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范文

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2: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

篇1

【关键词】农村 集体经济 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的重点问题,在农村集体经济中首先要立足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其次是实现农村剩余价值的优化转型,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实现我国的小康社会目标。目前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三大问题:政府对集体经济的引导缺陷、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根据具体的问题笔者提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建议: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加强农村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希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问题。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府对集体经济的引导缺陷

相关职能部门与各级政府所颁布的指导性文件比较少,对农业进行约束的措施没有一定的时效性与前瞻性,严重缺乏引导力度,导致农业输出工作的难度加大,在农村农民流动的盲目性以及随意性加大。此外,基础性建设比较差,而且自身力量也比较薄弱,以及基层输出单位的多头管理制度,无法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作用。

(二)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有限

外出务工人员一般都是文化程度比较高、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或者是有着健康体魄的年轻人,这就导致留在农村的人员以妇女、儿童以及老人居多,所以,养殖技术以及科学种植就很难推广,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农业发展没有后劲。其次,因为农村土地不能买卖与自由转让,也因为土地是农民的保障与归宿,因此,一般农民都不会将土地抛弃,而且继续开垦与种植。但是,这些农民通常都不会将主要财力、精力以及体力置于土地上,对于土地增收问题,他们并不在乎,因为土地收入最大化不是他们对土地予以经营的目标,而是当成对未来投资与占有的一种保障。因此,这就使农业出现空壳化现象。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

根据调查发现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只有24%的人员属于有组织输出,很多都是自发组织、亲邻相带以及零散外出,属于“地缘、血缘以及亲缘”自发带队输出。还有些农村劳动力基于准确信息的缺乏,再加上混乱的中介管理造成一些农民徒劳往返、盲目流动,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不完善的公共服务管理制度以及服务平台的严重缺乏,这些都会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化程度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

要想大力发展农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先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稳定发展主导产品的粮食产业,如优质小米、专用大米和高蛋白大豆。按照国家对农产品的区域规划重点发展优势产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要重点提高品质,将生产目标定位以深加工原料为主。建设具有示范性的项目,如小麦高产攻关计划,玉米振兴计划等。种植技术要不断标准化,品种结构要调整优化,以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其次,各地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有效职能,根据我国的现有国情来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综合开发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内部的劳动容量可以得到扩大,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二)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民增收的基本前提就是深化改革各种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机制体制。一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税费的体制改革,让农民没有负担地去发展经济和生产,增加收入。国家曾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如“取消农业税,新兴农村合作社,新农保和粮食直补”等,都是为了让农民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优惠。二是为农民提供实用和先进的技术,使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三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农民在创业期间遇到的资金问题,政府可建立一系列的乡镇银行来解决农民资金问题,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四是配套深化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将补偿机制和生态公益林管护进一步完善。通过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尽力方便农民的生产,尽力让农民获得重要的生产资料,尽力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三)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

要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所谓农业产业化,其实就是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元化以及多形式的优化组合来主导农业产业,密切连接生产、流通以及加工等各个环节,最终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以及企业化管理。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够最大限度地有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同时对打破工农商业与城乡阻隔的差距非常有利,实现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保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四)加强农村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

首先,要对各类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教育培训制度,进一步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农村工作技能培训与输出的活动中。就农村工作技能培训的方式而言,将定点培训、订单培训、企业自主培训以及流动培训等进行有效结合,构建场地、设备、教材资源以及师资的共享与有效利用机制。对高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发展,对中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壮大,对初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提升,以此保证初中高三级队伍结构得以尽快形成。其次,要将市场和培训进行有效对接,同时坚持“技能促进就业,市场引导培训”的原则,全面实现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以及技能鉴定服务。

三、结束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代表着我国民生经济的具体发展现状,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进行一些全面的调控实现我国农村经济间的不断发展,将我国的国民经济大力的增长,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为我们的亿万农民创造发展生存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蒋光峰.浅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06).

[2]刘兴琼.关于新平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16).

[3]韩忻文.太原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0(01).

篇2

一、新平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1.发展现状:

(1)资产负债情况

从2009年度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年报资料看(共列入121个村委会,1458个村民小组),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45046万元,与2008年的30640万元相比,增长14406万元,增长的原因一是由于2009年新农村建设项目多,向上级争取资金大幅上升;二是三江公路征地补偿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负债4001万元,其中义务教育负债50 万元,道路建设负债380万元,兴修水电设施115万元,卫生文化设施1012万元。

(2)收入支出情况

据2009年度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年报资料显示,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451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997万元,占总收入的15%。在121个村委会中,当年无经营性收入的村70个,占总体的58%,当年有经营性收入的村51个,占总体的42%,其中有经营性收入在在5万元以下有49个。2009年全县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535万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682万元,其余都要由村集体经济自行解决。

从以上数据结合实际调查情况看,新平县有不少的 “空壳村”、“负债村”存在,村级集体经济状况非常薄弱,村集体经济无实力,发展生产无财力,提供服务无能力,干部说话无威力,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大大削弱。

二、存在问题

新平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村集体收入来源单一,大部分没有经营性收入,其收入来源主要依赖财政转移支付,收入及其有限,有的连正常的工作经费都难以保证。

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明显。 区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业园区,以镇带村、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如桂山的克租克小组,依靠良好的区域优势,多方引进资金,建成了电子城,既盘活了资产也增加了集体和农户收入,而偏远的山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度大,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3.人才短缺也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发展集体经济既需要管理人才也需要技术人才,而这两方面恰恰是目前农村中最缺乏的人才。加之部分村干部缺乏市场营销知识,所以许多村干部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信心不足、办法有限,即使是已经实施了以镇带村项目的村集体的发展也受制于管理人才短缺。

4.项目效益不明显,缺乏带动示范效应。由于市场、技术、人才、时间、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已经实施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经济效益不明显,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5.部分村级债务沉重,2009年村集体经济共负债4001万元,平均每个村委会负债33万元,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6.农经队伍力量薄弱,与工作量不相适应。目前,新平县各乡镇仅有1至3名专职(兼职)农经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量大、任务重、强度大,哪里需要哪里跑,时常处在被动应付面上工作的状态,根本顾不上指导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考

1.要提高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的认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作为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由于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群思想解放程度等情况不同,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不搞一个模式。要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引导各村立足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3.加大激励扶持力度,优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环境。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列入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规划,镇村要制定好本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各级财政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周转金,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应安排一定的贷款扶持发展集体经济,在税收、工商管理上,对村级兴办的集体企业和各种经营项目政策从优。对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干部制定奖励政策,形成内在的激励机制。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和事迹要加强宣传,形成发展集体经济的良好氛围。

4.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必须首先着眼于农村党支部班子的加强和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一是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在选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意识、开拓精神和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秉公办事、廉洁自律的人选进班子。二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用好的典型、经验激发他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

5.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一是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办法,盘活现有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尽管有些村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大部分村组来说仍然还有许多资源有待开发利用,二是积极清收村级债权。应回收的欠款一定要想办法回收,加快资金流转,把死钱变成活钱,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篇3

一、引言

财务问题对农村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水平更是影响到农村建设成效的关键点之一。随着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与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他们更加渴望建立起一种能够代表自身利益的、真正为群众服务的财务管理体制。因此,必须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坚持正视问题并勇于解决问题,方能促进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发展。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现有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受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地区特征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主要有三种常见模式,即村账村管,村账镇(乡)管,村会计委托,本文着重以村账镇管为例展开阐述。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由于部分农村自行管理账务时会计业务水平较低,造成了一系列财务问题,故改由镇专职会计负责各村账务。各村只需将负责人签字后的开支票据等定期交与镇会计进行审核,并由镇财务对所辖各村财务进行统一公示,以供群众监督。村账镇管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升了财务管理的水平,同时也更好地将民主监督融入到财务管理之中。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1.财务管理透明度较差

多年来我国虽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模式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但透明度问题仍旧是目前财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并以村账村管模式尤为突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兼具盈利性与服务性的群众组织,其财务账目的管理会计通常会由村民选举产生的村委会指派人员担任。当牵扯到金钱利益时,部分会计甚至村委会便会出现仅代表少数人利益的不良现象,不能够完全真实的把财务收支呈现给群众监督,而是出现不公开甚至造假账等现象,严重降低了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2.村民监督权力落实不足

无论是目前常见的何种财务管理模式,村民监督权力落实不足均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部分地区财务账目透明度不高,缺乏健全的财务公示平台,导致村民无法了解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信息,无法行驶监督权力。此外,部分村民监督意识不强,不愿或不知主动对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进行了解、监督。

3.“村账镇管”财务信息不对称,实时监督缺乏

实行“村账镇管”后,会计对于各村集体的核算职能得到强化,但仍不能保证镇财务管理所呈现的财务情况与村实情完全一致。乡镇会计要同时负责辖区多个村的集体经济财务,信息处理工作量较大,且无法做到对每个村具体实情十分了解。加之各村财务与乡镇之间总存在复杂的关联,而实时监督执行较差,故难免导致镇、村财务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4.委托协约中权责关系不明确

“村账镇管”属于各村将财务委托于镇专职会计进行核对处理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在委托之前需签订相应委托协约。然而由于部分地区协约签署流于形式,具体细节不甚明确,故导致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出现权责关系不明确的现象。该现象将导致各级责任人之间互相推诿责任,降低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改进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体制,促进财务管理有法可依

法律是国家事务管理的先行,法制不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便会趋于混乱。因此,尽快加强立法,完善法律法规体制,是促进财务管理科学开展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针对农村财务管理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但仍需要各地依据法律、结合当地实情制定相应规章制度。例如化念镇推行了适用于当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办法,只有不断地优化制度、完善制度,方能确保财务管理质量的不断提升。

2.优化财务控制流程,确保财务管理有章可循

科学完善的财务控制流程能够避免信息处理量过大时出现的财务混乱现象,依流程办事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财务处理的工作效率与质量。这便要求乡镇会计人员依据各乡镇实际、在总结长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财务控制流程,并且落实责任到人,具体任务指定具体人员承担。同时切实落实“一事一议”制度及业务考核制度,加强对于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事务处理与管理,从而避免部分职能工作人员之间推诿责任、责任心差、消极怠工等现象。

3.明确委托权责关系,确保财务信息真实性

一方面,在确认委托关系时,需避免旧有的“形式主义”思想,认真落实每条委托细则,并进行必要的条目增减,将能够预想到的权责细节全部落到实处。再结合以严格的责任到人制度及业务考核,确保权责关系明确且落到实处。其次,在财务信息真实性方面,必须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对于各村账务需定期制作电子、纸质公开单,一方面以展板形式张贴于固定公示区,公示一定时间后回收展板并统一管理;同时,建立起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平台并设专人进行管理,定期使用电子信息平台进行财务公示,且在群众中普及平台使用方法。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化,以供群众监督,在落实群众监督权力的同时也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篇4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 管理现象;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13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作出了相应变革,但是仍然有诸多待完善之处,当下只有以事实为依据,以服务农民为准则,解决承包经营存在的弊端。

1 农村土地承包的现状

在全国范围内,由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不同,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在运行工作上呈现出差异化,但是都表现出政策与农民之间产生了各种形式的纠纷,具体来说包括如下3类。

由于农户土地流转不规范导致的纠纷,为了简化繁琐的程序而以口头约定的形式对土地流转的期限以及价格等进行规定,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农户单一主体操作,政府的职能却弱化了,最终致使事后引发了严重纠纷。

农民工返乡要求恢复承包权未果引发的纠纷,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加强,更多的农民工重新返回到家乡务农。但是当这部分农户在外务工的同时为了确保承包地有所保障,从而村组织又将土地的承包权转租他人,由此便产生矛盾。

村干部管理意识薄弱,随意性强。当前村干部随意对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实施小规模调整,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村干部对土地承包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认识不足,随意进行土地调整,引发了纠纷。

2 农村土地承包的积极意义

2.1 土地承包制度是我国人民向往的制度

在我国,经过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土地承包制度不仅可以激发农户的劳动热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这种生产形式深受我国各地广大农民的青睐,有助于推进我国农村经济。

2.2 实行土地承包制度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稳定

有资料显示,我国拥有9亿农民,如何让如此庞大数字的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即便是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尚未足够成熟,观念转变还不及时的情况下,土地承包制度却为农户们提供了基础的物质基础。根据调查显示,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落实不完善的地区往往也是社会较为动荡的地区。

3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法制观念欠缺

虽然我国的土地总量很乐观,但是其中可供种植的高产土地总量却并不乐观,对于贫瘠的土地而言,因其产量低下而不受关注,进而变得日益荒芜形成恶性循环。通过对比总结土地调查数据得出结果,国内的土地当中真正肥沃的土地仅为耕种面积的1/5。人地矛盾依然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大难题,我国的人口还在增加,由于环境恶化、人为破坏等因素致使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和农村人均耕地下降。农村集体土地遭受破坏主要是由于法制体系欠完善造成纠纷事件越来越常见,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使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才会使农户自身及集体利益受损失。

3.2 管理队伍不健全

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差、管理经费严重缺失,综合这些因素,还没有形成先进的土地管理模式,加之理念薄弱,导致农村基层土地管理队伍专业化、专门化特征不完善,当出现了土地承包流转、纠纷等问题时,未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应对,且存在相互之间推诿责任现象,农户的困境难以实际解决。

3.3 土地流转尚未形成规范

农村土地在承包期间并没有形成较为完备和规范的流转程序,因此会造成很多承包双方的纠纷和歧义。具体而言这种不规范分为代替耕种型、承包转让型、无规范合同型3类。因为土地流转期间没有依据章程进行而产生的纠纷更多,不利于土地流转。在管理学角度上看,目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行政干预过多,超出合理范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属于民事范围,所以,根据民事权利自愿选择,流转的前提必须是当事人自愿,行政许可的强制力并不能适用于民事当事人财产或权利的转移,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自愿原则在《农村土地承包法》有所说明。所以,目前的行政法规必须以农民意愿为基础。

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行政管理的行政力度必须在合理范围内,不可以违背行政法和当事人意愿。《农村土地承包法》也充分表明行政管理既不能变为阻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也不能强制促进流转。

4 解决土地承包管理问题的措施

农户与土地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土地是农户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要素,因此为了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盘活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土地承包制度规范、科学、有序进行,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3方面着手:

4.1 加大宣传力度

现在的情况是,农民对于维权的意识不强,主动拿起法律武器解决纠纷的参与度不高,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学习,尤其是让他们知道发放土地承包证的必要性;为了能够起到更好的农村土地承包工作管理、指导作用,要求基层的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人员“打铁还需自身硬”,重点加强业务学习,从而提高自身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能力。

4.2 各级政府应切实落实政策

乡(镇)一级的办事员要多到农村实地走访,发挥群众路线的积极作用,多看多听,了解农民所想,了解农民所急。这样才能结合各村实际,各村的困难,落实政策时在农民所想上动真情,在农民所需上办实事。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稳定团结管理队伍,为解决土地承包纠纷奠定制度基础。

4.3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的关键一步在于辅导农民了解合同内容,做好合同的签订与发放。减少土地流转合同的不规范因素。时刻以农民的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好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健康发展。

5 总结

农村土地承包问题关系农民的权益,同时也关系到我国新时期环境下新农村建设进程,因此必须确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建立土地承包法制化管理;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管理队伍;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教育工作,培养农民维权意识。

参考文献

[1] 朱雪清.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北京农业,2013(27): 273.

[2] 丁原. 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实施办法》解读[J]. 档案与建设,2015(5): 75-76, 68.

[3] 刘元锋,杜英祥. 对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的一点思考[J]. 吉林农业C版,2011(4): 51.

[4] 曹明社,邢丕,朱万福. 内乡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9): 167.

[5] 徐刚,周嵘. 打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化解主渠道――访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J]. 农村工作通讯,2015(19): 31-34.

篇5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体育教学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我们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进入学校后的校园环境,步入社会后的社会环境都直接影响着我们成长。学校的教学环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环境,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学校的体育教学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体质健康,不论这些学生以后走向城市还是农村,健康的体魄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保障。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多流于形式没有质量,究其原因多受体育设施不完善和体育器材缺乏所影响。新课程形式下,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立足农村实际,激发兴趣,体现课堂快乐教学,盘活农村潜在的教学资源,并合理地利用这些普遍存在的农村活力资源,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体育场所匮乏,学校体育器材配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小学体育器材配备标准;师资队伍匮乏,满足不了学校教学计划的师资需要;学校体育制度缺乏有效的管理;体育传统风气现状较差,开展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会等活动次数较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的体育经费问题成了改善体育教学环境的主要问题,体育器材无法满足教学要求;无合适的教材,现有资源有效利用不足,教学内容单一,学生身体素质差等。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学校领导、教师等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不足,受地区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缺乏科学的指导等。

二、改变农村小学体育现状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重视体育教学。

作为体育教师,无论身处何地学校从事教学,都不应该懈怠自己的责任,减弱敬业精神,而应始终秉承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想,严格要求自己为达成教学目标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深入实际研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树立搞好体育教学,切实服务每一位学生的思想观念。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本领,还要有很高的热情,农村学校就是不能与城市相比,特别是一些落后的农村小学,没器材,我们想办法,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变不利为有利之条件;农村学生虽然知识面窄,但是能吃苦,不怕脏不怕累,这对锻炼身体是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常言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更应该严格遵守古训,为发展学生体质要象蜡烛一样燃烧自己。

(二)开发体育设施,发挥农村地域广阔优势。

新课标指出:“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在农村小学,各类体育器材按国家制定的“配备目录”配齐有很大困难,而要实施新课程标准基本的体育器材设施是基础。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开发体育设施。

1.发挥体育器材多种功能,一物多用。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呼啦圈:可以用作障碍物,也可以用来替代跳绳;实心球:可以用来投掷,可以用来当作负重物、障碍物、标志物,还可以用来打保龄球;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三人角力、夹抛绳/跑蛇绳、二人三足跑、踩龙尾等。所以,我觉得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2.提升场地利用价值,发挥农村地域广阔优势。在农村小学,操场、器材等方面都不能和城市里的学校相比,然而农村小学也有农村小学的优势。农村有广阔的田野或空地,这些都是学生活动的好场所。在田野里,学生可以参加越野跑,也可以在田埂上练习直线跑。在广阔的田野里,学生兴致高昂。在农村的道路上,相对城市车辆较少,而且车的速度也不快,这样学生可以在晨练或体育课时间,到这些道路上进行越野跑,比在操场上现成的跑道上要能激发学生的乐趣。

三、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一)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游戏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和权利,通过参与游戏活动使他们身心得到发展,也是他们十分喜欢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进行体育竞赛游戏,采取比一比,测一测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感到有新意,有趣味。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多设计带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如在篮球变向运球接力跑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叫数运球接力比赛”、“四角运球接力比赛”、“迎面接力跑比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自我表现过程中,既巩固了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也使同学们在体育课中培养了胆量和表现力,激活了课堂气氛。

(二)教学方法新颖独特,有创造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了快乐,学生如何会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呢?就更谈不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了。他们需要新颖、独特有活力的教学方式。 如:在上“障碍接力赛跑”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意境:用废弃的渔网、框架、棕垫等设置的“敌人封锁线”,用玉米棒子作为接力棒,并加上播放录有冲锋号声、炮弹声和机枪声交融在一起的音响。在这样的意境中,同学们穿越障碍有一种身临敌境的感觉,他们情绪高涨,动作认真,一旁观看的同学也情绪激动,加油声一浪高过一浪,直到下课,师生的余兴仍然未消。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大多数是在室外上,要靠学生的肢体运动来完成,所以老师在上课时比其它课难度大。在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中,动作的重点、难点都是由教师反复示范,着重指出,如遇到复杂、迅速的动作,不利于学生观察和仔细了解的动作细节,教师在一堂体育课中要重复多次,甚至还起不到好的效果。例如:在教低年级广播操《七彩阳光》时,低年级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注意力又容易分散,学习时对教师的讲解掌握的就不是很好,对动作的了解大多依赖于老师的肢体示范和模仿,一旦动作迅速连贯,他们就不容易看清楚,分解教学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形成分解做动作习惯,忽视了动作连贯的特点,学生又易厌倦学习,感到疲劳。若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授课,上述存在的问题就会避免。在授课时直接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一看便会一目了然,这样就形象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全面的掌握技术动作,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效率。

体育教育是小学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陈旧观念的影响,很多小学并不重视体育教学,把教学重点过多地转移到文化课上,造成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所以在小W教育中,要注重体育教育,做到文化体育两手抓,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方式上,加强创新角度的研究,使体育课更加充满活力。

篇6

一、我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现状

1、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形式

(1)转包。转包是指土地承包方作为转包方在与发包方继续保持承包关系不变的基础上,以向接包方收取转包费为条件,把自己承包的土地转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经营的土地流转行为。据统计,我县采取转包形式流转的农村土地面积为9184.2亩,占流转总面积的52.2%。

(2)出租。出租是指土地承包方作为出租方在与发包方继续保持承包关系不变的基础上,以向承租方收取租金为条件,将自己承包的土地出租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经营的土地流转行为。我县采取出租方式流转的土地面积为3637.1亩,占流转土地总面积30.7%。

(3)互换。互换是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间为了耕种和经营的需要,以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与他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交换而形成流转土地的行为,俗称“地换地”,即在承包期内承包户之间交换承包地的使用权。其特点是:只要在签订流转合同时约定了不涉及土地权属的条款,就可以使两个不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互换土地具有了合法性。目前,我县以互换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土地面积为1196.5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0.1%左右。

2、土地流转的基本用途

我县现有土地流转面积中有10117亩用于生产效益较高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项目。其中,7425亩用于保护地生产,1572亩用于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1120亩用于裸地生产的特种植物、果品和绿化苗木等。

3、转出土地农民的就业和收入情况

(1)将家庭的承包田部分流转,获得流转收益,剩余部分仍由自己经营种植大田,获得粮食等实物收入,保障全家生活口粮和养殖饲料等;有的还同时从事保护地生产,获取现金收益。这类农户大多数家中无人外出打工或有人在外打工,但家庭其他成员有较强的劳动和经营能力。将承包地部分出租的农户,有的是男劳力大部分时间在外打工,家中老人、妇女在家耕种经营剩余部分的承包田。这类农户收入虽然不高,但收入稳定,风险较小,其收入在人均6000-7000元左右。

(2)将承包地全部流转,获得流转收益作为家庭的补充收入,这类农户主要家庭成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特长,务工收入为务农收入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职业稳定,并在务工城市中拥有住房或近期准备买房。坤都营子村某村民,本人依靠娴熟的木工技术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外地为项目经理带工,已举家迁出多年,年均收入4-6万元,是单纯务农农户收入的3-5倍。将承包地全部流转给他人的农户有的是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或家庭成员中有退休职工的,对土地依赖程度较低的半农户,土地流转后对家庭收入保障影响不大,获得的土地流转收益只是起到生活的一种补充作用。这类土地流转户人均收入约7000元以上。

二、推进和指导农村土地流转需注意的问题

(一)继续贯彻落实农村二轮土地延包政策,稳定家庭承包制度。在推动和指导农村土地流转中把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作为前提和基础。土地流转的年限不得超过流转土地承包合同的年限

(二)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法定的物权属性,是承包方依法享有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可借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强迫承包方土地流转。土地流转要充分尊重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流转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流转。严禁以任何方式侵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篇7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空心村,回乡创业,公共政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新农村建设成了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建设新农村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投资。[i]但在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农村的基本面貌有了相当大改观之后,新农村并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由于农村收入相对较低,留在农村没有出路,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建设中的新农村呈现出空心村的状态。新农村是为农民建的,但建设中的新农村却没有农民,这就出现了理论与现实的相悖,也应该引起我们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一、空心村概念的界定

学界对于“空心村”概念的界定存在两种主流观点:一是地理意义“空心村”。如李卫华认为:所谓“空心村”,是指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一些农民新建住宅时,为追求住宅宽敞,在村子外围新辟宅基地建房,造成了村中老宅基地空闲和地闲置,形成外实内空的“空心”村落。[ii]而张昭则认为:“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iii]二是人文意义上的空心村。如张志胜就认为“空心村”是指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吸引农村中的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来到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空心化”;[iv]陈旭堂、王舒则更为简单地将在“空心村”概括为“缺乏青壮劳动力的农村社区”论文格式范文。[v]

当前情况下,对于空心村的理解我们应该从两个维度出发:既要显示出其在地理上的状态,又要体现出其人文上的特征。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空心村主要是指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和农村资源的有限性所造成的农村内部宅基地闲置或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现象。大量农村人口的外流,不仅导致了新农村的“空心化”,更严重的后果便是与之而来的农村的衰落与贫穷。老人和小孩注定承担不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年青人的缺失,给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新农村建设的空心村现状

为了客观地了解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2010年12月18日至2011年6月27日,我们先后多次对延庆县井庄镇老银庄村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汇总访谈记录6篇;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问卷回收率96%;男女比例56:49,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对新农村建设成效的评价

对新农村前景的看法

项目

比例

项目

比例

非常明显

4.80%

会让农村有一个彻底的改观

18.10%

比较明显

31.50%

会对农村有些好处,但作用不会太大

42.90%

一般

26.70%

只是一场政治运动,不会有什么改观

25.70%

不太明显

26.70%

不清楚

13.30%

非常不明显

10.50%

篇8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队伍建设;能力;服务

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发展,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必须得有好的领头羊,而这只领头羊就是我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也就是我们的村干部。村干部队伍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面临着一些新形势不适应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使之在推进和谐繁荣的新农村建设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现状概述

首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结构方面,存在着队伍老龄化严重、低文化层次结构占主体、村干部报酬偏低的现状。以某镇村干部分布情况为例,50岁到60岁占51%,40岁到50岁占31%,30岁到40岁占18%,30岁以下为0,老龄化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在思维能力、开拓创新精神、思想观念、身体状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工作的开展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都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据调查,某镇共有21个村居,83个村干部,有大学文化程度的2人,且都是挂职,高中文化程度12人,其余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素质低下严重制约了政策的理解执行能力,业务的开展能力,科技的推广能力。村干部报酬最高1000元,最低800元,在总工资里还得拿20%进行绩效考核。工资偏低,使得一些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同程度出现了"瘫、软、弱、散"现象,办事不积极主动,不积极求发展,求向上。其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安于现状、稳中求平安,组织协调能力相对较弱,服务意识薄弱等现状,村干部求稳怕乱思想突出,对本地经济发展缺乏长远目标,无规划,无整体认知,对外的新经验、新做法不是积极吸取,而是漠然视之,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平安是福的态度,开拓创新精神不强。

二、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建设的相关举措

(一)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队伍结构。首先,拓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选用视野及选用渠道,大胆启用年轻有为、政治觉悟高、廉洁自律、立志干事、懂得经营管理,有发展能力及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怕吃苦、无私奉献且群众相信的优秀人才,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选拨机制,可从到村任职大学生、经营大户、科技致富能手、复退军人、农村知识青年、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党员中选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还可以面向社会、跨行政区域进行公开招聘,拓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选用途径及选用领域,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的结构。鼓励、动员选调大学毕业生、机关干部等到农村工作锻炼,服务于农村建设,以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在农村建设中施展才华。其次,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的培养机制,支持并鼓励村干部参加高等院校、电大、函授、自学考试、党校的学习,提升其学历,并加强教育培训工作,通过不断改进培训方式,更新培训内容,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以提高教育培训的成效,尤其需要加强对集体经济相关政策及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科学管理及驾驭市场经济的水平,引导村干部在信息、技术及服务等方面下工夫、求实效,充分发挥村干部在农村集体经济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更好地应对当前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首先,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执行政策的能力,可通过开展党校培训工作,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能充分了解并领会农村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背景,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措施,以提高其政策观念及执行能力,使村干部能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其次,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中树立起牢固的法制观念,规范法律行为,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能有效运用法律的手段来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再次,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落实,不断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发展能力,使其能紧密地联系本地实际,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有效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篇9

[关键词] 农村 集体经济 三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22-01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社区的全体成员享有共同的劳动果实,通过共同劳动,获取共同的生产资料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许多农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经济组织,大大提高了收入。r村集体经济中的三资管理是确保农民发财致富的基础,也是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保障。因此,高度重视三资管理,可以促进农业经济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1 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现状

农村集体经济三资主要指的是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统称为三资管理。三资管理与广大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农村经济建设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摆脱传统的观念,迎合时代的发展[1]。这也就意味着三资管理的价值在经济与社会的转型之下得到了进一步体现。而且各地对于三资管理十分重视,尽管如此,还是会有很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的利益。

1.1 管理制度不完善

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就很难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不过,在我国许多偏远地区的三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这样就会造成三资管理十分混乱。如果管理不完善,就会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也难以得到相应的改善。还有一些地区的管理制度虽然已经建立,可依然不够完善,比如管理呈粗放式,或者干脆不按照制度开展管理,这样就无法保证三资管理走向合理的发展轨道。

随着国家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传统的三资管理制度逐渐落后,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问题越来越多,各种管理漏洞接二连三显示出来,三资管理的发展现状十分尴尬。从管理人员角度来看,相关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这样也会造成三资管理的问题越来越多。除此之外,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完善,三资管理就会呈现出更加混乱的局面。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相应的监督也呈现出十分疲软的状态,相关数据混乱,这样也会增加三资管理的难度[2]。

1.2 重视度不足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和传统思维的限制,许多三资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思想均十分陈旧,不了解时代的趋势和发展,也不了解相关工作内容,无法认识到三资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三资管理工作人员仅仅从事一些十分浅显、简单的工作,认为管理好集体的资产,将相关账目算明白即可,对待工作漫不经心,工作频频出错。由于缺乏专业的态度,不了解三资管理的真正含义,就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影响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比如,因土地资源归属权缺乏明确记载,就会引起争端,缔造不和谐的气氛。

2 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的三资管理现状

2.1 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是为了促进三资管理更加规范,实现科学化管理。三资管理的完善,将会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鉴于目前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从制度入手,能够真正约束、监督三资管理。制度要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并且要做到与时俱进,改善旧思想和旧观念,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管理。为了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三资清查工作,需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和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进行彻底检查,不要错过每一个环节,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使工作人员能够认真负责开展工作。制度的落实有助于明确集体资产的每一次去向,防止公款私用。每一笔交易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了解其用途,并做好相应的账目抽查工作。三资管理涉及到农民的利益,因此需要建立民主化管理制度,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则执行各项规定,使三资管理透明化,公平公正。总之,完善三资管理制度能够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规范三资使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提高重视程度

三资管理需要高度重视,这不仅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利益,还关系到农村经济是否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提高对三资管理的重视程度的关键在于改变原有的思想观念。三资管理人员要认真对待工作,了解三资管理的内涵与重要性,提高广大村民的思想觉悟,了解三资管理的深层次含义。只有了解三资管理的真正意义,大家才能齐心协力共同改善三资管理的现状,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三资管理的质量,使其不再拥有尴尬的发展现状[3]。

2.3 加强三资管理的重要性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飞跃,需要加强三资管理。首先,三资管理关系到农民的利益,是农民发财致富的保障,也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次,三资管理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建设,为农民争取了更多的发言权,使农村经济不断适应中国市场经济所带来挑战。再次,加强三资管理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争端,使三资管理透明化,并能够积极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由此可见,加强三资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高度重视。

3 结语

加强三资管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由于其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其管理质量。中国的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这正是农村经济大力发展的最好时机,抓住这一时机就需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由此可见,加强三资管理势在必行。通过改善管理制度,提高觉悟,重视三资管理的重要性,就能够带动全体农民发财致富,提高促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朱丽. 浅谈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三资管理分析[J]. 农民致富之友,2016,07:193.

篇10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其任务非常之大。具体来讲,第一,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事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诸如道路施工与维修、垃圾回收与清理、水电建设与维护、社会治安、农民医保、五保户供养、低保供养等方面;第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以及农业税取消的政策的实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担相比之间更加重大;第三,当前国家在对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项目建设以及社会事业支出时,改变了以往国家全额支付项目建设资金的政策,而是实行“财政出一点、村集体配套一点”的“两点”政策。此类政策的实施更是无形之中加剧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担,这就要求农村企业组织必须适时地进行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调整来实现资金的流转,造成了原有经济发展项目的滞后发展。

二、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国家对广大农村实行的政策优惠和扶持具有较大的普遍性,要想真正实现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必须在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结合集体经济的具体发展现状,制定符合农村实际水平的发展策略。所以对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存在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必须从外部的政策支持和内部的自身发展这两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1.加强农村的领导组织建设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村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村支书和村主任等职位要进行严格的人才选拔,发展一批懂技术、善经营、政治强、素质高的年轻人来担任具体的职务,这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第二,加强对农村领导班子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要让领导班子成员明确自身责任,在遵守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条件下,牢固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另外,还要对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定期培训,努力提高其集体经济的经营能力;第三,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将领导班子成员的业绩与其收益进行直接挂钩,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2.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发展模式单一、经营管理存在很大弊端,所以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特别大,每年中央都会对农村进行财政拨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支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落后的现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对农村资金进行整合,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发展二、三产业,进行集体经济项目的建设,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第二,要加大对贫困村的政策扶持力度,将经济政策和行政拉力相结合,对其进行项目安排和资金上的倾斜,实现各个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的农村都能获得较快的发展。

3.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要积极、合理地借鉴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模式,例如当前企业实行的股份合作制制度等。对农村经济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就是将农村的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到全体村民之中,通过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能有效解决当前集体经济普遍存在的权能结构错位、监督机制失灵以及产权主体缺位等问题。就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能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打造一个运行高效、产权分明的全新的运作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操作程序的规范性,积极贯彻民主决策,对股份制经济参与人员实行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在增强运行的透明度和规范性的同时,做到对全体村民合法利益的保护。

4.结合农村特点,实行“一村一策”的发展模式我国农村数量众多,各个农村具体的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将国家政策的普遍性与具体某个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对不同农村的不同发展情况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经济发展措施。具体来讲,就是要实行“一村一策”的发展模式,第一,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发达村、较发达村和欠发达村实行不同的经济推进步骤,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第二,结合每个农村的具体情况,充分挖掘其发挥集体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对地处山村的农村而言,可以利用当地丰富的山林资源,进行野生作物种植或特色景观旅游等;对有一定经济基础,但发展特色不突出缺乏竞争力的农村而言,要在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打响自身企业的品牌,依靠科技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依靠自身发展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创新

1.对集体存量资产进行盘活当前的农村集体存量资产大多是指依靠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的企业。针对当前企业效益下滑、经营风险日益增大、盈亏参半等问题的出现,对集体经营不善的企业资产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使用和运作,能实现集体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具体来讲,主要是实行经营产权的方法。通过对企业的经营产权进行向外租赁和承包,利用租赁承包所得的资金进行农村的经济建设。一方面可以将资金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可以进行资产和资源的开发,通过租赁和拍卖实现集体资产由以实物为主向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模式的转变,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效益,还能促进集体资产的滚动发展以及保值和增值。

2.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拓展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实现向外流通。由于农村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所以应该围绕极具特色的农产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和交易市场,建立流通经营服务实体,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向产业化的发展。结合农村的发展情况,可以充分利用街道、工厂、城镇等地理位置的优势,采取大户挑头、集体主导、摊贩唱戏的多元化形式,建立专业的销售市场。另外,还应该组建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与农民签订农作物产销合同,实行产加销的流程作业,这种一条龙服务模式的开展,不仅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增收,还解决了农民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难题,实现了农民增收。

3.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论是从经济基础、资金投入方面,还是从经营管理、发展环境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弊端和缺陷,所以,农村集体经济要想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必须进行积极的招商引资。具体来讲,一方面要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地引进外来资金,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资金支持和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进行招商引资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可以通过多元参股的方式,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创办一些运作活、机制新、上档次的较大规模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项目。新的发展项目的建立,不仅实现了外来资金的合理利用,还能在更高层次上吸引外来资金。

4.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处理进行积极的开源,引进外来资金,还必须实行强有力的节流,也就是要有效规范村级领导干部对农村财务的使用。首先必须健全村级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财务、村务公开制度;其次必须做好资产界定和资产核算工作,对农村的账务进行公示,实现透明化村务管理;最后还必须减少村级干部用于办公和接待的费用支出,要实现对农村财务支出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将开源和节流的具体措施应用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中来。

三、结束语

篇11

关键词:壮大;村集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为了能够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裕,经过多年的实践探求,本文对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研究做出一些分析研究。

1 南安市2013年农村经济收入情况

南安市统计408个村(社区)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全市村集体资产总计278126万元,其中,货币资金61109万元、固定资产161336万元(含在建工程),负债129390万元(主要为土地补偿款)。2013年村集体总收入34578万元,其中,经营收入4871万元,发包及上交收入810万元,投资收益215万元,补助收入16653万元,其他收入12029万元;总支出28110万元。

2 南安市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现状

南安市村级集体经济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村集体经济还相当薄弱,集体积累较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自我发展活力不足,不能满足农村基层建设、服务和管理的支出需要。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虽然探索总结了一些有效的做法,但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村集体收不抵支,空壳村等现象还存在很多。上级补助收入已经占村集体收入48%,已经存在财政负担村集体运转的现象。

3 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不足之处

3.1 思想转变不够快,观念落后

村里的干部思想转变不够快,思想观念落后,导致很多农村经济发展跟不上潮流,导致了村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很多村民对于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不是很认可。

3.2 地处偏远的地方,缺乏政策的扶持

目前,很多村落由于地处偏远的地方,加上没有政策的扶持,因此在集体经济发展上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加上目前很多农村信息比较闭塞,很多农村发展的空间并不是很大。

3.3 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渠道不畅,发展后劲不足

以前,全市每个乡镇都有村办企业,尽管收入效益低,但还有收入,随着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变为个体私营企业,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随之大幅度减少,加上技术、资金、管理的缺乏,村级集体经济举步维艰,并且村集体收入用于村公益事业较多,集体积累较少。况且当前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启动资金筹集也十分困难,创办集体经济实体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4 发展村集 体经济的外部扶持不够

上级机关部门帮扶补助的力度不够,没有实质性举措,相关的帮扶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导致多年过去了,被帮扶的村、户还是老样子。基层基本上把精力集中到抓农村个私经济的发展和村民收入的增加上,扶贫工作也着重在扶持农户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则缺乏扶持,而且随着县乡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职能不断在转变,一些部门应履行的职能没有到位,对村级集体经济的考核监管形成了真空地带,一段时间处于无人管的地步。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还和很多农村在发展产业上有很大的关系,农村要根据各自的优势发展自己的产业。农村除了在发展农村产业的时候还需要发展商品得到销售的正常渠道,这样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的稳定增收。

4 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措施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有很多的问题,不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就盲目进行发展,这样不仅不会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定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村的相关经济制度,然后进行多方面的尝试,最后找到最适合的方法。

4.1 村民和村干部都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无论从其内涵、目的,还是经营方式、分配方式、发展途径等方面,都与改革前的传统农村集体经济有着重要区别。

4.2 利用法律手段,明确农村资源产权,做到开发资源促增收

农村集体资源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本,也是村民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现阶段,对农村集体资源的有效管理是盘活现有资源、实现资源保值增值的关键和基础。所以对于农村经济而言,必须要做到农村资源的产权制度的制定,这样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在资源产权明晰后,依照国家相关性政策、积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因地制宜地创造开发有利条件,通过使用权入股、开发发包、自主经营等形式,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增加村集体收入。

4.3因地制宜,做好村集体资产经营

在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创新模式的时候,鼓励把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鼓励村集体通过新建商业店面、标准化厂房等出租,增加村级收入,盘活村集体闲置各类集体房产,通过租赁、承包、置换、联合开发等形式,提高存量资产利用的经济效益。

4.4 严格制度,规范管理,构建村民发展的制度平台

在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下,不仅仅是一味地增加经济的收入,对于村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对于村民管理水平都需要有目的地进行培训。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努力提升村民的素质。

4.5 帮扶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凝聚工作合力

要加强政策扶持。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和投入,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做好金融部门的协调工作,解决村集体经济无启动资金、无周转资金等困难。要优化技术服务。深入开展科技扶贫活动,定期送科技下乡,提供无偿服务,引导农村运用科技发展经济,增加技术含量,增强发展能力。要搞好经营。各结对挂钩帮扶单位,应切实履行职责,帮助完善村级生产设施,选好发展思路,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逐步使村级集体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4.6 培养人才,提升素质,挖掘村民发展的人力资本

人才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最有利的保证。在集体经济的情况下,需要一些具备领导才能的人出现,可以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5 结束语

农村集体经济随着制度的完善以及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由于思想观念以及制度尚未完全的建立,以及农村干部存在自身腐败现象,因此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篇12

自从解散以来,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作为主体的农村集体经济,到如今为止,还没有其他的承办单位取代,来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新型的农村集体经济实现方式正在不断地发展与改善之中。这正是当前中央直接对农村居民颁发政策的形势。要想在农村实行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形式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资源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投资方向以及经济收益等。在考虑时也要注意掌握其带来的利益与风险,有效把握其内部实行模式,使得农村经济展现出一种多元化与多样化共同实现的经济发展常态。在改善期间,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不足与漏洞并不能够被看作实行的根本阻碍,应该保证自身对土地私有制与土地产权做到全面的认识,使得农村集体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本文针对以上几个方面作出详细的介绍与见解,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形式;农村建设

目前,农村社会的发展形势已经从有税费的时代向着无税费的时代转化,使得农民的经济负担减轻,但是农村的部分运转情况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农村集体经济要在保证村民的基础设施与基本用品的前提下,提高村民的收入。然而多数村级组织单位都普遍面临着发展水平落后,发展道路匮乏的情形。只有保证了自身的努力,才能够发展集体经济使得劳动力效率提高,从而进一步保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开展。大量现象表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传统发展模式以及现有体制的约束,不能够快速适应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更不能够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进行,因此,针对这些方面,本文将提出有效的建议。

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形式的内涵

新农村建设与建设现代农业时代要求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被寄予了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合作互利的经济状态。在现代我国经济体系发展的基础下,在市场风险面前,农民的小型生产规模显得十分渺小。在市场各方面的竞争情形下,农民被迫必须要学会合作。主要涵括两种合作,一种是纵向,另一种是横向,这就要求学会要素资源的重新分配与理性投资是合作的基础手段与方法。要想实行有效的农村集体经济,还要求村级组织单位的组织形式全面合理且具体有效。主动向着多元化与多样化的形式转变,充分利用一切劳动力与资源。要求有效的一部分非农业主体积极加入合作,还需要一些集体组织机构的产生,积极建立一些农场、产业园、基地等农村集体经济机构。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保证多元化与多样化的更好实现。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形式的方向与风险预算

(一)从资源管理角度分析。资源管理大致分为六种:人力管理、基础设施管理、环境管理、财务管理、供方与合作伙伴管理以及知识技术管理。这六项管理都在资源管理中充当着各自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要想真正从资源管理的角度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形式就必须保证人力资源充足,人才素质高尚;基础设施方面要全面且有效,保证各项指标达到合格的预测;环境得体,办公起来舒适方便;财务状况充足;合作方稳定且有信誉;内部知识技术灵活且达标。但是在这些方面也存在着相对一些风险,比如:人力匮乏、财务缺少、技术落后等。因此,必须要针对性解决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才能够保证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从资金管理角度分析。资金管理主要包括固定资金的管理、流动资金的管理以及专项资金的管理。基本资金一般情况下是由国家或者政府财政拨款,因此,使用机构可以无偿性使用。对于大部分补充固定资产损耗的折旧基金,要全部上交于政府,少许用作使用机构的更新改造基金。机构的流动基金应该根据预计的定额,全部由政府财政拨款,但是机构内部实行有偿性的使用。机构的专项资金应该全额交予银行贷款,到期后应全部交还银行。机构内部财务人员对资金进行详细预算与及时的记录,以保证资金到位且合理使用。在此期间,会遇到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的风险,应该根据机构发展的现状做出准确的分析,确保资金的及时清还与发放,保证机构资金方面到位且合理。

(三)从资产管理角度分析。资产管理通常分为三项:办理定向资产服务,办理集体资产服务以及办理专项资产服务。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必须要保证资产管理的三个方面及时到位,无论任何一项服务有需要时,要及时处理,处理方式要合理得体。根据每一项资产服务的特定合同的具体操作方式、约束要求以及不同条件,为每位客户进行详细的经营运行,保证为客户提供各项基金、证券及金融产品方面的资产管理需求。

(四)从投资方面进行分析。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过程中,合理的投资也是为机构带来收益的一种有效方式。投资的定义主要指某种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得到利益,而向其他方面投入一定的资金的行为。对于农村发展来说也是一项合理的措施来改善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合理的投资能够为农村集体经济带来可观的收益,但是盲目的投资只会减慢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与进行。在投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投资对象选择错误或者投资方式出现失误的风险,面对这些问题,一定要首先将自身经济稳定,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求理念进行合理谨慎的资产投放。

(五)从经济收益角度分析。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经济收益是指某个人或者机构在保证自身的期初财富与期末财富同样富裕时,能够消费的最大限度,其中既包括已经实现的收益与还未实现的收益。经济收益往往指的是期初期末的净资产,农村集体经济要想达到某个巅峰,一定要保证这一净资产达到一个合理充足的数额,使得农村经济不再受到制约,而且能够根据这一角度准确衡量农村发展的方向是否正确,促使农村能够快速找到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形式的手段与方法。

三、官民合作在共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中的重要性

从我国农村现在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社会上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许多农村面临着劳动力无处使用,发展前途渺茫的现状。面对这种情况,官民之间应该建立合格有效的合作关系,积极设立一些集体机构或组织单位,充分利用闲置劳动力;也可以互相努力,寻找有前途的发展道路,保证所有村民都能够参与进来,既有效保证了村民的各项权益,为村民的各项服务提供了保障,又提高了农村的平均收入水平,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变得更加美好。

四、结语

根据分析可以知道,在如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的情形下,我国还存在着许多缺陷与不足,在资源、资金、资产、投资以及经济方面的计划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导致我国集体经济发展进程相对较慢,因此,根据这一现状一定要从根本角度出发,建立和谐的官民合作关系,保证农民充分意识到集体经济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发展所有较为落后的村级组织单位,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资源,来保证及时满足未来经济发展以及农业发展的一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洪猛,黄诗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2]王景新,余勇亮.民族自治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广西农村调查报告[J].农业经济问题,2013,2

[3]韩松.论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J].河南社会科学,2011,6

[4]高飞.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法律制度运行研究———以湖北省田野调查为基础[J].农村经济,2012,1

篇13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

一、研究现状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国际社会上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经济组织,国际经验表明,农业是合作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领域,农民合作社是当今世界合作社的主体。

1.一种观点认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中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具有农村合作经济性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属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依据是中国的宪法。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8条第1款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2.许多政府部门的官员及其部分学者[1~2]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包括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本规定所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原、生产大队、生产队建制经过改革、改造、改组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包括经济联合总社、经济联合社、经济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经济联合总社、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股份合作经济社等。

3.多数学者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不同的两个范畴[3~6]。其主要依据是,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是不同分类依据条件下的两个概念,集体经济是根据产权的所有形式而界定的经济形式,它指生产资料和经营性财产归集体所有,按这一依据划分的组织还有国有经济、私有经济等。合作经济是根据组成及运行方式而界定的经济形式,按这一依据划分的组织还有公司制企业等。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具有实质区别,合作经济的本质是交易的联合,它承认私人产权;而传统集体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财产的合并,它否认私人产权。

现有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但由于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理解不同,看似真理的论点论据往往出现在不同的文章中论证相反的观点。本文尝试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概念入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概念的内涵

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及其功能,无论是权威文件还是学术界,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和具体的界定。用历史的尺度及其功能作标准,可以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划分为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两种类型。

1.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在行政乡村范围内,以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传统意义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包括以下几个最明显的特征:一是农村区域,二是农民组织,三是集体所有制经济。其中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之一。

2.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言的,市场条件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概念应该具有新的内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在以村民为服务对象,以规模经济为特征,满足成员共同经济需求的合作经济组织。其中“集体经济”所显示的,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以集体规模经济为标志、以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性质特征[7]。

3.合作经济组织,是合作经济的载体,泛称合作社。合作社是由自愿联合的人们,通过其共同拥有和民主管理的企业,满足它们共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需要的自治组织。国际合作社原则是:自愿和开放的社员原则;社员民主管理原则;社员经济参与原则;自主和自立原则;教育培训和信息原则;合作社间的合作原则和关心社区原则。其中,社员民主管理原则、社员经济参与原则两项是根本性的。

三、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明显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乡(镇)、村、村民小组农民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形式组成,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社区性经济实体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典型意义上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原则、目的及其特点:

1.真正的合作经济组织遵循自愿原则,农户、消费者或市场经济中其他弱小的实体,为了抗衡经济领域的各种风险,自愿联合、自我服务的产物。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的组织,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没有加入退出的自由。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承认个人产权,生产资料和经营性财产归集体所有。合作经济组织承认个人产权,资本联合所有,承认和保护社员的所有者权益。农民加入合作社以后保持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而集体经济组织中农民没有任何自主地位;合作经济的本质是以承认私人产权为前提的交易的联合,而传统的集体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财产的合并,它否认私人产权[3]。

3.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自上而下行政组织、行政干预的产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政府的延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者,是体现政府意图的准官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介于政府和农民之间的非政府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者,要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而非政府官员负责。

4.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民主管理,实行一人一票,而集体经济组织民主管理没有体现出来;民主管理原则和社员经济参与原则不可能在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体现出来。

5.真正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只有在社会经济发达到一定水平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中国工业剥夺农业的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具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性质。

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目标、特征及其原则等方面,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1.中国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起源于合作经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农村推行的农村互助组,可算是建国以后中国最初的合作经济形式。运动以后,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数以千万计的拥有各种不等小块土地的小农,不能抵御各种自然的天灾人祸。因此,成立互助组,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是农民的自愿选择的结果。互助组的时期,土地私有,自愿结合,等价交换,产权清晰,民主管理,这些都完全符合合作化的原则。互助组以后,中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走向集体所有制的道路,主要是政治因素作用的结果。

2.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种,它是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依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按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8]。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土地股份合作社、资本型股份、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二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大户带动型、农业龙头企业联结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型;三是专业(行业)协会,如经营性专业协会和服务型专业协会;四是各种经济联合体,例如种植养殖型联合体、加工型联合体、经销型联合体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由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的、以集体财产特别是土地为连接纽带的一种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经济组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目标只有一个,即在法规容许的范围内为其成员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9]。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外要赢利的,不断的增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追求经济效益是市场机制的要求,背离了这一点,提供服务就失去了基础。对内则不以赢利为目的,服务是组织的宗旨和目的,背离了这一点,集体的合作就失去了吸引力和凝聚力。

合作经济和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改变单个农业生产者和大市场之间不对等交易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并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中国的一部分地区已经自发地建立了以农户家庭承包的土地使用权为基础的各种农村股份合作组织,包括社区性股份合作和专业技术股份合作。以村民为服务对象,以规模经济为特征,满足成员共同经济需求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种形式。当然,由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朱元珍.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2]杨峰,张国辉.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壮大集体经济实力[J].吉林农业,*,(7).

[3]韩俊.关于农村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若干理论与政策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1998,(12).

[4]毛东凡.不能把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混为一谈[J].农业经济问题,1991,(4).

[5]应瑞瑶,何军.中国农业合作社立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7).

[6]郑有贵.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N].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10-14.

[7]姜法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定义辨析[J].农业经济,2006,(10).

篇14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市场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37-04

引言

从宏观经济发展层面看,出口、投资、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2008年金融危机揭示了一个道理:出口是一种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但一国经济增长不能对出口形成依赖、受制于外国市场,并且产生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论看,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只是一种“中间需求”,而不是最终需求,如果过分把投资当作经济发展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势必导致投资需求过多、信贷扩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进而助推通货膨胀。消费创造的需求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内生性的良性循环,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长久之路。因此,经济增长需求的顺序应由出口、投资、消费调整为消费、投资和出口,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把消费当作提高经济增长的第一需求,有两个基本渠道:一是扩大内需,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消费需求,二是提高农民收入,到2009年末全国农民占总人口比重53.4%,而且恩格尔系数较高,需求潜力巨大,农村发展落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因此,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和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深化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一、深化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结构性分析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取得了新的发展。但农村经济现状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农民增收仍然是农村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农民收入较低,离开土地涌入城市,成为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如果在广大的农村能够提供一个发挥农民人力资本的环境,农民是不需要大规模离开土地的。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并未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仍然突出,全国城乡经济指标分析(见下页表1、表2)(资料至2009年末)。

从下页表1、表2资料分析可以看出,(1)第一产业和农村就业人口比重较大,乡镇企业和农村个私企业的就业比重相对不足,还有较大空间;(2)农村居民纯收入较低,农村居民消费与人口比重相比形成极大反差,62%的人口分享24%的消费,消费需求潜力极大。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仅靠转移农村劳动力一条腿是不够的,农民越来越多地进入城市,这种现象在欧洲国家发展过程中也都出现类似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基本保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要素,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如果从农业中抽取劳动力过快,而二、三产业还未强大到足以吸收这些劳动力,并且是较低的工资水平,农业和农村经济就可能要出问题。所以,不能简单地鼓励和刺激农民离开土地迁往城市,来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而是让农民自愿地留在土地上,留在农村,发展农村经济。

二、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的市场化发展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深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市场化发展,是现阶段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入决定的

农村集体经济是以农村资产、土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为纽带,以产权为核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而建立,具有组织农民、增加收入、配置资源、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农村集体经济必须依附于一个载体即组织形式,其发展变化和处于的市场环境直接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集体合作经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认识到传统小农经济已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这一现实,单靠家庭和个人根本无法适应市场、解决生产技术更新、集中人力物力扩大生产经营和销售等问题,农民开始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现阶段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入,决定了农村集体经济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展和完善。

因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现代农业经营的主体,是整个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形态深刻变革的重要载体,是农村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撑力量。城乡一体化发展,不管是城市到农村、农村到城市的单项发展,还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双向互动发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都是一个根本的动力。

(二)生产要素的产权制度改革,是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关键

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农村公共产品以及其他资源要素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土地、资源、劳动力、流畅的资本投入、先进的技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要素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制度设计条件下,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科学技术和基层组织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土地、资源等产权制度的不稳定制约了农民对土地的态度、长期投资和资源利用效率。

明晰的产权内容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财产分配面向明确的所有者,所有权具有充分的排他性;二是财产所有者获得资产增值和剩余收益;三是所有者拥有和控制资产使用、结构调整、处分、销售和出租的权利。这三个特征中的任何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就可以判定产权是模糊的。

现价段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界定不清晰,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的资产利益矛盾重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制约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市场化发展。

(三)制度创新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

现价段制度创新和市场化进程从市场规模构建转为市场秩序的完善和深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明晰的产权是一切市场主体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描述:当商品和市场统一在一起时,就必须建立在产权私有的基础之上。只有产权明晰的市场参与者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内部治理结构才能建立并有效发挥作用,所有权和经营管理关系才能真正理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不是生产力已经准备好才形成相对应的生产关系,制度创新就是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通过制度创新激活生产力的发展。

针对生产要素产权归属制约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推进,用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来刺激、调动和释放农村经济的生产力发展,逐渐强大农村经济的经济总量和质量,从结构上达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农村集体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必须建立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

从市场主体和市场参与者的角度看,商品、市场和交换关系,要求重建农村集体经济的个人所有制,探讨、寻找使生产要素效率最大化的产权制度。土地等主要生产要素的产权改革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深化集体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当务之举。从目前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现状看,存在着分散、闲置、非流动性、效率低的特点,其根本原因是土地等资源的产权制度决定的。因此对土地等资源的产权制度改革主要是土地产权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和调整。

(一)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一方面,土地作为农村经济主要生产要素的流动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土地流动的保障。相对集中的土地等资源经营,是农村集体经济筹集资金的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分析:小块土地所有制发展局限条件主要来自税收的压力、生产资料的昂贵及信用制度的缺失。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其原因就是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融资难。通过农村土地流动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和走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可以增加生产经营融资。农村土地流动受制于农民土地权益和国家土地产权制度,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损害,必然影响土地流动规模;国家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指向使土地相对集中,实现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土地流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实现国家政策意愿的保障。

因此,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和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农村土地利益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内在联系

生产的社会性和市场化的社会分工,决定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必然性。

农民的土地等资源收益是在个人产权保障基础上,农民拥有生产性投资获利的机会,是农民自发创新最重要的动力,取决于制度允许的经济自由度以及努力和报酬的相关度。稳定的收益将激励农民一方面投资于农业基础建设;另一方面走合作共赢的集体经济发展道路,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生产经营在市场中的利益损失和抗风险能力。

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股份制和依靠外来公司的问题。关于股份制,马克思这样描述:一个获得了拿别人的财产去冒险的权利,而又不负责任。农村经济在市场经济程度还不是较完善和深化的条件下搞股份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发展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关于外来公司,从利益关系看,他们与农民的利益关系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外来公司往往希望得到土地和相关资源后,不用雇用那么多人,甚至降低工资,不顾及环境保护,掠夺式开发。农村集体经济从利益机制上解决这些问题,保障农民的权益。

(三)在个人产权制度保障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向市场化发展

农民自觉追逐经济利益的行动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原动力,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政府制度创新能力影响着制度变迁的路径和进程。目前农村集体经济较为弱小,盈利能力较低,政府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服务的支持,降低经营风险,扩大农民的经济自由权和生产的赢利空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适定位农村集体经济。合理确定税收减免政策,切实减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税赋负担。明确划分各层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之间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和乡村自主治理;加强公共财政建设,有效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深化体制改革,规范政府行为,建立有效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

农村的土地、山林、房屋、设施、其他自然性资源和历史经营积累起来的经营性资产,在产权制度改革后重建个人所有,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市场化配置资源为核心,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保障农民利益为原则,发展农村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形成集约化的集体经济进行市场化经营。这种方式的形成和持续,政府起着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 薛继亮,李录堂.政府主导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研究——基于社会服务功能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