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2: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命的感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喂养公园流浪猫的婆婆、用心窝暖着小鸟的男孩、爬山涉水的采药人……这一期,我们关注“生命”这个主题,在一幅又一幅的爱的画面中,领略生命的宝贵和永恒。
喂猫婆婆
阿 浓
这是一个游人不多的公园,却生活着一群猫儿。
这些猫儿可能是附近人家丢弃的,也可能是公园里大猫儿的下一代。
它们日间躲在阴凉的地方睡觉、嬉戏,晚上便在路旁等着享用它们的晚餐。
供应晚餐的是一位老婆婆,她每天晚上准时在公园出现。
她一手拿着雨伞(雨天遮雨,晴天当拐杖),另一只手拿着一个大胶袋,里面装的是猫儿的食粮。
猫儿们一见她来,便从四面八方窜出,亲热地向她打招呼,发出甜甜的的叫声,有的还在她脚旁绕来绕去,竖起表示欢迎的尾巴。
婆婆先在地上铺一张小小的报纸,然后舀一碗饭在纸上。她沿着公园的路径布施了一处又一处,每一处都有猫儿欢迎。
婆婆的家离公园不远,她只有一个孙儿,是行船的海员,一年才回来一两个月,婆婆独自过着寂寞的生活。
后来她在公园散步时,发现了这群没人喂养的野猫,便发了善心,每天送饭给它们吃。
猫儿的数目似乎越来越多,婆婆买米买鱼成了不小的负担。她应征做了一份钟点女佣,帮人家洗衣煮饭赚钱。
可是有一晚公园的管理人员在路旁等候着婆婆,请她到办公室有事商量。
管理人员自我介绍姓陈,他对婆婆的善心表示欣赏。不过他向婆婆提出了园方的忧虑:公园的猫儿已越来越多,今年差不多是去年的两倍,如果再这样繁殖下去,公园迟早会成为野猫世界。他希望婆婆停止喂猫,没有食物,猫儿的数目便会减少。
婆婆起初一言不发,后来忽然站起来拿着雨伞便走,她临走丢下了一句话:
“你想猫儿们都饿死么?”
第二天老婆婆还是依时前来喂猫,她对猫儿们说:
“你们放心,婆婆不会让你们饿死!”
那位陈先生再没有对婆婆说什么,有时碰见她还微笑点头。不过他正准备跟政府的兽医官联系,看能不能为猫儿们做一种手术,使他们不再生养小猫。
因此只要你晚上到这间公园去散步,你仍可看到人猫之间浓浓的情意。
(选自《因臭得福》,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2年版)
牵手阅读
动物也是生命,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婆婆用自己微弱的力量,为流浪猫撑起一个幸福的“家”,哪怕去“帮人家洗衣煮饭赚钱”也在所不辞。虽然管理员陈先生也曾“好言相劝”,但是,婆婆非但未接受好意,还一意孤行——“你想猫儿们都饿死么?”仍按时前去喂猫,在她的内心深处,早已将猫渗入了自己的生命。也正由于她的执著,改变了陈先生对猫的“敌意”,共同用爱心关照这些看似弱小的生命。
文中细节很感动人。婆婆喂猫的系列描写:动作(拿、铺、舀、布施)、表情(一言不发)、语言(“你想猫儿们都饿死么?”“你们放心,婆婆不会让你们饿死!”)等,无不感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再加上陈先生的衬托,使这幅“爱猫图”更温馨!
小鸟又活了
谷斯涌
有一个小男孩和妈妈住在村子里。一天,他到树林里去玩,看见一只小鸟停在树枝上唱歌。小鸟长得真美丽,歌唱得很动听。小男孩想:要是把它抓到手,该有多好!他悄悄地走近小鸟,一伸手便抓住了它。小鸟吓得直哆嗦,小男孩紧紧抓住不放;小鸟不再动弹了,他摊开手一看,啊呀,小鸟怎么变成一块石头了呢?
他望着手里变成石头的小鸟,心里很难过。他没有想过要弄死小鸟,只想把它抓来养在笼子里。现在,小鸟却死了。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伤心地流着眼泪,走回家去。
“你怎么啦?”妈妈问他。
“我捏死了一只小鸟。”男孩说,“我可不是故意捏死的呀!”
说完,他又伤心地哭了起来。妈妈叫他别太难过。她说:“小鸟是不能去抓的,但已经抓了也就不用着急,只要懂得真心爱它,用自己的心窝去温暖它,它是可以活过来的。”
夜里,妈妈让儿子上床睡觉,替他掖好被子。被窝里暖洋洋的,男孩一直把变成石头的小鸟放在心窝上暖着,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清晨,男孩被小鸟的啼声惊醒了。他摸摸身边,小鸟变的石头不见了。窗外,太阳升起来了。小男孩跑到窗前,推开窗户又看到了小鸟。啊,小鸟真的活过来了!它又停在枝头上唱歌。小男孩高兴地听着,这是他从来没有听到过的最美妙的歌声呀!
(据苏联童话改编)
(选自《晚安故事365(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牵手阅读
“小鸟——石头——小鸟”,多么美妙的音符!变成石头的小鸟又会唱歌了,这的确是件开心的事。你猜,这是什么原因呢?嘿,告诉你,“爱心”——真心爱它,用自己的心窝去温暖它,这是让小鸟活过来的“魔法”。
采药人
朱述新
夕阳西下的时分,年轻的采药人下山了。
在崎岖的山路上,他轻快地走着,不时还跳跃几步,仿佛一点儿也不累,浑身还有的是劲儿。
其实,像往日一样,他在晨雾还没有消散的时候就上山了。上山、下谷、穿林、越涧,他一天没有空闲,那满满一背篓草药可以为他作证。
他来了,带着一身的扑鼻清香——花香、草香、药香;他来了,背着满载的背篓,里面有甘草、茅草根、桂花、竹叶,有种种外行人说不出名字的草药。
他熟悉这里的山山岭岭,他懂得草生草长、花时花序、药性药龄。
每当采到一棵稀有的草药,他总是连根带梢地仔细挖出来,捧在手上,久久地端详,细眉细眼的脸上漾起幸福的笑容。
他爱山,山对他也总是慷慨的。
他爱药,心里都充满了药香。
他更爱人,治病治伤,送医送药,十里山乡谁不夸他!
高高的青山,出花、出果、出药材,也出人才哩!
(选自《中国儿童文学选粹(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第一版)
牵手阅读
高高的青山,除了出花果药材,还出人才——采药人。他不辞劳苦,上山涉谷,穿林越野,为的是把他的小背篓装满草药,为的是给人治病疗伤。爱山,爱药,更爱人,置身自然,他享受自然的美好和馈赠,救死扶伤,把善心传播,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感受美好的世界。这则小文朴实流畅,读起来像一首赞歌。
小狗待售
[美国] 丹·克拉克
如果你想受人尊敬,那么首要的一点就是你得尊敬你自己。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家宠物店老板在店门挂了张“小狗出售”的牌子。这种招牌通常很能吸引孩童的眼光。不久后,果真有一个小男孩走进店里询问:“要多少钱才能买到小狗?”
老板回答:“从30元到50元不等。”
小男孩伸手到口袋,但掏出的只有些零钱,他说:“我只有二块三毛七,我能看看小狗吗?”
老板微笑地点了点头,然后吹了一声口哨。这时从走道那端跑来一只狗妈妈,后面跟了5只毛绒绒的初生小狗:前面4只跑起来像是会滚动的球,但最后一只却是一跛一瘸地往前进。小男孩一眼就看到这只不良于行的小狗,他问道:“这只小狗怎么啦?”
老板解释说,经过兽医检查,原来这只小狗后脚残缺,这辈子注定要当跛脚狗了。小男孩听了之后兴奋异常:“我就要买这只小狗。”
老板开口了:“这只狗不必买,你若真想要,送你就好了。”
然而这话却使得小男孩十分不悦,他双眼直视着老板,语气坚定地说:“我不要你送我,这只小狗和其他小狗一样值钱,我会付足价钱买下。我现在只能给你二块三毛七,但以后每个月我会给你五毛,直到把钱付清。”
老板摆了摆手:“你何必买这只小狗呢?它又不能像其他小狗一样陪你跳,陪你玩。”
这时小男孩弯下腰,拉起左边的裤管,露出严重的扭曲畸形的左腿,他能站着全靠金属支架支撑。他抬头看看老板,轻声地说:“我自己也跑不快,这只小狗正好有个同病相怜的主人。”
(选自《草叶上的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牵手阅读
自尊、自爱、自强、自重,一切以“自”为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爱自己,还能奢求得到别人的爱吗?这只不幸的狗是幸运的,因为它得到了小男孩特别的爱。或许,爱小狗,更重要的是,他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爱残疾的自己——严重的扭曲畸形的左腿,他能站着全靠金属支架支撑!
中国德育:丁局长,您好!在《常州市学校德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中指出,该行动计划是基于常州市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和价值追求而制定的,能否谈一下常州市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丁伟明:感谢您对常州德育工作的关注,我市德育工作的价值追求是以学生为本,牢固确立儿童立场。学生是具有活力的生命体,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教育的主体。德育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怦然心动”,然而,现实中的德育往往重形式、轻实效,重外在、轻内化,重灌输、轻参与,恰恰把学生排斥在德育之外,把学生完全当作德育的客体。因此,以学生为本是德育出发点和落脚点。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人,而培养学生主体精神的前提就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具有批判精神、内心敞亮、个性鲜明、求真求实的人。以学生为本体现了公平、人道的社会价值诉求。公民社会是未来国家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参与意识、法治意识、人本意识、公平意识的个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能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中,体验到社会公平与人道,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人生的幸福,进而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中国德育:在走访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听到很多“生命教育”的声音,请问常州市采取了哪些措施推进生命教育?
丁伟明:从根本上讲,实施生命教育是落实“以学生为本”的需要。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然而,长期以来教育却忽视了这一根本任务,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当作考试的工具。实施生命教育正是为了摒弃教育功利主义,使教育正本清源。同时,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竞争压力不断加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面临严峻挑战,对学生生命的关爱被提上教育日程,由此,我们于2005年率先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实验工作。
为了让常州市的生命教育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我们实施了生命教育本地化的方案,致力于打造生命教育活动品牌。
一是生命教育周活动。自2007年起,我们将每年三月第二周定为全市中小学“生命教育周”。每年的“生命教育周”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例如,2011年以“关注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教育”为主题,开展《知心姐姐》公益报告会、67个菜单式生命教育系列公益讲座、禁毒教育宣传展;2012年以“生命成长,责任担当”为主题,开展生命教育课堂观摩活动、十四岁青春仪式观摩等活动。“生命教育周”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
二是“青春巡礼”仪式教育活动。十四、十八岁是生命成长的关键时期,为了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我们设计了以十四岁青春仪式和十八岁成人仪式为代表的“青春巡礼”仪式教育活动。“青春巡礼”活动旨在提高青少年自我成长的意识,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健康地步入成人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是生命成长体验营活动。每年暑期我们都会组织“七彩夏日,快乐成长”大型生命成长体验营,通过内容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的生命质量在快乐中得到提升。2007年我们开展了持续一个星期的体验营活动,围绕“阳光体育”“国防拓展”“与运动相伴,让健康同行”等主题展开,全市有一千多名中小学生参加。同时,我们还在全市开展“生命探索、生命挑战、生命互助、生命活力”等内容的布点式夏令营,几十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拓展训练、行军拉练、野外生存训练、文艺展示、趣味体育等活动。
四是主题教育活动。2005年起,常州市结合学校实际,围绕“感动中国年度十大杰出人物”评选活动,开展“感动校园,感动你我”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感动校园,感动你我”征文活动、“风采学子”“感动校园之星”“感动校园故事”等评选表彰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阳光、人性的美好,让学生更加关注生命、关注校园、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尊重生命历程、学会真诚回报。近年来,我们还开展了“美德少年”“杰出学生”海选活动。2011年起开展的“学生最喜爱的班主任”海选活动,吸引了全市四百多所学校、一万多名班主任、四十多万名中小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在活动中加深了沟通与理解,共同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中国德育:我们注意到《常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近年来,常州市也非常重视公民教育,请问常州市是如何推进公民教育的?
丁伟明:我市公民教育主要以项目形式进行推进,首先我们会选取实验学校进行研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实验学校的范围和数量,使公民教育逐步走向深入,逐步向全市中小学校辐射。2005年7月,经申报,我市成为江苏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的试点城市。同年9月,我市确定了17所实验学校,共有42个班级、45名项目老师、2200 名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关键词:名著阅读 感受 生命的精彩
《课标》要求,初中生必须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名著阅读与欣赏的专题,这其实只是一个抓手,可以借此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名著阅读是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对学生语文素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量阅读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名著的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悟美,欣赏美,体会生活的乐趣和体验生命的美好。因为生命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它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教师的教学使命。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是息息相关的。那么,怎样引导学生体会名著的永恒价值、感受生命的精彩呢?
一.激发梦想 感悟理想的崇高美
理想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充满梦想和理想,让每一个教育角落都充满生命的活力。[1]引导学生营造梦想与理想,追求梦想与理想,实现梦想与理想,这是教育的职责。当前社会出现了信仰危机、道德危机、诚信危机,校园已不是净土,学生的精神领域需要净化和救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很好的教材。课本选了《筑路》和《生命的意义》两段,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可以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写读后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保尔不怕牺牲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保尔为了理想和信念,他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健康和生命,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壮!特别是他的名言,“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是如此地震撼人心。保尔的精神像火种,像路标,点燃了老一代人的理想之光,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年轻的一代。学生说,读了以后心潮澎湃,不能平静。他们在保尔身上看到了为献身理想而自强不息、抗争命运、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体会到了保尔为追求理想,飞蛾扑火、义无反顾的崇高。这样的名著阅读,借文本人物的思想言行来修养自我品德,让学生知道了人不能没有梦想和理想,有了梦想和理想,还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学生受到了很好的革命理想的教育。
二.启迪心智 体会思想的深刻美
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厚重的思想内容。在表现生活时,关心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批判社会黑暗势力,张扬人道正义的价值,有浓厚的时代特色。所以,体会名著就要体会它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的深刻之处。基于人生的阅历,生活积累和理解能力的局限,学生对作品的鉴赏和理解往往是肤浅和机械的。很难领会其中的蕴义[2]。教师要与文本先期对话,准确把握课文内涵。教材上有《西游记》的选文,学生特别向往孙悟空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这只是比较肤浅的认识。其实《西游记》是把最枯燥的说教,融入到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必定会和作者的思维感情产生碰撞,要借助语言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分辨真善美,假丑恶,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净化学生的灵魂。要向学生指出,整个西天取经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矛盾,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乐观精神和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腐朽。要引导学生认识孙悟空要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这是它自觉意识的觉醒,体现出对人的个体价值与人格的肯定。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获得了审美教育。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如孙悟空的师父是谁,最后拿什么换来了真经之类,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进一步高涨,在阅读中丰富了课外生活,生活更加充实美好。
三.燃烧激情 感受生命的坚韧美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尊重生命,向学生传递生命的气息,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精彩,应该成为教育的永恒目标。[3]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不仅要热爱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要善待同在一个蓝天下的其他生命。要有正确的生命观,对自己对别人对其他事物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完善的人格,才能健康成长。教师要有进行生命教育的意识。教材上有《鲁滨逊漂流记》的节选,教师要结合名著阅读进行生命教育,而《鲁滨逊漂流记》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它告诉学生,当生命濒临绝境的时候,生命的火焰会燃烧得越发炽烈,它能促使人释放体内所有的潜能,包括某些最宝贵的品质。文本中的鲁滨逊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惊心动魄的生命是多么悲壮,美丽!这个故事让学生大开眼界,感受了人战胜自然的强大的力量和生命的坚韧,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在绝境中求生存,这就是生命的价值!文本告诉了学生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摆脱困境。要学习鲁滨逊的坚忍不拔,不怕困难,勇于创新,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身临绝境时,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充满激情地活下去。要辨证地对待困难和挫折,要有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这是对学生最好的生命教育,也是价值情感的升华。
四.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的纯净美
经典就是经典,许多精彩深藏其中。学生如能深入文本,品味语言,将会获得良好的语感,带来丰富的收获和无穷的乐趣。体会语言美,就是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审美活动。教材选了《端午日》,可以把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边城》。这部小说的语言极富灵性,就像一脉纯净的、自然的、未经污染的来自远方的溪流,淡淡的,宁静的,悠远的。它既像散文,又有浓郁的诗意,是一首古朴隽永的田园牧歌。它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了生命的涵义,就是生命与大自然的和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来诵读。诵读中,如诗如画的山水,如歌如梦的爱情,渡船白塔,人面桃花已融为一体。而洁净如水的语言更让学生心灵沉醉。那语言和情感水融,在学生心中刻下了挥之不去的幻觉美。营造的意境,道不明却在阅读中感受得出。阅读中,可以进一步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将语句具体情境化,在创造中体悟语言的丰富内涵。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理思考,得到了教益和启示,有真实的感受和无限的回味。既体会了语言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又培养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生从有限的文字中得到丰富的旨趣,又在吟诵中品悟了语言的纯净美。名著对学生的精神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获得了宝贵的审美体验。
没有生命体验的教育,就不是完美的教育。名著的阅读,就要引导学生触摸到名著最感人的神经,从而感受到名著那深沉的震撼和久远的回味,体验“生如夏花之灿烂”,提升生命的质量。阅读经典,是对美好人性的开发与启蒙,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关爱与敬畏,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4],给自己生命以亮色。名著的阅读,也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的,未知的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学生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心灵碰撞中体验一切,要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去。只有让生活充实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参考材料:
之所以说这是一节有心流动的课,是因为这节课自始至终饱含温情,散发着智慧,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课从“苏州出美女”,是“古代出状元”“现代出科学家和院士最多的地方”开启,既体现了授课教师对地方历史与文化的了解与亲近,又渗透了社交礼仪教育。深藏其中的,是授课教师宽厚的人文情怀和超越学科教学的育人理念。随后,教师请学生“从上到下仔细地打量”老师,说说老师“哪一处地方长得最有特点”。这样的切入极其智慧,它既结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多数初中生私底下都会谈论老师的外貌,又有效地利用了借班上课背景下的现有资源――教师以自己为资源,“矮化”自己,让学生说一说老师身上哪一处地方长得最有特点,瞬间拉近了师生关系,课堂由此变得自由、轻松、安全,进而充满温情。
再看本节课的本体选择:向老师的肚子、脖子、眼睛和柳条。“肚子、脖子、眼睛”乃课堂之生成,而“柳条”则是教师预先设定。柳条,春天江南常见之物。这样的选择是留心生活,从生活中来,从最为常见之物开始,为着更温情、更诗意的生活而教,而学。
这堂课上,向老师说的话不多,他更多地是在充当组织者和学习者角色。作为组织者,他引出教学主题,提供语料(所有的例句均引自《围城》),借此激发和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并充分利用学生现场生成的比喻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归纳、总结、运用比喻写作规则,进行喻体选择陌生化、比喻写作圆润化和多感官博喻连珠等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品读、思考、领悟、写作、表达、倾听与沉思的过程中感受语言学习的快乐与惊喜。作为学习者,他和学生一道写比喻句,描写班里一位女生的眼神。由此,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经历学习之旅、体验智慧生长和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
这堂课上,向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安静地思考与写作:喻体选择陌生化环节,他留出了3分钟;比喻写作圆润化环节,他给了学生5分钟;多感官博喻连珠环节,他更是留出了8分钟,层层推进。不仅如此,向老师还邀请学生分享交流,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在分享、表达时,向老师认真倾听、及时回应,既风趣幽默,又温和敏锐。
向浩老师的这堂课,照亮的不只是一个课堂,还有所有在场者,包括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精神世界。它通过对一个教学内容的深度探究,让参与者体验和感受到“知(knowing)”的原初快乐和作为人的生命的惊起,也让在场的观察者看到和感受到了这种生命的惊起!我相信,凡是体验过“知”的原初快乐和感受过生命惊起的人,其生命将变得更加厚重,他也格外珍视这种精神愉悦。并且,长时间体验这种“知”的原初快乐的人,他的内心将更加安静、从容、淡定;他的生活,也更平凡而富足。
其实,世上根本没有绝对无用的东西或失败的事物,只不过受到的待遇不同罢了。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种事物,便会发现它不同的价值。同理,看似无用的东西,当我们看到它时,应该懂得,世界上没有无用的东西,只不过是它被放错了位置。
一个平凡的人,千万别以为自己毫无用处,而应该明白,自己一定能为社会做出点什么贡献。看看,工人、农民、木匠、清洁工等等,哪怕是这些被称为最底层的职业,不是还有人去赞美他们、歌颂他们吗?他们不是依然为社会的发展而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吗?他们的人生平凡而伟大,他们的生命无味而多彩,他们的存在卑微而重要,不是吗?
生命,就是要从“无用”中发现价值,在“平庸”中挖掘亮色,不因一时之利而局限自己。因循守旧,只能让人的生命囿于一种苟且的状态;创新求变,则会将生命推向极致。
生命,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能从看似无用之处发现价值,挖掘亮色,便能让平淡的生活多一点光彩,让平凡的人生少一点儿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