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常态化安全教育范文

常态化安全教育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常态化安全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一、领导重视是基础

真正意义上的重视,是首先校长要时刻绷紧安全第一的弦。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迎来送往的各种检查中,谁来谁都说自己的事重要,谁来谁都说自己的事是第一。其实校长心里要明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才是第一。校园安全工作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因为安全事件一旦发生便是“一失万无”,意外伤害发生后行政问责也好,法律追究也罢,都于事无补。更为重要的是,意外同样会伤害到我们对生命深怀敬畏的心。

二、安全意识是前提

很多人一提到学校安全教育,都会说老师应该掌握安全教育知识!我认为不是“应该”,而是“必须”。只有每一位领导和教师心中有安全意识,才能够把安全教育落到实处。每年的暑假,我们都要组织班主任培训会和全体教师培训会,这其中就涉及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我校还通过层层签订岗位聘任书和安全工作岗位目标责任书来不断增强教师的安全意识。

一是要求每位教职工工作达到“一岗双责三心”:“一岗双责”即每个教师的岗位职责都包含教育责任与安全管理责任,把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上,从而使安全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三心”是指做安全工作要怀有一颗负责任的心、一颗善良的心、一颗对生命敬畏的心,唯有尽心才可以把安全工作做扎实。

二是重视安全教育活动的形式载体,营造安全教育大氛围,帮助师生共同形成安全意识。我校于2008年申请承担国家“十一五”课题研究任务《学校安全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学生自护自救能力的培养》,目的就是以科研做引领,营造一种人人重视、人人参与安全课题实验及研究、自觉学习与践行的氛围,让师生们在安全意识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该项课题荣获结项成果一等奖。2012年10月,我校参与的国家“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全国校园安全事故防范、应对及处理问题研究》已经结项,该课题荣获“国家科研成果一等奖”。

三、长效机制是核心

一是教育长效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安全工作的前瞻性、长效性,我校在专家的引领下,率先开展安全教育。自2008年开始,我们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开始开发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及校本教材,并以“安全事例”“知识链接”“举一反三”“实践训练”“安全知识小歌谣”等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形式编制了校本教材《中小学安全教育知识读本(1~9册)》,涵盖了交通安全、心理健康、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对、户外娱乐、创伤救护、水火电、中毒和急症防治、青春期健康和传染病防治等20类安全知识。该成果在2012年香港举办的第六届创新课程交流会上被授予“创新课程金奖”,与会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校园安全教育不是一场事故一阵风,而应该是扎实而有效的常规教育,把安全教育做成学校教育的常态,在学校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上、在安全知识常态化教育上,你们走在了所有实验学校乃至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前列。”

二是管理上的长效机制。学校安全管理一贯坚持做到“三三同步”:即“三位一体”“三防并举”“三种机制”。“三位一体”指的是学校、社区、家庭共同协作,共同辅助孩子健康成长的立体特色施教模式,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成效。“三防并举”即认真开展人防、物防、技防三防模式,为建设平安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种机制”即建立首遇责任制、全员德育制和安全预警制。这三种机制只有运转灵活、扎实高效,才能使“防患于未然”不成为一句空话。

四、高效落实是关键

高效落实就是执行力。关行安全的“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事故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它可以表示为1∶29∶300∶1000,即恶性事故∶轻微事故∶未遂事故∶事故隐患。该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我认为“海恩法则”在学校安全管理中的运用就是:要有发现事故隐患的警惕性,有发现未遂事故先兆意识的敏感性与眼光,有对轻微事故的百分之百的处理执行力,从而达到避免恶性事故的目的。

五、依法治校是保障

平安校园的内涵除师生的生命安全外,还有学校的发展与稳定。福建南平事件发生以后,警力入校,社会各界对于教育安全的关注度之高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学校安全管理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如何更好地构建一种生态和谐自然的育人环境,是每一个学校面临的现实而迫切的需求。记得在《全国校园安全事故防范、应对及处理问题研究》开题报告会上,教育部法制办公室副主任王大泉说:“申请实验学校要切实承担起实验课题的实验任务,把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经验或者教训,在积累、梳理、思考、甄别的基础上,加以研究,真正把来自于基层的教育安全实践中的实验报告、实验成果提交过来,把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反映上来,乃至体现到国家政策、教育立法的层面上,使司法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前提下,更好地回应和合理引导民意并维护法治的尊严,才是学校承担实验课题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2012年11月22日,教育部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全面推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以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要求在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基础上,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使学校发展尽快地走上常态发展的轨道。为此,我们必须提高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及长效性,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篇2

关键词:应急管理;常态化;法治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317-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中国的突发事件不断发生,不仅重特大自然灾害连续出现,而且事故灾难频发,社会安全事件及其新的样态,如暴力恐怖事件也不断冲击人们的眼球和神经,给社会安全、应急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就个体与个别地方而言,就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而言,应急突发事件毕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于是现在的应急管理,就出现了如钟开斌在分析目前的公共安全教育一样的情况:“在灾害发生后的非常态时期,通常会出现一段关心公共安全教育,注重了解和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应急技能的短暂的关注期和热情期。灾害发生后,由于突如其来的强烈冲击以及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容易形成强烈的‘聚光灯’效应,安全意识和应急技能很容易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公共安全教育也成为政府积极倡导和推动的重点工作。在轰轰烈烈的抢险救援工作结束后的常态时期,全社会很快回归为不关心公共安全教育,不注重了解和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应急技能的长时间的遗忘期和冷淡期。灾害结束后,随着相关工作由抢险救援转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媒体对灾害和灾区关注度急剧下降,普通民众在经历了前期关注抢险救援的‘审美疲劳’以及对公共安全教育短暂的学习热情后,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此时公共安全教育很可能不再成为民众关心、政府关切、媒体关注的话题。特别是,与看得见摸得着、轰轰烈烈、很出声很出彩的抢险救援这项显性工作相比,公共安全教育这项隐形的基础性工作显得默默无闻、不出声、不出彩,并且有时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因此不容易得到政府官员和普通民众的重视。有些官员和民众缺乏忧患意识,存在侥幸心理;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把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不愿意把钱用在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方面,‘有钱买棺材,没钱买药’。其结果是,公共安全教育往往成为一阵风,‘灾害来跟着来,灾害走跟着走’,无法持久和深入;全社会‘好了伤疤忘了疼’,缺乏深入反思和总结提高,未能做到‘吃一堑、长一智’。”[1] 当突发事件再次发生时,我们又重复昨天的一切。

对待应急管理和安全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何能让应急管理能够切实“应急”,不再疲于奔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让应急管理既能治标,也能治本,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我们能胸有成竹,泰然处之。把全民公共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常态化和法治化,把政府应急工作纳入常态管理中,平时就做好各项预防和准备工作,努力提高处置和恢复能力。笔者认为,把应急管理常态化与法治化治理应是不二的治本之策。

一、把公民公共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常态化和法治化

公民危机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应急管理的效果。因此,发达国家不惜花费巨资对公民进行经常性的危机意识教育和培训。一些国家应急管理部门设有教学培训机构,旨在推进全民减灾教育运动,提高的公民危机意识,增强灾害互助关爱精神。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对应急管理人员进行教学培训,在教学培训和实际工作中注重开展演练,以此来检验教学的效果。防灾安全教育分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企业教育。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校安全教育,从小学抓起,把防灾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社会安全教育一般通过各种社区活动开展。

在日本,有防灾教育及培训中心,面向公众开设各种减灾培训、急救培训等课程。模拟灾害现场,让市民体验地震、海啸、泥石流、火灾等灾害的破坏力。日本的防灾教育特点是,在点上抓学生教育,在面上开展国民防灾教育运动。把防灾应急内容融入到各门课中,使学生增强防灾应急安全意识,掌握应对各种灾害的相关知识,提高防灾实践能力,在灾害中实现“自救”。 一般在日本从小学就开始进行防灾减灾的训练,每年都有一到两次的防灾训练。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把每年9月1日定为“防灾日”,各地还建立了很多防灾安全科技教育场馆,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普及防灾训练和教育。他们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已对全社会的公共安全意识和应急技能培养作了原则性规定,但不具体,可操作性差。笔者认为,当前应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工作方案以及配套管理办法,建立公共安全教育的常态化法治化管理机制。同时,要提高公共安全教育在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使之成为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具有约束性的“硬指标”,由此增强其对公共安全教育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把应急预案的制定、修改完善和演练常态化和法治化

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行动方案,是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与单位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计划和步骤,也是一项制度保障。

目前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一些必要的预案缺乏,如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发生时就缺乏应对极端天气的预案,造成只能通过会议来应对突发事件。在一些乡镇缺乏地震应急预案,导致意料之外的地震出现时手脚无措。二是有些应急预案质量低,操作性不强。有的照搬照抄上级的、他人的预案;有的预案通篇都是原则性用语,上下一般“粗”,没有可操作的实际内容;有的执行主体不明,预案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三是应急预案之间缺乏衔接,协调性差。有的预案内容前后矛盾,应急响应级别和响应行为衔接混乱;有的预案没有征求部门意见和经过专家评审,预案之间衔接不够,导致后部门职责交叉,意见不统一,产生矛盾。四是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滞后。有的单位将应急预案制定后就束之高阁,对预案中规定的处置原则、要求、程序及技能等不进行培训,更不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进行演练,使预案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有的在预案实施后发现有许多不适应之处,也不进行修订、完善,致使预案再次启动时出现问题。五是应急预案实施与现有投入很不适应。如预案中明确的应急保障,在实际中因财力有限,难以投入大量资金确保实现。此外,应急预案的修订、宣传、培训、演练和评估等也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培训与演练根本就没有。

为此,应急预案必须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凡是与突发事件应急相关的单位都应参加到预案的制定中来,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当完整地包含应急策划过程(风险评估,脆弱性分析,能力评估),应急准备过程(教育宣传培训和演练),应急响应过程,应急恢复,应急评估和改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应急预案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编制的,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且突发公共事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必须加强对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我们不仅要对应急预案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而且特别要强化预案的应急演练。应急演练是应急准备的重要环节,通过演练可以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验证预案在应对各种情况下的适应性;可以检验应急工作机构是否完整,应急反应和应急救援能力是否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否协调一致,从中找出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修正的地方。

为了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应积极推进应急宣传教育演练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镇,增强公众应急意识,提高应急反应处置能力。从日本的救灾应急经验来看,对中小学生和普通群众的应急安全素质培养,平时经常性的应急演练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当前,发达国家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注重预防,突出‘未雨绸缪,防范未然’的应急管理理念,针对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发生灾难的可能性,降低灾难可能带来的损失。” [2]预案及其演练就是设立、检验预防措施是否到位的重要环节。应当以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抓手,制定好、演练好应急预案,切实做好事故灾难的预防和准备工作。

只有用常态化和法治化的办法加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把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准备工作做实做细,做到胸有成竹,处变不惊,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

三、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和法治化

加强政府公共安全管理职能,构建自上而下合理设置相应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体系,尤其要改变县、区、镇、村基层管理缺失的状况。以法律法规为保障,明确社会各阶层在公共安全事件中的职责和具体途径以及所应扮演的角色,规范在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社会公众的行为。将目前分散的应急指挥中心如供水、供电、燃气、交通等指挥中心或值班室进行联网,统一报警号码,采取“集中报警,分类分级处警,统一监督管理”的指挥模式。设立公共安全常设管理机构,促进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共享和有机衔接,全面控制各类安全隐患。以往应急管理多是“轻防范、重治理”,事前不认真防范,不认真准备,而将大量的人、财、物力投入到日后的处置上。对此,要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制和社会安全防控体系,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把主要公共安全资源投入和注意力放到事前监督检查上,用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和抽查来督促企业形成常态化的隐患排查机制、规范化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同时在安全生产监管中引入群众参与,让广大群众和专业人士都参与到重点企业隐患排查、污染举报、督促整改上来,用官民的智慧共同来应对事故灾难。一定要把隐患和风险当事故一样认真对待,对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不力者,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者,应急准备和措施不充分者进行严格问责,方能尽量杜绝人为的公共安全事故,降低自然安全事故所带来的损失。

四、把应急事件的问责常态化和法治化

“官员问责制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中主要体现在第63条,该条规定的问责方式是“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有所列八种情形之一的,“根据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官员问责制的实施效果不能仅仅取决于处罚的力度,最主要的是明确问责的对象和范围,实践中防止随便找个替罪羊的现象。官员问责制是柄双刃剑,用之不当反而会背离问责制的初衷。为此要加强问责制的程序化和法治化,从制度的角度追究真正的责任官员。从问责制的角度出发,向责任官员问责是应当的,但谁真正应被问责、还有谁应被问责应是每一次突发事件成功应对后都应值得深思的问题。《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官员问责制的规定还稍显粗糙、程序化和法治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在以后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实施还需要进一步细化[3]。今后我们应把问责的主体、对象、条件、内容、程序法治化,把领导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分清,被问责者心服口服。

另外,现有的问责制度,从《突发事件应对法》到《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都明显显示出对“问责”的规定都只停留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责任追究”层面,没有充分考虑对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防和准备过程中企业、单位和政府应有责任。这种结果问责的制度安排使得突发事件发生前为应对突发事件应该做好的预防和准备工作停留在文件和会议中,或者是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这样该有的预案要么没有,要么就放在保险柜里,根本没有实战演练。该查出的问题和隐患依然故我,该准备的人财物与场地设施付诸阙如,强有力的统一的指挥系统更谈不上。事故就只能不可避免地发生,应对时就只有仓促上阵和手忙脚乱了。

所以应考虑用法律和严密的制度把政府和企业的保障公共安全义务在预防和准备应对的过程中固定下来,并细化到各个终端,对生产生活中各种风险实行常态化管理。实行问责制前移,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把事前预防各项制度的落实与否作为决定干部进退和企业前途的重要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好长期以来事前预防制度缺失和“落空”问题,有效降低事故灾难发生的机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政府政绩、企业业绩内容,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把安全规划和控制考核指标落到实处。”[4]对事故灾难预防和准备、应对纳入常态化管理,改变重应急轻预防的做法,事前就把该做的工作做好。否则,就会面临严厉的问责。这样才能切实避免重特大事故的频繁发生。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把应急管理相关的宣传教育培训、预防准备、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问责制度安排等常态化和法治化,我们在突发事件目前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不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四处救火,到处应急,把突发事件发生的机率降到最低,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让政府不管是平时的常态管理还是非常态的应急管理都让人民满意。

参考文献:

[1] 钟开斌.公共安全教育应走出“冷热循环”[N].光明日报,2013-04-06(8).

[2] 江川.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案例与启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4.

篇3

内蒙古满洲里市学校安全教育平台工作目标:

探索和创新教育部门和学校安全教育机制,强化和落实学校安全教育主体责任,建立先进适用的中小学安全教育平台,逐步实现安全教育常态化、科学化和系统化,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总结和推广安全教育成功经验,全面提升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整体水平。

内蒙古满洲里市学校安全教育平台服务内容:

“学校安全教育服务体系”已经在部分城市和学校进行了两年的试点,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初步形成了一个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服务体系。

篇4

一、安全工作的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我校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具体负责制定学校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及考评细则,认真落实学校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安全工作职责和责任,有力地保障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进一步优化了育人环境,有效地防止各类事故及案件的发生。

二、安全工作落实情况

在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圆满完成各项安全工作,学校平安和谐,安全发展。

1、树立“安全第一,以防为主”的思想。安全管理制度化、常态化,安全工作层层落实,实行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追究制。

2、健全班级安全常规管理。做好《每日晨检登记》、《学生请假登记》、《教师随访记录》、《每天放学前5分钟安全教育记录》和实行《提前离校学生放行制度》等。

3、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每月校长带队进行一次的安全隐患大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排除或限时整改,不留安全后患。同时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台账。

4、应急疏散演练常态化。本学期进行4次安全应急疏散演练【地震与消防】,按照《应急演练预案》开展演练活动,全校师生能在两分钟内安全、有序、快速地撤出校舍,达到预期的目标,应急演练已经常态化。

5、建立“家长志愿者”服务队。为维护学校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秩序,学校本学期开展“家长志愿者”活动,每天上、下学时段,志愿者配合值班老师做好学校及周边的交通劝导工作,维护学校及周边正常的交通秩序。

6、积极做好传染病防控。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大力宣传疾病防控教育,切实做好学生晨午检工作,家校配合,积极防控,措施得力,有效地遏制流感蔓延。

7、开展各项安全专题教育活动。

⑴、开学安全第一课;

⑵、交通与防溺水安全教育周

⑶、全国安全教育日专题教育

⑷、道路交通安全专题教育;

⑸、禁毒宣传专题教育;

⑹、11.9消防安全日专题教育;

⑺、防艾宣传月专题教育;

⑻、12.2交通安全日专题教育。

⑼、12.4宪法宣传日专题教育

⑽、扫黑除恶专题教育活动

通过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安全教育平台等开展安全专题教育活动,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丰富我校安全教育内涵,提高广大师生安全防范意识,营造了学校平安和谐的氛围。

8、立足防范,重在治本

⑴、重视学校消防安全。制订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认真做好消防器材的“三定”检查工作,对检查考核情况进行记录,做到有台账可查。按规定认真配齐配全消防器材,更换过期灭火器,经常组织检查设施,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和整改,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⑵、加强技防措施。我校十分重视技防工作,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做到无死角监控网系统,大大提高了我校的安全技防水平。

⑶、加强值班管理。学校制订了值班制度,节假日安排行政人员与教师值班。学校配备2名专职保安,实行24小时在岗制,进一步加强了校园的安全保卫力量。

9、广泛教育,彰显特色

⑴、积极组织发动师生参加各种安全、法制等教育活动。组织全体师生、家长参加“福建省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网络竞赛”、 安全教育平台宣传教育活动等,参与率达100℅。

⑵、充分发挥少先队主阵地作用,适时进行各种安全、法制等教育活动。如征文比赛、手抄报、,安全专题讲座等活动,这些活动有效加大了我校安全、法制等的教育力度。

篇5

1.内容教条、单一,时代性不强,中小学生自主安全意识较弱

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由于轻操练、重说教,形式和内容与现实脱节等原因,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3]。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绝大多数学校都是自行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年龄安排安全教育的内容。一般以班主任为主,学校行政为辅,多安排在国旗下讲话、放假前讲话、班会课中进行。国旗下讲话内容涵括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涉及安全教育一般很少。放假前讲话一般都有安全教育内容,基本都是以防溺水、交通、消防、饮食等常规安全知识教育。班会课上,老师多侧重于纪律遵守、思想道德建设、成绩分析等,安全教育基本随学校安排,多数也只是一些提醒说明的内容。教育形式上,目前的中小学安全教育一般以讲话、专题讲座等为主。最常用的国旗下讲话以及放假前讲话,多以“要怎样……不要怎样……”的教条形式进行,而且每个假期讲的内容都差不多。如此进行安全教育,能有多少进入学生的心灵呢?在安全教育纪念日期间,学校一般通过板报、墙报、橱窗海报、广播等媒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些手段的实效性相对较低。部分学校安排了消防、地震逃生等互动演练,能让全体学生体验突发事件的情景,提高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但也存在规模大、难组织的特点,所以学校组织的机会很少;同时,这种演练还缺乏个性,相当部分学生随大流、不认真对待。在信息化时代,虚拟世界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学校相对枯燥的安全知识教育,如果不融合时代特征,改进方法,实现内容生活化、常态化、系列化和手段现代化,很难将安全教育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

2.缺乏多方互动,学生接受的安全教育不够系统性

目前,学校的安全教育多为单向联系。学校学生、学校家长、家长学生,互动很少。在现实生活的安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要是被动的接收,参与的很少,难免心不在焉;在信息化的虚拟世界中,QQ、微信、电子游戏、网络中的一些不良信息随时威胁着青少年。“绿色上网”平台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青少年不受虚拟世界不良信息的危害,但这种保护却是被动的。构建一个让学生主动接受安全知识,积极引导把知识内化为意识和能力,继而外化为行为的有效平台非常重要。在中学生实质性普遍拥有手机、电脑网络普及和校园电视台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非常有必要拓宽渠道,努力实现针对性强的、常态化的、互动参与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二、安全教育立体网的构建

现实世界包括学校、学生、家长等教育主体,目前主要通过以班会、讲话为代表的说教形式进行单向安全教育。虚拟世界中,互联网络、电子游戏、QQ、微信、微博、博客等已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但基本上属于学生和软件之间的互动。构建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小学安全教育立体网(图1),宜从三大层面着手:一是更加重视学校和家庭的传统安全教育,但要改进方式,丰富内容;二是要利用虚拟世界的各种信息工具,构建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平台;三是强化校园电视的运用,广泛吸收学生的参与,实现内容的生活化、系列化、常态化。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具备这三方面的基本条件,如何对这三方面的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丰富内容和形式,实现学生由安全知识内化为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外化为行为,是构建安全教育立体网的核心课题。

三、安全教育立体网的应用策略

1.深化传统安全教育,强化校园电视运用,实现安全教育内容生活化

安全教育立体网中,传统安全教育仍然是主阵地,但内容上要贴近学生校园和社会生活实际,提高针对性;注重学生参与,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时代性并保证安全教育的常态化[4]。其实,校园电视台正是这样一个可被强化运用的平台。除了录播现有的安全教育视频素材外,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自制校园电视安全片的过程,既能增强参与学生的安全意识,也更能吸引观看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参与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可逐步实现把安全知识内化为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把意识和能力外化为行为。如中山市白石环小学在播了安全教育片《马路不是运动场》之后,针对个别同学在马路边玩滑板的现象,组织制作了校园短剧《玩滑板》。学生参与了编写剧本、排练拍摄、播出海报设计等整个过程。由于是身边同学演的,反映身边的事,所以节目更能吸引学生眼球,让“不要在马路边玩耍、玩滑板”等安全意识在学生心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又如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校园电视台开设《心理健康你我他》栏目,主要根据小学生常见的心理现象,编成校园短剧。节目制作实行轮班制,先由心理老师确定节目主题,轮到的班级再根据主题组织班上的同学写稿、编剧、排练,小演员排练得差不多时就请电视台的老师负责拍摄、制片。如果是在初、高中,甚至学生还可以参与拍摄、制片。这样,既能确保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节目的制作过程,又能实现校园安全教育的生活化、系列化、常态化。

2.引导学生善用网络工具和资源,提高安全意识,储备安全教育知识

目前,QQ、微信等已成为年青人便捷的沟通工具,博客、微博也成了不少中小学生自己信息的平台。这些新媒体软件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的安全隐患。已发生过不少青少年轻信QQ结识的网友、滥用手机微信“摇一摇”附近寻友等功能,造成了严重的人身安全事故。中小学校安全教育必须跟上形势,结合校园电视台、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相关安全教育,专题引导中小学生注意信息保护、预防上当受骗。安全知识和避险技能的培养多数不能通过实操来获得,一般通过已发生的事故及其处理中获得经验。网络信息海洋中不乏安全教育方面的资源。如中山教育视频网有684个安全教育视频,包括防溺水、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等。某学校老师在给学生上交通安全课时,是这样运用网络资料的:让学生在网上搜集3个以上交通事故的资料,归纳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谈受害人家属的悲痛和自己的感受。不少同学谈到恐怖、血腥的感觉,也总结了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违反交通规则,列举了司机和行人违反交通规则的种种细节。学生在搜集资料、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较好地完成了交通安全知识自我内化的过程。又如:近年来电梯安全事故频发,儿童乘坐电梯要遵守哪些规则?电梯发生故障时怎么办?网络上都有很多这方面的资源,非常适合专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安全知识储备。

3.将电子游戏融合到安全实习演练之中,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技能

现在,很多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让家长和老师都有谈虎色变的感觉。不过,让学生玩一些虚拟安全事故的电子游戏,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受实际演练的规模和时间限制,学校难以经常组织。为了让安全演练更加有效,一些学校采用在演练前让学生玩一些相关的安全游戏,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虚实结合,效果更好。另外,众多没有合适演练机会的安全事故情境,让学生通过玩一些虚拟安全事故电子游戏来获取经验也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替代途径。目前,这类软件的缺乏,也是教育工作者值得努力探索的一个方向。

4.善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架起安全教育沟通的桥梁

近年来,患精神疾病的青少年很多,自杀案件也呈现上升趋势,学业压力繁重、家庭沟通不畅、情感问题处理不当等成为主要原因。各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心理咨询室能有效解决很多学生的心理辅导需求,但也有部分学生性格内向,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去心理咨询室,甚至伪装得很快乐。如《一堂特殊的生命课》里那位南京的花季女孩,一直为抑郁症所困扰,却一直伪装得独立、阳光,直到她的离去,一切为时已晚。基于心理距离效应的QQ沟通策略,已成为部分学校实现师生沟通的有效途径之一[5]。因此,学校开设QQ、微信等形式的心理咨询,通过匿名形式可有效减少学生的顾虑,反应真实的情况,及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也非常必要。目前,已有不少学校应用校讯通的家校互动短信实现了学校与家长的单向联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QQ、微信等软件在家长中进一步普及运用,也可利用来构建家校安全教育的桥梁。有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以群发推送自动回复以及1对1交流的方式实现和特定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取得较好的效果[6]。学校可以也利用它们在平时就一些有关学生安全事故的新闻、安全注意事项发给家长看,这种方式能让家长真正地从心里对孩子安全教育引起重视,可有效地减少假期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