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2: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广告与文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从文化看广告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拥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以及它们的物质形式。站在文化的角度解读广告,广告的传播过程就是人们共享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公众接受社会文化教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公众接触、接受广告及其认同广告与其所含文化的过程;二是广告主和广告人员精确的把握社会群体的期望或文化圈的继承,进而超越自身所在群体文化传统的过程。广告是文化产品,它的目标是销售产品和服务,但传递的是意义。因而广告对于社会的作用最被重视的地方就是它传递的意义对人类文化意义系统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而不仅仅在于它帮助广告主增加了利益还是付出了代价。在批判性研究中广告最被诟病的地方就是对资本价值的过度重视以及对意义价值的漠视。事实上,就像迈克尔·舒德森所说的,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广告如何发挥作用,而是文化如何发挥作用。
在文化层面谈广告谈得最深入的地方,并不是认识到广告中包含着大众文化或者民族文化等因素,而是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对广告助长甚至创造消费文化的批判。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阐述了他所认识的消费的真正意义,他指出这个社会表面上的物的“丰盛”是虚假的,同义反复的“需求”理论最终带来的只能是一种“心理上的贫困”,并且造成符号充斥生活、真实意义丧失的主要“罪犯”之一就是大众媒介。鲍德里亚认为广告在为商品建立符号意义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掩盖了甚至可以说抹去了物品的使用价值,使得物的唯一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并且广告用一种同义反复的方法鼓舞着需求的膨胀,通过大众媒介使得消费主义盛行。
二、广告符号与消费文化
在鲍德里亚的著作中,并没有很系统的关于广告的批判,但是我们可以从他关于大众媒介的叙述中,得出他清晰的“广告观”。在《消费社会》中,鲍德里亚认为在物品丰盛的今天,物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以全套的形式组成。它们互相暗示着,使消费者产生一系列动机。鲍德里亚说“消费者与物的关系因而发生了变化:他不会再从特别用途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消费者购买或者期待购买某种商品时,期待的不仅仅是物的基本用途,还有物的文化意义,甚至物能用来做什么已经没有“物意味着什么”重要了。因此鲍德里亚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消费过程,一是作为建立在一个密码基础之上的明确意义和交流过程;二是作为社会分类和区分过程。分析的原则是:“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当做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因此消费意味着区分(尽管它从广义上看建立在丧失差别的基础上),暗示着特权(尽管消费者在物面前被认为是平等的)。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中“消费”最简单的解读就是:消费符号,消费虚假的意义。而在这个层面上,鲍德里亚说了“广告也许是我们时代最出色的大众媒介”。广告强加给消费者一种编码规则,它让消费者自动地依附这个编码规则来对广告内容进行解码。它让“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件物品参照另一件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从而伪造一种消费总体性。鲍德里亚认为广告语言是超越真伪的,它是一种预言性话语,“它表明的预言性符号所代表的现实推动人们在日后加以证实”。广告制造出伪事件,然后引导消费者通过实践把伪事件变成真实的。广告在鲍德里亚看来是符号,却不是意义。
根据《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论述,鲍德里亚对于大众媒介的最根本的批判在于:媒介不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技术,而是模式化的强制,被符号所重述,被符码所操控。鲍德里亚虽然认为环境意味着传播的普遍化,但是大众媒介真正发挥的功能却不能称之为传播,尤其是如果传播被界定为一种交换,一种言语的交流与回应,媒介发挥的就是一种具有极权主义色彩的意识形态作用。他看待广告媒介也是如此,广告用精心制作的符号控制着消费者的欲望,广告不是在传播,而是在操控。
结合今天的广告传播现象来看,说广告将所有商品符号化并非言过其实。很多商品经过广告的运作,被赋予了原本没有的意义。比如保健品广告,某条广告语是:“你能为家人做的,就是让自己更健康”。保持机体健康是大部分人自发的本能,尤其在健康减弱的时候最为明显。该保健品的广告并没有直白的阐述产品有什么功能,可以在哪方面促进健康,而是把人保持健康的本能变成一种对“爱”的暗示,你为什么要健康?因为你的家人希望你健康,如果你爱你的家人,就应该努力保持健康的体魄。还有一个已经被诟病很久的保健品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XXX”。可以说这个广告在创意表现上是低俗的,但是对于打开产品市场却是有效的。中国的礼文化源远流长,逢年过节送礼,买卖人情送礼,什么礼品能够表达最诚恳的心意,也许就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健康”吧。保健品最初的意义就是促进机体健康,但是产品中这种“爱”和“礼”的关系是广告的刻意引导。
[关键词]民俗民俗文化广告文本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3-0048-01
独特的风俗习惯依赖着语言在民间进行传播和传承。“语言与民俗之间发生的最经常、最密切、也是最重要的带有规律性的关系,即共同的双向涵化运动过程,其运动的结果便是民俗语言文化形态,主要是民俗语言与民俗语言现象。”不同的地方和国家的民俗文化是千差万别的,那么一则公益广告能否吸引住人们的视线,与广告文本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有着一定的关系。从某种角度来看,一则成功广告的基础就是广告文本中含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并且表达得合情合理。
一、公益广告中民俗文化的特点
在公益广告中的民俗文化的特点主要有:表现的号召性、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公益广告涵盖的范围很广,无论哪个层面的公益广告文本或多或少的都有着一定的民俗文化。
(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的文本――表现的号召性。1.完美真实地将祖先留下的杰作传给子孙后代,是华夏儿女的责任。2.现在人类渴了有水喝;将来,地球渴了会怎样?
(二)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切入点的文本――社会的现实性。1.节省一分零钱,献出一份爱心,温暖世间真情。2.来时给你一阵芳香,走时还我一身洁净。
(三)以人与自身的关系为切入点的文本――主题的现实性。1.吸烟是继战争、饥饿和瘟疫之后,对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2.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二、广告文本与民俗文化结合的必然性
(一)国外的本土化广告文本与民俗文化结合是广告本土化发展道路的需要。作为一则优秀的广告必须能打动具有相同民俗文化心理的广告受众。“只有与当时当地的民俗文化相结合,广告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活力,才能保持其独特的个性。”在民俗制约人们消费心理的大背景下,广告不得不对民俗文化给予应有的重视。很多企业以迎合中国传统习俗,着重渲染传统节日等喜庆的气氛,以唤起观众对于传统习俗的认同,将传统习俗与所宣传产品联系起来,使产品带上了浓厚的象征意味,引导受众的消费动机。
(二)本土的国际化。广告文本与民俗文化结合是对广告文化教育功能以及民俗传播的补充。现代广告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是社会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中国广告只有依托本土民俗文化并吸取西方先进文化,这样才能走上国际化的轨道,同时促进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播。观念习俗是一种存在于人们内心的对于某种事物的认同。谁能充分理解民俗文化,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的信息传播中掌握先机。如果本土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观念习俗比较固定这一特点,把广告定位于民俗观念中的共同点,那么在影响很多人的价值观念的同时,也宣传了我们的民俗文化。
(三)在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趋完善的今天,广告文本更是不能脱离深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21世纪是信息经济的时代,广告创意或广告传播作为一种商业民俗和社会文化现象,由以前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发展到今天电视、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广告的目的之一就是追求达到一定认知度和知名度。作为有着丰富的人文底蕴的中国,民俗文化成为了众多广告借鉴的重要题材,也是公益广告的首要考虑因素。综上,广告文本与民俗文化结合是现代广告寻求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民俗文化传播的有力补充。
三、广告文本与民俗的相互作用
(一)广告对民俗的作用。广告是一种文化行为,是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并通过对商品的宣传而引导人们实现消费行为的一种手段。“当广告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时,就不能不重视民俗文化。”广告创意的竞争,就是广告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竞争,而消费者对广告的认可,实际上就是对广告所传达的民俗文化的认同。
(二)民俗对广告的作用。民俗对于广。告的影响,主要地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民俗文化是广告创作的源泉。第二,民俗文化对广告受众心理的影响。第三,民俗文化影响广告创作所展现的价值观。因此,广告创作所体现的价值观也必然是与民俗文化形态下的价值观相呼应的。
关键词:平面广告;民族文化;设计;内涵
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告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平面广告作为广告业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也正在迅速的发展。广告业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的传统文化。把我国的传统文化运用到平面广告的设计中,肯定会使平面广告的设计具有独特东方文化的魅力。
一、民族文化于广告创意的关系
广告创意与民族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广告创意总是处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并依附于某一特定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意识、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会处处打上该民族文化的烙印。另一方面,处于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广告受众受其生活环境的影响对广告创意也会有鲜明的判断和选择。因此,研究广告创意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要。
1.广告创意与民族文化相互促进。
(1)民族文化为广告创意带来个性特色。广告不仅是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行为。 广告创意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文化。文化同时也会提升广告创意的内涵,为广告产品带来文化附加值。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因其独特性必然会给广告创意带来独特的个性,从而提升创意的吸引力与认可度。在群雄并起的消费时代,广告产品如何取得竞争力,关键在于其传达的文化价值,塑造的品牌形象是否具有个性,是否区别于同类且被消费者认可的特点,是否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因而,独具特色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增加广告创意的魅力,为广告主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2)民族文化使广告创意更接近消费者心理。广告创意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消费者购买一定的商品。因此,它必然要以能否引发受众的认同感作为其有效与否的标志,而认同感又建立在对消费者文化背景的深刻洞察基础之上。消费者所接受的民族文化必然会影响他消费意识的形成,并作用于他的消费行为。他会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经验积淀去解读广告所传达的文化价值,作出接受与否的判断。
因此,在进行广告创意时不能割断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应当将民族文化有机地融合于广告创作中,从文化心理上接近消费者,达到与消费者沟通的目的。万宝路香烟独特的美国西部牛仔形象在世界推广中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针对各个民族的广告创意都会依据该民族不同的文化特色而有所不同。可见,对民族文化的深入理解与运用,有助于广告创意赢得消费者的好感,实现其诉求目的。
2.广告创意与民族文化相互制约。
(1)广告创意必须适应受众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创意只有适合相应的文化背景, 才能进行有效的传播。广告人在进行创意的时候只有适应受众文化背景,才能够得到受众的认可, 信息的传递过程才能正常进行, 否则, 难以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广告创意如果跳出了民族文化这个圈子就有可能不被人们所接受,更严重的是一旦一种广告中的创意元素违背了民族文化,伤害了消费者的民族感情,就会引起消费者的群起而攻之,大大影响了广告的信息传播, 削弱广告创意的力度,甚至起到相反的广告效果。
(2)不当的广告创意对民族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广告已经开始越来重视对文化的运用,它总会在创意中添加一些价值观念、思想、情感,以达到产品价值的提升,塑造一定的品牌形象。然而,由于广告总是以追求利益为主,许多创意中会有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甚至是不健康的观念,它们严重地影响了民族文化的稳定发展。这些广告在没有深入分析产品内涵的前提下,随意改变或恶意戏弄民族文化,甚至表现封建传统文化的不健康内容,虽然使产品获得了短期利益,但却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传统文化在平面广告中的应用
但是,森马广告的本意真是如此吗?作为一个广告行业的从业人员,我们不能简单的从社会反应来分析一则广告,起码不能简单的从其短期广告效应来看待一则广告。作为森马以及其品牌传播的主要合作伙伴奥美,我想他们在策划这则广告的时候,应该意识到这可能出现的效果,如果一则广告的推出,连效果都不能预知,起码是不够一个国际4A广告公司的水准的,但是他们却还这么做了,自然有其深意。
无论是好的社会效应还是负面的社会效应,森马起码成了被人关注的品牌。从传播的角度来说,这则广告应该是起到了最大的效果的。在这里,我先不说森马,不知大家是否还对几年前赵薇的“军旗装”事件有印象,如果从短期的效应来说,赵薇在“军旗装”事件时候,声望名誉可以说到了最低点。但是之后的赵薇呢?她的任何举动都成了娱乐关注的焦点,再看现在的赵薇又如何呢?还有多少人记得她的负面性呢?大多数人记得的都是她过去的努力。
短期的负面性有可能成为长期品牌建设的一个起点,我不知道森马以及奥美在策划这则广告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一种心态。一个品牌如果因为某件负面性事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接下来它所做的任何举 动都会被社会关注,这为森马以后的传播铺垫了很好的社会关注基础。当然,作为广告业同仁,我不赞成这样的品牌策划模式。如果我的观点没错的话,那么接下来,森马在品牌传播方面将主要是以消除这则广告的负面性为主,环保意识社会公益意识将是森马赋予它自己品牌新的内涵。
森马的广告激起了中国消费群体的激愤,我们再来分析森马这则广告的特点。从表面看,这则广告似乎附和了中国80年代后群体我行我素的特点,他们注重个性张扬而忽视社会整体。但是,事实上,森马真正挑战的是一个群体的文化底线。任何一个群体,可以因年代的不同而有观念上的分歧,但在文化和文明的角度上来说,有些东西是完全相通的,我们都知道一点,文明无界限,这界限包括国家界限也包括年龄界限。
暂且撇开森马这则广告本身贬褒,我们把分析的目光集中在这则森马广告策划基础点,就是文化。也因为森马在这则广告里带入了文化意识,才让森马广告引起了社会这么大的反应,当然方式还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再来看我们现在中国的广告现状,有多少个广告能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呢?很多广告,创意是精彩的,但是传播的效果却是极为的有限,为什么?我们的广告同仁们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有不少的广告界同仁甚至很奇怪,我们很多的广告创意能够在世界广告大赛上拿大奖,为什么在国内的认可度就这么差呢?甚至于置疑起中国消费群体的欣赏水平。
的确,能够欣赏一个广告,和一个人的文化水准、艺术修养水平等等都是有相互联系的,但是我们得重视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群体的文化水准和艺术修养这些都是受这个群体所处的环境的文化影响的。中国的消费群体,即便现在处在东西方文化冲突融合的浪潮中,但是受到的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事实上,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广告界同仁们都习惯的以西方的商业理念来对待中国的消费市场,诚然,西方是商业市场的开端,但是不是文化的统领。中国本土的商业市场模式以及经营理念在向西方学习,但是消费心理却依旧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消费心理。
在我的印象里以及我征询过身边一些人的意见,这几年来哪几个广告做得好,我们很多人都选择了哈尔滨制药六厂的两个公益广告。一个是“妈妈,洗脚”,另外一个是“别再让你的父母觉得孤单”。为什么呢?广告界的很多同仁都把这个归结为情感诉求做得好。但我因为是因为这两个广告就很贴合了我们传统文化里的尊长辈以及孝道的观念。如果这两个广告创意用在是放给西方人或者在西方文化环境下熏陶成长起来的看看,我敢肯定起到得效果绝对比不过中国人,原因就是文化的差异。
我们再从体育营销方面来看待这点,打奥运牌,是很多商家品牌传播的一个重点。在中国,奥运一直是受关注的,很多商家在品牌传播上千方百计都要让自己的品牌和奥运沾边。为什么呢?奥运热是不是说明体育的魅力呢?一方面可以说是,另外一方面却也可以说不是。为什么这么说?中国的体育市场化是个趋势,比方说拿足球来说,足球照常理是应该体育中最为被关注的,但中国的足球市场营销就做得很差。在国外来说,如英超、意甲等,他们的市场有那么大,反过来看中国,强烈的对比。是什么造成奥运会热和足球冷,国外足球热和国内足球冷的原因呢?
同样是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一种很深的民族荣誉感。这种荣誉感也照样体现在体育里,甚至超越了体育精神本身。奥运能让中国人有这种强烈的荣誉感,但中国足球却只能带给这种荣誉感严重的挫折。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所以中国足球刚开始职业化的时候,国外很多著名的品牌是争先涌入的,因为他们认为足球的魅力在各个国家都是一样的,但却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里这种荣誉特征的存在。为什么现在很少有国外知名品牌看中中国足球市场呢?原因也在于他们了解到了中国市场的这一传统文化特征。所以,像现在的可口可乐等国外知名品牌在中国做体育营销方面,更多的是着重的是中国冠军荣誉等等。
广告和文化的联系是很紧密的,对于中国的广告的,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直观感觉,就是太直白。很多广告开口闭口就是我的产品如何如何。为什么会如此?同样是我们的的文化环境有关系的。中国的市场经济到今天也才短短的十几年,群众的消费观念或者消费文化还处在成长成型中。什么是市场经济?初步的认识自然是商品的买卖为主,这就是中国消费群体的过去市场观念,于是广告就成了一种产品的买卖宣传。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这种消费文化肯定是要改变的,在当今的中国市场上,我们就看到了很多这样的转变。可惜的是我们的很多商家还停留在初级的市场观念里,巨额广告费付了,他们恨不得他们的产品信息能够占据广告内容的各个角落。在我们的广告行业里,我们的很多同仁也抱着这样的错误观念。
不过,在中国的广告里,汽车行业广告是个例外,比较大气。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汽车尤其是轿车行业起步晚,在这块市场上完全是受国外观念影响的,所以整体的广告特征就是国际化。试想一下,我们在做一个汽车广告的时候,把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融进去,是不是在品牌方面会有更大的效果呢?比方说,我们在宣传一个汽车极速稳定的特征的时候,不是采取常见的两人追逐或者飙车场景,而是一位成功人士下班的时候,突然接到父母给自己电话,没什么事只是因为孩子好久没打电话了,这是激起主人公的愧疚之情,突然驾着爱车飞速赶回家,结尾以一家人温馨吃饭做结。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些呢?
广告不能背离一个群体的文化特征,在这点上,国外的很多知名品牌就做的相当不错。比如说肯得鸡、卖当劳、百威,在他们针对中国市场的广告里,我们就能够看到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当然了,中国的广告行业走到今天,起步和发展时间都是很短的,在认识上也还是有很多不足的甚至是幼稚的。但是我们与国外的知名广告公司相比,我们有我们的优势,因为我们比他们更了解我们的文化。
一个好的广告,创意是必须的,但是创意必须以这地区群体的文化特征为基础,否则再好的创意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是虚幻的。
耐克《恐惧斗室》广告只是近几年一系列“问题性洋广告”中的一个。此前,“丰田霸道”广告和立邦漆广告都因其带有“侮辱性”色彩而引起轩然大波。
2003年12月初,《汽车之友》杂志刊登一则日本丰田公司广告:一辆“霸道”汽车停在两只石狮之前,一只石狮抬起右爪做敬礼状,另一只石狮向下俯首,配图广告语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广告背景看上去像是卢沟桥,石狮也疑似卢沟桥上的石狮。这则广告播出不久,观众声讨声四起。
无独有偶。2004年9月的《国际广告》杂志刊登了一则立邦漆广告,画面为中国古典式亭子,亭子的两根立柱上各盘绕一条龙,左立柱色彩黯淡,一条龙紧紧攀附在柱子上;右立柱色彩光鲜,但龙却蜷缩一团跌落到地上。其含义是:右立柱因为涂抹了立邦漆,连龙都滑落下来。
最终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耐克、丰田公司、盛世长城广告公司和《汽车之友》杂志先后向消费者道歉。
问题性洋广告中的文化冲突
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传递信息的一种情境。由于文化的不同,交流者固有的背景、经历和假定的差异,都会使交流异常艰难,有时甚至根本无法开展。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不仅要谙熟本国的文化规则,还要了解消费国度的文化规则。知道这些规则,你才能够适当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对方的期望。①
一般来说,跨国公司或国际性广告公司在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活动中多采取“创意标准化,表现当地化”的做法。分析国内各媒体已播发的洋广告,大致可分为原版广告和改进版广告两种文本。
1、原版广告
这类广告是仅将商品生产国的原版广告做语言文字翻译,创意、图象、音乐等要素基本保持不变。这样做不仅保持了广告的原汁原味,也充分体现了商品生产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质。这种设定和转换简单,但更需借助消费国文化建构。
2、本土化改进版广告
这类广告是公司总部根据对消费国的市场特点和消费文化的解读,委托当地广告公司设计出一种广告的模式,最终由两者根据当地的情况制作出本土化的广告。这类广告也包括将广告设计、制作、服务机构延伸到其他国家、在他国建立分支机构的跨国广告公司制作的广告。如2001年足球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期间,在中国各地电视台上播出的阿迪达斯公司的广告中,画面是两支由世界各国明星组成的足球队在进行激烈比赛,最后射门的任务是由中国的足球明星完成的,其实,在不同的国家播出的这则广告,都是由该国的足球明星完成最后射门动作的,而其余的广告画面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本土化的广告无疑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
广告的作用主要是凸显产品品质、吸引购买者的注意力。众所周知,广告是对生活的一种戏剧化“讲述”,它通过一些符号的组合,启发受众进行联想,从而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其实在商业社会,广告创意求新求变无可厚非,但是跨文化广告传播中传播行为应入乡随俗,照顾本地受众心理,不能违反社会道德、民族精神及人伦常理。如果忽视广告的社会性和它在不同语境下的文化涵义,就会产生文化上的冲突或文化逆差,产生负面作用,甚至是灾难性后果。
考察和分析问题性洋广告事件连连发生的原因,可以发现这些洋广告的突出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不符合广告国社会道德规范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广告主或广告策划制作者首先应受到广告消费国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广告传递的内容以及所采用的形式要符合伦理道德标准,否则将给消费国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2004年8月,耐克曾经被迫撤销其在澳大利亚播出的一则电视广告,广告中描绘几个少女试着讨好一名男性网球教练,当地群众抗议该片有涉及恋童癖的嫌疑。而耐克在700多个巴士站张贴的“詹姆斯和涂鸦”广告在新加坡这个极其讲求卫生的国家也激起了公众的反感。
在我国,广告传播要求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来认识,要从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要求广告的语言、画面、图像、文字等表现要素健康、高雅,摈弃一切低俗的东西。鉴于此,有些广告表现是不宜在我国播放的。②如在对将国旗设计成图案“穿”在身上这一点上,西方文化和亚洲(特别是东亚)文化有极大的差别。美国国旗向来是时尚促销者爱用的符号。麦当娜能穿着红色内裤、军靴,披着美国国旗,在“Rock the Vote”宣传片中呼吁美国人关心国事去投选。但在亚洲国家,如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七条规定:广告不得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必须庄重及尊重的对待。任何商业的用途,包括在广告、印刷品上的使用,印成时尚装饰等都不允许。任何字样、图案都不得叠印在国旗上。③
二、不适应广告国文化背景和特征
不同的地区、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征。这里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国家、民族所体现的文化特征、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会有差异。④跨国公司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就必须要照顾到民族情绪,一定要结合一个国家的习俗、民情和习惯,这也是与当地消费者保持良好沟通的前提。否则商品在跨文化传播中将受到致命的打击。
从立邦漆这个广告策划的本意来讲,也许很有创意,但它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不应当拿龙来作文章。因为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国人自誉为龙的传人。拿中华民族象征的东西来做广告,甚至滑落成一堆,将其任意解构,自然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文化往往具有多重含义。“霸道”的广告通过戏剧性的、夸张的手法,让石狮子向丰田汽车致敬,强化了“霸道”这个品牌的霸气,试图塑造一个强势的产品形象,但恰恰相反,它引发了另外一种不安的联想:石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古老符号,让石狮子向日本的汽车致敬,意味着要中国文化向日本的商业文明俯首称臣!而石狮子又很容易让人想到卢沟桥,于是,霸道的广告就这样被“解读”,从而激发了广泛的愤怒情绪。在一些亚洲国家中,百姓对日本曾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是一个至今还没解开的结,这一点跨国公司和广告传播者不应该忽视。丰田霸道广告失败的原因正是设计者忽略了这个“语境”,几年前轰动一时的赵薇“军旗装事件”也是如此。 树立跨文化广告传播的责任意识
对广告国本土文化的不尊重仅仅是跨文化广告传播受到批评的一个方面,事实上作为不同语境下的文化对话方式,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有人指出,跨国公司及其广告运动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能将西方人的价值观,以更有效的方式到达他们新的发展中国家的观众。入侵者穿过了别的国家的文化链,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入侵地,抑制了被侵略国的创造力并边缘化他们的文化。
文化对话是在文化发展的既定格局中展开的。文化发展状态的不同,必然导致在文化对话中的强弱关系结构。科技的发展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广告跨国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渠道和资金,文化全球化的理念和实践营造了广告跨国传播的总体文化氛围,而广告跨国传播又能通过无孔不入的信号轻而易举地将各种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连结在传媒系统中,并通过多重传播与接受,将不同的思想、价值、判断重新整合为类象化的模式和价值认同,使世界趋于模式化、类象化,进而对文化全球化推波助澜。作为跨文化传播表征之一的跨国广告文化,更集中体现了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
在跨国传播和文化全球化的交互作用中,决非相互平等的融合与交流,始终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和非对称关系。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大差异与差距,国家之间完全平等的对话并不可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显现着一种不平等关系,制造了一种特殊的知识话语权利,并在以经济和政治为后盾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愈演愈烈。跨国传播中的广告作为一种文化,它毕竟不是像可口可乐、麦当劳一样的简单功能的消费品,而是负载了一种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图景的文化载体,在一定意义上不乏文化渗透倾向和攻击性。这主要是由其传播的内容所体现的:其一,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阶段,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大众消费社会,培育了与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相适应的消费主义的商业文化,并通过广告、运用媒体将这种理念潮水般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其二,发达国家在倾销商业文化的同时也在改变输入国人民原有的生活形态,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生活态度,甚至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达到文化渗透与拆解作用。
只有在文化对话的关系结构中置入平等关系,尊重并制约对话,文化对话才是可能的。因而,在全球化语境中,面对西方世界的文化强势或霸权,中国广告界和媒介的确需要具有一种自觉的独立性。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和话语权。通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交流和对话,使得中国的文化达到与其他文化平等对话的境地,借此对西方学界、实务界的固有思维定式产生影响和启迪,最终达到消解西方文化霸权和歧视之目的,从而在交流双方的文化共性和个性中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中国加入WTO后,广告市场已面临更大开放,随着外资对中国经济活动的介入程度与日俱增,外资的商品、服务、理念的推销广度和深度必将增大。在洋广告越来越多大趋势下,“问题洋广告”势必随之增加。现在,世界500强中的企业,已有近400家进入中国,在世界名牌排名前25位的品牌如“可口可乐”、“IBM”、“微软”、“耐克”等等,从产品到广告,市场上几乎随处可见。如果监管部门不能更有效地进行监管,“问题洋广告”还会出现。
那么该如何杜绝问题性洋广告的再次发生呢?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对洋广告内容的审核应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即自律和他律。所谓自律就是自我审查,而他律则是在播出后政府有关部门对其依法进行处罚和管理。我们这里强调的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社会责任和道德,主体主要有两个,一个就是跨国公司,另一个就是广告公司。当然,仅靠跨国公司或广告公司自律是不现实的,还应该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规范产品市场和广告市场,及时发现和处理跨国公司广告宣传中的一些违规或有违社会道德规范的做法。广告播出机构在投放洋广告之前都要进行一次“灾难核对”,促使广告对他们制作或传播的信息内容负起更多的责任。据悉,广电总局将开始着手制定电视广告的审查标准,以杜绝有不良内容、不良含意的广告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和引导跨国广告行业在法律框架下合理、有序、健康地发展。
注释:
①[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②陈绚:《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
1传统文化符号学概述
1.1广义符号学的含义
符号作为人们之间相关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存在已经不可或缺。自从符号被创造出来后,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进步,目前,符号已经被列为一门学科,供专家学者研究讨论。符号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广义上的符号,它指的是人类有关意义与理解的所有思索的综合提升,人们常用的符号就是指广义上的符号,它能够简化人们之间的沟通语言,让沟通交流变得轻松起来,广义的符号如果运用得当,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一种含义上的符号就是狭义的广告学。狭义的广告学是针对某一方面产品进行宣传,这里不做具体介绍。
1.2传统文化符号的意义与传达
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我国的文化符号已经从最初的几种演变成了一门学科,它包含多种类型的符号。其中有文本符号、抽象符号、象征符号、指示性符号等几大类别。不同类型的符号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传达出不同的信息。逗号就代表着间断,而抽象符号,一般都代表一些特殊的含义,比如太极符号[1]。对于象征和指示性符号分别象征含义和指示信息,如象征符号篆书的“东”字则代表东方文化。
1.3与广告设计相关的符号概念
传统的文化符号有很多种类,每一种类中有很多符号组成。我国的广告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从最初简单的文字表达,到现在各种符号、文字、图案的融合,广告学已经演变成了一门复杂的学科。在进行广告设计时,往往都会用到以下几种类型的符号:最基础的文本符号、表达寓意的抽象符号、象征东西的象征符号、明确指示的指示性符号。这几种符号构成了广告设计的主体符号。
2广告设计与传统文化符号
2.1广告设计与符号学的关系
在研究广告设计中怎么运用符号之前,必须明确广告设计学与符号学的关系。自从广告学出现以来,就在逐步地和符号学进行融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有广告的地方基本上就能够发现一种甚至很多种符号。所以,广告设计与符号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对符号学的合理运用就能够轻松地传达出想传达的意思。符号学则通过广告学进行宣传,在逐渐的发展进步,二者相互运用,相互发展。
2.2广告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符号
在广告设计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运用文字去表达。比如,想宣传一个东西很好,那么,就可以运用感叹号进行表达,如果觉得感叹号不够美观,就可以用象征性的大手指符号来表达赞美的意思。同时,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事物,也可以运用抽象性的符号进行表达。这样做,不但能够简单轻松地传达出所要传达的信息,还能够给人以亲切感,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3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3.1文本符号的运用分析
在现代广告设计中,文本符号是直接传达信息的工具。这里的文本主要是指中国汉字符号。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是最古老的方块字体,它整体构造复杂,但不混乱,给人一种美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广告应用了不同字体的汉字来体现它的与众不同。
3.2抽象图形的运用分析
现代广告设计中的传统图形符号有其基本的形式———抽象的符号形式。抽象的纹饰符号在中国传统图形符号中极其普遍,比如各种纹路图案,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在不同的场合,它们会幻化为另一种特殊含义。大家比较熟知的有回纹、如意纹、方胜纹以及太极图形,等等。
3.3象征图形的运用分析
中国传统图形符号的特质是每个符号都含有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意境深远,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表征。这些图形是受中国历史文化影响的,每一个抽象图形的背后都有一段属于它自己的故事。
3.4指示性图形的运用分析
指示性图形的特点就是清晰明了,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得它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越来越多。它能够化繁为简,清晰明了地向人们传达要表达的意思。
4结语
创意,是当下我们谈论最多的词语。也是当下蕴含财富量最不可估量的词语。纵观整个创意产业,我们不得不称赞它在这个新时代所做的贡献,我们将整个创意产业统称为文化创意产业。它已经成为21世纪以来各个国家经济发展中一个全新的必须被重视的新题材。随着各国不同形态的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创意产业也被赋予了许多类别的不同认知。在欧洲许多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被定义为“在具备了专业技能、专业才干和丰富的个人创造性这些必备条件后,通过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合理开发以及运用知识产权,使其能够作为一项拥有创造财富并且能够增加国内就业潜力的新型产业”。这是一段相对合理的总结,它突出了创意产业的独特性与其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对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国家相关权威单位给出的定义是“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增长,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以生产要素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逐渐被以创意为新动力的发展模式所取代,许多世界发达国家更是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知识经济的核心与动力。从21世纪开始,国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趋势日渐明显,而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
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上尚未形成相对一致的定义或分类。由各国经济发展的规划差异以及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划分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所孵化的创意产品主要分为两个大的类别:一类是可以最大化,最直接满足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如图书、音乐、游戏、影视作品,等等;另一类则是能够为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其它产业所提供的文化附加值的产品,比如软件、广告、设计等。虽然这两个类别都有着相对独立的特点,但是这两种类别的界限并不是十分地清晰。比如我们熟悉的《熊出没》这部动画片,在社会上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和追捧,在结合市场经济的同时,该开发团队将这部动画片的人物形象作为开发的重点,相继衍生出了许多周边产品,这些产品包含服饰、玩具、食品和饮料,等等。成功地将其进行产业化运作,不但使得更多的人知道这部动画片,还带动了其它产品的市场化。虽然附加值所带来的社会利益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我们不可否认这类文化创意产品实现了自己的基本价值。不同于其它的设计,比如服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都需要在产品上呈现,才有可能实现其价值。比如我们曾经看到过的一个案例,中国的生肖图案被世界各大服装、饮料、汽车等行业引用,并且将这些中国的传统元素与企业产品相互结合,把这些图案附着在产品上。此举在国际上受到了相当的关注与追捧,而类似这样的文化创意创造出的财富是十分显著的。
三、广告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共性
广告创作作为一项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活动,它与一般的艺术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从创意灵感的浮现逐渐衍生到视觉表现的设计,广告创作需要的是艺术创作。广告的本质更像一种商业活动,注定了广告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创意的商业性,从而带动文化创意,使其实现价值。总结分析,从文化产业的研究和各个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划分可以了解到,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是具备许多特质和属性的,而广告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分支需要满足该产业的所有条件。因为各国通过总结最终将广告归纳到文化创意产业中,所以广告也必然拥有该产业类别所具备的共有特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文化创新产业已经不单单是整个产业大体系中的佼佼者,它已然成为了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其独特的产业属性将文化创新产业与其它传统的产业区别开来。总结下来,究其属性的独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以创意为产业核心特质,能够使产业具备高附加值。作为21世纪的产业黑马,其产业基础以文化为中心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所在。第二,与广告创作有着共同特性的是艺术的创造思维,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和源泉就是艺术创造,而两者相同的地方则是都需要通过某种形式去实现其本身的经济价值,此时我们才能谈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因此艺术创造与产品相互结合,才是文化创意产业,而最终的成果是文化和经济的一体化运作。第三,有着极强的产业渗透性,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其组成的特殊性,以及实现其本身价值的固有特点,它具备促成多项不同产业相互合作或者不同产业重组的特质。在众多的产业中,你能发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子无处不在,它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体现在,它能挖掘出其它产业中的文化创意因素,并且能够通过这些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广告与文化创意产业两者的关系不用去深究,因为广告产业本身就具备所有文化创意产业所具备的特质和属性。两者之间是有许多共通点的:第一,广告的最大作用就是给产品带来文化附加值,而广告产业本身就是高附加值的产业,所以它是一个能够将不同产业与自身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模式;第二,广告的好坏取决于创意,创意更是广告的核心所在,一则好的广告可以使一个不知名的品牌一夜成名,所以广告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中,是最注重创意的产业;第三,广告也具备相当强的渗透性,它能够有效地将产品与文化联系在一起,将同类产品在消费者的头脑中建立极小范围内的物理差异化。大大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还能对消费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价值观、行为举止、生活方式,等等。现今社会,广告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信息来源,它甚至成为了支配人们行为的工具。
四、广告与其他文化创意产业的差异性
作为一个处于流通和传播领域的中间环节,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大类中,广告属于一个被消耗的环节。与该类别中其它产业不同的是,广告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播被需要的角色。而广告的价值则是体现在其带来的营销价值上,它往往被作为中介和内容供应商这两种身份存在。它将产品与产品背后的文化相互联系,构造出新的价值,让被传播者的领域更加开阔,提升产品的利润空间。也正是这样的角色设定,使得广告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其它产业有了根本上的不同。其次,广告在创造经济价值的方式上也与文化创意产业中其它的产业不同。文化创意产品在现代社会能够创造出很好的经济价值,但是它的前期研发成本很高。以现在的手机游戏行业为例,腾讯、网易、盛大等国内知名的大型网络公司,都在紧锣密鼓地研发属于自己的手机网游,数以千计的游戏团队在不停地创造新的游戏,游戏开发出来如果不火就意味着前期开发的成本全部打水漂。然而作为精神类产品的开发与创造,前期需要面对的风险性是必然的。精神类产品的成功保证就是前期投资的高风险。因为在现今信息爆炸的社会,由于人们对信息的过度追求,使得社会注意力资源严重稀缺。而一旦赢得了社会注意力资源,那么这些研发的产品所带来的收益将是投入的很多倍。还有一方面则是精神产品被复制的成本十分低,所以先产后销是不被市场竞争所允许的,产品的宣传和造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广告便体现出了在文化创意产业这个大类中独有的特质。
五、广告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展望
关键词:礼 送礼 礼品广告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国民崇尚“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古训,从而造就了经济社会巨大变革而令企业侧目的礼品经济。在礼品市场风起云涌的今天,在礼品广告狂轰滥炸的信息包围下,如何创造独特的消费需求,从而摆脱血腥竞争的“红海”,达到营销成功和广告效果的最佳境界,是值得我们探讨的。礼品广告风行的今天,鱼龙混杂,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礼品广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更值得我们关注。
关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最早因为人们祭神,“礼”从而产生。《礼记》说:“礼事起于燧皇,礼名起于黄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故具有很强的敬畏感和神秘感,是不可亵渎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集体意识,而且对成员具有强制性。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融入长幼尊卑、是非善恶、爱憎情仇等道德观念和伦理关系,从而形成世代相传的习俗。
《史记》卷二十三《书第一・礼书》谓曰: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笫几席,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认为“礼”是养成的,这跟现在人们提倡的养成教导,可谓是一脉相承,更与企业对消费者的学习、教育,使之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相一致。
《冠仪》曰:“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周礼・师氏》中记载,当时的国学教育国子以“三德”和“三行”。“三德”,即至德、敏德、孝德。“三行”,即“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孔子曰:克己功夫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并认为“礼”之基础是“亲子之爱”,“仁”之核心是“爱人”。所以礼的传统文化主旨是人际关系、人伦关系、人情关系、价值关系、秩序关系的综合体。没有“礼”,一切生活秩序都无从谈起,一切行为举止都缺乏依据,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状态。
当代社会,礼是与传统文化、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进步与和谐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广告打送礼牌的首要原因。
关于礼品广告
艾德加・莫兰将广告的发展界定为三个阶段:广告的第一阶段相当于生活必需品的传播,以信息传播为主,注重的是信息的重复。第二阶段注重进步,不仅强调要把产品的革新告诉公众,而且以神话的方式把革新作为刺激消费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来对待。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继续,着重发展其中一半是想象的广告,让广告中充满心理情感的因素,也就是说充满神话的因素。①
前文提到礼起源于祭神,礼品广告诉求的最初目的与任何形式的其他广告的目的是一致的。而定位于送礼,最初推广开来的就是脑白金的“今年爸妈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的广告诉求,这也可以看做是“以神话的方式把革新作为刺激消费”的一种手段,亦是“广告中充满心理情感”的诉求方式。
在企业营销推广过程中,脑白金的“礼品”广告定位值得肯定,在广告的强大攻势下,购买者与消费者的认同使得其营销战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一方面,该广告填补了“礼品”市场的空白;另一方面,“品牌会因购买者感受到其相关的、独特的、最能满足他们需要的附加价值得到强化,这些附加价值‘可能是出于品牌的质量保证,也可能是出于品牌形象带给消费者的身份地位’。”②
从送礼产品的诉求来看,企业卖的不是产品,而是产品的附加价值,或者是产品所涵盖的某种意义。比如脑白金、黄金搭档,送的是健康;旺旺食品送的是“旺”;金六福送的是“好日子”等,广告传递的信息不是产品,而是产品所蕴涵的内在意蕴,从而改变了广告产品的功能,使得产品不只是产品,而是承载特殊意义的符号化物品。经过广告的传播,从而养成了人们认牌购买的习惯,它们的定位都有“先入为主”的因子在内,也算是“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了。诉求点的改变使得消费者的关注点也发生改变,产品本身的关注度降低,使得部分企业只注重开发产品的符号传播和附加值传播,概念推广成为此类广告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引起消费者注意的原点和导致消费矛盾及纠纷的引爆点。产品包装精美、内容名不副实等在礼品广告的产品上纷纷出现,这也与目前的社会浮躁之风息息相关,浮躁的文化背后是人们对传统礼文化的曲解和误解,是中国人“爱面子”的一个真实写照。
从消费者层面来看,广告诉求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和消费方式。购买“礼品”本身不存在任何的动机和功利色彩,但在购买者购买过程中它或多或少地富含了各种色彩,这也与礼的传统文化主旨是一致的。因为送礼者就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在社会交往中就要考虑诸如人际关系、人伦关系、人情关系、价值关系、秩序关系等在内的各种关系,以期得到社会的某种程度上的认同。在礼品广告中,购买者往往不是消费者,那么消费者消费的是什么呢?消费的是一种心理的安慰,一种潜在的期望,一种内心的宁静,一种“制之于外,以安其内”的慰藉。
礼品消费和我们日常的一般生活性消费有着一定的差异性,礼品消费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消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背景都会导致礼品消费的差异性。礼品消费与功能消费本质区别在于,礼品消费的消费价值体现在收礼的那一刻,而不是在使用和消费产品的过程。“三德”和“三行”都是情感的体现,也是不同对象之间的角色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时间、地点和对象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心理变化而已。
由于购买者和使用者不是同一个体,故购买者首先要考虑礼品能不能出手,与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等是不是相符。其次要考虑使用者消费习惯,他们收到礼品的情绪怎么变化。再次要考虑产品附加价值所代表的含义,是不是与送礼本身的目的一致等。这些都是礼品文化的一部分,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会弄巧成拙。
从广告效果来看,礼品广告还缺乏深度和广度。一方面,目前市场上的“礼品”定位都过于表面化和程式化,主要的消费推动都主要集中在广告的大量投放上,广告的诉求比较直白,没有那种品牌的意蕴,更没有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去深入挖掘人们的情感内涵。一个企业要做成百年品牌,不仅要卖产品,更要卖精神与文化。而文化的东西需要积淀,需要挖掘,需要深入,更需要理解。另一方面,礼品广告不等于节日广告。尽管我们的传统节日是产品的主要消费时间,但不是唯一时间,过于囿于节日,会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产品的销售时间,所以我们应该整合各种资源,创新广告传播理念,开辟新的“蓝海”。
结语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生理需求是有一定限度的,在得到一定的满足后,其需求的比重就会下降,而精神性、社会性需求的比重会不断增加。③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消费者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商品越来越多,因此,广告不仅要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需要,还要不断激发消费者新的需要和动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没有一种需要是已经得到满足的,广告要善于从众多竞争对手中寻找尚未被占领的位置,创造新的市场。
随着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服务在满足消费者生理需求方面很容易做到,其差异化程度不能形成比较优势,要想叩开消费者的心扉,就必须满足消费者的情感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对于定位于礼品的产品和广告来说,谁能从传统文化出发,把文化的精髓融入产品及广告之中,洞察到消费者心理变化中的商机,在广告创意上找到突破口,谁就有可能切分到更大的市场蛋糕。
注 释:
①艾德加・莫兰[法]著,阎素伟译:《社会学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吉姆・布莱思[美]著,王慧敏、陈雪松译:《营销传播精要》,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③马斯洛[美]著:《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广告 传播模式 表层文化 深层文化
虽然20世纪80年代.国际广告就已经进入中国大陆,但只有在2000年以后,中国大陆的广告才真正进入全球化传播的时代.跨文化才成为广告传播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一、问题广告
2003年第12期《汽车之友》杂志刊登的丰田陆地巡洋舰、霸道广告,2004年9月国际广告》杂志刊登的一则名叫”龙篇的立邦漆广告,2004年11月下旬,耐克在央视体育频道和地方电视台播出的”恐惧斗室广告片,2005年6月美国快餐巨头麦当劳在我国播出的”下跪篇电视广告等都引起了很大的广告风波。
这些问题洋广告不符合我们的社会道德规范也不适应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特征引起了中国人的反感。如立邦漆广告拿龙做文章,将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的龙滑落成一堆,将其任意解构“霸道”的广告让石狮子向丰田汽车致敬,引发了一种不安的联想:石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古老符号,让石狮子向日本的汽车致敬意味着要中国文化向日本的商业文明俯首称臣石狮子又很容易让人想到卢沟桥于是,霸道的广告就这样被”解读”,从而激发了广泛的愤怒情绪。
二、国际品牌,本土传播
国际广告传播中的问题广告并非只在中国出现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它也引起了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广告批评就涉及到了洋广告和广告的崇洋问题,但真正对跨文化广告传播进行研究则在加入WTO之后。对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是对跨文化广告的制作模式的研究和介绍第二是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中西文化问题。
关于跨文化广告的制作模式.李永、肖建春和陈绚分别做了介绍.他们指出.有三种基本模式:翻译式广告.模板式广告和指导式广告。
翻译式广告是根据在某国使用过的广告,用广告国的语言翻译过来。图像、音乐等部分基本保持不变。这样做不仅保持了广告的原汁原味,而且通过语言上精心的翻译,适合当地的语言特点和美感,更加让人易于接受。例如.可口可乐公司20世纪80年代推出了一个以“Can’tbeatthefeeling“为主题的广告,这一口号在我国翻译成挡不住的感觉“,日文的译文大致为我感觉到Coke”.意大利的译文为独特的感觉“,智利的译文为”生活的感觉“……电视画面同样都是一群青春活泼的男女在跳舞的情景。但是.由于各国语言表达的差异.有时仅仅靠文字的翻译难以把广告的信息准确的表达出来。
模板式(样品式)广告是公司总部根据消费国市场调查发现的共性,设计出一种广告的模式,最终由广告公司根据各地的情况具体制作。如2001年足球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期间,在中国各地电视台上播出的阿迪达斯公司的广告中,画面是两支由世界各国明星组成的足球队在进行激烈比赛.最后射门的任务是由中国的足球明星完成的。其实在不同的国家播出的这则广告,都是由该国的足球明星完成最后的射门动作,而其余的广告画面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广告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牢牢地抓住了当地顾客的消费心理通过某种他们所向往事物的表述引起共鸣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博得了消费者的好感。
指导式广告是由总部对广告的策略、运行.预算及目标提出指导性意见,然后由地区经理或广告公司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这些地区经理和广告公司有很大自由度,他们可以根据总部的要求自主的设计符合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的广告,比样品式广告有更大的灵活性。例如,柯达总公司为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提供一个中心的广告策略,由公司在当地确定媒体,而总公司会一直关注、监视着广告的策划与质量.只是涉及到一些特殊的活动.如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时总部才会派人亲自出马。如壳牌石油公司曾要求其广告宣传应围绕”壳牌帮助你””壳牌是驾驶员、摩托车手的好帮手”的主题,各地可以依据当地的情形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广告创意策划、表现。指导式广告为子公司提供了更大余地的自由度,各子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制定出更能适合当地需求的广告,最大限度发挥广告宣传的作用,只要不与总公司制定的广告主题相违背。
上述”创意标准化.表现当地化或国际品牌.本土传播”的广告制作模式考虑到了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广告的传播.即它所负载的使命.二是传播的目标地域的相关情况.包括社会道德规范、文化艺术特点和消费者的利益等。因此.这些模式的选择和运用,实际上要考虑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就中国当前的情况来说,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如何沟通的问题。
在中国出现的一些问题洋广告,之所以引起中国消费者的反感和愤怒,主要是广告和中国的文化背景及社会道德不相适应。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国际品牌,本土传播“的传播模式来进行广告的跨文化传播,让国际广告能充分适应当地的文化环境.用能表现当地文化特色的表现方法,将国际品牌的标准化创意表现出来,从而突破文化隔绝之屏障,达到广告传播的目的。
三、文化的趋同化与多元化
在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策划和创意中.要充分考虑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和共享性,更好地实施”国际标准.本土传播”的方略。但是在实际的广告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的冲突和交流是在所难免的。当代中国的学者们似乎过多地强调了;中突的层面。张殿元《文化宰制辨析一种广告传播的视角》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冲动力”主宰了社会的前进发展.自20世纪初开始的和分期付款、信用消费形式的出现.使享乐主义观念大行其道。他把以消费的行为过程和经验的商品化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全球进行的整编称为文化帝国主义。
霍志坚、夏盼认为文化发展状态的不同,必然导致在文化对话中的强弱关系结构。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大差异与差距.国家之间完全平等的对话并不可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显现着一种不平等关系.制造了一种特殊的知识话语权利.并在以经济和政治为后盾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愈演愈烈。跨国传播中的广告是负载了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图景的文化载体.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文化渗透倾向和攻击性。他们认为.这主要是由其传播的内容所体现的:其一.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阶段.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大众消费社会.培育了与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相适应的消费主义的商业文化.并通过广告、运用媒体将这种理念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其二.发达国家在倾销商业文化的同时也在改变输入国人民原有的生活形态.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生活态度.甚至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达到文化渗透与拆解作用。
孙顺化通过对”跨文化传播学”的历史考察指出.在跨文化传播学形成之初.国家权力和利益都是最受关注的.无论是进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者还是从事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家都受国家权力的影响和操纵。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政治、经济上的强势更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仅把经济触角伸向全球.而且通过文化传播输出西方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孙顺化认为.”恐惧斗室”的广告创意、广告表现有着鲜明的美国特征。基于美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的强势地位.美国人心目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美国要战胜而且能够战胜让它恐惧的所有异类.”恐惧斗室”中勒布朗·詹姆斯的战无不胜即传达了这种观念,由此我们看到隐藏在广告背后的国家权力的作用。
这些对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中突的观念.显然是从文化的角度.特别是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上,对跨文化广告传播进行的批评。在他们的批评话语可以看到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命运的深深忧虑:西方广告通过媒体的传播,在无形中输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中国的青少年正在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中国的青年一代个性的张扬、个人主义的思想正在逐步取代中国传统的含蓄和谦逊.青少年正在受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耐克和阿迪达斯.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同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民族文化还能剩下多少?还能保持多久?我们是否应该对于西方广告的文化扩张造成的民族文化的流失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回应?
这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问题,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否引起全球文化的同质化.能否引起文化殖民化”和”文化霸权主义”,经济全球化能否消融”民族文化”。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正反映出当今的人文学者对我们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命运的关注。一般来说,有两种可能的观点,其一是肯定的答案.即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我们并不是经济上的强势民族,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处境和命运也就堪忧了,这正是大多数人文学者所担忧的问题。其二是经济的全球化并不能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因为当今世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经济基础.更没有形成统一的上层建筑,也就不会出现全球文化的一元化。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出现的貌似文化全球化的现象.不过是文化的表层现象,而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是不会被同化的,正如中国人吃麦当劳,喝可口可乐并不会变成美国人一样.美国人用中国生产的瓷器,美国的少年儿童用中国生产的玩具也不会因此就变成中国人。
1.1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有两层含义:首先,通过提取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的精华元素,将其灵活的运用到平面广告设计当中,这自然会提升平面广告的文化内涵,使得平面广告体现出其独特的文化特质,提升其文化品位。其次,平面广告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实际上是对民族文化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展现,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审美再现和传承发展,是将传统文化特色、风俗习惯等于现代时代气息有机结合创造出来的新型的文化形式;平面广告除去商业价值之外,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正是民族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广告设计中所展现出主要的文化价值所在。
1.2美学价值
从审美角度而言,中国民族文化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它反映着中国历史发展、社会风貌等众多方面,同时也展现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将民族文化元素应用到平面广告设计当中,实现文化元素与广告设计的完美契合,从多角度、多层次探寻和创造民族文化的审美特质,让现代平面广告能够符合人们的审美取向,是平面广告应当追求的美学价值。事实上,广告设计是一种艺术创造性活动,虽然与现代商业活动息息相关,功利化气息较重,但是也不能掩盖其美的创造;而且只有通过迎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平面广告才能够真正发挥其价值。
2中国民族文化元素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体现
中国民族文化元素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在平面广告设计运用中往往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2.1色彩搭配
作为一种视觉传达的方式,平面广告对于色彩的运用自然是不可或缺的。色彩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的显著外在特征;同时也能够给予消费一定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在平面广告设计中,设计者通过运用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色彩搭配能够恰到好处的传达产品的理念和魅力,吸引并引导消费者。青、黄、赤、白、黑五色,为中国传统的“五色观”,这些颜色在平面广告设计中会经常用到,而且往往是以两种及其两种以上颜色的搭配进行运用,例如:红与黄的搭配,麦当劳平面广告就采用了这样的色彩搭配;黑与白的搭配,凸显强烈对比,舍得酒的平面广告就运用了这样的色彩搭配。再如:蓝与白的色彩搭配。代表蓝与白色彩搭配经典风格的莫过于中国的青花瓷,在外国人看来,青花瓷白如玉、蓝如天,正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富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蓝色给人以宁静,白色则彰显纯洁之美,两者结合给人典雅静怡、超凡脱俗之美,独具浓郁的中国文化神韵。
2.2形的演绎
在平面广告设计当中,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元素行的运用方面,不少设计是直接运用文化元素,即将文化元素进行简单的拼凑,直接表现表现设计作品的含义。但是必须看到,民族文化尤其是传统的民族文化距离现代社会有较长时间,而且商业的需求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倾向性,所以必须在民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简化、错位、夸张、强化等方式对民族文化元素进行形式的转移、演绎,对其进行在此处理或重新组合,是为人们所熟悉的视觉文化元素产生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向人们呈现出全新的而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作品。奥运会海报的设计就是在传统京剧脸谱则以原有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了形的演绎,在脸谱上绘制出一个个运动员的形象,完美的将奥运会的运动主题与中国传统京剧脸谱结合起来,一方面体现出了北京与奥运会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2.3神韵传承
电视广告具有视觉冲击和反复播放的特征,这也决定了电视广告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视广告的发展。电视广告播放的时间限制使得在制作中,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电视广告的商业目的。对消费文化的影响以电视广告为代表的大众媒体是消费文化影响因素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的时代,大众媒体已经成为引领社会消费的主要力量。一方面,电视广告对于丰富消费文化的内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广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正确消费价值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电视广告的商业特性使得电视广告的内容可能出现虚假信息,对消费者的正确选择产生负面的影响。
2.对物质层面的影响
电视广告能够影响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选择。电视广告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众多的消费信息,通过精心的制作为消费者传递商品信息、企业文化以及品牌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时间。从积极的意义来讲,电视广告促进了市场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信息交流,推动了潜在消费市场的开发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电视广告可能会给消费者传递误导信息,为消费文化注入各种不健康以及不理性的信息,这就会对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行为的养成产生负面的影响。电视广告在为消费者提供商品信息、企业文化和品牌信息的同时,也传递了科技、就业等关系到民生发展的各种信息。消费者通过各种电视广告信息选择对个人最为合适的商品和品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电视广告对消费文化中物质层面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是正效的,能够提高消费者选择商品的理性认知,养成正确的消费价值观,提高消费者的文化品位。
3.对观念层面的影响
一、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特征
亚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K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青年亚文化就是指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它与社会主导性的价值体系有所不同,甚至带有叛逆、颠覆色彩。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学者集体撰写了一部叫《仪式抵抗》的着作,对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的亚文化给予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者认为,青少年中流行的亚文化构成了对体现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英国主流文化的反抗,在当时的社会情景下,阶级的对立也表现在文化领域,平民阶层的青少年因无法进入主流文化而自创了一种时尚文化,这一文化富有反抗的象征意味。
当代青年亚文化已经挣脱了阶级斗争的藩篱,体现的是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网络时代给青年亚文化提供了繁荣发展的生态环境,给予人人参与的自由。在网络虚拟的空间里,年轻人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影响力。由此,在网络上他们创造了专属于自己的亚文化形式。互联网的开放性、即时性和互动性,构筑了一个虚拟的狂欢场,使青年能自由地行使自身的话语权、形成对主流文化抵抗的场地,让他们在精神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宣泄。
二、当代青年亚文化在广告中的表现
由于青年是消费的生力军,许多广告主把他们当做争夺的对象,因此在广告制作方面,充分利用了当代青年亚文化,以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起到说服的效果。
1. 当代青年亚文化与广告内容。
广告的内容是广告信息的载体,以青年关注的事件作为创意内容,更能贴近青年消费者。百事可乐为了与可口可乐竞争,把自己定位在年轻人喝的可乐上,很多广告都体现出青年亚文化的叛逆、颠覆的色彩。如百事可乐2010广告《酷游记》,就是是对《西游记》的颠覆,故事发生在火焰山,唐僧师徒四人极度口渴,又撞见了“妖怪蜘蛛精”,多亏及时拿出百事可乐,化解了这场灾难。其中的角色蔡依林是孙悟空,罗志祥是猪八戒,黄晓明是沙僧,古天乐是唐僧,张梓琳是蜘蛛精,片中人物的装束极富现代感,且女版悟空更具有颠覆性。这样的广告拉近了与青年消费者的距离。
2. 当代青年亚文化与广告表现形式。
为了贴近青年消费者,许多广告就采用当代青年热衷的亚文化表现形式,比如恶搞、网络词汇运用等。2006年胡戈根据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无极》改编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传播之后,从此恶搞在网络上迅速流行,恶搞幽默风趣,夸张讽刺,是青年们在压力之下地自我释放。网络语言如hold住、萌、坑爹、你懂的、肿么啦、吐槽、有木有、屌丝、元芳等,已成青年们的常用词汇。如七喜网络视屏广告’七喜的几则网络视频广告集合了多种青年关注并参与的网络热点,包括大量网络热词、年度网络热点事件及人物。如《史上最爽的7件事》中,包含“国足”、“抢盐”、“李刚”、“加薪”、“和谐”这些关键词;《史上最绝蝴蝶效应》里“微博控”的概念、“坑爹”等热词;《史上最给力许愿》以“穿越”为主线、“小月月”担纲的恶搞,无不刺激着年轻人的兴奋点。且与品牌信息紧密相连,广告诉求点突出,频繁出现促销主题:27%的中奖率。由此引发青年的关注及快乐分享。
3.当代青年亚文化与广告传播形式。
当代青年对信息的接受已经远离了传统的四大媒体,他们最大的信息接受媒介来自于网络,而且网络巳经成为青年亚文化的诞生地和传播的途径,可以说,没有网络就没有当代青年亚文化。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广告借助于网络进行传播,在传播上极具青年亚文化特点。如2010年韩寒代言的的凡客诚品的网络广告,“爱网络,爱自由,爱晚起,爱夜间大排档,爱赛车,也爱29块的T—SHIRT,我不是什么旗手,不是谁的代言,我是韩寒,我只代表我自己,我和你一样,我是凡客”。此次广告成就了一次网民的狂欢,网民们主动参与信息传播,使凡客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带来了销售的上升,同时也留下了“凡客体”一词。
三、当代青年亚文化研究与广告学教学
由于亚文化构筑了当代青年的精神家园,影响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研究当代青年亚文化,是广告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学中应重视以下方面:
1. 研究当代青年亚文化的存在形式。当代青年亚文化的主要存在于网络,其形式有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视频分享、网络语言、网络恶搞、网络人物、网络事件、网络意见等。这些都表现出青年张扬个性,娱乐自我、挑战权威,渴求平等,争夺话语权的心理特点。因此,研究这些形式,有利于运用这些形式进行广告创作
2. 研究当代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心理特点及消费行为。广告需满足消费者文化心理的需要。针对青年消费群体的广告,必须千方百计迎合他们的的心理需要、文化品位,思维模式和生活状态。当代青年个性、思想活跃、求新求变,消费紧跟时尚,当代青年亚文化对青年的消费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消费更注重的是商品的符号意义。研究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心理特点及消费行为,这样才能使广告更贴近青年消费者。
3. 研究当代青年亚文化的传播特点。传播学家E.卡茨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需求——需要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即“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当代青年亚文化的传播形式主要是网络传播,参与成了网络时代亚文化的特征。网络将传统媒介传播的单向传播转换为多向交互式传播,由滞后性传播转换为即时性传播,“青年亚文化实践活动和文本内容的便捷上传、下载和在线生成,传者和受者的合成及互为转换,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的互动聚合,均从物质、时间、空间、技术等多方面突破了原有的社会和技术藩篱,真正使青年亚文化实现了近乎无障碍?的传播。”青年们在整个传播的过程中得到了精神和物质的满足。教学中研究青年亚文化的传播特点,有利于把握针对青年目标消费群体的广告的传播形式。
4. 研究当代青年亚文化与广告创意间关系。文化与广告创意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消费群体都有其文化背景带来的活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研究研究青年亚文化与广告创意间关系,抓住当代青年亚文化与商品信息的最佳契合点进行广告创意,方能在广告中体现出当代青年的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切合青年的需求。
一、文化视角下的电视广告创意创新之道
传统文化积淀了大众内心深处的原始记忆,无论是具象的亦或是抽象的,都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所谓文化视角下的电视广告创意创新,无非就是将这种存在于大众灵魂深处的文化现象以现代传播方式呈现出来,这也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文化具有永恒性。电视广告本身既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又是一种文化传播载体。新媒体时代,电视广告文化创意要想紧跟时展步伐走创新之道,就需要寻找大量创作素材,这种素材的选择不能是盲目的、随意的,而应当是能与观众产生心灵共鸣与情感共鸣的文化素材。传统文化最大的优势就是能与观众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是与生俱来的,这就为电视广告创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契机。1.传统文化为电视广告创意提供丰富素材电视广告创作与投放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要让观众记得住、看得懂、觉得好。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使广告内容与观众内心观念相投契。只有大众喜闻乐见的广告内容、形式,才能使观众产生共鸣,进而促进消费行为的产生。通俗性与广泛性是传统文化的两大特征,这也使得传统文化元素能够适应电视广告创意创新的需要,为其提供大量素材。因此,传统文化元素势必会成为电视广告创意创新的突破口。现代电视广告文化创意的创新运用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传统文化的内核为中心来设计广告情节、塑造广告人物形象,使广告产品蕴含特定的传统文化意义。“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时至今日,“尚礼”的习俗依旧盛行,这一文化元素也成为电视广告创意创新的素材。从“送礼只送脑白金”的脑白金广告到“十五团聚百口欢,中秋月饼话仙人”的中秋月饼广告,再到“送礼就送铁观音:健康又环保!”的铁观音广告,无一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礼”习俗,而广告所宣传的保健品、食品、饮品也因传统文化习俗的大量融入,变得极具文化气息。2.传统文化为广告创意提供宣传契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大大小小的节日与习俗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这些节日创作的电视广告不仅能够促进中国传统习俗的现代化传播,合情合景的广告内容也能拉近观众与广告商品的距离,促进观众消费行为的产生。“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小觑的重要地位,是中国人逢年过节的必备饮品。因此,为迎合大众的情感诉求与现实需求,许多酒类广告都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藏的重要商机。例如,在“羊”年到来之际,号称“天下三千年,五粮成玉液”的五粮液就在广告词中大做文章:羊年吉祥,喜洋洋(五粮液酒)。这段广告词虽简洁,但却大有深意。生肖“羊”使“年文化”主题直接醒目,烘托了新年的节日气氛,“羊”又与“祥”谐音相关,“五粮液酒”利用这一谐音营造了合家团圆、新年大吉的节日氛围,同时也传达了中国人民对吉祥如意、平安喜乐的美好期盼。春节之际,“五粮液酒”的这则广告无疑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可以说,恰到好处的文化元素的运用必然会成为一个独具新意的宣传契机。
二、文化视角下的电视广告创意短板
商业性是电视广告的第一属性,但电视广告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所产生的强大文化影响力与文化传播力又使电视广告对大众的影响早已超出商业范围,其不仅潜移默化影响着观众的文化观念,也对观众的思想观念产生着重要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广告制作者创作与传统道德、价值观相悖的广告作品的现象时有发生。1.虚假电视广告欺骗误导观众在电视广告的制作及投放传播过程中,广告制作者掌握的商品信息量远远高于观众群体,因此其掌握着信息的主动权,观众则始终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弱势地位。因此,就会有广告制作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制作、投放虚假广告,欺骗或误导观众进行消费行为。这类虚假广告可细分为欺骗观众和误导观众两大类。第一类是通过杜撰非真实产品,对观众进行欺骗行为的虚假广告。这类广告中,广告制作者纯粹以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杜撰产品本身并不具备的效能对观众进行欺诈。这种以欺骗观众为手段、以牟取私利为目的的虚假广告的频繁出现,不仅与我国的道德准则、文化理念相悖,而且对我国电视广告的良性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观众对电视广告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第二类则是通过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广告内容来误导观众,使观众在不明所以的状态下产生消费行为。误导性虚假广告中常常出现一些过分夸张或者模糊不清的广告语。例如某牙膏的广告词宣称“只需一天,牙齿真的白了”,但经查证,该广告画面中牙齿的美白效果是经后期处理的,并非是产品的真实功效。这类虚假广告不仅影响了观众对产品功效的正确认知,也扰乱了广告市场的秩序,不利于广告产业的稳定发展。2.电视广告扭曲特殊群体形象通过人物活动来塑造产品形象的方式是电视广告呈现的主要形式。世界广告大师奥格威提出的“beauty(美女)、baby(婴儿)、beast(动物)”被总结为当代广告创作者应遵循的3B原则。美女、儿童等人物形象极受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因此成为电视广告中的“红人”。一些广告制作者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力,不惜恶意扭曲女性及儿童形象,这类广告现象对男女平等思想观念的践行、对青少年的“三观”塑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社会文化是电视广告文化创意的立足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也应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当代女性的生活状态。纵观我国以女性为主角的广告,大多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如洗衣机、婴儿奶粉、洗衣粉等。这些广告将我国女性定位于家庭生活,而对其工作状态不加描述,难免造成观众对女性社会身份的狭隘认知。此外,女性的外貌也常常成为其在电视广告中的价值体现形式。例如某品牌丝袜的广告就是一个长相甜美的模特穿着丝袜走在路上,身边的男人看得痴迷竟撞到了电线杆。广告虽是想借女性形象对产品进行宣传,但“用力过猛”,不仅使广告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贬损了女性形象。儿童是纯真的代表,广告中的儿童形象不仅感染着成人,也对当代儿童价值观念的引导产生着重要影响。在经济利益的追逐下,儿童参与电视广告的现象屡见不鲜,随之而来的就是广告制作者滥用儿童形象,使儿童形象受到贬损的失范状况的发生。例如,某些广告为了凸显产品的功效或吸引力,不惜将儿童塑造成“小皇帝”,孩子任性发脾气、不吃饭时,家长非但不会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反而尽可能地满足其一切要求,更有甚者,直接将所宣传的某种药物拿给孩子吃。这显然是与现实生活不符的。这种广告的大量出现,使荧屏上的“小皇帝”形象频繁出现在观众视野中,不但会对成人的育儿观念产生影响,也会对儿童形成不良示范,使其养成“唯我独尊”的行为习惯。
三、创意经济时代下我国广告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广告创意;公益广告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各种思想、观念及价值观等的综合体现,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华部分是人们永久的财富,需要得到发扬和传播。公益广告作为以不盈利为目的的向社会公众传播正能量,为公众谋利益的广告形式,无疑为传统文化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然以传统文化为基本创意的广告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在以后的广告创意中传统文化的运用仍需思考。
一、广告创意中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中不断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等的总体表征,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生活,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文字、图形、戏曲、书法等有形的物质文化,同时又包括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无形的精神文化。有形的物质文化人们能够直接运用与传承,无形的精神文化则需要深入挖掘并进行艺术化处理后融入到广告作品中。所谓创意源于生活,广告作为公开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自然不会忽略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同时将深厚的传统文化完美的融入于广告创意中,不仅会使广告更有内涵和特色,而且也将使广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创意的融合现状
将传统文化与广告创意进行自然的结合目前还有待提高,现在的广告仍停留在运用外在的有形的物质文化进行创作的阶段,比如公益广告《中国人建更美的中国》,就是在作品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腰鼓以及京剧表演时化妆后的眉目表情来传递中国人内在的刚毅精神,从而契合主题,中国人将建造出更美的中国。像腰鼓、京剧都是有形的文化表现形式,相对于无形的文化较为好表现。但需要警惕的是运用时候不应只是简单的拼接,而忽视了精神的传达。公益广告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为公众谋利益的广告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文化部分则主要体现在其家文化、孝文化、民族忧患意识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公益广告为公众传递正能量,为社会公众谋利益相吻合,同时也为两者更好地融合找到了共同点。山东“厚道鲁商”公益广告大赛中的一组铜奖作品《善、信、修、义》就将传统文化与广告创意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突出其要表达的“厚道鲁商”的主题。作品画面简洁,用黑色和红色形成强烈对比,鲜明的突出表现主体。将“善”、“信”、“修”、“义”四个字用极具中国特色的古体字形式表现出来,将流畅线条与具有象征意义的字型完美融合,给人极具艺术性的观感。同时主体字右下方用朱红的印章点缀,将传统表达的艺术演绎的淋漓尽致。海报下方配文均出自流传深远的传统诗词句,与每张海报的表达主体向呼应,深入的解释主题。海报背景有传统文化元素和古文字组成,不仅使海报的观感更为美观,亦增加了传统文化意蕴。本组作品采用传统文化元素,也进一步体现出,“善”、“信”、“修”、“义”的美好品德中国古以有之,从侧面更加突出了“厚道儒商”的广告主题。总的来说,传统文化和广告创意的融合还远未达到娴熟的阶段,因而如何更好的找到两者的契合点是所有广告创作者都应关注的问题。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创意的融合方法
在传统文化内容上懂得取舍,善加选择。上文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从宏观来看,可以分为外在文化(山水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等)和内在文化(宗法文化、道德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复杂多样,有的传统文化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例如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其表现形式与现代社会融合之后衍生出一批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人民大众喜闻热见的公益广告。例如水墨系列公益广告《大爱无疆》、廉政公益广告《剪纸篇》;而有的传统文化则与当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相悖,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宗法礼俗文化,奴隶社会有奴隶社会的礼俗,封建社会有封建社会的礼俗,在古代社会中,统治阶级所提倡的礼俗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许多繁琐的礼俗和吃人的礼教,在今天看来,是很难令人们接受的。在传统文化形态上避免“曲高和寡”局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传统文化,若执意将这些没有广泛传播的传统文化融入广告创意中,恐怕就会产生“曲高和寡”的局面,以至于观众不知道广告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意义何在。例如中国的汉字文化,在做平面广告的时候,若文字是平面广告内容的重要表达途径,一定要选择大众易认易识的字体。选择适合纳入传统文化的广告创意,而不是生搬硬套,适合的创意主题的才是最好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主“情”的文化,“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许多广告创意都融入了孝文化,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如60秒的公益广告《爱的距离》:作品中讲“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看着你,你在看着手机”,一句话点明父亲与儿子的距离,但不管是打也好,骂也好,在下雨天给儿子撑伞的永远都是父亲,作品最后指出:亲情,是史上最温暖的距离。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在这则公益广告中运用的恰到好处,不卑不亢的叙述了几个生活的片段,却让看过作品的人都明白爱没有距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广告中少一些功利色彩,多以人情味为主,会更为大众所接受。再如央视公益广告《洗脚篇》,一句“妈妈,洗脚”感动了无数人,这个广告过去好多年了,却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制作精良的好广告。创新传统文化在广告创意中的表现形式。一方面,不要过多的重复运用水墨、书法等元素,不是说其不好,而是创意是讲求创造,过多的运用反倒已引起不好的效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充分挖掘下其中的元素,应用于自己的广告创意中,说不定会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另一方面,现在已经步入新媒体时代,在广告的创意和设计方面可以有所选择和针对的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可以像上文中的《善、信、修、义》作品一样,运用易识别的字体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艺术性与创造性兼备,脱颖而出。总之,传统文化为广告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创作空间,但在现代社会,也不应一味地追逐传统文化,努力尝试将传统文化与广告创意完美结合,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将中国的广告带入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求得更好的发展才是我们最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蓉,《中国传统文化与广告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