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探索生命科学范文

探索生命科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2: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探索生命科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探索生命科学

篇1

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最佳的教学模式是Seminar教学法,所以在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中实施Seminar教学有必要性。生物系各专业每年招生约为30人,高年级生物专业本科生设有自主实验课、实验设计课,所以在人数和课程设计方面,实施Seminar教学有合理性。高年级学生们平时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和实验过程中常遇到一些难点问题并积累了一些实验经验,因此,在高年级生物专业学生中开展Seminar教学是相当适宜的。下面对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Seminar教学的实施进行具体分析。

二、Seminar教学准备

第一节课,教师应向学生做一个正式的Seminar报告,内容可以为一个研究方向或是一个综述,让学生对Seminar教学有一个初始的理解认识。教师还应向学生提供一份详细的Seminar课程计划,包括教学内容、备选题目、每节课主持人和报告人安排、成绩考评标准以及关于各个题目的阅读文献。Seminar教学的精华在于报告人与听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所以充分的准备是Seminar教学的基础。每次Seminar之前,指定的报告人根据Seminar的内容拟定好主题,一般在2~3周前将主题、参考文献和要讨论的内容公布。根据生物实验的特点,Seminar主题可以是能够解决现存问题的新技术,也可以是阅读文献中感兴趣的综述或是学科最新进展的文献报道等。学生需要将内容做成Powerpoint讲演稿形式,交给教师,教师对其进行修改,力求内容准确,讨论深入。教师要严格做好审查工作,主要注重:(1)基础知识的整合和准确;(2)文献的深入整理、精要概括和问题的提出。

三、Seminar教学过程

Seminar是小班教学,课堂上学生人数不超过30人,Seminar可以每周进行一次,每次安排两个学生进行报告。在Seminar上,学生按照之前的选题,论述某个研究论文,从研究的构思、实验设计、实验实施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和学生们在报告人介绍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这个课题的理解,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在倾听、参与讨论外,还要引导发言,控制讨论节奏,力争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最后,由教师对课堂内容做出总结和引申。为增加学生对每次Seminar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参与Seminar的讨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次Seminar针对专题都要准备两个问题,在报告结束后将问题提出,公开讨论。作为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Seminar教学重在自由讨论和参与,充分调动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和热情,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扩充、主动思维得到锻炼[5]。在课程结束后,每个参与者应该填写提交总结表格,表格内容包括专题讨论内容、专题涉及到的生物学知识、个人针对这方面知识提出的问题、学到的知识。通过对一个专题的系统性、条理性地分析说明,得到一个完整的、正确的认识,深入掌握一个知识点,达到教学要求。

四、Seminar教学成绩评定

Seminar教学成绩的评定打破通常的以考试作为考查学生成绩的手段,把学生成绩的评定落实到报告内容、报告表现、书面报告和出勤率四部分。报告内容和报告表现可以由每一个参与者在每堂课要提交的表格中给予评价,并站在听众的角度给予中肯的意见,充分体现Seminar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平等。书面报告所涉及的分值比重应较大,是学生成绩评定的一个最主要方面,学生在期末上交的书面报告应该有对自己报告专题的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注重个人观点的表达。出勤率是根据学生出勤和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两方面构成,由教师评定。

五、Seminar教学优势

篇2

关键词生命教育课程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生命科学是与人、社会、环境结合最紧密的学科,面向大学生开设生命科学课程是通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校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程自2008年以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在趣味性、可操作性以及规范性,重视对非生物学专业学生的授课方式,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反思教学的基础元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一个好的称职的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和情感操守等对教学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团队成员在承担《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以来,一直在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要改变教学思维,首先改变我们自己。为此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提高、升华和创新自身教学水平。

1.1学习优秀团队经验

为提高自身素养,2013年我们邀请清华大学名师吴庆余教授来我院座谈教学经验,分享教学科研成果;2014年课程组11人先后到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高校观摩学习、取经交流座谈;每年派数名教师参加在广东、福建、山东及本省的教育教学研讨会;定期开展本学院课程组任课老师的互学教学交流。每一次学习都受益匪浅,不仅增加了知识的积累,在交流中也增加了个性的塑造,对生命前缘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严格自己,身正为范,这本身就彰显了一种让所有生命更加绚丽的理念。

1.2积极申报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项目

《生命科学导论》不应该局限于现有的知识体系,应该属于生命学科的大范畴。为整合学院教学资源2015年我们申报并获准了1项重大教改项目“生物技术创新性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2项重大孵育项目《基于生态学视野构建生命教育课程》、《生化》。这是以生命基础教育拓展的新尝试,也是优化现有教学资源的具体体现。

1.3展示教学新成果,触及科学前缘

生命科学的内容不但要注重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性和系统性,还要注意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科普化、生活化和多样化。要展示生命科学研究最新进展,必须时刻关注前缘动态,重新选定教学内容以触及科学前缘。

2教学方法新探索

2.1讨论、质疑、引发大脑风暴

过去我们的课程以教为主,重视知识的直面传播。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际、重考试、轻应用,以教师、课程、教材为中心。教师自始自终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通识课程建设以来,通过各种学习我们采取了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为此我们针对有关生命科学问题展开分组讨论,先后讨论了优生优育、最强大脑、克隆人、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等热点话题,在强烈思维观点冲击下,学生的知识体系一次次刷新,关注了解生命科学的兴趣更加浓厚,跟踪讨论问题的意愿更强烈。

2.2分享经典阅读体会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通过网络查阅和观看生命相关的影像、文字资料。同时通过助教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放在qq群中,让同学们思考和探索,发表个人意见并邀请他们在课程展开讨论。对《生命是什么》、《寂静的春天》等生命科学的經典文献在课堂中导读,并鼓励学生发表心得体会,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经典阅读开放周。

2.3参观调查,贴近生活

组织学生参观、调查校园植物,并对其分类,从根茎叶到花果实种子,了解其生活史,并鼓励学生对所调查的每种植物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其用途;对于一些珍稀物种,强调其作用地位以及普及植物资源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仅让学生学知识,还能长见识。鼓励他们参观动物园、动物标本馆,让学生零距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以对生命科学知识和生活环境有深刻的认识。

2.4厚基础、重操作、宽口径,为交叉学科精心的筛选教学实验

一直以来,生命科学的实验课与理论课严重脱节。为了重视非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每学期精选2-3个趣味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实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亲自动手规范化的操作实验,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再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实验教学,让学生们对生命科学知识产生全新的认识,深思人类、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问题。

3改革考核评分标准

考核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命科学导论》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其考核方式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注意考查学生的道德素质、学习态度、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在面向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加强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我们抛弃了以往单一的闭卷期末考试的方式,采取了更加灵活全面的考核方式,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平时表现+讨论+实验+期末各占一定比例。该考核方式突出了对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生命科学知识掌握能力、综合表达讨论能力、实验技能及实验结果分析能力的考核,对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上好每一次课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综合素质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教学效果硕果累累

新的教学理念带来新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不断吸纳各种知识以丰富完善自己,同时将教学成果分享给同行。我们编写出版了《生命科学实验教材》,先后发表教学论文共计5篇。

作者:李萍等

参考文献 

[1] 周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例谈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方法指导[J].新课程(教研),2011(07):60-61. 

[2] 缪敏锋.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几个教学案例的反思[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03):19-20. 

篇3

药物化学需重点设计以确立前期所涉及的概念,使学生对相关应用产生兴趣,知道科学的跨学科性,完成对药物如何工作的基本理解。生物模型被用来体现一般的化学概念,且分为三个教学单元加以进行:1)了解药物作用分子基础的普通化学核心知识为基本主题。2)用于强调普通化学基本原理如何控制药物作用机理的炎症医疗方法。3)以神经科学连接化学、生物学和心理学,包括各种药物如何扰乱激素受体相互作用等神经递质作用的分子基础。上述主题的相互依存性需要以一种简化的螺旋式方法在整个学期反复重新审视相同的原理,以便学生将掌握的有限材料了解得更为详细。相应地,这种主题模块使学生明白想了解生化药物的作用需要掌握那些基本概念,而后续教学单元便强化这些概念。这一创新型课程设计还为学生有效学习后续课程(物理、有机化学等)带来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有效的学习习惯。通过将化学基础知识应用到医学相关模型中,强调解决问题的学习。学生需完成两或三次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通过简短的回答问题,强调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应用。

基本原理

本课程的前三分之一致力于学生需要知道如何理解药物作用的基本理论,包括化学键、分子间的作用力、平衡和溶解度等。虽然普通化学基础内容在原则上与背景材料相关,但整合原理及强调应用的案例材料却大受限制。为此,学生们需要补充药物化学教材,而教师需要为课程撰写相应的问题集,以应用型方式综合各种概念,加强这些化学知识基本原理的运用。整个教学过程,以缩合反应为同学们介绍化学反应时极性的应用(例如肽的合成、信号转导途径的磷酸化等)。这一阶段的课程也可用来介绍下面课程中主要大分子的结构元素。重点放在磷脂,这是分子进入细胞必须穿透的主要障碍。学生在了解维持细胞结构完整性的分子间力和脂化学的同时,再次回到缩合反应。有关氨基酸化学和物理性质的教学可以有效地用于演示酸碱平衡最基本和最复杂的方面。结果让学生对各种氨基酸的结构有一程度的了解,知道侧链化学性质如何影响相关分子间力,使蛋白维持在一起。此外,核酸的结构也在这一阶段的课程中引入相似的介绍。

炎症药物法

炎症的医疗方法是体现基本化学问题如熵、自由能、化学动力学和溶解度的一种理想模式。炎症中环氧合酶(COX)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有趣的酶动力学图解,以便学生体会到分子间力对熵、自由能、平衡和酶活性的影响。对COX同工酶COX-1和COX-2活性部位结构差异的仔细评估以及有选择性地抑制COX-2的药物设计方法进行讨论,阐明结构上的差异最终影响平衡和动力学常数。与采用的螺旋式教学方法一致,通过评估螺旋藻在环氧合酶的活性位点的聚积,以及与西乐葆、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对COX抑制作用的比较,让学生对可逆和不可逆的酶抑制作用加以区别和理解。在解释蛋白质作为细胞受体的重要性时,对参与炎症的各种细胞受体进行讨论,尤其是定性和定量地重点讨论药物与受体的作用。期间,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描述药物与受体和底物与酶相互作用结合常数之间的相似性。重点放在如何对药效学作用定量和配体结合对蛋白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配体与诸如莫昔芬和己烯雌酚等雌激素配体的相对亲和性,讲解关于配体和底物结构特性对受体作用解离常数的影响,包括剂量-反应曲线解离常数、EC50值和最大生物效应。尽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传统的普通化学课程没有涉及。

神经科学连接化学、生物学和心理学

本课程的神经科学知识相作为有效的顶点,特别强调先前涉及的化学概念并引入现代相关问题(神经递质、麻醉等)。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普通化学学习过程中感受最迷人和吸引人的部分。神经科学模块以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以及这些系统中的主要受体和激活或抑制特定反应的相关配体为起点。接着介绍针对这些系统来治疗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病的治疗方法。其中,分析离子通道的热力学和能斯特方程以使学生了解和预测离子跨越浓度和电势梯度的运动。参与神经信号传递的蛋白分子协同作用可为理解蛇毒、肉毒杆菌毒素、神经气体和其他神经毒素等的毒性作用机制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剩下的神经科学知识模块主要集中在精神活性物质。这一教学栏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到精神疾病及其相关治疗的分子基础。探索突触化学可让给学生理解神经递质浓度如何由临床或其他外来物质调节。这部分课程内容跨越兴奋剂(可卡因、安非他明)、抑制剂(酒精、巴比妥、苯二氮卓类)(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迷幻剂、大麻、鸦片类药物、局部麻醉剂和全身。鉴于历史上化学药物的滥用,本节所包含内容似乎特别能提高科学素养,尤其学生对精神活性分子的兴趣。

篇4

关键词:生命科学;素质教育;实验

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探索生命的本质和奥秘不仅需要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在理论上的交叉融合,更需要科学实验的互相渗透。非生物类本科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基本实验技术,是培养新世纪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生命科学学院在为全校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基础生命科学导论”理论课的同时,还开设了1学分、32学时的实验课程。

一、实验项目的设置

作为全校非生物类本科生的公共选修实验课,我们遵循实验项目的科学性、趣味性和与实际生活的贴近性开设实验项目。依据这一原则,我们从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不同学科中各选一个难易适中且趣味性强的实验项目,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副教授任实验教师,在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实验项目如下:

绪论

实验课程组的全体教师向学生分别介绍各自实验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实验一摇蚊幼虫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与分析。

实验二细菌个体形态观察及染色技术。

实验三对虾的个体发育过程及解剖。

实验四人体生理指征―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的观测。

实验五植物生长物质的生理效应。

实验六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

这些实验项目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细菌分布广泛,与人类关系密切,但个体微小,如何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呢?“细菌个体形态观察及染色技术”实验将告诉我们答案;对虾是高蛋白食品,是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它是如何生长发育的?如何通过精细的生物解剖技术了解其器官与结构呢?我们开设了“对虾的个体发育过程及解剖”实验: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是人体生理的重要指征,也是体检中重点检查的生理指标,如何用常规仪器进行检测、如何科学解释这些指标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我们开设了“人体生理指征一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的观测”实验;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健康,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但如何测定蔬菜水果中维生素的含量?它们当中哪一种含量更高或相对较低?,我们开设了“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实验。诸如此类,学生们带着与日常生活中或自身健康密切相关的种种疑问,饶有兴趣地亲自动手做每一个实验。

二、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虽然是为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这门实验课,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根据实验项目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重点掌握细菌、摇蚊幼虫唾腺多线染色体的制片与染色技术: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显微镜观察技术;动物解剖与观察技术;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和传感器的使用技术;维生素C的分离提取与含量测定技术等最基本的生物实验技术。

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任课教师认真给学生做示范操作,并指导、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解答学生的疑问。而学生做每个实验都学有目标,动手做有标准,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教学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教师都认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严肃学生的实验课堂纪律、规范实验过程中的文明举止、调动团结协作精神、保证实验场所安全、卫生、有序、爱护仪器设备等方面专门设置了科学素养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10%。

三、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实验课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75%,考试成绩占25%。我们将实验一至实验五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实验六的成绩作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中,实验基本技能、科学素养和回答教师提问等综合能力占65%,而实验预习报告、实验原始记录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等占35%。

该考核方式突出了对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科学素养和对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综合能力的考核,对学生端正实验态度,认真上好每一次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5

通讯作者:周晓馥(1964—),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植物分子生物学。

项目简介: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JLSJY2012Z064);吉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jlsdjy201142,jlsdjy201144)。

摘要:通过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构建了“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即验证性实验项目、综合设计性项目、开放实验必修专题、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在实践教学指导师队伍建设、实验教学内容选择和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生命科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041—02

2008年以来,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通过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科学研究的理念引入创新实践教学中,构建了“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一、“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生命科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是最佳切入点。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生命科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团结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修订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下,对原有实验课程的结构进行调整、重组和增补,积极优化实践教学,构建“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1.建立验证性实验平台

验证性实验属于基础必修实验,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以吉林省生命科学创新实践基地与吉林省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平台,按照生命科学的认知规律,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以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2.建立综合性设计实验平台

在基础技能训练完成后,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综合性设计实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综合性、时间较长的实验技能而开设。其目的有两个,其一是解决专业课程实验学时限制,衔接不当等问题;其二是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参与实验准备、实验设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查阅实验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辅助下完成实验,师生一起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3.建立开放实验必修专题平台

安排大学二、三年级学生进入各专业实验室,实施开放性的、创新性的、研究性的实验内容的教学,进一步过渡到毕业论文阶段。同时也为进入科研实验室、承担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做充分的准备。

4.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平台

针对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组成小组,结合大学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以项目申请的方式选择和立项。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接受实际的科学研究训练,实施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在真正意义上做一些研究性实验。

二、实践教学指导师队伍建设

由于生命科学的“实验性科学”特性,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教师能够把所做实验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当前的新进展、新应用进行说明,将会获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因此,科研一线教师积极承担实验教学对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极为重要。在构建“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注意精选一批有深厚科研背景的教师亲自主持实验课程教学。这些教师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实验室研究经验,能够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与实验的内容中。这些高学历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实验教学工作, 积极参与实验教学的改革,成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实践教学的特色之一。

三、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和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实验教学的内容跟上学科发展的趋势,鼓励教师将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因此,在构建“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积极开展了实验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创立了“1个遵循、3个打破”,即实验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打破常规实验安排中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和教材的限制。

第一层次验证性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如电子天平的使用、微量移液器的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基本培养基的配制等等,所以设置了诸如培养基的配制、显微镜观察等基本实验项目。

第二层次综合性设计实验,目的是使实验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设计性及探索性。因此增补一些新的设计与研究性实验内容,如菌种筛选实验、生态学实验等实验项目。菌种筛选实验可以使学生发挥一定的主动性,如设计采取不同的培养基、不同的筛选条件来达到筛选菌种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设计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层次是开放实验必修项目,目的是针对某一实验专题,开放实验室进行研究。设置了植物组织培养及再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等专题实验项目。

第四层次是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结合吉林师范大学学生科研立项和大学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开展。组建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科研一线教师的科研项目。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领域选定若干难易适度、具有充分可行性的科研题目,分别指导学生开展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四、实验平台建设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加大现有实验室资源的整合和改造,加速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先后获批成为吉林省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吉林省生命科学创新实践基地,使生命科学“四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有了可靠保证。同时,学院通过特色专业和教改立项,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校企合作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进一步支持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五、“四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初步应用

通过生命科学“四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尤其是建立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平台,激发了我院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立项的热情,学生自愿组成项目小组踊跃申报,2011年我院获立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37项。通过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自主设计与实施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使学生真正地经历一次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中,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周晓馥教授指导的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2011年成功申报吉林省科技厅的大学生科技计划项目“叶赫绿色山野菜生产基地建设”(编号:20111316),是吉林师范大学第一个获批的吉林省科技厅大学生创业项目。另外,将创新实践研究扩展到创业教育研究上,教师帮助学生成立了公司,开始实施创业计划。在2012年第八届“挑战杯”复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选送的参赛作品《四平奥森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商业计划书》荣获银奖。

总之,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积极构建“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将科学研究的理念引入创新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指导师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一体化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改革和探索,并可为生命科学类本科生创新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参考文献]

[1]盛伟,刘志超,张安超等.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6).

[2]周永凯,李淑珍,冯绍森,王文.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纺织教育,2011(03).

[3]倪春林,张展基,陈建平,郑文旭.农业院校化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01).

篇6

    [关键词]:生命性凸显;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即课堂应该真正体现让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一种活动状态。只有使学生在课堂上拥有自由的空气、民主的氛围、丰富的生活和探索的追求,他们才会享受课堂,从而享受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活。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凸显生命性的特点,从而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

    一、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凸显生命性的前提

    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身心的自由发展、扼制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生命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观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彼此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信赖。泰戈尔曾经说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约会的关系”。学习,首先吸引学生的是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回味无穷的精神滋养。因此,凸显课堂教学生命性的前提是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把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放在首位,其重要的一条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营造学生畅所欲言的氛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在组织《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的辩论课上,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收集的资料整理成自己的观点,自由组合成正方、反方,进行辩论,唇枪舌战,互不相让,颇有大学生辩论会的味道。在这种氛围的感召下,一位平时沉默内向、不善言谈的女生,这次也勇敢地站出来以微微颤抖的语言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得到全班同学鼓掌的认可。而另一位男生,虽然平时的生物成绩并不理想,但他借助拥有的哲学知识,从哲学的角度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一度令对手陷入无语的尴尬境地,搏得了同伴及对手的一致赞誉,被评选为最佳辩手之一。实践证明,当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课堂氛围就会变得自由、平等,学生个性就会得以张扬,学生的生命就会得到滋养、生成和发展。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凸显生命性的有效途径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的课程理念之一,它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其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实践表明,探究性学习是中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也是凸显教学生命性的有效途径。

    1、融生物科学史于探究性学习中

    普通高中生物必修和选修课本中安排了许多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内容,如“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说明光合作用及对它的认识过程”、“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等。在这些生物科学史中,不仅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含着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着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创新和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因此,将生物科学史带入探究性学习中,能充分发挥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对学生理解生物科学知识、提升生物科学素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中“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就借助教材中的“科学史话”,作为探究学习蛋白质相关知识的问题情境,在呈现史料的基础上提问:(1)你能从材料中获得哪些关于蛋白质的知识?(2)胰岛素的结构有何特点,有什么样的功能?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总结要点,然后我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追问:“氨基酸怎样形成蛋白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相关内容,讨论、归纳蛋白质的结构层次。学生以“科学家探索蛋白质人工合成”为背景来学习蛋白质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艰辛,感受到科学家孜孜不倦、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而且自身也经历感受、分析、综合、理解等环节,使学习成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从而有利于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重视基于实验的探究学习活动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实验在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生物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基于实验的探究学习活动,这是因为,学生在真实、生动、直观的实验情景中,能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积极自主地思考。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中“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内容为教材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笔者依据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科学安排探究环节,突出实验性和探究性。即分五个环节:预知实验原理的知识背景--自主参考教材实验步骤--自行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实验组织以小组为单位。教学中发现,学生能大胆地进行科学探究,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实践证明,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们会给我们一个惊喜,学生的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自信心明显加强,学生从实验中学到了应如何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研究改进实验器具、分析实验结果和撰写实验报告等,初步建立了勇于实践、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真知,而且能得到体验,彰显学生学习的生命意义。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予学生足够多的动手做的体验,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亲身体验,获得真实可信的知识,尝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科学的态度和情感,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实现生命的价值。

    3、拓展探究性学习的时空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必须重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结合,要求学生能关注社会和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拓展探究学习的时空,开展调查、课外实践、参观、实习等课外探究学习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理念。如在遗传模块的学习时,笔者布置学生开展“家系中遗传性状调查与分析”,学生事先设计好调查方案,如调查什么性状?如何进行?调查登记表包括哪些内容?调查几代?如何画遗传系谱图?等,然后分组实施调查并汇综调查结果,最后按照“问题--假设--实验--分析--结论”的科学研究基本方法对所调查的遗传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形成调查报告。这样既让学生学习了生物学知识,又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此外,笔者还组织学生开展了“传统的酿酒技术”、“生态厕所的调查”、“克隆人与伦理道德”、“基因与我们的生活”等课外探究学习活动。课外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凸显生命性需要尊重并善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理念,这体现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观点。但学生是发展着、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人,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差异性。

    笔者任教的高二一班级有42位同学,虽然平时生物学科笔试成绩有高有低,但在生物课堂上都有展示他(她)们自己才能的机会和舞台。如:一部分同学实验能力比较强,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同学的指导者,在实验课上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带领小组其他成员设计实验,选择材料和药品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有条不紊地完成探究实验的相关内容。有的同学心细手巧、有的同学色彩搭配合理、有的则喜欢设计,他们一起合作制作的细胞模型、DNA结构模型非常精美。有的同学严谨的逻辑思维、分析推理能力在“资料分析”中得到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相关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活动,尽可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才能的机会,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使他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提高。

    四、发展性评价能促进教学生命性的凸显

    发展性评价是基于学生生命发展的一种评价方式,其核心理念是: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学生,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学生评价时要善于发现和主动赞赏学生的闪光点。如赞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及其独特性;赞赏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他们展示的善意和付出的努力;赞赏他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大胆质疑,甚至赞赏他们对教师的超越等,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意义,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树立自信,奋发向上,走向成功。

    发展性评价重视过程评价,评价的目的旨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并发现学生潜能,了解学生需求,使学生能看到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长处和不足,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如在制作DNA模型的评价中,我并没有仅以制作的DNA模型来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而是首先由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拿着本组的作品将整个制作过程向全班同学作全面的阐述。然后,教师和每个小组从设计、选材、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情况、作品的科学性、实用性、美观性等方面来一一评价,最后得到的综合评价才是该小组的成绩。与此同时,还由每小组商议推荐出优秀设计者、合作者、创意者等,使大多数学生在该活动中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发展性评价还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因此,在学生评价时,笔者经常把学生的小制作、小论文、研究报告等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同学之间的互评。

    教育是培植生命的事业,当一个孩子满怀憧憬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体验的时候,我们的课堂,就应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股清凉甘泉。每当看到学生前进的步伐,聆听学生顿悟的心声,面对学生感激的眼神,教师心中便会荡起幸福的涟漪。生物课堂教学应当凸显生命性,生物课堂教学应与生命同在。

篇7

英语生命课堂是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根本教育理念的课堂,是生命润泽生命的课堂,是师生用生命激励生命、智慧点燃智慧、心灵感动心灵的和谐课堂,是师生互相尊重、彼此激励的课堂。简言之,“激励+尊重=成功”是英语生命课堂的真实写照。

那么,英语生命课堂的构建需要哪些教学方法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一、合作共鸣与观点碰撞相结合

新课改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英语生命课堂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欲望和智慧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体验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英语教学内容有很多是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如学习节日类的知识时,我们可以把东、西方国家不同节日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并展开辩论,看看东、西方国家的节日哪个更有趣。又如在学习城市的变化时,可以让学生辩论一下城市的变化是变好了还是变得不好了。学生既可以在合作学习中产生共鸣,又可以在辩论中实现观点的精彩碰撞。反观传统的英语课堂,学生的思想都局限于教师预先设想好的范围内,似乎都在追求“统一”的答案,鲜有创新的观点出现,有些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纯粹是为了有这么一个教学环节,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和传统的英语课堂相比,英语生命课堂更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收获,更注重学生之间智慧的碰撞、交融,更有利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

二、文本演绎与知识拓展相结合

英语教师普遍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氛围太缺乏了,而语文作为母语教学则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这些客观条件的存在是无可否认的,但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去改变。模仿课文就是个很好的途径。

英语课文中的对话很多是可以让学生进行文本演绎的。模仿对话的时候,学生还可以根据人物的言语特点进行精彩的模仿,特别是一些特点比较鲜明的人物,如动物、老人、机器人等。此外,学生还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在公园里发生的对话,学生除

了扮演对话人物外,还可以让学生扮演公园里的树、雕塑、凳子之类的。

生命课堂不能局限于文本内容,还要有相应的知识拓展。如在学习天气的知识时,可以拓展到全球气候变暖以及Michael Jackson那首著名的歌曲Earth Song(地球之歌)。

文本演绎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文本演绎中找到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独特魅力。知识拓展不是摆花架子,而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思维去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学会自主与欣赏他人相结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品质是我们教师追求的,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但是,教师也不能忘记培养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思想。“尊重+激励=成功”不仅仅指的是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激励,还包括了自己对别人的尊重和激励,让自己和他人一起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幸福的喜悦。

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的任务,部分学生或许能根据音标来拼读新单词、短语,部分学生或许从录音带里懂得了单词或句子的读法,或许有学生去请教父母、哥哥、姐姐,这些都是英语生命课堂所鼓励和提倡的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能让学生勤学、博学、乐学,能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积极的心理情感。

学会自主要防止学生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英语生命课堂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让每一回进步都有人发现,每一次成功都有人欣赏,每一个梦想都受到鼓舞,让师生发现自己和他人身上的闪光点。

篇8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大学生 文明礼仪 养成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建本科院校的数量急剧增加,在河北省高校中已经占据半数以上。因而,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直接关系到全省高校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加快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迫在眉睫。本文结合衡水学院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实际情况,探索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多元化路径。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改变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还对进一步提升全省高校学生整体素质,构建和谐河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养成教育认知定位要准确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我们首先应该当对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有正确的认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里的健康,不仅指身体,还包括心理,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因而,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应当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养成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养成教育是促使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必要手段。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有序前进,就是因为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制约着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平衡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行为规范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但是,对于人类个体而言,行为规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任何时代都需要人们选择符合时代要求的恰当教育模式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最终帮助他们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规范行为。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了解社会行为规范,接受并主动践行规范,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

(二)养成教育是个人思想品德的外化显现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通常不是听他说些什么,而是看他是如何做的,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1]从这个意义上说,行为是衡量思想道德状况的外在显现。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本质上来看,属于思想道德教育。而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永恒的话题。在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时代的必然。

(三)礼仪养成需要终身教育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早期的社会化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是在成年期;再社会化是指工作以后。从自然人过渡到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人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教育,因为礼仪养成教育是人的社会化必要手段。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提出终身教育。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礼仪养成教育的对象应当是中、小学生,甚至是学龄前儿童,而不是大学生。从理论上讲,这没有错。根据人的社会化历程,人们确实应当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以后学习文明礼仪行为背后深层的道理,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进而学习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顺利实现向社会化的转变。而实际情况却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基础阶段学校教育的忽略,当今的大学生不懂基本的文明礼仪,处处出现行为失范现象。这就意味着大学生需要继续社会化,需要养成教育,不断强化文明行为的训练,以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养成教育内容要精细

所谓精细,是指养成教育的内容要具体细化,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合适的教育内容是养成教育取得有效成果的关键。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历来是高校的工作重点,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多年来我们常抓不懈,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养成教育的内容过于空洞,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学生不感兴趣,主动性不高,因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衡水学院为迎接2014年教育部本科质量评估,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其主旨是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诸要素紧密相连,将养成教育的内容限制在课堂、宿舍、餐厅、校园四大学生主要活动区域内,对于每个区域内正确的行为规范都有明确的要求,并指出哪些行为是不当的。例如,课堂学习“十要十不要”、宿舍生活“十要十不要”、就餐文明“十要十不要”、 校园文明行为“十要十不要”、学生干部作风“十要十不要”等等。由于养成教育内容细化,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各项规定也像指路明灯一样,让学生的行为有据可依,有理可循,所以大学生愿意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规范、认同规范,进而遵守已有的规范。

三、养成教育方式要灵活多样

教育方法是达到养成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而恰当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衡水学院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教师垂范,引领风尚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在校园生活中,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人是教师。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汲取专业知识,更愿意把教师当成榜样去模仿。因此,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教师本身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言行合一的操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向他学习的动力。衡水学院把学风建设与教风建设有机结合,将教风定位为“敬业树人”,明确了教师的首要职责是爱岗敬业,为学生的学习树立良好的榜样。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也是教师的分内之事。

(二)主题班会,体验感悟

主题班会也是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教育原则。衡水学院每学期都开设主题班课,有固定的班会时间和地点。在每学期之初,辅导员根据德育大纲的要求做好班会计划,拟定班会主题,然后安排学生具体操作。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学生作为班会的主导者,更容易吸引其他同学参与,发表内心真实的想法,从情感上产生共鸣,加深学生对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必要性的认知度,激发学生督促自我养成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积极性。

(三)学校督导,规范行为

人总是有惰性的,仅仅依靠学生自身的感悟就希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难的。这时候就需要外在的监督强制力量。为此,衡水学院由学生处牵头,成立了文明礼仪督导小组,定时定点对校园里出现的不文明现象进行督查。每天早晨6点半在餐厅检查文明就餐情况,督促学生吃完饭后主动收拾餐具,将其放到固定收餐位置;每天7点半,检查把食物带进教室的学生;8点半,检查宿舍卫生;下午5点在校园内巡视,劝阻学生搂搂抱抱、乱丢果皮等不文明现象。经过3个多月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以前不文明现象大为减少。

(四)美化环境,陶冶情操

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仅是指鸟语花香、树木林立的自然环境,更是指安定有序、布局合理具有整体美感的人文环境。只有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统一,才能潜移默化影响人的行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衡水学院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作用。如在校园显著的位置张贴激励性口号、名人名言;充分发挥美术和广告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创设与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相关的壁画,建设教室文化、寝室文化、走廊文化、墙壁文化,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展现极具生命力的文明礼仪之风。这样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而且充分发挥其陶冶、激励、感染、提示的功能,使学生生活在这一环境中耳濡目染,启迪智慧,提高审美情趣,美化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既要注重显性规章制度对学生的约束作用,又要注意隐性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作用,更要注重充分挖掘学生个体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培养学生对礼仪的正确认知能力。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6.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3070052。

作者简介:

吴海涛(1965- ),男,河北深县人,衡水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

篇9

[关键词] 生命关怀视角;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与建议

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有些教师没有落实新课程理念,以权威者居之,只教而不理,未发动学生力量,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课堂,没有发挥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只是被动接受,依赖教师的权威,于是教师教得疲惫,却收效甚微. 实际上,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头脑中蕴涵了无限的智慧与潜力等着被发掘,等着教师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而不是将学生视为“等待装满知识的容器”. 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面对新课程,教师需要体现生命关怀,重建课堂教学,将“学习主人”与“学习主体”等权利交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健康地发展,促进师生生命的发展,让课堂焕发灵性,充满活力.

预留探究合作空间,构建学生

生命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常见现象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台下的学生却正襟危坐,或者象征性地附和,没有进入深层探究,未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得到的知识往往是现成结论. 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生命教育中关怀学生自主性的要求,不利于唤醒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剥夺了学生的自学机会. 实际上,教育的根本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鼓舞与激励,激发学生生命发展的自觉,给学生自主发展以不懈的动力,就如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指出的那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如此,才能更好地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与思维,才能引领学生主动发展,让课堂变为学生自我教育、智慧成长的场所,学生也不再是等待知识填满的容器. 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的空间与时间,教师的作用就是旁敲侧击、相机启发. 这样,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最初的“被动接受”走向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分析“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一知识点时,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已逐渐形成独立的思维模式,可自主观察、思考分析、假设猜想、总结归纳,数学教师只需予以引导,让学生体验知识过程,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首先,可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并思考:是否可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来判定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自然地进入新知探究学习. 探究活动:以小钉绞合两短两长的4根细木条,长度相同的两根木条为对边,形成一个四边形,将其转动,出现形变,那么在变化过程中,四边形始终是平行四边形吗?引导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的木条动手实验、操作观察、大胆猜想结论. 这样,能给学生预留充足的自学与探究空间,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使其亲身体验学习过程,感受“自主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与能力.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

主体创造意识

在生命关怀视角下,教师需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问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偏重教师提问,同学们被动回答老师预设的全部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站在教学角度,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所提的问题会超出或低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每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独立思考,敢于批判教材与教师,则显示了学生的生命灵性与智慧. 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首先,营造良好氛围,将提问权还给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新的知识与内容,学生会形成各种疑惑与问题,若教师信任学生,将提问权还给学生,给他们创造宽松而平等的学习氛围,不再过多限制,便能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他们自会表露疑惑,大胆提问. 如教学“合并同类项”时,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而后,教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加以梳理,引导学生合作解决、多元解答. 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激活学生的批判精神,促进灵动与生成课堂的发展. 或结合生活实际巧设情境,激活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想问;以激励、启发性的语言点拨提示,使其放开胆子敢于提问;或故意出错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批评品质.

其次,指导方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与批判能力,会问并善问.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在长期被动的学习方式下,学生的质疑意识不强,当教师没提问时,同学们就没其他问题了. 或者需在教师的诱导与启发下,学生才能主动提问. 此种情况未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质疑,还需渗透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教材与老师,提出一个个出于预设之外的、具有价值的问题,发表一个个富有思想、新颖奇特的观点,激活课堂. 如:(1)联系质疑法,即对比新知与旧知,探寻问题,分析联系与区别,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②因果质疑法. 如学习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时,多问“为什么”;解题时,思考解题思路与方法等. ③逆向质疑,即转换角度,由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④多维发散质疑,即多方位、多层次转换与思考. 如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发散质疑;或收集生活素材,引导同学们发现问题,学会在发现中大胆质疑、观察生活、探索数学问题,或动手操作发现有关问题. 如教学“一次函数的图象”时,学生自主画图象,教师不予以提示与指导,而后展示一些学生作品,使其发现问题、自主解决、获取新知.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成数学

开放生成课堂

在生命教育中,要求教师关注生命的独特性与生成性. 其中,生命独特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生活经历、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各异,形成了不同的“心理世界”,表现在性格与气质、兴趣与爱好、智能与动机、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因而,对相同的数学问题,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有所差别,这体现了学生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思维,这正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宝贵而永恒的资源. 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尊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自由表达,让数学课堂变成同学们张扬个性的乐园,变为师生交流互动、思维碰撞、动态生成的创造天地,焕发出无限生命与活力.

首先,问题多维而开放.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开放性情境,布置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解答方式多样,营造开放学习空间,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为他们自选信息,留有余地,让学生在探寻解答过程中重建主体认知结构、完善认知,学会多角度思索与探究,并促进师生多向交流. 如依照(+7)+(-5)=2,要求学生写几个不同类型的算式,使其运算结果等于2. 这是开放性问题,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予以引导,由整数分数,整式分式,两个数多个数,单一运算混合运算等方面进行思考,获得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算式. 其中,知识水平高的学生可多写几个算式,基础差的同学可少写. 这样不仅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主动性与智慧创造,使其深化知识,更能体验到成就感,提高学习信心与热情.

篇10

关键词:幼儿;生命科学;生活教育理论

本文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主线研究幼儿生命科学教育,呼吁重视生命科学教育,用科学的方式来唤起幼儿热爱生活。

一、生命科学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是指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命科学教育是向幼儿介绍动物、植物、人体的形态和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使幼儿获取感性的有关动物、植物、人体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兴趣,初步激发幼儿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理解生物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小班为例,人体方面开展的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有“小鼻子真灵”“亮眼睛”“可爱的小脸”等;动物方面开展的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有“燕子”“毛毛虫和蝴蝶”“泥土下的蚯蚓”“小鸡和小鸭”“我们的国宝熊猫”等;植物方面开展的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有“报春的花”“秋天的”“种蚕豆”“竹子和竹制品”“一串红”等。

人体、动物、植物都来自于我们美丽的自然界、我们和谐的生活环境,即我们伸手即触的生活。在生命科学的教育中,幼儿感受生命的律动,了解生命的奥秘,认识生命的生存环境和对环境的影响。因此,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此外,在对幼儿进行生命科学教育时,还应包括科学的道德和责任教育,这样才能体现生命的宝贵,让幼儿感受到生命的价值。这方面也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知态度。

二、生命科学教育的方法

幼儿生命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种植与饲养法、分类法、测量法、信息交流法、科学游戏法、早期科学阅读法等。陶行知从“教学做合一”出发,认为幼儿生命科学教育的方法要“以做为中心”,以行求知,手脑并用。生命的伟大与珍贵更加需要教师踏踏实实地去教,去学,去感受。生命科学教育的方法离不开“教学做合一”。那么如何进行生命科学教育呢?

1.兴趣导入,发现问题

最生活的,也是最能引起兴趣的。人体、动物、植物都是幼儿周围的事物,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图片观察、讨论交流等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从兴趣导入学习生命,激发学习的欲望。

2.以做为中心,探索问题

科学不能有半点猜想、虚假。在进行生命科学教育中,要以做为中心。做,可以是观察、实验、测量等。比如,开展种植园饲养角,在幼儿照顾小动物和培育植物的过程中,教幼儿学会关心生命,学会创造美好生活,真真实实地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又如,带领幼儿去大自然郊游,去植物园、动物园参观,这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生命,真真切切地了解自然,感受生命的和谐与生生不息。

3.解放头脑、手脚,解决问题

科学地看,科学地说,科学地听,科学地动,发现了科学的奥妙,科学的价值在于创造,将幼儿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并解决问题。比如,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植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都可以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去想“怎样从我做起”,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来源于生活的生命感叹,才是真正的生命科学教育,这也是教学做合一的真正目的!

三、生命科学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教育对生活具有反作用,即能改造生活。教育既源于生活,便会对生活产生反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学习生命科学,有助于培养幼儿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的情感,形成客观求实的科学态度。

篇11

[关键词]地方院校 生命科学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多层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63-03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满足了提升国家人力资本总量、综合国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根据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理论,毛入学率高于15%将标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1]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3% [2],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此进程中面临着教学资源紧张、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就业压力激增等巨大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少学者进行了思考,从宏观面梳理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提出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轮子,应同时并存,协调发展,并探讨针对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实施精英教育以及如何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等问题,[3][4]但是针对不同专业类别,需要有针对性地更新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应对大众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

一、我国高校生命科学人才培养现状简析

当今世界人口、环境、粮食、资源、健康等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态势和巨大应用潜力呼唤着创新型生命科学人才的培养。[5][6]国内研究型大学为贯彻、落实《国家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优势,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理科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型人才,推出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与创新,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清华大学提出教学安排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培养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为宗旨进行教学改革, 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 的跨世纪创新人才。[7]北京大学的教学改革理念与思路是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将教学体系及内容与生命学科的高速发展同步,通过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培养拔尖人才。[8]南开大学专门成立生物伯苓班,在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中取得了较好效果。[9]北京理工大学构建了“多层次、贯通式”的生命科学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取得较好成效。[10]

地方院校与研究型重点院校相比,在生源、师资、科研资源等方面均有明显差距,因此地方性综合型大学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需要依据自身办学条件、学科发展水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确立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其教育质量,走特色化发展之路。面对新形势,地方性院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已有一些创新性探索,一些院校开始探索与企业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到就业全面合作的新型校企共育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举措,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11] [12] [13] [14]

二、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一)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办学现状

深圳大学是一所教学与科研并重发展的地方性综合型大学,地处深圳市,肩负着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发展重任。深圳大学同样存在高校大众化进程中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其中教学硬件资源紧张、师资问题随着政府投入以及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已有所缓解。目前亟待解决的是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就业压力剧增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以生命科学学院的生源为例,近三年录取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近200分,这为因材施教提出极高要求。深圳大学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与深圳市日益重视生物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存,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并适当改革创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圳大学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办学基于国际、国内、地方等背景和条件,经过多年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确定了分层次、国际化、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结合模式,以兼顾不同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天赋的学生能够分别得到适当的培养和提升的同时,进一步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要求。

(二)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深圳大学对实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层层递进的5个层次的训练,即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或创业训练、研究训练及专业实训。

其中专业实训、实习已形成由如下4个方面组成的体系:

(1) 教学实验中心生物技术实训实验室:学生学习发酵工程、产物分离纯化等实验技术,每年约承担30名学生进场实训。

(2) 基于学院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微生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及蛋白组学等平台)的实训,每年每个平台平均承担8-10名学生进场实训。

(3) 校外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维护好2-3个野外实习签约基地的联系,建立长期性相对稳定并有所轮换的实习基地建设方式。

(4) 校外企业、检测机构、科研院所实习基地: 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强化与企业、检测机构、科研院所的联系,尤其是增加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并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目前,与我院签订联合培养企业、检测机构、研究所等已经超过20家,尚需完善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学院与已经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的企业之间保持良性互动,既利于相关企业定期挑选适量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训,又利于企业人员来校使用相关仪器设备等。

(三)建成依托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次、国际化、创新型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兼顾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因材施教,设立创新实验班和创业实验班,分别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创新创业型人才。

对于创新实验班的学生:注重开拓国际视野、强化理论基础、提高研究能力、培养创新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厚基础,学研结合,拓宽专业口径。在理论课及实验课中增加双语(英汉)教学。实验课除了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外,增设《创新实验》课程,以科研小课题的形式开设,从实验设计到最后的论文撰写都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使学生能够获得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将创新实验项目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申报各种类型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比如实验室与设备部设立的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教务处组织申报的广东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验项目以及校团委组织的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最后,学院建立毕业论文的双向选择机制,使创新实验班的学生与承担科研项目多的老师优先进行双向选择,科研任务重的老师获得较优秀的学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可以更早进入科研实验室,使科研素养和研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鼓励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在校内科研平成专业实习,毕业论文选题偏向理论研究,毕业去向以从事技术研发或攻读研究生为主。

对于创业实验班的学生: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够用,注重创业素质培养,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在学习中以应用知识为主,学以致用,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辅。增加开设《创业训练》课程,以产品研发的形式开设,以老师的应用型科研课题或学生自主创新思路为基础,采用聚徒式教学模式,学生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各个环节均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如果某项目产品研发顺利,且市场前景较好,则推荐该项目进入深圳大学学生创业产业园进行项目的产业化孵化。创业实验班的学生主要到校外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选题偏向实践应用研究,毕业后能够胜任技术应用类工作或自主创业。

对于非实验班的学生:由于成绩中等偏差,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所以非实验班的学生多数只需完成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过程中每个环节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使他们逐渐养成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良好习惯以及增强做人做事的责任心。

(四) 建立企业人员与校友的讲座机制

邀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资深研发人员为新生开设讲座,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了解和认同感;邀请在不同工作岗位的校友为毕业班学生开设讲座,加强励志教育与“挫商”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对于挫折的适应与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了解社会现实,毕业后更容易融入社会。

(五)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当前,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大学教育尤其是理工类专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而构建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生命科学专业人才,要求给学生一个科学的知识结构,让毕业生都具有生命科学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改革就不能停留在单门实验课程的改革上,而是要从一个专业、一个学科的角度,研究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建立完善的、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成分层次、国际化、创新型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相对应的富有特色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兼顾了不同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天赋的学生能够分别得到适当的培养和提升。

自创新实验班开设三年来,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性实验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本科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2项,获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12项,获深圳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130项;本科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共1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近五年本科生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专利2项;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活动,获总决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决赛各类奖项19项,占深圳大学在该类活动中获奖总数的70%。

已启动两年的产学研办学模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同学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并邀请了多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资深研究人员来校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取得良好效果,使学生对深圳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有的同学在实习结束就获签就业协议,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得以改善,专业对口就业比例明显提升。

三、结语

本文介绍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的一定科学认知和阶段性成果,创新实验班开设三年来实践教学效果明显,产学研办学模式使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毕业就业率有了明显提高。创业实验班近期才开设,效果有待考察。对于非实验班的学生,要重点培养他们形成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良好习惯以及增强做人做事的责任心,以利于他们毕业后即便不从事生命科学相关工作,也能够成为上手快、易转型的大学毕业生。最后,希望本教学改革探索能为地方性教学、科研并重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生命科学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参考,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 参 考 文 献 ]

[1] Burrage, M.(ed.) Martin Trow: Twentieth-Century Higher Education: 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 [M]. Baltimore :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10:64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年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教育部网站,2008(5).

[3] 刘志刚.大众化教育、精英教育与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6(5):4-6.

[4] 张新厂,钟珊珊,管兆勇.大众化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江苏高教,2008(5):77-78.

[5] 许智宏.生命科学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C].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6:7-12.

[6] 谢旭辉,胡忠.21世纪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1):46-49.

[7] 屠萍官,张荣庆,王喜忠.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1-4.

[8] 许崇任,郝福英.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C].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6:125-128.

[9] 刘巍,刘方,卜文俊等.生命科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实验实践能力培养的初步探索[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2(1): 40-42.

[10] 孙智杰, 李勤, 邓玉林. 构建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2012.

[11] 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72-74.

[12] 周爱莲.面向企业一线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7-58.

篇12

关键词 生命科学 课外作业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2―0063―02

作业是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命科学课程教育应与人类的日常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解决自身实际问题及生活相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生命科学作业体现生活化是教师必须要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一个课题。笔者于2010年1月对任教的初二年级234名学生做了生命科学作业现状的调查(表1)。

由于课时有限,生命科学作业一般都放在课外完成。根据以上调查,发现学生对陈旧的作业形式非常没有兴趣,为此,笔者就初中《生命科学》课外作业的生活化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

1 生活化课外作业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命科学的许多内容取材于日常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笔者因势利导,尝试将作业的形式、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亦即作业生活化,希望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让课外作业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有利于学生去发现、探索、应用所学知识?如果作业能始终围绕学生生活,学生就可以通过亲身经历、感悟,逐步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最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在学习“医学常识”时,根据教学内容,笔者精心设计了2个预习作业和1个课后巩固作业:①课前调查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及日常服药情况(表2);②整理家庭小药箱(①②作业将用于课堂教学时交流展示、评比);③课后请根据家庭成员健康状况,联系本节课已经学习的知识,尝试着为自己的家庭配置小药箱(表3)。

一学生课后感言:上周末,我对家里的药箱来了个“大扫除”,利用课上学过的知识对药品分门别类,逐一整理。还把过期的药品统一打包,送到了小区旁边的国大药房,请他们帮助处理。没想到,从来不肯表扬我的爸爸对我大加赞扬,太有成就感了啊!我喜欢这种有实际意义的作业。

通过这样的尝试,学生们真正体验和感受到学习、作业带来的快乐,有效调动了学生今后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作业不应是知识的简单重复,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态度才会有积极的转变。

2 生活化课外作业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习是为了生活和探究。生活化作业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探究知识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例如“城市环境保护”一节,对于教材内容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去呢?笔者设计了“共建绿色家园”课外探究活动。

首先,确定探究内容。按就近原则将学生4-6人编成若干小组,实地考察小组中某一位同学所居住的小区,观察和了解所在小区的环境问题(绿化、垃圾分类情况、废电池专用收集箱、宠物粪便、小车乱停放等),围绕所观察到的问题,小组进行商量和讨论,确定自己小组探究的主题。如:社区居民环保护绿意识的问卷调查、社区绿化分布现状、社区绿化管理情况、主要绿化树种、宠物扰民等。

其次,制定探究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根据确定的探究主题,制定具体探究方案,主要包含探究的具体内容、时间、手段和方法。如陈嘉雯小组根据小区宠物的管理问题制定了宠物扰民的探究内容。

再次,根据探究方案,如制定调查问卷,制作访谈、观察提纲等,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活动,并在实地调研活动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方案。

最后,汇报交流。各小组提交本组探究小结报告,相互交流,接受评议与质询。在一段时间的努力下,师生共同形成“共建绿色家园”探究报告。

为鼓励学生,教师建议学生以小主人翁的姿态,将各自的报告提交给居委会或街道,作为小区今后环境绿化建设的参考。其中陈嘉雯小组提交的《关于罗山四村宠物扰民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案》得到了居委会和街道文明办的肯定。

陈嘉雯在总结中说:通过反复讨论,我们决定探究小区宠物扰民问题。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并对学校周边小区进行了调查;走访了居委会,调查关于宠物狗扰民的立案;我们还去了罗山警署,进行一系列的调查……这次的探究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更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沟通。

又如通过学习“人体的呼吸系统”一段知识,激发学生探究“香烟的危害离我到底有多远”等问题的兴趣。通过这些作业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香烟对身体的危害,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段时间尝试发现,不仅学生对课堂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对自己身边事也充满兴趣,比如三聚氰胺、瘦肉精、人造鸡蛋、地沟油、苏丹红等对人体产生的危害。这一些生活化的课外作业都从不同角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生活化课外作业可以引导学生关爱生活

生命源于生活,老师有责任教会学生每时每刻感受生命的气息、关爱生活。只是空洞地讲道理,要学生学会去关爱他人,几乎没有效果。为此,在布置课外作业时,为学生创设机会,让他们有机会表达对他人的关爱,去体会关爱他人后的愉悦心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内在热情。

例如在进行“制定健康计划”时,为提高计划的针对性、科学性,布置了课前作业:调查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通过调查客观评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表4)。

一学生活动后说:我发现原来妈妈身体一直不好,爸爸有高血压,可他还经常在外喝酒!而我平时只要有点不舒服,老爸老妈就紧张得很,嘘寒问暖,惭愧啊!看来要好好关心一下他们了!

又如在讲到艾滋病时,播放姚明做的艾滋病公益广告,指出这是人类尚未征服的传染病,提醒学生传染病的防治任重道远,要全社会关注。那么艾滋病到底是怎样一种疾病?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人?课外作业是:我对艾滋病的了解及看法。希望通过课外拓展学习,引导学生了解艾滋病,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关爱生活,关爱生命。

一段时间的尝试以后,在2010年6月,再次对234名学生做了生命科学生活化课外作业情况调查(表5):学生对于生活化的课外作业兴趣很大,大多数学生都乐于完成。

篇13

关键词: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是将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前沿进展融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是高等学校非生物专业类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1-2]。它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素质课,其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培养学生精深的专业技能。近年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这门公共选修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革,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该课程的教学存在内容多、课时少、教材更新滞后、部分同学选课态度不端正、混学分的普遍现象,及旷课现象严重、上课不听讲、讨论不积极等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并阐述了在此过程中进行的一些重要改革措施,最终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教学内容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和理论概貌,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思维模式以及新动态、热点问题。同时,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了解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以及同其他自然学科交叉渗透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课程内容上,我们要重视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实用性,精选内容并优化知识结构[3]。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以及科普化、生活化和多样化。需要通过科学性、趣味性和贴近生活性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我们对教学内容这一部分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具体如下:(一)删减部分与中学生物课本重复的内容传统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中部分内容与高中生物知识交叉,因此教师应该要适当参考中学生物课本,对学生已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删减部分高中生物知识内容,在深度、广度等维度上对原有知识进行拔高。如“生命的物质基础”这一讲中,我们简要的概述了组成生命基本物质的蛋白质、核酸的结构部分,而重点介绍这些物质是如何在我们人体内起作用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得到这些物质,从而避免上课内容与中学生物相关内容重复,消除学生“重复学习中学生物知识”的感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增加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时尚新内容近年来生命科学发展迅猛,新成果层出不穷,现有教学内容以经典生命科学知识为主,对前沿知识涉及不多。因此,教师应该引入一些最新的生命科学理论和研究动态充实到“生命科学导论”的课堂教学中。比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了“基因诊断与治疗”、“器官移植”、“医用生物传感器”、“基因沉默技术”和“干细胞治疗术”等时尚新内容。如在讲到医用生物传感器,我们把自己研究领域里的一些最新成果展示给大家(基于量子点-DNA纳米结构电化学体系的肿瘤标志物单细胞水平检测方法研究)。针对天津师范大学一名女生因携带乙肝自杀身亡的事件,我们向学生介绍了乙肝治疗研究中的一些最新进展。通过对这些前沿知识的介绍和探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三)将教学内容与学科专业相结合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其他高校所遇问题类同),它作为一所特色型的工科院校,学生大多为工科专业,如通信工程、电子信息、自动化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科专业,其所要求的知识点也有所不同。如通讯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学习核酸、蛋白质等相关知识对于他们今后在生物芯片和智能计算机的设计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机械专业类学生学习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对于其今后在仿生学上的造诣有着潜在的影响;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学习基于酶生物反应的生物传感器、基因探针等知识对于他们今后研究智能医疗设备具有重大的意义;仪器仪表类专业学生学习酶标仪、PCR仪对于其今后从事各类仪器仪表的研发工作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所学专业,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科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此外,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所需要的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为了培养学生所需要的逆向思维,我们将“基因扩增分析”和“显微放大分析”知识点进行融合讲解,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很好的运用这一思维方式。

二、教学方法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通识课,其内容非常丰富。传统的讲授法常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也是大多数教师所采取的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可谓一种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旨在对传统的教学法进行补充。(一)专题式授课模式实现模块化学习我们将《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这一课程以专题的形式将教材内容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提炼和概括,把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前沿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每个专题都用一根线索贯穿,创造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集体探讨,在讨论中掌握相对应的生命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我们在讲授《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这一课程时引入了“基因沉默技术”专题,向学生讲解了基因沉默技术这一高效的基因敲除技术在今后基因时代的各个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4]。我们引入产前诊断这一专题,向学生介绍产前诊断的历史、目的、常用方法及范围,重点提出了近亲结婚的危害,引起同学们对产前诊断的重视。(二)以热点新闻为切入点引出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从当前的一些热点新闻入手,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如在讲解“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这一知识点时,我们首先从社会名人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高调宣布切除乳腺和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利用基因试图治疗癌症这两起事件入手,向学生讲授个人患病几率与其自身所携带的基因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引出基因诊断与治疗的概念,使学生对基因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知识点有所了解。我们又由近段时间蔓延的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非洲“埃博拉病毒”引起的恐慌出发,引入对“未来的灾难:瘟疫与传染病”这一知识点的讲解。通过对常见传染病的发病机制、流行过程、基本特征及预防的讲解,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且也让学生能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有很好的应对措施。我们还通过揭秘“全球首例人类头颅移植手术,换个头重新来过”这一事件出发,向学生介绍器官移植的分类、历史等相关知识点,引起学生对“器官移植”这一知识点的兴趣。(三)提出问题实现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在进行课堂讲授时,教师通过提问事先设计好的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进而引出相关知识点。如讲授生命的物质基础这一内容时提出:胶原蛋白能美容吗?根据你平时的观察,你认为血糖低会出现何种身体不适状况?我们可采取何种措施?有人说,剧烈运动或洗浴后吃糖可防止虚脱,为什么?多吃糖为何会蛀牙?为何人们认为多吃鱼虾等食物能补脑?女性减肥成风,拒绝脂肪的做法是否正确?通过这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四)辩论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一些新鲜的东西,但同时它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利的因素[5]。如转基因食品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的人对转基因食品抱有积极的态度,有的人对转基因食品抱有消极的态度,那么我们到底对转基因食品应该抱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这些问题需要大家好好思考,针对不同的观点让学生进行辩论,陈述各自的理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6-7]。(五)学生课堂演讲实现自主学习当今社会得癌症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认知癌症的兴趣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首先通过培训让学生学会在网络上查阅国内外的相关知识,在学校图书馆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然后指导他们进行文献综述,由他们来讲解癌症这一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最后教师做相应的点评。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了学生思考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六)寓实验于教学之中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加设实验课对学生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程而言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如我们可以通过肿瘤标志物的测定这一关乎每个人身体健康的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课的兴趣。通过制作植物微型标本和动物人工琥珀标本不仅让学生学习了标本的制作方法,而且还能对这门课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七)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在现代课堂中最常用的是幻灯片和视频。这两种简单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我们在讲到人类的起源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一个视频-baby从受精卵到出生的全过程,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我们人类究竟是如何来的。(八)尝试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依靠互联网而进行的网络教育逐渐走入大众视野,MOOC翻转作为网络教育最新诞生的主角依靠互联网的便利迅速席卷全球,国内外顶尖大学纷纷推出了自己的MOOC课堂[8-9]。它的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课前完成知识传授,课堂完成知识的内化。学习者在课前基于视频等教育资源完成知识点的自主学习,课堂则通过师生互动答疑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利用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较大的作用。例如基于MOOC视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利用在线写作批改系统可以即时批改,促进学习动机;为方便学生移动学习,平台支持学生利用手机扫描APP二维码,通过手机移动学习完成相关课程内容。因此,在当前背景下我们应该对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一些改变,将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进来,搭建长效激励平台,引导高校积极参与,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三、总结

本文针对《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教材不协调和学生上课态度不端正等问题,针对性地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删减部分与中学生物课本重复的内容、增添时尚新内容、以热点新闻为切入点引出知识点、基于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改进措施来提高教学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甚至有部分学生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今后我们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引入新的内容、新的技术、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新的考核机制,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富创造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霁,吴敏,曾冬云,等.“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的实践与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6):204-207.

[2]徐丹.《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程的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196-198.

[3]李娜,毛永强.“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20-121.

[4]麻鹏达,刘晶莹,梁宗锁.生命科学导论教材中补充基因沉默技术相关内容的建议[J].生物学杂志,2009(6):100-102.

[5]唐建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探索与体会[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2(2):12-18.

[6]周亚平,金卫根,陈传红,等.《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6-168.

[7]唐建军,吴敏,陈欣,等.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通识课程开设讨论课的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4(3):12-16.

[8]陈柳.MOOC兴起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篇14

关键词:人才培养;非生物类专业;通才教育;生命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21-02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开发、人类健康、生态平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命科学发展极为迅速,不仅学科门类多,知识更新快,而且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是一门辐射和结合能力非常强的学科,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掌握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是新时期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推进高校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教育,普及生命科学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非生物类专业生物学教学情况

生物通识教育课程不但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发现学科之间的交叉点,为今后的跨学科学习、研究奠定基础,从而促进科学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在高校非生物类专业开设生物学课程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很多学校的教学实践表明,在高校非生物类专业开设生命物学课程是可行的,学生普遍对生命科学课程求知欲望高,学习热情大[1,2]。目前,国内外很多高校都对非生物类专业开设了生物学素质教育课程。美国是最早在非生物学专业中开设生物学课程的国家之一,哈佛大学对全校理科开设的25门自然科学公选课中,生物学基础课有10门,占40%,包括《进化生物学》《生命史》《人类有机体》《分子生物学与生命结构》《从DNA到大脑》《生殖生物学》《人类适应能力生理学》等,而美国其他大学和欧洲许多大学开设生物学课程的比重与哈佛大学基本相同[3]。在国内,很多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师范院校及农业院校等高校也为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了一门或数门生物学课程,这些课程设置丰富,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受到理、工、文科学生极大的欢迎。根据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几所院校的了解,很多学校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生态学》《生物技术概论》《生物伦理学》《人类遗传学》《疾病与健康》《环境保护》《基因工程》《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等生物学课程。我们学校结合实际情况,根据非生物类专业不同学科的需要和不同的知识基础,也开设了不同层次水平的生物学选修课程,既有《生命科学导论》《植物组织培养》《人体常见病发病机理与防治》等通识性生物学教育课程,又有侧重提高身心素质的生物学教育课程,如《人类遗传学》《食品与营养》《插花艺术》等,同时还开设了适合交叉学科特殊需要的课程,如《生物伦理学》《神经生物学》等,这些生物学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经常有学生选不上课的情况。在教学中,我们充分体现学校非生物类专业生物教学的特色,制订具体的教学要求。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使非生物专业学生掌握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生命科学的主要领域、发展趋势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和身心健康意识。

二、非生物类专业生物学教学需关注的问题

1.根据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内容。面向全校非生物类专业开设的生物学课程具有教学对象多、课程内容广、课时有限等特点,因此教学目标是向非生物类专业学生介绍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命科学的新成果、新进展,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为培养高素质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在我们学校,选修生物学课程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上课,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生物学知识的需求也不同,非生物类各个专业一起上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理工类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基础较好,教学内容应侧重学科交叉意识的培养,重点介绍生命科学的一些新成就和新进展的前沿知识,争取对学生跨学科创新思维起到一定的科学启迪作用。文史类学生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较差,教学内容应侧重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生命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人类自身,分析现代生命科学可能带来的社会和伦理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身心素质。艺体类学生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更差,教学内容应侧重生物之间的和谐与统一,使学生体会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和谐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美,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观察更加细致、动作更加规范、演唱更有感情[4]。

2.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生命科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自然学科,有些内容仅通过课堂介绍,学生会感觉枯燥,且不容易理解,而实践课程有利于巩固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让学生走出课堂有利于加深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对生命科学世界的了解[5]。比如在讲到郁郁葱葱的植物世界时,让学生到校园内认真观察自己所能看到的植物,总结植物的形态、特征、作用及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再发现”知识中得到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6]。或者,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观生物标本馆、生物园地等基地,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虽然教学实践活动在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生物学实验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总结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选课的学生中,60%以上的学生希望能动手做实验。但是,非生物类专业本科生,特别是文科专业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未接触过实验,且选课的学生较多,一般在200人左右。这些问题给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生命科学实验课的开设带来了不便,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实践内容,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总之,生命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为了普及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生物学类课程作为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生物通识教育课程正在很多高校开设。但是,非生物类专业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对象量大面广、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如何使非生物类专业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日趋完善,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生物学课程教学中不断地改革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万海.高师院校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课程的思考与实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5):72-74.

[2]朱振元.现代生物学导论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07,(2):56-57.

[3]黄诗笺,寿天德,田清涞,等.非生物类专业生物学基础课教改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0,(2):41-44.

[4]王玉芳.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0-21.

[5]向波,龙德清,王锋尖.关于我校《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67-68.

[6]张春.在《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1):63-6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