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命的自主权范文

生命的自主权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命的自主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命的自主权

篇1

但是,即便是这样,人们也没能摆脱死亡,倒在了无情的车轮之下。据统计,中国每年有十几万人死于车祸,也就是说,每两天就有一个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而且,这一幕幕悲剧仍在上演。

2003年7月8日上午,十岁的快乐少年晓明因为上课时间紧迫,双脚飞快蹬着自行车,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他见没有交警,便没有停车,像箭一般地冲向马路对面。然而,一辆装满货物的卡车也正在行使… …猝不及防的晓明被撞出十多米远,崭新的自行车被压得七扭八歪,鲜红的血液染红了路边的玫瑰花… …

2007年2月18日,正是春节,一家三口开着QQ车去拜访亲友。可是男主人喝了酒,有些醉醺醺,漫不经心的握着方向盘。到了路口,他一见绿灯只剩下5秒了,便加大油门冲了过去,可车刚到黄线红灯就亮了,他却不以为然,仍踩着油门往前冲,被同样赶时间的面包车撞了个正着,短短几十秒的时间,四个花儿一般的生命失去了生机。

篇2

对此,国家广电总局发表声明称,这些国内外报道基于法国阿尔卡特朗讯公司和UMTS(通用移动通讯系统)论坛的人员的所谓讲话,对CMMB标准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了莫须有的主观臆测。这些报道对CMMB标准的形象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声明表示:

1、CMMB系统的核心传输技术STiMi采用了LDPC编码、基于时隙的帧结构和OFDM调制技术、逻辑信道技术、用于快速同步的信标技术等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是广播科学研究院和下属公司北京泰美世纪科技有限公司组成的技术团队通过4年多的时间自主研发完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STiMi技术在研发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专利调查研究工作,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2、根据中国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国情,行业主管部门国家广电总局在2005年中期即确定在移动多媒体广播领域采用卫星覆盖为主、地面增补为辅的CMMB系统架构。2005年底,完成了STiMi技术标准草案。通过周密的验证和大量的试验工作,STiMi技术在2006年10月被采纳并为广播电视行业标准GY/T220.1-2006《移动多媒体广播第1部分: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此标准电子版本已在广电总局的标准网站上公布供下载。2006年11月,根据广播科学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泰美世纪科技有限公司针对STiMi技术的结构和移动多媒体码流的特点自主设计研发的复用技术,国家广电总局又了行业标准GY/T220.2-2006《移动多媒体广播 第2部分:复用》。

篇3

【摘要】 如何运用护理伦理学知识正确处理好与患儿及家长的关系,顺利实施护理工作,对圆满完成实习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从分析实习护士在儿科临床实习中引发的伦理问题,提出了加强伦理教育,树立崇高职业道德;严格遵循伦理原则,改善护患关系,提高实践技能,化解伦理纠纷的办法,这些办法旨在实践中时刻把患儿的利益摆在首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护患伦理冲突必将会越来越少,以至得到彻底解决。

【关键词】 临床护理研究; 临床实习; 儿科护理学; 儿童心理学; 护理

临床实习教学是培养临床合格护士的重要医学教育过程,是护理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中,儿科临床实习对护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一关。儿科俗称“哑科”,服务对象是未成年儿童,大多数不能自述病史或表达不准确,这就给护理人员了解病情带来很大困难,同时小儿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对护理操作的耐受力差,就更增加了护理难度。在实习中,面对这一特殊群体,面对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提高的家长,护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困惑。如何运用护理伦理学知识正确处理好与患儿及家长的关系,顺利实施护理工作,对圆满完成实习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

1 临床实习中引发伦理纠纷的原因分析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以疾病为中心的医患关系模式已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关系模式。在就医过程中患者有自主选择医疗服务的权利,尤其是儿科患者年龄小、技术操作难度高,家长希望获得最好的护理服务,维护自身治疗过程中应该享有的各种权利,常常会拒绝实习护士为其提供护理服务而引发矛盾冲突。由此涉及的伦理问题表现如下:

1.1 忽视患儿的自主权力 在儿科,儿童通常被认为是孩子,孩子是应该听大人的,更不容说是事关生命的大事。由于护理工作中常常忽略患儿的自主决定权,患儿家长对医疗服务要求高维权意识强,另外实习护士的增多和护患关系的日趋紧张,从而引起护患冲突。

1.2 忽视患儿的知情同意权 由于儿科工作对象中的大多数患儿,他们还处于父母的合法监护下,因此在医疗行为的选择过程中,父母和孩子经常会发生冲突。为了减少这种冲突,家长常常会替患儿做出决定,不告诉孩子即将进行的治疗、护理操作方式,所以我们常常遇到因不知自己将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处置而恐惧不安的患儿。他们表现出对医务人员的恐惧,甚至害怕所有穿白大衣的人。

1.3 缺乏对患儿的尊重 由于家长和医护人员的惯性思维,认为孩子还不懂得害羞,因此常常在众目睽睽之下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以及开展导尿等诊疗工作,没有尊重患儿的隐私权。另外,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静脉穿刺等一些创伤性较小的操作常常是没有提前告知患儿就开始进行,对少数不合作的患儿,则是采取家长协助强迫执行,没有尊重患儿的知情同意权和自主权。

2 临床实习中伦理矛盾的解决办法

2.1 加强伦理教育,树立崇高职业道德 德是立业之本,无德业必衰。缺少医德支撑的实习护士,必将事业失败,被社会所遗弃。因此,儿科护理临床实习教学既要提高护生的专科护理能力,更要着力于对职业道德的培养,来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对护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护理专业始终弘扬一种精神:护理工作的本质就在于奉献,选择了护理工作就选择了奉献。将护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教学,并使其内化为护生的一种素养,使护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慎独精神,遇事沉着冷静,有敏锐的观察力,有应变能力,能防止突然事故发生。

2.2 严格遵循伦理原则,改善护患关系 实习护士在儿科临床实习中,首先要尊重患儿的合法权益,自觉保护患儿的隐私权不受侵害,只有真正做到了尊重患儿的各种权利,遵循伦理原则,维护患儿的切身利益,才能改善护患关系,才能得到患儿以及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避免发生护患纠纷。《护理伦理学》课程教学中对护生未来可能面临的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具体方法:

2.2.1 不伤害及有利原则 同成人科室一样,儿科护理工作中也应遵循“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有利原则,努力使患儿受益,关心患儿的主客观利益,对患儿及其家长履行仁慈、有利的道德行为[1]。通过具体解释各项操作的必要性,体现“以病人的利益为中心”的原则。在面临“选择受益最大、伤害最小”的治疗方法时,首先考虑的是抢救生命,其次才是减轻痛苦,避免并发症发生。

2.2.2 自主原则 自主原则由比切姆和查尔维斯于1979年首先提出[2],其核心是在诊疗过程中,由患者自己做主、理性地选择诊治方案的自主权。患儿具有自主选择权,患儿家长有决定权,当患儿表示反对时,实习护士反复耐心地与其沟通。而在沟通无效、必须强制执行时,护士有责任与义务向患儿解释这样做的必要性,并表示歉意,从而避免强制性执行操作在患儿心理上留下阴影。在紧急情况下,也要告知家属拒绝操作可能对生命和健康产生的危害,征得患儿及其家长的同意后方可进行护理处置。

2.2.3 知情同意原则 知情同意原则是自主原则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指临床上具备独立判断能力的患者,在非强制状态下,充分接受和理解各种与其所患疾病相关的医疗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医务工作者制订的诊疗计划自行决定取舍[3]。知情同意原则强调诊疗工作以患者为中心,更多地关注对患者人格尊严或个性化权利的尊重。患儿虽然需要父母的监护,但是他们已经有了独立决定事情的需要,因此在各项操作前需要得到患儿及家长的同意。

2.2.4 尊重原则 对患儿的尊重主要表现在保密和保护患儿的隐私以及尊重患儿的知情同意和自主权问题上。保密和保护患儿的隐私是尊重原则的最直接的表现。儿童从幼儿期开始已经对暴露身体有了害羞感,学龄前期已经有了自己的秘密,因此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要关注儿童的隐私保护。实习护士首先从自身做起,树立自觉维护患儿隐私的意识,在操作中注意避免暴露与操作无关的部位,并使患儿乐于配合,必要时在病床周围拉上围帘,使其成为独立的单元,让其家长陪同,使患儿产生安全感。

2.3 勤于学习技艺,提高实践技能 艺是立业之命脉,艺不精业必绝。实习护士必须树立起崇尚医德,勤于学习技艺的精神。由于儿科护理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儿科护士技术娴熟,操作准确,为患儿提供全面照顾和支持,使患儿尽快康复。实践经验不足、操作技术缺陷的问题对护生来说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护生入科前对儿科实习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准备,对专科操作技能如头皮针注射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入科后则要谦虚谨慎,珍惜动手机会,最终达到“一针见血”的功力,得到家属及患儿的认可和信任。一个努力钻研、工作认真负责的护生会使患者家属及患儿乐于奉献,推动临床护理教学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儿科临床实习护士与患儿及家长之间的伦理冲突,是涉及多方面的复杂问题,还需要从各领域加以研究和探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些问题可能还将继续限制实习工作的开展,这就要求在实践中时刻把患儿的利益摆在首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护患伦理冲突会越来越少,以至得到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菡,何伦,孙强.美容外科的安全性问题与伦理原则[J].医学与哲学,2004,25(7):l820.

篇4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

1.组织结构呈扁平化。扁平化的结构模式对于中小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适应市场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所有权和经营权并行的经营方式。这种方式可以避免经营者对企业进行“内部人控制”,也无需对企业经营者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机制以对其进行必要的激励和约束。因此可以节省委托成本而保持企业的高效和竞争力。

3.高灵活性的人才雇佣、选拔机制。计划经济年代人才的流动方式为大型国有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使其难以转型。但是中小企业的人才制度和薪酬制度相对灵活,对于人才的选拔和员工积极性的调动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

1.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开发等。现行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未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管理效果并不如预期,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缺少长远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中小企业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战略,并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没有和发展战略充分结合,所以这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人才结构的完善上存在着缺口,带来人才的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一致。第二,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较为普遍,没有实现市场化。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的运营模式,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创业初期可以节省成本,但是当企业逐渐壮大后,任人唯亲的管理模式对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无疑是不利的。第三,人才选拔途径缺乏科学性。中小企业老板在聘用人才时拥有唯一决策权,所以在人才的任用上无疑会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唯有建立起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发展需求和人才特点才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第四,缺乏对员工的后期培训。员工培训对于企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国内中小型企业在培训方面还有欠缺,主要表现在认识不足和投资不足两个方面。第五,人才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不完善。企业激励不等于奖励,如果激励手段过于简单,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中小企业的激励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此外,员工考核制度的规范与否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

2.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严重缺位。人力资源部门职能定位普遍偏低。国内中小企业对于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认识不足,一般仅仅将其定位为员工考勤的范畴内,仅仅作为一个辅助部门来运作,这样无疑不利于人力资源部门对于企业状况的统筹管理。

三、对策研究

1.创新战略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战略下企业要求员工以创新的方式工作,这种战略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意味着:挑选具备高技能的员工,给员工以更多自主权,对人力资源进行更大投资,从长远需要出发对员工绩效进行评估。所以人力资源工作重点便放在了员工技能的提高上。可以通过培训和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配合来达到预期的人才管理效果。一是加强员工培训学习,使员工个人价值和企业竞争力得以提升。二是鼓励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为有创新能力的员工提供足够的支持,使其得到才能施展。三是给员工更大的自主权。适度的自主管理对于员工的创新性工作具有促进作用。

篇5

自2008年起,锡山区开展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完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目的的“三品课堂” 建设(即品位课堂、品质课堂、品牌课堂),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稳步推进的系统工程,至今,经历了区域设计、校本实施、学科推进三个相对独立又彼此融合的阶段。在学科推进中,笔者就本区小学体育学科“课堂教学品质” 的理解和相关层面的现状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提供帮助。

一、“课堂教学品质”的理解

1、“三品课堂”建设作为一个课堂教学发展的顶层设计,我认为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方面,对教师而言是课堂教学专业自主发展的路径,是人文精神观照下,教师生涯发展设计与经营的蓝图,体现了对教师个性和生命的关怀。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三品课堂”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能帮助学生确证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与理想。因此“三品课堂”中“品位”、“品质”、“品牌”应该是如下一个关系。

“品位” — “品质” —“品牌”,构成塔形关系,品位在塔底,品质在中间,品牌在塔尖,在“品位”与“品质”之间,“品质”与“品牌” 之间又有相对模糊的交叉区域。

2、“品质课堂”对于教师而言,从课堂上体现出来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非典型性。所谓“非典型性”就是 “典型教师”(成功的教师或者说是一些名师、能手教师、新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个性特点或特质。而“典型性”那就是“典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共性特点。因此,如何来理清“典型教师”的典型性和非典型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又是基于“品位课堂”标准(即是从“品位课堂”标准上提升出来的)对于推进“课堂教学品质”就显得非常重要。

麦克伊万在《培养造就优秀教师》中所说,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科学:一种能够通过培训来教授的技能或技术。艺术:一种无法教授的天赋才能。所以真的要理清就显得教条。

对于学生而言,简而言之就是学业质量的提升,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上。

因此,对于提升小学体育 “课堂教学品质”进行的调查研究,我从两个层面着手展开。一是教师层面: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二次开发、教学生成与生成教学等视角。二是学生层面:基于学生技能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情况。

二、现状与问题

(一)“课堂教学品质” 在教师层面的现状与问题

1、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有追求大而全现象,缺乏反馈

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知道教学目标的的全面性、完整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却不知道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完整性、具体性往往与可操作性相矛盾,会导致精心设计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具体表现为对三维教学目标中主要目标的确定、次要目标筛选缺乏理性,不能很好理解“运动技能、身体健康”是教学目标的基础,“运动参与”是达成前一目标的保障,“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培养体现在“运动技能与身体健康”目标的培养过程中的真正含义。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教学反馈,把教学反馈和课堂练习混为一谈;不能区分教学反馈的目的和手段;还有的教学反馈和教学目标结合不紧;教学反馈没有起到激励作用;教学中缺乏即时反馈等。

2、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有待提高,要抓住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本质和核心内容

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概念不够清晰,并且它们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也不够明确,往往把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内容,缺乏结合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来筛选教学内容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和重点、 难点的把握上,结合学科知识特点抓住本质的能力有待提高;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学情分析还有待加强。如:做学情分析与教材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不够;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作具体的知识、 能力、 情感态度的分析不透彻。

3、能关注教学生成,缺乏生成教育意识

教学生成主要表现为课堂偶发的问题或见解的表达,是课堂教学中一种生成性的特征。然而当教学生成有效发生后如何利用,即如何开展生成教学(或者说境遇教学),教师缺乏观照和研究。

4、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脱离教学过程

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统一的方法。教学方法既包括教的活动方式,也包括教师指导的学习方式。 而实际上,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宣布自己准备怎么教, 没有考虑学生应该怎么学。 教的法子也没有根据学的法子来进行。

(三)“课堂教学品质”在学生层面

实体思维指导下的学生学业质量(考业)的检测是当前常用的手段和方法。而关系思维指导下的意义生成领域的评估监测,缺少成熟有效的模式。为此,三维目标的检测不能全方位实施,只能按照课程三级管理模式的要求,根据无锡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所学的规定内容进行监测,其中包括基本技能和基本身体素质。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初中需要体育中考,而且正值考试季节;小学阶段体育教师还有非体育学科的兼职教师的因素,因此,只是针对小学专职体育教师所教学生进行检测。根据抽测结果(见附表1、2),说明学生掌握地方课程规定内容的技能情况较好,身体素质情况制止了下滑,出现的拐点。然而,由于有以下三个因素:抽测;避开了支撑跳跃和单双杠项目;避开了非体育专业的兼职教师,因此局限性很大。今后还需要在评价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方面深入研究,进行综合改革。要切实落实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要进一步促进学校间应有场地器材的均衡发展,使每一所学校的体育基本设施满足教学的需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兼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三、主要对策

策略之一: 嵌入式学习

每天大课间活动、上课、课外活动、训练等等工作,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都很大,白天静下心来进行教学研究、学习的时间几乎没有,一般都要占用晚上或休息日。而面对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接踵而至的问题,只能是凭着经验,忙于应付。为此,借鉴计算机嵌入式系统和嵌入式培训的经验,体育教师须将学习“嵌入”到日常的教学和工作中,通过阅读书刊、网络学习、互助学习、团队学习、观摩学习、培训学习等形式,在学习中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解决间题,这样就能使自身在专业上得到较快的发展。

策略之二: 建设健康的组织文化

学校和体育教研组的文化是影响体育教师成长的环境和气候,对体育教师行为起着规范的作用。

学校的组织管理文化它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约束性。如:什么事该做,做什么事是受鼓励的;哪些话可以说,它是受欢迎的。它能促使体育教师选择和趋向与之相符合的行为方式。

体育教研组文化是体育教师在常规的教研组活动中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在专业发展上,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与同事的互动而接受他人的影响,从而带动自身的不断发展。

因此, 良好的学校和体育教研组的文化,可使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营造出“学习化”、“专业化”的体育群体,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力量。

策略之三: 进行学生研究

“备学生”是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基础。从“主导”与“主体”关系看,学生是体育教学的对象和主体,“学生发展需要”是体育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体育教师不能凭个人的主观感觉和经验推断学生发展需要,要从学生发展需求的立场出发,否则会造成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差距,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品质。体育教师要研究所教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运动基础、认识上的困惑等实际状况和需求等,来设置学生能够达成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要把学生的爱好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体育教师的个人特点密联系起来,备课备到每一个细节,这样就能更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策略之四: 反思性自我诊断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专业化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和重要体现,也是自身专业发展与提升的需要。只有注重实践能力的积淀,才能够提炼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使之转化成为习惯,进而融人工作方式与研究方式。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以诊断出自己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不足,能使问题得到比较彻底、有效的解决,使自己形成相应的专业知识,最终推动专业发展。

因此,从有意识的积累,而后习惯性的反思,进而理性的实践,这一的执着追求过程,是普通体育教师到特级体育教师;是“品位课堂”到“品质课堂”再到“品牌课堂”的成长发展过程。

策略之五: 尊重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课堂教学品质”从“非典型性”发展来看,一方面体育教师在教学上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而且形成的过程是从模糊逐渐清晰。如:有的善于教学科研、有的善于训练、有的某项专业技术特别好,有的善于上课与学生沟通。另一方面,个人特征的形成是一个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的过程。

因此,就需要尊重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专业与自主是互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自主需以专业为基础,而专业必须通过自主来实现。体育教师是否拥有相当程度的专业自主权,可以说是体育教师专业个性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形成“品质课堂”进而造就“品牌课堂”的基础。

四、几点思考

1、学校领导要通过教育评价、提供专业成长平台等为体育教师发展提供支撑力(外环境)

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师教育评价、绩效考核等制度,是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学校要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为教师制定近期及远期培训、进修计划,并按计划为体育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不断提高广大体育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为体育教师订阅专业类期刊、杂志等书籍;开放网络研讨平台,鼓励参与专业QQ群、专业论坛等,尽可能多的为体育教师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体育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要合理配置学校体育教师的年龄、性别结构,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不断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计算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切实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以增强其工作积极性。

2、体育教师要有专业发展的生命质量意识(内驱力)

绩效考核背景以及教师职称评聘等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但是,面对课堂这个被誉为的“安全场”、“对话场”、“训练场”或者说是在师生共同的“生命场”,体育教师应该要有一定的境界。

黑格尔说,人“首先作为自然物而存在,其次他还为自己而存在,观照自己,思考自己,只有通过这种自为的存在,人才是心灵。”

体育教师应该将体育教学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视为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视为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只有认识到这些,才能将切实提高专业素质成为自己生命的必须,来最终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生命的共生、共存和共同成长。

3、高度关注教师表现性素养的提高(提升方法、路径)

提高“课堂教学品质”的研究中,需要体育教师切实提高表现性素养,因为它更是体育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素养。体育教师的表现性素养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表现的认知行力和行为力方面所具备得素质或修养。它包括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表现的认知,又包括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育表现的实践操作。

参考文献:

[1] 曾素林,靖国平. 教师的表现性素养探析.教育学术月刊,2011.5

[2] 马玉琪. 教学生成与生成教学. 上海教育科研,2012.10

篇6

生命权归个人所有,即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拥有全部权利,包括任意处置自己的生命,其他任何人或组织无权干涉。本文所涉及的安乐死正是生命自主权的体现之一。几十年来,由于来自民间对安乐死的呼声日趋强烈,西方一直没有放弃对安乐死立法的努力。在赞同与反对两种声音激烈交锋的同时,西方民间社会以绝症患者实行安乐死已经屡见不鲜。本人认为让个体平静而有尊严的死去是人的基本权利,个人应当有选择生的方式和死的自由的权利。安乐死制度从表面上看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但实质上,安乐死不具有构成犯罪所要求的相当社会危害性,其根本目的却是为了减少病人临死前不堪忍受的痛苦或家属的沉重负担;安乐死制度的合法化是是一种观念的更新,也是对生命和死亡的再认识。安乐死制度合法化将成为的必然,是刑法文明的要求。

关键词:安乐死 合法化 可行性 适用对象 程序设计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以国家主人的姿态,为消灭贫穷落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实现享有充分人权的崇高思想。特别在2004年是中国人权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首次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写入宪法,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由党和政府执政的理念和价值,上升为国家建设的理念和价值,成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原则。那么,做为人权中的重中之重——生命权更应该引起人类社会的尊重。生命权归个人所有,即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拥有全部权利,包括任意处置自己的生命,其他任何人或组织无权干涉。本文所涉及的安乐死正是生命自主权的体现之一。几十年来,由于来自民间对安乐死的呼声日趋强烈,西方社会一直没有放弃对安乐死立法的努力。在赞同与反对两种声音激烈交锋的同时,西方民间社会以绝症患者实行安乐死已经屡见不鲜。本人认为让个体平静而有尊严的死去是人的基本权利,个人应当有选择生的方式和死的自由的权利。本文就有关安乐死的几个基本,与大家共同讨论。

一、安乐死的概述

“安乐死”源于希腊,是“EUTHANASIA”,因而直译就是好的死亡(更为褒义的译法是“善的死亡”),它与恶的死亡,痛苦不堪的死亡相对立,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无痛苦的死亡、安然地去世;二是痛到处死术,为结束患者的痛苦而采取致死的措施。我国学者对安乐死的定义是: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极端痛苦,在病人和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认可,用人道的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安乐死则是一种特殊的选择死亡的方式。根据卫生部和国家计生委的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死亡人数近1000万,其中有100万人是在极度病痛中离开人世的。这100多万死亡者中又有相当多的人曾要求过安乐死,但因无根据和保护而被拒绝,因此他们只能“含痛死去”。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悄悄地选择安乐死而结束生命的,参与者一般是亲人和可信赖的医生。这已不是什么秘密了。这也是生活提出的要求,人们需要安乐死。1988年、1994年我国召开两次安乐死学术研讨会达成共识:其一,安乐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大势所趋;其二,有利于从精神上、肉体上解除病人的痛苦;其三,可以减轻家庭的精神、、情感和人为负担,解放生产力;其四,有利于社会卫生资源公正、正确分配。1997年,上海举行的全国性的“安乐死”予以明文认可,也没有明文否定。受不同学说,各地法院针对基于身患绝症病人的请求而实施的“安乐死”采取的处理模式各不相同。有的法院引用《刑法》第13条“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的规定,做出无罪判决;有法院引用刑法第232条的规定,认定被告人犯故意杀人罪,但在量刑时减轻处罚。各地处理模式的不统一显然违背了在相同的情形中,所有的人都应当得到同样对待的法治原则,有必要通过立法作出统一规定。

在学术界的讨论中,安乐死的分类一向纷杂,常见的有毁灭型、杀害型、消极型、型等种种安乐死之分类。在这里,主要介绍两种基本分类。一种常见的分类是将安乐死划分为自愿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和不自愿安乐死。自愿安乐死是指当事人本身愿意且要求安乐死从而被实施;非自愿安乐死又可称仁慈杀死,是指当事已经失去了选择生或死的能力,但被仁慈方式处死或允许其死;不自愿安乐死是指当事不同意结束他的生命但仍被处死,这实质就是谋杀。另一种区分“安乐死”的方式是根据当事人的意愿区分为“主动安乐死”与“被动安乐死”。如当事人为某种有意的行动处死,安乐死是主动的;如果不是被杀,而是故意允许他死去,就是被安乐死。因此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又分别称为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

二、安乐死的合法化的根据

无论是从伦理道德、人道主义原则,还是从生命质量、生命尊严;无论是从个体自决还是从社会效果方面看,安乐死都有其存在的正当化根据。

1、安乐死行为符合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原则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人们根深蒂固的伦理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医德及人道主义。但是经济是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了,进步了,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应相应的发生变化。“好死不如赖活”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但现在更多人认为“温柔”的结束痛苦死亡的过程,比那种靠人工方式勉强维持生命而延长病人痛苦的历程更符合现代人的道德规范,也是比较人道的。此外,人的普遍认同了病人选择死亡的权利是文明的进步。人们把选择安乐死看作是病人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主动结束痛苦,坦然面对死亡的表现。这是一种勇敢行为,作为医生,为病人实施安乐死只是帮助病人实现自己的临终选择。

2、安乐死符合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追求。

死亡作为一种无人能免。人类在这方面始终追求着一种“善始善终”,“安然去世”。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为何不在适当的时间选择一种更有价值、有尊严、更安宁的死亡方式呢?生命的价值在于它对社会的贡献,而这种价值往往体现在生命的质量上,当一个人的生命连质量都谈不上时,它又如何保障它的价值呢?面对那些痛苦万分的绝症患者,如何维护他们死亡的尊严,如何给他们临终前一个安详?安乐死无疑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古希腊家毕达哥拉斯说:“生命是神圣的,因此我们不能结束自己和别人的生命。”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生命是神圣的,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而安乐死其实也是对“侵权”(侵犯他人的生命权)所作出的另一种思考。反对安乐死的人认为,实施安乐死是对人的生命权的剥夺,但换个角度出发,倘若一个因绝症而痛不欲生,倘若一个人因生活的磨难而生不如死,倘若一个因身心的疲惫而无法解脱时,他们选择了轻生并付诸实践。那么,法律对它作出如何的评价呢?在法上,生命是属于个人完全所有的,对于这个绝对权利的处分,是基于个人绝对意志的支配(包括轻生),只要这样的行为不影响社会和大众的利益,理性的法律是不应该介入的。而安乐死也仅仅是借助某种手段得到的解脱。如果说,一个人有生存的权利,那么,他也不应该失去选择死亡的权利吧!

3、过多无意义的治疗是社会资源尤其是医疗资源的浪费

虽然现代的医学越来越发达,然而,不管投入多少资金来设法延长死亡和减少产生痛苦及残疾的风险,仍然有无数患有不治之症的患者实际上并不能避免死亡,反而遭受极其痛苦而难以忍受的延长死亡的过程的医学干预。我们都知道,身患癌症的人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痛苦,还有更多精神上的压力。作为健康人的我们,是无法感同身受的。由于现在我国治疗绝症大多使用的是进口药,也仅能暂时消除患者某些部位的症状,但却无法杜绝其再生和转移,这无疑造成了一种“医疗资源的重复使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而在这漫漫的求医长路上,不仅仅是病人要承受着病魔的折磨,病人家属基于道义、碍于社会舆论等原因,无法接受“安乐死”,仍寄望于,甚至有些家属向病人隐瞒病情,自身却负着过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当这些受尽折磨的人们要求安乐死时,我们难道忍受拒绝他们吗?

不错,生命确实是宝贵的。但是生命既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有可以医治的,也有无法医治的。马克思逝世的第二天,恩格斯在一封信中写道:“医术或许还能保证他勉强几年,无能为力地活着……这样活着,对他来说,比安然死去还要痛苦一千倍,……这是我们的马克思绝不能忍受的。”显然,生存并非无条件地比死亡更有价值,不少人生前遗嘱明确表示:宁肯尊严地死去,而不愿意丧失尊严地痛苦活着。在病人确实无法医治又面临极端痛苦的情况下,尊重病人的这一意愿,我以为正是人道精神的体现。

三、安乐死合法化的可行性

法律作为一种规范社会的工具,是应顺社会要求的。社会上对安乐死合法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安乐死作为人的权利在世界范围都具有普遍意义,其立法工作也势在必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安乐死在我国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已成为社会需要的强烈表现。而我国通常认为实施安乐死的法律来完善对生命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大对生命保护的力度,不但具有上的可行性,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篇7

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是学术自由、学术自治。高校评估是保证大学办学自主权,保证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基石。问题是制度建设的起点,也是制度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其存在是必然的。在大学大发展后问题很多,有一些还关系到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根本利益,这些问题正是现代大学评估制度工作的出发点。评估是人们对事物进行的价值判断,它本身也具有一种监督、批判功能。大学评估制度通过对事物进行判断推理去旧创新,引领大学发展。大学制度是对大学进行创造、更新、变革起支撑、促进、改善、作用的动力机制。大学制度中的评估制度是对大学发展过程的监督制度。

一、高校评估与评估本质的背离

评估有以下基本特征:评估的主体一般是社会专业评估机构或专业协会、职业团体;评估一般针对专门职业性专业,也有对所有专业学科进行的评估;评估决策民主化,评估质量标准是高校、雇主、资深从业者以及劳动力市场等各方面共同协商的结果,评估结果得到受评系或学院核实后才可公布;强调和尊重校内质量保障机制,各国专业鉴定非常强调自我评估,在专业递交鉴定申请之后,必须按鉴定机构要求提交自评报告,同时在评价准则中必须有对校内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提出的要求,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专业评估内容侧重专业教育内容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专业鉴定侧重专业教育部分评估,诸如,内容是否新颖、是否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理论与实践联系是否紧密、实践时间安排是否充足妥当等。为此,专业团体或协会对专业课程计划及课程内容制定强制性和必要的标准。

而我国高校评估的现存问题却与评估的本质严重背离。如评估标准统一化与高校个性化发展相矛盾、在评估中政府常常用研究性大学,或精英型大学的标准来评估大学,对千差万别的高校不能具体对待。目前我国高校的评估体系单一,其评估主体主要是政府,评估标准只以研究性大学为标准来评估所有学校,评估指向只作为是否授予学位点及拨款的因素。这种单一的评估标准,不利于高等学校多样化发展,造成千校一面和人才结构严重失衡。

二、我国高校评估的现实性问题

目前,我国教育评估机构“三级网络”已逐步形成,它们是:全国性教育评估机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教育评估所;地方性教育评估专业机构——香港、上海、江苏、广东、辽宁、云南、江西、山东、福建等评估机构;大学内设评估机构——大学为了“迎评”和加强内部质量保证也设立了专门的评估部门。这些机构尽管都自称是教育中介机构,但在经费来源等方面与政府关系密切,其业务也大多来自政府委托,所以政府是它们最大的“客户”或服务对象,这样就很难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失去了独立性也就失去了其“生命”。

三、高校评估与大学制度的错位

高校评估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背离,既不能保证大学办学自主权,又不能引导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并且远离大学发展的实际,不能反映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对于事关国家、社会、个人、学校发展的问题不是从实践出发,而是从决策者的意志出发。已有的评估制度在国家许多重大政治导向问题上没有反映,对社会发展中产生的许多新问题没有涉及,对学校发展中的相关因素,特别是学校发展的软环境反映得不够。这种高校评估与大学制度的错位会限制大学自主权,使大学丧失多样性和个性,更主要的是压制学术自治、学术自由,最终阻碍大学自身积极性的发挥。转贴于

四、从治理的角度审视评估与现代大学制度

高校评估制度是衡量学校对国家、社会、学生个体、大学自身发展的价值。这是评估的价值所在。大学的贡献不是具体的某一方面的,而是对国家、对民族发展的整体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双重目标是我国大学综合竞争力的集中表现,所以大学评估要看国家对大学的投入是否有回报,是否有效益。协调评估与现代大学制度之间的矛盾要做到:

1.明确我国高校教育评估目的

教育评估就是在教育测量的基础上引入教育目标和标准,对教育工作是否达到教育目标和标准及其达到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其目的在于为改进教育和改善教育管理提供依据,从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通过教育评价,指出被评学校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为今后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奠定科学依据。但实际上,在高校评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许多被评学校并未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更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如何缩短本校培养目标与国家规定教育目标和标准之间的差距上,并未把压力变动力,而常常片面追求评价结果。只注重评价的排名次序,忽视教育评价的真正目的,使得教育评价在高教评估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评估过程中被评对象由被动变为主动

过去我们的评估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外部评价模式,被评对象很少主动参与评估活动。而西方国家的高校都非常重视教育评估这一活动,是否通过评估鉴定,直接关系到该校的生存和发展。因为投资者要考虑投资方向,纳税人要了解经费使用效果,公用企业要择校招聘大学毕业生,中学生要选择升学学校,政府和议会的经费资助也总是质量好的学校先享用。没有通过合格鉴定的学校,难以吸引生源和争取办学经费,为此美、日大学普遍重视评估,主动地参与评估活动。中国在进入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高校发展也会遇到美、日两国学校遇到的普遍问题。这应该引起高校重视,促使高校重新审视自己在考生心中的地位和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

3.建立科学的评价结论

西方比较重视民间学术团体的评价作用。民间学术团体定期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作和办学水平进行鉴定,鉴定的结果代表了教育界、学术界同行的科学评价。政府虽关心鉴定的结果,但不直接插手鉴定工作。

我国目前从事高教质量评价研究的人员主要有三类:专业研究人员,行政领导和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但实际中往往是行政人员主要负责。他们由于对高等教育评价理论及其所依托的各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缺乏了解或了解不足,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主要以官方意见为准:一是行政命令代替科学评价,二是个人主观判断代替科学测量,导致教育评价结论欠科学,造成教育评价结论难以顺利执行下去的局面。

4.评价中要更看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国内评价组织目前仍以官方为主,这就决定了在评价中比较重视总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但一般说来,总结性评价的作用是滞后的,周期较长。由于是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决定,它带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一旦指导思想不正确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较大的损失和浪费。

篇8

 

关键词: 自我决定权/器官移植/边界 

基于个人主义的原理,器官移植的供体和受体可以自由地决定是否提供或者接受器官,但是如何理解这种“决定”的内涵,其“自由”的程度如何,“自由”的范围又如何界定以及由谁来行使这种“决定”意志等系列问题,由于关涉到器官移植行为的性质是合法还是非法这一基本问题,因而意义重大。本文拟专门探讨自我决定权在器官移植中的运用程度和行使边界,以求正于学界方家。

一、      自我决定权的理论

自我决定权(自决权),又名自己决定权或自己决定的自由,是指个体可以对自己的思想、言论以及行为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受他人外在的限制及胁迫的自由。人身自由权包括公民身体自由权与公民精神自由权。身体自由权也称作运动的自由权,是指公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为和不作为的权利。精神自由权也称作决定意志的自由,是指公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思维的权利,是公民自由支配自己内在思维活动的权利。[1]

自我决定权是自由权的运用,包括自我规范、自我决定、自主、选择自由、隐私及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这里的自主性,即自主原则具有三个特性:一是自愿性。自主不是无可奈何的活动,而是自觉自愿的活动。二是目的性。自主是一种排除非理性的冲动,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冲动。三是坚定性。自主就是要坚持自己的目的,不因外界干扰而妥协。[2]承认个体的决定自由,意味着对个体自主性的尊重,尊重个人包含着个人享有自主权和保护丧失自决能力的个人两个道德信条,因而尊重个人的原则可以分解为承认自主权及保护丧失自主能力的个人两个原则。

自我决定权作为人格权的一种,属于宪法保障个人尊严的基本人权,世界各国宪法都承认公民自决权的合法性,如《德国基本法》第1条规定,人的尊严受法律尊重和保护,第2条继而规定,每个人都有权自由发展其人格。在德国法中,不仅承认人的生命权,并且承认人的自决权,人的尊严甚至被宣告为是不可侵犯的法律的最高价值。我国现行《宪法》第38条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是公民在社会上享有人的地位的起码权利,是对公民自决权的积极保护和提倡。

自我决定权是基于近代自由主义社会的理论而衍生出的一个概念,在大约20世纪后半期开始确立,特别是在以尊重多种“个人价值观”为意向的美国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自我决定权的概念得以进一步廓清,其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也得到进一步张扬。自我决定权的理论根据一般认为是个人主义思想,所谓个人主义是指人类社会的价值根源在于个人,个人是社会和历史的中心,个人具有神圣性和特殊性,每个人都是自己潜能、自足以及自治权的执法人,而不是寻求政府或权威者的裁判。个人主义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尊重原理。康德在自己的哲学体系“绝对命令”中详细分析了“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尊重原理内涵,康德指出,“……因为一个人绝对不应该只作为一种手段去达到另一个目的,也不能与真正权利的主体混淆。一个人生来就有人格权,就保护自己反对这种对待。”[3]任何人不管其个性如何,无论其身心有无缺陷,也不管他是否是犯罪人,都拥有尊严。“人的尊严既非由国家,也不是由法律制度所创造并授予的,它所依赖的是人自身的主体性,所以,尊严是由每个人应当享有的权利,而且优先于国家法律所规定的所有权利。……人的尊严构成了一个法治国家宪法的立法原则。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对如何实施国家行为,对立法、司法、执行机构而言均是一种有约束力的法律原则。”[4]康德的哲学思想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是其倡导以人作为目的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强调个体的自我决定自由,却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      自我决定权行使的边界

在人体器官移植过程中,对于供体或受体而言,其应当享有并主张的主要是精神自由权,即自主决定是否接受他人器官,自主决定是否为他人捐献器官,此种自主决定权任何人不得干涉与剥夺。对于供体而言,其器官移植的自主决定权主要表现在是否同意器官移植、以何种方式移植、器官移植给谁以及是否要求相应的回报等诸多方面;对于受体而言,其器官移植的自主决定权主要表现在是否同意接受器官移植、以何种方式移植、移植什么人的器官以及是否愿意给予相应的回报等诸多方面。个体虽然可以基于宪法精神充分行使这种自我决定权,但是公民个体的自我决定权在行使时并不是无限的,公民在行使自我决定权时往往会与他人的权利及社会公共利益产生冲突,并且有时由于特定的原因,公民主体并不能行使这种决定权,因而必然要对公民自我决定权的行使提出若干限制。从自我决定权在器官移植过程中的运用来看,其行使边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上:

(一)程度限制

虽然公民个人具有自我决定行动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往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一般来讲,行使自我决定权对他人造成危害或有造成危害的危险时应受到限制。[5]对此,各国刑法理论几乎毫无例外地予以肯定,如德国刑法理论指出,从活体中摘除器官应充分考虑本人自身的健康状况,正视人的健康状况才不违法,从活体中摘除器官时,不能对活体生命造成重大危险。类似观点在奥地利、瑞士、挪威、瑞典以及等国刑法理论中均随处可见。哈特教授在高举自由主义的犯罪化旗帜时,也提出只要不对他人造成损害,个人有权根据自己的选择做任何事情,只有出于防止对他人的客观损害的考虑,才能使国家和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干预正当化。[6]

(二)权限限制

篇9

关键词:高中;生命教育;思想政治课

Abstract:There is advantage to use the life education in Politic Subject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is text show the importance and the way of using the life education in Politic Subject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e aim is to enhance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

Key words:senior high school;life education;politic subject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而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的应试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何为生命教育?顾名思义,“生命教育”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是指以生命的孕育、发展的知识为起点,使学生珍惜自己,关爱他人,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可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1.1高中阶段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

高中阶段从心理学角度看,按照年龄划分为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这个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学生身体发育已臻成熟,神经系统发育基本完成,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基本保持平衡,但神经系统的联系和机能复杂化仍在继续。在认识方面,高中学生绝大部分能正确处理好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但也有部分学生极有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心理倾向:自我意识过强,抗挫折力差,自控力弱,缺乏辨别能力,叛逆心理严重等,导致种种漠视和践踏生命的行为屡屡发生。从高中生身心发展来看,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进行生命教育的物质条件,更有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高中阶段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

1.2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进行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学科

教育要实现人的生命的总体生成,需要借助各门学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而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学科本身具有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把德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领学生感悟、体验生命的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健康的生命情感,提高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形成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不仅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也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2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2.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培养热爱生命、积极生活的学生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但是长期以来,教师职业被工具化了。教师受制于升学指标等行政性压力,教师的精力过多地被各项考核和单一的考试机制所牵制,久而久之,教师成了教会学生取得高分的“教书匠”,失去了教学上的自主权和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思想政治课在学科中处于“副课”的地位,这就使思想政治教师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这样使部分思想政治教师处于无奈和倦怠的职业和生活状态中。试想,这些教师又怎能成为优秀的政治教师,又怎能成为生命教育的实施者呢?

教师要融汇生命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生命意识:首先,自身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自爱才能传递爱,才能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通过互动传递给学生;其次,要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热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有利机会,坚持以生为本,将生命教育的观念融贯于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生命教育不但要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同时也要让教师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2.2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挖掘生命教育内容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强化知识目标实现的同时把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开来,把完整的生命体仅当作认知体来对待,从而使课堂教学丧失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功能。教师充当教材的搬运工,单调的知识灌输使课堂教学显得死气沉沉,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乐趣。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改变传统教学侧重于知识,忽视对学生学会生活的体验与锤炼,要结合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感受生命意义,追求生命质量,使课堂教学透射出生命的气息。

如在《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内容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述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正确消费观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金钱观、消费观,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尊重他人劳动、孝敬父母的思想情感。通过《哲学与生活》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等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觉抵制消极人生观的能力,确认生命的意义在于自身的精神生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2.3教学过程中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政治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方式的革新,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体现学科教学的生命性,实现学生的整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高中生对我们空洞的理论说教往往不乐于接受,我们的教学方式应以生命化的活动为载体。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广泛推行的“情境教学”、“活动教学”、“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性学习”等模式,都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去反思,逐步达到生命意义的把握和追求。

高中政治课新课改是“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模块构建的,关注生命的教育必然是富有生活性的教育,高中政治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生命是一个不断生长、发展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共同的生命互动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课堂教学要注重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间的交互活动才能展开,学生才能焕发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不断地体验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快乐。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各种教育形式的最终指向。“生命”不仅是教学的内容,也是教育的形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只有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机渗透,才能构建生命化的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师生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10

2、把黄昏当成黎明,时间会源源而来;把成功当作起步,成绩就会不断涌现。

3、这是最后的冲刺了。努力吧,胜利将由最有耐力的人获得!

4、人的一生也像四季:春播、夏长、秋收、冬尝。朋友,乘你青春风发,努力撒播幸福的种子吧!

5、“积财千万,无过

读书”。积累,积累,再积累,雪山终将孕出一条浩浩大江。

6、正因为汇聚了千山万水,海才能掀起洪波巨澜;正因为积累起一点一滴,海水才永不枯竭。孩子,去汇集,去积累吧,愿你拥有知识的大海。

7、热爱书籍吧!请相信:它是一切大厦和纪念碑的基石,它是一切栋梁之材的根系。

8、知识是一匹无私的骏马,谁能驾驭它,它就属于谁。

9、知识是升天的羽翼,是恐惧的解毒药,人的自主权深藏于知识之中。让我们争分夺秒,好学不倦,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眼光远大的人。

10、以你的自信,以你的开朗,以你的毅力,还有我的祝福,你一定能够驶向理想的彼岸。

11、你是花季的蓓蕾,你是展翅的雄鹰,明天是你们的世界,一切因你们而光辉。

12、高尚的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有了它,生活就有了方向;有了它,内心就感到充实。迈开坚定的步伐,走向既定的目标吧!

13、朝霞般美好的理想,在向你们召唤。你们是一滴一滴的水,全将活跃在祖国的大海里!

14、愿云彩、艳阳一直陪伴你走到海角天涯;鲜花、绿草相随你铺展远大的前程。

15、生活的海洋已铺开金色的路,浪花正分列两旁摇动着欢迎的花束。勇敢地去吧,朋友!前进,已吹响出征的海螺;彩霞,正在将鲜花的大旗飞舞……

16、有人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幸运的建筑师。”愿你们在前行的道路上,用自己的双手建造幸运的大厦。

17、啊,愿你们在飞逝而去的时间波涛上,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18、愿你像那小小的溪流,将那高高的山峰作为生命的起点,一路跳跃,一路奔腾,勇敢地、勇敢地奔向生活的大海……

19、愿我的临别赠言是一把伞,能为你遮挡征途上的烈日与风雨。

20、愿你们驾驶着信念铸造的航船,到希望的大海去犁出雪白的浪花。

21、自爱,使你端庄;自尊,使你高雅;自立,使你自由;自强,使你奋发;自信,使你坚定……这一切将使你在成功的道路上遥遥领先。

23、当你孤独时,风儿就是我的歌声,愿它能使你得到片刻的安慰;当你骄傲时,雨点就是我的警钟,愿它能使你获得永恒的谦逊。

24、美,是智慧,是静谧。祝你聪明!愿你上进!

25、聪明的人,今天做明天的事;懒惰的人,今天做昨天的事;糊涂的人,把昨天的事也推给明天。愿你做一个聪明的孩子!愿你做一个时间的主人!

26、明天,这是个美丽灿烂、辉映着五光十色的迷人的字眼。愿你的明天无限美丽、无限灿烂、无限迷人!

28、春天是碧绿的天地,秋天是黄金的世界。愿你用青春的绿色去酿造未来富有的金秋!

31、生活是一本精深的书,别人的注释代替不了自己的理解,愿你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2、你是泊于青春的港口的一叶小舟,愿你扬起信念的帆,载着希望的梦幻,驶向辽阔的海洋。

33、愿你是一棵树:

春天,吐一山淡淡的香味;夏天,洒一抹如泉的凉荫;秋天,举一树甜甜的青果;冬天,做一个养精蓄锐的好梦!

34、愿你像颗种子,勇敢地冲破泥沙,将嫩绿的幼芽伸出地面,指向天空。

37、愿你是风,鼓起白色的帆;愿你是船,剪开蓝色的波澜。生活正在你的前方微笑,勇敢的走上前去,将彩色的人生拥抱。

38、愿你在这短暂的学习时日里,获得高超的本领、顽强的意志、博大的胸怀;像赛马一般,越过一道又一道高栏;让生命前进,驶向碧波滔滔的大海……

41、不要说一天的时间无足轻重,人生的漫长岁月就由这一天一天连接而成;愿你珍惜生命征途上的每一个一天,让每天都朝气蓬勃地向前进。

42、在知识海洋的底层,与生活海洋的底层一样,是一片无比神奇的世界。愿你勇敢地潜到那儿去,去探求这神秘世界的无穷奥秘!

43、让时间在知识的枝条上、智慧的绿叶上、成熟的果实上留下它勤奋的印痕!

45、昨天,已经是历史;明天,还是个未知数;把昨天和明天连接在一起的是今天。愿你紧紧地把今天攥在手心里!

46、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天,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天;愿你在未来的一年中,无限珍惜这每一个今天。

47、如果明天是一幢摩天大厦,今天就是决定那大厦寿命的基石。同学,让我们珍惜今天这一分一秒,把这大厦的基石打得无比坚实。

48、假如你曾有过虚度的时光,请不要以叹息作为补偿;明天的路途毕竟长于逝去的岁月。快迈步,前面相迎的是幸福的曙光!

49、你想获得优异成果的话,请谨慎地珍惜和支配自己的时间。你爱惜你的生命,从不浪费时间,因为你知道:时间就是塑造生命的材料。

篇11

一、 引言

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载于《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第一次提出了生命课堂。文章明确指出:“在研究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实事求是的讲,前者我们做的很好,但后者还有待于改进。传统的课堂是一种“操作性的教学”,是一种“死的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是一个被灌输者,是一个机械的接受者。这种教学的结果正如于漪老师指出的“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为机器人。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尤其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机械操练,被动记忆,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在上课时打造生命课堂。

生命课堂可以理解为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 英语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英语课堂为主阵地,开展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它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体现;也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更是教师生命活力与学生生命活力的交融。英语生命课堂就是让个体生命之间“爱”和“被爱”的情感,形成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师生关系。英语生命课堂的宗旨在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价值,其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 教学背景简介

笔者曾执教过一节公开课,这节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授课方式,运用了生命课堂的教学理念,让英语课堂彰显出了生命活力。这堂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兴趣,强调体验与兴趣结合,生活活动与创造活动结合,强调课堂由“死”变“活”、由“静”变“动”,强调由“教”的课堂变“学”的课堂。在这堂英语课中,教师通过提问、欣赏图片和视频、 pair work、 group work、 debate等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带领他们获得知识和技能。

三、 英语生命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

1. 以学生自身的经历导入,引出主题。

2. 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主要的交通方式。

3. 通过同桌对话和小组活动巩固知识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相关知识引入。

5. 进行班级辩论。

四、 英语生命课堂的反思与启示 转贴于

1.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构建英语生命课堂的首要任务

兴趣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只要有兴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之事。 通过教师的激趣,学生无需有意识的努力就能保持专注的注意力和盎然的学习兴趣,慢慢的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然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充满激情,一个没有激情的英语教师,无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构建英语生命课堂,要求教师在每节课上,都要调整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把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

2. 英语生命课堂展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与和谐

在英语生命课堂中,师生都有资格和权利展现自己的观点与思想,参与对话与讨论。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身处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才能思维活跃,想像丰富,富有创新。在上述的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自由地进行着交往对话;或借助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给以赞许,叙述自己的观点,以实现师生的坦诚相待共同合作。相互尊重和教学相长,在英语生命课堂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中谈论尊重生命,不仅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更指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有生命的教学”,首先要求课堂进行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而不是为了应试的各种训练。其次,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沟通、彼此启发,共同分享与协作。

3. 英语生命课堂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新课程实施以来,预设与生成已成为教师普遍关心的话题和不断追求的境界。预设是指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设计,是备课的成果;而生成是指教师在预设的执行过程中,因学情变化而出现的课堂新质疑、新回答、新方法、 新结论等意外情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的思维动向经常难以估测,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不可能一成不变,预设往往难以周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测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完成了本该由教师完成的讲授,无疑是对教师预设的超越和对文本的拓展,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成,从而使课堂教学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4. 激扬学生的内在个性是构建生命课堂的主要任务

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知识,更是为了人的发展。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的对话者,在课堂上零距离接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从而切实维护了学生的话语权,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增长、能力提升和人格养成。教师给了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使学生满怀热情地参与教学活动,或回答问题,或说见解,或谈观点,彰显了自己日益提升学习能力,激扬了学生内在的个性。

篇12

    蔡中华

    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校长工作的关键所在--校长对学校的领导主要应建立在思想引领而非权力专断的基础之上。

    但思想上的引领有时对于校长来说也并非轻而易举的东西。事实上,经常也不是因为有了成熟的思想才有成熟的实践。我个人就有一个"思想与学校一起成长"的过程,这一过程至少包括了三个阶段:

    二

    第一个阶段大致从1998年到2000年。当时,我的想法是从制度入手,使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化,而且全校教师都明确、知道。为此,我一环扣一环,推出并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与之配套的激励评价体系。

    首先,狠抓学校工作常规建设。为此,学校建立健全了德育常规管理、教学常规管理、体育艺术卫生常规和后勤总务工作常规管理制度、学校一日工作常规管理制度、文明班队评比制度及学生个体评价方案等。从学生活动、班级管理到教师教学等方面都有了制度保障。

    其次,明确岗位责任制。上至校长、书记,下至每一个教师、后勤人员,都制定了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然后组织教师学习。每个教师除了承担教育教学任务,还分管一两项具体的行政事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最后,制度的落实还必须建立在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上。民主评议制度、教职工奖惩条例、教师个体评价方案、教师职业道德实施细则应运而出。

    在这里,工作常规、岗位责任和考核奖罚实现了三位一体。一段时间内,教师的积极性明显高涨,学校办学成绩也日渐突出。但很快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很大一部分教师觉得压力过大;学生的规范管理有时也不考虑学生实际;更为严重的是,在过度激励条件下,老师们为了完成学校和校长下达的指令任务,死抓学生考试、竞赛成绩,为了成绩、荣誉、分数这些眼前利益而忽略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自身工作也变成了一种应付式的劳动,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就这样,整个学校的发展都陷入了困境。

    三

    正当我认真思索,寻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方时,上级派我去海珠区实验小学挂职学习。海珠实验小学是一所科研兴校的名校,整个学校生机勃勃,学校的各项活动、竞赛捷报频频。在那里我感受到科研给学校带来的活力。我希望也能有机会与专家们合作进行教育科研,通过科研探索寻求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恰好这时我在参加广东教育学院的函授本科学习时结识了我们后来的科研顾问康永久老师。在与他的交谈中,我谈起了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在的想法,诚恳地邀请他和教院教科所其他专家来校指导教育科研。通过康老师,我们联系上了在海珠实小指导他们进行教育科研的施铁如教授。施教授和康老师又联络了王松花、龚孝华、高慎英等专家,就这样组成了学校科研的专家组。

    就这样,到2000年初,我们与广东教育学院教科所合作,开展了以"绿色成长计划"为总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研究包括"自我成长型教师发展计划"、"尊重信任型心理健康教育"、"反思探究型教学模式研究"、"自主发展型学生群体建设"和"学习研究型学校组织构建"5个子改革方案。其中--

    ? 自我成长型教师发展计划着力解决科研型教师的自主成长问题。其基本思路是相信教师、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放手发动教师、合理组织教师,利用多种形式、创设多种条件和机会,为教师提供一个自主成长的空间。

    ? "尊重信任型心理健康教育"以"尊重信任、全员参与、全面渗透"为指导,主要是积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确定和操作举措的研究与试验工作,旨在形成健康的心理环境、教育目标和教育模式。

    ? "自主参考型学生群体建设"则努力使学校学生工作思路的转变,主要是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班队生活乃至其他学生活动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 "反思探究型教学模式研究"则试图将一种专业化、研究型的工作方式引入教师的日常教学,促使教师不断反思和探讨工作中的诸种问题,努力改变教师早已常规化的教学生活与活动方式。

    ? "学习研究型学校组织构建"旨在提升学校内生知识和自主制度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努力实现学校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个人在学校生活中的地位,促使个人"活出生命的意义"。

    就这样,我个人的办学思想也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立足科研兴校,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成长。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采取渐次推进的方法,首先实施"自我成长型教师发展计划",加强教师培训。然后通过"尊重信任型心理健康教育"、"自主参考型学生群体建设"、"反思探究型教学模式研究"等子课题的研究,深入进行学生教育与管理改革和课堂教学的改革。但第五个方案("学习研究型学校组织构建")的一些计划和设想则因为种种原因迟迟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这些改革解决了过去规范管理中的一些矛盾,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在这种自主成长中得以发挥,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社团、少先队活动阵地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传统的特色项目和学生爱好的兴趣活动的开设,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平台。教师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都有所提高,专业意识和民主意识增强了,通过课题组交流、研讨,自己的实践、反思和总结,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的能力也增强了,教师撰写教育故事、案例、论文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并且发表获奖的人次越来越多,学校的荣誉、奖项也逐年增加。

    但当研究向纵深发展时,仍然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着教师的手脚和思维,太多的目标、任务把教师压得踹不过气来。当分身无术时,很多的要求也就成为形式,根本得不到贯彻。如:一月一次的课题组会议,每人每学期必上的汇报课,教师的个人备课的格式,集体备课的形式和时间,划一统的要求、评价方式等。特别是教师奖惩条例的修订,不仅没有减少项目,反而增加了量化的内容和指标,搞得教师人人自危,生怕做错什么而被扣分。

    这时,我对教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严厉,并常常用自己期望的标准衡量教师的工作成绩和进步,教师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都有增无减,觉得学习、工作是一种负担,没有身心愉悦之感,教师也越来越怕和我接触,甚至找某个人谈事情,他们都会惶恐是不是自己做错什么而被校长叫去批评,少数教师有想法、意见不敢与我交流,直接找专家组沟通等。

    四

    种种矛盾不断触动我的灵魂,引起了我的反思。在这种情况下,这时一些大胆、活跃的教师也开始向我进言,专家组的一些成员也借机向我推荐第五个方案。我自己也逐渐认识到学校的问题出在自己只一味重视规范化教育、管理,在以学校的利益和荣誉为重,以制度为本的时候,没有很好地协调"以制度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关系,没有着眼于教师的长远发展。

    到2002年,整个学校和全体专家都认识到:最为迫切的是需要解决学校自身的动力和机制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学校组织的压力,实现学校发展方式的变革,促进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于是,学习研究型学校组织构建方案正式登台亮相,并且被用来统整学校已经进行的四个方面的改革。

    我个人的办学思想由此而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为此,我们开始着手建立以对话沟通为基础的运行机制,实施教师学习行动计划,构建能促进教师进步与合作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对日益繁杂的课题研究进行整合,并特别关注进一步拓展教师的自由空间、展示教师个体生命的价值。

    在学习研究型学校组织构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学校管理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空间:一个是规范空间,另一个是自由空间。两种空间必然派生出两种管理。规范空间是学校维持正常运作所必须到的基本条件,自由空间则是学校赠送给教师以换取其有效合作的一种"礼物"。但这种礼物又与以往的情感管理有所不同。后者只是在生活中给予教师情感方面的关照,而自由空间则把工作的自主权交给教师,因而成了提供给教师的最大的福利。

    然而,学习研究型学校组织的构建,其艰巨性超乎我们的想象,它涉及对学校中现有规范空间的清理,也涉及学校领导的"守诺"问题。但我们还是成功地清理了部分规范空间,并开始酝酿如何拿出一个更简明、更有操作性,因而也更有利于减轻教师和各职能部门的负担和压力,更有利于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更能确保规范空间和自主空间的共生,也更少争议的制度体系来。

篇13

什么是好课堂 

课堂首先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互动交流、展示等环节,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同时,通过情感体验、思想碰撞、质疑、争辩等促进学生个性生命的充分自由发展。理想的课堂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学有所得。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并加以引导和发展。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应该充满生机活力,蕴含丰富的智慧,成为智慧汇集的地方,成为学生的学习场所。 

7年来学校逐步走出了课堂教学的程式化和教条化。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不做硬性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因学科而异的教学特色和因教师而异的教学风格。课堂上,学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会读、会听、会议、勤思、善问、敢说”的六个学习习惯。 

学校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积极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四个作用:一是认真设计问题,采用“问题型”教学,通过科学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精心设计引学问题,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巧妙设计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质疑兴趣;分层设计提升问题,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教师要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并进行争辩与质疑,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二是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动静转换中学,在情境故事中学。三是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选择权和自主权。教师要构建一个多向度的平台,采用多要素组合的方式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教育。四是教师的精讲要适时介入、画龙点睛、切准要害。 

什么是好学校 

本校的办学理念是“用爱心和智慧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爱心和智慧是对教师而言的。爱是教育的基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教育仅有爱还不够,教育还需要智慧。多年来笔者一心想办一所好学校。那么,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在这样的学校里师生的精神状态应该是什么样? 

笔者认为,在这样的学校里师生的精神状态应该是: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学校应该是师生生命成长的乐园。好学校应该具有强烈的生命气息,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是师生向往的地方。好学校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培养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向着共同的目标奋进。好学校应该有一位学术渊博、胸怀宽广、勇于担当、执着追求、富有人格魅力的校长以及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领导团队和具有爱心、智慧、奉献精神的教师团队。好学校一定要有属于自己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特长。好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现在已形成了自主学习和行为习惯自管自育的良好格局。学校制定了《学生的星级评价办法》,以此为抓手把学生的自管自育落到实处。 

什么是好教育 

教育首先是人性的唤醒和生命的呵护,每个生命都有他独特的成长方式和规律,教育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能让有差异的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需要耐心,需要静静地等待,正像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所说的那样,“教师要做一个牧者”,是种子总会发芽、开花、结果、成熟,只是早晚而已。 

篇14

一、 师与生的和谐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于学生的探索与思维成果,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甚至是异想天开、天马行空,只要学生积极投入了,肯定闪耀智慧之光。为此,作为老师,应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评价,给予中恳的建议,给予呵护和激励,让学生感到自己学有所值,让学生感到老师在真正地关注自己、欣赏自己,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1. 学生出错——错中探究求真。

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敢于犯错,敢于质疑,敢于发表真实的意见和建议,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比提出一个新问题更有价值。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确实,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的价值,引领学生错中探究。这一切,更需要老师带着情感,带着爱心、带着信心、带着睿智、带着风趣,徜徉于富有生命的课堂,让学生完全沉浸在老师的包容、宽容和智慧中,课堂上洋溢的将是学生的真情实感,课堂将会因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而“煜煜生辉”、精彩纷呈。

2. 老师出错——错中反思求进。

教者千虑,也有一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错,当然,差错人皆有之,人非圣贤,孰能无错?然而,错并不可怕!问题是,错了要能放下“架子”,要敢于真诚地在学生面前做出解释并承认错误,还要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和差错缘由,改进方法。千万不能为顾及一时的面子问题,极力掩盖自己的闪失或差错,甚至为此找各种“借口”推卸责任,以蒙混过关,这是很可悲的。其实,老师的坦诚,不仅不会降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反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真诚、真实以及可亲可信,这也正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真实表现。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出错确实存在,甚至难免,关键是要合理地将已经出现并存在的差错作为一项有效地提升自己教学方法、丰富自己教学经验的生成资源,真正作到“错中反思求进步”。

二、 教与学的和谐

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彼此交往、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等现代意识。然而,要使“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起来,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是关键。教师只有真正把40分钟的课堂放心地交给学生,相信学生能“经营”得很好,这样,数学课堂才会焕发出你意想不到的活力与精彩。教师应给学生搭建探究的舞台,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做”他们“想做的数学”。

把参与权交给学生,人人参与动手操作、人人参与用数学语言表述。

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在教学时,能少些包办代替,少些强行规定,多些对学生的信任,多些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那学生一定会开心至极,充满自信。

组织学生小组探究让学生自由组合,并自定组长。自选搭档,自由组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小的“举措”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主动选择带来主动的学习,这是学生最受欢迎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能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老师强加的,因而也就敢想、敢讲、敢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被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