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社会发展范文

经济社会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8: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社会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社会发展

篇1

江苏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传统的生产力布局上的不同,以及在地域、资源、人文和政策上的差异,江苏又是一个典型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省份,各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着相大的差异。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江苏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况,分析各城市的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各城市能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促进江苏各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考虑经济总量,更要考虑经济质量和经济效能,还要考虑指标的全面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在借鉴了国内外相关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五大类26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1)经济总量指标:总人口(X01)、土地总面积(X02)、总产值GDP(X03)、地方财政总收入(X0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05)、第三产业总产值(X0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07)。

(2)经济效能指标:人均GDP(X08)、单位GDP能耗(X09)、单位GDP电耗(X10)。

(3)人民生活水平指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1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3)、居民人均储蓄余额(X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5)、保费收入(X16)、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额(X17)。

(4)对外经济指标: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X18)、进出口总额(X19)、进出口差额(X20)。

(5)基础设施指标:人均公路里程数(X21)、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X22)、人均土地面积(X23)、人均卫生机构床位数(X24)、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X25)、中专以上学生人数(X26)。

2.数据样本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了江苏省13个城市2007年相关指标数据,所有数据取自《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1]和《2007年全省及各省辖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2]。

3.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方法是将具有相关性的多个原始指标的评价问题转换为较少的、新的综合指标的评价问题[3]的一种方法。新的综合指标称为主成分或公因子,这些主成分不仅保留了原始指标的绝大多数信息,并且彼此不相关。利用各主成分的因子得分计算出每个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并以此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

本文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从26个评价指标中选取了4个主成分,利用各主成分的因子得分计算出每个城市的综合得分,并以综合得分作为评价依据。计算结果如下:

(1)提取的主成分及主成分的特征根和贡献率

从表1可知,根据特征根的选取原则,选取前4个主成分作为新的综合评价指标,这4个主成分已反映了原始指标中93.371%的信息。

(2)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为了能更加明确地表示主成分与原始指标间的关系,经过对因子矩阵载荷矩阵7次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得到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K),选取因子载荷矩阵各个主成分与原始指标载荷系数较大的指标,构成各个主成分的因子。从表可以看出(限于篇幅这里略去该表):

第一因子(F1)在X03、X04、X05、X06、X08、X10、X11、X12、X13、X14、X15、X16、X17、X18、X19、X20、X21、X22、X24上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表明第一因子是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能力的反映。

第二因子(F2)在X07、X26上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表明第二因子是城市的产业结构的反映。

第三因子(F3)在X01、X02、X25上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表明第三因子是城市的总容量能力的反映。

第四因子(F4)在X09上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表明第四因子是城市的的经济效率的反映。

(3)各城市的综合因子得分

对每个城市的4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以对应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数进行加权累加,计算得出每个城市的综合得分(Z),结果如表2所示。

4.综合因子得分的聚类分析

为了能客观地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分类,本文采用Q型聚类分析方法,以每个城市的综合得分为样本进行分类。利用SPSS软件分析得到下列分类结果:

第一类:苏州市。

第二类:无锡市、南京市、常州市、南通市。

第三类:扬州市、镇江市、盐城市、徐州市、泰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

三、结果评价与分析

经过对综合得分进行散点图分析,发现除了苏州市的综合得分较高外,其余城市的综合得分基本呈直线状。结合综合得分和聚类分析的结果看,将江苏省13个城市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分成三个等级:

第一级:水平最好的城市。只有苏州市1个城市。苏州市以1.3505的综合得分高居榜首,明显高于其它城市,单独成为一组,可称为“一枝独秀”。

苏州市在F1方面最为突出,列该因子的第1位,它在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和进出口差额等九项原始指标均列各市之首;它在F3方面也很突出,它的总人口原始指标列第1位;但它在F4方面子得分偏低为-0.68350,低于平均分,原因是它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低,列第10位。此外,苏州市在单位GDP能耗和人均公路里程数两项原始指标均列全省最后1位。

第二级:水平较好的城市。有无锡市、南京市、常州市和南通市,这四个城市的综合得分均在全省的平均之上。

无锡市在F1因子方面也很突出,列该因子的第2位,它在生产总值、人均GDP、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居民人均储蓄余额等四项原始指标均列各市第二位,特别是它的人均卫生机构床位数指标列全省之首;但它在F3因子方面得分偏低为-0.24495,低于平均分,原因是它的人均土地面积指标列全省末位。此外,它的土地总面积和单位GDP电耗两项原始指标均列全省最后3位。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它在F2因子方面很突出,列该因子的第1位,它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和中专以上学生人数2项原始指标列全省首位。它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费收入和中专以上学生人数等四项原始指标均列全省之首;但它在F4方面子得分偏低为-0.53436,列全省倒数第三位,原因是它的人均土地面积原始指标列全省最后第2位。此外,它的单位GDP能耗和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两项原始指标均列全省最后2位。

第三级:水平较弱的城市。有扬州市、镇江市、盐城市、徐州市、泰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和宿迁市,这八个城市的综合得分均在全省的平均之下。

盐城市尽管总体发展水平低于省平均水平,但它在它在F4因子方面却很突出,列该因子的第1位,它在土地总面积、单位GDP能耗、人均公路里程数和人均土地面积等四项原始指标列全省首位。但它的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指标列全省末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列全省倒数第二位。

宿迁市的综合得分列全省的末位,它在总产值GDP和地方财政总收入等十一项原始指标列全省末位。但它的单位GDP电耗指标列全省第一位。

四、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根据江苏省各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各城市之间存在的差异,特别是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地区间的差异更为明显的特点。各个城市应该根据自身薄弱环节,制定出符合本市特点的发展战略,进而制定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战略。

苏州市作为江苏省最发达的一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如大力发展物流业和服务外包业。此外,应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技术创新,降低对电力和能源的需求,提高GDP产出效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对于无锡市、南京市、常州市和南通市等四个城市,除加快经济发展、尽快提高经济实力。以南京为例,应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其科技教育优势,培植以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篇2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小康社会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的提出,本身就体现了“全面”的含义,不仅要在经济总量上翻两番,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发展目标确定以后,必须回答选择何种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的问题。从国际经验看,并不是所有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都能够成功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例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相当高,有些技术在世界领先,但它们的工业化最终是不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结构受到严重扭曲,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全世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和地区至少有一百多个,但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并不占多数。我们说市场化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条件,但市场化并不必然保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实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受阻或出现重大波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和复杂的,但很多主要是因为内部经济社会严重失衡,或者受到外部世界的过强冲击等。这些经验教训对我们仍然是有借鉴意义的。我们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要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过程,以及本世纪中期实现建设中等发达国家目标的过程中,解决好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将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战略目标与新的发展观,有机地统一起来。下面从几个不同方面,对此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主线

对工业化水平,既要看到产值结构的变化,工业和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看到就业结构的变化,即大多数农业人口进入非农产业,留在农业中的就业者,工作和生活方式也要有根本性的改变。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标准,应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分享工业化带来的成果。也就是说,对工业化的理解上,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如果存在着较大比重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无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到何种水平,都不能说工业化取得了成功。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所固有的,但我国改革开放前所实行的城乡隔离制度、以农业积累支持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使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异常突出。1952~1978年期间,我国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份额由45.4%下降到20.4%,而同期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只由83.5%下降到73.8%,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只能继续滞留在农业部门,农村实际上被排除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之外。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增长仅为57.5%,相当于同期非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速度的一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隔离体制受到很大冲击,城乡之间要素交流的范围和规模日趋扩大。经过20多年的时间,已有近2亿农村劳动力通过不同方式解决了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的问题。农业发展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使农民的收入和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从1978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倍,年均递增7.2%。

篇3

*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

——财政总收入增长12%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以上;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6%;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内;

——城镇新增就业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3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3‰以内;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37人以下。

按照上述要求和目标,各地、各部门在今年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落实各项激励政策,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拓展领域,做大规模,加快服务业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向现代制造迈进步伐。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狠抓节能减排,把节约资源、依法治污落实到各行业、各区域。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一要加快服务业发展。完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订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意见,提高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二环以内工业企业全面调查为基础,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搬迁工作,鼓励工业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加快重点商贸商务项目建设和商品交易市场的升级改造,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积极发展水城、古城、休闲等特色旅游,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点景区和旅游线路。依托建筑、外贸等优势产业,培育总部经济。积极发展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产业、中介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会展、现代金融等生产业。鼓励发展面向广大市民的社区服务业。二要加快工业创新。坚定不移地推动纺织业的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高特纺织,着力增强纺织业技术创新能力。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信息电子、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提升机械装备、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保护发展*黄酒等传统工业。力争工业性投入570亿元以上。三要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粮食种植面积力争达到255万亩。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粮食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范围,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力争粮食总产量达到108万吨以上,增强粮食储备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开放农业,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自主创新。推进科技型企业培育,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认真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专利工作水平。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共性技术。围绕产业提升,重点加强纺织、环保、电子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健全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建立和完善创业创新风险投资机制。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黄酒、建筑等行业和区域品牌,鼓励企业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着力营造鼓励和促进自主创新的制度、舆论、市场环境,政府采购向自主创新产品倾斜。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人才公寓、公共实训基地、留学生创业基地和大学生临时就业基地建设,优化人才工作和生活环境。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组织实施《*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着力推进循环经济“850”工程。继续实施“能评”和“环评”制度,严格源头准入、生产全过程监管和行业退出机制,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双十”、“双百”计划,加快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模式。加强对污染重、能耗高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艺、技术和设备。积极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认真落实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整治污染长效监管机制。加快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城镇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公报和评价考核制度,探索实施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加强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处置,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增强森林生态功能。

二、加快统筹城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加快新农村和中心镇、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百千工程”,提升村庄环境整治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完善村庄布局规划,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全面开展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公路安全畅通;扎实推进农村电气化、信息化建设,建成一批示范镇和示范村。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降低农民创业门槛,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大对山区和困难农户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加强中心镇培育。根据各中心镇总体规划,加强12个省级中心镇、16个市级中心镇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中心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吸引农村一类二类工业企业向中心镇功能区集聚;稳妥推进旧镇改造和迁村并点工程,优化完善中心镇功能。

提升中心城市发展。完成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制订中心城市建设计划,完善各类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推进城市“北进“、“西连”,加快建设越州新城,促进组团融合。强化越城组团古城保护与开发,加强各组团的规划统筹、功能配套和对接发展。

三、深化体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

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参与经济国际化能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推进公平准入,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加快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加强政府统一招投标平台建设,拓展公共资源进场交易领域。创新地方金融管理,壮大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应收帐款质押等融资业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试点村镇银行。规范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创业投资机构,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培育地方资本市场,鼓励企业上市和发债融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以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换取社会保障的新路子。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培育出口名牌,加大科技兴贸,有效扩大进口,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着力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开拓产业招商和“以民引外”、“以外促民”,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着力开展多形式“走出去”,鼓励有实力企业和特色块状经济“园区”等抱团到境外建设产业园,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建立健全反倾销预警体系,提高预防和应对国际贸易纠纷能力。改善通关、检验检疫等服务,优化外贸出口环境。

四、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社会和谐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民主法制,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搭建就业平台,鼓励自主创业,开展对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户中的“零就业家庭”援助。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实行以现代农业转移就业、工业经济主导就业、第三产业增加就业的政策,促进就业人数的稳定增加。全面实施社会保险“五费合征”,整体推进社会保险提质扩面工作,加快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向乡镇企业职工和农民工的覆盖,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关系和谐城市。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困难家庭分层分类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制度和正常增长机制。强化优抚保障和社会福利。

发展社会事业。巩固基础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继续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条件,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卫生、计划生育、体育等事业。继续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加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大力发展社会科学、档案、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

维护社会稳定。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扎实推进平安*和法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八创建”、“八进社区”、优化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五、加快项目建设,促进长远发展

根据“两创”总战略要求,加快推进一批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年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56项,当年计划投资165亿元。

城市功能提升项目。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嘉绍跨江大桥、绍诸高速公路、*高桥公铁立交工程等项目;全力推进铁路*东站迁建工程、*港中心作业区工程、铁路杭甬客运专线(*段)工程、诸暨—安华—义乌大陈公路、诸暨—店口03省道东复线公路、上虞市长海公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建成诸永高速*段、绍甘线越城区段改造等项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力推进新昌钦寸水库工程、*县河道防洪排涝整治工程、嵊州市湛头滞洪区改造工程、上虞市隐潭水库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浙东引水工程、围涂及标准海塘建设、*市清水河道工程、曹娥江市区引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建成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等项目。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全力推进*市天然气利用二线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市第二水厂供水工程、嵊州市垃圾焚烧发电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迪荡新城路网工程、越城组团城南片路网、诸暨城市外三环道路、柯桥城区路网框架延伸工程、*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等项目建设;建成*市国家综合档案馆、*移动GSM十四—十五期等项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项目。优先发展服务业。加快推进鲁迅故里二期、越王城保护整合工程、市水上体育公园、会稽山旅游度假区休闲项目等项目建设;继续支持大型专业市场、大型商场升级改造;加快发展生产业。积极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区域块状经济为依托,以产业链延伸拓展为主线,着力提升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实施循环经济“850”工程。坚持创新强农,全面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积极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加工园区。鼓励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一批科技型企业。

发展空间拓展项目。加快产业集聚平台建设,优化开发区发展规划,做好开发区(园区)的扩容升级准备、促进开发区“二次创业”。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建设。

民生工程推进项目。加快住房保障建设。*年,全市将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5万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42万平方米,建设农民公寓1.2万平方米、人才公寓6.1万平方米,实施城市廉租房保障430余户。抓好教育项目建设。完善教育网点布局,着力推进*中专易地新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和*农校迁建,新建*市镜湖中学等中小学,扩建越城区皋埠镇中学新校区和*县华舍初级中学校舍。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扩建*市中医院门诊住院楼、*县中医院住院楼,易地新建诸暨市人民医院、上虞市人民医院等。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创建一批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一批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

六、加强规划引导,搞好综合协调

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大力推进“十一五”规划纲要及各专项规划实施。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创新规划综合管理和衔接协调的体制机制,推进规划工作法制化,逐步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4

2009年,在州委的坚强领导下,上下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超常努力,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一强一地两区”,全州呈现出经济快速回升、公共服务显著提升、群众生活极大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财税金融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全州财税金融战线经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创造了历史新高,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可喜成绩,为推进“两个加快”作出了显著贡献。

在会上通报了今年以来我州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运行情况。2009年,全州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共开工项目1585个,完工项目510个,灾后恢复重建快速、高效推进,成效明显,城乡群众安居成效显著、公共服务设施极大提升、城乡面貌极大改观、重大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高效推进;产业恢复加快,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全州呈现投资消费拉动强劲、农村经济大幅增长、工业经济逐月攀升、旅游经济快速复苏的喜人局面。同时,我州还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州两项群众增收指标增幅也居全省第一。

即将到来的2010年,是我州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年、决胜年,也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之年。要实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离不开财税金融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同时也为财税金融部门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强调,在下一步工作中,全州财税金融系统要全面准确理解把握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大力培植财源;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惠民生、保稳定的支出需要;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性资金的放大效应,吸纳和动员社会资本投入;要健全财政监督管理机制,启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确保财政收支平衡;要引导支持金融机构有效整合信贷资源,保持信贷总量均衡合理增长;要加强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的协调配合,大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民生工程、园区建设和企业迁建;要积极争取核销地震造成的不良贷款,并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篇5

一、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特点

一季度,我区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较高位运行。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8.4亿元,增长24.0%;财政收入完成33.8亿元,增长2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5亿元,增长15.1%

1、产业塑造继续加快

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2.3:48.6:49.1,三产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二产。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41.4%和58.1%,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

工业增长创历年新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74.2亿元,增长45.1%,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21个百分点。重点园区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康桥工业区、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分别增长30.1%和59.8%,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主导产业增势迅猛,特别是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完成37.4亿元,增长4.1倍;外商投资及私营企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分别增长74.3%和40.7%,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4.7%。

三产发展步伐加快。港口吞吐能力进一步增强,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达110.5万标箱),增长1倍;消费品市场购销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2亿元,增长22.4%;消费业态进一步提升,大型超市乐购开业,豪布斯卡名品村建成,茜尔斯百货开工建设。

农业项目建设扎实推进。2.1万亩设施粮田、1.2万亩设施菜地建设进展顺利,规划内的桃博园、渔乐湾等项目的农业版块完成建设。

2、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走势平稳,完成投资62.6亿元,增长2.6%,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4亿元,增长12.6%。

重点工程实事项目进展良好。周祝公路、西乐路(南段)进入收尾竣工阶段,沪南公路东延伸段正进行结构工程施工,南团公路、西乐路(北段)、川南奉公路(惠南镇段)动拆迁基本完成,轨道交通11号线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周康北段污水管工程完成施工招投标、即将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进入打桩阶段。截至3月底,区建设财力及时拨付项目资金5.25亿元,与工程进度相匹配。

产业项目稳步推进。慧成显示进入生产设备安装及调试阶段;西门子医疗器械主体工程完工,6月将正式投产;昌硕科技二期厂房建设顺利推进,5月可基本完成;港机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将于4月正式启动。区产业项目推进小组对全区(临港及东四镇除外)340个产业项目进行摸底调查,筛选出第一批重点项目向有关部门交接,明确了项目节点进度;下达全区重点产业项目实施计划。

3、临港功能开发加速

临港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1亿元,增长41.9%;工业总产值完成18.7亿元,增长79.8%。

聚焦城市功能开发。主城区新开工面积18.8万平方米,区行政中心主楼结构封顶,进入幕墙施工与内部装修阶段,临港新城综合服务楼、航海博物馆抓紧进行主体建筑施工,区委党校开工建设;海事大学一期教学楼基本建成、二期抓紧施工、三期开工建设,水产大学一期积极施工;确定中国-欧盟经贸论坛永久性会址落户临港。

聚焦产业功能塑造。芬兰斯贝克玛液压机械()实现试生产,沪东重机、船用曲轴、苏尔寿机械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沪临金属项目完成厂房钢结构施工,电气核电起重设备技改项目、浙江开山项目开工,电气风电设备临港基地项目落地;四个配套产业区建设和招商进度加快。

基础设施建设和动迁安置工作加快推进。重装备区“四横四纵”道路进入土路基施工阶段,白玉兰大道改建启动;主城区加快滴水湖游船锚地工程、A3泵站及市政道路电力排管等续建项目建设,新开南岛北岛护岸工程、南岛桥梁工程;22万伏海洋站及重装备区、四镇配套电站完成节点目标,6月可完工;四镇动迁基地建设和分配工作有序进行,二期动迁房加快推进、三期动迁房新开工35万平方米。

4、外资利用持续增长

全区共批准外资项目41个(含增资),实现合同外资1.87亿美元,增长28%,其中实际到位外资0.88亿美元,增长30%。

服务业成为投资新热点,项目质量有新提高。目前已有港机、华硕研发总部等20多家企业总部落户康桥工业区“总部湾”;全区批准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含增资)项目8个,合同外资1.49亿美元,占总数的80%;新项目台湾威盛电子落户,将与华硕共同促进我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企业增资踊跃,大项目资金到位良好。全区共批准增资项目16个,合同外资1.34亿美元,占合同外资总数的71%,其中昌硕、恭硕增资合计1亿美元;恭硕电子、中隆纸业、摩波彼克等大项目资金到位合计4868万美元,占实际到位资金总数的56%。

5、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社会事业项目稳步推进。积极推进临港新城科技应用示范基地、康桥先进制造技术专业孵化基地和国家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建设;启动“中学临港分校”、“市教委教研室教学实验学校”、“市实验学校附属光明学校”合作项目;区中心医院门诊、医技楼结构封顶,进入砖墙砌筑施工阶段,启动周浦医院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成功举办“桃花节”。

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一季度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60元,增长10.8%,其中工资性收入3409元,增长11.6%;合作医疗投保2.1万人;新增就业岗位1.3万个。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季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开局。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认识到,当前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和不确定因素,亟待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和疏解。

1、项目推进亟需加快

今年我区重大工程道路建设用地需要征地2401亩,按照去年全区150公顷农转用计划,用地指标连道路建设用地都不能满足。由于今年农转用计划还没有下达,以前已立项并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未取得供地批文的项目,无法落实用地指标;工业用地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拍挂”细则没有出台,操作上出现了“真空期”,新项目无法进入实质性审批程序;部分回购土地的转让,遇到土地权属变更中价格确定及增值税缴付问题,影响了项目落地。

目前我区在建项目414个,一季度新开工项目82个,比去年同期下降17.2%,其中工业新开工项目个数下降21.5%,计划总投资下降84.4%。已落实供地手续的部分项目,由于政府办理拆迁许可证等手续需要时间,以及项目责任主体、补偿安置不明确等原因致使动拆迁难度加大,影响了项目开工。

部分项目由于存在审批文件缺少、项目设计变更等情况,以及因市政设施(如水系、道路等)规划调整使得项目需要调整用地性质,项目建设进度受到影响。

2、资金压力亟需缓解

今年国家先后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相关职能部门、各融资平台与开发区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普遍感觉资金压力较大。

年内建设财力统筹资金计划安排62项,区建设财力安排48.0亿元,建设财力资金需求量大;回购闲置土地、解决镇保、建设配套商品房以及轨道交通11号线都需要大量资金;城投、建司等融资平台资产负债率偏高,融资、还款压力较大。

金融信贷收紧后,镇、开发区的建设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国际医学园区因无“出生证”(未获得市级开发区批文),仅靠二级公司融资,不能满足自身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由于融资困难,有些镇无法按时支付安置房回购资金,造成建设资金链中断。

3、招商引资亟需加强

虽然一季度招商引资目标基本完成,但从引资后劲来讲,形势不容乐观,实现“双过半”的压力较大。

目前我区外资引进主要在于内部挖潜,新项目储备少,当前在谈项目仅30个,成熟项目比例不高,宏达电子、全懋科技等项目已经数轮谈判,但仍未最终定案;受国家投资重点区域转移、“两税合一”等因素影响,今年来我区投资考察的客商数量有下降趋势,主要开发区新接洽的项目较少;由于工业用地“招拍挂”细则没有出台,土地使用权取得存在不确定性,影响了项目招引。

内资招商恢复性增长的情况不稳定。虽然新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实现了自2005年1月负增长以来的根本性转变,但前三个月,新办企业注册户数和注册资本增速均呈现逐渐回落态势;小企业占新办企业数量的绝大部分,注册资本为3~10万元的新办企业户数占总注册户数的28%,注册资本仅占总额的1.3%。

4、民生状况亟需改善

我区经济快速增长有力拉动了二、三产业就业岗位的增加,但由于短期内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被征地人员增量较大,且离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显,农民工资性收入提高存在困难。

截至去年年底,全区有2.77万在外过渡的动迁户。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今年配套商品房开工量无法满足年内现房安置的需要;同时出现配套商品房供应量地区分布不平衡,预计到6月底,新场镇、六灶镇、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将有23万平方米左右配套商品房空置。

外来务工人员增多与“四高”小区人口导入,给地区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同时加大了对人口的综合调控和综合管理难度。

三、下阶段工作安排的建议

我们要全面按照党代会和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坚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把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保护好,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好中求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二季度,我们要围绕梳理出来的主要问题,攻坚克难、重点突破、狠抓推进,把握好“五个注重、五个着力”,做好五个方面主要工作,确保实现半年度“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

1、注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加快产业项目推进

强化产业项目推进机制。发挥区产业项目推进小组的作用,加快盘活我区3.5万亩“批而未供、供而未建、开而未竣”项目占地,做好土地的“二次开发”,提高土地产出效率,确保一批项目在下半年内开工或竣工投产;发挥区工业项目协调评估小组“批项目、核土地”的工作机制,对仍按“协议出让”方式供地的项目进行梳理与排序,根据市下达的用地指标量,逐批依法办理报批手续;在市相关部门出台明确的实施细则基础上,统筹考虑项目的产业导向、能耗、投入产出率、环保等特殊要求,尽快制定我区工业用地“招拍挂”的操作细则与具体实施步骤。

提升招商引资项目质量。全力推进“临港制造”、“临港物流”品牌;康桥工业区要围绕华硕、日月光、威盛、中国电信等核心项目,招引其上下配套企业入驻,同时实质性推进“总部湾”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研发经济和生产业;工业园区要抓紧5.4万平方米光电子产业基地以及多美滋、胜创科技等项目开工建设,围绕光电子产业招引国际领先的重大项目;国际医学园要以打造现代医疗服务业以及先进医药和医疗器械制造业为重点,有选择地吸引重大项目落户;祝桥空港工业区要利用浦东机场扩建的机遇,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业、空港出口加工业等临空经济,培育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抓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重点抓好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的节能工作,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以“两个优先”产业发展方针为导向,加快推动科技创新,积极扶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注重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着力抓紧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南团公路、下盐公路、西乐路等结转道路的施工进度,争取年内通车;A15浦东机场高速公路(段)争取4月底完成动拆迁;加快林海公路段、申江路改扩建等新建道路的前期报批工作,争取早日启动征地动拆迁;加快做实轨道交通11号线前期的各项基础工作,力争年内实现实质性启动;加快周康和祝桥地区污水收集系统完善工程、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完善工程,年前分别完成30公里管网和74公里管网建设。

全面推进动迁安置房建设。抓好泥城、芦潮港二期和三期动迁房建设,保证130万平方米年底竣工;抓紧落实一期安置房分配及后续工作,严格按政策实施分房,保证入住率,不留后遗症;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控制好动迁速度,减少在外过渡的动迁户,同时通过搭桥供应等方式,消化配套商品房多余房源,解决供应地分布不平衡的状况。

加快创新投融资工作。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构建政府建设财力统筹与社会资本集聚相结合的投融资体制;不断完善建设财力统筹机制,加快搭建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平台,形成建设资金“借、用、还”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

3、注重城市功能提升,着力促进临港新城开发建设

全力推进产业建设与主城区功能开发。加快沪东重机、船用曲轴、沪临金属、电气核电起重设备技改、电气风电设备等项目的建设与投产,加快中远、中海、马士基等物流项目建设,加快超高压变压器等重大项目落地;抓紧区行政中心、综合服务楼结构和装饰工程,确保年底办公使用,加快推进航海博物馆、区委党校、海事大学、水产大学建设,确保区委党校、海事大学9月开学,尽快启动综合办公楼、区公共卫生中心、法院项目和50万平方米配套商品房建设,研究确定检察院、公安局等办公设施建设方案。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两港大道二期、重装备区“四横四纵”骨干道路、主城区新建道路等城市主次干道的建设,尽快启动轴线大道建设;重装备区水系整治工程、芦潮港车客渡码头抓紧开工,大芦线航道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加快芦潮港和泥城三期项目供排水配套工程、产业区经两港大道天然气高压管配套工程、22万伏海洋站电力配套工程等建设进度。

积极发展海洋产业与海洋事业。加快启动首期3平方公里海洋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深化开发体制机制的研究,尽早成立专业开发主体;开展主产业区功能定位和开发策略研究,抓紧主产业区开发的启动工作;积极推进数字海洋先行区建设。

提高城市综合服务与管理水平。有序推进区政府搬迁到临港新城的各项工作,为海事大学和水产大学的搬迁做好服务;全面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维护和利用好已建成的各项公共设施,加快构建高效的公共事务管理体系。

4、注重薄弱环节破解,着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提升整体教育质量。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完善与市优质资源学校合作共建机制;加快临港新城主城区等地区的学校建设;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加快区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步伐,争取年内竣工;抓好周浦医院启动和临港医院前期工作;用好3000万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革专项资金,稳步推进3个镇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40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

加快文明城区创建。围绕2008年把我区建成市文明城区的目标,明确各单位创建任务责任制,重点在区域建设、市容环境建设管理、公益设施建设等6个方面有所突破,并抓好市政公用设施、“一镇一园”绿地等形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重点抓好各村、居委会来沪人员服务管理站达标建设,年内实现30%的服务站达标、来沪人员持证率达60%以上;加快形成对不稳定因素的预警机制,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处理能力。

5、注重民生问题改善,着力抓好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稳步推进新场、六灶、老港、大团等镇的现代农业先行区试点,加快启动书院先行区二期建设;加快新建3-5个为农综合服务站和1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工作,培育2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推进2-3个“一区一社一品”项目建设;年内完成3197名专业农民的科技培训任务。

改善农村环境状况。二季度完成4个村、新开工3个村的农村水网改造工程,完成乡村道路建设16公里、危桥改造6座;继续推进“人人动手、清洁家园”活动,年内实现50%的村民小组环境卫生达到样板村创建标准和4500条中小河道清淤、截污等工作。

篇6

——随县草店镇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草店镇以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以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旅游,开创了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如今草店镇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人居环境优美靓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处处彰显着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实干苦干的优良作风、勇往直前的责任担当和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

一、党建引领,文明团结谱新篇  

做好村干部的培训管理。以“创业草店、开放草店、生态草店、幸福草店”建设为引领,牢固树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执政为民的思想,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工作,提升干部能力素质。举办村干部培训班,对农村财务知识学习、党建工作、纪检规范化建设、统战工作等进行全面地系统培训,增强了村干部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担当。

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全体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通过系统学习理论,紧跟时代步伐,夯实工作基础,不断提升个人能力素质和水平。

抓好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建设。打造为民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党群服务中心,配套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老年活动室、文体广场等活动场地。党群(文体)服务体系集“党群、政务、文体”服务于一体,成为党和群众紧密联系的纽带,成为为居民服务的一站式平台。党员群众活动有场地,处处有笙歌,在党员模范带动下,文明新风悄然盛行。  

二、产业振兴,发展步入快车道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立足当地优势,科学制定战略规划,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以特色支柱产业香菇产业为突破口,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形成了集菌种生产、集中制棒、规模种植、加工出口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同时,注重转型升级,耀兴大海食用菌有限公司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智能化香菇分拣生产线,极大地提高香菇的分拣水平和加工效率,为该镇食用菌加工环节开辟一条高科技、高产出、高品质、高效率的发展之路。

进一步壮大筑牢产业。车云山毛尖茶“汤清叶绿、香味高浓”,与信阳毛尖同一源产地,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为提升茶叶的附加值,今年又引进湖北恒泰实业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在紫金山兴建了恒泰茶叶深加工出口公司,上马茶叶出口项目,预计年茶叶加工能力2000吨,出口500万美元,创造利税300万元。  

引进系列产业强化支撑。名扬家具厂落户雨蒙村,年制家具2000余套,销售额可达500余万元。车云山滑翔伞基地建设、华禹制衣有限公司落户观音寺村,滑翔伞基地可进行动力伞、无动力伞、三角翼等滑翔,建成后将成为省内高水平的滑翔伞训练、体验基地。华禹制衣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面料多样化的时尚休闲女装、学生安全校服及迷彩服等系列服装产品,年产量计划达80万余件。

三、环境变靓,生态旅游焕异彩    

深入开展“五清一改”和“三三工程”。以镇村为主导,发动党员、志愿者对国省道沿线、河流沿线、村民主要居住地等区域地面垃圾、乱搭乱建进行清理整治,以点带面,连点成线,全面打造靓丽乡村景观。涌现了一批金锣山、观音寺为代表的美丽乡村试点。在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通过项目争取、乡贤捐资、产业带动,整合资金500余万元建设金锣山乡村公园,公园总面积达到1000余亩,成为群众登高望远、休闲健身、赏花观景的好去处。  

充分挖掘生态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生态旅游。引进“善溪谷”民宿项目,投入1.2亿元,打造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高端民宿项目;引进淮河源油茶基地项目,结合低丘岭改造,将周边荒山打造成万亩油茶基地,即可观光旅游,又配套车云山茶产业发展;引进谢家湾家庭农场项目投资400余万元,配套建设餐饮、住宿设施,计划打造成为475省道沿线集采摘种植、旅游观光、休闲垂钓、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现代乡村旅游农场。  

依靠古民居建筑群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檀山芍药园经过几年发展,园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檀山芍药园面积超过1000亩,园区完善了3公里环形道路、24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和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申报古村落保护,柯家寨被纳入第五批国家级古村落保护名录。  

四、脱贫攻坚,同心共筑小康梦    

挖掘茶叶潜力,整合资金。以车云山茶场为核心,扩大茶园面积,主动对接中原城市群,加速推进车云山毛尖的旅游商品化进程,通过项目建设和市场运作,培育新品牌,弘扬茶文化。引导贫困户进行茶叶种植,对贫困户茶园进行改造,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贫困户收入。  

篇7

倒座铺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倒座铺村由原倒座铺、大湾和土地岭三村合并而成,辖12个组(16个村落),共782户2146人(2014年末715 户2286人),版图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86亩,林地面积11470亩。2017年人均纯收入6250元。全村劳动力1320人,镇外务工半年以上850人,预计年创收2500万元左右。2018年集体经济收入可达20.5万元(光伏发电约13万元、宜红茶厂分红5万元、村级公益林补贴2.5万元)。全村共有五保户7户8人,低保户110户148人,残疾人109人(一级18人、二级42人),贫困户179户498人,是秭归县47个重点贫困村之一。

(一)实施整村推进,基础条件全面改善。三年多来,统筹捆绑资金实施整村推进,2016年捆绑资金2393.9万元。一是投资460万元,扩改公路5公里,硬化水泥路18公里,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户户通碎石路;二是投资300万元,进行了5个台区的电网改造,解决了“用电难”;三是投资78万元,实施了水利设施改造,增加蓄水千余立方米;四是投资600余万元,实施了3个单元的土地整理项目;五是投资100万元,新建了精品茶叶园120亩;六是投资350万元,实施了37户100人的扶贫搬迁;七是投资250万元,新建了一座装机20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月均发电量21000度以上,仅电价月收入9000元左右(不含国家电力补贴);八是投资80万元,新建了40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建成不仅让党员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为党员群众建起了一座“发展上导向、生活上关照、感情上寄托”的精神家园。此外还维修了120平方米的卫生室,改善了群众就医环境。

(二)推进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了推进特色产业发展,通过招商引资,2017年宜红茶叶公司成功落户本村,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加工及生活用房,年生产能力可达80吨;同时由本地能人牵头创办了清口茶叶公司。随着龙头企业的建成投产,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先后实施“一户一策”产业扶贫119户,兑现奖补资金47.5万元,其中2016年 90 户,2017年26户,2018年3户。2017年以来,126个贫困户办理金融扶贫贷款263.4万元,主要用于产业发展和自主创业。全村现有茶叶面积1500亩,预计今年产量38吨、收入450万元;现有核桃面积2000亩,预计今年产量13吨、收入39万元;牲猪预计今年出栏800头、收入120万元;种植粮食作物980亩预计收入90万元。全村现有4个专业合作社(公司),分别为:核果王、顺天核桃、园林生态、清口茶叶,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122户。

(三)落实惠民政策,群众利益得到保障。一是全面落实了地力补贴(238654元)、公益林补贴(120576元)和退耕还林(125525)以及计生奖扶(92人7360元)、特扶(5人31920元)。二是新建单户水池14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政策性补贴56.2万元。三是落实C级危房改造政策312户、落实D级危房拆除重建政策10户,在322户危房改造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政策性补贴及资助合计201.5万元;标识人户分离闲置房108户。四是教育扶贫政策全面得到落实(“三免一补”、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雨露计划等)。全村现有学龄阶段的学生156人(4至15周岁)。2016年以来享受义务教育资助的学生有 82人次4.69万元;享受“雨露计划”的学生46人次6.9万元;享受高中助学金补助的学生65人次8.4万元。五是健康扶贫“四位一体”全面得到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财政兜底保障)。2018年全村应参加新农合2038人,除去参加企业职工医保外,实际参加1892人,其中贫困人口521人全部参保(政府每人补贴80元)。今年以来贫困人口住院169人次,报销总费用65.8359万元,扣除起付线后,综合报销率达91%。目前已经诊断确定为慢性病对象32人。六是特殊困难实行民政救助,救灾救济款物及时发放,低保对象动态调整,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七是开展了一系列帮扶活动,让贫困受灾群众、重度残疾人、贫困党员等普遍感受到了党的恩情、政府的温暖;2018年仅光伏扶贫收益直接惠及贫困人口481人。

篇8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天山北麓东端,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扼居南北疆与东疆交汇地带,西距自治区首府160公里。全县总面积8848平方公里,下辖5乡4镇,境内有兵团农六师2个团场。全县总人口13.2万人,其中以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29%。

**县气候独特,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6.5℃,降水量183毫米,水资源总量4.4亿立方米,现有可耕地50万亩左右,各类草场888万亩、林地53.7万亩。**县特色农产品丰富,大蒜、红花、肉丛蓉等闻名区内外,是全疆和全国名优特色农产品盛产区之一,已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大蒜之乡、黑加仑之乡、高淀粉马铃薯之乡。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种30余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沸石、芒硝等储量丰富,是北疆重要原油生产基地之一,已探明煤炭储量150亿吨、石油1.5亿吨、天然气300亿立方米。**县是北疆旅游资源优势区域,旅游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境内自然风光壮观迷人,人文古迹众多。**县历史悠久,曾是丝路古道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汉代为车师后国所在地,盛唐时设北庭大都护府,境内北庭故城、高昌回鹘佛寺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贯通天山直达吐鲁番的车师古道、疏勒古城遗迹、小西沟遗址等30余处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山风景区、北部沙漠温泉度假村和狩猎场正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近年来,我县在自治区及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全县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现已创建成国家体育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民族团结先进县、科技进步先进县、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200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9亿元,比上年增长7.5%,三次产业比例为46.75:23.32:29.9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92元,增长12.8%,增收429元;实现财政收入6320万元,增长8.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1亿元,同比下降3.79%;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6亿元,增长2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75亿元,同比增长12.7%。

二、2005年发展思路及近期发展重点

**县有着独具特色的经济优势和地缘优势,就特色资源来看,在全州甚至在全疆范围都具备良好的潜在发展优势。但一直以来由于历史、社会、地理等诸多原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尤其是在围绕特色农业及特色旅游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方面,潜在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特色农业规模小,产业没有做大做强;农业基础设施差,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缓慢;旅游业文化底蕴挖掘不够,缺乏亮点和系统的开发;工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近几年来,**县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虽有明显的进步,但与**州发展快的兄弟县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如何在相对落后的条件下,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加快发展,与全州同步实现小康目标,是我们面临的第一要务。县四套班子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在短期内我们可能难以改变暂时落后的状态,但我们一定要在思想解放的程度、改革开放的程度、工作落实的力度上寻求突破,奋力追赶,绝不甘于落后。为尽快摆脱这种落后的现状,实现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满足当前人民群众尽快富裕奔小康的愿望,我县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提出和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思路。

2005年吉木萨尔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乌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遇,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围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增加财政收入、增强财政实力两大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农业和城市两大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调优一产,扩张二产,提升三产,加速产业“1132”工程建设步伐(紧紧依托特色农产品,建立十大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延伸形成十条工业产业链,围绕城市建设、科技教育和旅游经济三大产业,加快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实现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双增长)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改善各族人民群众的社会水平,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05年我县计划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现价)11.34亿元,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达到5.05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达到2.76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达到3.53亿元,增长18%。实现财政收入7268万元,增长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增长30%;落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亿元,增长20.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12元,较上年增加420元。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2005年我县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调优一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多层次增效。通过整合农业资源,调整生产布局,提高产品质量,推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加快形成番茄、黑加仑、高淀粉土豆、草莓、大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支持三台酒业、屯河北庭、汇昌油脂、天山飞雪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的同时,积极引进乌市有实力的企业在我县投资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发挥我县水土无污染和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科技推广服务,把山区15万亩耕地建成特色、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平原区建成无公害产品基地,千方百计地把我县的特色优质农产品打进乌鲁木齐市场。二是突出抓好以牛、鸡为重点的畜牧养殖业。引导农牧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走专业化饲养、科学饲料配方、体系化防疫和良种化繁育的发展路子。2005年,力争奶牛养殖量达到6000头,土鸡养殖总量达到480万羽,同时依靠科技,大力发展“两高一优”畜牧业和特色养殖业,力争使农牧民在畜牧业方面新增收入占到全部增收的51%以上。三是加快发展特色林果业和沙生产业,在南部山区利用荒山荒坡发展万亩特色林果业,在北部沙漠沿线建立10万亩肉苁蓉生产基地,为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加工业奠定基础。四是加快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各乡镇的活畜交易市场,搬迁改造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发展大蒜、土鸡等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吸引乌市现代物流企业对我县特色优质农产品进行分级、加工、包装和运销。五是继续做好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特色农产品的原产地商标认证工作,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加快工业发展步伐,扩大经济总量

工业经济发展缓慢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我县加快发展的瓶颈。为此,在今后我们将工业作为振兴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牢牢把握乌昌一体化机遇,充分挖掘我县的特色农产品、矿产、土地等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工业上规模、上水平。

一是立足特色农产品优势,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十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重点扶持三台酒业集团黑加仑制品、屯河北庭番茄制品、天山飞雪土豆淀粉等企业扩大特色产品加工规模。通过龙头企业强力带动,促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二是加快发展以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为重点的重化工工业。重点支持哈煤集团、新矿集团建设大型煤矿,支持特变电工加快五彩湾地区煤炭资源勘探步伐,力争煤炭产量突破100万吨。在此基础上,支持正德焦化、派畴新材、哈煤集团进一步扩大焦炭、电石生产规模,依托区内外大企业集团,在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工业方面取得突破。三是全力支持本地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依托区内外名优企业,以资产、项目和产品为纽带,引导推进企业间的融合兼并、重组改造,扶持三台酒业、庄子实业、小金牛农牧机械、银河化工等企业做大做强。四是加强同乌鲁木齐的交流和对接,依托特色农产品和矿产资源两大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吸引分工互补型、协作配套型的中小企业在我县投资发展。同时,要认真研究工业园区建设问题,进一步明确园区功能和发展定位,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为引进投资项目,加快工业发展搭建平台。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换

重点开发天山自然景观、沙漠奇特景观、平原人文景观,逐步形成南部山区自然风景区、北部沙漠奇特景观区和中部平原人文景观区。2005年重点抓好北庭故城、西大寺保护开发项目工作;加快对千佛寺、东大龙口水库、野马繁殖中心等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争取车师古道综合开发项目立项,使穿越天山、连接吐鲁番与吉木萨尔县的公路得到国家和自治区立项投资;进一步完善旅游中长期发展规划,创新旅游业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培育旅游品牌,力争使我县成为新疆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利用投资拉动县域经济发展

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加强项目引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加强依法行政,强化政府服务效能,创新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全力以赴抓好优势资源开发、技术改造、城乡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充分发挥投资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五)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改进作风,提高服务效能

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强化机关服务职能。建立完善“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切实抓好机关效能建设,不断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坚持以人为本,全力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重视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科技文化工作,推进和实施好帮扶救助城乡社会弱势群体工程,积极解决破产改制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和贫困居民就业、就医、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有序的发展环境,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四、抢抓机遇,找准工作的切入点

成立乌昌联合党委和推进乌昌经济一体化是自治区为实现乌昌两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给我县带来了不容错过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乌鲁木齐是我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流、物流、信息流和商流密集,人才和科技优势突出,具有内在的扩张力和巨大的辐射带动力。吉木萨尔县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尽管目前面临一些困难,但也有不少加快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基础,同时乌昌党委又做出由乌市新市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区两区帮扶我县发展的决策,我们相信借助乌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遇,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达到加快发展的目的。因此,在最近一段时间,我县积极与乌市两区进行对接,认真研究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找准与乌市两区实现优势互补的结合点和突破口。

(一)解放思想,坚定发展信心。在认真贯彻区州乌昌经济一体化战略决策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充分认识到融合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积极把吉木萨尔县经济社会发展置于一体化经济范畴之内进行认真的研究和部署,打破局部发展的小框框,用长远的眼光来谋划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坚定信心,统一思想,通过乌昌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和经济实力增强。

(二)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互访,积极建立双方认同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研究制定双方合作方案,在发挥乌市两区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加快吉木萨尔县的特色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促使**县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矿产开发、旅游业等逐步形成主导产业。并且在合作方式、政策利用、管理模式等方面积极开拓创新,努力利用乌市两区畅通的信息渠道、多元的投资商机为**县的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寻求发展的机会。

(三)组建乌市两区与我县共同发展的领导机构。在两区与我县相互交流和接洽的基础上,我县已经在经济技术合作和项目支持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并且初步形成了乌市两区对口帮扶我县发展的方案。为进一步推动我县与乌市两区在对接和合作方面的工作,两区和我县正在积极筹建工作领导机构,具体负责对接和支援工作,协调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关系,推动对口支援工作迅速展开,并且能够有实质性进展。

(四)牢固树立发展的理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面对乌市两区对口帮扶我县发展的大好机遇,我县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寻求经济融合发展。一方面将不断挖掘内部发展潜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另一方面努力破除过去在扶持当中一味的要项目、要资金,“输血”式的帮扶方式,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适当“输血”,不断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如通过包装、打造和宣传,建立环乌市、天池、沙漠温泉度假、北庭文化遗址、天山南部风光、车师古道、吐鲁番等连线的旅游线路,促使我县旅游业尽快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又如通过挂靠、联合等方式创造吉木萨尔县工业园区的建设管理的新型模式,利用**县的矿产资源优势及土地可利用率高的优势,建设工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园区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求得在经济上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五)明确目标,同促发展。为确保对口支援工作不流于形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县与两区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开始着手制定共促发展的计划,将在深层次对接的基础上,尽快拿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确定奋斗目标,分步实施,力争在三至五年内使县域经济发展有较大的起色。

篇9

未来三年,村委会将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机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本村生产生活设施,提高农民收入,同时着力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就业问题,促进全村经济和谐有序发展。

一、营造环境,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建立物流中心。工业园是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园,落户的近30家企业,均以加工制造为主要业务,无论原材料的购买和产品的输出,都要进行大量的物质运转,然而多数企业仓库较小,车辆偏少,无法满足企业正常的生产需要,这为我村建立仓储物流中心提供了良好契机,在今后三年内,我村将致力于建立一个集仓储和运输为一体的物流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为集体经济创收。

二是实行村企对接,建立就业培训中心。工业园拥有50余家企业,用工规模达到10000余人,随着企业效益的不断提升,这一用工规模还将继续扩大。然而,一直以来由于村委会和企业的联系不多,在失地农民就业和企业招工等方面没有进行有效对接,导致失地农民求职无门,企业出现用工荒。为了实行这一对接,同时让失地农民能得到货真价实的职业技能培训,未来三年我村将加强与园区的企业的交流合作,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中心,村委会提供培训场地,用工企业安排技术人员对失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实现农民就业有门路,企业招工有质量,集体经济得发展。

二、强农惠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做好居民点建设工作,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未来三年内将新修当家堰10口,清修渠道10公里,新建组组通公路10公里,抓好安全饮水工程,让全村90%的村民能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高标准完成末级渠系建设任务,力争三年完成5000米。

篇10

发展不同于增长,不能只看速度;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

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明显增加,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全面客观地评价我国发展现状,既要看到发展速度快、成绩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任务还很重的一面。仅从人均收入看,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正在向4000美元的水平迈进,纵向比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而横向比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追赶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篇11

我县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机遇,准确把握国家的投资重点,找准中央政策与实际的结合点,选准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产业和项目,把千方百计扩大投入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最关键、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1—5月份,全县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1.9153亿元,增长53.7%。一是吃透政策,全力争取国家投入。认真研究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取向,紧紧抓住重大基础设施、民生、节能减排和推动结构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做好产业规划和项目开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年初,我县就根据国家、省市的投资政策和资金投向,谋划了廉租房建设、农村公路、农村饮水等13大类32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向的项目。同时,将项目争取工作责任落实到分管县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对重大项目实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研、亲自协调、亲自调度的工作机制,并把5月份定为“争资争项活动月”,集中精力、财力和物力向上争资争项。1—5月份,全县向上争取各类资金8717.49万元,同比增长17.4%;争取新增中央投资项目33个,总投资达4272.45万元。二是扩大开放,全力引进外资投入。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投入的重要渠道,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主攻大项目招商。今年县委、县政府把开放型经济工作列入了全县“138”重点工作。组建了8支专业招商小分队,分别到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四省一市”驻点,全方位对接长珠闽地区的产业转移,全脱产长期驻外蹲点招商。并将4月1日至5月15日定为全县“招商引资活动月”,活动期间各乡(镇)、各单位及各专业招商小分队成立精干队伍赴“长珠闽”地区推介优势,拜会客商和洽谈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效,20个单位共引进26个投资意向项目。5月15日,我县在泉州成功举行了2009′江西(泉州)招商项目洽谈会,共洽谈了14个项目。同时,对新引进大项目,实现了以会务形式向洽谈项目形式的转变。成立专门的服务协调领导小组,由县主要领导亲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加强对大项目的协调服务,确保大项目的成功运作。1—5月份,全县共完成签约内资7.68亿元,实际进资3.66亿元,同比增长13.7%;实际利用外资391.65万美元,同比增长321%,其中现汇进资69.66万美元;共引进8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落户。三是搭建平台,全力促进信贷投入。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县委、县政府建立银企定期联络机制,通过召开矿山机械产业、返乡农民工创业等银企合作座谈会,采取企业代表和返乡人员代表提问,相关部门现场解答的形式,当场公开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电话号码,增强银企间互信互惠。同时,由政府出资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扩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今年以来,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10.415亿元,比年初增加2.477亿元,增长31.2%,净增额度是去年同期的4倍,其中工业贷款净增1493万元,占年度计划(2300万元)的64.9%。四是创新创业,全力启动民资投入。利用城建公司搭建城市融资平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以政府投入为主向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转变。由县国资委授权县城建公司经营,将企业改制后的剩余资产、收购原改制企业在银行的债权资产、土地开发收储的资产划转至城建公司的形式,变非经营性资产为市场运营资本,增加了融资抵押物,使长期闲置、沉淀的国有“死资产”转化成“活资本”,最大限度地实现存量资产的价值,为政府及企业融资奠定良好的平台。至5月底,县城建公司以抵押贷款、信托计划等方式向银行实现融资8600万元,正在履行程序融资的有2亿元,预计今年融资总额可达4.2亿元。

二、大力加强产业建设,经济实力得到提升

一是着力加快工业主导产业集群培植。围绕矿产品加工、服装轻纺、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以促进企业开工达产为目标,力促工业经济快速发展。1-5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8200万元,同比增长26.7%;完成工业增加值2665万元,主营业务收入为7626万元,利税总额679万元,分别增长17.6%、24.1%、18.6%。尤其在工业园区平台建设方面,通过土地一级开发、市场运作等方式,进一步加大了力度。目前园区完成总投资5029.43万元,一期工程500亩各项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并开始陆续供地,二期1500亩投资开发正式启动,同时,启动了高速公路出口2个特色产业小区建设。园区平台集聚效应开始显现,新增凯迪、宏盛、海崴、通用等4家企业落户工业园,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461万元,利税总额263.4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0.5%和81.2%。二是着力加快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旅游业方面,依托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毗邻“红色古都”瑞金的近邻优势,按照“发展大产业、培育大品牌、开拓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出台了《2009年度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意见》和《莲乡旅游文化节筹备工作方案》、《县首届旅游文化节——赣江源头、魅力温泉实施方案》,科学谋划旅游业发展方向。同时,加快了景区建设步伐。九寨温泉和赣江源漂流开发建设项目列为今年我县“138”重点工程项目。目前,九寨温泉项目投入建设资金1200多万元,已完成休闲大厅和接待大厅的主体结构及各功能管线预埋等基础工作;赣江源漂流项目已经完成立项报告和环评报告的初稿编制,目前正在抓紧项目立项审批。阻击战纪念园建设项目,已经完成了项目施工图的编制和图审工作。现代三产方面,以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现代商贸业为重点,努力加强政策引导,提升服务功能,增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活力。全县城乡消费市场呈稳步增长态势。1—5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79亿元,同比增长15.1%。汇客隆超市、新佳多超市、百家惠等零售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房地产业运行平稳,截止目前,房地产业共完成投资1.09亿元。赣江佳苑、锦绣嘉园、金福花园、丽水明珠等一批精品房地产项目相继完工,全县共销售商品房307套,成交面积达4.21万平方米,成交额达8000万元。

三、着力推进统筹发展,城乡面貌更加繁荣

一是县城扩容提质步伐加快。按照改造西城、开发“一江两岸”的城市发展思路,以防洪堤梅福段建设项目为龙头,全力抓好片区建设,启动了行政中心、新琴江派出所等一批行政设施建设,以及新人民医院、新妇幼保健院等一批公共设施建设,区正逐步成为集行政、商业、居住为一体,功能完善的新区。同时,为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加强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今年以来,我县对原有规划设计进行整合,采取公开招标方式,根据初步设计方案评审择优确定编制单位,争取了上海市城市规划研究院为我县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免费帮扶项目,启动了西城区及区两大片区控制性详规,琴江东岸景观设计等专项规划,将控规项目整合为两个,景观规划整合为三个,规划编制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为整治县城交通秩序乱、市场秩序差、环境卫生脏等现象,我县出台了《县城市管理工作意见》、《县城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方案》、《县市政设施移交接管理规定》、《县城区“门前三包”管理实施意见》,建立了每周五全县县直机关单位分片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制度,在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二是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农业产业建设方面,立足良好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壮规模与提效益同步、拓市场与树品牌同步、夯基础与增后劲同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县实现烟叶种植3.66万亩,收购量有望达到12万担左右;新开发种植油茶1.3万亩,发展连片千亩以上县级示范基地8个;与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签约总投资达3.4亿元的生物质能源开发项目,目前已协调流转山地5.5万亩;今年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投资1500万元新启动18个烟水配套建设工程,建成后将新增基本烟田8000亩,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村镇整治建设方面,立足实际,继续以“空心房”拆旧建新为主要模式,实施村镇联动工程,力求在扩大群众受益面、提高整治普及率和打造特色新村上有明显突破。今年以来,县本级财政配套安排838万元专项资金,抓好了100个省、市、县三级共建点,50个乡村自主建设点和9个圩镇建设,目前已完成60%的建设任务。由于启动早、基础实,争取了32个省扶点调剂指标。通过整合民政、扶贫、残联政策和扶助资金,在新村点上集中建设“公寓式”小区集中安置困难群众,有效破解了部分困难户拆旧后无能力建新房的难题,得到省、市的高度评价,目前在全省进行推广。新型农民培育方面,围绕新村点布局适时跟进培训载体建设,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及时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围绕服务企业招工,随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就业创业能力。今年新增培训基地27个,举办各类培训班173期,为县工业园企业输送技术工人1260名。扶持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基地17个。如珠坑乡引进的耀荣塑胶有限责任公司,大由乡引进的浙江温州森雅服装有限公司大由分厂,吸收安排用工均在100人以上,创业基地与技能培训基地合二为一,不仅培训了农民,也为企业解决了用工问题。

四、千方百计保障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篇12

规划功能是政府职能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延伸和具体体现。从规划史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可分为指令性、指导性等类型。指令性计(规)划是以行政命令来调控所有的经济活动,起到经济运行中枢的作用。指导性计(规)划的功能较弱,主要是担当信息、协调、调控职能。信息功能是指规划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政府调控意向等信息。协调功能是指规划编制过程中,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形成可代表不同群体利益的规划方案;还包括为达到规划目标,采取协调一致的措施。调控功能是指通过规划所确定的政策措施对经济社会主体进行约束和引导,促使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方向符合规划目标和发展战略。调控功能一度被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由于一些采用规划方式调控经济的国家初期都获得了较快增长,如1951~1979年法国GDP年均增长率为4.9%,日本则在5%以上,超过了原联邦德国(4.7%)、美国(3.6%)和英国(2.6%)。但20世纪80年代后,法、日、韩等国经济情况并没有好于其他国家,政府和学术界逐渐意识到规划的功能是熨平经济周期,而不是单项的刺激经济增长。

规划的调控功能是规划功能体系的核心,也是关系到规划存废的关键。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调控功能强,转型国家的指导性计划调控功能相对弱;发达国家规划调控作用较强,而发展中国家调控作用较弱。

规划的调控功能取决于战略目标与政策措施的有效组织方式。我国一直在探索加强规划的调控功能,但成效不大。除规划本身的问题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体制不完善和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这集中体现在政府与市场间界线不清晰、财税体制改革不彻底、政绩考核体系不完善等方面。如,政府与市场间界线不清晰使规划内容选择不科学,许多本应由市场实现的内容,却被政府强加干预,目标因此落空。再比如,尽管各级政府在改革绩效考核方面有较大进步,尤其是2006年7月6日中央有关部门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GDP等经济指标为核心的干部考核机制,许多部门追求眼前利益,“领导指挥规划”、“项目引导规划”的现象较普遍,产业结构升级、地区协调发展、保护资源环境等战略性内容统统让位于经济增长。

要实现好、完善好我国规划调控功能,一方面需要继续完善五年规划,包括进一步优化规划内容设置、目标明确和切实可行、配套政策和措施有力、编制程序进一步科学化。另一方面,也需要坚定不移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只有理顺经济运行体制、行政管理体制,规划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调控功能,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手段。

二、中外规划的内容

各国规划内容具有较为一致的演变趋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一直是规划的核心内容。但各国规划内容的差异也比较明显。第一,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不同。20世纪50、60年代,各国普遍以经济增长为规划目标,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以推动经济迅速增长作为规划的基本目标;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规划开始转而强调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和公平分配,重视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规划的目标和理念不仅包括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收入分配公平、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包括文化的多样性和政治参与等社会、文化和政治目标。我国经过长期的探索,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规划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第二,规划的内容涵盖领域不同。发达国家的规划一般集中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特点较为突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往往涵盖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外交等各领域,“总体”规划特征明显,但重点又放在经济建设领域,社会领域尤其是公共服务领域的内容偏少。第三,规划内容的组织方式不同。规划目标是否可行、政策措施是否有效、目标与政策措施的组合方式是决定规划成败的关键。较为成功的规划一般都是由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有机组合而成。如,韩国的新五年计划纲要(1993~1997)对于“100天、半年、各年”的目标都有清晰的界定,这些目标辅以对应的政策措施,组织严密。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和对策措施不够明确,五年规划中的目标多没有具体分解,各年度实现的目标不清楚,而年度计划又较少关注五年规划的目标;而且我国规划采取了“目标、战略+配套措施”的模式,每个领域内都有相应政策措施,这带来了各类政策如何相互协调和配合的问题;政策措施较为宽泛,许多政策往往只是指出方向,缺乏具体的路径设计,实践中难以遵照执行;一些支撑政策如投资政策等,与目标间的关系论证不充分,各种政策不一定能完全满足规划目标的需要。

我国发展规划内容应“有进有退”,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在政府可调控的领域内进行内容选择,减少经济等领域的内容,增加公共服务领域内容的比重,增加相应的对策措施。规划内容应实现“虚实结合”,即一方面将总体规划作为阐述和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遵照发展战略确定规划目标,体现规划的战略导向性。另一方面,还应包含具体工程项目和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与具体工程项目性质相似,政策措施也是规划的“实体内容”,各项政策是保证规划和内容实现的基本手段。因此,规划内容与政策的组合优劣是关系规划成败的关键因素。应逐步推广“规划目标+配套政策”的规划模式,保证各规划目标都有相应的配套政策;配套政策采取总体框架和近期具体政策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政策对规划内容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三、中外规划的编制程序

大多数国家编制规划的程序都包括五个步骤,即前期研究、规划草案、全面协调、正式方案和公布实施。核心环节是前期研究和协调。其中,协调环节是中外规划编制程序中差别较大的部分。协调是不同利益主体对规划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完善来达成共识,促使规划方案更贴近实际、减少执行阻力的基本手段。因此,协调的范围和深度是决定规划成败的关键。发达国家规划都重视协调,协调的时间要历时3年,而规划方案编制仅需几个月;韩国规划从开始编制到正式公布,整个过程一般需要两年时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协调;日本一个中长期规划的制定,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审议和决定过程。

从协调对象看。发达国家规划是与所涉及到的主要利益群体进行协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各专业部门、地方政府、各类企业、民众等进行协调,尤其是与企业、民众间的协调更为重要。协调工作较好的法国、日本、韩国都侧重于企业、民众的协调。如,法国负责规划协调的现代化委员会(后改称为计划工作委员会)由产业组织的代表、政府有关官员、政府指定的专家及工会组织的代表组成。其中,前两部分人员占60%~70%。我国总体规划主要与专业部门、地方政府协调,侧重与不同专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尤其是与财政、土地、建设等部门的协调。但与企业和民众的协调还不够。到目前为止,国家规划的初步方案对企业和民众都是保密的,只有规划批准公布后,广大企业、民众才能了解规划方案。编制“十一五”规划期间,民众、企业还只能通过发展改革委网站专栏反映意见和建议,或采取邮寄信件、电子邮件方式反映意见看法,还不能直接对规划方案提出意见。目前,我国正致力于推进企业和民众“知情权”的建设。

从协调内容看。规划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目标选择(在众多可能的目标中选择最优目标或为大多数群体所接受的目标)、目标与政策手段的配合、讨论和修改总体方针和政策建议:最后,形成规划草案报告。协调是为了确保国家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地区或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国家目标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协调一致。我国规划协调主要是不同政府部门、各地方对主要发展指标的可行性进行重点论证,对主要措施、重点项目和资金配套关系等进行讨论修改,这与国外规划大体相同。但协调本身追求的是与大多数群体达成一致,由于我国规划缺少与企业、民众的协调。所以,实质上协调内容较国外少。

从规划协调的机构看。许多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规划协调工作,以提高规划协调力度,韩国的经济企划院是组织规划协调的主要机构,从第五个计划开始,在计划草案报送内阁批准前,必须广泛征集有关方面对计划目标和政策的意见。我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是具体负责中长期规划编制事务的机构。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应建立专门负责规划协调的组织机构,以委员会的形式搭建规划的协调平台。加强规划与企业、居民的协调,在进一步加大与专业部门、地方协调力度的同时,逐步加强与企业、民众的协调,尤其是对战略性产业的企业代表、不同阶层的民众代表进行协调。

四、中外规划的评估

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包括监测和评估两部分。监测是对规划实施的全程记录,评估可分为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定期评估包括年度评估、中期评估、最终评估(后评价);不定期评估主要是指应急评估。各类评估的差异很大,年度评估的重点是评价规划实施的环境和进程,中期评估的重点是规划实施环境、实施进程、修改建议和对新一轮规划的建议。应急性评估的重点是重大突发事件对规划的影响,最终评估的重点是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和对新一轮规划的建议。

目前,我国规划评估体系还不健全,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应急性评估长期没有开展。2003年,我国第一次开展五年计划中期评估,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提交了“十五计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但该报告总体上是描述式的,没有对因素进行深度分析来解释所观察到的趋势。

不同类型的规划评估重点差别很大,评估方法因此各不相同。指令性规划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投资、财政、信贷等的“三大平衡”,主要围绕经济增长速度、投资总量等指标来安排具体项目,对其评估的重点是主要指标实现程度和指标之间的平衡趋势,方法主要是对指标进行定量对比。指导性规划目标的重点在于阐述和落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及相应对策措施,对这类规划的评估也集中到落实发展战略的主要领域,主要是评价各领域的发展是否符合规划的方向,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评估方法也由单纯的定量比较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转变,包括利用定量指标判断基本指标的实现程度,依靠专家定性判断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与规划战略的吻合程度,利用问卷调查评价规划对企业和民众的影响等。

我国“十一五”规划是指导性规划,而且具有一些新特点: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较为全面的体现。评估的重点是这一理念的贯彻落实情况,可通过个人、企业等微观主体在规划前后的切身感受对比,辅助以必要的统计数据进行评估。二是产业、区域、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等领域“虚实结合”。评估应兼顾战略方向和具体工程的进度。三是发展指标性质不同。评估应注意到不同类型的指标。应着重从“指标、战略、满意度”三方面对“十一五”规划进行评估。“指标”主要是评估发展指标的实现程度和重大工程项目的进度。“战略”是评价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是否遵循规划的战略意图。“满意度”则主要调查企业、个人、政府部门对规划实施的满意程度。

“指标”的评估主要可采用数值对比方法,难点在于约束性指标的评估。约束性指标包括可均分性指标和不可均分性指标,即有的指标可基本平均分到各年,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等,这些指标均分后通过数据对比直接测度。许多指标包括全国总人口、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受自然规律影响,工作成效难以逐年体现。为此,一方面,应注重科学合理确定指标年度目标。另一方面,对指标完成情况的测度应放到较长周期考察。还有部分不可均分性指标如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程度,国家已对每年实现的目标进行了确定,可对照实现程度进行评估。一些重大工程中也存在类似情况,如,科技创新工程等探索性、试验性、风险大等项目进程往往具有时间不对称性,存在“先慢后快”、“先快后慢”等情况,对其评估应使用不可均分性指标进行处理。

“战略”的评估是中期评估的难点。开展中期评估时,规划刚执行到中期,从短期发展指标判断长期发展趋势是其难点。以前主要采取定性评估的方法,许多人并不认可这种评估方法,认为这种方法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可采取分层评估的办法评估“十一五”规划内容。第一层,基于各领域内重点工程的完成情况和统计指标,判断该领域战略意图的实现程度,并对这些工程能否实现该领域的战略意图进行反馈性思考。第二层,动态模拟规划实施效果。按月份采集规划执行后的相关领域数据,利用定量模拟技术,对当前的政策、措施、工程等在该领域内的效果进行动态延伸,对比该领域规划编制前的发展情况,综合考察按照目前发展轨迹能否达到预想目标。第三层,依靠各领域内的专家,通过研讨的方式判断规划执行后该领域的发展情况与战略方向的契合度。第四层,结合规划满意度的评估,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该领域内执行效果进行评价。综合这些评估的结果,对战略性内容的执行情况作为进行判断。

“满意度”的评估方法可采取网上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测评微观主体的满意度。在发展改革委网站上设立“十一5E"规划评估专栏,请网友通过网络评分、留言和建议等,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同时,还应考虑到困难群体很难接触网络的实际情况,需要在全国选择多个省份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县、市(在东、中、西、东北地区各选择两个或以上省份),或按照四类主体功能区的设想,在各类主体功能区内选择一定数目的县、市,围绕公共服务的普及情况、生活质量、人居环境、就业状况等,对区域内企业、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微观主体对规划的了解情况和规划实施对他们带来的影响。

篇13

第一,推进科学民主立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支撑。要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当前立法领域的重要任务是提高立法质量,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而要提高立法质量,必须推进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探寻并遵循各类社会关系产生、发展、运行的规律并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此为科学立法。克服部门立法的做法,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渠道和途径,征集并倾听民意,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此为民主立法。推进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必须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推进立法精细化。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的重点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完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反对垄断,促进合理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健全对外经济贸易的法律法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保障;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慈善、社会救助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第二,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主导力量。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一是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法治政府是责任政府,必须推进机构、职能、权限和程序法定化。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及时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积极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贯彻落实“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的法治理念。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凡是市场主体基于自愿的投资和民商事行为,只要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不损害他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利益,政府都不得加以限制。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二是要提高依法执法和服务水平。法治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必须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多元利益主体的多元利益格局已经形成,公共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这就要求政府强化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三是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各级政府要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的作用,提供便捷的执法公开服务。

第三,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类纠纷层出不穷。如何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司法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我们要不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首先,尊重司法规律,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司法规律的最基本和最原初的内涵是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只有独立才能公正。因此,要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在司法活动中做到“去行政化”,保证独立行使司法权。其次,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司法体制改革的根本尺度就是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此,要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改革人民陪审员工作机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再次,抓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因此,要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依法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行为,绝不允许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

第四、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法治氛围。法治宣传和教育是法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公民法治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方式。首先,要坚持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作为法治宣传和教育的重点,实现全覆盖,力争使所有领导干部都能听一场讲座、参加一次案例讨论或者观摩一场现场办公,花大力气提高其法治定力。其次,要切实推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再次,要创新普法机制,普及法治文化,提高全民法治素质,鼓励民众进行法治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增强法治意识与法治信仰。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人民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法律知识、法治理论和法治精神的熏陶。最后,教育和司法行政等相关部门要组织人员编写法治教材、设立法治讲堂、建设法治课程,尽快规划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方案。

篇14

张广增向记者介绍了辽宁保险市场运行呈现出的几个特点:

首先是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财产险领域,非车险业务发展加速回升,共实现保费收入21.1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5.8亿元,同比增长4倍,成为非车险第一大险种。其次是经济补偿功能进一步增强。全省共发生赔付支出103.9亿元,同比增长14.7%,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在去年辽宁大部地区遭受到严重旱灾的情况下,截至11月底,辽宁全省种植业保险核灾面积1152.5万亩,理赔面积244.84万亩,目前理赔金额达3.06亿元,理赔农户41.71万户。再次是服务质量不断改善。保险理赔程序公开制度的实施,方便了保险消费者了解相关的服务标准和具体程序;车险理赔信息公开查询制度的实施,大大提升了车险理赔质量。最后是行业地位不断提升。去年全年,省委书记张文岳、省长陈政高等多位省领导先后对保险工作作出14次重要批示。省政府金融办、省农委、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交通厅、省地税局等15个部门与保监局召开了13次有关保险业的工作会或座谈会,下发了7份涉及促进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文件。

完善创新,科学有效

《辽宁省非车险“见费出单”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的出台,指导全省保险行业协会制定《全省部分非车险险种“见费出单”管理制度实施细则》,稳步推进非车险“见费出单”系统建设工作。目前,首批纳入“见费出单”的保证保险和除综治保险外的所有家财险已于2009年11月1日在全行业全面实行,效果良好。

为了推动保监工作的顺利进行,保监局完善了监管联动机制。在横向监管上保监局实施了部门联动。就联合打击异地非法经营车险业务等违规问题,保监局组织召开了东北三省一市保监局监管联席会,加强了与吉林、黑龙江、大连等地区保监局的监管合作;与全省13个地市政府签订了监管合作备忘录;与工商等行政执法部门联合打击假保单、非法保险业务等违法违规行为;与银监局共同开展银邮保险业务联合执法。

在深化保险行业协会改革方面,辽宁省保监局加快协会内部体制改革。对行业协会的内设机构、人员编制、财务管理等重要事项进行了全面规范。同时,加强风险预警和监测,研究建立风险指标预警体系框架。在全辖区开展风险排查,摸清底数。产险领域,建立偿付能力不足公司季度报告制度和专人跟踪制度,对辖区内偿付能力不足的产险公司经营情况逐一分析、重点监管;寿险领域,加强对重点渠道、重点公司、重点地区非正常集中退保潜在风险的监测与分析,修订了非正常集中退保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了应急工作处理机制;中介领域,积极探索建立保险专业机构分类监管指标评价体系,并对辖区2008年12月30日前批设的保险专业机构进行了全面评估,形成《保险专业机构分类监管第一阶段工作情况报告》。通过排查,各保险机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应对措施不断完善。

在全面推进分类监管及时防范退保风险的同时,保监局建立了与之配套的风险预警、风险处置、异动质询等监管制度,逐步实现对辽宁地区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分类监管。2009年,全局全年共组成各类检查组206个,派出检查人员644人(次),有力排除了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因素,保障了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

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

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保险越重要。2009年,辽宁保监局共接到投诉246件,同比增长51%。针对业务处室受理调查的投诉案件,累计作出21项行政处罚,警告处罚11人,责令撤换高管人员5人,罚款共计51万元。在妥善处理投诉的同时,保监局完善了财险承保理赔信息公开查询和保险理赔(给付)程序公开制度,保障保险当事人知情权。保监局还在全省聘请了483名保险市场监督员和31名新闻监督员,建立了辽宁省保险业违法违规行为投诉举报奖励办法,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保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国家对“三农”关注力度的加大,涉及“三农”的保险机制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2009年,辽宁省共承保种植业保险1988.2万亩,投保率42.5%,保费收入5.4亿元;全省除大连外的各市均开展了大田作物保险;日光温室大棚保险保费收入1048万元;能繁母猪保险保费收入3426万元。这些都在推动农业保险向更重的位置发展。

张广增说:“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拓展责任保险等业务领域。加强了与科技、环保等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产险机构大力发展各类责任保险业务。”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签下首单,实现了零的突破。科技保险工作进展顺利,实现保费收入532.59万元,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辽宁保监局还把开展农村治安保险工作纳入到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市”活动和平安县(市、区)创建考核工作中,提高了农村治安保险投保覆盖面。截至11月底,已为辽宁64.37万农户提供了128.73亿元风险保障,保费收入达1287.3万元,为广大农民分散了风险。

在发展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方面,保监局结合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医药卫生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引导辖内各专业公司积极开发适应不同需求的健康保险产品,探索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截至2009年11月末,省内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累计管理受托资产到账规模近22亿元,签约规模超过39亿元,签约客户达到700余户,参保人数近23万人;累计管理投资资产到账规模19亿元,签约规模30亿元,签约客户700余户,参保人数超过56万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