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的概念范文

宏观经济的概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2: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宏观经济的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宏观经济的概念

篇1

Abstract:As global warming, the rain erosion, ground water levels fall, municipal water problem increasingly prominent. For its protection and save the constantly increasing demand, all countries began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exploration and try to use natural way to urba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environment, "green street" it is now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city construction hot spo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case of countries have built, and to sum up the design methods and practice experience, with China's characteristic city streets, put forward the suitable for our city street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green street transformation method and intention.

关键词:雨洪利用,可持续发展,绿色街道

Keywords: Rainfall flood u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en street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发展概况

伴随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框架的观念不断加强,甚而比作城市景观的血管,同时提出更高要求。然伴随城市发展和道路的修建,下垫面状况改变,不透水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形势愈加严峻,这使得城市建设者们不得不开始新的探索。1971年,麦克哈格与WMRT合作的伍德兰兹新城规划项目,开始了对以自然方式处理建成区雨水排放方法的有益探索。90年代,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出现,“生态街道设计”“绿色街道设计”等逐渐出现。多年来,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不同规模的雨洪利用研究。这对于走向“可持续”意义重大。

2“绿色街道”的内涵及国外实践经验

“绿色街道”设计内涵:将雨洪管理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增添活力;利用街边植被群落降低污染,改善局部小气候,提高空气品质;展示雨水自净自然过程;减少经管道排入自然水体的径流,降低道路对穿越水系或生态敏感区的影响。

2.1加拿大温哥华市的绿色街道

温哥华市的Ridgeway连接城市最大公园绿地Central Park与Pacific Spirit Regional Park,并串联沿途公共绿地与开敞空间,其景观策略着重于恢复和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群落,以形成具有生态通廊作用的绿色空间系统,最大程度发挥植物对雨水的收集和净化功能,道路两侧设生态边沟,对减少径流流失和净化污染物起到很大作用。在温哥华,几乎所有滨水区都规划有自行车道,与绿色街道一起形成相互交织的交通网,极大促进交通出行向更环保健康的方式转变。

2.2波特兰市第12大街

该项目将街道雨水管理与利用融入街道景观设计中,成为当地街道新景观的重要元素,截留经雨水管道排入威拉米特河的雨水,将位于人行道和街道侧边石之间的“废地”重新利用起来,借助其中栽种的多种植物,成功收集、滞留、清洁、渗透雨水从而实现可持续管理。整个设计主要为4个植物种植池,雨水经过种植池边沿的30cm的端口进入池中,当种植池雨水饱和无法继续收集,多余雨水即从另一个出口经街道再流入第二个池,直至最后,当第4个种植池也达到饱和时,多余的雨水将流入现有的城市雨水排放系统。

2.3NE Siskiyou街道

该项目为街道停车场的一部分,将其改造成两个街道侧边扩展池。普通的街道侧边石通常用于交通防护和保护行人安全,而NE Siskiyou街道的侧边石,它还具有雨水处理的生态功能。遇到暴雨时,水会从一个单元流入另一个单元,形成跌水景观,直到植物和土壤完全吸收水,或者侧边石扩展池达到储水饱和。当出现大暴雨时,多余雨水会从侧边石尾部的另一个出口流出,最后汇入城市雨水排放系统。

3“绿色街道”在我国建设情况及改造建议

雨季或暴雨时节,我们常看到城市遭雨水倒灌、道路被雨水淹没,车辆、行人在水中行进艰难,这充分说明我国大多数城市在雨洪管理上存在问题。目前我国多数城市所宣传的绿色街道还停留在绿化和美化层面,与可持续的街道建设尚有距离。在现有条件下,可从:

1)建“雨水花园”,在发挥传统功能外,使其具有收集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位等功能。

2)改变传统道路模式,抬升标高。现行道路系统中,路面比两侧绿化绿地高,雨水很快流走,并淤塞下水道,但植被浇灌却要依靠自来水,造成浪费。

3)减少城市街道广场中硬地和人工植草,增加以植被群落形式组织的绿地,利用其生态群落效应,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减少地表径流,促进大气中水循环,增强蓄水能力。

4)更新市政设施材料,以透水性取代非透水性材料,多用嵌草铺装,提高渗水能力。

5)利用水的形态特征,与其他造景材料结合,创造既富特色又具净化功能的雨水景观。

4结语

“绿色街道”其恢复自然界雨水循环系统,创造可持续的生态景观和街道景观的理念,是人们实现营造健康、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有效途径。在当今全球范围内面临水资源问题情况下,充分节约和利用水资源,使基础设施“绿色”化,是城市向“可持续化”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雨洪利用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更是我国走“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熊广忠 城市道路美学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陈晓彤 传承・整合与嬗变――美国景观设计发展研究 [M] 南京 东南大学

[ 3 ] 李宏 梁献超 刘艳阳 城市雨水利用中的景观营造 [J] 《城市问题》

[4] 陈晓彤 倪兵华 街道景观的“绿色”革命 [J] 《中国园林》2009年第06期

[5] 省略 [z]

[ 6 ] 张相忠 刘建华 邱淑霞 城市雨水利用规划研究 [J] 《规划师》2006年第B12

篇2

    宏观统计经济学是将统计学以及宏观经济统计两个学科的内容进行综合,从而有机结合而成以计量经济学为核心的,并且以宏观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备不同的历史意义。在国家计划经济的时代,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为了计划管理,通过研究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对下一阶段的发展进行指导[1]。在现代的市场主义经济的环境下,已经建立起优化管理、量力而行已经统筹兼顾的统计分析思想,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包含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统计学的概念。经过了国民经济重要指标阶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阶段,现阶段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已经进入了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一体化的阶段,在现阶段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备电算化的功能,为国民经济以及个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指导。现在以及发展成为以统计作为核心以及以宏观经济为轴心的经济学体系,对于中国的经济学的发展研究以及分析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体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统计测量的理论以及方法,主要对于国民经济进行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于国家的宏观统计进行分析统计,在统计过程中宏观,依照宏观经济学原理以及统计指标,采用计量经济学为主要的研究方法[2]。

    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挥在那,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在现阶段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中,主要表现出全面性以及独立性。全面性的表现在于对于国民经济以及个人经济进行综合分析,而独立性是基于统计方法不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并不仅仅包含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宏观的经济活动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研究,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研究国民经济、部门经济以及微观经济的各个层面统计分析方法。广义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含有对国民经济每个层面的研究,并且包含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结合,形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指导,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检测与盘提供科学的依据[3]。

    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以为既包含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统计学的相关概念,因此在研究中,包含有统计分析的方法、也同时包含对于宏观经济的探索性方法以及统计模型方法。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以统计指数分析、因素分析、弹性分析以及多远时间序列分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标准是以科学的统计计量的方法,对于宏观经济进行分析统计,在所选用的宏观经济的指标中,建立宏观经济的模型,同时对于宏观经济的指标进行准确的估计[4]。

    在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研究中,需要采用统计学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中需要相应的统计技巧。在对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中,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建构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从探索性的统计分析中,建立直观的分析体系,从而将回归意义多元化应用于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中。而且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从网络化得到的统计分析数据中,可以对统计的变量以及多层次的对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中采用“从小到大”的研究思路,通过数理统计,对宏观经济中的多个层面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宏观经济的全面、动态的分析。

    4、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目标是针对国家宏观经济、部门经济以及宏观经济的多层面的为研究目标,通过对经济进行研究,从而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得到相应的研究结论,为国家的经济政策作出指导。作为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含对专题的统计分析以及制度化的统计分析,通过科学化的统计方法,对于宏观经济进行动态以及静态的统计[5]。

    在进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通过采用系统化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对于宏观经济的每个层面进行全面性分析。

    (2)灵活性原则,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每个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呈现出不一样的内涵。因为研究的对象既包含宏观经济的主体,也包含政府的经济目标。

    (3)系统性原则,在研究中,需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研究,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者进行服务。

    (4)多样化化原则,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需要采用多种调查研究的方法,因为宏观经济包含的层面相当丰富,为了保障统计数据的全面性与可靠性,需要采用如抽样调查、问卷调查以及典型调查等多种调查方式结合使用,必要时需要补充调查。

    (5)发展性原则,在进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需要采用现代化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对多得到的统计数据进行科学性的分析,防止传统研究的不足。同时采用现代化的统计手段,能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节约统计分析的时间并且弥补由于调查数据不足的缺陷。

    4、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背景,而且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能够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得到良好的应用发展。从国内外的研究以及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来看,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向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4.1 顺应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分析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备实践性与科学性,在现代社会中,能够对信息进行合理地额分析以及应用,就可以对某一领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与分析。大数据时代的科技发展,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数据来源、分析方法都呈现不一样的特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中,能够使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把握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大数据时代的特征是网络化与公开化,通过实物量统计并且结合科学的核算系统,能够对于关于国民经济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构建出能够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进行指导统计分析模型,并且预测发展的趋势。

    4.2 创新型国家为目标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随着国家的发展目标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创新型国家的概念是我国的重点发展方向,对于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于创新型国家的发挥概念中,能够对创新能力等进行定量分析,从而驱动国家创新能力的发展。

    4.3 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将地理信息等相关信息纳入到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中,构建出多方面的全面化的分析系统,从而使相关的统计分析更加的科学化。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空间联系起来,使相应的发展与分类更加的有序,并且促进有序化管理。

篇3

关键词: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关联性;互偿性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一、概念层次

1.宏观经济

就以我们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宏观经济一般来说指的是我们全部的国民经济,也可以称为关于我们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也就是指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哦过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各种经济现状的总和。就我们医院内而言,宏观经济便是指医院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整体的经济规划。宏观经济与我们的民生也是分不开的,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价总体升降,以及我们的总体劳动就业率的变化等情况。在对外方面,宏观经济可包括我国的货币发行规模大小,以及根据世界汇率的变化来控制我国对外汇率的变化,还有便是要严格的控制进出库的规模,严防各种金融渗透等阴谋,来维护我国的总体经济稳定。

2.微观经济

对于微观经济而言,其是相对于宏观经济而言的,微观经济一般指的是单位的经济体,在某种意义上也能说成是宏观经济的构成单位,一般可包括我们常见的一些经营中的公司,个别的单个企业的总体经济活动。在这些单个的生产单位中,微观经济具体可细化到这些公司中的生产,销售,经营,以及其价格的制定等经济活动。对于我们医院来说,微观经济便是在宏观经济统一的指导之下,各部门之间为了完成整体的经济发展,而完成自己分内的事,各科室,各部门之间具体操作,以保证宏观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这也需要我们医院的宏观调控上保持正确的方向指引,已保证整个医院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联

1.经济活动是一个整体

就我们的经济学来说,整个的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因为在我们的经济领域中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这些维持市场运转必须的环节中,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即包含了微观经济的成分,又会是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之下。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是特别完善的今天,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两只手相辅相成,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这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市场处于较为基础的位置,发挥着最基本的作用,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调节所带来的不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不管是国民经济还是我们医院的整提经济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医院整体经济的发展来讲,整个的宏观发展与个科室之间共同构成我们整个医院的经济状况。

2.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互交融

由市场经济的整体性我们可以看到,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分界线,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可谓是互为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就以我们经济学中最为常见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就可看到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交融之处。我们医院也是同样的问题,必须在我们整体的宏观经济大方向的指引下,微观上个部门之间沿着大方向走,共同促进我们医院整体经济的发展。当然只是宏观经济上来调控如何指定方向,而没有微观经济的各部门实施,也是不能促进整体的发展。说在此过程中,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相互交融切不可分割的。

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互偿性

1.微观经济是构成宏观经济的基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宏观经济是由微观经济所构成的。因为就是有了微观经济中各个具体的生产单位的具体工作进程,才共同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宏观经济中的整体国民经济。然宏观经济虽说在一定意义上指的是国民经济的具体发展状况,不过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体现在各个具体的经济领域中的,而在这些经济领域中,也是由各具体的生产单位具体的完成和构成,所以说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构成的基础,没有微观经济,也就没有宏观经济的存在性可言了。当然同样的角度适用于我们医院内部,没有各科室,各部门之间具体的实施工作,来保证我们医院的整体运转,也就不会有所谓的宏观经济整体的发展,所以说在我们医院中也是由各部门之间的微观经济为基础,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大环境宏观经济。

2.宏观经济是微观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尽管是由微观经济中的各个具体生产单位为基础来构成的,然而并不是说微观经济单方面的决定了宏观经济的发展,因为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具有互偿性特点,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微观经济作为基础构成了宏观经济,同时宏观经济也是微观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宏观经济为微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的外部环境。并且微观经济的发展也是为了具体的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宏观环境的发展需求来指引和要求微观经济的具体发展方向。就我们医院的整体经济发展而言,只有宏观经济上确定了我们的发展道路在哪,我们应该怎样去发展,以及为微观经济体提供大的环境,微观经济上的各部门之间才能具体的实施工作,保证整个医院经济体的健康发展。

总结语

宏观经济与客观经济既包含着不同的研究对象,探索范围,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不可或缺的关联性。一般来说微观经济是以单个客体,或是某一单一的单位结构作为研究的对象和目标,而宏观经济一般研究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整个过程。所以,经过本文分析我们能过看到,不管是国名经济还是我们医院的内部经济发展,宏观经济也为客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正确认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关联及其存在的互偿性,恰当处理其之间的关系,才能有力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源长.推进电厂转型提高经济效益[N].中国电力报,2011.

[2]张义省,周军.白庄矿强化四个管理提高经济效益[N].经理日报,2010.

[3]王淑辉,曹培杰.提高经济效益 推进技术进步[N].黑龙江日报,2011.

[4]李婷.把好节能关口 提高经济效益[N].吉林日报,2010.

篇4

关键词:宏观经济;财务管理;高校教育;服务

我们知道,现代财务管理是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重点内容,现代财务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并受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分析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结合市场环境,采用适当的现代财务管理手段加强高校教育的财务管理,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的顺利开展,从而使高校教育取得更大成效。因此,在宏观经济的影响下,做好现代财务管理工作,对高校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1.宏观经济政策和现代财务管理的概念

1.1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严格地说,宏观经济政策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而跟高校教育密切相关的就是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目前我国将继续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1]。

1.2现代财务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财务理念及财务管理体系也都在不断更新。

我们知道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延伸到现代财务管理则是指运用时代经济和信息技术等高技术手段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2]。

2.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下现代财务管理对提高高校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2.1现代财务管理能够保证高校教育的顺利进行

高等学校教育资源是高校发展的基础,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是通过资金的持续投入来实现的。在现阶段,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表现在高校教育上一方面,财政对高校教育资金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近年来,我国中央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科研经费拨款在科研收入占比也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高校由于扩招导致高校规模迅速扩大,为了缓解资金压力,高校的贷款规模也迅速扩大,稳健的货币政策无疑也缓解了高校发展的贷款成本。一个高校,其经费使用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开支,不利于高校教育的开拓与发展,会对高校日常的经济活动造成不利的影响,削减高校资金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在取得上述财政资金和贷款资金的同时,能否加强现代现代财务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保障高校教育资金的有效运行,保证高校教育的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3]。

2.2能够提升高校教育的质量,为高校教育提供优质服务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新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校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高校要发展,必须优化资源配置。高校作为一种非盈利性组织,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高校如果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持,而且要高效配置资源,面对这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发挥高校财务管理的杠杆作用,可以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高校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为高校教育提供优质服务[4]。

2.3现代财务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下,高校逐步趋向于独立自主办学,多方面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在这种情况下,确立了高校的法人实体地位,因此,高校的财务管理由过去的被动核算变为主动核算。由于我国高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因而,高校的财务管理任务也就变为多方面筹集资金并有效使用资源配置,优化教育资源,从而完成高校培养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总目标。

由此可见,高校现代财务管理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其总体目标是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资金优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的大影响下加强现代财务管理对高校教育服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有效利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势下,加强现代财务管理不仅能够保证高校教育的顺利进行,还能够提升高校教育的质量,此外加强现代财务管理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方法手段。因此,宏观经济的大影响下一定要加强现代财务管理以期更好的为高校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董月鲜.2016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取向――专访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J].领导文萃,2016,11:7-22.

[2]戚蓓.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2012,18:95.

[3]邓文豪,牟涛.财政货币政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工会财会,2002,05:14-15.

篇5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01

一、前言

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信息是信息科学与社会生产‘粘合’的产物,”[1]因此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也日益重要,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经济信息和宏观经济管理的内涵

1.经济信息

信息这个词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信息存在于广阔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而作为信息种类之一的经济信息则在经济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从信息科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应用的方法和理论,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经济信息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上来说,经济信息是指与经济运动整体有关的多种信息,它们从多个角度和不同方面来反映经济运动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而从狭义的方面来说,经济信息是指在经济运动中直接表现出来的信息。经济信息具有以下特征:真实性,这是它的基本特征;目的性,经济信息的目的十分鲜明,即服务于经济活动;时效性,即应用的时效性特别重要;系统性,为了掌握经济活动的变化特征和规律,经济信息要具有系统性;不对称性,因为信息的不相等性,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信息具有不对称的特点;相关性,各种行业和经济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制约和利用。此外,经济信息还有五个功能:开发、控制,增值、选择和预测功能。

2.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各级政府,以市场调节为基础,运用一系列措施保障国家经济平稳有效运行,从总体上对整个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它可以延伸到整个总体国民经济。其重要性表现在:第一,是市场调节的有力保障。市场调节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但同时也有弊端,企业都向利润大的行业发展,可是一些利润少的行业对于国家来说是必须的,因此只有依靠宏观经济管理。第二,有利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宏观经济管理确保了公有制的地位,提高了国有资产的安全性。第三,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市场秩序。单一的市场调节容易造成垄断,破坏市场稳定。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家要做到严格依法办事,为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营造良好的环境,保障社会公平,维护国家利益。

三、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并且灵活发挥经济信息的作用,善于解决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使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效果达到最好的效果。

1.建设经济信息的网络系统,力图达到合理有效的目的

要想建设有效合理的经济信息网络系统,做好收集信息的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计划性,应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资料变化情况来确定一个计划,做到统筹兼顾,切忌盲目贪多,要做到重点突出。二是及时性,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突出“快”这个特点。三是针对性,面对经济信息的繁复性,必须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目的是壮大所服务对象的经济和自身的发展。四是系统性,要进行长期的积累,不能随便中断,必须保持系统的完整连贯。五是经济性,把资金用到实处,收集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力图做到少花钱和办好事。

2.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力图做到系统化规范化

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自动化数据处理系统,其内容指的是为生产的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使其发挥管理的职能,充分的进行管理活动。由此可知,针对宏观经济管理,要建立与之相应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此系统应有一定的独立性、可靠性、目的性、经济性、完整性等原则。由此看来,从科学的角度把握住经济信息,建设合理的信息系统,必定能有力的推动宏观经济管理,使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3.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目前,我国十分缺少经济信息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了让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更加有效,必须培养和选拔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做好经济信息的管理。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比较健全的聘用选拨机制,工作人员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并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拔出符合条件的优秀人员录用。在具体的分配工作上,有针对性的依据其实际情况和自身优势分配,从而将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以便于更快的适应工作。任用之后还要进行定期考核,要从能、德、绩、勤等多方面进行考核,时刻激励和督促工作人员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对工作人员进行恰当的培训不仅能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而且更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更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4.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保障宏观经济的管理效应得以实现

合理的经济制度有利于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要做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进行改革。首先要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点发展股份制的经济,使之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其次,进一步深化国企的改革,从产权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造。第三,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第四,建立完善严格的财政制度,努力实现中央与地方权利义务的对等性,遵循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规律。另外还要健全法律法规,着力深化政治体制的改革,增强政府的廉洁性。

四、结语

但经济信息的应用还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经济信息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经济信息投资应用认识不高等,”[2]因此要增加对经济信息的关注度,使宏观经济的管理更加完善,另外,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也很重要,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金融加速器;信贷市场;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波动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12-0030-04

一、引言

理解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和传导机制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任务。传统经济中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RBC模型)和凯恩斯的IS-LM模型是分析该问题的两个经典框架。这二者都以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也称MM定理)为基础和前提,即承认在无摩擦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资本结构和市场价值无关。但是现实中的金融市场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且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又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米什金,1999)。MM定理虽然在分析企业融资结构时树立了一个标杆,但是由于假设条件和现实相差较大,所以只能看作是对现实的高度抽象,无法解释现实。另外以两类经典分析框架为首的宏观经济理论,都只考虑技术和价格以及工资粘性的调整等实际变量对宏观经济的冲击,从未把信贷市场等金融因素考虑在内。但是从亚洲金融危机到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都使我们认识到,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影响越来越明显,金融因素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有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每一次理论遇到现实的挑战都可以推动理论的前进。1933年费雪在解释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时,首次将金融因素考虑进来,提出了“债务—紧缩理论”。半个多世纪后,以“债务—紧缩理论”为思想源头,伯南克(Bernanke)发现金融系统的崩溃才是决定大萧条的深度和持续性的关键因素,并且真实融资成本上升和银行信贷紧缩等因素导致当时的经济下滑并转变成长期的经济萧条。在厘清“金融危机信用成本上升真实产出持续下滑”的微观机理后,伯南克和戈特勒等人将金融摩擦纳入到经济周期波动的一般分析框架,提出了“金融加速器” 理论。本文梳理了金融加速器理论在国内外的应用研究文献,以期对后续研究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二、金融加速器的作用机制

(一)金融加速器的概念

简单来说,金融加速器将金融市场或者信贷市场看作是一个加速装置,经济中的一个微小冲击,例如技术的更新、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等,经过这个加速装置能够对宏观经济造成重大影响,甚至有可能演化成经济危机,或者说是指“信贷市场或者金融市场本身能够将初始的经济冲击放大和加强的效应”。由此可见,一方面企业自身微观经济指标的变化可以对宏观经济造成冲击,现实中金融市场不完美,即金融摩擦的存在又会使这种冲击放大和加强。从这个角度看,金融加速器概念提供了人们认识微观经济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的途径,也搭建了分析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形成冲击的桥梁。

(二)金融加速器的作用机制

作为金融市场上的金融中介,贷款人并不拥有信息优势,人在谋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会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在借款者和贷款者之间会增加成本、降低效率。在金融市场上,借款人即人指企业,贷款人即委托人指银行。银行在对企业进行贷款时常常要求企业进行抵押贷款,以保障其还款能力,而企业进行抵押时通常和自身资产负债情况有关系,若外来冲击影响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继而会影响到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外部融资,并且这种影响有可能会具有乘数效应,最后对宏观经济造成极大冲击。现实中的金融市场条件瞬息万变,错综复杂,又加剧了这种不对称性,也加大了企业外部融资时的成本。

金融加速器理论假设企业存在外部融资溢价。所谓外部融资溢价,即是指企业进行外部融资时的成本和使用企业内部资金时的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即外部融资成本和内部融资成本之差。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通常需要从银行贷款,即进行外部融资,而企业债务在没有完全被担保的情况下,外部融资成本大于内部融资成本,即外部融资溢价大于零,并且企业外部融资所占份额越大,外部融资溢价越大。若外部融资总额固定,则外部融资溢价和企业净资产(企业资产减去负债)呈负相关变化(伯南克等,1996)。这是因为企业净资产越低,企业越需要从外部进行融资,但是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贷款人对企业信任度降低,导致企业借款时的成本加大。反之影响机制则相反。可见,外部融资溢价是理解金融加速器作用机制的关键渠道。外来的经济冲击通常会影响到企业净资产的变化,所以会有以下传导机制:外来经济冲击企业净资产的变化外部融资溢价企业的外部融资规模企业生产和资产价格的变动企业净资产的变化。至于从微观到宏观的作用机制,可以理解为:当经济繁荣时,企业资产净值增加,外部融资溢价下降,更容易获得外部借款,从而得到资金以扩大生产,继续推动经济繁荣;反之,当经济衰退时,企业净资产减少,此时外部融资溢价上升,企业从外部获得贷款的成本也增加,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加剧了经济的下滑。

金融加速器理论所描述的初始冲击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一般认为在经济衰退时期作用更明显,因为经济繁荣时企业利润增多,资产净值增加,企业会用更多的自有资金即内部资本来代替外部融资,使得金融加速器作用减弱。但是在经济衰退时,企业资产净值减少,更需要外部融资来支撑企业进行生产,金融加速器作用增强,并且企业外部融资困难更加剧了严峻的经济形势。另外,小企业相比较大企业来说更能够体现金融加速器效应,因为大企业一般自有资金较充实,在经济下滑时有可能不需要外部融资就有能力抵御风险,但是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上不占有资金优势并缺乏融资渠道,当经济衰退来临时,只能降低产量、减少存货,加剧经济衰退,严峻的经济形势又会使小企业雪上加霜。

三、国外关于金融加速器的研究

关于金融加速器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的检验。韦尔默朗(Philip Vermeulen,2000)选取企业财务状况和企业投资为变量,用企业流动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利息覆盖率和流动比率为指标来衡量企业财务状况,利用1983—1997年的数据,运用广义矩阵估计方法(GMM)检验了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和德国4个国家的金融加速器存在性。结论认为,企业财务状况对于企业投资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企业财务状况越差,对企业投资影响越大,使经济衰退加剧,经济波动又反过来影响小企业的投资状况。这篇文献很好地检验了金融加速器传导机制的非对称性。福永一郎(Ichiro Fukunaga,2002)检验了金融加速器机制在日本的存在性。他们运用日本的数据模拟了货币政策冲击、技术冲击和需求冲击,并在模型中引入了一个泡沫过程,经过研究发现在金融加速器存在的情况下,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会导致国内投资明显下降,这种波动会持续很长时间才能回到平稳状态。

关于金融加速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作用。吉尔克里斯特等(Gilchrist等,2002)把金融加速器原理运用到欧元区,建立了基于两国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发现同一国模型相比,金融加速器机制效应更强,并且当外向经济冲击发生时,受影响的国家经济波动趋向一致。这项研究的意义是,使金融市场的摩擦为统一货币区的不对称冲击提供了重要的国别间传导渠道。随后,吉尔克里斯特(2003)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上述模型中引入金融摩擦因素,并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情况对各自的金融摩擦效应进行了校准,发现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更加严重,金融摩擦效应也越强①。格特勒等(Gertler等,2007)结合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的经历,在金融加速器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小型开放经济的模型来研究汇率制度和金融加速器机制的关系,在用数据对模型进行模拟后发现同浮动汇率制度相比,固定汇率会加剧金融危机。

关于金融加速器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青木等(Aoki等,2004)将BGG模型引入了房地产经济中,以英国房地产市场为例,从金融加速器角度研究了房价对于实体经济波动的影响和冲击。在该模型中,住房既是消费者的居住场所,也可以作为信贷市场上借款者进行借贷时的抵押品。房地产价格越高,抵押者在进行外部融资时成本就越低,而这一关系可以使金融加速器效应放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从而对房地产投资、住房价格和消费都产生较强冲击,继而对宏观经济波动造成重大影响。

四、国内关于金融加速器的研究

(一)金融信贷及货币政策研究

金融加速器主要分析金融市场(主要是信贷市场)的不完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而信贷市场是货币政策作用于宏观经济的渠道之一,所以金融加速器理论被应用于金融信贷及货币政策的研究比较多。

1. 早期的单纯信贷研究。杜清源和龚六堂(2005)将“金融加速器” 引入RBC的理论框架,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来分析技术冲击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将模拟出来的结果和传统的RBC理论中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金融加速器的存在加大了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并且极小波动有可能对经济带来极大的影响。在此篇论文中,作者完全去掉原BGG模型中关于价格粘性的假设,这可以说是对金融加速器理论基础分析框架的改善。

2. 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研究。何德旭和张捷(2010)从金融加速器的视角对金融危机中各国中央银行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后危机时代的货币政策更应该关注资产泡沫和通胀风险,央行应该把货币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并且应坚持灵活的资产价格的货币政策应对规则。汪川等(2011)在 金融加速器模型中讨论了信贷市场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冲击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最后得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信贷渠道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整体波动性的结论。

货币政策一方面通过影响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总量,来影响宏观经济总产出和投资水平,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改变导致市场上信贷利率的变化,这会影响到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和自身资产结构。如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企业自身利润率的下降和信贷市场利率上升都会导致企业资产缩水,而企业从银行贷款时要用自有资产进行抵押,抵押物价值缩水导致企业可获得的贷款减少,投资减少,使经济衰退加剧。所以从金融加速器理论的角度来讲,在讨论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时不仅要考虑其影响经济的变动,还要考虑到货币政策可能带来的进一步的扩张和收缩效应。

(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

金融加速器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与普通企业相比大同小异,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紧密相连,从而可能导致更大风险。金融加速器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作用机理大致如下:当正向的技术冲击发生时,技术进步使得经济增长加速,以房地产价格为代表的资本品价格会随之上升,这样房价的上升会使企业外部融资能力增强②,企业可以获得更多贷款进行生产和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反之作用机制则相反。

崔光灿(2006)以房地产价格的变化为对象研究资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BGG模型基础上,运用包含金融加速器的两部门动态宏观经济学模型,考察了资产价格波动对经济稳定影响的金融加速器效应。黄静(2010)在对我国近十年房地产价格上涨和银行信贷数据分析基础上,利用DCC—MGARCH动态相关性分析、脉冲响应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对我国房地产价格、信贷和房地产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证明了房地产价格的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存在性。另外,武康平和胡谍(2011)也验证了我国的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确存在明显的加速器作用。可见,我国房地产市场中存在金融加速器作用已得到学界共识,但是对于如何防范这种由金融加速器而导致的经济剧烈波动,学术界涉及的还比较少。

(三) 关于金融加速器理论本身的解读及其在中国的存在性研究

何德旭和张捷(2009)在对金融加速器理论的思想源头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资产价格泡沫与产出波动、经济周期的非线性、非对称性特征以及信贷的超常增长与金融不稳定性的关系等现实问题基于金融加速器的视角进行了分析。

关于金融加速器效应在中国的存在性方面,赵振全、于震和刘淼(2007)运用门限向量自回归(TVAR)模型,从金融加速器理论出发,在宏观层面上对中国信贷市场与宏观经济波动的非线性关联进行了实证研究。该文的研究缺陷在于,作者忽略了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历史事实。胡杨和张宗新(2010)利用2007年第1季度到2009年第1季度34家上市企业的季度统计数据,并遵循金融加速器理论的3个重要的假设:资产负债状况是企业支出的重要决定因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在经济衰退时期比其他时期对于企业支出更具解释力,金融加速器影响小企业的可能性大于大企业,研究了中国特色的金融加速器效应。

(四)述评

金融加速器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的检验大多是在发达国家进行的,对于发展中国家研究较少。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检验,其实间接解释了金融危机的发生机理,因为由汇率波动而导致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从而造成宏观经济波动正好和亚洲金融危机相符合。至于将金融加速器理论引入到房地产经济中正好可以解释这次发生的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首的金融危机,因为房地产部门经济的恶化是次贷危机发生的直接导火索。当然,这些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五、小结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金融加速器理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以下启示:

一是对宏观调控政策意义重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金融市场都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实体经济。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城市化过程中的房地产业的发展,而银行借贷和企业资产负债表是信贷市场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两个主要渠道,房地产市场和这两个渠道均紧密相关,所以理解和应用好金融加速器理论,正确运用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进一步严格调控房地产政策,对于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完善中小企业金融市场。根据金融加速器理论,小企业相比大企业更具有金融加速器效应。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矛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应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减小小企业金融加速器效应,可以防患于未然,避免宏观经济剧烈波动。

三是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根据金融加速器理论,经济中任何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通过金融市场的加速作用对一国乃至全球产生巨大的冲击。而当今世界经济复苏迹象并不明显,欧洲远未走出债务危机的阴霾,导致世界金融市场依然动荡不安。而随着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我国金融市场会和世界金融市场有更加紧密的联系,经济亦是如此。所以应该对经济发展中内在和外来的不稳定因素提高警惕,加强金融监管,有意识地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注:

①在此,金融摩擦反映了外部融资和企业投资之间的关系。

②现实中大多数企业从银行借款时均以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品。

参考文献:

[1]Mishkin,F. S.1999.Lessons from the Asian Crisi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4) .

[2]I.Fisher.1933.The Debt- 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J].Econometric,1(4).

[3]Bernanke,Ben S.1983.Nonmonetary Effect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3(6).

[4]杜清源,龚六堂.带“金融加速器”的RBC模型[J].金融研究,2005,(4).

[5] 胡海鸥,虞伟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金融加速效应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6).

[6]何德旭,张捷.后危机时代的货币政策选择:金融加速器视角[J].当代财经,2010,(12).

[7]何德旭,张捷.经济周期与金融危机:金融加速器理论的现实解释[J].财经问题研究,2009,(10).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宏观经济;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这两个从前并无关系的领域开始走向合作,从而形成了互联网金融。但是互联网金融并不是简单的将这两个行业联系起来,而是之前的金融业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这些新兴的金融模式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讲,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要落后与欧美发达国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更加全面,其对于传统的金融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1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积极作用

1.1互联网金融可以促进民间资金利用率的提高

我国金融行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对于利率的控制是十分严格的,资金沉淀的情况始终存在,而且在资金流通方面的速度也比较低。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会造成经济紧缩,从而阻碍整个经济的增长。而互联网金融的有效开展,能够通过互联网来开展相关的金融业务,从而使资金筹措的渠道进一步扩大,将社会上的一些闲散资金能够实现充分利用,提高其利用率。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这个大环境下,很多融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使得民间资金在国家项目中的投资越来越多,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1.2互联网金融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金融的缺陷

在传统金融的发展中,其业务的开展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限制,金融企业的客户主要是来自一些较大型的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或者个人,难以提供良好的服务,并且办理业务时过程比较烦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效率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企业可以更加“亲民”,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一些金融业务,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人来讲,其金融覆盖面更广。并且在用户办理业务时,流程更加简单方便,效率也更高,相对于传统金融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情况都有了很多的改变,对于其中的一些缺陷也能够得以解决。而且大数据技术发展迅速,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辅助,可以更好的了解客户需求,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为需要的服务。

2互联网金融为宏观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

2.1信用违约风险较高

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一种常见的方式就是借贷,而借助互联网开展借贷业务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风险。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因此在进行借贷交易时,如果对对方不能够特别清晰的了解则是会有较高风险的存在,甚至是难以收回资金。而借贷人的信用程度和贷款人的风险承受是反比。当下很大一部分信用违约现象都是来自互联网金融,因为在互联网的借贷模式中,贷款人难以了解到借款人的资金将用于何处,如果借款人将借来的资金进行风险投资,那么其贷款违约的风险就会进一步加大。在互联网金融中,互联网借贷交易平台越来越多,借贷双方仅仅是开展与借贷相关的业务,对于其他方面的信息都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其借贷风险就会较高。

2.2商业银行高风险项目增多

当我国当前的金融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现代金融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盈利方式,并且互联网金融在进行资金筹措时能够很好地降低成本,在理财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优势。这种情况的改变,让很多的投资人为了得到更好的利益,将自己在银行中的存款放入到互联网理财产品中,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了保证自己的收益,就必定要改变自身的自己获取方式,依据货币市场特点来实现资金的获取,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成本增加,而为了使自身的收益更大,银行也会选择投资一些收益较高但同时风险也较高的项目,银行发展中的风险也会增加,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

3互联网金融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策略

3.1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因此,其中的规章制度不尚完善,所以必须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从而降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例如,可以成立类似证监会、保监会等专门的监管机构,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监管。同时对于相关的金融法律进行完善,如果出现互联网金融的违法行为,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

3.2健全征信體系

要想保证互联网金融能够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要健全征信体系,进行双方面的监管。既要对不还款的“老赖”列入征信名单,同时也要将不合法的网上借贷平台列入黑名单,当下我国有很多的网上借贷平台,钻法律空子,打政策的擦边球,健全征信体系也能够将这类非法借贷平台一网打尽。同时征信系统还能够筛选出信用较好的用户,当这些用户办理贷款业务时,金融机构可以对其进行优先照顾,促进其健康的发展。

篇8

 

一、我国经济法与宏观调控

 

中国经济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其自产生确立以来,概念的界定与理论的构建始终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进程保持着密切的联动性。那么,在当前中国的总体进程中,经济法被赋予当代的与时俱进性,是指国家为了预防或克服市场自身调节缺陷造成的失灵而制定的,对具有全局性和公共性的经济关系所进行的国家干预的相关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调整需要宏观调节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宏观调控最早由经济学家凯恩斯所提出,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宏观调控是以国家为行为主体,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宏观经济或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的,以预防和克服由市场失灵所带来的、在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等宏观方面所存在的失衡、失调、失序状况,并促使经济宏观平衡、协调、有序发展为目的的合法行为。宏观调控的目的并不是消除波动,而是努力避免大起大落,防止经济过度扩张或衰退,增强经济稳定性,即在社会本位的价值利益取向基础上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具体目标又体现为:总量均衡、结构优化、就业充分、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都是为了实现对资源的配置以达到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宏观调控更应该尊重市场规律,并以尊重市场规律作为宏观调控的原则,让市场配置资源起到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涉及经济的众多领域,其是个全方位的调控系统,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均衡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济法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价值

 

国家对宏观经济的干预不能毫无节制、毫无根据,经济法就是对这种行为进行规制使其合法化的规范,可以说,国家运用宏观调控体系进行的宏观调控行为要符合经济法的相关规定,经济法同样要契合宏观调控的实际需要。

 

首先,经济法是对宏观调控适时性的精神贯彻。现代的市场经济除了传统市场经济的特点外,还具有更现代化的特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机制的并存;国际与国内市场的关联;经济运行与活动的法制化(即“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以萨缪尔森为首的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传统的自由放任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是同一理论体系的相辅相成的两种手段。不断建立完善的法制经济体系,经济法律规范的一个鲜明特点即贯彻国家干预的精神,突破了传统民法所奉行的“私法自治”和“契约自由”的原则,使调整经济关系的私法开始公法化。当今的经济法正是在市场经济对宏观调控的需求下应运而生,是宏观调控、国家干预的精神贯彻。

 

其次,经济法是国家宏观调控行为的重要准则和重要内容。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内容上可以分为调控手段和调控方式两个方面。在调控手段方面,法律也属于一种调控,经济法律在宏观调控中,同计划、经济政策的作用性质一样,应归于宏观调控方式的一种,法律调控方式中的目标和任务是国家通过制定经济运行的行为规范,制约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各种行为关系(宏观调控经济关系和市场规制经济关系),维护经济秩序,使社会经济运行中的活动行为以及相互关系都纳入与法律意志相统一的轨道,使其有法可依。法律调控的原则可以高度概括为强制性原则,并具体表现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无论是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还是必要的行政手段,都必须符合经济法的规范,在经济发展需求的条件下按照经济法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合法合规的国家干预行为。在调控方式方面,除了要针对市场经济的形式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直接调控、间接调控等外,其还要通过经济法的规制来克服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来进行适度干预。宏观调控体系中是相互联系的宏观经济政策、法律等,其中包括的法律主要是经济法,如计划法、产业法、投资法、中央银行法、预算法等等,这些都是经济法中国家宏观调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不同种类的部门经济法律制度,反映了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行为以及具体措施更具权威性、法定性、普遍性,同时又通过法律具体条文规范的形式保障了这些目标的实现,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行为的法律依据。

 

再者,经济法基本原则体系是宏观调控体系的灵魂。经济法是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利益为基本立场,坚持“社会中心”的利益价值取向,注重整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就决定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对经济的调控程度要符合整体发展。经济法适度干预原则要求国家干预的范围、方法、手段、程度适度,要求国家宏观调控的均衡,决定了国家宏观调控行为的适度性。经济法坚持的经济民主原则为经济法的创制和实施提供了法律归宿,经济民主原则体现了社会、国家、个人之间的利益均衡,能够提供国家干预的效率,确保宏观调控目标的顺利实现,是宏观调控体系实体内容方面的具体要求。经济法坚持经济公平原则,是经济法实质正义理念的价值体现和原则确认,注重竞争公平、分配公平、代际公平,这也是国家宏观调控时对社会资源的处理的具体要求和准则。

 

三、结语

 

经济法是市场经济发展至今随时代需求产生的经济规范,是伴随国家干预,宏观调控需求产生的法律法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无论是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障政府计划的实现,还是纠补“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其运用的手段方式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经济法的宗旨和要求,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价值不单体现为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部分,更体现在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地位的不可替代性。

篇9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教学内容 改革方案

在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方法过度西化,本土特色不足,理论介绍证明推导过多,实证分析内容偏少等问题。不仅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影响,且很难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的,而对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更达不到与培养目的一致。因此,对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有必要的,使其摆脱纸上谈兵的空想,实现教学内容的本土化。

1 教改的必要性

宏观经济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养成专业思维习惯,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现存的教学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一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时候,不应只介绍理论模型和讲解美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方程、曲线,应该讲解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而且必须是以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为主线讲解宏观经学。讲授“中国的宏观经济学”。

2 教改的可行性

2.1 教学目的允许对教学进行内容改革。经济学家研究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寻求好的经济政策,以便改进宏观经济运行和改善社会福利。可是对于多数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学习与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并不是为了设计和制定政策,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政策,以便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宏观经济环境,以制定合理的企业管理战略。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减少对理论模型的推导、证明和评价。而增加理论模型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为主。

2.2 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为以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为主线讲解宏观经学创造了条件。宏观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经验的总结,其理论分析的前提也必须是市场经济国家。而中国经济改革自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80年代改革开放的实践,逐步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市场经济大发展的10年。市场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在微观上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根据需求规律经营,而在宏观上将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而且,在9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已摆脱了“资源约束型经济”或“短缺经济”,步人“需求约束型经济”。企业必须面向市场经营,企业最关心的是他们的产品是否有销路。在宏观经济方面,总产出取决于居民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与净出口所组成的总需求,这一切都日益满足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前提和假设,为我们实现宏观经济教学内容本土化创造了现实基础。

3 教改方案的设计

3.1 要实现教学内容本土化,必须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制定各种教学文件,规范教学活动,统一所有教师的思想,确保宏观经济教学内容本土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战略中心”地位。其中,修订编写《教学大纲》、《教学规范》、《教材选用申请》和《教学进度表》等文件是整个工作的关键环节。这些规范文件将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必须在每一环节、每一内容上都突出本土化特色。然后,根据以上教学文件开始编写和制作教案、选择案例。

3.2 要实现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内容和体系必须更新。这是整个工作的难点。要专业化的介绍中国的经济政策,就要涉及到中国政策分析的框架,必须掌握中国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将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与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相结合,即紧密结合对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来介绍有关宏观经济的理论、念,并应用这些理论、概念分析中国经济的运行和政策趋势。教学中,可以运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建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消费函数、投资函数、货币需求函数、通货膨胀回路、长期增长与技术进步模型、IS-LM曲线等,力争做到理论研究与对中国经济实证分析相结合。这些内容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针对当代宏观经济学发展较快的特征,和中国宏观经济热点更跌的实际情况,需要经常有针对性安排教师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热点、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题发言,如从减息到加息,从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到面临升值压力等问题。

3.3 要实现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案例必须本土化。本课程理论性、抽象性和应用性较强。而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教学中除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系统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外,教师应分配一定量课时实施案例教学。案例补充既要求做到同教学理论紧密结合,又要力求做到“本土化”和“时效性”。例如:“奥肯定律在中国”、“从实践中看中国的货币政策”,力求用身边的事情诠释宏观经济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知识传递效率。

3.4 要实现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手段必须现代化。本土化后的宏观经济教学内容中,每一章都涉及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证性分析资料,而该课程的课时有限,因此,课堂教学实施时,主讲教师要制作电子教案,利用多媒体教室、校园网、互联网,完成教学任务和其他教学信息的传递。这是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学节奏的合理性必要的技术保障。

3.5 要实现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科研必须互动。为了实现教学内容和案例本土化,教师必须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只有不断地跟踪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态势,才能确保教学内容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此外,科研过程又加深了教师对宏观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提高了知识应用能力,促进教学内容本土化研究的深入,丰富了教学内容。

篇10

1.1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

宏观经济管理是国家通过政策、法律、制度的形式和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控制,达到在结构和总量上调节和管理的目的,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条件下,有效的经济管理和控制措施。

1.2宏观经济管理的相关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侧重于模型的建立和解释,而中国的学者则倾向于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因此,对于经济管理的很多西方经验直接应用在我国经济调控会形成水土不服的问题,例如:亚当斯密力主应该用看不见的手在主导市场,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这种观点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被验证为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型,放弃对市场的干预会导致市场的无序、盲目地发展,最终会引发市场的灾难。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可以起到积极性的作用,政府将企业不愿意做、做不好、利润低的行业接管过来,有助于社会加速的发展,经过多年的验证,特别是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我们更加看到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指导性的必要,以及政府对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不难得出一切市场经济都不可能离开政府以更高层面上的调控作用,宏观经济管理的价值正在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也在市场经济体系的创建和完善中得到进一步的印证。

2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短暂,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烙印,宏观上看我国经济的投资驱动为主特点十分明显,投资中政府的投资所占比重较大,政府主导投资和行政干预的作用显著,至今我们还在提倡拉动内需。这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非常明显的区别,西方国家宏观经济体现为消费驱动,服务业主导,投资基本由私人和自由企业来进行,基本上是一种消费型的经济模式。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过程,平均年GDP增长速度接近10%,而平均年通货膨胀率却只维持在3%以下,人民币币值稳健,市场经济一直稳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宏观经济管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宏观经济管理的原因是市场经济本身缺陷和我国当前发展形式以及市场经济的实际要求所共同决定的。首先是市场经济失灵需要宏观经济管理,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无法自发消除垄断;市场不能完全体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市场不能有效地处理外部经济的问题;市场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等,我国企业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利润,纷纷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加大产量步伐,在竞争中彼此抢抓市场,盲目地生产,结果造成供大于求,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加以解决。其次是我国目前处于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市场调节也不健全,市场运行常常受市场之外不正常因素干扰,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必须要有宏观经济管理来保障经济平衡有序地运行。在这种复杂经济格局面前,价值规律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必须依靠宏观经济管理。再次是我国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必须要强化宏观经济管理,在几十年经济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投资型的经济主导,消费疲软,需求不足,缺乏核心竞争产业,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普遍存在,等等。针对以上情况,如果失去了宏观经济的调控与管理,我国经济就会面临经济形势严峻,出现内需不足,就业压力大,无序竞争的局面。因此,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离不开宏观经济管理,可以推向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还会继续沿用宏观经济管理的方法,确保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3结语

篇11

[关键词] 消费者信心指数 定量指标 相关系数分析

消费者信心是一个主观的概念,消费者信心指数(Index of Consumer Sentiment 或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消费者信心指数(ICS)的概念和方法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Survey Research Center)的George Katona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提出的。Katona在测度消费者情绪时采用了心理学研究中的测量量表这一工具。

消费者信心指数由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构成。消费者满意指数是指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生活的评价,消费者预期指数是指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生活发生变化的预期。消费者的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分别由一些二级指标构成:对收入、生活质量、宏观经济、消费支出、就业状况、购买耐用消费品和储蓄的满意程度与未来一年的预期及未来两年在购买住房及装修、购买汽车和未来6个月股市变化的预期。

国外的很多研究也发现,消费者信心指数对公众的消费有明显的领先预测作用。由相关的经济理论可以知道,影响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因素包括: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物价、利率、汇率、失业率,以及证券市场走势等多种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消费者对于未来的预期:或是积极乐观、或是消极沮丧,从而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

由于消费者信心是潜在的理论变量,对它的测度是通过对消费者看法的测度间接实现的。这种方法的成立隐含着理论上的假设:消费者在收入、就业( 失业)、物价、利率、经济发展形势等因素上的看法, 与潜在的消费者情绪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在特定时期里,通过消费者对这些因素看法进行打分,从而得到消费者信心的某个具体的值。那到底这些指标与ICS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我国的ICS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景气指标,能否发挥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导向作用呢?

为了研究这些问题,笔者搜集了1999年~2006年间的GDP(国内生产总值)、银行年存款利率、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业(全国从业人员总数)、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将这几个指标数据进行回归和相关系数的分析。通过对比美国ICS数据研究的相关标准,得到的计算结果和相关结论如下:

1.国外长期的实证研究发现,消费者信心的增长与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十分一致,即消费者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越有信心,GDP的增长速度越快;反之,如果消费者越沮丧,GDP的增长速度就越慢。经计算,我国的GDP与ICS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r=0.69。

2.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于未来就业的主观预期也与实际的就业率相当吻合,消费者的预期也领先于消费者的实际失业率的变动,我国的就业水平和ICS的相关系数约为0.5,相关程度较显著。

3.根据美国SRC的长期研究表明,消费者的通胀预期与CPI有着高度的相关性,甚至有人认为,往往消费者对通胀的估计要高于相关的专业人士。但是通过本文收集的数据来看,中国的ICS与CPI的相关性只有0.2,说明:在中国ICS的测量和反应机制与CPI之间的联动性和引导性不强。

4.银行的利率和汇率与ICS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9和0.5,虽然表明其相关性很高。但是通过回归方程的检验得到的P值分别是0.8和0.3,说明两者的拟合效果和相关系数的分析结论不算太理想。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中国的ICS与消费者预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该信号的反应机制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①我国的ICS的测量是从1998年开始编制的,由于数据的有限性,使得估计拟合的效果出现偏差。②我国对该指数的重视度不够。作为一项经济景气指数,只有得到政府和公众足够的关注,才能够真正反应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消费者的行为。但是在目前它并不能像CPI指数那样覆盖面广、关注度高,因此用ICS来监测和预报宏观经济走势效果不太明显。③该指数受到了许多政治、经济和医疗等方面突发因素的影响,即一些定性数据收集的难度和预测的不确定性,都会导致相应时期ICS发生突变。④本文数据搜集口径的误差:上述变量有些是流量有些是存量,因此用算术平均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也会导致一些偏差。

本文介绍了消费者信心指数和一些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笔者希望通过对ICS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能使该指标得到应有的重视,测量方法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使消费者信心指数能真正发挥对未来整个经济发展趋势的预见作用。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F.德威利斯魏勇刚龙长权宋武译:量表编制―理论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篇12

一、前言

从整个宏观经济学分析基本出发点来看,可以将目前主要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划分为基于劳动力的宏观经济学和基于货币的宏观经济学[1]。所谓基于劳动力的宏观经济学,其基本思路是,在整个的社会经济运行中,劳动的雇佣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逻辑上都处于比资本更重要的地位。资本品从本质上说是劳动和自然资源相结合的产物,相对于资本,劳动更基本。尽管现代经济将劳动雇佣简化为通过支付货币工资来实现,但是货币的使用并不是雇佣劳动进行生产的先决条件,因为劳动雇佣可以存在于以货易货的经济环境中,甚至在理想化的克鲁索经济体中,克鲁索•鲁滨逊还可以自己雇佣自己。与此同时,甚至在资本密集程度很高的经济体中,工资支付在整个国家收入中也占相当高的比重。大量的失业和收入水平的下降说明宏观经济出现了重大问题。而且,劳动力的收入和支出也对整体宏观经济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以上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就业问题始终是宏观经济学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宏观经济理论的构建中超出了货币和资本而受到了最先关注。而从凯恩斯开始的宏观经济学以及后续的新古典综合、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无非是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了不同的假设,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2]。但是,整体来说它们都没有超出以对劳动力雇佣作为重心的理论构建模式。所谓基于货币的宏观经济学,其基本思路来源于对货币在经济体中的重要性的思考。现代经济,货币作为一个普通的交换媒介渗透到整个经济体系,很多的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自然也会由货币的动态表现出来,因此,货币供应成了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问题[3]。货币作为一种传递机制和冲击因素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正因为此,所以在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构建中,货币也是理论构建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货币主义就是这种思路的突出代表[3-4]。

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且严格的,因为现代的宏观经济理论为了更好的解释经济现象,都试图结合其他学派的合理假设以获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这两种理论基本的出发点在一个宏观经济理论中会同时出现,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为了简化,本文拟不对以上两类宏观经济理论进行详细的评判。简单来说,上述两类宏观经济理论的视角,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考虑资本结构,或者说没有将资本理论融合到宏观经济分析中。都表现为更注重总量的分析,隐含假设社会的资本结构不变(基于劳动的),或者认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内部机制由于太复杂无法分析,只能作为一个黑箱来处理。虽然理性预期学派的出现在理论方法上试图建立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但其基本方法无非是从微观主体的一些假设出发,然后通过加总推广到宏观层面,从形式看似乎有了微观的基础,而由于忽略了微观主体的多样性,只是通过设定几个代表性的微观主体的特性,然后进行加总,这从本质上还是一种总量方法。总量方法最大的缺陷就是一些总量之间的关系缺乏确定的逻辑关系,因此只能通过历史数据运用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技术进行实证,但是这种实证一方面缺乏理论的普遍性,因为历史数据都是特殊具体的,无法获得一般的理论关系。另一方面,即使从实证的角度,很多宏观量的关系也是不确定的。比如菲利普斯曲线的朝向问题,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问题。从短期看消费和投资的正向关系和长期看消费和投资的负向关系等等。同时,以上的理论分析框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成功的引入内生的时间和货币的因素,这两个都是作为外生的变量而任意引入到分析框架以进行动态分析。这样就无法有效解释宏观经济的商业周期现象[1,5-6],从而把短期的宏观经济波动和长期的经济变化分开处理[7],把长期的经济变化专门用相应的增长理论来考察,导致在实际的经济政策上存在不少问题。而要完善以上的不足,就应当考虑社会经济活动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资本,应该将资本理论引入宏观经济分析中。这方面,奥地利经济学派发展出了相当完整的资本理论。而跨期资本结构可以自然的将时间和货币作为内生因素引入整个宏观经济分析框架来架构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商业周期理论,从而成功地解释了经济的周期波动现象[8-10]。本文按照奥地利经济学派所建立的以资本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首先对分析框架进行介绍,然后运用该分析框架对通货膨胀和利率的关系从新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

二、基于资本结构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介绍

该分析框架包括三个基本部分:可贷资金市场、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和跨期的生产结构。这三个部分相结合就形成了完整的以资本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1.可贷资金市场。可贷资金作为最一般的基本概念,当市场达到大家共识的利率的时候,其供求达到均衡。可贷资金的供给表示不同利率水平下的借贷意愿;需求表示不同利率水平下对资金需要的迫切程度。对此,可以用图1简单表示如下。由于引入了新的分析内容,相应的要对这里的分析框架进行不同于传统宏观经济学的解释[1]:

第一,消费者的信贷不计入可贷资金的供给一方,因为一方的储蓄相应由另一方的负储蓄所抵消。在本分析框架中,净信贷是整个储蓄中用于金融投资、货币形式的资本积累,以及维持和改变整个经济体资本结构的那部分储蓄。

第二,虽然没有将消费信贷计入该分析框架,但是将存留的收益和购买各种金融资产的部分计入分析框架,因为自我存留的收益可以看作是经济主体对自己的借贷。通过这样的处理,可贷资金就单纯可以看作是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即强调了可贷资金需求方的行为目的。

第三,至于凯恩斯划分的流动性偏好,因为这部分储蓄可以通过各种间接的方式进入可贷资金市场,如金融市场投机,或各种短期投资产品等,因此可以不做重点考虑。为了和上述的可贷资金的供给相一致,对于可贷资金的需求方也限定为购买各种资本品和人力资本参与生产过程,而排除用于购买各种金融工具,因为各种金融工具的购买其实是可贷资金的供给方,金融工具是通过一种间接的技术安排来提供用于实际生产的资金。为了简化,本文不拟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商业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在各个生产阶段支付投入品的价格并以未来预期的产出价格出售产品,他们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反映了这种生产投资的意愿。而消费者通过把部分收入用于购买最终产品并把剩下的用于储蓄即形成了可贷资金的供给方。当市场利率和生产投资的投入产出价差出现较大偏离的时候,这时候就出现了获利的机会,而通过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作用的市场过程,又使得这种偏离逐渐消失。从理论上讲,当达到均衡的时候,市场的利率和实际生产中的价差比趋于一致,或者说呈现比较稳定的正相关关系。这样,通过可贷资金市场更易于协调生产计划和消费者偏好之间的动态关系。可贷资金的需求方在市场上获得资金,目的是为了购买资本品和劳动力进行生产,也就是用现在的消费(资金)来交换未来的消费(未来产出)。理解这种可贷资金市场和资本品市场的相互作用,需要我们重新简单考察关于利率的概念。在最广义的情况下,均衡利率反映了均衡的跨期交换率,或者说均衡利率反映的是人们在市场上达到普遍共识的时间偏好的表现。进行这样的界定,在以后的政策分析中就可以更明显的看出相应的政策从逻辑上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这个分析框架虽然在形式上类似于凯恩斯主义的可贷资金的分析框架,但是在含义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方都代表了各自的行为目的,可贷资金的供给方因为放弃了一部分现在的消费进行储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消费,也就是供给方具有时间偏好;需求方通过具体的生产投资,借贷资金被看作预期产品的未来价格和现在的投入品价格的差,可以获得不低于可贷资金利率的收益率。这样的分析和传统宏观经济学不同的是,可贷资金的双方并不是互相孤立的,其背后通过市场过程,将跨期资本结构的变化和各自的行为目的联系在了一起。为了将市场过程的考察也纳入这个框架,就需要引入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分析。#p#分页标题#e#

2.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简称PPF)。和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和贸易理论所阐述的不同,传统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在不同最终产品之间的资源分配。而这里我们把资源的分配划分为消费品(或者现在的产品)和投资品(未来的产品)。图2中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不同的点说明了在一定资源限制的条件下不同的消费和投资组合,亦即消费和投资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这里的投资包括原有资本的折旧和新增的投资。而整个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右上方向移动说明整体经济的增长;反之,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整体经济的萎缩。运用PPF于混合经济中要考虑政府支出(G)和税收(T)。这里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先将PPF局限于私人部门,假设政府征收人头税,并且政府在预算内的支出和私人活动没有关系,并且坚持平衡的预算,即G=T。这样的简化不会影响我们对关键问题的分析,而且也很容易扩展到将政府行为也纳入整个分析框架。同时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也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可以分析在赤字预算条件下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因为在赤字预算下,政府的借贷也是可贷资金需求的一部分。PPF将现在的投资和未来的消费联系起来,它们的关系可以通过资本回报率表现出来。但是,这只涉及到对投资总量的分析,并且是非常粗略的两期的分析框架。没有涉及到在生产中的资本品的异质性,也没有包含资本结构和资本结构的变动。在奥地利经济学派所提出的资本理论中,用高阶产品和低阶产品两个概念来刻画整个社会生产的资本结构。所谓高阶产品就是在整个生产环节中距离最终商品远的中间资本品,包括最初的原材料。低阶产品就是在生产环节中距离最终产品最近的那些中间资本品。或者说,高阶产品需要经过更多的生产阶段才能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进行消费。这样就补充了PPF过于简单的两期的总量分析的缺点。这就是本分析框架的第三个部分即跨期的生产结构。

3.跨期的生产结构。注重跨期的生产结构是奥地利经济学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对这方面陈述最具特点的就是哈耶克最著名的生产结构三角形[10]。哈耶克最早在他的《价格与生产》中第一次用图示的方法来阐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资本理论。本分析框架在“哈耶克三角”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变动[1,11],以形成整个分析框架的第三部分。具体如图3所示。图3中,三角形的底边是时间轴,代表生产的不同阶段,从距离消费者最远的高阶产品到距离消费者很近的低阶产品。所有的竖线为价值轴,代表不同生产阶段的产品售出后所获得的价值。

最长的竖线代表最终的消费品的价值,其他的代表中间产品的价值。这些价值表示的是实际值,而非名义值。斜边代表了不同生产阶段价值的增加比率,这包括每个阶段新增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的投入,以及时间的贴现。这种生产阶段的划分是一种概念意义上的划分,而并非技术性的。也就是说只是为了说明生产结构的时间因素的内生性。虽然实际中存在着巨大的复杂性,诸如生产过程中有耐用资本的消耗,有资本品的替代和互补,存在各种反馈环节和多重的产出等,但是这些都是具体的技术问题,而理论分析的目的是要揭示出整个经济行为中的逻辑关系,因此三角形的理论概括并没有丢失最基本的行为逻辑关系[12,13]。同时,这个三角代表的是社会整体的生产结构,需要从社会经济体系总体来理解这个跨期生产结构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时间轴和价值轴是紧密联系的,时间轴本身没有意义,只有和生产过程的价值变化相结合才具有经济分析上的意义。既然理论分析是要揭示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逻辑关系,而不是精确的数量关系,那么,将该三角形纳入整个分析框架的目的就是为了从逻辑和概念上分析社会生产结构,以及随着时间变化的资源分配模式和跨期的资本结构的变化。4.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将上述三个部分相结合,就得出整体的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图4表示了整个混合经济中,公有部门预算平衡情况下私有部门经济的一个均衡状态。PPF和可贷资金市场由共同的衡量投资的横轴而相联系。PPF和跨期生产结构通过共同的衡量总消费的纵轴相联系。这样就完成了整个分析框架的构建[3]。从图4可以看出,生产结构和可贷资金市场之间的关系没有其他的关系那么明显。“哈耶克三角”的斜边反映了可贷资金市场的市场出清的利率。这里所说的反映并不是指相等,因为生产过程是连续投入和离散产出,三角的斜边(即每一生产阶段的价差)所包含的内容要多于利率。

某一生产阶段的价差决定于投入价格和产出价格的价差。换句话说,是由投入品市场和产出品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只有当预期的收益率高于可贷资金市场利率的时候,才会产生对可贷资金的有效需求。不过,相对于私有部门和在一定制度的条件下,斜边的斜率和可贷资金的市场利率应当是正相关的。换句话说,利率越低三角的斜边斜率越小,反之亦然。在均衡条件下整个的斜边应当趋近一条直线,因为如果某一个生产阶段的收益率或投入产出价差高于其他阶段,反映到图形上应当是这一阶段的斜边更为陡峭。此时,收益率最低的阶段就会将资源转移到这个阶段,从而增加了这一生产阶段投入的需求和产出的供给,竞争的结果使收益率趋于一致,使得在均衡条件下整个“哈耶克三角”的斜边是一条直线。在可能性边界上的点意味着充分就业或者称为“自然”失业率。三个部分的共同均衡意味着可贷资金市场的利率是“自然”利率。(注意:可贷资金市场本身的利率并不完全是“自然”利率)。当可能性边界不改变,那么图4所达到的均衡状态就是平稳运行的处于动态均衡的经济,其中没有新增投资,投资Ife只是用来补充资本品的消耗。可贷资金市场利率反映了整个市场所有参与者达到共识的时间偏好。

三、宏观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可贷资金市场的资金供给可由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第一就是消费者的时间偏好,消费者时间偏好降低,更倾向于储蓄,那么可贷资金的供给将增加;反之亦然。第二就是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货币的注入也同样会增加可贷资金的供给。这两种因素对宏观经济所带来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下面根据以上所建立的分析框架,对货币政策效应进行简单的分析。这里主要分析货币扩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体见图5。当货币当局执行扩张型的货币政策的时候,可贷资金市场的供给增加,利率下降。从图5中看由r1下降到r3,货币量的增加会带来两个效应:第一,增加的货币一部分会用于增加消费;第二,由于利率的降低,按照原有的市场预期和价格结构,投资周期更长的生产计划则具有更大的预期收益率。这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导致消费品价格的上升,使得离消费者近的生产环节暂时具有更大相对价格差,因此暂时具有更高的收益率。#p#分页标题#e#

但是,这样就会导致更多的生产资料向低阶生产环节(更接近消费者)转移。在图5中,“哈耶克三角”中的EF就是过度消费导致的消费品部分价格上涨。在图5中,货币的增加导致的消费投资组合在PPF上由b点趋向a点。另外,低的市场利率以及消费品价格的率先上涨使得企业家觉得时间更长的或者说更高阶的生产环节的投资会有更好的收益率。这样以来,同样会导致社会资源向更高阶的生产环节流动,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环节趋于更长。图5中在PPF上会导致消费投资组合由b点趋向d点。CD就是由于货币扩张所导致的错误投资。图5中BA虚线部分表示,利率的降低单纯是由于储蓄的增加,也就是说消费者减少消费增加了储蓄。而随着生产环节的加长,整个社会资本结构也相应发生重构。社会分工增加,生产环节增加,整个社会具有更大的劳动生产率,会在下一期获得更大的产出。但是,从图5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生产结构的两端都要求加大投入,这样就会形成整个社会资源在生产结构的两端争夺,而一定时期内社会总的可利用的生产资料是有限的。在三角的左侧,更高阶的生产计划必然会导致劳动力、原材料和一些高阶投入品价格上涨;在三角的右侧,同样会使得消费品和低阶的投入品以及该生产环节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更进一步,左侧的生产投入价格的上涨会逐级传递,继而推动右侧价格的整体上涨;而右侧的价格上涨又会进一步形成对未来价格上涨的预期,进而刺激左侧投资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就会导致价格轮番上涨的循环,也就是所谓的成本推动性的通货膨胀和需求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而从本质上说它们是由一个机制得到的两个结果。进一步,当新增的更高阶的投资随着生产环节逐渐传递到消费者的时候,由于这些投资并不是消费者的时间偏好变化而导致,而是由于有外在的货币注入所导致,也就是说生产结构的变化和消费者的偏好之间没有形成协调,此时就会导致这部分投资在消费品市场无法实现预期的收益率。由于高阶的投资周期比较长,等到发现不符合消费者偏好的时候,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品,而这些资本品又会形成投资路径要求更多的资金注入和增加其他投入。但是这些投入又无法最终在消费市场实现价值,而由于已经积累的资本品具有不可逆的特性,这种情况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将导致整体经济的危机或者萧条,并对这些投资进行强行清算。

四、结语

篇13

关键词:中观;经济;审计;内容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166-03

一、中观审计的界定

(一)建立中观审计的必要性

目前在经济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宏观经济研究的是国家经济,微观经济研究企业或厂商以及独立生产地居民和农民等个量经济,中观经济则介于两者之间。科学方法论使得经济学重新划分为宏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与此同时必然要求宏观审计、中观审计和微观审计得以形成和发展,这不仅是经济学和审计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展的需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着审计学向三维立体结构发展,“哪里有经济活动,哪里就有审计监督”,中观经济的发展必将使得中观审计得以产生和发展。中观审计产生的根本前提是中观经济,中观审计的雏形是行业审计,中观审计是为服务于宏观控制和强化微观控制而存在的。当中观审计建立以后,宏观、中观、微观经济组成了国民经济纵向上的梯形结构,而宏观、中观、微观审计则构成了横向上的平行线结构,他们所组成的整个立体结构覆盖了国家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中观审计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更显而易见了。

以中观经济运行为对象的审计活动就是中观审计。我们也可以把中观审计界定为审计机关依据法律规范,运用系统的程序和方法,监控中观经济行为、运行机制和其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所采用的经济政策、决策,监督其执行结果的行为。

中观审计的建立可以有效地监控中观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机制,防止中观经济的运行出现偏差与失控,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起到协调作用,从而达到提高中观经济效益,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作用。中观审计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保证宏观经济政策、决策和相关信息的传递,防止和减少宏观经济在其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微观经济活动的开展,协调宏观经济目标和微观经济目标之间地矛盾;最后中观审计的实施还能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中观经济政策或决策失误、中观经济活动的失控以及中观经济比例关系失调的问题。

(二)中观审计中的三方关系

1.中观审计的主体

当前理论界对中观经济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已有了基本的轮廓界定,把中观经济大体分为三个部分:行业经济、地区经济和集团经济。行业经济是同类经济的集合体,如渔业、牧业、煤炭行业等。地区经济是同一地区的集合体,我们通常是按行政区进行划分的,如北京地区、上海地区等。集团经济是企业集团,其经常表现为行业经济和地区经济在同一组织内的集合体,如石化集团等。根据中观经济的界定,我们认为中观审计的审计主体在中观审计刚建立阶段应该是政府审计机关及其成员政府审计师,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考虑让民间审计机构的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咨询师加入。

中观经济的发展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传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观审计结果使用最多的应该是政府部门,政府审计机关来开展中观审计能够体现中观审计的权威性。目前中观审计的实施以及其程序方法的确定还都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还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没有相应的准则依据,中观审计的范围还很有限,更重要的是中观审计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被广泛认识。在这样一个初级阶段开展中观审计,如果由政府审计机关及其成员政府审计师首先来开展这项活动,一个方面能体现出国家对中观审计工作的重视,另一个方面能使得中观审计迅速广泛地被社会各界所认识,被审计单位才能够采纳中观审计的审计结果,使公共资源的使用者树立起效率、效益的观念。当中观审计被各方面充分认识、中观审计的准则依据也相应地建立起来、中观审计的实施程序方法也相应地制定起来,这时中观审计的范围增大,业务量增多,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咨询师也有能力开展中观审计,可以考虑将中观审计的一些内容让渡给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咨询师去做,如集团经济的审计完全可以让渡给注册会计师来做。

2.中观审计的客体及授权人

中观经济大体可以划分为:行业经济、集团经济和地区经济,相应的中观审计的客体可以概括为行业、集团和地区的经济活动,其主要包括非收益性投资部分、收益性投资部分、行业集团及地区财政预算、财政支出等。如对地区经济进行审计时,检查其社会公众资金是否存在浪费;对行业经济进行审计时,检查其地区经济发展是否很好地传达了宏观管理目的,是否能够为微观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在中观审计发展的初级阶段,中观审计的开展主要是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服务的,如行业审计和地区审计的开展,那么中观审计的授权人应该是国家财政部门。这样可以保证中观审计的权威性,并且能促使中观审计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中观审计的研究对象及目标

(一)中观审计的研究对象

中观审计是对中观经济计划、政策、决策以及中观经济管理活动所实施的审计,中观审计的审计对象范围可以概括为:行业、地区(经济区)、集团的发展战略目标、计划,中观经济政策、决策以及相应的中观经济管理活动。

1.中观经济学所涉及的内容是中观审计的研究对象和审计对象

基于中观经济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中观审计,其对象范围实际上就是中观经济所研究的内容。当前国内外大部分专家认为,中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内容是中观经济战略目标和计划、中观经济政策和决策、中观经济管理、中观经济模型理论、区域(或地区)经济结构、行业经济政策、集团或协会经济发展以及中观经济的横向纵向模式。现代经济学尤其注重经济政策和决策的研究,中观经济政策内容繁多主要有:能源交通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特区经济政策、开发区经济政策、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等,同时还涉及到能源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自身经济优势增长问题等。中观审计是对中观经济活动的审计,中观经济学要求中观审计应以中观经济政策和决策为研究对象。

2.服务于宏观控制、强化微观控制是中观审计对象范围应涵盖的内容

微观、中观、宏观自上而下对经济活动进行三个层次的调控,中观控制是整个经济控制系统的一个分系统,中观审计的研究有利于加强中观控制,处于中间层次的中观控制一方面可以服务于宏观控制,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微观控制。促使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三个分系统:宏观审计系统监督宏观经济政策、中观审计系统监督经济政策传递过程和微观审计系统监督经济政策的执行结果,三者相互牵制、相互协调,才使得审计监督体系严密完整。

中观审计的研究对象范围可以简要的概括为:以中观经济活动(大体可以分为行业、地区及集团经济)为对象的中观经济计划、中观经济政策和决策以及相应的中观经济管理活动。

(二)中观审计的目标

中观审计应注重中观主体的效益、效率和效果考察。通过中观审计促使中观经济政策达到自身机制科学性,传递机制真实有效性;衡量标准客观性,制定依据法律性;贯彻原则协调性,经济运行多元性;政策制定可行性,政策执行结果效益性。中观审计以中观经济为基础,中观审计的对象范围具有中观经济的特征:中间性、过渡性、集散性、相对性、区域性和灵便性的特点。

1.保证中观经济自身科学性、传递真实性

宏观经济政策的分解和具体化体现为中观经济政策,起着上传下递的作用。如果宏观经济政策不能通过中观经济政策有效传递到各个地区、部门以及公司、企业领导者手中,或者向具体各部门各地区传递后,不能正确、及时地执行有关政策,或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无疑给微观经济活动带来困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真实、及时地反馈政策的传递机制,防止宏观政策在向部门、地区传递时走样,而中观审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防止“政策对头,执行走样”情况的发生。中观审计通过对中观经济活动、政策、决策的审计来保证中观经济在对宏观经济政策向微观传递时达到自身机制科学性,传递机制真实性。

2.保证中观经济的依据法律性、标准客观性

中观审计审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观经济战略、政策与决策的制定及其执行过程是否符合法律规范要求。中观经济的发展计划编制、战略目标的制定以及政策与决策的制定都应依据相关法律来制定并且程序也应该法律化,中观审计可以审查中观经济制定依据是否符合法律要求,同时可以衡量中观经济计划、战略目标、政策与决策是否客观、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这就要求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适应中观经济发展的要求,比如可以制定特区经济法或者区域经济法、中观信贷法等。国家制定这些法律规范一方面可以促使已经发展起来的中观经济走上科学化、民主化、正常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道路,另一方面可以为中观审计的开展提供依据。

3.保证中观经济的原则相协调性、运行多元性

从宏观层面来看,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是一个平衡、稳定、协调的系统,而中观经济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对来说就处于一个非平衡状态。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平衡,中观经济的战略目标、政策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必须贯彻协调性原则,使得中观经济的战略目标与国民经济的总目标相协调,中观经济的政策、决策与宏观经济的政策、决策相协调,中观经济管理与宏观经济管理相协调,从而最终实现中观经济的目标与宏观、微观经济的目标相一致,保证需求和资源(物质资源或劳动资源)合理分配、有效使用,达到国民经济高速多元发发展。

4.保证中观经济政策的可行性、执行的效益性

经济政策与决策的制定都要以谋求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同时防止无效益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计划、政策和决策的制定,这就要求不论是宏观经济政策与决策的制定还是中观经济政策与决策制定都要以充分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为基础。这样中观审计就要审查中观经济政策与决策是否经过技术可行性论证,同时也要审查评估其制定后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否达到了最佳程度,是否存在浪费,是否能带来预期的效益,帮助分析无效益的原因等。

三、中观审计的发展瞻望

中观审计的发展和中观经济管理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而同宏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可以预见中观审计将会有更深一步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中观审计理念和应用的发展

中观审计作为审计理论体系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该重视起中观审计理论以及实务的研究。中观审计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观审计研究的理论意义是:(1)进一步完善审计理论体系,经济科学的宏观、中观、微观的划分,必然要求审计也相应地建立起宏观、中观、微观审计,这是系统论以及经济学和审计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对中观审计做基本的理论阐释,为以后的审计发展完善奠定基础。实践意义是:(1)监控中观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机制,有效传递宏观政策、决策和有关信息,防止“政策对头,执行走样”情况的发生;(2)为保证宏观经济总目标的实现,促进微观经济活动的进行,协调与微观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3)可以防止和减少中观经济政策或决策偏差和失误的出现;(4)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中观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中观审计深刻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决定了中观审计的理念和应用会迅速的发展,有关其的研究也将会进一步的扩展,中观审计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决定了中观审计的理论发展及其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例如已经开展的部分地区审计工作和部门审计工作(属于行业审计的范畴),这些审计工作的开展将会进一步推动中观审计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的发展。

(二)中观审计思维进一步深化,理论体系日益完善

联邦德国埃登堡大学国民经济学教授汉斯—鲁道夫·彼得斯博士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中观经济学”概念至今,有关中观经济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中观经济的重要性,如今中观审计概念的提出,以及中观审计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中观审计的重要性,中观审计的思维理应进一步深化。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中观审计的研究会越来越深入,不再局限于当前只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性内容作研究,将对会中观审计的目标、方法、程序、分析工具等做更深入的研究。

(三)中观审计将注重实务中的应用,并以绩效审计为其发展的方向和核心

中观审计的重要地位使得其相关理论和应用理应被重视,并随着中观审计理论体系的日益完善,中观审计在实务中的应用会日益扩大。比如,通过地区审计和行业审计,对地区之间或者行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综合经济指标或单项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地区之间或者行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帮助落后的地区或者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更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采取有力的措施促进地区或者行业的整体发展。当前开展中观审计应以政府审计机关为主,在中观审计中以绩效审计为核心,正是体现了当前中观审计发展阶段的要求,同时绩效审计的开展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促进廉洁高效管理机构的建立,可以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 罗玉宏.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集团经营绩效评价[J].集团经济研究,2005,(4):100-101.

[2] 易仁萍,王会金,刘国城.基于骨牌理论的中观审计风险预防机制研究[J].审计研究,2006,(2):22.

篇14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智慧

一、绪言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它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和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宏观经济的短期动态稳定性是指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在总量与结构之间的短期平衡性。这种稳定关系体现在各种宏观经济变量上,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相互作用,并在其他变量的影响下发生变动,反过来,这种变动又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当各种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某种平衡、彼此不再变化时,总体经济就达到了均衡状态,也就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状态。也就是说,只要最终的均衡点是最优的,那么其过程并不重要。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经济形势已变得更加复杂化,近几年世界各地频发的经济危机也说明抽象的理性假设很不真实。在金融市场中,其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也是难以预料的。尤其是并不十分完备的金融市场,并不是在按部就班地平稳运行,而是像一个喝醉酒的人,在其清醒的状态下,看不出有什么异样;但在部分情况下也会出现失常。做为宏观调控的政府,理应对经济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负责。应是先把醉酒的人使其清醒,然后帮其找到回家的路。因此,按照笔者所接触的案例来谈一下宏观经济管理所涉及的一些实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二、建立数字概念

数字概念是一个人从小就建立起来对数学的初步了解与认识,从小商小贩到金融专家,只要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都会有自己的小九九,都会对数字有着不同的理解,而我们所谈的是一个经济师所应具备的数字概念。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一)大数定律记心中

大数定律又称弱大数理论,它是概率论历史上第一个极限定理,也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是指概率论中讨论随机变量序列的算术平均值向常数收敛的定律。大数定律是概率论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痛则思变,想通过长期的经常项目顺差积累外汇储备以求自保。于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为了储备起见,又购买美国中长期国债。但是在世界金融市场内,缺乏适用的高流动性资产,因此大规模的美元储备抬高了美国国债价格,也降低了长期利率。尽管各国央行出于对本国的保护,其做法是理性的。但是由于各国的经济与政治的差异,使得各国的央行与投资者的逻辑思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说,由于这种差异,大数定律就不成立,各国的央行行为也不能代表全体投资者的偏好。因此对经济师来讲,从逻辑思维上讲很简单,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想达到理性的预期,就必须按大数定律来做,即必须存有大量的独立决策的主体。否则将违背经济规律,会事与愿违。

(二)关注二阶变量这一细节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宏观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在这方面是互通的。越专业越关注细节,在宏观经济管理专业中,二阶变量就是关键的细节。如船舶工程设计师,除了对船的总长、载重、型深等一阶变量熟悉外,还要对吃水、方形系数等二阶变量细节的设计十分了解。可以说细节的完美是整体工作的点睛之笔。具体到宏观经济管理上来,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二阶变量的重要性。善于投资的组织和个人都非常明白利率的重要性,因为它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收益。做为美国第十三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对利率的认知更是毋庸置疑,这位美国国家经济政策的权威和决定性人物却在更体现其专业性的二阶变量上有所含糊,自始至终听之任之。从2001年起,美国经济衰退停止。到2004年6月,利率又从1%调至5%,而当时的十年其国债收益率在5%左右,但格林斯潘对这个二阶变量的利率期限并没有在意,他觉得并不重要,使得美国的房价一直攀升,事过之后,可以看出长短期利率差就是造成房价泡沫的关键变量,但美联储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细节并不能让人恭维,可谓极不专业。

(三)注重奇点效应

奇点是一个数学概念,即分母极限为0的情况,通常来说就是产生无穷大解的表达式,这种情况数学计算实效。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一再告知学生们应用除法时除数不可为零。同样,做为一名经济师,如果除数小到一定程度,其结果就意味着不可靠。下面通过一个典型的房价估值实例来对奇点作一分析。我们知道,地产价格由未来租金流的净现值之和的条件数学期望所决定的。其公式如下:

系统是多方面复杂因素的综合,一个优秀的结构工程师,必须要把握系统思想的重点,即通过确定合理的系统参数防止正反馈回路从而维持系统的动态稳定。同样,在宏观经济或金融市场系统中,也存在着许多可能的恶性正反馈回路。比如在金融市场中,有银行、证券、保险等投资行为产生的风险,所有这些都会对所在的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根据有效市场假设理论,资产价格与其背后的基本面密不可分,如果基本面呈现随机游走状态,那么价格变化会呈现正态分布形式。这种假设理论证实了金融系统存在负反馈回路的自我修复机制,从金融实践看,价格变化比正态分布的概率大得多,这也确实证明金融市场存在某些正反馈回路。

这种正反馈的产生有其原因:原因一是信息不对称现象。当金融在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时,金融机构和交易交易对手所掌握的金融信息不对称,因此金融机构不能全面了解对手财务情况,使得对整个市场的正反馈产生恐慌。其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允许参与者通过逐个试错找到最终均衡。有效的市场假设就是比较正确的猜想,但这一预期是事后估计,如果这个关键变量随时产生变动,造成正反馈回路信息受阻,因此不能随机试错。其三是由于市场参与者没有充分的时间评估所掌握的信息,因而出价过低,影响了收益。因此要想完善和体现金融市场的真实情形,应把有关宏观经济短期动态特性的研究提上议事日程。下面就借助系统动力学理论来阐述宏观经济管理的系统思想。

系统动力学最初称为工业动态学,是福瑞斯特教授在分析生产与库存管理等实际问题时所提出的系统仿真方法。它是一门交叉综合学科,是专门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从动态系统观点看,如果调整正反馈回路,系统参数会发生变化,这时的均衡概念已失去了意义。如果认定长期是最重要的,那么短期维稳则是实现长期最优均衡的重要一环。因此说宏观经济学者只着眼于系统的边际意义,忽视系统本身,那么其构成的逻辑则是荒谬的。

四、政府与宏观经济管理

根据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所强调的宏观经济管理的工程逻辑不是为政府的干预提供理由,而是指在市场出现问题时,政府可以充当消防员去“救火”。政府的愿望是无为而治,既通过适时恰当的机会给予一定的干预,使其走上正确的轨道。就短期而言,市场主体的预期形成机制以适应性预期为主,这时的政府对这一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一些微观上的调整。因为系统本身在遇到正向或负各冲击时,它会进行自动修复,不需要外界进行干预。

下面的曲线图就是当宏观经济稳定系统受到负向冲击后所产生的动态变化轨迹。其中横坐标代表时刻,纵坐标代表实际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