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医药产业前景范文

生物医药产业前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9: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物医药产业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物医药产业前景

篇1

论坛邀请了以色列、新加坡、海峡两岸生物技术专家和金融资本专家围绕“生物医药孵化器管理、金融资本支撑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与孵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与前景”开展主题演讲,为福建省生物医药产业把诊问脉,介绍海内外生物医药孵化与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助推福建省生物医药自主创新和快速发展。

近年来,福建省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很快,在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领域发明转移拥有量,位居全国第六位,一批创新药物研发取得重要进展,例如厦门大学与养生堂万泰公司历时14年,投入近5亿元研究成功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

很多国外企业想到中国来找市场,同时又有很多中国企业想走出去,如何才能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以色列TBN集团总裁Sigal女士给出的答案是“合作”。Sigal女士围绕“国家商业发展与中国创新”这一主题,介绍如何建立成功的全球合资企业,创造合作共赢的平台;如何利用独特的中国创新方式进入新市场,以及如何利用国际孵化器资源培育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她认为,国际孵化器资源对于中国市场,尤其是有想法、有创意的年轻人而言是一个很好的研发和创新平台。

不仅仅是Sigal女士,在场不少专家、代表都十分看好生物医药产业。招商证券医药行业首席研究员李珊珊女士表示,医药产业前景看好,加之近几年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俗,现其已成为资本市场中的“白富美”产业,备受投资者青睐。而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袁于人先生除了带来“新型兽用、水产疫苗和新一代生物农药设计思路初探”的演讲外,还希望借此机会寻求产业化合作伙伴。

篇2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一、湖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州工业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受到了湖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为湖州市“十一五”规划工业“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之一。目前,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要由生物医药产业、工业生物技术产业、中成药及饮片、化学医药及制剂、药用辅料及医用敷料五部分组成。

2013年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为158.9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13.48%,成为湖州市六大特色产业中除特色纺织业、先进装备产业之外产业产值增长幅度最大的工业产业,创造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以来收入最高产值的纪录,充分表明了生物医药产业在湖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近年来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政府对医药产业的大力支持,湖州市中许多生物医药企业一步步发展为同行业中的中坚力量,如升华拜克、湖州数康、协和华东干细胞、佐力药业、东立控股、展望及中维药业等知名企业。目前,湖州市共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生产企业69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拥有十多种国家级新药和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浙江省医药产业重点培育的五大产业集聚区之一 ,在生物医药、医药制剂及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是,生物医药产业不断突破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其中地方高校较少,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缺乏专业化医药人才,研发水平较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新兴产业创业艰难,企业规模扩大不易;生物医药产业化机制不够完善合理,企业收益波动大等诸多难题都有待调整和解决。

二、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湖州统计信息与网湖州科技信息网。选择如下变量:生物医药产业收入(y)/亿元,地区生产总值(X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收入(X3)/亿元,生物医药企业数量(X4)/个,生物医药产业千元以上项目投资额(X5)/亿元,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X6)/个,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x7)/% 。

(二)模型设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如下:

Y = 29.3787416242 - 0.386680392007*X2 + 0.278913029976*X3 + 1.08658422892*X4 - 8.33050133316*X5 + 8.96496384188*X6 + 40.5068207987*X7

Adjusted R-squared为0.984,F-statistic=74.68759

由模型可以看出:R2为0.984, 拟合优度较高,说明变量X2,X3,X4,X5,X6,X7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Y具有显著解释力,即: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六个变量联合起来可以解释生物医药产业收入变化的99.777%。从F统计量来看,F=74.68759远大于临界值,说明回归模型较显著,即: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六个变量联合起来联合起来确实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收入有显著影响。从T检验来看,T2=-4.148437,说明X2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地区生产总值对生物医药产业有显著影响力;T3=5.288522,说明X3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T4=2.704376,说明X4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T5=-1.597926,说明X5对y没有影响力,即必须从模型中去掉解释变量X5;T6=4.391910,说明X6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T7=3.959182,说明X7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 X2,X3,X4,X6,X7对y有显著解释力,只有X5对y没有解释力。

从模型的结果来看,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五个变量对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收入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对y的影响力大小分别为X3>X6>X2>X7>X4,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收入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收入的影响比地区生产总值、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几个变量更大。

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收入总体呈增长趋势,发展前景呈现乐观态势,此外,依托湖州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明显的区位优势、不断增强的企业发展意识以及生物医药科学研究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的外部大环境等几大优势,湖州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六个变量对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收入的影响,我们很容易发现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对该产业的影响力远小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湖州市接下来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要加大投资力度,为各个项目的研究开发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五大变量是影响生物医药产业的五个重要因素,合理提高销售利润率,减少企业的亏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收益的高低,故关注这五个因素的变化情况,协调发展对该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生物医药产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的朝阳产业,发展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湖州市把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摆上突出位置,重点培育和扶持,以此来推动湖州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认清发展中的挑战,并且积极迎接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挑战,积极采取相应的应对政策,抓住发展的机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湖州必须加大产业投资力度,支持优秀的医药研究项目。加强专业医药团队建设,培养专业创新人才。建立沟通与传播的信息机制,保持信息的畅通。加强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参考文献:

篇3

天时:十年厚积一朝待发

生物中心成立于1996年6月,是北京市科委直属的事业单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赢得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据生物中心副主任张泽工介绍,生物中心成立之初,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还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弱小产业。可以说,生物中心是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和同行者。

生物医药产业是继信息技术产业之后的最受瞩目的“朝阳产业”。比尔・盖茨曾说过,下一个成为世界首富的人一定出自生物产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较早,但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研发力量薄弱,企业整体行为以短期利益为主,产业的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种创新药物从研发到最终被批准上市,整个过程通常需要约10年时间,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征可见一斑。如果没有稳定的长效投资,没有创新的产品研发,就不可能有产业的持续发展。

北京市超前布局,在政府实施体制改革之初,北京市科委便组织成立了生物中心,以探索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长远发展之路。生物中心凭借其深厚的专业背景,通过项目发掘、培养、推介、投资策划、风险评价、市场调研等方式,整合北京市医药领域的创新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咨询,促进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积累,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倍道兼进,逐渐从被忽略不计的小微产业发展到2011年销售收入(不含商业)预计达到700亿元,占GDP比重4%左右,销售利润率居全国第一的重要产业,形成了“化学制药、医疗器械、中药制药、生物制药”四轮驱动的产业格局。从“先导产业”到“重点培育的战略新兴产业”,生物中心见证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从产生、发展到腾飞的整个历程。

地利:扎根沃土蓄力成长

张泽工认为,生物医药产业之所以能够在北京长足发展,成为北京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除了有政府政策的引导外,北京的自身优势也起到了一定的决定作用。

政策优势

北京作为首都,在政策扶持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北京市医疗卫生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5%,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新农合参合等各项改革措施走在了全国前列,更好地释放了医疗、市场资源,促成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优势

北京聚集了全国40%的国家级生命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19%的医药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3%的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0%的全国药品安全评价中心和16%的国际临床研究基地,集中了全国生命科学领域近50%的院士。另外,北京也是海外技术人才和团队优先选择创业和就业发展的城市。雄厚的科技人才实力,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

市场优势

未来两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可能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而北京市场是中国最具标志性和辐射性的市场,因而必然成为跨国制药公司布局中国和民族企业崛起的理想之地。光明的前景也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更好地走向国际带来了契机。

人和: G20工程打造北京品牌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其GDP占比仍较低,离其成为北京支柱产业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为进一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4月,北京市政府启动了“G20工程”。G表示Grand(巨大和伟大),20表示“二八”法则中最核心的20%。“G20工程”就是要以80%的资源支持20%的重点企业,从研发、临床、产业化以及市场流通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入手,分阶段、分层次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名牌企业和产品。“G20工程”一期于2010年到2012年实施,重点关注产业规模的迅速提升,实现产业规模千亿元的跨越发展;二期计划再用5年时间,将生物医药产业对北京GDP的贡献度提高至5%以上,推动北京医药产业成为首都具有战略意义的支柱产业。

“G20工程”的实施,让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张泽工告诉记者,该工程实施以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 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不含商业)559.5亿元,2011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突破700亿元,“G20工程”取得可喜进展。

篇4

>> 北京地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模式研究 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基地现状及展望 北京地区高职专业设置现状及问题分析 北京地区P2P发展现状及问题探究 红豆挺进生物医药领域 生物医药领域投资渐趋细分 在生物医药领域自由驰骋 生物医药领域平台促进创新 北京地区银行业交叉销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倍道兼进,腾飞的北京生物医药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工业园区现状及发展模式 环北京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北京地区大学生网购风险认知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热点与前沿分析 北京郑氏润慷国际生物医药研究院 增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网站.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OL]. http://.cn/news.do?method=viewInfoCommon&id=31342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OL]. 2006-02-09. http:///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 htm.

[4] 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6] 叶仙蓉.药学人才培养与国家自然基金人才项目的概况分析[J].科研管理,2013,10(10):142-144.

[7] 王长锐,孟宪平.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与评审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09,(1):34-36.

[8] 彭英,姜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4~2013 年药理学资助项目的回顾分析[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11):1485-1492.

[9] 付剑江,毕明刚,陈君,等.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药理学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0-13.

[10] 陈治光.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0年夯实基础研究,谋求源头创新――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基础[J].科技潮,2010,(12):12-19.

[11]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启航2014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2]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网站.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OL]. 2014-07-10. http:///cms/jh/106695.htm.

[13] 陈斌.目前企业科研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J].中国市场,2011,(44):21-22.

[14] 马廷灿,曹慕昆.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看我国各省市基础研究竞争力[J].科学通报,2011,56(36):3115-3121.

篇5

作为我市重点培育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布局于巴南区的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已见雏形。预计到2020年,这里将建成全市最大的生物医药聚集区、国内领先的高端医药产业园区,实现产值约300亿元。

顶层推动

2013年1月16日,全市医改暨卫生工作会议召开。

“我们的目标是加快重庆医药产业发展,打造千亿级医药支柱产业。”市政府相关领导在会上表示。

截至2011年,重庆医药产业产值尚未突破300亿元,甚至落后于西部的四川、云南、陕西等省。然而,两年之后,重庆即提出打造千亿级医药支柱产业,其底气何在?

“我们的信心来源于重庆多年的产业基础和积淀,而医药产业有广阔的前景。”市政府相关领导说。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医药发展提出了更多需求,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

此外,国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国际大品种专利到期等行业背景,为我市重点抓好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2013年1月底,重庆市政府审议通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千亿级医药支柱产业的指导意见》,并配套一系列的培育政策,吹响了重庆医药产业振兴发展的冲锋号。

按照规划,全市将兴建一批有规模的医药产业园。

巴南区适时抓住了这一契机。

这一年,巴南区将医药产业纳入重点发展产业,提出打造一个产值300亿元以上,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端医药产业园及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并规划了约20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

政策既定,巴南区开始全力布局医药产业。

引进龙头

2015年3月的一天,上海智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仁生的办公室。

“我们想邀请智睿生物到巴南发展。”短暂交流后,巴南区常务副区长宋葵道出了此行的目的。

虽然心里早有准备,蒋仁生还是不免愕然。

智睿生物是国内顶尖的高端生物制药企业,而此时落户巴南的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规模不大。

在常人看来,巴南区此举未免太过冒失。然而,对于巴南区来说,引进智睿生物是其发展医药产业的关键一环。

智睿生物对巴南区、对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究竟有何关键作用?

原来,虽然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已落户巴南区,且巴南区也将医药产业纳入重点发展产业,并制订了相关规划,但和全市其他区县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在招商引资方面时常感到难以下手。

“只有突破了顶尖企业,才能引来其他企业。”在进行了细致调研后,巴南区锁定了智睿生物。

引进智睿生物还有另外一层意义――生物医药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掌握了高端技术,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2015年11月9日,总投资100亿元、达产产值180亿元的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落户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

随后,美国Athenex制药基地、重庆植恩高端药物技术转化平台、北大医药产业园等20个重点项目先后落户园区。

各大生物医药企业的引进落户,让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开始焕发活力。

服务企业

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主要生产肿瘤疫苗、长效胰岛素等高端生物制剂,填补了我市无高端生物制药产品的空白。

美国Athenex制药基地项目,可将全球50多个最畅销的难溶性药物由注射剂变成口服制剂。

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里落户。

“近期,又有日本参天、万全医药等9个项目成功落户。”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些医药企业在这里落户,成为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快速发展的关键。

而这正是巴南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主动出击、寻求突破带来的连锁效应。

同时,巴南区委、区政府在积极营造环境的基础上,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努力为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

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孵化、生产制造周期长,充足的资金保障至关重要。但很多医药企业属于轻资产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常常因缺乏合适的抵押物而被银行拒绝。

为破解这一难题,巴南区搭建了金融资本服务平台,依托重庆市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共同筹资50亿元,成立了医药产业投资基金。

此外,巴南区还和重庆医药产业投资集团共同建立了10亿元的医药产业创业投资平台,专门为那些尚处于创业期的入驻企业提供融资帮助。

这一措施解决了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也进一步增强了园区的吸引力。目前,已有5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入驻园区。

完善配套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不仅仅是医药企业药品生产“流水线”的简单聚集,更是集研发、孵化、生产制造为一体的集群高地。通过创新发展,在全市率先构建起“孵化+基金+生产制造”的产业发展环境。

据了解,落户园区的智睿生物、香港理工大W转化医学中心等一批高科技创新研发平台重点用于研发,植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杏融基金等重点用于支持新药研发,涵盖生物制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的生产制造平台则加速了产品的产业化。

篇6

关键词: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建议

一、生物医药产业概述

(一)生物医药产业定义。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一般意义讲,它是指运用生物技术从事药品、设备生产和提供相关服务企业的集合,主要包括生物制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两方面内容。生物制药产业主要包括生物技术药、化学制药和中药制药等领域,其中中药制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生物制药子产业。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是指运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进行产品开发、设计与生产的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医用材料及植入器械、诊断试剂以及高新技术诊疗设备及系统等。

(二)生物医药产业特征。首先,生物医药产业具有“三高一长”的特征。生物医药产业是资本与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等特征。生物制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方面。新药的研发周期很长,从化合物筛选、临床前研究、各期临床试验到批准上市往往需要10-15年时间,而且风险很大,成功率仅在百万分之一,开发过程中一旦出错,都可能导致项目失败。但若研发成功也有着惊人的高回报。

其次,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行业周期较弱的特点。医药产业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很难说存在成熟期,是永远成长和发展的产业。医药产品与服务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有不可替代性和广泛的刚性需求,因此,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与经济景气程度的关联度较低,具有超强的抗经济危机能力。在历次的经济衰退期,包括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纳斯达克医药类股票及标准普尔保健指数均有不错的表现。

再次,生物医药产业高度依赖研发资源服务。与IT等高新技术产业不同,生物医药产业在研发阶段更依赖基础科学研究,研发团队需要在产业化的不同阶段适时引入在技术评估、资本运作、市场营销等多种创新要素,加速成果转化。

二、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分析

(一)生物技术药。上游:主要包括生物制品原材料和研发服务,有研发服务投入大、风险高、附加值高等特点,原材料生物制品制备领域成本相对较低,血液制品行业由于血浆资源的稀缺性较高,平均毛利率达10-15%;中游: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单抗药物、疫苗、血液制品等药品的制造,制造环节科技含量与附加值较高,行业平均毛利率30%;下游:医药流通及服务环节,由于进入门槛较低,毛利率在5―8%。

(二)化学药。上游:主要包括化工原料供应和化合物筛选,药用辅料及包材的供应;中游:主要包括化学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的制造,化学合成药产业中,大宗原料市场趋于饱和,毛利率低,特色原料药和制剂药增长速度较快,而且附加值高,特色原料药和制剂产品的毛利率通常分别在50%、40%左右,化学合成新药作为新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下游:包括化学药物流通及服务。

(三)现代中药。上游:主要包括中药材种植(养殖)、新药研发,毛利率较高,达40%;中游:主要包括饮片炮制、配方颗粒加工、中成药制造和植物提取物制造,其中中药饮片加工行业毛利率约为30%,中成药制造毛利率约为35%,配方颗粒毛利率达45%;下游:包括中药材流通及服务。

三、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人口老龄化及经济发展的双重因素作用下,我国药品市场高速扩容,2002~201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复合增长速度达到22.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世界第二大OTC药物市场,世界第三大药品市场。2012年,我国药品市场规模达到9261亿元,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 18147.9亿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药品市场规模将以年均12%的增速继续扩容,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3万亿元。第一,从市场格局来说,我国正形成中药、化学药、生物药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第二,从各类药品市场份额来看,西药是药品市场的主体,中成药约贡献20%以上,特别是在小医院、基层医疗和零售;第三,从产业布局来看,生物医药“三高一长”的产业特点要求产业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向专业智力密集区集聚、向园区集聚。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的集群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仍将进一步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科研院所集中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省份,以及少数中西部的中心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其中,研发要素将进一步向上海、北京集聚;此外,西部地区的四川成都、重庆已经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成渝经济圈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创新活跃,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

四、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成都具有良好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在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医药材料等领域实力较为雄厚,拥有科伦、地奥等一批优势企业。现代中药、疫苗、血液制品、大输液产品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增长显著,年主营收入增速保持在20%以上。2012 年,全市共有生物医药企业6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20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1%;实现利税65亿元,同比增长18.6%。

从政府区域规划角度看,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景是可观的,但是不可否认,当前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不小的问题与挑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竞争力不强,尽管成都市高新区内聚集了2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但尚无真正核心的龙头企业;第二,产业高端化不足。成都市生物医药企业大多处于化学药仿制生产、中药复方生产等产业链低端位置,在药物研发试制、药品检测与鉴定、知识产权服务等高端环节仍旧较为缺失;第三,产业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高技术、高资本投入的产业特征,因而对于地域、能源、交通等因素要求不高。成都市内各个区域均有生物医药企业分布,导致企业同质化竞争明显,更易造成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第四,产业机构亟待升级。成都市大部分企业研发创新不足,产学研合作也较为缺乏,导致一些研发成果产业化较慢,一些关键性产业化技术长期没有突破,制约了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产品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

五、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发展思路,加强产业招商引资。要明确思路,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成都市重点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加强产业研究,充分发成都市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区位、资源优势,重点支持和发展成都市相关区域具有比较优势或能实现突破性发展的产业领域。同时,要把“招商选资”作为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项长期工作。利用好国际产业链分工和产业外包转移契机,“导入招商”与“存量招商”并举,引进一批产业高端和产业链薄弱、缺失环节的关键企业。

(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联动发展。要促进“产城一体”组团化发展,加强产业发展载体支撑。加大现有园区的土地整理、清理及置换工作力度,为产业发展预留后备载体空间,大力促进生物医药制造与“成都国际医学城”医疗服务的融合、互动发展,延伸产业链条,以制造环节为主体,带动总部经济与生产业的快速发展。设立生物与医药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大对优质企业及项目的扶持力度。同市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力度,增强自主开发能力,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围绕重大关键技术及高端产品进行 “产、学、研、用”合作。

(三) 完善政府体制机制,改善政府职能。加强生物医药企业运行监测分析,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深化与周边省(市)县的产业合作,主动出击,吸引其他省市的优秀技术资源和优秀生物医药企业向成都市高新区、天府新区等区域进驻。支持企业积极申报新版GMP认证,对通过认证的企业基于资金补贴。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10年医药行业分析报告》

篇7

[关键词] 熵值法;生物医药产业;资源支持力;浙江省;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c)-0138-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and evaluates the biomedical industrial cluster resources support force 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Jiangsu Province in seven respects,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resources, social resources, service resources, government policy resources, labor resources, capital resources, business and market resources, and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 by using entropy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weight assignment, government policy resources is the greatest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followed by business and market resources, then resource capital, and the remaining four kinds of resources have a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index weight of enterprise and market resources in Jiangsu Province is higher than the index weight of Zhejiang Province, which shows that Jiangsu Province has advantages in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and indust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iomedical industry.

[Key words] Entropy method; Bio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Resource support force; Zhejiang Province; Jiangsu Province

S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制药水平的迅猛发展,医药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科学技术引发的巨大变革。伴随人们健康观念的不断深入,生物医药产业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观的市场前景,是世界上最具投资潜力、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我国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之一,已建成22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规模效应[1]。但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企业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2]。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际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类型因素的促进或阻碍[3]。有学者认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受到市场需求、知识溢出和政府作用三种因素的制约,并进一步指出政府是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影响最主要的因素[4]。此外,也有学者将影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归结为金融、科技、产业和其他因素[5]。国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中发现,知识溢出对集群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高校、研究院所以及技术工人是最重要的助力[6]。不论何种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社会多种资源的有机高效结合,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协同发挥资源的有效性才能最终较好的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7]。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理论认为,产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多种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合力进行推进,包括物质、社会、服务、劳动、政府政策、资本等在内的7种资源,资源间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最终协调促使了产业的迅速发展[8]。为此,本文从资源角度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和浙江省,利用熵值法对江苏和浙江两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进行评价,并且对比分析两省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方面存在哪些不同之处,最终得出有利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9]。

1 研究方法

1.1 熵值法

在对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的过程中,熵值法是较为常用并且有效的评价方法之一。在权重确定时,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熵值法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指标的作用效果和价值[10]。对于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评价而言,统计数据满足熵值法进行分析的要求,因此,本文使用熵值法对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进行分析评价[11]。

熵是对信息无序状态的度量,通常而言,熵值越大,表明信息的无序程度越高,反映出的信息效用越小;反之,信息的熵值越小,表明信息的无序程度越低,其所反映的信息效用值越大[12]。

1.2 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

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各项社会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各项资源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它是对产业与某种资源之间协调作用的客观反映[14]。它强调在一定经济和空间范围内,产业通过利用空间范围内的一切资源,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15]。此外,资源的协调发展也是其关注的方面,不仅考察产业发展的区域内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协同,同时也需要区域内资源在多领域的互相配合,最终实现各子系统在时空上、数量上使资源支持力系统协同或协调发展的协调。因此,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反映社会、政策、资金等多种资源的整体作用效果[16]。

2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的重要理论支撑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的评价体系模型[17],包括物质资源(A1)、社资源(A2)、服务资源(A3)、政府政策资源(A4)、劳动资源(A5)、资本资源(A6)、企业级市场资源(A7)共7个方面,并且包含17个二级指标,根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资源需求与实际建设情况,对于难以直接测量的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分成可测量的具体指标,共计25个三级指标。本文中评价用指标体系见表1。

3 研究结果

本文利用《浙江省统计年鉴》以及《江苏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利用熵值法,进行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浙江省分析结果见表2,江苏省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2和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资源支持力前3位的是政府政策资源、企业及市场资源和资本资源。对于浙江省和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政府政策资源(A4)的影响最大,权重分别为0.3027和0.2901,其中,国家政策的影响更大,权重分别达到了0.1732和0.1846。表明了国家政策支持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引导作用。在国家政策资源支持力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国家政策的影响力大于省(市)政策大于地方政策,充分体现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性特点。

企业及市场资源(A7)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影响次之,江苏省在这方面的权重大于浙江省,达到了0.2487,表明江苏省在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中的企业数量、规模和药物医药市场的开放性等优势较浙江省突出。同时也体现出医药企业数量、规模和医药市场占有率对于我国各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规模化效应和集群效应

资本资源(A6)对于产业的发展也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浙江省和江苏省在物质资源方面的比重分别为0.1743和0.1653,其中境内资本权重大于境外(含港澳台)资本。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以境内资本投入为主,有待于进一步吸引境外资源,从而引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更快地与国际接轨。

其余4种资源支持作用较小。社会资源(A2)和劳动资源(A5)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较为相当,浙江省的服务资源权重高于江苏省,其中中介机构的作用高于文化资源的作用;江苏省的劳动资源权重略高于浙江省,人力资源的权重高于科技资源。在物质资源(A1)支持作用中,浙江省和江苏省的权重分别为0.0342和0.0311,其中,区位条件权重较大,表明区位条件的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较大。

4 建议

通过上述的分析发现,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政府政策、资金以及企业和市场的资源作用最大,因此,为促进浙江省和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4.1 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政府政策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给与一定的优惠扶持政策,将会极大的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诸如,政府可以在企业产业园区的入驻、原材料、设备的购置、人员配套等多种方面提供有力的条件,设计良好的科研人员技术、产品开发平台,促进企业生产研发的积极性,强化政府职能,在项目审批、环境评估、规划协调等方面提高办事效率[18],从而营造出生物医药产业投资、研发、生产、销售规范、高效的经济发展环境。

4.2 着力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因此,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充足的资金支持尤为重要。目前,生物医药产业的建设多是政府进行投资和引导,应当尽快的建立和完善融资环境,通过建立较为完善、规范、系统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相应的风投基金,引导更多的风投企业关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社会多方面的资金,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19]。

4.3 着力培植龙头企业

产业的发展需要骨干企业的推动和支撑。目前,浙江省和江苏省内缺乏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医药企业。因此,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应当注重对代表性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对于在生物医药技术有较强研究基础、研发实力、初具规模的企业,应当重点给予支持和帮助,在企业产品市场地位、竞争力、产品营销、管理等多方面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引导企业进行多种模式的整合,使得企业能够向着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迈进,在激烈的市场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实力[20]。

4.4 协同政府、资金与企业三者关系

江苏、浙江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政府、资金与企业三者的协同促进。政府可以通过科技基金、项目基金方式服务、扶持、培育当地龙头企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引入一批实力强劲的生物医药企业,增加园区内合作竞争氛围。利用政策优势,运用财政资金,通过财政贴息、信贷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贷款支持,鼓励有实力有技术的本土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申菲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 尹宝坤,陈玉文,黄伟.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模式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0,6(10):1-3.

[3] 石岭.基于GEM模型的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3.

[4] 朱艳梅,席晓宇,褚淑贞.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3,22(8):900-904.

[5] 吴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24(6):83-87.

[6] Audretsch DB,Feldman MP. 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J]. Am Econ Rev,1996,86:630C640.

[7] 翁志明.杭州余杭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8] 席晓宇,朱玄,褚淑贞.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支持力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5,24(4):375-379.

[9] 曹阳,朱洁.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创新网络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5(12):7-10.

[10] 霍增辉,张玫.基于熵值法的浙江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12):10-13.

[11] 王建军,刘敏敏,王习.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评价――以青海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4(3):198-203.

[12] 朱喜安,魏国栋.熵值法中无量纲化方法优良标准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5(2):12-15.

[13] 徐韵,邱家学.医药制造业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熵值法[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22-24.

[14] 李薪.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5.

[15] 潘霄.基于AHP和熵值法的中小医药企业灰色综合信用评价[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16] 王小华.重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17] 吴楠.生物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6):65-67.

[18] 赵腾,刘立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端高效评价指标分析与应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2,49(12):1049-1052.

[19] 黄伟, 陈玉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策略[C]//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2009.

篇8

[关键字] 生物制药;行业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

生物医药是现代生物技术生产中的重要产品,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生物制药产业是制药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之一。我国把生物技术列为一门“前沿技术”,加强生物技术各领域的应用,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赶超的重点。生物医药和生物制药领域是重点发展的领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必须加快其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进程。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还存在差距,必将经历从科研到产业化的艰难之路。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生物制药技术基础及产业链

现代生物技术也可称之为生物工程,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柱之一。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医药卫生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迅速成长。生物制药这一制药技术,以基因重组、单克隆技术为代表,通常在大规模、集中化的发酵工厂进行,它的生产过程既不同于传统的化学药物,也不同于从动、植物中提取的药物。生物工程技术制造药物,首先通过基因工程或细胞工程培养出“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然后再利用现酵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从中提取出所需的药物。生物药在分子结构、物化特性、制备技术等方面与化学药不同,综合利用了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科学的原理和技术,从生物体、细胞、体液等提取制造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生物工程制品。这一制品具有高效性,对疾病也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生物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新科学知识的产生与应用,生物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生物产业正加速着新的技术时代。

生物制药业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投入、收益、风险四高及低污染的特征。制药行业产业链可以简单分成研发、测试、上市销售三个阶段,组成生物制药产业链的各环节与传统制药行业基本一致,但在每个环节上的技术基础差异很大,主要的生物制药技术如基因重组、单克隆等均源于上世纪对细胞内部结构的突破性发现。生物工程药物的发展,给制药工业带来一次革命性飞跃,将在持续提升人类的医疗保健水平上发挥重大作用。

二、国内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庞大,但自主研发能力仍很薄弱,药品生产以仿制为主,原创性药物较少,生物医药关键技术和国际水平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并大力促进整个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将成为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

(一)行业起步较晚,行业产销均保持较快增长。

在市场需求旺盛和政策大力扶持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2012年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775.43亿元,同比增长19.42%;2013年生物药品制造业需求稳定增长,实现销售收入2381.36亿元;2014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虽然受到药品持续的降价和医保控费政策的双重影响,实现销售收入2749.77亿元,收入和利润增速远超当年GDP增速,分别达到13.95%和11.82%,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2013-2015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这不仅推动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投放到市场,还集聚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大大提高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集中度及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二)行业技术落后于国外技术,行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占比偏低。

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中,产品多集中在较为低端的仿制疫苗、血液制品行业,技术壁垒较低。支持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设备、技术落后及生物技术的产研脱节等因素是导致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水平低的主要方面。2012年,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总资产达1848.07亿元,同比增长14.9%,小型企业资产占比为38.02%,大型企业资产仅为17.17%,大型企业占比明显偏低。我国生物技术公司特别是创业型企业面临众多压力,缺乏拳头产品,企业发展规模小,产品产业化程度低下,众多问题都在制约我国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

(三)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具备较强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基础技术和实验室阶段等都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明显缩小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国际上,美国、日本和欧洲是生物制药业的主要集中地,所开发的产品及市场销售额都占居全球优势。美国作为生物制药的发源地,拥有经费投入、产品开发和研制、产品生产和市场上的国际领先优势。多年来,政府支持、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增长、大量跨国生物制药公司进入中国,这些都为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国必须通过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制药,进一步完成医药行业的产业升级换代,占领未来全球生物制药制高点。

三、生物制药行业要以高端生物仿制药和CRO为发展突破口

生物类似物是我国生物制药表现最为活跃的领域,是CRO(新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快速发展的要素之一。现阶段在生物制剂市场上,跨国制药企业占据垄断性地位,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成为中国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巨大障碍。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仍存在多重瓶颈有待突破。国内生物制药行业以高端生物仿制药和CRO为短期内最有希望取得关键性突破的环节。生物仿制药和CRO共同的特点是需求增长较快、前景明朗,国内的成本优势明显;不同的是CRO未来市场规模较为有限,而生物仿制药市场规模较大,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

(一)高端生物仿制药

生物仿制药特别是单抗等高端生物仿制药的技术壁垒较高,未来需求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对仿制药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发展速度提供了保障。目前全球对生物药的需求巨大,但是生物药的价格较为昂贵,对其普及造成限制。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但当前许多前沿生物技术仍落后于欧美等国家,通过仿制药物仿创结合,加以系统集成,既能实现技术上赶超的目标,也能满足当前我国防治重大疾病、应对突发疫情及处理重大卫生事件的用药需求。我国要改善生物制药行业所处法律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中国版生物仿制药审批通道,为国内高端仿制药发展扫平道路;加强对生物制药产业链监管的整合,改变目前各个环节互相分割的监管现状,进而加速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化进程。

(二)CRO

CRO是一种学术性或商业性的科学机构,是通过合同形式向制药企业提供新药临床研究服务的专业公司。CRO 作为制药企业的一种可借用的外部资源,其显著的作用就是能降低整个制药企业的管理费用并大大提高效率。CRO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起一个临床研究队伍,该团队体现出高度专业化及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由于目前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和风险不断扩大,生物医药企业无法具有产业中所包含业务的全部优势,必须借助外部资源即专业的研发机构才能促进生物医药的发展。近年来,中国行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医药外包的热土,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亚洲研发外包首选地。未来,欧美市场的增长率预期会下降,而亚洲新兴市场的增长率将不断提高,这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中国CRO企业的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国内企业未来发展必须在提升研究品质和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两方面需找突破口。

四、生物制药行业前景展望

面对产业竞争和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用改革创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医疗改革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国家持续增加对全民大健康产业的投入,这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预测,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仅次于美国。生物医药在治疗肿瘤、冠心病、神经退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血液替代品的研究开发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十三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将重点确定为大力发展重大疾病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新疫苗、新型细胞治疗制剂等多个创新药物品类。这充分表明我国将加大生物医药的研发力度,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的市场潜力必将十分巨大。

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产业政策对生物制药形成了较大的支撑,生物医药产业被确定为我国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制药是生物技术的重点应用领域之一,我国未来医药工业要实现升级发展,关键是要落实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逐步缩小与制药强国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的差距,既要把创新摆在医药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要把增强技术实力作为建设医药强国的战略支点,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丽梅,赵洁.《生物制药技术探析》.中国科技博览第18期,2011.

篇9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更对我国赢得国际竞争尤其是科学技术竞争产生积极影响。与此同时,我国面临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较为薄弱、科技投入少、创新水平低等严峻现实。产业集群作为当前产业发展中一种重要形式,其技术创新密集、规模经济突出和知识溢出等特征能够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本文以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集中探讨了企业、政府和相关智力机构在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中各自发挥的作用,并试图归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的规律以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集群概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技术特征是在技术创新和进步中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目前或在将来必将占据领先或核心地位的技术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尤其是具有地理集中性的产业集群,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加速创新的速度,而且是产业最强劲竞争优势的来源,同时,产业集群自身也具有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波特,2002)。产业集群是指某一产业或相关上下游产业的有关企业、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能够使相关企业和部门共享集群内市场、基础设施和研发机构,带来规模经济收益,且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内企业及相关机构必须形成协同竞合的关系,即通过上下游企业整合的有序生产关系,辅之以相关市场和科研院所的推动及智力支持的发展和共享作用,产生关联合作和创新上的优势,能够在集群内部产生创新驱动和知识溢出等效应,以获取单独生产所没有的额外收益(李扬、沈志渔,2010)。与此同时,产业集群能够利用创新驱动的优势,实施生产和经营的差异化战略,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系统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基础,以相关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上下游企业配套关系完善以及集群发展能够生成未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集群。在技术竞争的时代背景中以及国家政策和各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特征主要有:

1. 技术先进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是掌握着核心或高新技术的企业集群,企业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决定创新发展的前景与高度,直接影响市场竞争力以决定能否抢占价值链的核心部分。与此同时,技术上的先进性要求也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集群内大学等科研院所和机构的交流合作能力和产学研的结合能力同样有更高的要求。

2. 互动紧密性。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便是地理集中,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这一特征被明显强化,更表现为企业之间的柔性竞争机制,不仅仅体现在企业“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更为明显的是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了形式各样的合作机制(刘志阳、姚红艳,2011),例如共同建立专业的供应链、合作开发高效物流系统、成立促进科研创新开发共同投资基金等。

3. 发展传导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会不断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不仅通过集群内企业的密切合作形成技术转移和知识传播,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增强研发能力,降低创新成本,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还会形成知识由集群内部向集群外部传播的溢出效应,形成“内外两条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机制。

二、 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研究

1. 珠海市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介绍。生物产业是我国目前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更是生物产业中一大重要分支。珠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珠海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历史悠久,在产业产值和企业数量上都远高于国内大多数省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是珠海目前规模最大、产值最高、配套最为成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1994年,香港医药厂商联邦制药将进入内地市场的目光投向了珠海,经过两年的市场开发,在珠海开始投入建设第一个生物制药厂。1998年,联邦制药在三灶的工厂建成,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耗资1亿多元。联邦制药成为中国境内第一个全方位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包括粉针、片剂、口服液、胶囊、冻干),之后联邦开始了急速的扩张过程,迅速占领了国内以“阿莫新林”和“阿莫仙”为代表的消炎成品药市场。受联邦制药迅猛的发展势头和优异的市场业绩吸引,珠海本地以珠海经济特区生化制药厂为代表的制药企业开始逐步向三灶镇聚集,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规模和产值进入了快速提升期。三灶镇政府此时注意到生物医药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及其对区域经济的积极影响,开始以政府为主导逐步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1999年,三灶成立了金海岸生物制药科技园,提出要加快生物制药企业的引资开发和本地生物企业的创业发展,积极打造医药专业镇。在此基础上,2002年利用珠海市政府专门规划的2.5平方公里土地将原有的金海岸生物制药科技园整合成为三灶镇生物医药科技园,进一步提出建设以国内市场需求为目标的省内领先的“生物医药谷”。在三灶镇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势头下,2007年8月,三灶以4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以及完善的产业体系获得广东省生物医药专业镇称号,这标志着三灶正式走上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专业化道路。与此同时,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始终坚持以产业升级快速发展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分别在同年的10月和11月获批为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广东省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何锬坡,2007)。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的产业,以集群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经济价值和时代意义。文章以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历史和现状为例,论述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企业、政府和智力机构等主体各自发挥的作用,归纳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是要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产业主体之间形成合力促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最后提出要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平台及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更对我国赢得国际竞争尤其是科学技术竞争产生积极影响。与此同时,我国面临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较为薄弱、科技投入少、创新水平低等严峻现实。产业集群作为当前产业发展中一种重要形式,其技术创新密集、规模经济突出和知识溢出等特征能够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本文以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集中探讨了企业、政府和相关智力机构在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中各自发挥的作用,并试图归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的规律以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集群概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技术特征是在技术创新和进步中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目前或在将来必将占据领先或核心地位的技术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尤其是具有地理集中性的产业集群,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加速创新的速度,而且是产业最强劲竞争优势的来源,同时,产业集群自身也具有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波特,2002)。产业集群是指某一产业或相关上下游产业的有关企业、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能够使相关企业和部门共享集群内市场、基础设施和研发机构,带来规模经济收益,且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内企业及相关机构必须形成协同竞合的关系,即通过上下游企业整合的有序生产关系,辅之以相关市场和科研院所的推动及智力支持的发展和共享作用,产生关联合作和创新上的优势,能够在集群内部产生创新驱动和知识溢出等效应,以获取单独生产所没有的额外收益(李扬、沈志渔,2010)。与此同时,产业集群能够利用创新驱动的优势,实施生产和经营的差异化战略,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系统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基础,以相关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上下游企业配套关系完善以及集群发展能够生成未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集群。在技术竞争的时代背景中以及国家政策和各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特征主要有:

1. 技术先进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是掌握着核心或高新技术的企业集群,企业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决定创新发展的前景与高度,直接影响市场竞争力以决定能否抢占价值链的核心部分。与此同时,技术上的先进性要求也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集群内大学等科研院所和机构的交流合作能力和产学研的结合能力同样有更高的要求。

2. 互动紧密性。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便是地理集中,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这一特征被明显强化,更表现为企业之间的柔性竞争机制,不仅仅体现在企业“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更为明显的是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了形式各样的合作机制(刘志阳、姚红艳,2011),例如共同建立专业的供应链、合作开发高效物流系统、成立促进科研创新开发共同投资基金等。

3. 发展传导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会不断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不仅通过集群内企业的密切合作形成技术转移和知识传播,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增强研发能力,降低创新成本,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还会形成知识由集群内部向集群外部传播的溢出效应,形成“内外两条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机制。

二、 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研究

1. 珠海市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介绍。生物产业是我国目前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更是生物产业中一大重要分支。珠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珠海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历史悠久,在产业产值和企业数量上都远高于国内大多数省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是珠海目前规模最大、产值最高、配套最为成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1994年,香港医药厂商联邦制药将进入内地市场的目光投向了珠海,经过两年的市场开发,在珠海开始投入建设第一个生物制药厂。1998年,联邦制药在三灶的工厂建成,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耗资1亿多元。联邦制药成为中国境内第一个全方位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包括粉针、片剂、口服液、胶囊、冻干),之后联邦开始了急速的扩张过程,迅速占领了国内以“阿莫新林”和“阿莫仙”为代表的消炎成品药市场。受联邦制药迅猛的发展势头和优异的市场业绩吸引,珠海本地以珠海经济特区生化制药厂为代表的制药企业开始逐步向三灶镇聚集,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规模和产值进入了快速提升期。三灶镇政府此时注意到生物医药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及其对区域经济的积极影响,开始以政府为主导逐步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1999年,三灶成立了金海岸生物制药科技园,提出要加快生物制药企业的引资开发和本地生物企业的创业发展,积极打造医药专业镇。在此基础上,2002年利用珠海市政府专门规划的2.5平方公里土地将原有的金海岸生物制药科技园整合成为三灶镇生物医药科技园,进一步提出建设以国内市场需求为目标的省内领先的“生物医药谷”。在三灶镇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势头下,2007年8月,三灶以4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以及完善的产业体系获得广东省生物医药专业镇称号,这标志着三灶正式走上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专业化道路。与此同时,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始终坚持以产业升级快速发展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分别在同年的10月和11月获批为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广东省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何锬坡,2007)。

存入我的阅览室

2. 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研究。

(1)企业行为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性因素。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有利于企业有效避险。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大特点在于,生物医药产业是利用尖端生物技术生产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高新科技产品的产业,以医药改进和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只有持续进行生物医药的研发并有能力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在病理上卓有成效并在市场中适销对路的药品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王冬梅,2009)。而生物医药的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风险大、后期市场开发充满不确定性。相比于各个企业单独进行高风险高投入的研发能力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是一种有效的避险路径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此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还有利于集群内企业相互交流技术进展和创新知识,并能够有效形成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促进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集群的创新升级。亿邦、民彤、金鸿等集群内的企业已自发共享彼此的生产、人才、科研、信息、设备等资源,有效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

企业的示范效应,由外源性企业带动向内外结合互动发展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原因(刘志阳,程海狮,2010)。香港的联邦制药自1998年7月建成投产以来,十多年来总投资8亿元,到目前为止,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增至17个,员工1 429名,2010年产值32亿元、税收15 115万元,成为三灶乃至珠海医药产业的领头羊。当初三灶生物医药产业正是在联邦制药这一外源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迅猛的发展势头的带动下形成了领军企业的示范效应,珠海经济特区生化制药厂等一大批当时的国有企业受到利润的吸引竞相向三灶的联邦制药周边聚集,以降低生产成本追求规模经济,形成当时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雏形。在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创业经济开始发挥作用,在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产生了以汤臣倍健、润都制药和安和生化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创业企业,与集群内原本外源性企业形成了内外源良好互动发展的局面。

(2)政府行为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首先,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能够通过提供适合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软件环境,有效降低作为卖方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搜寻成本,吸引企业集聚(魏剑锋,2010)。三灶镇政府作为引进投资,规划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能够最大限度的为落户企业提供用地、税收、科研等方面的支持。作为珠海生物医药产业主体区域之一,三灶科技工业园自1999年开始实施特殊的产业倾斜和扶持政策。落户三灶科技工业园的医药企业可同时享受中国经济特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广东省发展医药产业的三重优惠政策,以及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还能够改善招商引资的硬环境,通过建设为集群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中介组织,扶持中小型企业的成长,为集群的形成和扩大有效减少障碍。

其次,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核心,能够有效创建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引入大学、科研院所,建设高新企业“孵化器”,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市场等,为集群的形成和升级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灶镇政府引入了以医药和化学、生命科学见长的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所著名大学,并引导生物医药企业与两所大学共同设立17个产学研实习基地。

(3)智力机构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辅因素。大专院校作为集群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以医药和化学、生命科学见长的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所著名大学毗邻,为园区内医药企业自主研发与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特别是吉林大学珠海校区国家级生物实验室的启用,为生物医药产业产品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基地,大量医药企业以及相关人才、资本集聚,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目前三灶初步形成了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教育培训三个模块组成的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模生产”为上下游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三灶镇还积极以生物医药产业为龙头建设鼓励和支持建设相关研发机构,目前整个三灶镇已建立国家级综合实验室1个,省级综合实验室1个,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技术专利76项,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35个。

三、 以集群方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律与政策思考

1.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规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强调在市场需求基本涌现,必需的物质资源和基础设施初步具备的基础上,吸引产业中的优势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或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进入,以其为核心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大批企业进入与创业扩大集群规模相结合,辅之以工业园区的设立培育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在培育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以及相关智力机构的辅助发展也必不可少。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在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中,需求作为其主要的动力源泉,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向市场化靠拢,集中发展那些未来在国际市场上具备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吸引优势企业的进入。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题中之义在于这些新兴产业未来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或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在现阶段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看它们必然仍处于萌芽期或成长期,在企业作为产业核心部门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作为地方政府各方面的政策和资源的积极推动和投入才能够将产业尽快导入成熟期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力量。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是掌握着核心或高新技术的企业集群,企业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决定创新发展的前景与高度,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因此技术和人才不仅仅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之一,更是产业集群突破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要素的简单组合的瓶颈,成为升级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产业集群内主要智力机构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能够为集群提供先进的可供商业化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知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速集群形成和演化过程。

2. 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研究。

(1)企业行为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性因素。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有利于企业有效避险。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大特点在于,生物医药产业是利用尖端生物技术生产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高新科技产品的产业,以医药改进和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只有持续进行生物医药的研发并有能力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在病理上卓有成效并在市场中适销对路的药品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王冬梅,2009)。而生物医药的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风险大、后期市场开发充满不确定性。相比于各个企业单独进行高风险高投入的研发能力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是一种有效的避险路径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此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还有利于集群内企业相互交流技术进展和创新知识,并能够有效形成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促进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集群的创新升级。亿邦、民彤、金鸿等集群内的企业已自发共享彼此的生产、人才、科研、信息、设备等资源,有效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

企业的示范效应,由外源性企业带动向内外结合互动发展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原因(刘志阳,程海狮,2010)。香港的联邦制药自1998年7月建成投产以来,十多年来总投资8亿元,到目前为止,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增至17个,员工1 429名,2010年产值32亿元、税收15 115万元,成为三灶乃至珠海医药产业的领头羊。当初三灶生物医药产业正是在联邦制药这一外源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迅猛的发展势头的带动下形成了领军企业的示范效应,珠海经济特区生化制药厂等一大批当时的国有企业受到利润的吸引竞相向三灶的联邦制药周边聚集,以降低生产成本追求规模经济,形成当时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雏形。在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创业经济开始发挥作用,在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产生了以汤臣倍健、润都制药和安和生化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创业企业,与集群内原本外源性企业形成了内外源良好互动发展的局面。

(2)政府行为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首先,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能够通过提供适合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软件环境,有效降低作为卖方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搜寻成本,吸引企业集聚(魏剑锋,2010)。三灶镇政府作为引进投资,规划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能够最大限度的为落户企业提供用地、税收、科研等方面的支持。作为珠海生物医药产业主体区域之一,三灶科技工业园自1999年开始实施特殊的产业倾斜和扶持政策。落户三灶科技工业园的医药企业可同时享受中国经济特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广东省发展医药产业的三重优惠政策,以及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还能够改善招商引资的硬环境,通过建设为集群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中介组织,扶持中小型企业的成长,为集群的形成和扩大有效减少障碍。

其次,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核心,能够有效创建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引入大学、科研院所,建设高新企业“孵化器”,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市场等,为集群的形成和升级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灶镇政府引入了以医药和化学、生命科学见长的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所著名大学,并引导生物医药企业与两所大学共同设立17个产学研实习基地。

(3)智力机构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辅因素。大专院校作为集群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以医药和化学、生命科学见长的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所著名大学毗邻,为园区内医药企业自主研发与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特别是吉林大学珠海校区国家级生物实验室的启用,为生物医药产业产品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基地,大量医药企业以及相关人才、资本集聚,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目前三灶初步形成了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教育培训三个模块组成的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模生产”为上下游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三灶镇还积极以生物医药产业为龙头建设鼓励和支持建设相关研发机构,目前整个三灶镇已建立国家级综合实验室1个,省级综合实验室1个,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技术专利76项,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35个。

三、 以集群方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律与政策思考

1.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规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强调在市场需求基本涌现,必需的物质资源和基础设施初步具备的基础上,吸引产业中的优势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或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进入,以其为核心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大批企业进入与创业扩大集群规模相结合,辅之以工业园区的设立培育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在培育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以及相关智力机构的辅助发展也必不可少。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在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中,需求作为其主要的动力源泉,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向市场化靠拢,集中发展那些未来在国际市场上具备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吸引优势企业的进入。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题中之义在于这些新兴产业未来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或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在现阶段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看它们必然仍处于萌芽期或成长期,在企业作为产业核心部门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作为地方政府各方面的政策和资源的积极推动和投入才能够将产业尽快导入成熟期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力量。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是掌握着核心或高新技术的企业集群,企业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决定创新发展的前景与高度,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因此技术和人才不仅仅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之一,更是产业集群突破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要素的简单组合的瓶颈,成为升级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产业集群内主要智力机构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能够为集群提供先进的可供商业化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知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速集群形成和演化过程。

存入我的阅览室

2. 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研究。

(1)企业行为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性因素。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有利于企业有效避险。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大特点在于,生物医药产业是利用尖端生物技术生产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高新科技产品的产业,以医药改进和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只有持续进行生物医药的研发并有能力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在病理上卓有成效并在市场中适销对路的药品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王冬梅,2009)。而生物医药的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风险大、后期市场开发充满不确定性。相比于各个企业单独进行高风险高投入的研发能力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是一种有效的避险路径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此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还有利于集群内企业相互交流技术进展和创新知识,并能够有效形成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促进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集群的创新升级。亿邦、民彤、金鸿等集群内的企业已自发共享彼此的生产、人才、科研、信息、设备等资源,有效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

企业的示范效应,由外源性企业带动向内外结合互动发展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原因(刘志阳,程海狮,2010)。香港的联邦制药自1998年7月建成投产以来,十多年来总投资8亿元,到目前为止,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增至17个,员工1 429名,2010年产值32亿元、税收15 115万元,成为三灶乃至珠海医药产业的领头羊。当初三灶生物医药产业正是在联邦制药这一外源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迅猛的发展势头的带动下形成了领军企业的示范效应,珠海经济特区生化制药厂等一大批当时的国有企业受到利润的吸引竞相向三灶的联邦制药周边聚集,以降低生产成本追求规模经济,形成当时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雏形。在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创业经济开始发挥作用,在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产生了以汤臣倍健、润都制药和安和生化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创业企业,与集群内原本外源性企业形成了内外源良好互动发展的局面。

(2)政府行为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首先,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能够通过提供适合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软件环境,有效降低作为卖方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搜寻成本,吸引企业集聚(魏剑锋,2010)。三灶镇政府作为引进投资,规划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能够最大限度的为落户企业提供用地、税收、科研等方面的支持。作为珠海生物医药产业主体区域之一,三灶科技工业园自1999年开始实施特殊的产业倾斜和扶持政策。落户三灶科技工业园的医药企业可同时享受中国经济特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广东省发展医药产业的三重优惠政策,以及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还能够改善招商引资的硬环境,通过建设为集群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中介组织,扶持中小型企业的成长,为集群的形成和扩大有效减少障碍。

其次,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核心,能够有效创建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引入大学、科研院所,建设高新企业“孵化器”,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市场等,为集群的形成和升级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灶镇政府引入了以医药和化学、生命科学见长的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所著名大学,并引导生物医药企业与两所大学共同设立17个产学研实习基地。

(3)智力机构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辅因素。大专院校作为集群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以医药和化学、生命科学见长的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所著名大学毗邻,为园区内医药企业自主研发与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特别是吉林大学珠海校区国家级生物实验室的启用,为生物医药产业产品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基地,大量医药企业以及相关人才、资本集聚,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目前三灶初步形成了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教育培训三个模块组成的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模生产”为上下游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三灶镇还积极以生物医药产业为龙头建设鼓励和支持建设相关研发机构,目前整个三灶镇已建立国家级综合实验室1个,省级综合实验室1个,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技术专利76项,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35个。

三、 以集群方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律与政策思考

1.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规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强调在市场需求基本涌现,必需的物质资源和基础设施初步具备的基础上,吸引产业中的优势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或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进入,以其为核心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大批企业进入与创业扩大集群规模相结合,辅之以工业园区的设立培育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在培育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以及相关智力机构的辅助发展也必不可少。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在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中,需求作为其主要的动力源泉,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向市场化靠拢,集中发展那些未来在国际市场上具备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吸引优势企业的进入。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题中之义在于这些新兴产业未来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或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在现阶段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看它们必然仍处于萌芽期或成长期,在企业作为产业核心部门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作为地方政府各方面的政策和资源的积极推动和投入才能够将产业尽快导入成熟期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力量。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是掌握着核心或高新技术的企业集群,企业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决定创新发展的前景与高度,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因此技术和人才不仅仅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之一,更是产业集群突破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要素的简单组合的瓶颈,成为升级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产业集群内主要智力机构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能够为集群提供先进的可供商业化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知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速集群形成和演化过程。 成规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强调在市场需求基本涌现,必需的物质资源和基础设施初步具备的基础上,吸引产业中的优势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或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进入,以其为核心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大批企业进入与创业扩大集群规模相结合,辅之以工业园区的设立培育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在培育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以及相关智力机构的辅助发展也必不可少。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在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中,需求作为其主要的动力源泉,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向市场化靠拢,集中发展那些未来在国际市场上具备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吸引优势企业的进入。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题中之义在于这些新兴产业未来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或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在现阶段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看它们必然仍处于萌芽期或成长期,在企业作为产业核心部门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作为地方政府各方面的政策和资源的积极推动和投入才能够将产业尽快导入成熟期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力量。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是掌握着核心或高新技术的企业集群,企业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决定创新发展的前景与高度,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因此技术和人才不仅仅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之一,更是产业集群突破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要素的简单组合的瓶颈,成为升级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产业集群内主要智力机构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能够为集群提供先进的可供商业化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知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速集群形成和演化过程。

存入我的阅览室

2.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平台及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相关辅助机构的素质是产业集群能否提升创新效率、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重要因素,应以政府为主体和协调中心,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接轨的电子商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科研基础设施,减少制度障碍,积极引入更多的科研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等创新辅助机构,实现集群内企业产学研高度紧密结合,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为集群内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2)构建集群创新体系,完善人才扶持和培养政策。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产业集群能否占据市场竞争主要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应当鼓励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为根本,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为辅助,重点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和高新技术。此外,技术发展离不开人才,必须注重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坚持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的均衡发展,鼓励大学等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人才对接,实施梯度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与高级管理人员,提高现有企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素质。

(3)利用整体协同效应,完善集群配套关系。集群的整体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集群内企业的上下游配套关系,这是事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能否获得持续性良好发展的关键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产业园区基础上,注重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间的协同效应,在继续引进新兴产业企业时要注重均衡战略,在鼓励创新创业时要注重适当的政策倾斜,注重培育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企业,争取在集群内形成完整的集生产、服务和交易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企业长廊,形成上下游配套关系,延伸产业链以做大做强,形成多层梯级产业系统并促其优化升级,使其形成地区优势和特色亮点。

参考文献:

1.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李扬,沈志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

3. 刘志阳,姚红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重庆社会科学,2011,(3).

4. 何锬坡.联邦领军生物医药谷.珠海特区报,2009-06-28.

5. 王冬梅.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

6. 刘志阳,程海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与网络特征.改革,2010,(5).

7. 魏剑锋.搜寻成本、制度安排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产业经济研究,2010,(1).

8. 何锬坡.规划瞄准产业集群.珠海特区报,2009-09-25.

9. 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理论参考,2010,(11).

10. 冯赫.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10,(43).

作者简介:张耀辉,经济学博士,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杰,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2-04-08。

2.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平台及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相关辅助机构的素质是产业集群能否提升创新效率、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重要因素,应以政府为主体和协调中心,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接轨的电子商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科研基础设施,减少制度障碍,积极引入更多的科研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等创新辅助机构,实现集群内企业产学研高度紧密结合,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为集群内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2)构建集群创新体系,完善人才扶持和培养政策。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产业集群能否占据市场竞争主要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应当鼓励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为根本,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为辅助,重点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和高新技术。此外,技术发展离不开人才,必须注重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坚持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的均衡发展,鼓励大学等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人才对接,实施梯度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与高级管理人员,提高现有企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素质。

(3)利用整体协同效应,完善集群配套关系。集群的整体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集群内企业的上下游配套关系,这是事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能否获得持续性良好发展的关键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产业园区基础上,注重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间的协同效应,在继续引进新兴产业企业时要注重均衡战略,在鼓励创新创业时要注重适当的政策倾斜,注重培育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企业,争取在集群内形成完整的集生产、服务和交易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企业长廊,形成上下游配套关系,延伸产业链以做大做强,形成多层梯级产业系统并促其优化升级,使其形成地区优势和特色亮点。

参考文献:

1.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李扬,沈志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

3. 刘志阳,姚红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重庆社会科学,2011,(3).

4. 何锬坡.联邦领军生物医药谷.珠海特区报,2009-06-28.

5. 王冬梅.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

6. 刘志阳,程海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与网络特征.改革,2010,(5).

7. 魏剑锋.搜寻成本、制度安排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产业经济研究,2010,(1).

8. 何锬坡.规划瞄准产业集群.珠海特区报,2009-09-25.

9. 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理论参考,2010,(11).

10. 冯赫.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10,(43).

作者简介:张耀辉,经济学博士,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杰,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2-04-08。

存入我的阅览室

2.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平台及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相关辅助机构的素质是产业集群能否提升创新效率、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重要因素,应以政府为主体和协调中心,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接轨的电子商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科研基础设施,减少制度障碍,积极引入更多的科研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等创新辅助机构,实现集群内企业产学研高度紧密结合,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为集群内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2)构建集群创新体系,完善人才扶持和培养政策。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产业集群能否占据市场竞争主要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应当鼓励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为根本,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为辅助,重点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和高新技术。此外,技术发展离不开人才,必须注重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坚持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的均衡发展,鼓励大学等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人才对接,实施梯度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与高级管理人员,提高现有企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素质。

(3)利用整体协同效应,完善集群配套关系。集群的整体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集群内企业的上下游配套关系,这是事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能否获得持续性良好发展的关键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产业园区基础上,注重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间的协同效应,在继续引进新兴产业企业时要注重均衡战略,在鼓励创新创业时要注重适当的政策倾斜,注重培育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企业,争取在集群内形成完整的集生产、服务和交易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企业长廊,形成上下游配套关系,延伸产业链以做大做强,形成多层梯级产业系统并促其优化升级,使其形成地区优势和特色亮点。

参考文献:

1.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李扬,沈志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

3. 刘志阳,姚红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重庆社会科学,2011,(3).

4. 何锬坡.联邦领军生物医药谷.珠海特区报,2009-06-28.

5. 王冬梅.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

6. 刘志阳,程海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与网络特征.改革,2010,(5).

7. 魏剑锋.搜寻成本、制度安排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产业经济研究,2010,(1).

8. 何锬坡.规划瞄准产业集群.珠海特区报,2009-09-25.

9. 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理论参考,2010,(11).

10. 冯赫.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10,(43).

作者简介:张耀辉,经济学博士,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杰,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2-04-08。

2.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平台及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相关辅助机构的素质是产业集群能否提升创新效率、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重要因素,应以政府为主体和协调中心,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接轨的电子商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科研基础设施,减少制度障碍,积极引入更多的科研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等创新辅助机构,实现集群内企业产学研高度紧密结合,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为集群内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2)构建集群创新体系,完善人才扶持和培养政策。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产业集群能否占据市场竞争主要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应当鼓励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为根本,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为辅助,重点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和高新技术。此外,技术发展离不开人才,必须注重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坚持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的均衡发展,鼓励大学等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人才对接,实施梯度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与高级管理人员,提高现有企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素质。

(3)利用整体协同效应,完善集群配套关系。集群的整体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集群内企业的上下游配套关系,这是事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能否获得持续性良好发展的关键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产业园区基础上,注重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间的协同效应,在继续引进新兴产业企业时要注重均衡战略,在鼓励创新创业时要注重适当的政策倾斜,注重培育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企业,争取在集群内形成完整的集生产、服务和交易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企业长廊,形成上下游配套关系,延伸产业链以做大做强,形成多层梯级产业系统并促其优化升级,使其形成地区优势和特色亮点。

参考文献:

1.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李扬,沈志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

3. 刘志阳,姚红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重庆社会科学,2011,(3).

4. 何锬坡.联邦领军生物医药谷.珠海特区报,2009-06-28.

5. 王冬梅.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

6. 刘志阳,程海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与网络特征.改革,2010,(5).

7. 魏剑锋.搜寻成本、制度安排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产业经济研究,2010,(1).

8. 何锬坡.规划瞄准产业集群.珠海特区报,2009-09-25.

9. 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理论参考,2010,(11).

10. 冯赫.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10,(43).

作者简介:张耀辉,经济学博士,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杰,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硕士生。

篇10

产业竞争力代表某区域相关产业发展水平,而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竞争力形成的源泉和动力。本文通过建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经统计测试软件计算,得出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国内31各省区市的排序及与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并针对提升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技术创新的定义(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指人们在新产品开发或老产品改进中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方法、工艺、工具或装备的过程,并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或具有潜在的长远的经济效益,通常包括产品创新和过程(工艺)创新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创造性地运用其在科学实验和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过程,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具有潜在的长远的经济效益,通常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工艺)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等。

国内外关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斯切尔(Scherer,1992)认为,技术创新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加拿大的Depress二教授用8个指标来比较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创新资本投入/销售收入、非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销售人数、出口销售收入/销售收入、企业的创新倾向;清华大学傅家骥等人从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不同侧面以R&D投入量、专利统计量、新产品有关指标量等作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中国人民大学赵彦云等人提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为:OO R&D总支出,R&D支出增长率,R&D支出/销售额。②直接R&D总人员,直接R&D总人员/员工总数,员工受教育程度构成。③专利数,产业申请专利数年均增长速度。④新产品销售所占比重,国际领先水平产品数,劳动生产率。

 结合我国国家统计局统计规范及统计指标分布,本文以国内31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生物医药产业(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生产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为1级指标,以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科技机构数量、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R&D人员全时当量等12个统计数据为2级指标,建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  31个省区市技术创新能力数据分析与结果  

 定量指标数据来自2013年全国31省区市(不含港澳台)的相关统计数据,见表3,检测工具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Version 19.0。首先对各1级指标项下的四个2级指标进行IMO样品测度和巴莱特球形检验,以判断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检测结果显示3个1级指标的IMO均在0.70.8之间,球形检验均小于0.05,适合作因子分析。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因子检测

3 分析与讨论   

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方面,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湖北。辽宁排在19位,与排名第一的山东相比差距巨大,科研机构数量相差5倍,科研投入相差10余倍。技术创新生产能力方面,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河南。辽宁排在第13位,与山东相比生物医药产业资产总额及关键设备仪器投入相差近10倍。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方面,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天津。辽宁排在第18位,在东北三省中排位第2,与山东相比新产品收入、数量相差甚大。以评价技术创新能力12个2级指标综合分析,排名前十位的分别为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湖北、天津、吉林、河南、河北、湖南,辽宁排在全国的18位,在东北三省的最后。

篇11

成熟生物医药企业在融资市场上的强势表现,已经开始让不少大拿变得谨慎起来。

某PE曾经接触过一家成熟的生物医药企业,对方直接报出100倍的PE,该公司参考的依据是依照已经上市企业的PE价格,这个可以被称为天价的价格当场就吓退了该PE,虽然他没有出手,但是最终据说还是有人接手了这个项目。

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方兴未艾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景颇受关注,因为在应用前景、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大批制药企业厉兵秣马大力进军该产业,也使得一些谨慎的PE在针对该产业的投资上高价拿下,不断推高一级市场的价格。

据记者了解,一般人民币基金选择的项目,5年的投资回报合理预期应该在5倍左右,美元基金则在3倍左右。上述PE就提到,他们以15倍的PE值投资了一家物联网企业,这已经是他们所投企业中最高的价格了,而成熟生物医药企业的PE动辄几十倍甚至一百倍,使得他们望而却步。

有券商预计,生物医药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高速地增长。国家在“十二五”期间投入400亿专项基金扶持生物医药产业,行业年均增速有望达到27%。

很多PE都表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投资机会很多,但记者却注意到,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所吸引的股权投资资金却很有限,众多的PE扎堆为数不多的“成熟企业”,而大量有潜力的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却鲜有人问津。

上述PE坦言,生物医药企业由于其特殊性,从基础研发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常常要经历两个被称之为“死亡谷”的曲折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死亡率均高达40%-50%,因此,少有PE会去投资这些企业。

死亡谷之一:研发投入大,周期长

“作为一家以生物医药研发为主的企业,我们成立十年了,至今还谈不上盈利。”A公司是北京一家纯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该公司董事长表示,他们研发出的生物新药已经有若干种,也出售了部分,可是这些新药的转让费用很低廉,最少的一笔转让费只有200多万元。和公司前期巨大的研发投入相比,这些转让收入只是杯水车薪。

实际情况是:一个新药的研发,从作用机理到最终上市,获得批号,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研发经费以亿为单位,而且在长达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内,企业一直是持续投入,而没有任何回报。一直要等到产品上市之后开始卖钱了,才能够把投资收回,整个开发过程风险非常高。

与这家以研发为主的企业相比,记者走访的一些生物医药企业,大部份将注意力集中在销售额、利润的增长上,而非研发投入的提高上。甚至于,很多企业没有研发部门或者相对固定的研发人员。对于这种现象,A公司董事长无奈地表示,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一般企业都不愿冒这个险。

北京振华投资副总经理王军认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20多年,却没有一家收入超过l亿美元的大企业。与国外比,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竞争力普遍偏低,最明显的劣势就是我国的药企缺乏长期研发高投入的实力。据记者了解,中国目前每年审批的药品数量中90%是改剂型和仿制药,创新药比例偏低。截至目前,国内未研发出一个能打入国际市场的化学新药;作为国粹的中药,至今也未有一个产品畅销欧美。

“生物医药投资谈不上冷或者热,但一直没做起来是肯定的。”王军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两点:生物医药研发需要大量资金的长期投资,可是国内目前却缺少能够忍受漫长等待的PE,缺少将研发成果产业化的大买家;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生物医药产业长期积弱不振,尤其是中小研发型企业,很多基金担心他们的投入将会打水漂。这也使得大部分PE对研发型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国内新药研发和产出能力非常弱,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在生物制药研究上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在欧美等国家的数量级上,也不及日本等亚洲国家,新药开发进程缓慢。在国外,一项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制需要耗资1亿美元甚至更多,而我国十几年来对生物医药的总投入还不到100亿人民币。作为全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唯一实现盈利的美国,早在1997年就超过500亿美元,这些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每年追加投资都在50亿美元以上。

按照国际平均水平,在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企业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占其销售收入比重为8%,而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则达到了15%-16%,甚至有的企业达到了20%以上;而从科研人员和研发费用比重来看,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的研究人员占比为4%,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基准20%,研发费用占比不足2%,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在医药产业,体现技术竞争力的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企业拥有的创新性药物的数量。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企业中,能够生产的产品合计仅有20多种,仅为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十分之一,在新药开发上表现出明显的停滞态势,这些差距使得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正在逐步拉大。

这种先天的弱势决定了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出路过于狭窄,因为面对的市场比较狭窄,风险自然就高,很多外资PE在考虑投资生物医药企业时,市场半径往往是他们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某PE就告诉记者,在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尤其是研发、技术企业持续为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成为产业内部战略合作或者兼并收购的主角,而在我国,这类企业却由于资金匮乏陷入“死亡谷”,穿越者寥寥无几。

死亡谷之二:市场推广成本高企

与A公司相比,同为北京企业的B公司要幸运得多。在穿越了“研发”这个死亡谷后,B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原研药,有准字号,原材料基地。在很多缺乏科研经费的中小企业眼里,该企业已经很幸运了:花费了数千万人民币、近十年时间研制出一个肿瘤辅助治疗的药品,在国内独树一帜。

在越过了研发这个难以逾越的瓶颈之后,B公司却悲观地发现,即使这样他们也有可能倒在市场推广上。

B公司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将新药推进各省的医保目录。这件事情说来简单,做起来确是费时费力,不仅要花费很多资金,时间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截至目前为止,他们在去年已经耗费周折进入了北京市的医保目录;今后的目标是打进全国各省市的医保目录。按照现在的政策,一个新药要进入每个省的医保目录,需要分别参加该省的招投标活动,也就是说,全国有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B公司需要一家一家死磕。

“进入北京医保目录就花费了两年时间,一年到头马不停蹄参加各省医保目录招投标,一直到进入,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B公司执行董事颇为无奈地说,即便是进入医保目录之后,

每个省的渠道打通和宣传都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更让该董事感到郁闷的是:对于一个刚刚研制生产,不为人所熟知的新药来说,即使进入医保目录也不代表你的销售就很好,还需要医生开药方才有用。而需要各省对口医生熟悉该药的疗效和药性,企业还得做大量公关,常见的就是建立临床中心,对医生进行推广――这依然是一个耗资巨大,周期长的工程。

就B公司来说,公司近年来的投入已经让它的自有资金全部耗尽,数千万的渠道和宣传费用,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无奈之中他们只有寻求风险投资,也去寻求和PE的合作。

记者采访的某PE表示,对于B公司来说,他们最终没有进入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

第一,B公司团队优势不突出,缺乏渠道和市场方面的精英。该PE强调,这一点也是国内大部分中小研发型企业的共病。由于这类企业尚处于中小企业,企业结构设置不够全面和完善,研发时候尚可维系,一旦到了大规模推广的时候,这些短板就暴露了。

第二,未来几年增长不快,距离上市要求尚远。该PE谈到,虽然目前公司每年已经有了大概3000万左右的销售额,但是要在一到两年内销售额提升到1亿,基本符合上市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据记者了解,B公司虽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由于是原研药,进入壁垒较高,产品毛利率要高于业内平均水平30%,且今后可以持续稳定。虽然该公司开出了较低的价格,底线是只要能够顺利推广和宣传各医保省,但是最终却没有一家PE愿意投资。公司执行董事无奈地告诉记者:PE们只愿意投资离上市距离很近的企业,其实他们投资中小企业来说,虽然周期长了一点,但是未来的回报一定不会比大企业要差的。因为在国内,尤其是北京,很多中小生物医药企业都是研发或者技术型的,这些公司多有知识产权,一旦获得资金进行产业化,前途不可限量。

“B公司所面临的市场推广瓶颈,这其中有企业发展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国家的体制原因。”该PE坦言,即便是这是一家很有潜力的公司,也许在未来的若干年能实现爆发式增长,可是发展周期太长,他们等不起。

浮躁的资本

“我们需要投资的企业是包装后不久就能上市的。”当记者让某PE一定要在A和B中选择一家时,他表示,一般不会去考虑投资A公司,这样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同时,他也表示,几年前他相中了一家北京的生物医药企业,一直积极争取,但是该公司对股份的出让显得很慎重。

采访中B公司执行董事就感叹:如果他们公司在美国的话,当新药做了一期临床之后,整个公司就可以上市了,而且价格不菲,怎么会像现在一样还要为推广费发愁呢?

在这种浮躁、急功近利的投资环境下,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投资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尤其是近几年流动性过剩,大部分PE都希望在短期内取得良好收益,成功上市套取现金。而生物医药是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它的发展也将影响一些传统产业,如食品、医药、能源等工业。因此,这个产业要长远发展,在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进行产品创新,每个阶段也都要有资金做后盾。尤其是中小企业。

和众多在“死亡谷”前踟蹰不前的企业相比,面对国内市场的深圳华生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可谓顺风顺水,而当初没有嫌弃他们是中小企业毅然投资的资本们,也随着两者的强大获得了异常丰厚的回报。

作为国内第一家完全依靠引进风险投资发展起来的生物制药企业,华生元的主打产品――一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从研究开始,就不断有以银行系为代表的资本进入,仅用了10年时问,就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rhEGF的产业化。

截止目前为止,华生元是国内少数能从科研、临床、新药注册到生产销售,由上游研发一直做到产业化的公司。对于华生元的成功,王军认为,公司最终是得益于一个好产品不断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少走了许多弯路,为产品尽快投入市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当自主研发的抗心衰基因工程新药――重组人纽兰格林申请了多项国际专利后(泽生科技是国内极少数走向世界的企业),泽生科技CEO周明东才突然发现,“死亡谷”居然近在咫尺:那时公司后期研发和上市费用依然存在巨大缺口,“创新药物的费用惊人。从国际惯例看,一个药物的创新大概要12―15年时间,总费用大概是10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这对一个自主创业的企业而言,难度可想而知。”B公司董事长说。

泽生没有倒在通向成功的最后一里地。最终是上海市政府的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解救它于水火。在泽声最困难的时候,获得了300万元的政府基金,使它坚持了4个月,终于等到了8000万元的风险投资。此后,泽生继续获得了政府总计6100万元的无息贷款,成功跨越死亡谷。

截止目前为止,泽生是国际化最好的生物医药企业之一。这得益于公司一开始就将“重组人纽兰格林”的市场定位于全球市场,并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申请了专利,并同时在全球展开多中心的临床试验。

银河证券研究中心医药行业分析师刘彦明认为,对生物制药企业来说,真正的困难是有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假如企业没有一个有前景的好产品,想从别人的口袋里把钱掏出来也很难。

现在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不算少,但有时候由于信息不对称,有钱的一时找不到好项目;有好项目一时又找不到资金,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若干政策,对加快生物制药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华生元和泽生基本代表了国内中小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所走的两条不同道路:国内和国际,而针对这两种发展道路的多渠道融资模式,在国内仍不完善。”王军表示,从支持研发型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融资渠道看,第一阶段是政府引导基金,第二阶段是多轮VC或者PE,第三阶段是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募集必须的资金,同时VC和PE择机退出。在国际上,到了第二阶段或者第三阶段,就会有大型生物医药类企业进入,与这些中小研发型企业合作。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多个渠道的介入,中小生物医药企业才有可能完成最终的研发,并实现产品上市。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国内目前没有适合研发型中小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的证券市场规则,这些中小企业不能上市,变不能有效引导VC和PE进入,反之这些研发型中小企业便很难有做大的可能。

篇12

2012年,是长沙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转折之年,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升国家队,定名为浏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从浏阳生物医药园到长沙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再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通向更广阔的天地。2012年,园区经济呈爆发式增长,工业总产值达370亿元,财政税收达12.5亿元。目前,园区内已汇聚了100余家工业生产企业,正朝着建设千亿量级的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标迈进。

长沙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坐落于浏阳市一个较为偏僻的小镇,这里距长沙市区35公里,距浏阳市区25公里,交通极为不便。这种先天不足导致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困难重重。面对困境,园区管委会使出了杀手锏——感情留人。

美国波士顿是世界生物医药人才的“孵化地”,园区定期在此设立中国留学生科技人才招聘和招商专场,介绍园区产业的性质和优越的入驻条件,利用民族情感和家乡情结吸引在外留学的生物医药专业人才来园区创业。在园区内为留学归国人员设立专门的创业园,对有前瞻性的项目,园区还为创业者免除厂房租金,解决后顾之忧。

在园区内,有一艘电子信息产业的“航母”——蓝思科技,主打生产显示屏功能玻璃面板。2011年公司产值达80亿元,成为浏阳殿堂级的企业,进出口总额居湖南省第一。2006年,当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总经理郑俊龙夫妇回湖南选择入驻园区时,老家湘乡曾是他们的首选地,但园区管委会的“感情攻略”让他们一改初衷,最终选择了长沙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我们吸引企业入驻,靠的就是心贴心为企业服务的‘保姆精神’以及24小时时刻准备抢抓项目的热忱。”留学人员创业园主任龙科告诉记者。

这种服务和热忱渗透到了为蓝思科技把脉护航的方方面面。为让蓝思科技尽快落户实现生产,园区用30天时间完成了118亩地的征地拆迁和推山平地工作;为解决蓝思科技的用水紧张问题,园区耗费巨大人力、财力对自来水厂进行扩容改造;为给蓝思科技保电,园区打响了争时间、抢进度的电力建设攻坚战;为解决用工问题,不仅浏阳市委、政府牵头与企业联合举办专场招聘会,园区管委会还与劳动部门配合,招工触角延伸到了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长沙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用实际行动兑现着自己的诺言,而蓝思科技也将园区作为自己的根据地。2012年4月,蓝思科技决定将首期投资达40亿元的新材料建设基地继续留在园区内。

在长沙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内,除了重操旧业的企业家,更有相当一部分是初涉医药行业,其中有开采矿产的,也有从事机械生产的……他们虽然对生物医药行业一无所知,但被这一行业的“无限前景”所吸引,跃跃欲试。

为帮助这些企业尽快走入正轨,园区设立了专业化的医药管理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服务,指导企业确定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

2012年8月,园区成立知识产权工作站,为企业提供研发规划、技术挖掘、专利申请等全程服务。

不过在园区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诸多举措中,最受欢迎的还是设立了各式各样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药开发是湖南的一根软肋,国内在新药开发方面也是捉襟见肘,与国外差距很大。除需要技术基础作为保障外,研发新药更是资金和时间的双重消耗,在美国研发一种新药至少需要花费10亿美元,耗时5至10年。这对刚刚起步的医药企业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对那些有好项目的研发人员来说更是一种无奈。不过他们面对的这些困难,在园区内基本能够得到解决。

目前,园区内已有6个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可以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技术需求。其中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规格的动物实验中心主要承接各类新药临床前动物实验,园区内的企业足不出户就可获得绝大部分新药所需的实验数据和指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

而生物医药分析检测中心则与园区内数十家企业有业务往来,“中心每年可提供数十万组样品的检测和分析,累计为园区企业节省分析检测费用600余万元。”龙科表示,新药发现平台则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设,并开展各项交流合作活动,与国际生物医药行业接轨。

此外,园区还设立了科技创业中心,进行专业的孵化工作。6年来创业园共孵化82家企业,其中毕业18家,在孵64家。“目前创业园已经成为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生物医药及相关孵化企业最集中的区域。”这样的成绩让龙科备感欣慰。

长沙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由于远离城区,城市化发展滞后,白天还算热闹,一到晚上就成了一座空城。“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都是高科技产业,集聚的是高素质人才,但这个群体对生活条件和环境的要求较高,如果不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营造丰富的文化氛围,人才迟早会流失。”龙科不无担忧地说。

在这样的现实困境下,“造城”计划应运而生。2010年,10多家房地产商挺进园区,着手建设高档住宅区和城市广场;2011年,捞刀河商业片区、红树林片区、枫树桥片区和瑞林片区等四大片区的建设也被提上了工作日程。此外,园区还斥巨资建设了1200个座位的影视会议中心,而洞天五星级大酒店、长郡中学分校、大型医药市场等重点工程也将逐一建设。

近年来,园区逐步实现了“造城”计划,居住、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等各项设施一应俱全,这让园区工作人员有了“家”的感觉。

在“造城”的同时,园区在文化建设方面也不遗余力,脉络日益清晰,其中最耀眼的就是药王庙、湖南医药科技文化馆、药膳养生城等文化区。

篇13

【关键词】 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外包广东省产业发展

前言

生物医药产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产业,它同信息技术、先进材料术并列成为决定未来的三大最重要高科技术产业。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也把生物医药产业确定为前沿和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广东省是医药大省,“南药”更是广东省的骄傲,广东医药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利税、产品销售收入多年来稳居全国首位,均超过全国总量的1/10。广东省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寄予厚望,在《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把生物医药作为积极培育的“战略产业”,提出支持生物技术、现代中药等领域的创新研发和重大产业化项目,试图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广东新药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广东省继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期间将投入约5亿元人民币重点引导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核心技术发展。《广东省十二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强调“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增强产业竞争力”,并将生物技术药物、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设备和医用器材作为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到2015年,广东要基本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产业链较为完整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1800亿元,实现增加值6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研发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单纯活动,它是一个研发协同与交互网络,具有高效信息搜索能力、研发网络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外包的集合体[1]。在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企业不能仅仅依靠自己进行独自研究和开发,要保持企业的持续增长绩效就必须整合外部资源和实施开放式创新[2]。生物医药研发的主要特点就是耗资大、周期长、风险高,而生物医药行业研发外包的商务模式能有效缩短生物医药研发周期、节约研发成本、分担研发风险,能有效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因此成为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近年来,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研发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据统计,2005年全球制药行业研发活动中的外包比例为24.7%,约1/4的研发工作选择了外包途径,到2010年外包研发支出占研发总费用的比重提高到40%。

2 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外包发展现状分析

(1)生物医药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生物医药科技服务的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机制逐步健全。广东省政府鼓励企业开展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和测试外包服务,推进新药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药物安全监测以及医疗保障等标准化外包服务业的发展,重视提升专业服务水平,促进生物医药科技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构建网络化和连锁化的生物医药科技服务体系。例如,2009年广州成立了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GZBO),旨在改变以往生物技术外包服务业散点式状态,满足区域行业发展需求,整合各家技术优势,促进成员间合作交流,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GZBO的发起单位有20家,聚集了广州地区较为强大的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资源,主要包括广州生物工程中心、广州金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东华南新药创制中心、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博济新药临床研究中心等。为保障GZBO的组织规范和运行效率,GZBO设立了专业技术委员会和业务发展委员会,聘请了一批技术与经济领域专家为联盟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国际市场业务拓展指导。GZBO的成立将与北京和上海形成很强的互补性,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对华南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有利。[3]

(2)打造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外包基地,构建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大平台。广东省政府打造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外包基地,按照国际标准要求,进一步完善广州、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服务外包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华南(国家级)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服务大平台建设。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为例,其结合自身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积极推动大型生物医药研发平台项目发展,打造东莞及周边城市生物技术创新链,努力发展成为中国生物科技产业新的增长极,在生物医药服务产业重点打造了三大技术服务平台:一是专业技术类平台,如新药筛选、安全评价、模式动物实验研究等;二是技术支撑类平台,包括实验动物中心、药品检测中心、专业孵化器、公共实验室;三是专业咨询和服务平台,如合同研发外包服务机构(CRO)、医药咨询和信息服务公司,可依托体外检测、生物芯片及其他先进诊断技术提供研发服务和技术支持。

(3)整合优势资源,完整的生物服务外包产业链逐渐形成。广东省生物技术外包产业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例如,广东在中药研发方面技术力量雄厚,科技资源丰富。最突出的是现代中药研制开发系列规范的实施与关键技术发展及应用在全国较为先进,其中药技术创新链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又例如,广州有三大动物饲养基地,仅在动物实验方面,如新药临床实验的病理、毒理检测条件就十分突出。同时,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其体制、思想、方法创新不断,对于有效孵化生物经济,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完整、合理的产业链,做大做强广州生物技术外包产业非常有利。

篇14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竞争优势 钻石模型 生物医药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首次提出于2009年5月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传统产业及金融服务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国际经济格局也有了新的变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各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经济政策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研究了当今全球经济形势,从已有的,或一些新兴的产业中进行筛选,在《2010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确定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类。同样,在经济危机和全球经济多极化发展的冲击下,许多国家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新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2011年3月,两会中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强调了积极有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新兴性及高回报等特点,在全球相关产业格局尚未形成的背景下,各国的政府纷纷根据本国的发展需要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力求在新的一轮经济发展过程中抢占科技制高点,获得全球竞争优势,我国也同样有机会把握机遇,发展新兴产业,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地位。因此,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对整个国家竞争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评述

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时间还不长,但作为高附加值、高带动效应的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提出的,国际上一般将相关产业定位为“新兴产业”。对于这一概念,目前业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国内各学者对其内涵和特点的研究大多是从战略性和新兴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肖兴志等(2011)等对“战略性”和“新兴性”所包含的具体含义进行了研究,认为新兴性包括创新性、需求性、盈利性和成长性,战略性包括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骆祖春,范玮(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为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并且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的产业。郭连强(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包括技术先进、具有较快增长率、市场需求潜力较大等。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之后,一些学者得出了相关结论。如张嵎喆、王俊沣(2011)认为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存在人才缺口和资源浪费,投融资渠道不畅,政策操作中存在问题等。朱瑞博、刘芸(2011)认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层级仍然偏低,国际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缺乏,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针对其今后的发展问题,一些学者运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以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地的发展经验作为借鉴(肖兴志等,2011;骆祖春、范玮,2011),提出了统筹新老产业,促进政企目标一致,加强中央与地方的合作,尊重市场功能,加强政府引导,建立退出机制等解决方法。虽然上述学者都是对于国家整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分析,但事实上国内对此的研究大多是以省市级地区为背景的,研究方向是区域政府的产业选择及发展政策,对国家整体的分析较少,并且在分析方法上,这些学者一般还是按照影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几个方面来分析,较少将研究与已有分析模型相结合,只有郭凤侠(2010)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Weilin Zhao, Chihiro Watanabe, Charla Griffy-Brown(2009)结合“钻石模型”和SWOT分析研究了大连软件产业的发展,并据此提出了对策建议。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后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研究。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的“钻石模型”分析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由迈克尔·波特提出,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主要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与相关产业、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及高级要素,初级要素主要指资源禀赋,而高级要素主要指技术;需求条件主要着眼于国内的需求,以需求驱动产业的发展;支持性产业主要考察某一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看已有产业是否能够满足新产业发展的要求;公司策略主要是依靠竞争带动产业的创新发展;最后政府行为和机遇会与要素、需求、支持产业和公司战略产生相互影响。“钻石模型”其理论的核心在于从产业环境的角度分析一个产业在一国的发展潜力,着眼未来的发展趋势,十分适合用以研究以“新兴性”为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钻石模型”中,除主要的四个方面外,机遇和政府作为外部因素,也从不同的方面对竞争优势产生影响。

(一)生产要素方面

生产要素包括基础要素和高级要素。其中高级要素是指投资结果形成的通信设施、科研设施、熟练劳力和技术诀窍等。对于技术依赖度较高的产业,高级生产要素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初级生产要素的缺乏,使资源禀赋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对于以高技术为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设备支持和技术尤为重要。

在通信设施和科研设施方面,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高新区的投入加强和完善了各种辅助设施建设。2009年生物、生化制品的设备投入达到27亿元人民币,2010年投入22.6亿(见表1)。尽管设备水平在近年有了不小的提升,但鉴于生物医药产业对科研设备的需求,其总体水平仍旧不高。熟练劳动力方面,随着跨国生物制药企业将研发中心向我国转移,以及一批留学人员回国,也在不断提升。仅武汉光谷就拥有不少高端人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最为关键的技术层面,美国占据着绝对优势,而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就在于创新。美国拥有世界上约一半的生物技术专利,而中国仅属于第三层次,其创新多集中在模仿创新上,自主创新的能力仍较低。

(二)需求条件方面

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就着眼于最新的、最前沿的技术,在产业选择中已经保证了其与高效、环保、可持续的市场需求的一致性。2010年医药制造业中,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达到了当年价总产值1208.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28.7亿元的水平(见表2),增长率分别达到了

23.18%和22.78%,这无疑说明了生物医药产业乃至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存在着巨大市场,且市场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无毒、副作用,更为健康的生物医药成为了人们迫切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生物医药年均递增率在20%以上,2000-2010 年十年主营业务收入就增长了超过10倍,相比2009年,2010年的增长率达到了22.78%,生物医药市场不断扩大。巨大的需求拉动力一方面保证了企业对于生物医药产业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企业在研发、品牌、营销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提升和创新,有利于产业的后续发展。

(三)企业战略方面

企业战略对于竞争优势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市场的竞争所带来的差异化和创新效应上。表3统计了大中型生物、生化制品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其中总体比例相对于整个生物、生化制品产业计算。从表3、及其与表2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目前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并且存在技术瓶颈。生物医药产业多应用国外技术,产品间差异不大,而医药产业的高利润及市场管理力度的不足使得目前我国生物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但秩序较为混乱。从表3中可以反向推出,我国生物、生化制品行业中小型企业占到总体比例的88.17%,产值和收入超过总体的一半;而OECD国家50人以下的公司所占比例平均为71.3%(不包括日本),远低于我国。这说明我国在这一产业中产业集中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存在低水平的重复生产和竞争。据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上市的25种369个剂型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中,6个基因药物就有88家企业生产,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并没有走向以创新带动竞争力提升的道路(见表4)。

(四)关联和支持产业方面

对于生物医药产业来说,其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主要包括研发机构和融资机构等。

表5统计了2003~2009年我国大中型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基本情况,表6统计了部分国家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从表5中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09年,我国R&D活动人员、经费支出和专利申请数都不断提升,且提升比例有继续加大的趋势。2009年R&D活动人员比2008年增长了12.28%;经费支出增长了18.17%,专利申请数增加了11857项。但从表5中可以看出,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R&D强度与之仍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支出总额几乎还不及美国一个公司;单个企业研发投入远达不到国外企业的水平。这说明在关联和支持产业方面,我国生物产业在技术研发部门的投入力度还不够,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既在自主创新能力上有所欠缺,又没有很好的发挥出高竞争力产业对研究机构的带动作用。

此外,对于高投入、高风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融资也是十分关键的一个部分。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不只是对生物医药产业,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资金来源都是政府,融资机构也多数属于政府性质,金额有限。而在这些产业中,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较小,所得到的财政拨款又较少。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于R&D研发,政府的投入虽在增加,但企业的投入在减少。这说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缺乏正确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风险、高投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多数是中小企业,不具有规模优势,所拥有的资产又一般是以技术等为主的无形资产,难以以具体金额衡量。较差的信用水平导致这些产业不管是面对何种融资机构,都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最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风险投资的制度缺陷致使战略性新兴产在拓宽融资渠道上也面临不小的障碍。

(五)政府和机遇方面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政府选择的,用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未来主导产业,从提出以来一直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武汉光谷生物城从产业、人才、税收、投资融资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出台了各种鼓励政策,为发展中的中小企业降低了人才、资金、土地等方面的风险和压力,为生物医药产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吸引国外资金的相关政策也使得发达国家生物制造业和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将加快向我国转移,跨国医药企业开始在我国构建较为完整的医药价值链。目前我国已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生物医药产业合作,为我国生物企业获取关键技术、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结论及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在自然禀赋、需求条件上具有较好的优势,但高级生产要素、竞争环境和支持产业上我国尚存在不足,需要不断改进。但是鉴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即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展规模也是较小的,总体看来,虽然目前国际竞争力还不够高,但前景看好。据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一)提升科研设施水平,重视人员培养

科研设施是高级要素条件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科研过程中对于理论的验证和研发水平的提升。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其新兴性,对于最新技术的研发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迫切的需求。目前我国对于科研设备的投入虽然已经不小,但设施水平还较低,高水平设施严重缺乏,科研设施的水平还需提升,对科研设备的投入也不能减少。

人才开发方面,企业可与高等院校合作,针对性的开设专门的培养计划;高等院校也可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学科分类和方向,开设与市场需求联系更紧密的课程,提升人才的培养效率和质量。

(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降低成本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的时间还不长,针对的又大多是最尖端的技术,故市场对其的熟悉和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需求方面,可加强各大医院及药店对于生物制药的引入,以扩大和培养对于生物医药的需求。这就需要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生产技术成熟化,继而获得规模效益,降低成本,令更多人接触到,并且能负担起生物医药费用。需求的扩大会提升需求的层次,刺激企业的创新,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提升企业技术水平,营造良好竞争环境

政府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大力扶持引来了很多这方面的投资。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可以减少不恰当竞争带来的资源损失和福利减少,而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是一个重要途径。提升技术水平需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吸收国外技术的能力。从政策上考虑可以以企业R&D投入金额抵扣税额,代替政府拨款,一方面可以刺激企业加大对于R&D的投入,增加研发,另一方面可以解决这些新兴企业赋税过高制约发展的问题,还可以保证政府科研拨款的使用效率。同时要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引导企业从竞争走向合作,并且完善立法,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最后形成新的地方政府激励机制,减少地区间的重复建设,避免结构趋同。

(四)发展产业集群,完善融资渠道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高知识和技术密集度为特点的。发展产业集群,增强技术溢出效应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优势。在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增加研发人员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知识和技术交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在这一方面的优势。

融资方面,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市场,为高投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来源,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建立专业的、权威的科研成果评估机构,增加小型企业的信誉度,解决小型企业难以抵押贷款的问题。另外,国内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市场性的融资机构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贷款,同时拓宽交易渠道,使生物医药产业更容易获利。

参考文献:

1.肖兴志等.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7)

2.骆祖春,范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1(7)

3.郭连强.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新动态及评论[J].社会科学辑刊,2011(1)

4.张嵎喆,王俊沣.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述评[J]. 科学管理研究,2011(4)

5.朱瑞博,刘芸.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制度障碍与机制创新[J].社会科学,2011(5)

6.郭凤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10(10)

7.Weilin Zhao, Chihiro Watanabe, Charla Griffy-Brown.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n industry cluster: The case of Dalian Software Park in China[J]. Technology in Society,2009(3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