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2: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宏观经济理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1财政理论自1993年中央提出分税制改革后,分税制改革确立了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基本模式.学术界根据对前期试点情况的归纳总结和比较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国内经济研究有着较强的导向性,同时也认为分税制是建国以来规模范围最大的一次制度创新.[6]但其也存在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对称的现象,权责不明确的现象,政府层级过多,财政支出标准决策过度集中与规则絮乱并存的问题.[7]同时,地方政府也存在的财政困难,如地方债务的问题,地方政府权力争夺等.但不管怎样,中央政府最终都要为地方财政风险,承担最终的责任.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虽然在税收来征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自由,可以进行自主控制.但是对对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最终的承担者还是中央政府.在分税制种种不足之下,有相关学者认为要对财政制度进行全局性的优化设计,[8]并进行渐进性的改革,实现财政民主化的建设.[9]财政分权与公共财政也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财政分权一方面地方政府间的分权竞争使得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与人民福利的目标相统一,利于改革的有效推进,加速中国市场现代化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财政分权会加剧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尤其是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公共财政对应于市场经济,是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调节收入分配.国内学者,更加倾向于支持制度性公共品的概念的研究,认为稳定经济的内容也是公共财政之一,[10]强调提供公共财政的多目标性协调性和顺序性.
1.2金融理论在对于金融理论的研究中,学术界更关注于经济结构问题的研究.怎样的金融结构,才适合我国宏观经济的要求,不同的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把其它的专业性银行改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进而建立“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级体系.[11]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应在建立金融结构之前,要对银行的呆账进行处理.[12]在中国金融结构改进上,由于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故其一直都存在着滞后性的问题,而此将会带来更大风险的积累.[13]且政府的金融调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允许并接受金融市场的某种非均衡,进而有学者提出,金融制度应向市场配置转型,渐进性的将利率市场化.[14]直接市场金融与证券市场发展方面,在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一直是较低的.有的学者认为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分散于控制金融风险,利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也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15]但也有可能造成中国资本市场结构和功能的失衡.[16]证券市场是虚拟经济的代表之一,它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对虚拟资产价值的积累,但虚拟资产与所对应的事物资产的价值却越发脱离.特别是在经历2008年次贷危机后,学者认为虚拟价值的存在,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创新,完善金融体制.
1.3增长与发展理论中国经济的增长呈现着一种非均衡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要素与资本的投入,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高投资推动高增长的事实,已被国内学者普遍的认同.但是有学者认为目前投资过度,并带来了投资效益恶化的效果,[17]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同时,靠资本投入来引进技术,可能会导致结构性的失衡,过度依赖于进口技术,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甚至有学者察觉到我国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着“反效率配置”.总之,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非均衡”也凸显得越来越明显.中国的经济增长,离不开投资的作用,即投资推动型增长,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引致劳动力结构转化,可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根据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6,2007)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则是在赶超阶段利用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赶超快速发展.二则是中国正处于从低价的工业化向高成本的城市化的转向过程中.也正是在这种转向的过程中,工业化解决了“吃、穿、用”之后,那剩下的“住、行、学”则应由城镇化来解决.[18]总体上来看,中国现处于发展转变的阶段,即转型升级阶段,存在着四个中国化的特征,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强调政府的控制性、强调多目标的协调性和强调公平取向的落实性.在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条件是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而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则依赖与制度的创新.[19]两着相互促进,但制度创新时根本.强调政府的控制性上,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资产与政策导向,会促进某一行业或领域的快速发展.政府需要扶持经济结构的转型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其又好又快的发展.强调多目标的协调性,主要体现在统筹兼顾上,既要经济快速的发展,也要自然环境得以保护.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的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利用外资与经济安全的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相统一.[19]强调公平取向的落实性,主要体现为防止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要落实好收入再分配的公平.为促进就业稳定,就需要落实就业与公平的相统一.
2结语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0)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中国经济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具有代表性的四个理论,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财政理论、金融理论和增长与发展理论,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对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但由于我国学者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颇多,且各子部分交叉关联度较高.所以本文以梳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理论为重点.
关键词 :中国特色;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财政理论;金融理论;增长与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57-03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背景
经济理论是人们对于一种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制度和规律的探索.对规律的探索成果,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生活中,指导经济更好的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想经济的追寻,另一方面是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强民富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产生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其内涵是:改革开放后,以市场为取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制度和规律的探讨.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突破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悖的教条,不改变国家的政体,市场经济只是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体现“中国特色”.一是分析思路,是以马克思经济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对经济学的选择性的继承与突破性的发展.是经济理论批判式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它也是经济学的分支,在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过程中,强调制度与结构的调整,认可经济快速发展中的非均衡,且宏观经济控制上强调有扩有收的中庸之道.二是政策方案上,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政府在经济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起着主导作用,在渐进化的指导思路下,制度的政策具有明显的导向,且追求多目标的协调适度.三是价值理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强调公平正义的取向,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同时,对于计划经济不足之处,进行了不断反思,确立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经济指导思想.
2 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理论
国内学者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解,多是基于中国特殊国情,在参考凯恩斯或新古典的框架下,来进行相关的研究.注重从国情出发,把真实发生在中国的经济事件,进行整理分类,形成典型化事实,再到一般理论模型的研究轨迹.[1]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宏观经济调控本身的比较分析研究.其比较所得出的差异在于,中国的宏观调控,多是结构性调节,包括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同时,宏观调控还具有多目标性,认为宏观调控中要兼顾稳定、发展与平等.[2]在实际的调控中,要有保有压,压长补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而近期的相关理论的研究中,更加明确的提出建立以促进就业为取向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3]以扩大就业作为宏观政策的首要任务,积极推进就业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部署安排,[4]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发展,把控全局,立足于中长期的稳定发展的格局.
中国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主流理论体系中难以见到的宏观经济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规律.中国社会因其特殊性,存在在巨大的包容性,因此会出现很多在主流经济理论中,难以见到的经济规律.从国际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在国际收支中的“双顺差”的出现研究,认为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的“创汇经济”中所形成的.因为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一直鼓励出口,甚至为了鼓励更多的企业进行出口,产生了出口退税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出口大幅提升,进口则相应的减少了.进而出来独具中国特色的“双顺差”现象,且持续时间较长.从公共品供求来分析中国对全球公共品的需求特点和供给能力,认为中国需发挥大国的作用,提高对全球公共品的供给能力.[5]这样使得中国的出口不断的增加,但是也存在的问题,就是出口到国外的公共产品,多是缺少技术含量的,使得中国成为了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廉价市场.从国内经济的角度来看,产能过剩的研究中,认为其是由地区政府扭曲市场机制而造成的.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过度投资,是得资源浪费严重,很多投资和收入是不成正比的,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还是选择继续投资,造成产能进一步的过剩.
2.1 财政理论
自1993年中央提出分税制改革后,分税制改革确立了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基本模式.学术界根据对前期试点情况的归纳总结和比较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国内经济研究有着较强的导向性,同时也认为分税制是建国以来规模范围最大的一次制度创新.[6]但其也存在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对称的现象,权责不明确的现象,政府层级过多,财政支出标准决策过度集中与规则絮乱并存的问题.[7]同时,地方政府也存在的财政困难,如地方债务的问题,地方政府权力争夺等.但不管怎样,中央政府最终都要为地方财政风险,承担最终的责任.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虽然在税收来征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自由,可以进行自主控制.但是对对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最终的承担者还是中央政府.在分税制种种不足之下,有相关学者认为要对财政制度进行全局性的优化设计,[8]并进行渐进性的改革,实现财政民主化的建设.[9]
财政分权与公共财政也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财政分权一方面地方政府间的分权竞争使得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与人民福利的目标相统一,利于改革的有效推进,加速中国市场现代化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财政分权会加剧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尤其是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公共财政对应于市场经济,是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调节收入分配.国内学者,更加倾向于支持制度性公共品的概念的研究,认为稳定经济的内容也是公共财政之一,[10]强调提供公共财政的多目标性协调性和顺序性.
2.2 金融理论
在对于金融理论的研究中,学术界更关注于经济结构问题的研究.怎样的金融结构,才适合我国宏观经济的要求,不同的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把其它的专业性银行改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进而建立“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级体系.[11]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应在建立金融结构之前,要对银行的呆账进行处理.[12]在中国金融结构改进上,由于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故其一直都存在着滞后性的问题,而此将会带来更大风险的积累.[13]且政府的金融调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允许并接受金融市场的某种非均衡,进而有学者提出,金融制度应向市场配置转型,渐进性的将利率市场化.[14]
直接市场金融与证券市场发展方面,在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一直是较低的.有的学者认为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分散于控制金融风险,利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也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15]但也有可能造成中国资本市场结构和功能的失衡.[16]证券市场是虚拟经济的代表之一,它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对虚拟资产价值的积累,但虚拟资产与所对应的事物资产的价值却越发脱离.特别是在经历2008年次贷危机后,学者认为虚拟价值的存在,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创新,完善金融体制.
2.3 增长与发展理论
中国经济的增长呈现着一种非均衡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要素与资本的投入,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高投资推动高增长的事实,已被国内学者普遍的认同.但是有学者认为目前投资过度,并带来了投资效益恶化的效果,[17]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同时,靠资本投入来引进技术,可能会导致结构性的失衡,过度依赖于进口技术,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甚至有学者察觉到我国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着“反效率配置”.总之,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非均衡”也凸显得越来越明显.
中国的经济增长,离不开投资的作用,即投资推动型增长,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引致劳动力结构转化,可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根据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6,2007)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则是在赶超阶段利用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赶超快速发展.二则是中国正处于从低价的工业化向高成本的城市化的转向过程中.也正是在这种转向的过程中,工业化解决了“吃、穿、用”之后,那剩下的“住、行、学”则应由城镇化来解决.[18]总体上来看,中国现处于发展转变的阶段,即转型升级阶段,存在着四个中国化的特征,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强调政府的控制性、强调多目标的协调性和强调公平取向的落实性.在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条件是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而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则依赖与制度的创新.[19]两着相互促进,但制度创新时根本.强调政府的控制性上,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资产与政策导向,会促进某一行业或领域的快速发展.政府需要扶持经济结构的转型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其又好又快的发展.强调多目标的协调性,主要体现在统筹兼顾上,既要经济快速的发展,也要自然环境得以保护.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的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利用外资与经济安全的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相统一.[19]强调公平取向的落实性,主要体现为防止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要落实好收入再分配的公平.为促进就业稳定,就需要落实就业与公平的相统一.
3 结语
本文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进行了相关的梳理分析,通过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理论、财政理论、金融理论和增长与发展理论四个方面,来进行梳理研究.发现中国学者多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研究中秉承着中庸的思想,对于在中国出现的极端例子较少的研究,多是从普遍典型事件中进行研究,得出相关的结论.
本文只是粗略地梳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理论,具有不足之处自不必多说.其目的也只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概括性的梳理,望更多学者在道路上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诚.从零散事实到典型化事实再到规律发现——兼论经济研究的层次划分[J].经济研究,2007(2).
〔2〕刘溶沧,马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定位分析[J].财贸经济,2001(3).
〔3〕王诚.促进就业为取向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蔡昉,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2).
〔5〕裴长洪.中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量化估算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14(4).
〔6〕胡鞍钢.分税制改革:评价与建议[J].中国软科学,1996(5).
〔7〕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J].经济研究,2002(3).
〔8〕贾康.中国财政改革:政府层级、事权、支出与税收安排的思路[J].G改革,2005(2).
〔9〕刘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经济研究,2006(3).
〔10〕高培勇.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框架[R].人民出版社,2000.
〔11〕董辅礽.中国银行体制改革——兼谈银行的股份制改革问题[J].经济研究,1994(3).
〔12〕刘遵义,钱颖一.关于中国银行与企业财务重组的建议[J].改革,1994(2).
〔13〕张杰.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支持[J].经济研究,1998(4).
〔14〕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3).
〔15〕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系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重新评价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J].经济研究,1999(2).
〔16〕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裂与流动性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7〕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原因[J].经济学,2002(3).
〔18〕王国钢.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2010(2).
关键词:“Redux模型” NOEM 货币政策
Obstfeld和Rogoff 的“Redux模型” (“复兴模型”,1995)在微观基础上,把“名义刚性”和“垄断竞争”引入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可探究货币供给等名义冲击的国际传递和实际效应,对经济政策、汇率动态学、政策外溢和产品贸易等作福利评估.
1. 基本框架
(1)偏好、技术和生产结构 仅描述本国行为人的特征,外国变量加星号即可.“消费者-生产者”的行为人供给某差异品,价格为和,消费为和;无贸易障碍且偏好相同, 设为名义汇率而PPP成立,
(1)
再设“未抛补利率平价”成立,
(2)
是名义利率.具备跨期效用函数,
(3)
为实际货币余额,是具备固定替代弹性指数的消费量,
(4)
价格指数是,
(5)
和均属前定而具粘性,是唯一投入—劳动的负效用.
产品需求曲线是,
(6)
世界总消费.设当局只提供货币并把铸币税借转移支付归返,其预算约束为,
(7)
(2)预算约束 设实际利率为,的预算约束是,
(8)
是期初所持本国债券.
(3)最优化问题 将(4)-(8)式带入(3)式得,
(9)
针对和 求偏导,可得最优消费、货币持有和产出,
(10)
(11)
(12)
前两式是消费和货币需求的“Euler规则”,要求跨期消费均匀化和两种选择的效用相等:期多消费单位产品或持现金而在期消费.(12)式要求消费的边际效用是闲暇损失的边际负效用.
(4) “非Ponzi博弈”条件 为市场出清和免于崩溃,需,
(13)
即本国资产持有最终归零。
(5 ) 国际均衡条件
(14)
(15)
为国际资产市场、产品市场出清条件;(10)-(15)式为本国经济均衡条件.
2. 政策含义
根据Cosetti(2000)等,该模型意味着,
(1) 本币冲击的短期效应 冲击将使下降而本币贬值,增加和,使贸易条件恶化而CA项目改善;外国消费增加而贸易条件改善.两种效应相反而难测外国产出净效应.冲击可缓解垄断低效,产出趋向完全竞争水平而增加两国福利.此同Dornbusch结论.
(2) 本币冲击的长期效应 冲击造成短期CA盈余且永久增加涉外净资产,导致持续超过和长期贸易赤字,减少国内劳动供给(设“闲暇”为正常品)和产出,永久改善贸易条件.此异于Mundell -Fleming结论.
(3)本币的“超调”问题 冲击不会导致外汇“超调”.考察,
(16a、b、c、d)
“~”与“”表变量短长期值.依(16a),PPP要求变化量等于通胀率差额;(16b)式是结合和的“Euler方程”,因PPP成立,和等于的增长率,导致短长期货币均衡条件(16c)和(16d).因冲击具永久性,相对外币,短长期变化相同, 故而无“超调”.这有别于Dornbusch模型.
(4)本币冲击的福利效应 冲击对和影响不同而所增福利相同.由垄断压低的初始产出因引致性提高而增进福利;关于“支出转换”和“贸易条件”效应,因设超额收益的边际效用为超额工作的边际负效用而两相抵消,增产不改变相对效用.
参考文献
Svenson,L.;S.Wijnbergen,(1989), “Excess capacity,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Disturbances”, Economic Journal 99:785-805.
1 作者简介:林谦(1960.7-),男,江苏省无锡市,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金融
---------------
------------------------------------------------------------
---------------
------------------------------------------------------------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理论;应用;分析
1问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依据研究对象来对现代西方经济学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可以划分为研究经济资源最佳配置的微观经济学以及研究经济资源最佳使用的宏观经济学,两个重要分支型学科,宏观经济学一般情况下是会将整体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因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角度是整体经济运行,因此其所研究的领域当中包含的是,长期经济稳定以及持续增长问题,短期经济波动问题、就业问题以及通货膨胀问题等,比方说贸易问题、国际收支问题以及汇率问题,因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都是有关于国民生产总值、总投资以及银行信贷总额等国民经济领域当中发生比较大变动的法则,宏观经济理论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才可以让各项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的应用,具体措施是政府在对行政、经济以及法律措施加以一定程度应用的基础上,通过使用财政、货币以及产业等宏观经济政策,来让整体国民经济运行得到优化调整。
2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对象
经济学的产生,是为了让人类自身需求无限性和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其所面对的两个问题较为严重:第一,人类的需求及欲望具有无限性。第二,资源具有一定稀缺性。不断发生变化的欲望和需求重要程度不同,相对来说稀缺性比较强的资源也有被选择的特征,经济学研究的并不是资源稀缺性问题的形成原因,而是在资源稀缺性问题的影响下,出现的资源选择及配置问题,极为有效的资源应当得到正确的应用以及有效的配置,以便于可以让人类社会需求得到满足,所以经济学应当站在资源稀缺性的角度上,研究怎样才可以让稀缺性比较强的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在此情况下就将经济学划分为资源配置以及资源应用两个独立的分支学科,分别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将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当成是前提条件,致力于研究现有的资源为何难以得到充分的应用,并逐步在实际工作的过程当中,找寻出来可以让资源得到充分应用的方法,在此情况下应当让三个问题得到解决:第一,充分就业这个问题,因此资源是否可以得到充分的应用,产量是否可以达到最大数值,怎样才可以让资源闲置以及浪费问题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社会劳动力是否充分。第二,通货领域中的问题,换一种说法就是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问题,货币实际购买能力发生的变动,会对资源的配置以及应用造成一定影响。第三,经济增长问题。和经济增长因素之间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是经济资源投入量以及生产率,也就是让经济资源得到动态合理的配置以及应用,以便于可以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及合理性做出保证,逐步在国民经济领域当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在此情况下,宏观经济学自然应当将国民经济当成是研究对象,针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将决定国民收入的问题作为中心问题进行研究,也应当在整个经济运行流程当中涉及的各个经济变量进行研究分析,具体一些来说,就是针对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以及投资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也应当针对经济资源应用问题衍生出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提出可行性比较强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国民经济稳定性及安全性做出一定保证,这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标以及任务。
3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逐渐进入到中国社会,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在这期间,经过了否定批判、部分吸收以及借鉴应用等适应阶段,之所以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十分曲折。第一,以前,中国经济将政治经济学作为指导思想以及理论基础,现代西方经济学作为一个“后进者”,如果想要在整个经济学领域当中得到认识与接受,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第二,以前,中国施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西方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强,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崭新社会经济发展时期之后,虽然逐渐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转变,但是经济转型需要一定适应时间。第三,从本质的角度上对西方经济学进行分析,西方经济学其实具有双重性质,既具备宣传资产阶级意识的形态性,又具有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客观总结性。针对宏观经济学宣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这一特征,应当秉承的是否定态度;另外,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领域当中有一定共同点,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做出的总结,可以将经济社会客观存在这一个现实呈现在人们眼前,逐渐演变为应当吸收和借鉴的内容。当然在对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进行借鉴的时候,不应当完全照搬,应学习并消化有效性比较强的部分,争取可以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怎样才可以让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得到适当的应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从市场经济运行性质的角度上分析问题,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其实都是针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客观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总结,通过施行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措施,来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均衡性做出保证,与此同时让经济结构逐渐得到优化调整,除去上文中所说的这些作用之外,也可以对国民经济发展稳定性及安全性做出一定保证,逐步推动经济社会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也就可以在我国和国际接轨的过程中,起到一定促进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新云.宏观经济预测理论及其在中国宏观经济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5.
[2]黄如祺.经济大萧条与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宏观经济管理发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二战后世界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核心的建设时期,在经济领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开始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的分析,这是对战争的反省,同时也是对金融体系世界层面上的重要反思。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谈判过程中,西方国家看到了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的价值,开始告别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说,最终形成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广泛认同,进而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经过60多年的发展,国际市场经济体系在宏观经济管理的条件下,得到了迅速发展,避免了多次经济领域的世界性灾难,这使得宏观经济管理得到全面地认可,进而确定了宏观经济管理的价值和功能。在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世界看到了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价值,在主体经济领域人们对宏观经济管理已经取得了共识,认为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要想获得高效、稳定的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全面的宏观经济管理,通过宏观经济管理的全面开展和运行来实现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与发展作用。
2宏观经济管理中更好地体现对市场经济发展价值的措施与方法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宏观经济管理,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无法自发消除垄断,市场不能够完全体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市场不能有效地处理外部经济的问题,市场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等。我国的企业为了创造出更大、更多的经济利润,于是纷纷引进国外的最新技术、最新设备,并且加大产量和发展的步伐,以便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占领市场,盲目生产,这样就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结果,而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加以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非常严峻,西方发达国家实行贸易壁垒,因此,应该对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式进行完善和提高,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的未来发展。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