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2: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命质量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标志着一个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初级医疗保险模式正在形成。这种建立在“低水平、广覆盖”原则下的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产物。其中,对于退休职工个人账户的计入金额、个人负担医疗费的比例以及个人基本医疗保险费交纳金额等方面给予了一些特殊的照顾。但是。它的基本保险属性决定了在满足老年人群这一健康弱势群体的医疗保健需求方面所能发挥作用的局限性。众所周知,老年群体比其他年龄群体在医疗保健方面有更多的需求,同时老年人群的经济状况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又处于劣势,对于过高的医疗保健费用,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极其有限。按照与其他人群一致的做法“一刀切”,势必导致部分老年人有病不能医,不敢医。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医疗保障必然以公益性和福利性为最主要属性,保障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仍然是国家的责任,是医疗保健服务公平性的重要体现。因此,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随经济发展相应调整基本医疗保险费率,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老年补充医疗保险,如对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大病、重病要制定一些特殊办法,给以适当的医疗费用保障。要逐步将社区老年卫生服务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畴,保证老年人得到就近、及时、便捷、价廉质优的医疗保健服务。还应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对特困老年人给予医疗救助,保障其基本医疗需求。由此建立起一个围绕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针对慢性病、大病的补充医疗保险等所组成的多层次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根据老年人在医疗保健需求上的特殊性,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且备条件时,应当适时把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等内容纳入医疗保险范畴,总之,21世纪老年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覆盖内容与保障水平要与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要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一致起来。
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配合,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是新形势下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有限的医疗服务资源,提高效率,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要求。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人口的疾病谱和死因谱由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转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成为影响人民健康,导致残障、威胁生命的主要疾病,而且患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些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尤其显著,是导致老年人口高患病率、高伤残率和高医疗利用率特点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疾病模式和死因谱的转变使得原有以面向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为主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已难以适应人群医疗保健的新要求,转换医疗服务模式,制定新卫生形势下的预防保健战略是当务之急。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适应人口老龄化与疾病模式转变的一项重要措施。社区卫生服务实际上是把原有的医院功能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保障和康复,把服务对象从仅针对病人扩大到社区所有人群。这是针对疾病模式转换在医疗服务模式上的相应转变。社区卫生服务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特点,适合老年人的特点和要求。今后主要应从健全机构网络,加强人员队伍建设,素质培养,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人手。要把老年医疗保健纳入社区卫生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要加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区域卫生规定原则,充实老年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设施,大力发展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照料等便捷的一体化服务。社区还应逐步建立起老年人口健康档案,进行日常健康监测、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
我们要重视老年群体的医疗保健问题,提高老年期的生命质量。但说到底、从整个人口来看,老年阶段的“顶部”健康主要的还应从“底部”抓起,需要全程的健康保障。我们谈21世纪老年人口的生命质量,就需要关注目前的中青年人乃至儿童的健康。许多慢性病尽管“显形”于老年阶段,实际上起源于中青年时期,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随岁月不断累加的结果。与药物治疗相比,普及健康教育、强化健康管理,加强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以及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更为重要。发达国家已有的成功经验表明,重视对须防的投入和良好的预防措施确实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的预防保健战略应该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将改进生活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治理环境污染等作为重要内容,加大对预防的投入,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展望21世纪,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还需要我们开阔视野,关注和运用高新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成果,为人类长寿和健康造福。
改革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老年生命质量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标志着一个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初级医疗保险模式正在形成。这种建立在“低水平、广覆盖”原则下的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产物。其中,对于退休职工个人账户的计入金额、个人负担医疗费的比例以及个人基本医疗保险费交纳金额等方面给予了一些特殊的照顾。但是。它的基本保险属性决定了在满足老年人群这一健康弱势群体的医疗保健需求方面所能发挥作用的局限性。众所周知,老年群体比其他年龄群体在医疗保健方面有更多的需求,同时老年人群的经济状况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又处于劣势,对于过高的医疗保健费用,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极其有限。按照与其他人群一致的做法“一刀切”,势必导致部分老年人有病不能医,不敢医。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医疗保障必然以公益性和福利性为最主要属性,保障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仍然是国家的责任,是医疗保健服务公平性的重要体现。因此,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随经济发展相应调整基本医疗保险费率,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老年补充医疗保险,如对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大病、重病要制定一些特殊办法,给以适当的医疗费用保障。要逐步将社区老年卫生服务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畴,保证老年人得到就近、及时、便捷、价廉质优的医疗保健服务。还应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对特困老年人给予医疗救助,保障其基本医疗需求。由此建立起一个围绕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针对慢性病、大病的补充医疗保险等所组成的多层次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根据老年人在医疗保健需求上的特殊性,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且备条件时,应当适时把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等内容纳入医疗保险范畴,总之,21世纪老年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覆盖内容与保障水平要与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要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一致起来。
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配合,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是新形势下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有限的医疗服务资源,提高效率,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要求。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人口的疾病谱和死因谱由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转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成为影响人民健康,导致残障、威胁生命的主要疾病,而且患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些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尤其显著,是导致老年人口高患病率、高伤残率和高医疗利用率特点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疾病模式和死因谱的转变使得原有以面向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为主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已难以适应人群医疗保健的新要求,转换医疗服务模式,制定新卫生形势下的预防保健战略是当务之急。版权所有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适应人口老龄化与疾病模式转变的一项重要措施。社区卫生服务实际上是把原有的医院功能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保障和康复,把服务对象从仅针对病人扩大到社区所有人群。这是针对疾病模式转换在医疗服务模式上的相应转变。社区卫生服务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特点,适合老年人的特点和要求。今后主要应从健全机构网络,加强人员队伍建设,素质培养,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人手。要把老年医疗保健纳入社区卫生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要加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区域卫生规定原则,充实老年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设施,大力发展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照料等便捷的一体化服务。社区还应逐步建立起老年人口健康档案,进行日常健康监测、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
我们要重视老年群体的医疗保健问题,提高老年期的生命质量。但说到底、从整个人口来看,老年阶段的“顶部”健康主要的还应从“底部”抓起,需要全程的健康保障。我们谈21世纪老年人口的生命质量,就需要关注目前的中青年人乃至儿童的健康。许多慢性病尽管“显形”于老年阶段,实际上起源于中青年时期,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随岁月不断累加的结果。与药物治疗相比,普及健康教育、强化健康管理,加强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以及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更为重要。发达国家已有的成功经验表明,重视对须防的投入和良好的预防措施确实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的预防保健战略应该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将改进生活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治理环境污染等作为重要内容,加大对预防的投入,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展望21世纪,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还需要我们开阔视野,关注和运用高新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成果,为人类长寿和健康造福。
关键词 符号表征 逻辑形式 价值意义 比值 育人
密度教学一直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点、难点,之前笔者通过《“密度”教学的逻辑解析和突破策略》(见《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年第4期,下称《解析》)一文阐述了相关思考和实践,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在此基础上,从知识论的视角对密度的概念及其教学再作探讨,以期深化对密度的认识,提升密度教学的品质,不当之处,望方家赐教。
一、基于知识结构看“密度"概念教学
教育场域中完整的知识,应该是“符号表征、逻辑形式(也可以称为思维方法)与价值意义的三位一体”。所谓符号表征,指以理论化的符号呈现的人们关于世界的认识成果。所谓逻辑形式,指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知识构成的规则或法则。所谓价值意义,指知识内具的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力量,是知识与人的发展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符号表征回答知识“是什么”,逻辑形式回答知识“如何做”,价值意义回答知识“为什么”。符号表征处于知识的表层,逻辑形式处于知识中层,价值意义处于知识的核心层,如果把知识看作一座冰山,符号表征处在知识冰山的水平面之上,是显性部分,逻辑形式和价值意义处在知识冰山的水平面之下,是缄默部分,镶嵌在知识表层的符号表征之中。对于学习者而言,知识的符号表征是一种客观存在,逻辑形式也是非人为的,要得到特定的符号表征,必须遵循相应的逻辑形式,否则会造成学习知识时的思维断层,甚至是未经过任何思考的、仅仅是对知识符号表征的死记硬背,知识就成了无用的死的行囊。而镶嵌在知识中的价值意义,应该是一种假定性的意义,有待教学活动的激活与转化,使其由预设性转为生成性,由假定性转为现实性。
对于“密度”,其符号表征是书本上的黑体字――“某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及计算公式和单位。其逻辑形式是比值定义法,解决为什么出现质量和体积之比和怎么将学生引到“质量与体积之比”的问题,学生不理解“质量与体积之比”就不可能真正建构起“密度”概念。其基本的价值意义是定量认识物质的一种性质,通过这种性质我们可以区分、辨别不同的物质。并可以通过质量、密度、体积的相关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初中物理而言,还可以为接下来的液体压强和浮力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是认知方面的意义。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还需超越这样的“工具理性”,将知识与人的发展和幸福联系起来,知识不是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东西,而是师生通过课堂交往、思维碰撞、共同实践而形成的经验改造和新的意义生成。所以在密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看到世界,而且看到自身,感受到自身作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知识既有这样一般的、抽象的意义,还有特殊的、个性的意义,对于每一位具体的学生来说,因为先天秉性、后天经验、价值取向的不同,知识的现实意义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是难以捉摸、无限绵延的,笔者认为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二、基于知识形成看“密度"概念教学
知识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并钻进人的脑海中,任何知识的获得皆是人直面问题而尝试解答的结果,即知识是由问题创生出来的(我们把这样的问题称为知识的本源性问题,问题同时也是思维的开始)。“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从来就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每一种知识都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故事,每一个知识的故事都非常精彩。”人们想要探求自然界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揭示其背后蕴含的规律,所以有了物理学。牛顿为了解答“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而不落向天空”发现了万有引力;法拉第为了解答“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能不能生电呢”而发现了电磁感应;从辨别皇冠中是否掺有杂质的问题开始,阿基米德对浮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科学史上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可见,知识都是有“根”有“据”有“魂”生长出来的,有其独特的生命力,问题就是知识的根,逻辑形式就是知识的据,价值意义就是知识的魂。一旦问题、逻辑形式、价值意义任一方面受到新事物的质疑或否定,则相应的知识就受到质疑或否定。丧失生命力的知识必定会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消弭。
对于密度,都知道它是通过比值定义法得来的一个概念,比值定义法是怎么回事呢?人们普遍认为“在研究物理问题时,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某两个(或几个)量在一定条件下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常量,这个常量正好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利用这个比值可以定义出描写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类概念。”苏科版教材引出密度概念的处理方法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从知识形成的角度看,其缺陷在于没有从一个确定的问题出发形成知识,但苏科版教材的迷惑性在于:其看起来也是从问题出发,遵循一定的逻辑形式,得出了密度概念,并且密度形成过程中也出现比值。但细思量之后会发现,它是将应用密度解决的问题当做引出密度的问题。即辨别物质的问题情景是强加的,要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并不需要辨别物质的问题情境来驱动,人教版教材就没有从辨别物质出发去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按照苏科版教材的编排进行教学会导致学生的认识活动是迂回的,这种迂回也能构成思维路线,但整个思路呈逆行态势,不能很好地切合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和认知习惯,给学生学习造成较大的困难。
实际上,比值定义法作为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和方式,支配着知识的建构和获取的过程。从知识论的角度看,比值定义法对应的是从问题到知识的整个创生过程,即知识的逻辑形式,通过比值定义法得到的知识是以比值定义式出现的符号表征。只有跳出对比值定义法的认识误区,准确把握建构密度概念的逻辑形式,重新设定密度的教学路径,才能让学生感受密度概念的来龙去脉,把握概念的物理意义和存在价值。正如笔者在《解析》一文中指出的,能够创生出“密度”的本源性问题应该是“为什么相同体积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是一定的,相同体积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是不同的”,其答案是“这是由物质的本领决定的,我们将物质的这种本领称为聚集质量的能力,同种物质聚集质量的能力一定,不同物质聚集质量的能力不同”,也许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聚集质量的能力”,但只要稍作说明,学生很容易接受,比如:(常温常压下)1 m3的铁块聚集的质量是7.9×10kg、1m3的铜块聚集的质量是8.9×10kg,如果是1m3的水聚集的质量是1.0×10kg,显示出不同物质聚集质量的能力不同。接着新问题出现了:如何比较不同物质聚集质量能力的强弱?有之前建构速度概念的经验,学生很容易想到在质量相同时比体积,体积小的物质聚集质量的能力强,和在体积相同时比质量,质量大的物质聚集质量的能力强这两种方法,也不难想到在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都不相等时,采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什么不用体积与质量的比值略)来比较,“比值就是“相除”,“相除”有等分除(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和包含除(把一个数按每几个一份来分,可以分称几份)两种含义,这里采用等分除的含义。”这样做的意义是通过数学方法使相比较的物体体积相等,然后比较质量最终比较出哪种物质聚集质量的能力强。既然同种物质聚集质量的能力一定,不同物质聚集质量的能力不同,我们就可以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定量描述物质聚集质量的能力,并可以以此辨别、区分不同的物质,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很有用,为了表述和研究的方便(比如,有了密度这个概念才便于我们研究浮力),物理学专门引入概念“密度”表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这样就清楚我们是基于一种怎样的需要才用到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怎样引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我们为什么需要有密度这个概念,彰显了密度的价值意义和逻辑形式,最终得出密度的符号表征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三、基于知识目的看“密度”概念教学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生物概念是人类在学习和探索生命科学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后对生物表象及其内部生理机制的概括总结。生命科学中的原理、规律和生命现象都是通过概念得以清楚阐释,新课改下的生物课程标准对概念教学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和指导,旨在将概念与生活实践或实验活动紧密联系,并提出了具体的活动建议。针对不同的生物学概念,教师采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探究,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发散思维、积极创新。
一、概念教学的策略
1.类比法
类比法就是将抽象的生物概念类比成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并且两者的某些特征相似,使概念具体形象化。例如,将细胞有丝分裂的周期比喻成时钟的周期,强调周期的起点终点相同、连续性、顺序性。又如,氨基酸的相关公式,氨基酸的数目减去肽链的数目等于肽键的数目,简单类比为人的手,氨基酸的数目类比为五个手指,肽链数类比为一只手,肽键数目就为指缝连接处,这样就可以很直观地理解公式。
2.创设情境法
教师要运用恰当的实例,创设一定的情境,阐释概念的具体内容,体现概念的本质和延伸,让学生注重生物科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意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
例如,种群、群落、物种、生态系统这些概念易被混淆,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图片或视频,创设情境,如观察一座山上的生物,这座山上所有的山羊可以称为一个种群;这座山上的山羊种群、松树种群、老虎种群等所有种群组成群落;这座山上的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包括水、阳光、空气等组成生态系统。又如,反射弧的讲解,可让学生体验膝跳反射,引导学生找出反射弧的结构,加深印象。
3.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比较事物的相同或不同特征,分析得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许多概念字面意思、内部含义或属性比较相似,通过比较后找出概念的突出特点,避免混淆相似概念。例如,比较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异同(见下表)。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比较
■
续表
■
从表1中看出减数分裂的概念中强调了“生殖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而有丝分裂强调“周期性”“细胞的增值”,通过观察染色体的行为可以判断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处于某个时期。
4.概念图法
概念图法指用方框、圆圈、箭头把相关的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说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将这些有关概念整合成网络结构,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例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见下图)。
■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5.实验探究
通常按照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分析结果等一般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概念生成。让学生从观察疑问中获得兴趣,然后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光合作用、酶的探索过程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索归纳总结生命物质的来源、功能和本质。渗透作用可以通过渗透模拟实验、动物红细胞吸水失水实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探究。
二、各种方法的综合利用
根据课程需要,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理解概念,运用多元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概念教学的方法,发掘学生的潜力,在教学中列举一些科学实例,使学生领会生物学的重要性,创新思维,探索新的学习方法。
例如,讲解减数分裂时,可用图片展示其每个时期的特点;用动画展示其整个变化过程;用比较法辨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增强学生的分辨能力。又如,光合作用的讲解,用实验探索分析总结概念,用动画视频深入分析其内部机制,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有关概念,找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三、总结及展望
知识的学习要经过认知、理解、记忆、熟悉、应用等几个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在整个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灵活运用恰当的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优化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摘要:本文论述了产品作为企业信息的综合体现,是企业活动的中心,而对产品感觉的注重贯穿于整个设计管理始终,涉及到产品各个层面,扩展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延伸到整个企业多种的产品组合,设计管理从而成为企业产品感觉的导演。
一.产品是企业信息的综合体现
企业把科技、生产、工艺、材料、市场促销、媒体传播、经济、社会、人文等多种学科的互动与协调,物化为产品。就是说,作为一个出产品的企业,在其产品上会给人们提供一种综合的、全方位的信息。
通过该企业的产品,人们可以了解其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严格的质量管理,创新的设计理念,精湛的工艺技术,高效的生产管理,完善的售后服务,高超的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的魅力等等。产品折射出多种信息,从而营造出脍炙人口的品牌,进一步塑造了企业形象。因此,企业形象,最终是体现在它的产品上,所有的软件资源是体现在产品这个实实在在的硬件上,因此,与其说消费者在消费该产品,不如说在消费信息,消费上述的种种软件资源。
二.以产品为中心的企业活动
作为一个出产品的企业,产品是其存在的价值所在,企业所有活动都围绕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而展开,企业所有的职能部门为此而建立,能否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正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我们可以根据资本的循环增值来考察这一点。
这个理想的资本增值活动中的一个单位循环,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展开,资本由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料,再到产品,再到商品,再到货币。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本在企业中最终会物化为产品,进入市场流通成为商品能够为消费者接受,正是其价值能够实现的关键。企业所有活动正是围绕此展开。
我们也可以通过企业的组织架构来考察这一点。
从类型学来说,商业组织共有五种基本架构(RichardL.Daft,Management):
1.功能型(Functional)
2.部门型(Divisional)
3.矩阵型(Matrix)
4.团队型(Team)
5.网络型(Network)
这几种企业组织虽然形式各异,适用范围不同,但都为了的产品的生产活动组织起来。因为可以把企业看作一个简单黑箱,输入的是资本、人力、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输出的是产品。黑箱内部虽然形式各异,但是所实现功能都是一样的。
企业活动以产品为中心,客观上还提供了以下的好处:
1.提供一个可感的实物。这个实物就是产品,一切活动与讨论围绕此进行,减少了不确定性。
2.提供进程明确的标志。根据对于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可以把企业活动的进程区分开来,易于控制,从而形成分工与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三.以产品感觉为中心的设计管理
设计管理的定义:在谈论设计管理之前,我们首先要对本文所说的设计作一个界定,本文中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这一职业的一个统称,可分为四个类别: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图形设计(《DesignManagement》BorjadeMozota,p5)。设计管理是针对以上四类设计活动所作的一种管理。
产品感觉定义:产品感觉统指人对产品的感受,包括产品的舒适性、安全、和美学吸引力。虽然每个人对于同一对象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但实际上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许多的共同的感觉。
以产品感觉为中心的设计管理:对于出产品的企业而言,产品感觉是设计管理的中心,也是设计管理的目标所在。
设计所具有的最本质的作用在于,它赋予了产品形式上的秩序与生命力。产品有着物理上的结构,同时也体现着人类的文化精神。一件成功的产品仅有物理上的结构功能正确是不够的,同时要符合人们文化上审美要求,尤其在现代社会,人们低层次的物理需求已经得到满足,需要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企业间的产品竞争也日益转向高层次方面。虽然人类已经有着丰富的知识及发达的理智,但形式上的秩序,即美感并不能够直接由工程师根据公式推导出来,而是要由专门的设计师来进行处理,这就进入了设计的领域,而比较复杂的设计需要很多设计师的合作,这就产生了设计管理的问题。
对产品感觉的控制要成为长久萦绕在设计管理者脑海里的一个中心概念,直至成为一种本能,一种习惯。设计管理者通过多种方式控制产品的感觉:或者直接控制产品的进程;或者直接控制设计师,间接控制产品。
一个好的设计管理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因而设计管理者常常是从优秀的设计师中脱颖而出的,因为设计师由于多年的训练与职业生涯,常常具备了非常敏锐的职业感觉,以及对这种感觉几乎成为本能的实现能力。但是,优秀的设计师不一定必然成为优秀的设计管理者,因为作为设计管理者所具备的能力结构与作为设计师的能力结构并不相同。作为设计师,理解客户要求,迅速高质提出创意是最重要的能力;而作为设计管理者,协调各方面资源,完成最终的设计创意是最重要的能力。这两者并不相同,后者在设计学校中并不教授,往往是个人自学实践中得到的。
四.整体产品概念
为了方便我们进行设计管理,从而找到控制的着手点,我们有必要对于产品概念进行分析。
市场营销理论把产品分为三个部分: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
核心产品指消费者购买某种东西时所追求的利益,是顾客真正要买的东西,因而在产品整体概念中也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并不是为了占有或获得产品本身,而是为了获得能满足某种需要的效用或利益。
有形产品是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即向市场提供的实体和服务的形象。如果有形产品是实体物品,则它在市场上通常表现为产品质量水平、外观特色、式样、品牌名称和包装等。产品的基本效用必须通过某些具体的形式才得以实现。
附加产品是顾客购买有形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附加服务和利益,包括提供信贷、免费送货、保证、安装、售后服务等。附加产品的概念来源于对市场需要的深入认识。因为购买者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因而他们希望得到与满足该项需要有关的一切。
五.设计管理作为企业产品感觉的导演
设计管理通过把产品的三个层次的感觉整合起来,成为企业产品感觉的导演。
在核心产品层:设计管理可以通过概念设计,提出有核心性的概念。比如汽车公司每年提出的概念车,以及在设计竞赛中的概念设计。通过概念设计可以把对未来的设想可视化,从而把概念明确化,从而可以直观地进行判断。通过这种概念的创造与发想,引导技术进行革新,创造出新的核心产品,可以为公司树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在有形产品层:设计管理通过对产品外观,包装,品牌,结构的优化,创造出差异化的产品,为公司赢得竞争力。这层是设计活动参与最多的一层,当然也是设计管理参与的最多的一层。
在附加产品层:设计管理通过对附加服务的设计增加产品的价值,如售后服务的设计,购物环境的设计,直销渠道的设计、策划促销设计。这层是在现代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全面设计(globaldesign)的概念。
六.产品生命周期与设计管理
任何一项成功的新产品都会经历从开发期经商品化而进入市场,为市场所接受,经过成长、成熟和衰退以及最终退出市场而消亡的过程。营销学上把产品从投入市场至退出市场的全过程成为产品的生命周期,为了研究设计管理在其中的作用,这里我们把产品开发期也加入,形成广义的产品生命周期。当然,不同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不同的。有的新产品被市场接受的时间较长,有的则进入市场不久便夭折,有的甚至在投入市场之前便终止了继续开发。
产品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开发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设计管理在不同的阶段参与的设计领域重点不同。
1.开发期
这一阶段产品孕育的阶段,企业理解市场需求,提出产品概念,制作原型机,试制样机,为量产作准备。
开发期在营销理论上常常不列入产品生命周期,因为营销理论研究的是产品进入市场后的价值实现,而在设计管理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设计管理主要进行产品创新设计管理。
2.导入期
导入期是产品进入市场后的第一阶段,产品开始按批量生产并全面投入企业的目标市场。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销量低,销售增长缓慢。在这个阶段设计管理:产品创新设计管理,展示设计管理、包装设计管理。
3.成长期
新产品从投入期转入成长期的标志是销售量迅速增长。另一特征是竞争者纷纷介入,当新产品盈利较高时更是如此。
在这个阶段,设计管理主要进行:产品细节创新设计管理、广告设计管理、分销渠道设计管理。
4.成熟期
成熟期时产品在市场基本饱和,虽然普及率继续有所提高,而销售量则趋于基本稳定。由于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时出现价格竞争,使产品差异化加剧和市场更加细分,顾客对品牌的忠实感开始建立,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与重复购买率的高低,维护市场占有率的所需的费用仍然很高,因此少数财力不足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
在成熟期设计管理进一步对产品细节进行设计管理,利用企业形象设计管理,进一步维持市场。居安思危,及早考虑产品的升级换代,从功能、形态、技术等诸方面考虑新产品开发,以从总体上延续本企业产品家族的产品周期连续不断。
5.衰退期
由于市场竞争势态,消费偏好、产品技术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产品销量减少而进入衰退期,从而必须要有更新的产品面世。这时原有产品普及率迅速降低,成本回升,分销环节转向营销新品。
这时为了能够保持企业的生命力,必须投入已开发新品,从而进入新的一个产品生命周期。
七.产品组合与设计管理
作为一个出产品的企业,往往不只有一个产品,而是有着众多的产品,为了能够获得最佳的效益,需要对产品组合进行战略设计,而对于每个战略部分都要进行不同的设计管理。我们在这里引入日本SONY公司使用的SAB方程式,作为产品组合战略分析。
SAB产品组合战略:
S--STAR,明星性产品,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品,
A--ABILITY/AWARENESS,优先性产品,确保企业产品质量与美誉,
B--BUSINESS,辅助型产品,技术成熟,数量大,确保企业的盈利,另外利用产品量的展开,吸引眼球,提高企业的认知度。
八.结语:设计管理--以产品感觉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
综上所述,对于产品感觉的注重贯穿于整个设计管理始终,涉及到产品各个层面,扩展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延伸到整个企业多种的产品组合。我们可以说设计管理是一种以产品感觉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它不同于传统全面质量管理,那是以数字、规范为依据的,而设计管理以产品感觉为中心,更具开拓性与创造性,进一步把企业的产品提升到艺术的境界,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作为一个企业就像一个人一样,满足了比较低等的生存需要之后,必然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美学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其中,设计作为一种满足高层次需求的手段得到越来越大的应用,设计管理也随着设计活动的开展而展开。
作为一个不断要求上进的企业,作为一个想把做到艺术境界的企业,作为一个想在消费者需求越来越高市场中的赢得胜利的企业,必然要引入设计与设计管理,这不仅会改善其产品的品质,更会改善其公司的气质,还会通过产品改善社会情调。
参考书目:
1.BrigitteBorjaDeMozota,2003,DesignManagement----UsingDesignTOBuildBrandValueANDCorporateInnovation,AllworthPress
2.PeterGray,1994,Psychology,WORTHPUBILISHER,SecondEdition,
3.RichardL.Daft,1997,Management,THEDRYDENPRESS,FourthEdition
4.《现代营销管理》张大亮,范晓屏,阮志毅著,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1998年9月第1次印刷
5.《创新管理》ManagingTechnologicalInnovation陈伟著,科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1996年5月第1次印刷
【关键词】 乳腺癌;外科治疗;生命质量
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从而推动着人们从群体、心理健康以至生态系统来综合考虑健康和疾病问题,医学已不只是保存生命与改善器官功能,而是要重视提高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1,2]。本文参考有关资料,研究乳腺癌患者手术后不同生存期的生命质量,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干预,提高生命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手术后乳腺癌40例,均为女性,年龄35~60岁,平均48.6岁。生存期1~2年17例,2~3年13例,3年以上10例。健康对照组按随机原则,从到医院例行健康体检者(年龄35~60岁)中抽取18例无疾病的自愿受试者。
1.2 方法 在《生命质量调查表》[3]基础上,结合乳腺癌手术后的特点,修订编制出《乳腺癌患者手术后生命质量调查表》,其内容包括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由5个因子19个条目组成,即术后胸部症状(因子1,含4个条目),治疗副作用(因子2,含4个条目),社会生活能力(因子3,含4个条目),心理障碍(因子4,含4个条目)和社会活动情况(因子5,含3个条目)。每张调查表计算总分(每个条目分之和)、总均分(总分/调查条目数)、因子分(组成某因子的条目分之和/组成该因子的条目数。本次研究经统计学检验其信度、敏感性与可行性均在心理测量学可以接受的水平)。
2 结果
乳腺癌手术后不同生存期病例与健康对照组均分值比较。可以看出因子5(社会活动情况)在各生存期病例与健康组比较中均无显著差异。手术后初期尤其是1~2年病例其总分、总均分及1~4因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1947年WHO提出了健康的全新概念,健康不仅仅表示不生病,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良好状态。人们从关心生命的长短发展到关心生命的质量,提出了与健康有关的生命质量概念,它涉及人类生活诸多领域,不仅与婚姻、生理功能、心理健康疾病等各种客观指标有关,而且还包括个人体验良好状态的主观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偏向注重即刻的需求和希望,本研究根据乳腺癌绝数为中老年女性的特点,修订的调查表内容基本覆盖了生命质量的各个方面,且具有较好的敏感性、重复性及有效性。
通过对30例乳腺癌手术不同生存期患者与健康组的对照研究,其结果有2个特点:①手术后初期患者生命质量多方面受到损害,随着生存期的延长,生命质量逐渐改善,生存期3年以上病例,生命质量各方面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已无显著性,不同之处是病例组表现出更珍视生命;影响手术生命初期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是切口疼痛、切口周围麻木感、睡眠质量下降、精力差、躯体不适感、食欲下降、日常生活能力有所降低、化疗期间的恶心或呕吐、负性情感焦虑、抑郁增多、对生活的信心下降等;尤其是手术后1~2年组的患者表现尤为突出,故需要更多地进行医学干预;②因子5即社会活动情况(包括夫妻关系、父母职责和关心国家大事)在各生存期患者并不比健康人差,可能与手术一应激事件使家庭凝聚力增强,相互支持增多有关,现时也反映了国人传统道德观念,当得知是癌症时,家属尤其是配偶会更加关心患者,而患者往往会更加牵挂孩子。对乳腺癌手术后不同生存期的质量调查,能了解和掌握不同生存期的生命质量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医学干预,这对提高生命质量十分有意义。医学干预不仅要尽量减少治疗的副作用,改善躯体功能,而且要重视治疗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肿瘤患者起行心理干预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有四种方法:教育、行为训练、个体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3,4],通过传授有关知识,训练心理应激方式,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增强自信心,在延长生命的同时提高生命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Orley J,Kuyken W.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Intenational perspectives? M.Berlin Germany Spriger-Verlay,1994.
[2] Spilke B.Quality of life assessing on clinical trials.New York:USA Raven Press.Ltd,1990,23:64-78.
1.传统工程管理思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传统项目管理思想是,在工程施工阶段进行管理,以质量、成本和进度目标为核心,遵循实施阶段的各种指标,将质量、成本等方面的控制作为主要的管理依据,以管理方法为主体,充分运用价值管理工具,比如网络规划技术、预算软件等。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在施工阶段,很容易形成以工程建设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价值观,容易产生"思想的建设'导致工作人员不重视工程维修要求。在工作人员了解了工程后,很容易忽略运行阶段存在的工程问题,比如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运营阶段工程的功能和价值变化规律,以及对促进项目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足,会导致工程风险管理运行阶段的维护和升级决策缺少对拆迁工程环节的考虑。这也是我国大量工程“短命”的原因之一。②传统的三个目标是有限的,不能反映工程的发展变化和新的要求,比如各方面的满意度,“健康一安全一环境"等,因为价值项目和实用程序只能反映在运行过程中。而传统项目管理思想依然是分为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和运作等内部环节,各层次制订各自的目标,最后导致事业部的组织目标和组织责任离散,从而产生不连续的管理过程。另外,项目经理处于工程思维和职能的一个特定的学科或岗位上,而且受试者集中于本地。
2.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系统架构
工程管理全过程分析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工程规划、建筑施工、竣工维护、后期处理等的详细规划和分析,站在全新的视角,借助工程管理和体系架构等方式进行维护。对生命周期管理和维护,能够把握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使整个生命周期都能够实现一定意义上的统一发展。
项目工程管理周期包括生命周期的划分,而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包括早期的规划统筹阶段,施工管理阶段,工程管理阶段,项目决策阶段,项目投资阶段,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阶段,项目合同管理阶段和工程质量管理阶段。
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全寿命期的概念是指工程中任何一个阶段的工作(包括技术和管理)是基于项目的整个生命期,不仅要注意施工,更要注意项目的运行阶段,要注重资源节约、成本优化、环境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目标。在项目管理系统思维模式中,工程全生命周期阶段的系统分析是为了满足人性、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应用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需求。项目生命周期管理主要是指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它能够进一步加强对项目工程相关概念和方法的管理,进一步提升项目工程的质量。
3.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意义
项目全寿命期管理是项目管理系统思想和实践应用的管理理论,其内容丰富、范围广,不仅包括传统项目管理知识,还涵盖了各个工程领域和新工程概念。正是这一点要求工程管理者必须跳出传统思维模式的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系统思想,充分理解系统的基本原理,在工程生命周期阶段优化工程生命周期的总体目标。在工作过程中,要把握全寿命期管理理论的意义,对于各级各类工程项目决策者、设计人员,通过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将项目生命周期概念转化为工程技术。我国并不缺少先进的工程技术,也不缺智慧的最佳工程,而是缺乏先进的理念、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项目管理系统的思想和整个生命周期管理不仅是项目管理方法的思想和理论,更体现了社会对历史、对后世的责任心,反映了社会的良知。通过加强项目工程管理,提升工程管理思维,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监理方面的有效性,推动我国工程管理和项目工程建设的发展,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以加强我国工程管理体系的建设。
4.结束语
关键词:环境 生态 监测 技术
目前,环境科学正在迅速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环境问题已不再仅仅是排放污染物所引起的人类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以及维持人类繁衍、发展的资源问题。
1.生态质量与生态监测
环境质量是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而言,优劣是质的概念,程度则是量的表征。具体地说,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的性质及数量进行评定的一种概念。生态质量是环境质量划分中的一种,目前,在关于“生态质量评价”、“生态质量分析”方面的文章中,都很少涉及生态质量的概念问题。有些文章也仅是以一些简单的理化统计指标、多样性指数和指示生物等指标来分析和判定生态质量,显然这是不够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增加了对其分析、评价的难度。所以,生态质量目前尚无统一的明确的定义。在实际运用中,有的将生物环境质量视为生态质量的同义语,将前者定义为“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和质量”,这与生态质量的定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并运用生态系统的弹性、适应性、物种多样性、栖息地容量、种群密度、食物网等生态指标来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价;而与之相反的情况也存在,如有的将污染物和农药在生物体内的残留量,某些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在农产品中的容许含量等方面的内容也称之为生态质量。
严格说来,生物环境质量与生态质量是有区别的,通常前者多指由于环境因素的改变(自然的或人为的)而使生物的诸多指标发生异常变化而言。就环境质量变化来说,生态要比生物环境具有更广泛的内涵。生态系统是由多种生物构成的,但生态系统与生物却有着质的差别。如同群落与种群、种群与个体的区别一样,层次的变化已使事物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质量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生态系统的层次上,研究系统各组分,特别是有生命组分的质量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从而评价其环境质量的优劣。因此,生态质量及其评价的综合性很强。
生态监测是生态系统层次的生物监测。其观点是:生态监测就是观测与评价生态系统对自然变化及人为变化所做出的反应,是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包括生物监测和地球物理化学监测两方面的内容。
生态监测是比生物监测更复杂、更综合的一种监测技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从学科上看,生态监测属于生物监测的一部分,但它涉及的范围远比生物学广泛、综合,能够系统地收集大范围的生命支持能力的地球资源信息,因此可把生态监测独立于生物监测之外。
生物监测包括着生态监测。持这种观点者的理由是,生物监测就是系统地利用生物反应以评价环境的变化,并把它的信息应用于环境质量控制的程序中去。从生物学组建水平观点出发,各级水平上都可以有反应,但生态监测重点是放在生态系统的生物反应上。
实际上,无论是生物监测还是生态监测,都是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判定环境质量,都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这无疑又都属于生态学研究范畴。从这种意义上说,凡是利用生命系统(无论哪一层次)为主进行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手段都可称为生态监测。就是被视为生物监测开创者的科尔克威茨和马森也不主张简单地使用他们的生物表,强调不要根据某种生物,而应该根据其生物群落来评价环境。目前人们所说的生物监测,实际上大多都是生态监测。生态监测包含了上述两者。
根据上面的分析,生态监测概念较合理的描述是:运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作用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规律,为环境质量的评估、调控和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的科学活动过程。形象些说,生态监测就是利用生命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反应用仪器来监测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的科学活动过程。
换言之,生态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成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2.生态监测技术类型与空间尺度
生态监测的范围是很广的,但根据生态监测的对象和内容,可把生态监测概括地分为两类,即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这也是生态监测两个基本的空间尺度。
2.1宏观生态监测
宏观生态监测的对象是区域范围内各类生态系统的组合方式、镶嵌特征、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格局等及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宏观生态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图件为基础,主要依赖于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监测所得的几何信息多以图件的方式输出。
主要内容是监测区域范围内具有特殊意义的生态系统的分布及面积的动态变化,例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沙漠化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等,这类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宏观生态监测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一级。宏观生态监测最有效的方法是应用遥感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当然区域生态调査与生态统计也是宏观生态监测的一种手段。
2.2微观生态监测
微观生态监测是指对一个或几个生态系统内各生态因子进行的物理和化学的监测。微观生态监测的对象是某一特定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聚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及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微观生态监测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因此,微观生态监测要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工作基础,每个监测站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生态监测站的建立与选择一定要有代表性,可按生态监测计划的大小,将不同的监测站分布于整个区域甚至全球系统。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可将微观生态监测分为干扰性监测、污染性监测和治理性监测。
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计划必须把各个空间尺度的监测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而又清楚地了解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综合变化。宏观监测必须以微观监测为基础,微观监测也必须以宏观监测为主导,二者只能相互补充,不能相互代替。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计划必须包括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由多个微观监测点再配合以宏观监测便可形成生态监测网。
参考文献
[1]吴邦灿、环境监测管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法;教学质量
所谓生物概念,就是指对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及规律的总括,能够反映出生物的结构、生物的原理、生命活动以及生命规律。生物概念教学就是以生物概念为基础,让学生明确生物概念,从而掌握生物知识,提高自身的生物素养。那么,教师如何能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灵活运用概念教学法呢?笔者在本文中将依据自身在生物教学方面的经验谈谈生物概念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一、以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导出概念教学
如果说学校是学生的第一教学课堂,那么,生活便是学生的第二教学课堂,所以生活经验无疑会是生物概念教学的最好切入点。那么如何能够找到相应的生活经验作为切入口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如问题情境,针对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教师设问并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中,抓住生物的核心概念进行讲解,从而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点的理解。
这里列举一个案例:笔者在教学动物的先天这一内容的时候,结合了生活常识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小猫咪是不是一出生就知道了怎么进食,怎么睡觉呢?小猫咪会不会跟你一样会做数学题呢?这样两个问题看似类似,都是围绕猫咪而展开的。可是二者又有区别:前者与动物的先天相关,而后者跟动物的后天相关。这样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先天”和“后天”的概念。
二、以概念的关键词为切入点,精准把握生物概念
鉴于生物概念一般具有较强的总结性,所以其中的关键词对学生理解掌握整个概念会有影响。因此,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概念中关键词的推敲,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从而掌握生物概念的精髓。
例如,在讲到“遗传与变异”这一节内容中的“相对性状”这个概念时,笔者就概念中的两个“同一”与一个“不同”这几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即对“同一生物”“同一性状”以及“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相对性状”这个生物概念中的几个要点,从而避免出现混淆概念要点的现象。此外,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也可以减少学生的记忆量,从而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三、借助模型与实验推导生物概念
概念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这点毋庸置疑,因此,概念也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从而影响学生对其的理解。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感性的教学工具,如模型或者实验,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生物概念形象记忆,从而达到更好的理解与记忆效果。同时,学生的感性认知也会得到一定的满足,进而激发学生对生物的求知欲。
例如,教师在讲解人体呼吸器官的知识点时,可以将人体器官制作成模型,比如说利用塑料管与塑料瓶以及气球等材料制作相应的气管、外界以及肺,从而模仿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这一过程,赋予硬邦邦的生物概念生命力,让其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除了生物模型的制作以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既强化了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针对“植物呼吸”这一知识点,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动手做相关的小实验。首先,教师可以讲植物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点概念,让学生对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原料、条件以及产物有了相应的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在课后为学校里的小树苗(具备绿叶)套上一个塑料袋或者塑料瓶,并且密封,然后第二天早上解开塑料袋或塑料瓶观察其现象。这样一个小实验操作简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概念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一举多得。
四、合理运用概念图梳理生物概念
面对多且杂的生物知识,如果光凭语言文字来记忆的话,学生必然会感到厌烦,因此,教师便可以借用概念图来辅助学生梳理生物概念,并强化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概念图形象具体的特点在理清庞杂的知识点方面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例如,讲解“遗传与变异”的内容时,教师则可以利用概念图理清染色体、基因以及DNA之间的联系:DNA在染色体上,而基因在DNA上。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理清这些重点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找到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深化理解
初中生物知识点看似庞杂、零散,但却相互联系。通过概念教学法,学生可以很好地找到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也可以深化自身对其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讲组织、器官与系统这三个概念的时候,先让学生了解这些概念,再让学生找到其中的联系与区别,比如说多个组织可以构成一个器官,多个器官又可以构成一个系统,最终形成一个人体。这样便可以让学生找到各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以及联系,明白生物概念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进而更加高效率地学习生物。
总而言之,概念教学法的引进对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帮助极大,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明确生物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的相关知识点,还能综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当合理有效地运用生物概念教学法,全面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广海.试论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J].考试,2013(01).
关键词:分析化学;概念;专业教育;教育改革
分析化学以概念为细胞,通过分析策略对研究对象进行多重信息捕获,是一个不断从抽象到具体的开放体系。分析化学教学首先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如同细胞是构成生命的最基本结构,承载着细胞结构、功能等诸多层面的信息,“概念”作为分析化学的细胞,是构成理论与规律的基本元素;亦折射出分析化学家的深邃思想,反映分析化学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体现分析化学的现实意义。如何有效教授学科概念已成为分析化学专业教育的核心,亦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于分析化学概念而言,“挖掘其思想性、思考其现实性、理解其准确性、学习其创新性”不失为全面理解、彻底掌握、灵活运用的良方。
一、思想性
1.初学者先入为主
在专业知识构建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单元往往是某个概念的建立。概念往往是初学者对本学科先入为主的感知,尤为关键。对于实现“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深层次要求举足轻重。分析化学往往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大学低年级开设,对于广大习惯于中学教育以“灌输知识”为主的大学低年级学生而言,短时间接受相对海量的陌生专业知识、实现自主构建专业知识显得有些困难。尤其是实现对分析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更具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分析化学中仪器分析方法的校正策略,这在化学学科中极其重要,它不仅单纯地应用于分析目的,而且还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和解决各种化学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定量分析中,除重量法和库仑法外,所有的分析法都需要进行校正,即建立测定的分析信号与被分析物浓度的关系。一般来说,最常用的校正方法有三种:工作曲线法(外标法)、标准加入法以及内标法[1]。以上三种方法通常是以术语的形式教授学生的,笔者认为,倘若从“仪器分析方法的校正策略”这一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这三种方法产生的背景、适用的范围以及三者间内在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学生更容易体悟这些概念的思想性,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而且有利于自主挖掘其深层次内涵。如此,还可由“工作曲线法(外标法)”引出“最小二乘法”,由“标准加入法”引出“外推法”等概念,亦可将“内标法”视为外标法的改进。在此过程中,相信学生也会惊叹于分析化学家的睿智,领略其思想光芒。
2.分析化学的界定
分析化学在20世纪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如今进入分析科学时代。分析化学的传统定义可以用解决“是什么”和“有多少”两个问题来加以概括[2],即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如今,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分析化学是一门独立于化学之外的多科性科学。
如上所述,欧洲化学会联合会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对分析化学提出了新定义(已被1993 年9 月5 日在爱丁堡举行的欧洲分析会议接受):“分析化学(分析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致力于建立和应用各种方法、仪器和战略以获得有关物质在一定时间或空间内的组成、结构和能态的信息”。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定义,它包括了任务、手段、目标和适用面。
显然,传统定义侧重技术层面,而新定义则更突出思想性,高度概括了分析化学对于解决问题的要求和意义。这就要求在教授中不能仅强调定性和定量,而要深入剖析基本概念建立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自主构建拟解决某一问题或拟获取某些信息所需的“概念树”、“方法集”。
譬如,光、电、色是传统意义上仪器分析中的主要三部分,在逐一讲授时,往往通过强调“塔板理论”相关概念突出“色谱分析法”高选择性的优点,通过“光分析法”、“发光过程”相关概念的细致讲解突出“化学发光分析法”高灵敏度的优点。应该说,这种讲授知识的传统做法达到了传授知识的目的,但是对照人们对现代分析化学的理解和要求,似乎还有所不足。倘若对照新定义,抛出“中药现代化”这一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从“解决某一问题或拟获取某些信息”这一思想层面出发,学生自然会思考搜罗具有某种突出优良分析特性的“方法集”,“色谱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等方法会逐一在学生脑中闪现。为知所以然,相信他们会格外留意这些优势的本质来源,进而自主搭建“概念树”,从“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学习”[3]。这种基于某种问题的学习策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再是孤立、模糊的离散概念,而是系统、清晰的专业体系[4]。
二、现实性
当代生命、信息、环境、资源等科学领域中一些问题的解决都十分依赖于分析化学的发展。因此,分析化学的学习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从分析化学的概念中亦可见一斑。
分析化学概念类别多、内容多,且往往具有实际意义。譬如:“滴定度”这一概念就正是从应用出发,自下而上经科学归纳、提升为概念,进而适用于企业大批量生产,具有简洁、准确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微观模型 科学概念 尝试 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学习过程就是改变学生的初始想法,不断修正和完善概念的过程。传统的概念教学,常从学生的生活世界或实验入手,即对宏观的感知、归纳并推理形成。因为这种教学从呈现方式上看,能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知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特征;从课堂组织上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原有认知,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其实,有时候就算是相同的概念、相同的时期、相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都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次“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使我对微观模型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一、微观模型让概念变得更易想象
在一次科学教学中,我突发奇想,利用学生掌握得较好的模型知识来开展“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先从水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结构入手,让学生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纸片在黑板上摆放相应的微观结构模型。继而提出八年级上《科学》中学过的水的电解实验,让学生尝试着摆出相应的微观模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反应中各种物质分子个数的观念。在几分钟的探讨磨合之后,学生不仅能用微观模型解释水的电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本质,还能用微观模型解释其他常见的化学反应。我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发问:“在每个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变吗?原子的个数和种类变吗?”问题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使学生明白了: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道理。这样质量守恒的道理就很明晰了。
事后,学生在解决质量守恒或分子、原子模型有关问题的时候,竟然觉得应付自如。他们普遍认为,有了这种模型的概念之后,对这一类问题的想象变得是那么的具体和容易理解,也就是说:微观模型让概念变得更易想象。
二、利用微观模型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概念成功的原因分析
1.从质量守恒的科学发现史认识人们认知的缺陷。
质量守恒是科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当初很多实验现象使人们建立了“质量不守恒”的观点。之后罗蒙诺索夫(1756年)和拉瓦锡(1777年)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质量守恒定律;后来德国朗道耳特(1908),英国的曼莱(1912年)用极其准确的实验证明了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但人们往往对测量持怀疑态度,很难接受质量守恒的事实。直到微观模型的建立,我们明白了“化学反应中微粒种类不变、微粒的数目不变”的道理,质量守恒的概念才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这说明人们的认知有容易受到原型复杂因素干扰的缺陷。
2.传统实验教学对思维过渡的衔接欠缺。
传统的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是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拿出木条点燃,燃烧后问学生质量有变化吗?之后为了定性地研究,教师会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碳酸钠与盐酸在开口的容器里反应过程中的天平指针偏转情况,或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反应前后质量为什么发生了变化?(2)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测定反应前和反应后的各物质总质量的变化?
思考后,师生一起设计白磷燃烧或CuSO4与NaOH反应,观察天平指针是否发生偏转的实验。让学生在尝试实验设计的同时,得出质量守恒的事实。看似相当严密,并有事实作为依据,但是在运用定律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对参加反应和生成各物质质量总和的理解总是那么的勉强。因为教学中我们称量的是反应物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或生成物与剩余物,以及仪器的总质量,而得出的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的总和,在这个过渡中好像缺少了某一个中间环节。所以在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会反复出现同一类理解上的错误。尽管我们也向学生说明了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在化学变化中都不变的道理,但由于这是在实验基础上补充上去的,还没有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形成知识图式,所以知识的亲和性较差。
3.学生头脑中模型与符号概念的建立是顺利实施的关键。
从表面现象上看,宏观到微观或由宏观现象入手形成某一个概念,符合由“知”到“不知”,再由“不知”推出“新知”的一般认知规律。这种教学还可以保证自始至终能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气氛肯定比较活跃。而由模型引入的教学,一开始学生就会觉得教学内容很难与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而无法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
但是当我们在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的学习之后,学生头脑中就积累了大量的模型知识,再结合我们平时对模型的应用与理解,加上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渐形成,并达到一定的水平,已经初步具有运用模型解释常见的一些现象(如:水的三态变化到密度的改变、原子结构、相对原子量等)的能力。再加上学生已经在八上第一章中已经学过“水的电解”,宏观的现象和实验操作都比较了解。这样的特殊时期,从微观模型的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刚好适时弥补了学生认知的不足,并以微观模型简约、明了的特征,使复杂背后的规律变得简单易懂,易于操作和想象分析,符合多维构建使认知结构更加完整牢固的特征。
三、以微观模型构建科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好教师用5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差教师用一种方法教50个学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至理名言。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教学方法。这里就针对利用微观模型构建科学概念教学谈一些思考。
1.以微观模型构建科学概念是概念教学的一种模式。
科学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经验一步一步地拓展他们的观念。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一定的操作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概念转变。我们普遍认为:幼儿和低年级学生的科学概念形成要依靠大量的实践活动,所以“做科学”被大量幼儿或小学的科学教师采纳;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科学教学则要逐渐由“做科学”走向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这些都是有效的教学模式。其实概念的教学我们还常采用移用、类比、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公式变形、应用巩固等方法使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强化和内化。当然,在不同的场合我们就应该采用不同的策略。以微观模型构建科学概念也只是概念教学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提起模型,肯定要有相应的原型。真实的情境就是我们研究对象的原型,作为原型的客观事物所处的多种因素交错,联系复杂纷乱,容易造成人们面临问题难以着手。而科学模型并不需要与原型在外部特征、质料、结构和形态上一一相似。可以撇开那些次要因素、关系和过程,将主要因素、关系和过程突出地显示出来,以便于人们观察、实验和理论分析。尤其是对那些“时过境迁”、不能再现或微小的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我们更需要借助于模型研究。也就是说利用模型可以有效排除客观事物及其它复杂因素的干扰。
2.每一种模式都有它的合适人群、合适内容和出现的最佳时机。
在八年级下的“质量守恒定率”教学中,采用模型教学建立概念是在比较合适的人群中找准了合适的时机开展的有效教学。假如我们提前在八年级上《科学》“水的密度”一节中利用微观模型开展教学,就要花费很大的劲使学生建立模型的概念才行,因为此时的学生、此时的内容还不具备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最佳时机。而我们在复习课中运用模型进行三态变化的解释之后,再尝试用运用模型重新认识水的密度就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3.利用模型开展教学的策略也有多种,加强研究对促进有效教学意义深远。
相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更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更多的有效教学应该是多种策略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目的的。知识、情境和学生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得教学策略也变得多样复杂。所以利用模型开展概念的有效教学还需我们加强研究。
4.让模型经历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才能使模型教学更具活力。
概念是一类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现象、过程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它具有明显的简约性、抽象性和概括性。
从建构主义角度看,教学就是一个使学生进行“理解学习”即由强调知识的“客观性”转化为注重学习主体内在的思维过程。即学习是一个把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是知识在学习者的思维中获得明确意义的过程,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也就是说:实际意义是概念的生命,模型与概念的简约性、抽象性和概括性只有加上“意义的赋予”才使教学更具活力。为了让模型教学更具生命活力,我们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模型不能等同于原型。我们利用“芝麻和黄豆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的结果解释“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减少的现象”,从而推论出分子间存在间隔。结果很多学生便错误地认为:“芝麻和黄豆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这种模型与原型混淆现象的出现是我们没有让学生弄懂模型与原型的特征关系造成的。
二是模型代替不了实验。模型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利用模型开展教学是达到某一教学目的的一种策略。但模型建立起来的概念只有接受原型的检验,才能使概念变得有意义。而实验可以是真实情境的再现,也可以是模型环境下的一种模拟。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联系,此时的模型教学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知识从实践中来,更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模型研究方法虽能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体现了正确科学理论知识的模型上进行实验,其结果往往会优于实际情况,但这也绝对代替不了事实。当然,利用微观模型开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很大的优势,我们要加强研究,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适度、适时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志伟,陈秉初.中学科学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2.
[2]刘来福,曾文艺.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关键词:新版GMP;质量;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00-02
药品是用来治病救人的,药品安全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因此药品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然而,与此同时,其风险也是巨大的。一段时间以来,我国GMP制度在企制药企业执行中也发现了各种问题。比如一些企业看重“硬件”而忽视“软件”,不注重管理的落实,人员素质不强,安全意识淡薄,违规操作现象严重,有些企业甚至为了降低成本而不顾药品质量安全,这些现象给药品质量带来的巨大风险。鉴于此,在GMP中引入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世界范围内,欧盟的GMP以及ICH—Q9中早已提出了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将质量风险管理制度引入了新版GMP。
1质量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可预见性,为了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就有了风险管理的必要,这也是新版GMP引入质量风险管理的目的之所在。药品的风险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二是药品本身的“二重性”。在药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包括原材料的选取、生产工艺的确定与变更、产品入库、销售等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药品安全的影响因子,使得药品的质量可能受到威胁,因此,为了保证药品的安全,对于每一种风险因素都要注重管理。
新版GMP对于药品的质量风险管理的定义为:“质量风险管理是对药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质量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沟通、回顾的系统过程,运用时可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在定义中说明了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这种质量风险管理制度是一种“常态管理”,一种“过程分析”(即PAT),它强调的是管理的连续性,反复评估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风险与收益比。其指导思想是要在风险到来之前或作用期间,预测其可能对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同时,又因为风险并非一次性,而是贯穿在药品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风险管理时要无时无刻,不间断。
2质量风险管理引入新版GMP的意义
新版GMP第一次将质量风险管理这一国际上强化药品安全管理与控制的概念引入到文件中,由此,在药品生产中得以正式应用这一和国际接轨的基于风险管理理念的药品质量管理方法。在新版GMP中,强调了将质量风险管理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这就意味着,在药品的研发、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考量安全问题,对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在整个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风险管理是一切质量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处于统领地位,可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质量风险管理是衡量企业能否实现管理现代化的要素之一。从本质上来说,风险管理是科学管理加上持续改进,强调前瞻性的预防行为以及调查问题根本原因并实现持续改进,保证决策的有效性与恰当性,取得“控制损失,创造价值”的双重效果。我国新版GMP适时引入这一先进的概念和要求,对企业质量管理有重大的意义。对于制药企业来说,对药品实施质量风险管理不仅是责任,也是一种义务,不仅关系到到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也是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的要求。
新版GMP对质量风险管理要求企业在三个不同层面上应用:第一,在思维和做决策时,要首先强调质量风险,基于风险的概念去决策;第二,要求企业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在新产品开发、新设备购置、新车间建立以及处理重大客户投诉问题时,要强调对这些重要环节的风险评价;第三,企业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用风险管理工具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工作决策的依据。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参与国际竞争较早的企业能够比较完善地形成风险管理体系和实践,更多的企业则需要一段时间来理解和接受。
对于企业来说,今后一段时间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考虑如何贯彻和执行质量风险管理。质量风险管理的顺利执行和运用,需要企业每个部门、每位负责人、每位员工的共同理解、认识以及自觉落实到行动中去。对于企业来说,新版GMP的实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善于抓住机会,将会在质量管理的道路上、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顺势而上,开展新的征程,创造新的辉煌。
3 实施质量风险管理体系的要点
新版 GMP 对于质量风险管理共有三点要求,对于质量风险管理的流程和原则作出了概要性的要求,鼓励制药企业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采用基于风险的方法来评估质量风险,保证产品质量的可靠。但是,目前来说制药企业对于质量风险管理理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并且缺少实践经验。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ICH)的ICH-Q9 质量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优秀的高水平的操作框架指导,我们在摸索实施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借鉴ICH-Q9 中介绍的流程和方法,解决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具体来说,在十四质量风险管理体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质量风险评估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患者的利益,因此必须给予科学的和特定的认识。风险评价是基于对基础科学、适用法规及风险所涉及的相关工艺过程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在这些将被评价的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有可能对患者生命健康和安全造成潜在影响的因素。
3.2符合适当法律法规是首要的和绝对的要求。风险评估不仅是用来评价如何确保符合和优化结果,更要满足相关法律法规。
3.3有效的风险管理建立在充分地理解公司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要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及风险管理评估结果的责任归属有明确的认识;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必须考虑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险管理流程的文件记录要与风险水平相适应。
3.4要想有效管理风险,首先要将其识别出来,并进行有效评估,并考虑到进一步的缓解风险和风险沟通。这个原则包括涉及到四个基本阶段: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价);风险控制(包括风险降低和风险认可);风险通报和风险回顾。
3.5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使用正式的风险管理流程(比如标准化的工具)。对于不很复杂性潜在风险较低的区域可以使用非正式的风险管理流程(比如根据经验来评估)。一般来说,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每天都会进行风险决策,对于复杂性较低的或者那些包含较小风险的决策,对选项进行定性分析就足以满足所有风险管理需求。一般而言,随着事件复杂性或风险的增加,所采用的风险评估工具也要趋于更加复杂,以有效进行相应的分析工作。
参考文献
[1]周文瑜,梁毅.浅谈新版GMP中的质量风险管理制度[J].中国制药装备,2011(8).
【关键词】建设项目;成本;进度;质量;安全;方法策略
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主要包括成本、进度、质量和安全管理,四大管理没有轻重之分,同等重要并有机结合。它是为实现项目投资、进度、安全、质量目标而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工作,来达到准确、高效地实现项目目标之目的。
1、成本控制管理
1.1概念及意义。成本即企业用于施工和管理的一切费用总和。成本管理是衡量企业生产耗费和供给的尺度及决定价格的基础,是检查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成果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它体现了企业管理的综合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开拓能力的关键。
1.2成本管理方法策略。工程成本管理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建立在周密详尽的成本分析基础上,方可全面有效的进行管理。首先必须做好工程成本综合分析、项目细化分析、人工费分析、材料费分析、机械使用费分析、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用分析等。其次,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要制订详细的管理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最后要依据成本最低化、全面成本控制化、动态控制、目标管理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2、进度控制管理
2.1概念及意义。施工进度管理控制就是对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工作程序和持续时间进行规划、实施、检查、调查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全面反映项目的实施状况,是施工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直接体现,高水平的进度管理是施工、建设单位获得经济效益的良好保证。
2.2进度管理方法策略。首先,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进度计划,结合自己所能调配的最大资源,确定计划工期。其次,进度管理应该是面面具到的,将所有建设内容都纳入管理范围内,各个分项的管理以主进度为标准,依次深入、完善。再次,实施全员参与,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进度监控要充分听取、采纳各方面的建议,从而保证进度计划管理的有效落实,使每个单位都时刻感受到,它是进度管理的一份子,建议每周总结工程进度,监控其是否与计划有偏差。最后,注重计算机的使用与人才的培养,它是提高工程进度控制的未来保证。信息化管理可为进度控制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持,而人才的培养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进度管理成败的关键。
3、质量控制管理
3.1概念及意义。质量管理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工程质量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它的好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危,故其质量管理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制胜法宝,必须加强质量管理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2质量管理方法策略。
①方法控制管理策略。现今工程建筑多为砖混结构,技术复杂程度低,要使施工质量优良,不严格进行施工方法的质量管理,就会给工程的主体结构、重点部位等留下隐患。故方法控制的重点,应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确保施工方法在技术上可行性,经济上合理性,从而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②质量管理事前预防,施工操作事先指导,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质量管理要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进行事先检查和控制,合格后方可进行验收;施工前现场管理人员要召开质量会议,指导现场质量管理;此外要加强质量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质量管理模式。
③动态控制,事中认真检查。事中质量控制要以工序质量控制为核心。具体策略是:工序交接有检查,质量预控有对策,施工项目有方案,技术措施有交底,配制材计量器具校正有复核,质量处理有复查,成品保护有措施,行使质控有否决,质量文件有档案等一系列动态控制。
④严把事后验收关,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处理。事后验收要严格把好工程的签字验收关,发现质量隐患及时向施工单位提出整改,并配合有关单位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从而达既保证工程质量又不影响工程进度的功效。
此外,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作为工程质量管理的坚强后盾,同时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思想,把质量管理进行到永久。
4、安全控制管理
4.1概念及意义。施工安全管理是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技术、舆论、决策等手段,对人、物、环境等管理对象施加影响和控制,排除不安全因素,以达到安全生产目的的活动。规范有序的安全管理可以确保企业的信誉、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2安全管理方法策略
①动员全民意识贯彻执行好“百年大计,安全第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的关系,树立生命财产高于一切的安全意识。
②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是对一个单位安全基础的现状和水平进行及各方面危险因素的多少和严重程度进行正确评估,以实现超前控制,减少和消灭事故为最终目的。
③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要对各级人员、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其次要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逐级落实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增强各级管理、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心,消除一切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隐患。
最后,安全管理要重点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教育大家认真学习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提高其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管理素质,使之达到能管、会管、管得好的水平。
结语
综上可知要想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就要全方位加强管理,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加快进度、提高质量、确保安全,建立科学的全面管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为社会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文财、李泽楠.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全方位管理[J].水运工程、2008年05期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生物教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对于推动我国的生命科学科研、医学事业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提升生物教学质量,创新概念教学模式提出了几点措施。
关键词: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模式;应用探索
引言: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挖掘生命活动本质的自然学科,学科基础理论学习主要就是针对生物概念而进行的,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领域的基本单位,生物学中的一些原理和规律都要通过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概念教学模式是高中教育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还有一些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因此,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是生物学科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对高中教学提出的要求,也符合教育改革的趋势。
1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1.1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概念教学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影响高中生物教学很大一方面因素是师资力量的因素,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师专业素质较低,都会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产生影响。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使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现在部分高中的生物教师不是生物专业毕业的,对于生物概念的掌握不够扎实,对生物概念的教学方法也不够熟练,加之,个别高中不重视生物教学,认为生物是副科,只重视语数外三大主科的教育情况,使得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小,工作态度比较散漫,对教学不够上心,对自身素质和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不够重视,导致生物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成绩平平。
1.2生物概念教学方式单一,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较少:
生物概念本身是比较理性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有很大影响的,目前,高中生物教学呈现的特点都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较为枯燥,教师教育方法单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讲解,学生被动地听讲,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关于生物概念知识的沟通和交流有限,使得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个别高中生对生物学系产生厌烦心理,这严重影响了生物课的学习效果,不利于生物概念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对生物概念的掌握。
1.3生物教学功利性较强,忽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我国大多数高中教育是为学生大学教育打基础的,这无可厚非,但是过分强调高中教学的应试性质就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现在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目前高中生物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的观念不正确,只重视学生的生物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生物意识和生物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理论学习和实践严重脱离,生物教学不够贴近生活,学生不会用生物知识解释和解决身边的问题,难以将生物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2创新概念教学新模式的有效策略研究
2.1利用模型加强生物概念学习:
模型教学法是生物概念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具体分为概念示意图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三种。概念示意图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很多,考试内容也多以生物概念示意图的形式出现,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核心概念图的教授,让学生掌握概念图,认识并会简单绘制,概念图是生物概念的直接表达形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生物概念的形象化理解。物理模型教学法,生物教师在教学时要组织学生进行物理模型创作,有了物理模型,可帮助学生对生物概念又一个立体的认知,教师可以设置物理模型课程,安排课时,使学生参与到物理模型制作中,有利于学生对生物概念的深入理解。数学模型教学法,生物学科和物理、数学都是相关联的,生物概念中有很多是有数据依据的,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要将数学与生物有机结合,构建件数学模型是学生有效掌握生物概念的途径。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模型教学法的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2.2利用演绎-归纳-类比法进行生物概念教学:
演绎、归纳、类比的方法适用于生物概念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演绎法是指从一般生物原理和规律向个别生物现象推理的过程,运用演绎法可以有效使学生理解生物活动规律,对那些特殊生物知识印象更深;归纳即总结,在生物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有相似特点的知识和概念加以归纳总结,确保将生物知识划分为各种体系,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广泛性,使学生的学习探究精神得到升华;类比方法是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特点,或不同属性之间的比较,得到关于生物学结论的教学方法,类比方法重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方法。这三种思维方法巧妙结合,共同为生物教学服务,教师要做好这三项思维教学法,进而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2.3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深入理解生物概念: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质量要想有所提升,创设情境是必不可少的,高中生物教学内容较为科普,学习起来比较复杂和枯燥,难免对学生的积极性有所影响,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加以调整,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创设情境,预设学习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在课堂教学时,将学生分成小组对生物概念进行讨论,实现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还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将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完成对生物概念的形象化教学。
2.4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传统的生物学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教学手段应用较少,现在是网络科技时代,现代的教学技术在教育界被广泛应用,生物教学也不例外。生物教师可以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解生物概念知识,例如将概念示意图展现在课件上,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生物体的神奇,还有教师要在网络下载一些生物常识作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内容,使生物常识更贴近生活和实际,更符合时展的趋势,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进而加强生物教学质量。
结语:
高中教育在人的终身教育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是学生向大学教育的过渡阶段,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高中生物是高中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概念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对学生的意义重大,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者:刘鹏 单位:吉林省东辽县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