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竞技体育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体育是以人为对象的,而人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对社会人而言,不能忽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因而,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能力越来越重要。这里所说的能力主要是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学生不仅具备高超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广博丰厚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高等体育教育在培养体育单项专业能力的同时,抓好综合能力培养,例如职业道德、人际交流、组织协调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等。
我校是一所以培养一流竞技体育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等体育院校,在承担了赛场拼搏、为国争光这一不可替代的竞技体育特色任务的同时,还担负着普通高校教书育人的共性任务。我校作为浙江省唯一体育类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的任务。在竞技体育专业课程开设上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结合我校开设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我分析了我院开设应用文写作的现状,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
1.《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
应用文写作能力因其实用性已成为现代人的必备能力和竞争能力之一。体育类高等院校的主要教学手段仍然是体育教学,我校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而体育教学也要反映当代世界体育科技发展,以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能力的培养需求。《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设置也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然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1一些学生对《应用文写作》学习厌烦。
不少学生存在兴趣淡薄等心理,厌恶写作应用文。该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效果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竞技体育专业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性,因此不少人对应用文写作这样一门相对来说比较程式化的写作课程有厌烦心理,加上平时的训练任务较重,在课堂上更容易疲劳。审视这些厌学现象,并予以有效解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1.2《应用文写作》课程主观受重视程度远远比不上专业课。
竞技体育专业学生更倾向于专项训练,或者是一些和他们训练比赛息息相关的课程。而《应用文写作》的规范性、程式性往往会给学生一种错觉,致使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应用文不用学,待到用时上网找个框架把内容填进去就行,结果往往生搬硬套。另外,《应用文写作》教学缺乏与竞技体育专业的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提高竞技体育专业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关键应从《应用文写作》教学入手,研究教学方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加大《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改革力度,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实践教学,从而提高相关的能力素质,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
2.改善《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针对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高等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宗旨,我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应用文写作》存在着教学方法程式化和教学内容单一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致使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在教学内容中,案例陈旧或者脱离学生的生活,没有顺应时代变化,这些都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和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和分析等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
2.1创设情境,巧设案例,加强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教学项目:案例示范项目、分组练习项目、综合实训项目。先通过案例引出该堂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将学生引入需要通过某知识点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或虚设情境,或借助多媒体播放实景。如在讲解“求职函”这一节时,采取情境教学,即设置一个求职现场,由学生去布置,分相应的小组进行竞争。然后,展示文字范例,让学生对文体写作知识有初步认识,如文章的基本构成、内容要素等,再根据范例采用讨论的方式进一步讲解,让学生弄清各文体的基本特征。又如在讲解“通知”这种文种时,采用了有关体育比赛方面的一个通知的错误案例,进而引出教学内容,然后由学生撰写他们认为准确的通知,我进行引导。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发现和培养骨干,给予信任,增加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文写作》的实用性的特点才能体现出来。这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前提之一。组织管理能力对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有效地处理各种关系,顺利实现既定的目标具有特殊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个人与集体之间、小集体与小集体之间、小集体与大集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其关系,发挥整体功能需要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
2.2加强讨论,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人际交往。当代的大学生更需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体育课堂是较容易激发学生表现欲和与他人沟通交往的地方。如何在写作课堂上激发学生的交流能力是教师要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写出规范的应用文章。[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完成自己选定的或者之前分配的项目,对小组学习中产生的成果共同讨论、分析甚至竞争、辩论。小组的分配原则不以成绩为依据,而是根据所选的竞技项目,尽量将不同竞技项目的学生混合分组。因为不同竞技项目的学生往往性格特点差异较大,相同项目分成一组,可能会造成有的组特别活跃而有的组却不太想参与,不利于教学项目的开展。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和引导,具体活动由学生自己完成,那些课内不能完成的课题要引导学生安排好后续任务。如完成一份市场调查报告的写作,要引导学生制订一份合理的调查计划,确定人员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确定调查方法,有条不紊地完成项目。为了保证讨论效果,要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的训练材料,提出有关问题供学生讨论时参考。
教学过程是由老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协作的互动过程,存在着学生个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这些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息的传递、感情的交流创造了平台。这样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可提高个体自我表达、自我形象塑造和自我评价能力,实现既让他人接纳自己,又能对他人认可。[2]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增加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将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3]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作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清动作环节。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如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单项练习项目对某种文体进行专门训练,在具体操作中,要根据竞技体育专业学生特点来要求。比如要求学生根据训练写一份训练计划和比赛总结。或是针对写作的某一侧面进行专门训练,如写作格式训练、应用文语体训练等。教师提供材料确定目标,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进行练习。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某项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进行单项练习的好处在于可使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加深对某一文体或者写作的认识,有效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能写出在生活、工作中常用的规范应用文。教学无定法,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统一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
参考文献:
[1]赵国枫.讨论式教学的应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
关键词 竞技体育运动员 非专业素质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Non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Post-Athletes" Adapts
to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U Maoheng
(Department of Sports, Hu'na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afety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51)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is jointly charged with the task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higher personnel training. Contemporary outstanding competitive athletes not only have outstanding expertise, but also a wealth of non-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post-athletic era based on the community. The author based Athletes and cultural qualities of different levels, through literature considered after Athlet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choose their own vocation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ultural qualit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to provide effective protection.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athlete; non professional 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0 引言
新形势下后竞技体育运动员期盼着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既能提高在运动生涯期间竞技体育人的文化素质,也培养运动生涯结束后竞技体育人的生存、发展技能(非专业素质),它对我国的整个竞技体育事业的推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开拓竞技体育领域的高等职业教育来实现。
1 “非专业素质”的内容
“非专业素质”即为跨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它是学生独自地、专业性地、完成工作任务并对其评价的能力和意愿。
(1)社会交往能力是指个体处理社会关系及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意愿。(2)方法能力是指自主学习和工作并在其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将已有知识技能来处理学习和工作场和应用的能力。(3)情感能力指的是其在职业规划生涯、社会生活方式中判断和认清目标的能力和意愿。
2 我国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的现状
(1)学校作为培养运动员的组织结构:部分学校按照利用市场经济方式,对运动员进行教育培养。主要是一些体育运动学校对运动员进行统一管理,为国家体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2)国家作用:是指由各地级体育行政部门设置、各级体校和专业运动队等的方式体制来培养运动员。(3)社会团体作用:是指以经济实体的形式经营、管理、培养运动员。它培养的运动员倾向于职业化,在文化教育上重视不够。
3 我国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的有关政策是看重运动员能否取得良好文化成绩。当前我国高校没有针对现役运动员的详细管理办法,有关体育管理部门对运动员文化教育重视不够,缺乏配套的法规制度作为有效保证。(2)运动员不同于普通的在校学生,所以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普通的大中小学教学模式要区别对待,对于运动员的文化教学方法和内容,缺乏针对性。
4 加强后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的重要性
(1)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是运动员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有利于运动员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有利于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以后就业的发展。(2)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有利于运动员退役以后的就业和发展。运动员的基础文化素质不仅可以提高其的自身修养,同时也可以解决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和生存发展的问题。(3)加强运动员非专业素质教育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其退役文化上的劣势使他们在就业上缺乏竞争力,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影响其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国家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不足,如果发展竞技体育的根基动摇了,将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5 高等职业教育与新形势下的竞技体育的关系
(1)高职教育就是有关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它是传授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教育。我国需要各高校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知识,来维护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培养出社会急需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2)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终身性。高等职业教育是终身的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后竞技运动员从事的工作岗位也在不断地变化。高职教育从增加通用性和复合性的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长期发展而服务。(3)高职教育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所以运动员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4)高职教育可以在运动员运动生涯期间起到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在竞技运动员运动生涯后培养体育人的社会就业能力的作用、培养国际化的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作用。
6 提高后竞技运动员非专业文化素质的对策与研究
重视全面素质培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和学会生存的一种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在强调专业素质同时也应强调非专业素质教育。强调专业素质的根本缺陷在于不能让人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忽视了以道德、情感、信念、意志、人格、自由、审美、价值理想等构成的非专业素质发展。
完善的高职教育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体系:(1)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队伍组建,使学生工作的教育与管理职能转变为以非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的教育职能, 对大学生(竞技运动员)进行思想引导、生活辅导和心理疏导,它是高职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前提条件。(2)利用所有教育资源。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除了发挥高职素质教育基础性作用外,还要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把非专业素质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3)制定科学的非专业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根据高职教育目标各专业学生学习的不同要求与特点,制定学生(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计划,要考虑各专业的个性,其基本内容不能局限于人文素质、人格素质、身心素质、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及创新能力等。(4)可行的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如:工学结合、岗位模拟、临场实践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非专业素质的理解。
建立科学有效的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评价工具,评价方法,在有差异性的基础上,有效地对学生非专业素质作出有效的评价,并将相关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同时指明努力的方向。
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发展高职教育要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同时又要面向社会发展需要,为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根据相应的文化基础进行各类不同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竞技体育运动员既能在竞技体育中拼搏,又能在退役后可以很好地融入社会。
7 结论与建议
(1)转变教育理念,教学指导思想应向“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转变。还要建立专门教育机构,如课程设置、培养目的、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等,只有循序渐进,稳步改革,只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才能达到体育经济需求与院校培养之间的平衡协调。(2)以实践强化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建立跨校的学生社团,为学生的交流提供平台,使其积极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3)优化竞技运动员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专业素质能力实践的新要求,在专业学习基础上展开的虚拟课程式的非专业综合素质实践,使非专业素质能力培养的要求落到实处。
8 结束语
竞技体育运动员自身文化素质,是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乃至整个体育团队的水平。竞技体育必须和高职教育紧密地结合在起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较好地解决我们竞技体育领域中运动员文化水平较低及退役后的就业的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开创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办出地方特色,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原.近5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1.11:38-30.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基础体育改革不断完善,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明确自身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法等,才能与基础教育有效对接,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科学发展。本文将从高校体育专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主要探究其与基础体育教育对接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新课改;高校体育教育;基础教育;改革
随着我国近年来体育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推动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此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使高校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实现充分对接,谋求二者对接的有效路径。
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对接中的现实问题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问题在体育人才教育培养的过程中,部分高校未能明确新课标提出的关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桎梏,不能及时顺应改革目标,导致现阶段不能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时培养出符合时展的专业体育人才。
2.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设置问题受传统教学理念的长期影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于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专业课设置过多,基础课少,选修类课程少且种类单一,学科体系建设不规范,不能明确区分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的区别,专业界限模糊等。因此,教学设置方面的滞后会影响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对接。
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培养问题教师是关系到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新课标的实行,对教师的教学任务提出了方向性意见。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内涵,进行创造型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目前现状是,教师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固化影响,不能及时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对接的有效策略
1.以新课改为导向,增强改革动力当前,造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对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动力不足,必须坚决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导向,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将新课程标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师生能够教学相长,在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增强创新动力。例如,在专项教学中,老师能够贯彻“健康第一”的新课程理念,进行相关理念的传输,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上能达到身体、知识、技能、经验、兴趣的全面配合和提升,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造力。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养成创新习惯,有了创新的动力支撑,能增强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才能贯穿到改革的各个方面,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的对接。
2.明确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将培养高素质教师人才作为重要目标,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与学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学生为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在知识结构和技能上,要有专业的体育知识理论,全面夯实、互通互用、能触类旁通,有实用性强的体育技能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师人才是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3.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应用教学中累积了不少经验。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地位的提升,高等教育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者,也可能是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因此,必须针对这一变化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例如,在教学内容中不要太强调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文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要掌握,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现代化和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对“厚基础”“宽口径”型体育教育人才的需要。在教学模式上,抛弃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是承接基础教育理念的表现,要把新课标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培养规范中,实现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对接。
4.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交流机制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加强各方面的融合与交流。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在实践中逐步在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但各方面仍不完善。例如,在学生面临就业问题时,高校体育教育即使培养出了符合基础体育教育要求的“产品”,大部分学生仍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为此,有学者提出了应用型人才或者适应市场需要的“选手”的培养,这一说法的可行性在于及时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交流机制。首先,以实习为切入点,与相关基础教育实习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以便加深交流,了解彼此的需要和具体要求,及时反馈,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加强高校体育教师与基础教育教师的学术交流、教学研讨等,彼此互通。最后,在交流与实践教学中,找到自身不足,完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蔡静.中美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0
[2]张细谦.杨文轩.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发展策略[J].体育学刊,2012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日益深化,教师教学技能减退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体育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减退意味着改革动力打了折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体育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应该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保证体育课程标准改革顺利进行,提高学生从事任教的能力。笔者借鉴教学技能的相关理论,参考大量相关文献,认为体操的教学能力可以以不同类型的教学技能来体现,能力实体化为技能,望从教学技能方面去寻求更完善的提高体操教学能力的方法,找出适合体操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的途径。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福建师范大学体操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技能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整理并分析体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途径、模式的相关书籍资料,归纳总结出相关的理论依据。
观察分析法:观察福建师范大学体操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技能,分析体操教学技能的运用情况。
访谈法:就文章涉及到的新观点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体操专业方向的专家和体操教师进行访谈。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教学能力与教学技能的重新认识
体操作为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体操教学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高校体操受竞技体操为核心的教学机构体系影响和传统教学指导思想的束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过程较多注重体育的专业性,忽视其师范性。即注重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忽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必要的考核,考核主要都是通过技术评定,造成大部分学生虽然考试达到标准,但实际教学能力距离做合格教师的要求相差太大,存在“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现象。为此,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的课题中的重要部分。
体操教学能力,是指教师按照体操教学的规律,运用体操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和健身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体操教学能力是体操教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前人所做文章都以评价体操教师的教学能力来反映教学的有效性,但是教学能力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概念,很难有具体的方法、手段和措施对教学体操教学能力的评价给予准确数字评定。
关于教学技能,中外学者均有不同的表述形式,目前尚没有统一权威性的定义。莫里逊认为:教学技能是“为了达到教学上规定的某些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极为常见的、一般认为是有效果的教学活动方式。”斯诺(R.F.Snow)认为:“教学技能是由与行为及认知有关的事项的结构系列组成。”在国家教委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教学研究五类技能。笔者认为:体操教学技能是指体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和自身的实践,通过练习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系统。特点是具有可观察性、可描述性、可操作性。教学能力的强弱可以从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技能中反映出来,更全面、形象、直观地展现体操教师教学水平。
(二)体操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技能
借鉴王鲁克的《体育教学技能》中教学技能的具体内容,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具体教学手段和措施,在与体操教学专业方向专家,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院长张涵劲教授的访谈学习中,概括出体操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八类技能:口令,导入,讲解,示范,保护帮助,组织管理,诊断纠错,肢体语言。
口令技能是教师在进行队形队列的调动,徒手操以及广播体操、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口令。导入技能是指体操教师在进行新内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体操教师在讲授基本知识,对技术动作的重难点的剖析上,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说明等都需进行讲解。体操教学过程中的讲解技能主要可以分为四类:描述性讲解、解释性讲解、概括性讲解、对比性讲解。解释性讲解可以用于向学生说明体操的专有名词概念,练习方法的说明讲解等。在做单杠支撑后回环,体操教师往往将该动作概括成,“贴,猛倒,背”形象将该动作的技术要点加以概括,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清晰明了动作要领。对比性讲解是把相应两个动作加以对比,指出正误、优劣、差异等区别,通过对比讲解,不仅生动形象、感觉鲜明,加深理解,而且印象深刻,有较高的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四大讲解技能互相渗透,互相交叉运用。示范技能是体操教师最直接迅速的直观教学方法,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利于模仿和掌握技术动作,体操教学过程的示范尤为要注意体操的示范位置,示范方向和示范与讲解的结合。组织与管理技能运用的好坏直接反应的是课堂纪律,间接反应学生的练习负荷,是体育教师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保护与帮助技能是体操教学中一种极为有效的重要技能,是体操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该技能的合理运用,能够克服紧张心理,消除恐惧情绪,增强练习者的学习信心,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肢体语言技能也是一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感情,传递教学信息的技能,为教师所不能忽视。
>> 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基于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职业类社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 提升山东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研究 中职园林专业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提升我校空乘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提升关联度研究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高职会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服务性学习的会计专业核心职业技能提升路径 科技竞赛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及对策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以技能竞赛为契机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磨砺财会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基于协作与竞争模式的软件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大赛培训研究 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的培养及提升 培养竞赛意识为核心提升职业技能为目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① 强化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 西部地州院校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廖 伟.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187-188.
[3]袁 青.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6-7.
[4]罗尧成.职业技能竞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调查――对参赛学生问卷的统计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4(10):36-37.
[5]隆 平.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开展与校园竞技文化建设的对接[J].职教论坛,2012(11):11-12.
[6]李 文.职业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发[J].职教论坛,2010(4):48-49.
[7]吴小娴.青年志愿者活动与高职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之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2(5):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