幅上涨可能性较小。

总体上看,2012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存在逐步复苏的可能性,无论从刚性需求还是经济发展需要来看,都可能推进房价小幅走高,但是考虑到国家政策以及开发商的存量挤压问题,房地产的复苏不会呈现一个爆发式的复苏,更多的是在政策与经济形势的反复平衡中前行。

参考文献:

[1]包秀华.我国房地产市场投资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6).29-30

[2]林凤鸣.经济增长与房地产市场调控[J].中国房地产业,2012(09):15-16.

[3]曲晓燕,王和俊,史鸿.保障房建设对商品房价格影响—基于住房共需预测的分析[J].中国市场,2011(40):30-31.

[4]贾祖国.保障住房的国际比较[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8,23(02):P83-86.

[5]刘志平,王学孝.房地产开发可行性研究的思考[J].中国房地产,2001(09):33-35.

[6]何继志.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评估要点[J].中国国际咨询,2003(08):47-49.

[7]宋春红.论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J].基建优化,2006(02):57-5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