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文化市场营销,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适应化策略标准化策略自我参照标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已使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
小,并推动它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口然而,也必须清楚地看到我们所处的仍
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便是这多元化世界的重要区分因子。伴随国与国之
间经济往来的增加和深化,跨国性的市场营销策略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国际市场营销所面对的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问
题: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处理不好外国市场与母国市场在整个营销管理过程中
所渗透进的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轻则会使得公司成本提高,影响其利润;重
则会导致公司破产。因此,对于从事国际营销的跨国公司而言,了解在不同文
化间进行营销的原则和方法无疑是必要的,同时也是极其重要的。
一文化与营销的关系
1文化对营销的影响
一、跨文化市场营销中的文化界定在跨文化市场营销中,文化应界定为人们之间以及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特定模式,它是社会生活的总和,包括一般行为、信仰、价值观、语言和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工作态度等要素,其功能是建立一种行为模式、执行标准以及人与人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方式,这样可减少人们行为的不确定性,提高可预测性,从而促进社会成员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文化因素对跨文化市场营销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政策制定需要文化的沉淀,一个企业的经济决策需要文化的渗透,一个家庭的建立需要文化的包容。不容置疑,文化对营销领域的影响更为深远和巨大。
1.沟通方式对跨文化市场营销的影响沟通方式包括语言交流和非语言沟通。语言是构成一种文化的关键因素,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表达了文化的思想特征。人们在交流和表达意图时,只有30% 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而剩余的70% 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语言的途径体现的,非语言行为包括表情、眼神、姿势、衣着、空间距离等。
在跨文化市场营销中,无论是企业内部沟通方式,还是企业外部营销网和生意伙伴的沟通方式都对跨国营销影响非常大。文化对于沟通和信息反应的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对时间持有非线性观念的文化提供分散的信息而且没有清晰的结论。对时间有线性观念的文化更趋向于使用直接指出观察者的可靠信息来源,并提供合理的论据和可视化信息。沟通方式在信息收集、传递、接收和评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沟通中,要讲究语言,使之成为说服的艺术,特别是在广告宣传上务必讲究语言艺术性和效果,使语言表述成为说服的艺术。其次,注重语言与非语言文化交际的作用。熟谙目标市场的语言及非语言文化交际(如面部表情、眼神的传递、四肢的摆位、空间距离的远近等) 是跨文化营销策略制胜的法宝。
2.价值观对跨文化市场营销的影响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形态:农业社会寻求温饱的价值观;工业社会寻求物质成功的价值观;福利社会寻求自我表现的价值观。在现代价值体系中,工业社会兴起时独领的价值观即经济成就、经济增长、经济理性已被环保意识所取代,这也是人类社会的长期追求。一项民意测验表明,46% 的美国人声称他们是根据生产商或产品的环保声誉做出购买选择的,53% 的美国人出于对环境的考虑而放弃了某种产品的购买,更有高达76% 的美国人声称自己是环境保护主义者。在跨文化市场营销中,企业要面临市场国不同的价值观念。全球化的思考、本地化的运作,是对跨文化营销理念的最佳阐释。价值观的不同对跨文化营销者是一个信号,它召唤着营销人把目光放得更远、更宽。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市场营销分析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出口量及进口量都大大的增加,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原有的营销策略已经不再适用,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国际市场营销中的跨文化意识,逐渐被建立起来,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
1、影响国际市场营销的文化因素分析
1-1、语言文字的差异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要素之一。据语言学家声称,目前世界上起码有3000多种语言。其实,每种语言就是某种文化的代表,以此类推,当今世界亦有3000多种文化。企业在开展国际营销活动时,应充分重视对语言文字的研究。语言文字是人们在国际营销中相互沟通的主要工具。通讯联系、洽谈合同、广告宣传等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要搞好国际营销必须十分注意语言文字的适用性。
例如,我国一些出口商品的主要顾客是散布于世界各国的华侨和华裔人士,因此商标标签上的文字应该避免使用简体字和拼音文字,否则顾客看不懂。
此外,还应注意语言文字的翻译问题。翻译实际上是两种文化的交流,稍有不慎便可能出现错误。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Nova”牌汽车,在美国很畅销,但是销往拉丁美洲却无人问津,原因是拉美许多国家都讲西班牙语。而“Nova”一词在西班牙语中译为“不动”,试想一下,谁愿意买“不动”牌汽车呢?相反,“Benz”和“BMW”这两个汽车品牌在翻译成中文时却翻译得恰到好处,“Benz”译为“奔驰”,“BMW”译为“宝马”,“奔驰”和“宝马”都给人一种快的感觉,这种品牌的汽车,让人听起来就舒服。
1-2、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往往给人们树立了道德准则和禁忌,这些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从而对企业国际营销活动产生深远影响。比如为了给1994年在美国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筹集资金,可口可乐公司在它的易拉罐上印上国旗;麦当劳公司在其儿童套餐的便携袋上也印上国旗。结果,穆斯林很快被这种做法激怒了。因为绿白相间的沙特国旗代表一段阿拉伯缄言(世界上没有上帝,真主和是我们的先知)。他们觉得这应受到尊敬,而不是被商品化,应把那些亵渎他们的东西扔进垃圾堆。麦当劳公司已经印制了200万个袋子由于促销,而可口可乐也生产了270万个印有24个世界杯参赛国国旗的易拉罐,这两家公司立即减少这些引起麻烦的产品的产量。
然而,精明的商人也可以利用宗教为其服务。过去,由于伊斯兰传统的影响,照相机在沙特阿拉伯的销量并不好,然而,宝丽来快照可以使阿拉伯男性在他们家里私下里给他们的妻子和儿女照相,而无须到照相馆让陌生人来拍照。随之而来的就是这种照相机的销量大增。
1-3、价值观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价值观念是一种信仰,它阐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或说一种总的偏爱。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价值观念上常常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法国标致汽车公司有着124年的造车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汽车品牌之一。与标致的其他新车型不一样,标致公司选择了中国作为“标致3074p”的首个投放地。对于标致公司来说,这打开了标致公司在国外投放新车的先河。而对于中国,之前总是生产在国外首先投放的旧车型,2004年标致3074p的登陆,标志着中国在新车型的投放上,已经与世界同步。但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标致307本来在法国是一款成功的两厢车,但引进中国大陆时却改款为三厢,标致在原有的307车型上加了一个尾巴,变成三厢车型的3074p,显然是为了争夺中国市场而进行的有针对性地设计。因为我们中国人一直受着“三厢为轿”的价值观念的影响,觉得开着三厢汽车才能彰显出气派。这样看来,4p首先在中国投放也就不足为奇了。2007年全新一代的东风标致307在众多消费者的热切期盼中新锐登场,它除了保留法国标致307系列的特色技术和性能外,还加入了许多高科技含量的配置,并在中国进行了多次科学严谨的技术试验与调整,是一款舒适与动感完美结合的三厢车型,既适合商务用途,又极大地满足了家庭用车在美观、方便、实用等多方面的需求。
然而近年来,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带来了国人价值观的转变,而且家用汽车已由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变为日常的代步工具,路况佣堵和停车难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因此小型车的实用性和便利性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人们也开始关注两厢车了。于是,2008年,东风标致在中国大陆适时推出了两厢版标致307,与三厢版相比,它具有更加协调的车尾轮廓,更加原汁原味的法式浪漫。标致307两厢以更时尚的外观、更丰富的配置、更先进的技术、以及与进口标致307两厢的30万相比更加触手可及的价格展现在国人面前。协调、动感的造型设计,令它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
1-4、风俗习惯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风俗习惯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长期形成并世代相传的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它在衣、食、住、行、用、时间、空间、数字、颜色、图案、物质、文化、友谊交往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心理特征、道德伦理、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了解目标市场消费者的禁忌、习俗、避讳、信仰、伦理观念等,是企业进入国际营销的重要前提。
例如,在饮食习惯上,各国的差异很大。食品行业的跨国企业,如果要想立于国际市场的不败之地,千万不能忽视东道国的饮食文化。作为快餐巨头的肯德基,在这个方面做得就比较成功。从老北京鸡肉卷到油条,从皮蛋瘦肉粥到“烧饼”系列……近年来,肯德基不断有中式食品推出,而近日肯德基更是推出了两款“米饭”食品,大有要把“中式”进行到底的架势。肯德基叫卖米饭,一方面彰显了肯德基“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的一贯策略,将本土化与创新研发相结合,将中式传统融入西式快餐,不断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美食冲击;另一方面,也在全方位发展产品体系上再进一步,不仅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也要让中国消费者在肯德基吃得更舒服。
又如,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于某些数字往往也有喜好和禁忌之分,认为某些数字吉利或不吉利。我国和非洲许多国家的人们传统上喜欢双数;日本人喜欢用三或五为一套;西方人惯以“打”(dozen)为计数单位;我国不少地区认为“8”是幸运的数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对某些数字的禁忌。在我国、日本、韩国等一些东方国家,不少人把“4”视为预示会带来厄运的数字;印度认为以“0”结尾是不祥之兆;“13”这个数字在西方基督教徒较多的国家里最让人们忌讳,在这些国家,很多宾馆、办公大厦没有第13层,12层上面就是14层。开展国际营销时,经常要与数字打交道,比如商品计价,商品编配、宴请人数等,都不能忽视这些细节。
2、在语言文字方面,企业必须充分了解各国语言文字的特点
国际营销活动中,应由精通双方国家语言文化的人士担任翻译。这就要求1、出口国的翻译人员要熟悉进口国的语言和文化,反之亦然。唯有如此方能体现原文精髓和创意。2、翻译时应避免使用生僻的成语和俚语,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3、在品牌名称或公司名称翻译时,有一条经验是可鉴的,即不是将名称译成十分合适的目标国语言就是巧妙的选用目标国语言的谐音词。
2-2、企业的决策人应该了解东道国的,要利用宗教为其服务,而不是让宗教成为其拓展国际市场的绊脚石。1、不同的宗教节日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出口销售日程,企业要了解宗教节日才能抓住推销商品的旺销时机。2、各种宗教都有其独特的要求和禁忌。企业要重视这些宗教的要求和禁忌,业务经营才会成功。3、宗教组织本身往往在经济事务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企业要占领东道国市场,就不得不根据产品的特点,迎合不同教派的要求,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2-3、对于价值观及风俗习惯对国际市场营销所带来的影响,最行之有效地方法就是“本土化”。本土化战略包括品牌本土化、技术本土化、高级人才本土化、而其中最关键的是高级人才本土。高级人才本土化对于企业的跨国营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克服由于价值观念及风俗习惯上的差异引发的种种误解,并利用当地人才的良好人际关系,迅速打开市场,拓宽销售渠道,这就大大的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结论:综上所述,在跨文化市场营销中,必须牢记和恪守下面三条重要原则:
1、正视文化差异的存在,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所表达的含义会和别人所理解的意义完全一致,也不要认为你毫无偏差地理解了别人希望向你表达的意思。
2、在不同文化之间保持中立的态度,文化间存在差异,但并不意味着孰优孰劣。既不要对别人的文化妄加判断,也不要要求他人对你的文化价值作任何评论。
3、对别人文化固有的标准、习俗及禁忌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这就要求国际营销人员要尽可能地学习和了解另一方的文化传统。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杨东龙,《最新市场营销精要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
[2]冯丽云,《现代市场营销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
[关键词] 文化营销市场分析媒体传播
旅游业市场结构的优化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产品差别化是决定产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广告、销售努力、设计的变化以及服务等等都可以决定产品差别化,其中媒体销售是决定产品差别化的首要因素。现今旅游业产品日趋同质化,而旅游文化营销正是以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致力于创造旅游业产品文化价值、增加旅游产品的异质性的一种新的市场营销战略,因此本文将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视为决定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研究。本文作者将旅游文化营销的内涵概括为在市场营销理论的指导下,创造并提供有文化价值的“旅游产品”,并利用文化营销传播手段传递信息,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要和欲望,最大限度地实现旅游业增值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管理过程。
一、媒体研究中的旅游文化营销传播
任何实物商品及其生产、交换与消费都需要放在一个文化母体中加以理解,同时对实物商品的消费也决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对其使用价值和用途的消费,而应主要看作是对记号的消费。被界定为同时具有实物性消费与精神性消费属性的旅游产品消费,文化因素对其有着更强烈的影响。而客源地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认知主要依赖于媒体对旅游产品记号传输的有效性。
媒体研究领域的发展是以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发展中媒体消费过程的中心性为前提的。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传播模式理论认为大众传播是一种建构活动,其中生产信息的机构确实有着确定议程、界定各种问题的力量,然而文化的成员往往就在媒体确定的议程和提供的文化范畴和框架中劳作。媒体所散布的信息必须经过解码才能影响“受众”。“影响”因此只能简略而不充分的表明受众是在哪里对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不同的读解和理解,而受众是在自己的情景和经验的语境下对那些意义采取行动的。
在我国,大众传播媒体已经成为旅游业营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所具有的文化或社会构建功能,对旅游文化营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和精心设计的编码建构一种现实之外的媒体世界,以改变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看法,个人追逐改变自己世界观的过程即是对真实社会的构建。旅游文化营销活动是要使媒体通过符号真实构建旅游文化,大众传播媒体在传播时,利用旅游消费者乐意认同的象征物或文化形象来诱使旅游消费者前来购买旅游产品的同时,也在构建和销售与该旅游产品相联系的生活方式。
二、旅游文化营销媒体传播的市场分析
1.识别市场机会
当今社会,消费文化化的追求蔚然成风。现代消费主义的诸种理论,通常将消费者持续增强的求新欲望作为立论的依据,并把这一点看成是最能显示他们有别于其他传统理论范式的特征。的确,人们已经发现,推动现代消费主义的核心动力与求新欲望密切相关,尤其是当后者呈现在时尚惯例当中,并被认为能够说明当代社会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非同寻常的需求。在中国,外出旅游对大众来说已基本可能并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的一种时尚。人们正处于追逐旅游这个时尚潮流之中,并怀有强烈的求新欲望,旅游产品的文化包装,文化内核和与消费者的文化沟通,将满足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更高的求新要求与追求更高层次精神享受的要求,这与向人性回归的人本主义思潮暗中契合。
现代旅游者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越来越重视旅游产品服务中体现的情感、感觉等文化心理因素。随着消费者的基本物质需要越来越满足,更多的经济能量将用于解决消费者对产品的美感魅力,和独特性等方面的要求。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遁世体验、美学体验等将为消费者创造出难忘的经验。这种突出旅游者消费的个体性、情感性、感觉个性正是契合了文化的精神层面,它为旅游文化营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心理基础。
2.市场定位
旅游文化营销的传播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而是在一定的文化市场背景下实现的,从文化市场的发育角度考察,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对象应以中高级文化市场为主,该客源市场中,消费者对产品及服务有着巨大文化需求,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处于高涨时期,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消费者的文化素养普遍较高,而且有大量的文化商品和服务充斥于市场之中,具体的文化活动极其丰富,为满足消费者的多样需求,文化创新活动层出不穷,消费者在消费产品和服务时,更强调的是一种价值认同、精神满足。在这些市场中,旅游目的地旅游文化营销活动可以大显身手。针对市场特点,借助不同的载体,可以采用多种文化营销传播策略,与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接轨并不断创造着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最终实现高附加值旅游产品的成功销售。
三、旅游文化营销媒体传播整合
西方社会学理论认为,通过广告、大众传媒和商品展陈技巧,消费文化动摇了原来商品的使用或产品意义的观念,并赋予其新的影像与记号,全面激发人们广泛的感觉联想和欲望。旅游文化营销传播正是一种把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作为指导思想,以文化(新的影像与记号)为传播手段来与旅游消费者进行沟通的系统行为。
人类的消费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但它并不总是处于被唤醒的状态。只有当消费者的匮乏感达到某种迫切程度时,消费需要才会被激发,并促使消费者有所行动。因此,面对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迫切需要,旅游媒体营销传播活动应采取文化营销传播策略,有效的唤醒与激发旅游者的消费需要与消费欲望。旅游媒体文化营销传播是指旅游媒体的营销传播活动不仅要向受众(目标市场旅游者)传递旅游产品信息,同时也传递一种文化,在宣传广告创作中把文化当作一种工具和表现手法,以文化达到与消费者沟通的目的,并说服消费者前来购买旅游产品。旅游媒体营销传播是把文化当作宣传广告的一项功能性因素,用文化手段促进宣传广告与大众旅游者之间的沟通。
现代传播媒体是一种社会辐射力很强的文化装置,影响着文化传播的范围、内容及速度,成为文化传播的强大动力,因此旅游的文化营销活动在重视媒体对旅游产品文化传播的同时,还应注意媒体文化营销传播的整合,媒体营销传播的整合就是研究如何向别人有效并高效地传递信息,以致最终改变人的认识和行为的理论。为了达到“有效”,就必须了解对方想了解什么信息,什么样的信息最容易使其接受,并最终影响到其行为的产生;为了达到“高效”,就必须把多种传播方式、手段整合起来,达到传播的最佳效果。在细分受众群体喜好特征、找准目标市场的前提下,旅游目的地需根据旅游产品特色,整合多个媒体,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传播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效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旅游媒体文化营销传播影响力最大化。
目前,我国旅游媒体传播形式主要有平面媒体(旅游报纸、旅游专业杂志、旅游手册、旅游地图等);广播及电视旅游节目(电视台开设的旅游节目、旅游电视媒体广告节目等);区域旅游网络媒体;旅游目的地制作的VCD风光片;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画;宣传口号以及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根据传播学鼻祖施拉姆的理论,受众在选择获取信息方法上遵循经济学的“最省力原理”,总希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即受众总是在有意无意的追求最大化的受众价值。有西方学者罗宾斯和韦伯斯指出,电视可以被方便的看作“广告的第四维度”,它仅次于推销员的亲身出场,是一种让商业挨家挨户进入全国每个家庭的方法,无论门关得多紧,家家户户都依然会接收到它的信息。对于旅游文化营销而言,电视媒体、广告节目、旅游目的地制作的VCD风光片等视频媒体形式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时效性和借助文化力量进行文化营销的整合传播方面都略胜一筹,因此,旅游文化营销的传播应该更加重视这些传播媒体。
一、全球营销大势所趋
“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业绩)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通用电气公司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JackWelch)这样说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顾客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消费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没有国界的。所以企业只有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成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财富》杂志以营业收入为标准排序的2001年前500家最大的服务和制造公司中,日本电话电报公司(NTT)虽然具有最高的市场价值,但其营业收入却排在第16位,利润则排在第129位。一个国家的“外部市场”的潜量是如此的巨大!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市场吸纳着全世界市场约为25%的产品和服务,由此可以考虑到,其余75%的市场存在于美国之外。对日本公司来说,尽管其本国市场的美元价值在西方国家排在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日本以外的市场要占世界市场潜量的85%。因此,走向全球,谋求更大的发展和发挥最大的潜能才是根本!“不能抓住全球机遇的公司可能最终会丧失其国内的市场,因为更强更具竞争力的全球竞争者会将他们挤出跑道。”
全球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全球营销是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淡化了国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策略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标顾客。
二、跨文化管理,全球营销之必须
实行全球营销,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标顾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沟通的第一要素的语言不同、所处国家的风俗习惯不同、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导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的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以及和家庭构成等不同,从而导致购买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且这些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就是千差万别的,何况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呢?而这一切主要缘于各国的文化环境不同。
实行全球营销,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诸多差异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的跨文化差异是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现实背景。一般的说,跨国经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其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统、全过程的。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所需求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沟通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哲学是至关重要的。
伴随着全球营销的发展,经济学家将文化因素引入了消费者行为模型,强调了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主流的购买行为模型将文化定义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科特勒认为文化因素将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最广泛最深刻的影响。主流的消费者行为模型,如恩格尔—考莱特模型对文化变量的重要性给予了证明。在EKD模型中,环境影响、个体差异和心理过程是塑造消费者行为的三个核心力量,对这三个力量影响下的因素分析表明,大多数因素是直接或间接的文化范围的变量,如社会阶层、家庭、动机、态度、价值、生活方式以及学习。因此,他们得出文化因素在分析消费者行为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华纳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某个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办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没有效果。”因此,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实行全球营销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
三、冲突管理,跨文化管理的核心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条件下任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卓越有效的管理过程。,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
(一)跨文化冲突的特征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跨国公司由于加入了另一种文化的观念,势必会造成文化冲突(Cultureshock)。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的特征有:1、非线性不同质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几片或多片水域的冲突与交融,常常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因而具有非线性特征。2、间接性文化冲突一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等精神领域中进行,其结果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表现出来。3、内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冲突往往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冲突上。比如,对于美国人而言,任何超过50年的建筑物都可以作为国家历史圣地,因此,许多美国人并不为拆掉这样的建筑而代之以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而感到丝毫遗憾。而在欧洲,人们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圣地而感到自豪。这样冲突就发生了。1990年6月,麦当劳想在巴黎一家有180年历史而且毕加索和其他一些著名艺术家曾经驻足过的建筑物中设立一个餐馆,尽管他拥有位于香格里拉大街的建筑物某些特许权,但巴黎市民宣称城市的历史纪念地不容侵犯,麦当劳最后屈服了。4、交融性。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始终相伴而行。跨文化管理的任务在于从不同的文化中寻求共同的能体现各种文化精髓的东西,这样才能在各种文化环境中生存。
(二)跨文化冲突的表现
跨文化冲突表现在国际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某些特定的管理职能对文化更加敏感些,主要表现在员工激励、协调组织、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决策等方面。
在激励方面,工资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但各个国家由于文化不同而导致对工资的态度和政策不同。当美国的海外经理给东道国墨西哥的工人长工资时,却适得其反,墨西哥的工人减少了工作时间而去享受闲暇。这是因为美国人和墨西哥人对诸如工作这样的基本概念所持的态度因文化不同而不同。美国文化中人们对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热情,而墨西哥人对工作的态度则是,工作仅是为了维持所期望的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方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在协调组织方面,跨文化冲突从日本企业进军马来西亚的企业的苦衷可见一斑。在马来西亚时常发生工人“集体歇斯底里”的情况。因为区区小事,一个工人大喊大叫便会引发整个车间的骚动,造成停工。由于多数工人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还不习惯城市工厂的现代化劳动管理。这种心理压力增多就会发生歇斯底里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只能请当地的巫师来驱邪加以解决。
在领导职权方面,中意合资企业迪玛公司陷入困境也是由于跨文化的冲突。这家拥有丝绸处理高新技术的企业市场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但企业的中方董事长耐不住“大家长”脾气,对企业的产供销直接干预,甚至将企业从银行的贷款放在老厂的帐户上,终于将外方总经理气回国,企业陷入困境。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微软公司的原则是,需要人力时立即到市场上去找现成的,最短时间就能担当某个最具体的工作;培训5%的人员,另外的95%靠自学和在职“实习”;公司业务成长而员工没能“跟着成长”,就会被淘汰。其前任总经理吴士宏则主张帮助员工“跟着企业成长”,在中国市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策略。由于不能克服这种跨文化的冲突吴士宏辞职了。
四、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跨文化管理的观念
首先承认并理解差异的客观存在,克服狭隘主义的思想,重视他国语言、文化、经济、法律等的学习和了解。当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到具有不同文化的东道国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反映了特有文化的语言、价值观念、思维形式等因素在跨文化管理中会形成障碍,产生矛盾,从而影响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理解文化差异是发展跨国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条件。理解文化差异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解东道国文化如何影响当地员工的行为;二是理解母国文化如何影响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员的行为。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克服措施。因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互相传授和学习来克服则比较容易改变;因生活习惯和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解决,但需较长的时间;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较难改变。只有把握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其次把文化的差异看成是一种优势而不只是一种劣势,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为企业发展创造契机。西方有谚语: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文化给企业开展国际运营带来了机遇,但更多的却是巨大的挑战。广州本田汽车公司总经理门胁轰二先生曾说:“我们企业内部的矛盾颇多,但这也正是本田好的一面。我们在中国选择合作伙伴时,总是喜欢挑选一些与我们想法不同的合作者,这使我们经常发生意见的碰撞,这样不同思想的碰撞就会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创造出本田新的企业文化。”在广州本田看来,矛盾和冲突的正确对待,不仅不会形成障碍,反而会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创新的源泉。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实行全员跨文化管理。这是因为:1、跨文化管理的客体是人,即企业的所有人员。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而这种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于企业所有成员之中,通过企业成员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则跨文化管理则流于形式。2、实施跨文化管理的主体也是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跨国公司中,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的产品、经营模式等转移到国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过熟悉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转移到国外分公司,在跨国公司的资源转移中,除资本外就是经营管理人员的流动性最强。由于跨文化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涉及到人,因此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要强调对人的管理,既要让经营管理人员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又要选择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分公司担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职责,同时要加强对公司所有成员的文化管理,让新型文化真正在管理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跨国公司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1、本土化策略。要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的管理。通常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就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这主要是因为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跨国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在任用管理人员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该雇员的工作能力及与岗位的匹配度,选用最适合该岗位的职员。但其缺点也是致命的。由于公司的各个成员都只重视自我的发展,无法形成一个集体价值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对个体来说缺少长久的凝集力。全球营销种产品的快速创新和多样化,以及人类种族之间的空前交往和融合,“多向交叉文化”策略己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采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具体运用中,可采用以下的方法,来避免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1)尽量选用拥有当地国籍的母国入;(2)选用具有母国国籍的外国入;(3)选用到母国留学、工作的当地外国入;(4)选用到当地留学、工作的母国入等。
2、文化相容策略。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同时运行于公司的操作中,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一种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弥补另外一种文化的许多不足及其比较单调的单一性。美国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经营的巨大成功可谓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由于失去了主体文化那种对不同国籍的人所具有的强烈影响力,使得不问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在同一公司中和睦共处,即使发生意见分歧,也很容易通过双方的努力得到妥协和协调。
3、文化创新策略。文化创新策略即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分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母公司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外分公司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础。这种新型文化既保留着强烈的母公司企业文化特点,又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既不同于母公司企业文化,又不同于当地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整合。因为要从全世界角度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文化的优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中间存在一个价值标准的问题,只有将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含有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又能适应国外文化环境,从而体现跨国企业竞争优势。
4、文化规避策略。这是当母国的文化与东道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于公司的运作中占了主体,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东道国文化存在的时候,由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就必须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不要在这些“敏感地带”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
5、文化渗透策略。文化渗透是个需要长时间观察和培育的过程。跨国公司派往东道国工作的管理人员,基于其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的巨大不同,井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员工服从母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是凭借母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于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东道国员工逐渐适应了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6、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跨国公司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全球营销时,由于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而跨国公司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由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而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国的东道国的经营环境。这时跨国公司所采用的人事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较中性的,与母国的文化己达成一定程度共识的第三方文化对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控制管理。用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发生直接的冲突。如欧洲的跨国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区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思想和管理比较国际化的美国,然后通过在美国的总部对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而美国的跨国公司想在南美洲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与国际思想和经济模式较为接近的巴西,然后通过巴西的子公司总部对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这种借助第三国文化对母国管理人员所不了解的东道国子公司进行管理可以避免资金和时间的无谓浪费,使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7、占领式策略。占领式策略是一种比较偏激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国外直接投资时,直接将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行注入国外的分公司,对国外分公司的当地文化进行消灭,国外分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企业文化。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强弱文化对比悬殊,并且当地消费者能对母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况下采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采用得非常少。
总之,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应在充分了解本企业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从而使不同的文化达到最佳的结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五、跨文化培训,一个有效的途径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很多公司都偏重于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而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通常来讲,跨文化培训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全体员工,尤其是非本地员,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
企业文化已作为重要的企业资源,当前发展中的企业没有一家不注重企业自身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可以为企业员工带来好的心情以及正能量,而这些都会为企业带来更多客户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因此,文化因素对于市场营销有着巨大好处和作用。
(1)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企业实现自身价值,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优秀的营销手段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客户,以此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在市场营销中融化优秀的文化可以促进销售员更好的去推广企业产品。企业营销文化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感以及信息都有很大好处。
(2)有利于形成较为独特的企业品牌文化每一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于其他企业的品牌文化,品牌文化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同类企业的最主要区别。品牌文化即文化特质在企业品牌中的深化及品牌经营中的文化现象,以及他所代表的情感归属、利益认知、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的总体体现。品牌是一个公司企业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聚在企业品牌上的精华,他会渗透到企业员工的思想里,体现在员工的行动里。
(3)有利于企业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企业存在社会中的首要目标是为了赚取更多利益,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但企业在社会中发展也要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做良心企业。因此,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为社会带来更多正能量,企业员工受企业文化的影响也会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有利于企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2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消费者作为个体,在购买产品时不仅仅注重产品的质量,企业的口碑、企业的文化、以及产品中的传统文化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购买欲望。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当前在我国大力推广传统文化的同时,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企业拉拢消费者具有极大的作用。中国是继承传统儒家思想的民,传统儒家思想十分推崇仁、义、礼、智、信。信誉是企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人与人之间是靠信来交流的,企业如果想要成功,想要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就必须在企业文化中继承传统的儒家"信"文化。
(二)社会时尚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影响着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政治经济影响着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消费行为,如中国在十年动荡时期,受"左"思想的影响,到处是蓝白灰的军装。改革开放后,各式各色的夹克衫、连衣裙、运动装则体现了开放政治下的自由、活泼的生活追求。不同的政治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消费行为也不同。
1.经营模式的改变。随着电力企业的市场化,其经营模式也在发生改变。在这之前,电力企业的所有权完全掌控的国家的手中,国家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企业的经营体制和方针,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拥有的自主经营权力非常小,没有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因为受到国家经济体制和相关政策的扶持,其产品营销方面出现的问题也不大。但是在实施电力化改革之后,电力企业摇身变成股份制的经营体制,其经营自得到非常大的提升,国家不再完全掌控经营方针,只是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指导。虽然电力企业的经营体制在短时间中得到改善,但是其模式的变化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市场化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对抗严峻的市场化浪潮的冲击,只有不断的适应市场才能生存和发展。
2.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改变。在市场化改革之前,电力是非常重要的国有经济构成部分,其经营的权利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的现实,电力供求的总量相对较少,难以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电力企业作为具有相当大的“卖方优势”,无需担心市场供求变化对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但是在市场化改革之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变化,传统的发电方式也受到冲击,各种发电站的建设兴起,尤其是大型水利发电站的建成促进了电力市场的发展,电力的供应局面出现巨大的变化,甚至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这就意味着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要应对这样的挑战,只有紧紧抓住新时期的发展过程,转变自身的经营思想和理念,找到合适的营销模式才能抢占市场先机。
二、电力市场化中营销模式存在的缺点
1.电费的收缴有着很大的风险。我国的居民电费主要是由国家电力企业进行收取,在日常的电费收缴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管理漏洞。比如在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面积较大的农村地区,电量的查询和电费的收缴方式使用非常传统人工方式开展,某些特别落后的地区需要电力工作者爬上电线杆进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不但电力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还有可能出现由于数据抄写错误造成的缴费数目不对的问题。电力公司的电子收费方式没有全面落实,某些农村中的居民不能对用电数量和金额进行查询,或者错过缴费的日期,不及时缴费的现象需要支付违约金,居民对此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同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用电性质都存在一定的费用差异,其垄断性让百姓产生不满。没有有效的市场竞争造成营销模式的单一,出现电费风险。
2.管理方面的问题。从改革开放开始,电力市场就不再试封闭的运行状态,其大门向市场经济敞开,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显露出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电力营销模式层面的管理缺陷。通常来说,电力企业和用户之间是利益关系,两者的存亡相连。但是很多企业出现不按照合同中的约定实施供电,严重损害用户的利益,也给电力企业的发展带来影响;同时也出现用户不按照约定用电的现象,电力企业不得不停止对用户的电力供应,给双方都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因为企业的管理不到位出现收缴电费的工作人员受到利益的趋势的现象,利用职务之便给特定群体实施减免电费的现象,对社会的稳定和电力企业的发展均造成相应的影响。
三、电力市场化过程中有效的电力营销模式
1.服务性的电力营销模式。当前,践行服务型的营销模式就是对电力企业中服务型营销理论的实践和发展,这样的营销模式最为注重的就是服务的质量,期望通过高质量的服务产品吸引更多的用户,进而发展电力营销市场。作为一种近几年才发展践行的新型营销模式,服务型营销模式与传统的电力营销理论推行的观念有着很大的不一样,认为服务营销学理论中应该对多个变量组合进行解释和发展,在传统的4P理论之外,还增加了“人”、“服务的过程”、“具象的展示”等因素。服务的质量基于电力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功能质量,同时还提出了“服务接触”的概念,这一系列理论认为以服务作为电力营销过程的出发点,通过提高对服务产品的满意程度能够实现对电力市场的开拓。这样以用户的体验作为重要参考因素的理论在我国电力市场中被广泛的接受,不过由于其理论形成的时间还补不长,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在未来的电力营销中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综合型的电力营销模式。综合型的电力营销模式指的是将当前的市场营销模式、关系营销模式等理论相对成熟、应用非常广泛的营销模式进行集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进而形成一种新型的、综合各种优点的营销模式。综合型营销模式非常注重对企业中的资源进行调动,如产品资源、服务资源以及用户资源等,更好的为电力营销服务。这样的特点决定了综合型营销模式能够很好的与当前的电力市场化过程相适应,所以,电力企业在制定电力营销战略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综合型营销模式中的优点,服务于电力产品的营销。
四、关于加强电力营销的建议
1.强化对电力营销的多层次管理。电力营销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电力营销业务也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加强对电力营销的管理,不仅是提高营销有效性和营销质量的措施,对于企业的综合实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立信息化的营销管理系统是电力企业的首要任务,更新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软件、硬件等,根据当前的市场机制制定有效的保障电力营销管理安全、稳定运行的系统。
2.开拓更大的电力市场。电力营销模式的探讨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用户,必须将用户和市场作为电力营销的关键因素,把握好老用户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开拓更大的电力市场的手段有很多,常见的有两种:第一是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第二则是灵活当前的定价机制,根据用户以及用电性质的不一样制定对应的用电价格,适当提出优惠方案。
五、结语
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实施文化营销,创造企业和客户的文化一致性,在企业外可以充分宣扬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品牌风尚,塑造企业形象;在企业内可以充分激发员工的凝聚力,明确每位员工的权责利,创造每位员工的潜能,增强企业向心力。市场营销中文化营销不仅在实现产品服务的价值,更关注价值理念的实现,不断满足客户的价值认同,创造文化价值观并顺应文化价值观,以实现和客户之间的文化价值共鸣,满足客户,提升客户忠诚。
二、企业实现产品差异化战略
企业市场营销中实施文化营销可以通过对企业价值链进行再造、整合或拓展,以独特的价值活动形成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这是竞争对手难以媲美的。从文化价值层面来看,企业在营销产品服务中冠以文化的理念,以丰富的文化价值与竞争对手产生差异,增加企业产品服务的文化附加值,是企业实现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创新,是一种新型市场营销模式。企业市场营销中实施文化营销可以实现企业产品差异化战略,具有两大特征:第一,低成本优势。企业通过文化价值激发客户的感染力,唤起客户的认同感,为企业价值观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文化营销成本远低于企业广告宣传成本、企业技术突破创新和企业产品研发设计成本;第二,持久性优势。企业通过文化价值从感性层面获取客户的思想认同,进而转化为客户消费行为,这种文化价值的认同所产生的思想差异和行为差异是非常难超越和替代的,具有持久性。
三、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企业自身独特的关键生产技术、关键经营理念和关键管理机制等因素影响,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能取得主动竞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核心地位的,能够影响企业全局竞争的能力。企业市场营销中实施文化营销,作为一种创新性的途径可以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文化营销揭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全新竞争,即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和客户之间可以通过一种互动的关系获得文化层面的认同。企业通过文化营销诠释企业的文化价值观,表述企业对社会、客户的责任,与客户开展有效沟通,在市场中塑造良好形象,让客户从内心接受企业,信任企业,进而忠诚于企业,形成对企业产品服务的消费行为,这种模式是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模仿、超越和媲美的。企业市场营销中实施文化营销,从思想层面对客户进行渗透影响,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传递给客户,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商务活动必须要突破地域限制和国界限制。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需要与本国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还需要面对国外公司的国际竞争,企业实施文化营销有利于应对国际竞争。第一,企业市场营销中实施文化营销可以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以文化内涵实现企业产品服务差异化战略,把握国内消费环境特征,将产品服务中注入文化营销要素,以文化价值观刺激国内外客户的文化冲动,吸引国内外客户的关注,满足国内外客户对文化消费的诉求,取得在市场营销中的胜利;第二,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在国际贸易领域内面对国外企业竞争,迈向国际市场的同时,在产品服务宣传的基础上强化文化要素,实施文化营销,即产品服务营销,文化先行。针对国外目标市场国,认真研读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把握文化差异,以符合性文化营销手段驾驭目标市场国环境,实施跨国文化营销,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突围,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五、促进社会营销发展
本文在文化旅游开发的背景下,结合长春市文化旅游资源情况,对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市场营销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长春市文化旅游开发的市场营销建议,希望长春市的文化旅游开发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关键词:文化旅游;市场营销;长春市
一、文化旅游的定义
文化一词,不同领域往往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西方学者康德指出文化是产生一个存在者自由抉择其目的的能力。
世界旅游组织定义文化旅游为“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
二、文化旅游的特征
(一)民族性。文化旅游带有民族性特征,它表现为对不同的民族风情、人文情况的了解,这是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显著特性。
(二)艺术性。在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文化旅游者参观、鉴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从中获得相关的文化知识和乐趣,陶冶艺术情操。
(三)知识密集性。旅游者在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能够获取旅游区域的人文、历史、建筑、民俗等方面知识,从而提高游客本身的文化修养。
(四)互动性。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能够增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机会,为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标准提供了交流、对比的机会,从而提高文化旅游者的内涵。
(五)可持续性。相对于其他旅游方式,文化旅游可以相对较小的破坏现有的旅游资源,既能够保证现有资源的传播,又能够合理开发利用。因此,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宝贵资源。
三、长春市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2012年吉林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8972.55万人次,增长17.4%。全年旅游总收入1178.06亿元,增长26.8%。截至2012年末,全省有旅行社602家,有星级以上宾馆228家。截至2012年末,全省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33家。
长春市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且种类繁多。长春市目前有遗迹遗址类旅游景观158个;旅游商品类景观46个;建筑与设施类旅游景观3302个;人文活动类景观336个。
另外,从空间分布来看,长春市文化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春市的市区,周边地区,如农安等地,虽也有辽塔等文化旅游资源,但数量较少,这便于文化旅游产业发挥其集群性优势,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带动产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目前,长春市已重点开发了长春市皇宫复原工程、雕塑公园、长影世纪城等文化旅游景点,且初见规模;电影节等节庆会展异军突起,吸引大量游客;文化旅游要素配套初具规模。
四 、吉林省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市场营销问题
目前,长春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表现出许多优势,但也不能完全忽略其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市场营销问题。
(一)文化旅游开发观念相对滞后
与很多旅游发达城市相比,长春市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认识明显落后。当一些旅游发达地区进行旅游综合开发的时候,长春市还存在着各自为战的现象,这就使长春市文化旅游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以旅游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还没有形成,最大限度保证消费者满意的市场营销观念还没有深入相关旅游企业管理者管理观念中。
(二)长春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
产品是指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的一切有形和无形产品。虽然,长春市已经开发了皇宫博物院、长影世纪城等,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产品开发远远不够,深层次的产品开发还没有展开。很多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仅停留在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层面,对于期望产品、潜在产品等产品层面的挖掘还比较匮乏。目前,长春市开发的旅游产品多停留在人参、木耳等东北特产上,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还非常少,更没有形成相关产业;虽然对皇宫博物院进行了投资修复,但还不能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部”进行联合开发,形成具有长春市特色的爱国主义文化教育旅游景区。没能深入开发朝鲜族文化及长春古代先民的萨满文化旅游资源。长春市皇宫博物院等旅游景区,虽然有满族风情展等专题展览,但展览规模很小,影响力有限。
(三)品牌知名度不高
目前,长春市还没有知名度较高的文化旅游品牌。品牌的知名度不高,影响力有限,特别是现有的几个文化旅游品牌,没有形成长春独有的品牌特色。
(四)文化旅游产品市场推广乏力
文化旅游促销手段落后,很难对长春市文化旅游形象进行清晰定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重要媒体、景区景点之间缺乏联动营销机制,旅游营销活动基本限于针对单体景区,常规促销缺乏系统性的整体促销。
五、长春市文化旅游的开发的营销建议
(一)树立以“旅游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
走市场化的运作道路,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还要重视社会效益,无论政府主导的各级文化事业单位,还是文化旅游企业都要具有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即根据不同目标群体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差异,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将长春市的旅游展会、冰雪节、多民族风情等不同的文化旅游形式,呈现在不同的旅游者面前。
(二)开发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购买旅游商品是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占旅游消费支出的30-50%,是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深度挖掘具有长春市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合理、有效的开发,使文化旅游产品的种类进一步丰富、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因此,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是长春市旅游发展的重头戏。如满族剪纸、朝鲜族的民族服装、蒙古奶酪、朝鲜族打糕、满族大黄米、东北三宝等。另外,争取相关政府部门更大的支持,将部等景点,进行统一开发。
(三 )打造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进行“文化定位”,将电影文化、汽车文化、满族文化等具有长春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打响,突出特色,推出差异化的文化旅游产品,进一步提高广大游客的可识别度。
(四)加大文化旅游促销力度
一方面加大旅行社等文化旅游中间商的促销力度。另一方面,利用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散客、自驾游等游客,实施广告宣传等促销手段。除此之外,注重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进一步通过展会、公关活动等形式,提高文化旅游的促销的整体水平。
文化旅游,因其独特的魅力和对现代旅游业的独特贡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学而合理的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注重解决开发过程中要应对的市场营销问题,对长春市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分院)
项目号[2014]656号
参考文献:
[1]高智勇,章晓松. 吉林省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
[2]张春梅,冯乃秋.城市文化旅游营销策略[J].企业活力,2009
[关键词]文化;市场营销;方法策略;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7-0029-02
1前言
笔者认为优秀的文化是企业经济活动展开的内在动力,而积极的展开文化创新,则是市场创新发展的必然途径,通过制定优秀的文化营销策略,就消费者自身的文化消费特征予以正确的识别掌握,是企业营销取胜的根本,同时也是开拓市场营销范围,获得消费者认可的基础,能够切实奠定企业的市场地位。因此在当前着重做好市场文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存在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文化与市场营销间具体概念内涵研究
2.1文化层面下的市场营销概念内涵研究
从本质层面而言,文化具有频繁性和广泛性的特征,是一项可明确进行表述但又难以理解的概念,因为不同层次区域的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各不相同,所以在文化理论结构和文化视角的切入点方面也均不相同,各有理解阐释。而从市场层面而言,文化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化的具体体现,是人类在文化价值创造实践过程内的一项具体产物,其能够归为两类概念,一类是文化产品的内在创造,另一类是人们自身对于心智思想方面的人文塑造。人们在文化内涵的影响下会产生一定的消费行为,进而形成相应的文化概念模式,从而产生对企业方面的市场营销影响。
2.2市场营销中存在的文化因素影响研究
市场营销作为一项具备特定内涵的概念出现,是在20世纪的欧洲区域,而真正的发展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西方经济危机之后推销风潮的掀起,由此之后经历了50年代的探索期,方才真正初步形成了市场文化的概念意义,从70年代延伸至今,社会营销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文化得以同市场营销做出了真正的融入结合,并形成了一类成形的社会文化现象,促使了市场营销向着社会化时代迈进。广告文化及企业品牌文化等得到了全面的重视,同时也在市场营销各领域内被全方位具体的体现了出来。从根本来讲市场营销中存在的文化因素主要体现于:人们的主观文化思维价值体系及行为体系与语言体系之中,浅白来讲也即是人们的文化接受层次与企业的组织制度、产品表现、商品内涵和市场广告的文化底蕴内涵、品牌的影响力度等。如果企业在发展中不能就此类文化概念形态予以良性把握,必然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逐步落伍淘汰。
3文化对企业营销中的品牌影响作用分析
企业品牌在企业的市场营销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没有品牌,那么也即无从谈起市场营销,而品牌的形成无疑离不开优秀文化内涵的支撑堆砌,对于企业品牌而言,文化是其各环节全面驱动的内在动力,所以在此极有必要站在市场经济同文化的互动高度上,从文化角度来探寻适宜于企业发展的新型视角。
3.1文化对于企业品牌推进市场的导向作用研究
首先市场营销是一种市场经济同企业个体展开的互动行为,企业想要取得发展,需要详细的就产品的目标市场予以详细了解,也能以吸引消费者自身行为习惯来进行市场的占领。但是因为企业在推进市场的初期阶段,很难有效地改变市场主体――消费者的习惯意识,从而难以获得发展。而通过文化的深入汲取,打造企业的优良品牌,潜在或直接进行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激发,而后再进行产品推广,那么即能够有效地拓展企业的市场空间。如才子男装在最初市场萧条的情况下,找准了品牌的文化定位,一举推出西装刺绣梅花的服装文化,良性的掌握了消费者的新奇心理,继而随着深入,改变了消费者中规中矩的消费观及消费行为习惯,自然的利用文化将产品引向了市场,取得了不菲的市场业绩及品牌影响力。
3.2文化对于企业市场营销的品牌恒定作用
文化因素,是一种相对稳固且持久的精神因素,能够在企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深刻推进企业品牌的长久影响力。从根本来讲商品营销存在着短期性的特征,而蕴藏于企业品牌之内的文化传播确是长久而稳定的,甚至于是永久性的。以我国著名的医药名店同仁堂来说,其历经三百余年而不衰,始终顾客盈门,销售额达到日进几十万元,且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销售额便翻了五番,1996年更是突破了亿元的大关,不得不说这些成绩的取得,除却社会历史及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之外,与同仁堂自身所坚持的“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品牌文化理念不无关系,其通过重视“人和”,讲究“医德”的良好品牌内涵,获得了时至今日的辉煌。这也形象的阐明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深厚的文化内涵结合时代的市场经济,必然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方天地。
3.3文化在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品牌情感渗透作用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于产品的购买不单单关注商品的核心价值,同时更为关注产品的品牌内涵和企业的文化底蕴及社会形象,这些因素皆是上文中所讲到的可以产生消费者消费行为影响的因素,也是文化渗透力的集中体现。通过一种高品质的文化格调进行商品的宣传,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消费者在商品选择时,做出利于商家营销的决策。如史玉柱以一句通俗易懂但却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成功地将脑白金品牌推向了市场,史玉柱所把握住的即是人们思维中,对于春节文化及亲情友情等情感因素的重视,以文化渗透的策略成功地塑造了脑白金品牌的辉煌,形成了良好的顾客营销关系,达到了销售循环的目的。
3.4文化对于企业跨区域营销的调试作用研究
在企业的营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不同区域文化差异的影响,这些因为民族、习俗和宗教及语言文字所造成的区域差异,会直接导致营销过程中发生异质文化差异阻滞。举一个大家通俗易懂的营销案例:如果在新疆与兰州等区域内的回民区中,来进行销售猪肉制品的话,绝对不会取得良好的销售额,甚至导致产生品牌污点,因为这同回民区域对于猪本身的民族有关。所以良性通过文化自身具有的调试作用,深入就各地区文化习俗等进行研究,找准营销的切入点,展开同各区域消费者的沟通交流,消减和减少此类异质文化带来的销售障碍,强化品牌的市场认同度,极为必要。具体而言,通过文化做出的营销调适主要表现在:使企业针对于产品目标市场存在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环境,来系统的制定相符的营销策略及手段,用高度吻合的区域文化理念,沟通降低同目标市场之间存在的文化屏障,以此提升企业整体的营销业绩水平。
3.5文化对培养企业品牌忠诚顾客的作用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一旦消费者在对某个产品使用方面,超越了纯粹购买的范畴,而是和产品建立了无形的情感关系,那么该品牌也就成了此顾客的忠诚品牌。这种情感关系包含了喜爱、信任、文化氛围和一种实质拥有的感觉,而附加在该产品上的文化,在此种关系监理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纵观诸多世界知名品牌的成功,如日本的松下电器,美国的麦当劳快餐,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它们自身对于品牌始终如一的坚持长期投资、对文化坚持深厚的积累,自然其营销理念也随着文化而流传。而当企业拥有了一大批对品牌忠诚的顾客时,企业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起稳定的根据地,从而增加在市场营销中的胜算把握。
参考文献:
[1]关卫棉.试析文化差异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4):94-95.
[2]林帅.浅析市场营销过程中的文化影响因素[J].中国外资,2011(16):108-109.
[3]游怡.浅谈国际市场营销中文化差异的成因及其影响[J].中国外资,2008(9):76-77.
1.老龄化人口购买力不断增强收入是决定购买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年人口处于家庭生命周期的空巢期,大多数子女已经成家,家庭负担明显减轻,而且多数老人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长期积累、离退休金、子女供给等,基本可以维持自我消费。而且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老年人的福利已经得到保障,这些都将推动老年市场的购买力度。
2.老年产品相对匮乏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消费市场,属于冉冉升起的朝阳产业。许多企业尚未发现这个规模庞大的市场,与之相对的是尽管一些企业发现了这个商机,却缺少具体的措施。政府近年来一直在加大力度推动老年事业的发展,但是要走的路还很长。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我国老年市场的现状都不理想、供求关系存在极大的不对称性,老年产品相当匮乏,而且很多企业在进行产品定位、推广上也存在失衡问题,导致老年人想购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比较困难。
二、老年人的消费行为特征
1.求实、求廉、求便利老年人购物更加注重商品的经济实用、质量可靠、使用便利、有益健康方面的需求。很多商品老年人往往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中后期才开始使用,所以大部分老年人对商品的审美情趣、花色款式的要求明显低于年轻人的需求。人体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行走不便,其消费追求便利性,习惯就近消费。
2.理性为主导,重价格、重服务老年人的消费相对成熟,在某些方面重实用轻时尚,讲究实惠。在质量、价格、实用和品牌等影响老年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中,质量和价格的影响力居于首位。在作出购买决定之前,他们习惯于货比三家,精打细算。调查结果显示,51.06%的老人在购物是比较看重物品的质量,35.11%的老人认为最好是物美价廉,但调查也凸显了另外一个现象,在众多的调查对象中居然没有一个首先考虑品牌。这就是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差别之处,也是发展老年产业过程中我们务必需要考虑的一点,将老年人的消费心理因素全然考虑在内,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全面、健全的老年产业市场。
3.习惯性消费,喜欢结伴购买长期的消费体验已经使老年人形成了一些消费习惯,这主要表现在购买方式、使用方法、商品认知等方面。他们对老字号、老商店信赖,甚至能够达到忠诚的程度;对刚上市的产品主动尝试的意愿要远远低于年轻人,购买时间、地点、方式和数量都几乎模式化,一旦对某种产品形成某一特定印象,要改变是很难的事情。而且老年人年龄较大,自己很多时候很难做购买决定,需要家人或者朋友陪购,心里才踏实。
三、老龄化对市场营销组合的影响
老龄化现象的出现推动了老龄产业的发展,它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又是老龄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庞大的老龄化人口,意味着其需求的缺口也越来越大,这部分人群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老龄群体特殊需求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需求带动供给,可以形成可观的消费市场。老龄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会给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老年市场竞争比较弱,开发潜力巨大。那么我国企业应借助何种市场营销策略来加以开发呢?这需要综合运用好4P组合策略。
1.产品(Product)策略老年人因为已经过了冲动和盲目消费的年龄,所以老年产品的开发制造要以质量为本,增强配套服务。首先,在产品组合上,企业在资金和技术力量允许的条件下,可生产多类老年产品,如保健食品、保健药品等,或者同类产品的多型号产品;其次,依据老年人认同品牌的特点,以品牌延伸决策为主,利用其知名度和声誉,推出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新产品。除了有形产品的提供之外,老年人消费时更加看重服务,所以企业要定期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针对老年人动作慢、反应慢的生理变化,提供耐心细致、有针对性的服务。
2.定价(Price)策略产品定价受成本、需求、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作为特殊消费群体,老年人对商品的价格是很敏感的,通常喜欢选择物美价廉产品。针对老年消费者的这一特点,在保证相对质量的基础上,应实施低价策略,尽快获得品牌认知并扩大市场份额。
3.分销(Place)策略企业在向老年消费者提品的时候应充分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老年消费者对价格比较敏感,因此企业应尽量缩短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使老年消费者免付中间商的利润。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精力、体力随年龄增加而不断下降,购物方便是选择的必然结果。即使重情趣的老年消费者,也会因为路途奔波、商品挑选的繁琐、拥挤的人群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企业可以针对老年人开设一些便利店或社区连锁超市,在老年人密集的地方开设老年人专业商场,在商场开设老年用品专柜。而且为了降低老年人的购物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体力成本,也可将传统渠道和现代渠道相结合,利用电话营销、电视营销、邮购、电子商务等方式销售产品。
一、全球营销大势所趋
“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业绩)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通用电气公司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JackWelch)这样说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顾客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消费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没有国界的。所以企业只有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成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财富》杂志以营业收入为标准排序的2001年前500家最大的服务和制造公司中,日本电话电报公司(NTT)虽然具有最高的市场价值,但其营业收入却排在第16位,利润则排在第129位。一个国家的“外部市场”的潜量是如此的巨大!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市场吸纳着全世界市场约为25%的产品和服务,由此可以考虑到,其余75%的市场存在于美国之外。对日本公司来说,尽管其本国市场的美元价值在西方国家排在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日本以外的市场要占世界市场潜量的85%。因此,走向全球,谋求更大的发展和发挥最大的潜能才是根本!“不能抓住全球机遇的公司可能最终会丧失其国内的市场,因为更强更具竞争力的全球竞争者会将他们挤出跑道。”
全球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全球营销是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淡化了国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策略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标顾客。
二、跨文化管理,全球营销之必须
实行全球营销,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标顾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沟通的第一要素的语言不同、所处国家的风俗习惯不同、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导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的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以及和家庭构成等不同,从而导致购买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且这些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就是千差万别的,何况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呢?而这一切主要缘于各国的文化环境不同。
实行全球营销,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诸多差异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的跨文化差异是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现实背景。一般的说,跨国经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其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统、全过程的。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所需求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沟通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哲学是至关重要的。
伴随着全球营销的发展,经济学家将文化因素引入了消费者行为模型,强调了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主流的购买行为模型将文化定义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科特勒认为文化因素将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最广泛最深刻的影响。主流的消费者行为模型,如恩格尔—考莱特模型对文化变量的重要性给予了证明。在EKD模型中,环境影响、个体差异和心理过程是塑造消费者行为的三个核心力量,对这三个力量影响下的因素分析表明,大多数因素是直接或间接的文化范围的变量,如社会阶层、家庭、动机、态度、价值、生活方式以及学习。因此,他们得出文化因素在分析消费者行为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华纳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某个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办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没有效果。”因此,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实行全球营销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
三、冲突管理,跨文化管理的核心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条件下任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卓越有效的管理过程。,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
(一)跨文化冲突的特征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跨国公司由于加入了另一种文化的观念,势必会造成文化冲突(Cultureshock)。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的特征有:1、非线性不同质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几片或多片水域的冲突与交融,常常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因而具有非线性特征。2、间接性文化冲突一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等精神领域中进行,其结果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表现出来。3、内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冲突往往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冲突上。比如,对于美国人而言,任何超过50年的建筑物都可以作为国家历史圣地,因此,许多美国人并不为拆掉这样的建筑而代之以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而感到丝毫遗憾。而在欧洲,人们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圣地而感到自豪。这样冲突就发生了。1990年6月,麦当劳想在巴黎一家有180年历史而且毕加索和其他一些著名艺术家曾经驻足过的建筑物中设立一个餐馆,尽管他拥有位于香格里拉大街的建筑物某些特许权,但巴黎市民宣称城市的历史纪念地不容侵犯,麦当劳最后屈服了。4、交融性。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始终相伴而行。跨文化管理的任务在于从不同的文化中寻求共同的能体现各种文化精髓的东西,这样才能在各种文化环境中生存。
(二)跨文化冲突的表现
跨文化冲突表现在国际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某些特定的管理职能对文化更加敏感些,主要表现在员工激励、协调组织、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决策等方面。
在激励方面,工资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但各个国家由于文化不同而导致对工资的态度和政策不同。当美国的海外经理给东道国墨西哥的工人长工资时,却适得其反,墨西哥的工人减少了工作时间而去享受闲暇。这是因为美国人和墨西哥人对诸如工作这样的基本概念所持的态度因文化不同而不同。美国文化中人们对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热情,而墨西哥人对工作的态度则是,工作仅是为了维持所期望的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方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在协调组织方面,跨文化冲突从日本企业进军马来西亚的企业的苦衷可见一斑。在马来西亚时常发生工人“集体歇斯底里”的情况。因为区区小事,一个工人大喊大叫便会引发整个车间的骚动,造成停工。由于多数工人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还不习惯城市工厂的现代化劳动管理。这种心理压力增多就会发生歇斯底里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只能请当地的巫师来驱邪加以解决。
在领导职权方面,中意合资企业迪玛公司陷入困境也是由于跨文化的冲突。这家拥有丝绸处理高新技术的企业市场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但企业的中方董事长耐不住“大家长”脾气,对企业的产供销直接干预,甚至将企业从银行的贷款放在老厂的帐户上,终于将外方总经理气回国,企业陷入困境。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微软公司的原则是,需要人力时立即到市场上去找现成的,最短时间就能担当某个最具体的工作;培训5%的人员,另外的95%靠自学和在职“实习”;公司业务成长而员工没能“跟着成长”,就会被淘汰。其前任总经理吴士宏则主张帮助员工“跟着企业成长”,在中国市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策略。由于不能克服这种跨文化的冲突吴士宏辞职了。
四、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跨文化管理的观念
首先承认并理解差异的客观存在,克服狭隘主义的思想,重视他国语言、文化、经济、法律等的学习和了解。当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到具有不同文化的东道国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反映了特有文化的语言、价值观念、思维形式等因素在跨文化管理中会形成障碍,产生矛盾,从而影响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理解文化差异是发展跨国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条件。理解文化差异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解东道国文化如何影响当地员工的行为;二是理解母国文化如何影响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员的行为。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克服措施。因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互相传授和学习来克服则比较容易改变;因生活习惯和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解决,但需较长的时间;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较难改变。只有把握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其次把文化的差异看成是一种优势而不只是一种劣势,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为企业发展创造契机。西方有谚语: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文化给企业开展国际运营带来了机遇,但更多的却是巨大的挑战。广州本田汽车公司总经理门胁轰二先生曾说:“我们企业内部的矛盾颇多,但这也正是本田好的一面。我们在中国选择合作伙伴时,总是喜欢挑选一些与我们想法不同的合作者,这使我们经常发生意见的碰撞,这样不同思想的碰撞就会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创造出本田新的企业文化。”在广州本田看来,矛盾和冲突的正确对待,不仅不会形成障碍,反而会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创新的源泉。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实行全员跨文化管理。这是因为:1、跨文化管理的客体是人,即企业的所有人员。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而这种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于企业所有成员之中,通过企业成员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则跨文化管理则流于形式。2、实施跨文化管理的主体也是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跨国公司中,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的产品、经营模式等转移到国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过熟悉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转移到国外分公司,在跨国公司的资源转移中,除资本外就是经营管理人员的流动性最强。由于跨文化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涉及到人,因此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要强调对人的管理,既要让经营管理人员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又要选择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分公司担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职责,同时要加强对公司所有成员的文化管理,让新型文化真正在管理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跨国公司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1、本土化策略。要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的管理。通常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就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这主要是因为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跨国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在任用管理人员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该雇员的工作能力及与岗位的匹配度,选用最适合该岗位的职员。但其缺点也是致命的。由于公司的各个成员都只重视自我的发展,无法形成一个集体价值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对个体来说缺少长久的凝集力。全球营销种产品的快速创新和多样化,以及人类种族之间的空前交往和融合,“多向交叉文化”策略己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采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具体运用中,可采用以下的方法,来避免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1)尽量选用拥有当地国籍的母国入;(2)选用具有母国国籍的外国入;(3)选用到母国留学、工作的当地外国入;(4)选用到当地留学、工作的母国入等。
2、文化相容策略。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同时运行于公司的操作中,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一种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弥补另外一种文化的许多不足及其比较单调的单一性。美国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经营的巨大成功可谓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由于失去了主体文化那种对不同国籍的人所具有的强烈影响力,使得不问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在同一公司中和睦共处,即使发生意见分歧,也很容易通过双方的努力得到妥协和协调。
3、文化创新策略。文化创新策略即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分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母公司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外分公司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础。这种新型文化既保留着强烈的母公司企业文化特点,又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既不同于母公司企业文化,又不同于当地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整合。因为要从全世界角度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文化的优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中间存在一个价值标准的问题,只有将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含有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又能适应国外文化环境,从而体现跨国企业竞争优势。
4、文化规避策略。这是当母国的文化与东道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于公司的运作中占了主体,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东道国文化存在的时候,由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就必须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不要在这些“敏感地带”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
5、文化渗透策略。文化渗透是个需要长时间观察和培育的过程。跨国公司派往东道国工作的管理人员,基于其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的巨大不同,井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员工服从母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是凭借母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于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东道国员工逐渐适应了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6、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跨国公司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全球营销时,由于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而跨国公司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由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而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国的东道国的经营环境。这时跨国公司所采用的人事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较中性的,与母国的文化己达成一定程度共识的第三方文化对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控制管理。用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发生直接的冲突。如欧洲的跨国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区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思想和管理比较国际化的美国,然后通过在美国的总部对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而美国的跨国公司想在南美洲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与国际思想和经济模式较为接近的巴西,然后通过巴西的子公司总部对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这种借助第三国文化对母国管理人员所不了解的东道国子公司进行管理可以避免资金和时间的无谓浪费,使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7、占领式策略。占领式策略是一种比较偏激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国外直接投资时,直接将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行注入国外的分公司,对国外分公司的当地文化进行消灭,国外分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企业文化。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强弱文化对比悬殊,并且当地消费者能对母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况下采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采用得非常少。
总之,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应在充分了解本企业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从而使不同的文化达到最佳的结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五、跨文化培训,一个有效的途径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很多公司都偏重于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而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通常来讲,跨文化培训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全体员工,尤其是非本地员,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
目前太极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技术为主的产业,通常体现在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太极养生功等技术的传授,通过技术可以达到愉悦身心、健康长寿的目的,也可以促成交流的平台;其二,以太极为主的相关服装产业,这个产业更接近市场营销;其三,与太极文化有关的交流比赛,比如在焦作每年举行的太极拳年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齐聚焦作进行太极流,并且举行相关的比赛和表演,这可以看出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其四,与太极相关的影视动漫等产业,太极在影片中展现的往往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武功境界,影视的引导对太极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压倒性的作用。另外还有与太极产业相关的商标注册等等,太极文化产业可谓开发潜力巨大。
2市场营销相关理论概述
现代市场营销的定义为:致力于交换过程中,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人类活动。美国市场营销协会下的定义:市场营销是创造、沟通与传送价值给顾客,及经营顾客关系以便让组织与其利益关系人受益的一种组织功能与程序。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传送给顾客价值,二是自身或与自身相关的组织或个人获利。总而言之,双方获利,各需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市场营销的策略和营销方式以及概念也随之变化。比如,美国营销学家杰罗姆提出的4P组合,市场经济背景下产生的“4V”营销理论,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4V”指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价值(Value)、共鸣(Vibration),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采用品牌营销、体验营销、“4V”营销、关系营销,并渗入了现代互联网营销理念。通过太极文化产业推广让更多的人获益,同时获益者向组织者或参与组织者支付一定的报酬。
3市场营销角度下太极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3.1“4V”营销在太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
“4V”是指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价值(Value)、共鸣(Vibration)的营销理论。“4V”营销理论首先强调企业要具有差异化,从而树立自己独有的形象;其次,“4V”营销理论要求自己的产品具有柔性需求,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对待和针对性的组合;最后,“4V”营销理论强调产品自身的悟性要素,即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情感诉求。
3.1.1强调差异化
太极文化特征可以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太极文化,是指太极基因渗透在各个文化领域和各种事物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太极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狭义的太极文化,是指通过表现太极自身的本质、本性、实质、属性、形态、功能、法则、原理,全面展示太极本来面目的文化。随着现代生活的提高,单纯的打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需要把武林化的太极拳与中国的茶道文化、禅文化、国学文化、书画艺术、中医推拿、中国古老的静修养性文化融合,以一种高端的文化展现形式向外推广。
3.1.2加强功能化
太极文化首先具备愉悦身心、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功效。可以从影视、游戏、服装、纪念品、名人题词、字画、竞技表演、图书期刊、太极微信公众平台、太极名人扎堆等多方位下手,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3.1.3实现消费共鸣
太极文化要注意提高广告效应,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另外,通过各种途径让消费者亲自体验,并做好体验式营销,从而产生对产品的依赖性。
3.2太极培训市场
3.2.1针对太极拳馆的学员进行关系营销
首先要收集学员的相关资料,了解其身体状况、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投资方向等。根据学员的特点可以做一些课程调整,使学员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归属感,并对比较优秀的学员进行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口碑。
3.2.2合理利用教练员进行营销
对教练员的待遇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薪酬合理,设立合理的奖金制度,使教练员劳有所得,多劳多得,提高工作积极性;其次,提供良好的个人展示空间。对能力较强、表现较好的教练员可以给予深造的机会或高额的薪酬,定期举行教练员间的交流。
3.2.3与社会就业或深造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要想得到很好的信誉与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对学员负责,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与用人单位签订输送优秀人才合同;第二,与高校合作,提供深造的机会。
3.3太极武术用品市场
3.3.1品牌的定位
品牌的定位是品牌营销传播的基础。在定位方面,对中老年人群,一般要以健身养生、延年益寿、提高传统文化内涵为定位目标。针对青少年要分为几类:(1)太极健身专用类型,讲究实用、朴实无华;(2)学习训练专用型,这类主要是器械和着装;(3)表演型的人群,这类主要以好看为目的,在设计风格和色彩上下功夫;(4)太极比赛专用,这类一定要在质量、设计风格和色彩等方面下功夫;(5)旅游参观纪念品,突出太极风格及文化特点。
3.3.2品牌产品
在产品的开发放面要多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增强产品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产品设计要凸显太极故乡独有的地域文化特点,突出厚重的太极底蕴。
3.3.3品牌渠道
应该采用多种渠道进行营销,既可以采用传统的渠道,还可以与现代电子商务相结合,比如,入驻阿里巴巴平台、京东商城平台、苏宁易购平台、聚美优品平台、聚划算等,做到线上线下的同时出击。
3.3.4品牌传播
首先,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等对现况进行及时的报道,向全世界传达有关太极的比赛交流等信息。其次,太极文化品牌的传播要与现代传媒尤其是现代信息相结合。太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化的产品,其传播必须借助多方渠道,比如通过国家政治导向,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进行营销,借助信息平台(微信、qq、微博、易信、来往、陌陌等)并作好跨区域的合作。再次,做到太极文化与地域性特征相结合。太极拳发源于焦作,而焦作又有全国著名云台山游览区,一个是“拳”,一个是“山”,“拳”“山”相结合能给人们一种漫步山间、畅练太极、仿若仙境、益寿延年的品牌印象,达到营销的目的。
4结论
(1)采用市场营销“4V”理论对太极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分析,找到太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突破口,强调在创意文化营销过程中要突出差异化、加强功能化、提高附加价值和实现消费共鸣,以此来实现创意文化产业的利润最大化。
(2)在技术传播方面的研究主要强调了对学员进行人文方面的关怀,来维系教练员与学员的关系、教练员与教学单位的关系,做好学员和教练员的深造,以便留下好的口碑,从而能够保证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开放态约束;区域文化;管理方式;跨文化;变革
引言
跨文化经营是企业拓展甚至生存所必然的走向。由于跨文化经营至少有二种文化在企业中存在,这样就很有可能因文化的差异引致文化冲突进而引致经营绩效受到影响。事实上,“大凡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仅仅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所招致的结果”(D.A.Richs,参见范徵,1993,第269页)。跨文化经营的存在主要有二种形式:其一为跨域或跨国经营,企业作为子公司、分公司或合资(类似的有合营等)公司存在于非母公司所在域的其他区域(他国、他省市等)。就企业外在环境而言,人文环境为企业所在区域的人文环境,由此就存在着一个企业管理方式变革与企业外在人文环境的关系问题;就企业内在环境而言,人文环境也因所雇佣员工大都为本区域民众,这部分员工不可能不将其自身的人文禀赋一并带进企业,由此就存在一个企业管理方式变革与企业内在人文环境的关系问题。其二为企业雇佣非本域人文禀赋的员工。显然,在这种情况中,只存在管理方式变革与内在人文环境的关系问题。跨文化的第二种存在形式客观存在着,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这种存在形式将愈来愈普遍,但时常被研究者及管理者所忽略。我认为,对这种存在性应该给予重视,至少不应该忽视。艾科卡曾写道:“援引一位福特‘家族发言人’的话说,我之所以被解雇,是因为我‘缺乏温文尔雅的风度’,太‘盛气凌人’,而‘那个宾夕法尼亚州阿伦敦出生的意大利移民儿子的品格教养与格罗斯波因特相差甚远’”(李·艾科卡,1984,第121页)。且不管这段话所要揭示的或许是福特家族的偏见及歧视性,但至少可以表明,即使是高层管理者,也有可能发生不同区域文化背景的文化冲突的问题。
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产生作用,就在于由文化、企业文化构成企业经营的人文环境,通过人文环境对从事企业经营的人产生激励约束作用。用制度经济学语言定义就是:人文环境是由许多非正式规则耦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系统,它既内含着一定区域传统观念形态的非正式规则,又反映着现代观念形态非正式规则;它既内含着本区域观念体系的主体作用,又接受着外来观念体系的渗透作用。人文环境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体现人之为人意义的规则系统,这个规则系统又作为一种准外在于人的类自然力量反作用着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一种人本能性质的活动,这种人本能性质的活动现象,是人在组织自我活动和推动社会进步、走向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认识和研究开发的课题。
开放态约束·区域文化作用弱化
开放态约束大致可从二个层面进行理解:其一为体制开放态约束,主要指政治体制的开明度,体现在行政壁垒的构建,决定着内外域文化规则能否自由交流;其二为方式开放态约束,决定着内外域文化规则怎样自由交流,其中又包括实体层面与虚拟层面的开放态约束两方面的内容。前者主要指贸易制度的开放度,突出体现在贸易壁垒的构建,决定着物质态商品交流方式,后者主要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方式的完善度,主要体现在传输壁垒的构建,决定着内外域文化规则能否同时性的网络交流。用数学方程式表示即为:开放态约束是体制开放态约束与方式开放态约束的函数,方式开放态约束又是实体方式开放态约束与虚拟方式开放态约束的函数,并且均为增函数。可依次用开放度、体制开放度、方式开放度、实体方式开放度、虚拟方式开放度来表示。
方程1:开放态约束=F(体制开放态约束,方式开放态约束)
方程2:方式开放态约束=F(实体方式开放态约束,虚拟方式开放态约束)
方程性质:方程1与方程2均为增函数。
就中国的发展历程看,政治体制已经由封闭走向开放,使得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上能够自由实现;贸易制度也随着WTO的加入和运作,平等交流也呈逐渐强化趋势,使得中外文化交流能够公平实现;传输方式已经由于以互联网、数字化为核心的网络化的广泛及高水平的普及,基本上达到与国际同步发展的阶段,使得中外文化交流能够同时实现。如此,就有可能推动着区域文化作用逐渐走向弱化。
1.各种人文环境在总体上并不一定内隐着封闭性。针对中国一度存在的闭关锁国事实,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是否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内蕴着封闭性,进而引致权力中心建立和实施封闭政治体制呢?我不这样认为,从我国传统文化的演进过程看,其本身并没有内蕴着封闭性。有学者将先秦到汉唐以至明情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详尽罗列,最后得出结论:没有任何理由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赵光贤等,1986)。如果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也不难得出,中国文化一度封闭,不能排除当时权力中心的需要。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与一般平民的效用函数肯定不一样,体制是否开放,对统治者们经济收益层面的引致效用增减并无多大影响,但对他们政治收益层面的引致效用则有可能因开放导致民众观念选择空间增大及由此引发民众思想不统一、政局动荡等风险而递减,这样预期开放的总成本将远大于总收益,因而选择封闭是最为明智的。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其他区域文化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其他区域文化也同样是多元的,既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开放性,至于具体体现封闭性还是开放性,主要取决于该区域的约束机制更多的倾向于封闭态还是开放态。所以说,文化是否存在封闭性,主要不在于文化本身而在于文化之外。
2.开放态约束将逐渐模糊核域环境与外域环境的边界,使文化规则的选择不是局限于本区域而是面向全世界。人文环境可依据对行为主体作用区域的不同分为核域和外域环境,显然,核域环境中的非正式规则对行为人的作用更大。显然,核域环境的扩展将会增大行为主体对非正式规则的选择空间,那么,核域环境的边界与什么有关联呢?其一为人文环境的自控力量。任何区域的人文环境一方面供给着非正式规则,另一方面又衍生着非正式规则的解释系统,双向作用规控着行为人既是别无选择的选择,又是合情合理的选择,于是人文环境就会驱使行为人建构对所处人文环境的偏好,甚至达到信仰的程度,由此就从内部构建着外域人文环境的拒斥心理偏好;其二为人文环境的外控力量,主要指压力集团的导向作用。政治团体诞生于一定的人文环境之中,于是就有可能为了某种目的动用硬性的政治力量维护某类非正式规则而贬抑另类非正式规则。开明政治体制,是指政府或其他政治团体对人文环境的相互交流不设置人为壁垒,使非正式规则的流入或输出渠道通畅。这样,由于体制的开放,外域文化环境与核域人文环境相互渗透,逐渐模糊了内外域环境的边界,使得外域人文环境核域化有了可能性。加入WTO及网络化约束持续和强化的作用,为各种文化规则总体上不受时空限制地低成本甚至微成本地进入行为人选择框架提供了畅通通道和技术支撑,在各种层面推动着可能性不断向现实性转化。外域环境核域化无疑拓展了国民的非正式规则的选择空间,而且非正式规则的监控约束机制也不同于封闭政治体制下的情景。封闭体制下的非正式规则的选择和运作,基本上属于一维的和单向的,从而使行为人只能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构建自我的行为偏好。
不过,人文环境的核域与外域尽管在开放态约束逐渐走强的作用下模糊,但是必须明晰:(1)模糊不等于完全隔离。隔离意味着没有沟通,核域与外域人文环境规则分别对各自所处的区域发生作用,而对非本区域没有或只有很小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模糊则是指内外域尽管没有完全同化为一个环境,但各人文环境的规则是可以平等交流,或曰各种人文规则有较为平等的机会出现在行为主体的选择框中,行为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较为自主的进行选择;(2)模糊不等于完全消除。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区域文化依然会以各种方式作用着行为主体,特别是在整个社会大区域中,区域文化连同其政府部门运作方式、职员的处事方式等等,一起构建着一个带有区域文化特色影响的经营环境,这个环境就前提性的决定着企业运作的部分游戏规则。
3.开放态约束将逐渐弱化文化规则选择的强制性而强化其诱致性。文化规则的选择可能是被动强制的,也可能是主动自觉的,前者称之为强制性选择,后者称之为诱致性选择。强制性选择主要是指,在封闭态约束下,政府建构一个完善的更多体现约束性质的激励约束机制,导引行为主体只能选择政治收益极大化目标,否则将受到严厉的行政甚至刑事惩罚。在开放态约束作用下,行为人选择非正式规则,全方位地接受着各方面力量的导引。行为人在选择非正式规则时,就不会象封闭态约束下的除此之外的别无选择,而是根据自我有限的理性,对各种选择加以比较分析,最后选择和运作在自己的行为之中。同时,行为人还要接受着不同人文环境的解释系统和评价系统,更进一步地确证自我选择的合理性。行为人在开放态约束作用下诱致性选择建立的非正式规则系统,由于监控约束机制较为软性,所以就有可能使自主建立的非正式规则系统较强制性选择建立的非正式规则系统变迁要容易些。在封闭态约束作用下,强制性选择建立的非正式规则系统,尽管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但只要约束发生变革,就有可能发生裂变和重组,不过要经过一个艰苦的或长或短的转变历程。
弱化文化规则选择的强制性而强化其诱致性的突出体现是弱化文化规则选择的政治性而强化其效用性。行为人选择每项非正式规则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获取一定的收益,同时又要接受着多维度的激励和惩罚。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假定,人都是有理性的。那么,我们不难理解,在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文环境约束机制主要体现的是封闭态,企业员工偏好的建立、企业文化的建构等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仅接收本区域文化的作用,选择的范围也只能限制在本区域文化内,对非本区域文化的了解只能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歪曲的(经过政府设立的过滤网滤化),如此就更强化了对本区域文化规则的认同和选择及对他区域文化规则的否定和拒斥;另一方面又受制于政治导向,使得行为主体各种选择更多的带有政治性影响,政治目标高于一切,效用函数也更多的取决于政治效用而排斥经济等非政治效用。改革开放之后,人文环境约束尽管还处在由封闭态向开放态过渡的阶段,但相关于文化的人为壁垒基本上被消除,特别是贸易制度的开放性、网络化的普及性等,就使国人对外域文化、经济发展状况等等方面都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了解,因此就有可能超越政治效用目标而根据自己或企业的目标函数,重新审视外域文化规则。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国人对文化规则的选择面更宽广了,他们就有可能超越自己本域文化规则之上而将选择的视野拓展到全球范围内的众多文化规则、就有可能超越一维的政治尺度而在政治尺度与经济等非政治尺度之间寻找到使自我效用极大化的尺度均衡点,这个均衡尺度就有可能更偏好经济等非政治尺度。
开放态约束决定了企业经营的人文环境有一个开放的制度及技术保证,参与人基本上对所有文化规则具有可接触性和可选择性,即一方面参与人基本上不受约束或曰不受限制地具有接触世界上任一种文化的可能性,并且基本上不受地理位置、距离、成本(货币成本、非货币成本,如时间、精力等)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参与人接触某种文化后,基本上可以根据自己的效用函数而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必要依据政府给定的目标函数选择某种文化规则作为自己行为指向的原则;特别是开放态约束推动着行为主体的尺度指向由一维向多维转化,即由一维的政治指向转化为以效用为核心的行为指向系统。依据自我效用函数自主建立的行为偏好有可能引致利己偏好,但利己偏好不一定必然蕴含着害人或损人,利己偏好同样有可能派生利他行为,只是这样形式的“利他”较之一般的“利己”能给行为人引致更大的效用。不难理解,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利己主义横溢,但还是出现了许多利他事实,并且有可能在新的层次使利己与利他的演进体现为帕累托改善。
区域文化作用弱化·跨文化管理方式变革趋势
文化冲突就行为者而言,意味着因文化冲突将引致自我效用递减。换言之,文化冲突对行为人不是发挥激励作用而是产生着负面效应,所以,管理方式变革就不能不把跨文化作为一维重要约束。对此,已经有诸多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参见科特等(1992),冯鹤鸣等(1991))。但在跨文化管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有待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我们已经论及,文化作为一类或曰一束影响人行为的非正式规则,其之所以得到人的理解、认同以及在行为中贯注,最主要的在于由此能引致行为人总体效用水平的递增。而开放态约束的形成和强化,引致区域文化作用弱化,就必然直接导致跨文化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发生变革,主要体现在:
1.由“全面适应”原则转型为“部分适应”原则,即“外在适应性,内在选择性”原则。有企业文化研究者认为,企业跨文化经营必须全面适应企业经营环境,“这种理论认为企业中不存在抽象的好的企业文化,也不存在任何放之四海而皆准、适应所有企业的‘克敌制胜’的企业文化。只有当企业文化‘适应’于企业环境,这种文化才是好的、有效的文化”(科特等,1992,第32页)。应该说,这种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企业内外部不加区分的论述则存有偏颇,特别是在开往态约束强有力的作用下,就更显其不足。随着开放态约束替代封闭态约束,“全面适应”原则必将逐渐转型为“部分适应”,即“外在适应性、内存选择性原则”。
(1)就企业外部而言,跨文化经营的公司只有适应外在环境,才能融入其中,弱化冲突,并且有可能由此而获取公司所在区域的广泛认同及欢迎。当然,“外在适应性原则”并非要求跨文化公司全方位地适应所在区域的人文环境,对于这一点,在本区域内生长发展起来的公司也同样难于全方位的适应。因为人文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必须通过行为人自身的理解和贯注,而每人及每公司对同一人文环境的理解不可能完全相同。而是指适应那些被公众所广泛认同并内化为行为惯性和成为引致当地民众效用水平增减的重要变量的规则。跨国公司在适应这些规则的基础上,可以对管理方式进行变革,特别是作适应时展的变革,不仅不会引致冲突,反而有可能求取更佳的社会声誉并由此给企业、各博弈参与人带来总体效用的递增。仅是适应,只能是进入竞争的最基础的约束,而适应中有创新,才有可能使跨国公司具有相对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这个层面上讲,跨国企业如果没有对人文环境的适应性就不可能求得生存,但如果没有在适应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可以是相对于整个公司,也可以是相对于同处一地的其他公司,而且在后一种意义上的创新更为重要),跨国企业就不可能求得发展。
(2)就企业内部而言,相对于企业外在人文环境,企业内在人文环境只能是个微小环境。微小环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不同于外在环境开放性的相对封闭性,每个企业都基本上可以完全自主地构建自己的管理方式,正是由于内存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就决定了企业可以构建不同于其他企业的富有自我个性特点的管理方式,并由此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培植和强化得以竞争制胜的企业核心能力。在企业内部,各种不同区域的文化规则相互融通。并且,进入跨文化公司中的员工都具有自己的目标函数,可以概括地认为员工效用目标是货币收益及非货币收益的函数,货币收益与非货币收益具有替代性,这样,即使公司中运作的管理方式与员工的人文禀赋发生冲突并引致其非货币收益的递减,但只要货币收益能够足够替代非货币收益并驱使总效用水平递增,那么,员工就更有可能选择同化策略而倾向于适应管理方式。所以,在企业管理方式建构过程中,应该区分企业内与企业外,在企业内部,管理方式的建构对跨文化的策略是以企业总体绩效为标准(从另一层面讲,管理方式变革主体的效用是企业绩效的增函数,所以提高企业绩效,必然驱使管理者效用水平递增)。运作管理方式到一定的程度,员工有可能变革自我人文禀赋而转向接受新的管理原则进而对新的规则产生信仰和主动地维护管理方式的运作。不难理解,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其管理方式的建构就贯注了这个原则。如果外资企业刚进入中国时也采用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就必然走向失败。正因为如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在国有企业中不努力的员工一旦进入外资企业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外资企业管理方式的运作而提高努力程度,在本质上,是因为这样的选择有助于员工总体效用水平的递增。当然,我们强调“内在选择性原则”,并不是由此提倡对企业所在区域人文环境的全面拒斥,管理者设计、建构、变革管理方式的过程中,适当的考虑各员工的人文禀赋并由此加以适当贯注,将对员工产生更为强大的激励,激励着员工更大幅度地提高努力程度从而提高着企业经营绩效。
2.由“区域特色”转型为“企业个性”,即“区域文化特色弱化,企业文化个性强化”。
(1)区域文化特色有可能同时也是其他区域文化的特色更有可能是世界文化的共同特色。许多国外较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或相关企业文化的著作,在论及企业文化构建及强化等方面基本上没有提出要构建“有本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克里斯托弗·A·巴特利特等(1999),科特等(1992)等),相反,由中国学者(赵曙明(1995),冯鹤鸣等(1991),曹元坤(1999)等)所著的企业文化或相关企业文化的著作中则大都提出了“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纵观国人所言的体现“中国特色”的条文,如“以人为本”、“诚信”等,其实在国外著述中同样是企业文化的主旨,只不过没有标明“本国特色”。如此,就在一定程度上导出,世界文化在总体上具有相通性和同向性,不能将在某国或某区域体现较为充分或提倡较为强烈的文化特色就理解是该区域文化的独具特色。当然,由此并不能推出要一概否认区域文化特色的存在,只是要表明一个不可逆转的转化趋势:区域文化中好的内容,或曰有助于社会发展和企业绩效提高的部分,将最终自动地转化为世界文化的强势规则而被众多企业在构建跨文化管理方式中汲取;区域文化中不好的内容,或曰无助于社会发展和企业绩效提高的部分,将最终自动地转化为世界文化的弱势规则而被众多企业放弃。由此不难理解,尽管美国与日本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企业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不同,但经过相互的借鉴与交流,两国企业文化在不同层面进行交融,日本企业在汲取美国文化的精华,如“能力主义”;美国企业同样在汲取日本文化的精华,如“团队精神”,经过一定的时期后,两国企业就很有可能在相当的程度上达到无差距。所以,企业跨文化管理方式就不一定要体现所谓的区域特色,更多的是不论在何处都应体现自己独具的企业个性。
(2)企业管理方式必然与区域文化相关,企业管理方式带有区域文化特色也是必然的,问题是当开放态约束替代封闭态约束而占主导作用时,企业文化建构或重组,就必然超越于传统的狭小的规则选择空间而面对的是无限放大了的规则选择空间。企业文化的构建和强化,对构建企业文化的企业而言,本身不是终极目的,也即企业文化的构建原则在开放态约束与封闭态约束作用下都是一样,都是以企业绩效为目的,企业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实现企业运作目标的手段。从目的手段层面来讲,企业跨文化管理方式就不一定将选择锁定在企业所在地的区域文化,而是根据能否提高企业绩效的预期。
(3)企业跨文化管理方式有可能反作用于区域文化,从而推动着企业文化区域化。企业跨文化经营,必然带有母体企业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影响一旦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被证明是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就有可能积淀为企业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而模式化。随着其他企业及社会对该企业成功的认同,就有可能自主自觉地学习和借鉴,导致模式化的企业文化有可能由弱文化影响因子逐渐转化为强影响因子,进而由外域文化逐渐成为文化的强势规则而融入该区域文化之中,内化为区域文化规则。不难理解,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多的地区,如沿海发达省市,文化层面的世界性体现得特别充分。说明,企业并不一定是因区域文化而更多是以独具的个性文化竞争制胜的,两方面区域文化影响着企业跨文化管理方式的构建,另一方面企业个性文化规则同样对区域文化产生强有力的作用。
应该说,跨文化对管理方式变革的约束很是复杂,我们在此仅是提供了一种探索性的理论原则,尽管有可能不全面不深入,但对业已存在的跨文化管理实践还是有一定的解释功能和对即将发生的跨文化经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企业管理方式变革必须适应人文环境的规控性作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管理方式变革还必须超越于人文环境的规控作用,创造出富有独异特性的新模式,创造性地动推动企业管理方式演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主要参考文献:
[1]迈克尔·茨威尔.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约翰·科特,詹姆斯·L·赫斯克特(1992).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1997.
[3]梁觉.跨文化角度理解公平理念[J].www.cityu.edu.hk/cityutoday/news/category_chi/people_chi/professorial/n20000401_03_c.htm"TARGET=_blank>www.cityu.edu.hk/cityutoday/news/category_chi/people_chi/professorial/n20000401_03_c.htm2002,6,2
[4]冯鹤鸣等.中国企业文化建设[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赵曙明.东西方文化与企业管理[M].中国从事出版社,1995.
[6]曹元坤.管理方式变革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7]菲利普·艾文斯,托马斯·沃斯特.裂变[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8]詹姆斯·科塔尔等.网络时代的管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9]克里斯托弗·A·巴特利特,萨曼特·高歇尔.个性化公司[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0]赵光贤,彭林.中国文化封闭性说质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