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解读范文

宏观经济解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宏观经济解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宏观经济解读

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杠杆率;宏观经济效应

0引言

杠杆率是监管部门针对银行机构负债端展开监管工作的手段和工具,因此对于金融风险的敏感度更高。杠杆率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经营,更影响着房地产行业、公民存款以及政府融资等多个主体的运行。由此可见研究降杠杆的宏观经济效应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完善宏观调控政策,分析金融体系流动性水平。

1研究降杠杆宏观经济效应的重要性

我国从2016年开始,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监管的监管框架进行了全面完善,同时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对商业银行增长负债表加以引导,推动了调整杠杆率的执行。商业银行出现降杠杆行为会造成经济主体负债难以平衡,对宏观经济的运行造成冲击效应。如果降杠杆协调路径未能得到建设,消费者、投资者以及其他企业同商业银行会出现互相影响的情况,造成实体经济减速、商业银行降杠杆形成负面循环,导致我国经济衰退。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杠杆率过度波动,将会造成银行部门资产负债整体稳定性受到破坏,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通过对降杠杆宏观经济效应的研究,可以得到以降杠杆为中心平衡资产负债的方法,了解宏观经济效益是制定降杠杆优化路径的基础。因此,本文对降杠杆宏观经济效应进行了重点分析,从多个角度分析不同主体受到的冲击。

2商业银行降杠杆的过程

在特定环境下,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和外部资产出现再次平衡的过程,也就是降杠杆的过程。从经济学理论分析,降杠杆动力来源于市场和政府两个方向。美国在2008年爆发次贷危机后,使用主动增加杠杆以及稳定居民收入,让消费杠杆得到提高,让金融机构实现对冲,这就是市场诱致造成的降杠杆,对资产负债进行修复。当我国实体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状态,我国总负债以及总资产快速增长。金融机构扩张总负债规模以及总资产,一方面利用非标资产投资以及表内外腾挪两种形式,让房地产和金融之间、政府融资以及金融之间的信用链条实现扩张。另一方面在金融机构内部集中,通过嵌套增加杠杆的方式完成监管套利以及关联套利等。在商业银行、房地产部门、政府融资平台以及上市公司等多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中形成了错配形态,让经济主体加强了价格波动以及利率波动的敏感程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货币工具政策带来冲击影响[1]。我国在2017年出台了严控三套利的政策,在证券市场中出现大幅度波动以及流动性短缺等情况,让宏观经济表现的负效应更加明显,意味着产生新的金融风险。依靠市场诱导造成降杠杆会剧烈震荡或者超调,政府强制降杆杠作为系统性工程,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

3对商业银行降杠杆的宏观经济效应解读

3.1宏观经济变量受到降杆杠的冲击

假设金融系统中循环货币信用,扩张金融系统信用建立在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以及存单规模基础上,利用短期负债端拉长周期,对流动性低的资产端进行固化。在2017年末,银行理财产品和同业存单综合已经超过了超额储备金的二十倍。如果降低到十五倍、十倍,甚至是五倍,金融体系内部的流动性受到冲击最为严重,其次是房地产的投资规模,固定资产和GDP两者受到的冲击力度最小。随着降杆杠力度逐渐增加,带来的冲击强度也在逐渐增加,影响周期也在逐渐加长。

(一)金融体系流动性

首先对金融体系内部流动性受到的冲击展开分析,商业银行面向同业理财以及居民理财提供的产品不断压缩规模,对商业银行扩张理财负债资产产生了抑制作用,商业银行只有存款业务、同业存单以及同业存款可以抑制负债规模,在2018年同业存款重新纳入考核的范围,利率定价对高息揽存加以限制,同业负债同样受到限制。商业银行可以保持负债规模的手段受到极大限制,去杠杆政策抑制了负债规模的增加。由于商业银行自身负债规模出现减少,必然造成商业银行流动性出现收缩,对市场流动性起到冲击作用。在2016年年末国海证券公司发生了代持时间,以及SHIBOR在2017年上半年出现利率飙升的情况,都意味着金融机构流动性短缺,出现争抢等情况。在理财规模杠杆率逐渐出现十五倍、十倍以及五倍的下降后,金融体系流动性水平会偏离稳定值-0.18、-0.35、-0.55.金融体系流动性必须要历经十五期才能恢复稳态值。由于杠杆率的降低造成流动性短缺问题,让金融体系出现流动性降低的情况。

(二)房地产行业

其次分析房地产行业受到的冲击。在我国,广义信贷囊括资产端大多数资产,在广义信贷中纳入表外理财,在本质上会对商业银行扩张资产起到约束作用。压缩理财规模可以消除商业银行使用期限错配增加负债池的情况,同时还能对银行信用活动进行限制。商业银行使用以新换旧方式增加负债受到了极大限制,而银行理财产品逐渐到期被赎回,加剧了流动性收缩的情况,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抛售资产。银行抛售资产首先考虑具有较强流动性的短期资产,如高级信用债以及利率债等[2]。其次会考虑减少房地产以及政府融资的投资,在杠杆率降低十五倍、十倍以及五倍后,房地产投资逐渐偏离-0.17、-0.29以及-0.45的稳态值,要经过11期才能重回稳定状态。这一现象也意味着金融机构资产和政府部门融资、房地产资产负债存在勾稽关系。降杠杆对房地产行业带来的冲击,对房地产价格上涨产生一定抑制作用。房地产价格上涨和商业银行理财规模存在一定关联。

(三)固定资产投资以及GDP

最后对固定资产投资以及GDP受到的冲击进行分析。我国出现投资回报率未超过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增长缓慢,使得货币信用在金融系统内滞留,实体企业融资拉长了链条,更加剧了融资的成本。通过研究信贷资源配置以及GDP变化,可以发现在2017年年初,房地产行业以及金融机构占据了69%的信用债存量,仅房地产行业占据了50%左右的非金融信用债量,房地产信用贷款也占据了总额的25%。实体经济同金融体系保持连接关系,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出现下降,对金融行业的利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更影响到房地产投资规模,但是对于固定资产以及GDP的影响相对较小。在杠杆率降低到十五倍、十倍以及五倍时,GDP保持-0.06、-0.1、-0.15的稳态值,要经过20期才能回到稳定状态。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发生偏离-0.015、-0.035、-0.078的稳态值水平,经过二十期后才能恢复到稳态值的水平。目前金融体系为房地产行业提供融资服务,对于制造产业以及民间投资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3.2商业银行杠杆率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

由于商业银行资产大多和房地产相关,本文认定房地产价格变化是商业银行的外部冲击。金融体系信用循环来源于中央银行流动性的释放,利率对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本文认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也是一种外部冲击,从这两个方面分析杠杆率受到的影响。

(一)房地产价格降低的冲击

由于房地产价格出现降低,使得房地产行业目标收益有所降低,带动投资需求的减少。金融机构原本资产池中,出现房地产信贷风险加大的情况,需要对风险偏好展开调整,减少房地产信贷的部分攻击,对原本信贷资产采取收缩处理。由于房地产投资需求出现下降,信贷攻击出现收缩,同时传导给房地产价格,使其投资规模被放大,价格反馈放大了效果。最终金融机构可配资产逐渐减少,由于商业银行在资产端的规模受到限制,让负债端规模受到压缩,使得杠杆率出现降低。

(二)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冲击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表现在于高杠杆率,需要承受更高的负债负担,对于利率和资产价格的敏感度更高。如果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需要将国债收益向上引导,基准利率的调整会造成同业存单、理财产品等资产提高收益率,让银行负债端增加大量成本,让金融市场流动性加强收紧预期。面对这样的环境,金融机构将资产端资产抛售出去,让杠杆率有所下降,但是也会加剧资产价格出现下跌,出现负反馈效应,对金融机构作出主动降杠杆行为起到推动作用。

3.3政策建议

首先出台杠杆率降低政策。通过对金融体系流动性的观察,掌握流动性波动变化情况,制定审慎政策。在杠杆率出现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由于金融体系流动性的短缺,会导致资产价格出现大幅度的下跌,使得出现其他金融风险,让金融体系稳定性受到影响,让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受到抑制[3]。其次要主动降低金融系统杠杆率。要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价格上涨以及政策基准利率进行宏观上的调控,尤其需要提出前瞻性建议,全面分析政策叠加效应、传导效应以及干扰效应,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矛盾的情况。

篇2

重阳投资认为,11月中国经济运行平稳,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CPI同比增长3.0%,出口增速升至12.7%,1-11月投资增速小幅回落至19.9%。前瞻的看,当前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增速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将对后续的工业生产构成支撑,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具体来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回落。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9%,11月单月增长17.6%。分行业来看,房地产和基建仍然是投资增长的主要引擎,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基建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2.0%和24.2%,增速较10月加快6.9和8.2个百分点。此前三个月增长较快的制造业投资增速在11月降至14.1%,表明在企业盈利能力较差、利率高企的情况下,制造业去产能的过程仍在延续。

2、出口增速略超预期。11月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2.7%,出口金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11月中国对美国和欧元区出口分别同比增长17.7%和18.4%,圣诞假期临近可能是欧美需求大增的主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出口的高速增长可能存在一定水分。11月统计局公布的出货值同比增长5.8%,增速较10月回落0.3个百分点。此外,11月韩国及台湾的出口增速分别只有0.2%和-4.7%,增速均较10月大幅回落。韩国和台湾均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历史上其出口增速与中国大陆具有较强的同步性。同时,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国家外管局再次发文严查贸易融资,也表明套利资金可能再次通过虚假贸易的方式流入境内。

3、工业生产高位运行。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尽管增速较10月回落0.3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从主要工业品产量来看,11月发电量和粗钢产量增速出现回落,但水泥、汽车、有色金属产量增速进一步上行。前瞻的看,当前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增速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将对后续的工业生产构成支撑,工业增速有望保持平稳。

4、通胀保持稳定。11月CPI同比增长3.0%,环比下降0.1%,增速略低于市场预期。11月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2%,今年相对温暖的天气是蔬菜等食品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11月非食品价格环比持平,增幅略低于0.1%的历史均值,居住价格增长较慢是主要原因。我们预计12月CPI同比增速可能位于3.0%附近,全年CPI平均增速2.7%。

程定华对市场趋于谨慎

程定华认为,根据首次公布的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交易公告,央行曾在10月末进行了两次SLO操作,期限为2天,交易量分别为410亿和180亿,中标利率均为4.5%,与当时的回购利率4.7%差不多。SLO主要是为了向市场投放短暂资金,平复突发性波动,定价也比较市场化。本周资金面略微宽松,票据回购、银行间拆借等利率有所回落。但与上半年相比,不论是短期拆借,还是各个期限的国债收益率,利率中枢都已上了一个台阶。临近年底,银行面对存贷考核、资金备付、以及可能出台的同业规管,揽储的压力增加(近期出现理财产品数量增加,收益率提高的现象)。预计年底前资金面都将延续比较紧的局面。

程定华认为,PMI等景气指标显示生产活动平稳,短期内关注指导新型城镇化和地方国企改革的政策会否出台。预计在这些政策公布期间,与其相关的地产、建材、建筑、工程机械、地方国企等板块受到政策题材的刺激而上涨。但以地产销量而言,在武汉等城市展开调控加码之后,11月份整体商品房价格环比涨幅收窄、成交量下降。11月份二线城市的成交量比10月份下降了13.9%,同期的一线城市成交量也下降了6.8%。由于过去十二个月的住宅新开工面积环比上升了近5%,如果销售量形成下滑趋势,将会对房价(尤其是二三线城市)造成压力,并且会影响开发商拿地和投资的进度。

程定华表示,IPO发行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后,市场总体表现平稳,但创业板跌幅比较大,符合各方对市场的一致预期。要彻底消化IPO改革方案,市场大约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因为新的发行方案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对市场短期多空的看法可能会低估这次改革的深远影响。

篇3

【关键词】 宏观经济环境;资本结构;调整速度;非平衡面板数据

在调整速度的众多影响因素中,宏观经济因素对调整速度的影响近年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Douglas O. Cook(2009)分别采用两阶段和综合两种动态部分调整模型,考察宏观经济环境对调整速度的影响,发现在宏观经济繁荣时调整速度较快。原毅军,孙晓华(2006)的研究得到调整速度与上一年GDP增长率正相关,与通货膨胀率,实际贷款利率和财政支出增值率负相关的结论。黄辉(2009)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制度因素影响调整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调整速度表现出顺经济周期现象。本文对前人研究方法进行改进,基于部分调整模型,用宏观经济变量划分样本进行调整速度对比研究。在目标资本结构的回归中不考虑宏观因素。这样改进可以避免双重考虑宏观经济因素造成研究结果不稳定性和不显著性。

一、研究模型与变量设计

1.研究模型

接受Nerlove的部分调整模型(partial adjustment model)的构建思路,构建下面的资本结构部分调整模型(1)

Lit- Lit-1=?姿(L*it- Lit-1) (1)

其中,L*it和Lit分别表示公司i在第t年末的最优资本结构和实际资本结构。?姿为调整系数,表示在一个年度内公司的资本结构向目标水平调整的快慢,并间接反映调整成本的大小。

根据屈耀辉(2006)等人的研究,目标资本结构可表示为公司特征向量与行业特征向量的线性函数

L*it=?琢0+■?琢jYjit+■?琢sDs+■?琢tDt+?滓it (2)

其中Yit是影响公司目标资本结构的一组相关变量,Ds和Dt分别为行业和时间虚拟变量。

将(2)式带入到(1)式整理得到本文的回归模型(3)式

Lit=?姿(?琢0+■?琢jYjit+■?琢sDs+■?琢t)+(1-?姿)Lit-1+?滓it(3)

2.变量设计

(1)资本结构变量。本文分别使用账面资产负债率和市场资产负债率两种资本结构进行研究。

LEV Bit=(LDit+SDit)/TAit

LEV Mit=(LDit+SDit)/(TAit-LSVit+LSit*P)

LEV Bit表示账面资本结构,LEV Mit市场资本结构。LDit表示长期负债,SDit表示短期负债,TAit表示账面总资产,LSVit表示流通股账面价值,LSit*P表示流通股市场价值。

(2)目标资本结构拟合变量。根据已有文献对目标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选用的公司特征变量包括:公司规模(SIZE),用主营业务的自然对数表示,目前公司规模与资本结构的经验研究没有得到一致结论;资产有形性(TANG),用固定资产除以总资产表示,经验研究表明有形资产的比率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非债务税盾(NDTS),用固定资产折旧除以总资产表示,经验研究研究发现非债务税盾与资本结构负相关;公司成长性(GROW),用托宾Q值表示,公司成长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定论;公司盈利能力(PROF),用息税前利润除以总资产表示,公司盈利能力对资本结构的经验研究也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税收因素(TAX),用所得税除以利润总额表示。考虑行业特征因素,用行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HAB,HAM)表示。

(3)宏观经济变量。仿照Douglas O. Cook(2009),本文选用GDP增长率来定义宏观经济环境。GDP增长率定义为本年GDP减去上年GDP再除以上年GDP。宏观经济变量划分样本的具体情况是,13年的GDP增长率数据以2002年的GDP增长率为中位数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按照GDP增长率的二分位数再进行划分,将样本分成四个部分。取GDP增长率最小的三年1998~2000定义为为宏观经济环境衰退;取GDP增长率最大的三年2005~2007定义为宏观经济环境繁荣。

二、样本选取与估计方法

选择沪深两市1996~2008一般上市公司的数据,不包括金融上市公司,剔除PT,ST公司。经过数据整理,获得分布于十二个行业的715家公司的9295个样本观测点。样本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由于模型(3)把目标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内化其中,模型右边包含因变量一阶滞后变量,采用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方法,把模型(3)右边所有变量的二阶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

三、实证结果分析

注:括号里的数据是T检验值,表中***、**、*分别代表在1%,5%以及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表1中LEV(-1)的系数就是1-?姿。可以看到,在账面资本结构下,宏观经济衰退时的调整速度是0.575(1-0.425),在宏观经济繁荣时的调整速度为0.592(1-0.408);在市场资本结构下,宏观经济衰退时的调整速度是0.606(1-0.394),宏观经济繁荣时的调整速度是0.656(1-0.344)。

实证结果表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表现出顺周期性,与Douglas O. Cook(2009),黄辉(2009)的结论一致。本文只用宏观经济变量划分样本,没有把宏观经济变量作为目标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避免了实证结果的稳定性与显著性,使研究结果更可靠。

参考文献

[1]原毅军,孙晓华.宏观经济要素与企业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5):39~42

篇4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8%;工业生产平稳增长,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收作物长势好于常年;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分别增长9.8%和12.7%。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宏观调控政策具有较大回旋余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07995亿元,同比增长8.1%;公共财政收入29976.25亿元,同比增1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8%。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连续五个季度下降。一季度,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079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

【解读】一季度GDP的增长速度为8.1%,出乎不少人的意料,此前,多家机构均预测增速在8.3%~8.5%之间。这也创下2009年二季度以来新低。从数据看,GDP同比增长速度连续5个季度下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今年定的目标是增速7.5%,因此无论从自身目标还是从世界范围看都是比较高的增速。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继续保持了适度较快增长。

城镇居民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6796元同比增14%。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7382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96元,同比名义增长14.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

【解读】居民收入增速比去年要快,这是好的现象。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回落,但还是处在适度较快增长的区间。就城镇居民收入来讲,去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不少增加工资、提高收入标准方面的措施,这对今年一季度还有滞后的影响,个税起征点的上调,也利于居民收入的增加。

尽管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速较快,但是从今后一个时期来看,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尤其是农村居民,农产品价格不可能老是按照前两年的速度涨,农民工的工资率也不可能按照近几年10%以上的速度增加。中国经济是否存在滞胀?一季度GDP增速8.1%,CPI上涨3.8%,CPI的抬头和GDP的回落超过预期,有些经济学家担忧中国经济可能会进入滞胀时代。现在既不存在滞也不存在涨。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保持适度较快增长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篇5

关键词: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课程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27-03

《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基础性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则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是专科生、本科生《初级经济学》和研究生《高级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一门过渡性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国外一般是致力于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高年级本科生必修课程;国内则对《中级宏观经济学》安排各不相同,在师资力量较强的高校,如“211”和“985”高校一般在大学二年级或者三年级开设这门课程,选用的教材多为国外原版英文教材;师资力量一般,但拥有硕士点的学校通常在研究生一年级阶段开设这一课程,选用的教材多为中文版的国外教材;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大多没有在经济学专业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这一课程。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中级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培养本科生的经济学直觉和提升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经济学方法论和解读经济现实的实践性课程,还是一门提升经济学认知能力和为进一步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先导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与《初级宏观经济学》相比较而言,在教学中更注重知识体现论证的严密性和实证性,更注重宏观经济知识的适用性;与《高级宏观经济学》相比,《中级宏观经济学》更具体,与现实经济连接的更紧密。笔者所在的学校经济学专业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中级宏观经济学》是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校经济学专业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尽管在教授《中级宏观经济学》之前,经济学专业学生已经学习过初级经济学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但是考虑到学校经济学专业属于文科和理科兼招专业,而且生源较广,不同的背景的学生对《初级宏微观经济学》的体会不尽相同,因此中级宏观成为了本专业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经济学、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经济学直觉的核心课程。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基于《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和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将《中级宏观经济学》定位为培养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后续高级宏观经济学学习的先导课程、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创造条件的补习课程以及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笔者就《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经历对最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做一个总结,谈谈《中级宏观经济学》在教学当中定位的体会,希望能为随后本校将要进行的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中级宏观经济学》是《初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的过渡性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初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的过渡性课程。《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国内著名专家和学者们编撰的经典教材。这些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确立的理论体系、章节构成基本一致,因此教材特点也相似。一般认为《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重点在于经济学理论的传授、解读经济学章节之间的关系,厘清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强调经济学原理的融会贯通。在这一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加之教材所具有的严谨性特点的约束之下,《初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严格且丰富、教学手段单一、有较强的数学化倾向。《高级宏观经济学》一般直接选用国外原版英文教材,目前国内只有极少数“985”高校针对本科生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多数学校的这一课程是在研究生阶段或者博士阶段开设,选用教材各不相同,但多为英文原版教材。《高级宏观经济学》除了有系统性、连续性强的理论外,还有若干的宏观经济学学专题问题的研究。因此,《高级宏观经济学》与《初级宏观经济学》所涉及的理论研究方法、理论构建方式以及理论体系完全不同。《高级宏观经济学》强调科学研究方法的先进性,注重学科前沿性问题的探讨,授课内容多以专题的形式展开,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授课方式上相比《初级宏观经济学》而言也是多样的,较多的采用presentation和seminar形式。《中级宏观经济学》则正好处于两者之间,中级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较为全面、深刻地理解宏观经济规律,从而实现从具有“基础理论”到掌握“系统理论”的飞跃。如果说《初级宏观经济学》是让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来认知宏观经济现象,那么《中级宏观经济学》就是让学生获取一种解读经济现象的能力。通过《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观察社会经济现象时总结归纳出一定的规律,并结合相应的宏观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到该现象的合理解释。相对于《高级宏观经济学》而言,《中级宏观经济学》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逻辑更加严密,所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能够弥补其理论完整性的不足;《中级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与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更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其现实意义更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更加直接明显;《中级宏观经济学》研究问题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相对《高级宏观经济学》而言比较简单,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不至于经济学过分的“贵族化”。如果说《高级宏观经济学》对多数经济学本科生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那么《中级宏观经济学》就是低调的奢华。

二、《中级宏观经济学》是解读其他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性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解读其他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性课程。经济学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和分析工具的运用,这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由于经济学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多样,譬如《计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课程所涉及的经济学理论和知识充满着复杂的数学推导,缺乏现实经济背景的融入和经济学内涵的解读;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所研究的问题专业而深入,既可能有复杂的数理模型,又可能有论证严密且极其抽象的理论描述,也可能有复杂实证分析,还可能有充满争议的案例。学生若没有学习《中级宏观经济学》,若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经济学修养,一般理解起来就相对困难,不能够了解数学背后的经济学含义,或对经济学的真实世界背景了解不深,同时也容易被数学公式和符号所迷惑,从而影响学生的其他课程学习效果,同时还会降低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也可能使得少数学生对自己过度自信,在解读问题时容易出现理解的偏差,从而产生知识应用上的偏误。

三、《中级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科学研究的基础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笔者所在学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科学研究的基础课程。作为国家二类特色专业,科研是本院经济学专业学生的一大特色。本院对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和申报科研课题给予奖励,并专门针对本科生制定了科研计划和奖励办法。笔者认为科学研究必须由兴趣使然才能持久、才能出成果,科研兴趣是学生从事科研的基础和动力。《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与学生的科研兴趣有紧密的联系。首先,在涵盖的内容上,《中级宏观经济学》比初级和高级宏观经济学更为广泛,《初级宏观经济学》更注重宏观经济理论的一般性,缺乏深度和广度,而《高级宏观经济学》更密切的关注宏观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前沿性问题,虽有深度,但太难问题也比较专一。其次,从《中级宏观经济学》提供的理论供给来看,要远多于《中级宏观经济学》。再次《中级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社会现象结合更为密切,留给学生解答和提供思考的空间要大于初级课程。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重在解释现实世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曾经说过,谁能够解释中国经济现象,谁就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不同于西方一般市场经济国家,也不同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和历史,中国现阶段需要迫切解释的经济现象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并不需要运用到高深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所提及的主流经济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但是又并非初级经济学理论知识轻易能够解释清楚的。若忽视《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无法将已经学习到的经济学知识应用到分析和研究实践之中,这样的脱节当然会影响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四、《中级宏观经济学》是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目前,经济学专业招生过程中绝大多数学校更愿意招理科生。因此,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多数为理科生,这一类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时相比《微观经济学》要难度更大一些,因为微观经济学更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基本理论都是从行为主体的理性出发,运用最优化的方法推导出各个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这一思路与理科生的思维方式比较接近。《宏观经济学》则不然,在其对复杂的宏观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的时候,经济学家们往往无法达成统一的认知,意见分歧大,争论激烈。也就形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众多流派,这些学说基本都无法做到同时具备逻辑一致性、与事实保持一致和成功预测的要求。这就容易使得学生对《宏观经济学》产生困惑,因此,《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开设,就能够比《初级宏观经济学》更为深入地学习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各个流派,更细致地了解各个流派产生和发展的现实经济背景,更清楚地了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演进和发展。在学习宏观经济学各个流派的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不同的分析方法,如归纳、演绎、经验检验和历史的分析等,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一学习过程也是学生们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进一步学习、适应和掌握的过程。

五、《中级宏观经济学》是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创造条件的补习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还是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创造条件的补习课程。随着大学本科教育的普及,本科层次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研究生教育就成为了很多学生的必然选择。笔者所在的学院经济学特色专业学生学习的热情高,学习积极主动也卓有成效,按照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要达到一定的要求。要保证这一研究生录取率,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如《初级宏观经济学》必不可少。当然,《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开设和学习主要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学现象,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重点大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所指定的教材直接为中级教材,还有一些大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难度很大,而且与现实关系紧密,如果不系统地学习《中级宏观经济学》,难以在专业课程上取得优秀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财经科学,2002,(1).

[2]李海明,翁卫国.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新探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战勇.在反思和创新中学习宏观经济学[J].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2008,(1).

篇6

[论文摘要]“从紧货币政策”在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不到一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紧货币政策”的前景如何成为目前宏观调控的一个疑问。本文将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最新进展入手,尝试对从紧货币政策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对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货币政策的走向做出合理的预测。

2008年9月15日傍晚,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宣布提高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并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四年来首次提高贷款利率、九年来首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在整个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同时也令理论界对国家在2007年底提出的“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方向产生了疑问。

一、解读“从紧货币政策”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为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胀,在未来一段时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此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从紧货币政策”的信号非常明确。

从“稳健的货币政策”到“从紧货币政策”,我们可以做出以下解读:

1.2007年,CPI明显上涨,国际油价大幅攀升,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针对2007年宏观经济当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物价上涨问题,全球已给予普遍关注,而对于我国而言,食品价格的上涨带动的物价节节攀升已经对宏观经济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紧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严格控制通货膨胀的加剧,确保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

2.国内房价迅速窜高,房地产泡沫已全面形成;股票市场冲高回落,反映了市场的不完善及投资者的非理性。从2007年经济发展的诸多特点可以看出,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微观层面出现的问题不容小视。通过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使房地产、证券交易等过热行业泡沫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规范市场操作,使市场回归理性。

3.2007年,在奥运产业的带动下,经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投资仍然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2007年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以来宏观经济热度指数持续攀升。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吸引储蓄、控制银行信贷规模,解决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二、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紧货币政策”是在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符合一定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货币政策,将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自2008年以来,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中央银行也适时地调整了货币政策的方向。

1.国际方面。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已使危机升级为金融风暴,不但使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被席卷,全球经济面临严峻考验。从2007年8月次贷危机爆发至2008年9月,包括华盛顿互惠银行等在内的美国的多家银行倒闭,著名投资银行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先后被收购或破产清盘;“两房”、美国国际集团先后被政府接管。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导致全球大部分国家股市暴跌,各国金融机构及政府所持美元资产受损严重。2008年9月,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公布各自持有的“问题公司”的债券数量,直接导致沪深两市股指连续爆跌,国内金融业受到重创。

2.国内方面。2008年,人民币持续升值对出口仍有一定抑制作用;1月份南方重大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9月“毒奶粉”事件等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但从宏观经济数据来看,2008年1月~8月份,我国CPI明显下降,但PPI却逐月递增,反映了我国物价水平仍然处于高位运行的状态,防止进一步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固定资产投资沿续近年来的高速增长态势,1月~6月份的增长幅度为26.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对GDP仍有较强带动;奥运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带动仍然较为突出。因此,从总体上说,经济持续走强的趋势明显,预计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受负面影响较小,仍可保持9%左右的增幅。

三、当前及今后我国“从紧货币政策”的适用性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8年宏观经济增长仍然强劲,我国投资、消费的快速增长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经济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从紧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中央银行应该紧跟形势,有针对性地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和目标,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首先,“从紧货币政策”的大方向还应坚持。虽然央行在2008年9月15日宣布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基准利率,宣告了央行结束了单方面降低“双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时代,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已进入到“扩张货币政策”的阶段。经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央行提高双率的宏观经济背景是特殊的、暂时性的。如果剔除掉这些暂时性的因素的影响,透视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我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信贷等方面增长仍然强劲。就此看来,中央银行不应就此放弃“从紧货币政策”,而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坚持从紧的基本方向不能变。

篇7

关键词:《通论》 凯恩斯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志码:A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经济危机似乎已经远去,但由危机所引发的人们对经济学理论的质疑和反思却还远远没有结束(Romer,2012)。[1]在这场反思中,凯恩斯的名字被越来越多地提及,经济学研究应该“回归凯恩斯”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热点。《凯恩斯传》作者斯基德尔斯基的新作《重新发现凯恩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作者伊特韦尔和米尔盖特宣称主流经济学理论事前没有预测到危机的到来,事后也没能提出有效解决危机的政策方案,因此理应被抛弃,现在是凯恩斯经济学重新兴起的时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倡导现在应该是“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贝特曼将危机后十几位著名经济学家阐释凯恩斯经济学的论文汇编成册,出版了《回归凯恩斯》一书。但仔细分辨这些经济学的观点却会发现,他们所倡导的回归凯恩斯的内容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或者说,他们所倡导的现有经济学应该改进的方向是不一致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经济学文献中,关于什么是凯恩斯经济学本就存在着诸多争论。

本文旨在梳理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后,经济学界存在的主要的几种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解读,并简要介绍他们之间的争论。接下来第二部分介绍《通论》出版的背景及凯恩斯革命性的观点,第三部分介绍IS-LM模型的出现以及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经济学的阐述,第四部分介绍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批判和他们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解读,第五部分介绍现在主流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解,包括新凯恩斯主义和新-新古典综合派,第六部分是总结。

1929年大萧条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衰退,失业率大幅攀升,而正统经济学(即以马歇尔、庇古等经济学家的理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对失业的解释是名义工资没有及时得到调整,这显然不能令人满意,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解释不能对当时的经济危机提出对策。凯恩斯明确指出这是经济学本身出了问题,在他给萧伯纳的信中,凯恩斯写道他要写一本书,要在未来十年的时间改变人们思考经济问题的方式。这本书便是后来引发“凯恩斯革命”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可见,凯恩斯写作《通论》的目的就是要反对原有的经济学,提出新的经济学研究范式。1936年1月,凯恩斯把《通论》的最终书稿交付出版商,不到一个月,这本书便出现在了各大书店,引发了人们的热议(King,2003)。概括讲,《通论》的核心观点是批判原有的经济学忽略了货币的作用,所分析的是一种实物经济,而现实世界的根本特性恰恰是货币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批判的基础上,凯恩斯提出了他自己的分析现实的货币经济的研究范式――有效需求原理。其实,《通论》并不意味着凯恩斯思想的突然转变,而应该看作是他学术思想的自然演变。众所周知,凯恩斯经济学三部曲是《货币改革论》、《货币论》、《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三部著作题名都以“货币”作为中心词,突出了凯恩斯对货币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的重视,也体现了凯恩斯经济思想的连贯与传承。

1933年,凯恩斯在《通论》的写作过程中,阐明了现实经济和新古典实物分析的经济的区别,认为现实经济是“货币工资经济”,企业家雇佣劳动从事生产的目的是获得货币利润。凯恩斯在《通论》中是在批判传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他把传统经济理论称为“古典经济学”,内容实体是马歇尔、庇古、埃奇沃思等经济学家的理论,实际上是今天人们指称的“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的通过劳动市场上实际工资的变动决定就业量的就业理论和实际不符,因为现实中工人和企业签订的是货币工资契约,工人会抵制货币工资的下降,但鲜有听说有工人因物价上涨导致实际工资下降而罢工的情况。在凯恩斯自己的分析框架――有效需求原理中,他转而强调现实经济最大的特征是不确定性,认为货币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现在和未来的联系,进而强调企业家在决定就业和产出方面的主导作用。他深刻的指出了新古典经济学的问题所在:

我认为,传统经济学的捍卫者们大大低估了货币经济状态下的结论和简单得多的实物交换经济状态下的结论之间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深远,在某些方面,已经成为本质上的不同(凯恩斯,1930)。

1936年10月,在牛津举办的计量经济学协会的会议上,希克斯提出了IS-LL模型,并用一个简单的图表示这一模型。IS-LL模型作为对《通论》的解读,立即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可。实际上,扬(Warren Young)指出,哈罗德和米德对IS-LM模型的贡献同样重要,但他们只用了联立方程组而没用图形,使得他们的贡献没有得到广泛认可(Young,1987)。

IS-LM模型就其分析本质而言,仍是新古典的,即强调多个市场同时均衡,用联立方程组的方式求得最终均衡解。LM曲线代表货币市场均衡,貌似加进了货币,但却是建立在货币外生的基础上,其背后仍是实物分析的商品货币理论。IS-LM模型经过汉森的《<通论>导读》的推广,作为《通论》的规范表达方式迅速流传开来。汉森的学生,萨缪尔森将凯恩斯的宏观理论同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结合起来阐述经济学,在他的《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中提出了“新古典综合”一词,1970年时,萨缪尔森在第八版《经济学》中将“新古典综合”改称为“主流经济学”(蒋自强、史晋川,2008)。新古典综合派以“正统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身份占据了主流经济学的位置,从二战结束到上世纪70年代初,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主要就倚重于希克斯利用IS-LM模型对《通论》的解释和后来莫迪利安尼、帕廷金、和托宾等对这种解释的修正,甚至曾一度达到了宏观经济学中除了“凯恩斯主义”,再无其他理论的程度。之所以能够如此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新古典综合派包括了IS-LM模型、莫迪利安尼的消费函数、索罗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和菲利普斯曲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二是新古典综合派推论出的政策主张被认为和凯恩斯如出一辙,或者说人们认为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完美的解释了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此外,新古典综合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战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事实。三是,新古典综合派为劳伦斯・克莱因和考莱斯委员会(Cowles commission)各自提出的大规模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提供了基础。这些计量模型使得经济学家可以分析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各种影响路径(斯诺登等,1994)。

四、剑桥资本争论与后凯恩斯经济学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通论》的解读遭到了英国剑桥大学一批经济学家的强烈反对。这些经济学家包括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卡恩(Richard F. Kahn)、斯拉法(Piero Sraffa)、卡尔多(Nicholas Kaldor)。除卡尔多外,其余几位都是“剑桥学术小组”的成员,这个小组是凯恩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召集起来的当时剑桥大学最优秀的青年经济学家,目的是为他的写作出谋划策,其中卡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通论》的合作者(Kahn,1984)。剑桥经济学家批评新古典综合派用新古典经济学解读凯恩斯《通论》,认为这有违凯恩斯革命的本意,因为新古典经济学正是凯恩斯《通论》批判的对象。批判由琼・罗宾逊发起,针对新古典综合派的资本理论,但很快扩展至经济学研究的方方面面。

这场争论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理论争论,史称“两个剑桥之争”、“剑桥资本争论”。当时几乎所有一流的经济学家都参与了这场争论,有关文章也都发表在国际一流经济学刊物上(Harcourt,1969;Harcourt,1976)。1966年,萨缪尔森宣布“无条件投降”,承认新剑桥经济学家对新古典综合的逻辑批判是有效的,“技术再转辙”和“资本倒流”等违反新古典基本定理的现象在异质品模型中会经常出现,从而不能够当作反常现象来回避(Samuelson,1966)。1971年12月在美国经济学协会(AEA)的新奥尔良会议(New Orleans Meeting)上,琼・罗宾逊发表题为“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的演讲,宣告居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综合派的危机时刻到来了(Robinson,1972)。之后,罗宾逊出版了和她的学生伊特维尔(John Eatwell)合作的教科书《现代经济学导论》,试图提供另一种经济学分析范式,取代萨缪尔森的教科书――《经济学》。但事与愿违,《现代经济学导论》因其难度不适合初学者,而且选题和整体设计方面都有不足,从教科书流行的角度看,并没有取得罗宾逊期望的效果,主导经济学教育的仍是代表新古典综合派观点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King,2003)。以事后的角度看,罗宾逊夫人显然是过于乐观了。当时,新古典综合派仍是主流经济学,所谓主流是指世界一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和顶尖经济学期刊的主编仍是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他们不会仅仅因为受到逻辑批判就放弃自己的“经济学阵地”。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罗宾逊、斯拉法、卡恩、卡尔多等剑桥经济学家相继去世,新剑桥学派一时后继乏人,形势陡转直下,对主流经济学批判的声音大为减弱,甚至被完全湮没。剑桥资本争论被搁置,主流经济学得以继续使用遭受严厉批判的生产函数等理论工具研究经济学。

新剑桥学派后来多被称为“后凯恩斯经济学”,成为了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流派。罗宾逊夫人和她的剑桥同事们精心构建了其包含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和增长理论在内的经济理论,拓展和完善了凯恩斯经济学(王璐,2014)。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新古典综合派因为不能解释现实中的滞涨问题而遭到了货币主义的强烈批判。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结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这给政府留下了政策选择空间,即政府可以选择牺牲一定的物价稳定而谋求较低的失业率。但是,七十年代美国经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高企的现实否定了菲利普斯曲线的结论。弗里德曼等货币主义者转而攻击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认为政府根据凯恩斯主义推论出的需求管理政策扰乱了经济体系本身的自我调整功能,提高了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提出了附加适应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人们会根据上一期的预期和实际的差距调整本期的预期,从而政府牺牲物价稳定谋求较低失业率的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在长期则只会提高价格水平。如果政府频繁使用扩张性的政策则会损害经济体系本身的职能,提高自然失业率,造成长期来看物价水平和失业率同时上涨的后果。卢卡斯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经济学家则在弗里德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理性预期,认为政府的政策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无效的。

无论是货币主义还是理性预期学派都是从经济主体行为的角度批判新古典综合派,进而“正统凯恩斯主义缺乏微观基础”成为学界共识。部分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开始努力构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引入不完全竞争理论作为凯恩斯失业均衡的微观基础。另一方面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说,即经济行为人会利用自己掌握的关于经济的信息和知识做出最优决策,同时经济行为人的信息可能是不完全的,从而不会出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中的所有市场出清均衡。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宏观经济学完全打破了二战后至七十年代之间的“统一”状态,出现了激烈的争论,特别是在真实经济周期经济学家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之间。但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宏观经济学出现了新的综合和统一的状况,诞生了“新-新古典综合”(Snowdon,2002)。新-新古典综合融合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跨期最优、理性预期和新凯恩斯主义的不完全竞争、有成本的价格调整等理论。至此,凯恩斯革命被完全逆转了,凯恩斯在《通论》中批判的新古典经济学重新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主流。

六、总结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经济学界对现在的主流经济学提出了质疑,并出现了倡导“回归凯恩斯”的研究动向。其实不同经济学家所倡导的回归凯恩斯的内容并不一致,而这根源于《通论》出版后,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对什么是凯恩斯经济学有着不一样的答案。本文梳理了《通论》出版后,几个不同版本的凯恩斯经济学的发展脉络。《通论》的写作背景是,大萧条后正统经济学(从内容实体看即是现在的新古典经济学)不能对现实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凯恩斯试图指出经济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种全新的经济学研究范式。《通论》出版后引发巨大反响,却也因内容晦涩难懂引起了很多争论。希克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用IS-LM模型作为《通论》的规范表达方式,并迅速流行开来,以此为基础产生了战后宏观经济学的主流学派――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综合派对《通论》的解读遭到了新剑桥学派经济学家的强烈反对,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剑桥资本争论,并孕育产生了后凯恩斯经济学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新古典综合遭到了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批判,演变成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九十年代后,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开始融合,出现了新-新古典综合派。

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认为今后的经济学研究应该回归以后凯恩斯经济学为主体的经济学研究传统。

参考文献

[1] Harcourt, G. C. Some Cambridge Controversies in the Theory of Capital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69

[2] Harcourt, G. C. The Cambridge Controversies: Old Ways and New Horizons―or Dead End?[J]. Oxford Economic Papers,1976

[3] Kahn, R. F. The Making of Keynes' General theor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4] King, J. E. A history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since 1936[M].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3

[5] Robinson, J. The second crisis of economic theor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2

[6] Romer, David. Advanced Macroeconomics[M].McGraw-Hill, 2012

[7] Samuelson, P. A. A summing up[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6

[8] Snowdon, B. and H. R. Vane .An encyclopedia of macroeconomics[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2002

[9] Young, W. Interpreting Mr. Keynes: The IS-LM Enigma[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87

[10] 布赖恩・斯诺登等.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各思想流派比较研究引论,苏剑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11] 蒋自强,史晋川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2] 凯恩斯.货币论(第二卷),译[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心理预期 博弈 政策制定者 公众 宏观经济政策

一、引言

近年来金融危机爆发越来越频繁。尤其是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更可怕的是造成全球投资者信心崩溃。如何树立“比货币、黄金还贵重的信心”,已成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难题。

实际上最近的金融危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最初实体经济基本面并没有显著恶化,只是由于虚拟经济的波动拖累了实体经济,最终导致整体经济衰退,正如伯南克所描述的“小波动,大周期”。以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为例,据IMF统计,美国抵押贷款和相关证券规模不足1.4万亿美元,已将全球经济拉人泥沼,不能自拔。可见,金融经济周期一且形成,治理起来则事倍功半。截止到2008年全球已经获批的救市方案金额已逾4万亿美元,救市规模已远远大于次贷规模,但让人失望的是这些前所未有的全球联手救市措施仍然不能驱散次贷危机的阴影,达到止滑提速和提振信心的作用。

很明显,金融危机期间负向波动被金融市场缺陷和人们的悲观预期放大了,中央政府要治理危机并从中摆脱出来,避免或降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影响,关键要治疗公众的悲观预期和心理恐慌。

二、心理预期对危机的影响机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心理预期在金融危机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要治理危机,首先要理清金融市场缺陷和心理预期在危机产生和蔓延中的传导机制,才能选择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

1、国外学者有关心理预期对危机的影响机制

国外学者主要从金融市场缺陷――市场信息不完全导致的预期偏差角度间接描述了心理预期在金融危机产生和蔓延中的角色。费舍尔的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认为,经济繁荣阶段由于微观主体乐观预期导致的“过度负债”与经济萧条阶段基于悲观预期的“债务清算”形成了金融经济周期,危机爆发后企业为清偿债务而廉价销售使净值下降,引起利润水平下降甚至破产,进一步导致产出和就业水平下降。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心理预期是影响供给和需求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导致经济波动的决定因素,就业水平、货币需求、投资水平以及经济周期都与之有关。伯南克和哥特勒的金融加速器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缺陷在经济萧条时期被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放大,导致企业净值降低,外部融资困难,从而使得投资下降,产出减少,危机进一步加剧。米尔顿从委托一问题的逆向选择出发,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微观主体中锻行的行为:负向冲击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准备金,银行可贷资金将减少。银行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和法定准备金率的要求,防范陷入“挤兑危机”和“流动性困境”,采取压缩自身信贷规模、规定更加严格的信贷合同、催还企业贷款和提高信贷实际收益率等措施。其直接后果是企业的可贷款规模减小,成本上升。投资急剧减少,整体经济的活跃程度降低。

2、国内学者有关心理预期对危机的影响机制

国内学者则主要从心理预期角度论述了微观主体在金融危机产生和蔓延中的角色。刘骏民,许圣道等认为心理预期在金融危机传导和深化中非常重要原因在于虚拟经济是以心理为支撑的价值系统。其独特的定价方式与人们的预期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且由于现代金融市场固有的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以及人类与生俱来的贪婪、恐惧和从众心理决定了预期的不确定性,从而注定了虚拟经济具有过度波动性和敏感性。刘春航,张新指出在宏观经济波动比较大的环境下,心理预期所发挥的作用更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心理预期来间接影响投资行为。宏观经济政策之所以不能直接有效地发挥作用,其主要原因之一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场参与者只有在完善的金融市场,才能对各种宏观政策信号作出及时地反应,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都认为金融危机期间,由于金融市场信息不完全,心理预期在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导过程中起了推波助谰的作用。

三、治理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大部分研究在选择宏观经济政策治理危机时都忽视了金融加速器和心理预期的重要作用,而主张选择明确的扩张财政政策。辅以适当扩张的货币政策甚至中性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危机。凯恩斯认为,大萧条期间当利率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无论货币数量如何增加,再也不会使利率下降,进而不会使投资和产出增加,扩张性货币政策失效。从而主张选择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治理衰退。货币主义学派代表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货币政策认为。应避免货币政策受政治因素左右,不管经济出现什么情况。央行都应保持稳定的增长率,确保经济主体享有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预期,以实现经济稳定。

但是。在次贷危机中我们观察到一个事实:危机期间理性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发生改变。经典理性预期假定认为公众能够对政策制定者的行为做出合理预期,事先估计扩大货币供给带来的物价上升,从而在物价上涨之前。工人就会提出更高的工资要求,从而导致雇主因为成本增加而放弃扩大生产的打算,因此货币政策失效。但是。在这次危机期间,由于失业人数增加和就业压力倍增,工人失去提高工资的动机和谈判筹码,结果是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同时利率下降,企业投资成本降低,从而最终导致企业因为投资成本降低而扩大雇用人数,扩张生产,提高产出水平,即扩张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而且,从逻辑上讲,扩张财政政策对实体经济恢复最有效,扩张货币政策则对恢复虚拟经济最有效,危机起源于虚拟经济,继而拖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衰退是因,实体经济衰退是果。如果只重点治理实体经济衰退,而虚拟经济仍未恢复的话,实体经济还是会被虚拟经济拉入泥沼。所以,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树立投资者的乐观心理预期,有利于恢复虚拟经济进而使整体经济复苏。

四、一个简单博弈模型

在上一节的分析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通过一个两阶段的非完美信息博弈模型来论证和描述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在治理危机中发挥作用。宏观经济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政府与公众包括企业和家庭的基于市场缺陷的非完美信息动态博弈过程:政府通过发送各种信息或信号――紧缩或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企业和家庭观测到信号后形成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政府根据企业和家庭的预期再重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过程。在详细描述博弈模型前。我们需要了解几个函数:

1、企业产出函数:

式中表示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u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为

公众预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b0表示宏观经济政策与预期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产出的作用。这个产出函数的一个重要含义是在金融危机时期意料之中的宏观经济政策也能影响产出水平。

2、政府收益函数:

这个收益函数的含义是政策制定者的目标是使“产出低于目标水平的损失”与“宏观经济政策松动导致的通货膨胀、声誉损失之和”最小。式中C反映了宏观经济政策松动有可能导致的通货膨胀在政府收益函数中的权重,C值越小表示政策制定者关心失业或产出增长更甚于通货膨胀,由于凯恩斯主义者主张干预,所以在金融危机时期,倾向于选择较小的以获取较低的失业水平或较高的产出水平,即。

3、企业的收益函数:

企业收益函数告诉我们企业总是试图正确预测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在时他们的收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具体博弊模型描述如下:

I 参与者:政策制定者,公众(企业和家庭);

Ⅱ 政府类型:凯恩斯主义者,自由主义者;

Ⅲ 博弈顺序:

a 自然赋予政策制定者某种类型c,政策制定者向公众发出选择紧缩或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信号;

b 公众形成对第一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

c 政策制定者观测到预期,其后根据收益最大化原则选择第一期的真实宏观经济政策;

d 公众观测到(但不能观测到政策制定者是凯恩斯主义者还是自由主义者),然后形成对第二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

e 政策制定者观测到,然后选择第二期的真实宏观经济政策。

这个两阶段非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的均衡解告诉我们:

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公众能够明确判断出政策制定者的类型,因而他们预测的宏观经济政策松紧程度与政策制定者实际实施的宏观政策能都达成一致,从而不会形成悲观预期,能够做出与政策制定者期望相同的投资决策,有利于较快走出危机泥沼。

但是在非完全信息条件下,公众只能够观察到政策制定者的现行政策,而无法观测到政策制定者的类型,即不知道他们是凯恩斯主义者还是自由主义者。在悲观预期和风险厌恶的双重约束下,公众可能减少投资,因而不利于经济恢复。为了让公众明确自己的类型。政策制定者在实施第一期的救市措施时,可以通过突破以往尺度的宽松宏观经济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来表明自己的类型,使公众相信政策制定者会继续采取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直至经济复苏。从而有利于提振公众信心,使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都复苏起来。

五、政策建议

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及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反应。因为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需要获得公众的理解、接受并主动配合。

(一)金赫危机期间,货币政策依然有效

对实体经济而言。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影响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使消费者对未来更加明朗,减弱谨慎动机,提高消费倾向;可以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使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投资成本而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对虚拟经济而言,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刺激公众信心恢复。有利于资产价格上升,资产价格上升又可以通过托宾q效应、莫迪利安尼财富效应、资产负债表效应,进一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与消费带来积极影响,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从经济周期中恢复过来。

(二)政策制定者辟递政策信号的明确性套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政策制定者在治理危机期初选择明确的政策信号有利于化不完全信息为完全信息,从而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透明度。便于公众理解政策制定者和树立信心。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制定者在表明自己的危机治理态度后,要保证按照态度传递的信号制定政策并严格执行,以向公众巩固其在危机中的积极态度,从而有利于经济恢复。

篇9

【关键词】大历史观;macro-history;宏观经济;唯物主义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72-01

黄仁宇先生因大历史观声名鹊起,“大历史观”(英文为macro-history)也因黄先生的几本著作而渐入人心。虽然黄先生称“这名词该下由我创用”,但究其学术根源,不可不谓之广矣。黄先生自己也说:“这名词纵是新颖,已乏创意”,从宏观微观之说“改称大小,转用于历史,显系模仿而非发明”。 文章非是高屋建瓴,而为管中窥豹,从小处着眼,尝试一探所谓大历史观的前世今生。

所谓大历史观,黄先生一贯坚持的事,由小见大,从事件看发展由社会经济结构看历史发展脉络,从文化、理念的更替,见时事的发展。简而言之,一切历史事件的发展,不以任何人物的出现而改变,而是人物顺势而为、因时而动,从偶尔到必然的转换。这种观念其实在各个领域,各个时间段,甚至在本身历史研究方面其实并不新颖。

一、宏观经济学

“大历史观”之得名,因袭于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分野,黄先生悟出其间“亦不过放宽视界与计及精微之不同”,于是“改称大小,转用于历史”。一方面借鉴了概念,一方面参考了方法。加之黄先生对历史的认知多从经济(食货)角度入手,可以说受益于宏观经济学良多。黄仁宇解释说:“这大历史有如宏观经济(macro—economic)。宏观经济不能统计失业就业的人数,不能分析物价,不能讲解物价指数。较详细分析仍待微观的工作。……我只希望治史者不要忘记后面一个大前提,不要忽略我们所处的一个非常时代罢了。”

二、宏观哲学

黄先生并不是一个者,但他的自由立场使得他并不排斥接受一些的方法论。“大历史观”中运动的、联系的、周期性的、符合治乱兴衰规律的、依存于经济状况的认识,也在相当程度上与理论中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经济决定论等暗合。其长时间宽视野阶段性的历史认知,同社会发展史的分期分步地划定历史暗合。其从财税与经济的基点上审视历史的旨趣,则无不匹配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一些文字表述中,黄仁宇也多次提到马克思的名字。黄仁宇自己也承认受马克思影响,“刻下将历史视作冗长、互相继续而作梯度前进的观察时尤然”。

三、汤因比的大历史

在黄仁宇的阅读和交往过程中,一些既定存在并适合他的分析工具对他的大历史观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架构作用。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及剑桥哈佛的相关理念都给了他有益的滋养。

黄仁宇先生亦自称信奉大历史观,试图“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这些特点,尤其在《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等著作中,得到了体现。然而治大历史必要有扎实之史学功底,穿透时空隔阂之强劲穿透力,和敏锐把握历史命脉之深刻之透视力:而要把此三者用到纯熟精炼之地步,殊为不易,即便博学宏视如汤因比,也不能说是成功。黄仁宇更因受后天限制,治大历史自然难免要力不从心。因此,虽然先生其志可钦,其情可叹,这后两部著作,却明显现出力度不足,我以为他的努力基本可归为失败。

四、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

法国新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布罗代尔,在其《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一书中确立了他的历史观:长时段理论。他认为只有在长时段中才可能把握和解释历史现象,而短时段并不能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历史。长时段的历史可以说是一种“几乎不变的历史”,是各种“结构”起作用的历史。

做为黄仁宇的那个时代的学术强音,他既可以了解到布罗代尔的资本义理论并受到其影响,也会自然而然地从他那里借鉴到“长时段”。而黄先生的“大历史”,也确实在理念上与此相通并灵活地运用到了对中国历史的“描述”中。

五、个人经验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的形成,其最初的原由是因教学上的需要。面对美国学生这样并不希求对中国历史有详细的把握的受众,在四个课时内要讲述整个的中国历史,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要“五十分钟内涵盖二百多年的中国历史”,不能不寻求一种简约、干练、明快、提纲挈领、居高临下的法门。大历史观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酝酿。

把握黄先生的“大历史观”的学术和现实渊源,足以让我们丰满对其人其学的认识,既便于保持“价值中立”,也方便保持“了解之同情”。

参考文献:

[1]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J].时报,1989.

[2]黄仁宇.中国大历史[J].联经,1993.

[3]汤比因.历史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篇10

形散而神聚

在众多外媒报道“十二五”的稿件中,路透社3月7日播发的《五年经济计划充满雄心壮志,应引起全球关注》一文,看似面面俱到、形散,实则围绕一个重点展开,即导语所说的“中国社会将更加公平且更为环保,收入的增加将刺激消费,产业的科技水平也将更上层楼”。

“十二五”规划长达6万字,在解读中如何避免冗长沉闷?路透社这篇报道的启示是,先确定解读的重点,然后根据这个重点来抽取规划中的相关内容,删繁就简。

由导浯可知,路透社这篇报道将中国刺激消费和提升产业科技水平作为重点,为什么?以笔者之见,前者与全球经济的再平衡有关,后者与中国未来的产业竞争力有关,都是外界极为关注的大问题。

就前者而言,“十二五”规划将扩大消费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举措,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可望摆脱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旧有模式,也就意味着中国的贸易顺差会减少,从而为解决全球经济严重失衡做出贡献。因此,这篇报道选择了“十二五”规划中的收入分配、最低工资、城镇化等与刺激消费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报道也对中国减少国企储蓄和改革收入分配表达了将信将疑的态度。

就后者而言,向知识型和创新型经济迈进,也是中国今后五年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着眼点,事关中国能否以高附加值工业取代低附加值工业,缔造新的产业竞争力。我们看到,路透社的报道特别提到了“十二五”规划草案中有关中国教育和科研支出增长的目标,以及七类战略新兴产业,并进而指出,中国的自主创新需要外国公司,会给外国投资者带来可观的机会。

专业解读之必要

全文在解读“十二五”规划中的举措时,贯穿了野村证券驻香港分析师木下智夫、上海渣打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王志浩和里昂证券驻上海宏观经济策略师Andy Rothman的观点,反映出这篇报道十分注重市场机会的特征,这与路透社擅长财经报道的背景是相关的。

专家解读的意义何在?首先是专业性。市场分析师、经济策略师和经济学家等专业人士的观点为报道加重了砝码。本文第三段引用木下智夫的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国政府试图通过促进消费和调整工业结构来重新平衡经济的认真态度”,让读者清晰明了地抓住了“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在文中倒数第三段木下智夫还揭示了外国企业可以在中国探索高附加值工业的过程中赢取机会。经济学家王志浩的话也表达了他与众不同的观点。

报道以里昂证券驻上海宏观经济策略师Andy Rothman的话结尾,“在中国公布五年计划时,你可以心存偏见,可以怀疑其怎么可能实现所有这些目标?但从过去几次经验来看,多数情况下中国都成功实现目标”,向外国读者表达了一个经济观察家对中国今后五年发展所持的乐观态度。

其次,专家的直接引语能使报道变得轻松一些,独特、有色彩的引语穿插于叙述中,有助于化解经济报道的沉重感。在新闻写作中使用权威人士的直接引语作为支撑文章的有效论据,能增加报道的可信度和可读性。

“十二五”的外媒关注点

路透社这篇报道仅是今年两会外媒报道中国“十二五”规划的众多稿件之一。总体而言,外媒对“十二五”主要的关注点包括:第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之变,这里面包含的要点又有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再平衡、扩大内需、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绿色经济、抑制通胀等;第二,中国经济发展与民生和社会稳定,包括稳定物价、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教育医疗体制、加大保障房建设、加强食品安全、增加人民幸福感等;第三,中国新五年规划给外部世界带来的商机和市场。

篇11

中国纺织峰会于6月13日下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以“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为主旨,紧紧围绕“战略转型?建设纺织强国”这一主题,通过对宏观经济形势和纺织行业现状的深入分析,总结、探讨企业战略转型的共性规律,为正在实施战略转型、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纺织企业提供借鉴。

本届峰会定位为“十二五”中国纺织战略转型,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总裁朱勇从不同层面解读国家和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中“改造提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潘建成用最新经济数据分析和描绘了今后五年我国宏观经济总体走势以及未来经济发展对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带来的新机遇,使与会代表深受启发。高勇对“十二五”期间建设纺织强国的任务目标进行了解读,着重论述了装备制造业在建设纺织强国目标实现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推进高新技术纤维和新一代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的产业化及应用;加快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推动高端纺机和配件自主化;支持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是推进装备制造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推进产品数控化、生产绿色化和企业信息化;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装备。发展目标是:行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自主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低碳、绿色和再生循环再上新台阶。高勇指出,先进纺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导向是加快高性能纤维成套技术工艺装备、产业用纺织品装备、节能减排与绿色环保技术装备、高性能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和新型纺织检测检验仪器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传统纺织机械的生产效率和自动控制水平,增强产品可靠性,加强纺织机械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两化”融合水平,促进纺织机械企业的工艺技术进步和提高机床数控化率。“十二五”期间国产纺织机械产品市场份额要达到85%,比“十一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朱勇介绍了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实施战略转型的思路和经验。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坚持“科技与时尚”,走高端纺织发展之路的理念,立志成为中国现代纺织产业的领航者和全球客户信赖的服务商。集团通过升级制造业,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新型化纤和发展服务业实现转型,效益增加,经济增长,产业优化,人员精简,资产夯实。他的体会是:定位要准确,战略要明确;体制要改革、机制要搞活;调整要迅速,产业要升级总部要加强,管理要创新。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的成功实践为面临转型升级重任的纺织企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参考。

篇12

关键词:资产价格 利率 货币政策

一、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2007年,美国华尔街爆发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几大顶级投行最终被房地产破碎的房地产泡沫吞噬。随之而来的,是国际原油和各种重要原料价格的震荡。仅仅从中国来看,今年来股市暴跌和暴涨已经是屡见不鲜,而房地产价格也呈现出剧烈震动的格局,尤其是近期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后,房市出现了很大的波动。资产价格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安全和国家经济。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统传导机制是建立在商业银行信用体系基础上的,主要通过商行的信贷和资本的供给需求实现。资本价格的波动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影响商行的信贷规模和资本的需求。由于资本市场的扩大,使得资本市场越来越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变得复杂。总体来说,资产价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需求,尤其是在资产价格占家庭资产比重不断增加的现在;其二,是通过托宾q效应影响企业投资,进而影响企业的筹资意愿和贷款意愿,影响信贷的供求情况。与此同时,资产价格波动还会对市场预期产生影响,以影响未来的货币供应结构和货币政策。而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将直接影响实体经济,对宏观经济面产生致命的冲击。

货币价格波动还可能会对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产生影响。首先,资产价格波动会削弱中间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制定。其次,物价稳定一直是很多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会影响人们对经济走势的预期,进而改变自己的消费方式,会引起社会价格水平的波动。同时,如果虚拟经济吸引了过多的资金,在造成虚拟泡沫的同时会使实体经济因为自己缺乏而发展缓慢,形成一个恶习循环。

二、变量选取

为了进行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利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本文选取了资产价格的两个代表性的指数:房地产指数和股票指数。并选取1999—2009年我国的相关数据作为基本数据,利用软件进行了分析。

1、 利率的选择

市场利率是整个利率体系存在的基础,也是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利率的重要参照依据,是市场货币需求供给和信贷规模的较真实体验。市场利率有银行存贷款利率、债券发行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贴现利率、票据市场利率等组成。一般来说,债券市场利率是金融市场利率基础,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且处于发展过程中,债券市场发展尚不完善,二级市场总体规模较小,并不能称为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而相对应,近年来同业拆借市场发展迅速,能够真实的反应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因此本文选取七天的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市场利率的代表。

2、 房地产价格指数和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选取

房地产价格的测算一般采用两种指标:即价格指数和实际平均销售价格。本文中选取了全国房地产价格指数作为房地产价格的变量。

对于股票市场价格指数,本文选取了上证综合指数收盘价和深圳成分指数收盘价来分别代表上海和深圳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

3、 国民生产总值的修正

GDP作为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与利率变化存在着间接的传导关系,但是由于在考察期内,我国物价水平一直存在较大的波动,因此,本文用公式——实际GDP=(名义GDP/CPI)*100%——将GDP剔除了物价水平的影响,将名义值转化成了实际值。

本文数据皆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调查数据。

三、数据处理及分析

1、房地产价格指数和货币政策利率

对1999—2009年数据,构造如下方程式:RATE = C(1) + C(2)*GDP + C(3)*REALESTATE,其中,RATE是七天同业拆借利率,REALESTATE是房地产价格

指数,C(1)、C(2)是参数。E-VIEWS数据分析后,得到如下方程式:

RATE = -232369.8648 + 2316.541526*GDP + 1.003327128*REALESTATE             (1)

LOG(RATE)=-5.262528233+1.136209437*LOG(GDP)+1.802274214*LOG(REALESTAT

(2)

从方程(2)中,可以看出,房地产价格每上升1个百分点,相应货币政策利率

上涨1、8个百分点;产出每增加一个1个百分点,相应货币政策利率上涨1.1

个百分点。为了进一步说明方程,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到ADJUSTED

R-SQUARED=0.999289,可以看到,修正后的R^2统计量十分接近于1,因此,

回归比较成功。对数据进行杜宾—沃森检验,DURBIN-WATSON STAT=1.532701

〈2,因此,数据存在正序列相关。

2、股票指数和货币政策利率

构造方程如下:

RATE = C(1) + C(2)*SHANGZHENGZHI + C(3)*SHENCHENGZHI。E-VIEWS

数据分析之后,得到如下方程式:

RATE=93.98088724+0.247439844*SHANGZHENGZHI+273.1014931*SHENCHENGZHI

LOG(RATE) = 1.500275885 + 0.6944203193*LOG(SHANGZHENGZHI)

+0.2177882734*LOG(SHENCHENGZHI)                  (3)

从方程(3)中,可以看出,上证综合指数每上涨一个百分点,货币政策利率上涨0.69个百分店,深圳成分指数每上涨一个百分点,货币政策利率上涨0.22个百分点。虽然股票指数相对于房地产价格指数来说,对货币政策利率影响相对较小,但其影响也是比较显著的。

四、政策建议

从上述的实证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房地产价格指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针对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本文认为可以从“三个层次”入手,力将资产价格变成反应真是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使其为宏观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第一个层次——信息监测层

建立完整的信息检测体系,尤其加强对主要资本市场,如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监测,做好预警机制,严格监测资产价格波动和信贷供求状况,尤其是大额的不正常的资金流动,提高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变动反应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同时,一方面,要将这些资产价格的变动信息纳入央行货币政策 利率制定的参考范围之内,防止货币供应量不合理地过度流入虚拟经济,另一方面,还要掌握资金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流动的动向和规律,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二个层次——解读防控层

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层次,在正确全面的观测到价格波动信息后,应该及时从专业角度进行解读,使得资产价格变动成为宏观经济面变动的真实反应,降低资产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对资产价格波动原因的解读,有助于评估资产泡沫的严重性,进一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干预,以防止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影响价格波动的因素非常多,及包括经济基本面上的因素,也包括非经济基本面上的因素,如果没有认清价格波动的真正原因便做出反应,其风险很大,并且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除了原因之外,还要全面了解价格波动产生的背景以及预期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对于一些可能产生恶性影响的价格变动及时予以处理,并依据此制定相关政策。

第三个层次——矛盾解决层

当资产价格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时,应该建立一个快速反应体系,能够迅速的找到问题的根源,将破坏降低到最小。

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实体经济对宏观经济面的绝对控制地位。由于近年来资本市场的迅

猛发展,使得资产价格的变动对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面的影响范围较大。因此,加速实体经济的发展,扩大实体经济比重都可以降低资产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程度。

2、尽量减少资产价格的剧烈震荡。央行应进行必要的监管和制度建设,以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规范交易者的交易行为,加强监管防止交易黑幕,建立一个完善稳健的金融体系,防止泡沫的形成,降低泡沫破裂时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3、由于资产价格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预期,并且影响未来的货币利率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甚至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应该加以适当干预和引导。

4、资本市场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资产价格既受货币政策引导,也受市场供求影响,因此,央行可以加强监管和制度建设,但不宜做过多的直接干预。

篇13

《首席财务官》杂志携手摩根大通银行于2010年12月22日在天津莱佛士酒店成功举办了以“汇率与利率双重波动下的财资管控之道”为主题的沙龙,共同探讨了波动时代的财务管理策略与全球化财资实战经验分享。

在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活力日盛之际,当地企业如何在汇率与利率双重波动下把握机遇,创造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这已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内的诸多CFO面临思考和决策的关键挑战。《首席财务官》杂志特别邀请到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CFO林清棠先生针对主题与嘉宾分享了其十年在康师傅集团进行财资管控的实务操作中的经验和心得,摩根大通银行资金管理部总监许晟就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要点与到场的嘉宾进行深入分析与点对点沟通。最后摩根大通大中华区经济学家姜璐对中国经济未来存在的风险与机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预测,以帮助在场CFO对宏观经济的走势进行有针对性的判断。

2011年度首站卓越财务绩效论坛成功落幕深圳

2011年度,《首席财务官》杂志联合全球著名管理软件巨头SAP将在全国主要城市举办一系列的“卓越财务绩效论坛”,与国内CFO们传递全球财务管理的新趋势,并分享本土CFO引领财务变革的创新实践。2011年1月13日,双方将首站论坛地点选在了深圳马哥孛罗好日子酒店,与众多上市公司CFO和大型企业集团财务负责人、信息化主管部责任等业内精英,SAP中国区首席技术官张侠等多名演讲嘉宾针对“财务共享和外包”、“加速集团关账”“全面预算管理”等热点财务问题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和在场CFO们深入探讨财务管理新方法的实施落地,共同最求达成财务绩效的卓越之道。

携手ACCA,广州聚焦今年经济走势

2011年1月14日,华南区“ACCA答谢晚宴暨认可雇主颁奖典礼”在广州富力丽思卡尔顿酒店宴会厅隆重举行。《首席财务官》杂志作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深入参与了此次活动,与一百多名来自各界的ACCA认可雇主代表、各大合作机构及ACCA资深会员共聚一堂。

本次话动也特地邀请了著名经济学家、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晓博士主讲“2011年世界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解读”讲座,讲座内容涵盖了全球经济复苏、房地产、股市、通货嘭胀等诸多经济热点。赵晓认为,中国经济有机会继续实现新的黄金增长10年,关键是中国能走城市化基础上的内需增长之路,这是中国经济在中长期发展中仍能保持一个高速增长的唯一出路,“如果中国经济转型,意味着中国经济有机会继续实现新的黄金增长10年”。

篇14

世界大势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北非政局动荡、英国骚乱、“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愈演愈烈……

反观国内,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多数城市房价依旧上涨……

众多复杂变数,于中国,是危机还是契机,中国模式能否成功转型?“十二五”,中国经济如何平稳过渡?

且看吴敬琏先生的精辟解读。

中国虽然上世纪末期把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搭建起来,但是市场化改革其实还处于“进行时”阶段,旧体制的许多部分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造,政府职能还有待转变,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重组和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都还行在半途,所以我说“大关仍然未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凯恩斯框架失灵:

中国的问题是长期问题

近些年我们一直在说,必须注意中国经济存在的内外失衡。其中内部失衡的主要表现是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过去30年中国的GDP一直保持着10%左右的高速增长,然而消费需求不足,却使GDP增长缺乏内在的动力。政府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用对外净出口(出超)弥补国内需求不足,维持了较好的增长。但到2008年以后,因为全球金融危机,连续几年出口受限,出现了经济下行的趋势。2009年,我国用超强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把增长速度又拉了起来,但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仍未解决。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国的居民储蓄率提高了3-4个百分点,相形之下,我们依靠净出口维持高速增长方式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从1999年到2010年,在消费需求的不足下,出台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保持增长率,这种货币政策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使过剩的流动性大量积累。于是,经过一段时滞,货币超发和流动性泛滥所引起的一些消极的后续效应开始显现。主要的标志之一是资产价格的剧烈上升,其中最突出的是房地产价格飙升和泡沫急剧膨胀。此外,消费物价指数CPI也开始上升。这就导致了一种两难的状况:一方面内在动力不足,想维持较高的增长率,就需要继续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货币超发后续的消极后果已经显现,又需要采取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来抑制房地产价格和物价上涨的势头。

为了破解宏观经济决策的这种两难问题,首先需要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判明这种两难问题的根源是什么。2008年以来,在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时候,通常是对所谓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状况来分析总需求的态势,认为经济之所以遇到困难,是因为决定总需求的三驾马车中有两驾(消费和出口)太弱,拉不动经济增长。如何能够在这两匹马都不跑的情况下把这个车往前拉?结论就是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是用4万亿的投资、10万亿的贷款来增加总需求。

问题在于,这种“三驾马车”的分析方法显然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变形。但学过宏观经济学的都知道,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分析处理的是短期问题,连凯恩斯本人也从来没有说过可以用它来分析长期问题。而中国经济目前出现的问题却是长期问题。研究这类问题,需要运用索洛提出的新古典增长模式。

中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增长模式存在着严重缺陷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中国的长期发展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增长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还是经济增长模式。

那么,什么是增长模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靠投入资源、还是靠提高效率来实现增长。西方国家的早期,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两次产业革命之间的那种增长模式,其特点是靠投资来驱动增长。苏联在第一次五年计划之后沿袭了西方国家的早期增长模式,把它称之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这种方式存在很多弊病。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它会导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二是造成了劳动者的贫困化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这两个问题会导致资本主义走向灭亡,“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沿着这条道路走,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到了“”后期,经济上剧烈波动加上“”的政治因素,经济和社会都濒于崩溃的边缘。

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长时期的持续增长,并没有发生改革开放以前那样严重的经济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日本等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办法,采取了出口导向政策,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出口,发展对外贸易。这种做法造成了两个积极后果:第一,出口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使得大约2.5亿农村低效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相对高效的加工业就业,也使得整个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当然,现在多数所谓的“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依然很低,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不过,和在农村的收入情况相比,还是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第二,大量的出口(净出口)需求弥补了国内需求的不足,使得经济能够持续增长。1994年汇率改革以后,出口导向政策全面展开,中国对外贸易的贸易盈余由负转正,而且不断增加。旺盛的出口需求有力地支撑了此后十多年GDP的高速度增长。

经济决策两难:

增长缺乏内在动力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并存

在充分估计出口导向政策对于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作用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正如采取这种政策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等的经验告诉我们的,这种政策在经过十年、二十年的成功实施以后,都出现了问题,例如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资产泡沫的膨胀,等等。这些问题和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非常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