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趋势范文

传统文化的趋势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9: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传统文化的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一、全球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带动着文化全球化,世界文化涌入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使得越来越多的民族遭受着传统文化的严峻考验,那么在这一大背景下,怎样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多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已然是十分紧迫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也与日俱增,波及到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日俱增纵观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强大实力,不仅从政治经济上在全球处于强势地位,也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妄图冲击着更多的国家,中国作为当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然深陷其中。从我们都熟知的可口可乐,肯德基或者麦当劳这些日常随处可见的饮食文化,我们就可以轻易的发现西方文化的渗透痕迹,它们猛烈的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中勤劳朴实、与人为善的一面,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力量,因此我们在感叹世风日下的通知不得不召唤传统文化的归来和复兴。

(二)民族文化的认同逐渐弱化我们不可否认是,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是人们生活生产重要的保障,没有了文化,就没有当今的文明世界。多少年来我们沐浴中华文化之流,感受着传统的洗礼,在这轮回中成长。但是,随着世界的开发,文明的互通,一些外来的文化强烈的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世界人民的交流与沟通,但也给中国传统的古老文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其他一些与我国文化完全不一样的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们迷失了前进的道路,自己民族内部的文化认同感也逐渐弱化。

(三)传统文化产业遭受巨大压力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毫不费力的打开了中国的文化产业大门,不断涌进我国的文化市场,我们时常在呐喊文化的复兴,却忘记了背后的积淀,加强传统文化产业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需要我们去开发去创造。但是面对着强劲的西方对手,无论在产业规模还是竞争力上我们都处于劣势的地位,中国有数不清的报刊杂志电视台却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在整个世界拥有地位的传播媒介。因为,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中国文化事业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

二、全球化下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应对策略

文化是民族的更是国家的,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千百年来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其不一样的风采影响着世界,散发出强烈的光和热。那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复兴,又应该抱着怎样的思想报复,规划出怎样的路径呢。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文化因差异而美丽,很多优秀的外来文化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当不遗余力的去吸收和汲取,从而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

(一)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随着世界文化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潮交织激荡,我们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回顾历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继承发展,不断的前进着壮大着,这一过程也包含了对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文化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与动力,是凝聚民心的重要砝码,只有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保持我国文化的创新和生机,才能扎实文化根基。文化,往往是最深刻的民族积淀,是其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民族的灵魂和精神追求,是身份的象征,在世界全球化的大潮中,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中国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并结合时代特色去发扬去传承,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要坚持中国自己的文化特色,自己的人文内涵,所以,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是全球化浪潮下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第一布。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现在的世界史开放的世界,现在的中国是与世界交流融合的东方大国,文化也一样,随着对外开发的脚步,与其他优秀的传统文化碰撞着交流着,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延续着,发展着。传统要保护,但禁锢不能有,新的全球化浪潮带给我们的是机遇也是挑战,只要把握好正确的方向,走好正确的路,必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有利的,切记不可照搬西方文化的发展形式,否则就会被世界文化大浪潮淹没,失去自身特有的活力。作为现代文明的发扬与继承者,我们都知道仅仅一味的推崇本民族现有的文化是远远的不够的,还需要在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海纳百川,相互的交流和学习,让好的东西为我所用,兼收并蓄,从而创新出最具特点的古老文明。传统的文化不仅要保持自己本来的面目,还要接触世界走进世界,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以开放的胸怀博采众长,激发出更大的活力。

(三)坚持文化创新的脚步俗话说的好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也是如此,没有任何事情是可以一成不变的,时间在流淌,岁月在前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的创新中保持着更为旺盛的生命力,我国文化的发展一点要坚持三个面向,要适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要在坚持中前进,丰富文化内涵,创新文化形式,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人们都说,文化是纽带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意识架构,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优秀智慧的结晶,它是发展的是向前是渊源流动的,在继承传统优秀的基础之上不断地融合,不断地统一,具有更为鲜活的生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文化长河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好的文化必须是联系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是以民众为载体的,是反映社会积极正面的文明风尚的,从而成为人民的精神家园。

(四)加快传统文化的转型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时代在前进,思想文化必须跟上步伐,我们应当运用基本原理,并在联系我国现有实际的基础上,不断地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发展,在吸收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坚持本国特色,并将之转化为为我为我所用的形式,从而满足我国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为社会的进步发展,为国家的强大,为人民精神生活的富足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在加快文化转型的同时也要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传承出去,以独有魅力征服全世界,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文化的走出去是沟通与交流,是传承与创新,是借鉴与吸收,是一种利于世界文化交流的方式方法,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应该得到世界的尊重和仰望,让我们共同期待。

三、总结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尤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我们在坚持传统的同时也要与世界上一些先进的文化和谐共生,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与世界文化共进步共成长,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全盘否定其他民族的文化,而是在坚持的基础上来开放来创新,来展现自身的优越性,从而发扬光大。同时我们也要以一种更为客观的态度来面对文化的全球化,不能因为挑战就退缩,要看到机遇,抓住机遇,要迎难直上,充分的吸收那些优秀的东西,从而更快更好地加快传统文化的转型,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在多元坚持本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中必须牢记的理念,是一种健康的文化心理,好的文化战略,多元是与世界潮流同步发展,本真是牢记本土化气息,让中华文化为全世界全人类共享,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中国思想,中国特色影响着全世界,流传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实现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互补与交融。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传播 外来文化

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

1、媒介竞争带来机遇

自从麦克卢汉于1962年提出“地球村”概念以来,伴随着经济、信息传播和资本运作的全球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作为最大的消费市场,其市场潜力不可估量。外国传媒集团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几乎涉及所有的传媒领域,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图书、网络等。近年来,梦工厂同迪斯尼的竞争愈演愈烈,梦工厂创始人卡森伯格曾是迪斯尼动画“黄金十年”的缔造者,出品的23部动画电影,总票房有95亿美金,平均每部进账四亿多美金。凭借两季《功夫熊猫》在中国的良好反响,梦工厂继续筹划关于它的续集,瞄准中国市场。梦工厂首选动画电影,作为主题乐园和衍生品的源头,实行着自己的中国逻辑。我国的动漫产业一直处于“能发展”和“难发展”的矛盾中:“动漫产业受到政府政策的扶持,为其引进国际巨头,可以面向全球市场,避免因其国内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所造成的恶性竞争,以及低质作品低价收购的恶性循环;但这种“中国制作、全球市场”的模式,尽管为业界共识,却鲜有成功案例,同时又有衍生产品没有形成规模、盗版猖獗、电视台采购价格低廉的现实问题存在”。①如何在竞争激烈又富有前景的文化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将是国内动画制作公司费心思考的问题,迪斯尼和梦工厂无疑将是中国动画全球化发展的引路人。

2、本土化传播中文化内涵的变动

从迪斯尼的《花木兰》到梦工厂的两季《功夫熊猫》,好莱坞的两大动画制作公司将中国元素作为卖点,得到了消费市场的良好反响。同比之下的国产动画《兔侠传奇》则差距很大,让人不得不反思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迪斯尼公司打出的口号是“为全球思考,从当地入手”,秉承这一发展战略,迪斯尼的动画都是选自当地人物。《花木兰》就是选自中国的木兰代父从军故事,但是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是美国式的精神和个人主义色彩。“动画中的花木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已相去甚远,前者一改中国人心目中的为了孝道自我牺牲、替父从军的木兰形象,把木兰塑造成‘一个不依附男人、敢想敢干的女孩’”。②迪斯尼版的花木兰在“美国化”的运作下,已成为一个不断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的现代女性,颇有几分独立女性的色彩。美国主导的文化的个人主义通过这部的动画散播四方,美国文化的价值观念披上东方人的外衣,生成了一个具有全球化意味的奇特形象。《功夫熊猫》也是采取了类似的方法,动画形象来自中国的国宝大熊猫。背景从景观、布景、服装到道具均充满中国元素,猴子、蛇、丹顶鹤、老虎、螳螂则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几种最知名且最具特色的拳法武术的代表。但是,《功夫熊猫》是一部融合美国价值观的影片,故事情节设计完全美国化,透过该片,讲述了关于“梦想,只要努力就能实现”的美国式奋斗精神,突出信心和勇气。这与中国熊猫本身所代表的与世无争和安平乐道的精神不符。电影公映时带给国内观众不小的震撼,让无数动画制作人意识到我国动画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和动画制作方面的狭隘和创新的匮乏。

3、消费时代的西方电影热

消费时代多伴随着意义消费和符号消费。符号和意义的享受代替人们对真实物质和服务的感受。有学者指出,“在消费主义全面渗透的市场经济社会,文化也被消费主义化了,文化的消费主义主要表现在文化本身的商品化和文化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认同、宣扬。由此可见,当代文化正在发生质变,简而言之,就是各种文化形式向可消费性的靠拢和文化精神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转变”。③消费时代的受众享有了选择权,不同于电视、报纸、杂志的单向传播。在文化市场中,大众面临着信息社会的狂轰乱炸以及外来文化的输入。国外大片《阿甘正传》、《阿凡达》、《泰坦尼克号》3D版等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更有将中国元素出色运用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以其显著的中国传统题材和形象获得中国观众的青睐,票房大获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外大片的动作设计、故事情节设计都是带有俗套和符合人们的喜好,影片所表达的普世价值观也为全球的观众所接受,高成本的投入有着高票房的回报。

二、全球化时代下当代传统文化传播的趋势

1、个性和共性的并存

资本运作的全球化在打破了民族的狭隘性的同时又将一切文明资本主义化,威胁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美国为首的媒介发达国家依靠雄厚的制作资金和制作技术,借用他国的地方特色制作出带有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推销其普世价值观念,变相的推行文化帝国主义。但是,当代文化传播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国家、民族和文化的互动过程中,每一个国家、民族,每一种文化都将打破片面性、局限性和对抗性,并将保持自我的发展特性,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的多极化、多样化的格局。阿尔文? 托夫勒认为:“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同质性,与麦克卢汉预测的将会出现的一个单一的全球化村落不同——它们在与新型媒体体系进行连接的同时,也都在尽力保持并提升着自己的文化、种族和民族,以及政治的独特性”。④梦工厂和迪斯尼的进入,带给中国动画行业质的提升和文化产业链指引,将是对中国文化个性的挖掘和创新思维的一次锻炼。

2、本土特色的凸显

从梦工厂和迪斯尼的动画电影作品来看,无论是《功夫熊猫》还是《花木兰》都是对本土文化的传播。外来动画电影生产模式的启示是,文化传播不仅仅是对本土文化的挖掘,而是应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对文化资源进行融合、贯通。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几千年的文明积累下的丰厚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传播的巨大优势。但对待文化资源的传统观点仍停留在继承和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层面,对它所蕴含的巨大的社会经济资源长期忽视,因而我们眼看着好莱坞轻松的以熊猫和功夫为组合创造出《功夫熊猫》,在中国市场大赚一笔。《功夫熊猫》对异乡文化从形象到内涵的吸收,通过整合和利用,凸显了民族文化特征,却又背离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文化传播的道路中走出了一条新型道路,不得不引起国人重视。

3、文化融合更具竞争力

文化传播不仅要站在本土文化传播的角度上,还要在多元化的发展中,创造出一种新型文化。这种新型文化要想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共鸣,就需要全球视野,普遍价值和更为国际化的表达。单一的文化成分在消费时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倾向于消费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产品。但是,这并不是多种文化元素的大杂烩式的融入,而是带有颠覆式创新的融合。北京电影学院制作的《兔侠传奇》以《功夫熊猫》为灵感,取材制作了涵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动画,却在声名和票房方面都不如前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文化传播中主体投资的公共化

中国的文化产业实行“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策略,在公共的开放的领域进行竞争,将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途径。从国内引进梦工厂和迪斯尼就可以看出,要想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引进外资企业。但是,无论是迪斯尼、索尼公司、梦工厂,还是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它们都不是单纯为文化交流而来,充满无穷魅力和商机的庞大的中国文化市场是巨大的诱惑。对于长久的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来说,是引入外资而不是引狼入室,是在相互合作中积累经验,学习技术并丰富自身的产业化经营。

三、构建长远的文化传播意识

1、坚信民族文化的价值是源远流长的

在全球化的文化传播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经济载体的文化产品受到的挑战在于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不可避免地遭遇文化冲突,而机遇在于把这种冲突转化为双方共赢的策略。传统文化是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的深厚积淀,它植根于民族的心理中,不会轻易的被外来文化所侵蚀。传统文化的潜力需要我们对自身文化的重视和传承,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正是在于其将民族特色的彰显和全球视野、国际表达的融合。

2、重视文化传播的国际化表达,更能有效传播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

文化传播中,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能吸引人眼球,但是融入全球视野和普遍价值的文化节目更能获得成功。湖南卫视举办的“汉语桥”,是一种尝试将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各国选手以比赛的形式传播,《舌尖上的中国》则是将中华美食通过国际化的表达在全球传播,并且都成功了,还有分布各个国家的孔子学院,旨在长久的熏陶和渗入,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影响力。

3、掌握文化传播的主导权

国内的传播媒介要做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播模式,要从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一味的向西方学习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中国丰厚的文化资源是巨大的瑰宝,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需要做到转变自身观念,看到民族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生产出令国内观众叫好的文化产品。我们要掌握文化传播的主导权,不要在好莱坞拍出《功夫熊猫》,迪斯尼拍出《花木兰》之后,才想到《兔侠传奇》。

参考文献

①《比“逻辑”、拼“速度”——东方梦工厂开讲“中国故事”》,《南方周末》,2012-5-10

②桂勇,《论当代文化的消费主义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43

③Bob Strauss. Disney Tries Its Hand at Chinese Storytelling.Boston Globle(june14,1998)(city edition),P:8

④威廉·哈森 著,张苏、苏丹 译:《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新华出版社,2000:158-159

篇3

关键词:工科 大学生 传统文化 意义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四大功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与创新最为重要的载体与对象之一,深刻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是当代大学功能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全国高校中,工科生的比例要多于文科生和理科生,2015年我国工科在校生数量总计约1072万,位居世界第一,无疑工科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在工科院校,由于人文学科的处于弱势甚至缺失地位,工科大学生接受的人文课程熏陶相对较少,同时由于工科大学生长期接受工科教育所形成的重视实用、重视客体的思维方式,使得工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不能正确认识到作为工科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意义。笔者结合工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四个认识误区,解读对他们加强传统文化素养的意义。

一、留住经典,传承爱国基因

认识误区之一:中国传统文化陈旧落后。在大学生活现象中,所谓过圣诞节、情人节乃至万圣节早已不是时尚,而已成为大学生中的一种新传统,外国歌曲、戏剧等艺术形式备更受大学生追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渐平淡没落,京剧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无人问津。究其原因,一是开放中的中国与世界同步,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已不再是初来乍到式的体验,而是得到了全方位的融入。二是由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科学技术发展的落后,在工科高等院校绝大部分的工科专业知识体系都来自于西方,易使工科学生产生中国传统文化陈腐落后、非科学和不产生工科科技的印象。三是工业生产的全球化,使处于产业技术领域前沿的工科学生更易于接受国际化的文化。四是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工科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是以知识点为主的应试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系统了解和深入思考的能力,进入大学阶段后工科学生的思维深度加深,但工科院校对传统文化教育投入较少甚至缺失,使工科大学生仍然无法补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缺失,仅抱持固定的思维而不能正确全面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全球化时代和社会加速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衰落是整体社会现象,并非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独有现象。在全球化时代下,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极度深化,西方文化话语权与流行度在全球化中占据优势,要避免文化全球化变成文化西化的趋势,就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守住根和魂。“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传统文化是在全球化浪潮下保持文化独立性的根本,缺乏传统文化素养,就割断了个体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将直接动摇个体爱国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接受技术知识本身就多于人文艺术知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又相对较少的工科大学生而言,这种危害与影响显然会更为明显。而工科生作为大学生中的最大群体,其精神价值取向对国家民族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加强工科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教育,首要目的是通过使之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经典所蕴含的精神内化,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陶冶心性,涵养人文情怀

认识误区之二:中国传统文化不产生实用价值。这一认识误区,主要因工科学生对于知识价值判断的坐标是以“实用”为中心。工科是研究应用技术和工艺的学问,其最大特征是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原理来解决问题。以更为高远的工科视野思维来审视人文科学,会肯定人文学科对科学产生与进步的影响,但对于大学阶段的工科学生而言,其思维更多尚停留在实用主义、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的就事论事阶段。所以我们往往发现工科学生对文史哲等人文科学的质疑是“有什么用?”,即认为人文科学不产生具体实际可见的效用价值。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主体恰恰是人文知识和精神财富,又多以文言文的形态存在。所以工科大学生往往会产生中国传统文化既读不懂、又没有用的误解。

工科学习的内容是工具理性,是实现人的目的的手段、方法和途径。而人文社会科学则代表价值理性,是人自身内心的观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工科大学生所学习的知R、所研究的对象,与所建构的思维均偏于客观,并不能用来调适人类自身的情感理性和人际关系,而这恰是人文科学的价值所在――解决人自身的问题特别是心灵的问题。具体到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心态与情怀始终无可替代的共鸣。对于工科大学生而言,以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来抒释心性陶冶情操,不仅有利于他们涵养人文情怀,砥砺性格气质,其认同感与接受度也会更为贴近。例如最为典型的“儒道互补”心态,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从小就接受文化典籍的训练,熟悉并受儒道二家的思想薰陶,很多人形成儒道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即一方面受儒家孔孟思想的影响,具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赶,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以天下为己任;另一方面又受道家老庄哲学的影响,遇到挫折时采取超然和通达的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能够安于平淡和自得。“这种两重素质使得士君子的生命富有弹性,他们用儒家进取,用道家调节,形主义与自然主义交融的风格,可以适应顺境和逆境的转换。”对于以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工科大学生而言,如果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类似哲学精神,对他们的生活态度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指导。又如中国古典诗词等文学遗产,其阅读感受既是一种审美,更是一种基于民族普遍心态的情感共鸣,中国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强调韵味、虚实,无不都体现出独特的中国风格的美学观念,学习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对于以面对枯燥数据与冰冷技术为主的工科大学生,无疑能起到巨大的精神调节作用。

三、积累智慧,储备管理经验

认识误区之三:工科大学生工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工程技术,用不上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这一误区的原因,一方面同于前文所述是以“实用”为价值坐标来衡量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作为在校大学生还缺乏对职业发展的远见。工科大学生就业初始,必然依靠技术为主,终身以工程技术为业者也不在少数。但对于工科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而言,更为高远的规划应是由技术层逐步转入管理层,从技术人员走向中高层管理岗位的职业转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技术更新换代剧烈将逐步超出其所学知识范围,另一方面从技术走向管理则能利用懂技术的优点对管理进行优化,是实现个人与单位共赢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发展。管理工作不同于技术工作,管理工作既要处理一些技术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组织单位成员有效完成目标。管理的知识、经验,有许多内容可从中国传统文化别是诸子思想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借鉴。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工科大学生在掌握工程技术专业之余,如果从大学阶段就有意识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中积累借鉴智慧,对未来走上管理岗位将是一种极大的知识和经验储备。

工科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在于领会其正确的思想精髓,而非皓首穷经熟悉知识点。一是要善于活用中国传统文化并转化为当代应用。这一古人为我们做出了良好的示范,无论是正史还是戏曲小说都可从中汲取大量经验,如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本身就是从历史事实中学习治理经验。清代开国与皇太极等人大量运用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计谋不无关联,也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典型。[4]二是不能食古不化或歪曲误读。如对于儒家思想,应当借鉴其“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 》,即注重规则和表率、要把握宽严与平衡、用人德才兼备)的管理原则和“致中和”(《礼记・中庸》,即中庸和谐)的管理愿景,却不能去纠结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纲常。又如学习老子的“无为之治”,绝非无所作为,而是指不妄为,顺乎事物发展规律去管理。

四、补充专业,联结中西知识

认识误区之四: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专业技术本身无关,不促进科技发展。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有代表性的思想、艺g、文学、历史等形态。换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在工科大学生的认知中,与自身所学的工科各专业的知识几乎没有关联度,因此易于形成传统文化与自身所学的工科各专业几乎毫无关联度的印象。实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在人文领域更具代表性,但在农业、医学乃至工程、建筑等方面均有有别于西方科学体系的独特理论与实践,工科大学生完全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到本专业的东方智慧,作为专业知识的补充。这方面最典型的事例是中国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先生研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时,其灵感来源于晋代道士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三《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溃,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

笔者所供职的江苏科技大学是典型的工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典园林与土木建筑工程学、古代舟船文化与船舶海洋工程,蚕桑文化与蚕学等在该校均可以建立对应关系,这些典型的工科专业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专业相关的教育,可以对现行专业教育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并形成比对与启发。

篇4

一、解构经典辞赋文本,构建古韵唯美歌词

中国风流行歌曲的盛行,首先要归功于其歌词的古风古韵、清新脱俗。通常一首歌曲所描绘出的艺术形象,是由旋律描绘出来的音乐形象与歌词描绘出来的文学形象相结合的产物,在大众艺术接受过程中,歌词形象的鲜明性与通俗性远胜于音乐形象,因此,一首歌曲的好与坏、能否为大众所接受,首先就要看歌词文本的质量与吸引力了。而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歌词恰好吻合了这一特点,古色古香、除去旋律其本身就是一首很好的诗词了,比如方文山为周杰伦所写的系列中国风歌词《青花瓷》《兰亭序》《东风破》等。

分析典型的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歌词,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歌词都是有一些来源出处的,比如方文山为周杰伦所作的《发如雪》中,“发如雪”的歌名本身便化用自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的经典句子“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接下来的歌词中“是谁打翻前世柜,惹尘埃是非”中的“惹尘埃”源自于南北朝禅宗慧能大师的名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如方文山创作的《东风破》,其歌词名本身是取东风破的曲牌名,而其中的“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让人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经典诗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中国传统辞赋中的经典文本进行解构,然后再与词作者的情意表达相结合,创作出格调清新淡雅的新律歌词是中国风歌词创作比较常用的手法。除了对于经典诗词文本的解构,中国风歌词中还经常使用拆散经典文本的结构习惯,进而构筑非常规词句搭配,这一点连方文山自己本人也是认同的,在其新浪博客的介绍页中,引用百度百科中对他的描述“擅长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重新浇灌文字重量,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建构后现代新词风。”

这种写作方法与解构主义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解构主义的理论认为,文字先于语言,基于文字的差异性可以说明文化和文学的开放性、边缘性、多重性和多义性,从而否定结构主义的语言、语音中心论、文本的封闭论、语义的简单论(蔡亚洲《浅谈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的解构主义及解构意义》,《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6期)。比如,方文山为周杰伦所写的《东风破》中的一句歌词“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就是非常典型的对传统语言结构、逻辑的解构,这句歌词按照通常的语言结构来分析,可以将其细化成几个小短句,如“岁月如流,涂在墙壁上的油漆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已经开始剥落,透过油漆剥落的斑痕,我仿佛看见小时候的光景。”方文山用庖丁解牛般的手法拆解传统的语言结构习惯,以“油漆在墙上剥落”作为句子的结构核心,大胆将岁月比拟成斑驳的油漆直接替换为主语,然后将主人公的“我”舍去后,用“看见小时候”作为句子的补语,这样,一个具有多重结构性、多重意义的句子就创作出来了,意境深远而耐人寻味。总之,不管是基于传统音乐辞赋内容本身的解构,还是对于文本结构、逻辑、搭配习惯的解构,一首好的中国风流行歌曲,必然会有一首极具古风古韵的歌词。

二、解构传统音乐体系,建构现代流行音律

从音乐的本体来说,中国风流行歌曲在音阶、调式、音色等方面均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是其区别于其它流行歌曲的主要因素。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些特征是基于对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解构之上,而与当代流行音乐元素重新构建而成的。

首先,在调式、音阶的使用上,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阶视音级的多少而进行归类,比如包含有五个音级的称为五声音阶,包含有六个音级的称为六声音阶,以及包含七个音级的七声音阶。从调式的角度划分,五声音阶也称为五声调式,其基本的音级为宫、商、角、徵、羽,由这五个音级分别作为主音就可以构成最基本的五个传统调式,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如果添加任何一个偏音,比如清角、变徵、变宫、闰,就可以构成六声调式,而如果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添加两个偏音,那么就构成七声调式,最基础的七声调式分三大类,一共十五种基本调式,这三大类分别是添加变徵、变宫的雅乐音阶,添加清角、变宫的清乐音阶,以及添加清角、闰的燕乐音阶。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调式音阶非常的繁多复杂。中国风流行歌曲在众多的传统调式音阶中,去繁存精,大部分都采用五声调式来进行旋律的写作,自然而然,音乐中就充满了古色古香的韵味。

其次,在编曲配器上,论文格式中国风流行歌曲揉合了很多的中国传统乐器音色来作为情感表达、彰显风格的重要手段。如果站在解构的立场上,换句话就可以说,这是对中国传统音乐音色体系的解构,之后与当代电子、电声乐器音色相结合而重新构建了中国风流行歌曲的编配体系。

中国传统音乐的音色体系自古以来就有一些比较科学的分类,在西周时期,依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八类,也称“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在各个不同的发展历史时期,音乐的表演与演奏都有各自不同的音色体系,比如先秦时期的钟鼓之乐,就是以编钟与建鼓为主要乐器,辅以编磬、笙、排箫、瑟等乐器的大型管弦乐队;再如唐代大曲中使用的清乐乐队主要由编钟、编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等十多种乐器组成,丝竹、打击、吹管乐器成为该乐队编制的主要乐器;再如元杂剧使用的伴奏乐队,以笛、鼓、板为主,有时也加笙、琵琶、三弦、锣等乐器;等等。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种类的音乐都均有其相对应的乐器编制,中国风流行歌曲并不是要承袭这些传统乐队编制体系,而是选取最具古韵代表性的乐器,比如《青花瓷》中使用的古筝、竹笛,《千里之外》中使用的钟、古筝、二胡等,与现代流行的电子、电声乐器相结合,重构了中国风的音色使用体系。

当然,传统音色的使用并不完全籍由演奏人员实施演奏,中国风歌曲中使用的传统乐器音色有很大部分直接用的是该乐器的采样音色,比如《霍元甲》《忍者》《七里香》中使用的笛子,《龙拳》中使用的古筝、琵琶等等,这些音色的制作,首先解构该传统乐器的单音弹奏,进而分解该乐器的演奏力度,再拆开各种演奏法,在此基础上进行采样,然后在采样器中进行重构并合成该音色,这也是具有非常典型意义的解构主义。

最后,在有些中国风歌曲里,会直接截取传统音乐中的某些旋律元素用于歌曲的前奏或间奏中,有的甚至直接在主旋律中与其它乐句进行融合,创作出极富古典韵味的音乐旋律。比如周杰伦的歌曲《双刀》《黄金甲》在前奏中引用了两首中国传统民歌的片段,而李玉刚演唱的歌曲《新贵妃醉酒》则是将传统京剧的元素融入到旋律当中。这些都是中国风流行歌曲直接汲取中国传统音乐养分的典型例子。

三、解构传统审美意象,传递当代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的文化,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传统和文化的分支与组成,其结构的核心是“同中求异”,不论是句式结构、主题材料的发展变化,还是节奏的变化处理、曲式安排,都是在统一性的原则下追求些微的差异性。在音乐的审美上,讲究朦胧含蓄的意境美,强调作品的气韵生动、传神风骨,注重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统一、即天人合一,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圆满,并追求艺术表现中情感与伦理道德的渗透与融合,推崇艺术表现手法的蕴蓄婉曲、动静相成、虚实相生,喜好艺术形态简约质朴、协调适度,以中庸平和为最高审美理想。

流行歌曲作为俗文化的一种,通俗易懂、便于传唱是其标志性的文化特点,而饱含艺术蕴味与深远意象则不可避免的成为缺憾,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在描绘理想的歌曲创作时憧憬“让艺术歌曲通俗化,让通俗歌曲艺术化”,中国风流行歌曲可以说正在践行着这一理想。它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解构,分解传统艺术审美趣味,攫取典型意象,融合现代俗文化的元素,从而重构出当今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并传递着当代的人文精神,在制造流行的趋势上提升了流行文化的艺术品位。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主题、内容上,中国风流行歌曲破解传统音乐朦胧含蓄的形象,籍由更细化、并兼具视听色彩的具象,来塑造新时代的人物情感。比如有崇尚武学、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双截棍》《龙拳》《霍元甲》《曹操》《盖世英雄》《十八般武艺》等,有如山水素描般唯美意境的《青花瓷》《发如雪》《兰亭序》《东风破》等,有娓娓道来、细说故事般的《娘子》《斗牛》《爷爷泡的茶》《半岛铁盒》《最后的战役》等。

在单个歌曲中,也会具有多重典型的传统音乐意象,比如《东风破》中歌词写到“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入木三分的刻画了离愁别恨和寻旧感怀两种典型的艺术意象。

其次,突破传统音乐中的结构核心原则,敢于求异,勇于对比。在速度较快的歌曲中,段落的对比、音色的对比、织体的对比、力度的对比,无不体现异中求同,比如《半兽人》等;而在速度偏慢、比较抒情的歌曲中,音区的对比、织体的薄厚、音型的构成,又无不体现出传统音乐同中求异的特征,比如《台》等。

篇5

对传统文化、美德,我们可从三个层次来认识。

一是“道理”层次。儒释道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其与中华民族的契合点究竟何在?比如,“孝”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其道理何在?教师要先有透彻的认识,以便能从“道理”层面给学生讲明传统美德的意义和价值,如父母生我养我很辛苦,我应该以孝心相报;又如“礼”,“不学礼无以立”,是讲道理,礼仪、礼貌、礼节的要求则是道理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体现。

二是“规范”层次。这是“道理”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落实的制度与规则方面的体现。制度与规则的特点是明确规定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如“慎终追远”是道理,“供奉祖先”就是制度和规则;又如,“礼”是道理,“三纲五常”就是规范。尊师敬师是道理,遇到老师行礼就是规范。

三是“仪式”层次,这是“规范”变成每个人的具体行为的有形环节。人们认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美德,首先就从形式与行为中来感受。如家中最高长辈没落座,大家就不能动筷子;又如,鞠躬要先“双脚并立站稳,双手紧贴裤线,上身前倾75度,保持两秒”,都是“礼”的道理在形式或仪式方面的表现,严格照着做,就是规范行为要求,养成习惯就是践行了“道理”。

文化与美德要通过形式和行为来体验和实现,要通过制度和规范来固化和评判,要通过明理来入心,从而得以继承和弘扬。

今天,有些人常把明明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视为腐朽,绝大多数情况是因为把文化和美德的道理与具体的形式和行为混同了。比如,经典本来是优秀文化的代表,读经典就是弘扬文化。但当人们看到读经典还被要求穿汉服时,就会觉得“读经典”未免太过时、陈旧、落伍,与今天的社会毫不相干了,不过只是一种表演而已。在这里,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所读“经典”是否过时、陈旧、落伍,而在于经典被“读”的“仪式”确实过时、陈旧、落伍了。

因此,对传统美德我们要汲取其精华,创新其形式。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的今天,究竟应当如何在现代与传统的交互过程中把握其立场和理念?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究竟需要做什么?应该怎样做?

在今天,必须以世界眼光、全球视角和现代化理念来看待传统问题。好的东西,如孝悌、节俭等,我们不仅要继承,还要向世界宣扬,通过我们的榜样传播全球。

在中小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特别需要研究的问题有:首先,哪些“道理”应该被提炼出来经课程化加工变为教育内容?其次,哪些旧有的“规范”需要被改造为符合当今社会形态的新型规则?哪些规范是多余而需要剔除的?哪些规范是残缺而需要完善的?第三,哪些陈腐的“仪式”需要被彻底放弃,代之以全新的现代仪式?仪式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什么样的仪式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庄严肃穆,又不至于让学生感觉太过虚幻?

仪式和行为是学校可尽情发挥的层面。每所学校的独特文化,往往都是在这个层面反映出来的。从道理层面看,所有学校都是一样的;从制度和规范层面看,部分学校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从形式和行为层面看,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并且都应该拥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每所学校都可以并且应该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创造自己独特的稳固仪式、独特的行为要求、独特的文化氛围。

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在社会快速现代化的今天,尤其需要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因为这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