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命的滋养范文

生命的滋养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2: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命的滋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雨,时断时续地从空中飘落,如三十七年前一个新生命诞生时,所带给母亲的阵痛。

雨,连绵不断地从空中飘进心里,如三十七年后剪不断的那般思念,每一个孩子的生日,都是每一位母亲的难日,母爱,上善若水。

父母在世时,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五,爸妈总不会忘记这一天是我的生日,倒是我常常会把这一天忘记;

父母离世后,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五,我总是努力去忘记这一天是我的生日,可思念的泪水和飘洒的雨滴却常常提醒我不能忘记。

今天,是我生命中经过的第三十七个龙王探母的日子,也是父母给予我生命的第三十七个纪念日,不知与我已是天人相隔的爸妈,是否还会记起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窗外的雨滴越来越小,我被淋湿了的心,却开始在回忆里飘雨。手机一大早便传来哥哥姐姐血浓于水的生日祝福,我的心里到此终还是飘起了雨;走进幽静的空间,避一下心里的雨季,却意外地收到朋友们发来的一个个e-mail生日祝福;客厅地桌子上摆放着先生和女儿精心给我挑选的生日礼物……今天是我的生日,亲人和朋友们都没有忘记,每一个礼物,每一份祝福,都再次让我的眼睛开始变得潮湿起来,久违的温馨让心中的雨滴落成思念和感激的河,仍冲不淡记忆,更冲不淡这些来自亲人和朋友们真挚而深情的祝福

捧一束带着雨露的康乃馨,放在母亲的墓碑前,我深深地鞠躬感谢母亲在三十七年前给了我生命,是母亲用她无私的爱在滋养着我的成长,此时天空又开始飘起了雨,我知道这是父母带给的生日祝福。

再次打开空间,精心地挑选着空间里最美的礼物,一一回赠給每一位我要祝福和关心我的朋友们,情深深,雨蒙蒙,真挚的友谊一定能地久天长。

篇2

[关键词] 生命教育;滋养;人文;个性;和谐;价值

2010年7月,教育部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将生命教育作为一项重大课题来实施。由此可见,在当前的中学德育工作中,围绕生命教育探寻有效的滋养生命的方法并常抓不懈显得尤为迫切。

一、生命教育对德育工作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一种包含价值教育、人文教育、个性教育、和谐教育、死亡教育等多种教育的综合体,具有工具性、整体性、智慧性、成长性、关爱性、意义性。从理论层面上,河南大学教科院王北生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应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真正尊重学生的生命活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指出在课堂上贯彻生命教育的理念就是尊重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这应是教育目的追求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在课堂上能够进一步激发生命的潜质,从而更好地提升生命的品质等等。从实践层面看,生命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同时生命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坚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入手,在各学科知识上融入生命教育,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和思考的课堂上渗透生命教育,在各类德育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德育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的内容已形成普遍共识,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彰显生命价值。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生命教育应当侧重培养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热爱生命,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1.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使学生们的生命发展严重被“分数”束缚,显得苍白、干瘪、毫无生气。在高中语文、政治、历史、生物、地理等学科中,蕴含着大量的浸润生命、滋养生命的人文养分,是生命成长的沃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有效渗透,唤醒并滋养学生的生命,从而,让学生能够提升人性境界、培养生活品味、丰富生命成长的经验、理解生命的社会价值。

除了课堂学科渗透教育之外,人文精神的养成还有多种渠道,包括阅读、校园文化的熏陶、社会综合实践体验等等。人文教育,不仅使学生人性境界得到提升,也能使学生更加理解并重视生命的意义,并愉快地将个人生命融入社会发展,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

2.个性教育

个性是指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人的生命发展活动中,任何计划的实施、目标的达成,其行为均受着个性的影响,所以,在使学生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德。基于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除了“三观”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教育之外,高中德育应强化如下三方面的教育,促成高中生个性的发展:

第一,磨难教育。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家庭教育的滞后、享乐主义的膨胀等等因素,导致学生畸形早熟、养尊处优等棘手问题,使他们缺乏磨难体验,缺少挫折教育,以至于不肯吃苦、缺乏斗志和毅力。

第二,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高中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离开了这个环节,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读好书活动建设、学生会自管组织建设、班级学生干部自管队伍建设、学生各类社团组织建设等等,无疑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学校德育理应把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为重要抓手,为学生搭建施展和锻炼的舞台,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与否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良好的个性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唯有心理健康,才能直面困惑,才能懂得用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和调整,才能热爱生活、感恩生活,才能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进而不断地彰显生命正能量。无论是课程渗透还是德育活动,都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通过专题教育、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体验,才能促使学生不断地反思和养成,从而不断地聚集涵养、理性、方法和经验。高中生正处于性成熟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面广量大,但有一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高中生性生理与性心理、性伦理的矛盾日益突出,应侧重对他们进行性责任感、异往、爱情观、观和自我保护等方面的性道德观教育,防范性失误、性罪犯。

3.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此处特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大和谐关系的教育。在引导学生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过程中,应重视来自对自然、社会的感动。大自然和社会发展是最好的生命教育道场,自然里提供了奥妙的情境与内容,让我们从中学习成长的美妙与奥秘;对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意义的感悟,让我们能深刻的学习接纳、包容与爱,在活动中去经历和感受真实生命的张力。在引导学生与他人和谐共进的过程中,学会“共情”。高中各学科教学、德育活动应突出团队合作精神,明确分工、明确责任,相互配合、协作共进,教育活动中突出相互交流和沟通,强调相互理解和包容。以此三大关系的和谐教育为抓手,整合各种力量,让高中学生在学习探究、实践体验、反思提炼等活动中形成正确的认识、科学的方法和自觉的行为,让学生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逐步懂得担当,懂得义务、奉献和责任,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4.生涯教育

生涯教育是基于生命发展、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发展、生命价值教育与理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前提,后者是重要抓手。对高中生进行理想教育应侧重生涯规划教育,学校应成立学生生涯规划领导小组,在科学地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系统地指导学生规划好自我奋斗的目标,并设计好高中三年的阶段奋斗计划,形成比较合理的生涯规划书。调动各种因素,采取有效办法,通过三年的不断激励和跟踪,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阶段目标,完成自己的高中三年的规划,使学生在追求生命价值的道路上,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科任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德育活动或课堂中的生命教育元素,鼓励学生认真阅读、讨论、交流,还可以通过成立共进小组、观看影片录像、征文比赛、图片展览、演讲比赛等形式,为学生营造平台和精神气场,不断帮组学生有效推进生涯规划的修正和实施。

总之,生命教育是以生命启发生命、以生命感动生命的教育,对生活中随处可得的经验,应及时引导学生去学习和体会,使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追求生命的价值,绽放生命的光彩,使他们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此外,要求广大教师认真落实课程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开展多维互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鼓励学生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通过辩论、感悟、自省等手段,利用各种机会,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构建富有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感悟生命的教育真谛,创造滋润的生命环境。

参考文献

[1]曹海永.关注生命:教育的必然选择[J].班主任之友,2003,(8).

[2]朱永新.生命教育:一个严肃的话题[J].天津教育,2005,(5).

[3]严春燕.中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和反思[D].上海师范大学,2009.

篇3

——读后感《丢丢的奇遇》

县少艺校五(1)班张艺铭

《丢丢的奇遇》这本书我觉得很值得一读,在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吟痴老先生,因为他写的诗非常优美、动人,而且虎虎有生气,我最喜欢这一段话:春天的微雨染绿了芊芊细草;夏天的绿荫是鸟儿凉爽的家;秋天的红叶刚刚飞离了树梢;冬天的飞雪又送来了新的童话。让我像是来到了蓬莱仙境岛似的,令人心旷神怡!

我还喜欢可可们,因为它们永远都很快乐,它们不喜欢忧伤的回忆,我多么希望我也能这样,忘记忧伤,快乐的嬉戏着,忘却一切烦恼。因为烦恼会给人带来悲伤。

我还佩服乌丢丢,是它让我牢记了回归生命和尾声这两章。它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珍儿,还用自己身体的最后一部分——脚丫,魔术般得把珍儿变得完美无缺,自己却消失了,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报答给予它生命的人……我为此而震撼,眼泪悄然而下。

芸儿,我认为她长大会成为科学家,因为她敢于创造,会忍受冷嘲热讽,会想象、会试验,长大后一定会成为第二个牛顿。

“回归生命”,名字取得真好,小小一个词语,概括了全部内容,小小的木偶也会懂得回报,即使它快一无所有了。我们也要学习小木偶,要懂得回报他人的恩情。

篇4

有幸得见雪山。

万丈光芒映照里,雪山的坚冰,显得更剔透晶莹。雪是由山顶散开的,向遥远的天边铺展,将雪山包裹成极安然的神。原上的苍穹,因雪之纷飞,更加阴沉浩大。新雪在沉重寒风的裹挟下,虔诚而执着地扑向雪山,它短暂的生命终结于雪山的永恒中。烈风卷袭,落雪纷纷,隐有龙吟虎啸之声。啸声在原野回荡不绝,平静的世界,因风啸而喧腾。只见得一片苍白色中,雪山与风雪融为一体。雪雾迷蒙,从天际显出冷酷的苍白,只有雪山泰然立于此,经受一切冷漠的眼神。当淡白的阳光终于从浓实又缥缈的云中乍然泻出,雪山的生命又一次丰实。山静,风静。太阳散发着从未见过的纯白色光芒,笼罩万物。

许多朝圣者,叩击着大地的身躯,一步一拜,走到这神秘的土地,只为向信仰鞠躬、叩拜,只为向永恒的生命诉说希望。他们走过这样险恶的世界,走近雪山这纯净的天空,从从容容。还有居住于此的人们,你可以看见他们眼角眉间的冰雪、风沙,脸颊那冰冷的高原红。是如何坚韧的人们,才能在这片土地生存,傲然前行!

面对雪山,面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我感觉自己是如此卑微,我没有经受过如此险恶的考验,我没有对生命如此坚定的信仰。

望着雪山,望着雪原中的人们,我说不出话。请允许我用如此渺小的生命,仰望你们的坚韧生命,它是如此广博,如此深沉。

有幸得见烟雨。

江南的雨,淅淅沥沥、缠缠绵绵。小镇像是云间飘下的幻影,因着江南烟雨,深藏的美一一展现。分不清是何时节,因为何时的江南都有迷蒙的烟雨;辨不明是何时刻,因为每刻的江南都氤氲着雨意。江南的雨,掩却江南本已落寞的时光,掩却了过去、现今、未来。远望,只有苍白的青瓦楼阁、绿芜墙院、古桥苍树、身影绰约;仰首,唯有细雨成针,从深不可测的天空飘落,细寂无声。天穹似印了暗灰纹格的宣纸,数滴水墨渲染,笼罩着安静的小镇。可以走到河畔,倚着长廊,雨水自檐上滴落,滴到潺潺河流中,即逝即生。长廊上浸着雨的木头,摸上去隐有湿润。也许走不到“南朝四百八十寺”,但一定可以走入更直接的诗篇中。走吧,青箬笠,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走过杏花春雨江南,走过羌管菱歌悠扬,走过才子佳人的故事。

会遇到江南的人。执一把油纸伞,立在桥上,行于烟雨,如何观赏,都是好景,都该入诗入画。多少文人墨客,流连于此,只为用爱写下江南的篇章。棹孤舟而逝,听碧雨青天。你可以见到他们眉间眼里,都开出了出尘的花。

望着江南烟雨,望着其中的人们,我说不出话。我没有这样美好的姿态。愿以我这渺小的生命,仰望你们清俊非常的生命,它是如此广博,如此深沉。

我不知道,雪山、江南们如何保持自己美好的姿态,如何经历千年的轮回。但我知道,是独一的生命,使它们如此傲然、从容、坚持。

雪海之苍茫,诉说着奋进、豪迈,张扬着生命卓尔不凡的气魄。江南的朦胧,诉说着温情与美,它是清丽优雅的生命。读山、读风、读雨、读雪,我以为,只是在读生命。我只是想触摸生命最真实的形态。可是,这并非一件易事。大千世界,一花一草,一沙一石,皆有其姿态,我又如何品味?

因想起温普林在《苦修者的圣地》中写的话:“我不是智者,不能俯瞰生命这条河流。”那是他远赴青朴,在谒见雅鲁藏布江时想到的。我想,雅鲁藏布江亦是壮阔的生命,以至于如温先生这般玩世不恭的浪子,也在俯视这条河流时心生肃穆。

生命该如此严正。我们必然无法触摸生命真实的形态,但我相信,存在,就是生命;存在,就值得骄傲。

存在的万事万物,存在的生命,都经历过了特定的时间长度,一秒,一刻,一日,一月,一年,千年,无论多久,都是生命的长度,都留下了生命的痕迹。

我深知无法俯瞰生命这条河流,因此,在触到生命纹络时,在被生命姿态震撼时,我愿以卑微的仰望,为生命的姿态喝彩。

(指导老师:李四梅)

东东乐评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篇5

的“生命”是由“身体”和“心”组成的,但庄子主要强调通过《养心》来提升“生命”。庄子认为,心灵的修炼决定了生命的存在状态,因此他强调,我们必须坚持“乘物以游心,不情愿地环游太平洋”的修炼原则,使人们能够在心中培养一种空虚和沉默的状态,即,实现“游心乎德之和”的修炼目标,回归本真状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撄宁》和《自得》的繁殖方法。庄子培育“生命”的智慧对现代人培育自己的“生命”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庄子。but的《庄子》关注身体和心灵的生命,认为人需要精神文化来滋养生命。在庄子看来,, 这个 耕种 属于 介意 决定 这个 现有的 状态 属于 《庄子》内篇提出,人们应该充分遵循“随遇而安,放飞心灵,回归the inevitable”的原则 所以 像 到 收到 人 进入 这个 状态 属于 宁静 属于 介意 即 到 实现 这个 目标 属于 返回 到 这个 自然的 状态 属于 “让 他的 介意 漫步 在里面 这个 领域 属于 自然的 和谐”。 庄子 提议 这样的 混凝土 方法 像 “禁食 属于 这个 “注意”  “坐忘”、“土默尔中的宁静”、and的“naturally acquired”,Zhuangzi关于滋养生命的智慧,对当代人滋养自己的生命仍有重要启示。庄子。提高“生命”与“生命”相关。安的“生命”一般指安顿的不幸和迷茫的生活,以消除世界生活的困难,而提升“生命”则指提升生命,使生命的本质达到和谐的状态。两者的共同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和价值。因此,从广义上讲,这里的“生命”和“生命”属于庄子所谓的“养生”实践。当然,在严格的意义上,提出“生命”无疑不同于于安的“生命”。“生活”关注的是安顿下来放下生命,避免生命受损,这是养生实践的基本课题。而“生命”则着眼于提升生命,使生命达到和谐状态,这是养生实践的高级阶段。两者明显不同。本研究主要探讨生命和谐的孕育路径。根据庄子的内章,提高“生命”主要是通过《养心》实现的,《养心》的主要机制在于“蒂凡尼早餐”,也就是说,在宁静、道德和生活的真实性之间徘徊。首先,人们普遍认为庄子的“缘督以为经”这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广义上,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狭义上,最好直接认为这是庄子“生命”养生的基本原则。从以下原文可以看出:“雪王国相信坐忘可以保护身体、一生、养育亲人并持续一年。”[1]115很明显,只要《缘督以为经》能够达到“保身”和“全生”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保存生命的目的。毫无疑问,保存生命是养生实践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也是安顿“生命”的主要实现途径。当然,庄子认为,完全的养生显然不仅仅是保存“生命”,因为庄子主张维护“生命”《乘物以游心》不能不看看养中的基本原则“[1]160。它还必须提高内心灵魂的培养,即培养内心空虚、沉默与和谐的境界。其中《乘物以游心》“意指心灵可以自由游动并适应外来事物的变化,其直接目的是“养中”。陈鼓应认为,所谓的“养中”意指“主体通过自我修养达到空虚和精神意识的境界,除了等级和地位的限制”[2]许建良指出,这里的“中间”就是中虚也就是说,内心的空虚与沉默2。当然,这里的“中”也包含了中和的含义,因为心是一个空寂的虚无状态,它实际上是一个中和的状态。因此,成玄英将养中解释为“养中心”[1]160和书15并非不合理。简而言之,庄子专注于用一颗空灵而沉默的中和之心来培养“生命”,而不是专注于维持身体意义上的“生命”。从狭义上讲,身体的保存并不是庄子强“生命”恢复的主要内容,但庄子强调如何确保“生命”的实现路径。只有内心的空虚和宁静才是庄子想要发展的目标。简而言之,它是通过修心而不是修身来达到空虚宁静的人生境界。当然,

认为,庄子有理由通过培养心灵而不是身体或形体来培养一种“生活”,一颗空寂的中和之心。首先,既然我们想要培养这样一种精神和谐的状态,那么通过最直接的方式来培养心灵是一种自然的选择。第二,庄子认为心远对“生命”比形式更重要:“有一种可怕的形式而不会伤害心脏,有一种旦宅而不会无情地死亡。”[1]275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应该有没有精神损害的身体变化,没有精神死亡的身体转变。如果形式改变了,思想和精神也会改变,这对生活来说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因此,庄子说:“与它在一起对它的形态和心脏来说不是一件很悲伤的事吗?”[1]56可以看出,心脏的培养对于维持生命的存在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但形态并不是那么重要。正如庄子所说,小猪们发现死母猪后,他们“在太平洋周围”因为小猪们“看不见焉尔和类焉尔。爱他们母亲的人不爱他们的外形,而爱他们外形的人”[1]209。这意味着,小猪们发现,尽管死母猪的身体似乎没有变化,但母猪的生活状态不同,因此小猪们“在周围”根据郭象的注释,“使其形者”指的是“才德”。成玄英解释说,“天赋和美德,精神”[1]160,稀疏3,所以“使其形者”“是支配身体的精神。然而,修行显然必须通过修行心灵来实现。庄子认为,心的修养决定了生命的存在状态,因此他强调要加强心的修养,使个体养成一种空寂的心的状态和境界,即强调要坚持心的修养原则乘物以游心,养中[1]160.

总之,内心的空虚和沉默应该是一种中和的状态和境界。对此,庄子有着特殊的思考和探讨。在他看来,最高的心态是“和谐”和“心莫若和”使个体达到精神空虚的和谐状态。这就是庄子提出“生命”的目标,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庄子真正关心的是人的自我和心灵的总和,在他看来,‘和谐’是生命的自然,应该成为我们的终极理想和不懈追求。”〔3〕庄子说:

·

·颜阖问余蘧伯玉,傅卫灵公的长子:“如果有人在这里,德天会杀了他。如果他有错,危吾国就会被摧毁。如果他是对的,就会危及我。他的知识足以知道人们的错误,但他不知道为什么。如果是这样,我的奈是什么?”蘧伯玉说:“善哉问乎!戒掉它并保持谨慎是个好主意。形莫若有一颗莫若的心。虽然两人都有问题,但他不想进去也不想出去。他进入状态,它颠簸,它被摧毁,它倒塌,它破碎。他带着一颗和谐的心出来,这是一个名字,一个恶魔,一个罪恶。他也是个婴儿,他也是个婴儿。他是无町畦人,他是无町畦人。他是没有悬崖,对于“生命”他是邪恶的,庄子认为“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必须实现,“形就”必须是“不欲入”。如果“形就而入”,则会导致“崩溃和崩溃”,根据郭象的注释就者形顺,入者遂与同[1]160,注4,形就和不欲入的意思不同,“形就而入”的意思相同。而心和一定是不欲出,也就是说,光突出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因为如果你表现得太多,往往是一个“为声”“名字,为妖为孽”,这也会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如上所述,与形式相比,庄子当然更注重重心的培养,因为心脏能更好地决定生命的存在状态,所以“心和”是庄子内在生命培养的目标,庄子的“心和”之和也是“德之和”,这是道德的总和,因此庄子强调游心乎德之和应该是道德的。庄子说:

·

仲尼说过:“死亡和生命是伟大的,不能随它们而改变。虽然天地都在倒下,但它们不会被抛在后面。不动就判断事物,命令事物改变并保留它们的祖先,这是真的。”常季曰:“这也是什么?”仲尼说:“那些从不同角度看待它的人越来越真诚。从同一角度看问题的人都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是这样的,他不知道什么适合他的耳朵和眼睛,但徘徊在美德的和谐。事物看自己是什么,看不到自己失去了什么,失去了双脚仍然是一种遗产。”[1]189

的精髓是在命物之化的基础上实现“游心乎德之和”“也就是说,心灵处于道德和谐的状态,这实际上要求心灵走在生命本质的和谐轨道上。其中,“命物之化”的意思是服从万物的变化3,即“顺物自然”[1]294。其实质是要求“守其宗”,即遵守“道”,而“游心”的枢机主教则遵循“道”4。如果人们按照“道”让自己的心在“德”中徘徊"在和谐的情况下,自然会从同一个侧面看待和包容万物,即"物视其所一"。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忽略该机构的存在和保存,即“不知耳目之所宜”和“视丧其足犹遗土也海盗”。庄子认为,这种“游心乎德之和”的生活方式是精神和谐的最佳状态和生命修养的最高状态。事实上,这种状态或境界是人们对生活真理的回归和呈现。

《德之和》?这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论思维,在这方面,庄子内部主张将《心斋》、《蒂芙尼早餐》、《撄宁》和《自得》等修炼方法作为《德之和》生命境界的实现路径”

主要通过坚持“游心”和“养中”的原则来提升他的“生命”,即主要通过《养心》来实现生命的修炼。因此,《心斋》自然是《养心》的具体操作方法之一。易言说,庄子的《心斋》的上升方式是一种自然选择,因为庄子的《养中》意味着上升时的内心空虚,“心斋”也是实现精神空虚的途径。庄子说过:

、仲尼说过,“禁食,如果我有一颗心,很容易作恶?这不适合皞天去改变。”颜回说:“回之家贫,只有那些几个月不喝酒不吃肉的人。这样,他们才能禁食吗?”他说:“禁食是为了牺牲,不是为了心。”回族说:“敢问心斋。”仲尼说,“在雪域中,如果你不听,你会听心。如果你不听,你会听心。如果你听,你会听气!如果你听,你会停在福岛上。如果你也是气,你会空着去对待事物。唯道集虚。如果你是空的,你会禁食。”颜回说,,“如果你回来,你就会回来。如果你能回来,就不会有回报。它可以说是空的?”大师说:“尽矣。我的话是如果!如果你能用它的扇子旅行而不感觉它的名字,当你进入时发出声音,当你不进入时停止。没有门,没有毒药,你不能生活在没有选择的房子里。[1]146-148

显然,庄子认为,如果你对有心(即有意的)做一些事情,那将不是“容易的”,否则它将与自然的理性(即“皞天不宜”)不一致。因此,庄子建议我们必须先通过“心斋”。当然,“心斋”不是《祭祀之斋》,因为《祭祀之斋》只需要“不饮酒不茹荤”。心斋指的是精神禁食,即培养一种纯净而空虚的心境,这是借助于“气”来达到心境的,因为“气”具有“虚而待物”的功能,即空性,可以容纳外来的东西,只有“道”可以“收集”这种空虚。这种空虚实际上是指心灵通过修炼而达到的空虚状态或境界,即形成一种心灵的空虚状态5,即“心斋”。易言和如许建良认为,“心斋”是“由心灵的气化驱动,其特点是空虚和静止,这是“道”精神的具体体现[4]246.客观地说,《心斋》的修炼方法并不能直接解决世界上人们遇到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它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一种纯净而空虚的心态,即让心灵达进入空虚和精神觉悟的状态,使一切活动都能得到满足心灵的联系可以按照自然的原则来进行,也就是说,它可以自然地在心灵之外无意识地进行一切精神活动。由此可见,《心斋》的实用方法将有助于完成“游心乎德之和”,即精神和谐的目标和境界。

应该说,“蒂芙尼早餐”的养育方式与“心斋”的养育方式相似。两者都强调通过精神修养来提高生命的共同目的,但在本质上有所不同实际操作方法。《心斋》的佛法意义是指精神禁食的方法,其功能是修炼一种纯净的心境,即通过修炼使心灵达到空虚和精神觉悟。“蒂凡尼早餐”的佛法意义是指忘记形式和精神的方法,其功能是忘记对自己的所有约束,达到心灵的“大通”境界。庄子说:

、颜回说:“回益矣。”仲尼说:“它是什么?”他说:“忘记仁义。”他说:“可矣还不在那里。有一天我再次见到你时,他说:“回益矣。”他说:“它是什么?”他说,“回忘礼乐矣。”他说,“可矣还不在那里。”。“第二天,我会再见到你的。他说,“回益矣!”他说,“也是什么?”他说:“回坐忘矣。”仲尼说,“何谓坐忘?”颜回说:“四肢下垂,智力消失,形同虚设,就像大通一样,这叫做坐忘。”仲尼说,“同样的不好,变化是无常的。而其贤乎!邱,请跟随。”282-285

由此知道,庄子所谓的“蒂凡尼早餐”不仅仅是“忘仁义”和“忘礼乐”,而是“形式”和“知识”必须被遗忘,也就是说,形式和精神都应该被遗忘。“堕肢体”是“离形”,它实际上是忘记了形式,也就是忘记了形式的局限性,这是为了消除人们从生理学中衍生出来的贪婪,属于忘记形式的领域。而"黜聪明"是"去知",它实际上是忘记了智慧,也就是忘记了心灵的运用,它是为了抛弃人们从智慧中衍生出来的虚伪,这就属于忘记上帝的范畴。毫无疑问,肉体上的贪婪和精神上的欺骗足以扰乱本应空虚、宁静、和谐的灵魂,因此我们必须坚决扬弃它,以解除灵魂的枷锁。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到达“同于大通”王国,“大通”是指第六大道,“大通”王国实际上是指第六大道王国。现在人到了与大道一样的状态,自然就没有对错的好恶,可以毫无偏执地关注大华的演变,即"一样不好",化学是无常也。这样,精神和谐的目标才能实现。事实上,

的“遗忘”提高生命的方法是庄子一直非常关注的一种方法。庄子的内心反复强调,“遗忘”是一个明确的证据:“忘年忘义是受无竟启发的,所以没有什么可做的。”[1]108“当他们在太平洋周围时,忘记他们的身体,何暇讨厌悦生。”[1]155“美德有力量,但忘记形式,人们不会忘记他们忘记的,而是忘记他们不忘记的,这叫做真诚的忘记。”[1]216“在泉涸上,鱼在陆地上,互相打湿,互相滋润。在江湖上忘记总比誉尧而非桀好。”[1]242“它就像一个异物,把它抱在同一个身体里,忘记了它的肝胆,留下了它的耳朵和眼睛。它一直在重复,没有任何线索。芒然在尘土飞扬的外面游荡,逍遥乎没有生意可做。他也可能是邪恶的。这是一种世俗仪式,让观众耳目一新。”[1]268“鱼相忘乎江湖,人们互相忘记,这是道教。”[1]272。这些“忘记”“这里所列的一种修身方法,与生命本身有着直接的关系。

。显然,《撄宁》不仅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活教养的境界,而且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活教养的方法。当然,这里只是作为一种教养方式来分析。庄子说:

·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很古老,它的颜色像个孩子,何也?”说:“吾闻道矣。”南伯子葵说,“你能学会邪恶吗?”“邪恶!邪恶可以!儿子不是一个人。夫卜梁靠的是圣人的才能,而不是圣人的方式。我有圣徒的道路,但没有圣徒的才能。我要教导他们,普通人就会成为圣人。否则,通过圣人的方式很容易看出圣人的才能。我仍然保留着它并告诉它,我可以在三天内走出世界。我已经走出了这个世界,我保留着它,我可以在七天内走出这个世界天。我已经走出了这个世界,我可以再去保存它九天,然后它将是外生的。在它被外生之后,它将能够穿透。穿透后,你可以看到独立。看到独立后,你就不会有古今之分了。没有古代和现代,你可以进入不朽而没有生命。杀人的不会死,活着的不会活。这是一件既能满足也不能满足的事情。一切都将被毁灭,不会成为现实。它的名字是《撄宁》。撄宁是一样的,后者也是一样的。“[1]251-253

由此知道,女偊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仍然有一个色若孺子。原因在于他的“闻道”,因为在“闻道”之后,他可以“孤独一百年”(忘记世界的复杂)三天,然后“外物”(不是为了物质服务)7.只要“外生”能“朝彻”(心情像朝阳的升起一样清澈透彻)8.只要“朝彻”能“见独”(见《道的胜利》)9.只要“见独”能“无古今”(突破时间限制),只要“无古今”就可以“不死不生”(“生”不受生与死的约束)10.作为《杀生者》和《生生者》,道本身就是不死不生的起源。道是一种东西。一方面,它有“一般”和“欢迎”,另一方面,它有“毁灭”和“成功”“这意味着,就整个宇宙而言,万物始终处于生与死的变化运动中。庄子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撄宁”。所谓的“撄宁”,简而言之,就是从“道”走向“宁静”通过修行持道,即在纷扰中维持和平。其中,万物的“意志”、“欢迎”、“破坏”和“成功”都属于“成功”的范畴,它们的演绎节奏自然生成并自我形成。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则,《见独》、《无古今》和《不死不生》属于“宁静”的范畴,需要通过人们的修炼才能获得,因此,《撄宁》的修炼方法要求人们面对运动的变化“欢迎”、“毁灭”、“成为”,即通过道家修炼,逐步实现宁定安然从“外天下”到“不死不生”的内在自我。

可以看出,庄子认为,如果你能保持《色若孺子》中的样态,即使你已经老了,关键是不要动你的心,那就是保持内心的平静。也就是说,撄宁就像《心斋》和《坐忘》一样,可以使精神世界达到一种沉默与和谐的状态,从而达到提升生命的目的。显然,这本《撄宁》“提升“生命”的方法”无疑启发了当今世界,为了提高“生命”的内涵和质量,回归生命的真理,我们应该安全地面对尘土飞扬、劳碌和欲望的社会环境,始终保持一个平和冷漠的内心世界。

如上所述,一切事物的“意志”、“欢迎”、“破坏”和“成为”都是自然生成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运动中生成和交换的,它们的生命诠释的节奏是自我形成的。事实上,这意味着世界也需要磨练和使用“自得”方法来实现“养活生命”的目标,而不仅仅是通过对上述方法的内在修炼。庄子说:

的古代真人。。。我们不应自满。如果是这样的话,爬得高而不长栗子,入水而不受潮,入火而不发热。对于那些知道自己可以在道中记录虚假的人来说也是一样的,“明朝的统治:如果你在世界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你似乎不相信自己,如果你把一切都借给民弗恃。如果你有一个名字,你可以让事情变得快乐。如果你站在事故中,你可以在没有事故的情况下游泳。”〔1〕296

的真人“当而不自得”,虽然他行为得体,但他也“不自得”,即他不拥有自己行为的成就。在历史上“明王之治”,甚至“功盖天下”也是“不自己”也就是说,它没有显示出自己的优点,也没有占据实际成果,即“游于无有者”。可以看出,他们并不认为他们的行动所取得的成果是他们自己取得的,即“不自得”,而是认为这些成果是自然取得的,即“自得”。显然,“自得”是正如许建良所说,“自得是根据‘道’自然获得的,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而这种获得的追求是基于对其他事物价值的实现。”[4]250不难理解,这本《自得》修炼法主要强调生命修炼的自然无为。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自然无为的《自得》自然可以达到为演员自己培养的目的,也是行为关系中他人最大的收获,因为他们以自己为荣“充分给予他人自然行为的条件和机会,从而创造条件最佳海盗,实现最大价值”[3]250.易言说,《自得》的栽培方法不仅可以自然提高自己的生活修养,而且不会阻碍甚至有利于他人在其行为关系中实现“生活”的目标。综上所述,在具体的修炼方法上,一方面,庄子选择了“心斋”、“最后一顿饭”和“撄宁”等注重内在修炼的运作方式,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充满空虚与和谐,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命保守性。另一方面,庄子采用《自得》即自然行为法来提升自己的生命,这也为他人在行为关系中提升“生命”提供了条件和机会,最终让自己和他人充分实现提升“生命”的目标。简言之,上述两个方面的四种操作方法是庄子所强调的通往《德之和》所支持的“生命”境界的实现路径。

[1]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老庄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35.

夏洛克·

[3]李延仓。庄子哲学思想论纲[M]。济南:齐鲁书社,2012:244。

夏洛克·

[4]许建良·蒂凡尼早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养生”是庄子(本研究引文采用郭庆藩版本: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最初的概念可以从“善哉!我听了庖丁的话,得到了百年的孤独”中看出(庄子·健康大师[M]//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124),“擅长医疗保健的人,如果他们是牧羊人,看看后者而鞭之。”(庄子达生/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645),“皇帝和其他圣人的功绩并不是《养生也》的终点”(庄子·让·王[m)/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971)。事实上,庄子的“养生”被广泛使用,包括“生活”和“生活”的内容也就是说,只要在《养生》的视野中,有益于“生命”的实践是以“道”为基础的,庄子就不会严格地将“生命”和“生命”分开。

2(1)许建良认为,庄子所谓的“养中”的“中间”与“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中间”具有相同的含义在《老子》中,“守中”的“中间”指的是中间的空虚,即心的空虚和沉默(见许建良·先秦道家的道德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43)。

3(2)“命物之化”指的是对万物变化的服从。参考郭象注:“以变化为生命,不服从。”(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190)

4(3)指的是孙以楷和甄长松所说的: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来看,“随物”和“游心”的主体是道,人的“随物”和“游心”是天道,只是人有意志,天道是自然的,没有意志。”(孙以楷,甄长松)可汗。庄子的一般理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130)

夏洛克·

5(4)陈鼓应认为“虚而待物”的气指的是精神状态。通过修行活动达到空虚和精神觉悟的精神状态称为气(见:陈鼓应。老庄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34)。

6(5)成玄英解释道:“大通,犹大道也是。”(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285)

7(6)“外天下,外物和外生,从易到难。参考陆长庚和宣颖的解释。陆长庚:“外面的世界不同于外面的世界。世界远而事物近。世界稀而事物近。因此,外面的世界容易而事物难。外面的事物容易而事物难。”(崔大华·庄子·歧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295)宣颖:“从外部世界看,事情是天生的,越是接近,越是困难。”(宣颖。南华经解[M]。曹础基,学校点。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53)

8(7)指成玄英书:当你看死生的时候,我忘记了这两件事和我自己。惠照突然开始像朝阳一样,所以它被称为朝车。”(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254)

夏洛克·

9(8)杜福舒:夫至道凝然,美妙的文字和图像,非物质和不存在,古代和现代,独特和绝对。睹斯的胜利被称为“看到独立”。(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254)看到道的胜利实际上意味着认识和回归自己的本性。因此,阮毓崧认为“见独”等同于“见性”:“独立没有权利,也就是说,看到独立是它的本性。”(崔大华·庄子,歧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