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堂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教育教学 教学理念 理想课堂 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28
Small Classes, Great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Thinking and Reconsideration
GAO Xinghua
(Shando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eifang, Shandong 261061)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from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deal for classroom and teacher and so do the requirements set forth in order to classroom teaching seriously re-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truly achieve "small classes, great educ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eaching concept; ideal class; teachers’ quality
1 对教育教学的思考
“区区三尺讲台”到底承载了多少?有必须完成的任务,又有必须尽的职责,有必须背负的道义,又还有许多潜在的东西等等。所有的这一些我们做到了多少?完成了多少?在课堂上除教会他们应该学到的课本知识外,还应教会他们什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朝着什么方向改进?……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的话:“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路,这种不追求物质享受,只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安静,才是人生的永恒追求。”这是一种对生命享受的追求,是对人生理性的选择。①我们的教学如果朝着这种方向努力,就不仅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还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树立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但适应生活,享受生活,还要对生活有高质量的追求。
2 对“教学理念”的再认识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因为一堂课结束了就结束了,教育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一定有一个自己坚守的信仰,有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使自己在教育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有一个理性认识,来指导和指挥自己的教育实践。正确的“教育理念”会影响着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的态度、和采取的教育策略,会影响自己的教育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说,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作为自己教育行为的载体。②
(1)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自身的价值。我们的教育不能只传授课本知识,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自身的价值的实现,注重他们对现实的需要,把传授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注重开发和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和禀赋,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理、自强的生活意识,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课堂上要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重视课程在教育实践中的实际价值,把学生的未来发展放在第一位,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其健全完善的人格,培养他们的整体素质,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转化为他们的自身素养。
(3)我们的教育不能把课程看作是单一的传授知识的工具,要体现教学的多元价值观念,课堂上不能忙着做题,只讲与课本有关的知识和内容,其他一概不管,课程应当是一种理念、一种过程、一种态度和一种许诺,通过培养态度和技能,使学生能从多种角度去感悟、解析、评定生活,培养学生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去顺应时代的发展,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确认”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偏离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能只教会本节课的内容,要把学生一生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不但教书,更要育人。
3 对课堂教学价值的追求
我们进行的教育主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所以课堂教学价值尤为重要。课堂的教学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的内在价值,二是教学的外在价值。内在价值是能够建构、丰富和完善人的精神价值,外在价值是培养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在社会上立足,适应社会,能够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完美的统一起来。
我们认为理想的课堂教学符合下列要求:
一是参与度,真正的课堂不只是一节课老师在讲,学生在听的“填鸭式教学”,而是让学生积极与主动全员地、全程地有效参与到整个课堂中去,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有些教师一上课就让学生一动不动地坐好,一节课都在口若悬河的讲,学生没有任何的参与,课堂真正成了老师“满堂灌”的课堂。
二是亲和度,理想的课堂,教师不应是严肃的、甚至是严厉的,在课堂上发号施令、施展威严,而是与学生之间要愉快的合作,让学生感到上一堂课就像进行一次情感交流。
三是自由度,课堂上教师不要一味的板着脸,要多几分风趣、多几分幽默、多几分温和,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的思维,放松的学习,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有的教师上课板着脸,非常严肃,对学生要求非常严,学生吓的大气不敢出,怎么能进行正常的思维。曾经有毕业的学生和我聊起当年的一个老师,很厉害,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要罚站不说,还要受批评。同学们一上他的课,紧张的不得了,特别怕老师提问,只要老师一说“这个问题找个同学起来回答一下”,同学们都吓得气都不敢喘了,就害怕喘气声让老师听见,被叫起来回答问题。这样的课堂学生只想着害怕了,哪有心思思考问题。
四是练习度,课堂上尝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观察、多操作、多和学生互动,不要一味的强调秩序、纪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来,在具体实践中学习新知,探索真理。五是延展度,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讲课本,要对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拓展,充分联系生活,要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从已知探索未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的空间。③
4 对教师本身的要求
4.1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要追求这种理想的课堂,无形中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孜孜以求,诲人不倦,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丰富自己的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渊博的知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积累一桶水。教师要做一个终身的学习者,并注意适时更新,以适应日益变迁的新时代,在自己的教学中要研究,多反思,要不断地总结自己,改进自己,提升自己。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实施针对性的措施,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爱护学生的自尊。教师要在教学中敢于解放自己的思想,不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保守,不安于现状,要主动求变,敢于创新,要研究出适用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新路子、新方法。
4.2 教师要精心备课
教师不光要有新的教育理念,还得精心备课,对于每一堂课,都得深入研究大纲、教材,要去了解学生、分析学生,认真对待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引入的方式生动有趣,适合于不同的同学,让学生满心欢喜的进入课堂,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上,教师还要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做到语言幽默诙谐、简洁风趣,不唠叨,不重复,能感染学生并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课堂效果。让学生怀着对求知的欲望走入课堂,通过积极思考、探索,最后带着收获和喜悦走出课堂,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实现学生心灵最深处的需求。课堂的内容要丰富、充实还要疏密相间,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把握课堂,不能安排内容像赶火车一样,让学生觉得喘不上气,也不能安排的太空,让学生无事可干,要适当的控制学生的注意力,重点、难点要处理的恰当好处,最后的总结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悬念、一个幽默的语言、一个潇洒的动作,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4.3 教师要付诸自己的全部热情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出来的东西才能达到人的心灵深处。”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影响着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态度和效果,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真心关心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是严肃的,一味的板着脸发号施令,要真心热爱自己的事业,真心关心自己的学生,对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用真诚热烈的情感把学生相应的情感激发出来,使学生兴高采烈的投入到美好的情景中,自己对美的知识的渴求,唤起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潜能。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满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讲课要语言丰富、生动,要充满热情,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去调动学生的热情,创设一个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教学情景,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笑容、一个肯定的手势,都能给学生一个无限的激励与温暖,鼓励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另外,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穿着端庄得体、优美雅致,要有大方的举止,让学生感到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创设一个情感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4.4 教师要有“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的一种能力,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一些事件处理好了,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就会课堂效果。课堂上一些事件随时发生,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对课堂的调控水平和自己的应对能力,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④
5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可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如小组成绩分工制、小组游戏竞赛制等方式,使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每一小组成员中不但要自主学习,还要有义务和责任给其他同学以帮助,使得整个小组共同进步。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到一种“患难与共”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团结互助,共同努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且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能满足学生的交往需求,更有意义的事,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整体中的正面作用,让每个学生在团结协作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6 舒心的教室环境
良好的课堂教学还要把教育结合各种因素融入到美好的情境中,使学生通过耳濡目染的影响形成正确的思想及行为习惯,使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课堂教学情景的要素很多种,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如教室的良好环境,充足的光线,清爽的空气给了学生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学习环境,能让人心情愉快,不仅(下转第111页)(上接第60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促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我们学院在开学初期,学生都会精心布置教室,不但把教室打扫得窗明几净,还挂上漂亮的窗帘,贴上美丽的窗花,窗台上摆上几盆绿色的植物,精心设计板报、墙报。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下学习,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大大提高学习的热情。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要想给学生一个美好的未来从我们每一个教师做起,从每一节课开始。
注释
① 李华秀.浅谈教师的教育观.世纪桥,2007(11):95-96.
② 孔伟利.新课程中的师生角色.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11):7-8.
1.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
我们究竟能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不在于我们的教学条件如何优越,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构建了适合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而课堂教学模式是否科学决定我们培养模式是否科学。我们之所以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不适合学生的健康成长,或者说,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天性,我们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很差。我们要想改变教育就必须从改变课堂入手。
2.教师不变,课堂就不变
教育的希望在课堂,课堂的希望在教师,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课堂,没有好课堂就没有好教育。中国多次的教育改革的主体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而
唯独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变,课堂就不可能改变,教育就不变。所以,课改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改教师,构建新课堂必然呼唤有新思想、新观念、新行动的新教师。
3.观念不变,教师就不变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职院校;课堂
一、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进课堂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中职学校致力于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这就导致很多中职院校只重视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德育教育,加之中职学校的学生们大多数缺少丰富的知识积累,没有找到恰当的方式以及价值取向认真的对待知识,没有树立良好的人生观或者道德观去弥补学习能力的欠缺。所以,在中职的教育课堂开展德育教育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们缺少知识补给与价值观形成的缺陷,进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自身知识的丰富,由此学生们面对新的知识与挑战也会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方式方法,精神境界也同时得到了提升。另外,我国各大中职院校对于课程的安排会根据社会企业的用人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学生们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格以及完好的价值取向,就会不适应这种调整,不能很好的接受各种变化带来的诸多挑战。所以,在中职院校中开展德育教育是势在必行之势,有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进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二)促进学生就业
综合性人才是企业如今选拔人才的重要尺度,中职院校的学生们大多数学习时间都花在了专业技能上,而传统的中职职业教育也是为了技能性的培养。但是如今的企业为了适应大时代的要求,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品德要求更加注重。如果中职院校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文化,会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领会了先进的思想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自身行为的规范以及素质的养成,长此以往在就业的过程中相比较那些没有独立思想、美好情操的技术人才就会更加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锻炼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在研究中发现,中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后都会深入到用人单位的基层进行工作。而基层工作需要学生们有着过硬的技术本领之外,还需要有兢兢业业,戒骄戒躁,艰苦朴素的道德情操。所以,在中职院校的课堂中进行道德教育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要在就业之前就培养学生们能够扎实工作的思想,用德育去教育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培养出学生们敢于吃苦,勇于担当的职业道德以及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怀。由此,才能锻炼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培养学生们高尚道德情操,则对于学生们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面对人生坎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的一生,使之终身受用。
二、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进课堂的方式
(一)内外兼修达到德育教育目标
中职学校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德育教育引入课堂。在课堂中,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德育教育,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在课前导入时间播放语段有教育意义的动画,新闻或者是故事。在上课之前也会对于中职学生的着装有着要求,比如说:整洁干净,不允许出现奇装异服的现象。教室是否的整洁,学生是否标志卡的佩戴等进行检查,从内在与外在要求学生,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
(二)将德育融于教学内容之中
除上述在上课之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中职的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教育。这就需要中职教师在课程的设置中巧妙的将德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用一些现实生活的例子,在讲课的过程中设立一些情景,并且将发言权交给学生,抽出5―10分钟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对一些时间,新闻,名言警句,或者有启示性意义的漫话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的发现问题,并且对某一个现象或者实践进行分析,锻炼和学生的逻辑思维,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顺其自然的完成德育教育。
(三)充分挖掘学生兴趣点,引起道德共鸣
根据实践经验,我国各大中职院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德育教育的形式比较枯燥,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就没有深刻的领会道德教育所要传达的精神。
例如:在上课之前的几分钟,教师可以就所讲专业课程播报一些当下案例,引起全员讨论。就某中职院校的经济理论教学为例子。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学生们播放了海尔集团在进口货电器进军中国的形式下采取的应对之策的视频短片。观看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海尔集团除了技术性战略之外还有这什么样的思想战略,海尔集团作为民族企业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道德情怀”。不出所料,大部分的学生都分析出海尔集团在经营战略上打出了民族品牌是借助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并表示这种爱国情怀也深深的影响了自己购物时候的心理。此时的课堂上,浓重的爱国主义情怀其实已经深深扎根于学生的思维之中。所以说,在中职的课堂上,只要教师能够将自身课程特点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就可以有效的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小琴.浅析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及对策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3)
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主要场所与重要途径,教学反思应该重视课堂教学的开始与结束。
一、课堂教学活动前的教学反思
1.反思教学设计。课前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时甚至对教学的效果起决定作用,是课前教学反思所不能忽略的。要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照顾了学生实际,可操作性够不够。优秀的教学设计固然有许多条件,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人为本是其重要理念,因此照应学生实际是设计是否合理的先决条件。
2.反思本堂课在整个单元教学与章节教学中所占有的位置。就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生理与心理特征来说,在一堂课中教师不可能实现太多的教学目标,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能够扎实使学生能力、情感等得到发展,循序渐进就能使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对一堂课有过多的期待,有时会让学生与施教者自身有过多压力,与教学初衷适得其反。
3.反思教具准备与课件设计是否充分合理。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在某种情况下,多媒体课件设计不够合理,运用不够恰当,反而会影响到教学效率与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反思其运用的必要性,扬长避短,使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积极作用。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
1.反思激励与评价是否调动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是否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鼓励与引导。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平等的心态和意识来对待学生的理解和发现,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没有畏惧和崇拜,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赞可夫指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阅读氛围,就能使学生徜徉于智慧的乐园,在智慧与智慧的撞击中闪现思维的火花,以思维发展促进阅读能力发展。
2.反思某一教学环节是否与整个教学过程相协调,是否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或者是否到位。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们在理解新课标思想的同时,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变“教”为“学”。“教”是为“学”引路、架桥、导航,教师要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主导下,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是否使生成性课堂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能否对教学预设进行灵活调整并做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程改革理念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打破教师对课堂和学习过程的垄断,教给学生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感悟,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与时间,而不应众口一词、千人一面。
三、课堂教学结束后的教学反思
1.反思课堂教学对新课程理念的诠释与把握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误区。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理念才能有科学合理的行动,理念偏差容易导致行动失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理念反思,因此在课后它应是反思的第一要素。
2.反思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设计是否有趣味性、挑战性,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反思以下几点:①是否缩短了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坚持了“厚爱原则”,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成为真正的“朋友”,说出自己的心里话。②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原则,把训斥变为鼓励。学困生往往是被训斥的对象,越训斥越自卑,对学习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并产生抵触情绪。要反思是否发现了他们的闪光点,给予了恰当有效的鼓励,使其产生了某一方面的兴趣。③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氛围当中,从而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3.反思学生的课堂发言(课堂表现)或解题方法、解题结果的生成与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是否合理有效,特别对突发问题的处理是否机智。叶圣陶指出“课堂教学,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教师要反思学生是否进入这一境界,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了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只有激发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提倡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有独立、创造的思想,教育学生不迷信任何不思考和检验的结果,把“课堂”变为“学堂”,才能调动学生各方面的因素,摆脱被动的“死记硬背”的框架的束缚,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4.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得当,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否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别喜欢的某一种学习方式和方法,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机会,对敢于肯定自我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使学生打破自卑,树立自信,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促使他们上进的真正动力。
1.以学生发展为本
生态课堂是“生本”的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核心成分应该是通过最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下四种要求:
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优劣,所有学生都应受到关爱。
第二,要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
第三,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生态课堂的内涵之一。
第四,学生的发展还应当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与学生以后的成长(或终身学习)有着共同的外延,其效果应逐渐在学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显现。
2.师生相互影响
生态的课堂里有生动的学习情境、活泼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师生交流、多样的互动方式。学生们不断地在做思维的体操,在新异的话题里驰骋思辨的语言。这里,心灵与心灵对话,激情与激情碰撞,智慧与智慧交锋,价值与价值共享。课堂生活充满着民主、平等和愉悦,包容着种种不足和缺憾,呼唤着潜能智慧的觉醒。
二、理清生态课堂的基本框架
1.开发宫本教材
学校正在大力推广校本课程,作为校外教育机构,少年宫应该研发宫本课程。这种宫本课程应是基于实际情况开发的,相比中小学,校外教育具有开发课程的优势。
首先,校外课程具有灵活、新颖、多元、实际的特点。校外教育课程设置虽不统一,但一贯保持着自主性、独立性的传统。没有权威国家课程的“框框”所限,自由发展的空间广阔。
其次,校外教育非强制性、直接面对市场和需求。校外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课程就是课程,没有过多的重压和责任,这样反而容易回归课程的本源。以学员和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接受市场的考验,能够不断地调整、修正,这样也就为宫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反馈和检验。
2.寻找身边的资源
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学生在与环境的交互中,获得真知,健康发展,也应是校外教育生态课堂的内涵之一。
社会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其教益无穷无尽,校外教育只要充分挖掘这些教育资源,利用其为教育服务,定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社会向学生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认识内容,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索和认识兴趣,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材料。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要挖掘和利用好网络教育资源,增强教育的广度。网络已着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教育,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和世界进行面对面的零距离对话。网络教育实质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校外教育生态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3.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给学生高的评价
校外教育,越来越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接受。因而学生的能力和积极性难以得到提高。“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学理念应大力倡导,课堂应该是学生自我展示才华的地方,应是学生自己心灵放飞的地方,真正使学生在思想上扭转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树立起参与课堂的信心。老师应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学生只要能够在课堂上大胆表达,教师就应该及时给予评价、赏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探究生态课堂的方式
1.让学生发现疑问
生态课堂应是“体验”的课堂。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是学好知识的关键。求知过程的就是不断解决问题,问题能促使学生发展。当学生自觉地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不得不提个“为什么”和“怎么办”时,思维才能被激活,才能自觉地投入到探究之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巧妙呈现问题内容,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好奇心,处于一种定向的认知活跃状态,以积极的姿态来摄取新的知识,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2.参观
课堂是小社会,社会是大课堂。参观访问,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校外教育生态课堂的重要方式。如作为我市最大的校外教育培训基地,我宫每年开展数十次活动,组织学生赴家乡景点参观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开展一日营和夏令营活动,让学员在活动中挑战自我、锻炼自己、享受愉快假日。举行“流动少年宫乡村(社区)行”公益活动,培养学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奉献爱心等。我宫系列外出参观活动,引导孩子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3.收集资料
当今社会,信息是最主要的资源,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随着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和教学的需要,让学生查阅资料,且把这些资料与课堂教学结合的做法逐渐增多,这为课堂的拓展提供了可能,在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只要我们能有效指导,就能使搜集的资料作为教材的延伸与补充,成为一种优秀的课堂资源,从而引发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带来更深一步的理解,形成良性的循环。
实际的教学工作告诉我们,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植根于素质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为学生成为出色的终身学习者和未来劳动者奠定基础,这也是时代赋予校外教育教学的一项新使命。
4.参与方式要体现实践性、综合性
【摘 要】学生要成材、教师也要专业成长,而创新课堂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主阵地。只有抓住课堂这一核心,聚焦课堂,实现创新教育,才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下面我就从一案例来谈谈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进行创新教育,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教师专业成长;聚焦课堂;创新教育
案例描述:
活动背景
一次,班上陈奕霖小朋友把衣服上的拉链含在了嘴里玩,我看到了,专门为此在班上作了一次安全教育,告诉他们这样很危险,还给小朋友讲了前几天北京医院为9岁男孩在气管里取出笔帽的事,让小朋友知道空气对于我们人类是多么的重要。“空气对我们人类是多么的重要,但是我们怎么看不见、摸不着呢?”“因为它们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那我们怎样才能把它给抓住呢?”詹敏捷说:“用袋子装。”“还要用绳子把袋子扎紧。”沈西龙补充说。于是我们就有了一次找空气、玩空气的探索游戏活动。
第一次实验
戴欣池自告奋勇地从柜子里拿出一只塑料袋,但是没有东西扎怎么办呢?孩子们在冥思苦想,突然,宋佳欢说:“可以用跳绳试试。”话音刚落,王珑颖就从柜子里拿出了一根跳绳。我用嘴吹了几下,把袋子扎紧了,小朋友满怀信心地来到了阳台上,期待着我把它放出去,但是塑料袋在我的手里一动也不动,宣告失败。
寻找原因
望着小朋友失望的眼神,我想:该帮帮他们了。回到教室里,我让孩子们寻找失败的原因。
这是,清扬说:“我知道应该装氢气的,我买过氢气球的,它飞的很高的。”但我们这儿没有氢气呀,她的建议被大家否定了。
沈西龙说:“我知道了,这根绳子太重了,所以飞不起来。”杨丰说:“袋里空气太轻了。”
“对呀,袋里空气太少了,所以太轻了,你看这袋子一点也不鼓。”倪枫雨附和着。
“那我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我说。
于天琪说:“阳台上的风太小了。”
总结了以上的三点原因,小朋友对此又信心十足地进行了改进,准备下次再试。
积极改进
针对绳子太重的问题,小朋友都想到了老师平时作奖励用的小红花上的棉线。这种棉线很细、很轻,绳子的问题解决了。袋子里空气少的问题又摆在了小朋友的面前。沈西龙说:“用大的塑料袋,装的空气就多。”说着他从柜子里拿出一只装衣服的很大、很重的袋子来,大家一看马上给予否定,原因这只袋子太重,会飞不起来。大家说要用薄一点的袋子。陈雅各说:“我有。”从柜子里拿出红色的很薄的袋子。小朋友说这个行。但是当我吹气时,发现怎么也不鼓起来。坐在前排的灵灵说:“这上面有洞,空气都跑掉了。”这个袋子也在孩子们的一片惋惜声中也被淘汰了。怎么办呢?欣池说:“我柜子里还有一只大的袋子。”小朋友看了看,同意了用她的袋子。
第二次实验
袋子有了,怎样让袋子很快就装满空气呢?小朋友说要到风大的地方装。可是教室里没有多大的风,怎么办?
张栩豪说:“用电风扇。”这个注意不错,那就试试吧。很快就装满了空气,扎紧了袋口。
沈西龙说:“问题都解决了,这次肯定能成功。”可当我再次放出去的时候,袋子却一直往下,一点也飘不起来。
“唉,又失败了。”黄海桐说。
还是杨丰脑子转的快,“这个电风扇的风一直往下吹,所以袋子飞不起来。要到外面去放。”
终起来了
孩子们排好队,一路欢歌来到了操场。可是几次的试飞都因风太小而失败告终。
沈思瑶说:“可以试着拉着绳子跑。”
沈西龙说:“对了,我妈在放风筝的时候就边跑边放的。”
我说可以试试看。我一边拉着线一边跑,终于袋子飞起来了。小朋友欢呼雀跃,大喊:“成功了!成功了!”操场上成了欢乐的海洋,我的心也随着快乐起来。
反思与体会:
上面的案例可以说是成功的,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积极的活动,获得了成功,在活动中老师也得到了专业的成长。反思这个案例,我感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聚焦于课堂,而且是创新的课堂。它所要求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
用《指南》和《纲要》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程序化的教学模式,摒弃相对滞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新观念。如能抓住生活中的偶发事件,敏感地发掘它的教育价值,生成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当孩子有想法时,能支持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支持孩子大胆地去尝试、让他们在事实中得到反馈。当孩子失败时,能理解孩子的失败,耐心等待,再多给孩子一次机会,相信他们一定能通过自己实践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整体素质。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切实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比如:学历提高、各种的培训、书本和网络的学习等等。
三、加强自我反思,促进专业成长。
在《指南》和《纲要》中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分析、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前我们可以反思,在活动中将会出现哪些情况,我将如何回应。在活动中教师细心观察孩子的学习行为,做一些观察记录,分析原因,及时有效的回应幼儿,适时适切的支持、鼓励孩子,促进孩子的最优发展。活动结束后及时做好反思记录,反思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吸取经验教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1 教师要实现角色、观念的转变是打造高效课堂关键
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为本,以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教师应该让知识的传授由灌输式,变成探索式,就是模仿知识的发现过程进行教学。例如:我在教学“动词”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按照知识获取的途径的“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进行教学。先出示一些动词;再让学生找一找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特点,是表示什么的词;最后得出结论,这类的词叫作动词。这种学习过程,模仿了知识发现的过程,让学生体验了“发现问题”—“思索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改变了以前出示动词,告诉学生这些词就是动词;然后再用前人总结的动词概念,去鉴定一些词语的词性。两种教学方法,一种是模仿知识的发现过程,去学习知识,学生感受到探索发现,归类总结,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也是科技领域创造发明的规律,学生获得了敢于创新的意识,勇于创新的能力,成功创新的经验。不但知识点掌握得好,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而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高效的,因为知识是学生自己付出辛勤的汗水主要获取的。
2 高效课堂需要充分的准备
功夫用在备课上。备好课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和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我认为备课时,至少要做到三点:
2.1备大纲:全面贯彻大纲要求,结合具体教学实际把要求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同时还要灵活使用大纲。
2.2备教材:教师要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以使讲解时做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例证适宜、方法得当。设计板书时,重点内容要写在醒目、突出的位置。总之,从启发到提问、从举例到实践、从辅导到练习,都要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
对于难点问题,在备课时,要进行“折开”、“组装”对难点进行分散处理。
对于作业设计,要有梯度,避免“优生吃不饱,差生受不了”的现象。
2.3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始终以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顾及它们的阅读心理和学习水平,激发兴趣点,设计合理可行的方案。
3 高效课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1.1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是现代教学中的一个全新概念,简单的说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互换。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领导者一直是教师,其对课堂教学有着绝对的管理权,左右着课堂教学的发展。而探究式教学从本质上改变了这一点,在教育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后,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其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研究,充分的凸显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式对我国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是我国教育教学中一次重大的改革,对我国教育教学今后的发展起着推动性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1.2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与传统教学相比探究式教学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教学方式新颖,突出学生地位。探究式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的一次创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新,教学手段新等多个方面。在探究式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不再处于被动地位,反而成了课堂的主体,突出了学生的地位,更加的体现了教育教学的合理性。(2)发问式教学,探究式思考。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探究式教学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突出以“问”为主,教师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不再直接的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主的对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答案,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3)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便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如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难题,而在教育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问题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所学知识都是经过自己探究得来,从一个侧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2.探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课堂中的应用
2.1创设教学情境,合理提出问题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与其他教育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既要求学生有着一定的单词基础和语法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有着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应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尝试情境教学。高中英语写作通常包括,看图写作,附条件写作,特殊格式写作等内容。针对高中英语的这种写作特点,英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针对具体的写作内容进行情景式的教学,将学生引入英语作文的情境中去,站在写作者的角度,对英语作文的内容进行思索,促进学生的思考;(2)改变教学内容,合理提出问题。针对英语教学中的内容进行颠覆,将英语写作的课堂教学以提问式的教学方式展开,既介绍作文题目—向学生提出写作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提出个人观点—师生共同探究—最后进行作文写作—学生对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自主研究—找出作文缺点,予以有效改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教学内容找出合理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
2.2营造探究氛围,提供学习条件
要想开展探究式教学,课堂的氛围时十分重要的,其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高中英语写作课堂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为学生打造出探究式的教学氛围,以此提高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介绍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对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有所了解。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吸引学生对探究式教学的注意,提高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将探究式教学顺利的引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课堂中;其二,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提供有力的学习资源。探究式教学对于学习资源有一定的要求,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以保证学生顺利的对高中英语写作展开探究。
2.3把握学生动态,适当进行点拨
探究式学习虽然在课堂的教育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自主式的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放任不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时时了解学生的探究进度。在高中英语写作课堂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全程的予以关注,保证整个课堂教学按照既定的轨道进行发展,确保学生都能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探究活动;其次,针对探究过程中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学生无法理解或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方向出现偏差等问题。鉴于此,教师应积极的找出学生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与难点,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遇见的困难给予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探究方向,进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效率。
2.4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思考
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出问题,更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高中英语写作课堂中英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探究。高中英语教师在高中英语写作的课堂授课过程中,应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材料案例,并对案例材料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材料进行探究,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将探究式学习落实到实处去;(2)重视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思考。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并不一定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有的甚至可能与课堂教学内容背道而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对学生保持起码的尊重,重视学生的提问,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引导学生的思维步向正轨。
3.结束语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传统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诸种弊端己日渐显现,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潮流。为了更好地使新课程改革得以推进,必须按照新课程蕴涵的文化理念,重新建构新型的课堂教学精神文化。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精神文化重塑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新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观念、模式、方式和行为的变革,即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变革,更为根本的是课堂教学文化的转型,要对现有课堂教学文化进行重建,才能最终实现改革的目的。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课堂教学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所在,传统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诸种弊端己日渐显现,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潮流。只有按照新课程蕴涵的文化理念,重新建构新型的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才能最终实现改革的目的。
一、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辨证统一。”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产物,人也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其行为受文化的制约。一般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非常丰富,几乎无所不包。人类后天实践活动习得的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文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类型及方式,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社会成员习得的并为全体成员所共享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
精神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它是一种观念性的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起源于人类在满足自己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时超越这些最基本的需要而产生的新的需要,这是一种创造性和自由的需要。因此,在文化的所有层面中,最具有内在性、最能体现文化的超越性和造性本质特征的是精神文化。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进接触、交流、对话而构建的价值体系及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思维范式和行为方式等。课堂教学精神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具有特殊性、情境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特殊性。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由特殊的文化主体、特殊的文化活动和特殊的行为规范构成的。首先,构成课堂教学精神文化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与课堂外不同的是,教师是经过严格培训和精心挑选的,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学生是处于一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儿童,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其次,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因为,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教师以知识为载体向学生传授文化,学生学习掌握文化,这一教育活动有别于其他文化活动。最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特定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既有显性的,如课堂规章制度、行为守则等,又有隐性的,如教师和学生达成的共识等。所以说,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化模式的特殊文化。
情境性。课堂教学精神文化存在于课堂这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具有特殊的环境背景,并受一定的时空条件的影响。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围绕课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其教学方式、思想感情、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是一个真实的情境,教师和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言语、动作和情感的交流,相互理解、信任,营造出适宜开展教学活动的课堂氛围。所以说,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情境性文化。
隐蔽性。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无形的,不具有形体性,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它时刻制约、左右着师生的行为,而不被我们所发现。课堂教学精神文化已经融入师生的活动,内化于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中,师生的课堂行为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下进行,但不被我们意识到。只有在教学活动中试图去改变我们已经习惯化了的某种行为,如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时,我们才会感觉到这种文化的存在。
课堂教学在一定的文化中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深受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深深植根于课堂教学精神文化之中。在不同的课堂教学精神文化下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可以说课堂教学精神文化孕育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打个比方,课堂教学精神文化就像土壤,课堂教学活动就像是在土壤上进行的各种劳作。
二、传统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现实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最大特点是无批判的被动接受。在教学中,教师按照提前准备好的教案,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整整齐齐地坐在下面,安静地听着、记着,教师好比演讲者,学生成了听众,讲台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学变成了灌输,学习成了接受。在这样的文化中,学生习惯于教师的讲解,其学习主体性逐渐丧失,教师成为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学生则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和学生难以在课堂上体验到教学的乐趣。
(一)教学理念的滞后现象
当前,我国中小学盛行一种“挖坑”式的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提前预设好问题的答案,教学过程中想法设法诱导学生往正确答案上想,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得到教师提前预设好的统一答案,正如提前挖好坑,引导你往坑里跳。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不同的个性特点,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教师不能简单按照自己的逻辑或课本中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理解做出非对即错的评价,而应适时加以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一步思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视课本知识为权威,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低估了学生己有的认知能力,忽视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个体差异。教师认为只要按照教学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自己的职责就完成了;只要学生考出高成绩,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这种机械传授知识和追求高分数的做法其实质是对生命的漠视,忘记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生命存在和成长需求,使得课堂教学追求的是单一的目标,远离了现实生活。教学变得机械与乏味,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压抑与痛苦。这样的课堂不是好的课堂,这样的教学不是有效的教学,课堂不能成为一个让教师与学生感到快乐与成长的地方,不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也因此由原本丰富多彩、充满生机而变得机械、沉闷。
(二)教学方法的机械化现象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由于过分强调和利用竞争机制,每个学校每学期要统一组织考试,考完后按班级或年级进行排名次,给学生贴上了“差生”和“优生”标签,不仅影响了学习本身,而且妨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据1993年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在全班公布考试成绩的比例在60%左右,城市初中学生的这一比例已达75%。同时,对于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考试结果排名次的做法,70%的初中和小学生感到紧张、害怕或讨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忽视了思考和探究,使学习变成了死记硬背。这种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三)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现象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讲台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教学成了老师的独角戏。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真诚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严重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不利的影响。有“拉美的杜威”之称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对师生关系曾有过一段精辟的描述,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根本特征:
①教师教,学生被教;
②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
③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
④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
⑤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
⑥教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给学生,学生唯命是从;
⑦教师做出行动,学生则通过幻想教师的行动而行动;
⑧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人征求其意见)适应学习内容;
⑨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自己的知识权威混为一谈;
⑩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纯粹是客体。
在如此封闭的教学情景下,教学活动变成了教师的活动,讲台成了教师的舞台。而学生则变成了容器,变成了由教师灌输的储存器,教师越是往容器里灌得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课堂上享有知识权威的地位,教师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一味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接受,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背诵“标准答案”,没有思考、想象和探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丧失了主体性地位。
三、新课程蕴含的文化理念
新课程改革需要有新理念支撑,重构课堂教学精神文化也要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进行。本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本次新课改的灵魂。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是以学科教学为重心的,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强化和突出了学科知识,而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失去了创造性,成为知识的“容器”。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从以学科本位论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人,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和赞赏学生,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与交往;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形成,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具体性、独立性。
(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理念
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E.Husser1)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回归生活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回归人本身,正如雅斯贝尔斯所指的那样,“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王鉴教授指出,教育源于生活世界,以生活世界为前提,又回归生活世界,这是当前人们从现象学的“生活世界”出发对教育世界的基本认识。四生活世界理念对教育的启示在于: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活世界也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课堂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真诚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要求知识教学与生活的整合,同时要时刻指向学生作为现实主体的发展。回归生活世界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的价值,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关注知识教学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和统整。
(三)生命教育理论
教育因为人的生命而存在,生命的生长需要才是教育的基本内容。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语境并不关乎人的生命,而是把教育作为工具。教育的工具主义思维方式导致了功利主义教育盛行,造成了生命的遮蔽。
教育作为一种直面人的生命、为着人的生命的事业,理应关注人的生命。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学会生存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是社会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却忽视甚至遗忘了这一使命。现实的课堂教学到处可见的仍然是单一的目标、规训的色彩、远离现实生活,其根源在于对生命的漠视。以知识为本位,将完整生命的成长窄化为知识的增长,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处于附属地位,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真。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心,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正在很大程度上偏离它应有的轨道,忘却了对生命价值的问寻和提升,造成了对生命的压抑、扭曲和残害,使这个本应充满生命活力的活动成了让师生生厌的过程。从生命层次上审视课堂教学,问寻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重新建构一种充满生命关怀的新型课堂教学文化,让课堂教学更多地放射生命的光彩,透射人文的气息,“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为本或知识至上的‘知识课堂’向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生命课堂’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
四、新型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构建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它无法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必须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重新构建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打破这种封闭的文化,建构一种对话的、合作的探究的文化,以确保新课程的顺利推进。
(一)转变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过程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动态性和情境性的特点。同时,课堂教学也是人的生命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生命的发展不仅需要知识、能力的获得与提高,还需要观念、情感、态度、意志等多种要素的协调发展。四因此,要树立生命教育理念,从生命的层次、从动态生成的角度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不应把学生看成是一无所知的被动接受者。看成一味接受教师指令的工具,而要把学生看成是有着鲜明个性、鲜活生命活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知识经验背景。真正把课堂教学视为教师和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把课堂变革为真正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学生各个方面得到和谐、自由、完整的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巴西教育家保罗·佛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交往中,师生都是教学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情感表达方式。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是文化共享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即从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对话和交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相互理解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和赞赏学生,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具体性、独立性,师生之间应该平等的对话与交往,建立一种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理解与关爱,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睛感体验。
(三)变革课堂教学评价
科学有效地课堂教学评价能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使新课程改革目标真正得以落实。教学评价对新型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建立是新课程教学理念能否顺利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能否转化为教学实践和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也是课堂教学精神文化能否成功转型的重要保障。如果包括高考在内的诸种评价不做出实质性的变革,那么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和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美好愿望的实现,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大多是对教师的教的评价,而对学生学的评价较少,其实质就是在评价教师知识传授的水平,这种评价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的教学观的产物,是不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与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课改的推进,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改革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己成为十分急迫的任务。
“品质课堂、卓越学校,二次腾飞展新貌;管理提升、课改深化,育才重铸亮品牌。”
这大气的标语、精心设计的宣传栏、教改标语、班级文化等, 处处让人体会到浓郁的教改氛围。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看得更高更远。历经七十余年酝酿与积淀,成熟而又年轻的高新育才学校今天凭着行知文化底蕴与生本教育思想催生的‘一二七行知课堂’教学模式又蓄势待发……”谈起学校的课改,校长谭晓红如数家珍。2010年9月至今,重庆高新区育才学校加强了顶层设计,注重学习提高,强化教研队伍建设,锐意创新,引导学校将教育科研和课改由随意走向问题,由形式走向内涵,由低效走向高效,由经验走向科学,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立足课堂、顶层设计,走科研兴校之路
课堂教学研究应是学校教育科研的起点,这是由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决定的。
谭校长强调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要求把教科研工作的成果运用到教学实际工作之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科研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培养人才。2011年,学校工作的主题确定为“课改跨越”,确立了以课改树立学校品牌,提升学校形象,发展学校理念的工作思路。
通过前期的学习、调研、思考、决策,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的教改领导集体和课改学术委员会,制定了科学的课改总体实施方案及“品质课堂、卓越学校、现代教育”的课改推进计划,确立了“真学真教,行知合一”的课改核心价值,创建了“立足重庆、辐射西南、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的伟大构想。
专业引领、长远规划,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高端平台
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行教化之业在教师。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素质的学生。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成功,教师是最主要的因素。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构想,实现学校科研兴校的系统设计、专业引领、长远规划以及科学发展,学校不断引入高端技术力量支持,借力发展,使学校课改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的道路。
2011年9月,学校与《中国教师报》合作加入中国名校共同体:与全国课改名校、名家、名师携手,获得了全国知名培训师、资深专家和相关软件等强大而雄厚的技术力量支撑,学校的教育科研和课改工作就此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的道路。
2011年9月底至今,三次请全国知名的专家(胡志民、杨智伟、张兆科、宋彬、李维博、胡超、欧阳海萍、于春祥)和课改名师来校诊断课堂,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现场答疑和微课堂点拨,使教师课改理念起点高、课改实践进步快,大大缩短了课改成长周期,顺利度过磨合期,成功地进入转型期,其过程沉稳而大气,充满活力和希望。
自课改工作开展以来,学校尽力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先后派遣了四批课改骨干人员(领导、教研组长、一线教师)赴课改名校(杜郎口中学、山东昌乐二中等)实地研修取经,研修人员回校后对未去教师进行了二度培训,全面提升了全体教师的课堂操作能力和课改适应能力。
课改让学校焕发生机。“科研促教、科研兴校”成为育才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策略,“课堂教学研究——教师成长之路”已成为老师们的共识。
传承创新,建构独具特色“一二七行知课堂”
育才学校的前身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9年创办的育才小学校。2006年8月迁到现址办学。这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更是一所风华正茂的学校,新旧交替加之重庆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的纵深发展,开启了她新的发展旅程。
翻开育才学校的校史,我们欣喜地看到,育才学校始终站在教改的前沿。自2007年以来,育才学校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科研兴校成为了学校的发展战略。通过对陶行知先生创造理念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挖掘,对当今中国课改新潮进行冷静的审视与分析,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二七行知课堂”教学模式。
(一)一个主题:行知课堂、爱的教育
行知课堂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在新时代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发展,是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挖掘,对课改新潮进行冷静地审视与分析、博采各家之长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
行知课堂倡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和小先生导学的方式,关注着学生的生命状况,使每一个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实践探索中,先行后知,即知即传,主动建构知识能力的体系;同时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中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实现生命的狂欢。
学校秉承陶老“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的教育理念,坚持自爱—施爱—达爱—传爱的准则,让学生在爱的教育中成长,在爱的体验中感悟生活,并学会热爱生活,经营幸福人生。行知课堂因为爱而表现出尊重,因为尊重而充满着活力。
(二)两案导学:预习案、导学案
1. 预习案旨在进行学习定向,激发需要和兴趣,具备必要的背景知识、基础知识,并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尝试与探索,形成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大致思路,对相应的学习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大致的轮廓。
2. 导学案旨在从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需要和规律出发,实践建构性学习活动,提示学习策略和参考思路,提供学习“支架”,解决学习困难,组织自我检测,提高元认知水平,整合学习成果,优化认知结构。
(三)七步教学流程
发现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科学而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博大精深的行知思想,形成了我校行知课堂独特的七步教学流程:预习反馈—目标呈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拨—目标检测—拓展升华。
课堂教学七环节模式
伴随着思想观念的变化,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课堂行为、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学习成绩和素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流程上坚决落实“10+30”,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可点评、指导和重难点知识的点拨评价总结,只占用10分钟,从时间上保证课堂教学以生为本。
(2)为了更好地践行生本教育,我们特别注重建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打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文化氛围,建构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体系,强化学生的独学、对学、组研的意识,从形式上保证课堂教学以生为本。
(3)课堂上特别关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投入度,要求全部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每人都有明确具体事做(听讲、看书、记录、做题,读、背、讨论、板书等,无没事可做的)。从活动上,保证课堂教学以生为本。
(4)我们特别注重学生多方面才能的展示,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踊跃发言。要求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展示,要给学生留出空间,教师点拨站位以侧位为主,课堂教学精心设置展点,不能出现无效展示与随意展示,展示者要位于焦点处面向全体,从空间上课堂教学以生为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课改给我校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思想上和实践上的收获,还有更多的惊喜!课堂改革,老师们改变了教学方法,学生们改变了学习方法。学生们兴趣盎然,主动求知,学起来更轻松了,学习成绩也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真教育;生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120-02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小学教育,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近几年来,湖北省洪湖市第二小学(下文简称“我校”)用真教育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师爱教育理念,创新常规管理,夯实校本研训,打造生本课堂,努力探索“和谐教育”特色学校发展之路。
一、抓常规,立标建模稳中求进
真教育首先要求教师有责任心。责任心能使教师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服务。教师的责任心落到实处,就是要在课堂上以生为本,开展好教育教学活动,而打造生本课堂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校按照生本课堂标准,建立了落实新课标的常规管理模式。
1. 集体备课精品化
精品备课方案的核心思想是把每一堂课都变成精品课,本着分层管理、因人而异、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彰显个性,二次备课;梳理思路,教学反思”的程序进行,形成了《洪湖市第二小学集体备课导学电子教案》,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二次备课。对于如何二次备课,我们制定了《洪湖市第二小学备课评价细则》,建立了非常明确的模式。二次备课模式即:一标(标记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及有比较性、典型性等内容,此内容反映在教师教本上);二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三改(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改正主教案中不适应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四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参考教案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2. 教学反思模式化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要求教师在撰写教学反思时必须言之有物,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并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反思撰写模式,即:一写成功之处(写课堂上成功的方面);二写不足之处(深刻剖析课堂上疏漏失误的地方);三写教学机智(写课堂上因偶发事件产生的灵感);四写学生创新(将课堂上学生独特见解、师生精彩对话和互动记录下来);五写“学生学情”(围绕教学中全体学生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来记录)。
3. 巡堂督查常态化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注重过程督查和阶段考核,建立了《洪湖市第二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常规》制度,狠抓了“七个一”的规定动作,即:每学期初一次教学工作布置会,师的思想和行动,明晰本学期教学教研工作的重点及具体内容;每学期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分析报告会,教导处、年级组、备课组、班级、教师各层面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每学期一次开门评教活动,期中考试后召开全校学生家长会,广泛征求家长意见;每月一次备教批辅常规检查;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周一为行政推门听课时间,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各推门听课2节;每日一次课堂教学巡堂,严格落实洪湖市教体局颁布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五必须”要求,做到对巡堂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提出改进意见。我们新编了《洪湖市第二小学教师教学工作手册》,通过设置目标任务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如教学计划、备课、作业批改、听评课、校内外公开课、论文及课题研究、校本教研出勤、期末检测质量分析等都有详细具体的任务目标和量化评分标准,最终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有效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做培训,学标用模进中求真
课程改革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师固有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不言而喻。要使教师尽快适应课改、学标用模,校本研训不失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1. 开展教师达标培训
教师班班通应用、教学语言、教学评价、教学应急处理是教学的基本功。近年来,由于教师老龄化,教育新技术的应用成为我校老教师的“短板”,如何补齐短板、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校本培训的当务之急。我们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邀请市电教馆专家到学校给老教进行班班通应用能力专题培训,培训后进行了过关考核,要求全校每一名教师都能熟练使用班班通教学。同时,我们还组织了全校教师参加网络操作技能比赛活动,通过设定网络技术操作程序,考核教师网络应用水平,以巩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达标培训,全校教师运用班班通和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2. 组织教师学标用模
每学期初,各科教师在教导处的安排下参加“相约新课标新理念”年组教师论坛活动,观看教学光盘,学大纲,学目标,通研教材, 各学科教师在学期初对任教学科有了全面的把握,以便进行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了能够运用合适的教学法体现教学内容,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我校加强了同学科集体备课,即“共磨一节课” 活动。具体做法是:对本学段或学科内容统筹安排,确定某一单元或某一课时后,各备课组人员同时对同一内容进行备课,然后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汇总交流,每一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设计意见。这样每一位老师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思路,达到“资源共同享”。同时,同一课的不同构思又为教师扩展了思路,教师从中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设计,并适当进行调整,应用于教学实际中,进而带动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提升。我们把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在共磨一节课的优秀教学设计收录整理成《洪湖市第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作为后期课堂教学研究的参考资料。
3. 号召教师晒课评课
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契机。通过组织观课、评课活动,使教师认识到个人课堂教学水平与立标课的差距,在课后反思中明确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和主要特点,并自觉学标,注重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调控与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号召每一名教师上一堂优质课,通过年级组、学科组、教导处层层讲课、评课、晒课、推荐把关,由W校评选优课上报展示,既激发了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又有效提升了我校优课的评选水平。我校被评为全市语文教学能手、全省录像课一等奖获得者、优秀青年教师的惠莉便是在晒课活动中成长起来的。
三、搞课改,达标脱模真中求新
课堂是教师实践真教育的主阵地,是体现教师综合素质的舞台。为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立足课堂进行了积极探索,尝试了“生本课堂”教学的优化构建。
1.“生本课堂”班内“走组”
课堂跨界,指打破固定的班组界限,充分相信学生,实现班内“走组”,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此,我们建立了“生本课堂模式”:第一步,让学生个人或与同伴先学,完成前置性作业。第二步,组内交流,教师辅导。组内交流时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要注意调控学生的交流讨论,避免学生借讨论讲无关的内容,使得讨论流于形式;老师要给予适当的辅导。第三步,小组间展示、师生互动点评。小组间展示,既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分享,又是解决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和疑问;师生互动点评,让学生学会聆听,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加以学习,分析别人的缺点,给予纠正。在生本课堂中,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都得以维持和增强。
2.“校本课程”校内“走班”
课程跨界,指打破学科和班级界限,以课程整合为策略开展教育活动。2016年秋季,我校启动了每周四下午半天的跨界校本课程,实行校内师生“走班”,最大限度地优化了学校教学资源,着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跨界校本课程从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重生活的视角进行思考和整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学科拓展、体育、艺术、益智、人文素养5大类别的14门课程,共17个班。学校教师自主研发了《剪之韵》《编出精彩》《快乐足球》等14门校本课程教材。这些课程犹如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营养均衡、风味独具的菜点,渐渐凝练出学校“创造与个性共生”的课程文化,全体教师借跨界思维碰撞出跨学科视野下的崭新洞见,呈现出师生成长的新气象,让学校教育改革逐步从课堂走向课程,从教学走向教育。
一、精心准备,做到课堂有序
准备,不等同于写好教案。首先应认真学习《课标》、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具体实际,确定适合于实际情况的本节课的具体目标。第二,搜集、选择好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除课本内容外,确定还有哪些教学用具、资料,实例、应用、故事等能为实现本节教学目标服务,还要用到哪些相关知识。第三,选择教学、学习方式方法。计划用什么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哪些内容由学生自主或合作探究。教师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可提出哪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预计在学生讨论发言中,将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如何引导和规范。最后,书写教案。教案要层次清晰、实用,不搞形式主义。它主要反映教学过程中的总体规划和程序,反映在各部分具体实施中,教师头脑中未能明确记忆的东西,从而起到纲要、提示的作用,而不是知识的罗列,也不是详细的课堂实录。有时教案写的复杂、细致,反倒使课堂呆板、低效。只有周密计划、胸怀全局、精心组织,才能使课堂紧而有序,活而不乱。
二、创设环境,使学生充分展示和发挥
教育绝不是培养划一人才和服从者,而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学习环境的创设,不是设下种种圈套让学生去钻,从而完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我们要利用教学计划和资源,给学生学习创造宽松、和谐、公平、民主的气氛,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给每个学生制造语言(回答、提问、表述、阅读)、行为(合作、讨论、探究、实践)、思考(分析、抽象、归纳、总结)的机会、条件和时间。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差异。针对教学中的具体情况,可采取学生演示、演讲、讲解、回答、互答、全体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调动,让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和特长都尽可能的得到发挥和展示。
三、利用教学资源,引导自主学习,注重能力提高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纲要》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化到学会学习,是一个重大的飞跃。在很长时期,我们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也就是学会了很多知识,会参加卷面考试,但不爱学习,不会学习,不敢探究,缺乏创新精神、动手实践和应用能力。因此,课程改革要重点突出“过程、方法”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的高涨,对今后的教学、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每个学生都有承担责任、任务、研究探索的需求,学生自主探究成功的喜悦,必将使其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倍增。所以,根据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都应当力争让学生去处理。能够让学生自学的就让他们自学;需要用生活经验去探究和实践的,可提前准备材料,采用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教师示范、指导和规范,使学生经历学习、探究过程,充分体验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搜集证据,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同时,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四、做好评价,激活学习气氛
评价,除了甄别作用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更要注重发挥其具有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任何人都有希望别人认可的需要,评价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气氛,关系着学生自主参与行为的调动。我们应该运用“成功教育”思想,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注意发现学生各个方面(行为、态度、积极性、学习收获等)的闪光点,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点滴成绩,及时实施激励性多元、多样化的评价。
课堂内一般以口头语言评价方式为主,也可辅助将评价按等级,用符号简单记录,应有自评和互评(同学评、教师评)穿插、结合,充分肯定学生成功之处,同时在不伤害自信心的前提下,分析其欠缺,这样才能趋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获得进步。根据实际,在教师及时调控的情况下,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探索解决问题,讲出自己的收获、体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观点。虽然已有教案设计,但教案只是一种设想和预测,我们不能只束缚于教材、教案之中,一味追求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的知识量的大小,从而限制了学生拓展性思维的开发。如果计划的任务没完成,但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的讨论等,对其思维发展和成长有足够的价值,都应鼓励其进行下去。这样,达到生成性目标是完全值得的,如此长期坚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英语教学;教学情境;评价情感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199-01
1 情感教育内涵
2003年英国沃里克大学国际教育研讨会上,各国教育专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情绪。它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关注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身心愉悦,更为重要的是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的效果,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是情感教育的核心”。卢家楣教授在《情感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更为具体地指出,“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从以上专家对情感教育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情感教育更为完整,它着重从知情交融的教学活动中的“情感”角度来分析教学现象,告诫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回避、抽离情感层面,而应该把认知和情感统一起来。
2 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课堂的探索与运用
2.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缩短师生距离感,开展平等对话,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同营造民主、和谐、融洽、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也是培养学生社会情感的重要载体。教学氛围是一种隐性教育。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民主、和谐、融洽、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够进一步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变“厌学”为“愿学”。那么如何去谐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罗杰斯认为,“能否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首先取决于教师行为,即取决于他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1)“关心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石”教师应具有关怀品质,要懂得关心、理解、认同、尊重、友情和信任学生。
“具有关怀品质的教师,他们关注的目光不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指向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自我观念,坚持他们的学业努力和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各个方面。”具体来说,一个具有关怀品质的教师,就是能关心、爱护、尊重、理解、赏识、信任学生,并且懂得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这样的关怀虽然并没有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友善态度,对个人的关心及人际间合作的教育风格,对学生的智力行为会产生大量积极肯定的影响。而做好一个具有关怀品质教师的关键在于,应特别注意让那些存在差异的学生获得多元的价值肯定,让“沉默的大多数”不要放弃自我,因为这些学生都更需要教师对他们抱持教育责任和生命关怀,更需要为他们创设在交往语境中积极感受自我的机会,满足其自尊需要,使之成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达到降低他们的焦虑,消除其情感障碍的目的,最终增强他们的自信,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感。
(2)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创轻松、愉快课堂。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学习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可见,就英语学习来说,是否有兴趣是影响英语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游戏、猜谜、幽默法,适当的竞争、绕口令等多种教学方式和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来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合作意识,使学生“互学”,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态度。
合作精神是培养情感态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合作性学习,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可增强课堂凝聚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频繁交流,形成了合作气氛,从而获得交际的乐趣。所以,在英语课堂中,适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小组对话、小组讨论、小组表演skit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当好设计者、组织者、鼓励者和评价者的多重身份。
2.2 对教学资源的情感性处理
内尔・诺斯丁认为“每一个伟大胜利的作品都同时是对人类情感与智慧的探索,都包含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我们应该让这些存在主义的思考与情感教育启迪我们”。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音像、电视、网络等各种载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善于挖掘真实事例所蕴含的有价值的情感因素,将其生成情感教育的资源。因为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因真实而令人信服,是最具有亲和力的情感教育资源,也更具有号召力。这就要求教师,对生活、对人生抱持一种积极热忱的态度,关心社会,认真感受,充分展示其中的显性情感因素,仔细挖掘其中的隐性情感因素,努力诱发悟性情感因素,并对不含情感因素的内容赋予其适当的情感色彩。这样一来,势必可以拓展情感教育的渠道,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精神成长。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阅读“she said heIping 0thers changed her life”说的是几个北京大学的毕业去甘肃偏远乡村当志愿教师的故事,我给学生讲了现实生活中,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故事,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并表示要好好学习,将来也为乡村教育的建设做贡献。
2.3 构建与情感教学相匹配的学习评价
(1)认知评价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相结合。
长期以来,由于情感因索的忽视,很多英语教师在评价时,缺乏情感交流,对学生的情感需要基本上不考虑,因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大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从情感维度着手,对教学评价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优化,使学生得到认知反馈的同时,也感受到情感上的影响,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关键词活的教育 课堂教学 效率提高 开放思维
“学生是活的人,要施以活的教育!”但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被老师“禁锢”在固定的模式和套路里,原本的问答形式逐渐变为问记模式。在“活的课堂”上只有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尊重,充分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才会敢想、敢干、敢探、敢玩,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情趣,富于生命的精彩。
一、敢想,让思维“活”起来
在教《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我问学生,怎样使橡皮泥浮起来? 学生畅所欲言:做成船的形状、把它放在木块上、系在气球上……各种各样的答案,打开了孩子禁锢的思维,智慧的火花开始碰撞。
“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没有思维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在这些课例里,我鼓励学生思考。因为解放了他们的头脑,体会到了“想”的快乐,所以学生愿意想,同时因为经常想,所以也能想,课堂效率就会提高。
二、敢干,让小手“活”起来
“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解放学生的双手, 就要让他们去做、去干。”“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课本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习惯于形象性思维,教师要更多的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知识,增长能力。
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当一回“小农民”,尝试种植蚕豆、油菜,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动手、观察、合作、交流。我读了学生的种植日记,日记记录了他们的劳动过程,还有他们的喜悦、期待、惊讶、伤心、激动、收获……内容生动、丰富,不再是干巴巴的。实践证明,少年儿童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一双能够创造未来的手,我们要让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知识的发现过程,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敢探,让眼睛“活”起来
达尔文在被问到他为什么能取得伟大成就时,说:“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凡是能让学生感知的就尽量让学生动眼去观察”,要“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能看”。因此,在教学《养蚕》这一单元时,我和学生一起观察蚕卵,了解它的颜色、形状、大小,一起发现它孵化的条件;我带着学生观察蚁蚕,芝麻大小的蚁蚕难倒了学生,于是我们借助放大镜看清它身体结构、观察它如何吃桑叶、了解它是如何让移动身体的。学生的汇报让我无比惊讶,他们不仅用语言告诉我自己的小发现,还尝试用动作模拟,用图画还原,看着一双双兴奋地眼睛、一只只高举的小手,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与平时课堂内干巴巴的讲解和回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学生走出常规课堂,进入到活性课堂中,让学生的眼睛学会观察,从而拓展视野,锻炼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敢说,让嘴巴“活”起来
“小孩子有问题要允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但中国人一般习惯是不许多话;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在科学课堂上,我通过创设情景,让孩子大胆质疑提问,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消失了的恐龙》一课给我们介绍了几种不同的恐龙,为了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我设计了一个“恐龙图片展览”活动。让孩子做解说员,当一个孩子解说时,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考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解放学生的嘴,使他能谈,让他有机会谈。在“恐龙图片展”上, 同学们有的惊讶于恐龙种类的繁多,有的惊讶于恐龙形态的怪异……而解说员更是滔滔不绝,绘声绘色。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表情和言语可以看出这堂课给他们带来的身心快乐。
五、敢玩,让身体“活”起来
“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 商,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教师要学会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在《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一课中,我选用生活中的俗语导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无心插柳柳成阴”,贴近孩子的语言一下子让孩子的积极性提高了。为了让孩子主动学习,我设计了动脑和动手活动,调动孩子全身。“你有没有兴趣用营养繁殖的方式亲手培育一株植物?”“你们能不能在种植的时候开展一项感兴趣的科学研究呢?”一个个问题引导着学生想学、乐学,学生在课堂中全心投入,在探究活动中收获快乐。也正是因为解放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他们学得轻松、愉快。
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解放孩子的思维、小手、眼睛、嘴巴和身体,我们的课堂才会真的“活”起来!
参考文献:
[1]曲艳杰.谈“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