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子产品技术范文

电子产品技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2: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电子产品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电子产品技术

篇1

所谓电子产品的兼容,实际上是指电子产品自身在工作环境下能否正常进行工作运转,与此同时还不会对其所处环境中的其他电子产品造成干扰,即一方面电子产品在进行正常工作时,其所产生的电磁干扰不会对其工作环境中的其他电子设备产生干扰,影响它们进行正常工作,造成损害并且造成的影响要保持在一定值的范围之内(即对其他电子设备产生影响的限值);另一方面是电子产品自身要对所处的工作环境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不会受到所处工作环境中的其他电子设备所产生的电磁的干扰而无法进行正常工作或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也就是指电子产品应具备电磁敏感性能力。 

2 电磁兼容的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对电磁兼容的不断认知,对电磁兼容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电磁兼容所涉及到的领域日益扩大,而今电磁兼容所产生的影响已不仅仅只是电子产品设备本身,由于电子产品自身内部结构发展得愈加袖珍与复杂,电磁兼容问题也就愈加重要,例如受电磁干扰,收音机无法收听广播、某些电子设备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丢失、一些医用电子设备工作失常、引发起爆装置使之发生爆炸、工业过程的某项控制功能完全失效等,电磁干扰或其产生的辐射还可以使生物体自身发生某些微妙的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这些干扰与扰的电磁问题,对电子产品电磁兼容问题进行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3 电磁兼容检测的必要性 

3.1 使其工作性能更加可靠 

电磁兼容性是指电子产品可以在所处的工作环境中能够持续进行或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既不会干扰所在工作环境中的其他电子设备,又不会受到此环境中其他电子设备的干扰。而电磁干扰是指电子产品在进行工作时产生的有害电磁变化,这种有害电磁变化不仅会破坏电子产品的正常运行状态,甚至还会对电子产品自身产生一定的损害,而这种带有损伤性质的干扰同样也会影响其所处工作环境中的其他电子设备,并给其造成损伤或损坏,也就是说,电磁干扰不仅仅可以造成自伤,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对外伤害。正因为如此,电子产品设备的电磁兼容技术的提高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它要求电子产品不仅要预防并阻止或尽量减小其受周围其他电子产品设备电磁干扰的可能性,而且自身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同时也要求电子产品设备自身不会或尽可能较小地对周围其他电子产品设备产生电磁干扰,即使有干扰,其干扰的程度也不得使其他电子设备无法进行正常工作或损坏,即电子产品设备必须具有抗干扰性能。 

3.2 与国际接轨 

提高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性能,对其进行电磁兼容检测,是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必要条件,这样便于我国电子产品迅速走向国际市场。现在对电磁兼容的检测方式进行了较好的改良,已从对电子产品出现问题之后的处理转变为在其出厂之前先对其进行检测分析,然后再对其进行相应的电磁兼容性能的改良设计,而目前对于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性检测的达标认证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国家认可的范围,已经发展到全球的国际性的认可标准,这就使得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的地位处在与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一样重要的地位。 

3.3 使人身和特殊材料得到安全 

电磁波的干扰如果与其他电路发生感应耦合,尤其是电爆装置,这种干扰就会变得十分可怕,它可以干扰到电爆装置的控制电路,在与之发生电路的感应耦合之后,会形成干扰电流,引起电爆装置引爆而发生爆炸。为此,GJB786中规定,电引爆器自身导线上的电磁干扰感应电流和电压必须小于自身的最大不发火电流和电压的15%;电子产品所产生的电磁干扰辐射量,其连续波的平均功率密度不允许超过4MW/cm2,而其脉冲波的规定要求是平均功率密度不允许超过2MW/cm2。 

3.4 现在与未来战争的需要 

电磁不仅仅可以是干扰源,同样还可以受到其他的干扰而被破坏和摧毁。以核武器的爆炸为例,当发生核爆炸时,其产生的电磁脉冲的威力是巨大的,其会以光速向外进行辐射形式的传播,而当这种电磁脉冲去作用于电子产品设备时,轻则可以造成电子产品设备自身功能的恶化,重则可以造成其自身电路元器件损坏,甚至是报废。而在当下,利用类似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而制成的电磁脉冲弹武器,同样可以对所攻击的电子产品设备构成致命威胁。电磁兼容性检测和设计是可以对抗这种威胁的最基础的技术,它可以使得电子产品对于类似电磁辐射类的新型武器具有一定的抗击能力。 

4 电磁兼容检测技术分析 

4.1 电源电磁兼容检测 

对电源进行电磁兼容检测技术分析,可使其控制能力得到较好的性能检测。当电源被其工作环境中的电磁或其他电子设备干扰时,看其是否会出现被损坏或者是性能降低等情况,检测的项目是浪涌电压抗扰度,这种试验方法主要是对电源线施加浪涌波形的电压,并对电源线的外壳也施加同等的波形电压,这样可以看出其电源线在受干扰时是否会发生毁坏,而在正常的有外壳的工作情况下是否也会受到干扰而发生工作状态不良或是毁坏。一旦发生电源线瞬间被击穿的现象时,说明电路装置中的滤波器型号不符或者输入端的滤波器耐受能力不够,也有可能是滤波器没有被加入到电子产品中。 

4.2 辐射检测 

这种检测要了解电子产品在进行正常工作时是否产生了电磁辐射,或者说其产生的电磁辐射是否会对其工作环境中的人类或其他电子设备造成影响或危害。检测所用的设备比较简单,也是比较安全的方式,使用处于AM频道的收音机,通过对电磁干扰收音机发出的噪音进行辨别。此种方法可以对手机和计算机进行相关的检测,对计算机的显示进行检测时,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12V/m的限制。 

4.3 对外磁干扰检测 

此检测主要是要了解所生产的电子产品是否具有一定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以及在一定程度的电磁干扰下是否会受到影响,甚至是损坏。通过射频电磁场干扰产生的辐射对其进行试验检测与分析,测试的一般方法是将电子产品置于黑暗的空间中并让其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随后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干扰,此干扰要在电子产品能够允许承受的范围之内,并保证此干扰可以持续进行一段时间,观察进行干扰期间电子产品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范围之中。倘若期间出现问题,要对产品设计进行适当的改造,而电子产品内部重要元件或较敏感的元件都应进行有效隔离处理,并采取有效的抗干扰措施。 

篇2

【关键词】电磁屏蔽;屏蔽材料;屏蔽原则

作为电磁常识,有电就有磁,有磁则有电,两者是具有伴随性质的。而电磁屏蔽技术同样也就涉及了电场屏蔽、磁场屏蔽和电磁波屏蔽三种展开,而屏蔽的目的只有两种:(1)限制电磁场向外辐射,不干扰其他电子产品的正常工作;(2)抵御外部电磁场对自身的干扰,防止自身由于电磁干扰而功能紊乱。电磁屏蔽离不开屏蔽体,屏蔽体主要是对来自电子元器件、电路、导线、系统等的电磁干扰进行能量吸收、反射和抵消的一种材料或介质。影响屏蔽体屏蔽效果的有两个因素:(1)整个屏蔽体表面是连续导电的;(2)不能有直接贯穿屏蔽体的导体。

1屏蔽体的选择

屏蔽方式及屏蔽材料的选择则需要按照屏蔽原理和屏蔽效能分为电场屏蔽、磁场屏蔽和电磁波屏蔽。其不同类型的干扰“场”选择的屏蔽体也不一样,屏蔽方法和要求也不同。下面针对各种“场”的屏蔽提选择做出解释:

1.1电场屏蔽

此种情况主要是屏蔽由于元器件间或设备见得电容耦合而产生的干扰,通过减小分布电容来减小静电荷的凝聚,从而提高屏蔽效果。针对此种干扰宜选用电的良导体做屏蔽体,用料厚度无要求,只需要满足机械强度即可,但屏蔽体最好的结构形态为全封闭式。当然,实际工作中的特殊应用场景不允许进行全封闭设计,有走线孔或贴合缝的存在,遇到此类工作应尽可能小地开孔、留缝,也可以在孔、缝处加上滤波处理或填充屏蔽材料的处理工艺,以减小电场干扰的路径。屏蔽体最好选择直接接地。

1.2磁场屏蔽

此种情况主要是屏蔽由于磁场耦合而产生的对设备的干扰。主要利用高导磁率材料对磁能进行吸收或反射,从而使被屏蔽体不受磁场的干扰影响。针对此种干扰,可以选用具有一定厚度的良导体材料做屏蔽体。磁场屏蔽又有低频和射频之分,低频磁信号主要利用有一定厚度的导磁率高的材料吸收干扰信号,但导磁率高的材料通常导电性能差,这样就无法发射磁干扰。因此,在高导磁率材料的表面加涂一层高导电涂层用于反射磁干扰。一般选还用铁、硅钢片制作屏蔽体,其结构一般采用筒状、柱状等设计结构,同时,最好直接接地以防止电场感应。

1.3电磁波屏蔽

此种情况主要消除电磁波信号干扰而产生的影响。主要利用具有一定厚度的良导体制作,以抑制其磁场分布。在高频情况下,厚度要易于满足要求,是电磁波透入的深度达到最小。一般由铝、银、钢等材料制作。主要作用是吸收、反射电磁波,阻止其在空间内传播,从而抑制干扰信号对设备的影响。其结构一般采用板状、筒状、柱状等设计结构。

2屏蔽体的完整性设计

现实工作中,一个电子产品不可能完全与外界隔绝。因此,实际的屏蔽体是一个不完整的结构,为保证屏蔽效果则需要尽量减小过线孔、通风孔、板缝等。由于电缆线走线出入引起的穿透使屏蔽效能下降可以采用滤波的方法加以抑制。孔缝对屏蔽效果的影响力:(1)由于缝隙影响屏蔽体的连续导电性,使其不能成为一个电等为体,表面的感应电荷不能从接地线漏走;(2)在低频磁场干扰中,由于孔缝增加了沿磁力方向的磁阻,降低了屏蔽体对磁场的分流作用;(3)在高频磁场和电磁波的良导体屏蔽中,孔缝也抑制屏蔽体感应涡流,使磁场和电磁波穿过孔缝进入屏蔽体内,影响屏蔽效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孔缝的形式及方向,尽量减少对屏蔽体屏蔽性能的影响。使干扰信号能在屏蔽体中均匀分布,保证消除干扰的影响。电磁波通过孔缝取决于尺寸大小,当孔缝尺寸大于电磁波波长的1/20时,电磁波就可以穿过屏蔽体,当大于波长的一半时,就可以毫无衰减地穿过。因此,要尽量减小孔缝尺寸,做到小于电磁波波长的1/20为最佳。

3常见的屏蔽材料

金属丝网:用金属丝绕制而成的屏蔽材料;簧片:用片状金属成型制作的屏蔽材料,一般为C型、锯齿形;波导通风板:蜂窝状得通风板,利用截止波导原理实现屏蔽的一种屏蔽材料;屏蔽玻璃:内层填附一层金属丝网的玻璃。导电橡胶:在橡胶中加入金属颗粒、金属丝或粉末的屏蔽材料;导电布:填充金属颗粒和粉末的纤维制层的屏蔽材料;屏蔽体的应用:屏蔽体在实际运用中一般是多层屏蔽和薄膜屏蔽技术两种使用方法。多层屏蔽技术对电场和磁场的干扰信号都有较好的防护,适用于以反射为主的屏蔽场合。屏蔽体的层次排布可以形成多次反射,比单层屏蔽产生的效果更好。使用时,不同层次的屏蔽体之间应当用非导电介质隔开,切不可有电气上的练接。不同层次的屏蔽体也要选择不同材料制作,靠近磁场内干扰源的屏蔽层宜采用高导电率的材料制作,提供良好的电场屏蔽,消弱部分磁场强度,使第二层不至于发生磁饱和现象。远离干扰源的屏蔽层采用高导磁率材料制作,以消除磁场影响。多层次屏蔽体共同作用达到最佳的屏蔽效果。薄膜屏蔽经常应用的是薄金属涂层或粘贴金属箔的方式。在产品的布局中有上下结构或左右结构的隔板上,可以在隔板上进行屏蔽材料的喷涂处理,这样既不影响原有结构外观,又能做屏蔽干扰之用。

4综述

电子产品的电磁干扰设计要从屏蔽、接地、其他抑制干扰方法3个方面开展,干扰源的性质确定尤为重要、干扰源的频率、强度等都是屏蔽技术中首先需要明确的,只有从设计、结构、工艺方面密切合作,从电磁干扰发生的源头分析来解决干扰问题,从而实现电子产品的电磁屏蔽。

参考文献

[1]刘顺华,刘军民,董星龙等.电磁波屏蔽及吸波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陈赟,李艳茹,张红胜.基于Zns金属网栅制作工艺的改进[J].中国光学,2014,7(01):131-136.

[3]郎为民等译.CELOZZIS,ARANEOR,LOVATG[意].电磁屏蔽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词】智能化;电子产品;单片机技术;应用细节

随着时代的进步,有关单片机技术开始愈发成熟,不管是在民众生活,或是自动化控制、智能化仪表与通讯交流等项目之中,都得以全方位贯穿沿用。如此一来,有关智能化电子产品的开发实践思路便出现持续拓宽的趋势,为后续我国更加多元的智能化电子产品应用,以及开发,奠定了基础。至于智能化电子产品之中单片机技术的科学妥善性应用要点,将具体如后续所阐述。

1电动机节能控制方面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流程之中,发挥深刻支持作用的莫过于电动机,不过电动机具体运行期间,往往会令整个机器维持在轻载或是变动负载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通常会低于60%的额定负载,由于实际运行效率不高,在生产力未能改善的前提条件下,消耗相对较多的电能,在此类条件下,涉及节能控制技术开始引起特定行业的集中化关注。需要注意的是,电动机想要赢得愈加理想化的节能效果,就必须保证结合不同场合特征附加必要的节能控制装置,但是这类装置开发设计起来极为繁琐。面对此类状况,有关技术人员可以考虑将单片机技术贯穿融入到电动机节能控制装置设计项目之内,现阶段应用最为普遍的莫过于由三端双向可控硅三相调压电路,这类单片机节能控制器的节能原理主要表现为:电动机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同步滋生出定子和转子铜损、铁损与机械损耗等问题,至于其余基础性的损耗都会和电动机运行过程中的电压、电流的平方比维持正比关系,这样一来,便能够借助电动机绕组端端电压降低的途径,令电动机在轻载或是空载运行环节中,适当缩减对电能的消耗并赢得理想化的应用实效。

2人际语言交流方面的设计应用

在现阶段人机语声通讯项目之中,始终占据核心部分的便是语言合成技术,特别是在电子技术持续革新延展之后,各种创新型的集成电路便得以设计应用,同步状况下令结构简易、性价比高的语音处理芯片接连衍生,但是与之相互冲突的是,这部分芯片通常智能化功能不是很强,特别是部分相对简易的芯片只可以进行简单地语音播放,应用范畴和实效基本达到预设效果。在现阶段智能化语言开发活动之中,部分科研人员借助单片机技术针对电子闹钟语言自动报时功能加以改良修缮期间,也令当中单片机的人际语言互动技术得以全方位突破。

2.1软件开发方面

在应用语言合成技术期间,应用较为宽泛且效果理想的语言合成技术便是波形编码,而当中的单片机在定时计数或是接收有关需求期间,会同步针对EPROM内部的语言数据编码加以压缩固化处理,尤其是应用场景变化之后,单片机便可以保证依照各类实况完成自动化组合任务,换句话说,就是配合各式各样的编码语音数据针对语音实施智能化应用控制。对应的电路工作原理表现为:依照实际应用场景内部的当前计时值,将EPROM内部的有关语音数字信号取出和解码组合之后,输送到单片机PI口作为D/A变换,之后配合平滑滤波与功放功能将报时语音加以还原。事实证明,这类报时语音功能拥有着较强的智能化特征,基于闹钟报时过程中涉及的词汇数量较少,有关工作人员有必要持续加大对语音合成质量的关注度,在针对系统内部保留的语音数据,以及有关数字音节加以调试期间,因为语音报时信号的差异化,使得调用的语音数据不尽相同,尤其是在进行不同类型语音请求接收的环节中,可以保证利用特殊的组合模式将解码贯穿至单片机内部,之后进行相应地变化与输出处理。

2.2硬件设计方面

硬件设计期间需要保证秉承制作成本数量缩减、降低使用,以及有效布局等规范性原则前提下,令CPU实际运行时间得以持续缩减,为后续电子产品实际应用效率提升,和能耗降低等目标贯彻,奠定基础。在具体沿用期间,需要依照有关电力产品的功能特性和电池供应要求等,及时选取能耗不高的芯片加以推广应用,一旦说电子产品不须运行时就会转入到待机状态之上。而在想要发挥报时功能的前提条件下,就可以考虑及时进行对应线路的电源接通。而在这类状况之下,静态工作电源会下降到一类理想化的状态之上,这样一来,即便是沿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见的电池,也可以达到播报闹钟将近一个月左右的供电需求。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芯片应用数量减少来达到整体设计成本降低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将数据、程序存储器融合,保证令这部分芯片得到全方位推广应用。而在此类设计活动组织期间,有关工作人员只须针对单片机的节电运行模式加以革新调试前提下,在硬件设置电子开关即可。事实证明,这类控制方法可以保证充分应用CPU当中的定时器基础上,适当缩减软件定时计数的频率。

3仪表仪器开发设计中的应用

仪表仪器的智能化改革设计质量,将直接映射出我国综合化的制造实力,特别是在现阶段仪表仪器设计层面,可以考虑贯穿融入单片机技术,基于这类技术的高集成化、小体积、可靠性等功能特征支持,使得仪器仪表制造开始朝着数字和智能化方向过渡扭转前提下,大幅度提升特定仪器的性能水准。如在单片机贯穿融入至工业生产数据收集整合仪器内之后,可以保证持续缩小这类仪器体积的前提下,合理改善数据检测结果的精确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智能化电子产品之中贯穿融入单片机技术已然是势在必行,主要原因就是这部分单片机时刻保留体积小、集成性与可靠性较高等优势特征,能够保证顺利改善有关电子产品的性价比与整体功能性。如在智能化语音合成活动之中应用,可以顺利推动通讯和交通系统的可持续改革发展进程。归结来讲,单片机目前开始朝着节能减排和控制稳定性等方向过渡扭转,相信在单片机技术持续性改良修缮之后,势必会令节能控制等诸多领域赢得更加理想化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孙光.试论单片机在“智能化”电子产品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14(01):114-125.

[2]金玉兵.“智能化”电子产品中单片机技术的应用分析[J].电子制作,2014,23(11):167-180.

篇4

关键词:电子;产品;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F25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7-0000-03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ProductsPublic Technology Service Platform

Wan Minggang,Gou Bo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 Jilin Province,Changchun130000,China)

Abstract:This platform is the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exchange of data storage technology,data retrieval,control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to build the"public technical service platform for electronic products in Jilin Province".The platform is able to ensure that collected information about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terprises in the province,included in the platform database and offers standard query to enterprise platform,companies demand support platform,expert support platform,resource libraries,enterprise marketing services platform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terprises in Jilin provinc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achieve the goal of resource information sharing.

Keywords:Electronic;Product;Information;Platform

一、引言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目前,省内多家电子产品企业已经对建设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出需求,从技术角度来看,可以对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行统一建设,既可以节约资金,同时也可以提高平台的规范性和可扩展性。

在上述大背景下,计划建设“省内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帮助省内电子相关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在建设通用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与技术支撑,为本地的相关企业提供国内一流、收费合理的专业技术服务,促进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物流的良性流动,推动省内相关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建设,有效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创新活力,帮助企业缩短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提高科研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本项目的内容

本项目建成七个平台,即电子成果库、企业需求支撑平台、专家和专业人才支撑平台、资源库、标准查询平台、企业市场服务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运用portal系统,电子商务技术,工作流管理技术,SQL SERVER的数据仓库(各种科技成果库)及数据挖掘技术,企业问题专家分析内容管理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全文检索技术,视频存储及网络传输技术等整合运用,建成的省内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包括如下子平台及功能模块:

(一)电子成果展示平台

本平台搜集已有的科研成果、专利发明、论文,并按照分类的方式,分别组织成论文、科研成果库;拟孵化推荐成果库,拟转让成果库,专利发明成果库,拟转化成果信息库。

(二)企业需求支撑平台

本平台为电子企业运行和发展服务,由四个信息库构成。分别为企业技术需求库、企业疑难问题库、企业人才需求库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库。

(三)专家和专业人才支撑平台

针对当前科研专家与电子企业脱节严重而设立的科技工程专家库,将各专家及有志向为电子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科技工作者的全部信息入库,同时将为省内的电子企业建立一个企业库,根据需要组织专家深入电子企业,为电子企业实现低成本、高回报的技术改造,使电子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资源库

收录电子信息专业应用软件,如CAD、CAM软件;数据库等,为企业提供软件服务,并组织有经验的培训师对不同需求的人员进行培训。建立电子企业商务论坛,为企业家、各类专家和社会公众提供开展专业课题讨论、热点问题探讨,并供求信息的场所;收集高校、科研院所的检测、检验仪器、设备等,为企业提供服务。

(五)标准查询平台

科技成果展示平台主要是电子行业标准化信息服务,即面向全省各企事业单位开展以标准、检测、计量、认证等科研力量为技术依托的电子标准化信息服务。

(六)企业市场服务平台

企业市场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产品,即项目招标库、电子项目需求库和电子企业网上招商。企业可以通过本平台查找感兴趣的招标项目。通过这个模块,一方面可以方便有产品需求的企业更广泛的信息,同时可以让其他上下游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充分利用企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开展网上招商。多语言的招商信息,进一步建立与信息流相对称的资本运行环境,鼓励资金流和信息流之间的互动。

(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综合信息数据库,统一企业信息、商品信息、商务信用信息。统一企业商品服务和信息平台,建立各类交易商品信息主体对称的基础,规划信息流的分布。该综合信息数据库包括了企业的基本信息库、企业产品数据库、企业项目开发数据库、企业人力资源数据库等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基础信息。根据企业的要求,数据库中的内容能够加密存储,保证企业信息的安全,同时对一些可公开信息能够实时在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的信息系统上通过Internet,提高企业的知名度。通过对企业的研发项目以及产品的开放,能够加强企业的信息沟通,促进企业之间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用户管理的安全技术

基于Web的用户认证功能,使得管理员对上网用户的管理变得十分灵活方便。除了对客户端的本地身份(如:用户名密码认证等)进行常规性认证以外,还将启用Web认证。当客户端在浏览器中使用应用系统时,会要求用户输入企业ID号、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认证。只有当用户输入了正确的账号,该用户才能够访问应用系统。另外,企业用户除了对用户进行账号认证以外,还可以对用户的账号启用IP地址限定。这样将用户账号、IP有效的结合,更加完善地对用户的进行管理。

(二)平台的开发

省内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现了一个平台四个统一:

1.统一信息管理。统一信息管理是一个数据大集中的整体概念,它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分析、信息等完整的信息供应链过程(Information Supply Chain)。

2.统一业务处理。统一业务处理是一个应用大集中的整体观念,要点在于基于统一的应用开发、组件拼装和集成,建立统一规划的、相互依托和作用的应用系统。并将相互独立的业务应用,局部的决策支持和监控管理应用,以及外部信息应用等通过平台,利用数据转换/映射,应用服务器扩展,分布式对象等技术有选择地进行流程集成,加强新旧应用系统内部的应用互操作性。

3.统一服务提供。统一服务提供是一个渠道大集中的整体观念,集成了所有的应用系统与内外部用户进行交互的作用点(Touch Points),将所有应用系统的功能处理和信息服务通过一个统一的门户平台,将用户选择的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个性化地提交给不同权限的用户。

4.统一安全保障。统一安全保障是一个系统管理大集中的整体观念。这不是几项技术产品的组合,而是为了保障一体化应用系统的成功实施和运行,需要一个公用的安全和系统管理架构,以保证业务运转的性能和可靠性,保证事务处理和数据的安全。

四、项目体系结构与设计原则

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一个开放式、可扩展、可接入式平台,它采用B/S体系架构。收集省内电子信息企业的相关信息,纳入该平台数据库,并向各企业团体提供标准查询平台、企业需求支撑平台、专家支撑平台、资源库、企业市场服务平台以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达到省内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的目标。

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将包含电子技术科研机构、电子材料生产企业、电子材料经销企业、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电子产品经销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 to B)、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B to C)、电子技术科研机构、电子材料生产企业、电子材料供应企业、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的电子商务(B to G)三种商务模式,并为电子技术科研机构、电子材料生产企业、电子材料供应企业、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提供一个统一的技术成果与产品信息、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资源计划管理等信息化应用的服务平台,支持其实现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开发、整合资源,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应用效果。

结合省内内电子信息企业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该从集成的角度来规划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层次架构。如下图所示:

系统统整体可分为五个层次:

最底层为网络基础层,包含了系统主机、网络系统、安全设施,为系统提供可靠、有效、安全的信息传输服务通道。

第二层为数据资源层包含关系型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

第三层为应用逻辑层,提供了可工作于不同应用内容项目中的核心逻辑功能,作为基础服务平台支撑在其上开发的应用逻辑的运行,由部件化的基础工作平台和相应的二次开发接口组成。

第四层为应用层,提供在一个统一的应用软件框架之上的各类应用,包括事务处理、企业信息处理、企业网站等等。

第五层为表现层,可根据需要提供浏览器、手机短信等多种手段的展现方式。

五、系统的技术方案及关键技术

(一)采用标准规范体系

省内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采用的标准体系结构,由两个层面六个部分组成:

1.总体标准:包括总体性、框架性、基础性的标准和规范。

2.应用标准:包括各种应用方面标准,主要有数据元、代码、信息交换格式和流程控制等方面的标准。

3.应用支撑标准:包括为各种应用提供支撑和服务的标准,主要有信息交换平台、日志管理和数据库等方面的标准。

4.信息安全标准:包括提供安全服务所需的各类标准,主要有安全级别分类、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分类、加密算法、数字签名和公钥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标准。

5.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包括基础通信平台的标准,主要有基础通信平台工程建设、网络互联互通等方面的标准。

6.管理标准:包括为确保平台建设质量所需的有关标准,如信息化工程监理等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标准。

(二)应用系统技术架构

1.J2EE架构与B/S模式。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有利于集中式管理,建立集中的“数据中心”,数据库及应用系统全部在中心服务器上,解决了C/S(客户端/服务器)结构“胖客户端”的诸多弊病。可以形成统一的数据库和系统结构,可消除因区域、部门引起的差异,确保系统的统一性、连续性和未来对结构变动的要求。为了方便系统开发、部署、运行和管理,以网络和分布式计算的底层技术为基础,采用J2EE多层架构。J2EE规范为开发应用和与系统集成定义了数目众多的应用编程接口(API)和多种应用编程模型。具有跨平台、成熟性、稳定性、安全性、第三方支持等优点。通过采用B/S结构,不需要在客户端安装任何软件,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对于互联网信息系统采用基于J2EE技术的B/S架构。

2.中间件技术。中间件所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涌现出多种各具特色的中间件产品。但至今中间件还没有一个比较精确的定义,因此,在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次上,对中间件的分类也会有所不同。基于目的和实现机制的不同,将系统采用的中间件分为以下主要几类:

(1)远程过程调用(RPC)。远程过程调用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分布式应用程序处理方法。一个应用程序使用RPC来“远程”执行一个位于不同地址空间里的过程,并且从效果上看和执行本地调用相同。

(2)面向消息的中间件(MOM)。MOM指的是利用高效可靠的消息传递机制进行数据交流,并基于数据通信来进行分布式系统的集成。通过提供消息传递和消息排队模型,它可在分布环境下扩展进程间的通信,并支持多通讯协议、语言、应用程序、硬件和软件平台。目前流行的MOM中间件产品有IBM的MQSeries、IBM的Information Integrator、Microsoft的Biztalk、BEA的Messager等。

(3)事务处理监控(TPM)。事务处理监控(Transaction processing monitors)最早出现在大型机上,为其提供支持大规模事务处理的可靠运行环境。随着分布计算技术的发展,分布应用系统对大规模的事务处理提出了需求,比如商业活动中大量的关键事务处理。事务处理监控界于client和server之间,进行事务管理与协调、负载平衡、失败恢复等,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总体上来说,事务处理监控有以下功能:1)进程管理:包括启动server进程、为其分配任务、监控其执行并对负载进行平衡。2)事务管理:即保证在其监控下的事务处理的原子性、一致性、独立性和持久性。3)通讯管理:为client和server之间提供了多种通讯机制,包括请求响应、会话、排队、订阅和广播等。

在省内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交换平台的建设中,中间件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有政府部门或者社会机构与信用平台数据库的信息交换都在消息中间件的支撑下安全有序的进行。

(三)数据库建设

平台数据库采用目前流行的大型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2000或SQL Server2005;操作系统采用目前主流的、高安全性的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省内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数据库将收集省内相关企业的信息,数据量非常庞大,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平台采用如下机制管理、维护数据库:(1)可靠的磁盘阵列系统:必须使用可靠足够空间的磁盘阵列,以保证数据存储空间的需要;(2)完善的备份策略:使数据库崩溃时能快速恢复;(3)可靠的安全策略:建立完善安全的数据库用户权限控制;(4)安全的物理环境;(5)快速应急机制:使用双机运行机制,最大限度提高数据库连续服务时间。

(四)关键技术

1.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建模。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信息系统的分析与建模,是目前系统分析及建立弹性系统模型的最具潜力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具体方法是:通过现实系统的业务过程分析来构造问题空间,即建立对象模型和功能模型,并按照数据流回溯的方法,对所建立的功能与对象模型进行用户复查,在此基础上,对其功能模型进行细化,建立系统模型。

2.界面统一、个性化显示。用户登录平台后,针对不同的用户,界面的内容也将不同,系统将自动隐藏用户不具备相关权限的应用系统的内容,而只向用户显示用户有权操作的系统内容。从而使整个界面整洁清晰,方便用户操作。

3.XML的采用。XML技术具备优良的数据存储格式、可扩展性、清晰的数据结构、高度结构化等特点,是当今信息交换中应用日益广泛的一种数据表现形式,它特别适用于有复杂的数据结构的信息交换。

考虑到省内电子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特点,对于这个平台数据库需要获取的大批量数据交换,可以采用XML数据交换形式。

六、技术趋势

今后三年,电子信息产业要围绕九个重点领域,完成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战略性核心产业实现突破、通过新应用带动以下的新增长三大任务:(1)确保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稳定增长。(2)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关键技术。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七、结束语

篇5

【关键词】防静电;离子中和;防静电门禁;空气加湿;静电接地

前言

目前,在电子产品研制、生产的过程中,随着人们对电子设备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中主要包括多功能、小型化、便携式、数字化、高可靠性等多个方面,那么也对元器件的要求日益提高,其中小型化、集成化、模块化占了主要地位,因此需要不断地加大对电子产品的静电防护程度。静电防护技术也日益受到技术人员的关注,大多研究人员发现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静电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电子设备的内部设置了静电敏感结构;电子产品的尺寸日益变小;运用了越来越多的高分子材料。

1.静电的产生机理

静电放电对电子元器件造成损害的主要机理有金属镀层熔融、气弧放电、热二次击穿等。而且对于电子产品的芯片内部损伤的破坏作用具有很多特点,其中包括隐蔽性、潜在性、复杂性等。例如当工作人员在接触电子产品的时候,静电放电的发生在接触的瞬间,不管是电子产品上带静电,还是人身体上带静电。根据一项电脑故障的统计发现,静电放电是引起电脑故障的主要原因,占了将近五成左右。

2.静电的危害

2.1 静电对电子产品的危害

静电对电子产品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静电放电时,电流产生的热使电子元件受到损坏;第二,静电会使电子产品吸附一些灰尘,使元件绝缘电阻降低,缩短电子产品的寿命;第三,由于静电放电的幅度很大,所引发的电磁场会使电子产品受到电磁干扰而损坏。

2.2 静电对电子产品生产带来的危害

静电放电对电子产生过所带来的危害,主要是在静电产生的瞬间所释放出的电流对电路的造成一些感应,放电电流也会使基准地电位发生偏移波动,例如机壳地、信号地等,就会扰乱电子产品的正常工作。其中电磁脉冲干扰会引起电子产品出现一些错误动作,甚至一些信息发生丢失。

3.电子产品生产中防静电技术

3.1 离子中和

离子中和工作原理就是指在离子平衡器的帮助下释放出正、负离子云团,将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附着在电子产品周围的正、负离子进行中和,使电子产品的周围不会积累太多的单元电荷,很好地避免了出现击穿电子元器件的情况。离子中和的方法能有效地抵消电子产品外表面、生产线体等所造成的静电,尤其是是绝缘体表面所附着的静电。

目前,离子风机是能够有效地平衡正负离子的设备,将带正负电荷的离子中和,即可消除电子产品生产环境中所造成的静电,避免出现静电荷积聚。众所周知,绝缘体极易产生静电的,接地的方法是很难将绝缘体静电进行消除的。因此,;离子中和方面能够非常有效地消除绝缘体在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产生的静电。

3.2 防静电门禁

一般所建立的防静电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员工身份确认、防静电腕带和防静电鞋的检测、计算机控制中心以及数据传输联网通讯等。

防静电门禁系统在防静电体系中是一种从源头进行把关的设备,防静电门禁系统能检测出进入防静电区域人员的防静电措施是否到位与合格。换而言之,在工作人员进入电子生产区域之前,通过防静电门禁系统对工作人员进行检查,能够有效地避免工作人员身上附着大量的静电进入,避免出现更多的产品损失。

另外,检测结果也要和门禁系统进行直接相连,并且建立有效地通讯联系,能够及时地将检测数据进行上传至计算机控制中心,然后由计算机控制中心进行判断是否开门,并且发出指令给控制单元对门锁的开关进行控制。这种方面不但能够决定并控制被检测者是否可以进入电子产品生产区,而且会在计算机内进行备份记录。

因此对于现代电子产品生产工厂而言,防静电门禁系统已成为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且防静电门禁系统在众多的防静电技术中脱颖而出,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防静电门禁系统将传统的静电控制措施进行了改变。主要变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被动的泄放静电改为主动进行静电监控;第二,能够将防静电和工作人员的考勤相挂钩。

3.3 静电接地

对于一些导电类的电子产品元件而言,静电接地是主要的静电泄露方式。静电接地能通过接地线将电子产品周围的静电导走,有效地避免了静电对电子产品的危害。虽然静电接地不能限制静电的产生,但能够很好将电子产品所产生的静电荷进行有效地泄漏。为了更好地避免由于静电放电对电子产品造成危害,那么需要对电子产品建立静电防护系统,设计静电防护接地系统时需要具备以下三要素:正确的接地方式;正确的接地连接方法;对静电泄漏电阻与静电接地电阻大小进行准确的判断。

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三大要素进行设计,就需要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把静电荷泄漏到安全水平,另外也要确保静电放电时所流经人体的电流不得超过5mA。一般所选择的接地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具体的选择方式也要结合环境和条件。

3.4 空气加湿

空气加湿可以加快这种速度,从而达到消除静电危害的目的。由于水分子具有强极性和高电容率等特点,而且溶解在水中包含CO2等杂质,也能够有效地降低电子产品所带来的表面电阻率,并且改善电子产品表面的导电性,便于迅速地将静电荷导走。一般所使用的空气加湿方法有以下两种:

第一,在电子产品在工艺处理区域制造的一个小的气候环境,使制作区域的相对湿度能够符合电子产品泄电荷所需要的水平。一般主要以恒温恒湿调节器、加湿器等设备为主,但是运用这些设备所需的成本较高。另外,也可以通过喷入水蒸气、挂湿布等手段,让整体的制作车间的湿度有所提高,该方法较为经济、简便,但是不能够准确地对相对湿度进行控制。

第二,局部加湿。其主要是对电子产品的表面进行加湿,以消除静电危害。

4.结论

虽然现在很多研究并不能够很好地确认静电对电子产品危害的机理,因此需要不断地加大对电子产品静电防护的研究,并运用到实践中,为科技的提升搭建可靠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杨文林.静电在LCD制造过程中的危害及防护[J].电子工艺技术.2008(05).

[2]田智会.电装车间的静电危害及静电防护[J].电子工艺技术.2007(02).

[3]静电放电(ESD)在电子装联中的危害及防护[J].火控雷达技术.2006(04).

篇6

关键词:防静电技术;方法;实践和应用

前言

随着电子设备在整机方面对电子产品中对数字化、多功能、小型化,等方面需求的不断增加,那么在电子产品进行研制和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对电子产品在静电防护中的技术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本文就对电子产品在生产中的防静电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静电损伤机理

在物理学的研究中,静电放电和电气过载对电子元气会造成的损害主要有属镀层熔融、热二次击穿、气弧放电、金介质击穿、体击穿和表面击穿等现象,由于在电子芯片中其造成的破坏性具有潜在、随机、隐蔽和复杂的特点,这样在人体接触到芯片和电脑板卡的情况下,ESD就有可能在接触的瞬间发生。在对引起电脑故障的因素进行的分析中发现,EOS/ESD是其最大的隐患。

对于静电损伤机理的研究可以通过两个实例来说明:(1)静电在放电的过程中会造成元器件的损伤和失效,就像对P-N结造成软击穿;(2)在芯片工艺不断进步的情况下,芯片的功能和速度都会得到提升,这样就会增加芯片的脆弱性,使各器件之间在连线中的宽度变得越来越窄,钝化层也会越来越薄弱,这些方面都会增加芯片对ESD的敏感度,这样即使一个不是很高的ESD电压就可以击穿晶体管,造成连线之间的熔断。在芯片遭到破坏后,虽然从外观上看不到什么变化,但是通过FESEM仪器却依然能够清楚的发现内部电路的中的熔断现象。

二、防静电三要素

在静电防护的措施中主要是包括防止静电荷积聚、建立安全静电泄放通路和确认并有效的实施监测防静电的措施这三个方面。这三个要素是在防静电检测中最有效和可靠的手段,在设备的利用上主要分为测试仪器、检测仪器和中和静电消除设备,这些设备的集中使用就可以看出其在防静电的应用上就要从离子中和、防静电门禁系统和接地实时监控系统这三个方面来考虑。

1.离子中和

在防静电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离子风机的使用,离子风机所具有的可以有效将正负电荷进行离子中和的效果,能够有效的随时消除由于环境质量差所产生的静电,防止静电荷积聚的现象。离子风机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采用离子中和技术所实施的直流静电消除器的高端静电防护产品,另一种是交流式的静电消除器的低端静电防护技术。

离子风机的工作原理是根据离子中和的原理来进行的,它主要是由离子风机中的平衡器所释放出的正、负离子云团,然后离子团再进行去中和在元器件周围以及上面产生正、负离子,这样就能够使其不至于积累大量的单元电荷,可以很好地通过放电的形式来击穿电子中的元器件。离子风机所具有的这种方法不仅能够直接的中和甚至消除电子产品上所存在的静电现象,同时还能够对绝缘体表面的静电现象进行中和。

2.防静电门禁系统

防静电门禁系统主要是在防静电体系中的一种从源头把关的重要设备,这个系统可以检测出每个进入防静电中工作人员的措施和设备是否到位与合格,简单来说,就是指工作人员在进入工作区之前就可以通过这个检测系统来确认其是否可以进入工作区,这样就可以避免大量静电的进入,减少电子产品由于静电所造成的损失。

防静电监控系统所具有的模块功能主要包括权限确认、员工身份确认、进入控制部分、防静电鞋的检测、防静电腕带、计算机控制中心以及数据传输联网通讯等模块,其门禁系统的示意图如图一。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此系统的检测结果是直接通过门将系统进行连接的,然后再在建立的通讯设备中将检测的数据上传到计算机中,同时进行传输和控制的过程,在控制单元处理完后再将其执行的信号传递给门锁,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就可以实现对需要检测的对象能否进行到工作区,在计算机中形成一定的数据文件,以此避免传统人流检测中的不便之处。防静电门禁系统之所以你呢哥哥在众多的静电产品中脱颖而出,总结来说就是其由被动的泄放静电转变成了主动的静电监控,同时还具有自动的防盗报警和考勤系统,极大的防止了静电通过正常渠道入侵的程度。

3.接地实时监控系统

电子产品的生产人员在生产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人体静电泄露通道失灵和关闭的现象,但是虽然发现这种现象却无法感觉到,这样就需要设备仪器来进行全程的监控。接地实时监控系统是在采用先进组网技术的基础上,将软件、腕带、腕带监控器、网络控制器、计算机和数据转换器等系统软件组成一个完整的静电监控系统,同时实现对静电现象的实施监控、分析、考勤和数据储存等功能上的完整集合。这个系统所实现的对工作人员在接地腕带进行实施监控的功能么,对于接地故障的一旦出现就会以灯光和声音的形式产生报警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工作人员的工位接地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储存,解决了在工厂里长期以来的对静电信息的数据采集和监控方面的问题。

从图二中可以看出接地实时监控系统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对工作区每个工位中的工作人员进行腕带接地、台垫接地、工作人员指尖电压和机架接地实时监控的,这样就保证了ESD的安全,同时也实现了将检测到的信息通过集线控制器上传到工厂控制中心的功能。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电子产品在生产中对防静电技术的应用所进行的探讨,从中发现了对电子产品的静电防护仅仅依靠设备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防静电系统技术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单方面的进行管理是行不通的,它需要各级管理层和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和控制才能将其得到完整的落实,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队静电的防护,减少危害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孙延林.电子工业静电防护指南[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电子产品;电磁兼容;重要性;检测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8154-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电子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技术也越来越先进,每一个电子产品无不是设计者的智慧结晶。大量的电子产品被广泛的应用到生产、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它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因此对其性能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为了更好的保证电子产品在运行中的实际性能,对其电磁兼容性进行相关检测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1 电磁兼容的概念

电磁兼容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指着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所在环境产生的电磁干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另一方面是指器具对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扰度,即电磁敏感性。

2 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检测的重要性

1)确保电子设备正常工作

由于电磁兼容性中的电磁干扰,能使电子产品中的设备或是系统等性能降级,电磁敏感度上升,严重影响电子产品正常工作,甚至造成产品中的某些元件受到损坏。因此,加强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技术,使电子产品既不受周围环境中的电磁干扰,可以正常工作,同时还能周围环境中其他的电子产品等,不会产生电磁干扰。

2)有利于人身安全

由于在地球表面处处存在着电磁波,且无时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给人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危害,特别是电子产品运行中不符合相关规定时产生的电磁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的电子产品就不下数十种,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有手机、固定电话、洗衣机、风扇、电视机、电饭煲、计算机、空调等。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对我们产生的影响非同寻常。实际使用过程中,电磁波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电子产品中的电爆装置等产生较强的干扰电流,这些电流严重的会导致电爆装置发生燃烧或爆炸,严重威胁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另外,电磁能量也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物理化学反应,严重的设置会影响到人体某些功能的生理效应。因此,加强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技术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3)有利于实现与国际接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性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已经成为电子产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目前电磁兼容达标认证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内容,并被纳入了相关的技术法规中。而我国也在1999年就对计算机、显示器、电视机、音响等电子产品强制实施电磁兼容性检测。并在2002年10月,对安防电子产品、低压电器等进行强制电磁兼容达标认证。因此,对电子产品进行电磁兼容检测,可以更好的实现与国际社会接轨,更好的走向国际市场。

3 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检测技术分析

1)电子产品电源电磁兼容检测技术分析

对电子产品的电源电磁兼容性进行检测,可以知道电子产品的电源性能在受到外界干扰时,是否会出现损坏或是降低的不良情况。对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浪涌电压抗扰度试验进行检测。其主要过程是对电源线施加波形电压。要求施加的波形电压其幅值应为1kV,脉冲宽度应为50μs,施加次数为5次。此外还应对电源线对外壳施加波形电压,其要求应满足幅值2kV,脉冲宽度是50μs,同时施加5次。如果出现瞬间被击穿的现象,导致电源受到破坏,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电路中装置的滤波器型号不符,对电波过滤不彻底,导致产生的干扰信号对电源模块造成直接冲击,从而造成电源损坏;第二,输入端的滤波器耐受电压能力不够,造成负荷太大,导致自身产生损坏现象;第三,滤波器没有被加入到电子产品中,导致干扰信号直接冲击,从而造成电源损坏。对于检测不合格的,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第一,滤波器最好选择那些滤波频范围比较宽的,对之相应速度比较快的,最主要的是要根据电子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第二,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应将波率器加入进去,并要精心安排,使其两端的线路达到最短,保证其滤波的质量。

2)电子产品绝缘性检测技术分析

对电子产品的绝缘性进行检测,可以保证电子产品对人体无害,不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主要通过静电放电测验,看起绝缘性是否的放电考验下保证其工作性能良好,不会对产品造成损坏。具体测验方式是通过利用静电射频发生器,针对电子产品所需的电压,对电子产品进行接触型放电检测,要经过三次放电检测方可。如果出现绝缘体被击穿,部分元件被损坏等现象,则说明电子产品的绝缘性出现问题。其主要原因或是因为设计出现问题,没有充分考虑相关因素,或部分元件没有进行相关绝缘设计或处理等。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相关路线进行详细设计,尽量避免相互之间的交叉;第二,对电子产品中,敏感度比较高的元件要进行隔离等有效处理,避免干扰信号对其造成损坏。

3)电子产品产生辐射检测技术分析

对电子产品产生的辐射进行检测,可以了解其在工作时,是否会产生辐射,产生辐射对人体以及周围相关电子设备或系统的干扰程度有多大等。对电子产品辐射进行检测,最简单的最安全的方法便是通过接受AM频道的收音机,通过辨别噪音进行辐射检测。我们还可以对手机、计算机等采用相关检测仪器进行。该文中对电子产品辐射进行检测的仪器主要利用的是意大利PMM公司设计的8053A型测量仪器。其测量的频率范围在5Hz~40GHz之间。我们可以对计算机的阴极管显示进行检测,测量过程中,主要是从正面以及三个侧面进行,其探视头要距离各个表面1cm。如果结果显示超过了国家《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的12V/m的限制,则表面显示器存在问题。如果手机的检测结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数据,则说明其在该方面应加强相关设计以及生产方面的技术。

4)电子产品受外来磁场干扰检测技术分析

对电子产品进行外来磁场干扰检测,可以清楚了解电子产品在受到外来磁场干扰的情况下,是否会受到影响甚至是出现损坏等现象。我们主要通过进行射频电磁场辐射试验进行检测和分析。其操作的具体过程是:将电子产品放在暗室中,使其正常工作,对其施加电子产品符合的频率,并停留一定的时间,仔细观察电子产品的工作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出现了传输信号不好,不正常或是不稳定等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屏蔽线接触不好,或是控制元件等受到干扰造成性能严重下降等。如果工作状况出现无关的指示灯不停闪烁,则主要是因为相关元件受到外部干扰,或相关接线受到干扰而造成的。如果电子产品停止了工作,则主要由于重要的元件被破坏,造成电子产品功能丧失。对此在产品设计中,对电子产品的重要元件以及比较敏感的元件应进行有效隔离,减少干扰信号对电子产品造成损坏。

4 结束语

总之,对电子产品进行电磁兼容检测非常重要。在实际检测中,相关技术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电子产品各个部位的电磁兼容性进行相关检测,充分保证电子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性能稳定。此外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对相关技术进行创新与改进,以便提高检测质量,从而有效促进电子产品设计及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英.电磁兼容技术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2004(1):231-232.

[2] 陈武龙.民用电子产品电磁兼容分析及干扰控制[J].华南理工大学,2008(6):111-116.

[3] 赵宁,唐云峰,王文成.智能电子产品电磁兼容解决方案——铁氧体磁环应用实例[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4(6):135-136.

篇8

【关键词】防错技术;电子产品生产;应用

0.引言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保持自身的优势,电子产品的生产者们不断对自身的生产工艺进行升级完善,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降低原材料的成本,但是当生产者通过这些手段降低生产成本,获得销售利益的同时,往往因为人为错误导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伤害消费者的消费情感,这对产品的下一步销售产生了极大地负面影响。为了最大程度的消除人为错误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防错技术被应用到电子产品的生产之中[1]。防错技术能够有效预防人为错误带来的影响,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高的利益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1.防错技术的内涵及其特征

防错技术的是为了防止人为错误的出现或发生,顺时而生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人为错误的装置或设施[2]。防错技术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预防性,这就使得防错技术具有鲜明的两个特征:

第一,能够发现潜在的问题。防错技术本身就具备较强的预防性,其存在的意义之一就是能够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使得生产者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对错误进行处理,防止错误生产带来的经济损失,可以说防错技术创立的主要逻辑之一便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分析。

第二,消除产品产生缺陷的影响因素。防错技术对产品的错误生产进行预防,能够减少相应的经济损失。但是倘若想从根本上避免错误的发生,就应该从根本上消除错误产生的原因。防错技术的应用刚好能够从源头上发现错误产生的原因,对这些不利因素进行最合理、恰当的处理, 消除产品产生缺陷的影响因素。

2.人为错误的主要类型及其出现的原因

2.1 人为错误的主要类型

人为规则差错。规则差错主要是指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能利用相应的规则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混乱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够对现实状况进行解决,缺乏相应的指导说明。

人为技能差错[3]。技能是人们在经过反复的练习与实践所获得的一种基本能力,由于对技能熟练地掌握,过度相信自身的能力,使得工人在进行生产操作时,完全是出于下意识的进行操作,完全不会考虑,也不能理解这些技能之后所代表的的含义。

人为知识错误。当人们以知识为基础进行问题处理时,实际上考验的是人们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但是当人们的进行错误的分析时,人们往往会犯失手和疏忽这两个主要错误:

失手错误。失手的机理主要包括失控、描述错误、反应错误、记忆丧失。由失手造成的错误,往往是人们不可预料的,因为可能计划或想象的很美好,但是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使得结果不尽人意。

过失错误。过失错误是非常难以控制的,因为从其产生的生理机能来看,它及时一种仪式上所犯的错误,这也就是说,过失错误从刚刚开始着手进行生产是便已经是错误的,圆通一旦错误,那么接下来的生产过程再完美也是错的。

知识的过失[4]。知识的过失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行为者的知识能力不足,或者没有正确合理的的应用知识。当面对需要知识进行解决的问题时,行为者没有相应知识的储备,也就不能更好的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

2.2 人为错误出现的原因

第一,人的主观意识上的错误。这里指的认得主观意识错误主要是指人的感觉能力、判断能力、行为能力上的错误。这些错误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极可能是因为信息量太大,也可能是信息不够完整,即可能是知识能力的不足,也可能是相关经验的缺乏,即可能是被错误信息误导,也可能是判断能力的确实。总之影响这一错误的原因是错综复杂、难以控制的[5],因为它不仅和个人能力有直接的关系,还受到众多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些错误使得行为者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处理、分析信息,及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缺陷进行分析和处理,最终这些问题、缺陷会集中反映在生产过程之中。

第二,电子行业的行业特点。随着激烈市场竞争,电子产品的生产行业竞争已经步入白热化阶段。为了能够更好的占有市场,生产厂家们不断压缩制作成本,降低销售价格。使得电子产品的利润较低,人员工资报酬也就不很乐观。同时,电子产品销售额季度之间差距较大,旺季销售可观,淡季销售则令人堪忧,使得工人在旺季时忙的晕头转向,淡季时闲来无事,这也就造成了电子产品行业的人员流动率较高,难以产生较多的高技术人员[6]。最后,电子产品的生产是枯燥乏味的,工人只能在在生产车间里,进行单一的劳动操作,这样工人很容易失去工作热情,注意力不集中,这也就难免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

第三,对部分人员要求过高。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加快这生产设施的更新,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环节多,涉及的机器也多,虽然大部分的工作人员不需要有较高的技术操作能力,但是对技术性人员的依赖性仍然很强,一旦技术人员的操作出现错误,接下来的生产也就不会顺利。所以这就要求部分人员必须有过硬的技术,能够完整的掌控整个生产过程,最大程度减少在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防错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3.1 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

电子产品生产行业在追求高效率,低成本的同时,因为人为错误经常使得产品出现缺陷,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降低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一旦消费者不想再购买相关产品,那就意味着电子产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做的投入不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商品不能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转换,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为了减少人为错误的出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日益苛刻的要求,将防错技术应用到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之中是一种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

3.2 维护企业利益的必然条件

企业生产的最大目的就是将商品销售出去,在收回生产成本的同时获得可观的利润,去诶企业的顺利运行提供资金保障[7]。一旦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因为人为错误导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产品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难以销售,生产者不仅不能获得利润,还会损失相应的生产成本,这对生产企业接下来的运行和在生产而言都是一种噩耗,一旦这种状况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那么企业也就到了濒死边缘。所以将防错技术应用到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之中,是维护企业利益的必然条件。

4.防错技术实施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发现潜在缺陷。充分的利用防错技术的预防作用,首先就是要发现潜在的缺陷。发现潜在缺陷是接下来分析缺陷、提出方案、问题解决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发现缺陷是应用防错技术这座高楼的第一块砖。

第二步,分析缺陷产生原因。在发现缺陷的基础之上,便是对缺陷进行基本的分析。按照缺陷为什么产生,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缺陷产生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什么这一基本思路进行分析,将能够全面的认识缺陷,为接下来解决缺陷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步,提出解决缺陷的基本方案。在发现缺陷、认识缺陷的基础之上,接下来要做的便是要提出解决缺陷的方案。方案的提出,是引领接下来行动的纲领性文件,好的方案能够良好的分析接下来可能会产生的问题,以及在解决缺陷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等等,可以说是接下来行动的精神引领。

第四步,评估选择正确的方案。选择正确的方案能够使接下来的行动事半功倍,在评选最佳方案过程中,不能之考虑片面的投资和收益,而是应该立足全局,充分考虑到每一个环节,使部分之和大于整体,增加方案的可行性,实现方案指导价值。

第五步,实施方案。在一系列的准备环节基础之上,便是最关键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效果直接关系到缺陷处理是否成功,成本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护。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决不能一味的认为方案可以完全的一次性的解决问题,而是应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根据现实情况对方案进行调整,然后不断的对方案进行完善与补充,实现方案利益最大化。

第六步,实施监督,总结评价。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对每一个细微的环节进行监督,监督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找出方案的优点与不足,然后将方案实施的具体效果与语气效果进行比较,对方案的整体有效性进行一个合理的评价,以便更好地对方案进行完善。

第七步,完善方案,进行推广。在通过以上的环节,无论是缺陷的分析、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这就使得方案具备了普遍价值。所以当缺陷得以解决后,应该不断进行深层次价值的挖掘,完善方案,将方案标准化,加快方案的推广实施,不断解决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利益。

5.结语

防错技术的实施与应用,即是时代的呼唤,更是电子产品生产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电子产品生产本身就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电子产品生产者如果想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得以存活,并获得相应的利润,就必须从根本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大机器生产完善了电子产品生产的工艺,而防错技术的应用则避免了人为过失造成的损失,机器生产与防错技术的完美结合,产生的效益是十分可观的。所以电子产品生产者在加强对生产机器的升级是,一定不能忽视防错技术的应用,遵循防错技术应用的基本步骤,与自身的实际状况结合,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大赢家。

参考文献

[1]张学凯.防错技术在电子产品生产线的应用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2010(03):13-15.

[2]周志坚.防错技术在汽车减震器装配中的应用[J].现代制造工程,2012(05):45-46.

[3]黄泽民.防错技术在摩擦片组装配中的应用[J].现代制造工程,2013(11):23-25.

[4]王佐开,王学良.防错技术的实施思路及其案例分析[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10(03):34-36.

[5]李永钧.追求质量极限――解读上汽集团的零缺陷质量管理模式[J].汽车研究与开发,2012(10):27-28.

[6]胡建兵.防错系统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应用[J].工业工程,2012(04):56-57.

篇9

关键词:课程改革 实践能力培养 实验项目为主体

电子产品工艺技术与实践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目前学生具备更全面的专业水平和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培养的重点。为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进行该课程的进一步改革与探索。电子产品工艺技术与实践课程的改革有助于挖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的发展潜能,使专业基础教育和市场需求更好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为学生创设更为广泛的职业发展前景,与我校一贯坚持的 “技术为先、应用为本”的教育理念相统一。

一、电子产品工艺技术与实践课程的性质及需突破的难点

电子产品工艺技术与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对电子工艺方面的工艺流程及步骤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训练,掌握基本的电子工艺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该课程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较好地适应目前工作岗位频繁更换的情况。课程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收集。所以本课程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该课程目前需要突破的难点主要有:

一是电子产品工艺技术的理论教学如何适应目前本科生的学习情况,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校电子产品工艺技术与实践与其他相关先修课程的关系见图1。

从这张示意图中可看出电子产品工艺技术的理论内容对于

图1 电子产品工艺技术与实践与其他先修课程的关系

本科程度的学生来说内容比较浅显,如电子元器件的介绍等,在该课程的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可能学生已比较熟悉,所以学习的兴趣不高,但在后续进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时学生遇到如资料的收集、元器件购置、安装与调试时对器件的技术参数、外形尺寸诸如此类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克服这个难点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课程时能提出问题,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内源性地解决问题。

二是电子产品工艺技术与实践在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情况下怎样突出课程的先进性与创新性。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领域更是新材料与新工艺层出不穷,作为一名电子信息专业的本科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各种可能,无论是技术开发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必须了解产品的整个工艺流程,如选择什么材料,采用什么工具,需用多少时间、几个工位等等。所以我认为要迫使学生在工作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学习新工艺技术,从而在电子产品的工艺流程、项目管理、人员配置、时间安排等各方面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以此建立“工作过程为主线,实验项目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从专业能力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课程体系设计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实验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以典型电子电路(产品)为载体,专业实践活动贯穿始终,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满足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见图2。

2.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适应性原则

图2电子产品工艺技术与实践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电子产品工艺技术与实践课程的内容丰富,知识点也比较杂。笔者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将课程的目标分解为三方面的目标,详见表1。

表1课程目标分解

要实现以上的具体课程目标,依靠课堂上灌输式的长篇大论是不行的,尤其是知识与素质目标必须依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实现,通过项目任务的驱动促使学生在实验项目中既扮演执行者的角色又扮演管理者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实现相应素质目标。

三、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

1.以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为主要切入点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实验项目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是顺应时代需要,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本科生的必然要求。我院与其他高等院校在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诸方面如课程体系、教育目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了比较。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十分重视,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多样,实验设备经费投入充足,我院的电子产品工艺技术与实践课程改革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本学期我院鉴于本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对我进行的课程改革项目大力支持,在实验室建设上加大了投入,购置了小型自动电子雕刻机等实验设备,通过我自身努力与教研室同仁及实验室辅导老师的帮助,本学期我首先改变了电子产品工艺实践课题比较单一的情况,针对课程的培养目标对应开发了3个由浅入深的实验项目及对应的16个工作任务,每个项目涵盖多个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之间的交互协作与递进,使学生对课程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进一步达成。原来本课程的课时分配比例是理论:实践2∶1,考虑到具体教学中要使学生在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对理论知识进行内源性的吸收,就必须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所以本学期采用了1∶1的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且理论课的教学不限于课堂讲授,采用了实验室中分组讨论、观看工艺录像、学生预习资料的多种教学形式。使用“看中学,问中学,做中学”的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深入浅出地进行电子工艺基础理论的讲解,初步建立了“工作过程为主线,实验项目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从专项能力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将教学内容模块设计为“综合实验项目任务下达+工作任务分解与完成+穿插理论教学+实验项目答辩与总结”。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是以实践环节建设为主要切入点的,本人及教研室同仁针对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了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修订、教案与课件的制作,实验项目及任务的开发等,基本建立了电子产品工艺技术与实践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2.以教学辅助文件建设为抓手贯彻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观念

现代通信系统领域、消费电子领域等工程领域电子工艺技术几乎是无所不在的。教学内容应有科学性、先进性、可探索性,不仅要能反映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而且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对现有电子产品工艺技术与实践课程的相应CAI课件内容进行了更新,使课程内容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由于本课程中的工艺过程比较抽象,平时学生也看不到实际大批量电子产品生产的情况,所以我多方搜集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与视频资料,使学生可直观地了解电子产品生产中的主要工艺流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建设突出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理念

电子产品工艺技术与实践教材选用了新版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内容宜教宜学,文字精练,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有一定的前沿性,能反映电子工艺技术的最新进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实验指导书采用自编的形式以适应本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发了三个课题项目及16个具体任务为内容的实验指南,注重以实验项目为主体开展实践教学,注重与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的融合,实验指导书理论的内容与实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对实践环节内容进行了优化。

4.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多途径、多形式的教学手段保障“工作过程为主线,实验项目为主体”的课程改革的进行

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的体现,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必须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贯穿于电子产品工艺技术与实践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主要采取的方式以实验项目为主体,实验中穿插讲解理论知识、采用分组讨论、实验项目结题答辩等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

5.创新与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实验项目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设计决定了课程的评价是一个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因此我针对“综合实验项目任务下达+工作任务分解与完成+穿插理论教学+实验项目答辩与总结”的教学内容,认为应形成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开放式、全程化”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课程成绩由“实验50%+作业30%+平时20%”三个部分组成。

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项目考核相结合,以能力为中心,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技能。

过程评价:操作训练过程中的投入状态、规范程度、互助协作等指标。(下转34页)

(上接28页)项目评价: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计划制定、计划实施、项目成果等指标。

评价方式:包含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

这样的评价方式兼顾了学生知识技能目标与素质目标的达成,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课程的考核过程中,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意识。

电子产品工艺技术与实践课程改革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以实践环节为主,多元评价的教学体系,目前在教学实际中有了较好的应用,学生普遍反映自己的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一改往日理论课不专心、实践课浑水摸鱼的现象。以实验项目为主体的这项课程研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职业能力方面尤其适用,也较好地解决了目前应用型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为培养以“技术为先,应用为本”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提供一种良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天曦,李鸿儒.电子技术工艺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宁铎,孟彦京.电子工艺实训教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 廖继海,杨启洪,谢再晋,刘友举,黄谭友,欧阳维.电子工艺实习开放教学的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5)

篇10

关键词 电子产品;调试;目的;诊断技术

中图分类号TN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5-0220-02

电子产品的调试工作包括调整和测试两个部分,调整主要是指对电路参数的调整,即对整机内可调元器件及与电气指标有关的调谐系统、机械传动部分进行调整,使之达到预定的性能要求;测试则是在调整的基础理论上,对整机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系统地测试,使电子产品各项技术指标符合规定。

1 观察法

通过看、听、摸、嗅等人体感觉来判断电子线路的故障。这种检测方法主要针对比较明显的故障。

1.1 通过看发现故障所在

通过人的眼睛去观察是否有故障出现,包括以下一些情况:保险管、熔断电阻是否烧断;电阻器是否有烧坏变色、电解电容器是否有漏液和爆裂的现象。印制电路板的铜箔有无翘起,焊盘是否开裂而断路。机内线路板上是否有金属类导电物而导致元器件的引线间短路。机内的各种连接导线、排线有没有脱落、断线和过流烧毁的痕迹等;机内的传动零件是否有异位、断裂、磨损严重的现象。如传动机构齿轮的齿牙是否有断裂、损坏,皮带是否太松,皮带轮的沟槽是否磨损等;机内印制板上的元器件引线之间、集成电路各引脚之间是否有短路,焊点是否有松动、脱焊等现象;塑封晶体管有无开裂、散热器安装有无松动;插头座接触是否良好、开关簧片有无变形;查看电池是否漏液、电池夹的弹簧有无生锈或接触不良的现象;对于显示器件,可观察其播放的图像是否正常,如无图像或图像变形、字符缺笔少划,显像管尾部有蓝光闪乐等。

1.2 通过摸发现故障所在

通过人的手去触摸元器件是否温升过高或无温升等现象,从中发现问题的一种检测方法。但要注意安全,只有在确定电子产品的底板不带电的情况下才能采用此种方法。以下一些情况可能会出现故障:用手触摸一般集成电路塑封包装时,一般都没有温升或很低的温升;用手触摸大功率晶体管、功放集成电路和电源集成电路时有一定的温度,但手放在上面应以不烫手为正常;用手触摸电源变压器时仍还是冷冰冰的毫无温升或温升不明显,应考虑其负载是否有正常的耗能或存在故障;用手触摸电阻器、电容器时,其表面温度应能使手有所感觉,但不感到不适。

1.3 通过听觉发现故障所在

就是用耳朵去听电子产品的箱体内是否有异常的声音出现。当听到电子产品的内部有“劈啪、劈啪”声音时,表明机内有打火现象;听到设备有失真现象产生时,表明功放电路或发音设备(喇叭)有故障;听到传动装置有碰撞、冲击、及不规律的摩擦声出现,表明有机械故障;

1.4 通过闻发现故障所在

就是用鼻子去闻电子产品在通电工作时,是否有不正常的气味散发出来,以此来判断故障的部位和性质。

2 测量法

用各种测量仪器或仪表对电路中的参数进行测量,判断与技术要求中的指标是否相符合。

1)电阻检测法

利用万用表的电阻挡(欧姆挡),测量所怀疑的元器件的阻值,或元器件的引线脚与共用地端之间的阻值,并与正常值进行比较,从中发现故障所在的检测方法。

(1)用电阻检测法检测元器件的好坏

用电阻检测法可检测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晶体三极管、变压器、传声器、开关件等的好坏。

用电阻检测法可粗略地判断晶体管β值

用电阻检测法可以判断故障大概发生在哪一单元电路。

用电阻检测法可粗略地判断集成电路的好坏。

(2)在线电阻的测量

在路电阻的检测是指元器件的引线脚仍在焊点上,没有脱开印制电路板时,用欧姆档检测引线脚之间阻值大小的方法。用该方法可以大致判断元器件是否开路或短路。

(3)离线电阻值的测量

是指将电路中元器件引线的一端或两端从电路板上拆焊下来,然后再对元器件进行测量的方法。此方法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元器件的好坏。

2)电压检测法

用万用表的电压档测量电路电压、元器件的工作电压并与正常值进行比较,以判断故障所在的检测方法。最常用的是直流电压检测法。

(1)直流电压的测量

通过直电压的测量:可判断各单元电路静态工作的情况; 可确定整机工作电压是否正常;可判断电路所提供的偏置电压是否正常;可以判断集成电路本身及其电路是否工作正常;可判断电池的好坏;通过测量电路关键点的直流电压,可大致判断故障所在的围。

(2)交流电压的测量

交流电压的测量一般是对输入到电子产品中的市电电压的测量,以及经过变压器或开关电源输出的交流电压的测量。

3)电流检测法

指用万用表的电流档去检测电子电路的整机电流、单元电路的电流、某一回路的电流、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以及集成电路的工作电流等,并与其正常值进行比较,从中发现故障所在的检测方法。检测电流时需要将万用表串入电路。

电流检测法比较适用于由于电流过大而出现烧坏保险管、烧坏晶体管,使晶体管发热、电阻器过热以及变压器过热等故障的检测。

4)示波器/逻辑状态检测法

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测量出电路中关键点波形的形状、幅度、宽度及相位与维修资料给出的标准波形进行比较,从中发现故障所在。

应用示波器检测法的同时再与信号源配合使用,就可以进行跟踪测量,即按照信号的流程逐级跟踪测量信号,当前面测试点的信号正常,而后面测试信号不正常,说明故障就发生在前后两个测试点之间的电路中。

3 代替检测法

代替法就是用好的元器件去替代所怀疑的元器件的检测方法,如果故障被排除,表明所怀疑的元器件就为故障件。

代换法使用时必须有的放矢,决不能盲目地乱换元器件,如果频繁使用,则可能造成人为故障并使故障扩大化。

1)如怀疑电容器、电阻器、电感有开路或失效及参数下降时,只要拿一只与原型号相同或相近的并在所怀疑的器件上一试,就能确定原器件是否失效。但对于短路故障的器件,此种做法无效果;

2)如怀疑晶体管是击穿短路故障时,可采用代替法;

3)如怀疑高频调谐器、偏转线圈、变压器、光电耦合器等元器件有故障时,可采用代替法;

4)如果怀疑某单元电路有故障时,也可用相同功能的电路进行代换。

4 结论

总之,电子产品装配好后,必须要对整个系统进行调试和检测,最终发现设计的缺陷和安装的错误,并改进与纠正。此外还需要调整电路的参数,确保产品的各项功能和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只有完全符合设计标准的电子产品才能被允许投入市场。

参考文献

[1]谭小鹏,王静.电子产品的调试工艺方法研究[J].光盘技术,2009(12).

篇11

    我国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一)G-L指数分析国内外学者为研究产业内贸易提出了很多测度的方法,其中最为有效的是G-L指数,其计算公式为:(式略)式中,i表示某一特定产品组合或产业,Xi、Mi分别表示该产业的出口值和进口值,0≤Bi≤1。通常根据经验以0.5为界限,Bi>0.5表明该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占优势,反之,则表明该产品的产业间贸易占优势。Bi越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Bi越接近0,则意味着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低。本文选取2008年~2009年我国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中的几种重要制成品为样本,并计算其产业内贸易指数。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2009年液晶显示屏及模块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271(小于0.5),即产业内贸易不占优势外,其余G-L指数均大于0.5,即在这些产品的出口中,产业内贸易占明显优势。贸易指数大于0.5的制成品中,除了计算机主机板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接近0.6,其他几种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在[0.8,1]范围内,且有越来越接近于1的趋势。这表明,从产业内贸易指数来看,这几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以四层及以下印刷电路为例,2009年其产业内贸易指数上升到0.996,是这几种产品中G-L指数最高的,且非常接近于1,几乎达到了完全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表明这一产品在出口过程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其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很强。产业内贸易主要包括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两种不同类型。同一产业内具有水平差异的产品之间的贸易活动称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产生这种贸易方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消费者购买能力大小而导致的对产品多样化需求所致。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指产业内具有垂直差异的产品贸易,这主要是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受到其可支配收入限制造成的。Greenaway(格林纳威)在1995年首次提出判断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标准是:当1-α≤UVx/UVm≤1+α时,属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当0<UVx/UVm<1-α或UVx/UVm>1+α时,属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其中,UVx、UVm分别表示存在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单位出口价值和单位进口价值,α被称为“离散因子”,通常取常数0.15或0.25。在研究中常用Px(单位出口价格)和Pm(单位进口价格)分别表示存在产业内贸易方式的产品在一定时期的UVx、UVm,本文取α=0.25。同时,本文还借鉴StefanBojnec(斯特凡博竭尼克,2001)的划分方法:如进出口价格比在[0,0.75]范围内,代表着低水平的垂直产业内贸易;进出口价格比大于1.25,则代表着高水平的垂直产业内贸易。本文选取我国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品中6种重要制成品计算2008年~2009年进口与出口价格之比。只有四层以上印刷电路体现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发光二极管由原先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转变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其余4种产品均属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范畴,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有着高水平和低水平之分。由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产业转移所造成的:一些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制造成本,而国内只保留技术绝对领先的产品或核心生产环节。因此,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来看,中国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品的外贸竞争力水平很低,仍处于劣势。(二)TC指数分析考虑到产业内贸易尚不能全面反映进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有学者提出应结合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一国贸易状况进行分析。贸易竞争力指数(TCI)反映一个国家生产的某种产品是净进口还是净出口,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以此来判断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其公式为:(式略)式中,TCI表示一国i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Xi代表该国i产品出口总额,Mi代表该国i产品进口总额。若TCI为正值,表明该国是净出口国,且越接近1说明该国此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若为负值,表明该国是净进口国,出口竞争力较弱。本文从我国2008年~2009年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中选取了7种重要制成品为样本,计算其贸易竞争力指数。只有计算机主机板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表现为正数,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由于其贸易竞争力指数与1尚有相当大的距离,说明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还需进一步加强。其他几种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为负数,表明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液晶显示屏及模块和发光二极管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都是由负数转变为正数,其中前者的变化幅度很大,说明这两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呈现上升趋势。四层及以下印刷电路和四层以上印刷电路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其贸易竞争力水平仍为负数,国际竞争力水平较低。硬盘驱动器和光盘驱动器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国际竞争力水平不容乐观。由此,可以看出,从贸易竞争力指数的角度出发,我国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不大,国际竞争力不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形势不容乐观。这与前文产业内贸易指数高、国际竞争力强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并综合考虑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进行分析,可以将我国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内贸易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产业内贸易程度高(IIT>0.5),产品具有竞争力(TCI>0)。计算结果来看,属于这一类型的产品主要是计算机主板、光盘驱动器(2008年)和发光二极管(2009年)。第二种,产业内贸易程度高(IIT>0.5),产品缺乏竞争力(TCI<0)。从计算结果来看,属于这一类型的产品主要是硬盘驱动器(2009年)、四层及以下印刷电路、四层以上印刷电路和发光二极管和液晶显示屏及模块(2008年)。第三种,产业内贸易程度低(IIT<0.5),产品具有竞争力(TCI>0)。从计算结果来看,属于这一类型的产品只有液晶显示屏及模块(2009年)这一种类。这种情况的出现与2009年液晶显示屏及模块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从2008年的0.573下降为0.271有密切联系。第四种,产业内贸易程度高(IIT>0.5),产品缺乏竞争力(TCI<0)。表1和表2中没有属于这一类型的产品。(三)B指数分析G-L指数虽然能够解释各国贸易模式和比较优势地位,但该指标只是一个静态的指数,考虑到产业内贸易的增量变化,一般运用布吕哈特指数即BIIT指数来反映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趋势。BIIT指数是由Brulhart(布鲁哈特)于1994年提出的,表示某一类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其计算公式为:(式略)式中,ΔXi和ΔMi分别表示一定时期内贸易额的增量,B指数的取值范围在[-1,1]之间,该指数既能体现边际产业内贸易水平,又能体现特定行业的整体状况。B指数越接近于0,边际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当B指数等于0时,该产业的边际贸易完全是产业内贸易,而当B指数等于1或-1时,边际贸易完全是产业间贸易。本文从2008年~2009年我国高新技术电子信息出口产品中选取了6种重要制成品为样本,计算其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从6种主要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品的B指数显示,光盘驱动器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表明该产品的边际贸易完全是产业内贸易;发光二极管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是0.451,表明该产品的边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还是占一定优势的;除此之外的其他几种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在[0.7,1]之间,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偏离1的幅度越小,说明边际产业内贸易程度越弱。

    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1.我国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品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我国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这种产业内贸易方式往往与产品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联系在一起,大多是由发达国家的国际产业转移造成的,发达国家为降低劳动成本和使其利润最大化,往往把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些在发达国家不具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和原料成本等非常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这种贸易方式会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产品出口对外依赖性过大,最终导致贸易不平衡等问题的出现。2.G-L指数与TC指数、B指数的矛盾明显。从G-L指数上看,我国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很高,并且整体上呈现出增高的趋势,产品的产业内竞争力强。但是TC指数反映出的是产品从总体上缺乏国际竞争力,并且TC指数的稳定性也不够强,指数波动较大。B指数反映出的是我国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程度仍处在较低水平。很显然,G-L指数与TC指数、B指数存在很大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出现,说明我国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品虽然出口规模较大,但产品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二)对策针对本文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必须打造中国知名品牌,扭转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形象,这也是解决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最重要、最根本的、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应加大对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品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正确把握全球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需求状况,着眼于高端信息产品市场,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同时还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留学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吸引高素质人才。

篇12

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子产品网络自动化设计的方法与应用技术,阐述了在当前形势下,加强电子产品自动化设计的重要性,针对目前电子产品网络自动化设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笔者通过研究,总结和归纳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一些加强电子产品网络自动化应用的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帮助电子生产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能更好地应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产品 网络自动化设计 应用技术

电子系统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且重要的工作,电子系统设计工作包括很多方面,而电子产品网络自动化设计作为整个电子系统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水平和质量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电子产品网络的设计质量。因此,探讨、分析自动化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只有电子产品网络自动化设计人员重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才能认清工作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设计问题的应对对策,从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整个电子产品网络自动化设计和应用的水平和质量。

1 电子线路自动化设计发展现状

电子线路设计过程发展历经三个阶段:人工设计、调试阶段,设计人员各自进行独立计算机辅助设计阶段以及计算机网络化联合辅助设计阶段。通常前两个阶段被称为传统电子电路设计阶段,传统的电子电路系统设计基本上采用自底向上的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主要是进行最基本的功能单元电路设计和调试,然后进行基本单元电路的组合,从而达到实现产品功能性的目的。如果在进行组合的时候出现故障就会使之前组合的全部作废,回到起点进行重新的设计调试。因此就要求总体设计人员在进行传统设计方法时,需要对基本单元电路的功能与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进行总体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单元线路的性能对产品性能的影响有多大,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拥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传统的自底向上设计方法,大部分的电子系统设计工作都需要进行人工制作,如果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动,那就意味着上次的设计又重复一遍,既浪费时间又在精度上达不到要求,因此很难满足当今社会需求。计算机网络化联合辅助设计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电子产品设计周期、性能以及成本之间的平衡。

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主要是从电路系统设计进行,从最上端进行功能划分以及结构设计。在进行仿真和纠错主要先从方框图一级开始,可用PCB板进行调试,而这段过程主要是在高层次完成的。该设计方法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对各个阶段的统一管理。

2 电子产品网络自动化设计方法与应用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电子产品也越来越多的融入我们的生活,而个性化产品设计将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工业、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也随之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利用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环境Protel 99进行的电子产品自动化设计。

层次化的综合设计主要是将系统和设计限制按照等级进行依次分解,将其分解为更小的部件和设计限制,然后把这些分解后的进行设计综合,而且每一层的电路分析综合和优化过程是一致的。在进行模拟电路的拓扑结构设计时,采购人员、生产部门和仓库管理人员都要参与这个设计,在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提供信息,各部门之间协同进行工作,确保在设计的过程中实现低成本。生产部门在设计师进行设计时,要确保 所有的生产工艺方面可以进行,避免出现反工的现象。这种合作方式我们一般称之为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中的CE并行工程方法。

在进行层次图仿真时,模拟验证工作主要有两种,符号模拟和数值模拟。当模拟验证的结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就需要我们重新进行拓扑选择和参数优化工作,在每一层都需要做仿真,这样做虽然会产生多余的工作量,但是可以有效的避免失误进行层层累积,这样做提高了整个产品的设计效率。

在实际的工作中,各层次模块不一定是经过了严格的划分的,而且还会采用混合模块并选取构成电路和系统的拓扑结构。因此,在进行单元文件的构成中,需要我们把每个层次上的模块设置于同一层,以方便在进行采取混合模块时,达到方便、快捷的效果。在各个层次的模块下面有各种各样的模块定义,例如,针对某一模块来说,模块定义和功能描述是相同的,而且对于其功能结构形式的实现可以是不同的方式。

拥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充足的管理经验的技术人员,在拥有先进的自动制版、插件设备和可进行 快速重组功能的自动化生产线并结合上面介绍的设计方法,可以提高和完善企业具有根据市场或是客户的需求进行新型电子设备开发和生产,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还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产品网络自动化设计中的发展,还有很多尚要改进的地方。在对于电子产品设计的自动化方法就是CIMS的应用。企业在进行电子网络自动化设计时,应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和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只有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优良的电子产品自动化设计方法相结合,才能为企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电子产品网络自动化设计方法和应用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J].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2011(04):170-245.

[2]李睿.电子产品网络购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篇13

关键词: 复杂电子产品; 三维装配工艺技术; MBD; 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 TN96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06?0081?02

装配是制造业的主要活动,形成产品生命周期的重要环节[1],在电子行业结构复杂的产品,装配工时和费用大概占用总费用的40%~60%,三维CAD/CAM软件因其本身强大的功能,成为企业应用的主流趋势。三维数字化设计和工艺可实现全机规模的三维数字设计、预装配合动静态数字协调,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并行,缩短了研制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2],然而数字化装配工艺技术相对于三维零件设计和加工的发展明显滞后,成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的瓶颈[3],因此数字化装配工艺技术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 需求现状

雷达等复杂电子产品三维装配工艺设计主要实现2个方面的目标:

(1) 对产品总体装配工艺设计进行有效验证;

(2) 利用可视化的作业指导书,有效地指导生产现场总装[4]。

目前在复杂电子产品制造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工艺与设计缺少协同。工艺和设计不在同一平台,没有同一个数据源,设计EBOM无法自动集成,数据需要转化,工艺只能被动等待,无法尽早进入到产品设计阶段和避免出现设计模型工艺性差的问题。

(2) 装配工艺设计仍然采用传统的二维方式表达,上游设计产生的三维数字模型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目前装配工艺设计本身来说,大多数企业还是依靠传统的二维装配图纸和装配工艺规程卡片进行工艺设计,首先由工艺设计人员设计图纸及经验想象出三维装配空间、设计装配顺序,并用二维工艺过程卡片表达出来。然后由装配工人照工艺设计人员设计的二维数据理解装配顺序及要求,在大脑中再次构建出三维装配过程,因此,整个产品装配的环节与工艺设计人员和装配工人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关系过于密切,不能充分利用和继承设计产生的三维CAD数据,难以保证工艺设计的规范性、标准化和最优化[5]。

(3) 装配进度不易控制,装配周期不易保证。由于目前的工艺设计环境不具备三维工艺验证能力,致使装配过程中是否存在干涉、装配顺序是否合理、工艺装备是否满足需要、操作空间是否开敞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到了生产试制阶段才暴露出来。从而使装配周期不易保证,严重影响了复杂电子产品研制的进度和质量。

(4) 一些复杂產品的裝配,因为缺少可视化的三维动态装配过程,不便于装配工人使用和理解。在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现场装配,工人主要依靠二维图纸和工艺过程卡进行装配操作,对于一些复杂產品的装配来说,因为缺少可视化的三维动态装配过程,工人理解起来往往会有一定难度,有时还会产生歧义[6]。三维装配工艺可视化技术为装配工人提供一种可预先验证的、易于理解的可视化指导平台,使装配工人直观理解,减少了操作错误,提高产品装配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2 系统体系结构

三维装配工艺设计流程分为产品设计、装配工艺设计和制造3个阶段。在产品设计阶段,首先由设计人员和工艺人员建立零部件和工装模具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对模型数据进行转化,获得三维装配工艺仿真、规划与管理系统中所需的轻量化数据模型。在装配工艺设计阶段,工艺设计人员根据产品装配模型提供的信息,进行装配序列规划,得到产品的最佳装配顺序,在三维环境下进行工艺规划和仿真,选取合适的工装工具和装配方法,最终输出优化的装配工艺方案, 所形成的三维装配工艺通过PLM系统进行审签。在制造阶段,利用可视化工具和网络环境将装配仿真验证文件、三维工作指令和工艺设计文件等工艺信息导入到企业ERP系统,车间装配人员可以一边观看产品的装配过程仿真画面,一边进行实际装配。从而提高装配效率和准确性,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3 系统关键技术

实现三维装配工艺需要以下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3.1 基于MBD的数字化定义技术

MBD将设计、制造、检验、管理信息融入一体,目前被航空行业普遍认同为解决数字化设计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7]。MBD 技术改变了以往同时依据二维工程图纸和三维实体模型来设计产品装配工艺和零件加工工艺的做法[8]。在MBD的技术体系中,MBD数据集的内容包含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等各部门的信息[9],以三维数模完全替代二维工程图纸,成为数字化制造过程中的唯一依据。工艺人员在MBD 的工艺设计规范的指导下,读取来自上游结构设计信息,并将轻量化、完整化,这是进行三维装配工艺设计和进行产品装配仿真的前提,直接依据三维实体模型开展三维工艺设计给整个产品中的工艺设计工作带来一次全新的变革。

3.2 人机交互环境下三维工艺规划及仿真技术

装配规划和仿真技术是装配过程的重要环节,装配顺序和装配方案直接关系产品的可装配行、装配质量和装配成本[10]。依据数字化装配工艺流程,建立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模型,通过装配现场可视化技术建立与产品装配相似的数字化虚拟装配环境,在工艺工作开展的同时及产品实物装配之前,按照确定的装配工艺流程进行数字化模拟仿真,在装配时进行零件与两件、零件与工装的干涉检查;通过对产品装配拆卸过程的仿真,验证装配顺序设计的合理性;模拟操作者的操作过程以便发现操作空间大小是否满足装配需要,操作者身体或肢体能否到达装配位置等问题,并将这些仿真结果通过仿真报告提交产品设计、工装设计等进行优化。

3.3 三维装配工艺可视化技术

三维装配工艺可视化技术是把产品设计信息、制造资源信息和工艺设计信息整合起来以数字化的形式传递到车间现场,并展示出来的方法。操作者能够采用该技术读取三维工艺信息、工装工具信息、三维仿真动画、装配产品结构等信息,最终形成三维数字化工艺展示,使工人能够准确、迅速地查阅装配过程中需要的信息。减少了由于操作者理解不透彻带来的质量问题。

4 结 语

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产品的装配复杂性日趋大型化、复杂化,数字化装配成为趋势。同时,无纸化与制造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三维装配工艺设计的实施实现了复杂电子产品三维装配工艺规划、装配过程的三维仿真和装配过程的可视化,减少了现场设计更改率和装配返工率,缩短了装配周期,提高了装配质量和装配效率。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欣.三维装配工艺技术在雷达装配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机械工程,2012(8):56?57.

[2] 陆江峰.装配制造业三维数字化制造工艺解决方案[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配,2012(4):59?62.

[3] 蔡虎.基于3DVIA的虚拟装配工艺实施方案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13(6):80?81.

[4] 苏朋.三维辅助装配工艺规划(3D?CAPP)系统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5] 孙刚.基于三维模型的卫星装配工艺设计与应用技术[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2011,11(17):2343?2344.

[6] 冷毅勋,代正会,赵轶,等.DELMIA 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与过程仿真流程[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2(1):40?41.

[7] 冯潼能.MBD技术下的协同与管理进化[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1(7):25?26.

[8] 郭具涛,梅中义.基于MBD 的飞机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及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11(22):62?64.

篇14

由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主办的“香港秋季电子产品展”今年踏入第35届,而“国际电子组件及生产技术展”则由贸发局与慕尼黑国际博览亚洲有限公司合办,今年是第。两项展览组成全球领先的电子产品商贸平台,将于10月13至16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同期举行。

贸发局副总裁周启良表示:“秋电展在每年的采购旺季10月举行,聚集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环球供应商,吸引世界各地的买家前来洽商。展览紧贴科技及市场发展潮流,今年新增两大产品展区‘智能科技’和‘机器人科技和无人操控技术’。而同场举行的国际电子组件及生产技术展亦新增设‘键盘及开关’展区。两项展览同期同地举行,为买家提供一站式采购平台,创造更多跨行业的贸易契机。”

香港秋季电子产品展

秋电展网罗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包括视听产品、电脑及周边产品、数码影像产品、电子游戏产品、汽车导航系统、家用电器及保安产品等。现时,业界追求技术改良和创新,藉此推动业务持续发展。可配合无线上网的流动装置如平板电脑,在市场大受欢迎。今年,秋电展带来全新展区“智能科技”,回应社会对无线电子产品的强大需求,展示相关的创新产品,包括具备应用程式及物联网应用功能的品牌电子装置,展商包括海尔(Haier)及Intel等国际品牌。

另一新展区“机器人科技和无人操控技术”将展示未来科技,包括无人机、四轴飞行器、平衡车、人形机器人、机器人吸尘器及教育辅助科技等等。

“品牌荟萃廊”是秋电展的焦点之一,网罗各大环球电子名牌及时尚产品,包括电音(Binatone)、Ford(福特)、富士高(Fujikon)、威马(Goodway)、东宝(Tunbow)和伟易达(VTech)等。展览亦设“创新发明区”,汇聚来自各地参展商的科研成果和发明,向买家展示充满创意并拥有知识产权注册或待批的潮流电子产品及技术。其他产品展区包括“穿戴式电子产品”、“3D打印”及“个人电子产品”等。

国际电子组件及生产技术展

与秋电展同期举行的“国际电子组件及生产技术展”,汇聚尖端电子组件及技术,为电子元件及零部件的供应商提供商贸平台,向买家展示各类优质电子科技、元器件、印刷电路板、组件及技术等。去年增设的“印刷电路板”展区将再度登场,而今年大会更首次开设“键盘及开关”展区,聚集多家相关厂商,方便买家采购。

此外,展览亦包括“显示技术世界”,展示视觉及显示技术的最新发展;“智能装置关键元器件展区”则为智能装置制造商提供各项重要零件的理想选择;“太阳能光伏电子世界”与“香港金属零部件区”将继续展示最新的光伏技术及香港优秀金属零部件及产品。

小批量采购及展会现场活动

展览期间将继续设置“贸发网小批量采购”专区,产品的最低采购量为5至1000件,迎合市场“单密量小”的采购模式。同时,电子商贸近年大行其道,香港贸发局于去年底正式开通“贸发网小批量采购”网上交易平台 (http://),方便供应商与全球买家直接在网上完成交易。

在两项展会期间,大会将举办一连串的讲座及研讨会,集中探讨电子业的热门议题,让参展商、买家及参观人士分享行业的最新动向及发展。另设交流酒会,以协助业界扩展人脉商网。同时,在展会期间,一些参展商将在“产品推广及会”详细介绍新产品的功能和特色。

展览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