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会经济形势范文

社会经济形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社会经济形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社会经济形势

篇1

关键词:經济形势;企业经济管理;管理策略

一、引言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现代企业能否实现科学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并针对企业自身的不足,促进经济管理机制的创新,已成为企业应对市场化冲击、保持企业活力并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实际的经济管理过程中,现代企业既要优化经济管理理念,还要优化经济管理模式,明确经济管理方式。同时,现代企业的领导者应该进一步提升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树立创新管理意识,促进企业实现经济管理机制的改革,为企业实现科学管理与长效发展夯实基础。

二、对企业经济管理策略的认识

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对于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及生产规划都有重要作用。经济管理系统可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但系统的正常运行需依据企业的宏观调控。此外,企业经济管理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不断调整,符合不同阶段企业的生产指标与经营需求。企业经济管理系统内容比较丰富,不仅包括企业生产活动的管理,同时,还包括企业各个阶段生产目标的制订、各个部门责任分工、人力资源管理等,贯彻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企业加强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规划经济活动,降低发展风险。

三、现代社会经济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策略

(一)创新经济管理理念

基于现代社会经济形势背景下,如果一个现代化企业想要实现在市场中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关键的核心点就在于应构建正确的经济管理理念,切实实现经济管理网络化与信息化。管理层应保持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思维,致力于强化经济管理的系统性及效能型构建,不断完善和优化经营管理体系,借助于网络大数据作用,调整和消除落后的经济管理观,从而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更为健全的信息数据。并且,“互联网+”技术为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提供了交互技术,让企业生产与运营更为高效便利,同时,企业也应积极推进所有员工工作重点的调整,自管理型发展为服务型,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提升所有员工的互联网思维,消除陈旧观念中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拓宽经济管理范畴。企业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信息整合力度,引进各种先进技术软件,如云计算、大数据等,充分发挥这些技术软件的作用,让所有员工都可以积极加入企业互联网技术构建工作中来。具体而言,倡导员工参与经济管理网络化构建;通过组织员工培训,让大家可以接收并掌握新型的信息技术知识,强化专业水平。

(二)加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可以说,不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保障企业稳定发展,就必须在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的同时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各司其职,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不可否认,企业就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发展方向,但是在对待经济管理工作时,应该打破已经过时的经济利益为先的管理思想,而是要把以奋斗者为本的管理思想融入经济管理体制建设活动中,充分体现出企业尊重人权的经济管理特点。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企业要切切实实地做好人力资源分配工作,让每个企业部门都可以积极配合经济管理工作,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维护好企业的根本利益。

(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第一,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模式,在人力资源配置模式过程中,企业要对自身的发展进行准确定位,结合自身发展特征设立岗位,岗位设置要与人才相符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第二,企业要完善竖向职能分配,协调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引进先进的管理人员,根据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实施分层管理;第三,企业要宣传自身文化,加强文化建设,使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史,更加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拧成一根筋,朝着相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第四,企业要完善员工培训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实施优胜劣汰制,同时还要增加表现良好员工的薪资,能够加剧员工之间的内部竞争,鼓励员工创新,并设立创新奖,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第五,企业要完善人力资源配置制度,加大对人才的管理力度,持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模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发展轨迹;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F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2-0100-05

目前,我国有2 800多个县(市),80%的人口居住在县(市)地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基层科技工作的水平直接体现着“科技富民”的能力,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调查表明,当前,基层科技工作的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1~2]。本文以嘉兴市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为切入点,以1998-2004年嘉兴市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相关数据为参考,通过深入分析科技进步在嘉兴社会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力求从不同层面,全面表征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以及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基层科技工作的发展轨迹及其模式,力求为地方科技工作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科学依据[3~5]。

1 浙江省嘉兴市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互动

关系分析1.1 1998-2004年嘉兴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表1显示,1998-2004年,嘉兴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持续上升的良好态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79%和22.36%,但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并不均衡,第一产业年均增长率最低,只有5.07%;第二产业最高,达到26.11%;第三产业居中,年均增长率为24.51%。

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相比,1998-2004年,嘉兴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44.49%,这一方面与该市前期的固定资产投资较低有关,同时,也说明了在此期间嘉兴市社会投资的快速增长。

在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1998-2004年,嘉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8年的792.1元,增加到2004年的1469.3元,年均增长率为14.25%;同期,该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98年到2004年只增加了290元,年均增长率仅为11.74%。这一方面说明了该市农村居民收入依然较低的现实,同时也预示着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该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进一步拉大的可能性。1.2 1998-2004年嘉兴市科技发展情况

表2显示,1998-2004年,嘉兴市的科技发展指标情况基本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其中该市的人才资源总量由1998年的5.62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21.84万人,年均增长率高达48.10%,从而为其科技成果和技术贸易额的持续提升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尤为重要的是,从2001年嘉兴市设立高新园区以来,进驻企业已达312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2004年,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251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创汇7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32.0%、63.8%和56.9%。

在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先后成立了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为代表的一批科技交流机构,到2004年底,已先后由中科院系统的8个研究所落户嘉兴,引进院士二名、博士十六名。

黄坤明等:嘉兴市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互动分析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年 第2期1.3 科技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关系分析

1.3.1 单位人才的产出

图1表明,1998-2004年嘉兴市的单位人才产出呈现“倒V”型,其中1998-2004年,单位人才的产出持续增长;2000-2004年,稍有回落;2002年以后,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

究其原因,虽然嘉兴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总量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但总体来说,人才总量增长率大于社会经济增长率、科研成果增长率和技术贸易增长率。总体增长中的“倒V”型增长态势,也是“发展―调整―发展”规律的真实体现。

1.3.2 单位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率

考察嘉兴市1998-2004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998-2004年,嘉兴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基本呈现持续下降态势,这是固定资产投资滞后效应的真实体现;2004年的嘉兴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稳中抬升”,则是逐步显现投资效益、步入良性发展的良好征兆;可以预计,随着基础投资的逐步完成以及投资的进一步合理化,该市投资效率将持续攀升。

1.3.3 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贡献率分析

我们运用科布一道格拉斯函数(Cobb-Douglas prodic-tion,简称CD函数)和Solow方程式分别对嘉兴市的GDP和三大产业GDP增长值中的科技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6]。

CD函数即公式Y=AKαLβ,其中Y为产出,这里用GDP表示,K、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仅α、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设产出、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分别为y、k和l,并以估计的产出弹性α、β,代人Solow增长速度方程式m=y-αk-βl求出科技进步率,并通过公式EK=αk/y×100%、EL=Bl/y×100%、EM=1-EK-EL最终确定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劳动、科技贡献率。

1.3.4 指数和资料来源

函数中的Y使用1998-2004年嘉兴市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K选用同期该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L采用人才资源总量。为了充分考察近期嘉兴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这里以年为单位,以1998-2004年统计数据为基础,故模型的样本容量为7。

1.3.5 数据运算及结果

为了剔除物价因素的干扰,这里采用同比价格计算。

对Y=AKαLβ进行对数线性化,得LnY=lnA+αlnK+βlnL。将可比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嘉兴市科技对GDP产出增长贡献率模型:

lnY=1.009+0.283lnK+0.628lnL

其中,R2=0.998,DW=2.515,F=1638.12。

从拟合优度R2看,可信度为99.8%,α、β能够通过t检验和DW检验,效果比较好。资本K和劳动L投入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283和0.628,即当K和L增长1%时,所带来的GDP增长分别为0.283%、0.628%。为了说明每年变化情况,我们分别求出y、k、l的增长率,并将α、β代入EK、EL和EM公式,结果如表3所示。

1.3.6结果分析

从1998-2004年度嘉兴市的生产投入三要素来看,资本年均贡献率为51.19%,劳动年均贡献率为40.72%,而科技年均贡献率仅为8.09%;也就是说,1998-2004年嘉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资本和劳动拉动的,科技贡献率远远低于前两者。

从三要素贡献率变动趋势分析,嘉兴市的科技贡献率波动较大,且总体呈现“高―中―高”的循环发展态势,这与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过渡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引进(或研发)―吸收―产生效益”的周期性循环发展规律基本一致。

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的大小取决于科技投入和科技边际产出弹性两个因素。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和产出弹性两个因素。尽管科技贡献率是通过资本贡献率和劳动贡献率间接求出,但暗含着同样的道理。科技投入主要包括科技资金和科技人员投入,它反映的科技力量的强弱;而科技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则反映的是该生产要素的效用大小和稀缺程度,它与前期科技发展状况所产生的科技积累,以及资本、劳动、科技三要素的搭配合理性密切相关。

2 浙江省嘉兴市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互动模式分析

根据国内外区域经济(尤其是产业经济)与科技发展(尤其是技术研发)的基本规律,我国区域经济(尤其是产业经济)与科技发展(尤其是技术研发)的互动模式大致呈现以下四种循序渐进的基本模式[7]。

第Ⅰ阶段:依靠传统技术与设备的发展模式。从我国远古时代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区域经济(尤其是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我国自主的传统技术与设备进行生产。

第Ⅱ阶段: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模式。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中国近代的科技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而直接导致了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落后。随着中国改革开发的实行,部分地区或部分行业率先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期尽快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Ⅲ阶段:与专门科研机构和大学联合研发的发展模式。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也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方面单纯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同时,整套技术、设备的引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原有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由产业主体结合自身的生产需要,由自己的技术人员和国内同一领域的专门科研机构和大学组成联合研发组织,这样既确保了产业主体技术、设备更新换代所需的技术要求,又有效解决了自身科研力量不足的瓶颈,同时,还大大节省了研发投入。

第Ⅳ阶段:自主研发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应该逐步成为技术自主研发的主体,这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客观规律。产业主体与专门科研机构和大学联合研发的发展模式,由于其鲜明的特点,在一定时期内将是区域经济(尤其是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但随着产业主体自身实力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必将成为科技创新,尤其是技术研发的主体。譬如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设立的中国研究院下设18个研发中心,拥有1 000多名研发人员,研发投入高达25亿元人民币;而微软公司2005年财政年度的研发预算为48亿美元。

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尤其是产业经济)与科技发展(尤其是技术研发)的四种基本模式,我们调查发现,嘉兴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互动关系中,多数企业属于第Ⅱ阶段;但近年来嘉兴市已经从整体上开始部署地方经济与专门科研机构的有机结合,譬如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建立以及中科院若干研究所的引进等。因此,可以说嘉兴市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互动关系多数处于第Ⅱ阶段,但正逐步向第三阶段过渡。

3 主要研究结论

根据1998-2004年嘉兴市的社会、科技发展状况,参照该市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3.1 经济发展

2000年至2004年,嘉兴市固定资产累计投入2 1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2003年至200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近20亿美元,为嘉兴经济稳定持续较快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2000年至2002年,嘉兴市经济总量一直以12%左右的速度增长,2003年至2004年连续两年增幅达16%以上。从经济增长情况看,全国50强城市年均增长速度有六成以上城市增速在15%以上;而2004年嘉兴经济增长16.5%,在50强城市中名列第13位。

3.2 科技发展

浙江省科技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04年,嘉兴市科技进步水平变化情况位居全省第二,科技三项费用支出4 836万元,教育支出32 019万元,设立全市人才专项资金1 000万元,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得到全面优化。

3.3 经济增长与科技发展的互动关系

1998-2004年,嘉兴市的单位人才产出呈现“倒V”型,其中1998-2004年,单位人才的产出持续增长;2000-2004年,稍有回落;2002年以后,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

从1998-2004年度嘉兴市的生产投入三要素来看,资本年均增长率为51.19%,劳动年均增长率为40.72%,而科技年均增长率仅为8.09%;也就是说,1998-2004年嘉兴的科技增长主要是由资本和劳动拉动的,科技贡献率远远低于前两者。

从三要素贡献率变动趋势分析,嘉兴市的科技贡献率波动较大,且总体呈现“高―中―高”的循环发展态势,这与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过渡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引进(或研发)―吸收―产生效益”的周期性循环发展规律基本一致。

3.4 经济增长与科技发展的基本模式

嘉兴市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梯队层次,“杂交经济”、“零资源经济”和“带动型”经济发展模式显著。

目前,以园区(基地)为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特色产业为载体的传统技术更新换代,以及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和科技合作与交流全面推进成效显著。

从我国区域经济(尤其是产业经济)与科技发展(尤其是技术研发)的基本规律分析,嘉兴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互动关系基本处于第Ⅱ阶段;但已从整体上开始部署地方经济与专门科研机构的有机结合,正逐步从第Ⅱ阶段(即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模式阶段)向第Ⅲ阶段(即企业与专门科研机构和大学联合研发的发展模式阶段)过渡。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艳红,孙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方科技工作的方向和任务[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312-314.[Wang Yanhong,Sun Ping.Direction and Duty about Lo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J],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ersion),2001,3(4):312-314.]

[2]徐冠华.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加强地方科技工作[J].中国科技产业.2003,(5):29-33.[ Xu Guanhua.Further Strengthens the Place of Lo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 Taking the Reg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J].Science & Technology Industry of China,2003,(5):29-33.]

[3]陈长杰等.基于信息共享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与优化研究[J].系统工程,2003,21(1):43-48.[Chen Changjie et al.Research on the Assess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Information Share [J].Systems Engineering,2003,21(1):43-48.]

[4]Chen Changjie et al.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Information Share.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Dec.2002,1048-1051.

[5]张景安.大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力[J].中国科技产业.2003,(5):41-44.[ Zhang Jingan.Advancing the Reg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nhanc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Power [J].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of China,2003,(5),41-44.]

[6]黄敬宝.广东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分析[J].岭南经济.2004,(3):47-51.[ Huang Jingbao.Analysis of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during the Progr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J].Lingnan Economic,2004,(3):47-51]

[7]库兹涅茨.现代经济的增长:事实与思考(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讲演集)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Kuznets.Modern Economic Growth:Findings and Reflections [M].Beijing:Social Science in China Press,1997]

Study on Analysis between Society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Jiaxing

HUANG Kun-ming1 FU Xiao-feng2 CHEN Chang-jie3

(1.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The Administrative Centre for

China's Agenda 21,Beijing 100086,China;3.Institute of Bi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篇3

一、新型集体经济的内涵

新型集体经济是对传统集体经济的突破,产权明晰,包括多种新的实现形式,是“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为主,融合合作制与公司制管理模式,凭借劳动和资本分享企业收益。劳动者为自己和社会创造财富的一种组织形式”。一些传统的集体企业通过改革改制,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展现出新的活力。

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特征

1、企业是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体

企业全部或多数职工既持有本企业股份,又在企业内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强调以职工持股为主体,其持股比例为本企业全部资本或占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地位。一些企业采用股份的形式引入企业外部出资入做股东,这种企业产权主体的设置,改变了原有企业资金制度单一内生性,拓宽了企业吸引外部资本途径。在组织形式上,自愿组合,自筹资金,民主管理,自主经营,集体积累,按劳分配,入股分红。在联合的基础上确立了劳动者的个人所有权,实行个人所有,集体占有。

2、劳动者通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本企业具有控制权

劳动者资本之和在企业产权结构中占有相对控股以上地位。在产权制度上,逐步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管理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通过控股和企业章程规定取得对企业控制权,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大多数企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架,按现代企业治理模式决定企业经营投资计划、选举高管人员,审批财务预决算等重大事项。

3、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形式主要体现在支付给劳动者工资和奖励、按劳分红上,依据劳动贡献决定。按资分配体现在各方股东按其股份分得红利,也有一些企业把劳动技术等要素折成股份的,这部分名义上按股分红,实质上仍是按劳分配。职工具有股东与雇员的双重身份。在取得工资性收入的同时,还可以取得劳动分红、股金分红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益。建立了以劳动合同为基础的新型劳动关系。

4、与其它所有制企业区

主要在资本结构上加以区别。新型集体经济出资入主体是本企业劳动者,劳动者对本企业有经营控制权,而国有企业出资人是国家,国家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授权,任用经营者,企业盈亏是国家的事,职工不具有控制权。而在私营企业中,不允许劳动者入股,或投资者不一定是劳动者。这些与集体经济主要由大多数劳动者共同出资共同劳动。企业不是少数人所有,而是多数劳动者所有的特征有根本不同。

5、与传统集体企业区别

所有权形式,由单一共同共有变为明晰到人,按份共有;人事及决策权由上级任免决定变为职工以股东身份决策;分配上由按劳分配变为按劳与按资分配并存的多种分配制度。企业治理结构由单一集体制度变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多种实现形式;企业地位由政府管理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三、新型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新型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有: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要特征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以集体共有和按份所有相结合,集体共有为主的集体企业;由职工股控股或相对控股的有限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由集体资本控股或相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劳动者个人资本为基础的合作制企业;其它具有新型集体经济特征的各类企业。

新型集体经济的产生始于传统集体企业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初期大都以股份合作制改造为主,并在股份合作基础上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逐步过渡到有集体资本参加的有限责任制、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公司制企业。这些企业吸纳社会资本,与国内外企业合资合作,发展成为多元投资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各类新集体经济大量涌现。

四、新型集体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相适应的

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符合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方式。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这种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它作为市场经济,要以市场作为主要手段配置资源。由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新型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而这种公有制经济有明晰的产权,产权结构趋于多元化,法人治理结构科学化,机制市场化,同其他利益主体的关系是竞争的关系。因而有追求资源配置合理性和资源利用充分性的内在机制,容易与市场经济融合。

1、新型集体经济本质特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新型集体经济实行“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相结合”及“个人所有,集体占有”的产权制度,其财产在价值形态上可以量化到劳动者个人。但在实物形态上不由个人支配,而由集体占有和支配,在共同占有基础上,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将企业共同共有与劳动者按份共有结合起来。这样的产权制度使所有者真正到位,解决了传统集体企业终极产权不到位的问题。

新型集体经济是“民有民营民享”的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它的资本主要来源于劳动群众,是一定范围内劳动群众民有民营民享的公有制经济。新型集体经济确立“民本经济”的观念,不同于传统集体经济经营活动由政府决定,经营者由政府调配,企业用工由政府安排,排斥个人所有权的二国营模式。

新型集体经济突出了集体经济民本位的特点。首先,在产权上以投资的劳动者为主体,实行民有,体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其次,在经营形式上实行民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确定经营者的产生方式,自主决定企业的用工制度,自主开展经营活动。第三,在内部管理上实行民主,劳动者通过股东会参与企业管理,通过直接持股和间接持股等形式。行使股东权利及其它民利,参与企业的决策活动,第四,在经济利益上实行民享。职工在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取得工资性收入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对企业的投资享有收益。第五,在经营风险上实行共担。

这种新型的集体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体现了公有制经济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2、新型集体经济符合我国生产力现状及发展要求

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要求。生产的社会化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这种变化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新型集体经济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把单个的资源(人力、资本、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起来,既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体现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又在生产关系变化上体现了公有制的特点,一方面,集体资本参股控股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共同共有财产具有直接的公有性质;另一方面,在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中,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劳动者个人投入的资金转换成了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以法入主体形式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转变是向联合生产方式的转化,符合生产社会化的要求,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是公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变化方向相一致。

当前我国生产力还不够发达,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多层次性是我国的重要国情。新型集体企业是自发形成的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容纳不同层次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它的企业规模可大可小,企业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它既可容纳手工劳动和半机械化的生产力,也可容纳机械化和自动化、专业化的社会大生产。新型集体经济具有兼容性。能在各种行业中发展。同时独立自主性强,既有主动联结现代产业链,进行协作配套的能力,又有适时调整产品结构的机制。由于集体经济量大面广,遍及城乡各个行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因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3、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宪法》中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根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新型集体经济的长期发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国有经济分布过广,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随着国家对国有经济的调整,国有经济将集中力量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骨干企业,对一般性行业将逐步退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下降。只有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积极向各方面渗透,大量进入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才能增强公有制经济控制力,填补国有经济退出份额,才能保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否则公有制经济就失去在国民经济中主体地位。

4、新型集体经济与我国促进就业。共同致富的基本国情相符合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只有实现了就业(创业),才能摆脱贫困,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多种经济成份、多种资本的融合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能提高创造社会财富的效率,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基础。新型集体经济实际上也是一种集体资本控股或劳动群众有控制权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新型集体经济具有把劳动群众的个人资本融合为公有资本的功能。劳动者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出资、共同劳动、共享收益,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真正为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

5、新型集体经济符合市场经济对微观参与主体的要求

经过改革,新型集体企业不再是政府附属,摆脱了二国营模式,产权清晰,通过资产量化,经济补偿金转为股份。鼓励职工投资人股,吸收社会人人股,对外合资合作等措施,实现出资人到位,产权结构也逐步多元化。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依职责规范行使各自权利。随之配套产生新的用工制度、内部分配制度、管理和决策制度、对经营者激励约束制度、各项岗位考核制度等,都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运行,企业作为法入主体,在市场中有竞争发展的动力。经营行为完全由自己决定,盈利自身受益,亏损自行负担,与其它性质类型的企业是平等竞争关系。

6、国内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证实了其与市场经济是相适应的

一大批传统集体企业、国有中小企业经过改革变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较好。例如,白山喜丰公司原为集体企业。2003年企业进行改革,把净资5584万元量化折股,法定代表人占公司总股本13%,公司高管人员占9%,公司一般管理人员占13%。职工占12%,退休职工公益股占10%,职工平均每人量化2万元,其余为吸收社会自然人人股。随后,公司又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现在职工是企业持股主体,既是股东,又是劳动者,重大决策由职工占大多数的股东大会决定,公司实行按劳分配工资奖金后,还按股分红利。公司2004年销售4亿。产量3万吨,利润3千万元,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当前数量庞大的厂办集体企业和国有中小企业正在进行改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要量化现有资产,吸收职工入股,变为新型集体经济。

7、国外具有新型集体经济特征各类企业得到了广泛发展

资料显示,集体性质的经济在国外也有较好发展。如西班牙蒙德拉贡、英国工业共有权运动、美国职工持股计划、加拿大合作社、日本农协等,目前,合作性质经济已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各类合作社的社员数亿人。在农业、工业、流通、金融、保险以及各种服务业都出现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合作社,西欧、北美许多国家80%以上的农场主都参加了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丹麦的奶制品90%由合作社经销,荷兰合作社销售的花卉、水果、蔬菜占市场份额的80%以上。实践说明,在发达国家,集体经济也是有发展空间的。它适应市场制度与生产力发展。

综合上述,新型集体经济在产权和治理结构上既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又保持了公有制的本质特征。实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新型集体经济的存在是促进就业,共同致富的需要,是保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需要。新型集体经济符合市场经济对企业法人主体、竞争主体的要求。大量改革改制发展起来的新型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其在市场环境下具有旺盛生命力。现在我国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适合改革成为新型集体经济。将来还要有一部分中小个体私营企业在面临生存危机或无法扩大生产时,发展成为新型集体经济。

篇4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涉案特点;预防犯罪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05-01

随着社会进步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精神病人的权益也日益得到广泛关注,以致在精神病人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时,常需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以明确其行为当时状态及法律能力。为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涉案行为的特点,本文收集涉及刑事犯罪的精神分裂症鉴定案例共73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收集本院于2008年1月一2010年12月间经司法精神病鉴定为精神分裂症的涉及刑事违法行为的案例共73例。

1.2方法

对入组案例的相关鉴定资料及案发时相应涉案行为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

73例中男性54例,女性19例;年龄13~65岁,平均33.71±12.46岁;其中l8岁以下者3人,18至45岁者49例,大于45岁者21例;受教育程度:文盲5例,小学文化28例,初中25例,高中14例,大学1例;职业状况:工人10例,农民29例,无业30例,其他4例;婚姻状况:已婚32例,未婚30例,离婚9例,丧偶2例。

2.2案情及鉴定结果

在本组案例中,案由主要是故意伤害(包括杀人7例)24例、涉性案件共16例(被害11例、5例)、盗窃15例;鉴定结果:完全刑事责任能力4例、限制刑事责任能力19例、无刑事责任能力39例;性防卫能力削弱2例、无性防卫能力9例。

2.3两性涉及刑事案件案由比较

在本组案例中,男性54例,女性19例;男性涉案鉴定中案由主要是故意伤害(包括故意杀人6例)20例、盗窃14位、6例、抢劫3例;女性涉案鉴定中案由主要是被害11例、故意伤害(包括杀人1例)4例。

2.4两性涉及刑事案件责任能力比较

54例男性涉及刑事案件法律能力结果:完全刑事责任能力4例;限制刑事责任能力17例;无刑事责任能力33例。

19例女性涉及刑事案件法律能力结果:限制刑事责任能力2例、无刑事责任能力6例、性防卫能力削弱2例;无性防卫能力9例。

3讨论

在各种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是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最常见的案例,也是与犯罪行为最为密切的精神病[1]。本文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涉及刑事案件时以故意伤害(包括杀人7例)24例为多(占32.88%),其次为涉性案件共16例(占22.22%),盗窃15例(占20.55%),说明精神分裂症患者涉及刑事案件大多为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及他人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提示我们应加强对该疾病的防治和该人群的监护。

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障碍、感知障碍、情感障碍及各种病理性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其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受损而造成危害性后果。本文调查还发现全部的73例案例法律能力评定结果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仅4例(5.48%)、限制刑事责任能力19例(占26.03%)、无刑事责任能力39例(占53.42%);性防卫能力削弱2例(占2.74%)、无性防卫能力9例(占12.33%)。可以看出精神分裂症患者涉及刑事案件时,案发当时大多案例的辨认和或自控能力受到损害,甚至完全丧失。

本调查还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涉及刑事案件时多发生于青壮年人群,男性居多,而且案件社会危害性较大,考虑与精神分裂症起病多发生在青壮年,早期症状常常被家人忽视,加上男性患者体格健壮,自控能力较差,易于冲动有关[2]。不容忽视的是女性涉案的鉴定案件中,被害占首位,考虑与一些家庭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关心不够,监管不力有关,提示应加强对女性精神病人的治疗和监护管理。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涉及刑事案件时,其社会危害性及社会影响较大,为预防此类案件的发生,我们应该加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和监护管理,维护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合法权益,减少社会矛盾,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篇5

1992年党的十四大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做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决定。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的经济,然而作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竞争的属性外,还应具有和谐的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竞争与和谐的统一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和谐的市场经济。

一、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

(一)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和谐的社会,其中经济的和谐是基础。因为,和谐社会的实质是要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协调好人们的各种利益,使人们和谐相处,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外,还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社会主义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既要促进效率的提高,发展生产力,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作用要受到社会和谐目标的约束;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竞争都要受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协调和相应政策的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和谐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经济。

(三)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在促进经济增长、带来高效率的同时,其自发性、盲目性的缺陷会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从而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带来经济增长的盲目性、收入分配的悬殊,乃至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以及其他不和谐因素。市场经济的缺陷不仅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对立,而且同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要求相对立。

二、发展市场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一)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相容性

首先,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本质上是一致的。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个要求。

其次,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与和谐社会要求的公平正义具有统一性。

再次,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诚信友爱的建立。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通过契约为纽带来维系的,“诚信为本”是现代市场经济长期生存的法则,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调节着商品运动,一切商品的价值和质量都要通过市场来检验,这有利于树立人们的质量意识和诚信观念,为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的建立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发展市场经济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没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和谐社会将无从谈起。尽管物质财富的增长不会自发地导致社会和谐,但社会和谐却离不开物质条件。因为和谐与贫穷落后是不相容的,一个贫穷落后的社会永远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三、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

和谐机制是指为市场经济和谐发展提供的利益均衡引导手段和控制杠杆。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本出发点

经济运行机制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类活动与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首先从人出发,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保护和激励人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确保人的权益得以实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机制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是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道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因此积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三)加强法制建设是保证

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保证。要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市场交易秩序,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公平交易、平等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界定各市场主体的产权,明确各自的活动规范,使市场活动在法律规则的框架下展开,引导人们以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自己的利益目标,自觉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解决所遇到的矛盾;要坚决打击市场不法行为,真正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运行。

(四)健全收入分配机制是关键

篇6

近年来,石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石景山区先后获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关村石景山园在积极创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园区,为全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科学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加快建设“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积极探索战略转型新模式

去年,石景山区作为北京市唯一一个区县,获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编制出台了《石景山区“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加大规划引导。今年,区委区政府召开了2011年经济发展暨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推进大会,并密集出台《关于建设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的实施意见》以及《石景山区促进现代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石景山区常青藤高端人才集聚区管理办法》等多层次有力度的政策措施,在用好用足国家、市级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实际,构建完善的区级配套扶持政策体系,重点强化财政资金扶持、税收奖励、成本补贴、土地供给、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区政府设立了“石景山区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首年资金金额3亿元,以后再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促进服务业项目建设。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综合利用财政、税收、土地等各种政策,积极引入民间资本进入服务领域,促进服务业活跃发展。谋划了一批包括创意总部园、银河综合商务区、中国动漫博物馆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综合体项目,研究筹备了36个具有较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机制。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领导下,我区积极探索适合首钢新区建设的开发模式,以首钢工业区转型带动试点区建设。支持设立由首钢作为发起人的“北京服务・新首钢”股权投资基金,计划3年内募集100亿社会资金,首期10亿元已经到位,重点支持西部地区服务业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同时,“十二五”时期,市政府用于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将不低于40亿元,这些都将重点用来支持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

为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石景山区积极发挥产业资金引导作用,加快项目推进,按照在建项目保进度、拟建项目促开工、后续项目抓前期的思路,建立项目建设、启动、推进、储备滚动实施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平台,建立完善服务业企业个性化发展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现有行业中介联盟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行业中介组织体系。到2015年,石景山区将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比重将达到70%左右,服务业吸纳就业比重将达到7成以上。

加快建设“国家可续发展实验区”,牢固树立战略转型新理念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科技部会同发改委等国家19个部委共同推动的一项地方性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工作。去年,石景山区正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此为契机,石景山区加强组织领导,由区委区政府和首钢总公司联合成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编制了《石景山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了《关于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将石景山建设成为文化娱乐休闲的品牌区、传统工业转型的示范区、特色科技产业的集聚区、现代服务业的功能区和社会功能完善的宜居区5个主要目标。区政府设立每年5000万元专项资金,持续加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投入,引导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结合的资金保障机制。

以可持续理念引领区域转型提升,石景山区正全面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如今,实验区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增长迅猛,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6年的32.7%提高到2010年的55%。科技创新更加深入,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石景山区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荣获“中国改革十大低碳示范单位”称号。空气质量连续5年持续改善,到2010年,达标天数已达到247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6%,城市环境卫生综合考评保持全市领先位置。

与此同时,石景山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商务服务、现代金融、旅游休闲5大主导产业,稳步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CRD特色产业体系。以重大项目为支撑,石景山区全力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依托西山汇新媒体产业基地、国际创意谷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等一批生态建设项目,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针对首钢新区的建设,石景山区建立起和首钢协同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石景山区新首钢投资服务中心的作用,完善支持首钢配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园区,加速打造战略转型新支柱

中关村石景山园作为石景山区经济发展的引擎,产业特色鲜明,园区企业主体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是文化创意企业,成为中关村“一区十园”中的文化创意特色园,初步形成了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园区。

随着以数字娱乐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风生水起,如今,石景山区正在全力打造“中国数字娱乐第一区”的品牌形象,中国动漫游戏城在稳步建设当中。在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石景山区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纵深发展,重点推进新能源高端服务和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电子信息产业。促进现代金融、旅游休闲、商务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联动发展。

篇7

钟世坚:珠海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表现为“一个加快”和“一个提升”:

“一个加快”,就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我们注重坚持“高端起步、双轮驱动、合理布局、集聚发展”的方针,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做大做优高端制造业,做强做精高新技术产业。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层次高、与周边城市错位发展的“三高产业”项目先后落地,境内外投资者纷至沓来,展现了科学发展、振兴崛起的美好前景。

“一个提升”,就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在各自领域形成具有特色的科技优势,取得了发展的主动权。格力电器多年以来,一直坚持自我创业、自有品牌、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2010年科研投入超过30亿元,达到营业收入的6%。总书记、总理考察格力电器时,对格力在科技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丽珠医药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奠定竞争优势,积极开展疫苗和抗体药物的研发,在生物制药领域异军突起,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一批“两少两有两高”民营科技型企业迅速成长,成为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高的“单打冠军”。在3G移动通讯领域,汉胜生产的配套电缆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中标项目几乎覆盖了中国版图。东信和平是国内USIM卡的最大供应商;在智能电网领域,优特公司是国内微机防误闭锁系统的首创者,产品国内占有率超过50%;在集成电路领域,欧比特公司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高可靠嵌入式SOC芯片及系统集成的骨干企业,是我国“核高基”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制企业之一;在软件产业领域,远光是国内最大的电力行业财务管理软件供应商,金山软件是中国最知名的软件企业之一,中国领先的应用软件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中国城市经济:珠海已经制定了“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的发展方略和蓝图是什么?

钟世坚:“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率先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既迎来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我们结合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五年,珠海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是: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二是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三是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初步形成;四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五是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六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七是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中国城市经济:在新的形势和任务前,珠海如何实现率先转型升级?

钟世坚:“率先转型升级”是珠海当前的核心任务。围绕这个核心,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努力打开工作局面。

一是狠抓思想观念的转型升级。要实现率先转型升级,首要的要求就是要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型升级,把我们的发展观念和思路从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向追求速度与效益相协调转变,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向追求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共进转变。

二是狠抓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化发展,由低质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由牺牲资源为代价的发展向生态文明发展。一方面,要狠抓战略层面的转型升级。要大力实施绿色战略,大力实施创新战略,大力实施内外需协同拉动战略。另一方面,要狠抓结构层面的转型升级。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引进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重大产业项目推进进度,努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要加快区域结构转型升级,继续推进东部大转型、西部大开发,提升东部城区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西部中心城区,高水平推进横琴开发,推动东西部均衡发展;进一步深化珠港澳合作,着力打造珠中江经济圈,率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要加快城乡结构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狠抓体制机制的转型升级。坚持深化改革,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努力在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创建等方面率先探索、率先突破,在全国和全省作出引领式贡献。

四是狠抓城市建设的转型升级。城市建设转型升级是改善人居环境,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必要手段,又是吸引人才、项目、企业、资源等要素聚集,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有效载体。“十二五”期间,珠海将把建设高品位城市作为率先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

中国城市经济:港珠澳大桥和横琴新区的建设倍受各界关注,目前建设进度如何?珠海如何利用这两大建设实现更好的发展?

钟世坚:港珠澳大桥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大桥的人工岛填海工程正加紧建设。横琴新区突出合作、创新、服务主题,把握“一年有变化、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化、五年成规模”发展节奏,坚持“面向世界、优先港澳、高端起步、统筹发展、政府主导”开发原则,着力推进新区开发。去年,市直12个部门向横琴新区授权97项,支持横琴新区行使市一级行政管理权限。横琴通关、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报批取得积极进展,横琴岛6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项目动工,长隆项目顺利推进,实现了“一年有变化”的目标。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将香港和珠海直接相连,缩短珠海与香港之间的交通运输时间,有利于珠海市大量引入香港和境外的资金、贸易、技术、运输、管理、经验和市场,将有效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实现利益最大化。横琴新区作为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示范区,主要发展目标是,经过十到十五年努力,建设成连通港澳、区域共建的开放岛;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活力岛;知识密集、信息发达的智能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岛。

当前,如何利用港珠澳大桥的新建和横琴新区的开发建设推动珠海的加速发展,是珠海必须着重思考和重点突破的重大课题。我们应把握这一有利契机,根据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资源实力,谋而后动,推动珠海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篇8

中国市场经济正在不断完善,各种社会经济主体涌现出来,管理信息系统对新旧社会经济主体的作用非常明显。在社会市场经济中,大数据已唤醒经济主体的数据信息意识,通过总结管理信息系统与社会市场经济相互作用的机制,进一步探讨适应性策略的更新策略。

关键词:

信息管理;大数据;市场经济;效益

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社会、企业等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为企业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保证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社会管理信息系统与市场经济紧密关联,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整合信息资源,提供有力的数据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又带动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与发展。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因素包括四方面:人、硬件、数据资源与软件,其目的是获取、整理、分析数据,实现各种活动的管理、调节、控制,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研究信息管理系统与社会市场经济,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1管理信息是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目前的经济市场,是信息与技术竞争激烈的市场。而拓展寻求市场信息途径,获取高效益市场信息,俨然成为大数据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众多企业对信息系统的重视与不断完善。

(1)大数据时代,提高市场经济效益必须完善管理信息体系。大数据已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为市场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也促使其走上理性道路。对市场经济信息的正确评价,是市场经济主体决策的重要依据,帮助其在不同情况、不同发展环节中,采取不同的经济措施,提高经济收益能力。帮助社会经济主体,构建精确的评价体系,设置科学评价指标与内容,依据结构化分析方式,确定信息评价的内容。在大数据时代,发展经济的手段已不再是传统的粗放与盲目。由于加强了对信息利用,因此,强化信息管理,是增大社会经济利润的有效途径。管理信息系统能反映出经济效益的指标,判断投资方向与额度是否最佳,并在系统中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提升投资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开放经济的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社会市场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配置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程,从纵向看,需要经历不同发展阶段,从开始到发展,再到成熟;横向方面,社会经济市场经济包括众多主体、要素、情况差异。管理信息系统,应与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相适应,以保证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在创建、运行与维护等不同环节,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成本、收益、风险等进行评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与数量,加快资金周转效率。在市场经济主体结构上,优化管理组织、规范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与经济收益。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都可以在信息系统上得以整理与评价,促使社会经济发展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提高盈利能力。

(3)信息管理系统与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相互适应,共同发展。信息管理系统,是以社会经济市场因素为基础,其能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发挥信息获取、信息评价、经济管理、指导发展方向等作用,通过明确市场对象,构建生产、经营评价机制,区分不同市场经济主体的差异性,明确发展方向与盈利目的,为经济市场提供庞大的数据与人才信息,推动经济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此外,通过管理市场经济效益,整合内外资源,促进社会信息共享,拓展市场经济发展的空间。社会经济市场发展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引为基础,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与长远性。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信息管理系统的指引、评价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主体的数量不断增多,相互之间的界限也出现融合,且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管理与评价标准也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对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研究,信息管理系统才能实现对自身的完善,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信息管理制度,科学规划成本与效益机制,提升系统性能价格比。通过这种互动机制,形成发达的经济主体信息系统,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了保障系数高、经济收益高的发展条件。

2信息管理系统与社会市场经济的适应性策略

市场竞争信息是信息系统发展的契机,在中国庞大的社会经济市场中,信息系统改革与调整应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探讨信息管理与市场经济的适应点,加强相互之间的结合与合作,拓宽市场领域,寻找市场经济利益新天地。

(1)强化计划性,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首先要有宏观的、切实可行的总体发展计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一切活动都按照上级预定计划行事的办法束缚了企业发展的手脚,大大降低了企业自主性。过于计划的经济发展体制,与多样的市场需求已不相适应。因此,企业应利用自,制定实事求是的发展计划,站在长远利益的角度,针对企业需求和现实情况,确定优先建立和发展什么样的管理信息系统才能使企业最快得到所需的信息,从而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应用新技术时,应与企业中新技水应用人员的素质相适应,使新的技术发挥效应。某些经济主体引进新设备时,未能充分考虑企业适应性、人员素质的接受能力等,给企业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一定要加强对比,分析信息系统与经济主体自身的合成度,评价其对自身发展的好坏,进而确定新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型。

(2)信息管理系统应引入竞争机制,深化创新改革,推动数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构建信息管理时,应平衡相互间的竞争。首先,应保证社会经济主体获取使用数据的公平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竞争机制,改革信息搜集与分析机制,完善信息考核体制,确保数据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形成公平竞争的企业风气。其次,强化对管理信息软件程序与硬件设备的先进性改革,更新、升级信息系统,评估管理技术先进度,分析管理目标匹配度,分析社会人均新增产值,增强对单位产品成本与运行费用的控制与管理,明确新增产值目标与投资额。从风险防控、效益管理、成本控制等多方面完善系统。

(3)提高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参与度,加强对系统开发力度。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其管理素质。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益与管理人员素质具有极大的关联度,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培训,将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发展。此外,信息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也要求管理人员适应信息系统的发展,因此,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技术人员参与系统开发的力度。根据对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风险分析可知,技术风险是影响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加强技术人员参与系统开发的力度,使每名技术人员熟悉系统功能、运行状况等,对以后系统的维修、维护、更新、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

3结语

从市场经济环境、信息系统自身与管理人员三方面,完善社会信息管理系统,对提升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这也警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重视对自身数据的维护,并利用数据资源库,对自身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探索新的发展途径,保证企业获得安全高效的收益,在信息管理系统与宏观市场经济环境双重作用下,谋求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盛仁,马孝春,罗云.地质工程经济效益分析及模型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11(3):80-82.

[2]杜湘红.面向CIMS的矿山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1(10):47-48.

[3]陆键,丁纪平.ETC系统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3(3):75-80.

篇9

关键词:两型社会;集束城市;生态城市;九华

Abstract:In December 2007,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City Group“two-oriented society”(a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approved by the State. Two types of society that i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resource-saving society,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s the two types of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pilot area, shoulders an important historic task. Is located in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of Jiuhua Riverside Metro urban planning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s well as to enhance the target region. Jiuhua and Changsha big butt Hexi District, caused by the pilot of the two-oriented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planning thought, in this article, as well as from around the connection area Jiuhua research planning, in order to cluster in urban and eco-city concept,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types of Under the understanding of urban planning as well as some methods used to express the thinking of city planning.

Keywords: Two types of social;urban cluster;ecological city;Jiuhua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2-0077-03

1前言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长株潭城市群继浦东、滨海新区、重庆之后成为第四个获此特殊政策支持的地区。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两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型主体、环境友好型主体、资源节约型主体体系、环境友好型体系等,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型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九华概况

九华经济区作为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是未来湘潭主城区的重要组团,东临湘江,南接湘潭市区,北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交通区位优越,上瑞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长潭西线高速纵行南北,并设有湘江千吨级航运港口(图1)。自2003年湘潭市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启动九华经济区建设以来,现已形成十余平方公里建成区,以汽车、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为支柱的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由单一的工业园区向具备综合功能的城市新区发展的条件日益成熟。

现实的发展,铸就了九华人的骄傲,在短短的五年时间,九华经济区达到了一般园区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才能达到的水平。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经济区陆续引进了台湾联电、韩国三星、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吉利集团等国内500强企业,吸引了400多亿投资,建设面积达到10km2。

1.2两型目标下规划理念的转变

新的发展背景与诉求,要求从规划引入新的理念,从实际出发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以人为本,引导城市、产业合理布局,创造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结构和形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探索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图2)。

2集约用地理念

2.1 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业、各类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涉及各行各业,关系全局和长远。从20 世纪80 年代算起,我国已经进行了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两轮的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理念上都强调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的建设用地强调不够,对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考虑的不多,没有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社会关系,贯彻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手段,更没有真正地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模式,保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社会进步目标和生态环境改善目标的高度协调统一。

2.2 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

西方国家真正称为“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或近似称为“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划外延要比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要小得多。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土地利用规划是县市一级的规划或者是城市规划的代名词。对于城市规划方面的理念还是值得借鉴参考的,例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理念,该理念是在欧洲可米尔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精明”(smart)的内涵,强调的不是将土地保护发展孤立或对立起来,而是充分考虑土地开发、城市增长以及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需求。其内涵就是一项将交通和土地利用综合考虑的政策,促进更加多样化的交通出行选择,通过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将居住、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布置在一起,并将开敞空间和环境设施的保护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精明增长”理念在设计原则上的体现,近年来又相继出现了以土地集约化利用为特点的新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潮,典型代表是“新城市主义”( NewUrbanism)和“公共交通社区”(TOD)等。

2.3九华集束城市规划

2.3.1九华用地现状

通过运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基地的坡度坡向(图4-5)进行分析发现,基地65%的用地坡度小于8°,坡度小于15°的占85%以上(表1),总体地形相对较平坦,有利于新城的整体开发。结合自然生态环境的分析评价,规划将用地分为不宜建设用地、可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用地三大类。基地地形总体上形成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的格局,中间有一条明显的楔形谷地,现状主要为农田、耕地,以及零散的水系。

2.3.2九华集束城市规划

集束化的城市中心布局也符合九华滨江新城的区域定位,九华经济区处于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其发展有如一双手,一只代表长沙、一只代表湘潭和株洲,南北对称,两手汇聚,区域的发展能量集聚于新城中心,共同托起九华这颗长株潭地区的绿宝石。主要功能集束以工业区为起点向湘江发散,符合九华经济开发区由内向型集中向外向型发散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而依据功能集束形成的中央城市格局也将进一步整合规划区“山水合城”的生态特质,形成面向湘江开敞的城市空间框架。主要功能由西向东发展,契合了九华由现代制造业向生产业,再向消费业和城市综合服务业逐步发展的态势(图6)。

在以上三个主要功能区的基础上,未来的滨江新城中心将以七条功能集束构建城市脊梁。中央集束轴依次集合行政管理、中央公园、金融中心和展示中心,直指湘江对岸昭山景区。中轴两侧对称布置两条商务办公集束和两条居住集束。北侧生态游憩集束指向兴马洲,南侧产业发展集束指向湘江对岸仰天湖景区(图7)。由内而外,由西向东、由陆到江――九华经济区的东向发展实现了九华新城内部功能的有机优化组合,形成一种可控状态下的最优新城拓展的理念,也符合资源友好和环境节约两型社会的总体目标。

3生态城市概论

3.1生态城市理论

生态城市是在城市生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人居环境模式。1981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杨洛斯基首次提出生态城市概念,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的计划研究过程中再次强调“生态城市”的概念,美国生态学家查理・瑞吉斯特等国外生态学家对生态城市有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①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②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③居民的生活标准;④文化历史的保护;⑤将自然融入城市。

3.2生态学规划理论策略研究

景观生态学理论策略研究:斑块、廊道、基质理论认为:组成景观的景观元素有三种基本类型,即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景观中任意一部分都无外乎这三种类型,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者落在廊道中,或是落在作为背景的基质里。三者构成的模式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大型斑块可以比小型斑块承载更多的物种,对某一物种来说,较大的斑块更有能力持续发展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图8)。

3.3九华生态城市规划

3.3.1两型社会背景下生态需求分析

城市环境需求:城市生态环境对保持生物多样性,抵御外来生态灾害,提供生态资源,维持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共生等方面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业态开发需求:在城市的开发中,自然风景条件好、生态环境佳的地方是商家的必争之地,所以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城市合理开发,创造经济效应的的基础。

通过对基地的现状自然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生态策略的理论研究和“两型”背景下生态需求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对九华滨江新城的生态目标定位为: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示范区

――“开放共享、原生共生”型生态城

――“自然和谐、山水宜居”型人文区

3.3.2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3.3.3生态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建筑设备选用上,充分考虑“环保健康”的要求,比如采用热泵驱动的热、湿负荷独立控制的音效、环保、健康型空调系统,避免使用有凝结水单盘管,通过除湿机内盐溶液的喷洒除去空气中的尘埃、细菌及其它有害物。使用绿色环保制冷剂。禁用水冷式空调,降低能耗,采用环保的冷却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在建筑内部,也应当结合具体条件,考虑生态绿化,在屋顶或是建筑内部设置部分绿化设施,改善局部气候和环境(图9)。

对于污水雨水的收集和处理,也应当予以考虑,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和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和浪费(图10)。

4结语

作为湘潭大河西先导区的九华滨江新城,它的发展具有挑战性,因为它的综合区位,它的交通优势,因而它的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通过对九华的研究,以及资料搜索,概念论证等等过程,坚定了自己对它的认识,亦即对两型社会下的城市规划的认识,集束城市和生态城市主要是基于两型社会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中主要包含土地集约、功能集约;生态景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观点,旨在阐述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一些观点。

参考文献:

[1]周正华.浅谈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模式[J].金融经济.19-20.

[2]刘茂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湘论坛.2008(2):35-37.

[3] 杨方东.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发展模型研究[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07:13-17.

[4]陈常优,李汉敏.基于节约集约土地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J].603-608

[5]但承龙.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6]刘海龙.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J].城市问题.2005(3):67-72.

[7]张占录,张占峰.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说起对中国的情结,杜大伟微笑着告诉记者,他早在30多年前便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2年中美建交,古老而文明的中国便走进许许多多美国人的心目中。当时,刚进大学校门的他,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这门专业。大学毕业之后,他又到中国台湾省居住了一年,继续学习中文。

1986年,杜大伟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经济学教授时,应邀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当教师。提起那段日子,杜大伟至今还非常感慨。他说,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他接触到的中国学生都非常有能力。他们非常渴望学习,渴望了解世界,这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直接影响了他的职业生涯。

后来,他离开了大学,加盟了世界银行,意在努力消除世界贫困。

2004年7月1日,杜大伟调任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在中国,他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令他遗憾的是,中国仍有1.6亿多的人口生活非常贫困,其中许多人生活在西部和内陆省份的偏远且资源匮乏的地区。那里不仅缺乏可耕种土地和教育事业,还缺乏清洁的饮用水。

因此,杜大伟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强世行与中国在经济分析和贷款业务领域的合作,以帮助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世行应该支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在杜大伟就任世行中国局局长一年之际,记者采访了这位情系中国的美国人。

记者:据悉,在过去20年里,世行共向中国提供贷款近380亿美元,支持项目260多个。您对中国情有独钟,您接任后,对开展中国局的工作,有何目标和计划?

杜大伟:世行在中国的项目,对全球来讲是最为成功的项目之一,而且也支持了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许多方面。中国正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所以世行在项目和业务上应该支持中国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

比如说,目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中国北方存在着缺水的问题,中国存在能源缺乏问题。因此,我们帮助中国解决用水和能源使用的项目和活动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城市供水项目,城市污水处理项目。

另外,我们在中国农村也实施了一些比较成功的项目,提高农村地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有一些河流流域保护的项目。随着中国自然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很多项目都集中在这一领域。

记者:在接任该职位之前,您是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局局长,负责世行在投资环境和增长领域的研究工作。现在,在中国工作期间,您将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

杜大伟:在各个国家所有的世行业务中,要把资金和支持结合起来。在中国与世行早期的合作中,世行的资金援助也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中国的发展已到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一定的资金,所以,世行的资金对中国并不像原来那么重要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资金的援助,来实施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项目,使中国从中受益。

给你举几个例子。比如说,世界银行即将批准的一个能源项目,主要侧重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这其中包括内蒙古的风力发电的开发,另外就是在浙江的一些城市,尝试利用废弃物发电。所以,我认为这种研究类型的项目,可以帮助中国尝试一些新的能源技术,看看它的效果怎么样?如果成功了,就可以在中国更大范围内推广。

另外,我们现在还将在消除农村贫困方面做很多工作。我们在农村扶贫的项目,一般包括五六个不同的内容。在项目中非常认真地设计了项目的监测评价体系,帮助中国了解哪些项目是可行的,哪些项目是不太成功的。因为我们给中国提供的资金,数目也不是很大。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金,来尝试一些创新的做法,然后让那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在中国更广的范围内推广。

记者:您说利用世行的资金,对中国农村的扶贫项目有五六个。这些内容,都包括些什么呢?

杜大伟:这些项目包括一些小型基础设施项目,比如修路,打井等,劳务输出。还包括对农村校舍的修建。另外,还有小额信贷项目的内容,可以帮助农户获得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扩展他们的一些活动。

记者:您说过,您将工作的重点之一,放在进一步加强世行与中国在经济分析和贷款业务领域的合作上,以帮助中国在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缩小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不平衡。请您谈谈这方面具体的工作情况。

杜大伟:讲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问题,这实际上是总理提出的五个统筹当中的两个统筹。在这方面,我们有好几项研究和项目。

刚才我所提到的几个农村扶贫项目的内容,主要帮助解决中国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在发展上比较滞后的贫困人口的问题。还有一些项目是致力于帮助流动人口如何适应城市的新生活。另外,还有一个令我们非常振奋的新项目,就是发展市场项目。我们在这个项目里面,邀请全国的民间

组织来提出他们的项目申请。他们每项最多可以获得25万元人民币奖金。世行对这个项目将提供25万美元的资金支持。现在我们也想通过其他渠道筹集一些资金,包括通过发展援助机构、私有企业的公司和个人。然后,我们从这些申请项目中挑选100名入围者,在12月7日至8日到北京来展示他们的项目。我们会安排一个展区,在这个展区里面,让他们介绍自己的项目和想法,再由评审团在这100名入围者中评选出50名获奖者。这50名获奖者最多可获得25万元人民币奖金。这种做法,会直接给中国扶贫事业提供一些帮助。

中国城市的投资环境良好

记者:世行重视中国城市投资环境问题,并做出一定的成绩。您对23个中国城市有怎样的印象和感觉?

杜大伟:我的第一印象是,跟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城市投资环境良好。世行的调查发现,如江门、杭州、温州等城市,都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江门市超过50%被调查的企业管理者,认为政府是有能力、有较高效率的。世行关于中国投资环境的研究报告,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技能和技术禀赋、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等10项指标,对中国23个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比较分析。中国的一些中等城市的投资环境,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减少贫困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对中国城市投资环境的第二印象是,中国沿海城市投资环境,要比内陆地区和东北地区投资环境强劲的多。这方面有基础设施方面的原因,另方面也涉及政府的态度问题。地方政府对投资环境有个良好的看法,不应该有过多的规章制度和繁琐的盖章、审批程序。我们将要进行新一轮的投资环境调查,新的调查要覆盖中国120个城市。这样,可以对中国各个城市投资的总体环境差异,有更好的了解。

记者:新一轮的投资环境调查,是世行独立完成还是和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合作完成?

杜大伟:将和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合作展开。

记者:您认为中国城市投资环境还存在哪些问题?

杜大伟:在整个投资环境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的确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劳动力市场方面就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很多城市里一些工人,主要是合同制工人,企业可以非常自由地雇佣和解雇这些工人。另外,我们也做过一些调查,询问过一些企业,问他们对本地政府有关部门是不是很有信心,他们的回答有很大不同。在江门、杭州,我们得到的反映大概是超过50%的管理人员,认为政府官员的工作是非常有效的,而且是非常有能力的。在东北和一些内地的城市,只有20%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他们的政府是有能力的。所以,地方政府如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还有,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使我感到惊讶的是,中国的金融服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在调查报告中发现,很多的企业还要用现金进行交易,缺乏一定的信用体系,信用体系的发展还没有进入成熟期。我想,这对于改善投资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应该创造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

记者:对改善中国城市投资环境,您有怎样的意见和建议?

杜大伟:我们找了一些城市进行调查,这不仅仅在制造业方面,还包括一些服务行业。调查后,发现中国有非常好的投资环境。在很多非洲国家,他们对生产有高达30%的税收,这是非常糟糕的。因为对生产出口的产品有这样高的税收,就会出现很多监管,甚至出现一些腐败问题。印度尼西亚有20%的出口加工税收,巴西有15%左右,而在中国最低的只有12%的税收。

在中国,其实我们已经做了30个以上的城市的调查。比如说上海、广州以及江门、杭州等城市,在东北和西北也找了一些城市。像兰州、重庆、成都等。我们希望调查更多的城市,其中包括一些沿海城市。江门用了20%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改善。在昆明和贵阳这样的内地城市,他们用了4%的资金。我们从国家统计局得到了一些数据,像在深圳、杭州、广州等城市,其工业生产总值中有75%是私有企业创造的,25%来自国有企业。应该说,其市场经济跟欧洲一些国家非常相似,跟美国也很相似了。而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私有企业的生产率,也是非常高的。这说明,如果一个城市有很多的私有企业,整个的生产率也会提高很多。

记者:您认为,一个良好的城市投资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

杜大伟:一个良好的城市投资环境,应该是能创造的具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这样,它就可能会有很多高科技的企业,生产力就会大大提高。我考察过哈尔滨,他们有85%的工业总产值来自国有企业,哈尔滨企业的生产率非常低,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投资环境。

像杭州、江门、温州等城市的发展也非常好。他们的投资环境非常好,非常活,使人民能够脱贫致富。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其发展极其不平衡,也非常多样化。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可能还不够。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上,如果不继续发展,很难竞争过别人。

记者:您到中国工作一年来,对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杜大伟:我非常高兴到世界银行中国局工作,并做了一年中国局的局长。我对中国很多的项目,都非常感兴趣。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人民非常坚定地要实现发展,而且希望发展得越快越好。中国目前采取一系列发展措施,有很多是欧洲和美国要花100年时间才能实现的,中国要把它压缩到20到25年时间实现。比如说,中国政府预测在今后15年的时间里,中国将有27500万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这种人口的转移,在欧洲和北美地区,花了近100年的时间。这种雄心勃勃的目标,当然也会带来一定的挑战。

所以,当人们问我对中国前景怎么看时,我说我是持乐观态度。我之所以乐观,是因为中国人是非常坚定的,而且是非常成功的。

杜大伟,美国籍,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在生产率增长、技术转让和东亚发展领域出版过大量论著。

他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过客座教授,获纽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和达特默思学院中国历史和语言学学士学位。1990年加盟世界银行。1995年之前任世行负责越南的首席经济学家,后任世行发展研究局局长,负责世行在投资环境和增长领域的研究工作。

篇11

【关键词】:“灰空间” 表现形式 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灰空间是介于室内与室外的第三种空间,推而广之.即空间转换之间的过渡空问。或室内或室外,也可能是混合而成的。典型的例子如:中国园林设计中回廊空间,为人们创造灵性的、聚气的、交流的空间环境,使人们以更广阔的眼光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这也是本文研究“灰空间”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表现形式的目的。

1“灰空间”概述

1.1“灰空间”的应用

“灰空间”是一种过渡的模糊的,形态内涵丰富的复合空间形式。由于灰色能够模糊三维实体空间关系,于是“利休灰”最早流行于建筑色彩。中外园林作品中,过渡思想被广泛应用于设计当中如:达芬奇波公园的灰空间,北台地花园,中国古建筑的柱廊等,形成的中间地带的暧昧属性构成了“灰空间”,不仅丰富了建筑形体和立体感官,而且实现了室内和室外空间良好的过渡。

1.2“灰空间”的功能特征

“灰空间”是空间与空间的联系,并且突破了封闭空间的制约。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类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自身在保持着与其它空间形式形似特征的同时,也有着独特的特性。

(1)空间限定的模糊性

“灰空间”的空间模糊性包含两个方面:不定性和复杂性。

a)不定性:由于过渡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联系和转化,可以形成新的过渡“灰空间”;

b)复杂性:多种单一空间错综复杂的交织,构成了新的空间属性。

这种空间复杂多变的特性,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给人们带来了半私密或半公共的空间感受,这种错综、围合的空间交织也带来了较强的空间限定模糊性。

(2)空间形式的丰富性

园林景观“灰空间”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主要体现在空间形状的不规则性,空间性格的多重性,空间过渡的多变性。空间形式有点、线、面等;空间性格有半开敞,半私密等;空间过渡有色彩、质感过渡、软质元素过渡。“灰空间”的这种灵活性和不确定为景观设计提供了巨大的设计空间和潜质。

(3)空间功能的多样性

“灰空间”一方面可以延续和转化相邻空间的功能属性,另一方面通过叠加可以创造出新的功能特征,因此其丰富的空间形式和功能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功能需求。

(4)空间关系的渗透与层次

“灰空间”自身的渗透、动态的特点使得园林景观空间与空间的过渡,平添了层次感和进深感。这些生动的空间效果,不仅增强和扩展了景观空间内容,而且加强了空间之间的渗透,为观赏者带来丰富的视觉冲击。

2园林景观中“灰空间”的空间表现形式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灰空间”由于自身的功能和形势特点,在园林空间构成中构建了景观空间秩序和序列(图1)

图1“灰空间”的空间表现形式

2.1空间内的空间

该空间主要是指大空间内包含着小空间,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这种空间位置的不同一方面可以营造视觉及空间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其剩余空间形成了富有动态的“灰空间”。

2.2穿插式“灰空间”

在景观设计中,如果一个空间限定较为明确的广场和绿地空间通过交叉叠加,可以塑造一个新的空间,如:绿地休闲空间。穿插式空间可以是2个空间共有空间,也可以是其中一个空间的合并。

2.3邻接式“灰空间”

邻接式“灰空间”常以空间割断形式出现,对于分割及联系邻接空间的“灰空间”决定了视觉和空间的连续程度。在景观设计中,这种形式往往以线性空间要素出现,如:绿地空间长廊。

2.4连接式“灰空间”

该空间是指利用“灰空间”对2个空间之间进行连接。连接的“灰空间”可以在形式和朝向上与两空间不同,也可以选择与连接空间尺寸和形状相同,构成线型空间序列。

3“灰”空间在某园林景观改造规划中的应用

3.1“灰”空间在景观改造规划中的依据

(1)使用者对灵性的、随意性的交流环境和自发性讨论场所的需求。

在这联系的时代,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景观环境应当是一种联系的环境,景观环境的“灰”空间因没有明确的功能,因此在此空间中最能体验时代的联系性。

(2)河道的“水”景观元素提供好的设计条件

水是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它极富可塑性,可静止,可活动,可发出声音,可映射周围景物,且人们对水有特殊的感情,根据水的独特性格,建立与人相接触的亲水性场景,一切都会更加活跃 。

3.2“灰空间”形式对于意境的塑造

(1)无声的乐章

通过对水景的改造,圆形曝气池翻氧机玻璃甬道 5~8个小时的曝晒层层页岩的阶梯活性炭粒子的水池 二次沉淀池跌落。这是一个宽广的水域,被大理石的铺地盖住了一些水面,使它显现出河流一般的优雅形态,可是人们仍能想像到石头下那一片幽深而美丽的水,赋予了这片水域一种无限的,像海一般广阔的空间。在这片视野开阔的地方,一切都在静静地沉淀,人们可以在这里沉思、漫步,享受着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图2)。

(2)生命的呐喊

这片景观中有两个小池——植物池和生物池,它们构成两片肺叶的形状,唤醒人们对生态平衡的重视。植物池犹如一个巨大的细胞,里面的小岛是细胞核的仿生形态,如同高尔基体的阶梯形态,充满了趣味(图3)。

(3)地球之肾

湿地种植着姿态各异的植物,缓缓的流水无声地逝去,让人感到天人合一的和谐与神奇。芦苇、垂柳,都默默地,却又坚韧地站立着,就像清华园里低调的天才们用沉默宜扬:做人如水,做事如山(图4)。

(4)动感空间

这是人声、水声此起彼伏的运动场。红色的网悬挂在河水的幽雾中,人们可以挑战极限,从颤颤巍巍的网上面爬过河流。这种激越的心情,与潺潺的流水又形成了另一种风景。岸上的水与各种运动设施交相Ⅱ乎应,身处这样奇特而自然的环境中,使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运动的乐趣(图5)。

图2无声的乐章 图3生命的呐喊

图4地球之肾图5动感空间

(4)雾化的精灵

纵穿园林景观的水,在经过一路的旅行,感到了微微的疲倦,他选择了甩手尘世,傲然地做一个天使,蒸发消失在人间。在自然的山石之间,水的雾化景观是我们的最后一站,巨大的喷泉蒸腾的雾气,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图6)。

图6雾化的精灵

结语

对于园林规划,我们要用更广阔的眼光来关注人类自己的生活环境,通过积极合理的运用“灰空间”进行设计,创造灵性的、聚气的交流的场所,关注促进人与人、景与景、人与景的互动关系,更好地促进人们在户外空间中的学习、休闲、思考、集会及娱乐等活动,并促使人们走向自然,接触自然。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哦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05):15-35

【2】王铁.景观设计师培训考试教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3.47

【3】布朗出版集团[德].景观建筑设计1000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77-189

篇12

关键词:经济转型; 职业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31-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份纲要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要求,即职业教育要向终身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将实现经济体制的更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提升,支柱产业的替换等。归根到底,就是将我国当前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甚至淘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资源高耗型、环境污染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从一个制造大国转变为一个制造强国、创新大国,从而实现中国梦。

经济转型,将为职业教育注入新的动力,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转型的初期就是要淘汰大量的劳动密集的、能源消耗高产业,这对我们当前的以培养生产一线工人的职业教育来讲,是一个较大打击。那么,如何实现经济转型下,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我们职业教育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1.职业教育的现状

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在方方面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也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基础,然而,职业教育仍然摆脱不了贡献与问题并存的局面。

1.1职业教育很难深入人心

职业教育,从字面来理解应该就是和一个人的职业有关,为人将来的职业打下扎实基础,而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离不开谋生的手段,也就是人需要职业,所以职业教育应该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应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职业教育尤其是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只是成为那些初中或者高中毕业,没有高中上,没有大学上的孩子,在家长的无奈举措下,才不得已接受的教育。致使整个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出现参差不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以及自身的素养普遍不高、职业学校面临着管理压力大等客观情况;在某种程度上看,职业教育嫣然成为了一个小小的”落难收容所”。

1.2职业教育特色不强

职业教育发展改革至今,除了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生产工人、服务行业人员以外,很难有其他的、较为突出的贡献,全国大大小小职业教育院校数以万计,但是专业大同小异,培养模式并无太大差异。虽然职业教育院校也有国家重点、省市重点等等,但其吸引力无法和国家重点普通高校、重点高中相提并论。主要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还是生产环节最底层的工人,尽管有一些高薪的工种,但是由于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吸引力也不是很强。当然,工作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如何能改变目前现状,加强特色建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真正有一席之地。

1.3职业教育在政府层面影响力不高

虽然国家目前投入职业教育的力度很大,但职业教育在政府层面影响力还是不如普通高等教育,这一点从不同层面的政府智库里面的专家学者就能看出来,大到国家,小到地方政府的智库中,很多都是普通高校的专家学者,职业院校的专家学者的比例相对少得多,所以职业教育在政府层面的影响力是不够的,当然,这种影响力也是与职业教育对关键经济作用,人才培养的力度有关的。

2.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为经济转型做出贡献

2.1以经济转型为导向,加速专业结构调整

职业教育的优势之一是以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以往的职业教育发展缺乏统筹,不少职业院校盲目地迎合社会紧俏人才的需要,没有做好市场评估和人才预测,一哄而上开设“热门”专业,刚开始就业形势看似一片大好,可几年办下来之后,却发现问题越来越多,从而引发此类专业点过剩,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其中计算机、会计等专业就是典型的例子。还有些职业院校为了节省办学成本或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大多开设一些经济、管理、商务和文法等专业,这些专业都“华而不实”,使得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很难找到一份自己当初所设想的工作,从而降低了学生、学生父母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望。因此,职业教育要以本次的经济转型为导向,加速专业结构调整。

2.1.1广泛调研,了解经济转型市场人才需求,提高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

2.1.2控制供过于求专业的招生规模,使专业招生规模与经济转型相适应。

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因而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必须与时俱进。在专业招生规模上,那些曾经的“热门”专业,如今大多已经呈现出饱和状态,因此,对于这些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使得招生规模与经济转型期的市场需求相一致。

2.2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实用人才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它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各种物质基础、环境基础,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当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帮助学校教学设备的更新和教学条件的改善等,并能为其学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当经济发展状况不佳时,势必会影响其对职业教育的投人,进而导致学校在专业建设、教学日常开支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经费的短缺,就业机会也相对减少,这些问题会影响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好的在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有着不可磨没的贡献。

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职业教育所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其经济发展重要保障。由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所培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最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实现原先的培养熟悉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模式向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中高级人才模式转变。

2.3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社会经济转型一部分,就是将原有的劳动密集的代工企业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要想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除了要培养人的职业技能外,更要加强培养人的创业、创新能力。

创业型经济下的职业教育不能被认为仅仅是技术教育,更不能认为是传授单一定向化的、以工作为本的培训。职业教育要考虑为所有的社会职业人的创新、创业做准备,注重学生创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双重能力。而创业、创新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它对激发个人在各种工作领域的创造力和革新性至关重要。当代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高级技能或技术的人才、促进人与产业匹配的职业教育。而随着知识经济、创业型经济的到来,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出与产业升级、产业调整相适应,具有创新能力和高质量专业技能或技术的可再持续发展的职业人。

2.4政府积极引导,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政府是主办体,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地区职业教育搞得好不好,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专业的设置,发展方向都需要当地政府部分引导和支持。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承担起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相应的责任。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现状,确立在职业教育中需要重点扶持的关键专业与特殊专业,在国家给予的各项政策之外,制定地方特殊政策,加大对职业教育资金、人才引进的扶持力度;可借鉴目前如火如荼的大学毕业生想进军的策略,从而提升早毕业院校毕业生就业。

职业教育必须依据市场的需要、行业发展、岗位群人才配置要求,根据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要求,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培养途径、教学模式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健.地方政府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职教论坛》,2013年第4期

[2]邓佐明.珠海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吻合度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2期

[3]高荣.苏州经济转型升级中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难点与建议《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年第34期

篇13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更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范。归根结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信用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信用缺失问题不断向纵深发展而且日益凸显,已经成为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从经济社会转型下信用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对社会经济的危害等方面展开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信用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失信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信用缺失;市场体制;信用经济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更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范。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主要按国家计划进行,政府发挥主要作用,整个社会的经济交换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因此不需要也不存在专门的信用体系来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及发展过程中,信用的地位日益突出,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以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为基础,交易双方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交换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减少风险,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然而,“信用”缺失问题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纵深、日益凸显,已经成为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社会经济转型下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

1.企业的信用缺失企业信用缺失是当前信用缺失中占比最高的。不管是多年前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还是今年38元一只的青岛大虾,都体现了社会信用缺失的问题。在我国,企业信用的缺失不仅在私营企业或个体企业中表现比较突出,而且在国有企业中也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恶意占用客户贷款、偷税漏税、违约、披露虚假信息、知识产权侵权、恶意欠债逃债及应收账款长期收不回来等现象。依据相关管理条例,我国应收账款的回收天数为90~120天,是西方国家平均37天的3~4倍。近年来,经济发展促进商业模式的创新,电商交易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而有些电商在宣传推销时涉嫌虚构产品原价,欺诈消费者等。

2.银行信用缺失银行信用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企业营运能力与偿债能力不足,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而不良贷款是评价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公布,截止2014年12月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8426亿元;同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1.25%,创近四年新高。2015年北京商报记者统计三季度报表显示,在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中,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为2.02%;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95%;除了宁波银行,其他15家上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2014年末都有一定幅度的上涨,其中招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兴业银行不良率的上升幅度较大。目前,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处于危险的水平,但不良贷款2%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二是,银行本身的信用也有些微欠缺,商业银行作为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主体,同时也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最近几年社会新闻中也暴露了一些银行信用不佳的行为,致使普通老百姓对银行的信任度降低。

3.个人信用缺失在个人信用方面,由于信用意识比较淡薄,也没有意识到信用与自身的利益关系,信用缺失的行为发生较多,主要表现为消费者恶意透支信用卡;大学生信用缺失也相当普遍,如做不到诚信应试,编造个人履历,取得的助学贷款难以按时足额偿还,拖欠学费等现象。

二、经济社会转型下信用缺失的原因

第一,社会交易主体经济利益至上。一方面,企业作为从事生产、流通或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从设立之初就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为了追求一时的利润,企业制假售假;另一方面,过低的失信成本也会导致社会信用的缺失。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信用制度建设不健全,对失信的处罚力度不够,失信的机会成本低,有时违约或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一般能使企业获取一定的利润,如此使失信的行为屡禁不止。第二,信用主体的信用意识比较淡薄,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有偏差。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依赖的基础就是信用,在经济转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还不完善,信用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信用价值被忽视,市场经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同时要理解市场经济还是道德经济,忽视道德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将引发道德风险。第三,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对社会各个行为主体征信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征信的数据得不到共享,专门进行信用监管的机构严重不足,诚信道德建设滞后。第四,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缺失行为。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市场中的交易主体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增大,随着信息技术愈发先进,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广泛,在社会经济的交易活动中,不同成员对相关信息的掌握是有差异的,一部分成员依靠自身优势获得其他成员无法获取的信息而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形成可以加剧交易主体面临的信用风险,如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对称使银行为企业发放的不良贷款额增加,银行不良贷款率提高。

三、解决经济社会转型下信用缺失的对策

1.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及应用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立新教授表示:“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信用体系的构架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商业企业、信用管理机构和个人共同参与,不断完善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具体地说,应该逐步构建行业信用信息系统,不断加强重点领域信用记录建设和行业信息库;加快地方信用信息系统的完善和建立;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加快信用立法建设工作;加快征信数据的开放与信用数据库建设工作;政府加强对信用行业的监督管理工作,但是征信机构的设立应与政府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避免政府直接介入信用管理行业。

2.加强诚信文化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通过诚信讲堂等多种方式普及诚信教育,倡导诚信理念;不断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典型、开展诚信问题专项治理等方式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3.加快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诚信社会提供智力支持不断加快各高校信用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把专业建设和国家经济体制建设紧密相连。不断开展信用理论研究,并以理论为基础,深化信用管理方式、方法探讨,开发信用技术,建立信用标准,制定相应的信用政策;加快信用管理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考评工作的开展,提高信用从业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为社会信用习题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4.加强对信用知识的宣传,加大对失信行为处罚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传媒加大信用知识的宣传,提高经济交易主体的信用意识。其次,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通过漫画宣传,进村进社宣讲信用知识等措施提高农户的信用意识。最后,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失信需要承担的后果,提高不守信用的成本。

5.使市场各利益主体意识到“经济身份证”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身份证”是指个人信用报告和消费信用档案,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于2006年也正式运行。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通过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记录,为了推进信用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利用完善的信用信息,使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可以诚信经营、消费者诚信消费。

参考文献

[1]朱冬林.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05(10):81-82.

[2]周瑞玲.论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现状与对策[J].生产力究,2007,(10):125-126.

[3]赵海超.浅谈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6):202-203.

[4]单钰惠.论我国金融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4):52-53.

篇14

用未必准确但更形象的话概括,就是珠二角发达地区需要“换血”:吸引更优质的“新鲜血液”,同时将“老血液”输送到还处于项目饥饿状态、“边际效应”更高的欠发达地区。

发展态势还算不错的广东,何以要急于进行这种略显超前、难度可想而知的试验呢?这是在30年高速发展后,广东进行的一次成长性突围。

其一,地区发展不均衡。所谓“最富的在广东,最穷的也在广东”。2006年广东省地区发展差异系数为0.77,高于江浙,甚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67。

其二,传统产业结构下要素短缺的掣肘凸显,“土地告急、资源短缺、人口超负、环境透支”,这“四个难以为继”令经济活力不足。

其三,产业长期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末端,后劲不足。

其四,转型期经济和社会问题的集中凸显,对广东形成了不容回避的压力。

借用物理学原理:不均衡、有落差便能产生势能,进而转化为发展动力。地区发展不均衡当然不值得庆祝,但客观上也给了企业在一个省内回旋的纵深空间,增加了广东对不同梯级产业的容纳能力。更有目共睹的是,这对广东加快转型形成了倒逼态势。广东人有一句口头禅,“转得快、好世界”。谋求转型,破茧化蝶,广东在主动求变的道路上,再次展现了敢为人先的岭南个性。

超越产业的层面不难看出,

“双转移”的本质就是“双转型”――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双重转型,也就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目标:产业上台阶,用创新赢得尊严,留住微笑曲线的“嘴角”部分;公众福祉上台阶,社会更公平和谐,实现“包容性增长”。这种双重转型涵盖了科学发展的几个基本要件,形象地说,它又是一种“幸福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落脚点,还是让人生活更有尊严。

值得一提的是,“双转移”、“腾笼换鸟”等概念的提出,与国际金融危机不期而遇。如何止住经济急速下滑的颓势,成为各国优先考虑的问题。这种气氛,并未拦住广东人“幸福转型”的决心和步子。省委书记多次激励广东人,以当年改革开放初期“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也闯出一条新路。在金融危机最深重的时期,他更说过一句可谓振聋发聩的话:

“政府决不能去干市场经济不允许干的事情,不能去救落后的生产能力。”这话被证明是有底气的――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的2010年初,广东便画出了一道亮丽的V型复苏曲线:“量”飘红――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反弹31.0%,财政收入实现62.3%的上升,经济增长率实现9.5%的增长;“质”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9.1%,人均GDP增速仅比GDP赠速低1个百分点,创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1/3……

对广东而言,金融危机反而成为“弯道超车”的良机。

“双转移”作为这场转型之役的重要抓手,成为撬动经济社会转型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双赢杠杆。在广东人看来,金融危机降低了产业转移的成本。“双转移”促转型成效显现。“腾笼换鸟”与“扩笼壮鸟”、“筑笼引鸟”并举,“就地转型”与“异地转移”互补,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转型迈出新的探索性步伐。

当然,作为一种先行的试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