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子产品技术范文

电子产品技术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2: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电子产品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电子产品技术

篇1

所谓电子产品的兼容,实际上是指电子产品自身在工作环境下能否正常进行工作运转,与此同时还不会对其所处环境中的其他电子产品造成干扰,即一方面电子产品在进行正常工作时,其所产生的电磁干扰不会对其工作环境中的其他电子设备产生干扰,影响它们进行正常工作,造成损害并且造成的影响要保持在一定值的范围之内(即对其他电子设备产生影响的限值);另一方面是电子产品自身要对所处的工作环境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不会受到所处工作环境中的其他电子设备所产生的电磁的干扰而无法进行正常工作或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也就是指电子产品应具备电磁敏感性能力。 

2 电磁兼容的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对电磁兼容的不断认知,对电磁兼容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电磁兼容所涉及到的领域日益扩大,而今电磁兼容所产生的影响已不仅仅只是电子产品设备本身,由于电子产品自身内部结构发展得愈加袖珍与复杂,电磁兼容问题也就愈加重要,例如受电磁干扰,收音机无法收听广播、某些电子设备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丢失、一些医用电子设备工作失常、引发起爆装置使之发生爆炸、工业过程的某项控制功能完全失效等,电磁干扰或其产生的辐射还可以使生物体自身发生某些微妙的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这些干扰与扰的电磁问题,对电子产品电磁兼容问题进行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3 电磁兼容检测的必要性 

3.1 使其工作性能更加可靠 

电磁兼容性是指电子产品可以在所处的工作环境中能够持续进行或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既不会干扰所在工作环境中的其他电子设备,又不会受到此环境中其他电子设备的干扰。而电磁干扰是指电子产品在进行工作时产生的有害电磁变化,这种有害电磁变化不仅会破坏电子产品的正常运行状态,甚至还会对电子产品自身产生一定的损害,而这种带有损伤性质的干扰同样也会影响其所处工作环境中的其他电子设备,并给其造成损伤或损坏,也就是说,电磁干扰不仅仅可以造成自伤,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对外伤害。正因为如此,电子产品设备的电磁兼容技术的提高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它要求电子产品不仅要预防并阻止或尽量减小其受周围其他电子产品设备电磁干扰的可能性,而且自身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同时也要求电子产品设备自身不会或尽可能较小地对周围其他电子产品设备产生电磁干扰,即使有干扰,其干扰的程度也不得使其他电子设备无法进行正常工作或损坏,即电子产品设备必须具有抗干扰性能。 

3.2 与国际接轨 

提高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性能,对其进行电磁兼容检测,是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必要条件,这样便于我国电子产品迅速走向国际市场。现在对电磁兼容的检测方式进行了较好的改良,已从对电子产品出现问题之后的处理转变为在其出厂之前先对其进行检测分析,然后再对其进行相应的电磁兼容性能的改良设计,而目前对于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性检测的达标认证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国家认可的范围,已经发展到全球的国际性的认可标准,这就使得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的地位处在与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一样重要的地位。 

3.3 使人身和特殊材料得到安全 

电磁波的干扰如果与其他电路发生感应耦合,尤其是电爆装置,这种干扰就会变得十分可怕,它可以干扰到电爆装置的控制电路,在与之发生电路的感应耦合之后,会形成干扰电流,引起电爆装置引爆而发生爆炸。为此,GJB786中规定,电引爆器自身导线上的电磁干扰感应电流和电压必须小于自身的最大不发火电流和电压的15%;电子产品所产生的电磁干扰辐射量,其连续波的平均功率密度不允许超过4MW/cm2,而其脉冲波的规定要求是平均功率密度不允许超过2MW/cm2。 

3.4 现在与未来战争的需要 

电磁不仅仅可以是干扰源,同样还可以受到其他的干扰而被破坏和摧毁。以核武器的爆炸为例,当发生核爆炸时,其产生的电磁脉冲的威力是巨大的,其会以光速向外进行辐射形式的传播,而当这种电磁脉冲去作用于电子产品设备时,轻则可以造成电子产品设备自身功能的恶化,重则可以造成其自身电路元器件损坏,甚至是报废。而在当下,利用类似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而制成的电磁脉冲弹武器,同样可以对所攻击的电子产品设备构成致命威胁。电磁兼容性检测和设计是可以对抗这种威胁的最基础的技术,它可以使得电子产品对于类似电磁辐射类的新型武器具有一定的抗击能力。 

4 电磁兼容检测技术分析 

4.1 电源电磁兼容检测 

对电源进行电磁兼容检测技术分析,可使其控制能力得到较好的性能检测。当电源被其工作环境中的电磁或其他电子设备干扰时,看其是否会出现被损坏或者是性能降低等情况,检测的项目是浪涌电压抗扰度,这种试验方法主要是对电源线施加浪涌波形的电压,并对电源线的外壳也施加同等的波形电压,这样可以看出其电源线在受干扰时是否会发生毁坏,而在正常的有外壳的工作情况下是否也会受到干扰而发生工作状态不良或是毁坏。一旦发生电源线瞬间被击穿的现象时,说明电路装置中的滤波器型号不符或者输入端的滤波器耐受能力不够,也有可能是滤波器没有被加入到电子产品中。 

4.2 辐射检测 

这种检测要了解电子产品在进行正常工作时是否产生了电磁辐射,或者说其产生的电磁辐射是否会对其工作环境中的人类或其他电子设备造成影响或危害。检测所用的设备比较简单,也是比较安全的方式,使用处于AM频道的收音机,通过对电磁干扰收音机发出的噪音进行辨别。此种方法可以对手机和计算机进行相关的检测,对计算机的显示进行检测时,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12V/m的限制。 

4.3 对外磁干扰检测 

此检测主要是要了解所生产的电子产品是否具有一定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以及在一定程度的电磁干扰下是否会受到影响,甚至是损坏。通过射频电磁场干扰产生的辐射对其进行试验检测与分析,测试的一般方法是将电子产品置于黑暗的空间中并让其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随后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干扰,此干扰要在电子产品能够允许承受的范围之内,并保证此干扰可以持续进行一段时间,观察进行干扰期间电子产品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范围之中。倘若期间出现问题,要对产品设计进行适当的改造,而电子产品内部重要元件或较敏感的元件都应进行有效隔离处理,并采取有效的抗干扰措施。 

篇2

【关键词】电磁屏蔽;屏蔽材料;屏蔽原则

作为电磁常识,有电就有磁,有磁则有电,两者是具有伴随性质的。而电磁屏蔽技术同样也就涉及了电场屏蔽、磁场屏蔽和电磁波屏蔽三种展开,而屏蔽的目的只有两种:(1)限制电磁场向外辐射,不干扰其他电子产品的正常工作;(2)抵御外部电磁场对自身的干扰,防止自身由于电磁干扰而功能紊乱。电磁屏蔽离不开屏蔽体,屏蔽体主要是对来自电子元器件、电路、导线、系统等的电磁干扰进行能量吸收、反射和抵消的一种材料或介质。影响屏蔽体屏蔽效果的有两个因素:(1)整个屏蔽体表面是连续导电的;(2)不能有直接贯穿屏蔽体的导体。

1屏蔽体的选择

屏蔽方式及屏蔽材料的选择则需要按照屏蔽原理和屏蔽效能分为电场屏蔽、磁场屏蔽和电磁波屏蔽。其不同类型的干扰“场”选择的屏蔽体也不一样,屏蔽方法和要求也不同。下面针对各种“场”的屏蔽提选择做出解释:

1.1电场屏蔽

此种情况主要是屏蔽由于元器件间或设备见得电容耦合而产生的干扰,通过减小分布电容来减小静电荷的凝聚,从而提高屏蔽效果。针对此种干扰宜选用电的良导体做屏蔽体,用料厚度无要求,只需要满足机械强度即可,但屏蔽体最好的结构形态为全封闭式。当然,实际工作中的特殊应用场景不允许进行全封闭设计,有走线孔或贴合缝的存在,遇到此类工作应尽可能小地开孔、留缝,也可以在孔、缝处加上滤波处理或填充屏蔽材料的处理工艺,以减小电场干扰的路径。屏蔽体最好选择直接接地。

1.2磁场屏蔽

此种情况主要是屏蔽由于磁场耦合而产生的对设备的干扰。主要利用高导磁率材料对磁能进行吸收或反射,从而使被屏蔽体不受磁场的干扰影响。针对此种干扰,可以选用具有一定厚度的良导体材料做屏蔽体。磁场屏蔽又有低频和射频之分,低频磁信号主要利用有一定厚度的导磁率高的材料吸收干扰信号,但导磁率高的材料通常导电性能差,这样就无法发射磁干扰。因此,在高导磁率材料的表面加涂一层高导电涂层用于反射磁干扰。一般选还用铁、硅钢片制作屏蔽体,其结构一般采用筒状、柱状等设计结构,同时,最好直接接地以防止电场感应。

1.3电磁波屏蔽

此种情况主要消除电磁波信号干扰而产生的影响。主要利用具有一定厚度的良导体制作,以抑制其磁场分布。在高频情况下,厚度要易于满足要求,是电磁波透入的深度达到最小。一般由铝、银、钢等材料制作。主要作用是吸收、反射电磁波,阻止其在空间内传播,从而抑制干扰信号对设备的影响。其结构一般采用板状、筒状、柱状等设计结构。

2屏蔽体的完整性设计

现实工作中,一个电子产品不可能完全与外界隔绝。因此,实际的屏蔽体是一个不完整的结构,为保证屏蔽效果则需要尽量减小过线孔、通风孔、板缝等。由于电缆线走线出入引起的穿透使屏蔽效能下降可以采用滤波的方法加以抑制。孔缝对屏蔽效果的影响力:(1)由于缝隙影响屏蔽体的连续导电性,使其不能成为一个电等为体,表面的感应电荷不能从接地线漏走;(2)在低频磁场干扰中,由于孔缝增加了沿磁力方向的磁阻,降低了屏蔽体对磁场的分流作用;(3)在高频磁场和电磁波的良导体屏蔽中,孔缝也抑制屏蔽体感应涡流,使磁场和电磁波穿过孔缝进入屏蔽体内,影响屏蔽效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孔缝的形式及方向,尽量减少对屏蔽体屏蔽性能的影响。使干扰信号能在屏蔽体中均匀分布,保证消除干扰的影响。电磁波通过孔缝取决于尺寸大小,当孔缝尺寸大于电磁波波长的1/20时,电磁波就可以穿过屏蔽体,当大于波长的一半时,就可以毫无衰减地穿过。因此,要尽量减小孔缝尺寸,做到小于电磁波波长的1/20为最佳。

3常见的屏蔽材料

金属丝网:用金属丝绕制而成的屏蔽材料;簧片:用片状金属成型制作的屏蔽材料,一般为C型、锯齿形;波导通风板:蜂窝状得通风板,利用截止波导原理实现屏蔽的一种屏蔽材料;屏蔽玻璃:内层填附一层金属丝网的玻璃。导电橡胶:在橡胶中加入金属颗粒、金属丝或粉末的屏蔽材料;导电布:填充金属颗粒和粉末的纤维制层的屏蔽材料;屏蔽体的应用:屏蔽体在实际运用中一般是多层屏蔽和薄膜屏蔽技术两种使用方法。多层屏蔽技术对电场和磁场的干扰信号都有较好的防护,适用于以反射为主的屏蔽场合。屏蔽体的层次排布可以形成多次反射,比单层屏蔽产生的效果更好。使用时,不同层次的屏蔽体之间应当用非导电介质隔开,切不可有电气上的练接。不同层次的屏蔽体也要选择不同材料制作,靠近磁场内干扰源的屏蔽层宜采用高导电率的材料制作,提供良好的电场屏蔽,消弱部分磁场强度,使第二层不至于发生磁饱和现象。远离干扰源的屏蔽层采用高导磁率材料制作,以消除磁场影响。多层次屏蔽体共同作用达到最佳的屏蔽效果。薄膜屏蔽经常应用的是薄金属涂层或粘贴金属箔的方式。在产品的布局中有上下结构或左右结构的隔板上,可以在隔板上进行屏蔽材料的喷涂处理,这样既不影响原有结构外观,又能做屏蔽干扰之用。

4综述

电子产品的电磁干扰设计要从屏蔽、接地、其他抑制干扰方法3个方面开展,干扰源的性质确定尤为重要、干扰源的频率、强度等都是屏蔽技术中首先需要明确的,只有从设计、结构、工艺方面密切合作,从电磁干扰发生的源头分析来解决干扰问题,从而实现电子产品的电磁屏蔽。

参考文献

[1]刘顺华,刘军民,董星龙等.电磁波屏蔽及吸波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陈赟,李艳茹,张红胜.基于Zns金属网栅制作工艺的改进[J].中国光学,2014,7(01):131-136.

[3]郎为民等译.CELOZZIS,ARANEOR,LOVATG[意].电磁屏蔽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词】智能化;电子产品;单片机技术;应用细节

随着时代的进步,有关单片机技术开始愈发成熟,不管是在民众生活,或是自动化控制、智能化仪表与通讯交流等项目之中,都得以全方位贯穿沿用。如此一来,有关智能化电子产品的开发实践思路便出现持续拓宽的趋势,为后续我国更加多元的智能化电子产品应用,以及开发,奠定了基础。至于智能化电子产品之中单片机技术的科学妥善性应用要点,将具体如后续所阐述。

1电动机节能控制方面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流程之中,发挥深刻支持作用的莫过于电动机,不过电动机具体运行期间,往往会令整个机器维持在轻载或是变动负载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通常会低于60%的额定负载,由于实际运行效率不高,在生产力未能改善的前提条件下,消耗相对较多的电能,在此类条件下,涉及节能控制技术开始引起特定行业的集中化关注。需要注意的是,电动机想要赢得愈加理想化的节能效果,就必须保证结合不同场合特征附加必要的节能控制装置,但是这类装置开发设计起来极为繁琐。面对此类状况,有关技术人员可以考虑将单片机技术贯穿融入到电动机节能控制装置设计项目之内,现阶段应用最为普遍的莫过于由三端双向可控硅三相调压电路,这类单片机节能控制器的节能原理主要表现为:电动机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同步滋生出定子和转子铜损、铁损与机械损耗等问题,至于其余基础性的损耗都会和电动机运行过程中的电压、电流的平方比维持正比关系,这样一来,便能够借助电动机绕组端端电压降低的途径,令电动机在轻载或是空载运行环节中,适当缩减对电能的消耗并赢得理想化的应用实效。

2人际语言交流方面的设计应用

在现阶段人机语声通讯项目之中,始终占据核心部分的便是语言合成技术,特别是在电子技术持续革新延展之后,各种创新型的集成电路便得以设计应用,同步状况下令结构简易、性价比高的语音处理芯片接连衍生,但是与之相互冲突的是,这部分芯片通常智能化功能不是很强,特别是部分相对简易的芯片只可以进行简单地语音播放,应用范畴和实效基本达到预设效果。在现阶段智能化语言开发活动之中,部分科研人员借助单片机技术针对电子闹钟语言自动报时功能加以改良修缮期间,也令当中单片机的人际语言互动技术得以全方位突破。

2.1软件开发方面

在应用语言合成技术期间,应用较为宽泛且效果理想的语言合成技术便是波形编码,而当中的单片机在定时计数或是接收有关需求期间,会同步针对EPROM内部的语言数据编码加以压缩固化处理,尤其是应用场景变化之后,单片机便可以保证依照各类实况完成自动化组合任务,换句话说,就是配合各式各样的编码语音数据针对语音实施智能化应用控制。对应的电路工作原理表现为:依照实际应用场景内部的当前计时值,将EPROM内部的有关语音数字信号取出和解码组合之后,输送到单片机PI口作为D/A变换,之后配合平滑滤波与功放功能将报时语音加以还原。事实证明,这类报时语音功能拥有着较强的智能化特征,基于闹钟报时过程中涉及的词汇数量较少,有关工作人员有必要持续加大对语音合成质量的关注度,在针对系统内部保留的语音数据,以及有关数字音节加以调试期间,因为语音报时信号的差异化,使得调用的语音数据不尽相同,尤其是在进行不同类型语音请求接收的环节中,可以保证利用特殊的组合模式将解码贯穿至单片机内部,之后进行相应地变化与输出处理。

2.2硬件设计方面

硬件设计期间需要保证秉承制作成本数量缩减、降低使用,以及有效布局等规范性原则前提下,令CPU实际运行时间得以持续缩减,为后续电子产品实际应用效率提升,和能耗降低等目标贯彻,奠定基础。在具体沿用期间,需要依照有关电力产品的功能特性和电池供应要求等,及时选取能耗不高的芯片加以推广应用,一旦说电子产品不须运行时就会转入到待机状态之上。而在想要发挥报时功能的前提条件下,就可以考虑及时进行对应线路的电源接通。而在这类状况之下,静态工作电源会下降到一类理想化的状态之上,这样一来,即便是沿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见的电池,也可以达到播报闹钟将近一个月左右的供电需求。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芯片应用数量减少来达到整体设计成本降低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将数据、程序存储器融合,保证令这部分芯片得到全方位推广应用。而在此类设计活动组织期间,有关工作人员只须针对单片机的节电运行模式加以革新调试前提下,在硬件设置电子开关即可。事实证明,这类控制方法可以保证充分应用CPU当中的定时器基础上,适当缩减软件定时计数的频率。

3仪表仪器开发设计中的应用

仪表仪器的智能化改革设计质量,将直接映射出我国综合化的制造实力,特别是在现阶段仪表仪器设计层面,可以考虑贯穿融入单片机技术,基于这类技术的高集成化、小体积、可靠性等功能特征支持,使得仪器仪表制造开始朝着数字和智能化方向过渡扭转前提下,大幅度提升特定仪器的性能水准。如在单片机贯穿融入至工业生产数据收集整合仪器内之后,可以保证持续缩小这类仪器体积的前提下,合理改善数据检测结果的精确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智能化电子产品之中贯穿融入单片机技术已然是势在必行,主要原因就是这部分单片机时刻保留体积小、集成性与可靠性较高等优势特征,能够保证顺利改善有关电子产品的性价比与整体功能性。如在智能化语音合成活动之中应用,可以顺利推动通讯和交通系统的可持续改革发展进程。归结来讲,单片机目前开始朝着节能减排和控制稳定性等方向过渡扭转,相信在单片机技术持续性改良修缮之后,势必会令节能控制等诸多领域赢得更加理想化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孙光.试论单片机在“智能化”电子产品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14(01):114-125.

[2]金玉兵.“智能化”电子产品中单片机技术的应用分析[J].电子制作,2014,23(11):167-180.

篇4

关键词:电子;产品;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F25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7-0000-03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ProductsPublic Technology Service Platform

Wan Minggang,Gou Bo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 Jilin Province,Changchun130000,China)

Abstract:This platform is the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exchange of data storage technology,data retrieval,control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to build the"public technical service platform for electronic products in Jilin Province".The platform is able to ensure that collected information about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terprises in the province,included in the platform database and offers standard query to enterprise platform,companies demand support platform,expert support platform,resource libraries,enterprise marketing services platform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terprises in Jilin provinc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achieve the goal of resource information sharing.

Keywords:Electronic;Product;Information;Platform

一、引言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目前,省内多家电子产品企业已经对建设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出需求,从技术角度来看,可以对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行统一建设,既可以节约资金,同时也可以提高平台的规范性和可扩展性。

在上述大背景下,计划建设“省内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帮助省内电子相关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在建设通用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与技术支撑,为本地的相关企业提供国内一流、收费合理的专业技术服务,促进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物流的良性流动,推动省内相关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建设,有效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创新活力,帮助企业缩短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提高科研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本项目的内容

本项目建成七个平台,即电子成果库、企业需求支撑平台、专家和专业人才支撑平台、资源库、标准查询平台、企业市场服务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运用portal系统,电子商务技术,工作流管理技术,SQL SERVER的数据仓库(各种科技成果库)及数据挖掘技术,企业问题专家分析内容管理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全文检索技术,视频存储及网络传输技术等整合运用,建成的省内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包括如下子平台及功能模块:

(一)电子成果展示平台

本平台搜集已有的科研成果、专利发明、论文,并按照分类的方式,分别组织成论文、科研成果库;拟孵化推荐成果库,拟转让成果库,专利发明成果库,拟转化成果信息库。

(二)企业需求支撑平台

本平台为电子企业运行和发展服务,由四个信息库构成。分别为企业技术需求库、企业疑难问题库、企业人才需求库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库。

(三)专家和专业人才支撑平台

针对当前科研专家与电子企业脱节严重而设立的科技工程专家库,将各专家及有志向为电子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科技工作者的全部信息入库,同时将为省内的电子企业建立一个企业库,根据需要组织专家深入电子企业,为电子企业实现低成本、高回报的技术改造,使电子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资源库

收录电子信息专业应用软件,如CAD、CAM软件;数据库等,为企业提供软件服务,并组织有经验的培训师对不同需求的人员进行培训。建立电子企业商务论坛,为企业家、各类专家和社会公众提供开展专业课题讨论、热点问题探讨,并供求信息的场所;收集高校、科研院所的检测、检验仪器、设备等,为企业提供服务。

(五)标准查询平台

科技成果展示平台主要是电子行业标准化信息服务,即面向全省各企事业单位开展以标准、检测、计量、认证等科研力量为技术依托的电子标准化信息服务。

(六)企业市场服务平台

企业市场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产品,即项目招标库、电子项目需求库和电子企业网上招商。企业可以通过本平台查找感兴趣的招标项目。通过这个模块,一方面可以方便有产品需求的企业更广泛的信息,同时可以让其他上下游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充分利用企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开展网上招商。多语言的招商信息,进一步建立与信息流相对称的资本运行环境,鼓励资金流和信息流之间的互动。

(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综合信息数据库,统一企业信息、商品信息、商务信用信息。统一企业商品服务和信息平台,建立各类交易商品信息主体对称的基础,规划信息流的分布。该综合信息数据库包括了企业的基本信息库、企业产品数据库、企业项目开发数据库、企业人力资源数据库等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基础信息。根据企业的要求,数据库中的内容能够加密存储,保证企业信息的安全,同时对一些可公开信息能够实时在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的信息系统上通过Internet,提高企业的知名度。通过对企业的研发项目以及产品的开放,能够加强企业的信息沟通,促进企业之间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用户管理的安全技术

基于Web的用户认证功能,使得管理员对上网用户的管理变得十分灵活方便。除了对客户端的本地身份(如:用户名密码认证等)进行常规性认证以外,还将启用Web认证。当客户端在浏览器中使用应用系统时,会要求用户输入企业ID号、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认证。只有当用户输入了正确的账号,该用户才能够访问应用系统。另外,企业用户除了对用户进行账号认证以外,还可以对用户的账号启用IP地址限定。这样将用户账号、IP有效的结合,更加完善地对用户的进行管理。

(二)平台的开发

省内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现了一个平台四个统一:

1.统一信息管理。统一信息管理是一个数据大集中的整体概念,它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分析、信息等完整的信息供应链过程(Information Supply Chain)。

2.统一业务处理。统一业务处理是一个应用大集中的整体观念,要点在于基于统一的应用开发、组件拼装和集成,建立统一规划的、相互依托和作用的应用系统。并将相互独立的业务应用,局部的决策支持和监控管理应用,以及外部信息应用等通过平台,利用数据转换/映射,应用服务器扩展,分布式对象等技术有选择地进行流程集成,加强新旧应用系统内部的应用互操作性。

3.统一服务提供。统一服务提供是一个渠道大集中的整体观念,集成了所有的应用系统与内外部用户进行交互的作用点(Touch Points),将所有应用系统的功能处理和信息服务通过一个统一的门户平台,将用户选择的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个性化地提交给不同权限的用户。

4.统一安全保障。统一安全保障是一个系统管理大集中的整体观念。这不是几项技术产品的组合,而是为了保障一体化应用系统的成功实施和运行,需要一个公用的安全和系统管理架构,以保证业务运转的性能和可靠性,保证事务处理和数据的安全。

四、项目体系结构与设计原则

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一个开放式、可扩展、可接入式平台,它采用B/S体系架构。收集省内电子信息企业的相关信息,纳入该平台数据库,并向各企业团体提供标准查询平台、企业需求支撑平台、专家支撑平台、资源库、企业市场服务平台以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达到省内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的目标。

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将包含电子技术科研机构、电子材料生产企业、电子材料经销企业、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电子产品经销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 to B)、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B to C)、电子技术科研机构、电子材料生产企业、电子材料供应企业、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的电子商务(B to G)三种商务模式,并为电子技术科研机构、电子材料生产企业、电子材料供应企业、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提供一个统一的技术成果与产品信息、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资源计划管理等信息化应用的服务平台,支持其实现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开发、整合资源,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应用效果。

结合省内内电子信息企业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该从集成的角度来规划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层次架构。如下图所示:

系统统整体可分为五个层次:

最底层为网络基础层,包含了系统主机、网络系统、安全设施,为系统提供可靠、有效、安全的信息传输服务通道。

第二层为数据资源层包含关系型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

第三层为应用逻辑层,提供了可工作于不同应用内容项目中的核心逻辑功能,作为基础服务平台支撑在其上开发的应用逻辑的运行,由部件化的基础工作平台和相应的二次开发接口组成。

第四层为应用层,提供在一个统一的应用软件框架之上的各类应用,包括事务处理、企业信息处理、企业网站等等。

第五层为表现层,可根据需要提供浏览器、手机短信等多种手段的展现方式。

五、系统的技术方案及关键技术

(一)采用标准规范体系

省内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采用的标准体系结构,由两个层面六个部分组成:

1.总体标准:包括总体性、框架性、基础性的标准和规范。

2.应用标准:包括各种应用方面标准,主要有数据元、代码、信息交换格式和流程控制等方面的标准。

3.应用支撑标准:包括为各种应用提供支撑和服务的标准,主要有信息交换平台、日志管理和数据库等方面的标准。

4.信息安全标准:包括提供安全服务所需的各类标准,主要有安全级别分类、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分类、加密算法、数字签名和公钥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标准。

5.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包括基础通信平台的标准,主要有基础通信平台工程建设、网络互联互通等方面的标准。

6.管理标准:包括为确保平台建设质量所需的有关标准,如信息化工程监理等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标准。

(二)应用系统技术架构

1.J2EE架构与B/S模式。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有利于集中式管理,建立集中的“数据中心”,数据库及应用系统全部在中心服务器上,解决了C/S(客户端/服务器)结构“胖客户端”的诸多弊病。可以形成统一的数据库和系统结构,可消除因区域、部门引起的差异,确保系统的统一性、连续性和未来对结构变动的要求。为了方便系统开发、部署、运行和管理,以网络和分布式计算的底层技术为基础,采用J2EE多层架构。J2EE规范为开发应用和与系统集成定义了数目众多的应用编程接口(API)和多种应用编程模型。具有跨平台、成熟性、稳定性、安全性、第三方支持等优点。通过采用B/S结构,不需要在客户端安装任何软件,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对于互联网信息系统采用基于J2EE技术的B/S架构。

2.中间件技术。中间件所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涌现出多种各具特色的中间件产品。但至今中间件还没有一个比较精确的定义,因此,在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次上,对中间件的分类也会有所不同。基于目的和实现机制的不同,将系统采用的中间件分为以下主要几类:

(1)远程过程调用(RPC)。远程过程调用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分布式应用程序处理方法。一个应用程序使用RPC来“远程”执行一个位于不同地址空间里的过程,并且从效果上看和执行本地调用相同。

(2)面向消息的中间件(MOM)。MOM指的是利用高效可靠的消息传递机制进行数据交流,并基于数据通信来进行分布式系统的集成。通过提供消息传递和消息排队模型,它可在分布环境下扩展进程间的通信,并支持多通讯协议、语言、应用程序、硬件和软件平台。目前流行的MOM中间件产品有IBM的MQSeries、IBM的Information Integrator、Microsoft的Biztalk、BEA的Messager等。

(3)事务处理监控(TPM)。事务处理监控(Transaction processing monitors)最早出现在大型机上,为其提供支持大规模事务处理的可靠运行环境。随着分布计算技术的发展,分布应用系统对大规模的事务处理提出了需求,比如商业活动中大量的关键事务处理。事务处理监控界于client和server之间,进行事务管理与协调、负载平衡、失败恢复等,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总体上来说,事务处理监控有以下功能:1)进程管理:包括启动server进程、为其分配任务、监控其执行并对负载进行平衡。2)事务管理:即保证在其监控下的事务处理的原子性、一致性、独立性和持久性。3)通讯管理:为client和server之间提供了多种通讯机制,包括请求响应、会话、排队、订阅和广播等。

在省内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交换平台的建设中,中间件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有政府部门或者社会机构与信用平台数据库的信息交换都在消息中间件的支撑下安全有序的进行。

(三)数据库建设

平台数据库采用目前流行的大型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2000或SQL Server2005;操作系统采用目前主流的、高安全性的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省内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数据库将收集省内相关企业的信息,数据量非常庞大,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平台采用如下机制管理、维护数据库:(1)可靠的磁盘阵列系统:必须使用可靠足够空间的磁盘阵列,以保证数据存储空间的需要;(2)完善的备份策略:使数据库崩溃时能快速恢复;(3)可靠的安全策略:建立完善安全的数据库用户权限控制;(4)安全的物理环境;(5)快速应急机制:使用双机运行机制,最大限度提高数据库连续服务时间。

(四)关键技术

1.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建模。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信息系统的分析与建模,是目前系统分析及建立弹性系统模型的最具潜力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具体方法是:通过现实系统的业务过程分析来构造问题空间,即建立对象模型和功能模型,并按照数据流回溯的方法,对所建立的功能与对象模型进行用户复查,在此基础上,对其功能模型进行细化,建立系统模型。

2.界面统一、个性化显示。用户登录平台后,针对不同的用户,界面的内容也将不同,系统将自动隐藏用户不具备相关权限的应用系统的内容,而只向用户显示用户有权操作的系统内容。从而使整个界面整洁清晰,方便用户操作。

3.XML的采用。XML技术具备优良的数据存储格式、可扩展性、清晰的数据结构、高度结构化等特点,是当今信息交换中应用日益广泛的一种数据表现形式,它特别适用于有复杂的数据结构的信息交换。

考虑到省内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特点,对于这个平台数据库需要获取的大批量数据交换,可以采用XML数据交换形式。

六、技术趋势

今后三年,电子信息产业要围绕九个重点领域,完成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战略性核心产业实现突破、通过新应用带动以下的新增长三大任务:(1)确保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稳定增长。(2)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关键技术。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七、结束语

篇5

【关键词】防静电;离子中和;防静电门禁;空气加湿;静电接地

前言

目前,在电子产品研制、生产的过程中,随着人们对电子设备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中主要包括多功能、小型化、便携式、数字化、高可靠性等多个方面,那么也对元器件的要求日益提高,其中小型化、集成化、模块化占了主要地位,因此需要不断地加大对电子产品的静电防护程度。静电防护技术也日益受到技术人员的关注,大多研究人员发现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静电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电子设备的内部设置了静电敏感结构;电子产品的尺寸日益变小;运用了越来越多的高分子材料。

1.静电的产生机理

静电放电对电子元器件造成损害的主要机理有金属镀层熔融、气弧放电、热二次击穿等。而且对于电子产品的芯片内部损伤的破坏作用具有很多特点,其中包括隐蔽性、潜在性、复杂性等。例如当工作人员在接触电子产品的时候,静电放电的发生在接触的瞬间,不管是电子产品上带静电,还是人身体上带静电。根据一项电脑故障的统计发现,静电放电是引起电脑故障的主要原因,占了将近五成左右。

2.静电的危害

2.1 静电对电子产品的危害

静电对电子产品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静电放电时,电流产生的热使电子元件受到损坏;第二,静电会使电子产品吸附一些灰尘,使元件绝缘电阻降低,缩短电子产品的寿命;第三,由于静电放电的幅度很大,所引发的电磁场会使电子产品受到电磁干扰而损坏。

2.2 静电对电子产品生产带来的危害

静电放电对电子产生过所带来的危害,主要是在静电产生的瞬间所释放出的电流对电路的造成一些感应,放电电流也会使基准地电位发生偏移波动,例如机壳地、信号地等,就会扰乱电子产品的正常工作。其中电磁脉冲干扰会引起电子产品出现一些错误动作,甚至一些信息发生丢失。

3.电子产品生产中防静电技术

3.1 离子中和

离子中和工作原理就是指在离子平衡器的帮助下释放出正、负离子云团,将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附着在电子产品周围的正、负离子进行中和,使电子产品的周围不会积累太多的单元电荷,很好地避免了出现击穿电子元器件的情况。离子中和的方法能有效地抵消电子产品外表面、生产线体等所造成的静电,尤其是是绝缘体表面所附着的静电。

目前,离子风机是能够有效地平衡正负离子的设备,将带正负电荷的离子中和,即可消除电子产品生产环境中所造成的静电,避免出现静电荷积聚。众所周知,绝缘体极易产生静电的,接地的方法是很难将绝缘体静电进行消除的。因此,;离子中和方面能够非常有效地消除绝缘体在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产生的静电。

3.2 防静电门禁

一般所建立的防静电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员工身份确认、防静电腕带和防静电鞋的检测、计算机控制中心以及数据传输联网通讯等。

防静电门禁系统在防静电体系中是一种从源头进行把关的设备,防静电门禁系统能检测出进入防静电区域人员的防静电措施是否到位与合格。换而言之,在工作人员进入电子生产区域之前,通过防静电门禁系统对工作人员进行检查,能够有效地避免工作人员身上附着大量的静电进入,避免出现更多的产品损失。

另外,检测结果也要和门禁系统进行直接相连,并且建立有效地通讯联系,能够及时地将检测数据进行上传至计算机控制中心,然后由计算机控制中心进行判断是否开门,并且发出指令给控制单元对门锁的开关进行控制。这种方面不但能够决定并控制被检测者是否可以进入电子产品生产区,而且会在计算机内进行备份记录。

因此对于现代电子产品生产工厂而言,防静电门禁系统已成为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且防静电门禁系统在众多的防静电技术中脱颖而出,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防静电门禁系统将传统的静电控制措施进行了改变。主要变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被动的泄放静电改为主动进行静电监控;第二,能够将防静电和工作人员的考勤相挂钩。

3.3 静电接地

对于一些导电类的电子产品元件而言,静电接地是主要的静电泄露方式。静电接地能通过接地线将电子产品周围的静电导走,有效地避免了静电对电子产品的危害。虽然静电接地不能限制静电的产生,但能够很好将电子产品所产生的静电荷进行有效地泄漏。为了更好地避免由于静电放电对电子产品造成危害,那么需要对电子产品建立静电防护系统,设计静电防护接地系统时需要具备以下三要素:正确的接地方式;正确的接地连接方法;对静电泄漏电阻与静电接地电阻大小进行准确的判断。

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三大要素进行设计,就需要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把静电荷泄漏到安全水平,另外也要确保静电放电时所流经人体的电流不得超过5mA。一般所选择的接地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具体的选择方式也要结合环境和条件。

3.4 空气加湿

空气加湿可以加快这种速度,从而达到消除静电危害的目的。由于水分子具有强极性和高电容率等特点,而且溶解在水中包含CO2等杂质,也能够有效地降低电子产品所带来的表面电阻率,并且改善电子产品表面的导电性,便于迅速地将静电荷导走。一般所使用的空气加湿方法有以下两种:

第一,在电子产品在工艺处理区域制造的一个小的气候环境,使制作区域的相对湿度能够符合电子产品泄电荷所需要的水平。一般主要以恒温恒湿调节器、加湿器等设备为主,但是运用这些设备所需的成本较高。另外,也可以通过喷入水蒸气、挂湿布等手段,让整体的制作车间的湿度有所提高,该方法较为经济、简便,但是不能够准确地对相对湿度进行控制。

第二,局部加湿。其主要是对电子产品的表面进行加湿,以消除静电危害。

4.结论

虽然现在很多研究并不能够很好地确认静电对电子产品危害的机理,因此需要不断地加大对电子产品静电防护的研究,并运用到实践中,为科技的提升搭建可靠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杨文林.静电在LCD制造过程中的危害及防护[J].电子工艺技术.2008(05).

[2]田智会.电装车间的静电危害及静电防护[J].电子工艺技术.2007(02).

[3]静电放电(ESD)在电子装联中的危害及防护[J].火控雷达技术.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