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竞技体育专业范文

竞技体育专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竞技体育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竞技体育专业

篇1

关键词: 《应用文写作》课程 竞技体育专业 综合能力培养

体育是以人为对象的,而人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对社会人而言,不能忽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因而,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能力越来越重要。这里所说的能力主要是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学生不仅具备高超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广博丰厚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高等体育教育在培养体育单项专业能力的同时,抓好综合能力培养,例如职业道德、人际交流、组织协调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等。

我校是一所以培养一流竞技体育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等体育院校,在承担了赛场拼搏、为国争光这一不可替代的竞技体育特色任务的同时,还担负着普通高校教书育人的共性任务。我校作为浙江省唯一体育类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的任务。在竞技体育专业课程开设上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结合我校开设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我分析了我院开设应用文写作的现状,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

1.《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

应用文写作能力因其实用性已成为现代人的必备能力和竞争能力之一。体育类高等院校的主要教学手段仍然是体育教学,我校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而体育教学也要反映当代世界体育科技发展,以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能力的培养需求。《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设置也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然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1一些学生对《应用文写作》学习厌烦。

不少学生存在兴趣淡薄等心理,厌恶写作应用文。该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效果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竞技体育专业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性,因此不少人对应用文写作这样一门相对来说比较程式化的写作课程有厌烦心理,加上平时的训练任务较重,在课堂上更容易疲劳。审视这些厌学现象,并予以有效解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1.2《应用文写作》课程主观受重视程度远远比不上专业课。

竞技体育专业学生更倾向于专项训练,或者是一些和他们训练比赛息息相关的课程。而《应用文写作》的规范性、程式性往往会给学生一种错觉,致使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应用文不用学,待到用时上网找个框架把内容填进去就行,结果往往生搬硬套。另外,《应用文写作》教学缺乏与竞技体育专业的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提高竞技体育专业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关键应从《应用文写作》教学入手,研究教学方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加大《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改革力度,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实践教学,从而提高相关的能力素质,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

2.改善《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针对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高等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宗旨,我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应用文写作》存在着教学方法程式化和教学内容单一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致使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在教学内容中,案例陈旧或者脱离学生的生活,没有顺应时代变化,这些都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和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和分析等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

2.1创设情境,巧设案例,加强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教学项目:案例示范项目、分组练习项目、综合实训项目。先通过案例引出该堂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将学生引入需要通过某知识点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或虚设情境,或借助多媒体播放实景。如在讲解“求职函”这一节时,采取情境教学,即设置一个求职现场,由学生去布置,分相应的小组进行竞争。然后,展示文字范例,让学生对文体写作知识有初步认识,如文章的基本构成、内容要素等,再根据范例采用讨论的方式进一步讲解,让学生弄清各文体的基本特征。又如在讲解“通知”这种文种时,采用了有关体育比赛方面的一个通知的错误案例,进而引出教学内容,然后由学生撰写他们认为准确的通知,我进行引导。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发现和培养骨干,给予信任,增加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文写作》的实用性的特点才能体现出来。这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前提之一。组织管理能力对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有效地处理各种关系,顺利实现既定的目标具有特殊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个人与集体之间、小集体与小集体之间、小集体与大集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其关系,发挥整体功能需要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

2.2加强讨论,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人际交往。当代的大学生更需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体育课堂是较容易激发学生表现欲和与他人沟通交往的地方。如何在写作课堂上激发学生的交流能力是教师要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写出规范的应用文章。[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完成自己选定的或者之前分配的项目,对小组学习中产生的成果共同讨论、分析甚至竞争、辩论。小组的分配原则不以成绩为依据,而是根据所选的竞技项目,尽量将不同竞技项目的学生混合分组。因为不同竞技项目的学生往往性格特点差异较大,相同项目分成一组,可能会造成有的组特别活跃而有的组却不太想参与,不利于教学项目的开展。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和引导,具体活动由学生自己完成,那些课内不能完成的课题要引导学生安排好后续任务。如完成一份市场调查报告的写作,要引导学生制订一份合理的调查计划,确定人员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确定调查方法,有条不紊地完成项目。为了保证讨论效果,要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的训练材料,提出有关问题供学生讨论时参考。

教学过程是由老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协作的互动过程,存在着学生个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这些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息的传递、感情的交流创造了平台。这样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可提高个体自我表达、自我形象塑造和自我评价能力,实现既让他人接纳自己,又能对他人认可。[2]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增加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将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3]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作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清动作环节。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如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单项练习项目对某种文体进行专门训练,在具体操作中,要根据竞技体育专业学生特点来要求。比如要求学生根据训练写一份训练计划和比赛总结。或是针对写作的某一侧面进行专门训练,如写作格式训练、应用文语体训练等。教师提供材料确定目标,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进行练习。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某项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进行单项练习的好处在于可使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加深对某一文体或者写作的认识,有效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能写出在生活、工作中常用的规范应用文。教学无定法,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统一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

参考文献:

[1]赵国枫.讨论式教学的应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

篇2

关键词 竞技体育运动员 非专业素质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Non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Post-Athletes" Adapts

to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U Maoheng

(Department of Sports, Hu'na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afety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51)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is jointly charged with the task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higher personnel training. Contemporary outstanding competitive athletes not only have outstanding expertise, but also a wealth of non-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post-athletic era based on the community. The author based Athletes and cultural qualities of different levels, through literature considered after Athlet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choose their own vocation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ultural qualit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to provide effective protection.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athlete; non professional 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0 引言

新形势下后竞技体育运动员期盼着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既能提高在运动生涯期间竞技体育人的文化素质,也培养运动生涯结束后竞技体育人的生存、发展技能(非专业素质),它对我国的整个竞技体育事业的推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开拓竞技体育领域的高等职业教育来实现。

1 “非专业素质”的内容

“非专业素质”即为跨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它是学生独自地、专业性地、完成工作任务并对其评价的能力和意愿。

(1)社会交往能力是指个体处理社会关系及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意愿。(2)方法能力是指自主学习和工作并在其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将已有知识技能来处理学习和工作场和应用的能力。(3)情感能力指的是其在职业规划生涯、社会生活方式中判断和认清目标的能力和意愿。

2 我国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的现状

(1)学校作为培养运动员的组织结构:部分学校按照利用市场经济方式,对运动员进行教育培养。主要是一些体育运动学校对运动员进行统一管理,为国家体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2)国家作用:是指由各地级体育行政部门设置、各级体校和专业运动队等的方式体制来培养运动员。(3)社会团体作用:是指以经济实体的形式经营、管理、培养运动员。它培养的运动员倾向于职业化,在文化教育上重视不够。

3 我国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的有关政策是看重运动员能否取得良好文化成绩。当前我国高校没有针对现役运动员的详细管理办法,有关体育管理部门对运动员文化教育重视不够,缺乏配套的法规制度作为有效保证。(2)运动员不同于普通的在校学生,所以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普通的大中小学教学模式要区别对待,对于运动员的文化教学方法和内容,缺乏针对性。

4 加强后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的重要性

(1)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是运动员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有利于运动员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有利于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以后就业的发展。(2)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有利于运动员退役以后的就业和发展。运动员的基础文化素质不仅可以提高其的自身修养,同时也可以解决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和生存发展的问题。(3)加强运动员非专业素质教育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其退役文化上的劣势使他们在就业上缺乏竞争力,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影响其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国家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不足,如果发展竞技体育的根基动摇了,将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5 高等职业教育与新形势下的竞技体育的关系

(1)高职教育就是有关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它是传授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教育。我国需要各高校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知识,来维护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培养出社会急需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2)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终身性。高等职业教育是终身的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后竞技运动员从事的工作岗位也在不断地变化。高职教育从增加通用性和复合性的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长期发展而服务。(3)高职教育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所以运动员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4)高职教育可以在运动员运动生涯期间起到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在竞技运动员运动生涯后培养体育人的社会就业能力的作用、培养国际化的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作用。

6 提高后竞技运动员非专业文化素质的对策与研究

重视全面素质培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和学会生存的一种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在强调专业素质同时也应强调非专业素质教育。强调专业素质的根本缺陷在于不能让人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忽视了以道德、情感、信念、意志、人格、自由、审美、价值理想等构成的非专业素质发展。

完善的高职教育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体系:(1)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队伍组建,使学生工作的教育与管理职能转变为以非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的教育职能, 对大学生(竞技运动员)进行思想引导、生活辅导和心理疏导,它是高职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前提条件。(2)利用所有教育资源。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除了发挥高职素质教育基础性作用外,还要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把非专业素质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3)制定科学的非专业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根据高职教育目标各专业学生学习的不同要求与特点,制定学生(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计划,要考虑各专业的个性,其基本内容不能局限于人文素质、人格素质、身心素质、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及创新能力等。(4)可行的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如:工学结合、岗位模拟、临场实践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非专业素质的理解。

建立科学有效的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评价工具,评价方法,在有差异性的基础上,有效地对学生非专业素质作出有效的评价,并将相关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同时指明努力的方向。

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发展高职教育要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同时又要面向社会发展需要,为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根据相应的文化基础进行各类不同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竞技体育运动员既能在竞技体育中拼搏,又能在退役后可以很好地融入社会。

7 结论与建议

(1)转变教育理念,教学指导思想应向“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转变。还要建立专门教育机构,如课程设置、培养目的、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等,只有循序渐进,稳步改革,只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才能达到体育经济需求与院校培养之间的平衡协调。(2)以实践强化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建立跨校的学生社团,为学生的交流提供平台,使其积极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3)优化竞技运动员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专业素质能力实践的新要求,在专业学习基础上展开的虚拟课程式的非专业综合素质实践,使非专业素质能力培养的要求落到实处。

8 结束语

竞技体育运动员自身文化素质,是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乃至整个体育团队的水平。竞技体育必须和高职教育紧密地结合在起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较好地解决我们竞技体育领域中运动员文化水平较低及退役后的就业的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开创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办出地方特色,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原.近5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1.11:38-30.

篇3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基础体育改革不断完善,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明确自身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法等,才能与基础教育有效对接,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科学发展。本文将从高校体育专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主要探究其与基础体育教育对接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新课改;高校体育教育;基础教育;改革

随着我国近年来体育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推动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此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使高校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实现充分对接,谋求二者对接的有效路径。

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对接中的现实问题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问题在体育人才教育培养的过程中,部分高校未能明确新课标提出的关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桎梏,不能及时顺应改革目标,导致现阶段不能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时培养出符合时展的专业体育人才。

2.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设置问题受传统教学理念的长期影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于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专业课设置过多,基础课少,选修类课程少且种类单一,学科体系建设不规范,不能明确区分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的区别,专业界限模糊等。因此,教学设置方面的滞后会影响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对接。

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培养问题教师是关系到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新课标的实行,对教师的教学任务提出了方向性意见。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内涵,进行创造型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目前现状是,教师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固化影响,不能及时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对接的有效策略

1.以新课改为导向,增强改革动力当前,造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对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动力不足,必须坚决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导向,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将新课程标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师生能够教学相长,在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增强创新动力。例如,在专项教学中,老师能够贯彻“健康第一”的新课程理念,进行相关理念的传输,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上能达到身体、知识、技能、经验、兴趣的全面配合和提升,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造力。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养成创新习惯,有了创新的动力支撑,能增强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才能贯穿到改革的各个方面,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的对接。

2.明确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将培养高素质教师人才作为重要目标,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与学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学生为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在知识结构和技能上,要有专业的体育知识理论,全面夯实、互通互用、能触类旁通,有实用性强的体育技能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师人才是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3.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应用教学中累积了不少经验。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地位的提升,高等教育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者,也可能是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因此,必须针对这一变化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例如,在教学内容中不要太强调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文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要掌握,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现代化和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对“厚基础”“宽口径”型体育教育人才的需要。在教学模式上,抛弃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是承接基础教育理念的表现,要把新课标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培养规范中,实现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对接。

4.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交流机制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加强各方面的融合与交流。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在实践中逐步在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但各方面仍不完善。例如,在学生面临就业问题时,高校体育教育即使培养出了符合基础体育教育要求的“产品”,大部分学生仍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为此,有学者提出了应用型人才或者适应市场需要的“选手”的培养,这一说法的可行性在于及时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交流机制。首先,以实习为切入点,与相关基础教育实习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以便加深交流,了解彼此的需要和具体要求,及时反馈,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加强高校体育教师与基础教育教师的学术交流、教学研讨等,彼此互通。最后,在交流与实践教学中,找到自身不足,完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蔡静.中美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0

[2]张细谦.杨文轩.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发展策略[J].体育学刊,2012

篇4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日益深化,教师教学技能减退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体育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减退意味着改革动力打了折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体育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应该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保证体育课程标准改革顺利进行,提高学生从事任教的能力。笔者借鉴教学技能的相关理论,参考大量相关文献,认为体操的教学能力可以以不同类型的教学技能来体现,能力实体化为技能,望从教学技能方面去寻求更完善的提高体操教学能力的方法,找出适合体操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的途径。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福建师范大学体操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技能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整理并分析体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途径、模式的相关书籍资料,归纳总结出相关的理论依据。

观察分析法:观察福建师范大学体操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技能,分析体操教学技能的运用情况。

访谈法:就文章涉及到的新观点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体操专业方向的专家和体操教师进行访谈。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教学能力与教学技能的重新认识

体操作为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体操教学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高校体操受竞技体操为核心的教学机构体系影响和传统教学指导思想的束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过程较多注重体育的专业性,忽视其师范性。即注重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忽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必要的考核,考核主要都是通过技术评定,造成大部分学生虽然考试达到标准,但实际教学能力距离做合格教师的要求相差太大,存在“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现象。为此,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的课题中的重要部分。

体操教学能力,是指教师按照体操教学的规律,运用体操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和健身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体操教学能力是体操教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前人所做文章都以评价体操教师的教学能力来反映教学的有效性,但是教学能力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概念,很难有具体的方法、手段和措施对教学体操教学能力的评价给予准确数字评定。

关于教学技能,中外学者均有不同的表述形式,目前尚没有统一权威性的定义。莫里逊认为:教学技能是“为了达到教学上规定的某些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极为常见的、一般认为是有效果的教学活动方式。”斯诺(R.F.Snow)认为:“教学技能是由与行为及认知有关的事项的结构系列组成。”在国家教委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教学研究五类技能。笔者认为:体操教学技能是指体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和自身的实践,通过练习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系统。特点是具有可观察性、可描述性、可操作性。教学能力的强弱可以从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技能中反映出来,更全面、形象、直观地展现体操教师教学水平。

(二)体操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技能

借鉴王鲁克的《体育教学技能》中教学技能的具体内容,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具体教学手段和措施,在与体操教学专业方向专家,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院长张涵劲教授的访谈学习中,概括出体操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八类技能:口令,导入,讲解,示范,保护帮助,组织管理,诊断纠错,肢体语言。

口令技能是教师在进行队形队列的调动,徒手操以及广播体操、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口令。导入技能是指体操教师在进行新内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体操教师在讲授基本知识,对技术动作的重难点的剖析上,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说明等都需进行讲解。体操教学过程中的讲解技能主要可以分为四类:描述性讲解、解释性讲解、概括性讲解、对比性讲解。解释性讲解可以用于向学生说明体操的专有名词概念,练习方法的说明讲解等。在做单杠支撑后回环,体操教师往往将该动作概括成,“贴,猛倒,背”形象将该动作的技术要点加以概括,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清晰明了动作要领。对比性讲解是把相应两个动作加以对比,指出正误、优劣、差异等区别,通过对比讲解,不仅生动形象、感觉鲜明,加深理解,而且印象深刻,有较高的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四大讲解技能互相渗透,互相交叉运用。示范技能是体操教师最直接迅速的直观教学方法,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利于模仿和掌握技术动作,体操教学过程的示范尤为要注意体操的示范位置,示范方向和示范与讲解的结合。组织与管理技能运用的好坏直接反应的是课堂纪律,间接反应学生的练习负荷,是体育教师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保护与帮助技能是体操教学中一种极为有效的重要技能,是体操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该技能的合理运用,能够克服紧张心理,消除恐惧情绪,增强练习者的学习信心,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肢体语言技能也是一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感情,传递教学信息的技能,为教师所不能忽视。

篇5

>> 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基于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职业类社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 提升山东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研究 中职园林专业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提升我校空乘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提升关联度研究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高职会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服务性学习的会计专业核心职业技能提升路径 科技竞赛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及对策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以技能竞赛为契机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磨砺财会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基于协作与竞争模式的软件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大赛培训研究 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的培养及提升 培养竞赛意识为核心提升职业技能为目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① 强化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 西部地州院校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廖 伟.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187-188.

[3]袁 青.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6-7.

[4]罗尧成.职业技能竞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调查――对参赛学生问卷的统计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4(10):36-37.

[5]隆 平.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开展与校园竞技文化建设的对接[J].职教论坛,2012(11):11-12.

[6]李 文.职业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发[J].职教论坛,2010(4):48-49.

[7]吴小娴.青年志愿者活动与高职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之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2(5):136-137.

篇6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070

中国工信部在2015年了《贯彻落实的行动计划(2015―2018年)》,[1]该计划中提出通过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入融合,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水平,提高竞争力。辽宁是我国老工业生产基地,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完善的装备制造体系,在规模、产值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均取得一定的成绩。[2]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分支,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因此,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应尽快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以创新为驱动力,加快体育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将“制造”变成“智造”,从而提升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1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辽宁作为体育大省,培养了大批的体育人才,在竞技体育中表现出超强的体育实力;群众体育基础较好,体育消费需求较高。然而,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以及体育消费的发展现状,存在著较大的差距。

11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2010年辽宁省体育产业报告中明确指出,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是体育产业结构的主体。[3]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接近一半以生产渔具及健身器材为主[4],其余为服装类、民族体育器材、防护器材等;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地域分布较集中,地区差异明显,主要分布于大连、沈阳两座城市,其余城市占比20%。体育装备制造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企业注册资本较少,年销售额较低,多数是家庭作坊式小企业。

12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在数量上与其他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在品牌效力上也缺乏竞争力。在产品种类上多为低端产品,高端产品、自主原创产品较少。现将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存在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

121企业资金来源单一

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的投资主体多为私营企业,部分私营企业者更加注重短期利益,因而企业的发展也停留在追求短期盈利的水平之上,缺乏长远发展目标及规划;同时,很多企业主缺乏转型升级意识,当遇到困难时不能很好地带领企业走出困境。即使部分企业主有转型升级意识,但是由于资本积累速度较慢,生产额和销售额均得不到提高,导致规模无法快速扩大,成为制约企业发展以及转型升级的资金瓶颈。另外,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有很多是家族式经营模式,管理人员多是裙带关系人员,而企业转型升级必然要改变现有管理人员,这也导致很多管理人员对企业转型升级进行阻碍。

122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并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链条之间缺乏协调性。大部分体育装备制造企业不具备规模化和专业化优势,难以发挥体育装备制造企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低水平阶段,相同性质企业存在严重的无序竞争,导致产业资源浪费严重;因而,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低度化严重制约其发展壮大。[5]

123科技创新资源缺乏,创新动力不足

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整体表现为创新机制不完善、企业创新能力低。首先,企业对政府政策的了解不够深入,政府和科研院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不到位,直接导致企业科技创新资源缺乏。其次,由于自主创新研发资金投入大、效益周期较长,以至于大多数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不愿进行技术研发投入,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即使少数企业有自主技术,但成果转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较差;因此,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整体表现为创新动力不足。

124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牌效应差

辽宁省体育用品企业尚没有知名品牌,大部分企业往往单纯依靠资源成本优势,进行代加工生产来赚取利润,利润微薄。有些企业虽有自主品牌,但由于技术仍为常规技术,科技含量低,产品创新性差,缺乏核心竞争力。

125企业创新人才匮乏

体育装备制造与研发人才,既需要了解体育知识,又需要了解工程知识,学科交叉的特点导致专业从事体育装备研究人员较少。体育装备制造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也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自身培养创新人才。因此,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人才匮乏,人才因素制约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发展动力,进一步影响了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

2“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驱动发展

“互联网+”的概念提出后,各界学者不断探索这一概念,并与相关行业进行联系。“互联网+制造业”是依托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优势,提升制造业的生产力和创新力,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工具的制造业经济发展新形态。[6]而体育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分支,也应积极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产业变革。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改变,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需要积极应对新的市场竞争格局,要改变传统思维方式,以“互联网+”思维来驱动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应积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建立起能够跨越时空限制和区域限制的交互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及服务对象化。在此基础上,体育装备制造企业应积极适应并满足客户的需要,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创造出客户认同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同时,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索到更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促进具有优势地位的产品和企业达到规模经济效应,建立寡头垄断的有利地位。

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要摆脱现有困境,必须依赖于创新驱动发展,以及互联网经济与创新经济的利益协同作用提高竞争优势。“互联网+”改变了市场交易机制,激发大众创新热情,引入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机会,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以模式创新、应用创新、技术创新等相互融合的新型“互联网+”的创新经济形态。因此,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变革,以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企业进行的创新越有效,可能实现的N售量就越大,就会获得更多的利润,进而促进新一轮的创新,形成更加良好的社会效应,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3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31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服务,降低交易成本

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成为公共产品,可以解决体育装备制造企业与消费者信息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互联网是消费者查询消费信息的工具和互动交流平台,因此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企业与客户交流的桥梁,加快企业对客户信息的反应速度,增加客户黏性,将客户看成企业价值网络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互联网汇集了数以万计的消费者信息,形成了大量的数据,而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有助于推动体育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

32顺应“互联网+”思维,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互联网+”背景下,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的经营模式要适应新环境和新技术的需求。传统工业化的经营模式下,企业重视产品的技术和价格优势,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体育装备制造企业需要优先考虑如何更便利地将客户接入价值网络,激发顾客积极参与体育装备的设计和制造,为客户提供更加新奇的体验,进而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33加大创新支持力度

首先,政府应大力推进科研院校与企业间的“产学研联盟”,建立起科研院校与企业间的桥梁,构建多方协同的创新平台体系;其次,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激励企业自主进行研究与技术创新,推动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最后,由于技术研发与创新具有投入高、风险大、不确定性强等特点,因此需要构建纠错机制,在技术研发与创新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及时修正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激发企业技术开发主体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34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突破人才瓶颈,企业应通过多种渠道吸纳大批对体育装备制造业有深度了解、能够随时迎接突破性创新挑战的人才。该类人才应着眼于“新的视野”“新的角度”“学会提问”等创新所需素质的培养,建立一个真正具有互联网思维和突破性创新的技术创新人才及管理创新人才,以达到能多次启动创新驱动引擎的目的。

4结论

总之,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存在着发展滞后、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无核心竞争力等诸多问题,但作为装备制造业的组成部分,体育装备制造业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大量信息,以创新为驱动力,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实现新的突破,进而促进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吴阳芬“互联网+”时代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模式、路径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6(7):139-141

[2]刘春芝,毕翼“互联网+”时代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14-117

[3]刘光宇辽宁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审视及其实施路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4):44-48

[4]张娜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36):186-187

[5]霍春辉,刘力钢基于创新性产业集群的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战略[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4-26

篇7

关键词:珠三角 城市群 转型升级背景下 休闲体育产业 发展路向

中图分类号:G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25-02

1 休闲体育产业的现代价值

休闲体育是在空闲时间里进行的,以一定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最佳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人们不受限于活动的严格规定,积极追求内在的体验,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而休闲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生活、完善自我为目的所提供的体育服务性行业。其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进人们健康,丰富人们娱乐生活。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社会环境不同程度的恶化,人类的身心健康不容乐观。因此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更多的活动选择空间,为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身体活动,人们的身体不仅得到了锻炼,而且精神也获得了适当的放松。

(2)带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制度条件和市场机会,人民群众对健身娱乐、竞技观赏和体育用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不同所有制的各类经济法人纷纷投资休闲体育产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和带动就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也开始显现,并且已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3)促进社会和谐。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人们可以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过程中有更多的信息交流,不仅包括技术层面,还包括思想文化层面的交流。以休闲体育为平台增强城市之间、系统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社会整体和谐发展。

2 发展珠三角休闲体育产业的优势

(1)城市一体化带来机遇。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城市群是广东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珠三角一体化,从物质条件来说,更加促进交通等领域的便利、统一化发展,基本实现了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共享、环境同治;城市群一体化产生的有利条件在未来将吸引更多投资者的青睐,更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将推动其他领域的快速发展的进程,也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空前机遇。

(2)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机遇。近阶段,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现代化的服务业与工业发展水平逐渐加快。在未来时期,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将逐渐减小,非农业人口比例增大,必然参与到休闲体育当中的人数也会增多。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促使人们慢慢加大对科学文化水平的投入方面。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于珠三角地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优势。

(3)政府的支持和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一体化的“珠三角”地区在近年来加强了城乡基层和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注重提高特别是青少年的身体体质,保护发展民族民间体育。在深化体育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事业和投资体育产业,规范发展体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彩票、体育用品,以及多种形式的体育组织和经营实体的经济活动中,政府将实行宏观调控制,以保证一体化的“珠三角”地区的广大民众拥有更广阔的体育休闲空间,也为“珠三角”地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政府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4)丰富的体育资源。一体化背景下的“珠三角”体育产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各种体育资源,用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珠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有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传统体育资源等等,而这些丰富的体育资源将是促进该地区休闲体育产业迅速发展的物质基础。

3 “珠三角”休闲体育产业现状

“珠三角”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从“珠三角”休闲体育相关的调查结果来看,珠三角地区的休闲体育产业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

(1)从“珠三角”地区人们的休闲体育价值观来看,珠三角地区居民按参加体育活动目的排名前四位的分别为:锻炼身体(82.3%)、休闲娱乐(60.5%)、体现能力(29.4%)、医疗康复(20.7%)。

(2)从该地区人们的休闲形式的选择来看,排名前八位的依次为:上网聊天(75.4%)、读书看报(45.2%)、健身(34.1%)、旅游(28.2%)、听音乐(15.2%)、棋类(16.4%)、书法(13.5%)、其他(6.2%)。

(3)从休闲体育产业的经营类型看,被作为某一机构附属形式的类型所占的比例为50.3%,在这一部分30%是以盈利为目的,以职工福利为目的仅占4%。而以独立机构形式存在的占49.7%,其中包含多种健身娱乐项目的占22.1%。而以经营体育健身休闲项目为主的,同时有兼营饮食、住宿等服务的占17.5%;只经营单一休闲体育健身项目占19.4%。

(4)参加休闲体育的场所调查结果显示:60.5%的居民喜欢选择免费休闲场所,有26.7%的居民选择在室内活动,在收费场所活动只占6.7%,还有6.1%的喜欢在公园里进行各类健身活动。

(5)从参与休闲体育形式看,大多数选择与朋友一起或独自活动为主,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在选择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年青人大多数青睐于群体性活动,而大部分中老年人则常常以独自活动为主。

4 珠三角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

(1)产业发展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观念落后。对休闲体育产业的正确认识是推动其迅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目前“珠三角”地区甚至全国有关发展休闲体育产业方面的理论都极不成熟,基本处在借鉴、探索的起步阶段。各领域中都普遍存在对“休闲、休闲体育产业”认识不清的问题,这严重阻碍了休闲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应该指出的是,休闲的好坏与人们的生活质量、生存方式密切相关,高雅而科学的休闲方式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素养的提高。休闲体育生活应该被看作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

(2)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供求不平衡。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例如基础设施建设、地方经济发展、相关产业发展水平等都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珠三角五市中心,休闲体育产业初具规模,但该区域的一些小城市、农村以及偏远地方,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3)产业发展体系不完善,缺乏政策指导。休闲体育标志着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但到目前为止,珠三角乃至全国的休闲产业的发展体系都不完善,积极发展体育休闲产业方面的相关政策也迟迟未出台。

(4)产业发展缺乏专业性人才。休闲体育教育目前在我国还是一个盲点,国内也只有零星的几所院校开设有这方面的专业,一般只是作为旅游系、体育系或人文系等的补充,在理论研究、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材选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不足。大部分体育休闲产业的人员都没有经过科学而又系统的相关专业培训,直接影响了体育休闲产业产品的服务水准。另外,由于缺乏专业研究、理论指导及专业知识的传授,一些休闲体育经营者、管理者也是往往难以对现有的体育休闲产业的服务和经营提出实质性的改革与创新,限制了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

5 发展珠三角休闲体育产业的对策

(1)增加休闲体育产业投资。整个“珠三角”地区的休闲体育产业还正处于初步阶段,发展过程中必须增加对休闲体育产业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资。找到休闲体育产业的有效价值投资点,充分吸收社会投资和民间自主投资。

(2)扩大居民休闲体育消费需求。一是从供给入手,用供给的多元化、系列化和特色化去创造需求、开拓需求。二是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要有启动体育消费的视角和意识,把引导和激励体育消费作为实施计划的出发点和内在目标,使这项利国利民的计划既成为国民体质建设工程,又成为启动国民体育消费的系统工程。三是要尽快出台规范体育市场主体的法律法规和体育服务业的行业标准,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消费者的权益。

(3)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就“珠三角”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急需引进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休闲产业教育、管理专家,或是选派一些中青年骨干到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休闲体育管理的经验,掌握国际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从实际出发,以此带动、培养强大师资阵容。

(4)制定和完善休闲体育产业经济政策。加大调查研究,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政府对休闲体育事业发展的有关财政政策、体育基本建设的投入、投资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社会对休闲体育公益事业赞助方面的政策。执行有关人事、财务和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珠三角”地区休闲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正春休闲体育与和谐社会发展的价值[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3):83-85.

[2] 文军,童星.论人类社会发展与三次社会转型[J].湖南社会科学,2001(1):31-33.

[3] 刘茂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湘论坛,2008(2):35-37.

[4] 刘彩霞,张光明.浅析“两型社会”建设的意义[J].学理论,2010(27):79-80.

[5] 梁萍.试论体育的社会功能[J].辽宁体育科技,2002(6):79.

[6] 王高山.长株潭城市群大众体育发展的文化根基和时代契机[J].湖湘论坛,2009(3):33-34.

[7] 龚英甫.湖湘文化的三个特点[J].前进论坛,2001(2):38-39.

[8] 袁锋,王玉珍,邵玉浑.论休闲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47-148.

篇8

一、镇域专业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党的以来,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主导产业明确、产业特色突出、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乡镇经济迅速发展。这种类型的乡镇经济叫作规模经济或特色经济。镇域专业经济的实质是区域经济、规模经济和特色经济。

和一般乡镇经济比较,镇域专业经济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乡镇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二是主导产业突出,专业特色鲜明。三是拥有一批名牌产品。镇域专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批驰名全国乃世界的品牌。如广东省中山市的沙溪镇是一个以休闲服装加工为主的专业镇,该镇拥有服装加工企业600多家,服装年产值达60亿元,在全国树起了“休闲服装看沙溪”的地域品牌形象。四是有较高的知名度。凡是专业经济突出的乡镇,一般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许多乡镇的主导产业不仅在技术上居全国领先地位,而且在全国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广东省南海市南庄镇着力发展建筑陶瓷工业,年生产能力达6亿平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20%,已成为中国现代陶瓷工业的代表。

二、镇域专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及实践基础[找文章到文秘站-/-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1、镇域专业经济是区域经济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区域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科洛索夫斯基指出:并不是任何具有地方性经济特征的地域都可以叫作经济区域。只有在某个区的产品按其产量和作用在国内总平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时,才能把这个地域看作是特殊的经济区。因此,经济区是地域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具有全国意义的专门化的地域性生产综合体。

区域分工论认为:所谓区域分工,是指一国内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内优势的基础上实行区域专门生产,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与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的生产能力,推进区域利益。区域分工是发挥优势、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

2、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为发展镇域专业经济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基础

先进乡镇的实践证明,镇域专业经济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他们的成功尝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广东省中山市的古镇镇位于中山市西北边缘,全镇总面积47.8平方公里,人口6.6万。他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两个“龙头”产业——灯饰和花卉苗木生产为导向,发展特色经济,20__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00元,工商税收2.4亿元,居民存款余额25.3亿元,初步形成了“灯饰电器千万种,花卉苗木全国种”的特色经济,被誉为世界灯饰生产销售的四大基地之一。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随着沿海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和产业调整步伐的加快,逐步形成了一大批主导产业突出、具有一定辐射带动功能的乡镇工业块状经济。其中122个是具有一地一品特色的省级乡镇工业园区,年创产值3646.7亿元,上缴税金71.4亿元。在我省具有人才、技术、市场优势的镇域专业经济也为数不少,如偃师市的钢制品办公家具、制鞋业,镇平县的玉雕业,长垣县的起重设备制造业、防腐建筑制造业,孟州市的皮毛加工业,长葛市的农业车生产制造业等等。改革开放以来,新密市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80万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也初步形成了一批镇域专业经济,如超化镇的耐火材料,大隗镇的造纸,曲梁乡的服务加工,尖山乡的金银花等在全国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3、超化镇打造全国耐火材料专业镇是推进乡镇经济发展的科学选择

我们超化镇位于郑州市南部40公里处,全镇24个行政村,285个村民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镇就已开始生产耐火材料。20__年,镇党委、政府提出了打造全国耐火材料专业镇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耐火材料专业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一是群体效应明显。20__年,全镇共新建、扩建、恢复工业项目92个,其中耐火材料项目达80多个,20__年前9个月,全镇新上技改工业项目150多个,其中耐火材料项目110个。目前,全镇拥有耐火材料企业200余家,隧道窑17座,年生产能力由创建前的30多万吨增长到现在的60万吨,占河南省耐火材料产量的近三分之一。二是龙头作用明显。在专业镇建设中,企业规模迅速扩大,龙头企业脱颖而出。郑州豫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投资8000万元新建了总厂和一分厂,并对二分厂、三分厂和电熔分厂进行了企业改造,又续建了四分厂、六分厂,生产能力达1.5万吨,成为同行业的领头雁。三是地域形象显著提升。专业镇建设促进了高、中档产品的发展,大部分产品在同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东方、豫华、京华、康华的商标己被同行业认可。

三、发展镇域专业经济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市场定位。所谓市场定位有三层含义:一是产业定位。产业定位要准,切合发展实际,符合市场需求。二是品牌定位。一方面要创造区域品牌,另一方面要打造一批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三是要及时纠正镇域专业经济发展中的偏差。

2、特新产品的研发。一是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避免产业的自然成长和低档次的企业复制,提高区域技术水平。二是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和名优产品培育力度,通过企业和科研机构,培育一大批拳头产品。三是要抓好产品质量 监测。四是要建立同行业信息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同行业的科技信息和新产品信息。五是加大财政及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六是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同国际接轨,用科学的方法管理经营企业。

3、人才战略。一要树立新的人才观,积极倡导全社会人才大流动,保持人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动态平衡。既要推动人才流动,又要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安全。二是努力塑造新的人才文化,彻底走出重引才轻用才,重外才轻内才,重硬性引进轻柔性引进的误区。三要着力培育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和事业留人的人才环境。

4、区内分工和行业关系的协调。镇域专业经济的突出特点就是各个企业的产品相同、相近、相似或者相关连,必须合理地进行行业分工和合作,以避免恶性竞争。

5、撬动、整合资本。一是撬动农民手中的资金,鼓励他们创办企业;二是鼓励企业通过自我滚动发展,不断壮大;三是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重组,实现联合;四是千方百计招商引资。

四、乡镇政府在镇域专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制定战略。战略是目标、是导向、是旗帜。乡镇政府在镇域专业经济发展中,要把经济发展战略作为首要问题来抓,确保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和预见性。

2、营造环境。良好的环境是镇域经济发展的保证,在软环境上,要结合实际,制定促进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帮助企业搞好厂群、矿群关系,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坚决堵绝“三乱”现象发生。在硬环境上,理顺基础设施投资体制,努力改善企业的投资和生产环境。

篇9

关键词:实体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2-0001-031 产业转型和升级是一个坚实的实体经济的关键

真正的经济是社会财富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处理经济风险的坚实基础,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载体。整个工业革命的力量起伏,都伴随着实体经济的繁荣和衰退。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警告世人,返回到实体经济需要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任何时候不能忽视、不能懈怠。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面临着严峻和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面对经济衰退、上涨的价格困境、国内需求疲软、外部需求出现裂纹等现实问题,公司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扩大以提高为重点的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直接推动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虚拟经济派生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会导致实体经济“走出去”的效果,影响实体经济的

发展。

由于我国人口红利减弱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格局已经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巨大的挑战。制造业的利润,小型和中小型企业差,大量的经济实体,企业的管理环境,停止扩大再生产,产业资本到金融资本,金融业的利润吞噬工业利润,在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促进转型升级,增加实体经济利润,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国家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

真正的经济发展不是短暂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战略,应根据当前经济的稳步增长,注重增加发展的后劲和结构调整,改造和升级经济组合,不走老路,提前做好准备。只有加快转型和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勤劳的企业家,努力营造行业丰富的社会氛围,以促进劳动力的优势,以人才、技术和资本的综合优势,从根本上扭转当前实体经济的衰退,巩固和进一步扩大实体经济。各级政府应当公布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为实体经济发展铺平道路。只要我们掌握实体经济坚实的基础,我们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

2 新兴产业和增量调整带动转型和升级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全球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经验看,产业转型和升级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新技术、新发明和新的工业体系的创新,以改变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二是通过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工艺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我国的传统产业涉及工业领域,在短期内很难迅速实现其全面的技术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几乎在同一起跑线,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来改变中国的工业和技术结构,使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市场需求前景大,具有能耗低、促进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提高经济发展潜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有效应对国际经济的复杂形势,构建在国际竞争中的新优势,抓住发展的战略举措。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将重点放在技术创新和研发上,在技术上实现产业化,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防止走引进、落后,再引进低端的制造业道路;大型商业的发展要加强成本效益分析,利用一些重要的应用技术建立完整的能源效率和环境影响评估。应注意新兴产业技术的市场风险,制定鼓励的政策,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市场,通过法律、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市场准入和其他措施推广使用新技术。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要被淘汰,它们不仅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基础和实力的重要支柱,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力源,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土壤。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虽然传统产业正面临着调整,但仍然是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路线比较清晰,有更多的经验可供参考,也符合发展的方向模式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因此,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传统产业也更加努力地工作。引导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应该是在严格意义上的产业政策指导下,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促进、推动其兼并重组和产业地位合理化。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应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力、石化、冶金、建材、纺织、印刷、印染等重点行业信息技术升级,利用制度、组织、产品、技术和其他方面的传统业务再造的综合优势,推进传统企业空间扩张和布局调整,并利用企业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促进传统产业的强劲发展。

传统服务业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它不仅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从传统产业来看,新兴产业缺乏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改造和促进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产业形态、产品性能,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增值制造业发展,传统产业向高端的新兴产业进军,可能会促进更好更快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当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相同,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才有推动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努力实现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篇10

为加快湖北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国内外市场发生重大变革和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其诞生和发展不仅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变化万千的大市场相连结,成为农户、企业、市场和政府的桥梁与纽带,也弥补了目前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缺陷,同时也解决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错位”、“越位”和“缺位”等盲点问题,也是广大农民自觉联合起来,抵御市场风险的必然选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较好地解决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办成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各级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湖北省委第八届第四次全会《决定》的意见,从深化农村改革、丰富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采取得力措施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真正起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二、制定相关法规,确立主体地位

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相关的法规,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宗旨与原则、业务活动范围,权力和义务,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稽核,注册登记、变更、解散与清算等基本内容从法律的角度加以明确规范,为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推动立法工作,先出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法》,确定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地位和法人资格,以保障其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合法权益。由于加入WTO后,农产品贸易国际竞争十分激烈,许多较大规模的合作经济组织,更需要尽快解决其合法地位,建议在正式法规通过前,省政府制定一些政策指导性文件或通过地方立法的办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三、出台政策文件,鼓励规范发展

建议省里尽快出台关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意见的文件,指导各地推进此工作。一是统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注册登记,赋予其独立的合法地位。二是简化程序和手续,变通登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注册登记,要特事特办,降低门槛,注册和年检等采取费用减免的办法。三是财政扶持。用于对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初期的合作知识普及推广、业务培训、外经外贸扶持以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四是税收扶持。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经营活动,按农民自产自销、自买自用对待,不收取税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原则上也适用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已登记注册成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向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销售自产农产品及其经分等分级、整理包装、加贴品牌等简单加工的自产农产品,可免征增值税。五是信贷扶持。要加强银农合作,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可借鉴温州、瑞安等地经验,由供销、财政各出资50%,组建农信担保公司,疏通融资渠道。建议银行系统联合有关部门对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允许服务好、实力强、讲信誉的协会为会员贷款做担保。六是创新机制。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建立风险调节机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在产、购、运、销和加工经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储备基金,弥补经营上的亏损,保持为农户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加入协会。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和议事、监事、财务管理等制度,使之运作规范、决策民主。七是对于具备社团法人资格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要充分发挥其农民代言人的作用。建立协会与政府沟通平台,要求涉农的政府职能部门充分听取并研究其反映的诉求。畅通协会进入社会管理领域的渠道,在县级人大、政协代表名额分配上,适当考虑协会。八是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支持合力。每年召开两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工作重点,提出工作措施并抓好督办落实。

三、加大财政投入,形成长效机制

根据我们对外省(市、区)的了解,许多地方早已将为农民提供公共产品的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列入财政资助的范围。山东省省级财政自2000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重点扶持40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省以下各级财政另有各自的扶持对象;广西区农口每年安排500万元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浙江省财政、农业每年安排1000万元扶持农村协会,对部分协会连续扶持3年,每年10万元(省财政另外安排500万元扶持农业类的省级行业协会);云南、青海、辽宁、安徽等省也从财政每年安排专项重点扶持资金,同时还在各项涉农经费中安排对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的扶持。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规定:“从2004年起,中央和地方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建议我省各级财政和农业部门加大对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建立对农村专业经济组织支持的长效机制。投入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或者以奖代拨,变直接投入为激励机制。

篇11

教学系统设计的基础是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它是通过比较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出在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以及需求,并依据问题得到相应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该体系涉及可包括四个基本的要素:学生、教师、教材及教学模式。

学生在教学系统中居于主体的地位。学生是否配合老师教学与采用双语教学的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设想在双语课堂上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与配合,那么讲授的内容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若想使得双语课程教学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以及听说能力。

在双语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双语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要全面了解学科体系基本框架、理论发展动态及趋势等。与此同时这些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技能。

在该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教材,组织教学时必须要以教材为中心。没有教材或不依赖教材的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内涵,失去方向,质量也就没有了依据,没有了根基。

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可分为二种:浸没式、过渡式和维持式。那么应该采用哪种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工作呢?这就要看参与双语教学的学生类别、语言程度及教学目标而定。

除此之外,为保障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在双语教学体系设计中还应考虑到学校和院系间管理制度,完善双语教学的激励机制以及双语课程的评价考核制度等等。

二、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是很完善,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师资水平较低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重英语重实践的专业,目前双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高专业技能与高外语能力。目前就全国而言,很多大学的双语教师都具有很高的学历,具有较高的读写能力,但听说能力则普遍较弱。

 (二)学生接受能力较差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比较热门的专业,该专业学生英语读写能力较好。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在于学生听说能力差以及专业词汇量的缺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与教师进行互动。

 (三)使用的教材的不统一

按照教育部的指示,在大学的双语教学中应当使用外语原版的教材,但由于目前双语教学尚处在起步阶段,使用原版教材讲课的可能性很小。一是因为教师获取外语原版教材的信息途径较为狭窄;二是因为外语原版教材价格比较高,学生无力承担,由于两种因素造成了当前使用教材状况参差不齐,导致了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

 (四)考核制度不健全

考核制度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但目前的考核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处于较浅的层次,因此在双语教学中,考核制度有待健全,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一)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目前国际贸易本科双语教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教师采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只有少数采用以个体探究型的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不要仅仅限于信息量的加大,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充实教学内容,可借助国内外经贸专题网站来进行拓展。

(二)讲授内容设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英语重实践,其知识结构层次比较鲜明。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注重其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逐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前二个学期应该学习一些基础课程。在第四学期,宜开设“外贸函电”、“市场营销”等专业英语课程来完成对双语教学的过渡。在第五、六学期可以开展双语教学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结算”、“贸易单证实务”、。在第七、八学期应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为学生能够尽早适应社会做好准备。相信依据这样的课程设计,八个学期下来学生在专业知识及专业英语的水平上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三)双语教师的培养

在双语教师的培养方面我们应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其双语教学能力。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比较注重英语与实践,因此学校招聘双语教师时,可以考虑国外的有志学者或曾经有过出国留学经历的人员来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可采取培养在校双语教师的方式,比如:国内进修访学或国外进修,来促进教师的英语能力与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评价管理机制

篇12

关键词:专业市场;建筑设计;给排水;电气;通风空调系统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由于我国专业市场建筑设计研究进程减慢与专业市场建设的迅猛发展不相协调,且直至目前为止依旧未曾出现过比较全面、系统的有关专业市场建筑设计方面的探索著作。 与此同时,在指引专业市场建设方面,我国有关建设标准与法规政策也显得较为落后,也不能够发挥出与之相对应的建设指引作用。

1 专业市场的定义及其分类

1.1 专业市场的定义

依靠对经济学的定义与其他种类的商业建筑的定义的比较,可推论出专业市场在建筑学当中所下的定义。即:所谓专业市场,指的就是享有一定的规模且能够将大量商品经营相同类别与种类的商品的商业铺位加以容纳的一类商业建筑形态。经过对专业市场建筑的特征的详细剖析,可得出:1)依靠招商将经营户吸引进来,并使之聚集在一块;2)投资者统一规划管理、投入资金建设起来的建筑单体或者商业建筑群体;3)营业空间可划分成一定数量的且能够独立经营的商业铺位;4)其所经营的商品属于相同类别或者种别。

遵照上面所述的四方面的特征,能够较为清楚地将专业市场与超级市场、集市、百货商店等商业形态区分辨出来。

1.2 专业市场的类别的划分

对于专业市场,我们可依据地域特征、商品属性、产生发展程度以及交易形态等特征来划分。从专业市场发展程度上来看,专业市场可划分成区域性市场(地方性市场、又称省内市场)、集贸市场、国际化贸易中心以及全国性市场四大类别;从商品交换方式上来看,其可划分成零售市场、批发市场以及批零兼营市场;从商品属性上来看,可以划分成工业品专业市场与农副产品专业市场两大类;从地域特征上来看,专业市场可划分成集散地型专业市场、销地型专业市场以及产地型专业市场三种。

2 当前我国国内专业市场建筑设计应当考虑到的三大要素及其设计要求

2.1 通风空调系统

众所周知,无论在哪一个季节,通风空调系统均能够将良好的购物环境营造出来。尤其是在冬夏两个季节,其能够对房间内的温度加以调整,促使消费者可以在具备适合的温度的购物环境中购买物品,以深受客户的欢迎。

在对通风空调系统进行设计时,应当注意到室内温湿度、冷热负荷以及室内新风量三大设计参数。即: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要思量到市场所能够载负的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以对空调应当调整至哪种状态进行确定。除此之外,专业市场因具备较大的人员密度能够促使密闭状态市场建筑产生,且空气流通差。如此,务必会导致空气处于浑浊状态。所以,一定要具备足够的室内新鲜的空气,确保室内的空气永葆清新, 让工作环境与购物环境的舒适度增强。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搞好通风系统的设计工作是关键所在。一般来说,通风空调系统选取的是一次回风式空调系统设计方案,其设置状况与空调机房的类似,并可以针对空气实施各式各样的工况处理。无论是运转管理还是维修,其均比较便捷与容易,且控制振动噪音传播的难度小。在对气流的控制上,通常专业市场的内天花板吊顶要超过三米,所以气流组织最好运用顶送、侧回风、上侧或者上回风的手段,将排风口安排于近侧墙以及过道的位置上。但是其温湿度的选择均需要思虑到空调的系统节能以及舒适度要求等因子。

2.2 给排水

专业市场是交易功能的重要载体,属于客流聚集之处,所以,,饮用水与生活用水的保障变成了现代设计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牵扯到给水来源与用水量标准以及排水设施的配置三大方面。为此,我们应当严格把关好这三大方面。在安排给排水时,应当依照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驻留人员等因素,注重污染的排放、水源准备、喷洒以及消防等需水量以及给排水设备的位置。而由于驻留人员的用水量为水使用量的重点,因此,在市场上驻留人员是直接影响用水量的重要因素;而气候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就拿饮用水来说吧,南方更倾向关注人员每日的需求量。然而,在铺设水管的时候,北方就得针对水管的防冻加以重视。而给排水设施的位置的选择,应当首先考虑到美观、方便,做到不对市场的主体功能造成影响,防止安设蜘蛛网式的管线的。但是,切记,给排水管道不适合穿过将木质装修、橱窗等设施。而在营业厅当中各式各样的给排水管道应当对铺设加以隐蔽,从而使其变得更加美观,不给市场营业主题的形象造成太大的影响。专业市场应当对排水设施与洒水栓投以更高的关注度,尤其是要弄好储备水,避免在意外用水量增加以及自来水压力不充足的情况下使用。

2.3 电气

一般来说,专业市场对用电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电源与灯具的选择、照明度的要求以及照明环的辨别上应当特别重视。

通常在选择电源时,尽量选择可以实现双电源供电且均来源于同一变电站的不一样的母线段或者不一样地区的电网的电源。如果仅且只有一个电源,则市场就需配备备用电源。从电气负荷上来看,专业市场电气负荷应当依据其中断供电所衍生的损失程度、影响以及重要性来划分级别。通常来说,主通道的照明、公共楼梯、主营区、事故照明以及门厅均应当是一级负荷,而乘客电梯以及自动扶梯应当是二级负荷。

从电气照明上来看,其可划分成局部照明、以及一般照明以及应急照明三大类别。因此,在对照明进行安排的时候,应当重视对局部照明与一般照明的关系的协调工作。把灯光照明管控在较为适宜的范畴当中,充分结合起局部照明与一般照明,并对光影组合与明暗搭配进行精心设置,以创设出良好的、优雅的光照环境。而市场的照明设计既要重视商业气氛的衬托,又需充分满足纯粹的照明作用。当然,还值得注意的是,照明设计过程当中,介质颜色、背景色彩、光色、空间色彩以及灯具色彩均应当与美学的基本要求相符。除此之外。专业市场的照明还必须更严谨地反映出商品的质地、质量、色彩与工艺等细节,光色与光源的显色性应当与自然光更加地贴近,从而有助于客户清晰地分辨出商品,并知悉其特性,更有甚者,能够给客户带来特殊感受。

3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各地市场建设、改造的加大,我国专业市场的新功能也在不断增加,给通风空调吸引、给排水以及电气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我们要综合考虑并注重这三大建筑设计要素,以推动专业市场建筑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宇卿.国际物流中心规划探析—以义乌市浙中国际物流中心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2,2:10-15

[2]董光器.对城市总体规划中商业布局若干问题的探讨(之二)[J].北京规划建设,2007,06:45.—119.

篇13

关键词: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地方经济;社会实践;体育服务

高校教育的发展要与社会问题和市场需要紧密联系,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当前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发展背景下,服务社会也成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重要宗旨,体育专业服务社会的理念不仅是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措施,而且可以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调整专业布局从而推动高校体育专业的改革和创新。

1.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在一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和优势,这也决定了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应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这不仅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我国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1服务地方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通过从地方群众的实际体育所需出发,是探究与解决地方经济发展问题的主要措施,也是促进地方发展关键。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学校体育资源与地方社会群众的共享,如学校体育场馆可以向社会,可以大大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彰显地方高校体育资源有力优势。通过在地方建立现代化体育服务的平台,会更有利于科当前我国全民健身的发展与健康中国的有效进步。此外,高校将培养体育专业人才与地方实践相结合,能为社会体育人才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与支撑。

1.2服务地方是有效衡量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办学质量的有力见证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的设立目标,是为了培养大量的优秀体育人才,为地方的发展能提供有力条件。通过服务地方让学生了解地方的实际的体育所需,这也将会成为他们留在地方做贡献的主要原因,为今后地方的发展提供优秀体育人才。通过研究地方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可以为今后地方体育发展提供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地方高校体育专业通过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体育服务资源,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的进步,还可以证实与实现其体育专业办学的实力与根本目标。

1.3服务地方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是促进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社会和谐的根本,对高校的体育发展和提升也有重要意义。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社会体育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同时通过服务地方,让更多地方的群众认识到学校,这对学校的声誉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为学校的未来引进大量专业的人才。除此之外,通过服务地方经济实践能充分了解地方群众的体育所需,与地方的群众建立友好的关系,这会为高校今后的发展奠定有力的基础。

2.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面向范围

关于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中的服务,在广义上是指地方高校的主要职能,狭义是指地方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种体育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来向社会群众提供各种各类的多样化体育所需。

2.1服务地方教育

体育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专业的体育人才,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种体育教学资源服务地方教育。比如:可以让地区的教师到地方知名高校参加专业的体育培训,让更多的地方老师都能学习到优秀的教学经验,或者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对双方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训练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指导,并提出优化地方体育教学的建议。此外,还可以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开展成人教育,例如:远程教育、微课等形式。

2.2服务地方经济

为了发展地方经济,高校可以利用学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强大感染力,来为地方的厂家或者企业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厂家的销售量促进企业和商家的发展。其次,可以利用高校的专业技术和人才针对体育产业开发一些体育用品或者保健品,而且还可以在一些体育赛事上进行推广。此外,还可以将一些体育精神作为地方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立足点。例如:地方企业可以为员工播放一些体育专业学生刻苦训练的视频和宣传片,以培养员工终身体育意识,并且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责任心、勇于创新、肯吃苦、追求完美的能力,通过建立地方企业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2.3服务健身俱乐部以及其他健身行业

高校体育服务健身俱乐部和其他健身行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服务健身俱乐部的过程中,高校可以让一些体育专业的学生到俱乐部担任教练或者专业指导人,同时还可以让一些优秀的体育教师为体育俱乐部的经营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措施和方案,并建立适合俱乐部发展的推广体系,合理配置高效的资源,为提高健身俱乐部和其他建设那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4参与地方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农民也越来越有了锻炼身体的意识,但是目前很多农村健身的群众急剧匮乏专业的健身锻炼知识,导致很多不科学的健身行为出现。为此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下乡为农民普及体育知识,通过大力宣传让农民认识到科学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并指导农民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比如在农村开展一些讲座,通过一些实例、视频、图片等给农民展示科学健身的知识。同时高校还可以将学校多余的健身器材、设施、专业技术等送到农村,为农民建设体育文化奠定基础。

3.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途径

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繁荣,地方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学内容也不断丰富,功能也日趋多元化,因此,地方高校也应该承担起为地方社会培养全面型人才的重任,以多元化的发展形式来为地方经济服务,这也是社会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必然需求。

3.1增强高校体育专业社会服务意识

增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是高校主要的教学目标,而且是高校办学宗旨的重要体现。因此高校首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服务地方社会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更新大学生的理念,正确定位自己同时要鼓励体育专业学生善于改革和创新,为今后促进地方经济奠定基础。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和地方以及政府的联系,为高校的服务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还可以丰富服务的形式从而提升服务的水平。

3.2将社会服务环节纳入教学计划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体育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仅要有专业的技能,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是社会需求型人才必备的素质。所以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让他们通过科学的、可行的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同时体育老师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将适合社会服务环节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加强实践教学,针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专业指导和帮助。

3.3加强政策和制度的保障

政府的政策和制度的支持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国家应该支持高校建立并完善服务机构的完善程度,将社会服务贯彻到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当中,同时还可以加大对高校社会活动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政策和制度,以引导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对体育专业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注重,来支持与促进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力进行。

3.4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建立社会服务基地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要想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了解地方社会的真实的体育耳边头发需求,并制定科学的体育社会耳边头发发展目标和方向,为提升社会经济找准基本点。此外,高校要避免“闭门造车”的教育思想,应不断提升与创新体育教育与体育服务水平,要“走出来”用高校的优势资源建立适合社会服务基地,建设地方社区体育文化,构建与完善社会体育服务制度。

3.5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专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要拓展体育服务的领域,比如将体育服务领域拓展到体育旅游领域,将服务普及给更多的人。同时还要针对体育服务的形式、体育服务的内容进行补充,从而提升体育服务的质量。同时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地方高校要抓住时代的机遇,为构建现代化的“健康中国”提供更加有效的社会体育服务。此外高校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为一些企业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因此在建设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结合地方的经济发展需求,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为此,高校要加强社区体育文化的宣传,加快发展体育文化的步伐,丰富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的优势,这也是决定高校体育专业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尹柏翔.全民健身社会体育专业指导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01):101-102.

[2]于超.浅析社会体育专业的假期实践[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01):28-29.

[3]李尹.论转型期我国社会体育政策的有效执行[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09):139-140.

[4]何忠,许志琳.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实践探索[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11):33-36.

[5]孟丽梅.职业分析视角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70-172.

[6]狄明明.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需求对地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1.

[7]王道杰.论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9.

[8]张琳.地方高校社会服务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7.

[9]王树宏.山西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05.

篇14

一、工业经济运行总体特点

1、生产规模稳步扩大 。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253 亿元,同比净增 514.3 亿元,规模接近 2006 年全年,完成全年计划目标进度的 22% 以上。月均增加值 751 亿元,比 2011 年月均值高出 171.4 亿元,其中 3 月当月完成增加值 852.2 亿元,仅次于 2011 年 12 月。实现工业产值 6970 亿元,增长 28.3% ,规模居全国第十位,位次同比前进一位。

2、 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 。 一季度,轻工业完成增加值758.8 亿元,增长 22.8% ,快于重工业增速 8 个百分点。食品、纺织、医药产业保持 25% 左右快速增长,带动消费品工业增长24.1% ;重工业完成增加值 1494.3 亿元,增长 14.8% ,增速同比放缓 6 个百分点。装备制造、原材料工业增速分别放缓至 10.6% 、20.6% 。

3、企业效益状况好于全国。 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6567 亿元,增长 21.6% ,高于全国 7.5 个百分点;实现利润 262.4 亿元,下降 0.9% ,降幅低于全国 0.4 个百分点;税金 351.5 亿元,增长15.8% ,高于全国 3.7 个百分点。

4、工业投资增长提速 。 一季度,全省完成工业投资 1133.3亿元,增长 62.5% ,高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32.3 个百分点,所占比重提高到 47.1%。其中,技改投资 340.5 亿元,增长 35.6% ;制造业投资 989.8 亿元,增长 66.1% ;汽车、石油加工、食品制造、医药、金属制品等行业成倍增长。2012 年 50 个新增产值过 10 亿元增长点,总体进展良好,前期投产和扩规项目达到 37 个,13个正在建设中。

5、煤电要素保障有力。 一季度,全省累计发电 446.3 亿千瓦时,增长 4.9% ,其中火电 249.2 亿千瓦时,增长 8.3% ;全社会累计用电 365.6 亿千瓦时,增长 7.4% ,其中三产和居民用电分别增长 17.8% 、23.5% ,工业用电增长 1.79% 。轻重工业用电分别增长8.8% 、0.7% ,其中钢铁行业用电下降 22.6% ,影响全省工业用电增幅 4.3 个百分点。全省调运电煤 960 万吨,其中“海进江”电煤232 万吨,超过 2011 年全年调运量的 60%。全省电煤库存保持在较高水平,可供应正常耗量 20 天以上。

二、重点行业运行情况

1、原材料工业。 石化行业平稳增长。受益春耕备肥和国家淡季储备,农化工企业开工率较高,带动行业生产平稳增长。全省化肥、烧碱产量增长 33.3% 、7% ,原油加工量增长 11.3% ,全行业完成增加值 234.1 亿元,增长 17.3% ,其中化工行业增长22.3%。实现营业收入 781.9 亿元,增长 13.1% ;因炼油企业亏损加剧,行业利润下降 41.7%。钢铁行业经营困难。受房地产调控等因素影响,下游产业需求不足,加之铁矿石维持高位、废钢等原料成本上涨,主要钢企产能发挥不足,中小钢厂基本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行业完成增加值 179.5 亿元,增长 14.8% ;营业收入仅增长 5.3% ,利润、税金分别下降 63.1% 、39.5% 。建材行业较快增长。3 月底鄂东水泥(强度等级 32.5)价格280 元 / 吨,较年初下滑 40 元 / 吨,省内水泥企业开始限产保价,行业增速有所放缓,但在玻璃、陶瓷等子行业带动下仍保持高速增长,平板玻璃、瓷砖产量均增长 40% 以上。全行业完成增加值 119.9 亿元,增长 27% ;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增长 13.5% 、43.7% 。

2、消费品工业。 食品行业高位运行。多数产品和重点企业产销两旺,植物油、精制茶、水产品等产量成倍增长,饲料、速冻米面食品、罐头、软饮料等产量增幅超过 40% 。行业完成增加值283.6 亿元,增长 28% ;实现营业收入 889.3 亿元,增长 44.8% ;利润、税金分别增长 42.5% 、34.6% 。纺织行业增势强劲。棉花价格走势趋稳,2012 年稳定在 2万元 / 吨左右,企业成本压力有所缓解,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发展加快。行业完成增加值 138 亿元,增长 26.9% ,同比加快11.6 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增长 36.3% ,利润、税金分别增长31.2% 、42.7% 。医药行业增长加快。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处方类用药、生物医药、中成药市场需求稳中有升,化学药品、中成药产量分别增长 72.4%、29.1% 。行业完成增加值 45.3 亿元,增长24.9% ,同比加快 14.5 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增长 36.5% 、16.4% 。

3、装备制造业。 整体发展势头明显趋缓,汽车、船舶等周期性行业景气度下降,电子制造业等外向型行业出口艰难,电气机械等行业增长乏力,装备制造业在连续五年高速增长后,进入平稳增长时期。汽车行业环比回升。全省汽车产量 40.5 万辆,同比下降8% ,其中 3 月当月产量 17.01 万辆,环比增长 38.7%。分车型看,轿车产量增长 5.7% ;客车、载货车产量下降 3.8% 、15% 。行业完成增加值 294.3 亿元,增长 6.3% ,增幅环比回升 3.5 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 833.8 亿元,增长 0.1% ;利润 79.1 亿元,下降22.5% ;税金 44 亿元,增长 1.5%。机械行业增势趋缓。由于市场需求减弱、家电企业减产,行业由前几年持续高位增长转向平稳增长。完成增加值 214.7 亿元,增长 11.3% ,同比回落 17.8 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 21.3%、18.1% ;电气机械制造业增速由同期的 27.5% 回落至 5.6% ,冰箱产量下降 30.6% ,洗衣机、空调产量仅增长 2.3%、5.5%。全行业实现收入 490.8 亿元,增长 19.1% ;利润 22.6 亿元,增长 15.2% ;税金 12.6 亿元,增长 17.3%。电子设备制造业减速。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出口市场下滑,加之原材料、用工、汇率等成本上升,电子制造环节利润微薄,行业增速放缓。计算机整机、显示器产量下降 20% 以上。行业完成增加值 70.4 亿元,增长 13.7% ,同比回落 7 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增长 9.8% ,利润下降 76.3% ,税金增长 28.2%。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2012 年一季度,湖北省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主要表现为:工业增速高位回调。一季度进一步回落至 17.3% ,其中 3 月当月增长 16.9% ,创 2009 年 6 月以来最低。工业用电持续下行。工业用电自 2011 年 7 月以来增速连续 8 个月增长放缓,一季度仅增长 1.79% 。主要行业分化明显。汽车产业低速增长,钢铁行业增速同比下滑 8.3 个百分点,电气机械、电子设备行业仅增长 5.6% 、13.7% ,食品、建材等行业增速有所放缓。

2、市场需求动力不足。 投资、消费、出口对工业增长拉动力减弱,市场需求不足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矛盾:周期性产业需求乏力。全省交通运输业投资下降 14.5% ,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 2.8% ,与房地产、基础设施关联度较高的钢铁、水泥行业产品库存均上升 20% 以上。出口市场疲软。全省进出口总额大幅放缓,工业出货值增长 21.2% ,同比回落 13.3 个百分点。前期消费热点降温。随着刺激政策退出和消费需求提前释放,汽车、家电产销均出现多年来少有的下降局面。一季度,全省工业产值、销售产值同比分别回落 8.8、10.9 个百分点,工业品产销率同比下滑 0.6 个百分点。

3、企业效益快速下滑 。 随着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推进,企业原材料、用工、融资等成本持续上涨,生产成本进入上升通道。一季度,全省工业品购进价上涨 2.7% ,高于出厂价涨幅 0.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分别增长 42.3% 、27.8% ;工业用电成本增加 12 亿元。主营业务成本增长 21.8%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增长 25% 、21.8% 。工业利润自 2009 年 10 月以来首次下降,企业亏损面达 14.4% ,同比提高 1.4 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 95.1%。工业营业利润率下滑至 3.99% ,同比下降近 1 个百分点。

4、生产要素依然偏紧 。 货币调控政策仍然偏紧,融资难正在由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蔓延,特别是由于企业效益下滑,银行惜贷情绪弥漫,成为影响部分重点企业和在建项目产能发挥的突出制约因素。产品库存和应收账款增加较快,回款难度加大且承兑汇票积压,加剧了企业资金紧张;煤电供应趋紧,受陇海线、西康线维修的影响,电煤调运仍处在紧平衡状态;用工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纺织服装、电子、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工资水平与沿海急剧缩小,但用工缺口仍然较大。

四、工业经济走势评析

一季度,湖北工业经济总体稳健、稳中趋缓,如何看待近期出现的回调和发展趋向,需要从工业发展的周期、阶段、质量、活力等层面,以更宽视角和更高层次探寻经济运行内在规律,把握经济运行走势。

1、经济波动的周期性。 经济波动和周期性调整是市场经济的一种自然状态,有利于消化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经济在经历快速发展阶段后,通常会进入一个调整期。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国内经济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金融危机刺激政策延长了我国经济增长周期,也使经济结构调整更为迫切。然而,在宏观经济调整减速的大环境下,湖北省难以“独善其身”,增速回调是正常的经济现象,是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所致。二季度这种调整的态势有可能延续强化,需要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加强监测预警,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变化,敏锐把握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做好应对各种风险的预案,努力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增长势头。

2、区域发展的阶段性 。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已由“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转变,中西部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尤其是“中部板块”发展势头强劲,跃居全国四大板块第二。从湖北省二产大于一产、三产,工业占比在 40% 以上等系列指标来看,湖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既具有中期加速和高加工度化等典型特征,又具有结构纠偏补课的特点。轻工业比重上升,重工业比重下降,轻重均衡化发展不是中期的特点,重化比重上升才是中期的典型特征;还有新型化、信息化复合的特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智能化发展,三力共同作用,赋予了其新的内涵。随着宏观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和经济动力机制转换,以及“中三角”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我国经济格局由东向西梯度转移进程加快,东部减速转型、中西部加速追赶的趋势还将延续,“中部板块”效应将进一步显现,这为湖北省工业持续较快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良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