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2: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命的秘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胡杨,因为长在荒漠,所以一直以来,它是生命不屈的象征。其实胡杨本来并不是为荒漠而生,更不是为了抵制荒漠而生,而是为爱而生,为水而生。胡杨一生追逐着水的足迹,水走到哪里,沙漠河流流向哪里,它就跟随到哪里,它们如一对形影不离的恋人。但是到后来,总是那些沙漠河流首先变迁、改道,总是那些不稳定的水流先遗弃了胡杨。在这个世界上,对水一往情深的不仅仅是胡杨,还有其他的植物、动物,当然还有人类。水是一个被追捧和宠坏了的任性公主,她谁的情都不会领,她从来没有,也不会因为胡杨而改变自己的性情,水只往水能够留存的地方流动。水的存在并不是要让人感动,而要让人追随和迷恋。
在河流消失的地方,绝望的胡杨把自己的根系疯狂地扎向更深的地下,于是就更加牢固地把自己绑缚在大地之上。剩下的日子或生命历程,与其说是一种选择,莫不如说是一种面对和担当。胡杨需要用所有余下的生命独自承受狂沙的肆虐和折磨,需要在干渴中为曾经的滋润慢慢地付出生命的代价。多少个世代之后,当人们在沙漠中看到了那些死去的胡杨的残骸或深埋于沙中的枯根,仍然可以断定,在很久以前,在岁月深处,那里曾有河流过,曾有水存在,那里曾有一段缠绵悱恻的往事发生。
胡杨知道水容易流失,所以对水格外珍惜。胡杨在与水相遇的时候,将水把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充满,像一个恋爱的人让爱把自己充满。在一些最平常的日子里,它们流出了泪水,是因为太多的水分使它们变得脆弱而敏感,很容易被一种情义或机缘所触动,或许,也很容易因为对于前途的担忧或悲观而陷入深深的忧郁。
为了把水留在生命之中,胡杨做过让人类难以置信的努力和改变。且不说叶子的革质化,也不说枝条上遍布绒毛,单说它们奇异的叶片。一想到它们的形态,我的心总会为之一动。如果说奇,当然也有足够的新奇,胡杨幼小时生出的树叶如细细弯弯的柳叶,而长大时又生出了近心形或宽楔形似杨而非杨的宽展叶片,一棵树上竟然出现了不同的叶子,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有几种不同的树长到了一起;但我感慨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一种生命形态因为另一种生命形态而近于奇迹的修正或调适。那是一种近似于蝴蝶出蜕一样艰难的脱胎换骨,那是在一个独立的生命里分蘖出另一个并不相同的生命。
但最后的结局到底还是要来的,因为没有什么能够抵挡住大沙漠那永不停息的攻击,没有什么能够禁得住时光那近于永恒的摧残。水的退隐或消失,是一种无法逆转的命里注定,不同的只是早一些或者迟一些。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住横贯时空的流逝。最后,这一段美好和谐的故事终将如人间的任何一个故事一样,变得残缺、破碎和令人叹惋。
这一段生命历程的确令人伤感。水存在于胡杨的生命里,而胡杨却只能够在水的身边生长、甜蜜一定的时日。这是胡杨注定的命运,从这种生物诞生的那天起,它的运程和结局就已经注定。但胡杨,并不感到不公,它们一代代、一茬茬重复着同样的生存过程,重复着同样的生命故事,它们并没有抱怨,并没有流露出懊悔的神情,并没有因为命定的苦难而放弃抗争,而改变不屈不挠的守望。
但最后的光环还是落到了胡杨的身上,并如舞台上的聚光灯一样,久久罩住它们那些闪光的苦难。而那些苦难,以及与苦难相伴一生的光环和品格,却都是来自于对某一种事物的始终如一的执著和依恋。
伍秋月回到家中,匆匆洗漱完便睡了,她随手把水晶球放在了桌上。
半夜,她被一道刺眼的白光惊醒了,定眼一看,水晶球在不断的转动,光芒在不断的扩大。她惊呆了,以为自己遇到了鬼,眼睛瞪得大大的,目不转睛地望着水晶球;嘴形成了大大的“O”字型,过了很久才合上。她慢慢地走下了床,伸手去摸水晶球,神奇的时刻发生了——水晶球后面的墙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粉红色的城堡可爱却不失庄重,不华丽却让人向往;大门前是用墙砖砌筑成的小桥,小桥下的水潺潺的流动着,不像大海那样豪迈;小桥延伸到城堡对面的城镇,城镇上的人还在不停的走动,蝴蝶还在不停的飞舞。伍秋月更加奇怪了:“这幅画上的小溪,村民,蝴蝶都还在动,这是为什么?”她伸过手去抚摸,却被莫名其妙的吸了进去。
可眼前的景象却让她吃了一惊——眼前的城堡破烂不堪,满是蜘蛛网;小桥上的砖不是缺了一块就是坏了一角,看起来像要断开的样子;桥下的小溪水不再流动,全部干涸了;城镇的房子全都如城堡一样破烂,屋中什么东西也没有;树木也是光秃秃的一片;这里,死气沉沉的一片,不如画中那样生机勃勃。她慢慢的走动着,心中画满了无数的问号,这一切让她对这里充满了疑惑。
她沿着小路静静地走着,走到尽头,看见一个精灵卷缩在角落边,身体不停地颤抖像是很冷的样子。精灵发现了她,兴奋地走到她的面前说:“一年多了,我终于又有伙伴了,太好了!”“啊,噢对了!请问这里发生了是么事?为何如此的荒凉?”“唉!说来也奇怪,我是这里的保护神,维护着这里的和平,在一年前,我们在一起过新年,可晚会还没结束,一阵大风刮过来,把春之使者赶走了,所以人们都离开了,只有我留了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听说是主人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主人?这里的主人是谁啊?”“主人就是一个叫伍秋月的女孩。”“伍秋月?”她把眼睛睁得圆圆的一动不动的望着精灵!
伍秋月就这样僵持了半个小时……
选择权是与生俱来的,正如先天禀赋。然而后天努力可以弥补禀赋不足,选择权却不可以弥补更不可更新。也许,一个人生死之路途中选择的一切,都不足以改变带有强权色彩的宿命,但仍可以减轻岁月流逝中一些悲伤的符咒的影响力。从这种意义上说,选择成就了人生。
选择了某个目标,且一如既往地去追求,无论目标高尚或卑微,都值得称道。因为生命的密码太纷繁复杂,面对选择,面对各种诱惑,没有足够的勇气是不可能按下某个选择的按键的。而有些勇气,便有成为英雄的可能。
我对自己说,选择了一个可以获得的目标,必然失去了一个可以获得其它的权利。然而,正确衡量的能力便是在选择中体现的。优秀的人:你会被充实丰富的人生选择进并不厚的名册!
X和Y
是如此不同
众所周知,人体的细胞内有23对共46条染色体,染色体上分布了庞大的遗传信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基因,这些基因决定了人类后代的遗传和人体的设计蓝图。其实,在19世纪人们就已经知道人类的遗传是通过染色体来进行的,但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搞清人体究竟有多少条染色体,甚至到了20世纪60年代,一些学校的教科书上还写着“男性47条,女性48条”。1956年,美籍华人科学家蒋有兴和瑞典籍生物学家莱温以有力的研究证明,男女同样都具有46条染色体,男女性别的差异仅在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组合不同,结束了长久以来的争论。
比较男女的染色体会发现,男人和女人有44条染色体是完全相同的,这些染色体被称为“常染色体”,共有22种不同类型,每两条配成一对。而剩下的两条染色体,男女的组合方式差别很大,女性的两条染色体全部是X染色体,像常染色体那样配成一对,而男性却只有一条X染色体,与之配对的是女性没有的Y染色体。1963年,科学家们统一了染色体的命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常染色体编号为1~22号,而性染色体自成体系。
性染色体中X染色体比较大,仅比7号常规染色体小一点,而Y染色体却非常小,比常规染色体21号或22号还要小一些,长度仅为X染色体的1/3。性染色体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揭示。现已查明,男女都具备的X染色体上包含有1098个基因,而只有男性才具有的Y染色体上只包含有78个基因。虽然男性Y染色体上只有这么少的基因,但这些基因是完全不同于X染色体上的,等于男性比女性多出78个基因。
性染色体
如何塑造男女
就算是在顶尖的试管婴儿专家眼中,人类的生殖系统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生命的诞生、成长过程充满着极其精微的调控程序,许多秘密处于待解之中。
通常认为,生命是和卵子的甜蜜结合而造就,在这个过程中,卵子和各提供了22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女性细胞里的性染色体是XX,通常减数分裂制造出来的卵子的性染色体应该都是X染色体;而男人就不同了,其产生的半数是X染色体,半数是Y染色体。所以,显而易见,真正决定生男生女的是男人提供的,与卵子无关。曾经看过一部讽刺重男轻女观念的电影,里面女主角说的话蛮有科学道理:生男生女是老爷们儿的事!在事实面前,那些总怪自己媳妇儿生不出男娃的丈夫应该清醒一下了。
受精后7周,胎儿的外生殖器还无法分辨,胎儿此时可以说是没有性别的。8周后,具有Y染色体的胎儿开始发育出,而不具有Y染色体的胎儿在12周开始发育出卵巢。Y染色体在生殖系统的发育中起了怎样的作用,科学家们开始并不知道。起初,一些专家注意到有一类很少见的病人,他们具有XX性染色体,但生殖器却是男性的。经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这类病人所具有的X染色体发生了异常,其上附着有Y染色体末端附近的那一小段。这个发现提示人们,决定发育的基因极可能位于Y染色体的末端附近。英国的古德费罗德博士等人经过不懈努力,在Y染色体的末端附近找到了一个基因片段,并将它命名为“SRY”基因,意即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段。1991年,英国的洛威尔巴奇等人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将SRY基因段移植到雌性老鼠的受精卵内,结果那只老鼠体内长出了。这项研究轰动一时,也说明了正是Y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了胎儿发育成男性。
的作用不只是产生,还产生对男性身体发育起重要作用的雄激素。分泌的雄激素作用在胎儿的外分,可以促使男性的生长发育,不仅如此,雄激素还会随着血液分布到全身,促进男人肌肉增多,肌纤维变粗壮,也促使喉结、声带、体毛的发育。然而,一些人检查性染色体呈现XY型,机能也算正常,但外生殖器却表现为女性的,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研究发现,这是因为雄激素没有正常发挥作用,这种疾病被称为“雄激素不应症”。进一步研究发现,雄激素之所以“不作为”,原因在于X染色体上所包含的AR基因出了问题,而AR基因就是产生雄激素受体的基因。雄激素在到达身体各个细胞后,并不是立即就产生效应,而是等待AR基因产生雄激素受体后,它和受体结合,才能发挥生物学的效应。AR基因有问题的人,根本制造不出雄激素受体,导致男性外生殖器无法正常发育。
Y染色体
让男人“很受伤”
流行病学观察发现,男性患神经精神方面的疾病明显高于女性,像老年痴呆、脑血管意外、自闭症等,男性的发病率可达到女性的1.5~5倍。这种发病率的差异固然与不良生活习惯、原发疾病有一定关系,但与男女两性基因的差异也不无关系。较近的研究表明,X染色体上集中了大量同认知能力有关的基因,其中和自闭症相关的基因就有17个之多。神经细胞传递信息是靠一种叫做“突触”的结构来实现的,突触的正常发育要靠这些决定认知的基因相互协同的作用,如有一个基因出现异常,就会影响突触的正常生长,从而使人易出现神经精神疾患。作为女性而言,她们有两条X染色体,当其中一条出现了问题,还有一条作为后备,遗憾的是男性就没有这样的后备了,唯一的一条X染色体所包含的基因一时出现异常,其不良后果马上就会显现出来。
男性的脆弱不只是体现在上述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和病毒,而人体有一个系统可以将这些入侵的“敌人”识别,并动员各种细胞与之决战,将这些“敌人”或排出体外,或在体内围歼,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免疫系统”。到目前为止,人类所知道的13个保证免疫系统正常发挥作用的基因,全都是X染色体上的基因。这其中有一些基因是绝对不可缺失的,否则便会导致完全失去免疫能力的遗传病。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唯一的一条X染色体一旦出了毛病,马上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出问题的几率相对减半,而且一条出问题,另一条可作为后备支援,所以男人较女人更易失去免疫能力。
当然,Y染色体也不是那么“没用”。人类个体的身高相差很大,但总体来讲,成年男性的身高比女性要高一些,平均要高10厘米以上,原因何在呢?现代医学认为,人的身高跟遗传、营养、运动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身高遗传不是单基因遗传,而是多对基因共同起作用,即多基因遗传。究竟是哪些基因控制身高的遗传,目前还没完全搞清楚。观察发现,前面提到的“雄激素不应症”患者具有XY染色体,其最后身高比具有XX染色体的正常女性要高约9厘米,由此推断性染色体Y上可能存在一个控制男性最后身高的生长基因,不过,其具体作用方式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日本儿童行为发育专家绪方勤博士认为,类似的生长基因不只是存在于Y染色体上,有一种具有增加身高的SHOX基因在X和Y染色体中都存在。有一些女性只具有一条XX染色体,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特纳综合征,相比正常女性而言,她们缺少一条X染色体,也就意味着两个SHOX基因缺少了一个,因此她们最终的身材都很矮小。目前已经知道,SHOX基因会对骨骼中的软骨细胞施加影响,是保证身体长高、骨骼伸长不可缺少的一种基因。骨骼伸长必须有软骨细胞的增殖,SHOX基因大概就是在引导软骨细胞的增殖上具有某种重要作用。
6亿多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炸”还没有出现,地球上的生命只不过是一些肉眼根本看不清、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分辨的微生物。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出现在35亿年前,在漫漫的地球早期演化史中,有很多亿年,生命只是一些单细胞,多少年不变。大概到了18、19亿年前,地球的大气中开始出现了氧气,这时除了有原始的原核细胞,又开始进化出了真核细胞,这是一种需氧代谢的细胞,比原核细胞复杂得多了,它具备了出现多细胞生物和雌雄分化的可能。
张教授是将磷矿岩中的多细胞化石与某些现代红藻的有性生殖结构加以比较得出结论的。以我们这些外行人的眼光来看,原核细胞也好,真核细胞也好,不过是些针尖大的小点点,似乎没什么区别。但是对于生命进化来说,那是一次了不起的革命。因为原核细胞的繁殖是靠自身的分裂,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十六……而真核细胞出现了有性繁殖,繁殖率大大提高,一对细胞一次甚至可以繁殖出成千上万的后代。有性繁殖的另一大特点是使得物种遗传的变异量大大增加。举例来说,如果原核细胞在遗传时有10个位点上发生突变,那么它就会出现10加1共11种变异;而有性繁殖时如果有10个位点上出现突变,它就会有3的10次方这么多的变异,大概是5千多种。有性繁殖大量繁殖后代,比如一条鱼会生几十万几百万个鱼籽,但只有不足百分之一的活下来,剩下的都成了其它生物的食物,这就造成了生物食物链的形成;而遗传变异量的大大增加,则为我们这个星球带来了如此煌煌大观的万千生物世界。张教授说,所以,我推断有性繁殖的出现应该是后来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高等动植物突然大量出现的一个诱因。
生命自从有了雌雄分化,就有了它的大量繁殖,就有了它的种类爆炸,它的进化步伐大大加速。后来过了很久很久,才有了男人女人间的爱情,有了父母之爱和亲子之情,有了由此产生的古今中外的灿烂文化……当6亿多年前的小小细胞在进行自己的化分化合时,它们怎么会想到将来会有这样了不起的结果?
我问张教授:原始的细胞为什么要出现雌雄变化呢?是什么在推动这种变化出现?
张教授说:你问得很关键,这就是一个谜。因为对于细胞个体来说,出现雌雄变化,进行有性繁殖,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生物在进行有性繁殖前,必要先生出雄性或雌性的单细胞,由这两种细胞进行。这时候,细胞对环境的适应值就要下降50%。相比原核细胞的无性繁殖(它光是自己分裂就行了),有性繁殖是件非常麻烦的事。但是,生命的进化还是不可逆转地朝着这个方向走过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动力是什么?这是当前许多科学家都在热心探讨的问题。或许我觉得可以这样解释:前面我们说过有性繁殖对于整个种群的种种好处,所以,尽管对于生物个体有性繁殖是件有代价的事,但它却对整个种群有好处。
天塌地陷,一片洪荒,他的世界完全被沉寂吞没。他绝望了,一颗稚嫩的心深深地陷入绝望的泥潭,甚至他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就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李医生送给他一支画笔和一沓画纸。年逾古稀的李医生双手翻飞,用哑语亲切地对他说:“孩子,我是个有着丰富经验的耳科医生,我的诊断是,你的耳朵还有救,它只是暂时沉睡罢了,需要你用心去唤醒它。“
他急急地问:“请您告诉我,我怎么做才能唤醒沉睡的耳朵呢?”
李医生莞尔一笑,指着那支画笔说:“孩子,我送你一个唤醒耳朵的秘方,但是你现在不能打开它。你必须潜心学画30年后,才能打开它;记住,必须是30年后。”说完,把一个精致的盒子放到他的手中。
他热泪盈眶,颤抖着双手,温柔地抚摸着这个盒子。他用力点点头,把李医生的话牢牢地铭记在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用心画够30年,一定要唤醒沉睡的耳朵。
从此,无论是晨曦初露的清晨,还是薄暮冥冥的黄昏;不论是骄阳似火的夏日,还是滴水成冰的寒冬,他都专心学画作画,心无旁骛,画画成了他生命的唯一。
一天又一天过去了,一年又一年流逝了。他依旧坚持作画,那份执著,令所有的人为之动容。有时,他实在太累了,有时,他遭到别人的嘲笑,难以坚持下去了,但每每看到那个藏有秘方的小盒子,就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注入他的心中,他又信心百倍地投入到画画中。
青草绿了,又枯了,月亮圆了,又缺了。30年过去了,年近不惑的他已经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画家,人们对他的画求之若渴,人们购得他的一幅画作,无不欣喜若狂,视为无价之宝。
那天,恰好是李医生送他画笔30年的日子。他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双手颤抖着,慢慢打开了那个精致的盒子,里面果真有秘方!可当他哆嗦着双手,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段文字:孩子,上帝收走了你的听力,一定会赐予你更加敏锐的眼睛和丰富的心灵。只要你珍惜你所拥有的,好好利用它们,一定会获得精彩的人生,取得骄人的成绩。
他双手捧着这张秘方,好像捧着李医生对他的沉甸甸的期望,他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心里漫上的是无边无际的感动和感激。
每个人都会被扑入眼帘的肃杀白色所震撼。日本艺术家山本基(Yamamoto Motoi)用盐在地板上创造了大型的艺术实景――错综复杂的迷宫、卫星云图里的气流漩涡、潮涌的海岸线以及如同樱花般满地凋零的白色叶片。他的灵感来自于妹妹患脑癌去世时的内心痛苦,他开始用盐寄托哀思,抚慰生命的缺憾。
盐在日本文化中象征着纯洁,出殡办丧事时,丧家也会向前来吊唁的宾客身上撒盐,除了驱邪外也能洁净心灵。生命是一个集合,由不断描述的记忆所累积而成,当盐粒被堆积成一幅幅大面积的艺术装置时,感伤的情绪便如同画作一般,延续在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因为盐就是思念。
如同迷宫般曲折的场景,是山本基用计算机构图后模拟人类大脑构造所创作出的,每一笔一画都是在大脑里追寻记忆的轨迹。盐的柔性与可塑性极强,山本基作画的工具就是一支注射机油用的瓶子,把盐慢慢从瓶子里挤出来,就像蛋糕师一样在地上裱花。由于创作的面积相当于一个篮球场那么大,所以他至少要花上一二个星期时间才能完成,每天都蹲坐在地上达十几个小时,一笔一划地画着。大面积的绘图更需要对局部精准的把握和全局强劲的控制力,不论对手法或意志力都是考验,山本基却能完美呈现它微妙的美感与即兴中的精致,让人由衷地赞叹。
每幅作品都是即兴绘制,无论如何美丽,在作品展出数周之后,山本基都会要求观众与他一起,毁掉地上的迷宫,将上千斤的盐收集起来,然后大家一起来到海边,把盐重新撒入孕育它的大海,达到环保与艺术共存的平衡状态。他说,“看着大家欢乐喜悦的样子,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凭借着他的盐画,这位出生在日本广岛、船坞工人出身的艺术家,先后获得了日本艺术展金奖、Philip Morris艺术奖和克拉斯诺基金会奖励,除了国内的巡展,近年来多次受邀在德国汉堡、科隆,法国巴黎、马赛,美国蒙特雷、洛杉矶等多地进行展出。
他的作品关于生命的起源,也关于我们最终化身的未来。在很久以前,有一片海,而我们只是海中渺小的尘埃。脆弱的盐因为堆积可以变得坚固和庞大。作为日本当代装饰主义的代表作,山本基的作品将工业文化中的机械美学、几何图形和手工文化中的有机线条、注重装饰的精致趣味结合在了一起,不仅在材料上突破性地运用了盐,也颠覆了新装饰主义中认为“越简越好”的看法,在艺术上探索东方和西方结合、人情化与机械化结合的尝试,展现了“工业+手工”的后现代主义设计。
记者:做艺术是一种偶然吗?
山本基:妹妹因为脑癌1994年冬天离开人世。那个时候我陷入震惊与悲伤之间的失魂落魄,我开始反思这种情绪,就好像拿起笔写日记那样。你可以看到我的作品里有很多复杂的图形,像是用盐画出来的迷宫或是隧道。在这些图形背后有这么一个概念:“看起来可接近,只差一点点”或是“看似想象得出,却很难得到”。记忆会随着时间而发生改变或是消失,我在寻找一种方式,去触动我记忆最深处、那些无法用相片或是绘画表现出来的最珍贵的瞬间。
记者:在日本文化中“盐”似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
山本基:日本人在新年供奉的神龛上除了米和酒之外,必定供奉大海的馈赠――盐。相扑比赛时,选手先喝水以示获得了力量,然后就抓起盐撒在地上,洁净土地。因为盐本是煮沸大海的潮水而得到的东西,“盐”就是“潮”的凝聚。除了用于在葬礼上驱邪和净化心灵,盐在日本文化中还象征着生命的起源。人类的生命本来就开始于大海,始于海潮,所以每到年终半夜和元旦刚开始时,很多日本人便利用落潮之时割取海底的海草送到神龛前供奉,把对神灵祈祷的心愿寄托在新年伊始的涨潮之中,希望新潮能带来新的喜庆与幸运。日本各地的“潮祭”表示的也是不同地方的人们对同样事情的祝愿。
记者:你的作品面积非常巨大,但是局部非常精细,又要当场绘制。会不会发生错误和意想不到的情况?
山本基:在图形设计和开发的过程,我主要借助计算机完成,因为计算机可以在构思上实现复杂性和更加精密的几何图形,但是我并没有借助机器去实现图形,比如用一台机器在地板上喷洒这些盐,而是选择用手工的方式绘制。这样把手工艺制作和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产生一种可以发展的新风格。因此,在盐画的创作中有很多即兴的成分在。盐会受到空气中湿度的变化,在每次作画的时候,我都需要想出更多的方法去解决。有时连我自己也无法预测,最终出现的盐的笔画和线条看起来会是什么样。但是我给自己定下的规矩就是,永远不去修正自己画错的东西。就好像生命中发生的意外你无法用橡皮抹去,意外产生的线条和形状也是这样,我不应去改变。
记者:你对死亡的感受是否在创作过程中有所转变?
山本基:我很难说改变,但我慢慢对于亲人离开的这个事实越来越坦然地接受。我创作《Return to the Sea》这件作品的初衷,是因为她离开我这么久,我可以有余力去思考其他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她刚离开那几年根本无法完成。2005年的夏天,也就是她离开整整10年之后,我突然发觉我画的迷宫有了曲线,而且有几个入口。这些曲线有时候看起来就像海岸线,非常自然生动。在那之前,我的迷宫线条笔直、刻板,是非常工整的几何形,只有唯一的一个入口。也是在那之后,我开始把创作盐画这个过程公开展示给其他人看,把一个我和妹妹之间分享情感的过程,变成和他人分享的经历。
记者:为什么最后让观众把盐用罐子和袋子收集起来,重新撒到大海里去,而不是你自己?
山本基:我想让作品完成一次生命的循环:当盐被扔到海水里之后,它可以帮助生活在海水里的生命存活。然后,当人们捕食到那些海水里的生物时,这些盐就再一次回归到我们的身体中,这在我作品中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举动。2006年的时候,我的作品在美国查尔斯顿学院图书馆展出,学校的一个锁匠刚刚失去因为脑瘤过世的父亲,他过来问我是否可以把我的作品破坏掉,然后把盐重新撒到大海中去。那时我意识到――我的作品在完成之后就已经不再属于我个人。盐是自然的物质,应当在自然界完成一个更大的循环。以前我总是对我的作品被破坏、不复存在而感到惋惜,每次结束展出后,我都要拍照并记住它们。自从有那么多人一起参与和分享之后,我更容易接受,也更开心。当其他人看过我的作品,拿走这些盐,这可以激发他们对于盐的想象,也可以帮助那些与我有共同经历的那些人,治愈心灵的创伤。
记者:你在过去的作品中,逐渐摸索到一些比喻的手法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迷宫、花园、落樱等等。这些符号性的语言背后有哪些喻意?
山本基:在这个迷宫图形中,我有几个目的在其中,都和亲人离开的思念有关。迷宫诞生在希腊和苏格兰,主要在欧洲,这个图形象征了出生、死亡和重生。看到迷宫时,你很难一下子从入口到达中心的道路。我把迷宫“织”得像一张网,希望有一阵风能够吹进每个角落,把过去的记忆都从抽屉里倒出来晒一晒。而且从亚洲文化来说,这也像一个漩涡,每个漩涡也是由更小的漩涡组成,我想把这些小小的漩涡串联起来,每一个都象征着那些和我妹妹之间记忆的复活。
记者:你提到最多的就是记忆这个词,展出的意义是为了保存这段记忆吗?
山本基:2005年福冈地震的时候,我的作品开展才两天,结果全部瘫倒在地上呈现出一副破坏性却又诗意的状态。我的作品就是这样的脆弱,而且最终都将消失,归入大海。如果把活着比作“一”的话,那么死亡就是“零”。但是,“零”只是生命状态的死亡,而不是记忆本身的死亡。我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把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记忆中的某个点,用“一”去表达生存,用“零”去写下死亡。记忆是一种流动的状态,它们变化着,并随着我们远离记忆中的某个时刻而变得模糊。与其说我想保留记忆,不如说我想尽我所能,尝试回忆起所有的记忆,或是持续地与我脑海深处的某个记忆有沟通,不让它们随着时间的淡去而消散。
两个家庭的亲情拉锯战
剧中故事主要围绕姜美丽(宋茜饰)的人生轨迹层层展开,从小被明星生母遗弃,在平凡的养母家中长大,日子原本简单快乐,却因生母的出现和其特殊身份带来的关注彻底打破宁静。
生母汪璇(李颖饰)是红极一时的明星,为维护自身的玉女形象,一直对外隐瞒女儿姜美丽的存在。待嫁入豪门之际,狠心决定把姜美丽送人,却阴差阳错彻底失去联络,从此踏入身心艰难的寻女征程。身处人生困境的姜美丽,在养母病重的情况下,“冒名”认作汪璇之女,却在一来二去中揭开了被遗弃的阴谋秘密。
一边是生母急切的爱,一边是养母惯性的关怀,一边夹杂着争斗和敌意,一边和睦却时而陷入困境。两个原本存在于平行空间的家庭,在姜美丽的纽带下,上演了一场“血脉之情”和“养育之恩”的拉锯战。
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
爱情是《美丽的秘密》这部剧中另一条贯穿始终的主题线索,汪璇和徐天豪(麻骏饰)、姜美丽和关毅(何润东饰)、姜美丽和程伟峰(魏千翔饰)、徐若琳(弦子饰)和关毅、程伟峰和姜美妍(邵雨薇饰),新老两辈人的爱情纠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人生。
20年前,徐天豪出于对汪璇的占有欲,收买汪璇经纪人劝说她放弃女儿,导致母女失散,造成姜美丽的复杂人生。20年来,姜美丽寄情邻家暖男程伟峰,程伟峰默默守候着姜美丽的妹妹姜美妍,而伴随姜家的种种事端,程伟峰被姜美丽的坚强、善良打动,渐生情愫,终究敌不过关毅的爱护。徐若琳牺牲和关毅多年的感情以换取发展机会,事业遇挫想重拾昔日爱人,却因野心和心机彻底失去关毅的信任,促成关毅和姜美丽的爱情。
何润东直言这是自己演过人物关系最复杂的一部剧:“虽然被人爱很开心,但是同时被两个女人爱也是非常麻烦的。”而宋茜则坦言:“如果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会很头痛,自己更加向往的是单纯美好的爱情。”
娱乐圈梦想的进与退
故事的大背景设定在娱乐圈的范畴,面对成名的梦想,总有人不择手段地换取名利,混淆了梦想中追求和手段的关系。
徐若琳为了稳固娱乐圈的地位,使尽各种手段,为好莱坞的发展机会牺牲和关毅的爱情,为借助汪璇的名气设计胁迫她复出,为打压姜美丽的竞争使诈阻止她的发展;资质平平的姜美妍想要实现歌唱梦想,假唱骗取签约机会,却因东窗事发惹祸上身;音乐制作人张铨,本末倒置地将战胜对手当成比制作音乐更重要的事,以至终于败给自己。相反,不求名利的汪璇和姜美丽,反而因为淡泊和努力,踏出一条成功路。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也许手段会换来一时的得意,却终究不会是长久之计。
命运交织的复杂人生
生理密码真独特
很多人认为胖是因为贪吃,瘦是因为胃口不好,所以胖瘦只能怪自己没有掌控好自己的嘴和胃。其实这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真正起作用的原因还是基因,因为即便3个人吃得一样多、运动量也一样多,拥有“胖子基因”的人还是相对最胖,拥有“瘦子基因”的人还是相对最瘦。
美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APOA2的基因与人的饱和脂肪代谢有关系,这个基因按照活性状态又分TT、TC和CC三种类型。通过20年的追踪调查研究,证明那些拥有CC型APOA2基因且贪吃的人,比拥有TT和TC型APOA2基因的人更胖,而且对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偏好也与他们不同。这说明是否贪吃,是否过胖,是CC型APOA2这种“胖子基因”发挥了主要作用。
最近,英国科学家又发现了造成人体特别消瘦的“瘦子基因”,这种名为IRS1的基因会减少人体的皮下脂肪,所以在这种人无论如何猛吃猛喝,都不会显胖。不过,有“瘦子基因”并不等于吃多了就没有脂肪,他们的脂肪会出现在心脏和肝脏等器官周围,表面上人们看不到而已。
心理密码有魔力
基因能导演人的胖瘦,但情绪变化也能影响人的胖瘦。当然,人的情绪也是由基因决定的。
加拿大一个研究团队,前不久测试了来自21个不同国家的人所捐献的17200份基因样本,发现FTO基因是人的“快乐基因”,它能促使人产生快乐情绪,促人肥胖,同时也具有降低抑郁症的功能。而之所以促人肥胖,是因为有这种基因的人更偏爱食用高热量食物,因而容易导致肥胖。
最近,英国和美国两个研究小组先后均发现,抑郁症与染色体3p25-26区的基因变异密切相关,约40%的患抑郁症风险是这个区域的基因变异造成的,其余则应归因于环境等外部因素。而携带这种基因的人,大都食欲不振,有的甚至会茶饭不思,所以会造成身体非常消瘦。所以这个区域的变异基因也是会让人消瘦。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发现,携带有一种被称为5-HTTLPR的短型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的人比没有携带该种基因的人更容易患抑郁症。美国科学家还发现,有一种名为CREB1的基因发生变异后,会让女性饱受抑郁之苦,但对男性却没有什么影响,而这也是女性患抑郁症的发病几率常常是男性2倍的主要原因。这种变异基因同样也会让人消瘦。
胖瘦能均衡吗?
胖瘦既然在很大程度上被先天的基因控制着,那么人在后天能够找到平衡胖瘦的办法吗?
科研进展的生命冷光
其实,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都能够发光。除了众所周知的萤火虫以外,还有一些蚯蚓、磷虾、沙蚕,甚至某些海藻类都能发冷光。特别是各种细菌、真菌、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鱼类、昆虫以及某些植物,每时每刻都在向外界发射一些光信息。这种光是由于生命活动中的种种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它与体温无关,所以被称为冷光。而失去生命或没有生命活动的人体则不会发出这类光晕。同时,根据生物体不同的生态、体质、性状以及不同的生化反应,有生命的生物体会发出色谱不同、强度有别的彩光,科学家称之为“生命冷光”或“生命辉光”。
其实,人体的生命工程也会发出冷光。早在1911年,英国有位叫华尔德·基尔纳的医生,首先发现人体外周有一圈光晕,约宽15毫米,色彩瑰丽,忽隐忽现,令人称奇。
这一有趣的发现吸引了全世界众多科学家的注意。已故俄国生理学家就曾发现,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中都放出一种强弱不同的、肉眼看不见的紫外光线。这种紫外光线被称为有丝分裂射线,它能促进细胞的有丝分裂,强度随生理条件,如疾病等状况而变化。
接着,俄国工程师基里安做过很多实验,发现具有生命的人体只要在500伏以上的高压和50千赫的电场中,会发出明亮的光晕。俄国科学家西迈扬·柯里尔和他的妻子瓦伦丁娜,用高频电场摄像术,还将人体明亮有色的冷光拍摄了下来。
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光是具有粒子性的。光的基本单位是光子,强度与光子的数量成正比。人体和大多数发光生物所发出的光子数量都很少,所以,仅凭肉眼是很难察觉这种发光现象的。
日本东北大学的稻场文男教授发明了一种能够精确计量光子个数的仪器,使用这种仪器可以对许多极微弱的发光现象进行定量测量。通过这种仪器,稻场教授发现:在上年纪的人以及疲劳过度或患有疾病的人的血液中,能发出较正常人更强的冷光。可见,随着生物机体的老化,血液的发光强度将会提高。
在2000年以来,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相继用高科技仪器对人体冷光之谜进行了研究探测。日本新技术开发事业团采用世界上最敏感的、用于微弱光检测的光电子倍增管和医学显像装置,成功地对人体放射出来的冷光进行了图像显示,并把这一潜科学研究成果使用到医学及保健上去。最近,中国科研人员获得的“人体白细胞发光”的成果,推动了生命冷光这一潜科学的研究发展。
不同人体的生命冷光
数十年来,科学家不断对人体冷光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他们发现,人体的不同部位、人的不同年龄、人们不同的健康状况,甚至随着人们情绪的变化,人体所发出的冷光的强弱、色彩也都是各不相同的。
例如,人体头部的光层呈现浅蓝色,手臂却呈青蓝色,手、脚的光层亮度比胳膊、腿和躯干的光层亮度要强。又如,人在心平气和的时候,光层呈浅蓝色,发怒时则变为橙黄色,恐惧时又会变为橘红色。
稻场教授发现,人体冷光负载着生命活动的重要信息,甚至不同饮食的人,发出的生命冷光也是不一样的。科学家观察发现:北欧和北美人的冷光较明亮,因为他们的生活水平较高;非洲和南美洲人的冷光较暗,是由于他们比较贫困。同样年龄的健康人,如果饮食不同,其人体冷光也有区别。例如,经常吃肉类食品的人,其冷光艳红且明亮;而长期食用素食的人,其冷光色纯且较暗。
健康状况的生命冷光
在医学领域,根据人体发出的冷光信息,不仅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还可以用来诊断疾病。因而,人体冷光实际上是窥视诊断身心健康的一个窗口。
美国人体潜科学研究中心的迈特尔博士指出,生命冷光是最有前景的诊断手段。正常人发出的冷光是对称的,如果发生疾病,冷光会失去对称出现失衡现象。在疾病发生前,体表的冷光会发生类似日晕的现象。
尽管所有人都能发出微弱的体光,但研究人员发现,癌症病人具有更强的生物光本能,这一发现使得一种新的疾病诊断方法问世。例如,稻场教授分别在健康人、各种疾病的患者身上取血样比较,结果是:患各种疾病的人血液发光强度较高,平均比健康人高出三四倍。不过,食道癌及胃癌患者的血液发光强度相对较低,而在肝癌和胆囊癌患者的血液中,却显现出很高的值。另外,利用荧光显微技术可以诊断肺癌,方法是让病人吸入一种特殊的气体,如果肺部有癌组织,便会发出一种特殊云状冷光。
迈特尔博士对2岁~80岁的30位病人进行了人体冷光测定,结果表明:甲状腺切除者、甲状腺功能衰退者、正常人在睡眠时间以及夜间,在新陈代谢减缓的同时,人体冷光强度亦同时减弱。这也如实反映了人体内的微妙平衡关系。迈特尔说:在甲状腺机能衰退时,病人的指甲就会发射出比老年人弱得多的光。所以,病人新陈代谢的异常和人体节律等可以通过冷光的变化来测定。
稻场教授指出:“我们希望对人体冷光的光子进行广泛的研究测量,以便进一步解释它的含义,并希望发明一种新的疾病检验方法。”同时宣称,他们已研制出利用激光拍摄人体截面光子的电脑层析摄影法。
经络系统的生命冷光
中国科研人员通过对人体冷光异常变化的研究,发现许多疾病都有发光失衡的信息点,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心脏病、面神经麻痹、感冒、甲亢等。
中医经络系统是人体冷光网络吗?当人们把手放在高达25 000伏高压和100千赫高频环境中时,手阳明、大肠经的部位会出现一连串的明亮光斑。更让人感到奇妙的是,神经生理学家利用一种仪器对刚死去的人进行测试,发现明亮的闪光点与中医针灸图上标明的741个穴位一致。美国华裔科学家对人体冷光的照片研究中,也发现人体光晕的明亮闪耀点与中国古代经络图穴位相一致。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独特的冷光式样。俄罗斯和美国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人体存在一个光导纤维系统,中医学中的针灸穴位是人体中经络系统对光最敏感的部位。
那么,中医说的经络系统,是否就是人体的光导纤维系统呢?
情爱男女的生命冷光
最近,科学家通过一种特殊的X射线观测微光仪发现,人们的爱情也会产生冷光。如在约会的情侣中,当男子出现时,女子身上的光亮度就会倍增。同时,还发现一男一女会面时光的变化:如果是两个互相同情的人接近,光会明显活跃;若是两人的心灵在“撞击”,就会出现“放焰火”似的绚丽多彩的爱情火花。
人体冷光还是爱情成功的标志。前不久,美国学者在一家照相馆利用一种高科技微光检测仪对一些拍摄婚纱照的男女进行观测,发现手挽手的情侣拍照时,女性指尖上的光圈特别明亮,会向男方的指尖延伸过去,而男子的指尖光晕却会略微后缩以顺应女性的光圈。当两人真情拥抱接吻时,彼此的冷光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且变得分外明亮。更有趣的是,如果是单方爱慕,两人的冷光是一强一弱、一明一暗的。
嗜好烟酒者的生命冷光
人体冷光能显示吸烟者和饮酒者的嗜好及健康程度。
关键词 玉米螟;发生原因;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182-01
玉米是我国主要栽培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农业的第二支柱产业。梨树县农作物栽培技术水平和粮食产量水平始终位居全省最前列。近年来,随着农业基础地位的逐步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玉米的种植面积目前已达到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4%左右,玉米螟虫的发生和危害给玉米产区的粮食高产稳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也制约了农业增效和农民的增收。
玉米螟是玉米、高粱的主要虫害,是具有巨大危害潜力的世界性害虫,也是我国玉米生产的第一大害虫。发生范围大,为害面积广,为害损失严重。它每年给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往往会造成玉米严重的减产和粮食质量上的损失,发生严重时可造成玉米减产15%~30%。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甜玉米种植面积的逐渐扩大,致使玉米螟虫为害加重。
玉米螟主要分布在玉米产区,各地的春、夏、秋播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受害,尤以夏播玉米区最重。玉米螟可以为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养分的上下输导,降低光合效率,影响光合产物的积累进而影响受害植株的经济产量。
我国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开始使用“六六六”粉防治蝗虫,用滴滴涕防治松毛虫。60年代先后成功研究出白僵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以后并在全国普遍推广应用。70年代倡导对玉米螟实行综合防治,并重点开展生物防治的研究,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农村饲养草蛉的方法,为生物治虫创造了条件。90年代我国成功研制人工合成性信息素诱杀玉米螟成虫生物防治技术,高压汞灯诱杀成虫物理法防治玉米螟技术。这些技术的成功研制,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对玉米螟防治及其降低为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的玉米螟防治技术的成功研制与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玉米螟的发生和为害程度的降低,但是并没有彻底有效地阻止玉米螟的发生和对粮食产量的为害,这很值得人们进行深思。
1 玉米螟不断发生的原因
玉米螟的为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些年玉米螟的危害有加重的趋势,主要原因有以下个方面。
1.1 玉米螟的寄主量增大
玉米种植面积增大,一是由于玉米产量高;二是玉米种植作业和管理比其他作物省工省力;三是尤其近些年玉米市场价格走势较强。致使其他杂粮等作物面积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增大;秸秆余量增大,长期以来玉米秸秆主要用于烧柴,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加大,尤其高产、耐密型品种的推广种植,不仅让粮食产量翻番,秸秆产量也是成倍增长,由过去用量极度缺少变为今天大量剩余,从房前屋后到田间地头到处都有玉米秸秆的堆积。
1.2 玉米螟防治不力
防治玉米螟时只防治第1代,玉米螟的发生代数随纬度变化而有显著的差异:在我国,北纬45°以北发生1代,北纬40°~45°发生2代,北纬30°~40°发生3代,北纬25°~30°发生4代,北纬20°~25°发生5~6代。海拔越高,发生代数越少。温度高、海拔低,发生代数较多。防治技术实施不到位,在玉米螟防治时期,农村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老人和儿童留守在家,未进行防治,或者防治不够及时,不仅使自家的田块防治效果不好,也使周围田块未能达到应有的防治效果。
1.3 化学防治使玉米螟产生抗药性
近些年来,虽然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就,有的还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但是由于农民对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在认识上产生误区,加之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费工费时,致使很多先进的防治技术推广不久后就被搁浅,药剂防治成为防治玉米螟的主要手段。
1.4 越冬虫源丰富
玉米螟通常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穗轴内或高粱、向日葵的秸秆中越冬。冬季取暖没有烧完的秸秆、田间地头剩余的秸秆及玉米轴、玉米茬内都存有大量的越冬玉米螟虫。翌年春季这些越冬寄主秸秆未及时很好地处理,不仅为害当年玉米,也保持了害虫的高位越冬基数。因此,越冬寄主体内的玉米螟幼虫就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化蛹、羽化、产卵、孵化幼虫进而为害翌年的玉米。而目前农民把玉米螟的防治时期主要放在卵期和幼虫期,没有从根本上消灭害虫的虫源。
1.5 对防治玉米螟的认识不够
有的农民对防治玉米螟的认识不够,认为一个小小的虫子危害太小,因此即使国家出资补贴防治玉米螟虫也是漫不经心,更不要说让他自身出资去防治玉米螟。因此,玉米螟为害程度加重。
2 结语
针对玉米螟不断发生的原因,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一般主要应采取用微生物农药[1-4],微生物农药具有以下特点:微生物繁殖快生长迅速,成本低;防治效果好稳定持久,如白僵菌不仅对当代玉米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对下一年和第3年的玉米螟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特异性强选择性高,只对玉米螟类害虫有药效,对有益天敌无害;无药效残留,对人畜非常安全。减少应用化学农药,提高食品安全系数,提高人类生活水平保证人类健康有着深远的意义[5]。
3 参考文献
[1] 卢静.辽阳地区玉米螟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158.
[2] 张秀芳.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3(8):27.
[3] 应建华,刘京.大连地区玉米螟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3(3):204-205.
[4] 武学梅,郭占忠.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5):34-35.
[5] 董易之,陈炳旭.玉米螟在甜玉米上的发生与防治[J].广东农村实用技术,2012(4):22-23.
四(8)班
翁焕杰
在漫长的岁月里,地球上的生命从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生物进化成今天的藻类菌类植物、动物甚至人类,这期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奇迹般的重大突破。科学家们认为,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有十个环节特别值得研究和关注。
1 多细胞生物
在6亿年前,单细胞生物完成了向多细胞生物的进化过程。不同的细胞有机组合在一起,彼此合作,形成了后来复杂生物的基础。
这件事听起来容易,但实际上,现在不少国家的研究人员都试图重复当年单细胞的最初组合过程,目前还没有人完全获得成功。
2 眼睛
在距今五亿四千三百万年前,三叶虫身上长出了地球生物的第一只眼睛。此前的一些生物体有感光细胞,但眼睛不仅要感知光线,还需要有一个能聚焦光线形成图像的晶状体才行。一旦有了晶状体,生物的视觉效果就从1%骤然上升到100%。经测算,从感光细胞进化到复杂的眼睛,大概需要50万年。
3 大脑
大脑显然是生物进化的巨大成就。研究表明,大脑首先是用来解决食物问题的,它可以辨别食物是否有毒。科学家发现,大脑和嘴巴的距离很近。另外,有了大脑,就有了记忆。即使是头脑简单的昆虫,在记忆的帮助下,也可对环境的变化作出迅速反应。
4 语言
语言是怎样产生的是科学上最大的难题之一。拥有大脑的动物很多,但只有人类产生了语言。科学家们辨别出人类大脑中负责语言的基因,尽管黑猩猩也拥有这个基因,但黑猩猩不能说话。在一定程度上讲,语言的诞生是生物进化的最后一个程序。因为语言使人类脱离了纯生物性。人类不需要基因变异就可以适应环境了。
5 光合作用
35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开始利用日光来为自己合成能量,放出二氧化碳。后来由于水的加入,产生了氧气。有意思的是,当时的生物是厌氧的,它们不得不进化了一些机制来抵抗氧气的作用。但由于有氧气的参与,生物的能量高了很多。这恰恰有利于生物的进化。直到今天,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包括人,赖以生存的能量仍然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光合作用。
6 性别
对大多数物种来说,是繁殖的惟一办法。但同一物种是怎样划分成不同性别的,今天也是一个谜。
7 死亡
死亡是进化的一个手段,是个体为集体进步付出的牺牲。我们的手有五个手指,这是因为每个手指之间相连的部分在母体中死亡了。
每次感染痊愈后,大量的白血球必须自杀以维持血液成分的平衡。不过,从自然选择的角度看,没有理由因为某个生物体存在的时间长就令它灭亡,“老死”仍然是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
8 寄生
寄生生物和宿主之间的斗争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之一。一方面寄生生物会影响宿主的活动,如一种蚂蚁的寄生虫会影响蚂蚁的神经系统,让它向草尖上爬,那里是最容易被羊吃掉的地方;另一方面,宿主的活动也影响寄生生物。如感冒病毒通过传染,附着到下一个人的身上,几经易主后,病毒的杀伤力就会降低。原因是,它要保证这个宿主有足够的生命来把它继续传播出去。这样的活动非常清楚地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过程。
9 分工合作
在深海中有一种类似水母的动物。把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它并不是“一种”动物,而是无数单细胞生物的集体。这些细胞各有分工,有的负责运动,有的负责捕食,有的负责传送养料。蚂蚁和蜜蜂的集体劳动也是分工合作。我们可以很机械地解释其中一些现象,但这样的超级组织工作到底是怎么进行的,没有人真正知道。
10 共生
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都能够发光,比如萤火虫、蚯蚓、磷虾、沙蚕,甚至某些海藻,这种光是由于生命活动中的种种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与体温无关,不发热,所以叫作“冷光”。
人体同样也能发出冷光。早在1911年,英国有位叫华尔德·基尔纳的医生,采用双花青染料涂刷玻璃屏,首次发现人体外固有一圈光晕,约宽15毫米,色彩瑰丽,忽隐忽现,令人称奇。
这一有趣的发现吸引了全世界众多科学家的注意。一位俄国生理学家发现: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会放出一种微弱的、肉眼看不见的紫外光线。这种紫外光线叫作有丝分裂射线,能促进细胞的有丝分裂。血液是这种射线的强源,辐射强度随生理条件如疾病等状况而变化。但人体和大多数发光生物所发出的冷光,仅凭肉眼很难察觉。
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经历了百年的科学研究,现在的科学家不但可以对极微弱的发光现象进行定量测量,甚至还能对冷光进行图像显示,从而逐渐揭示出人体冷光的奥秘,并把这一潜科学研究成果使用到医学及保健上去。
不同的生命状态,冷光
各不相同
近年来,科学家们不断对人体冷光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他们发现人体的不同部位、人的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的状况,甚至因为情绪状态的变化,人体所发出的冷光的强弱、色彩也都各不相同。
例如,人体头部的光层呈现浅蓝色,手臂却呈青蓝色;手、脚的光层亮度,比胳膊、腿和躯干要强。又如人在心平气和的时候,光层呈浅蓝色,发怒时则变为橙黄色,恐惧时又会变为橘红色。再如,“生命冷光”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强,中年以后又日趋减弱。因此,青壮年人的光层要比小孩和老年人的光层亮得多,运动员和气功师的冷光也比一般同龄人要亮一些。
不同人种因饮食结构的不同,发出的生命冷光也不一样。北欧和北美人的冷光较明亮,因为他们的生活水平较高;非洲和南美洲人的冷光较暗,是由于他们比较贫困。同样年龄的健康人,如果饮食不同,其人体冷光也有区别。例如,经常吃肉类食品的人,其冷光艳红且明亮;而长期食用植物性食物的人,其冷光色纯且较暗。
可能促成新诊断法的诞生
在医学领域,根据人体发出的冷光信息,不仅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还可以用来诊断疾病。因而,人体冷光实际上是窥视、诊断身心健康的一个窗口。
美国人体潜科学研究中心迈特尔博士指出:“生命冷光”是最有前景的诊断手段。如正常人发出的冷光是对称的,当发生疾病时,冷光会失去对称现象。在疾病发生前,体表的冷光会发生类似太阳的“日晕”现象。中国一些佛家气功高手认为,呈红亮色的冷光说明健康状况良好,呈灰暗色的冷光则说明病重。
研究人员还发现,癌症患者具有更强的生物光本能,这一发现很可能会促成一种新的疾病诊断法的问世。例如,日本东北大学的稻场文男教授发现,利用荧光显微技术可以诊断肺癌,方法是让患者吸入一种特殊的气体,如果肺部有癌组织,便会发出一种特殊云状冷光。
迈特尔博士的人体冷光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甲状腺切除者、甲状腺功能衰退者,以及正常人在睡眠时间和夜间,在新陈代谢减缓的同时,人体冷光强度亦减弱。这也如实地反映了人体内的微妙平衡关系。迈特尔说:在甲状腺功能衰退时,患者指甲发射的光比老年人弱得多。所以,患者新陈代谢的异常和人体节律等可以通过冷光的变化来测定。
情爱男女的生命冷光
最近,科学家通过一种特殊的×射线观测微光仪发现,人们的爱情也会产生冷光。如在情侣的约会中,当男子出现时,女子身上的光亮度就会倍增;若是两人的心灵在“撞击”,就会出现“放焰火”似的绚丽多彩的爱情火花。
前不久,美国学者在一家照相馆利用一种高科技微光检测仪对一些拍摄订婚照、结婚照的男女进行观测,发现手挽手情侣拍照时,女性指尖上的光圈特别明亮,会向男方的指尖延伸,而男子的指尖光晕却会略微后缩以顺应女性的光圈。当男女真情拥抱、接吻时,彼此的冷光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且变得分外明亮。
四(8)班
翁焕杰
在漫长的岁月里,地球上的生命从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生物进化成今天的藻类菌类植物、动物甚至人类,这期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奇迹般的重大突破。科学家们认为,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有十个环节特别值得研究和关注。
1 多细胞生物
在6亿年前,单细胞生物完成了向多细胞生物的进化过程。不同的细胞有机组合在一起,彼此合作,形成了后来复杂生物的基础。
这件事听起来容易,但实际上,现在不少国家的研究人员都试图重复当年单细胞的最初组合过程,目前还没有人完全获得成功。
2 眼睛
在距今五亿四千三百万年前,三叶虫身上长出了地球生物的第一只眼睛。此前的一些生物体有感光细胞,但眼睛不仅要感知光线,还需要有一个能聚焦光线形成图像的晶状体才行。一旦有了晶状体,生物的视觉效果就从1%骤然上升到100%。经测算,从感光细胞进化到复杂的眼睛,大概需要50万年。
3 大脑
大脑显然是生物进化的巨大成就。研究表明,大脑首先是用来解决食物问题的,它可以辨别食物是否有毒。科学家发现,大脑和嘴巴的距离很近。另外,有了大脑,就有了记忆。即使是头脑简单的昆虫,在记忆的帮助下,也可对环境的变化作出迅速反应。
4 语言
语言是怎样产生的是科学上最大的难题之一。拥有大脑的动物很多,但只有人类产生了语言。科学家们辨别出人类大脑中负责语言的基因,尽管黑猩猩也拥有这个基因,但黑猩猩不能说话。在一定程度上讲,语言的诞生是生物进化的最后一个程序。因为语言使人类脱离了纯生物性。人类不需要基因变异就可以适应环境了。
5 光合作用
35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开始利用日光来为自己合成能量,放出二氧化碳。后来由于水的加入,产生了氧气。有意思的是,当时的生物是厌氧的,它们不得不进化了一些机制来抵抗氧气的作用。但由于有氧气的参与,生物的能量高了很多。这恰恰有利于生物的进化。直到今天,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包括人,赖以生存的能量仍然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光合作用。
6 性别
对大多数物种来说,是繁殖的惟一办法。但同一物种是怎样划分成不同性别的,今天也是一个谜。
7 死亡
死亡是进化的一个手段,是个体为集体进步付出的牺牲。我们的手有五个手指,这是因为每个手指之间相连的部分在母体中死亡了。
每次感染痊愈后,大量的白血球必须自杀以维持血液成分的平衡。不过,从自然选择的角度看,没有理由因为某个生物体存在的时间长就令它灭亡,“老死”仍然是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
8 寄生
寄生生物和宿主之间的斗争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之一。一方面寄生生物会影响宿主的活动,如一种蚂蚁的寄生虫会影响蚂蚁的神经系统,让它向草尖上爬,那里是最容易被羊吃掉的地方;另一方面,宿主的活动也影响寄生生物。如感冒病毒通过传染,附着到下一个人的身上,几经易主后,病毒的杀伤力就会降低。原因是,它要保证这个宿主有足够的生命来把它继续传播出去。这样的活动非常清楚地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过程。
9 分工合作
在深海中有一种类似水母的动物。把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它并不是“一种”动物,而是无数单细胞生物的集体。这些细胞各有分工,有的负责运动,有的负责捕食,有的负责传送养料。蚂蚁和蜜蜂的集体劳动也是分工合作。我们可以很机械地解释其中一些现象,但这样的超级组织工作到底是怎么进行的,没有人真正知道。
10 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