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2: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准确分析经济发展形势,正确把握经济运行态势,适时提出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是各级发展改革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做好一个地区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对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分析,自治区党委、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杨晶主席亲自召开会议进行了部署,任亚平副主席先后两次听取了工作汇报。7月19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议听取了我委所作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领导们一致认为,今年以来我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落实宏观调控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保持了经济增长较快、经济效益较好、整体运行较稳的良好态势。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更趋协调
上半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320.7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2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240.8亿元,增长23.4%;第三产业增加值958.7亿元,增长13.9%。
从区域发展看,呼包鄂地区继续保持领先,东部地区增长加快。1-8月份,呼包鄂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比重达到54%,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1.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3.7%,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区的比重均在半数以上。东部五盟市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45.5%,增幅高出呼包鄂地区12.2个百分点,高出盟市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7.7%,增幅高出呼包鄂地区14.4个百分点,高出盟市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前8个月,通辽、赤峰、锡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2%、33.5%和33.5%,高出全区平均水平4.9个、2.2个和2.2个百分点。
从产业发展看,经济运行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地税收入增长41.1%,比第二产业快7.2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0.6%,完成建筑工程投资1015.4亿元,完成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1%。6月末全区共有建筑企业1047家,其中一级以上企业41家。非公有制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快,上半年中小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73.8亿元,同比增长45.3%,比大中型企业快了21.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25.8亿元,增长36.8%,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快了11个百分点。
从需求方面看,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更趋合理。投资增速高于消费增速的幅度进一步缩小,1-8月份全区城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项目完成投资2831.8亿元,增长26.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了9.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4.4亿元,增长17.8%,增幅提高了1.9个百分点。对外贸易稳定增长,1-8月份海关进出口总额完成48.9亿美元,增速虽然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3个百分点,但仍达到26%的较好水平。其中,进口完成30.2亿美元,增长35.4%;出口完成18.7亿美元,增长20.8%。
(二)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集中体现在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方面。
工业企业效益大幅增长。1-5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2.5,比上年同期提高56.4点;实现利润15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2.6亿元,增长88.6%。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品价格和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国家调高供电价格,带动了这些行业效益大幅度提升,前5个月煤炭、电力、冶金、食品加工等行业累计实现利润127.2亿元,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82.3%。
财政收入增长继续加快。1-8月份,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62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75.3亿元,同比增长39.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3.6亿元,增收75.9亿元,增长34.8%。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完成情况较好,累计增收44.8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增收额的59%。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44元,同比增长17.8%,其中人均工薪收入4561.3元,增长21.1%。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2418元,增长19.4%。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25.6元,增长28.7%;人均出售农畜产品收入1821.2元,增长18.4%;人均转移性收入175.1元,增长14.3%。
(三)活力和后劲持续增强
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土地、矿产等要素市场发育逐步完善。1-8月份,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1648.8公顷,占到土地出让总面积的43.3%;通过竞拍方式转让探矿权220宗,交易金额达到2.5亿元。
二是资金自筹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国内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投资继续向我区转移,1-8月份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1031.9亿元,同比增长22.9%。前8个月,各类自筹资金累计达到2255.9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部资金来源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国内贷款388.8亿元,增长8%,占全部资金来源比重较上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
三是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截至6月底,全区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6583.4亿吨,贵金属岩金资源储量106.8吨、银资源储量21344.8吨,煤炭和贵金属储量双双跃居全国第一位。石油、天然气勘探实现重大突破,苏里格气田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336.5亿立方米,预测远景储量4万亿立方米;海拉尔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8968.2万吨,年产石油从最初的7000吨上升到2006年的49万吨。查明和预测铁矿资源储量26.5亿吨,与2003年相比净增加2.9亿吨;10种有色金属矿产查明资源储量总计2539.5万吨,与2003年相比净增加663.1万吨。
(四)节能减排力度加大
今年我区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推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部取消了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政策,对部分企业实行了差别电价,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各项节能措施逐步到位。一是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上半年淘汰小煤炭360万吨,小钢铁141.6万吨,小水泥30万吨,铁合金、电石各10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进展顺利,到7月末共关停50台总容量103.2万千瓦,超额完成了今年的目标任务。二是节能工程建设加快。围绕国家“十大节能工程”和自治区节能“三百工程”,在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等重点耗能行业,已组织实施了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等项目64项。三是重点企业监管得到加强。对85户重点耗能企业实行了挂牌督办制度,完成了对国家确定的35户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评审工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开展了全区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清理检查工作。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增长25.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75%。
主要污染物排放首次出现“双降”局面。根据国家8月下旬的《2007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告》,我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上年同期下降2.2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0.57%,进入了全国“减排”第一序列。在化学需氧量减排方面,加强了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运营能力的监管,严格控制了企业污染物超标排放,加之上半年又新投入运行了2个污水处理厂,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削减COD排放0.3万吨,降幅位列全国第2位。在二氧化硫减排方面,电力行业减排成效显著。上半年在发电量增长33.9%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关停小火电机组、现役火电机组脱硫改造等措施,净削减二氧化硫排放0.41万吨,抵消了其他行业的排放增量,降幅位列全国第17位。
(五)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全区各地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认真落实“七件实事”,大力实施“十项民生工程”,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农村牧区通路、通电、通信、安全饮水工程全部开工建设,已争取到国家通乡油路建设资金9亿元、农村牧区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资金1.37亿元,落实通电工程建设资金3亿元。解决了38.9万人的安全饮水和767个自然村的通信问题,分别占全年计划的64.8%和42.6%;新增沼气用户4.67万户,占全年计划的78%。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向8658户低保家庭提供了廉租住房补贴。城乡医疗保障工程加快推进,年初确定的303个苏木乡镇卫生院、18个旗县医院、20个旗县妇幼保健所、14个旗县蒙医医院全部开工建设。教育资助工程已累计向2.2万学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3亿元,向48万寄宿制贫困中小学生发放补助9600多万元。社会救助工作积极推进,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平均提高20元,惠及73.5万人;农村牧区低保覆盖人口扩大到60万人,补助标准由去年的360元提高到今年不低于438元。农民工转移和维权工程取得新进展,农牧民转移就业163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81.5%。扶贫救灾工作稳步推进,1-8月份共投入三项扶贫资金8.82亿元,累计下拨救灾资金5130万元,救助灾民112万人。
总的来看,今年以来我区经济承接了近年来好的来势,继续保持在高位上平稳运行,并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
经济保持高位运行,表现在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上半年,我区GDP增长速度达到18.2%,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这是我区自2003年以来,连续四年多保持18%或更高一些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全国同期10%-11%的平均水平。我们预计,今年我区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8%左右,仍可能位居全国第一。
经济呈现平稳运行,表现在GDP增幅波动较小。从季度数据看,去年以来的六个季度,我区GDP增幅最大波动仅为0.8个百分点。其中:2006年四个季度分别增长18.5%、18.2%、18.1%和18%,季度间最大波动为0.5个百分点;今年前两个季度分别增长18.8%和18.2%,波动为0.6个百分点。
增长呈现逐步回落态势,表现在GDP增长速度出现稳中下降趋势。自2002年我区经济增长达到13.2%的全国第一以来,增长速度逐年加快,2005年达到了23.8%的最高点。去年以来,我区经济增长开始呈现理性回落。主要原因有:一是去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690万亩,总产量341亿斤,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依靠扩大播种面积增产的余地不大,单产提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二是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三大行业的主导产品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去年以来煤炭、钢铁、液体乳产量增速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三是全国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等行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受到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力约束,上半年全国电石产量增速回落了17.9个百分点,铁合金回落了15.5个百分点,焦炭回落了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全国GDP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5%,呈现稳中趋升的态势;我区GDP一季度增长18.8%、二季度增长18.2%,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我们认为,经济增长呈现理性回落,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要求,是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相一致的。
二、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这些年来,我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运行中某些领域和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调整整体进展缓慢
近年来,我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主要得益于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2001-2006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37%提高到了56%。但是,这些年来,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不协调因素和潜在风险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与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产业延伸、产业多元、产业升级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服务业发展缓慢,与整体经济增长不够协调。2006年第三产业增长14.5%,增幅比第二产业低10.9 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38%,比第二产业低10.6个百分点,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二是工业结构单一,产业发展存在潜在风险。工业经济总量主要集中在能源、冶金和农畜产品加工业,2006年三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2.2%。这样高度集中和单一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分散市场风险,一旦市场供求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整体经济增长将受到很大冲击。
(二)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压力较大
一是今年部分地区旱情和病虫害偏重,赤峰、通辽等粮食主产区降雨偏少,加之今年粮食播种面积增长不多,给粮食增产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二是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后,畜牧业开始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今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较上年有所减少,主要畜产品产量增长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6月底全区牲畜存栏比上年同期减少108.6万头(只),牛奶产量增幅回落15.6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增幅回落2.1个百分点。三是饲料价格上涨,较大幅度地压缩了养殖业增收空间,特别是给奶牛养殖业带来较大困难。过去三年玉米价格基本上翻了一番,今年上半年的销售价格又上涨了19.4%。四是农牧业补贴的政策效应有递减趋势,上半年全区农牧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增长14.3%,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了34.2个百分点。
(三)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根据国家下达我区的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和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1.86吨标准煤,比“十五”期末降低25%,年均下降5.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40万吨以内,削减率为3.8%,年均减少0.79%;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27.7万吨以内,削减率为6.7%,年均减少1.4%。2006年,我区万元GDP 能耗下降了2.5%,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了6.9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长了0.34%,均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要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后四年万元GDP 能耗必须年均下降6.3%,二氧化硫下降2.6%,化学需氧量下降1.8%,任务相当艰巨。从节能方面看,今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一是受市场需求拉动,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长仍然较快。1-8月份焦炭产量增长42.7%,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35.2个百分点;电解铝增长61.7%,提高31.9个百分点;钢产量增长18.5%,提高12.4个百分点;电石、铁合金分别增长30.4%和39.1%,增幅虽有较大幅度回落,但仍处在高位状态。二是当前我区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增长快于GDP增长,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增长,实现结构性降耗的难度较大。另外,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实现技术性降耗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测算,今年全年万元GDP能耗将下降2.5%,降幅与去年基本持平,仍不能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从减排方面看,燃煤电厂是二氧化硫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目前关停小火电机组容量已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年底前还将有超过600万千瓦的机组建成投产,依靠火电减排的余地很小;化学需氧量主要来自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水,上半年我区对造纸、制药等3家排污大户采取了限排措施,下半年这些企业将恢复一部分化学需氧量排放,另外年底国家还要将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排放统一核算,COD减排难度仍然很大。
(四)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还不够合理
今年以来,我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增幅虽然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回落,但仍处在合理区间,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总体上看,当前我区固定资产投资仍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资源加工型领域,1-8月份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国家宏观调控重点控制的产能过剩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0亿元,占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重点支持的装备制造、节能减排等行业和领域的投资严重不足,1-8月份装备制造业完成投资80.1亿元,占工业投资总额的5.5%,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行业只完成投资2亿元。这样的投资结构,不利于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产业延伸、多元、升级的结构调整方向,不利于争取国家的投资支持,不利于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长期稳定增长,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五)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快
今年以来特别是进入5月份以来,我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8月份,全区CPI同比上涨3.6%,其中5-8月份当月分别上涨了3.8%、4.5%、5%和6.1%。农村牧区价格上涨明显高于城镇,前5个月至前8个月城镇消费价格分别上涨了1.9%、2.3%、2.7%和3.1%,而农村牧区分别上涨了4.1%、4.2%、4.4%和4.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全国性肉禽蛋类价格大幅上涨影响,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的。8月份全国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9%,鲜蛋价格上涨23.6%;我区食品价格上涨19.2%,涨幅高于去年同期17.7个百分点。应该看到是,这次食品涨价是在我国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工农和城乡之间利益格局调整的正常表现,食品涨价总体上对提高农牧民收入是有利的,初步测算上半年因农畜产品价格上涨使我区农牧民人均增加收入154元,占收入增量的39%。但是,价格上涨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增加了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上半年城镇居民因价格上涨多支出103元,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城市低保的政策效果;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牧民负担,上半年农村牧区消费价格涨幅较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农资价格涨幅提高0.5个百分点,初步测算这两项就使得农牧民人均支出增加了72元。
总的来看,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是近期新出现的,有的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还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全面分析、冷静对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到趋利避害,促进问题的解决。
三、下一阶段的发展改革工作
做好下一阶段的发展和改革工作,关键是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这是统领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突出发展这一主题,又要把握科学这一内涵,切实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更加注重科学发展。近几年,我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主要得益于资源优势的发挥,得益于优势产业的发展。但由于产业层次不高,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开发的效益还比较低。特别是一些地区还存在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现象,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长此下去,我们的资源、环境就难以承载这样的速度,也就难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增强科学发展的意识。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全区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近年来,我们遵循经济非均衡发展规律,提出优先发展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业园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必须继续坚持。但同时,也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必须在加快优势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特别要解决好东部地区工业化基础薄弱的问题,加快推进这些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要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路子。
三是更加注重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大力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理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的关系。要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更加注重就业和民生问题,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城乡群众,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相互促进。
四是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主要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倍加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建设低投入、少排放、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关于近期的发展和改革工作,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抓好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工作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下,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呈回落态势,2004年比2003年回落19.3个百分点,2005年回落1个百分点,2006年回落21.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1%,与全国26.7%的水平基本持平,但我区的生产总值增长18.2%,比全国高6.7个百分点。从理论上来讲,与全国基本相当的投资增长速度不足以支持高出全国近7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前几年投资快速增长滞后效应的反映。当前的投资将对后几年的经济增长形成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进行科学评估。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保持一个适度的投资规模并不矛盾,关键要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关于今后的投资工作,我想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突出抓好化工、能源、交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新开工项目和竣工投产项目。对已经进入审批程序的项目,要积极落实建设条件,争取早日得到批复。已经核准或批复开工的项目,要抓紧落实各项建设条件尽快开工建设。今年计划竣工投产的建设项目要倒排工期,在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年内建成投产。
二是抓紧明年投资计划编制和项目申报工作。今年国家发改委于4月份部署了明年中央政府投资计划的编报工作,目前自治区发改委已基本完成了计划的编报,下一步关键要与国家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做好项目和资金的盯办落实,力争使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投资滚动计划。各盟市发改部门要加快投资计划的编制,争取10月份完成明年投资计划的编报工作。
三是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大家知道,继新丰电厂事件我区被国家停止建设10个电厂之后,今年国家环保总局又通报了我区10个违反环评项目,国家林业局通报了1个违法占用林地项目,国家发改委、安监局、煤监局三家联合通报了10个未经核准的煤炭项目。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还是我们对项目的把关不严,执行国家政策的力度不够,这影响我区在国家的形象,也影响到我们审批项目和争取资金,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对国家责令停建的违规电厂建设项目,要积极落实恢复建设的各项条件,争取国家早日批准建设;对今年国家通报的环保违规项目以及在最近清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整改;对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项目,要按照国家的要求,认真进行检查清理。要严格项目审批,按照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等“六项必要条件”要求,严把市场准入关,提高项目质量,优化投资结构。
(二)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节能减排是当前的一件大事,用中央的话来说,是“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和当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促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我区节能减排的任务较重,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们一定要有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气力、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一是停止审批和建设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对电石、铁合金、电解铝等高耗能项目一律停止审批,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一律停止建设。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主要污染物总量前置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项目核准程序,并建立项目审批问责制。在停止“两高”项目审批的同时,各地要谋划新上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前段时间我们向国家发改委建议用集中供热项目替代采暖小锅炉,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肯定。能源处要会同相关地区做好前期工作,并加强与国家能源局的联系,配合国家搞好专项调研,力争取得大的突破。
二是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按照自治区政府出台的《全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施方案》,分解落实水泥、焦炭、电石、铁合金、平板玻璃和钢铁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确保完成今年确定的工作目标。力争全年淘汰小钢铁产能287万吨,小水泥产能110万吨,煤炭产能600万吨,焦炭产能390万吨,铜产能4万吨,铅、锌产能各1万吨。
三是限量生产高耗能产品。对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产品,实行限量配额生产制。根据市场、产能、耗能等情况,制定高耗能产品产量控制计划,按地区分配限量指标。今年电石产量严格控制在500万吨以内,铁合金产量控制在300万吨以内。
四是全面落实二氧化硫减排“双五条”措施和化学需氧量减排“四条”措施。加强脱硫设施建设,年内确保完成15台562万千瓦和两个热电厂6台锅炉的脱硫改造,对冶炼、有色、烧结、焦化和以煤炭为燃料生产化肥、玻璃、化工产品要加快安装烟气脱硫装置,新建电厂要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脱硫设施,同步通过运行测试,火电机组要在年底前全部建成在线检测。加快在建的37个污水处理项目和11个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步伐,争取尽早投入运行。
(三)全力抓好“三农”工作
“三农”工作既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我们工作的薄弱环节。今年以来,全国性副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暴露出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农业的基础不稳固,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市场供需一旦发生较大变化,就表现出供需矛盾突出,价格大幅波动的现象。加上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滞后,对农产品供需进行调控需要的周期也比较长。因此,农牧业工作必须做到未雨绸缪,必须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切实改善农牧业的基础条件,稳定农畜产品供给。关于近期的
一些农牧业工作,我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加快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体系,突出抓好产业发展规划和嘎查村建设发展规划。开展农牧业功能区划,在禁止和限制开发区,突出抓好人口搬迁转移;在优化开发区,突出抓好农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做好农林水利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用于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债投资和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加强生态建设以及安全饮水、乡村道路、清洁能源、农村电网等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全年要力争完成32个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
二是扶持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做好相关基础工作,落实好国家扶持生猪生产和母猪补贴的各项政策,实行免费强制免疫,支持规模化养殖。国家正在着手研究奶牛养殖的补贴制度,我区是奶牛的主产区,我们的意见对国家的政策有重要的影响。各级都要积极进行调查研究,向国家提供更多的政策性建议,争取国家尽快出台支持奶牛饲养的补贴制度,出台扶持奶牛养殖小区和优质牧草基地建设的投资政策。
三是落实好各项农牧业补贴制度。认真兑现农牧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以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各项补贴政策。加快兑现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年内要确保完成23.1万移民人口的政策兑现任务。
四是加强防灾抗灾工作。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动物疫情防治和秋季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积极组织灾区群众的生产自救,加大劳务输出,争取将灾害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区以煤、电、农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产业结构,产业链条较短、结构单一、结构性风险较大。要按照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是促进非资源型产业加快发展。从项目前期工作入手,努力增加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项目储备。从下半年开始,自治区和各盟市都要对项目储备情况进行认真清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要从项目库中清理出去,及时把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补充进来。及时调整招商引资方向,把招商引资的重点转移到非资源型产业上来,今后自治区不再重点支持火电、煤炭、电石、硅铁、焦化、造纸、钢铁、电解铝、玉米加工等领域的招商引资项目。
二是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有序推进能源、冶金等传统资源型产业发展。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加快大型风电场和太阳能发电试点项目建设,逐步提高新能源比重。新上火电项目,单机容量要以60万千瓦为主,热点联产项目以30万千瓦为主。煤炭资源开发要控制开采规模,提高就地加工转化率。把加快发展煤化工产业作为产业延伸的突破口,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已批准建设的煤化工项目尽快落地开工。截至目前我区累计审批煤化工项目94个,批准甲醇生产规模3200万吨,但开工项目仅31个,开工甲醇规模710万吨。对此,各地要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对批准后两年内还没有开工的项目,要责成项目单位给出明确答复。冶金工业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突出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当前重点抓好钢铁工业“上大压小”工作,为新上扩能改造项目创造条件。铝业要加快初级产品向硅铝合金、铝箔等方向延伸发展。
三是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积极研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配套文件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意见,引导、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提高素质,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国家鼓励发展的服务业,在财税上实行优惠,在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上实行与工业企业基本同价。
(五)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今年以来,在副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带动下,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较大,1-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6%,其中8月份上涨6.1%,创1998年以来单月上涨最高水平。价格指数的持续上涨已成为当前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和工商物价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控。这里我强调几点:一是严格控制政策性调价政策的出台。根据当前全区物价走势,下一阶段自治区在实施国家统一调价政策之外,严格控制出台新的价格上调政策。
二是抓好副食品的生产供应工作。国家要求各省区抓紧成立副食品调控应急领导小组,我们要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生猪饲养规模,增加猪肉调入量,同时增加区内牛羊肉和禽蛋供应,稳定副食品价格。做好应对粮价继续上涨的准备,切实组织好秋季粮食收购,增加粮食储备。
三是稳定农资价格。加强对化肥、农药、生产用电用水等价格的监管,贯彻落实好国家关于扶持化肥生产运输的各项优惠政策,继续执行化肥生产企业出厂最高限价和化肥经营环节差率控制的各项规定。
四是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和监督检查工作。密切跟踪监测粮食、食用油、肉禽蛋菜等农副产品价格的变动情况,完善价格反应应急机制,适时启动日报制度和应急预案,严厉查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教育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整顿医疗卫生部门收费项目标准,加强卫生防疫收费标准成本监审工作,使已经出台的4次西药和中成药降价政策落到实处。
(六)千方百计解决好民生问题
近两年,党委、政府对民生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部署,围绕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和谐的热点难点,扎实细致地开展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好自治区确定的“七件实事”和“十项民生工程”。这些工程中,有一些是我们直接主管的,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抓紧抓好;有一些是需要我们配合的,我们要主动配合各主管部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目前,要重点抓好各项工程的检查监督和竣工验收工作,确保通路、通电、通电话、沼气、饮水安全等各项民生工程,年底前全面完成今年的建设任务。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问题,8月份国家召开了全国城市住房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要求2007年底前所有设区的城市要对符合规定住房困难条件、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2008年底前所有县城要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十一五”期末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部委研究制定中央预算内投资对新建廉租住房项目支持办法,申请支持的条件:一是所在城市建立了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档案,制定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工作目标、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完成了审批手续,并已正式开工;三是按照年度计划、地方资金已落实。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按照国家的要求,配合财政、建设、规划、土地等部门尽快落实各项条件,同时做好申请补助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
二是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解决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大学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扎实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行动,确保全年新增就业20万人。配合劳动部门积极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进一步抓好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加强对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监督检查。国家近期拟出台支持农村低保的政策,我们要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扩大农村牧区低保覆盖面,并考虑适当提高牧区补助标准。
三是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继续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编制完成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分年度逐步解决全区20万中小学生在校外借(租)住问题,今年完成12所农村牧区初中学生宿舍和食堂的建设任务。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建设步伐,完成2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任务。国务院已经决定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制度,我们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101所乡镇卫生院、18所旗县医院、3所旗县中蒙医院、16所旗县妇幼保健所的建设任务。扎实推进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成26个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任务,实施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儿童福利设施、残疾人基础设施、农牧民体育健身等工程。
(七)积极推动东部盟市加快发展
近两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不断采取措施促进东部盟市加快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自治区发改委也在审批项目和投资安排方面加大了对东部盟市的支持力度。但总体上看,缩小东部盟市与呼包鄂地区的发展差距任务非常艰巨,因此,需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的历史机遇,支持东部盟市进一步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有几项重点工作需要我们抓紧抓好:
一是做好规划衔接和落实工作。《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已经出台,我们要研究制定规划实施意见和具体工作方案,把各项任务都要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强我区东部区域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衔接,搞好各专项规划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规划,并争取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重大项目布局等领域与东北三省统筹建设。
二是积极争取有关政策。进一步加强与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积极争取国家根据蒙东地区的实际,在增值税转型、企业历史欠税、剥离企业办社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资源型城市转型、对外开放、厂办大集体等方面,给予东部盟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同样的优惠政策。
三是加强对东部盟市发展的支持。围绕将东部地区建成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全力抓好有关重大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增加投入。抓紧完成《促进东部盟市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征求意见工作,尽快上报自治区党委、政府。协调推动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建立高层协调会议制度,推动建立东部五盟市包括满洲里、二连市之间的协调机制,协商解决制约区域发展及跨区域的重大问题。
(八)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发展改革部门在促进对外开放方面,要重点做好两件事:
一是抓好招商引资工作。配合有关部门,精心做好全区对外开放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对全区招商引资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研究提出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和进一步扩大全区对外开放的意见。跟踪落实好 “2007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呼和浩特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二届中国东西互动发展论坛”已经签约的项目,努力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履约率和开工率,力争全年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1500亿元。
二是推进境外投资工作的开展。在继续支持口岸基础设施和对俄、蒙运输通道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借助“中国-俄罗斯年”各项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我区与俄蒙在资源开发领域的合作。积极开展协调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在俄罗斯和蒙古国建立“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各项前期工作。继续推动包钢开发蒙古国额仁-达拉策格铁矿、蒙东能源公司开发俄罗斯别列佐夫铁矿等重点对外投资项目。
(九)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
当前,形势发展变化很快,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发展改革部门的同志们要履行好职责,完成好各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就必须自觉转变观念,不能只盯着项目、盯着投资,要加强学习、注重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始终坚持学以致用,把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对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适时为各级党委、政府提出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当前,在继续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测的同时,我想有一些重大问题,需要各级发展改革部门给予高度重视,进行认真研究。
一是关于主体功能区划问题。《国家主体功能区划规划提纲(征求意见稿)》已经形成,正在征求各地区和各部门的意见。国家规划的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37.8%,其余的面积由省市自己来规划。因此,这个规划关系到我区经济发展的大局和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已经着手开展基础研究,按照国家要求2008年6月形成初稿,年底前完成规划编制工作。这项工作涉及点多、量大、面广,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基础数据和基本情况。因此,各盟市、各旗县都要开展基础研究,配合我们共同搞好这个规划,力争我区在国家的区划中占据有利地位并得到政策支持。
二是关于价格问题。今年以来,出现了全国性副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带动了价格指数的大幅上升,1-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9%,突破了全年3%的控制线;我区上涨3.6%,也突破了全年的控制线。价格问题成为当前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各级发展改革部门都要抓住这些热点性问题,开展一些政策性研究。同时,价格调节基金是《价格法》明确规定征收的,但我区目前只有呼和浩特、呼伦贝尔和乌海市建立了价格调节基金,由于资金较少,对调控市场价格的作用有限。各盟市应抓紧研究制定征收价格调节基金的具体办法,自治区要尽快研究提出《内蒙古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管理办法》,力争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摘要:新的经济形势对医院内部的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医院有必要对其经济管理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和变革。做好经济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转变公立医院运营思路,提升公立医院综合实力,还有利于推动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
关键词 :新经济形势;公立医院;经济管理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医疗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医院对经济管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经过多年的努力,医院各部门都充分认识到了经济管理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地参与和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提高了自身运营的效益,为国家财政减轻了压力;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不少现实问题,提升了社会效益。随着新一轮医疗改革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医院所面临的发展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医保付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逐渐取代以往传统的收费方式,医疗保险的结算中心作为第三方,通过与一些定点医疗机构协商来代表医患支付费用。随着新农合的推广,医保的覆盖面会越来越大,医院在收入结构方面会出现一些根本性的转变。相关药品的加成收入逐步取消,以药品为主要创收来源的方式将逐步沦为历史,医院依靠药品差价来实现收益的可行性逐渐降低。此外,在医疗领域中开始涌入民间资本,公立医院所面临的市场化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医院有必要对其经济管理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和变革。
二、新经济形势下做好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转变公立医院运营思路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比较窄,患者直接支付相关费用构成了医院的大部分收入。而现在,随着新农合的不断推广,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迅速扩张,医保付费已经成为主导。相应地,医院收入的高低不再取决于平均每次付费和服务总人次,而是取决于医疗保险中心所定义的人头数,即该医院的服务所覆盖的人群。收入来源的变化需要医院通过改进其经济管理来转变运营思路,进而为其谋求更好的发展道路。此外,针对目前医疗市场的竞争环境,医院也需要在运营思路方面做一些调整。比如,一些特定医院的专家一号难求,而另一些医院却无人问津。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的医疗服务量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对于患者拥挤的医院来说,也许应当抓住时机扩大规模,而对于患者稀少的医院来说,也许应当在服务质量上做一些改善。总之,不同的医院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改进其经济管理,进而从根本上来转变公立医院的运营思路,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有利于提升公立医院综合实力
要适应新的竞争环境,首先就要有市场经济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能够使决策更加合理。而在市场经济意识中,成本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经济效益主要由收入和成本两个因素决定,成本的有效管理对于经济效益的提升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经济效益本身就是公立医院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有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医院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能力也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社会效益也会表现得更好。而市场经济意识的树立以及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都有赖于医院的经济管理。就医院经济管理本身而言,它要求医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来对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进行选择,采用恰当的经济手段对医院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科学而有序的计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等。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涉及到医院的方方面面,需要合理规划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更需要在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之间寻求一个合理的平衡点。由此可见,做好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对于提升其综合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推动医疗改革不断深化
随着环境的变迁,一个组织的战略以及发展方式应当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相关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只有那些能够根据环境随机应变的组织才能够顺利克服各种障碍实现长远发展。反过来,组织对环境的适应也能够促进环境的改善,使整个行业呈现出良好的秩序,为相关政策得到较好的贯彻和执行创造有利的条件。对于医疗行业来说也是如此,医院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做好经济管理工作,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能够使其顺利克服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各种发展障碍,进而得到更好的发展。反过来,随着各个医院不断调整自身的经济管理,整个医疗行业也将变得更加有序,相关医改措施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换句话说,医院作为整个医疗体制中的个体,其运营思路的转变以及综合实力的提升可以促进医疗行业的有序发展,为一些医改措施的执行扫清障碍。从这个角度来看,做好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将有利于推动医疗改革不断深化。
三、新经济形势下做好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新的经济管理理念
新一轮医疗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在于利用相对低廉的费用为患者提供较为优质的医疗服务,尽力满足广大民众在医疗服务方面的基本需求。为此,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对公立医院运营进行了一些改革,也为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基本奠定了医疗行业的竞争格局。面临新的经济形势,公立医院需要在充分分析环境变迁情况的基础上树立新的经济管理观念。首先,要认清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的基本竞争形势,深入分析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劣势,充分了解对方竞争实力的具体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次,不能一味地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医疗服务的质量,应当在保证优质、高效服务的基础上尽力提升经济效益,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随着自身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医院的口碑会越来越好,不仅为民众解决了实际问题,也能够增加医院的收入。由此可以看出,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经济管理过程中应当考虑的一个关键点。最后,通过深层次的分析来找出成本优势和劣势,做好成本规划和成本控制,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思路。总之,在新经济形势下,公立医院不能把关注点仅仅放在财政补贴和盲目创收上,而应当讲究创收的方式方法。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取得患者的信赖,进而增加收入;通过加强管理来有效控制成本,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经济管理标准化流程任何管理活动的具体实施都需要一套恰当的流程。经济管理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十分繁杂,因而也更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流程作为其具体工作开展的基础。在收入、支出、核算、分析以及控制等方面都需要设计标准化的流程,以使整个管理活动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就收入和支出管理而言,应当针对不同的收入类别和支出类别设计特定的计量、确认及报告流程,使收入和支出管理更加明晰,同时也便于监控和调整。而核算管理则主要遵从新医院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来设计一些流程,使其能够配合新制度的有效执行,当然也需要结合不同医院所处的实际情况。分析是经济管理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只有分析到位了,才能够较好地引导相关经济管理决策的制定。因此,医院需要针对经济分析设计数据统计、分析以及评价等相关流程,以确保分析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对于控制流程来说,则可以从业务执行、技术质量以及医疗成本等多方面来设计,建立一些必要的检查系统和牵制机制,以达到监督和控制的目的。医院的经济管理之所以要建立标准化流程,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和准确性,所以在建立标准化流程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了标准化的成本以及有用性。
(三)强化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支持
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医院从以往的经验管理走向更加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一方面,不仅能够做一些定性的规划和组织,还可以进行一些定量的分析和补充;另一方面,既能深化传统的静态管理,也能够实现必要的动态管理。经济管理作为医院内部众多管理活动的核心之一,非常需要实现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不仅需要引入定量管理作为定性管理的补充,还需要引入动态管理替代静态管理的主导地位。由此可见,信息系统对于医院经济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支持系统。面临新的经济形势,医院经济管理的观念需要转变,相关流程需要通过再造或改进来实现标准化,因而更需要强大的信息系统作为改善医院经济管理的基础。不论是收入、支出及核算方面的管理,还是分析与控制方面的管理,都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才能够快速实现流程上的标准化,进而快速提升管理的规范性和时效性。就收入、支出及核算分析而言,在信息系统下操作可以提高管理效率,数据只需要在某一终端录入一次便可以被有权限的相关部门人员随意调用,同时相关记录具有较高的完整性,便于事中的监控和事后的检查。对于分析与控制方面的管理来说,信息系统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些繁杂数据的调用和计算工作,从而使得很多复杂的分析方法变得可行,大大提升分析和控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做好经济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转变公立医院的运营思路,提升公立医院的综合实力,还有利于推动医疗改革不断深化。新的经济形势对医院内部的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医院有必要对其经济管理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和变革。收入来源的变化需要医院通过改进其经济管理来转变运营思路,进而为其谋求更好的发展道路。医院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也有赖于经济管理。同时,医院作为整个医疗体制中的个体,其运营思路的转变以及综合实力的提升又可以促进医疗行业的有序发展,为一些医改措施的执行扫清障碍。因此,医院应当树立新的经济管理理念,建立经济管理标准化流程,并强化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从而在新经济形势下做好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e advance or not of cost technology directly relate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rationality of project cost. To this end, to establish cross-sector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and practical mechanism for field observation should become the du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cost staff. The economics analysis and operation of its rationality should focus on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bounded rationality.
关键词:工程造价;经济学分析;实际操作
Key words: project cost;economic analysis;the actual 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092-03
0 引言
在预算约束背景下的工程造价面临着诸多外部挑战,其中的“三超”现象已成为目前业内广泛关注的事项。从而意味着,如何实施合理的工程造价活动,应成为当前人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近年来针对工程造价合理化的论述频繁出现在各类文献资料中,通过笔者的梳理发现:其中的大部分论述都是基于造价技术层面而给予的应对措施,却似乎未能充分发挥经济学独特视角的作用。关于这一点,笔者体会颇深。
诚然,造价技术的先进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合理性的实现。然而在多元目标驱使下的工程修建,却无法仅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进行考察。为此,建立跨部门的协同机制,以及建立现场观测的实践机制等,都应成为造价人员需要履行的职责。可现实却表明,包括以上两方面的机制却未能完全满足。鉴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 工程造价合理性构建中所存在的问题
基于经济学视角,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
1.1 人员素质存在的问题 工程建设方的造价人员成为履行工程造价活动的当事人,从而其岗位素质直接影响到造价合理性与否。根据目前所反馈的信息显示,造价人员因对工程整体视阈的缺乏,以及仅凭自身思维惯性的作用下,将在20%左右的程度上影响到造价合理性的实现。所谓“整体视阈”包括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效益目标;与此同时,建构工程与各媒体的共生效应也应纳入到整体视阈的范畴。然而,造价人员在工具理性驱动下似乎在概算层面显得一丝不苟,却可能在具体的施工环节出现“三超”现象。诸多文献已就这个问题进行的论述,而笔者的视角不尽相同。
1.2 信息传递存在的问题 考察现实的工程造价过程,建设方因组织结构职能化而影响到在项目设计、项目概算、项目施工等三方间的统筹协调。从而,在信息不完美的前提下造价人员难以充分掌握设计人员的预想,也在概算时忽略了施工人员的现实处境。目前诸多文献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仍在于所谓的“人员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之类的解释。实则不然,在科层组织结构模式下,各职能部门人员的横向联系须建立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下,结果现实的企业却缺少这类制度安排。
1.3 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机制设计理论认为,一项制度能否具有效率性,关键在于它的设计能否满足激励兼容的要求。“激励兼容”是指,激励制度的供给者在满足被激励者需要的同时,还使得被激励者能按照供给者的预期行事。这种过程型激励在企业工程造价中的人员绩效管理中,却往往未能得到重视。正因如此,在当前建筑工程层层外包的背景下,建设方有关人员往往并不关心造价的合理性,而是期望于把成本控制压力转嫁给承包方来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目标。这样一来,将无助于企业良性社会声誉的建立。
1.4 有限理性存在的问题 由西蒙提出的“有效理性”实则表明,因人类的计算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天然的约束性,因此不可能对未来所发生的所有事情进行充分预期。而这一经济学思想便可以用来考察“三超”现象的发生原因。受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周期长、规模大等因素影响,建设风险必然大量存在。然而,这里应区分系统性风险和不确定性风险两类。作为本文所提出的问题,则是指向前者。因此,在有限理性的约束下系统性风险也就存在着发生的可能。
2 针对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由于产业的转移和工会密度的下降,集体谈判呈现不断分散和灵活化的趋势,集体合同的覆盖面以及数量都在不断减少。而中国的情况却相反,中国工会领导下的集体协商工作得到大范围推广’集体合同的数量和覆盖面不断扩大。然而,集体合同工作成就似乎仅停留在数量方面,关于合同的质量问题鲜有描述。事实上,社会各方面对于集体合同的实际成效似乎都持有怀疑态度,就连全国总工会也承认,推行的工资集体协商存在建制率低,质量不高、作用不大等问题,并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部分归于集体协商主体力量不对称和工会缺少专家型干部,难以胜任工资集体协商。不仅如此,大范围的集体合同工作并没有吸引广大职工的参与。一方面关于劳动合同的争议数量不断增长;而另一方面关于集体合同的争议却几乎没有。数量和成效之间的巨大反差投射出当下工会推行集体合同工作的深层次困境。
二、集体合同工作的行政模式
不同于西方集体合同中的劳资自治特征,中国的集体合同主要是通过“党政主导、工会运作”的方式自上而下推动的,通过行政力量对企业集体协商工作的介入来扩大集体协商的覆盖面,具有典型的行政色彩。一股而言,这种模式包含以下几点具体做法。
首先,设立集体合同考核指标。集体合同工作常常被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这不仅是工会的工作,也是各级地方政府的政治任务,政府成为推进集体合同工作的责任主体。集体合同工作会在上级层面分解成定量化的数量指标,然后下达给各级地方政府并建立健全责任目标,建立定期分析、联合督导、季度通报、季度报表等检查制度。考核结果与指标完成情况直接与政府官员和工会领导升迁相关。
其次,成立党政领导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各级政府官员都带头主抓集体合同工作,纷纷成立工资集体协商领导小组,以表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一般由分管工会的党政领导担任组长,工会主席担任副组长,劳动、财政、税务、工商、工会、企业家协会、外经贸等部门构成小组成员单位,负责督促集体合同工作的全面推进。领导小组的成立意味着集体合同工作已经被纳入政府行政渠道。
最后,利用行政力量督促企业签订集体合同。领导小组的各种行政手段,对企业雇主形成高压态势。工商、外经部门对企业进行注册、年检和合同批复时,就要督促企业组建工会和签订集体合同;税务部门对于不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不予执行职工实发工资税前扣除政策;劳动部门对不能提供集体合同的企业,不予核发工资手册。可以说,各部门已经形成一种联动的集体合同监管机制,企业必须与工会签订集体合同,否则将无法正常运营。不仅如此,集体合同制度也是企业和经营者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评先选优的重要条件,没有建立集体合同制度的企业和企业党政工主要负责人,不能被授予市级以上各种先进荣誉称号。其经营者不得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
三、行政模式下的集体合同工作困境
行政力量护航的集体合同工作自然是所向披靡。企业不得不重视来自工会的要求,因为工会代表“上边”,拥有党政赋予的强大行政权力。大部分企业都会按照上级工会的要求与工会签订集体合同。从表面上看,集体合同数量以及覆盖面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幅提升,各项指标得以顺利完成,然而这种模式却为集体合同工作带来了种种困境。
其一,脱离企业实际的“上代下”式集体协商,无法形成对雇主的制约。集体谈判的行政模式中,常常是地方工会与企业进行集体协商,并被认为是工会“上代下”功能的体现,地方工会意识到企业工会的孱弱。无法形成与雇主对等的集体谈判主体,因此需要上级工会帮助和支持基层工会。然而,“上代下”的前提在于企业工会有希望维护本企业职工利益的诉求、希望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的意愿,此时,上级工会是帮助企业工会撑腰,通过各方力量形成对雇主的制约,最终目的是让双方进行平等的集体协商。而行政模式最重要的特征在于“上”完全取代“下”,上级工会越俎代庖直接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并强制要求集体合同结果的达成。集体协商其实是根植于企业内部的,协商的条件也是结合企业具体经营条件和环境展开,一个根本不了解企业基础信息的组织是无法与企业进行集体协商的,而在企业,工会事实上都是受雇主控制的,上级工会只是以“拍脑袋”的方式进行集体协商,以这种方式签下的集体合同完全脱离企业实际,根本不能形成对雇主的制约。
其二,以行政手段干涉集体协商过程,从根本上违背集体协商本质理念。党政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在于“订立指标、层层分解并纳入绩效考评”,各级政府和工会都有压力来完成层层分解的集体合同签订率指标,这事关官员的升迁荣辱。而就在这样的压力机制下,政府就有足够的动力来干涉本应是劳资自治的集体协商过程,从而在根本上违背集体协商的本质理念。一方面,集体协商剥离了“协商”的过程,完全没有劳资双方应有的反复博弈、谈判和妥协的过程,集体合同的签订也不再是这个过程的自然结果,而仅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这就必然导致集体合同的形式化和内容的空洞化,“数字工程”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指标压力下,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和保住自己的位置,也必然出现信息失真,甚至上下串通、联合造假的行为。一些地方在推行集体协商过程中出现了种种怪象,诸如基层工会伪造集体合同签名、倒闭企业居然签订集体合同、劳动部门集体合同审查走过场等。
其三,“剥离”集体协商而签订的集体合同的另一个恶果是集体合同中的工资标准很可能背离劳动力市场价格水平。为了能更快地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大部分集体合同的工资条款都是以最低工资为参考,同时规定一个较低的工资增长幅度。笔者曾经调研某地肯德基的集体合同工作,该集体合同规定员工工资年增长幅度为5%,而实际上该地肯德基连续三年利润年增长30.7%,工资总额年均增长8.2%,早已超出5%的增长幅度。这些集体合同被大张旗鼓地宣传,并要求工人群体积极遵守,一旦这种“狸猫换太子”式的集体合同成为工人工资“法定”标准,并要求工人承担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那就会完全背离劳动力市场供需状态,压低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从而在事实上损害工人权益,反而成为企业雇主控制工人和压低成本的管理工具。
其四,行政模式自始至终都在回避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即企业工会体制问题。集体协商的根本在于劳资力量的均衡,正是这种均衡才能达成相互妥协的集体谈判结果,从而稳定劳动关系。而这一结果的达成必须有赖于强有力的工人代表组织的形成。事实上,如果集体协商不能解决企业工会的独立性和代表性问题,集体协商就只能是标准合同文本上签字盖章的仪式而已,而不是一个真正谈判过程,没有劳资对峙的局面,更没有工人的广泛参与。在自上而下的集体合同运动中,工会并不能通过发动工人力量来达到签订集体合同的目的,而只能更加谄媚地讨好雇主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政策,集体合同反而成为雇主向政府要价的手段,从而进一步加剧劳资失衡的局面。
四、对于走出困境的几点认识
显然,集体合同工作中的工会困境是有一系列原因的。一方面,企业进行集体协商的动力不足。许多企业把签订集体合同片面地理解为工人涨工资,从而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因此从意识和行动上加以回避和拒绝。另一方面。众多基层政府还是秉持GDP导向的发展思维,担心集体合同工作会影响地方经济,造成资本外流,因此对于集体协商工作普遍阳奉阴违、消极对待。同时,由于工会迫于体制性压力需要推行集体协商,但又无法从工人群体中获得制约雇主的权力和力量,只能求助于政府行政强权,从而形成一种行政模式下的恶性循环,让集体合同工作偏离了预设的运行轨道。因此,为了使集体合同工作走出困境,回到正常的轨道,我们需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需要明晰集体合同工作的自治性特征。不能把集体协商变成政府与企业的协商,从而把“劳资问题”转换成“劳政问题”,将政府始终置于劳动关系的一线。承担各种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这样做不仅会造成企业方的责任缺失,转移矛盾焦点,纵容雇主不当行为,而且还会使政府丧失劳资双方中立的协调者和仲裁者身份。会让工人群体普遍认为政府和企业是“利益共同体”,从而对政府失去信任。因此,政府需要转换意识,鼓励劳资自治,以“乐观其成”的态度让劳资双方自行谈判,政府在中间做调停,从而建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劳资和谐处理机制。
其次,需要明确集体合同工作中工会一方的权力来源。我们需要对企业工会体制做相应的变革,企业工会不应成为雇主的“傀儡”组织,而应该成为工人的代表性组织,企业工会主席应该从工人群体中民主选举产生,而不应该由资方任意指定。集体协商是以企业工会发挥作用为基本前提的,工会应该最大化地团结个体力量,发出集体声音,形成集体合力,才能与雇主形成力量平衡,促使其最终签订和执行集体合同。因此,“集体行动中的工会就是集体合同谈判的工会”。工会的集体谈判能力是来源于工人群体的高度参与而产生的整体行动力,是工人群体结社力量的体现,工会必须回归“职工群众组织”的本来面貌。这一点上。受到广泛关注的广东“理光经验”值得推广。
最后,需要明白,在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中,工会在代表和维护工人具体权益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包括企业方利益在内的总体利益,但也要认识到企业工会是无法具备这种协调功能的。不同于西方的产业工会体制,企业工会能在雇主控制的工作场所中维护好工人利益已属不易。因此,这就需要地方工会更多地承担这种功能,一方面,需要加强和改善对于企业工会的领导,帮助其理性维权和科学维权;另一方面,在劳资力量总体不平衡的宏观局面下,地方工会需要对企业雇主形成一种持续的压力。集体协商中的工人利益都是在博弈中争取的,靠企业主动让步和提高觉悟是很难的。地方工会需要善于营造社会舆论,甚至可以利用政府行政力量帮助企业劳资双方的集体协商最终达成一致。当然前提是“帮助”,而不是“取代”。
摘 要 职工思想稳定工作一直就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经济下行形势下,如何做好职工思想稳定工作显得更为重要,这对稳定人心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更有利于企业渡过经济下行危机。因此,在经济下行形势下,职工思想稳定工作应成为企业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 经济下行形势 职工思想 稳定工作
一、引言
职工思想稳定工作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几个规范和措施就能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煤矿的黄金十年期已经过去,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在经济下行形势下,职工思想稳定工作又有其独特的特点。要在经济下行形势下把职工思想稳定工作做好,就要在日常职工思想稳定工作中加入新的因素。
二、经济下行形势下的职工思想现状
(一)职工切身利益减少,导致对企业各种不满情绪滋生。在经济下行形势下,大多数企业都会采取改革的方式来走出困难期,而围绕改革的各项措施都是缩减企业的支出为中心的,针对企业职工来说,一旦出现改革就会使职工的薪资报酬、福利待遇减少。而一些企业在改革时盲目缩减员工利益,造成职工可支配的收入变少,使得职工承担的生存担子变重了,生活水平也下降了。职工对企业的各种不满情绪逐渐滋生,容易在工作中产生各类矛盾和冲突,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对企业的经营现状失去信心,只着眼于个人生活。相比较来说,职工对企业经营情况是较为了解的。在经济下行形势下,职工对企业的生存状况则更为敏感,关于企业经营的一点小情况就会广泛地在职工之间传播。职工对企业经营的敏感性在某种程度上会使一些职工对企业的经营现状失去信心,难以相信企业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能渡过难关,重新振作起来。在这种消极思想的指导下,有些职工就会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只着眼于个人生活,完全不关心企业的发展。
(三)职工思想不稳,对企业出台的改革措施消极执行。在经济下行形势下,企业中职工思想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思想不稳,职工的各种想法繁杂并交织在一起,整个企业也显得动荡不安、风雨飘摇。职工思想不稳主要是看不到企业发展的未来,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把自己和企业两者割裂开来。当企业出台一系列针对经济下行的改革措施时,有些职工就消极执行,没有将自己放在企业里去考虑。
三、经济下行形势下做好职工思想稳定工作的有用办法
(一)从最根本的职工利益出发,进一步考虑企业的改革举措。在经济下行形势下,企业进行改革是一种渡过困难期的手段,改革若得到职工的认可并成功执行,可以促使企业在困难的境遇中生存下来。但是改革,特别是针对职工利益的改革不应该是盲目的,也不应该只是为了缩减职工薪资福利而进行的。在企业的改革中,必须从最根本的职工利益出发,进一步来考虑企业的改革举措,如此,改革才能得到员工的认可,并成功地执行下来。从最根本的职工利益出发而制定的改革措施将会得到职工的理解,改革所带来的不满情绪也会变少,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减少职工在工作中产生的各类矛盾,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得到职工的理解,稳定职工的思想。
(二)真正深入到职工群体中去,群策群力解决企业的困难。对企业来说,职工就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核心动力,企业从最初的建立、起步到发展、再到成功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职工的努力与奉献,没有他们的支持各个项目的开展都会受到阻碍,企业也不可能有进一步发展的希望。[1]因此,要增强职工对企业的经营现状的信心,使他们相信企业能渡过难关,并有能力和机会更好地发展,他们自身也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具体来说,就是企业的领导干部要真正深入到职工群体中,了解这些职工正在想什么,他们希望企业怎么进行下一步,使职工们了解当前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实际困难,让他们了解到企业经营的情况。在职工们全面了解企业当前状况和面对困难之后,向他们征集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群策群力来解决企业的困难,增强他们对企业发展的信心。
(三)充分发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发职工作为主人翁的积极性。前文已经提到过,经济下行形势下,职工思想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思想不稳,要想使职工的思想稳定,就需要充分发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发职工作为主人翁的积极性。要做好思想稳定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职工当作朋友和亲人,以诚相待,多跟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将心比心。[2]具体来说,就是尊重职工,在召开企业的决策会议时将普通职工纳入进来,使他们有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平台,加强他们对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认识,密切职工与企业的关系。其次就是关心职工,不仅关心职工的生活,也要关心职工的学习进步情况,使职工们感受到企业的温暖,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在经济下行形势下,更要密切职工和企业的联系,将企业的当前、未来交到职工的手中,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激发职工作为主人翁的积极性,稳定职工的思想,使职工从内心关心企业的生存发展。
四、结语
在经济下行形势下,企业做好职工思想稳定工作的担子是很重的,但是这并不代表职工思想稳定工作就不能做。在特殊时期,企业整体更要运用各种措施开展职工思想稳定工作,上下一心,使企业能面对困难时获得由内而外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