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39: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社区治理现状及成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核桃模式;示范;广西凤山县
中图分类号:S71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4-2945-03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by Planting Walnut in Fengshan County of Guangxi
YANG Zhen-de1,LIAO Hong-jun2,HUANG Guo-hong2,LAI Jia-ye1,PAN Xiao-fang1,ZHANG Wu-gui3
(1. Forestry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China; 2. Forestry Technique Extension General Station of Guangxi Department of Forestry, Nanning 530001,China; 3. Fruit Production Management Bureau of Fengshan County,Fengshan 547600,Guangxi,China)
Abstract: After many years of probing and practising, a win-win road, walnut mode, not only helpful for controlling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promoting eco-construction but also for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farmers was opened up based on the natural resources advantages in Fengshan county. The present statu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walnut mode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Fengshan county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key technology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walnut model in popularizing demonstration were also summarized.
Key words: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walnut model; demonstration; Fengshan county of Guangxi
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被称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三大环境灾害之一,石漠化严重影响、制约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威胁着该地区人类的生存[1]。所谓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土壤严重侵蚀,基岩或砾石堆积,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和现象[2]。广西是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也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岩溶土地分布涉及10个市的76个县(市、区),岩溶土地面积位列全国第二,石漠化土地面积居贵州、云南之后位列全国第三[3]。
近年来,虽然广西也探索出多种石漠化治理模式[3-5],但由于不同地区石漠化成因、现状和特点千差万别,因而无法将任何一种治理模式照搬到其他地方。为探索适合于凤山县石漠化治理的成功模式,在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资助项目及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支持下,在研究基础上形成了石漠化治理的核桃模式,并进行了实践,以期为广西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1 凤山县石漠化现状
凤山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是广西面积最集中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区,整个地域的地貌99.5%是峰丛洼地,耕地极少,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被列为国家新阶段扶持的特困县,也是广西石漠化灾害比较严重的县份之一。全县辖9个乡镇、96个村、2个社区,总人口20.14万,全县土地总面积17.38万hm2。凤山县岩溶地区面积8.10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6.3%,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6.00万hm2,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50万hm2,非石漠化土地面积0.60万hm2。在石漠化土地中,极强度石漠化土地面积0.10万hm2,强度石漠化土地面积1.40万hm2,中度石漠化土地面积3.20万hm2,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1.30万hm2。乔音乡、江洲乡和平乐乡是凤山县石漠化强度最大的乡镇,其强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其石漠化土地面积的比例分别高达90.78%、78.41%、53.06%[6]。这些地区的显著特征是“五缺”,即缺土、缺粮、缺水、缺柴、缺钱[7]。全县20.14万人中有7万多人处在贫困线以下,其中绝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石漠化非常严重的山区。如何寻求科学合理的石漠化治理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最佳结合,对解决这些地区的石漠化问题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乃至对广西的“三农”工作、改善民生问题和整体经济的平衡有序发展有重要意义。
2 凤山县石漠化治理核桃模式的形成
一、调研时间安排
从20__年12月20日-20__年12月30日,各调研组利用10天左右的时间进行实地调研,12月30日左右进行调研成果交流研讨。
二、分组及调研范围、方式、重点和课题
分成农村牧区、城镇社区、工商业、社会事业4个调研组,按调研调范围确定调研方式、重点和课题。
农村牧区调研组:
组 长:* (县委书记)
副组长:* (县委常委、统战部长、政府副县长)
* (县委常委、党办主任、机关党工委书记)
*(人大副主任)
*(政协副主席)
成 员:*(水务局局长)
*(县委办副主任)
*(农牧业局局长)
*(林业局局长)
*(扶贫办主任)
*(围转办主任)
*(草监局局长)
*(统计局局长)
(一)调研范围。农区不低于200户,牧区不低于450户。
(二)调研方式。采取入户走访、个别访谈、实地查看、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参加苏木镇座谈会人员为:党政班子成员、本苏木镇两委、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及部分典型农牧户(协会会员、合作社成员、联户经营户、农牧业大户、中小户)、苏木镇二级单位领导,原则上不少于40人;参加嘎查村座谈会人员为:“两委”班子成员、本嘎查村居住的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嘎查村民小组组长、嘎查村民代表、部分典型农牧户、贫困户代表及部分已转移就业创业人员,原则上不少于20人。
(三)调研重点。
1、全县农牧民收入状况,特别是贫困人口数量、分布、结构和贫困程度及致贫原因;制约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推进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实施涉农涉牧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建议;解决农牧民政策性收入差异的建议。
2、农牧业结构调整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推动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建议;如何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加大投入、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防灾避灾农牧业;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如何建立健全农牧业抗风险保障机制。
3、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工作基本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在引导服务、转移培训、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建议。
4、清理非牧人员占用草场、征占地补偿、落实草畜平衡制度等情况;土地草牧场流转后管护和利用方式等方面做法经验、政策措施及问题建议。
5、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和家族、宗派势力对农村牧区健康有序发展的不利影响。
(四)调研课题。
1、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的现状及对策;
2、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及合作组织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养牛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发展特色种养业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农牧业科技服务机构设置和职能发挥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6、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7、农牧民增收方面的存在问题各研究分析;
8、农牧民家庭贷款和债务现状分析和应对的措施;
9、公路沿线和两个建制镇周边重点发展奶牛业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10、建设人工草地和高产饲料基地的有利因素和如何发展可靠的饲草料基地的建议;
11、农区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12、如何开拓流通渠道,完善市场体系建设,解决农畜产品“卖难”问题;
13、农牧民集体和非正常上访的防范和化解;
14、加快发展节水避灾性设施种植业的必要性和如何发展的建议;
15、提高农牧业产业化水平的思路和建议,特别是如何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16、林权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思路对策;
17、实施公益林补偿机制方面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8、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金融机构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建议;
19、北部沙区、中部丘陵、南部农区结构调整方面的群众意向及发展中的困难及解决对策;
20、公路沿线和两个建制镇周边重点发挥奶牛业存在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
城镇社区调研组:
组 长:*(人大主任)
副组长:*(县委副书记)
*(县委常委、人武部部长)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人大副主任)
*(政府副县长)
*(政府副县长)
*(政协副主席)
成 员:*(人大办公室主任)
*(政府办副主任、法制办主任)
*(交通局局长)
(一)调研范围。明安图镇塔山社区、南山社区、奈曼山社区、北山社区、察汉淖社区、陶林社区及新区社区的所有城镇居民。
(二)调研方式。调研实施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入户走访、个别谈话、实地查看、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按照人群构成开展调研。
召开5个座谈会:一是关于城镇居民收支及居住情况的综合情况座谈会,人员30人左右,人员由苏木镇负责人,三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离退休代表,社区负责人代表及两新组织代表及其他需要参加人员构成;二是关于各社区建设座谈会(3个,每两个社区合开一个座谈会),人员30人左右,人员由“两委”班子成员,本社区党员代表、三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三是关于城镇居民困难群体方面的座谈会,人员20左右,由下岗失业人员代表、低保对象代表、灵活就业人员及就业、社保、民政等部门相关人员参加。
(三)调研重点。
1、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及其效果,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典型经验做法;
2、城镇居民的收支、居住情况;城镇居民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状况;城镇居民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工作方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情况;城镇居民消费情况;城镇居民就业创业情况;城镇居民对社会治安的看法、意见和建议;城镇居民低保动态管理情况及建议意见。
3、社区“六级联动、互助共建”情况;党员活动阵地建设情况;社区“两委”班子建设情况;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情况。
(四)调研课题。
1、明安图镇旧区拆迁改造中群众意愿、开发企业要求及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及对策有哪些;
2、如何做好明安图镇各社区“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
3、如何加强明安图镇各社区班子建设;
4、当前我县城镇居民收入方式有本文来源:文秘站 哪些?其中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建议采取哪些措施增加居民收入;
5、如何改善城镇居民低收入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
6、社区“六级联动、互助共建”情况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7、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情况;
8、当前我县城镇居民支出比例最大的是哪项支出;
9、当前我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如何?消费结构是否优化?消费水平是否提高?居民是否有短期和长期消费计划;
10、当前我县城镇居民对现有住房是否满意(包括结构、面积、地理位置等);
11、我县城镇居民如何看待当前的就业现状,对就业的岗位是否满意?对工资待遇是否满意?对今后的就业工作开展有哪些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建议和意见?是否满意政府当前采取的创业扶持政策?对今后的创业工作开展是否有合理建议意见;
12、我县城镇居民对当前我县实施的社保、医疗等社会保障工作是否满意?对今后社保工作开展有哪些合理建议意见;
13、城镇居民弱势群体对我县当前的扶贫方式、扶贫范围、扶贫对象等方面工作是否满意,有哪些意见建议;
14、我县城镇居民对其他方面还有哪些意见建议。
工商业调研组:
组 长:*(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
副组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
*(人大副主任)
*(政协副主席)
成 员:*(政府办主任)
*(发改局局长)
*(财政局局长)
*(国土局局长)
*(城建局局长)
*(经济局局长)
*(旅游局局长)
*(工业园区办主任)
(一)调研范围。全县企业、个体工商户 户。
(二)调研方式。采取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其中限上企业要全部召开座谈会。
(三)调研重点。
1、现有工商企业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明年重点推进的煤、油、铅锌、萤石、水泥、 石材项目,如期达到20__年既定目标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和办法,具体实施方案;
2、着实推进物流业发展,应重点抓的环节,以及具体方案;
3、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在引入、投资、税收等方面如何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
4、目前全县软、硬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的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调研课题。
1、肉类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的途径;
2、完善园区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
2、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摆脱资金制约问题;
3、如何保障煤炭开采项目的顺利实施;
4、石油勘探开发的认识;
5、如何推进×××日处理20__吨铅锌选厂项目如期开工和投产达效;
6、萤石精粉采选、氢氟酸加工项目推进的措施和办法
7、如何搭建银企合作平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8、绒毛加工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9、促成水泥项目落地的措施和办法;
10、×××酒厂现状及问题;
11、塑料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13、如何创新招商机制
14、全民创业、扩大投资群体的思路
社会事业调研组:
组 长:*(政协主席)
副组长:*(县委常委、纪检委书记)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人大副主任)
*(政协副主席)
*(政府副县长)
*(政府副县长)
成 员:*(政协办主任)
*(民政局局长)
*(计生局局长)
*(教育局局长)
*(卫生局局长)
*(社保局局长)
*(就业局局长)
(一)调研范围。全县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社保、就业、民政、计生及涉及民生等方面工作的部门、干部职工及全县广大群众。
(二)调研方式。调研以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入户走访、个别谈话、实地查看、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按照部门职能、针对对象及服务人群开展调研。
教育方面:
卫生方面:
社保方面:
计生方面:调研对象是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已婚至49周岁之间的妇女);1个座谈会人员30人左右,人员由计生主管部门人员、社区计生工作人员、流动人口代表、社会群团组织负责人、企业建筑施工队负责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单位代表(公安、共商、民政、卫生、城建、人事等单位)等构成。
就业方面(3个座谈会):一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岗位征集和安置工作座谈会,人员20人左右,参加人员为县内各企业负责人、经济局、就业局有关人员;二是如何进一步强化培训和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座谈会,分苏木镇召开座谈会,座谈人员30人左右,参加人员为农牧民代表、嘎查村领导座谈会;三是如何进一步推进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座谈会,人员30人左右,参加人员为县内个体工商户代表,就业局、工商局个体协会等相关人员。
民政方面:1个座谈会人员30人左右,参加人员由苏木镇有关人员,城镇低收入居民、农牧民代表,嘎查村社区干部,民政、扶贫、统计、经管站、监察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
(三)调研重点。
1、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及其效果,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典型经验做法;
2、加强我县教育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路;就业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就业的培训模式情况;我县优抚对象及退伍军人安置就业工作情况;广大农牧民、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状况;关于加强转移农牧民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建议;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苏木镇文化站建设、农村牧区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城乡低保动态管理长效机制方面;
(四)调研课题。
1、提高我县教育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建议?
2、目前就业培训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难点?
3、目前就业培训模式是否使参加培训人员转得出、稳得住?
4、当前我县优抚对象及退伍军人安置就业工作情况及存在的困难?
5、广大农牧民、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状况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参保率?
6、农牧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7、农牧民对养老保险的认可度及有何期望?
8、如何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控制流动人口非政策生育?
9、是否满意县委政府当前采取的创业扶持政策?对今后县委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有何建议?
10、我县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及今后如何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面?
11、对社会保障体系涉及群体有哪些意见建议?
12、我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意见?
13、关于我县城乡低收入家庭的确定、家庭经济收入的核算方法及意见和建议?
14、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状况,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15、乌兰牧骑机制改革后所取得的主要成效及下一步扩大队伍的建议?
16、如何进一步加强就业岗位征集和安置工作?
17、如何使农牧民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18、进一步加强全县 、维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具体要求
(一)各调研组要合理安排时间、路线,条件允许情况下,要尽可能多地走访调研地区和调研对象。车辆由调研组自行安排。
(二)调研组在调研时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根据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实际情况,因人而宜,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开展工作;要细心体察民情民意,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要本着“不给基层增加负担”的原则开展工作,轻车简从,深入到最困难的农牧户、居民家中调查摸底,确保调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了切实提高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全面形成污水治理的长效管理机制,根据市、区政府的统一部署,街道办事处决定在全街道范围内开展“控源截污、规范排水行为”专项行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治太护源工作目标,以《关于在全区开展控源截污行动和规范排水行为的实施意见》为指导,按照“依法规范、分块负责、逐块实施”的方式,全面梳理、完善市政排水管网系统,清理规范排水行为,强化排水管理,整治错接乱排,通过3年左右时间,形成城镇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排水用户全接管”的污水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我街道污水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二、总体目标
2009年,制订“控源截污、规范排水行为”专项行动总体方案,并全面部署实施;城镇建成区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完成排水达标区创建任务的40%。
2010年,实现城镇建成区污水支管网全覆盖,城镇建成区污水集中率达95%;重点村庄和企业污水全面接管;农村点源处理工程基本完成;完成排水达标区创建任务的40%以上,累计完成80%以上。
2011年,实现规范排水户全覆盖,全面完成排水达标区创建任务,对专项行动进行总结评估。
三、主要任务
(一)划分区块、量化目标任务
以城镇建成区为主体,以各相对独立的排水系统和道路河流等现状分界线为边界,将全街道划分成31个排水区块,以块为主分块负责,逐块推进专项行动。
对照三年实现全覆盖全达标的要求,以及4:4:2的时序进度要求,2009年完成12个排水达标区创建任务,2010年和2011年分别完成10个和9个排水达标区的创建任务。
划分原则及标准
(1)以社区为单位,将一个社区划分成若干个区块。
(2)以相对独立的居住区、工业园区或大中型工商企业、市场为单位,划分成1个或若干区块。
(3)按照道路、河流等现状分界线,在对应的地图上划出边界,并统一标明区块编码。
(4)区块划分确定后,根据区块特点或性质,明确区块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有物业管理的居住区、工业园区或独立企业的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其它区块所在村(社区)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所有
区块责任人由街道统一任命为块长(或片长)。
目前,全街道31个区块已划分完毕,块长已明确,各区块4月中旬要指定各排水区块的专职工作人员。
(二)逐块调查,梳理完善排水设施
各村(社区)、建设单位及工业园区要在划块的基础上,组织专门力量,对各个区块的排水设施现状进行逐块梳理,建立基础台帐,摸清存在问题,逐项整改完善。
1、普查内容
(1)排水区(块)污水管网及设施(污水、提升泵站、截污流井、溢流堰、检查井等)系统现状及运行维护情况。
(2)排水区(块)排水户数量、名称、性质、污水类型和接管情况。
(3)排水区(块)污水排放口的位置、数量、口径及错接、混接情况。
2、普查时间及台帐要求
各村(社区)、各建设单位及工业园区等相关单位要在做好划块分区工作的同时,组建调查工作班子,迅速部署开展排水现状普查。普查工作必须在1个月内完成,并整理出普查台帐,普查台帐包括:
(1)排水区(块)污水管网及设施示意图;
(2)排水区(块)各类排水户污水排放情况表;
(3)排水区(块)建筑物阳台排水情况表;
(4)排水区(块)内污水管网设施存在问题情况表。
3、整改完善内容及实施主体
(1)污水管网全面覆盖。各区块道路主次管网、支管和网状管(分流截污管网)要全面覆盖、不留死角。
(2)市政排水系统中的雨污错接管、断头管、封堵管、破损管、倒坡管、超负荷管等要全面疏通、更新矫正,倒虹管、过河管要彻底清淤,确保排水畅通、雨污分流。
(3)检查污水提升泵站、截流井运行情况,核实溢流堰标高,对运行不正常、不合理的,要逐步进行整改;对雨水窨井、污水检查井,要全面开井检查,定期清挖淤泥。
(4)区块内外污水管网及设施凡需增加、完善和整改的,根据调查情况编制整改完善计划,分类确定实施主体。原则上,市级主次管网由市排水总公司负责整改完善;分流截污管网由所在社区负责整改完善,根据实际情况申报“以奖代补”资金。市镇社区的污水管网及设施由街道负责整改实施完善;封闭运作的片区、园区由建设单位负责整改完善;各类排水户内部管网设施由排水户负责整改完善。
(5)整改完善时间要求:对列入当年排水达标区创建任务的区块,当年优先安排整改;对其它区块,按照“能快则快”的原则,分年度安排整改完善计划。
(三)对照标准,扎实推进达标创建
开展排水达标区创建活动,是实施“控源截污、规范排水行为”专项行动的核心任务,也是全面实现治太护源目标的关键举措。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围绕“三年全面完成”的总体目标,对照创建标准,扎实开展达标创建活动。
1、创建标准
参照市公用事业局《关于颁发市控源截污和规范排水行为工作技术指引(纲要)的通知》执行,基本标准包括:
(1)设施到位。排水达标区内的污水预处理设施、雨污分流管网等设施包括建筑物化粪池、阳台排污设施等要全面整改到位。
(2)养护到位。排水达标区内由专业的排水设施养护队伍,有规范的养护制度,有严格的检查考核机制。
(3)管理到位。排水达标区内的所有排水户全面纳污接管,办理排水许可手续。
2、创建步骤
排水达标区创建工作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制订方案。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照标准制订出每一个区块的创建方案。
(2)实施整改。对整改方案提出的整改内容,逐项进行整治完善,直至符合达标区标准。
(3)考核验收。由各创建单位根据创建目标、时序和标准组织自查申报,由街道、区、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进行初步验收和考核验收,验收合格的达标区由市公用事业局统一授予“排水达标区”称号。按照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完成40%、40%、20%的创建目标,2009年全区排水达标区目标任务为12个。
(四)规范管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1、强力推进排水行政许可制度。具备接管条件的所有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应无条件实施污水接管,申领办理排水许可手续,并在企业工商年检和事业法人年检时出示《城市排水许可证》或相应证明材料。所有排水户向市政管网排放污水(包括临时排放),必须办理接管方案工程验收、排水许可等审批手续。
2、强化日常监管和行政执法。街道排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巡查和监测。对排水达标区创建过程中和创建达标后出现的应接未接、排水户预处理实施运行管理不到位、排水设施内部改道、超标准排放污水等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查处,确保所有排水单位设施完好、达标排放、规范排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街道办事处统一领导下,按照“上下联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组织推进。街道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村(社区)和街道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街道村镇建设办,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和推进。各村(社区)和涉及区块达标创建工作的建设单位和工业园区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班子。按照一个区块至少配备1人的标准,配齐配强专职管理人员,集中精力开展专项行动。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村(社区)、各相关建设单位和工业园区要根据专项行动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对划分的每个区块,要按照年度创建计划和创建方案,实行块长负责制,做到目标到块、责任到人。街道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主动配合,加强协调,联合推进。街道村镇建设办负责污水管网及设施建设、完善、整改工作的组织协调,及时对接建设计划,对污水设施的施工养护单位进行督查监管;纪检监察室负责专项行动的跟踪督查;经贸工业办负责全街道主要工业项目截污的综合协调;三产办负责全街道三产项目及三产企业截污的综合协调;水利站负责抓好河道排污口封堵工作,整治重要河道时优先安排截污,确保同步实施到位;环保办牵头负责对拒不接管或污水直排、偷排单位进行查处,对新建项目严格审核把关;城管办负责规范各洗车场、夜排当、无证摊担的排水行为,对道路雨水管错接乱接进行整改;太湖工商分局负责年检时对新办和已办工商企业、个体工商户排水情况进行审核把关;房管所负责协调老新村建筑物阳台污水接管、化粪池改造,督促物业公司对封闭式小区进行内部整改并加强污水设施日常养护;社会事务办负责协调辖区内相关学校、医院等文卫生单位做好截污接管及内部管网养护工作。
(三)保障创建资金。开展“控源截污、规范排水行为”专项行动,涉及大量建设资金,各村(社区)和相关单位要多方筹措,提供保障。在排水达标区创建活动中除市政建成区的主次管网由街道组织实施外,其它块区由各村(社区)、工业园区等相关单位先行实施,验收审核后以“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补助;封闭运作的开发地块、工业园区和安置房小区创建经费一律打入建设成本;各排水户内部建设和养护经费由排水户自行承担。各村(社区)和各相关单位要将排水达标创建工作与老新村、“城中村”、农村村庄整治改造工作相结合,确保整治改造后的老新村、“城中村”、新农村达到排水达标区创建标准。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课程地图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并从四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发展改革主要任务,要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区域行业发展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
因此,为应对高校应用型教学改革的要求,探索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本次调研从分析本专业对应行业及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以海南本地为主、兼顾珠三角地区,一方面对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从业人员基本情况等进行调研,另一方面对高校社工专业的建设情况,特别是省内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进行考察,以期全面研究分析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基本素养及核心能力,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主动适应并引领行业、回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
(一)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行业发展现状
表1所示,截至2015年底,通过职业水平考试、高校教育和专业培训,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近50万人,已成为发展社会服务、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新兴力量。全国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已达4600多家。
2.行业发展趋势
2012年,中央19部门联合出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目标任务。《中长期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一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其中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20万人。
中央政策的传导效应,让全国各地加快了制定社会工作政策的步伐。海南省由民政厅牵头,联合11个部门印发了《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文件指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增加到2.1万人,其中初、中级社会工作人才达到2.02万人。同时,实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工程,到2020年,力争培育发展100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从实际发展来看,海南社会工作的发展相较全国平均水平而言是比较缓慢的,体现在社工队伍建设、社工教育培训、政府服务购买、社会大众认知等多个方面。也正因为如此,海南社工的发展才大有可为,社工的岗位需求尚存很大空缺,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助力海南的社会工作发展。
(二)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人才是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截止目前,全国持证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达206183人,各方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突破50万人。目前,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本、专科的高校已有390多所,每年培养3万多名毕业生,104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为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储备力量。
海南省社会工作处于教育先行、实务落后的尴尬阶段,全省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和资金、通过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的人数均非常滞后。具体从专业社工人数和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资金两个方面考查。截止2015年,全省通过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的有303人,中级社会工作师的有159人,合计462人。
(三)社会工作者岗位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的最新岗位设置,社会工作专业人员(GBM20709)是指在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中,从事社区建设、社会服务、社会组织发展等工作的专业人员,其中包括“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三个职业。与社工行业高度相关的前两个岗位具体描述如下:
1.社会工作者(2-07-09-01)
从事社会服务项目开发设计、个案服务、小组服务、社区建设等专门化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
主要工作任务:
(1)调查、分析社会服务需求,开发、设计社会服务项目;
(2)预估服务对象需求,制定服务计划;
(3)进行困难帮扶、情绪疏导、危机干预、行为矫治、关系调适、资源链接、能力建设、社会融入等服务;
(4)帮助面临共同困境或需求的群体建立同伴支持系统;
(5)培育社会组织,组织社区活动,参与社区协商,化解社区矛盾,促进社区发展;
(6)进行专业督导,提升服务团队专业反思和专业服务能力;
(7)进行服务成效评估。
2.社会组织专业人员(2-07-09-02)
在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内部,从事机构运营和业务督导的专业人员。
主要工作任务:
(1)制定社会组织发展战略;
(2)指导并建立分支代表机构、办事机构等管理机构;
(3)研究、制订非营利市场营销策略;
(4)创建、维护由捐赠者和志愿者组成的社会组织支持群体;
(5)制订社会组织预、决算实施细则;
(6)制订、应用行业标准和规范;
(7)监督社会组织活动执行情况;
(8)制订志愿者招募、培训、激励、使用及评估方案。
(四)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在行业调查过程中发现,多数机构在招聘社工岗位时,对于持有助理社工师及以上资格证者优先录用,说明“考证”对于毕业生应聘相关岗位时有一定的帮助。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鼓励考取以下三类证书。
二、人才培养方向即课程设置调整建议
(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调整建议
本次调研收集和分析了行业、高校以及毕业生走向等相关信息,拟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做出一定的调整,使其更加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实务技能的应用。具体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如下: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敏锐的观察力、组织协调能力、较强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扎实的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和基本法律实务知识,拥有较强的社会工作实务综合运用能力,能在城市与社区治理,社区营造、旅游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非营利组织、公益组织等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中,从事社会工作直接服务与福利行政的应用型人才。
2.人才规格
(1)基本素养
掌握社会学、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较好的专业应用能力。具有以社会工作的视角,正确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文书撰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核心能力
a.社会工作伦理思辨能力;
b.发掘与分析社会问题能力;
c.助人的专业知识与技巧;
d.直接服务能力;
e.社会福利行政与管理的能力。
(二)教学改革调整建议
1.“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探索
加强培养目标定位的针对性,根据目前一线社工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与机构对接,与行业的发展趋势对接,争取校企合作、院地合作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的调整课程体系和授课内容,更好地为行业、为社会发展服务。
2.提升社工学生专业认同度
社工专业学生大多是由其专业调剂而来,因而其认同度、归属感都相对较低,这一特点也是社工机构对社工学生的普遍评价。因此,为了培养社会工作学生的价值理念和专业认同,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教学进行改革。
第一,加强专业入门指导教育。
a.邀请专业知名学者、行业骨干社工开展“入学教育第一课”;b.细化专业入门指导课程,从职业规划、社工机构实地体验等方面深入挖掘学生兴趣所在。
第二,建立“导师制培养模式”。
a.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测试量表等工具,以此为基础,每位专业教师挑选若干名大一新生,作为其专业学习导师,帮助和带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认同。我们相信,通过四年的不断努力,一定会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对口率、一定会提高社工专业学生留在海南从事社工的比例,一定会促进海南社工人才的发展。
(三)专业实习配套改革的建议
1.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工专业的实习以学校实习要求为主:一年级夏季学期进行专业认识实习(一周),二、三年级夏季学期进行专业实习(各四周),四年级春季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八周);以及部分课程的课程实践(e.g. 社区社会工作)。这种实习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第一,非教学时间段的实习很难做到真正的专业督导,学生实习实训的质量很难监管;
第二,实习基本处于“无目的、无监督、无效果”的三无状态,学生应付了事、老师鞭长莫及。
2.教改建议
基于此,建议改夏季学期实习为学期内实习,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缩短二年级、三年级春季学期的课堂教学时间,集中前八周完成课程教学。后八周学生进入机构,按照学校老师和机构督导的要求,完成规定的实训任务。
第二,毕业实习可提前至四年级秋季学期开始,既可以为学生留出更充足的应聘时间,也能错开二三年级集中实习时老师督导任务重的矛盾。
【关键词】 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3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百姓生活行为习惯的改变,同时,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较差,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当前农村地区重点关注的问题[1]。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控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原因,并针对现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善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县海河镇2010年――2012年筛查出的3985例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63例,女性1336例,年龄29-82岁,平均年龄(64.1±15.5)岁。主要慢性疾病种类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出血、脑梗死、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肿瘤等。病程1-34年,平均病程16.7年,其中512例有手术史。
1.2 方法 主要采取回顾性分析的办法,对我县海河镇2010年――2012年筛查出的3985例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农村慢性病的流行特点以及慢性病预防、控制不善的原因,再通过客观分析,总结出应对措施。
2 结 果
2.1 农村慢性病的流行特点 ①近三年中,农村居民部分慢性病的发病率虽然低于城市,但其发病的升高幅度高于城市。如1998年与1993年的卫生服务总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城镇居民在高血压、糖尿病方面的发病率升高了32%、53%,而农村地区则升高了36%、128%[2]。②患病年龄明显提前。研究中显示,农村地区居民病发脑卒中的年龄在35-54岁阶段明显多于过去10年,本组研究中,最小的脑卒中患者为36岁。③农村地区的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
2.2 农村慢性病预防、控制现状 因为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健康意识缺乏、经济收入低、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农村居民在知晓、预防、治疗慢性疾病的水平较低。本组研究显示,农村地区成年人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知晓率分别为22.8%、31.9%,治疗率仅为17.3%、21.0%,控制率只有4%、4.9%。
3 讨 论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慢性病预防、控制形势比较严峻,存在较多问题,如:存在健康意识缺乏、经济收入低、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疾病防治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力度不足、缺乏先进的疾病监测体系和专业的防治人才,因此,农村地区关于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水平明显差于城市[3]。城市对于慢性的防治控制有着较好的做法,通过开展社区综合性防治以及管理,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参照了城市慢性疾病管理的经验,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地区的防控疾病模式。例如广东省中山市的古镇村,对整个管辖地区进行一次慢性病的基线调查,并据调查资料制定一系列防治规划、干预方案、监测及评价等措施,形成全民性的慢性病防治体系[4]。
本组研究中,针对我县海河镇农村地区慢性病的流行特点,客观地体现了当前苏北地区慢性病发病的基本特征及防控现状,及防治现状对此,可尝试制定出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防控对策:
3.1 除充分用好国家下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扶持,以获得充足的防治基金,同时,努力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促进政府基本公共卫生职能的实施,以保障农村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卫生服务机会。
3.2 建立以村为单位,以医、护、防、村医为组成人员的慢性病防治责任健康团队,对辖区进行划分,实施片区负责制,尽量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疾病防治服务,严格落实疾病的发现、随访等环节管理,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对居民和患者进行慢性疾病的健康宣教,采取宣传册、座谈、电视广告等多种途径,实现慢性病健康知识的普及,努力提高居民的医学知识掌握程度及增强其保健意识[5]。
3.3 建立农村地区慢性疾病监测体系和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措施 利用已建网络,进一步强化对村级医生的计算机操作及综合业务能力的培训,实现县、镇、村三级网络防治、管理与考核,对患者的资料实现网络共享,同时,进一步规范做好居民健康档案的随访与管理,以方便对慢性病患者疾病信息的查询、监测等活动。
总的而言,上述提出的各项对策是否能够顺利在农村实施,并获得成效,需要在各级公共卫生及医疗机构中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不断完善慢性病防治理论体系建设,全方位做好农村地区慢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建平,饶克勤,钱军程,等.中国疾病经济负担的宏观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7,6(6):56-58.
[2] 李立明,吕筠.中国慢性病研究及防治实践的历史与现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8):741-745.
[3] 井珊珊,尹爱田,孟庆跃.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选择行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