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2: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命的感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喂养公园流浪猫的婆婆、用心窝暖着小鸟的男孩、爬山涉水的采药人……这一期,我们关注“生命”这个主题,在一幅又一幅的爱的画面中,领略生命的宝贵和永恒。
喂猫婆婆
阿 浓
这是一个游人不多的公园,却生活着一群猫儿。
这些猫儿可能是附近人家丢弃的,也可能是公园里大猫儿的下一代。
它们日间躲在阴凉的地方睡觉、嬉戏,晚上便在路旁等着享用它们的晚餐。
供应晚餐的是一位老婆婆,她每天晚上准时在公园出现。
她一手拿着雨伞(雨天遮雨,晴天当拐杖),另一只手拿着一个大胶袋,里面装的是猫儿的食粮。
猫儿们一见她来,便从四面八方窜出,亲热地向她打招呼,发出甜甜的的叫声,有的还在她脚旁绕来绕去,竖起表示欢迎的尾巴。
婆婆先在地上铺一张小小的报纸,然后舀一碗饭在纸上。她沿着公园的路径布施了一处又一处,每一处都有猫儿欢迎。
婆婆的家离公园不远,她只有一个孙儿,是行船的海员,一年才回来一两个月,婆婆独自过着寂寞的生活。
后来她在公园散步时,发现了这群没人喂养的野猫,便发了善心,每天送饭给它们吃。
猫儿的数目似乎越来越多,婆婆买米买鱼成了不小的负担。她应征做了一份钟点女佣,帮人家洗衣煮饭赚钱。
可是有一晚公园的管理人员在路旁等候着婆婆,请她到办公室有事商量。
管理人员自我介绍姓陈,他对婆婆的善心表示欣赏。不过他向婆婆提出了园方的忧虑:公园的猫儿已越来越多,今年差不多是去年的两倍,如果再这样繁殖下去,公园迟早会成为野猫世界。他希望婆婆停止喂猫,没有食物,猫儿的数目便会减少。
婆婆起初一言不发,后来忽然站起来拿着雨伞便走,她临走丢下了一句话:
“你想猫儿们都饿死么?”
第二天老婆婆还是依时前来喂猫,她对猫儿们说:
“你们放心,婆婆不会让你们饿死!”
那位陈先生再没有对婆婆说什么,有时碰见她还微笑点头。不过他正准备跟政府的兽医官联系,看能不能为猫儿们做一种手术,使他们不再生养小猫。
因此只要你晚上到这间公园去散步,你仍可看到人猫之间浓浓的情意。
(选自《因臭得福》,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2年版)
牵手阅读
动物也是生命,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婆婆用自己微弱的力量,为流浪猫撑起一个幸福的“家”,哪怕去“帮人家洗衣煮饭赚钱”也在所不辞。虽然管理员陈先生也曾“好言相劝”,但是,婆婆非但未接受好意,还一意孤行——“你想猫儿们都饿死么?”仍按时前去喂猫,在她的内心深处,早已将猫渗入了自己的生命。也正由于她的执著,改变了陈先生对猫的“敌意”,共同用爱心关照这些看似弱小的生命。
文中细节很感动人。婆婆喂猫的系列描写:动作(拿、铺、舀、布施)、表情(一言不发)、语言(“你想猫儿们都饿死么?”“你们放心,婆婆不会让你们饿死!”)等,无不感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再加上陈先生的衬托,使这幅“爱猫图”更温馨!
小鸟又活了
谷斯涌
有一个小男孩和妈妈住在村子里。一天,他到树林里去玩,看见一只小鸟停在树枝上唱歌。小鸟长得真美丽,歌唱得很动听。小男孩想:要是把它抓到手,该有多好!他悄悄地走近小鸟,一伸手便抓住了它。小鸟吓得直哆嗦,小男孩紧紧抓住不放;小鸟不再动弹了,他摊开手一看,啊呀,小鸟怎么变成一块石头了呢?
他望着手里变成石头的小鸟,心里很难过。他没有想过要弄死小鸟,只想把它抓来养在笼子里。现在,小鸟却死了。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伤心地流着眼泪,走回家去。
“你怎么啦?”妈妈问他。
“我捏死了一只小鸟。”男孩说,“我可不是故意捏死的呀!”
说完,他又伤心地哭了起来。妈妈叫他别太难过。她说:“小鸟是不能去抓的,但已经抓了也就不用着急,只要懂得真心爱它,用自己的心窝去温暖它,它是可以活过来的。”
夜里,妈妈让儿子上床睡觉,替他掖好被子。被窝里暖洋洋的,男孩一直把变成石头的小鸟放在心窝上暖着,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清晨,男孩被小鸟的啼声惊醒了。他摸摸身边,小鸟变的石头不见了。窗外,太阳升起来了。小男孩跑到窗前,推开窗户又看到了小鸟。啊,小鸟真的活过来了!它又停在枝头上唱歌。小男孩高兴地听着,这是他从来没有听到过的最美妙的歌声呀!
(据苏联童话改编)
(选自《晚安故事365(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牵手阅读
“小鸟——石头——小鸟”,多么美妙的音符!变成石头的小鸟又会唱歌了,这的确是件开心的事。你猜,这是什么原因呢?嘿,告诉你,“爱心”——真心爱它,用自己的心窝去温暖它,这是让小鸟活过来的“魔法”。
采药人
朱述新
夕阳西下的时分,年轻的采药人下山了。
在崎岖的山路上,他轻快地走着,不时还跳跃几步,仿佛一点儿也不累,浑身还有的是劲儿。
其实,像往日一样,他在晨雾还没有消散的时候就上山了。上山、下谷、穿林、越涧,他一天没有空闲,那满满一背篓草药可以为他作证。
他来了,带着一身的扑鼻清香——花香、草香、药香;他来了,背着满载的背篓,里面有甘草、茅草根、桂花、竹叶,有种种外行人说不出名字的草药。
他熟悉这里的山山岭岭,他懂得草生草长、花时花序、药性药龄。
每当采到一棵稀有的草药,他总是连根带梢地仔细挖出来,捧在手上,久久地端详,细眉细眼的脸上漾起幸福的笑容。
他爱山,山对他也总是慷慨的。
他爱药,心里都充满了药香。
他更爱人,治病治伤,送医送药,十里山乡谁不夸他!
高高的青山,出花、出果、出药材,也出人才哩!
(选自《中国儿童文学选粹(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第一版)
牵手阅读
高高的青山,除了出花果药材,还出人才——采药人。他不辞劳苦,上山涉谷,穿林越野,为的是把他的小背篓装满草药,为的是给人治病疗伤。爱山,爱药,更爱人,置身自然,他享受自然的美好和馈赠,救死扶伤,把善心传播,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感受美好的世界。这则小文朴实流畅,读起来像一首赞歌。
小狗待售
[美国] 丹·克拉克
如果你想受人尊敬,那么首要的一点就是你得尊敬你自己。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家宠物店老板在店门挂了张“小狗出售”的牌子。这种招牌通常很能吸引孩童的眼光。不久后,果真有一个小男孩走进店里询问:“要多少钱才能买到小狗?”
老板回答:“从30元到50元不等。”
小男孩伸手到口袋,但掏出的只有些零钱,他说:“我只有二块三毛七,我能看看小狗吗?”
老板微笑地点了点头,然后吹了一声口哨。这时从走道那端跑来一只狗妈妈,后面跟了5只毛绒绒的初生小狗:前面4只跑起来像是会滚动的球,但最后一只却是一跛一瘸地往前进。小男孩一眼就看到这只不良于行的小狗,他问道:“这只小狗怎么啦?”
老板解释说,经过兽医检查,原来这只小狗后脚残缺,这辈子注定要当跛脚狗了。小男孩听了之后兴奋异常:“我就要买这只小狗。”
老板开口了:“这只狗不必买,你若真想要,送你就好了。”
然而这话却使得小男孩十分不悦,他双眼直视着老板,语气坚定地说:“我不要你送我,这只小狗和其他小狗一样值钱,我会付足价钱买下。我现在只能给你二块三毛七,但以后每个月我会给你五毛,直到把钱付清。”
老板摆了摆手:“你何必买这只小狗呢?它又不能像其他小狗一样陪你跳,陪你玩。”
这时小男孩弯下腰,拉起左边的裤管,露出严重的扭曲畸形的左腿,他能站着全靠金属支架支撑。他抬头看看老板,轻声地说:“我自己也跑不快,这只小狗正好有个同病相怜的主人。”
(选自《草叶上的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牵手阅读
自尊、自爱、自强、自重,一切以“自”为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爱自己,还能奢求得到别人的爱吗?这只不幸的狗是幸运的,因为它得到了小男孩特别的爱。或许,爱小狗,更重要的是,他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爱残疾的自己——严重的扭曲畸形的左腿,他能站着全靠金属支架支撑!
中国德育:丁局长,您好!在《常州市学校德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中指出,该行动计划是基于常州市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和价值追求而制定的,能否谈一下常州市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丁伟明:感谢您对常州德育工作的关注,我市德育工作的价值追求是以学生为本,牢固确立儿童立场。学生是具有活力的生命体,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教育的主体。德育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怦然心动”,然而,现实中的德育往往重形式、轻实效,重外在、轻内化,重灌输、轻参与,恰恰把学生排斥在德育之外,把学生完全当作德育的客体。因此,以学生为本是德育出发点和落脚点。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人,而培养学生主体精神的前提就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具有批判精神、内心敞亮、个性鲜明、求真求实的人。以学生为本体现了公平、人道的社会价值诉求。公民社会是未来国家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参与意识、法治意识、人本意识、公平意识的个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能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中,体验到社会公平与人道,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人生的幸福,进而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中国德育:在走访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听到很多“生命教育”的声音,请问常州市采取了哪些措施推进生命教育?
丁伟明:从根本上讲,实施生命教育是落实“以学生为本”的需要。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然而,长期以来教育却忽视了这一根本任务,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当作考试的工具。实施生命教育正是为了摒弃教育功利主义,使教育正本清源。同时,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竞争压力不断加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面临严峻挑战,对学生生命的关爱被提上教育日程,由此,我们于2005年率先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实验工作。
为了让常州市的生命教育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我们实施了生命教育本地化的方案,致力于打造生命教育活动品牌。
一是生命教育周活动。自2007年起,我们将每年三月第二周定为全市中小学“生命教育周”。每年的“生命教育周”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例如,2011年以“关注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教育”为主题,开展《知心姐姐》公益报告会、67个菜单式生命教育系列公益讲座、禁毒教育宣传展;2012年以“生命成长,责任担当”为主题,开展生命教育课堂观摩活动、十四岁青春仪式观摩等活动。“生命教育周”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
二是“青春巡礼”仪式教育活动。十四、十八岁是生命成长的关键时期,为了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我们设计了以十四岁青春仪式和十八岁成人仪式为代表的“青春巡礼”仪式教育活动。“青春巡礼”活动旨在提高青少年自我成长的意识,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健康地步入成人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是生命成长体验营活动。每年暑期我们都会组织“七彩夏日,快乐成长”大型生命成长体验营,通过内容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的生命质量在快乐中得到提升。2007年我们开展了持续一个星期的体验营活动,围绕“阳光体育”“国防拓展”“与运动相伴,让健康同行”等主题展开,全市有一千多名中小学生参加。同时,我们还在全市开展“生命探索、生命挑战、生命互助、生命活力”等内容的布点式夏令营,几十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拓展训练、行军拉练、野外生存训练、文艺展示、趣味体育等活动。
四是主题教育活动。2005年起,常州市结合学校实际,围绕“感动中国年度十大杰出人物”评选活动,开展“感动校园,感动你我”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感动校园,感动你我”征文活动、“风采学子”“感动校园之星”“感动校园故事”等评选表彰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阳光、人性的美好,让学生更加关注生命、关注校园、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尊重生命历程、学会真诚回报。近年来,我们还开展了“美德少年”“杰出学生”海选活动。2011年起开展的“学生最喜爱的班主任”海选活动,吸引了全市四百多所学校、一万多名班主任、四十多万名中小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在活动中加深了沟通与理解,共同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中国德育:我们注意到《常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近年来,常州市也非常重视公民教育,请问常州市是如何推进公民教育的?
丁伟明:我市公民教育主要以项目形式进行推进,首先我们会选取实验学校进行研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实验学校的范围和数量,使公民教育逐步走向深入,逐步向全市中小学校辐射。2005年7月,经申报,我市成为江苏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的试点城市。同年9月,我市确定了17所实验学校,共有42个班级、45名项目老师、2200 名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关键词:名著阅读 感受 生命的精彩
《课标》要求,初中生必须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名著阅读与欣赏的专题,这其实只是一个抓手,可以借此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名著阅读是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对学生语文素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量阅读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名著的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悟美,欣赏美,体会生活的乐趣和体验生命的美好。因为生命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它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教师的教学使命。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是息息相关的。那么,怎样引导学生体会名著的永恒价值、感受生命的精彩呢?
一.激发梦想 感悟理想的崇高美
理想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充满梦想和理想,让每一个教育角落都充满生命的活力。[1]引导学生营造梦想与理想,追求梦想与理想,实现梦想与理想,这是教育的职责。当前社会出现了信仰危机、道德危机、诚信危机,校园已不是净土,学生的精神领域需要净化和救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很好的教材。课本选了《筑路》和《生命的意义》两段,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可以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写读后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保尔不怕牺牲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保尔为了理想和信念,他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健康和生命,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壮!特别是他的名言,“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是如此地震撼人心。保尔的精神像火种,像路标,点燃了老一代人的理想之光,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年轻的一代。学生说,读了以后心潮澎湃,不能平静。他们在保尔身上看到了为献身理想而自强不息、抗争命运、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体会到了保尔为追求理想,飞蛾扑火、义无反顾的崇高。这样的名著阅读,借文本人物的思想言行来修养自我品德,让学生知道了人不能没有梦想和理想,有了梦想和理想,还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学生受到了很好的革命理想的教育。
二.启迪心智 体会思想的深刻美
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厚重的思想内容。在表现生活时,关心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批判社会黑暗势力,张扬人道正义的价值,有浓厚的时代特色。所以,体会名著就要体会它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的深刻之处。基于人生的阅历,生活积累和理解能力的局限,学生对作品的鉴赏和理解往往是肤浅和机械的。很难领会其中的蕴义[2]。教师要与文本先期对话,准确把握课文内涵。教材上有《西游记》的选文,学生特别向往孙悟空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这只是比较肤浅的认识。其实《西游记》是把最枯燥的说教,融入到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必定会和作者的思维感情产生碰撞,要借助语言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分辨真善美,假丑恶,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净化学生的灵魂。要向学生指出,整个西天取经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矛盾,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乐观精神和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腐朽。要引导学生认识孙悟空要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这是它自觉意识的觉醒,体现出对人的个体价值与人格的肯定。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获得了审美教育。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如孙悟空的师父是谁,最后拿什么换来了真经之类,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进一步高涨,在阅读中丰富了课外生活,生活更加充实美好。
三.燃烧激情 感受生命的坚韧美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尊重生命,向学生传递生命的气息,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精彩,应该成为教育的永恒目标。[3]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不仅要热爱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要善待同在一个蓝天下的其他生命。要有正确的生命观,对自己对别人对其他事物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完善的人格,才能健康成长。教师要有进行生命教育的意识。教材上有《鲁滨逊漂流记》的节选,教师要结合名著阅读进行生命教育,而《鲁滨逊漂流记》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它告诉学生,当生命濒临绝境的时候,生命的火焰会燃烧得越发炽烈,它能促使人释放体内所有的潜能,包括某些最宝贵的品质。文本中的鲁滨逊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惊心动魄的生命是多么悲壮,美丽!这个故事让学生大开眼界,感受了人战胜自然的强大的力量和生命的坚韧,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在绝境中求生存,这就是生命的价值!文本告诉了学生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摆脱困境。要学习鲁滨逊的坚忍不拔,不怕困难,勇于创新,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身临绝境时,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充满激情地活下去。要辨证地对待困难和挫折,要有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这是对学生最好的生命教育,也是价值情感的升华。
四.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的纯净美
经典就是经典,许多精彩深藏其中。学生如能深入文本,品味语言,将会获得良好的语感,带来丰富的收获和无穷的乐趣。体会语言美,就是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审美活动。教材选了《端午日》,可以把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边城》。这部小说的语言极富灵性,就像一脉纯净的、自然的、未经污染的来自远方的溪流,淡淡的,宁静的,悠远的。它既像散文,又有浓郁的诗意,是一首古朴隽永的田园牧歌。它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了生命的涵义,就是生命与大自然的和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来诵读。诵读中,如诗如画的山水,如歌如梦的爱情,渡船白塔,人面桃花已融为一体。而洁净如水的语言更让学生心灵沉醉。那语言和情感水融,在学生心中刻下了挥之不去的幻觉美。营造的意境,道不明却在阅读中感受得出。阅读中,可以进一步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将语句具体情境化,在创造中体悟语言的丰富内涵。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理思考,得到了教益和启示,有真实的感受和无限的回味。既体会了语言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又培养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生从有限的文字中得到丰富的旨趣,又在吟诵中品悟了语言的纯净美。名著对学生的精神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获得了宝贵的审美体验。
没有生命体验的教育,就不是完美的教育。名著的阅读,就要引导学生触摸到名著最感人的神经,从而感受到名著那深沉的震撼和久远的回味,体验“生如夏花之灿烂”,提升生命的质量。阅读经典,是对美好人性的开发与启蒙,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关爱与敬畏,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4],给自己生命以亮色。名著的阅读,也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的,未知的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学生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心灵碰撞中体验一切,要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去。只有让生活充实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参考材料:
之所以说这是一节有心流动的课,是因为这节课自始至终饱含温情,散发着智慧,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课从“苏州出美女”,是“古代出状元”“现代出科学家和院士最多的地方”开启,既体现了授课教师对地方历史与文化的了解与亲近,又渗透了社交礼仪教育。深藏其中的,是授课教师宽厚的人文情怀和超越学科教学的育人理念。随后,教师请学生“从上到下仔细地打量”老师,说说老师“哪一处地方长得最有特点”。这样的切入极其智慧,它既结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多数初中生私底下都会谈论老师的外貌,又有效地利用了借班上课背景下的现有资源――教师以自己为资源,“矮化”自己,让学生说一说老师身上哪一处地方长得最有特点,瞬间拉近了师生关系,课堂由此变得自由、轻松、安全,进而充满温情。
再看本节课的本体选择:向老师的肚子、脖子、眼睛和柳条。“肚子、脖子、眼睛”乃课堂之生成,而“柳条”则是教师预先设定。柳条,春天江南常见之物。这样的选择是留心生活,从生活中来,从最为常见之物开始,为着更温情、更诗意的生活而教,而学。
这堂课上,向老师说的话不多,他更多地是在充当组织者和学习者角色。作为组织者,他引出教学主题,提供语料(所有的例句均引自《围城》),借此激发和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并充分利用学生现场生成的比喻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归纳、总结、运用比喻写作规则,进行喻体选择陌生化、比喻写作圆润化和多感官博喻连珠等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品读、思考、领悟、写作、表达、倾听与沉思的过程中感受语言学习的快乐与惊喜。作为学习者,他和学生一道写比喻句,描写班里一位女生的眼神。由此,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经历学习之旅、体验智慧生长和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
这堂课上,向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安静地思考与写作:喻体选择陌生化环节,他留出了3分钟;比喻写作圆润化环节,他给了学生5分钟;多感官博喻连珠环节,他更是留出了8分钟,层层推进。不仅如此,向老师还邀请学生分享交流,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在分享、表达时,向老师认真倾听、及时回应,既风趣幽默,又温和敏锐。
向浩老师的这堂课,照亮的不只是一个课堂,还有所有在场者,包括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精神世界。它通过对一个教学内容的深度探究,让参与者体验和感受到“知(knowing)”的原初快乐和作为人的生命的惊起,也让在场的观察者看到和感受到了这种生命的惊起!我相信,凡是体验过“知”的原初快乐和感受过生命惊起的人,其生命将变得更加厚重,他也格外珍视这种精神愉悦。并且,长时间体验这种“知”的原初快乐的人,他的内心将更加安静、从容、淡定;他的生活,也更平凡而富足。
其实,世上根本没有绝对无用的东西或失败的事物,只不过受到的待遇不同罢了。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种事物,便会发现它不同的价值。同理,看似无用的东西,当我们看到它时,应该懂得,世界上没有无用的东西,只不过是它被放错了位置。
一个平凡的人,千万别以为自己毫无用处,而应该明白,自己一定能为社会做出点什么贡献。看看,工人、农民、木匠、清洁工等等,哪怕是这些被称为最底层的职业,不是还有人去赞美他们、歌颂他们吗?他们不是依然为社会的发展而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吗?他们的人生平凡而伟大,他们的生命无味而多彩,他们的存在卑微而重要,不是吗?
生命,就是要从“无用”中发现价值,在“平庸”中挖掘亮色,不因一时之利而局限自己。因循守旧,只能让人的生命囿于一种苟且的状态;创新求变,则会将生命推向极致。
生命,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能从看似无用之处发现价值,挖掘亮色,便能让平淡的生活多一点光彩,让平凡的人生少一点儿遗憾。
刘方正
生命是可贵的,我们可以丢掉金钱,但绝不可以丢掉性命。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有一次,妈妈在集市上买来了一条大草鱼。正当妈妈把它的肚子剖开时,血一刹那流了出来。但它依旧顽强地在地板上跳动。妈妈立刻把它放进锅中,但它还在扑腾,溅了我和妈妈一身的油。我不但没有责怪它,还被它那种渴望生活,不轻易放弃生命的精神感动了。既然鱼都在努力地追求,有活着的希望,更何况我们人呢?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尚孟迪
生命是可贵的,生命是脆弱的,生命是……
以前,我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喜欢做一些危险的事情:骑车子乱闯红灯,在两米多高的墙上跳下去,在即将融化的冰上滑冰,我总觉得很刺激。可经过那一次,我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
那天,我独自去凤凰广场玩。走在小溪边,心想,今天玩点儿什么好呢?“蹦极”还是去楼顶上欣赏风景呢?想着想着,忽然,只听“噗通”一声,我来到了一个深蓝色的世界,我奋力挣扎,想抓住东西,可周围什么都没有。忽然,有一条小鱼从我旁边游过,我终于想到了,这是河里,是通往“天堂”的地方。我一想到马上就要离开人世了,离开爸爸妈妈了,我又喊又哭。我暗暗发誓,以后我再也不玩危险游戏了,如果还有来生……忽然,一位大伯把我拉了上来。
一、在情境中感受美――以美激趣
音乐教室应该是孩子的乐园,优雅、整齐、美观的环境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影响,唤起孩子对美的共鸣与追求。例如:钢琴上摆一盆绿色植物,使教室充满生机;墙的一侧剪贴成用各色吹塑纸制成的动物贴画:弹琴的小松鼠,吹圆号的小熊,跳舞的小兔……构成美妙的森林演唱会。另一侧中心位置是“我型我秀”的红花台,可以激励孩子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旁边贴着音乐家画像,使孩子了解认识音乐家,并产生热爱音乐的思想。
孩子们在紧张的文化课之后,迈进音乐教室的一刹那,无不被这优美而富有艺术情境的教学环境所感染,犹如进入音乐的殿堂。心感到欢快与美好,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在教学中孕育美――以美润心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如果教师一味注重课堂纪律,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信心的形成。学生带着厌恶、压抑的心情去上音乐课,试问学生怎么会快乐呢?有怎么会对音乐课感兴趣呢?所以首先要消除学生心中对音乐课的种种顾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保持良好的自身情绪,注重自己的语言艺术,将自己幽默的语言、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有趣的动作都毫不吝啬地奉献给学生,让学生和教师走得更近,这样学生才能更喜欢音乐课。
小学音乐教材大多是文情并茂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美的形象,每一首曲子都能展示一副美的图画,给人以视觉美和听觉美。教唱歌曲决不能单纯教孩子唱会一首歌,还要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感受到美,受到艺术上良好的熏陶,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学《嘀哩嘀哩》这首歌,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春天的美,课前,我让学生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上课时,我导言入题:“都说春天是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季节,那么,春天到底美在哪儿?小朋友,你们找到春天了吗?”因为有过切身体验,孩子们发言踊跃,迫不及待地向大家介绍自己找到的春天。接着,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景象,并富有激情地朗诵:山青了,树绿了,小草偷偷的探出小脑袋,柳树吐出了新芽,小鸟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春姑娘把鲜花撒向大地。春天再次映入孩子们的眼帘,他们被这迷人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至此,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并将这种情感带到歌曲学习中,在美的情境,美的享受中学会了这首歌,真正体会到歌词美,旋律美,春天更美。
创设美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美景,从而感受音乐,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三、在欣赏中领悟美――以美怡情
爱美是人之天性。音乐作品,不管是声乐曲也好,器乐曲也好,里面存在很多美的因素。比如:一曲《春江花月夜》,音乐一开始,学生突然从不安静的课堂气氛中竖起了两只耳朵,那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丝丝入扣的演奏,似乎把学生带到三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学生听完以后还要求再听一次,并且有的学生边听边舞起来,这就大大激起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音乐教材中有表现雄壮的歌曲,有描写诙谐的乐曲,有抒情优美的音响,也有悲伤愤怒的旋律……音乐情感所表现的多姿美,使学生的情感丰富,并且在聆听和演唱过程中产生心灵的共鸣。音乐对孩子们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听、多想,引导他们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美。
四、在活动中创造美――以美激智
在音乐活动中,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体现美,感受美,并去创造美。例如:在演唱歌曲《赛船》的过程中,教师先问:“用什么表现方式能使歌曲听起来更热闹?”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可以一半学生唱歌,一半学生当“啦啦队”,而且带韵律地喊“加油!加油!”。教师顺势将学生分成两组,一起感受这种表现形式的实际效果,接着,教师又激励学生改变它的演唱形式来表现激烈的比赛场面。教师适时肯定了学生的创意,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创新活动充满信心和热情。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情绪,创编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在共同创设美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求知欲望,愉悦了学生们的心情,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喜欢感伤,喜欢感伤时的那种心情和氛围,在感伤的那个凄美而忧郁的世界里,人的思想仿佛得到一种升华和洗礼,心绪随着那曲婉转而幽雅的令人愁肠百转的音调韵律,纠缠在那个无声的回忆里。那个充满了过去的影子的境界里,感伤在惬意的区域里搜刮着你所有的记忆和悲伤,陪伴着自己的那缕阳光,也显得格外的昏黄而悲凉。
从那个懵懂的年龄起,就无意识的喜欢上了感伤,总喜欢在那许多的欢笑过后的晚上,静静的独自守在自己的那个小小房间,让自己的心灵浸泡在那份无人觉察到的伤感的世界里,默默的品味着上帝赐予自己的那一种独特的心情,它不需要处于同情的理解,也不需要那种怜悯般的关爱,它把自己包装起来的原因,也许就是因为看破红尘而孤僻的性情,谁知岁月里的那处伤痕,却越过绿荫穿透了心脏。
喜欢感伤,喜欢在那种隐晦的心情里寻找着某种感动,利用委屈的因素来粉饰自己的多愁善感,在文字里发泄着并不特定的某种事物,只是享受着那种畅快而轻松的心情,只是抓紧了生活中的那些发了酵的痛,掺和着脆弱和一些让你热泪盈眶的感动,坚强和独立成了一株开放在空气里的花,在夕阳躲藏起来的时刻,丢下的只是一抹悲伤。
谁都喜欢明媚的春光,谁也不想总是看到风起时秋天里落叶的凄凉,夜半的星光总是敲打着那种莫名其妙的思想,领来一个名字叫做感伤的孩子,从此飘落在这个院子里的每一片花蕾,再也不需要阳光,撒在花瓣上的每一个雨滴,再也不能让娇艳滋长,贪婪的乌鸦啄跑了梁下的雏雁,让那一份温馨拉的瘦长,就是那一处空荡,动摇着对生存坚定不移的守望。
喜欢感伤,喜欢感伤后心底里的那一种倔强,也许就是这样的一种动力,迫使自己想长空翱翔,尽管看不透海面上那灰蒙蒙的雾霭,总希望在那岸的尽头,能有一缕曙光,在那糟杂的海鸥的叫嚷声中,赶跑心底的阴霾,其实在这个静溢的黑夜里,哪怕只有一颗星星,做了生命的导航,也许那些入秋的樱叶,就不会写满一地感伤的焦黄……
生物技术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算得上是新兴专业。比尔・盖茨曾说:“下一个首富可能是生物技术的投资者。”由此可以看出,生物技术是一个金砖专业。同时,生物技术也是一个“烧钱”专业,因为生物技术的科研经费是一笔巨大的支出,而且研究生物还得要有一些运气,要知道,一个偶然的发现就可以决定你的一生。前不久,微生物学的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的作业是查找青霉素的由来。1928年,弗莱明在检查培养皿时发现在培养皿中的葡萄球菌由于被污染而长了一大团霉,有意思的是霉团周围的葡萄球菌都被杀死了,只有在离霉团较远的地方才有葡萄球菌生长。经过一系列试验和研究,弗莱明认为这种霉菌的分泌物可能成为一种可以全身应用的抗菌药物,于是青霉素被发现了。“让你们查资料了解青霉素的由来不是重点,主要是想让你们知道生物的实验是充满偶然性的,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就可能改变世界。”微生物学老师如是说。
高中阶段,大多数省份的理综卷中,生物占的戏份较少。这就使得很多同学对生物的关注度不够,甚至把它抛弃成“副科”。到了大学我才发现,生物技术竟然也可以如此博大精深。我们不仅仅要掌握普通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等生物专业的必备知识,还要懂得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知识。它对于数理化的基本理论要求也不低,尤其是化学专业课的学习更是占据了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大一的有机化学就让众多同学头痛不已,是名副其实的“四大名补(补考)”之一。曾经有高中同学问我大学一年学了些什么,我打趣地说:“数理化生都要学。”同学笑言:“你是在复读吗?”平常看到其他专业的朋友空荡荡的课表,再想想自己一周的课程中不是在教室上课就是在实验室泡着,有过埋怨,但是想要学好生物技术就必须耐得住寂寞。
从种群到个体,从宏观到微观,从一个细胞窥探整个生命。课堂上,我知道了生物体的结构组成,系统的进化,单个细胞的分子物质以及这其中涵盖的各种化学成分和它们的作用原理……高中时代,也许你只知道细胞的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你只会用两个“光呼”简图和那几个背得滚瓜烂熟的方程式去计算某种植物夜间放出的二氧化碳、白天积累的葡萄糖;偶尔一个净光合或呼吸作用的变量都能把你搞得晕头转向。可到了大学课堂,细胞呼吸分为糖酵解、柠檬酸循环、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光合作用分为光合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二氧化碳的固定和还原,每一步的具体情况和概念图同样得铭记于心。就拿呼吸作用第一步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来说,大学阶段称之为糖酵解,其中包括9个反应,前4个反应是将己糖转变为2个丙酮酸,消耗2分子ATP,后5个反应是由2分子丙糖形成2分子丙酮酸……每次提前学习下一个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时,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素养,我心中的自豪感更是无以名状。
在生物技术的世界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是王道。专业课老师一再强调,实验是生物学的灵魂。当我第一次在实验课上穿上白大褂时,为科学求真的使命感便油然而生。从最简单的观察洋葱表皮切片到如今我申请的省级创新实验课题,生物实验的世界里总能带给我无限的惊喜。有过在第一次解剖动物时不能直视手术刀的惊恐;有过因染色不成功而一再地制作切片观察的沮丧;还有过为得到一条清晰的条带而重复地在无菌操作台和离心机间走动,直到提取到高纯度RNA的喜悦……生化实验课上,用血清蛋白做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因为误把过期的血清用于离心,使得在薄膜上的样品不纯,导致电泳后染色结果与预期大相径庭,全班同学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做了一下午的实验打了水漂,虽然心情糟糕,可是没有一个人伪造实验结果,大家都原封不动地将实验薄膜贴在报告纸上,写下失败原因,再重新开始。在实验室里,我见过师兄师姐倒掉了上千个平板才筛到一个满意的菌种,那份成功的喜悦唯有他们知道;我也看到很多人放弃午休只为多看几篇外国文献,为实验思路提供指导。实验室的生活在常人看来再枯燥无味不过了,可科学殿堂的大门也只为这些在实验室努力追梦的人敞开。
生物技术可以运用到生物制药、酶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领域,在工业、农业、医疗等行业也是突飞猛进。大家熟悉的克隆羊多利,就是将要克隆的羊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受体母羊的去核卵细胞中,接着进行细胞体外培养,然后再将胚胎移植到同期的母羊子宫中,由此孕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这些都是细胞移植、细胞培养、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的结合。以前价格昂贵的胰岛素、青霉素等药物,如今,运用生物技术量产,它们都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由于国内的生物技术相对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高校的生物专业中一直有这样一句话“要么出国,要么赌博(读博)”。玩笑归玩笑,但是如果你立志要在生物技术行业有一番作为,在科学的道路上无怨无悔地走下去,成为高级的科研人才或者出国看看国外的月亮圆不圆,都是不错的选择。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个女护士,她身患绝症,在生命之花快凋谢即将枯萎时,她突然下了一个决定——捐赠角膜,并逼着家人写申请书。为了不让角膜受到伤害,她把氧气管拔了,她知道拔了氧气馆是什么后果,而她拔氧气管时没有一点一点犹豫。生命之花凋谢了,但她的角膜竟然让三位病人重见光明!在她临终前,为这些热病录了一段话:你好,我不知道你叫什么,但我祝福你,希望你重见光明。尽情的享受生命的春光!
看了这篇文章,我想了很多很多!
看了之后一股暖流用入心头,不得不赞美她的坚强和无私!她这样做是为了什么?而放弃她宝贵的生命?为了她能垂名青史,流芳百世?不!她只是为了让别人重见光明。有人说:“世界最珍贵,最震撼人心的就是爱,任何人都无法用爱来衡量!”而这个爱虽然说不上是惊天动地,震撼中外,但并不否认,着种爱是多么伟大啊!
现在的世界上,一些人为了一点钱就打生死架,斤斤计较。不愿意给别人一点帮助。但王飞女士得到了什么为别人付出那么多?金钱?她没有得到一点回报把自己的角膜奉献了出去!
有的人还活着,但她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就像王飞,她一去不复返,但我相信她舍己为人的精神没一有死。想到着我潸然泪下。
为什么筷子兄弟的这首《父亲》如此催泪呢?因为所有动人的歌曲背后必定有动人的故事,2011年12月,王太利在拍摄《老男孩》的过程中父亲去世,他深刻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和遗憾,于是他填词作曲写下了这首经久不衰的歌曲《父亲》,这首歌也成为筷子兄弟同名微电影《父亲》的主题曲。与《老男孩》相比,站在《父亲》背后的筷子兄弟不再有对梦想的怀疑和彷徨,保留着的是流淌在心中的深沉情感。
这首歌用独特的风格和满含真情的歌词讲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老父亲的故事,唤起大众关于父亲的集体回忆,表达了亿万儿女对父亲给予的厚重而深沉的爱的回馈和感恩。
父亲
作词/作曲:王太利 演唱:筷子兄弟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感谢一路上有你
《老爸你别装酷》是胡彦斌《音乐斌潮》专辑中最有趣的一首歌曲,这首歌让人想笑又感动,因为它把父子之情以及家庭关系写得很透彻,也把孩子看待严肃父亲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头发有点秃/每天早晚还要拼命梳/其实心很软就是爱装酷”这样的歌词让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的老爸。
专辑策划人林文炫的家恰好毗邻胡彦斌的家,平时他们经常串门,与胡爸爸接触多了,林文炫终于明白为什么胡彦斌的偶像就是他的老爸。做过国际海员、服装设计师、京剧演员的胡爸爸是一个极富童心的人,为了这个可爱又可敬的人,林文炫和胡彦斌一人作词一人作曲,创作了这首描绘活宝老爸的歌曲,还特地设计了一段Rap让胡爸爸秀一下。这首歌曲用的是胡爸爸那个年代的四步舞的节奏,再配以流行的Rap唱法,显得非常funny。
老爸你别装酷
作词:林文炫 作曲/演唱:胡彦斌
平常很严肃/看连续剧就偷偷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小老鼠/头发有点秃/每天早晚还要拼命梳/其实心很软就是爱装酷/没读什么书却让很多人佩服/衣服穿得有点土他说很舒服/有个熊猫的啤酒肚/睡觉会打呼噜/没什么大成就/就是不让老妈吃苦/老爸你别装酷/老妈说你很会跳舞/老爸你别装酷/我知道你为了我们很辛苦/老爸你别装酷/老妈说你一点都不土/老爸你别装酷/我要你教我跳你那种舞
《阿爸》是周杰伦为台湾电影《阿爸》创作的同名主题曲,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谱曲、洪敬尧编曲、周杰伦和洪荣宏共同演唱,是为纪念台湾歌手洪一峰、以洪一峰的家庭故事为背景创作的。周杰伦表示当初在合作《阿爸》这首歌时真的非常感动,跟自己做专辑完全不一样,也很少有歌曲能像《阿爸》这样唱到自己的心里。
周杰伦和洪荣宏的合作很默契,他们的声音中透露出温暖的气息,国闽语歌词交错,勾起全天下子女对父亲的共同情感。《阿爸》就是在写所有人对父亲的印象,他们如同一座座安静却牢靠的山。歌曲一开头就直接唱出“我最亲爱的阿爸/我们想要再叫你一声”,唱出了子女对父亲最真实的情感,更唱出了所有人对父亲的爱,歌曲将这份爱传递开来,使为人父、为人子的人们都能感同身受。
阿爸
作词:方文山 作曲:周杰伦 演唱:周杰伦 洪荣宏
我最亲爱阿爸/我们想要再叫你一声/唱以前你写的歌/感情放入唱不完/我最思念的阿爸/换我们唱歌来给你听/歌声就像燕子/带你回来我们这/要用什么信纸慢慢写/我们讲的话你才能知道/我们在长大/守着家/守着那温馨的烛光下沉默安静的对话/回头看阿爸是山/我最亲爱的阿爸/你给我们一个家/泡杯名叫思念的茶/浅尝浓郁牵挂
也许只有当我们到了一定的年龄、经历了一些事情,对父亲的理解以及对父爱的体会才会更加深切。《追忆》这首歌里有一句歌词我很喜欢:“闲来回头回望去追忆/边笑边哭边喝坛酒”,独自闲坐,回首过去,与父亲的第一次外出、第一次喝酒……涌上心头的回忆有欢乐也有悲伤,太多太多的情愫无处发泄,便只能又哭又笑,仰头再喝一杯酒。
对于父亲,我们总是吝于表达爱,觉得他总会一直在我们身边默默地守护着我们,但时光如梭,父亲老去的速度出乎我们的想象,当我们发现他不再年轻时,能够表达爱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所以,借一年一度的父亲节,请真诚地对父亲说一声“我爱你”,感谢他的奉献,感谢他的疼爱,感谢他的坚持与陪伴。
追忆
作曲:林振强 作曲/演唱:林子祥
童年在那泥路里伸颈看/一对耍把戏艺人摇动木偶/令它打筋斗/使我开心拍着手/然而待戏班离去之后我问/为何木偶不留一丝足印/为何曾共我一起的/像时日总未逗留/从前在那炎夏里的暑假/跟我爸爸笑着行/沿途谈谈来日我的打算/首次跟他喝着酒/然而自他离去之后我问/为何夏变得如冬一般灰暗/闲来回头回望去追忆/边笑边哭喝坛酒/然而就算哭仍私下庆幸/时日在我心留下许多足印
《父亲写的散文诗》是许飞与著名诗人董玉方的合作之曲,曾在综艺节目《诗歌之王》的现场演绎。诗人将父亲日记中的片段采撷成词,被深深感动的许飞精心为之谱曲,用音符将字里行间父亲对子女的爱与责任以及子女在察觉岁月流逝父亲已老去后的无奈诠释得丝丝入扣。一直对这首歌念念不忘的许飞后来借父亲节之机重新编曲录音,推出《父亲写的散文诗》时光版。
这首歌也是许飞献给父亲的礼物,感谢父亲在自己身后默默支持,毫无怨言。从“吉他公主”到“跑马女神”,从创办吉他私塾到组建飞跑团,许飞不断尝试着生活中的各种不可能,她略带任性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勇敢地向世界迈开脚步。而这一切除了她的天性使然,亦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帮助,离不开父亲的照顾和宠爱。而对于许飞来说,没有什么比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创作一首纯粹而真诚的歌更能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
父亲写的散文诗
求你等等我
我始终追不上你的步伐
你始终永远年轻
而我却渐渐老去
我的心像你一样
永远年轻
可我已步履蹒跚
等等
求你再等等我
我已追赶不上你
我不想孤独的留在这里
可你却永不停歇
难道你也在追赶着什么
赶着你的脚步
越来越慢
你还在不停奔去
留下这么多爱恨情仇
谁来收拾
春夏秋冬
风花雪月
是你创造
只给轮回
不给永恒
一生追赶着你
随你而来随你而去
虽然我看不见你
但我知道你的存在
轮回在你的轮回里
不丢失一颗会爱的心灵
古希腊艺术家将注重数学与比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观运用到对人体的研究和雕塑上,奠定了古典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这种忠于自然、揭示自然形体的思想方式,对包括性征在内的人体结构也一视同仁。在古希腊雕刻家的手下,形式化的形象和具体的形象之间达成了绝妙的平衡。
崇尚真实的美
在古希腊哲学家与艺术家眼里,人体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是最具匀称和谐、庄重优美特征的审美对象。于是,古希腊艺术中,人体雕塑随处可见且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如果说古埃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永恒”,而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理想则是追求“真实的美”。这与希腊人特殊的观念有关。在他们眼中,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者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优越、发育良好、比例匀称、身手矫捷、擅长各种运动的。这种思想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他们周围的利提阿人、加里人等几乎所有临近的异族都以为羞,只有希腊人毫不介意地脱掉衣服参加角斗与竞走。古希腊人在古典所有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观,与其他古代世界观相比较是进步的。私有制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古典世界观是重视个人个性的。但公有原则的并存,又决定了它对集体和国家的重视,从而形成了一个古典的民主主义思想。
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古典世界观在本质上并没有离开唯心的即宗教世界观的范畴,但是,另一方面它承认人的崇高与伟大。古典世界观的主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人是主体,是标准,是世间万物的尺度,而神不过是理想的人。尽管神生活在天上,人生活在地上,但本质上人与神并没有这种天壤之别。神的身上所体现的实质上是人自身,对神的赞颂实质上是对人自身的肯定。与此紧密相联的就是那种神圣的裸裎观念,并因此而导致了更为直接的优异条件就是青年人的身体锻炼与竞技,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为艺术家提供了全民的模特儿。
其次,体育竞技在古代希腊是与宗教活动联在一起的,所以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更具有一种神圣的色彩。因而,奥林匹克运动会所包含的实际内容,已远非“运动会”这个概念所能容纳。实质上,它已经成为一个蕴含深广的文化现象、民族凝聚的轴心和整个希腊民族精神的象征。甚至有些外邦人把奥林匹亚圣地认作是希腊的首都。每两届奥运会之间的四年称做一个“奥林匹德”,它被古人用作纪年的一个计算单位;公元前776年历史上举行第一次奥运会的年份,被后人用作希腊纪年的开始。
随着古典盛期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尤其是身体锻炼和比赛风气的形成,人们对人体的外在形式美的探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从理论上作出了规范。著名雕刻大师波利克里托斯就在这方面作出了贡献,他所创作的身体运动员的形象已经成为当时的典范。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他把观察与表现模特儿以及他的整个艺术理想做了一个总结,在理论研究上很有建树,后人把他这套完整的规律称之为“法式”。波利克里托斯的“法式”对后世的雕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的时期内成了人物造型的金科玉律。之后也有人对其进行了突破,但这些都说明希腊古典后期人们对人自身的美的认识与把握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古希腊的艺术家们创作了难以数计的形象,并一次又一次地对人体美作出理论上的总结与规范,使繁荣的希腊艺术在世界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页。人生来就是爱美的,而古希腊的人们则是将对美的追求更强烈的表现出来,努力的追求完美。
完美人体比例的探索
根据美学思想,古希腊人发现了比例。比例是指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古希腊艺术家反复实践,精心探索这一关系。
菲迪亚斯(公元前5世纪初―431年)他是雅典著名的民主派执政官,奥林匹亚的宙斯是其代表作。菲狄亚斯的艺术风格是姿态宁静而高贵,表情肃穆而温雅。
波利克里托斯(活动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是阿戈斯地方的雕塑家,最擅长表现青年运动员的形象,所使用材料都是青铜,现在看到的是古罗马的大理石复制品。他率先以数的比例表现人体美。他受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美”体现在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之中的观点的影响,曾著有《法则》一书,专门论述人体比例。体现波利克里托斯理论的雕像是《持矛者》和《束发运动员》,这两位青年男子雕像是完全依人体比例为7∶1的法则创造的。
普拉克西特列斯是雅典人,早年跟随雅典雕塑家克菲索陀妥斯学习雕塑,承继了老师的艺术风格:男人体形女性化,以前男子那种强壮的筋肉消失,人体变得修长、轻松和柔和,自上而下形成三个自然的转折(头、躯干和下肢),使整个身体构成S形的曲线变化,男性人体接近女性人体的曲线美。普拉克西特列斯充分发挥大理石质地细腻的特点,努力追求人体肌肉的细腻变化和美妙含蓄的线条,使整个人体具有女性肌肤的丰满圆浑的美感。这种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是《赫尔美斯与奥尼索斯》,它对以后的希腊雕刻风格具有深远的影响。
留西帕斯是古典时期最后一位重要雕刻家,擅长青铜雕刻,他加深了对人体的研究,测定了新的人体比例标准,创作了8∶1的规范,在审美观上倾向于灵巧纤长,人体有细长轻捷之感,具有新的审美理想。他的名作有《刮垢者》,这件作品人们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十分完美,所以是公认的古希腊雕刻中第一件真正的圆雕,对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
《掷铁饼者》、《拉奥孔》、米洛的《维纳斯》是光辉灿烂的古希腊雕塑中的三件名作。
古希腊人崇尚体育运动,公民可以裸身参加竞技运动和宗教性的文艺演出活动,为艺术家观察,创造和表现人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促使了希腊雕塑家们创造出空前的人体雕塑。
《掷铁饼者》表现了一个健美,富有力感的运动员形象。刻划了凝聚力爆发前最精彩的瞬间。运动员大幅度摆动双臂,双臂就像一张拉满弦的弓,在下一瞬间运动员就要掷出铁饼。全身重心在右脚上,膝盖弯曲。整个形体给人一种紧张的爆发力和弹力的感觉,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理想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