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39: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银行卡产业作为现代金融业一个重要产业平台,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银行卡的快速发展,银行卡业务已成为金融业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消费增长,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实现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银行卡业务以其巨大的市场空间、诱人的利润空间和对分支机构依赖程度低等特性势必使银行卡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卡产业在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为全面了解永善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着力解决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效提升银行卡产业竞争力,推动银行卡产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现就我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浅谈几点看法。
一、 Xx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
xx县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总面积xxx平方千米,海拔xxx米,距xx市xxx公里。距昆明(省会)xxx公里。全县辖十五个乡(镇)、xxx个行政村、xxx个村民小组。常年居住汉、回、彝、苗等xx个民族。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xxxx人,其中农业人口xxxx人,农村实有劳动力xxx万人。目前有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水电站,距离县城三公里。
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辖内营业网点xx个,遍布城乡。截至201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xxx亿元,各项贷款余额xxx亿元,实现营业收入xxx亿元。累计发卡xxx张,累计新开卡xxx张。安装ATM机xxx台,发展POS特约商户xxx户,安装 POS机xxx台。我社营业网点点多面广,并随着近年来深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不断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及监督体系,金融电子化迅速发展,资金运行平稳,资产质量逐年提高,为开展银行卡营销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发展银行卡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xx县城有工行、建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信用社五家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从目前xx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市场发展的现状看,产业化程度低、用卡率低、受理市场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xx农村信用社目前发展金碧卡,主要是通过工资、农民工外出打工开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惠农卡)等方式发出,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加之刷卡消费宣传力度不够及县级乡镇刷卡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卡人的积极性,发卡率不高。同时,也有的网点只是为了完成发卡任务,没有认真挖掘市场潜力,银行卡宣传力度不到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卡量不大,用卡率低,持卡消费不积极。xx县农村信用社所发出金碧卡近半数以上的持卡人处于被动用卡状态,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特别是乡镇一级信用社,有的为完成发卡任务,对农户大量发行金碧卡,农户觉得记密码麻烦,不如用存折直观,因此“睡眠卡、半睡眠卡”大量存在。
2、受理市场发展缓慢,特约商户数量少且发展的商户大多为个体工商户,持卡人用卡消费意识不强。据调查有80%的消费者愿意使用现金消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持卡人的用卡率。
3、受理环境建设滞后。受经济条件影响ATM机数量较少,乡镇镇信用社还没有被覆盖,多数客户的银行卡在外出时才使用。
4、银行卡功能单一。银行卡多以存取款作为业务重点,结果是银行卡仅仅是作为一张“电子存折”在使用,卡的内涵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只是一行一卡,一张卡不能处理所有的缴费业务,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
5、特约商户手续费较高,使商户望而却步。目前商业流通领域已进入微利时代,商户要按交易金额交手续费,安装POS积极性不高。一些特约商户虽然安装了POS机具,但却将其放在不起眼处,且收银员嫌操作手续麻烦,除顾客要求刷卡外,一般收银员不愿主动提醒顾客刷卡消费,特约商户积极性不高。
6、银行卡知识宣传不到位。首先是客户对如何正确使用银行卡知道不多,有些持卡人认为银行卡只能到ATM机取款,却不知道还可以刷卡消费等等。其次,许多商户不清楚如何申请安装POS机具及安装费用,主动申请安装的少。加之县域小,大型点的商户都已安装POS机。
7、银行卡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银行卡业务自身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银行卡业务人员既要懂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又要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信用社银行卡专业人员明显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一些业务员甚至不知道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如何分配。
8、银行卡犯罪层出不穷,持卡人的用卡安全感有待提高。
四、加快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建议。
1、积极开展银行卡知识宣传。要大力宣传银行卡联网通用的作用,要采取挂图、张贴画、板报、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特别是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银行卡的社会影响力,在特约商户的受理点要张贴醒目的标志和公开投诉电话,以利于及时处理交易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宣传鼓励刷卡消费的措施,明确并宣传刷卡消费不收费。此外,还要广泛宣传安全用卡知识,提高持卡人对银行卡犯罪的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对策;青海湟源
1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优势产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较低
湟源县大多数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并伴之劳务输出,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有部分群众积极发展各式农业产业,成效显著,如苗木种植、养殖业等。但其间产业的发展,多为农民自发盲目的自主型农业,缺乏集约型管理和规模化经营,优势产业不明显[1-2]。
1.2传统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在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个体经营性较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人没有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普遍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为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务之急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目前有些农业机械不适合小块土地的耕种,需要改良。应鼓励工厂生产适宜不同地块类型的机械,并扶持农民购买,对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
2.2加大宣传力度,妥善开展流转工作
基层干部要从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并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应通过以下2方面来实现:第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对流转的认识度和知晓度不充分的现象,应在思想上做好群众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3-4]。
2.3进一步维护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维护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会浪费大量资源,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维护。
2.4强化统筹理念,加快整合各类资源
一是整合资金资源。实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二是整合部门资源。整合分散在计划、财政、农业、农发、扶贫、科技等部门的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部门资源,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加快电子农务服务站建设,鼓励支持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公司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每村每户在2010年底至少有1个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
2.5强化规划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特色产业
在规划编制上,根据湟源县区域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规划到乡镇、到村组,明确每个乡镇的产业发展重点。按照“稳粮、兴牧”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地膜马铃薯种植,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积极实施奶牛基地建设、饲草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企业招引、奶畜配套产业建设四大工程,建立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测、技术推广四大体系[5]。
2.6强化工业理念,加快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
迅速组建龙头企业,坚持把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招商引资、县传统企业的挖潜改造、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以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目前湟源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拥有会员8 000人,涉及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等领域。针对不同产业建设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有以下几种组建方式:一是由农村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由农村能人牵头,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三是由村委会牵头,吸纳该村或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四是由农牧部门牵头,依托其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户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五是由供销社牵头,联合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可提高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3参考文献
[1] 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2] 张宇松.略论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5-8.
[3] 柯瑜.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方向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90.
关键词 特色农业产业;问题;对策;河南鲁山
中图分类号 F32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11-01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伏牛山的东麓,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七山一水二分田”是该县地形的生动写照。近些年,鲁山县委根据其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致富产业,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由于是新生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该产业高效快速发展。2012年,对全县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
鲁山县虽然也对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一些规划,但是缺乏全县一盘棋的全面规划,发展具有盲目性,部分规划缺乏科学性,未依据气候、土壤、技术条件、市场等要素通盘考虑,存在着隐形后患。
1.2 特色农业产业类别多
全县有林果、食用菌、中药材、蔬菜、茶叶、畜牧业等农业特色产业类别达到80多个,小类别特色产业有600多个,难以形成大的规模,不利于产业化经营。
1.3 未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
在鲁山县的赵村乡、磙子营乡发展茶叶产业逾53.33 hm2,引进的品种为福建省品种,因该品种适应气候为春秋湿润天气,而鲁山县春季多干旱大风,很难生产出高质量茶叶;在库区乡发展蓝莓基地逾33.33 hm2,蓝莓适应偏酸性土壤,而该基地位于水库上游,土壤呈偏碱性,蓝莓生长较弱,难以形成花芽,产量和品质均不好[1-2]。
1.4 专业服务组织不健全
虽然各个特色产业建立了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但是建立专业服务组织的目的仅仅是争取上面扶持政策,机构不健全,制度同一化,未根据自己实际制订出可行性制度,难以达到提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销售与加工的一系列化服务。
1.5 资金、技术缺乏
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山区贫困县,鲁山县缺乏大规模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资金,山区交通闭塞,信息闭塞,技术低下,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1.6 群众的小农传统意识不利于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发展
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虽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更加固了农民的小农意识,尽管他们自己小规模经营效益低下,但是当有人来搞规模化的特色农业时,他们却把自己的土地看成了“金疙瘩”,不愿意流转土地,致使特色产业难以形成较大规模。习惯性的传统意识使农民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更不愿意接受技术培训,增加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难度[3-4]。
1.7 销售渠道不畅,缺乏产后加工企业
没有专门的销售人员,不能够根据市场来发展特色产业;缺乏产后加工增值链条,生产出的农产品经常出现价低甚至滞销现象,效益难以大幅度提高。
1.8 缺乏农业保险
特色农业保险的缺乏,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下,给特色农业产业带来了较大损失。
2 发展对策
以上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鲁山县特色农业产业的科学发展,政府应加以引导,提供优惠的政策;农户应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的科技、信息、市场素质;专业合作组织应该科学建立,发挥应有作用。
2.1 政府应提供好服务
政府应提供好服务,解决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一些全局的、重大的问题。一是统一规划。作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单靠农民是无法实现的。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因地制宜,依据市场,聘请专家,系统科学地制定全县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尽量避免发展的一时性、冲动性和盲目性。二是出台优惠政策。政府针对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对土地流转、资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出台优惠政策,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农户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对产品做好推介销售工作。三是做好特色农业产业的投保。政府应该加大宣传,积极引导,对特色农业投保给予资金支持,使特色农业真正处于保险行业,以解除农户发展的后顾之忧。
2.2 建立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完善专业合作服务体系。根据特色农产业特点,建立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制度,充实功能,从产前、产中到产后提供系列性全方位服务。二是建立信息、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各特色农业产业组织应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站,及时收集信息,产品信息;推动示范推广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的大面积推广体系。三是建立农户培训服务体系。完善远程教育体系,定期向农民提供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四是建立销售、加工服务体系。组建专门的销售队伍,建设产品贮藏、加工设施,保证生产的产品能够增值,提高种植户的效益。
2.3 培养新型农民
一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农民应该改变传统低效的种植习惯,解放思想,放弃一家一户小规模低效益经营,自觉流转土地,实现一定规模经营,实现自己从农户到社员的转化,以规模增加自己收入。二是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农户要自觉接受新信息、新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管理、经营的素质,把自己培养成新型农民,以科技增加自身的技术、收入。三是做好产后增值工作。不仅要学习栽培管理技术,还要学习贮存、加工技术,勇闯市场,以拉长链条、增加收入。四是拓宽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不要局限于农业范围,要在做好特色农业产业同时,积极向观光农业发展,实现赏花、采摘、休闲、食宿一体化服务,以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收入。
3 参考文献
[1] 王龙锋,张良成,张瑞卿.江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8-51.
[2] 谷树忠,杜杰.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问题与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0(10):4-9.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贵州榕江
十一五期间,榕江县依托农业资源,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大县”的目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1]。把蔬菜、脐橙、锡利贡米、小香鸡、笋竹等作为全县农业产业加以科学规划,着力重点培育,形成支柱产业,初步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并积极稳步推进,使该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2]。目前榕江县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增产增收难已成为制约该县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榕江县仍存在着各种不利因素和问题,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正确认识和深入分析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制定措施,切实解决诸多制约因素,成为榕江县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蔬菜产业
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6 886.67 hm2,产量9.7万t,总产值2.2亿元,其中以早熟为主的反季节蔬菜1 293.33 hm2,产量3.167万t,产值5 320万元,主要分布在古州、忠诚等沿河乡镇。在巩固、扩大、提升古州、忠诚等河谷区乡镇为主的各类蔬菜基地的同时,以北部乡镇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规模生产化也开始起步。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蔬菜种植业收入达729元,纯收入达397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3%,蔬菜产业收入比重在逐年提高。
1.2果品产业
榕江是贵州十大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74.7%,沿江低热河谷地区光热水土条件优越,自然生态完好,是优质脐橙的最适生态区之一。国家农业部将榕江确定为优质柑橘商品生产基地县,国家林业局授予榕江标准化优质脐橙生产示范县。“五榕”牌脐橙先后获得了“贵州省优质农产品”、“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及产品认证”、“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银奖”、“贵州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金奖”等称号。
2009年全县已建成以纽荷尔脐橙为主导拳头产品的优质果品产业基地4 200 hm2,总产量1.3万t,产值3 500万元。其中“五榕”牌脐橙基地2 800 hm2,66.67 hm2以上的规模基地8个,6.67 hm2以上规模基地60个,覆盖全县11个乡镇6 000余户2.4万余人,解决8 000余名劳动力。2009年全县脐橙总产量8 000 t,总产值2 200万元。果品产业以榕江县优质脐橙开发总公司为龙头企业,进一步培育果品产业合作社(协会),推动果品产业化进程。
1.3特色优质稻米产业
榕江县“锡利”牌贡米已先后获得了“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贵州省优质农产品”、“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黔东南州农产品金奖”、“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为主的特色优质稻米产业基地种植面积达7 533.33 hm2,总产量5.3万t,总产值2亿元。其中锡利贡米种植面积1 533.33 hm2,总产量1万t,总产值5 200万元。收购和加工锡利贡米500 t,企业生产加工锡利贡米产值达210万元。产品供不应求,每年能为广州市场承接200 t产品订单。特色优质稻米产业以榕江县盛泰农产品开发公司为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运作方式。
1.4小香鸡产业
榕江小香鸡是贵州省特有的地方优良品种。以榕江山农发展有限公司为小香鸡产业龙头企业开发,经过多年的发展,小香鸡产业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小香鸡原种场,种群从原有的100多套发展到3 000多套。2009年出笼达20余万只,产值660万元,其中千只以上规模120余户,建立了车江断颈龙水库和忠诚镇果树场标准化示范养殖小区。小香鸡获有机产品认证证书,为小香鸡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和品牌化经营及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5笋竹产业
榕江县竹林栽培历史悠久,野生竹林分布广泛,竹种也十分丰富,竹林在全县19个乡镇均有分布,竹种以楠竹为主。2009年全县笋竹面积已达2 733.33 hm2,其中楠竹林2 400 hm2,杂竹333.33 hm2。人工营造的笋竹两用基地1666.67 hm2,占整个笋竹面积的61%。目前榕江县尚无笋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主要以经纪人收购鲜笋外销。2009年笋竹总产值达6 600万元,笋竹农户收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存在的问题
2.1交通不便
榕江属典型的农业山区,“地无三日平”的现实给交通建设带来了极大难度。当前,榕江县主要出口通道和境内乡村公路存在路险、坡陡、弯大等问题,道路崎岖狭窄,常滑坡塌方,且距省府贵阳367 km,距州府凯里173 km,距广西桂林市345 km,距湖南靖州170 km,行车艰难,事故多发,道路不畅,交通闭塞,严重影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导致产品成本较高。由于受这一交通“瓶颈”制约,没有快捷、通达、便畅的交通条件,且远离大城市,农产品销售市场半径小,市场空间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化大生产。如榕江县蔬菜产业建设,从示范数百亩早菜到1998年开始规模化产业建设,当年种植逾400 hm2畅销周边市场,价格好,种菜收入高,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和种植早菜热情空前高涨。2000年早菜种植规模迅速发展突破666.67 hm2,由于早菜上市期集中,受交通条件限制不能远距离运输,县内及周边市场接近饱和,当年大量集中上市时销售价格猛跌,造成产品积压腐烂,经济损失大,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榕江县是贵州省少、边、穷地区,县级财政困难,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限,远远跟不上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下降,已经成为制约着榕江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如榕江县2008年1—2月遭受历史罕见的雪凝灾害和2009—2010年发生秋冬连春的特大干旱,使全县种养殖业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全县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2.3农民从业人口素质较低
榕江县有16个乡镇处在“两山”贫困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地,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交通、信息闭塞,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科学、法律常识,科技素质不高,稍微有点文化的青年农民长期外出打工,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儿童,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难度较大,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进入市场能力受限,仍然处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状态,规模化生产能力弱,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4农业龙头企业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培植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经营机制灵活的龙头企业,并通过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领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从榕江目前的发展现状看,尚无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只有 5家,且企业规模较小,档次较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加上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企业对基地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差。就现有龙头企业加工生产情况来看,加工产品方式以粗加工为主,没有进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如脐橙果品加工只进行选果、洗果、分级、打蜡、包装等简单粗加工,蔬菜加工只进行分级、冷藏保鲜、包装等粗加工,则农产品转化增值率低,影响了榕江县农业产业化整体效益的提升。
2.5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发育不健全
一是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产品营销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传播受阻,深加工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够,整体辐射带动力不强,产业链短,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要求和大范围带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大量的农产品外销靠一批农民经纪人,这是榕江县农产品进入周边市场销售的主力军,在榕江县产业化建设初期、农产品规模较小的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自发的、松散的、无序的农民合作组织初级形式,难以担负起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重任。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规范、有效、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全县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不到总农户的20%,即只有不到1/5的农户参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其覆盖面太小。龙头企业与农户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不能获得龙头企业加工增值的好处,导致生产、加工、销售出现脱节。三是农业经营组织机制脆弱。一些企业和农民诚信意识差,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难以保障,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如盛泰农产品开发公司2009年与1 890户农户签订了1 890份锡利贡米收购订单,订购量达1万t,而农民按订单交售的数量只有5 000 t,履约率仅50%。
2.6农业产业基地少
龙头企业普遍缺少紧密型的生产基地,企业一旦扩大生产规模,原材料生产保证不了企业扩大生产的需要;生产基地比较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基础设施配套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跟不上,产品优势和特色不突出;少数龙头企业经营观念不正确,忽视“第一车间”的建设,一些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产品生产发展“坐失良机”,规模效益没有达到早应有的水平。
2.7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较少
毋庸置疑,种养殖业产品效益比较低,必须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搞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才能实现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因此,产业培育和产业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农业是一个相对弱势的产业,必须注入必要的资金扶持农业产业,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榕江县是贫困县,地方财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资金对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培育和建设,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2.8土地集中流转难度大,成本增加
目前,土地流转现象是自愿、分散、无序、小规模的租赁、倒包或返包等状况,农民大规模、大面积的集中连片土地流转或农民以土地入股进行集中开发,建设优势主导产业示范基地的难度大,产业大户少,规模效应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非农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导致农业用地的持续减少,较高的土地成本和紧张的农业用地使榕江县农业产业经营的土地成本逐渐提高,致使同类农产品市场上价格优势较其他地区相比而逐年丧失。
3发展对策
3.1组建产业实施队伍,强化推进产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榕江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四个一”的工作机制,即一个产业有一个规划、有一套人马和一套保障政策。对重点调整和近期规划实施的主导产业,要成立产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四大班子领导任组长,相关业务部门和乡镇为成员,明确责任,联席会议调度,合力实施产业建设[2]。
3.2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强化产业基地投入
农业是弱势产业,效益较低,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脆弱,要发展现代农业,创办产业示范基地,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必须进行必要的保障性资金投入。在农业产
(下转第392页)
(上接第374页)
业企业自身投入的基础上,整合榕江县财政支农资金、涉农部门项目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基地,配套排灌沟渠、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基地的早日建成投产。
3.3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强化产业引领作用
实践证明,榕江农业产业发展亟需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精深加工和产品外销,以拉动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带动农民增收,也必须要形成全县上下特别是四大班子的共识。为此,要进一步着力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已分别引进丰源公司、山农公司开发蔬菜、小香鸡,培育盛泰公司、县脐橙公司、盛源公司等开发特色优质稻米、果品、山野系列农特产品等,每个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企业兴旺,产业繁荣,取得明显效果。
3.4着力产业合作社建设,强化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
市场经济的建立,给以下分散、规模小的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带来的是高风险,增加了进入市场的成本,“小生产与大市场”、“卖难”的矛盾突出,农民增收困难。榕江县一方面着力产业合作社(协会)的建设和农民经纪人培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对农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宣传及报道[3-4],全方位提高榕江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为从终端拉动榕江县农产品的销售拓展更宽更广的空间。
4参考文献
[1] 赵东龙.临沂市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设想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7):218-220.
[2] 地方政府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J].综合经济导刊,2000(5):33-34.
一、永川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永川耕地面积101.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87.9万亩。现有农业人口75万人,农村劳动力42万人。是传统农业大区,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产粮大县、生猪外调大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区”,重庆市最大的“早熟梨”、“晚熟龙眼”、“食用菌”生产基地,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重庆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县之一。有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圣水湖、黄瓜山、八角寺)。 “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认证100个,“永川秀芽”、“黄瓜山梨”、“永川莲藕”、“永川豆豉”等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认证的农产品品牌7个。茶叶产业,全区现有茶园面积达6.2万亩,茶树无性系良种化率达43.5%,茶叶年产量4400吨,年产值2.2亿元。水果产业:全区现有水果总面积21万亩,年总产量14万吨,年总产值4.2亿元,其中名优水果面积8万亩,年总产量7万吨,产值2.6亿元。粮油产业:全区粮食播栽总面积104.07万亩、粮食总产50.26万吨,基本建成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全区50亩以上规模种粮大户达到139户、规模种粮面积2.37万亩。水产产业:全区现有各类宜渔水面(含稻田养鱼)308305亩,已养鱼水面187245亩,30亩以上规模化养殖大户(不含稻田养鱼)626户,养殖面积42465亩。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完善。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为了保障园区今后能够平稳快速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此外,服务功能的完善也将是园区发展的助力之一,但部分园区只看到眼前利益,放弃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园区服务功能的完善,使得园区发展根基不稳,为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此同时,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甚至包括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足。在基层虽有各种协会,近年来又成立了100余个专业合作社,也有数量不少的龙头企业,但其作用发挥不足。
(三)由于受资金政策等因素制约,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还需加快步伐。与渝西地区其他区相比较来看,我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还需加大。如用电、用地、用水等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地方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扶持、金融服务等措施难以到位,企业负担过重。
(四)发展不平衡,休闲农业档次低。近年来,我区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各镇街因地制宜地发展“一镇一品”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就,镇街特色农业纷纷崛起。但我区发展极不平衡,地理条件较好的东南部发展较快,龙头企业也多(如朱沱、松??),而地理条件较差的西北部,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整体发展效应。
三、几点思考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园区的建设初期抓起,它是园区发展的物质根基,各园区应充分重视其基础作用,务必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与管理,为园区今后的发展夯实根基;同时,园区应该具备齐全的服务设施,可为园区内工作人员提供完善的服务,为其解决工作中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园区的建设当中来。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三)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一是发放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贷款。制定统一的产业化贷款贴息标准,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参与产业化贷款的发放,给与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加大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力度。制定小额信贷相关法律和法规,确立民间专业小额信贷机构的金融机构地位,逐步建立由商业银行以外的专业小额信贷机构为主的小额信贷发放体系。
【关键词】清远市;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研究“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形式,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措施,以应对经济全球化,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清远市,虽然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管理水平不高,专业化和区域生产不够明显[1]。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深入分析清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研究对策,成为清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1.农业产业化概述
1.1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已成为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型学科。目前,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还没有规范统一的认识,在学术界存在着较为激烈的争论。现将各种论述归纳如下:
第一种论述: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业一体化。即: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导向是市场,基础为广大农户,依据为加工企业,手段为科技服务,把农业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如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通过联结各个环节,使它们成为一个的产业体系,最后实现农工贸一体化地经营。
第二种论述: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业系列化。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根据专业市场带领农业龙头企业,而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基地,最后基地联接农户的形式,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制,对农业产业系列化的主要产业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以及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生产经营体系。
第三种论述:农业产业化就是依靠龙头企业建设起来,或者以区域性经济组织为依托建设。它一个是综合性产业集团,三大产业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形成科技和教育、农工贸一体化、企业化经营管理的经济共同体。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可以总结为在保障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稳定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围绕本地重点产品,实现该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经营,实现管理企业化、经营市场化、产业区域化、服务社会化的目的,从而使农业走上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2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农业产业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心得经营体制,有如下基本特征:产业一体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业化、布局区域化、管理企业化。产业一体化是关键,生产专业化是基础,产品商业化是前提,布局区域化是条件,服务社会化是重要特征,管理企业化是成熟标志[2]。
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是增加产业,减少消耗;农业的自我积累能力提高;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清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2.1清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就
2.1.1壮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清远市建立完善了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按企业要求进行生产,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原料来源,农民有稳定经济收入。2009年末,全市有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89个,包括国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2个、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个、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8个,比2008年增加14个,其中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8个。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占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的76.1%。
2.1.2建成相对稳定的产业基地
清远市继续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两大调整”战略和“一乡一品”活动,围绕“特色+绿色”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生产规模不断扩张,种植、养殖和加工基地保持健康发展趋势,建成了相对稳定的产业基地。到2009年底,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建立各种农产品生产基地560个,比2008年增加39个,涉及种植面积58.2万亩,养畜量156万头,养禽量3362万只。
2.1.3创建前景看好的知名品牌
清远市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打响品牌,创优名牌,对品牌、名牌企业给予奖励,优先安排项目扶持资金,进一步深化农业品牌创建工作。至今年6月止,累计全市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基地167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221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产品1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0个;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4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28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将于今年起启动;拥有广东省著名商标10件,广东省名牌产品13个。
2.1.4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
清远市积极推进“一村一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引导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形成合作社引领农户抱团拓展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去年完成新增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37个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90个,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338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27个)。
2.1.5农村居民储蓄创历史新高
2009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国家增加了四项补贴,提高了粮食的最低收购价,实施了汽车、家电等下乡补贴政策,加大了农村水、电、路、气、房的建设。2009年清远市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509元,增长12.7%,增幅高于全国水平(8.2%)4.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水平(7.9%)4.8个百分点,继2008年以来又一次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此外,近三年,农村居民储蓄余额增速创历史新高。2009年末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6.6亿元,增长13.7%。其中,城镇居民储蓄余额314.0亿元,增长11.7%;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2.6亿元,增长17.4%。
2.2清远市农业产业化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主要问题;规模经营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12-0046-02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内容,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粗具规模,各地成立了相当多具有较大知名度的龙头企业,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落后地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许多乡镇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完成了由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但由于中国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对农业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以及深度的扩展。例如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等发展滞后,土地经营权的平均分配制度和生产要素市场化机制的缺乏,使农业生产只能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长期凝固化,形成了农业生产中每个农户分散式的小规模经营。农民的市场意识差,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也较低,导致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规模小,竞争力弱。
2 市场发育不成熟,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一是农民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产品的交易方式,多呈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使他们在市场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难以抗衡社会上各利益集团对农民权益的侵蚀。同时,在宏观上缺乏代表其利益参与市场和自我保护的市场主体,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二是市场建设和市场运行中的部门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等情况比较严重;市场秩序尚不规范。掺杂使假、欺行霸市、虚假广告时有发生,干扰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调节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农民等之间关系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市场监督管理政出多门,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3 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不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是决定产业化经营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有的企业在产品难以销售时拒收农产品或压价收购农产品,忽视农民利益;有的农户在农产品促销时不按合同约定卖给企业等。目前在企业与农户的购销关系中,很多都是口头约定或君子协议,真正签订协议订单的只有43%,而且违约现象时有发生。
4 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目前,我国土地经营大都停留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分包”这一层次上,这种分散种植的格局和分散的农户利益,与产业化经营的规模经济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很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分散的小农户无法和发达国家现代化、产业化和一体化的农业组织进行竞争。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开拓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小城镇建设以及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龙头企业应该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增强市场观念,全面融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把市场放在首位,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目前,农产品质量问题更重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已成为决定市场营销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在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上,龙头企业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形式的基础上,提高企业营销的效率。
2 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龙头企业要在提高质量和科技进步方面走在前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率先执行国家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主动把质量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管理,尽快推行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志,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
3 要抓好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工作。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这是提高企业市场开拓能力的关键。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或企业集团。要加快技术推广步伐,围绕主导产品,广泛采用先进技术,通过多种形式,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和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宣传。
4 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市场空间。当今的世界是名牌的世界,当今的市场是名牌的市场,龙头企业生命力的强弱,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高低最终有赖于商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市场的裁决。因此。龙头企业要大力调整产业化结构,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争创名牌、发展名牌,增强自我品牌保护意识,发挥名牌效应,去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与农民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客观基础。无论哪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机制,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人股方式,实行股份制、股份合同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充分利用利益机制互动的组织载体――行业协会,积极支持农民行业协会的发展,通过架设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的桥梁,发展和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要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产品时可以确定
最低保护价。
(三)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规模效益
没有土地规模经营,就没有高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市场化取向改革的继续和延伸必须要求引入新的市场关系。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尤其重要,这就需要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进行有效的改革。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多年来,农户经营的田块除地理位置和地貌形状不同外,村域内土地生产力状况基本相同,差异很小,同时,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进城,故可依据农民的意愿,通过村民委员会协调,重新调整责任田,使农户承包的土地集中在一起,形成规模,这样既有利于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也有利于种植结构的调整,更有利于标准化生产。可采用反租倒包和股份制的形式组织股份制农业开发公司,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具体操作办法:一是把所承包的责任田分为基本“口粮田”和“经济发展田”反租回来,按规模化形式倒包给懂科技有经营头脑的劳动者。二是村委会把“经济发展田”集中起来,组成股份制农业开发公司,公司由有技术、有经营能力、有一定资本的人牵头。按股份制企业组织法让农民把自己的“经济发展田”按面积入股,同时也可在股份制公司从事劳务。这样入股的那份土地可以取得利润分红,而且,参股的农民通过在股份公司从事劳务还可挣得一份工资。公司有规模化的土地,按照市场需求从事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养殖以及特种经济活动,通过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生产经营,以面对大市场和人世后的国际竞争,最终实现农户、公司双赢。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通过培育和完善科技成果市场,组织产业化经营主体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联系;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或电视等现代化媒体向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展示和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
[关键词] 旱作 农业 发展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S-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063-01
山东省泗水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常年处于干旱以及半干旱状态,民间有着“十年九旱”的说法,旱作节水农业是泗水县农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们农技推广过程中,对泗水县旱作节水农业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泗水县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对策。
1 泗水县旱作节水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泗水县全年降水量为727.4毫米,季节分配不均匀。全年降雨量中夏季占65.3%、冬季3.7%、春季13.8%、秋季17.4%。径流系数0.48,年径流量245.6万方,降水利用率较低。平均蒸发量为每年年20000多毫米,是常年降水量的2.8倍。除了每年的7月份蒸发量和降水数量比较接近意外,其余每月的降水量大都小于蒸发数量,特别是春季,降水量和蒸发量差别最大,降水量比蒸发量低近600mm。所以,每年发生春季干旱的可能最大。
1.2 县内耕地严重的水土流失。泗水县境内丘陵山地较多,河流山川纵横交错,境内耕地大多是顺坡地、山坡梯田、土壤耕作层较薄,耕作层厚度大多数在40cm左右,地力不高,土壤质地较粗,保肥保水性能比较差,有机质含量低,速效养分少,地块散布,有严重的水土流失,约 8.8万公顷土壤收到侵蚀,侵蚀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80%以上。
1.3 欠缺水Y源。泗水县内水资源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地下水和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储量为1.2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是泗水县的主要水源,根据有关资料表明:泗水县地表水资源总量为3.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为580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是缺水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1.4 农业用水越来越紧张,超量开采严重,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多年以来,人为活动的不科学不合理,又进一步加剧了本县生态环境的恶化,致使水土流失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地下水超量开采严重,又致使泗水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农业旱灾频繁发生,甚至水井干涸,河流断流,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灌溉用水的水位逐年下降,正常年份可供水量基本上能够满足现状用水需求,到了干旱年份就难以满足用水需求。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加重,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1.5 农业用水利用率较低,旱作节水农业的增产潜力较大。一是农田灌溉用水利用率较低。正常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不足0.5,有的甚至只有0.3,严重低于节水规范要求的0.68。二是自然降水利用率较低。受旱作节水技术推广普及率、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降水的利用率只有35%上下,没有充分发挥降水利用空间。三是灌溉水定额过高。一方面水资源短缺严重,可是另一方面又存在严重浪费农业用水的现象。有些水浇地仍然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农业管理粗放,土地不平整,灌溉定额过高,有的每亩高达1000立方米以上,大大超出全国平均毛灌溉定额每亩662立方米的水平,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
2 泗水县旱作节水农业今后的发展建议
按照《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的思路和布局要求,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通过现代田间水利工程建设、推广使用现代旱作节水技术和进一步建立健全旱作节水体制制度等措施,进一步提高节水灌溉能力。
2.1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协调农业发展。通过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规范农业栽培技术,使农作物的“土、肥、水、管、密、保、工”达到合理的最佳配置。也就是通过深耕、改良土壤、和合理的种植规划规划 ,合理施肥,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培育和推广良种,合理密植,科学的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使旱作节水农业能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2.2 综合集成各项措施,达到“三水合治”的。“三水”就是蓄水、保水、节水,首先是通过水利设施,能够蓄住天上降水;其次是通过改良土壤保住土壤水,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再次就是节约灌溉用水,改变灌溉方式。
2.3 建立旱作节水的长效机制。一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农田旱作节水的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农田基础设施补贴、农田节水设施补贴、新型高效节水技术示范推广补贴等政策性补贴,改革现行投资管理体制,公益性工程采取定额补贴,产业化项目实行引导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二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不断增强农田节水的内在动力。加强舆论宣传和农民培训,使广大农民牢固树立农田节水理念。激发农民投资应用农田节水技术的热情。加强典型培育和引导,最终实现由“我要农民节水”向“农民自觉节水”的根本性改变。三是坚持以集体为主力,建立农田节水管理机制。制定鼓励管理机构节水的政策措施,实行节水灌溉设施的更新改造与节水管理水平挂钩,帮助村集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节水给予奖励,超额用水给以经济处罚的管水用水机制。
2.4 中部的平原地区和南北丘陵地区科学规划,“两区统筹”。
在泗水中部的泗河冲击平原地区,建设现代微型田间水利设施设,进行现代基本农田建设,完善田间的灌溉管道、灌溉水渠,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利用喷灌、滴灌等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等,围绕我先主要农作物生产,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施肥等农田综合节水技术模式。
3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根据我县实际,在不同的旱作农业区建设相应的田间旱作节水工程,推广相应的旱作节水技术,建立相应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和相关的制度、机制,通过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政策措施来发展我县的旱作节水农业,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县农业缺水问题,才能真正大幅度提高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功能定位;发展路径
一、前言
现如今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农村产业的发展,农村产业发展不断能有效改善农村整体生活条件,同时可有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尤为重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可展现我国农村整体发展,同时可丰富农村人群的生活。
二、农村文化产业现状
现如今在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根本问题是农村是否具备文化产业。我国农村文化产业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较晚、思想较为落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国农村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重视,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以及商品制作已经占据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以把经济发展看的尤为重要,从而忽视了生活质量。
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老百姓在过红、白喜事时,请民间乐队为其表演庆贺,是农村文化重要的突出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民间乐队逐渐在人们生活中活跃起来了,但是在民间乐队发展的过程中,不难看出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农村生活人群并不注重其发展。从而体现出两个问题,首先是农村生活人群对文化产业的不重视:其次是农村生活人群并没有重视自身的生活质量。例如:在乐队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可丰富自身文化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节目的形式,传播正面的精神文化力量,尤为重要的是民间乐队可为有效的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这些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并没有重视和发现,因此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相对其他国家来说发展较为缓慢。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文化单一化也是存在的重要问题。农村文化产业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仍不能得到创新,这种问题尤为严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相关政府部门大力宣传组织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主要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农村居民融到其中,可是单一的文化产业已使多数人们逐渐失去兴趣。因此在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突破以后的文化,为农村居住人群展示出更加丰富的文化产业,提升人们对文化的兴趣,从而使更多的农村居住人群投入在文化产业发展中。
三、农村文化产业功能定位
农村文化产业定位应呈现多元化状态,不能单一的进行发展。农村产业应大力结合自村特点,开展文化产业市场。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与城市相结合,做到农村电影、品味、消费等。
在农村文化产业功能建立上,应将解决剩余劳动力为前提。农村人文化产业定位中,应解决农村根本问题,那就是农村人群以种地为主要生活来源,人们应打破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功能定位问题。
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局部消费也尤为重要,我国部分农村仍处于出行、消费、购物不方便状态。针对此类现象可在加大农村的整体消费水平,在农村建立相应的消费机构、交通设施。消费机构文化产业不仅为农村整体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可有效的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村生活人群大力的投入在消费产业的发展中。
四、农村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并且将城市现有的文化产业建立在农村生活中,为人们提供方便的生活条件以及经济条件。并且文化产业在发展中要与国外先进的文化结合,从而有效的提升我国整体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农村生活居民应高度配合。从自身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可提升整体生活质量,为自身带来方便及好处。从而改善文化意识,与现代先进思想相融合。
我国是农业大国,部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影响着我国整体文化产业。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人群对农业的重视,农业发展固然重要,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已忽视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农村居住人群并不了解及重视文化产业,因此应从根本上解决现如今我国存在的这种问题,大力的宣传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创作生产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是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也是繁荣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不断激发文化生产活力,将文化产品质量提到更高一层,这样才能够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新农村不断地建设,社会结构也不断进行转变,传统的农村文化产业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无限开发的潜力和市场前景。而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建设也有进一步的推进,对传统文化的构建、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顺应新的发展要求,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充分研究和掌握其中的发展规律,并进行有效指导。
1农村传统产业的概念
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因其具有投入少、产出高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虽然长,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各地都希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农村传统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背景,是农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逐渐累积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等结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都在农村传统文化建设之内。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对农村文化事业具有加强作用,能够促进对传统优秀农村文化的传承,有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
2 目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高,创意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就是部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现代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轻商”的中国式传统思想影响,部分人对文化产业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够接受,认为文化不能沦为商品,觉得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对文化的破坏,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前景发展。当前学界和业界都不能对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还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第一、二产业,没有意识到文化产业其中的特殊和价值。此外,我国目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创意不足,没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创意”的核心。
2.2 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内生动力
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范围覆盖比较广泛,既有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又包含有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按照制造行业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对于占有比重高达60%的重工业而言,其规模和生产设备都是非常小的。
2.3 管理薄弱,服务不到位
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地方虽然设有管理机构,但是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务不到位。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要求进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实现健康发展。
3 加快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1 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要想发展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就必须要借鉴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法,需要政府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以及城市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3.2 完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有关部门要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明确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机制,要充分结合该区域文化生产的实际情况、资源以及拓展空间,致力于促进和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完善。
3.3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体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渐完善该区域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做好乡镇的文化互动场所工作,激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加大对农村传?y文化产业建设的投入。
3.4 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
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对于已有产业既要巩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之中。管理机构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挖掘、培训人才,使高素质人才从内心里想留在农村,为文化产业的建设做贡献。
关键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文化创作生产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是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也是繁荣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不断激发文化生产活力,将文化产品质量提到更高一层,这样才能够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新农村不断地建设,社会结构也不断进行转变,传统的农村文化产业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无限开发的潜力和市场前景。而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建设也有进一步的推进,对传统文化的构建、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顺应新的发展要求,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充分研究和掌握其中的发展规律,并进行有效指导。
1农村传统产业的概念
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因其具有投入少、产出高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虽然长,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各地都希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农村传统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背景,是农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逐渐累积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等结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都在农村传统文化建设之内。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对农村文化事业具有加强作用,能够促进对传统优秀农村文化的传承,有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
2目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高,创意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就是部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现代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轻商”的中国式传统思想影响,部分人对文化产业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够接受,认为文化不能沦为商品,觉得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对文化的破坏,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前景发展。当前学界和业界都不能对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还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第一、二产业,没有意识到文化产业其中的特殊和价值。此外,我国目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创意不足,没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创意”的核心。
2.2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内生动力
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范围覆盖比较广泛,既有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又包含有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按照制造行业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对于占有比重高达60%的重工业而言,其规模和生产设备都是非常小的。
2.3管理薄弱,服务不到位
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地方虽然设有管理机构,但是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务不到位。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要求进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实现健康发展。
3加快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1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要想发展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就必须要借鉴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法,需要政府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以及城市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3.2完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有关部门要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明确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机制,要充分结合该区域文化生产的实际情况、资源以及拓展空间,致力于促进和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完善。
3.3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体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渐完善该区域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做好乡镇的文化互动场所工作,激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投入。
3.4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
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对于已有产业既要巩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之中。管理机构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挖掘、培训人才,使高素质人才从内心里想留在农村,为文化产业的建设做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科学的管理和文化产业人才的支撑。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切实贯彻有效的发展方法,保证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能够不断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罗婧.中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1农村传统产业的概念
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因其具有投入少、产出高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虽然长,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各地都希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农村传统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背景,是农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逐渐累积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等结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都在农村传统文化建设之内。r村传统文化产业对农村文化事业具有加强作用,能够促进对传统优秀农村文化的传承,有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
2 目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高,创意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就是部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现代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轻商”的中国式传统思想影响,部分人对文化产业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够接受,认为文化不能沦为商品,觉得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对文化的破坏,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前景发展。当前学界和业界都不能对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还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第一、二产业,没有意识到文化产业其中的特殊和价值。此外,我国目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创意不足,没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创意”的核心。
2.2 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内生动力
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范围覆盖比较广泛,既有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又包含有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按照制造行业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对于占有比重高达60%的重工业而言,其规模和生产设备都是非常小的。
2.3 管理薄弱,服务不到位
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地方虽然设有管理机构,但是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务不到位。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要求进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实现健康发展。
3 加快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1 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要想发展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就必须要借鉴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法,需要政府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以及城市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3.2 完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有关部门要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明确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机制,要充分结合该区域文化生产的实际情况、资源以及拓展空间,致力于促进和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完善。
3.3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体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渐完善该区域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做好乡镇的文化互动场所工作,激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投入。
3.4 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
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对于已有产业既要巩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之中。管理机构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挖掘、培训人才,使高素质人才从内心里想留在农村,为文化产业的建设做贡献。
4 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科学的管理和文化产业人才的支撑。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切实贯彻有效的发展方法,保证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能够不断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罗婧.中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42
农村人口占据我国总人口数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在农村开展的文化产业获得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综合文化素质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和建设,使现代化发展成果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被普遍共享,从而稳步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综合质量的提升。
1 吉林省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基础是一切上层建筑的关键要素,目前吉林省的农村文化建设收效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虽然国家对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比例逐年提高,但由于经济发展重于文化发展的观念根深蒂固,大部分财政资金的投入仍然用于支持农村的经济建设,对于文化产业的建设力度相对较弱。由于资金支持不足,导致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维护不充分,新型的文化建设设施也无法有效引进,对于文化产业在农村范围内的推动也无法起到带动作用。
1.2 农村文化生活种类较为贫乏
受气候的影响,吉林省的冬天漫长而寒冷,因此群众在冬天时很少走出门外进行体育锻炼、文娱活动等,多为在家“猫冬”,而平时除了农务繁忙时,他们普遍选择的娱乐方式为打麻将、喝酒甚至赌博等,都是不够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这也是农村文化生活种类贫乏的一个表现和后果。其他表现还包括农村书社中可供借阅的图书较少,且多为陈旧书籍,以及农村中公共放映的电影较老,无法吸引农村年轻观众的目光等。
1.3 农村整体文化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一直努力推行义务教育制度,但是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效果仍然较差。一是由于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等的约束,认为孩子读书没有什么作用,应该安心在家帮忙务农耕地;二是即使家长有教育观念,却缺乏教育资金,无法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也会导致农村孩子文化教育的缺失,而接受过教育的孩子又很少留在农村做文化建设,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无法获得有效提升。
1.4 农村文化建设人才较为匮乏
从吉林省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储备来看,人才的供给远远无法满足人才的需求,在农村,几乎没有针对专业型人才专门开展的文化产业的规划,基本都由其他职能部门的人兼职,因此对于文化生活的引导与建设就缺乏一定的专业能力和岗位责任感。同时民间文化传承者的老龄化逐渐严重,很多经典民俗技艺由于缺乏保护与继承,也面临着消亡的威胁。
2 吉林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2.1 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应当深刻地意识到农村文化的建设不仅仅会造福于农村当地,对于整个省的综合实力提升都大有裨益,因此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在农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时,要注重科学发展的贯彻实施,并协调带动政治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全省规划的战略地位上,为其提供更加充足的发展资源。
2.2 丰富农村文化产业资金获得渠道
要想切实提高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首要任务就是筹集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是无法完全运转文化产业链条的,因此要丰富资金获得渠道,拓宽民间资金吸引途径,以民间资本带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例如可利用社会资金开展农家乐旅游项目、生态园体验项目等。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企业扶持等政策鼓励企业对偏远落后、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进行投资捐助等。
2.3 提高文化产业建设工作者综合素质能力
文化产业建设者不仅包括领头负责人,还包括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文化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能否获得有效提升,取决于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要大力引进优秀的文化建设人才,以更加新颖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思想带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流方向;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工作者的业务水平;还要利用各种方式推动农村教育建设,以文化熏陶感染农民群众,并引领农民群众参与贡献文化事业,形成良性循环。
2.4 开发农村文化建设新模式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农民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有所转变,必须创新农村文化开展模式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农村群众的目光,引导其更好地参与其中。吉林省优秀的民间文化技艺等都可以作为文化生活开展的核心要素,例如二人转、剪纸、泥塑等,由此可以将文化产业建设和文化遗产传承有效结合,同时还可以将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的建设农家乐旅游基地等。
3 结语
通过分析吉林省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不难发现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为了更好的推动文化事业在农村范围的发展与深化,必须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丰富农村文化产业资金获得渠道、提高相关工作者的专业胜任能力并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建设新模式,逐渐带动提升吉林省农村文化综合水平,并以此推进农村经济生活c政治生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建柱.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以吉林省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18-123+129.
[2]刘丽娟.促进吉林省影视产业发展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3(09):115-118.
[3]许梦博,李新光.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以吉林省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5(01):30-32.
从它们的探索中可以看出,抓产业,关键要啃下四块“硬骨头”:
第一,要解决好产业发展中的规划问题。规划是实施的先导,没有好的规划,农村的发展就如“盲人骑瞎马”,必然迷失方向。这种规划不仅仅要落实到区县、乡镇、村组,还要落实到户。万元增收工程,目标是使“两翼”地区95%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户户增收万元,而不是平摊下来户均增收万元,所以规划时应突出“户户”这一概念,做到方案到户、项目到户。同时,由于各地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不一样,规划时还应因地制宜,凸显特色,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产业。比如,武隆提出的“一棵菜、一头猪、一匹烟、一味药、一根笋”的“五个一”产业化项目,巫山提出的“林畜、林禽、林菜、林果、林药”的“五林”模式,不失为个性化的创造。
第二,要解决好产业发展中钱的问题。农林产业虽然是弱质产业,但只要方向认准了,规模上去了,仍然会有可观的效益。因此要舍得投入,形成规模。操作中,可以首先根据“户户”增收一万元测算出本地区的产出增加总额,然后根据投入产出比推算未来所需资金投入总量,再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整合方方面面的资金,进行集中投入使用。比如石柱在初步测算的基础上,已经落实了3000万元的配套资金,忠县也给28个乡镇预拨了1400万元配套经费。同时,也要发挥财政杠杆的撬动作用,鼓励引导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增收工程。
第三,要解决好产业发展所需的人的问题。发展林下经济,比种地更专业、更复杂、更需要技术和市场头脑。目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在家务农的多为“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依靠这个群体来推进增收工程实在困难。应搞好宣传动员,想法留住一些精壮劳动力,加强技能培训,使他们成为推动增收工程的主力军。同时,还可以借脑借智,从林农科研院所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进行技术指导。必要时,可以组建一批企业,通过企业化的用工破解人才、人力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