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文化营销的基本模式范文

旅游文化营销的基本模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2: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文化营销的基本模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旅游文化营销的基本模式

篇1

关键词:功夫旅游 开发模式 策略 少林

随着我国大众旅游的兴起,国内体育旅游文化和宗教旅游文化蓬勃发展起来,河南嵩山少林寺依靠其知名度和魅力快速发展为我国佛教文化旅游品牌的一个亮点。少林功夫在国内外拥有广阔的客源市场,具有发展旅游的优越条件;另外,在文化旅游受到推崇的今天,功夫旅游这一融合了民俗、宗教、武术的文化旅游形式,必会因其独特性而得到市场和大众的接受。因此,少林功夫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研究意义。

一、少林功夫及旅游价值分析

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演练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

少林功夫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哲学价值、文学价值、美学价值、医学价值、民俗学价值、宗教价值等价值;同时,少林功夫也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观赏价值、商品价值和融合价值。

第一,观赏价值。河南嵩山山林风景优美、寺庙碑刻历史悠久,其建筑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佛韵与武意相结合的独特文化环境,使游客感受到少林功夫文化带来的心理震动;少林武术种类繁多,风格独特,观赏价值高,少林72技击、醉拳、醉剑等武术表演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

第二,商品价值。少林武术本身商品性很强,在武术学校、武术器材、武术表演、武术健身培训、医疗和养生产品等方面都可以进行开发。少林武术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市场潜力的知名品牌,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可以实现的商品价值很高,形成商品系统性开发模式的潜力也很大。

第三,融合价值。武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东方体育文化,它最能体现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少林武术正是发挥自身融合性能高的特点而形成一个理论充实、技术丰富的体系,它必将在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中突出自己的作用。

二、少林功夫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效益潜力挖掘有限

少林功夫旅游文化虽然在产业效益上已经彰显了极大的成就,但是,距离社会的期望值特别是其自身的可期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旅游创汇方面同整个旅游业界相比却差距明显。少林旅游产业竞争激烈,省际间文化旅游相近产业的开发极具威胁。少林品牌产权问题严重,“少林功夫”被大量抢注。西方国家大量抢注和滥用中国“少林功夫”商标,导致国际社会对“少林功夫”的认识开始产生混乱和曲解。

(二)市场化与文化性冲突

旅游业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活动,政府注重效益,少林寺注重文化传播,追求结果的不同使得二者在一些方面的矛盾不可避免。铁头功、一指禅、铁沙掌、硬气功、少林棍、少林拳等形成了少林功夫在人们心中的基本模式,人们在欣赏少林功夫表演并为其喝彩的同时,看到更多的还是招式,而这些招式却无关乎禅文化,更多地被理解为商业行为。关于少林寺发展思路的民意调查中表明,86.98%的参与者认为少林寺不要有过多的经营和经济行为,仅有9.19%的参与者认为应继续发展功夫经济走商业化道路。由此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人已把功夫表演理解为纯粹的商业行为,与少林佛家文化格格不入。

(三)宣传及形象塑造不完善

释永信大师“通过表演来弘扬少林文化,将少林文化推广至世界的各个角落”的努力并没有白费。通过武僧频繁的舞台表演,如今“少林”已成为响亮的品牌,武僧团也受到世界人们的欣赏。但综观少林功夫的宣传工作,对其内涵的阐述和表达远远不够,对少林精神的介绍极少。只重“武”而不重“禅”,甚至忽视了“禅”文化的宣传,人们只知少林寺、少林武术而不了解少林文化,更不知晓它同嵩山文化的联系,导致了今日少林“文化”旅游的偏失,使得少林旅游在由“山水游”、“寺庙游”向“文化游”提升和转型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困难。近两年来,“少林”也一再地成为新闻舆论的热点,引发了全民对少林寺少林功夫如何发展的关注和讨论。但从正面对少林功夫的宣传不多,对少林精神的宣传更少,无法让人们从根本上体会到少林功夫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大众对于少林功夫及其现阶段发展的误解。

三、少林功夫旅游开发模式分析

(一)品牌联想度

品牌联想度,指提到某一品牌会产生的一系列联想和印象。通过影视剧、音乐剧手段,不断丰富“少林功夫”的品牌联想度。“天下功夫出少林”这个概念的深入人心,是从《少林寺》的上映开始的。从此,以少林功夫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而近年来“禅宗少林”等音乐大典的推出,也为少林寺旅游品牌成功推广增加了砝码。国内外各种规模、各种层次的功夫表演活动,所起到的作用不仅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更是品牌推广的先锋,使少林功夫的传播更加生动,更加可信、可感。

(二)事件营销模式

事件营销就是通过制造新闻事件,吸引媒体注意,通过媒体传播,达到预期的宣传目的。近年来事件营销成为新产品推介、品牌展示创造机会、建立品牌识别和品牌定位、形成一种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营销手段。利用名人及节事效应,使少林寺及“少林功夫”成为公众注意的焦点。比如2006年的普京总统莅临少林寺观看少林功夫表演,而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也常常成为媒体追逐议论的话题。如1995年9月,释永信策划、筹措并主持“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庆典法会”大型活动邀请外宾1000多人,参与活动的信众和群众达10万多人。全球功夫之星海选、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成功试演出等一系列事件,大大提升了“少林功夫”品牌价值,使其在公众心目中更具吸引力。

(三)市场营销模式

通过对旅游市场的分析和预测,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加大营销力度,提高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建设武馆、武术基地,建立一种少林功夫品牌的连锁营销模式。如今,少林寺在国内外许多地方都建有武馆或武术基地,这些武馆与武术基地是“少林功夫”在当地推广时重要的依托,有了这种基地,“少林功夫”不仅为人们所认识,而且被人们研习。面向国内外,采取多种营销方式,扩大营销范围和销售渠道;通过细分市场,促进旅游客源由低端向高端扩展;加强区域联合营销,打造中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四、少林功夫旅游开发策略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宣传意识

深化功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要充分体现政府部门的管理权威,明确职能部门的权力和职能范围,确定旅游与商业、交通及园林等部门的行政及业务关系。应加强景区管理,改变少林武术表演肤浅、表面化现象,安置一定数量的地陪导游,改变景区内导游管理混乱状况。在此基础上强化宣传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以形象消费市场为主导,突出文化性、精神性,提高宣传水准。注重少林功夫文化与影视文化的结合推广,保证影视文化是正面的、积极的、有利于少林功夫文化传播的。

(二)积极创建和承办品牌赛事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无论对体育消费者,还是体育经营企业市场开拓都有重要的作用。打造地区品牌体育赛事不仅能促进功夫旅游市场的发展,同时对本地的发展也将有很强的推动力。我国武术表演市场已初具规模,不同模式形式的武术商业演出活动也相继开展,积极举办少林功夫旅游文化节,充分展示武术文化魅力,带来经济效益。据统计,已经成功举办的七届国际武术文化节,平均每次都有20多个国家参加,参与人数达到10万人次,对于让世界了解武术,让武术走向世界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坚持大旅游思路,联合发展区域旅游

在开发功夫旅游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大旅游”的思路,将功夫旅游与发展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商业旅游、交通旅游、教育旅游等相关产业整合起来,实行区域旅游内外部资源的协作与联合,倡导功夫文化和谐旅游。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海萌辉分析说,中部各省旅游资源有不少结合点,文化上也是一脉相承,如果走联合营销的路子,就可以延伸旅游线路,取得更大效益。比如,“少林功夫文化”可以与“齐鲁文化”,与洛阳的“唐文化”结合起来,也可以将山水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与文化旅游相结合,丰富旅游体验。目前的“郑州―登封―开封―洛阳―西安”线路就是中原文化游的较成功案例。联合营销模式既节省营销成本,又能取得明显的宣传优势。

参考文献:

[1]单建新.河南少林武术发展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8.

[2]霍方.借助少林武术发展河南武术产业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 (10).

篇2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摘要】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联动发展符合产业融合理论与产业链理论,高度的耦合性使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联动成为必要。从湖南省两大产业的发展实际着眼,二者的联动可以适用的模式主要有产业融合型、旅游产业价值链延伸型、文化产业价值链延伸型、文化产业场区景点化模式以及营销环节的联动型等五种。为了确保两大产业实现联动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做好相关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做好服务,创造有利于创意人才培养和社会资本进入的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

关键词 文化产业;旅游业;联动发展;模式

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在2009年联合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提出了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经过五年的探索,湖南省在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实现两大产业联动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大湘西地区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为依托的文化旅游更是获得了极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互结合已经成为大湘西地区文化发展的核心模式[1]。但总体而言,湖南省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结合和广泛联动仍然有待推进。不少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尚未向旅游产业延伸其产业链,许多旅游资源也未充分地展现其文化内涵。这种状况制约了湖南省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本文试结合湖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产业发展现状探索湖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可资利用的几种基本模式并分析相关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产业融合理论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联动发展问题,实际上就是产业融合的问题。所谓产业融合,是指原本独立的产业由于技术创新而打破产业间的技术边界,通过产业间的技术渗透,推动整个产业边界的融合;或者在管理创新的推动下通过产业经济活动的延伸或重组实现产业间的融合[2]。当然,产业的联动发展与产业融合并非完全等同。产业融合是联动发展的最高形态,它往往形成了独立发展的产业形态,而产业联动的一般形态是在承认各自产业独立性的前提下,产业间的互补互利,协同发展。

(二)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不同企业以产品、技术和资本等为纽带结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3]。产业链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产业链是一种相关资源的组合;其次,这种组合要求围绕着某种核心价值或技术来加以优化和提升;第三,产业链是否优化的判别标准是能否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全部价值。产业链的构建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层面的内涵。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已经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构建产业链的最终目的是在产业链拓展和延伸的过程中,通过接通产业链环使得各企业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故而从产业链理论的视角下,研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联动发展问题,很大程度上讲就是要努力实现文化产业链与旅游产业链端的对接,或者是产业链在技术信息及创新管理体制下的实现跨产业延伸。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必要性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及服务的活动集合。传统的旅游业也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精神娱乐产品及服务。这使得二者的联动发展具有可行性。同时,二者之间的不同特点又使得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依赖性。这使得两大产业的联动发展显得尤为必要。这种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文化产业能够促进旅游业的优化和升级。在文化经济背景下,文化成为引领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需求呈现出重文化、重质量的倾向。传统旅游业那种资源禀赋型发展模式不仅使得旅游资源被过度地消耗,而且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地减弱。旅游业要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进行优化和升级。其中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应竭力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或通过嫁接引来其他文化资源的活水,用文化去支撑旅游、包装旅游、促销旅游产品。

第二,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可以降低文化产业的投资风险。文化产业是一个投入大,风险性极高且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该产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在审美价值趋向多元化的当下,文化产品能否实现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此,许多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往往通过后产品的开发等方式延伸产业链以降低风险。而旅游业在降低文化产业的风险性,确保投资成本有效回收上具有很好的作用。一方面,作为无形文化的载体,旅游与文化的互动或结合将使得文化产品形态化,具备可消费的现实价值。另一方面,由于旅游业具有文化渗透力强、宣传辐射面大和社会关联广的特点,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结合,将能更有效地实现文化产品的品牌化,从而提高文化产品的商品转化率。

三、湖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的可采取的模式

学界对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模式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花建先生在考察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总结出了“从创意设计到时尚体验”、“从空间再造到创意社区”、“从遗产传承到创意旅游”、“从影视演艺到体验消费”、“从美食产业到创意之都”等五大联动模式。这五种模式基本涵盖了目前所能看到的城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的类型,具有较强的借鉴参考意义[4]。此外,袁俊、刘建徽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模式研究》一文中也归纳出了三种产业互动的基本模式:产业融合的旅游新产品模式、产业联动的新型旅游营销模式、产业链延伸的文化产业景点化模式[5]。可见,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联动发展贯穿了从产品制作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本文仅结合湖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针对不同产业门类与不同区域,探索可资利用的五种联动发展模式。

(一)产业融合型: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产业是以内容的创意开发为核心的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主要体现为文化创意作用于特定旅游资源,即通过对资源的文化元素进行提取与再生产,创造出新的以创意为特征的文化旅游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是自然旅游资源的人文化产品,也可以是对人文旅游区域内的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开发而打造出的文化创意产品:景点项目与旅游纪念品。但是由于文化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唯一性及不可复制的特点,所以开发的潜力与价值相对要大一些。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国文化创意旅游业发展得比较好的也多出现在历史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如西安曲江、河南开封。就湖南省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的大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此种模式具有得较大优势。大湘西地区“‘非遗’中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民俗等类项目,??可同旅游紧密结合,打造出“非遗”型旅游主导式文化产业的精品、名品,探索‘非遗’型旅游主导式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之路。[6]”一些有实力的文化景区将文化景观、民俗风情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商品之中,设计制作出了文化品位较高的文创产品。湘西的民族织锦包、织锦袋、风光壁挂及各种织锦工艺品,集山水风光与民族风情于一体,就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风味。

当然,此种模式由于需要对文化元素进行有效提取并将之符号化,这决定了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生成转换的较大难度。如果缺少文化元素识别能力或者缺少符号化能力,这种融合型的发展模式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最高形态。

(二)旅游产业价值链延伸型:旅游与演艺业融通

旅游与演艺业的联动模式是以旅游业为核心,借助旅游区域文化消费较为旺盛的优势,通过与文化企业合作而开发出的文化内容产品。它是以旅游产业价值链延伸实现旅游高附加值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价值在于,旅游演艺可以增加旅游区域内吃、喝、玩、购、住等旅游消费的支出,经济带动效应较大。同时,由于旅游演艺的品牌化及季节性不明显特点,客观上可以缓冲旅游景区淡旺季的差距。

自中国第一个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项目《印象·刘三姐》获得成功之后,全国各地兴起了以实景山水为背景的旅游演艺热。如今,旅游演艺已在湖南开花结果。张家界天门山推出的《天门狐仙》,就是将张家界的山水与湖湘文化进行融合而诞生的一个不可复制的文化创意产品。湖南省湘西凤凰景区的《我的湘西》、《寻梦凤凰》和《山风鼓韵》等大型原生态文艺晚会虽非实景演出,但是因创意地展示出了凤凰独特的民族风情和阳戏、傩堂戏、茶灯戏等民间文化艺术风采,凸现凤凰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每天都吸引着数以千计的游客前往观看。

从这些成功的案例可以看出,旅游演艺应能够让游客形象、直观地了解当地民俗、典故和风土人情等演艺文化之魂。所以,要让演艺与旅游产生联动,就必须实现演艺文化产品的本地化。只有这样,演艺节目才具备不可复制性,也才具有长久的吸引力。因此,采用此种模式实现旅游及演艺产业的联动,关键是要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或现代风情进行合理的文化资源评估,并通过创意人员进行特质文化资源的深挖,然后才有可能打造出一台富有吸引力的演艺节目。

作为此种模式的另一种形式,旅游与娱乐消闲业的联动发展在城市文化产业升级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其中,长沙在选取此种模式上具有很大的优势。长沙的演出市场非常活跃,本土化特征非常明显,电视娱乐节目特别发达,加上长沙人民已经形成的夜生活习惯,这都是发展旅游消闲业的良好环境与条件。通过全力打造,形成国家性品牌,长沙娱乐消闲业必将对外地游客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从而促进长沙旅游观光业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价值链延伸型:后产品的旅游化开发

该模式主要是以文化企业为核心,通过内容产品的品牌化,开发旅游后产品。文化产业的内容产品普遍具有“火车头”效应:一个成功的文化内容产品往往能够带动衍生品或后产品的系列开发,从而实现文化内容产品的高附加值。就目前国际上对于文化产品的后产品开发模式来看,成功的文化内容产品的价值链大多会延伸至旅游业。例如美国的迪斯尼公司开发的迪斯尼乐园就是一个典型。在国内,也出现了像杭州宋城的网络游戏主题公园,它成为国内网络游戏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经典案例。以内容驱动的旅游后产品开发形态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主题公园及影视节日。影视传媒、动漫是湖南文化产业的优势品牌,故而这两种形态在湖南均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

湖南省目前的动漫主题公园主要有长沙的喜乐地动漫欢乐城、张家界的卡通乐园。后者是宏梦公司以《虹猫蓝兔七侠传》为依托而开发的动漫主题公园。这些动漫主题公园的出现,一方面实现了较为可观的旅游收入,另一方面也为湖南“动漫湘军”提供了一个个展示自我形象的大舞台,为动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寻找到了绝佳的突破口。不过由于这一联动模式属于前端内容产品驱动型,需要依赖于不断地开发出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内容产品,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前端的内容产业,并使之品牌化。近几年,湖南动漫业受到国内其他动漫产业大省的冲击,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谷的发展阶段。动漫主题公园的开发几乎陷于停滞,既有的主题公园也因为缺少新的动漫形象致使盈利能力持续下降。当然,困境虽然存在,但突围并非毫无希望: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动漫产品的创意开发力度,不断推出优秀的动漫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也应突破思维限制,利用优势发展其他合适的主题公园。金鹰卡通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开发出的系列麦咭形象,现已初具规模,并开始向卡通主题公园延伸。这一生产“动漫明星”进而进军旅游业的思路就值得借鉴与推广。

在实现湖南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战略举措中,也不应忽视影视节日与旅游业的联动潜力。中国(长沙)金鹰电视艺术节对于长沙观光旅游的拉动效应就已经得到了经济数据的支持。该艺术节在每年举行期间都为长沙的旅游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在每一届金鹰节举办期间,各省市代表、嘉宾、演艺人员、记者几千人汇聚长沙。同时,艺术节因具备强大的时尚性、明星效应及文化艺术魅力,更是吸引了大量的各地年轻人前来参加艺术节的各种活动,由此也带动了长沙的旅游观光及休闲产业。据统计,在每年的艺术节期间,长沙市所有四、五星级酒店入住率高达90%以上。每届金鹰节给长沙增加旅游会展经济将近6亿元[7]。当然,由于金鹰艺术节节目外的附加内容及相关衍生品开发的力度不够,所以艺术节对旅游产业的带动效果及整体效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文化产业场区景点化模式

文化产业的景点化是指文化产业基地、园区通过产业链延伸方式,主动扩展其旅游功能,实现二者的联动发展。这属于文化产业的外延产品的开发。这种开发之所以可行,主要是因为作为原创型的文化产业基地,产品所具有的突出的创意性与艺术性及高科技性,往往也因此而成为大量文化产业爱好者心目中的旅游目的地。这一模式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原创艺术集聚区或文化产业园区的旅游目的地化。二是影视基地的景点(区)化。

湖南省内目前在文化产业景点化方面的实践已经迈开了步伐。作为首批入选国家智慧城市的长沙梅溪湖片区,长沙市政府投入巨资竭力打造成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聚居地。与此同时,梅溪湖的旅游功能也在迅速地提升。此外,作为文化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三的长沙市,城区内文化产业园林立,呈现出产业集群的格局。针对这种态势,未来我们可以考虑将长沙城区的几大文化产业集群(园区)按照功能进行整合,分为岳麓艺术品产业集群,雨花区出版产业集群、体育产业集群,天心区文化娱乐集群,芙蓉区报业产业集群,星沙影视产业集群,并通过完善各种配套设施而赋予其旅游功能,带动各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在影视城的开发方面,全国影视基地建设的热潮也开始席卷湖南。长沙市《2013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显示,望城区将修建“东方影城·封神榜文化创意产业园”。根据湖南东方影城置业有限公司的规划,东方影城将投资125亿元人民币建成几大旗舰项目。其中五部《封神榜》拍完,将留下五个“人间仙境”般的实景场景,从而构成封神榜影视主题园区。这些主题园区均可用作旅游体验。根据开发投资方的初步预计,园区年接待量为300万人次,以200元的人均消费额度计算,此项旅游体验将为影视城带来6亿元的收益[8]。此外,湖南还有几个影视基地正在规划中——长株潭国际影视文化产业城、 浏阳河影视文化园、张家界生态影视文化基地。这些影视基地的规划也明确地提出了基地旅游景点化的目标。

(五)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在营销环节的联动发展模式

对于旅游业这种资源低耗型产业而言,营销成本决定着旅游业盈利的状态。在旅游产业营销中,成本最高的是寻找新客户。故而,有效地寻找客户并最大程度地节约营销成本,就成为了每个旅游企业所竭力追求的境界。文化产业中的影视传媒及图书出版具备良好的信息传播功能,在帮助旅游企业寻找客户,实现产品顺利营销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所以旅游业在营销环节上谋求与文化产业的联动几乎是理所当然的。目前,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在营销环节的联动发展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影视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推介。影视业与旅游的结合模式主要是以影视内容产品为先行,通过影片中所体现出的旅游地的风景、民俗及其他旅游文化元素以艺术的方式进行宣传推介,从而促使观众去消费旅游产品。不管是旅游景区提供拍摄场地,还是以投资赞助的方式将旅游产品植入影视节目中,均能达到宣传旅游产品的目的。影视业与旅游业的联动目前被公认为是影视业降低投资风险与旅游业扩大宣传,提升产品知名度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湖南省内的案例来看,湘西永顺县王村就是因为被选为影片《芙蓉镇》的外景地之后才为世人知晓而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据统计,当地的旅游业收入在2001年就达到3300万元[9]。此外,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拍摄地也因节目的播出而为广大观众所知晓,诸如灵水村、沙坡头、普者黑、岳阳平江等地立刻成为了旅游者热衷的旅游目的地[10]。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宣传效应,《爸爸去哪儿》第二季拍摄开始之际,节目组即收到了国内外3000多个景区的拍摄邀请[11]。

二是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网络化。此种模式是利用网络新技术为旅游营销提供新的渠道与平台。携程旅行网通过网络数字技术与传统旅游业的结合,开创了“网络技术+旅游”的运营模式,成为了盈利规模超前、稳定性最好的互联网公司。在创立后短短四年时间内便逼近传统旅行社几十年的发展规模[12]。湖南省旅游品牌虽具有绝对性优势,但是同样也需要良好的营销平台与渠道。所以,随着湖南省做大做强旅游业的战略实施,旅游与数字网络媒体的结合将会向纵深发展。目前来看,湖南省的各大景区基本上都与国内较大的旅游网络营销平台,如携程、同程及驴妈妈、途牛等旅游网进行合作。这使得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更为畅通。不过,也应该看到,省内网络旅游销售平台的建设尽管在快速推进,但是市场认可度并不高。面对既有的发展成熟、竞争力强的外省旅游营销网络平台,湖南省应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极力探索出新的价值实现模式。

四、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

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联动发展,不管是以旅游业为核心链向文化产业靠拢,还是以文化产业为核心,将产业链向旅游业延伸,都需要相关政策的保障及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这就要求政府在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中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并创造良好的政策、服务环境。这里仅提出以下四点思路供决策者参考。

一是应该出台相应政策,保护旅游资源及扶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只有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才能保证旅游创意开发的可持续性。尽管从理论上来看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效联动有利于资源的延续,但是受资本的逐利性质决定,企业在进行文化创意开发时,往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对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或破坏性开发。故而保护旅游资源的责任应该落在政府相关部门的肩上,通过出台政策,对旅游资源的开发预先画好红线,让开发者有法可依,清楚可为与不可为的界线。另一方面,应该明确重点与特色,做好区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的统筹规划。在规划中,应将湖南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尽可能地实行差异化的发展定位。例如湘西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长株潭中心城区重点打造现代创意设计旅游;衡阳炎陵以衡炎高速为纽带打造赤帝文化旅游圈,等等。各区域的发展应该相互依托、相互拉动,实现互利共赢。

二是应建立省内跨区域的产业联动发展机制。湖南省各市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很不平衡,同时也各具特色。面对这种状况,主管部门必须用国际化视野谋划和整合区域文化产业及旅游业,实行跨区域联手打造精品文化产业项目与特色旅游产品。各市州应该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协作领域,相互开放区域文化旅游市场,使文化产业的各要素能够在各市州进行自由的流通,与旅游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

三是应注重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联动发展是一项技术与经济融合的文化经济模式的创新,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因为这二者的联动,很多情况下都依赖于文化创意能力,以此实现旅游产品的文化个性凸显及旅游营销模式的创新。对于人才的培养,湖南省已经初步形成了高职院校培养为主,社会培训为辅的人才培养格局,但是具体到培养的内容及方式来看,目前的创意人才培养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切实的引导政策,促进高校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促进高校与文化企业合力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使创意人才的培养与创意实践形成零距离接触。

五、结束语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强烈的互动关系,文化产业需要旅游业作为载体,而旅游业则需要文化的灵魂并借助文化产业的平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联动将有利于二者的共同发展。湖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的系列瓶颈问题,客观上需要取长补短,实现二者的联动发展。依据产业融合和产业链理论,结合当前国际及国内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将湖南省可资利用的联动发展模式归纳为五种类型:产业融合型、旅游产业价值链延伸型、文化产业价值链延伸型、文化产业场区景点化模式以及营销环节的联动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双方企业实体的管理特点与技术特点的制约,二者联动发展的具体形式及细节将会是多样化的。同时,实现两大产业的联动发展也需要做好相关的顶层设计,提供配套的服务,尤其是需要在创意人才的培养方面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办法。

因为说到底,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联动,依赖的仍然是内容为王及创意制胜。本文在如何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做好具体的顶层设计以及如何为两大产业的联动发展提供足够的创意人才方面虽有所论及,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尚难以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希望广大关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及关注湖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的专家学者能够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求得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论大湘西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2009,(6):114-116.

[2]郑高明.产业融合: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23.

[3]张琰.生产业创新问题研究:基于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视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

[4]花建.论文化产业与旅游联动发展的五大模式[J].东岳论丛,2011,(4) :98-102.

[5]袁俊,刘建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 (5) :123-126.

[6]王淑贞等. 大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方式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4,(3) :20-23.

[7]王玉玲.基于旅游偏好分析的影视旅游产品开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8]谭锦屏.湖南望城拟投125亿 建中国首个4D影城[N].文汇报,2013-05-23(B07).

[9]尹媛媛.湘西题材影视剧与湘西旅游业发展相关性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

[10]宋任智.从《爸爸去哪儿》看电视节目本土化[J].新闻世界, 2014,(2):87-88.

篇3

关键词:心理学;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动机;旅游需要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由满足自身的基本生存需求转变为追求精神享受与物质享受并存的状态。在物质需求满足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诉求,旅游自然就成为了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最佳选择,如在忙碌的工作之闲,出外走走看看;专门抽出整段的空闲时间,环游世界;背起行李,做一个悠闲的背包客,走遍美景……这些都是人们热爱旅游的表现。在人们发起的旅游热潮的大市场中,旅游企业要想在旅游市场中立足并且做大做强,就必须紧紧把握住旅游者的旅游心理以及当今旅游发展态势。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在旅游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活动,旅游业也成为世界公认的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的同时,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就成为了旅游业开展成败的关键,旅游产品的打造也成为了市场竞争的焦点所在。当前,各旅游企业纷纷想出妙招,将普通的旅游资源附加上特有的文化因素、地域特色、特定群体等,打造出独一无二的特色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这些都体现了旅游组织者紧紧抓住旅游者的旅游心理。心理学研究与旅游业发展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心理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与发展使得旅游开发者能够准确分析旅游者的心理,把握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从而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创造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在这种趋势下,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新思路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二.心理学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其研究涉及认知、情绪、行为等许多领域,心理学与其他学科有极大的交叉性与包容性,将心理学应用到旅游业中,形成了旅游心理学。旅游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旅游和旅游业的一门新型学科,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产生及发展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者心理、旅游工作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管理心理、旅游地居民心理、旅游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心理问题等等[1]。在现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研究旅游心理学有助于旅游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不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旅游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旅游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领导的艺术,能为科学地开发旅游资源和安排旅游设施提供心理学依据,有助于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的竞争中获胜,开拓出更多的新颖、独特、能紧紧抓住旅游者的旅游产品。

现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可持续提供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尤为重要的。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旅游市场的可拓展空间,还要充分的抓住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心理倾向,把握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旅游动机,从旅游者的角度充分地开发出独特的旅游产品,实现人性化与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逐渐增多,游客的需求逐渐显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只有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新角度、超越性的开发,才能不断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确保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多种需求,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已经成为旅游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在现今旅游心理学研究逐渐深入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以心理学的原理为依据,从心理学的视角发现旅游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创设一种富有吸引力的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新视角——心理学视角,来更好地认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注重旅游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多层次性,找到新形势下旅游资源开发的突破口。

三.基于心理学视角的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分析

(一)现今的旅游资源开发依据

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核心,以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力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2]。目前所了解的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区位论、经济学与市场学、特色发展、旅游者行为、增长极、点轴开发、网络开发、景观生态学和系统理论等。这些都是从经济的角度去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根据以上的理论基础,目前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模式主要有根据地域分异规律,构建最鲜明的旅游特色;根据区位论,确定最佳的区域旅游开发模式;根据系统论,制定最优的开发结构体系;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发展模式等等[2]。作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撑体,旅游资源开发已经成为各地区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另外,依照资源类型对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探讨也是从功能角度的一种认识途径,根据资源类型进行分类的旅游开发模式主要包括,以知名景区为依托的开发模式、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开发模式、以便利交通为依托的开发模式等等[3]。

以上介绍的旅游开发模式都是对旅游资源本体价值的认识,是从旅游资源方面来进行分类。这些能够发挥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潜力,我们可以通过旅游地营销、公共媒体宣传、对旅游地进行舞台化建设等等,来促进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

但是鉴于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以及旅游者的旅游品位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经营者,不仅仅要从经济的角度去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更应当多多关注旅游者这个群体的变化,抓住其心理需求,从旅游者心理的角度去进行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从新的角度去开发旅游资源,找到与其他竞争者不同的创新之处,抓住顾客的需求心理,才能够在市场上迅速占有一定的席位,并争取更多的客源。

(二)基于心理学视角的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动机对旅游活动的影响甚大。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多样性、层次性、发展性、交叉性与周期性等对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对旅游活动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旅游心理学研究逐渐深入的形势下,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也逐渐增加。从一种创新的视角——旅游心理学的角度来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分析讨论,来发现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思路,这一视角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拥有比其他旅游开发模式更大的优势。

1.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旅游资源开发,能够充分的把握旅游者的旅游心理,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全新的视角。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心理变化与行为走向都给旅游企业与旅游服务者以启示,把握住旅游者的旅游心理,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寻找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思路。

2.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有助于旅游企业有针对性的展开旅游活动,增强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使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中立足。旅游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和买方市场的形成,使旅游企业间竞争的焦点集中到争夺旅游客源市场上。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运用心理学原理去分析旅游者的心理趋势,了解其需要和变化,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凝聚团队的力量。这些能够为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强大的基础和动力。旅游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拓展其市场,赢得客源,争取旅游者,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要。把握旅游者的旅游心理,旅游企业采取各种营销手段激发旅游者的心理反应,激发起购买欲望,促成购买行为的实现。

3.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旅游资源开发,能够为科学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心理学依据,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应当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导向,为旅游者创造独特的经历和体验。安排旅游基础设施方面,要注重旅游设施建设的心理因素,考虑旅游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给旅游者提供方便、舒适的环境,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4.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有助于创新旅游产品,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同大多数的产品相比较,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特性,即无形性、季节性、不可储存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独特性等等,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旅游产品还具有心理性。研究旅游心理学有助于旅游业提供满足旅游者现实的和潜在需求的旅游产品,为旅游企业提供把握旅游需求的理论依据,给旅游企业打开旅游产品创新的思路。

5.基于心理学视角来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有助于提高游客满意度,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转变旅游服务观念。通过对旅游心理活动的分析研究,为了旅游工作透过现象深入地了解旅游者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心理学视角的旅游资源开发,能够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工作者的服务心理也是旅游活动能够成功的关键。旅游心理学正是从旅游管理心理、员工心理的角度,引导员工培养良好的心态,与旅游者建立良好的关系[3]。

6.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有助于构建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开发商和当地政府之间的和谐关系。旅游资源开发,必须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开发商和当地政府多方之间的关系。在旅游项目开发中,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心理会发生很大变化,旅游心理学对在这一过程中旅游地居民的心理变化进行关注、研究,找出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为政府制定旅游政策、旅游开发商的发展决策,以及旅游地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等提供理论依据[3]。

四.基于心理学视角的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旅游者的旅游心理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消费结构的转变则显示了旅游成为了人们生活消费中的重要部分。旅游这一消费行为是人们在业余闲暇时间,在可自由支配的费用的前提下,在渴望外出活动(观光、游玩、休闲、度假等)的心理需求的支配之下所进行的活动。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研究显示,人的行为的产生,其直接的心理动因是其动机,而对于产生动机尤其是旅游动机的原因,大部分研究认为是人们的需要[4]。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从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几个方面来看,旅游者的旅游心理无外乎也就是根据这几个层次的需求层层递进,逐渐上升,由生理到精神各个方面。就目前我们所了解的旅游者的旅游需要,主要包括求健康心理、求知心理、交际心理、购物心理、业务往来心理、探险猎奇心理、研究考察心理及其他心理,这些都是由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所推动进而发生的。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旅游的动力,动机的产生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旅游需要(内部条件),二是目标刺激(外在条件)。其中以旅游需要主导的旅游动机成为心理类旅游动机,它对人们的旅游是一种推力;以旅游目标主导的旅游动机称为目标类旅游动机,它对人们的旅游是一种拉力[5]。由这两种动力的组合,激发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而构成了旅游者进行旅游行为。

在现今,人们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最初的简单的观光游览已经不能够满足多数旅游者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着重于在旅游过程中能获得身心全方位的放松,并倾向于休闲度假、体验、寻求惊险刺激、冒险求真等项目,对于旅游产品的个性化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旅游企业带来极大的挑战。旅游企业要想在旅游市场上立足,就必须充分地开发旅游资源,满足游客需求。通过对旅游者的旅游心理的准确把握与深入分析,细分旅游市场,把握市场定位,开发出能够满足各类旅游者需求的旅游资源,努力提高旅游者的游览质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进而推动我国的旅游市场快速、健康发展。

(二)旅游资源开发中旅游者的需要及动机分析

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就是发现人们的需求并契合人们需求的过程,旅游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就是人们的旅游需求,旅游资源开发的最高标准和最终归宿也是人们的旅游需求[6]。开发旅游资源的最终目的就是生产出能够满足某类旅游者的需求的旅游产品,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客源,充分地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以吸引其他更多的旅游者,稳定并拓展客源市场。

1旅游动机和旅游需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随着旅游活动成为大众化的活动,旅游业也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发展迅速的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近年来,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旅游企业日益注重对旅游者的调查与回馈总结,试图从旅游者活动的角度去开发旅游资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旅游者的活动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以固定居住地为轴心向外延伸并未满足个人消费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7]。由旅游者个体的需要产生旅游动机进而做出相应的旅游消费行为,这一关系链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研究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旅游动机是十分必要的,从旅游者消费行为理论出发探讨旅游者消费动机的差异性与旅游需求的多层次性所引起的旅游消费行为的不同,从而揭示对旅游者动机与消费行为匹配的新认识,从而确定目标旅游市场,开发相应的旅游资源。

人们通过旅游能够满足自己回归自然的需求,在大自然的清新环境中体会河流、山川、森林、海滨等的美丽景色,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回归本性。通过旅游能够满足人们追求生活新鲜感的需求,帮助人们摆脱孤独感和压抑感,帮助人们充分展示自我。充分抓住现代人们通过旅游来满足自身求补偿的心理需求,根据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需要,能够帮助旅游企业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准确把握市场动态,了解市场需求,开发出赋予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眼球。

2旅游动机的多样性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多角度性

心理学认为,动机会直接产生行为,旅游动机是产生旅游行为的直接原因。目前关于旅游动机的定义是众说纷纭,较为有说服力的是1999年谢彦君对旅游动机下的定义,他认为旅游动机是旅游行动产生的心理原动力,是旅游行动的驱使力量,它由旅游需要催发,受社会观念和规范标准的影响,直接规定具体旅游行为的内在驱力[8]。由于旅游动机的原发性,影响旅游动机的最大因素就是旅游者本身的个性化特征,即旅游者自身的个性化因子,主要包括家庭、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性格、气质、文化背景、国籍、风俗习惯、交往人际圈等的影响、这些都与旅游动机直接相关,从而使得人们的旅游动机根据人的不同特点而具有多样性,并且根据现今社会人们的旅游需求的变化,对旅游产品要求的高级化,也使得人们的旅游动机越来越趋向不同。这些都给予旅游企业以重要的提示,那就是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多角度考虑、全方位策划、从细节性出发,使得简单的旅游资源开发成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以满足顾客需求。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性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对旅游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例如,有对基本的自然风光、山川河流美景的追求;有对在享受美景的同时参与休闲体验的更高层次的需求等等。由最普通的观光旅游到景点精品游,到体验游到最高层次的享受生活游,旅行社可以根据旅游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发出不同的旅游路线,满足顾客需求。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充分的把握人们的需要层次,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开发出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满足人们的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及时的把握住人们需要发展的脉搏,准确地定位消费者的需要层次,准确地预见消费者的发展内趋势,开发出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旅游资源,开发迎合人们需要发展趋势的旅游产品。

另外,需要平衡理论[6]告诉我们,旅游资源的开发者在开发某一种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深谙各种人群的生活工作状态和旅游消费需求,掌握不同类别的旅游者群体所具有的旅游心理,从而做到旅游资源开发的有针对性,在抓住游客的心理需求的同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

五.基于心理学视角的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思路探讨

旅游资源开发,在当今旅游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必须求新求异,转变传统开发思路,寻找新的着眼点开发出能吸引众多旅游者的旅游产品。这就要求,旅游资源开发者抓住旅游者动机与旅游需求,把握旅游者的旅游心理,设计能够刺激旅游者旅游欲望的旅游路线,开发更多优质的旅游产品,创造属于不同群体的旅游者的旅游主题。从分析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设施建造的需求入手,研究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规划和旅游设施设计等问题可以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研究运用旅游心理学原理精心设计和安排旅游设施、创新开发旅游资源、合理组合旅游产品、可以使得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1]。

1.充分发挥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旅游者的旅游意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文化水平和程度的限制,旅游者的这一心理需求给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依据。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而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极具这一特点,并且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包罗了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管理学等多项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旅游业发展方面,旅游文化能够提高旅游品位,将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色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出来;通过各种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来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这也说明旅游组织者对旅游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开发水平往往成为旅游活动的成败关键。

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更多的是文化消费者,因此,旅游业的核心产品也只能是文化产品,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不仅要了解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和功能,还必须了解不同的旅游者对追求的文化特征,尽可能满足不同类别旅游者的精神世界的文化旅游需求。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属于社会人文资源,是旅游资源构成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质量的高低,对旅游产业的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充分的发挥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对旅游资源本身质量的高低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可以将开发地的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赢得旅游地居民的认可,并吸引旅游者的兴趣和眼球。如传统的手工工艺品的利用与开发,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既能够给旅游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也能够满足前往旅游的游客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兴趣。

2.通过改变旅游者的态度来影响其旅游行为,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满足旅游心理需求

旅游者的动机行为受其旅游态度的影响。态度的改变包括方向的改变和强度的改变这两个方面。例如,一个旅游者对某一种旅游产品或服务的态度从消极的转变成积极的,这表现的就是方向的改变;对某一种旅游产品或服务的态度从犹豫不决变得坚定不移,这就是强度的改变。要使旅游者改变对某种旅游产品的态度,最简便的方法便是改变旅游产品本身,然后以某种方式确保旅游者发现这种改变。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旅游组织者必须考虑到这一方面,全面地考虑旅游产品或服务对旅游消费者的意义。

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中,对旅游景区的布局、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服务的提供等方面都要充分地以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为前提来进行。开发有新意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大力宣传,加强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吸引旅游者的注意,进而激发起旅游者的动机,在此前提下,提供适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引导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如,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地旅游景区选择的名称的与众不同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则远远大于普通名称的吸引力,这就体现在改变人们对旅游产品及其提供的服务的知觉,通过改变人们的知觉,来影响人们对旅游产品的态度,进而促使行为的改变。

3.根据旅游者的心理需求精心设计旅游产品、合理安排旅游设施

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多样性的,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来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不同旅游需要。将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开发组合旅游产品,实行组合旅游路线售出;根据旅游者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特殊需求;旅游设施设备的建造与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旅游企业对旅游者的关注程度,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以为游客提供便利、舒适、满意的服务为基准,来具体安排旅游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徐文燕,赵艳辉.旅游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5.

[3]全华.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187-190

[4]徐雅琨.旅游需求的文化心理动因分析[J].学术试点,2010,(11):75-77

[5]权小勇.旅游消费动机的心理根据[J].经济论坛,2008,(1):70-72

[6]刘冬梅.旅游资源开发的心理学视角[J].商业现代化,2009:201-202

[7]张玉蓉.基于心理学角度的重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

篇4

关键词:PBL;“十二五”中职校长培训;问题;智能结构;要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104-03

“十二五”中职校长培训的大幕已徐徐拉开,其与往年的最大不同,是实现了职教校长培训与普教校长培训的分离。新的培训前景为中职校长培训摆脱传统的培训方式,实现量身定做的高效培训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与平台。中职学校虽然专业各不相同,但也存在许多共性问题,例如,招生与就业、校企合作、“双师型”师资培养、学生品德建构等。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培训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以问题为本”的教学理念,符合中职教育的自身特点。

一、PBL对于中职校长培训之价值

(一)PBL打通了中职教育的进出口两端

PBL最初源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卡斯西部服务大学和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医学教育,此后逐渐扩展至学校教育,成为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代表性的教学范式并开始进入普教校长培训领域。当前虽然对PBL的界定尚未统一,但综合地说,PBL是“强调把学习设置到负责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普通教育的出入口都在教育系统,而职教的出入口均是开放的。职业教育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遵循市场规律。把PBL引入职教培训,其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特征的培训方式有助于建立中职教育出入口两端理论和实践沟通的桥梁,这对于提升中职教育培训质量而言意义尤为重大。

(二)PBL契合中职教育的操作性

PBL是以中职学校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而开展的师生互动为特点,这与中职教育的操作性极为吻合。

1.PBL中职校长培训基本模式。从综合和普遍的角度看,可以将PBL的基本模式提炼为六个步骤:第一,呈现给学生的问题是未曾做过任何预先准备或者研究而初次遇到的;第二,呈现问题情境的方式应该尽量与现实中的一样;第三,当学生讨论问题时,可以根据其学习程度,自己开展推理,自己应用;第四,学生在研讨问题的过程中,识辨必要的学习领域,并将此作为个人化学习的指南;第五,学生在个人化学习系统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再用于研讨问题上,从而评估学习效果和强化学习;第六,学生总结在研讨问题和个人化学习中的学习所得,并将学习所得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中。

2.PBL中职校长培训变式。当培训对象转为面向成人教育管理者例如中职校长时,提供给他们的PBL模式所产生的变式为:学习的起点是问题;哪些问题是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将要面对的;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围绕问题设计的,而不是围绕学科组织的;学生个体在学习中承担主要的责任;学习主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而不是课堂授课。

二、PBL应用于中职校长培训之基石

因材施教原则决定了PBL的实施应深入分析其培训对象,即中职校长的智能结构。

(一)不同层次中职学校校长智能需求差异

当前,中职校长培训可以分为任职资格培训、在职校长提高培训、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等三个层次,呈现纵向发展的态势,故而中职校长智能需求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理应密切正相关,但在现实中这种正相关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

1.不同层次中职校长政治素养需求不存在显著差异。作为中职校长,必须具备丰富的政治知识、清醒的政治头脑,以保证办学的方向性。然而无论是拟任还是在任的校长,均已具有较长的教师职业生涯,在这方面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熟度,因此培训应着重于进一步的提高而不是基本知识的传授。

2.不同层次中职校长专业知识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中职校长知识结构一般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专项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四个方面。笔者对福建省中职校长的知识需求做双向表X2检验,得出X2(6)=18.99>X2(6)0.01=16.81,可见,不同层次中职校长的专业知识需求存在极其显著差异。这是由于培训者及参训者都意识到具体培训内容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并把它作为评价培训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力求在培训中更多地探究前沿知识。而各级培训课程设置上也不可能是重复的,因此知识需求的满足带有显性的特征。

3.不同层次中职校长专业能力需求不存在显著差异。中职校长的能力结构一般包括管理能力、评价能力、科研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笔者对福建省中职校长的能力需求做双向表X2检验,得出X2(8)=3.67

(二)基于中职校长智能需求的PBL设计

1.PBL培训类型与中职校长智能需求有较强的正相关。随着中职校长培训层次的不断提高,智能需求也呈上升趋势。参加任职资格培训的学员即将或刚刚担任校长,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教育经验,但是缺乏具体的管理经验,专业化程度较低,对校长工作缺乏感性的理解,因此培养他们具备基本的管理知识和能力也就成为培训的重心。

中职校长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学校管理经验。但是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就必须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因此中职校长提高培训的重点,应以树立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开拓新思路为主要内容。其特点表现为一方面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仍为校长需求重点,另一方面培训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均较任职资格培训更大。

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的培训对象是中职校长中的精英,培训层次最高,故而培训应以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成果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创新型、开拓型的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专家。研修应以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为重点的理论探讨,并通过考察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使其眼界更加开阔。

2.PBL培训使得中职校长智能需求更加合理。当前关于职校校长培训方式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多,各地在实践中也发展了多种类型的培训方式。其共同的特征均强调主体学习、启发学习、注重能力本位、素质本位等。笔者对福建省中职校长培训模式需求的分析发现,校长对常规的培训模式均没有显示出显著差异,X2(6)=7.93

PBL培训应注意为不同层次中职校长提供不同的问题。在任职资格培训中,问题的选择应该更加侧重其应用性,即在各种案例的基础上提炼出相关问题,再在案例解决的过程中总结并上升至理论。问题的选择注意代表性和典型性,并组织校长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把握解决问题各种思路和操作程序。

在提高培训和骨干培训中,PBL所涉及的问题中介性更加明显,成为理论性与操作性的结合点。应根据培训体系的需要,合理选择热点、难点、盲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问题蕴涵的理论基础,剖析各种条件和影响因素。对问题的研究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并与校长已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养成较强的管理能力。

三、PBL应用于中职校长培训之要件

PBL培训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在充分把握中职校长智能结构的基础上,其应用要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PBL培训问题的案例性

案例教学是中职校长培训中深受欢迎的方式,具有极强操作性的优点。但是,案例的个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其只能借鉴、参照而不能照搬,因此,PBL的问题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应在充分吸收案例教学优点的基础上,以问题为抓手,将其上升到理论层次,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指导性。

在确定培训方向的基础上,采取模块和专题的方式进行研修,坚持理论与一线办学困难、瓶颈问题相结合,项目式及案例示范培训,提供经典案例帮助参训校长破解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培训中案例研究的中介性更加显现,成为理论性与操作性的结合点,强于任职资格培训的模仿式案例。所选择的案例应有如下独特性:第一,培训的准备工作和案例的真实性,是案例教学培训模式有效实施的前提;第二,案例的选取、分类必须与中职校长的分类相对应;第三,专题性案例与综合性案例必须优化组合。

(二)PBL培训模块的针对性

“十二五”校长培训改革的重心从数量转向了质量,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品牌建设迫在眉睫。因此,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将成为增强中职校长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载体。要体现中职特色,PBL中职校长培训模块必须有极强的针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PBL培训应加强中职校长形势政策角度的意识与能力。中职校长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需要对职业教育形势政策有清晰的认识。具体到“十二五”中职校长培训,国家和省教育中长期教育规划关于职业教育部分的解读应成为培训的重要内答。

2.PBL培训应加强中职校长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与能力。校园文化对于职校来说,不仅是生存问题,而且是发展问题。职校的校园文化有共性和个性。共性方面,职校要通过校园文化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对企业要有忠诚度和执行力,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职业道德、职业修养等;个性方面,每个职校要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这与职校各自的专业设置紧密联系,如旅游文化之于旅游职校,建筑文化之于建筑职校等。通过培训,加强中职学校校长对校园文化尤其是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建设意识和能力非常关键。

3.PBL培训应加强中职校长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的意识与能力。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是中职学校迈向成功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中职学校也和普通中学一样,通过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满足教学和课改,实现办公自动化、图书馆信息化、多媒体技术应用等;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又有其自身特色。中职学校的学生全都寄宿,故而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还需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这就要求提高培训能够帮助校长形成学校整体的信息化方案,把行政、管理、生活整合成一揽子工程。

4.PBL培训应加强中职校长经营学校理念的意识与能力。校企合作始终是中职校长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培训要帮助校长搭建职业教育和企业联系的桥梁,例如:如何请企业人才参与学生培训;如何在教学中融合企业观点、看法和管理理念;如何加强营销技术;如何实现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对接等,均需要校长具有经营理念,才能实现中职学校作为教育和职业衔接点的性质。

5.PBL培训应加强中职校长德育和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德育与心理学是当前中职教育的热点和难点,是中职学校校长迫切需要解决的。当前中职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根据黄志章的研究,大多数学生没有理想信念,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还有一些学生缺乏法制纪律观念,经常旷课、逃课、早恋甚至参与打架斗殴;有的学生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情趣低下;也有一些学生自私自利,缺乏对家庭、集体与社会的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等等。而在心理方面,部分学生初二后即已分流,由于无法进人普通高中学习而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自卑的心理。这些都需要中职校长有足够的能力解决,相关的专业培训也就不可或缺了。

6.PBL培训应加强中职校长转嫁风险的意识与能力。中职学校的安全教育比普通教育更复杂。除了常规的校园安全教育,更多出了岗位安全教育。这方面容易被忽视,其实却是中职学校的热点问题。中职学校的学生参加生产存在潜在的风险,致使学校和企业都顾虑重重。如何化解这种潜在风险?中职校长非常希望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提供相应的案例以提高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

(三)PBL培训师资的多元性

1.高端专家引领。高端专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培训的高度。具体来说,“高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理论界的知名专家;二是业务指导和职业教育改革研究的知名专家,尤其是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以及职教中心的研究人员;三是一线学校的知名专家。

2.企业名流推动。职校的行业背景和行业标准要与全国乃至世界接轨,培训内容也要适时而变。中职学校校长不仅要管理学校,而且要经营学校。因此应邀请著名企业家、集团理事长来上课。从企业的角度分析“我的企业需要什么人才,管理上怎么做”等。这样就不仅为培训提供了新的师资力量,更为校长打开新的思路。

3.一线校长与教师互动。有研究者指出,“通常,培训者总是努力通过提升培训专家的水平来提高培训质量。这是一种专家能力取向的培训质量观。其培训方案往往只确定培训主题,而培训内容则完全由培训专家决定。这样,培训质量就完全取决于专家能力了”。其实,专家培训固然重要,但是并非唯一。有时候专家视角与受训校长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其专业化程度高且零散,与实践的融合相隔较远。而一线校长和教师的互动提供了实践交流的平台,直接展示了问题解决的路径,操作性更强。更有助于形成校长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四、结语

基于PBL的培训对于中职校长培训有较强的价值,但要切实发挥其价值,就需要准确而深入地分析每一期具体参训校长的智能结构,灵活有效地选择培训问题、模块和师资.实现PBL在宏观和微观方面的融合,这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海涛.基于问题的校长培训模式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2]刘长勇.实施案例教学提升中职校长培训质量[J].中等职业教育,2009,(4)

[3]徐国庆.基于工作知识的校长培训方案设计--以中职校长为例[J].教育科学,2009,(4)

[4]林宇.“十五”职校校长培训智能需求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5,(6)

篇5

[关键词]旅游管理;体验;培养模式

1 问题的提出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具有多学科相互渗透、知识面宽、综合性强等特点。现代旅游教育呼唤素质教育,它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核心。然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知识迁移能力低下、职业道德缺乏、“供需错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是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之一。传统教学机械记忆多,整理加工少;记忆结论多,思考过程少;知识背诵多,能力培养少;被动做题多,独立思维少;机械有余而灵活不足。如此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难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国际化竞争需要的。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1]。回顾近几年的研究,有关体验式教学的研究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及策略的探讨[1,2];二是关于体验式教学在具体课程中运用,如韩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的思考[3]等。有关体验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及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尚缺乏系统研究。以体验式教学为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的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相关知识学习的结合、理论升华与理论应用的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开拓出一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开放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 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理论依据在教学模式结构中既是独立的因素,又渗透或蕴涵在其他因素之中。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情知教学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论。

2·1 情知教学论

“情知教学论”是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用认知与情意相统一的观点来解释教学本质问题的一种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辩证统一,两者是同时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回路,即知识信息交流的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知识回路中的信息是教学内容,情感回路中的信息是师生情绪、情感的变化。无论哪一条回路发生故障,都必然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只有两条回路畅通无阻时,教学才能取得理想效果[2]。

因而“情知教学”重视发挥认知功能的反映作用,毕业论文 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达到接受、转化、储存的目的,而且同时发挥情意功能的动力作用,把学生的内驱力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借此支配自己的学习行为。

2·2 建构主义学习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4]。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属性。

3 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套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程序,但只能是相对稳定的,而不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基于情知教学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论,立足现代旅游业发展及国际化竞争的需求,结合旅游管理学科的本质特性、专业特点,构建如下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3·1 五项实施原则

一是计划性原则。要求教师上课前按照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综合化和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要求进行充分准备。医学论文 教学目标多元化旨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开放型人才,因此,教学内容不仅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也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职业道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相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二是民主性原则。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教师应该尊重、保护和关爱学生,通过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创造一种平等、开放、合作的民主化教学氛围,提升教学过程的人文价值。三是自主性原则。教师要发挥组织教学的能力,合理运用调控技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要把“教”落在为学生“学”服务的基点上。四是合作性原则。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培养团队意识等方式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只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才有利于实现体验式教学目标[5]。五是开放性原则,包括教学形式、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即不把学生局限在教室中,充分利用学校、社会为学生提供的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去观察、探究、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教学过程的开放,则是鼓励学生开放式的思索、开放式的提问,教师要灵活多样地利用这些“开放事件”,将它视为宝贵的机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师可以选用国内外比较权威的多本教科书、报刊、网站作为教材的主要资源,形成开放式的知识体系。以上五项原则相辅相成、有机融合,是情知教学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论具体运用到实践中必须遵循和掌握的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才能进行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安排。

3·2 教学过程的组织

3·2·1 教学环境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熟悉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会展中心等相关旅游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为使学生了解、认识企业所处的复杂多变的环境,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亲身体验企业的经营决策、营销策略、团队建设、企业间的竞争与协作等,可以实施“模拟沙盘”教学。

除了建设基本的多媒体教室外,还要求组建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实验室,购买相关的模拟沙盘和ERP学习软件,组织“沙盘模拟对抗演练———ERP理论学习———软件学习与操作———情景教学”等系列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学环境建设还要加强与社会各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有条件的可以建设户外拓展训练场所,或者与有关拓展训练服务机构合作,对学生进行团队协作能力、意志力、耐力的训练,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参与意识,认识自身潜能,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毅力和耐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 教学活动创新

3·2·2·1 教学内容创新

教材选用的创新 改变只使用一本教科书的习惯做法,选用在国内比较权威的本教科书、报刊、网站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形成开放式的、更新更合理的知识体系[6];改变教材选用的“本土化”,适当参照和引进行业标准。如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酒店管理PDP(Profession Develop Program,职业发展项目)核心课程———酒店员工管理、酒店团队管理、酒店财务会计原理和实务、酒店业营销分析和酒店业营销策划等都可以作为教材在教学中适当引进;美国饭店业协会教育学院的“美国注册饭店管理师”的培训课程也可不同程度地引进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常规教学中[7]。

课程实践性环节的创新 课程实践性环节可以达到学中练、练中学的效果。旅游管理专业中诸如《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可以采用现场教学、课堂模拟操练法、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法,以弥补传统课堂讲授和实际业务操作相脱节的缺陷。

主题教学活动的创新 改变传统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方式,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确定一系列既满足教学需要,又满足学生求知欲的主题教学活动,也可由学生小组主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

3·2·2·2 教学方法创新

选择教学方法时,强调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发挥学习团队的作用和形成学习型组织、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降低教学成本。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知识竞赛法、创业大赛法、角色扮演法等。无论采用何种具体方法,其教学活动都具有某种相似的规律,体现了体验式教学的一般流程(图2)。

注:参考广东商学院ERP实验中心模拟体验式教学方法,有改动。案例教学法 《饭店管理概论》、《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公共关系》等课程都可应用此法。它一般是教师就实际中的某一典型的管理或政策问题,只为学生提供背景情况,并指出面临的困境或几种选择,但没有惟一的正确答案,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

角色扮演法 在涉及服务理念与服务技巧、管理方式与领导风格等问题时,可使用角色扮演法。教师应善于总结与点评,可以使同学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对专业知识和服务技巧的认识与理解。知识竞赛法 对于一些理论性不强而又知识密集的课程或章节,如《导游基础知识》,可采用知识竞赛法。因竞赛具有对抗性,能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创业大赛 为使学生综合掌握及运用某门课程,激发其创新能力,创业大赛是个有效方法。如《餐饮管理》课程可以“开一家赚钱的餐厅”为主题开展创业大赛,要求学生对餐厅选址、功能区设计、菜单设计、财务预算、营销决策、CIS设计、人事管理等方面提出方案。

专业技能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举办鸡尾酒会、导游大赛等专业技能活动,既可丰富校园生活,又可以检验学生组织能力、服务技能、操作技能等综合能力。

社会服务 对于地方大型的社会活动,学校应支持和鼓励学生以自愿者身份参加实践,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起到传播地方旅游文化、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的。

3·3 教学管理创新

3·3·1 教学组织创新

学生的组织 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学习活动有不同的学生组织形式。可将4-5名同学编成一个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竞赛式学习,学习过程由各小组联合策划与自主实施,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也可以模仿企业环境,将小组成员按其专长进行CEO、市场销售总监、财务总监、客服代表等角色分工,使每个学生既能全面把握企业的运作与流程,又能深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可以模仿市场环境,将每个小组命名为不同的公司,组成一个模拟市场,进行市场博弈式学习,使学生们了解企业的生存环境,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业务实操能力。所以,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者与教学活动实施者的双重身份。

教师的组织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灵活地、态地组织相关课程教师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之间既分工又协作,共同承担体验式教学工作任务,并在教师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决策、尊重产权、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行为规则。

3·3·2 教学管理创新

随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换,教学管理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以教师管理为主转向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学活动的设计、协调、监督、控制与评估的职责主要由教师来承担,具体学习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则主要由学生来承担。

3·3·3 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为了对体验式教学成效进行科学的评估,工作总结 需改变只由一张试卷评判教学质量的僵化做法,采用主题活动、实践学习、课程测评等综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价的适应性、多样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为此,需研究制定“教师工作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考核方案”、“学生学习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考核方案”(具体的评价指标本文暂不进行讨论),并付诸实施。在评价实践过程中还需不断地反馈,对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适用性进行修正与调整。

4 结论

体验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不只是教师教育模式的一个转变,还蕴含着教育思想的重大变革,它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全面高效培养复合型、开放型、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各学科各专业都可在体验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与要求,对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环节进行调整修改,从而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的现代教学模式,需要反复地进行理论上的研讨和实践上的总结,它的存在、发展、完善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方能实现。

[参考文献]

[ 1 ] 肖海平,付波华.体验式教学: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研究,2004,(1):9-11.

[ 2 ] 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49-51.

[ 3 ] 韩萍.心理健康教育呼唤“体验式教学”[J].黑龙江教育,2003,(10):34-35.

[ 4 ]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育的理论基础[J].中学语文教育,2002,(8):58-60.

[ 5 ] 姚声远,于越.“五环节教学模式释要”———“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探索,2002,(6):12-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