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系统观 国家数字信息资源战略 规划模式 环境分析
[分类号] G250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Environment Analysis Method and Planning Model Based on System Theory
Sun JianjunKe QingCheng Y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Abstract] Study the appli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PEST method in the analysis of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environment, provide a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plan model based on system theory. In the model, the pla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 environment analysis, function judgement and strategy formation.
[Keywords] system theory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plan model environment Analysis
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于系统观的战略规划思想在企业战略管理中逐渐被重视,其依据战略管理的系统特性,明确战略管理系统的环境因素及其作用,旨在建立一个开放、有效的战略管理系统。战略管理系统的环境因素包括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有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制度、人及利益相关者、信息渠道。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行业环境因素和一般环境因素,行业环境因素主要有竞争对手、供应商、行业政策等,一般环境因素指社会、文化、科技、政治、法律。这些环境因素都具有相关性,他们相互作用。通过系统地对战略环境因素分析,形成科学的战略,这便是系统观思想在战略规划中的应用[1]。
1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环境分析方法
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是对数字信息资源发展中的战略性重大问题进行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谋划。它是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来讨论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和管理问题,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目标,建立和扩大竞争优势,而对各种数字信息资源生产要素(包括数字技术、数字资源和数字信息管理体制等)及其功能所作的总体谋划。数字信息资源对组织、国家来讲承担了双重角色,既是必不可少的经济资源,又具有驾驭其他资源的能力,因此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更需要从系统的角度综合研究[2]。
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关键是对环境的分析,对于国家数字信息资源战略来讲,外部环境为一国之外的全球环境,内部环境则指的是一国内部的条件。环境分析即为对全球的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环境的分析和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环境的分析。在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环境分析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是PEST方法。
1.1 PEST方法基本思想
PEST方法是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这些影响组织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是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具体的衡量因子见表1[3]:
PEST方法将所有与组织发展相关的一切外部因素分为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这四类,对每一类又细分了其具体影响因子,对这些影响因子的综合分析是PEST方法的核心思想。PEST方法是一种定性的评价外部环境的方法,其优点是能做到科学全面、具体细致的识别环境的条件和变化因素,且简单可操作性强,因此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用于外部环境的分析,我们也将其应用到内部环境的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战略规划分析方法。
1.2 PEST方法在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外部环境分析中的改进
如果直接将PEST方法应用于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中会发现有许多子指标并不适用于数字信息资源相关活动中,例如,数字信息资源受技术的影响较大而受经济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衡量技术环境的子指标只有两个,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分析的需要,经济环境指标却又显得过多。所以若要得出正确的分析结果,必须对现有的PEST方法结合数字信息资源的特征进行改进。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研究了影响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具体内涵。2003年,美国南康涅狄格州大学通信、信息和图书学院学者和他的学生调查了开展“数字图书馆”项目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要思考以下问题[4]:
1)数字化时选择那种原材料作为数字化收藏对象。
2)数字化实践采用哪些标准、规则和指南。
3)数字化中有哪些与版权和产权相关的信息政策法规。
4)数字化实践中最关键的技术问题是哪些。
5)数字化实施中,在硬软件开发、系统设计和人力资本方面,图书馆的技术市场定位的发展趋势和兴趣所在。
根据国内外在数字信息资源研究方面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国家层次的中的PEST方法包含如下分析要素(表2):
2 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
基于系统观的基本思想,笔者提出国家层次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如图1*。
在进行正式的战略规划过程之前必须做的工作是战略背景研究,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概状进行分析,得出规划的理念和规划方法。规划的理念是在正式的战略功能定位之前对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要实现的效果和产生的影响的初步构想,即数字信息资源的战略功能是具体而明确的,规划理念则是较为抽象和假设性质的,可能借鉴的是其他行业的思想,可能引用的是经典的哲学理论,但在后续的战略规划过程中能起到指示和引导的作用。规划方法的选择也是非常关键,通常一个数字信息战略的形成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规划方法。我们提出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将数字信息资源看成一个整体,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因此可以称为是一种基于系统观的战略规划模式。这一战略规划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2.1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总体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
这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步骤。环境分析是为了掌握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力量,以便及时作出有效的反应,回避风险,识别危险和机遇,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优化长期或短期的规划。数字信息资源的环境分析即为识别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宏观环境和内部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得战略规划能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5]。
我们将这些因素分为全球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总体环境和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内部条件,采用的是前面提及的PEST分析方法,从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四个方面来分析。政治维是指与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相关的国际政治环境。经济维是与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全球经济环境。技术维指数字信息技术,如当前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其中许多技术都对数字信息资源产生影响。社会文化维是从社会人文角度来考虑的一个尺度。通过将影响数字信息资源的外部因素划分为这四维,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识别外部的环境。对于数字信息资源的内部能力的分析,要抓住的关键问题是组织内部数字信息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规律,组织内现有的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组织对数字信息资源的政策导向等。目的是识别组织开展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资源能力,亦即进行可行性条件分析,需要在组织内部开展充分的调研。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构建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SWOT分析模型,即明确数字信息资源发展面临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
2.2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功能定位
这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首要任务,前文提到,由于数字信息资源的多重角色,决定了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功能的多元性。这一阶段要明确数字信息资源的战略愿景和战略使命陈述。
①战略愿景(Vision)
按照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弗雷德・R・戴维的观点,愿景就是解决企业要成为什么(what do we want to become) 这个基本问题。例如我国联想集团的战略愿景就是“未来的联想应该是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6]。许多企业家理解愿景就是是企业难以实现的战略目标,更多的是企业家的一种追求,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通过愿景的确立,能起到激动人心的作用,因为愿景并非是虚无缥缈的,而是需要超乎常人想象的信心与毅力才能实现。
数字信息资源的战略愿景即为明确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朝哪个方向发展,表达了战略规划的宏观愿望。例如新西兰的国家数字战略中,战略愿景是“为所有的新西兰人创造一个数字化未来。数字通信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提高了民主化进程、为新的机遇打开了大门。我们必须借助技术的力量将公众和与之息息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表现出我们的创造能力,发扬独有的毛利文化(the culture of Māore),增强和南太平洋邻邦的交流”[7]。
②战略的使命陈述(Mission statement)
在企业战略研究中,使命陈述是解决企业是什么(what is our business)这个基本问题,和愿景相比,企业使命是在企业愿景基础上,具体的定义到回答企业在全社会里经济领域经营活动的这个范围或层次。企业使命是比愿景内容更具体、更符合实际的概念。
按照戴维的研究,使命应包括以下九个要素:顾客、产品或服务、市场、技术、对生存,发展和利润的关注、理念、核心竞争力、公众形象以及对员工的关心。这九个方面也成为评价一个企业战略使命是否合理的标准[8]。
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中也要求能准确的定位战略的使命。同样的在新西兰的国家数字战略中,其中内容战略的使命陈述是为新西兰公众提供无缝的、便捷的信息访问渠道,使公众获取与之生活、工作、文化相关的重要信息。具体的使命为:到2006年12月,制定和国家内容战略;开发在线文化门户;实施国家数字资产档案项目“Te Ara-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和毛利语言信息项目“the Maori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gramme”;通过合作伙伴资金来开展现有内容数字化以及新的数字内容的创作。
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的确立对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德鲁克曾说过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愿景和使命是战略家的首要责任[8]。愿景能对群体产生激励、导向作用,让这些群体产生长期的期望和现实的行动,在企业使命得以履行和实现的同时,自身的利益得到保证和实现。凯勒对前人研究上归纳出使命陈述的价值是:一有助于战略规划与组织文化相契合,使战略规划的实施获得坚实的组织文化支撑。二是合理建构的使命陈述具有重要的外部影响力。因为使命陈述表述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甚至能施加影响的边缘群体的利益。同时,使命陈述也表述了存在于组织与受众之间的“契约”[9]。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进程中,国家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已逐渐清晰,我国的国家使命是建设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平共处的和谐社会。我国的国家愿景是把我国建设成为能够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的国家战略目标是2020年左右实现小康社会、在21世纪中期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这些都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形成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依据。
2.3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形成
这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最终目的,也是前面两个阶段的最终研究成果。经过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后,需要为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制定正确的战略。战略内容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法律政策、标准规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组织机构和最佳实践。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重在管理,一个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为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因此应根据战略的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并建立相应的执法部门对突发事件进行初步的控制。数字信息资源标准规范的建立是从源头上做好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管理工作的基础,战略的其它内容都要贯穿和体现这些标准规范。现有的许多标准规范如内容描述标准DC,唯一标识符标准,开放档案信息参考模型OAIS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创新是指积极探讨对数字信息资源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数字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商业模式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增加资金收入的行动,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募集资金,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相关产业的经济利润。组织机构是指要建立一个统一、协调、合作的组织机构,各部门自觉履行各自的角色和责任,接受统一的监督,共同促进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最后,还要在实践中积极探讨可行的实施模式,寻找最佳实践方案。经过这三个阶段,便完成了一个系统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过程,下一步便转入战略实施阶段。
3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1)既考虑到影响数字信息资源的外部环境又考虑到与数字信息资源相关的内部条件,采用系统综合的思想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一个全面、客观、综合的战略分析基础。(2)运用了PEST环境分析方法和SWOT分析模型。PEST方法将外部环境用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四个维度来衡量,使得抽象的战略规划过程变为科学的、具体的、可行的分析过程。SWOT方法则根据环境分析结果得出数字信息资源发展所面临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从而构造了清晰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分析框架,进一步促动战略的形成。(3)将战略功能定位作为一个单独的战略规划阶段,显示了战略功能定位判断的重要性,明确了战略功能定位在战略规划的作用。它是整个战略规划工作的主导思想。(4)最后,提出了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内容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法律政策、标准规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组织机构和最佳实践这六者。
参考文献:
1董小焕.论企业战略管理的系统观. 集团经济研究, 2006(10):1
2Orna, Elizabeth. Information Strategy in Practi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ilogy, 2005,56(14):1556-1557
3欧斐生.台湾生技产业经营环境与经营分析模式之应用探讨.台北:国立成功大学管理学院, 2002:26-28
4Liu Yanquan. Impacts and Perspectives of Digitization Practice in the US Libraries. Digital Library Forum, 2005, (11):1-9
5Wende,Zhang. Enterprise Strategy’s Studying of paten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2004,23(1):108-111
6经盛管理咨询.中国企业文化战略:愿景引航.省略/manager/200605/476.html.2006-05-26
7Minis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nister of Communications. The Digital Strategy: creating our digital future. digitalstrategy.govt.nz/.2006-9-10
贵州智能终端产业从空白到崛起,仅仅用了两年半时间。这一切都得益于贵州以大数据为支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的战略决策。
走进贵州财富之舟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上千名工人正忙碌而有序地进行手机整机组装。2016年3月正式投产的财富之舟主要从事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产品的组装工作。自投产以来,公司共建设16条三代高速贴片设备 、可实现主板贴片,月产能达8KK PCS,投资建设54条组装线,可实现整机组装月产能达7KK PCS(智能机组装月产能5KK PCS)。
利用数字技术,致力于智能终端制造的企业不仅仅只有财富之舟。目前,贵州智能终端生产主要集中在遵义、六盘水和贵安新区等地,以富士康、以晴集团、财富之舟、百纳威等国内较大规模的智能终端生产集团为代表。除了为iPhone、华为等众多一线大牌代工生产高端的4G智能手机外,还兼顾生产2G、3G功能手机出口亚非等地。一批大型智能终端生产企业相继落户贵州。
――贵州以晴光电集团2014年落户遵义新蒲新区,企业的产值每年增速都保持在40%左右,短短三年时间,集团产值、销售收入双双突破100亿元,成为贵州首家电子行业百亿级企业,带动7000人就业。
――贵州富泰通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研发、制造、销售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手机智能终端的高科技公司,带动当地3000多人就业,实现年产值近百亿元。
――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从最初生产笨重的CRT显像管电视起家,到西南地区智能电视制造的领军企业,2016年企业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数字电视年产量已达到123万台。
按照《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到2020年,贵州将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烟酒饮料等领域建成100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并形成一批智慧制造模型、模式、技术标准规范,且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规划》明确,到2020年,贵州智能终端产品制造产值将达1000亿元,集成电路产值达250亿元,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产值达到25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500亿元,通信服务业业务总量超过1500亿元。
贵州将推进高通服务器芯片、贵阳“901”面板、财富之舟智能终端、浪潮集团服务器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服务器、智能电视、教育多媒体机、医疗健康电子设备、智能穿戴设备、智能车载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打造贵阳、遵义、贵安新区等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以华芯通为重点,推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研发,发展液晶面板及模组、新型电子元器件、智能器件、新型电子材料、光电显示器件等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责任编辑/蒙 B)
贵阳数博会已成功举办两届,始终秉承“国际化、专业化、高端化、可持续化、产业化”的核心理念,已成为全球大数据领域的顶尖盛会之一。贵州正生长着一棵智慧树,发展大数据产业是开了一个钻石矿。今年数博会这颗智慧树又将结出怎样的“果实”?又能挖掘出什么样的“富矿”呢?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贵州省以大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突破口,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重要方向,助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描绘出一幅大数据“钻石矿”的蓝图。今年2月,贵州省印发了《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这是全国的首个省级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以大数据为契机,贵州省不断加快发展资源型、技术型、融合型和服务型数字经济,构建数字流动新通道,释放数据资源新价值,激发转型升级新动能,培育数字应用新业态,打造信息产业新高地。
贵州主要从几个方面开展数字经济建设。第一,建设中国南方数据中心。贵州把阿里巴巴、苹果、华为,以及中国电信、移动、联通等汇聚一地,形成中国南方的数据高地,争取进入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战略布局。第二,在制造、金融、扶贫三个领域重点发力,打造新一代中高端数字产品,建立中国西部智能研发的生产基地,实施“互联网+农村电商”,提升农村信息化服务和电子商务的水平。第三,扩大三类数字化应用:在商用领域,贵州开展千企改造工程,以及大数据专项行动,利用贵州正在实施政府数据聚通攻坚会战,带动全世界资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互联互通。在民生方面,推动数字扶贫、智慧交通、旅游、智慧医疗的融合应用。第四,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各项基础,包括硬件基础、人才基础和安全基础。
在本次数博会上,很多厂商展示了大数据的“黑科技”。举例来说,一台被称为“小黑”的设备,是中国第一代商用级全景照相设备,100%中国制造。“小黑”将执行全景报道数博会的任务。它集图片数据采集、图文生成平台为一体,从图片采集到生成手机分享页面,全部时长不超过180秒。
(一)抢抓机遇,实现国家档案馆建设的新突破
馆库面积狭小、设施设备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市档案事业发展的突出瓶颈。各级档案部门应以积极的心态,克服畏难情绪,努力争取当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早日实现各级档案馆库建设的跨越式前进。
(二)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档案资源建设
档案资源是档案工作服务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我们应加大档案资源整合力度,不断丰富馆藏资源,优化馆藏机构。各级档案部门要把收集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深入开展档案资源调查,制定详尽的收集计划,通过建设新馆、改扩建旧馆、改善档案装具等多种办法,切实提高接收能力,加大收集力度。不但在数量上要有新的突破,内容上还要突出地方特色;不但要依法开展常规接收,还要不断拓展档案的收集范围,特别注意向社会和民间征集有利用价值的档案及各种资料。
(三)攻坚克难,加快档案数字化工程建设
按照省局要求,各级档案部门尽快健全领导体制,制定周密计划,争取更多资金,完善设施设备,吸纳培养人才,实现全市档案数字化工程与全省档案部门的协调同步发展。要加大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工作力度,优先将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相关的民生档案数字化,及时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2012年全市力争完成200万幅的扫描任务。
(四)常抓不懈,切实加强基层单位档案工作
档案部门对各基层单位档案工作做到监督到位、指导到位、检查到位、服务到位。要以档案行政执法检查为主要手段,将执法检查与业务监督、指导结合起来,扩大执法检查的覆盖面,增加频度,强化力度。每年应至少组织一次对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的检查,消除空白与死角,为日后大量合格档案接收进馆奠定基础。各级档案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项目档案工作的指导力度,实现我市三年大变样、港口建设等专题档案的规范整理和有效利用。市档案局还将加大对渤海新区档案体制建设的督导力度。
(五)开拓创新,扎实开展农业农村档案工作
结合我市实际,继续探索新形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促进农村的民主和管理,建立和健全土地承包流转合同档案、宅基地档案、农技档案、财务档案等,巩固和完善乡镇、村级档案工作,努力改变我市乡村档案工作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努力探索整合农业农村档案信息资源的新方法、新模式,使我市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焕发新的活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关键词:甘肃省;文化产业;区域经济增长;关系
1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1 文化产业发展产值
“十二五”时期,甘肃省文化产业实现高位持续快速增长,由起步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从1.26%增长到2.3%,资产总量从227.5亿元增长到578.45亿元,法人单位数从3855户增长到1.1万户,法人单位从业人数从8.84万人增长到20.25万人。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实质性签约项目1319个,落地932个,项目落地率为70.66%;签约合同金额达5893.43亿元,到位资金1216.88亿元,资金到位率为21.64%。建立了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9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省级示范园区、23个省级示范基地。新建数字影院109家,实现县级以上城市数字影院全覆盖。
1.2 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随着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成功获批,日前,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科学谋划,采取有力措施,厚植发展优势,破解发展难题,切实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彰显甘肃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规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文化管理体制充满活力,文化产业体系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富有效率,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全省文化产业年增加值超过500亿元,占当年全省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甘肃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使甘肃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西部现代文化创新的新高地。《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着力构建传统优势产业体系、新兴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等三大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陇东南文化历史产业区等三大特色文化产业区;着力加强骨干文化企业、市场体系、人才队伍、文化品牌、开放合作等五大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完成“五个一百”目标,重点建设10~2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 甘肃省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1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世界上,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也是现代新兴的朝阳产业,同时文化产业也是现代信息化时代下的新兴产业,是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新动力,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经济价值没有完全被开发、实现出来,产业下游化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够实现经济的发展。美国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经济增长主导产业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工业经济的作用逐渐衰减,现在提出文化知识产业的概念,将知识产业实现科学合理化的分支,促使知识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比逐渐提高,在现代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文化产业逐渐由文化知识产业扩展为文化产品,大众文化产品类型日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还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2.2 文化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
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新兴产业,产业的发展改善了传统的产业结构。文化产业主要是文化知识产业,其中包括多种文化产业类型,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包括娱乐性文化产业、工业文化产业以及学术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类型,各种类型的产业的经济价值不断被扩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其中工业文化产业主要是指产品的文化价值,工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有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传统区域产业升级。在甘肃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可以看到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具有母企鹅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一定程度上,这两种元素的基本界限比较模糊。在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文化逐渐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关键点。
3 促进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3.1 培养文化产业所需的人才
甘肃文化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表示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塑造本土的骨干文化产业,甘肃在进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坚持“重质不重量”的原则,重视培养高质量、高素养的文化人才。在文化人员的投入上,政府加强与文化企业的联系,了解文化产业的实际需求,制定优惠、可靠的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的附加价值,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2 调整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
在结构的调整上,文化产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充分分析当地的产业结构,能够发展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例如发展历史文化产业(莫高窟文化),特色城市文化(兰州)、生态文化(河西走廊)等,根据本地的特色,不断扩充地域产业的类型,促进传统的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3 扩大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
扩大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首先要将当地的文化产业的品牌优势发挥出来,发挥品牌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人进行文化消费,可以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建设特色文化消费市场,并且将文化产业市场集中起来,扩大市场的规模,提高城市人民文化消费的能力,增加文化产值,进一步的促进甘肃经济增长。
4 结语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文化产业投入人员、资金不断增多,文章产业的总产值不断增多,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企业与政府共同支持,快速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组建文化产业基金,同时还要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提高文化产业人员的质量。政府应该制定一些文化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输入人才,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优化文化产业的结构,最大化的发挥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提高文化产业市场集中度,在甘肃省培育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提高地域文化消费力,提高文化产业的产值,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黄倩倩.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464+468.
[2] 邬连东.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5(6):785-791.
关键词:数字内容产业;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4/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4-0064-09
一、两岸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与合作的背景
数字内容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将信息技术与文化内容交融汇合的新兴产业。它以创意为核心,以数字化为表现形式,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和较强的增长带动性,其产业源头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容创作,下游则是与这些内容相联系的技术开发、相关软硬件的研制生产,围绕着内容创意,还可衍生大量的产品与服务。数字内容产业对于宣扬各国民族文化、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也有重要意义。2001年以来,数字内容产业在全球增长速度保持在40%以上,成为许多发達国家的重要支柱,如英国是第一个用政策推动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创意产业的国家,创意产业占GDP的8%,数字内容占创意产业的份额超过85%。美国数字内容在信息产业中的销售额比重接近50%,而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正是美国增长模式的支柱所在。日本数字内容产业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产业,韩国将以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
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大交流、大合作的局面已然形成。两岸和平发展,不仅要有经贸合作,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交流。总书记2012年会见来访的中国荣誉主席吴伯雄时就强调:“要继续稳步推进两岸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双方还应该积极考虑在文化教育领域商签相关协议,以推动两岸文教交流机制化和向更高水平迈进。”早在2005年,第五届两岸经贸论坛就首次将议题从经贸领域延伸至文化教育领域。新加坡《联合早报》也指出:“两岸经济联系日趋密切,现在就是开始文化整合的时机,只有培养文化认同,两岸的政治融合才会水到渠成。”两岸数字内容产业合作既是两岸经济合作,又是两岸文化交流,既有利于两岸数字内容产业利益最大化,又有利于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台湾当局2010年5月正式提出“黄金十年”愿景,中国大陆也于2011年颁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今后一段时期,两岸经济都将进入结构调整与转型期,数字内容产业是两岸都重点发展的产业。2010年6月《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为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自由化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两岸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搭建两岸数字内容产业合作平台,推动各自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
两岸数字内容产业合作也是我国在世界文化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必经之路,两岸业界先进对此多有共识,呼吁抓住机遇,牢牢树立共同发展中华数字内容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两岸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比较
由于两岸处于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两岸数字内容产业的产业界定、发展背景、发展规划以及发展程度等方面,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
(一)两岸数字内容产业的产业界定
台湾将数字内容产业称之为数位内容产业,将其定义为:“提供将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资料加以数字化并整合运用的产品或服务的产业。”该产业涵盖次产业:数字游戏、电脑动画,数字影音应用服务、数字出版与典藏、数字学习、行动应用服务、网络服务、内容软件,前五项为核心产业,后三项为关联产业。
中国大陆目前对数字内容产业还没有明确的官方定义,直属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赛迪顾问将数字内容产业定义为:“依托数字技术和分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影音、动画、出版等产品和与服务的新兴产业。”赛迪顾问认为,数字内容产业的产业链环节众多,细分产业涉及面广,将大陆数字内容产业分为六个次产业:数字影音、数字游戏、数字动画、数字学习、数字出版典藏、其他(包括提供数字内容制作与应用服务所需的软件工具和平台)。
两岸对数字内容产业的界定和次产业的划分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台湾将数字内容产业分为核心产业和关联产业,大陆则笼统的将“提供数字内容制作与应用服务所需的软件工具和平台”这些关联产业归为“其他”。
材料一 表 2007-2011年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率及进口铁矿石价格
②《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行业集中度指导目标为60%。
材料二 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国际市场需求减弱,我国钢铁业产能严重过剩,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了《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要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形成比较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要求,钢铁企业要将产品升级放在首位,推动产业转型;钢铁行业要通过兼并重组产能,调整区域内产业布局。
材料三 在我国钢铁行业进入微利时代的背景下,某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投资数百亿发展“非钢”产业,包括养猪、种菜等。对此,小林同学认为,企业应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只要合法经营、能挣钱、养猪、种菜完全可以,其他的都不重要。但是也有同学持不同观点。
运用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⑴根据材料一中的表和图指出钢铁行业的现状。(7分)
⑵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公司经营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三中小林同学的观点。(13分)
首先,科学有序审题。主观性试题通常有背景材料和设问两个部分构成,图表题背景材料包括图表数据。图表是为设问服务的,设问是命题测试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考生在解答主观性试题时,审题顺序往往是阅读背景材料,思考问题。考生在解答主观性试题的正确解答时一定要注意正确地审题顺序。先阅读设问,再结合背景材料。如例题中第一问使用的背景材料是材料一,这样解答该问所涉及的背景材料是材料一,如果考生结合材料二或者材料三回答,就不正确了。第二问解答的问题就是材料三中小林同学的观点,即“企业应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只要合法经营、能挣钱、养猪、种菜完全可以,其他的都不重要”问题的评析。这样,我们对问题的解答更加具有目的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解答。
其次,恰当处理数据。图表题大多有图和表格构成,其中图包括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以及柱状、折线混合图。在处理表格和图中的数据时,一定要看清图表题的标题,包括大标题和小标题。如例题中表的大标题是“2007-2011年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率及进口铁矿石价格”,其中隐含了“重点钢铁企业利润率”和“进口铁矿石价格”两个小标题,这是表格中需要比较的主题。图的标题是“2007-2011年我国钢铁产业粗钢产量及行业集中度”及“我国钢铁产业粗钢产量”和“行业集中度”两个小标题是这个图比较的主题。在分析数据时坚持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分析方法,按照“纵比比变化,横比比差距”的原则,在纵比中把握趋势,分析成就;在横比中归纳差距,找出不足。例题材料一中表格和图的标题中均有“2007-2011年”的字样,时间意味着变化,需要考生坚持“纵比比变化”的原则把握其中变化趋势。表格表明2007-2011年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率呈下降趋势,而进口铁矿石价格呈上升趋势。图的分析要注意把饼状图和柱状图、折线图区分开来,前者是相对数字,只是一种比例或者比重,千万不可混为绝对数字。例题中图是柱状图和折线图合在一起的混合图,体现了2007-2011年我国钢铁产业粗钢产量及行业集中度均呈现上升趋势。注意结合表格、图以及注等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纵比基础上与注②进行横向比较,找到我国当前距离《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行业集中度指导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再次,把握内在联系。解答政治主观题,我们既需要弄懂各问分别问的是什么,又需要把握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图表与图表之间也不是彼此孤立的,其中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经过比较,抓住这个联系,我们就会产生新的认识。图表主观性试题的第一问基本上都需要考生对材料中数据的归纳推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数据归纳既是正确解答第一问的必须,又对后几个问题的正确解答提供帮助。因此,我们在图表题的分析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把握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例题的第二问要求考生结合上述材料,就是要求考生也要结合材料一数据的分析结果,并将这个结果作为第二问解答问题的切入点。如在第一问分析中我们发现我国钢铁企业存在着“产能过剩”和“利润下降”等问题。在回答第二问中对小林同学的观点进行评析时,就必须针对第一问我国钢铁行业现状分析的结果进行解答,否则就文不对题,偏离了设问的要求。
最后,明确教材考点。图表主观性试题的解答除了依据数据的分析之外,还需要准确地回归教材,找到符合要求的理论支撑。我们可以在设问或者材料中通过把握关键词,以这些关键词为桥梁,实现试题材料向教材的准确回归。例题的第二问明确考生需要综合运用《经济生活》的“公司经营”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辨析小林同学的观点。再结合第一问的分析,基本上可以明确从企业盈利为目的,到公司经营成功的关键(尤其是科技、管理和创新)以及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对小林同学观点的完整认识。
图表主观题是由数字到术语的转化,她以数字来表达某种现象,在回答问题时必须用术语概括这一现象。我们必须在由数字到术语表述基础上,揭示出本质。这需要我们正确地把握图表题独特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提高审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答题的成功率。
参考答案:⑴材料一中的表表明,2007—2011年间,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率总体下降,进口铁矿石价格总体上升。材料一的图表明,2007—2011年间,我国钢铁产业粗钢产量不断增加,行业集中度逐年增长,但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政策利好 靴子纷纷落地
2012年3月28日,最新落地的《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是《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举措,也是指导文化系统“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
倍增计划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目标,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
倍增计划从文化产业主体、产业布局、驱动力、重点领域与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十二五时期,文化部辖内的文化领域的发展做了详细重点突出的规划,并把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11个重点行业成为文化部重点扶持对象。
以娱乐业和动漫业为例,娱乐业提出要打造5-10家具有较大产业规模和较强竞争实力的娱乐业品牌,使国产娱乐设备、国产原创娱乐内容占据国内市场60%以上份额。到2015年,动漫业增加值力争超过300亿元,着力打造5-10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国产动漫品牌。特别是游戏业,到2015年,市场收入规模要达到2000亿元。
这些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政策中,文化企业直接能得到实惠的就是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
在财政投入方面,《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曾明确提出要加大财政对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并会增加财政支出当中文化的占比。据相关统计,2011年全国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投入共1890亿元,完成财政部预算的110%,其中中央财政收入达到416亿元,比上年增加32%。十二五期间,各大银行也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例如国家开发银行计划提供逾2000亿融资支持文化产业,截至2011年底,国开行当年对文化产业实现贷款发放381亿元,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到1204亿元。
为了鼓励发展新媒体和新的文化业态,税收优惠政策陆续出台。动漫、网游等数字文化产业领域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已经落地开花,包括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进口关税等税种的优惠,将为高质量的动漫产品提供发展空间,有利于我国动漫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文化产业离支柱有多远
国家给予文化传媒产业如此多的红利政策,其目的正如“十二五”规划所要求的一样,力争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国内的文化消费需求加上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需要,使得文化产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目前正是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的过程。高华证券研究表明,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比对分析,发现文化消费需求在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之后才有所放缓。而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是5540美元,所以当下正是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的阶段。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文化娱乐支出越来越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因素。
同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新兴的文化产业可以带动整个文化消费领域的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
那么文化产业离支柱性行业还有多远的距离?
民生证券认为“支柱性产业”的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需要达到5%以上。因为按照国家的规划,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从2010年的2.8%提高到2016年的5%。2010年我国GDP总量为39.8万亿元,2015年总量预计达到55.8万亿元,年均增长7%。那么,按此测算,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应该达到2.79万亿元。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 “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继续贯彻落实省、市、区相关部署和任务,继续以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为目标,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动力,以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为抓手,积极主动融入一体化发展进程,为实施“营商环境联建、重点领域联管、监管执法联动,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市场发展互融,逐步实现统一市场规则、统一信用治理、统一市场监管”的“三联三互三统一”工程,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二、 “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
1.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准入环境。落实市场准入政策共享和“放管服”改革协同,为地区市场主体准入提供便利化服务。统一市场准入规则。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实现业务流程、条件要求、解释口径、办理时间“四个统一”。加快实现证照管理一体化,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事项相同、改革措施相同。协力推进“一网通办”建设。共同落实数字政府建设,构建跨区域政务服务网,强化公共数据交换共享,完善网上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电子文书归档等功能,统一电子营业执照运用场景。按照市级的统一部署设立地区“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加强政务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提供区域性一体化受理、收件、查询、发证等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
2.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监管环境。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监管制度创新,营造规则统一、公开透明的监管环境,全面提高市场监管效能。落实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推动“双随机公开”、抽查检查等信息在区域内充分共享应用,落实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标准、企业信用修复规则、实现信用监管标准互认结果互用。对重点监管领域和对象实施精准监管,对守信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对失信企业实施重点监督和联合惩戒。落实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工作。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创造、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鼓励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加强地区行政执法,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案件移送制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配合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满意消费行动,共建区域内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共同推动经营主体自律,配合打造统一的消费投诉公示平合。推进消费领域社会监督。协同监管网络交易。充分发挥全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系统平台作用,注重整合辖区电子商务经营者基础信息、经营信息、监管信息等信用数据,开展研究分析,实施分类监管。落实地区网络、合同案件查办协作机制,协同破解新形势下的网络监管难题。
3.合力打造一体化的质量供给环境。配合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建设。在信息、业务、资源各方面配合推进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工作协同联动、效率共同提升。配合建设和华东地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促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培养计量技术人员,互派计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交流互动。推动特种设备监管一体化。推进特种设备单位、人员、设备信息互查互享,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运用。
4.合力打造一体化的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全面建成责任体系更加健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程监管更加科学,“党政同责”、“四个最严”、“四有两责”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履行,社会满意度全面提升的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有效遏制制假售假、无证经营等行为,杜绝和控制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控制和减少较大及一般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继续巩固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成果,积极配合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继续深化食品安全“四项治理”行动,全面推进小作坊登记和小餐饮、小摊贩备案管理。保持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的高压态势,公开违法违规、虚假欺诈产品和企业信息。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基础,推动实现顺向可追、逆向可溯、风险可控的地区食品领域全产业链追溯体系。不断推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三、 “十四五”期间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共同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和“十四五”期间各项重点工作。“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2800字范文稿当前,以信息技术和数据作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过近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经济大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准确研判“十四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地缘新特征新变化新趋势,对于维护延长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增强提升国际塑造力影响力引导力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社会前进动力,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强国建设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加快发展数字科技,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坚强基石。尽管我国是数字科技应用大国,却不是数字科技研发强国,很多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因此,须加强数字科技关键技术攻关和布局,以数字科技大突破带动数字经济大发展。
一是采取清单制梳理我国数字科技的短板软肋,短期内寻找可靠的替代源和备份源,使“卡脖子”技术不因外国的封锁而断供。
与此同时,发起专项研发计划,集中力量攻克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短板,补齐数字科技研发链。
二是面向数字科技前沿领域,设立国家或世界实验室,牵头发起全球大科学计划或工程,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主动嵌入全球数字科技创新链条和生态系统,吸引和积聚全球创新人才。
三是支持数字科技试点应用,积极利用智慧城市、智能工业、智慧医疗等发展契机,推进数字新科技先行应用,为数字科技应用提供试验平台和应用场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数字基建,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我国在发展数字基建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相对而言比较滞后。由此,应科学决策、统筹布局,把数据中心、场景中心、区域中心、应用中心有效结合。
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要有战略导向和规划牵引,前瞻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共同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正确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做好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规划布局、互联互通等,引导数字基础设施的有效投资和有序建设。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充分考虑本地发展情况和财力承受情况,尤其要根据实际需求开展数字基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注意避免一哄而上,形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三是正确处理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以需求为牵引,把应用场景建设置于数字基建的重要位置,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依托自身需求参与数字基建,并开放为社会使用,实现数字基建供给和需求精准匹配。合理跨区域布局数字基建,将数字基建同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打通,形成产业链应用生态。
加快发展数字贸易,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强大引擎。随着5g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b2b为主导的产业互联网推动的企业间数字贸易将成为拉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另一强大引擎。须顺势而为,充分发挥我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先行优势,依托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数字贸易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经济的效益与质量。
一是继续做大做强消费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利用数字技术“在线化、无接触、可传输”特性,进一步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数字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更多高端便捷的消费选择。加大主要电商平台的全球化战略布局,通过收购或自建本土化网站,建设更多海外仓、展贸中心和营销服务中心等,带动更多中国产品与服务进入海外市场,形成国内国外双循环,拓展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
二是培育壮大产业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制订实施产业互联网国家战略,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生态,共享产能、技术、数据、人才、市场、渠道、设施等,促进产业互联网带动的新型数字贸易快速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稳步推进数字货币,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抓手。当前,各国高度重视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实践,竞相加快央行数字货币布局。对于我国而言,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零售支付体系发达,同时,较早启动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理论研究,加快了央行数字货币试点落地步伐。展望未来,须顺应全球数字货币发展趋势,及早谋划、动态应对、争取主动。
一是加快战略布局,协同推进人民币数字化与国际化工作,实现国际国内同步部署,强化央行数字货币与数字贸易、数字经济的联动发展,助力人民币更好承担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的计价、支付、结算职能并发挥世界储备货币角色。
二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优先选择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先进地区整体落地,及时总结央行数字货币发行、运营与管理经验,有序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多场景推广应用进程。与此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央行数字货币与其他零售移动支付方式联动互促、协同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三是深化系统研究,加强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金融运行体系及国际金融格局影响的分析研究,包括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现实影响和预期影响、直接影响和关联影响等,推动数字货币法律体系、监管体系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数字治理,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制度保障。数字经济正在重塑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和运行规则,对传统治理方式构成巨大挑战,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为数字经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十年前,中国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设为标志,实施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而深圳就是以不断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
当前,世界经济已缓慢复苏,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却继续呈现。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
总体看,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艰难曲折。在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贡献。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国内的土地和劳动力等成本的不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在当前的全球形势下,以往过度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今年三月,中国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未来五年中国要着力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促进使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在规划纲要中首次将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将是中国今后五年发展的一大亮点。目前,国家发改委同有关部门已经编制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生物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高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基于全球科技创新的成果。因此,在中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必须深化国际合作,必须深入参与全球化的研发、全球化的生产和全球化的市场。
近年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中国与相关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与空客、波音、英特尔、微软、日立等著名高技术跨国公司的合作扎实推进。为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在世界各国新兴产业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相信,与世界各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互信,提升合作层次,拓展合作渠道,丰富合作形式,着眼未来,一定能深化相关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
为此,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将努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坚持对外开放。中国发展新兴产业将坚持走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道路。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促进全球多元化的创新资源投向中国的新兴产业。
第二,提高合作层次。中国将为境外企业来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境外研究机构和企业在中国建立各种形式的研发中心。中国也将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高端国际人才投身于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
信息资源规划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至关重要。其中第一要务是做好智慧城市中的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资源建设。只有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其信息资源规划指导下,切实做好综合利用最新的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新技术,主动感知资源、经济、活动、公共场所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进行信息和信息服务,大力促进城市运行和状态数据的整合和共享,才能逐步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服务智能化、城市应急快速化和城市监测实时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这是因为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跨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上,各个城市都要重点抓交通、能源、水资源、环境,以及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必须从整合的角度出发,寻求解决之道,不能只靠各自主管部门。比如,发展智能电网,不只是电力一家的事;与之类似,智慧医疗、数字社区等,也都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协调机制。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离不开信息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承载信息化建设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手段,上承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下牵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围绕智慧城市多组织机构的协同工作模式,映射到与之匹配的信息流转模式,引导城市信息资源建设有序合理发展;针对我国智慧城市的迫切现实需求,建议以跨领域、跨组织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知识共创的发展环境,支撑智慧城市各类业务应用的发展。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都遇到诸多新的问题: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改革之间,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不匹配、不平衡情况,发展中的智慧城市理念就是针对复杂的现实环境,以城市为基本管理单位,将我国应对新形势下问题的智慧,通过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努力,以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为抓手,与创新协调发展理念相融合,形成目标协同的创新环境,以保障整体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与整合以及信息共享机制的创新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对建设中的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策略,形成支撑智慧城市科学发展战略和保障机制的信息管理体制、机制与模式。
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建设的要点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要指导建立一个智慧城市信息资源体系,一般而言可按如下分层结构加以描述,即“包括元数据资源、数据资源、服务资源三大类”。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战略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关系、创新业务协同模式对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关系,将智慧城市投入产出分析的重点落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之间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价上;并将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作为评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预期成果和考察智慧城市建设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的要素之一。
其次,在编制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中必须勇于创新,向上承接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向下牵引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有序管理,要实现有序管理就必须正确理解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正确理解城市管理创新协同工作模式,围绕创新工作模式,建立新模式下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对城市信息资源的“按需服务”便捷模式,这是关联创新工作模式与信息资源有序管理的关键。
第三,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必须紧密围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要以投入产出绩效为主牵引,高度重视将信息资源规划的逻辑分析方法与现实城市管理运行环境有序关联,科学设定智慧城市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模型,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围绕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各个领域、各个地区的相关发展规划,形成对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需求,深度挖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城市发展与创新管理中对基础信息包括人口、经济、法人和地理信息等以及业务应用信息的关联需求。
第四,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必须搭建好信息共享与基础信息校核平台,确保信息的同一性。其别要注意每一类以事件为主关联的信息资源主题应用都需要通过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与城市基础信息资源包括人口、法人、宏观经济与基础地理信息等,进行校核比对,构成城市的基础信息资源支撑,将分布在不同机构的海量数据进行清洗、切分、聚合并服务化,并按照新型管理模式,形成按需服务的能力,形成智慧城市的数据模型体系框架。
海岛保护和利用现状
自古以来,象山就对海岛十分重视,把海岛作为重要的权益类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形成独具象山半岛特色的海岛开发保护模式。
陆岛联动局面逐渐形成。坚持陆岛一体发展战略,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1234海洋经济提升工程,确立海岛发展思路和方向,推动海岛与产业、生态、文化融合开发利用。秉承科学利用海岛资源原则,理顺海岛开发保护体制,建立海岛开发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全县海岛监管机构,强化海岛统计甄别。实行海岛扶持政策,开展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制定花岙岛、檀头山等海岛旅游规划,加强海岛利用项目调研登记。科学围垦大目涂、白岩山、昌国盐场等区块,实行对部分远离陆地的海岛居民迁移制度,推动海岛渔民转产转业。
海岛产业特色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象山以南田岛、高塘岛、花岙岛等为主的大岛,充分利用海岛港口岸线优势和优越的海洋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和滨海旅游产业,逐步改变单一传统捕捞业局面,初步构建具有象山半岛特色的产业体系。海洋捕捞业,是象山的传统产业,鹤浦、高塘岛、东门岛等岛屿拥有捕捞船舶1196艘,实现海洋捕捞量15,7万吨。临港工业是象山海岛经济发展的亮点和支持点,特别是船舶制造业,已形成鹤浦万寿塘、石浦打鼓峙两大船舶制造基地以及高塘岛船舶配件制造园,产值规模27亿元。海岛旅游业扎实起步,花岙岛、檀头山’、渔山岛、东门岛等均有起色,实现旅游人数15万人次,占全县旅游人数的3%。
海岛生态文明和谐良好。实施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保护工程,强化近海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资源保护等工作,规划象山港、渔山岛、南韭山岛3个增殖放流区,积极建设韭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渔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中保护区海岛数量、海域保护面积分别占到全县的19.8%、18.2%。强化海岛生态保护,严禁炸岛、炸山取石等严重改变海岛地貌和形态的现象,严控无人岛礁开发、出租和转让,努力保持海岛生态环境。积极开展对重点海岛、近岸海域的海洋环境检测。不断强化“海质”、“碧海”、“护渔”等海洋监察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捕捞、排污和用岛等行为。
海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实施陆岛联动工程,先后建成铜瓦门、蜊瓦门、三门口等大桥,着力促进部分海岛轮渡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大岛大桥相连、有人住岛有轮渡的海陆交通格局。推动以石浦港为中心的海岛联网供水,强化南田、高塘、花岙岛等较大海岛水利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海岛兴建水库,全县有人住海岛缺水问题基本解决。加快海岛供电设施建设,推动鹤浦110kv变电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海岛受供电能力。加强“数字海岛”建设,推进“强塘固房”和标准工程建设,加快海洋环境监测设施建设,建立海洋气象、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预报系统,防灾减灾、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逐步提高。准确把握海岛定位。
营造海岛发展新优势
海岛是象山的宝贵财富,是今后发展的潜力和支撑点。要认真贯彻省委发展海洋经济的精神,积极实施“1234”海洋经济提升工程,统筹海岛开发保护关系,加快发展海岛经济,着力构建特色明显的海岛产业,进一步强化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象山打造成陆岛联动、陆岛一体的半岛县。
依托港口岸线资源,积极构建临港产业之岛。港口岸线是海岛的独特优势和资源,全县海岛岸线576公里,港口岸线18.4公里,深水岸线11.1公里。目前,全县海岛港口岸线资源主要集中在石浦港区域,如南田岛、高塘岛、打鼓峙岛等海岛。要根据省市发展海洋经济的规划,抓紧制定全县海岛发展规划,着力推动以船舶制造为重点的南田岛、以水产加工为重点的高塘岛、以风力发电为重点的檀头山岛发展,充分挖掘打鼓峙岛、中界山岛、汰网屿山、扁鸡山、里溜湖礁等岸线资源优质的海岛发展潜力,积极促进临港新能源、船舶制造、港口物流等产业发展,不断增加海岛经济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努力打造相对集中、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临港产业之岛。
依托海洋旅游资源,着力构建海洋旅游之岛。象山许多海岛,如花岙岛、檀头山、渔山、东屿山等海岛,岛上独特的海洋旅游资源具有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发展海洋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全面实施“八八”黄金发展战略,制定全县海岛旅游规划,进一步强化海岛旅游资源保护,推动海岛沙滩露营基地、海滨浴场、游艇码头等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加快培育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海上运动、影视创意、海鲜美食、康体疗养、汽车露营、生态观光等旅游休闲产品,把花岙岛打造成世界地质公园,把渔山岛打造成国际海钓基地,把檀头山岛打造成中国爱情岛,努力建设“半岛+海湾+海岛”的海岛旅游休闲胜地。
依托无人岛礁资源,加快构建海洋生态之岛。全县拥有无人海岛436个,礁石204个,如渔山列岛、韭山列岛等。无人岛礁植被覆盖良好,基本没有开发,是象山重要的海洋生态屏障。要依托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渔山列岛、韭山列岛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推动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海岛监管,以生态文明理念强化无人岛可持续利用,以海岛生态游促进无人岛保护,积极打造“蓝色海岛”,努力把无人岛建成国家生态县创建的重要支撑点。
依托海洋渔业资源,努力构建海洋渔业之岛。象山是海洋渔业大县,全县共拥有各类渔船3648艘,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石浦港周边海岛和渔村上面。如东门岛,是浙江第一渔村,拥有大马力钢质渔船240艘,海水养殖面积200亩,全村80%以上青壮年从事海洋捕捞业。要以东门岛、东屿山、大平岗、羊背山等海岛为重点,积极发展生态养殖,进一步整合海洋渔业捕捞资源,做大做强综合性渔业经济。鼓
励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海岛水产加工产业,加快建设海岛牧场,努力推动海洋渔业强岛。
秉承海岛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海岛经济
作为海岛大县,新形势下要以战略的眼光来审视全县海岛资源,以发展的视角来促进海岛科学利用,积极推动陆岛联动发展,着力发展海岛经济,不断开创海岛开发保护新局面,努力营造海岛开发新优势。
加强政府引导,强化海岛监管。海岛是重要权益资源,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依托。要根据《海岛保护法》,明确主管单位、监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责任,谋划适宜象山特色的海岛保护制度,探索海岛可持续利用的方式方法,不断营造政府主导海岛开发保护的象山模式。一要制定全县海岛规划。根据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加紧制定全县海岛保护利用规划,深入谋划南田岛发展规划,注重与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近海海域保护规划、单体海岛规划、港口岸线利用规划相衔接,全面考虑海岛用途,充分发挥海岛作用,科学开发海岛价值,不断提高海岛保护开发水平。二要出台海岛保护利用政策。由于海岛的特殊性,可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下,制定有关海岛保护利用的地方性配套政策,充分挖掘海岛价值,既把海岛视为全县“财富”,又把海岛作为创业创新的“基地”。三要成立海岛保护开发领导小组。鉴于海岛保护开发涉及部门多,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多,要成立县海岛保护利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海岛保护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体负责日常事务,领导小组可采用例会制度,每年定期召开例会。
注重海岛保护,积极打造海洋生态保护示范区。鉴于海岛发展现状以及当前海岛开发的局限性,目前象山多数海岛仍要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根据海岛分布与岛上资源现状。可把全县海岛分为保存类、保留类、开发利用三类。对于保存类,特别对于一些面积小于500平方米的岛礁,要采取严格保护措施,严禁各种取沙、炸石等行为:对于相对聚集的海岛,可采用类似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形式加以保护。对于保留类海岛,视海岛港口岸线条件,根据发展需要,有选择开发,逐次推进;同时,可探索出租、出售、租赁等形式,多途径推动海岛开发。对于开发利用类海岛,要依托海岛距陆地距离,借鉴北仑梅山岛开发经验,规划建设物流园区、船舶制造、新型能源等产业岛,努力打造具有象山特色的海岛开发利用模式。
科学利用海岛资源,加快构建海岛产业链。海岛经济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象山海岛数量众多,但相对具有区位优势的海岛数量不多,如南田岛、高塘岛、花岙岛等大岛,其余则是离陆地较远、面积较小的岛礁。要根据全县海岛基本状况,以临港工业、滨海旅游、海洋渔业等为重点,加快发展海岛经济,不断探索海岛型产业发展模式。一要以区位构建海岛产业。依托象山港大桥建设效应,以东屿山、西屿山、大擂鼓山等海岛为重点,加快船舶制造、石化、物流、钢铁铸造等产业发展,深入谋划与梅山岛保税港区配套衔接,加快构筑县域北部(象山港口)海岛产业集群。二要以资源构建海岛产业。以南田岛、花岙岛、渔山岛、檀头山等海岛为重点。有选择地发展临港工业和滨海旅游,进一步强化资源乘数效应,努力形成资源性海岛开发格局。三要以生态构建海岛产业。充分考虑海岛生态因素,积极构建以生态为中心的产业体系。加快海岛循环经济发展,着力发展海岛型生态养殖业和生态农业,不断健全海岛生态产业链。
关键词: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发展规划作为城市的综合部署,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种形势背景下,城市发展规划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本文对新技术运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虚拟现实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我国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一些帮助。
一、城市发展规划运用新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城市发展规划工作不断完善,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城市发展规划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市发展规划对于反映经济发展规律和产业增长的关注不够;城市发展规划对于人的实际需求与城市整体布局的协调有待提高;城市发展规划对于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匹配性研究不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规划。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城市发展规划满足新时期的发展需要,我们必须寻求新的出路,新技术就是在此时应运而生。
新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新技术的应用使城市发展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城市规划中,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和信息,使城市发展规划的决策更加科学。比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地理数据、属性数据以及各种空间关系,使城市发展规划中涉及到的各项资料更加完整和准确。其次,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效率。与过去相比,新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城市规划工作的自动化,提高规划部门的工作效率,对于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效率也具有重要作用。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规划中通过数据和模型可以帮助城市规划决策者完成很多复杂的工作。由此可见,新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对一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二、新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1、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简称VR,它综合了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立体显示技术语音输出技术以及网络传输技术等多种技术,借助于这些技术和计算机设备模拟出来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通过触觉、视觉以及听觉等方面的模拟为使用者提供服务,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目前,这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工业仿真、军事、房产开发以及娱乐游戏等多个领域。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获取工程项目的资料,使工程项目的设计、规划以及管理等工作更加快捷,提高了城市发展规划方案的评审和设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空间中通过对城市规划成果和城市发展过程的再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风险,提高了城市发展规划的整体质量。
2、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顾名思义,它就是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一种科学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计算机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人工智能技术中,计算机就是实现这项技术的物质手段和载体,人工智能的各项应用都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实现的。现在,为了延伸人类的各种智能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人工智能的各项研究越来越多,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决策支持系统方面。一方面,在决策上,计算机的决策支持系统借助于知识、数据以及模型,通过人机交互进行的方式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半结构或者非结构化的决策,对城市发展规划决策者起到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在管理方面,决策支持系统作为数字城市中重要的数据分析工具,能够完成大量的复杂工作,提高城市发展规划管理水平。
3、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1)建立城市规划数据库
进行城市规划的前提就是城市的空间地理数据以及城市目前的发展现状。城市自身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数据系统十分复杂,城市的地形图数据、规划控制数据、地下管线数据以及其他的属性数据都囊括在内。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利用GIS技术来建立起完善的城市规划数据库系统,对城市规划的各种数据进行实时的存储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起城市的空间分析模块,为城市的规划提供支持,实现城市规划的高效化、合理化。
(2)实现图文信息一体化
图文信息一体化指的是城市规划过程中一些属性数据与图形二者之间的双向查询。图文信息一体化对于城市规划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以往城市规划的进程中,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瓶颈就是图形数据与文档信息的有效关联。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依托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对城市规划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设计,实现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之间的有效关联和高度集成,进而进一步实现图文信息的一体化,为城市规划提供一个可视化的信息系统。
(3)进行自然条件分析
在对城市进行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对于城市现有地理信息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使用GIS技术。通过利用遥感卫星可以实现对于一些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获取,通过一些专业的GIS软件将空间地理信息进行分类并且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比如,利用GIS软件对一些面积进行测算,就可以对城市的当前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必要的了解,从而对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城市的用地规划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利用GIS技术对城市规划进行自然条件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的效率,进而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4)进行模拟预测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城市发展的战略来对城市的发展规模进行预测,进而制定出一些城市分期建设的经济技术指标。在进行模拟预测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相应的数学模型来对城市建设的综合环境以及其发展的规模进行评估,进而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在这个过程中,GIS技术中的空间叠置分析功能、拓补分析以及缓冲区分析等会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对所有要素进行综合的分析进而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预测结果,进而为城市的规划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预测结果的合理性关键在于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其与GIS系统的结合,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GIS的相关模块来对GIS系统进行二次开发进而进一步提升模拟预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4)进行城市总体规划
目前我国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城市的土地资源的开发、整治和利用进行总体上的规划和安排。利用GIS技术建立起城市总体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土地的总体规划利用进行动态的管理。城市总体规划管理系统具备统计以及空间分析功能,城市规划人员可以依据自身规划的实际需求来对城市空间信息数据中的一些可以利用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统计,进而对城市的土地利用等进行全面的深层次的数据分析,对多种城市规划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优选,从而为城市的总体规划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我国城市发展规划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化的城市发展规划中,需要以虚拟现实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支撑,这些技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城市发展规划,使城市发展规划更加科学,提高了规划项目的管理效率,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今后,我们要加强对城市发展规划中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文,李翅.城市发展对我国城市规划新技术与方法的改革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0,04(12).
[2]牛羽.浅谈城市发展规划中新技术的应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10(22).
[3]吴伟,孙毅中,成骅,赵晓琴.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平台建设进展[J].江苏城市规划,2009(12).
[4]刘友欣.浅谈GIS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8).
关键词:基础测绘;数字城市;策略
中图分类号:TH761 文献标识码:A
基础测绘是创建统一的测绘基准以及测绘系统,开展基础航空摄影,获得地理信息方面的遥感资料,测定并更新基本比例尺地图、数字化成品以及影像图,对城市地下管线进行普查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工作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而数字城市实际上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描述,主要是运用遥感、多媒体、遥测、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城市功能机制、基础设施实行自动收集,实行动态监测管理以及进行辅助决策服务的系统,城市规划与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虚拟城市环境,开展决策管理,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面信息。基础测绘作为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工作,其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支持与保障。
1 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1.1 基础测绘服务于城市规划
基础测绘是进行城乡规划的前提之一,为城乡规划提供相关的保障。城市在进行整体规划时,需要掌握精准的地理信息数据。这主要是因为城市规划决策需使用空间信息来定位,并且城市规划成果是体现在地形图上,但地形图仅为基础地理信息的单一元素。为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方面的数据,测绘部门需要将当前的基础地理信息当成基础,开展专题性质的数据分析,为进行专项规划研究和确立最终的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服务。
1.2 基础测绘服务于城市防灾应急系统
切实利用好地理空间数据,创建城市防灾信息服务系统,创建空间信息和水灾、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信息有效继承,并创建城市公共防灾体系。当城市出现灾害时,测绘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成果,快速创建灾害信息集成立体系统,创建救灾专用地图,全方位满足抢险救灾、评估灾情、监测灾害等的需要,为灾区重建做出贡献。
2 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运用策略
2.1 明确数字城市发展方向,实时更新地理信息
数字城市是确保城市未来发展的系统性应用工程,负责基础测绘的部门需要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投入到政府创建的城市地理信息中心,转变为核心力量,制定出发展规划并不断努力创造出新的成果。此外,还需要创建并及时完善基础地理信息。要切实利用好空间测量、市政测量、遥感信息以及竣工测量等方式,对数字城市的相关数据以及基础设施进行更新,继续完善对测量标志的维护,并建立完善的有偿使用制度。
2.2 推进“3S”技术及其一体化的运用力度
“3S”是创建在数字城市的重要的支撑技术,数字城市建设需要全面运用好“3S技术”优点,进而形成并提供需要的信息处理、对地观测以及模拟分析能力。所以,基础测绘管理部门需要强化对“3S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力度,采用GIS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加以管理,完成基础地理信息创建和动态化的更新任务,经由GPS来构建城市管控网、利用RS快速收集数据,更新城市地理信息,更好为数字城市服务。城市规划设计是在基础测绘人员提供的资料、测绘图件下开展的。如果测绘和规划实现脱节的话,既不能发挥好基础测绘人员对城市规划设计本身起到的参与性作用,还很难让规划设计人员明确客观信息,所以,对提升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益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最近几年来,获得和处理遥感数字图像技术不断进步,多光谱航空、数字化以及航天遥感在质量、费用以及信息量方面优势将更为显著。所以,需要将遥感信息当成是诚实规划基础地理信息的有机组成部分,使用影像图件当作是规划成果背景影响,并积极吸纳遥感应用机构为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和服务。通过强化对GIS空间信息查询、研究以及运用,能进一步增加规划设计的广度与深度。
2.3 强化基础测绘部门建设
2.3.1 做好基础测绘实施工作
强化基础测绘成果资料深加工力度,提升基础地理信息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保障作用,开发基础测绘应用以及服务的新范围,强化技术标准、人员素养、新技术印记等的支持力度,来适应未来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为构建数字城市形成地理信息产业提供帮助。此外,为了做好基础测绘工作,还需要定期对测绘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升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2.3.2 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数字城市以及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数据源自空间地理信息。所以,城市基础测绘部门作为空间地理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基础测绘部门应该把握好质量关,创建基础空间数据管控机制,构建数字化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承担城市空间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任务,真正做好城市空间信息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总之,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切实需要基础测绘加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大力推进数字城市发展进程,加大对基础测绘的开发力度,使其实现全方位数字测绘,强化测绘人员专业技能素养的培养,并将当前的信息化资源与成果实现共享,明确数字城市发展方向,实时更新地理信息,推进“3S”技术及其一体化的运用力度,强化基础测绘部门建设,只有采取这样的措施,才能打破当前数字城市建设发展的困境,实现共建与共享,实现发展新跨越,更好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海媛.浅论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