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2: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宏观经济主体,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宏观经济;经济管理;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逐步加快。宏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管理,唯有通过适当的调节,及时地对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应对才能真正保障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但是,在进行具体的管理和调节时,务必要对几个问题进行注意和解决,从而消除阻碍经济增长的不良因素,科学的认识经济管理的本质,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实现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1宏观经济管理概述
宏观经济管理在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工作中都属于重点部分,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的使用着宏观调控手段,从而最大可能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事实证明,适量的宏观经济调控可对市场有较好的引导作用,而缺乏宏观管理措施的经济是不成熟的,也会经常遇到诸多问题。具体来说,宏观经济调控对于市场有以下几点作用:减少垄断行为,使市场趋于公平;平衡宏观总量,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保障市场经济的公正;适当提供公共物品,调节经济发展;减少收入差距,避免两极分化。但是,以上所列的宏观经济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唯有通过科学恰当的管理理论的指导,再加上严格的执行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因此,有必要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重视,从而使宏观经济管理的优势得以发挥。宏观经济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国家为了在某个时期使经济达到一定的目标,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来对目前的经济进行影响的活动,其主要包括了决策、预警、调控、组织以及监督等活动。另外,宏观经济管理的含义还可用三点来叙述:第一,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使某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达到预期,具体来说就是尽可能达到优化经济结构的目的、经济快速增长的目的、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的目的、人民生活得到较好改善的目的以及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目的;第二,宏观经济管理在本质上是国家或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管理,其管理的主体也是国家本身,该种管理与政府管理有所差异,后者属于前者的一部分,在具体形式上,国家管理还包括了司法机构和立法机构的管理;第三,从管理的具体内容上来看,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活动主要包括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宏观收入的分配以及经济总量的平衡等,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相对于微观经济管理来设定的,其管理不等于国家管理,后者主要是相对于市场调节而言的。
2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理论体系的问题。
在宏观经济出现之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对于经济的调控力度比较大,政府相关部门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由国家来对经济进行统一的决策。该种体质虽然具有一定好处,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反而会对经济的前行造成阻碍,例如对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影响,降低经济发展效率和质量。因此,在改革开放后,政府对于经济的管理趋向于采用宏观调控的措施,也因此产生了宏观经济管理的范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关于宏观经济的理论也在不断地被完善。相关学者通过研究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在这些理论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所研究的对象较为模糊。由于研究对象关系到研究所使用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同时还对研究的最终目标造成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研究对象进行仔细合理的确定。而目前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各个版本中,大多没有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最终对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第二,理论体系不够合理。在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中,有太多的内容是关于具体管理措施方面的,而在管理职能的方面的内容较少,宏观经济管理本身属于方法论的科学,务必要以管理方法论来进行体系的建设。另外,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只能作为管理活动的基础,而不能成为其主体部分,若不能对其进行合理适当的安排,将大大影响学习人员的学习效果。
2.2管理目标和内容不明确的问题。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管理目标的设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关系到所采用的具体管理手段的选择,还对管理中的资源配置等造成影响,另外,管理内容的确定也是十分重要,这会对管理工作的效率造成较大影响,对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也有很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管理目标和内容进行明确,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的科学有序进行。但是,在目前的经济管理中,管理目标较为模糊的情况普遍存在,管理内容也不是十分正确,这就导致管理过程出现较大的混乱,进一步降低宏观经济管理的效益,对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部分相关的建议
3.1完善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的完善是宏观经济管理能真正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因此,有必要对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完善,从而保证经济管理方法所依据的各种基础理论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对理论重点进行提炼和突出。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较为繁多,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这使得相关人员在使用时极为不便,通过对理论重点进行有效提炼,可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是理论体系的脉络更加清晰;第二,改进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框架。要对理论的框架进行改进,使其更加符合一般管理理论体系的相关要求,从而使宏观经济管理更加偏向于管理职能而不是管理内容;第三,进行定量分析。通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式,可进一步发挥宏观经济管理的应用优势,所以,有必要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建设和阐述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式加以辅助,利用多种决策和调控模型来帮助分析具体理论。
3.2明确管理目标和内容。
通过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科学的考察和学习,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设定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管理目标:保证经济的稳定;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对国际收支进行平衡;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通过对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进行准确设定,便于进行之后的一系列管理工作,保证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通过参考国外先进理论,来对目前的管理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修改,从而确保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提升工作的效率,保证工作的效果。宏观经济管理质量的高低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具有很大影响,较好的管理工作可大幅提升经济的发展速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力的显著增强,确保社会更加公平公正。因此,有必要对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问题进行重视,设定合理的管理目标,完善管理的理论体系,最终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的优势得以发挥,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对目前的宏观经济管理进行了仔细分析,对其概念及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最后给出了一些建议,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张金才.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系统[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63.
进入2006年以后,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代之而来的是货币供给和银行信贷增长速度的加快,一些原来担心出现过剩亏损的生产资料的价格出现回升,生产增长速度加快,企业总体盈利状况有所好转。出现这样的局面是与2006年年初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急剧增长相联系的。2006年初投资增长速度的再度加快,投资增长速度的提高意味着投资需求增长速度的提高,投资增长对投资品的需求,直接吸纳了上游产业可能出现的过剩产能,并激起上游产业部门的再度扩张,形成经济景气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内部的加速自我循环。然而投资的高增长只是暂时掩盖了由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这种上游产业部门内部的加速自我循环是不可持续的,这种供求关系短期平衡的恢复是以未来更为严重的不平衡为代价的。如果不加强宏观调控,把过快增长的投资稳下来,未来将会面临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2. 打破经济运行中的不良循环链
由于某些部门的产能过剩,国内市场需求相对不足,迫使过剩产品寻求国外市场,造成出口增加。出口的大量增加使得外贸顺差明显增加,外汇收入相应增加。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货币当局不得不增发基础货币,基础货币的增加,使得国内信贷供给相对宽松,为投资的过快增长提供了资金基础。由于国内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增长,造成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给宽松形成的隐性的通货膨胀压力,虽然造成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投资品价格与消费品价格的相对背离,却没有直接形成消费价格指数的明显上涨,而是使资产价格水平,包括房地产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这种状况更形成了在某些短期有利可图的上游产品部门的盲目投资热,而在未来出现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外贸和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状况仍然在进一步发展。除个别城市外,全国总体房地产价格还在较明显地上升。因此此一轮宏观调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抓住关键环节,采取必要措施,打破经济运行中的不良循环链,不仅解决好短期问题,同时为解决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打下基础。
一段时期以来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是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良循环的直接孪生物。不良循环中过高的货币供给和投资的一个重要的投向,就是房地产业。在过去一段时期中,相当数量的违法使用土地案件涉及到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业通常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之一,房地产业获得的信贷数量通常也是增长最快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贷款总额达到2743亿元,同比增长56.4%,增幅比去年全年高35个百分点。从这些情况来看,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也应该是当前宏观调控着力解决好的问题。
然而与解决外贸不平衡主要需要依靠货币和财税政策通过市场调节来进行不同,进一步解决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问题,需要更多地使用政府行政手段。受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影响最严重的是普通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与控制房地产价格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由于住房具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二重性,我们不能简单地通过市场来解决所有居民的住房问题。住房作为私人物品,其价格应该由市场决定;而作为公共物品,政府有责任要满足中低收入阶层基本的住房需要。
3. 解决好地方政府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响应问题
在诸多矛盾中,地方政府对中央调控政策的响应程度不高,是影响宏观调控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某些地方对宏观调控政策采取各种化解措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之间必然存在的矛盾,以及目前干部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中尚存的急待进一步改革的问题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央与地方目前存在着财权与事权的日益不对称。城市化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与生态的保护与恢复,任务艰巨,需要大量的投资支撑。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当地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落实这些目标的具体工作在相当程度上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事权划分上地方政府的事权大大增加了。而在财权划分方面,地方政府的财权却有相对减小的趋势。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的划分比例,1990年约为34∶62,2000年上升为52∶48,2004年已经上升到55∶45。虽然中央政府在不断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但对大多数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转移支付的规模与他们的期望,与当地发展需要相差甚远。在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压力下,地方必然产生通过发展工业,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以解决当地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的内在动力。地方往往在把上项目、求发展,片面追求GDP放在首要位置,而存在忽视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和忽视采用先进技术和要求规模效益的趋向,特别是地方不太关心宏观经济“过热”会引致通货膨胀的问题。
4. 努力完成“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006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目前确实还存在着与“十一五”规划要求相悖的倾向。在经济结构方面,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连续多年,我国投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使得投资率不断上升,增大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的难度。“十一五”规划要求,“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但今年上半年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消费。如果这种投资波动的态势演变成长期趋势,将不利于“十一五”规划关于调整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任务的完成。
为隆重纪念建党xx年,在“七一”来临之际,市xx机关党支部拟开展“追寻先烈足迹 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重温党的光辉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励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二、活动时间
20xx年7月1日
三、活动内容
(一)参观烈士陵园敬献花篮
参观革命先烈当年战斗和牺牲的地方,向纪念碑敬献花篮,缅怀革命先烈。
(二)重温入党誓词
在塑像前举行“重温入党誓词”宣誓仪式。全体党员高举右拳,面对党旗再一次庄重地作出自己对党的庄严承诺。
(三)了解xx抗战事迹
请专人讲xx的抗战英雄事迹,了解革命者真实历史,感悟他们的革命情怀,牢记作为一名党员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积极贡献。
(四)参观XX纪念馆
参观陈列馆,了解革命历史,直观感受革命先烈当年斗争和生活的艰苦条件和恶劣环境,忆苦思甜、触发敬意。
四、日程安排
8:30政府楼下集合,统一乘车出发前往xx。
9:30到达xx及纪念馆。
11:30统一安排中餐。
12:30返程。
五、组织领导
为确保本次红色之旅活动的顺利进行,成立主题党日活动领导小组,具体组成成员如下: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1、由秘书科拟函与xx进行接洽;
2、由办公室安排车辆,购买矿泉水、花篮、麦克风,制作党旗、条幅、入党誓词展板;
3、由党支部安排专人负责拍照及录像,留存影像资料,上报信息。
六、活动要求
关键词: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预期的含义
从本质上说,预期是指人们内心的一种基本心理活动,但这种心理活动会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这是因为预期引导着经济行为,从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运行。预期的有效引导能够防止宏观经济的大规模波动,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货膨胀预期指的是经济主体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对与其决策有关的未来通货膨胀率的一种推断。在宏观经济中,由于价格总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上涨,人们普遍地形成了通货膨胀的预期。通货膨胀预期通常会使通货膨胀加剧并使之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通货膨胀预期与价格预期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通胀预期从本质上说是人们对通货量变化的预期,而价格预期的对象为商品及劳务价格。一方面,人们会在较高的通胀基础上形成通胀预期,而价格预期不论在有无通胀的情况下均可出现。另一方面,通胀预期是一种大众预期,因此其具有社会总体性,而价格预期可以是部分经济主体的预期,也可以是部分商品价格的预期。最后,由于通胀预期和通缩预期都属于价格预期,所以通胀预期只是价格预期的一个表现方面。
二、通货膨胀预期的特点
预期的存在常常会加重通货膨胀,当通胀出现时,人们就普遍的形成了通胀预期。在宏观经济中,通胀预期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通胀预期的粘性
通胀预期粘性是指一旦经济主体形成了通胀预期,那么人们的预期就会粘在当时的实际通胀率上。尽管货币当局采取各种办法来降低通货膨胀,但人们的通胀预期也不会轻易的降下来。如果货币当局能够采取有效的办法引导通胀预期,改变这种粘性,那这种做法的效果会比猛烈的货币政策更有效。如果忽视这种预期粘性,那么宏观调控的效率可能会非常低。
(二)通胀预期的模糊性
人们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会形成不同的通胀预期,而这些预期往往具有模糊性。通胀预期的模糊性是指人们不能确定未来的通胀预期,因而没有明确的通胀预期结果。比如公众的通胀预期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公众对通胀预期做出主观猜测和判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会造成经济主体通胀预期的盲目性,具体表现为通胀预期的急剧升降,物价大幅上升或回落。由于通胀预期是一种心理活动,自然通胀预期会表现出模糊、不确定的特点。
(三)通胀预期的传染性
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中一种病态的表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一些经济主体一旦产生了通胀预期,就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将通胀预期传递给其他经济主体。这样,通过互相传染,就会形成相当一部分人共同的通胀预期。这种同向的预期往往导致人们采取相同的行动。例如,当人们普遍认为物价将要上涨时,大家就会出现抢购行为,严重的可能还会产生抢购风潮,这就会影响市场经济稳定,使物价变动加剧。
(四)通胀预期的直接性
通胀预期的直接性是指通胀预期会直接影响到市场疲弱、市场抢购。国内相关学者对经济主体通胀预期心理变化的市场影响作了分析②。物价涨势越快,人们心里涨价预期越紧,市场上就越容易出现抢购现象。当出现通货膨胀时,人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会迅速采取措施以减少因不买或者迟买的损失,以求得心理平衡。而当通胀涨势越来越慢时,人们预期涨价心理就会趋缓,而且相信物价会继续回落。这时大多数人就会推迟物品购买,以期在物价更低的时候购买。在通胀预期不断下降的过程中,人们还会对商品或劳务的性价比产生不信任感,也就不会轻易做出购买决策,从而出现买涨不买跌的消费逆转显现。这就会加大市场疲软程度。
三、通货膨胀预期的分类
通胀预期有多种类型,并有一定的层次性。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可以将它进行分类:
(一)短期通胀预期、中期通胀预期及长期通胀预期
根据预期客观对象的时间长短不同,通货膨胀预期可以分为短期通胀预期、中期通胀预期以与长期通胀预期。短期通胀预期指经济主体对通胀的预测时段为一年以内,它往往会受到一些短期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容易发生改变。长期通胀预期对通胀的判断和估计时间一般在五年或者五年以上,比如政府在五年或者十年发展规划中对通胀做出的预期。而中期通胀预期介于短期与长期之间,一般时间为三到五年。一般而言,短期通胀预期往往不稳定,而长期通胀预期相对稳定。另外,短期通胀预期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在经济主体预期剧烈变动时期,而长期通胀预期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要小一些,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短期通胀预期的研究。
(二)感性通胀预期与理性通胀预期
感性通胀预期是指经济主体对通胀的低级判断和预测,它往往表现在人们通胀预期形成的初期。而理性通胀预期指经济行为主体根据所拥有的信息对通胀变化的高级判断和预测。感性通胀预期与理性通胀预期分别建立在经济主体的感性认知水平与理性认知水平上,而通胀预期作为经济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主管反映既包含的感性成分有包含了理性成分,这两种成分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这就使得通胀预期具有杂乱、模糊的特点。
(三)主观通胀预期与客观通胀预期
根据预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及客观依赖程度,我们可以把通胀预期分为主观通胀预期和客观通胀预期。主观通胀预期是经济行为主体对通胀在将来的变化方向及变动幅度的一种主观判断和预测。由于预期的主观性,所以它不能脱离行为主体而独立存在。这种预期可以是个体的猜测,也可以以一定的经验为依据,由于它的产生依赖个体的直觉,所以几乎是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主观通胀预期并不准确。客观通胀预期往往是指通胀预期是基于科学的数学模型的预期,基于科学的数学模型的预期一般都会按照一定的规律用数学模型使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式化。该种预期的经济主体会利用各种资源和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对通胀进行预测,所以它要比主观通胀预期更准确,而且与实际值的偏离也更小。公众由于掌握的资料、数据、信息比较少,因而他们的预期往往表现为主观通胀预期。而专家通胀预期由于利用了科学的方法及丰富的信息而更多的表现为客观通胀预期。
(四)公众通胀预期与政府通胀预期
公众通胀预期是指公众对未来通胀的事前判断和估计。这种通胀预期一般较为零散,预期形成方式也型色各异,有的会采取适应性预期方式,有点会采取理性预期方式,因而预期的结果也有所不同。政府通胀预期是指以政府机构为代表的国家的通胀预期,政府预期主要集中在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分析上,其目的是维持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比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十二五计划期间的通胀率预期、经济增长预期、货币供应增长量预期等等。
参考文献:
[1]江世银.预期理论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M],人民出版社,2012.
一、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有效运行的条件之一就是解决它将对“什么”发挥作用,即宏观调控的对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由计划经济时以对微观经济为中心的调控转变为以对宏观经济为中心的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这种转变具有以下特点:
(一)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恰当性。我国政府经济职能不是原来计划经济时期那种完全抛弃市场的作用,政府垄断性的调控,而是市场和政府职责合理分工,二者职能互补。市场和政府都是配置社会资源的工具,凡是市场配置资源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如效率、竞争力、活力等市场都发挥作用。同时,由于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凡是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应充分行使其职能,主要表现为:(1)市场机制既无法控制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又无法控制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通货膨胀等同题。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一;(2)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成本高、效益低等特点,这使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失灵。这样,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二;(3)经济活动产生的“消极外部性”,即对他人产生不利影响,将部分成本强加于他人而无需支付代价,如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仅靠市场机制无法吸引企业自觉控制污染,消除消极的外部性。政府应责无旁贷承担排除经济外部性的职能,这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三:(4)人所共知,虽然市场机制能有效解决效率问题,但不能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调节社会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四。(5)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在于法律规范的保障。因此,建立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五。这五项基本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与市场相互配合、协调互补的产物,表明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恰当性。
(二)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科学性。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人们遵循其规律就会成功。否则,就会遭到惩罚。掌握经济规律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对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点已为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所证明。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们完全忽视市场的作用,一味强调政府的作用,政府的经济职能无所不包,其结果使我国国民经济几乎崩溃。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们逐步突破计划经济的樊篱,实行市场经济,转换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二者协调作用,使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世人瞩目。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初期,一些国家接受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把政府仅仅置于“守夜人”的地位,弱化政府经济职能,完全让市场来调节经济的运行,其结果造成了20世纪30年代“最深刻、最持久、最广泛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于是,各国纷纷抛弃自由放任思想,而接受凯恩斯的经济干预思想,政府由“守夜人”转变为积极“干预者”,强化政府职能,经济活动由政府来调节,削弱市场机制的作用,其结果再一次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滞胀”。为此,各国纷纷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采取了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混合型”经济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协调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中外政府在探求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即合理确定政府经济职能时,都因没有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关系而产生失误,这充分证明了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科学性。
二、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转变
所谓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就是宏观调控主体——政府为了实现其经济职能而实施的行为。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强制,即政府依靠法定的强制力实现其经济职能的行为,如行政命令等;二是奖酬,即政府通过给予各种经济主体(公司、企业)一定的经济利益的方式来使其自觉接受政府的调控,进而实现经济职能的行为,如产业政策和部分财政及金融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不是靠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而是政策本身所含有的经济利益,经济主体为了得到经济利益而自觉贯彻执行政府的这些政策,即接受奖酬;三是舆论,即政府通过舆论宣传作用把其意图施加于经济主体实现经济职能的行为,如政府对经济主体进行的各种精神奖励等。这些精神奖励(舆论)只是一种荣誉的称谓同样不具有强制性,它们的实施同样靠经济主体的自觉接受。由于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发生了重大转变:即由计划经济时期单一性的强制向以奖酬和舆论为主兼顾强制的转变。这种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转变具有以下特点:
(一)政府强制的弱化。就是指政府依靠强制实现其经济职能的程度弱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政府运用指令性计划这一行政命令调控经济活动的减少。据有关部门统计,农业生产在1985年就已全部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在农产品方面,1984年国家收购和调拨的商品只有粮食、棉花和某种中药材等10种;工业生产中,政府实行指令性管理的产品已由1980年的120种,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5%,减少到1994年的33种,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5%。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仅占5%,在农业出售的农产品总额中占12%,在工业企业销售的生产资料总额中占18%.以上表明,政府的强制在数量、范围等方面出现了弱化的趋势。另外,政府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效力的强弱大大受市场的制约,因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以市场规律为准绳,一切行为均以获取利益为目的,为了利益可以置政府强制——行政命令而不顾,最近一段时期,各种走私活动的猖獗以及其他各种“有禁不止”现象的存在都是政府强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失灵的佐证。
(二)利益是实施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基础。政府宏观调控行为是否有效取决于三种宏观调控行为所含利益在多大程度上被经济主体吸收。如果利益所产生的诱因足以吸引经济主体自觉接受政府宏观调控行为,这表明政府宏观调控行为产生了效力。反之,其无效或效力弱化。就强制而言,虽然,可以凭借自己法定的强制力迫使经济主体服从,如企业接受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但是,如果强制——指令性计划不能使企业因认真贯彻执行指令性计划而得到满意的经济利益,那么,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情况。强制因经济主体按市场规律,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效力减弱。就奖酬性和舆论而言,因自身没有强制力,经济主体是否接受这一行为完全取决是否有利可图,这就决定了利益是奖酬行为的重中之重。目前,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其特点是投资大、效益低,一般经济主体不愿投资建设。针对这种状况,政府实施了诸如优惠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一系列奖酬,通过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使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得到保证,吸引它们投资建设,实现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突破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另外,政府有关部门也开展一系列精神文明活动,授予一些经济主体诸如“双文明单位”、“消费者满意单位”的称号。通过实施这些舆论,使经济主体意识到荣获这些荣誉称号对于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开拓市场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积极参加政府开展的精神文明活动。经济主体参与这一活动的过程就是贯彻执行舆论的过程,也就是舆论发生效力的过程。
(三)市场交换是实施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方式。如前所述,利益是经济主体是否接受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前提,而通过什么方式把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和经济主体之间连接起来,也就是说以什么为中介把政府宏观调控行为所含的利益被经济主体吸收进而实现其效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中介只能是市场交换。政府用宏观调控行为所含的利益与经济主体的服从相交换,进而达到交换双方的目的,即政府由于付出一定利益而换取了经济主体的服从,使宏观调控行为发生效力;经济主体则因服从宏观调控行为而换取了利益,达到了作为一个经济人的目的。由此可见,即便是强制,如果不把其实现效力的方式建立在与经济主体进行交换的基础上,那么这种强制的效力,在一定程度就会因经济主体无利可图而消极服从、弱化或化为乌有。如前所述,社会上大量存在的“有禁不止”现象就是政府强制失灵的突出表现。对于奖酬和舆论,其效力是否实现或效力的强弱则完全取决于它们所含利益与经济主体服从二者之间市场交换是否成功成交换效果的好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招商引资政策(奖酬),吸引了大量外资,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这是由奖酬所含利益与外商之间成功进行交换的结果。也是政府奖酬成功案例之一。而最近一段时期,有些政府部门开展的乱评比活动(舆论),各种荣誉称号多于牛毛,遭到了企业的抵制。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些评比活动仅仅是为了某些部门谋取利益,导致这种舆论行为不含经济主体所需利益因素,无法与企业进行交换。这也是政府舆论失败的案例之一。
三、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的转变
所谓政府宏观调控关系是指政府与经济主体间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关系一经形成便具有长期稳定性。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和宏观调控行为的关系是二者互为前提,宏观调控行为必然导致一定的宏观调控关系;稳定的宏观调控关系又产生相应的宏观调控行为。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采取行政命令等强制行为实现其经济职能;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则采取以奖酬和舆论为主,强制为辅来实现其经济职能。因此,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相应也发生了明显转变:即由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向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转变。这种宏观调控关系具有以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