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9: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

篇1

Abstract: The overall goal of digit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ourse is to build the rationalized, structured, dynamic 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demonstrativ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nstruction plan", it ultimately provides services for teach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enhancement of the quality of on-the-job staff, to achieve four functions: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evaluation, certificate obtained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social services.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Key words: marketing major;digitized course;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245-03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和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融合,数字化终端日新月异,使得建立适合师生教学需要的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成为了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这种必然主要体现在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通过构建丰富而实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借助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和资源管理平台,实现数字化的教学模式。

1 专业课程数字化资源开发路线及内容

1.1 开发路线 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由于支持资源有限,难以像央财专业资源库建设那样大手笔搞建设,课题组秉持“人无我有,突出重点,贵在参与分享”的原则,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考评、取证与继续教育、社会服务等四大功能,总目标是建成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内容平实、实用快捷的合理化、结构化、动态化等特点。开发路线如下:

一是按照企业的营销工作流程,将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对接、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对接,依据对岗位技能和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建设基于职业化、面向岗位任务的课程资源。

二是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开发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营销岗位群的分析,确定武汉城市圈市场营销专业岗位需求。

三是结合教学、考评、继续教育与取证、就业与社会服务等四大功能的实际需要,在核心课程资源要素建设的基础上,建立6个基本型、6个特色型总计12个专业教学资源中心。如图1所示。

1.2 开发内容

1.2.1 专业定位 每年开展一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形成《市场营销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报告》,通过确定本专业的服务面向房地产、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分析行业企业对毕业生就业岗位及相应能力的需求状况,就业主要面向市场调查与分析、销售、营销策划和客户服务四个主要领域,专业能力包括系统的市场分析能力、较强的推销能力和娴熟的销售与沟通技巧、较强的策划能力、良好的客户关系维系能力等。

1.2.2 课程资源开发内容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主要基于市场调查与分析、销售、营销策划和客户服务等四个主要岗位任务,确定“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商务谈判与推销”、“市场营销策划”、“营销渠道开发与管理”、“网络营销”等6专业核心课程。可能内容包括教学课件、习题库、业务平台、案例库、资料库以及视频库、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教材、电子教案(或活页讲义)等。课程资源建设内容涵盖了课程建设的基本要素。如表1所示。

1.2.3 素材资源开发内容 在各门课程资源要素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做一体化、考评、取证与继续教育、社会服务等四大功能的实际需要,开发6个基本型和6个特色型资源中心。其中,6个基本型资源中心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以6门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按照资源类型,以图片、视频、动画、文献、案例、习题等表现形式全方位展现市场营销专业资源库,如表2所示。

6个特色型资源中心则是以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为主线,就虚拟实训、职业考证、专业竞赛、专业服务、专业风采、行业资源等特色型资源素材进行设计、制作、收集、归并,如表3所示。

2 专业资源库开发的预期效果及不足

2.1 预期效果

2.1.1 有利于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及推广。通过整合市场营销专业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成果、研究课题等教学资料,提供可以借鉴的教改经验交流、教学资讯交流窗口,为武汉城市圈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师带来更多的共享资源和实践机会。通过在线留言、讨论等功能,实现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将营销专业教学资源经验在其他财经类专业加以推广。

2.1.2 强化继续教育、取证和社会服务功能。该平台贯穿于营销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可以为营销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知识补充、职业技能训练等在线服务,更为重要的该平台为广大学生或营销从业人员提供就业或择业服务信息,提供相关行业企业介绍、发展前景、招聘信息等最新资讯。

2.1.3 促进朝阳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营销专业一直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通用性强的朝阳专业。由于各职业院校专业定位不同,导致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有的院校定位于房地产营销人才培养,有的定位于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有的院校定位于连锁或超市营销人才培养等。

2.2 不足

2.2.1 缺乏一批著名或特色行业、企业参与。要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就必须始终坚持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依据企业人才需求确定高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建立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吸纳不同业态、不同地域多家企业共同投入项目建设,借行业协会平台,以企业成熟技术与先进技术应用为重点,特别是在实训基地建设、实训课程开发、实训项目确立与实施等方面,该专业资源库仅仅限于武汉城市圈的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引领作用。

2.2.2 缺乏相关院校的参与。营销专业资源库建设不能单一依靠一所或几所高职院校之力,要集思广益,取众家之所长,集合国内本专业优势院校,共享资源之前首先应是共建资源。通过项目的顶层设计、需求调研,开发核心课程,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建成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教学资源库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学东,李贤彬,刘庆华等.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发展进程

新时期,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断增加,对信息获取的速度和质量也提出新要求。以往的广播电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而数字技术的诞生为广播电视技术的改革带来无限可能,但是在改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广播电视数字化现状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电视用户也位于世界第一,由于人口众多且需求量大,电视机产量也位于世界第一。目前,央视及很多省市地方台都引入了数字传输技术,在我国30多个城市已经实现了电视广播数字化。同时,一些城市也在不断对其进行研究,数字广播电视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2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优势

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对编辑流程进行了优化,其操作更加简单,通过网络平成传递、下载、保存等内容,并进一步完善了编辑系统,将工作按照内容进行划分,提高了编辑的灵活性。广播电视技术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可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编辑效率。

2.2传播技术方面

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实现数字化可以提高其传播品质、优化传播方式,为受众带来优质的播放效果,同时信号更加稳定,不受其他信号或周边磁场的影响,对外界信号具有较强的屏蔽效果,满足了人们对高传播效率和高品质画面的要求。

3广播电视在数字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1市场竞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各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从市场性质分析,其具有公平性、公正性及自由性,但是前提是市场要具有规范性和有序性。据相关调查研究,我国的电视数字网络建设出现了大量的重复情况,造成资源浪费,网络覆盖率的重复率也相当高,成为影响广播电视数字化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商家运行成本会不断降低,市场容易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导致市场运行不稳定。

3.2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要求的提高,人们更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当前社会文化呈现多样性,人们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每个人的兴趣喜好都不相同,如果节目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就无法吸引用户,导致市场占有率降低。通过对当前市场分析发现,用户更关注新闻及电视剧,因此,提高节目质量是吸引用户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用户很反感广告,特别是在播放电视剧的过程中,广告又长又多,会降低用户的观看欲望。长期以往,用户很可能放弃通过电视收看节目,而选择其他收看渠道。

3.3政府政策

政府要给予广播电视发展一定的扶持,同时也要发挥市场监督者的责任,为商家营造合作共赢、正当竞争的平台。相关公司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与设备供应商、节目供应商及投资商开展合作,形成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动公司有序发展。

3.4产业定位

当前,我国数字广播电视定位比较模糊。对于用户来说,这是重要的娱乐渠道,其自身拥有极大的价值空间。对于广播电视来说,教育和宣传则是重要的组成板块,体现了政策和政治方面的功能,却没有突出经济方面。因此,模糊的定位影响了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针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对其定位做出适当调整,突出经济特性,推动其发展。

3.5资源整合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广播电视带来了严重挑战,为了实现盈利,很多公司都采取联合模式来提高竞争力,但是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广播电视的社会影响力。

4推动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相关措施

4.1节约数字成本

为有效加快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让更多的用户使用,就要降低消费成本。而想要降低消费,就要降低数字化成本,只有降低其使用成本,才能进行有效推广,实现广播电视的普及化。不仅要让城市居民使用,也要让偏远山区人们使用,不断扩大其市场,让数字广播电视成为平民消费,让人们可以用得起,进而达到推广数字广播电视的目的。

4.2丰富节目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对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样化,传媒领域竞争愈加激烈,如何让用户主动选择广播电视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是相关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用户精神生活的需求,一定要不断丰富电视广播内容,根据受众需求和喜好,提供快捷、方便的获取渠道,吸引受众注意力,创造高质量的广播电视内容,同时,还要保证节目健康合法、积极向上。针对付费频道,也要降低费用标准,提高节目品质和内容,让用户感到物有所值,并通过节目提高自身的道德标准和文化素养。

4.3规范行业制度

我国广播电视市场由于制度不规范,呈现出混乱现状,因此,相关部门要针对这一情况,出台相关法规,对商家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竞争是发展的动力,相关部门要提倡竞争,促进共同发展,但也要杜绝恶意竞争,否则会对数字化进程带来不利影响。合理的制度能够保证电视技术有序、快速发展,因此,有效的管理制度也是推动数字化进程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

4.4更新广播电视设备

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与以往的技术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为了有效降低使用成本,要对传统的广播电视设备进行改造,降低成本。新设备与旧设备相结合的方式也更尊重用户的使用习惯,传统的广播电视设备并没有完全淘汰,而是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起到了节约资源的目的,让用户在享受数字化的同时,降低消费负担。

4.5遵循发展原则

第一,保证节目质量和内容,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喜好创作节目。第二,要对广播电视进行清晰的定位,促进其健康发展。第三,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要遵照经济性原则,保证其性价比,让更多用户选择广播电视,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全面发展。5结语广播电视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数字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广播电视对人们的影响也会持续加大,相关人员一定要针对人们的喜好和需求,在带给人们更多快乐和享受的同时,推动电视数字化进程的发展。

作者:杜广大 单位:吉林省广播电视技术中心台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数字出版 复合型人才 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43-03

当下,因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让科技和出版融合得更为紧密,也彻底改变了人们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方式,数字化阅读正颠覆着传统纸质的阅读习惯。针对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也成为各个出版社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投身数字出版市场的大潮中,作为出版行业最稳定、最具活力、最有市场的一块“蛋糕”,儿童读物的出版数字化一直是各个传统出版社争夺的焦点。特别是到了2012年,还被确定为“中国少儿数字出版发展年”。但是纵观近几年儿童读物数字出版的发展之路,却并没有呈现出如许多业内人士预期的那种火爆,反而发展得不温不火。

因此,作为数字出版行业最具潜力的儿童读物出版,有必要从理论的角度对其近年的发展之路进行思辨性的审视,对其数字化之路面临的困境进行认真分析,从而破除发展的障碍,找到儿童读物数字出版的转型之路。

一、数字出版,儿童读物的转型之路

所谓数字出版,其定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之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

现阶段,数字出版已经从“涵盖互联网期刊和多媒体网络互动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博客、在线音乐、手机出版、网络游戏、在线教育、互联网广告等多种内容与载体形式研究延伸到移动技术、数字平台、网络运营等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更广阔更开放的领域”①。

数字出版甫一开始,就以便捷性、互动性、传播广泛性、低价性等优势,在中国出版版图上占据了重要位置。据《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公布的数字显示,在2006年,数字出版产业在我国已经上升到213亿元,2007年达到362.42亿元,到了2008年,产业规模更是达到了530.64亿元。比较2009年和2006年,短短三年期间,数字出版的产业规模增长了3.75倍,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超过了55%,增长速度远在其他产业的增长速度之上。{2}

而在数字出版兴起之时,儿童读物的出版在中国正以稳健的姿态朝前发展。以2000年作为分界点,我国的儿童读物出版发展势头良好。有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儿童读物的出版数量已经达到了4万多种,占全国图书出版总数量的五分之一,增长速度每年更是以两位数的方式递进,超过了整个出版行业的增长速度,而在儿童读物的销售市场上,也形势喜人,每年销售种类有八万多种,销售总额达到60多亿元,超过了文学类书籍,坐上了中国出版业第三把交椅。

如此诱人的出版市场,也吸引了全国超9成的出版社参与进儿童读物的出版,有数据显示,目前有540家出版社参与儿童读物的出版,而全国的出版社总数仅仅是570家。

一边是儿童读物市场的高速发展,一边是数字出版的异军崛起,在此背景下,基于对传统儿童读物出版市场和数字出版的分析,多数圈内人士纷纷看好儿童读物的数字出版,甚至一度有人断言,随着数字出版的兴起,会在短期内蚕食传统儿童读物的出版布局。

因此,众多出版社相继投身儿童读物的数字化工程,建立网络平台,建立作品数据库,开发APP儿童应用,打造电子书运营平台等等,在数字出版市场纷纷抢占自己的阵地。

固然,数字版的儿童读物能全方位调动少儿获知世界的方式,改进获取知识的方式,但是鉴于人才缺乏、平台瓶颈、盈利模式不成熟等不利条件的束缚,儿童读物的数字出版并没有表现出预想的强劲。

互联网时代需要互联网思维。面对地球村经济下的市场竞争,目前发展状态下的中国儿童读物的数字出版行业理应更新观念,加强合作,加强融合,发掘内容,创新形式,从而促进数字出版的长足发展。

二、挖掘内容,掌控产业格局

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的儿童读物出版社顺应数字出版趋势必然是出版社发展壮大的必经道路。而要在数字出版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占据主导地位,拥有自己的主导话语权,出版物内容的精彩还是发展的正道。

当前,各个出版社的数字化之路无非走的是两种途径。一种是出版社成立新媒体部,全权负责内容编辑,开拓数字出版市场;另一种途径则是与网络技术公司合作,出版社提供出版内容,网络公司提供技术支撑,共同开发数字市场。

这两种方式利弊分明。前一种投资巨大,短期内看不见效益回报;后一种,传统出版社位于数字出版产业链条的最末端,单靠版权分成,盈利也是微乎其微。

在这种情景下,不论对于传统出版社来说,还是对于数字出版方来说,内心都清楚,精彩内容才是主导数字出版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才是竞争的王牌。虽然多数出版社采用第二种方式来推进数字出版之路,但是鉴于盈利不明显,版权纠纷繁复,各个出版社参与度并不高,从而多数还是宁愿选择把自己出版社最精彩的内容通过传统纸张出版推向市场。

而要破解此问题,在完善版权意识的同时,则要打破传统儿童读物出版社和数字出版方的门户之见,在利益的分配上寻求最佳合作点,激发各方挖掘自己的优势,共同呈现精彩内容。对于传统出版社来说,要依靠自己多年积淀起来的深厚的编辑资源、作者资源,挖掘最精彩的创作内容,创作最有创意的少儿故事;而对数字出版方来说,则要提供充分、先进的技术支撑,丰富儿童读物的外在形式,开发适合儿童的应用程序,给儿童读者提供全方位的视觉、听觉感受,从而拓宽儿童读物的销售市场。

归根结底来说,不论采用第一种方式进军数字出版,还是采用第二种方式参与数字出版,内容还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不论对于电子书、手机阅读,还是APP、点读机,内容才是支撑事业前进的核心。

而在深刻挖掘内容占领数字出版市场方面,一些起步较早的出版社已经摸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在这方面的探索具有典型意义。

作为一家拥有丰富内容资源和雄厚作者队伍的儿童读物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在进军数字出版这一领域初期,便找准定位,依托自己多年积淀起来的丰富内容资源,以全媒体新技术为手段,立足于“阅读教育服务”,将自己擅长的低幼教育作为切入点,开发符合儿童阅读习惯的互动式教育产品,为孩童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方案,对即将升入小学前的儿童进行深层次的能力开发。

主体内容开发完成后,在数字出版过程中,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与网络公司进行合作,出版社提供内容板块,依托网络公司的技术和平台,将自己的拳头产品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媒介,送到千家万户,从而使出版社的优质内容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三、国际合作,提升产业规模

数字出版浪潮不仅仅是我国各家出版社需要面临和应对,同样,国际上各个国家的出版社也必须积极适应和拓展数字出版之路。

在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化发展道路上,不是哪一家出版社依靠自己独立的力量就能完全融入“浪潮”,而理应将国际间以及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列入发展规划,不仅学习国际先进的创作理念和优秀的数字技术来弥补自身发展中的不足和欠缺,更要将中国目前形成的优秀的儿童读物通过网络媒体等介质推向世界,形成品牌。

当前,凭借我国丰厚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的儿童故事通过数字化技术也走了出去,儿童读物数字出版在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发展迅猛,成绩有目共睹,但也面临内容同质化等现象的困扰,原创力欠缺也日渐表现明显,特别是传统出版社出版的郑渊洁、杨红樱等儿童作家创作的作品有很大的制约因素,在数字出版转化方面存在欠缺,而这点就需要我国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化过程中积极与国际进行交流和学习。

以《爱丽丝漫游仙境》为例,此前,因为美国导演蒂姆・伯顿执导的3D电影《爱丽丝漫游仙境》的热播,从而引起人们对英国“爱丽丝”小说的关注。

作为英国的经典儿童读物,“爱丽丝”小说拥有独立精彩的内容形式,适合各种载体的呈现,在转化为数字模式的过程中,能提供丰富的内容,从而实现与数字出版的无缝化转换。因此,我国的传统出版社在编辑儿童读物的过程中,就应刻意去观察作家的作品是否集奇妙的幻想、奇特的画面、经典的故事等等于一身,只有这样,在数字出版时,才会无障碍转化,便于进行多媒体开发,从而衍生出一系列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的、适合儿童口味的数字产品。

而在国际上具有如此成功模式的作品不在少数,如《哈利・波特》系列,不仅具有图书、电影等表现形式,还开发了食品、玩具等衍生产业。以此为参照,我国的出版社也迈出了相应的前进步伐。美国一游戏公司开发的《植物大战僵尸》进入我国后,在少年儿童中刮起了一股旋风,吸引了他们的游戏乐趣,利用这个契机,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在取得官方正式授权后,出版《植物大战僵尸》系列图书,将电脑游戏与传统出版相结合,利用网络游戏的热潮来促进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之路,培养了儿童的阅读习惯和良好品质,得到了家长及教育界的广泛认可,也可谓在数字出版上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合作之路,给其他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上的探索提供了借鉴。

四、拓展渠道,形成盈利模式

虽然数字出版是出版行业的转型方向,但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数字出版市场的前进仍然受困于盗版猖獗、盈利途径模糊、消费习惯制约等等的困扰,从而造成盈利效果差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传统出版社投身数字出版的积极性。对此,积极拓展渠道、寻找适合的盈利模式成为儿童读物数字出版的燃眉之急。而电子书包的建立不失为在盈利模式上的一种积极的探索。

所谓电子书包,是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涵盖教育内容、移动终端和服务平台,主要针对中小学生的移动教育解决方案。该产品融合了数字出版、互联网、多媒体、电子阅读器等前沿技术,将打造全新的教育内容出版和服务产业链。③

而在电子书包上做的比较突出的当属新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作为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旗下的一个子公司,新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一直专注于儿童读物的出版,为了应对数字出版潮流,该公司积极拓展渠道,开发了“新雅电子小书包”。该小书包为彩色绘画本,针对儿童的教育特点,集合了中英文发声,存储了几十本优质图书,声画合一,配有容量16GB的储存器,不仅能收藏图片等内容,还支持音频文件、电子书等内容的下载,丰富了儿童的阅读体验。

以电子小书包为开端,该公司依托数字内容平台,还开发出电子书包更多的功能,诸如付费在线课程等学习资源,或者下载小说、歌曲、游戏等娱乐资源,在提供多种特色服务的同时,从而实现多种途径的盈利。④

除此之外,传统出版社依托自己多年形成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可以在数字出版方面做出诸如打造数字平台、进行网上学习培训、手持无线电子杂志开发等,从上到下、从点到面,拓宽盈利渠道,积极寻求合作,从而形成基于原有图书出版基础上的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条。

五、吸引人才,注入发展动力

具备优秀的专业人才是一个产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数字出版当然也不例外。它不同于以往纸质书的出版,也不同于传统出版已经形成的固有模式和流程。它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严格,面对这个新型行业,网络技术公司了解技术却不懂内容,传统出版社清楚内容却不懂技术,因此,既懂技术又知道内容的、既懂出版模式又知晓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数字出版产业急需的人才。

此前,就有业内人士表态称,掌握数字出版技术的人才和管理人才奇缺,困扰着数字化进程的提速。如今,包括儿童出版社在内的传统出版社把数字出版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予以重视,在培养和引进人才上也更为积极。

在人才的培养上,各个出版社有意储备人力资源,把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长远目标来建设,制定相应计划,开展学习与合作,开展技术讨论和讲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让员工充分意识到数字出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到数字出版时代编辑的作用和价值,让每一个编辑具备数字出版时代的特性,成为兼具各项本事的复合型人才。

而在人才引进上,各个出版企业都依照按需引进的准则。最近几年,国内许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数字出版方面的课程,培养的目标也是基于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各个出版社会根据自己出版社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去招聘一些相应的人员来充实到自己的人才库。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内容同质化、盈利模式模糊、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阻挡不了传统出版社融入数字出版的潮流,更阻挡不了儿童读物数字出版的前进步伐。如今,各个传统出版社应结合自身优势,发挥数字出版长处,走出一条具有各家出版社特色的数字出版之路。

注释:

①傅强.数字出版:新的革命[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4)

②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10.7.21

③刘超.数字出版带动传统出版业升级转型.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 .7.17

{4}刘珊珊.传统少儿社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分析.现代出版,2011(8)

参考文献:

[1] 齐宝.APP儿童应用盈利还是难题.中国图书商报,2012.7.6

[2] 崔立,赵欣,白玫.出版商务周报,2011.12.15

[3] 李广宇.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现状及问题分析.现代出版,2011.9.12

[4] 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闻出版总署,2010,8

篇4

关键词:旅游形象; 塑造;传播

一、形象定位要以资源分析和市场分析为依据

资源分析包括硬性资源分析和软性资源分析。硬性资源需分析旅游资源种类、数量、知名景点及数量、景点风格、气候、地形地貌特点、动植物种类与数量、珍禽异木数量及种类;软性资源需分析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悠久性、当地著名历史名人、高等院校数量、高科技企业数量与总产值等。市场分析包括国际市场分析、国内市场分析、竞争市场分析。

二、旅游形象定位要遵循基本原则

。①优势集中原则。②观念领先原则。观念领先是指思想超前,而不是实态的领先,实态的竞争首先是观念的竞争,也即在设计定位时要有“第一”的思想和创新观念。③个性专有原则。在同一区域的两地不能拥有同一个定位点,否则会失去个性。④多重定位原则。这是指主定位下的不同层面的定位。

三、旅游形象定位要充分体现个性

旅游形象的个性是指一个旅游地区在形象方面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高度概括的本质化特征,是区域自身诸种特征在某一方面的聚焦与凸显。这种特征往往是透过文化的深层面折射出来的,它可以是历史的、自然的或社会的,也可以是经济的、政治的或民族的。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多种特征的聚焦和凸显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谁想聚焦什么和凸显什么就可以随意定的,它是历史遗址、自然所有、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沉淀的结果。

四、旅游形象定位要随时代变化而更新

旅游地形象一旦确定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成为旅游地在一个较长时期传播形象和进行营销而反复使用的主题口号。但是,旅游地形象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变,旅游竞争环境在变,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需求在变,旅游地自身也处在变化发展当中。因此,旅游地也必须在考察旅游发展趋势和竞争环境、旅游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与旅游地自身的发展情况后,对形象定位做出相应的更新。

五、旅游形象定位要符合国情

2001年在成都的城市发展座谈会上,有人针对成都人好打麻将这一特点,提出用麻将文化来突出成都休闲之都的新鲜观点。理由是成都一直作为休闲城市闻名全国,而集中体现休闲风格的便是成都人好打麻将,街头的麻将馆也很多,如趁势建一条麻将街,甚至办一份麻将杂志、麻将报,就能让成都以休闲都市的面貌展示在中外游客面前,并为成都旅游提出一个口号:“中国休闲之都,享受天府之乐”。此提法一出,立即招致众多反对。反对者认为,如果人们八小时之外、节假日、退休后大多数选择打麻将,这不适合现代文明的发展,只会体现出成都人的闲散。成都应组织一个休闲、旅游探讨会,提倡多元休闲方式,如发展体育休闲、艺术休闲、饮食休闲、园艺休闲等,免费开放市区内一切公共园林,让成都多彩多元的休闲娱乐方式来彰显休闲都市风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策划旅游形象定位时要考虑我们的实际国情,不能照搬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或澳门赌博业的模式,否则就会给本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带来不良影响。

六、旅游形象宣传要抓住表现时机

旅游形象的表现时机也很重要。抓住良机,展现与推广旅游形象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重要事件、节庆时刻和夜晚是城市旅游形象表现的最佳时段。旅游形象往往是一种心理感知的抽象事物,而重要事件、节庆活动、体育盛事、娱乐演出、重大庆典等,都可将其变成可视、可听、有形、有声、有色的具象事物。

七、充分运用传统手段,全方位营造区域旅游形象

1.抓好标志性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宣传,使无形的形象有形化。

2. 在视觉景观方面,应在窗口地段(如机场、车站、主要干线入口、中心广场)以雕塑、广告牌等多种形式突出宣传区域旅游形象的标志或宣传用语;市树、市花等地方特色应尽量强化;一个城市应有自己代表性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中心商务区(CBD)或商业步行街(或风情购物街),地区旅游纪念品和名牌生活用品应积极开发。对一些民族传统的东西,如服饰、民居、风俗习惯,政府应积极倡导、保留并发扬光大,特别是一些窗口部门,如交通、旅游、商业等部门工作人员更应带头穿着民族服饰,以强化视觉形象。

3.在行为形象方面,各企业应贯彻好CIS中的传播(CC)和营销(CM),严格实施BI;区域则应重点抓好旅游节事(Tourist Hallmark Events)和社会经营秩序、社会治安。这里应当强调,一个地区当有自己的、与旅游形象紧密相关的旅游节事,以在游客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4.抓好旅游企业这支CTI推广的主力军。旅游企业是CTI的直接受益者,也是营造CTI的主要力量。大多数游客是通过旅行社、饭店、景区的接触形成和认知区域旅游形象的,各旅游企业应自觉地维护和强化这一形象。区域利益和企业利益在塑造和推广CTI上并不存在矛盾,关键是企业经营者要端正经营思想,勿贪小利而失大利,贪近利而失远利。如果加强管理和教育,这些问题不难解决。旅游企业的CIS一旦普遍得到实施,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了,区域旅游形象CTI将更容易塑造。

八、实现数字化传播和营销,大力推广数字化区域旅游形象

CIS的重点并不在BI和VI,而是CC和CM。现代社会是一个媒体社会,不会自如地运用媒体的企业和区域不可能推广自己的形象和产品,不可能实现成功的营销,而媒体已不仅仅是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户外广告牌等,必须把数字化提上工作日程。

1.要实现数字化营销,首要前提是建立计算机化企业。各旅游管理单位和旅游服务企业的领导应提高认识水平,购置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对员工进行培训,实现区内联网(LAN),共同驶上信息高速公路。

2.应精心制作自己的区域旅游网页,推介区域旅游形象和各旅游企业。目前很多省(市、区)都已把区域旅游信息传送上网,但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之处。最突出的问题:一是没有自觉地突出区域旅游形象,局限于对景点、宾馆、交通、旅行社等旅游要素的平铺直叙的介绍,形象不鲜明,用语不生动。二是满足于把资料交由上级部门上网。正如没有自己的主页的企业不算一个现代化企业,没有自己的网址的地区也不算一个现代化地区。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也是企业和地区形象的重要方面。没有建立独立的网址,没有创建自己独立的主页,就没有充分发挥信心上网的效应。如果申请了独立的网址,不但掌握了信息的修改、更新、取舍等自,而且可以尽量链接到各相关网站,使上网者有更多途径访问。三是信息不充分,更新不及时甚至一两年不变,丧失了数字化营销的即时高效性能。四是没有在视觉识别、文本识别的基础上发展到听觉识别。

篇5

从赛迪集团(即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简称CCID)的发展实践看,其发展壮大的历程就是一个以行业资源为中心,围绕行业提供信息服务、与行业共同发展的历程。

近20年来,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广泛运用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我国信息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其产值居国内各工业部门首位,已成为中国第一支柱产业。信息产业是中国工业行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自存在之日起,其技术与市场竞争就与全球市场同步,包括与全球同步的市场要求及与全球同步的市场化运作环境。这种市场化的运作环境,促使IT厂商对品牌的强烈需求,对市场行销的强烈要求。同时,广大读者对信息科技这一新兴领域具有强烈的兴趣,由于信息传播渠道有限,IT媒体成为了沟通厂商和渠道、厂商和用户、渠道与用户的重要传播手段,成为了IT厂商传播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最直接的通道,成为了广大用户获取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最有效和最主要的介质。IT行业又是一个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不断推出的行业。这为IT专业媒体提供了不断的内容来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快、市场空间大、附加值高,但又竞争激烈,这就使IT企业的广告费用投入较大,为IT媒体持续提供了广告收入的源泉。

CCID顺应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求,将自己定位为“科技信息集成服务提供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媒体是一种商品,报业是一个产业”的创新观念,树立了市场化经营与产业化发展的理念,不断发现市场、服务市场,充分发挥科技媒体的作用,不断创新推出IT媒体与信息产品,为IT厂商、经销商、用户搭建桥梁,满足科技爱好者和IT消费者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信息需求,成为IT产业价值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CCID建设行业资源中心和信息服务平台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依靠数字技术,建立整合的资源运营体系

数字技术的发展是一场深远的革命,每一次传媒的变革都和技术革命密切相关。早在1996年,CCID便开始建立了集报纸(《中国计算机报》)、网站(Info Web)、光盘(info CD)三位一体的技术运营体系,以报纸媒体为基础,以Info CD多媒体光盘和Info web网站为扩展,实现三者之间内容共享,充分发挥各自媒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增强媒体影响力。一是建立数字化内容实时制作、管理、及访问平台,在报纸新闻采编系统基础上加以扩展,包括内容管理系统和报纸电子化平台,配以全文检索功能,以及内容数据库管理、安全权限分配等,把报纸内容以全真版面形式实时地进行和管理,并提供互联网和光盘内容的全文检索。实现了报纸、光盘和互联网三者之间内容共享。二是面向网络读者扩展互动服务功能,在报纸电子化的基础上,扩展了面向网络读者的服务,可以进行实时IT重要会议的网络直播,提供了和读者交互的窗口等功能。三是面向光盘读者扩展服务服务功能,以内容管理系统提供报纸内容为基础,配以光盘全文检索技术,面向光盘读者提供服务。

今天,媒体的生产和经营已经从传统走向数字化。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CCID立足于从传统运营向数字化运营模式转型,对媒体业务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建立以信息化、数字化为导向的内容生产、发行、广告及“1+1”业务协作体系,着力于多种介质、多种信息的整合传播,建立数字化信息运营服务体系,搭建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

首先是信息资源及内容生产的整合。过去行业媒体所依赖的是报纸内部控制的单向采编系统。在数字化模式下,CCID采用网络等新技术,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实现读者、传播者和采编融合的双向信息生产。集团的16个报刊共有600名编辑,近十个研究机构,还有几百个研究人员,通过统一的数字化生产体系,将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和整合,根据不同的媒介特性生产所需的信息,分别编辑为报纸版本、电视版本、网络版本或手机版本等。同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深加工,针对客户的特定需求提供更高价值的数据服务。

其次是服务的整合。过去,读者在阅读报纸时,基本上是一对一的被动接受共性信息服务。在数字化模式下,CCID致力于满足各种专业化、个性化的信息定制需求,实现与读者一对多,乃至多对多的信息服务。通过数据挖掘系统,识别、跟踪、发现报纸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消费行为,从单纯的内容传播服务扩展为包括定向直投、专家型研究、广告效果评估等在内的多元化服务方式。

第三是营销的整合。过去,报业机构了解读者的需求主要依赖于发行。通过技术运用,CCID采用寻找用户的低成本市场营销模式,通过网络、手机、多媒体等多种营销手段,进行商机挖掘,同时改进服务或增值服务。

挖掘专业信息附加价值,提供信息产品集成服务

CCID充分发挥在行业和专业方面的资源优势,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解决方案”。

CCID通过600名编辑记者以及近十个研究所的几百名IT研究人员,采集并生产经过数据深加工和信息纵深挖掘后的“有价值的信息”,其中每年专业报刊信息传播量达24000万字;大型专业信息数据库超过100个、信息上亿条;每年的市场调查、市场监测、市场分析和咨询报告达1000余种。这些专业信息对IT企业客户、职业人士、广大读者和观众来说都是具有“必读性”的高价值的市场信息、产品信息和技术信息,为客户和读者带来了高效的商业价值,实现专业信息的高附加价值。

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建立全方位的行业信息覆盖能力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产业还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主要指计算机市场。计算机行业的兴起需要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媒体,CCID因应市场需求创办了《中国计算机报》和《中国计算机用户》杂志这一报一刊。随着市场的发展,计算机行业不断从行业本身向其他行业用户及大众消费者市场发展,CCID又相继创办了《中国电脑教育报》、《数字生活》杂志等媒体。随后,信息产业的范围从狭义的概念(计算机市场)逐步拓宽,实现了计算机、软件、电子以及通信市场的融合,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和市场。CCID在此过程中逐步发展(包括合并)了《软件世界》、《中国电子报》、《通信产业报》、《世界电子元器件》等媒体,初步建立覆盖整个IT产业的媒体信息传播服务体系。

随着媒体传播事业的发展,读者群体进一步“分众化”。产品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专业人员、行业用户等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阅读需求,针对不同的分众群体需要提供专门的媒体。在确立《中国计算机报》作为覆盖广泛读者的综合性大报权威地位的同时,CCID通过《电脑商报》、《网管员世界》、《开放系统世界》、《视窗世界》等媒体不断加强了对“分众”读者群的服务能力。

当前,随着中国信息产业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企业应用和大众消费成为IT媒体的传播重点。CCID不断探索专业媒体发展规律,制定了“定位窄众化、内容纵深化、报刊网络化、传媒数字化”的“四化”战略,以及以细分市场、多次传播、多重营销为重点的“1+N”模式,推出了新的细分媒体,服务产业中的新兴市场和热点领域。如《中国计算报》面对信息化细分行业市场,推出《电子政务参考》、《中国信息安全》、《存储世界》、《中小企业信息化商务周刊》等。细分市场专刊已经发展成为媒体业务新的增长点,取得了经营成功。

目前CCID拥有《中国计算机报》、《中国电子报》等16个报刊以及若干细分专刊、特刊,媒体业务覆盖包括计算机、软件、电子、通讯、家电、信息化建设等细分行业在内的,涵盖供应商、经销商到消费者的全线IT与信息化产业领域。集团平面媒体单期出刊1600多版,单期发行量超过100万份,年出版总量超过6000万份,覆盖读者超过1000万人,在中国信息产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以信息资源为中心,建立多次传播和多重营销的能力

在多元化传播格局下,媒体的核心资产不再是报刊、网络等“传统”或“新”的媒介形式,而是媒体的品牌和内容。“专业媒体”的范畴不只是报刊,而是以专业信息为基础的集成媒体,既包括报刊,也包括同一品牌的其它媒介方式,“专业媒体品牌”=“专业内容”+“专业服务”。CCID以专业内容和品牌为中心,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通过报刊、网站、手机等多种渠道,进行精准定位的多次传播。

CCID原来的媒体业务主要是报纸和杂志,为了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建设立体媒体传播途径,CCID在1996年开始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专业内容提供平台InfoWeb,并以此为基础在2000年成功融资900万美元建立了赛迪网。以后又相继发展了赛迪影视、赛迪电子出版等业务,将媒体业务覆盖到包括报纸、杂志、网络、影视、电子出版、图书等各种介质,建立了以IT为主的多种媒体复合传播格局,扩大对客户和受众的服务范围,减少对单一媒介的依赖。

当前,CCID紧紧把握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机遇,以报网结合为重点,推进数字化发展,实现包括平面媒体+网站+ePaper+手机报等多种渠道的多次传播,推动中计在线、通信产业网、网管员世界等网站改版,增强了互动性。通信产业报社开通了手机报、二维码业务,开展移动增值业务;电子出版社开展了手机广告(即时传媒)业务;赛迪网开通了全网移动IVR业务。

CCID以精准的数据库信息为基础,根据客户及市场需求,提供公关策划、展览展示、会议论坛、教育培训、数据情报、咨询顾问、产品及技术评测等多种增值服务,深入挖掘行业信息资源及品牌的附加价值,形成了专业化整合信息服务的能力。集团旗下的赛迪顾问、赛迪数据、赛迪评测等企业都已成为业内知名的信息服务品牌。

在会议营销方面,CCID通过其积累的庞大行业资源,每年举行数百次会议、论坛等活动。集团承办的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主办)、中国游戏产业年会(新闻出版总署主办)及主办的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中国IT市场年会、计算机用户年会、中国信息安全大会、中国工业设计年会、等众多特色活动已经成为行业盛事,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收益。

篇6

一、我区数字化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在数字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各行业、各领域多点开花,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智能智造发展方面基本情况。

在智能智造方面,主要调研了吉通机械、金冠电气等2家企业,基本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升级。吉通机械引进了5条自动化冲压生产线,6000平方米的厂房30人管理就可实现年产值6-10亿元,人均年产值达3000万元,并且实现了人员零安全事故。此外,还引进15条全球最先进的铝锻、铝铸锻智能生产线,生产出了质优价廉的国产化智能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金冠电气通过引进1条德国通快钣金柔性加工生产线,缩短了生产周期,提升了产品质量,从而实现了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同时,引进了智能自动立体料库系统,实现所有生产数据由中心服务器管理,生产全过程数字化控制,有效提升了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二)数字政务方面基本情况。

在数字政务方面,“一门式,一张网”综合服务审批平台现有入网审批事项714项,其中702项为“只跑一次”事项,占全部事项的98%。651项事项实现全城通办,37项事项可跨地域受理,网上办事大厅可受理510项,手机办事大厅可受理204项。创建“政企互动平台”20个,及时解决企业提出的疑难问题,并通过平台转发惠企惠民政策30余项。实施“并联审批”和“N证联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90分钟,88项工程建设类项目审批全部完成对接、即将实现一网通办理。“一窗受理”“一站式”办结模式基本建立,区政务服务中心铺设审批网络专线45条,对接政务外网3个,办事企业和群众只需通过“网上办事大厅”进行申报,无需再到各部门进行审批。

(三)城市管理方面基本情况。

在城市管理方面,我区主要建设了智慧交警系统、智慧城管系统及智慧综治系统,智慧城市管理雏形基本形成。智慧交警系统通过网络监控平台、视频采集系统,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实现了在线报警、在线定损、在线定责、在线报险等创新服务模式。智慧城管系统通过整合现有各类信息资源,实现设备、信息系统的共建共享,重点加强市场商圈、南北出入口等重要区域的视觉管理,实现了从动态巡查到日常监管、从末端处罚到源头治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范,着力让城市管理无死角、监管无盲区。智慧综治系统在前几年投入的基础上,2019年又投入1800万元,新增了600个视频监控点位,其中50个监控点位具备人脸识别功能,向城市感知智能化迈出了极具意义的第一步。

(四)民生福祉方面基本情况。

在民生福祉方面,基本实现了生活缴费、生活服务线上办理的智慧生活模式。从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水、电、气等方面入手,通过安装智能终端,利用物联网卡稳定传输,将用户相关数据实时回传,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同时,开发了线上缴费接口,用户可以远程缴费,方便了居民生活,基本实现了城市智能物联。此外,通过手机APP软件,实现社区信息采集、社区事务管理、社区调度等功能,重点实施“1+N”行动模式,即建设一个数据中心、N个服务模块,主要包括家政服务、社会救助、退休人员认证、农合办理等50多个模块。

二、我区数字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区数字化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实施了多项举措,切实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贵州等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解决,想要高质量快速发展,这些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一是缺少规划引领。从我区数字化发展现状看,各单位各部门“各自为战”“烟囱林立”现象普遍,都在建设各自领域的数字化系统,数据还未真正实现共享、开放,“数据孤岛”现象明显,未能实现统筹全局、协调有序发展。二是发展资金不足。受经济发展形势影响和企业综合实力制约,虽然有些数字化建设项目得以实施,但更多的项目缺少启动资金和金融扶持,仍处于设计调研阶段,进展较为缓慢。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是支撑数字化建设的基石。由于我区的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加快数字建设的迫切需要不相适应。四是缺少专业人才。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政府、建设智慧城市对我区乃至我省来说,都属新生事物,特别是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而目前我区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强化人才培训和引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解之题。

三、关于加强我区数字化发展工作的几点建议

数字化发展是当前的时代命题,数字经济建设也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结合我区“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突出顶层设计,确保数字化建设统筹推进。数字化建设任重道远,做好顶层设计是关键。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数字化建设领导小组,高位统筹解决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数字化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要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带动作用,聘请权威机构,结合区情实际,高标准编制《数字双阳2020-2025总体发展规划》,科学确定我区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工作措施,为我区数字化建设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篇7

【关键词】《华商报》 现状 品牌策略

一、《华商报》的发展现状

在2003年全国报刊整顿后,陕西省共有公开出版的报纸88家,主要分为四类:党报类如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宝鸡日报;都市生活类如华商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宝鸡日报、行业报类如西部法制报;教师报、陕西广播电视报;校报类如西安交大报、陕西师大报等。

《华商报》是陕西侨联主管的一份综合类城市生活报,报纸已被批准为对开日报60版。每日发行量超过60万份,其中1/5为零售,4/5为订户。发行量在西安占70%,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宝鸡、咸阳、渭南、汉中、铜川、延安、榆林、安康、商洛等九个中等城市及周边县城的发行网络。《华商报》坚持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宗旨,突出市民化、都市化、生活化和时尚化。是西安、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发行量、阅读率、影响力最大,广告千人成本最低的报纸。

二、《华商报》成功的内外原因

挂靠在中国侨联麾下的华商报克服弊端,放胆前行,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报业发展之路。正如网上评价的那样:“张福汉具有超前的胆识和战略眼光”。在他的领导力,华商报从市民生活报到公信力报纸,从单一模式到批量复制模式,从单一发行到整合营销,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外部原因:一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为华商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土壤;二是华商报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支持。

内部原因:在华商报业全体同志的努力下,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办报模式,团结了一批好客户、好朋友,使事业得到了共同发展。主要有:一是不断地提升报纸的质量和影响力牢牢站立市场。二是坚持实行采编。三是始终坚持办报的质量和双赢。四是报业关联产业创新,物流配送形成优势。五是行业的全覆盖战略。六是以资本为纽带,以合作为发展。

三、《华商报》的SWOT分析

四、《华商报》的品牌策略

(一)目标市场策略

以20~60岁的西安市民为主;教育程度高,工作稳定,收入和购买力较高;以西安市为中心,向周边市县进一步辐射;具有一定的闲暇时间;能够形成较高的品牌忠诚度,以订阅的形式购买。

(二)经营策略

《华商报》坚持“两个分离”推广广告制;办报和经营分开、办报队伍和经营队伍分开,大大增强了其专业水准、实现了广告资源配置的有序化,以形象促发行,树立报纸品牌。对报社的不良行为进行重点监督,通过主办各类活动扩大在公众中的影响,提升报纸形象,形成无形资产。组建报刊集团,发展规模经济,创办了华商网站和华商新闻图片网站,同时华商系的报刊也先后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生根,形成了五报四刊二网的报业格局,在市场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本质上已经是一家跨区域的报业集团。开展多种经营,实现范畴经济;华商报系的陕西华商数码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发展为及物流配送、绿色环保印刷、软件开发、网站经营于一体的股份制城市物流配送企业,为报业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品牌战略规划

1.近期战略:稳定为主,明确数字化转型站。互联网的邮箱和作用正在日益扩大,而传统纸媒的优势正不断被蚕食,网络在改变公众了解信息的渠道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他们的消费趋势。《华商报》应该紧跟这一市场趋势,结合自身优势,进一步完善其数字化转型战略,快速抢占其新媒体中的市场份额,提高品牌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华商报》目前的数字化转型目标不明确,策略太过单一,对网络受众特点和需求定位不准,需要做更充分的网络市场分析,调整和完善现有策略,力求在近期内扩大其网络影响力。

2.中期战略:整合营销战略。利用《华商报》现有影响力,加快和扩大陕西华商数码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在陕西省的业务发展和规模,加大其经济增长速度。整合多种媒介资源,利用各个媒介之间交叉宣传和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品牌建设。进行“全媒体”策略规划,让新媒体,互联网与纸媒之间起到一个较好的互补作用。

优化广告质量和内容:为了维护《华商报》良好的品牌信誉,让《华商报》成为全国范围内值得信赖的报纸,必须对投放其的广告进行严格把关,不刊登虚假广告和违法广告,改变其单一的广告内容,提高广告质量,才能更加提升《华商报》的品牌竞争力,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影响力。

3.远期战略:进军全国报业市场战略。以陕西市场为中心,在巩固现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向全国范围辐射,通过投放广告和加强自身品牌建设等途径使《华商报》这一品牌深入人心,先向周边省份扩展再辐射全国的路线加强其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从而使《华商报》做大做强,成为优秀品牌。

进行多元化经营战略:除了数字化转型和物流配送的业务之外,在资本的运营模式方面,实行多元化发展,做大主营业务,在全国范围内扩展其他业务,还可借鉴《成都商报》和《北京青年报》的成功经验,成为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传媒产业的升级转型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促使媒体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传媒形态呈现多样化。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形式多样的融媒体、新媒体先后涌现,一批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呈现,新的传播体系与媒体矩阵形成,新媒体传播机制推陈出新,媒体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发生显著变化;二是顺应新媒体的发展特点,陆续产生首席内容官、直播视频记者、微信微博运营、新媒体编辑、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自媒体推广等众多新的职位。新兴的新媒体岗位标准既需要掌握传统媒体的采写、编制、剪辑等基本专业技能,还要熟悉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懂用户会互动、懂数据会信息整合、懂内容会产品运营、能策划会短视频制作,并熟练进行可视化新闻报道等新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面对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专业人才的职业内涵需求的变化,高职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对应调整,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也是最重要的改革突破口。

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产生巨大冲击,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受众粘性、信息整合、内容形态、传播渠道等对传统媒体产生深刻影响,传统媒体已走上融合媒体的发展道路。目前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互联网+”式跨媒体型人才培养特征薄弱。融合媒体已向纵深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已成为趋势,“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的诉求准确分析的能力也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技能,当前数字内容管理、数字信息存储等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力也是“互联网+”式人才需求的特征,而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局限在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媒介岗位的采编、播制、拍摄技能,缺少融媒体需求的具有复合型的“互联网+”式人才培养的特点。二是“专业+”式复合型技能特点不显著。现阶段,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还不能体现新媒体传播分众化、窄播化的特点,仍然以传统新闻写作、拍摄、视频制作为主的技能培养,对学生缺少用户分析能力、新媒体产品内容整合、策划与运营能力、新媒体小程序、微视频、微传播等产品的策划与设计能力、创意剪辑合成能力、网络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观念滞后于产业发展态势,课程体系与新媒体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有很大差距,课程内容也缺乏与新媒体工作内容相关的项目实训,职业技能培养不能有效对接新媒体岗位的需求。

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于理论教学体系,是与知识理论体系相对应的一项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训体系,包涵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统一性,又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为此,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当主要从下以几个方面进行构建:1.构建基于新媒体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的出发点是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通过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而构建。现阶段,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深刻变革传媒产业,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已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碎片化、渠道化、可视化、多媒体形态化的发展,媒体生产内容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内容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混合传播形式,内容报道丰富,尤其短视频、H5、VR可视化形态报道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对新媒体相关岗位需求较多的领域主要分布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娱乐、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新媒体岗位职责集中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多渠道与平台的内容更新、策划运营、产品推广等,尤其对用户、内容数据分析、线上活动组织、与用户互动的能力需求日渐明显。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聚焦现阶段新媒体产业的变革与发展,围绕融合媒体、新媒体领域职业岗位的新变化、新需求,确定新媒体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根据新媒体内容制作、数据分析、媒体技术、内容策划、新媒体运营等核心岗位技能,分析融媒体、新媒体就业岗位群的专业基础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构建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新媒体人才需求呈现“专业+”复合型,策划能力、写作能力、采编能力、摄制剪辑能力已成为专业通用能力,新媒体技术、融媒体内容整合编辑、文案策划、融媒体内容运营等能力为专业核心能力,数据挖掘与分析、融媒体产品设计、品牌策划、互联网市场运营等能力逐步发展为专业的拓展能力,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遵循“产业需求调研—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主要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确定实训课程领域与目标—确定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实训模块—开发实训项目及任务—开发单项、综合、顶岗实训项目”的流程,构建以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结合,实训项目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实习平台与生产平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媒体快速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2.构建“层次递进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每个实践课程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依据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设计的体系化课程。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网站对新媒体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分析,递进的职级岗位主要涵盖新媒体内容编辑、运营主管、新媒体总监。新媒体内容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内容、用户、活动、推广”四个模块,工作内容为资讯的收集与整理,素材信息、数据的收集,文章的编排与排版,根据主题、活动等撰写新媒体文案;与用户互动并解答问题,建立粉丝交流群,策划与组织线上活动;撰写活动推广方案,对各新媒体平台、渠道进行信息推广与管理。新媒体运营工作内容主要有“分析、团队、运营、市场”四个模块,对行业网站或新媒体各平台进行市场分析定位;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访谈确定用户画像;对内容、活动数据分析,优化运营方案,对项目进行规划,确定每期内容选题,制定项目整体计划,制定管理团队并绩效考核;聚拢媒体资源,商务谈判等。新媒体总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运营、管理、市场”三个模块,具体为制定项目战略目标,对行业市场预判,整合行业渠道、媒介等资源;独立带领团队,协调内外部资源,运营栏目或平台;开展市场、商务谈判等。基于新媒体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变化,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备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引入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新媒体内容生产、文案创意与策划、新媒体数据分析、运营推广、数字产品制作等核心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发与新媒体工作岗位对接的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每个模块化课程可采用三级化实践教学,即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层次递进化”能力培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3.打造校企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有新媒体思维,具备新媒体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持续结合传媒产业发展,联合行业优质融媒体企业,建立校企融合多元化的实训教学平台。校企协同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构建虚实仿真工作情景,训练学生适应复杂化的新媒体实践任务;引入新媒体行业资深人士,成立“大师工作室”,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复合式新闻实践能力;以教室、仿真室、实训室“三室”为基础,以识岗、习岗、顶岗“三岗”为途径,拓展课堂的内涵外延,通过仿真、模拟、实践能力训练、新媒体技术培训、社会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功能,深度融合课内、课外、企业“三课堂”,学生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的生产项目的教学实践,切实感受职业标准,才能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实践教学目标。4.建立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衡量,也有益于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评价主要面向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学生四个维度来设计评价指标。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基于新媒体的岗位工作内容,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需要以校企合作为抓手,联合新媒体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新媒体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发新媒体系列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依据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变革,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新媒体行业所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胜宏,唐红雨,王琳.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J].镇江高专学报,2016.

[2]杨静民,纪惠军等.基于“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0.

篇9

1 我国电视新闻传播未来的发展趋势

1.1 传播方式向网络化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网络技术和电视新闻传播相结合,联系越来越紧密,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小。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将在40年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用户。人们与网络接触越来越多,人们获得资讯的方式大多以互联网为主。随着电视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很多广播电视台借助网络,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电视网络直播,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新闻资讯,人们不仅可以获新闻文章和视频,获得资讯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北京奥运会,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电视看到直播,而且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看到奥运会实况。

而且,电视网络传播越来越个性化,也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很多电视台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总是第一时间将世界、国内发生的新闻放在显眼的位置,同时设置不同的界面,在不同的界面和位置滚动最新新闻,方便观众阅读。而且有的观众可以借助这些平台将自己身边的信息已最快速度发送到网上。这种方法被很多电视台使用,在增加电视台点击率的同时,也提高了电视台的关注度。

1.2 普遍运用数字化技术

目前很多电视台在录制、发射播出和接收过程中普遍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其快捷、方便等特点被很多电视台所使用。数字化技术将声音和图像进行编码,形成数据处理文件,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声音和图像更加形象和逼真,开辟了电视新闻传播的新天地。在处理影音文件时,可以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这样处理后,信号处理链路基本不会受外界因素的干扰,音频的传播方式达到广播的级别,而且数字视频压缩的比例也大大减小,达到无压缩级别。这样的电视台的声音和图像有了质的提高,而且目前电视台主要是通过卫星方式传播信号的,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信号传播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1.3 电视频道专业化、多样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线电视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有线电视的普遍,人们家里的电视频道数量越来越多,中央电视台、省市卫视,甚至县级电视台都可以看到。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000多万,庞大的用户数量孕育了专业的电视频道,比如某些城市的旅游频道,主要是关于旅游方面的;科教频道,主要是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而且随着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新闻频道应运而生,我国就有几十个新闻频道,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 推动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发展的应对措施

2.1 发展社会经济

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推动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的主要推动力,发达的经济是电视新闻发展的基础。因此,电视新闻传播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打好基础,经营好主业。同时也要注重发展影视制作和网路传输等产业,要做好宣传工作,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形成品牌产业。比如我国知名电视台江苏卫视,江苏卫视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非诚勿扰》、《一站到底》等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再比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等节目都是注重宣传自己的品牌,在国内电视台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同时,电视台要转变思想,要学会相互学习,借鉴其它电视台的经营方法,拓宽经营渠道,要利用多种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改变传统的方法,改变原先只是依靠广告费推动电视台发展的思维。

2.2 注重增强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传播工作者要注重研究传播的规律,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我们需解决,而且与国外同行业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快速发展的电视新闻媒体,我们首先需要加强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在这方面研究并不深入,而且对那些实质性问题并没有取得突破。比如电视新闻传播的市场分析、市场定位等问题。而且有的学者并没有深入思考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借鉴国外经验时,不顾实际情况,盲目照搬,缺乏实质性操作,并不会对我国电视新闻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发展符合大众口味的节目,要以观众的需求为导向。观众作为电视新闻传播的推动者,在发展电视新闻传播工作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观众也会制约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因此必须要了解观众的需求和想法。在增加电视新闻传播交互性的同时,也要注重把握观众的心理需求。要发展电视新闻传播的个性,使电视台更符合人性,更贴近生活。要增加与观众互动,建立健全电视台的反馈制度,可以通过街头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与观众沟通。

2.3 树立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竞争力

电视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大媒体”意识,面对国内媒体业竞争日益残酷的发展趋势,为了占据主动权,[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在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电视新闻传播必须要树立竞争意识,增加发展的紧迫感。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向专业化新闻频道发展,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新闻直播频道,为社会、为观众提供最专业的新闻资讯。而且,电视新闻传播要注重培养各式人才,比如记者、编辑等。对于我国而言,国内众多媒体中只有中央电视台拥有这样的实力,开展24小时新闻直播。同时面对我国部分新闻频道名不副实的问题,未来发展过程中要避免时效弱、新闻重复等现象。

3 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推动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我们要结合实际,针对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正确的对策。要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要增强传播的效果,同时也要树立“大媒体”意识,增强自身竞争力。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充分了解观众的想法,加大宣传力度,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一、“汽车市场营销与策划”课程建设

以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领域学习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及终身学习需求为依据,重点满足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企业、自学者四类对象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强调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联合行业、企业等优势群体,利用现代数字化营销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建成包含学习手册、教学课件、图片、漫画、文本等图文资源以及动画、微课教学视频、示范视频等非图文资源在内的教学资源,具体包括:三阶递进式课程资源和符合企业岗位能力标准的专业资源。建该精品在线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全面提升和发展的营销策划综合实训平台,实现“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目标。

(一)课程主体结构

联合深度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媒体素材、优秀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搭建课前、课中、课后开放的、可扩展的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企业标准灵活进行课程设计,包括大纲、学习内容、课前课后作业、测验、任务等,通过对学生成绩和学习行为的统计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支持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使用PC端和移动端课中签到、实训、课后提交测验、任务、互动交流,问题与解答,相互评价及分享学习笔记等。在确定课程目标的情况下,围绕数字化汽车营销与策划关键技术、方法,以产教融合实际工作项目内容为导向,设计项目情境,加强课程内容的连贯性与实践性。同时深入调研,分析行业发展状况,使课程教学内容贴近营销服务一线的实际需求,从而更有效地完成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课程资源搭建。

(二)建立营销策划综合实训平台

1.线上学习——基础学习模块。用于汽车营销策划知识内容的学习和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项目自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任务下达”明确需完成的工作任务,查看配套多媒体资源学习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分析案例中,在企业实际工作情境中的处理方法进行经验总结;在项目实施中,完成该流程的相应工作任务。此外,基础学习中还设有知识拓展内容,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考核学生对于方法的运用及掌握能力。经过完整任务环节的学习,系统将根据学生在项目实施情况的选择,自动生成基础策划方案的素材,用于学生展示汇报方案PPT的制作。基础学习模块的系统化设计,使学生通过科学的教学组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真实的企业案例,掌握市场分析目标,确定策略选择的七大核心工作任务的必备知识及关键技能。2.线上线下结合——综合实训模块。该模块用于汽车营销策划方案制作,实训学生需完成淡季促销、试乘试驾、车展等多项汽车营销策划实训任务。教师在综合实训模块,还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自行设计实训项目,综合实训中,学生已制作汽车营销策划方案,为任务目标分析相应的背景信息,进而完成促销目标的确定、实施计划的确定、场地布置设计等一系列工作,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和任务的理解,可以做出各具特色的汽车营销策划方案。同时,综合实训模块也可结合实物沙盘配套使用,学生在完成场地布置、策划方案讨论等工作后,可利用实物沙盘进行展示,并通过系统完成策划方案录入,系统会根据策划方案的可行性给出客观评价。3.线下——方案汇报模块。该模块用于汽车营销策划方案PPT展示,要求学生对方案策划活动人员安排、活动预算等信息进行讲解,旨在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时,教师和分组学生可扫描展示汇报PPT对应的二维码获取评分表,进行评分,评分系统通过主观评价+客观评分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策划方案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三)建立营销策划技能竞赛资源模块

为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引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促进产教融合,学校连续承办多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营销赛项,吉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营销赛项,数次获得全国一等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技能竞赛资源模块的建立,促进汽车行业、企业、各职业院校,共同就汽车营销策划新趋势、新方法、新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使课程教学内容体现真实工作任务,符合工作实际和岗位需求。

二、“汽车市场营销与策划”课程教学实践具体做法

(一)通过企业调研,推进校企资源融合,夯实精品课程资源基础

资源融合是校企利益共同体存在的条件,企业岗位规范、标准、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实际案例资源等是精品在线课程的综合基础和实力的重要标志。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训室等相关资源要与行业、企业最新发展方向保持一致。通过企业调研,掌握企业、行业前沿资料及技能标准,课程资源对接企业发展方向,企业融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二)线上精品课程学徒制合作,推进校企人员融合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双师教学,为学生创新创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认定等提供课程服务,节约投资,相得益彰。使学生在线获得企业名师指点以及多方位的实践和学习体验,增加实践技能;企业员工可以在线获得完善、先进的继续教育。

(三)推进产教协同创新,主动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企业、课程教师团队围绕数字化营销关键方法、核心技术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以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目标,主动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与企业、数字化营销运营商合作,面向企业营销策划创新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加大教学方法创新,激励教师将创新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用于人才培养。同时,重视加强未来技能研究,提高职业技术、技能开发的前瞻性。

三、课程建设成效与创新

(一)课程教学资源应用及学习效果

通过课后任务评价,任务统计分析学情,改善教学资源及教学组织模式,增强在线课程的实用性和适宜性。专业与行业、企业建立直接联系,了解和掌握学生发展趋势和需要,调研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后的营销策划知识、能力、素养提升水平;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证率;企业、行业、社会对学生的评价及满意度等指标。总结调研结果,修改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为学校及企业搭建高起点、高标准、大空间的学习平台。

(二)课程教学的实践创新

第一,采用任务驱动法、营销策划沙盘软件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企业现场直连、营销策划技能竞赛等教学方法,在高仿真的环境中组织教学,实现“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第二,利用垂直媒体、自媒体、汽车企业官方网站、新兴宣传平台等进行汽车网络推广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时下热门的营销策划手段,既达到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又实现了内容的有效拓展和延伸。第三,学校教师、企业教师线上教学接力,在课程师资层面上创造条件交叉教学,合作制定线上教学方案,使学生在深入企业实践之前,线上获得企业实战指导。通过在线企业实训,对企业营销策划工作流程、标准、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方面初步了解,双方共同推动对学生教育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刘美萍.后疫情时代高效线上教学改革的思考[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3).

篇11

[关键词]数字内容产业 政策法规 保障机制

[分类号]G120

数字内容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有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已给予数字内容产业一定程度的重视,“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鼓励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但目前针对数字内容产业的专门法规尚未出现…。立法上的滞后与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极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成熟。本文拟对国内外数字内容产业政策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构建我国数字内容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

1 国内外数字内容产业政策现状分析

1.1 国外数字内容产业政策现状

数据表明,数字内容产业是一个规模庞大、快速增长的产业,2000年全球产业规模为600亿美元,而2008年则发展为7630亿美元,而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是促成这种良好发展局面的决定性因素。

1.1.1 宏观层面数字内容产业政策的宏观层面,即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和法律保障体系。国外数字内容产业发达国家均具有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强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如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政策》和成熟的行业协会组织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和保障;英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为产业发展确定目标、重点和支持手段;韩国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基本计划》大力支持开发新的数字内容服务模式;澳大利亚则采取共同规治模型:即政府提供立法框架,业界提供切实可用规则交由立法机关填充整合形成制度,并交由相关机构去监督、实施。

完善的政策法规为产业发展指引了方向,强有力的扶持政策保证了产业发展所需资源、资金、人才等,国外数字内容产业因此呈现蓬勃发展趋势。

目前,美国数字内容产业产值占GDP的7.8%,文化消费约占家庭消费额30%,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18%~25%。英国数字内容产业已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2006年其产业增加值为573亿英镑,占国民经济总增加值的6.4%,是英国增长率最快的产业部门。韩国政府把扶持数字内容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国策,2003~2007年间,其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2008年产业规模达103亿美元。澳大利亚数字内容产业总产值约210亿美元,占GDP的3.5%。

1.1.2 微观层面数字内容产业政策的微观层面,包含内容资源开发、技术保障、数字版权保护、产业税制优惠等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数字版权保护。

数字版权保护即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保证数字化内容不被非法复制,保障数字内容提供者和运营商的利益,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信息服务。业界普遍认为数字版权管理(DRM,Digital Right Management)标准体系将成为数字内容产业基础性政策之一。

国际上DRM技术研究成果颇丰,其中较为成熟的标准有OMA DRM2.2、微软DRM等。DRM技术标准是整个数字内容产业的关键技术标准,保障了产业各方利益,维护了市场秩序,我国亟需制定适合产业需求的DRM标准。

此外,数字内容产业发达国家均通过政策法规保障信息公开与共享,为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证,如美国《电子信息自由法》、欧盟《电子欧洲:全民信息社会》等法令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产业发展所需信息资源;在产业人才培养上,日本、韩国等国成绩显著,如日本已建立完善的数字内容产业教育体系,涉及从职业教育到大学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韩国为解决游戏人才的不足,更是设立专业研究机构――游戏研究所;在产业税制上,国外对数字内容产业有大幅减免优惠措施;在信息安全上,国外成熟的信息安全政策规避了产业潜在信息安全风险,如美国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法案》、《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欧盟的《信息安全框架决议》等系列政策为数字内容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2 国内数字内容产业政策现状

随着网络与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与完善,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达1711.5亿元,较2006年增长34.1%。目前,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已初步形成以互联网数字内容、数字影音动漫、移动数字内容服务为主,数字教育、数字出版等市场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

我国各级政府均对数字内容产业态度积极。在国家层面,“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鼓励教育、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央各相关部委从各自管理角度制定了相应的宏观政策,对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予以极大关注:如信息产业部的《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文化部的《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等,都从不同角度对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予以支持。地方政府对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也积极扶持。在上海,200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均对数字内容产业给予极大关注,且上海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颇具成效:2009年10月,上海市数字内容产业促进中心揭牌,上海市数字内容公共服务平台开通。台湾地区则于2002年通过了《加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推动方案》,后又推出《数位内容产业发展条例》。此外,北京、广东、天津、江苏等各省(市)均对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大开方便之门。

相比之下,我国对数字内容产业虽态度积极,但缺乏系统的规划及政策法规体系支撑。对比国外情况,我国在政策法规建设方面尚存诸多问题:①没有针对数字内容产业专门立法;②政策零散,可操作性差;③政府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缺乏竞争公平性,且监督、反馈环节薄弱,政策实施效果较差。

2 我国数字内容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建设的设想

笔者认为,数字内容产业运行保障机制即由数字内容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和确保政策法规效用发挥所采取的措施与手段所构成的有机体,涵盖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管、修订等方面。如图1所示:

2.1 政策法规子系统

依据数字内容产业自身特色及其信息传播过程,结合我国产业及政策现状,构建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法规体系。

2.1.1 内容服务与技术保障政策 内容服务与技术服务是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支持性行业,是推动整个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有着传承5 000年的文化遗产,在发展数字内容产业上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笔者认为,首先,应在政策上体现对内容资源开发上的鼓励与扶持,既可传扬中华文明,又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资源体系;其次,应制

定公共信息资源再利用法规,避免政府大量有用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创造公平、科学的市场竞争环境;再者,制定产业内各细分领域技术标准与规范,以政策引导、规范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扫除技术障碍。

2.1.2 人才政策据统计,我国仅动漫人才缺口就高达100万以上,与其他行业的人才过剩形成鲜明对比。应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其他行业剩余人才流向数字内容产业,确保数字内容产业人才需求。同时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现行教育体系内多管齐下,构建合理、科学的数字内容产业人才开发机制。此外,鼓励数字内容产业各从业机构与教育部门联合,培养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专门人才。

2.1.3 知识产权政策 由于数字内容产业自身传播内容易于复制、修改的特征,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显得尤为重要。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信息传播的媒介边界逐渐消失,各种信息均以数字化形式生产和传播,这对传统版权秩序提出了挑战;同时,数字内容产业融合了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其版权秩序较为复杂,新数字化环境下的版权秩序亟待构建。目前我国适用于数字内容产业的版权政策薄弱,特别在流媒体版权保护技术方面经验和成果甚少。应构建合理科学的数字版权秩序,促使数字版权登记制度化,制定自主DRM技术标准并推广、普及。我国数字版权监管认证平台的构建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与尝试。

2.1.4 专门产业扶持政策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尚在启动阶段,需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首先,国家提供无形资产融资担保机制,改善产业资本环境和融资环境,解决其资金周转期较长的发展瓶颈;其次,构建产业辅助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政策咨询、市场分析、产品营销等系列辅助行为;通过专项资金资助、奖励资助或减免税收及低息、无息贷款等方式,对数字内容产业给予资金支持。此外,鼓励政策研究、内容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科研资金的投入,加速数字内容产业立法环境的成熟、技术保障水平的提高和产业链的完善。

2.1.5 信息安全政策各种通讯及网络技术给数字内容产业带来传播便利的同时,还带来了信息安全隐患。我国信息安全立法刚刚起步,远不能适应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需求。应在国家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安全研究,保证信息安全领域立法研究和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同时鼓励企业或机构设立各类基金,形成国家引导、企业资助、科研机构参与的多元化信息安全研究格局。再者,由于数字内容产业全球化的特点,还应加强国际合作与借鉴,建立国际法律准则,避免跨国信息安全问题。

2.2 执行保障子系统

政策法规体系能否发挥预期管理效果,执行保障工作至关重要。应建立运转协调、管理有方、保障有力的政策法规服务体系,为政策法规有效实施创造环境。

2.2.1 建置统一的产业入口网站,确保政务公开应建立统一的数字内容产业入口网站,及时将产业政策法规公之于众,确保政务公开,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公民参政议政权,增强大家对政策的认同感,减少政策实施的潜在阻力。同时利用统一的产业入口网站,可及时、便利地得到政策实施的反馈信息,便于及时了解政策政策实施效果并做出相应调整。产业统一入口网站由政府出台政策支持,下拨专项资金;而企业则通过行业协会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应尤其注意网络安全问题和内容更新。

2.2.2 设置专门行政管理机构和行业协会我国数字内容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产业管理上存在缺陷。一方面,数字内容产业突破了部门和行业界限,对传统框架下部门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另一方面,没有统一的行业协会,行业成员缺少合法的利益诉求途径。为避免政府部门多头管理、权责不分,保障产业正常发展,首先,应设置专门行政管理机构,避免权力管辖重叠现象,建立专门执法队伍,保障政策法规的有效执行;其次,构建产业协会,建立政府和企业之间有效的合作与协调机制,增强行业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还应制定统一的行业协会法,确保行业协会的独立性,避免成为政府职能部门的附属机构,为行业成员利益诉求构建合法途径。

2.3 监督保障子系统

本文所构建的监督保障子系统涵盖两条原则:即执法监督与守法监督。执法监督是指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及有权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实行的监察、督导活动。而守法监督是指对政策法规客体的守法情况进行监督。

2.3.1 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共进对执法行为来讲,内部监督指通过对执法权运行事前的主体要素控制、事中运行控制和事后救济控制来实现行政执法权内控整体目标的行为。行政执法的内部监督是为了实现执法权的内部控制,确保政策法规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对执法行为的外部监督,指执法机构以外的行政、非行政机构或团体对执法行为、效果的监督,主要包括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方式。对产业群体来讲,内部监督指产业界内部对自我守法行为的监督,可通过行业协会监督、企业自我监督、企业间互相监督实现;其外部监督指参考瑞典议会监察专员制度,设立数字内容产业专门监督员,监督企业守法情况。

2.3.2 主体监督与行为监督并用

我国现有媒体准八制度是严格的主体监管。这种管制策略认为管住了主体,就管制了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数字内容产业传播渠道进行了事前净化与规范,但在网络条件下信息一旦删除很难恢复,没有事前的监督与审查,出现问题便很难追究责任。因此,进行主体监督的同时还应采取行为监督,制定产业行为规范,对传播渠道、传播内容进行事先约定与规范,将事前规范与事后监管充分结合起来,充分维护数字内容产业政策法规体系的运行。

2.3.3 渠道与内容监督分而治之数字内容产业处于三网融合背景下,对其产业行为的监督迥异于对传统媒体的监督。传统的内容产业分属不同管理部门,各管理部门同时管理相应的渠道和内容;而数字内容产业基于传播通道的融合和传播内容的融合,传统监管模式不再适用。因此,应使渠道监督和内容监督分而治之,渠道对政策法规的执行效果由一个部门统一监管,而内容对政策法规的执行效果由另一部门监管,避免因管理上的权责不分带来的混乱,以适应新的产业特征。

2.3.4 技术监督与道德监督并行加紧对数字内容监督系统的研究开发,不断升级技术监管手段,从技术上削减产业违法行为不易捕捉所带来的执法困难。在技术监督的同时,倡导道德领域的自我监督。道德是人类行为准则的调节器,运用道德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数字内容产业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通过颁布、倡导相关自律性规范文件,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违法可耻、守法光荣的道德氛围,促使产业从业者和消费者不断提高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监督他人和自我监督,主动维护数字内容产业政策法规体系的威严,确保行政执法效果。

2.4 信息反馈及政策修订子系统

政策的权威性来自于科学性,产业政策法规的制

定不可能一劳永逸。应采取措施构建产业政策法规体系的信息反馈与修正子系统,依据产业和环境的发展对政策法规适时作出调整。

2.4.1 政府、企业设立专门情报机构

政府设立专门情报机构,搜集数字内容产业对政策法规体系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将反馈信息处理结果反馈给企业。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政策信息反馈机构,搜集企业自身对国家产业政策法规的适应情况,将政策法规体系中不妥之处及时反馈给政策制定机构,以便国家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战略,真正建立起数字内容产业的政策法规服务体系。同时,为提高企业对政策法规信息反馈的积极性,可构建合理的政策法规信息反馈激励机制。

2.4.2 统一培训政策法规情报人员 采用教育体系、企业竞争情报部门实践基地教学相结合的多层次培养模式,形成长效培训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情报人员进行培训,培养经费可由政府和企业共担。首先,培养情报人员对政策法规的敏锐性,便于捕捉政府政策信息和企业政策反馈信息;其次,培养情报人员对信息进行分析、提炼、升华的能力,使其能够向政府政策制定机构提供系统的、具有逻辑性的反馈信息,向企业决策层提供恰当的政策法规;再者,培养情报人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情报搜集工作时遵守情报伦理,做到合理、合法利用情报,并做好保密工作,严防情报外泄。

2.4.3 对反馈局限性的认识与预防政策信息反馈过程在政策法规运行一定阶段后进行,发现问题存在时间滞延。政策法规制定机构一定要将可能的环境变化因素考虑进来,合理、科学利用反馈信息,重视预防的前馈作用,借鉴外部或以前经验,尽量避免政策法规反馈信息的这一局限性。应充分考虑利益对政策法规反馈信息的影响。政策的产生以调整和实现某种利益为目的,但政策法规体系应维护整个产业群体的合法利益,避免个别团体在信息反馈中弄虚作假,做到奖罚分明,导善抑恶。

3 结语

数字内容产业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均有重要意义。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广阔的、持续增长的受众需求,在发展数字内容产业上拥有先天优势。应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充分考虑我国产业现状,竭力做到以政策法规引导产业有序运行,以执行保障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确保政策法规效用正常发挥,以政策信息反馈机制促使政策法规逐步完善,以此建立系统、科学的数字内容产业运行保障机制,为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成熟提供有效保障,促使我国数字内容产业早日发展成熟。

参考文献:

[1]杨海平,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管理与法律法规建设的思考,图书馆杂志,2009(10):16-18

[2]韩洁平,毕强,数字内容产业研究与发展,情报科学,2009(11):1741-1746,

[3] Management of Federal Information Resouces. [2010-06-13]..

[4]主建会,李宁,中日韩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简析,[2010-06-[3]ils.省略/Iist/Iist,aspx?|d=5214

[5]匡惠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秩序构建[学位沧文],湘潭:湘潭大学,2008:11-23

[6]SCIC,美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状况,[2010-06-11] ndcchina, com. cn/ndc/321, html.

[7]CIE. Australian digital content industry futures. [2010 -06 - 13].www, archive, delta, gov. au/_ dataZassets/pdf_[ile/0007/37474/Appendix_C. 2_Australiandigital_content_futttres. pdf

[8] DCMS. Creative Industries Economic Estimates Statistital Btdletln,2009. [2010 -06 - i2 ]. www, culture, gov. uk/publlca-tions/default, aspx

[9] Australian Capability in Digital Content. [2010-06-12]. austrade, com/Artit:leDocuments/1517/DigltalContent, pd L aspx

[10]王美华,范科峰,岳斌,等,数字媒体内容版权管理技术标准研究,广播与电视技术,2007(6):19-22

[11]周毅,白文琳,欧美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内涵、路径及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10(3):44-49

[12]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协会,中国信息年鉴2008北京:中国信息年鉴期刊社,2008:381-385

[13]徐群辉,金融危机中的中国动漫产业态势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3):60-64

篇12

关键词:应用型机电专业;创业教育;课程模式;三级联动;学徒试点

G712.4

当下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纵深发展阶段,高校发展获得更多自主性,教育规划越来越注重实际需求,专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面对当下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人才荒”的双重困境,高校开始大力提倡创业教育以缓解紧张局势。在此种大背景下,应用型机电类专业教育也开始引进创业教育,并致力于课程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积极探索和构建。

一、应用型机电专业创业教育的基本现状

在传统观念中,应用型机电类专业教育的技能性很强,此类人才毕业后的走向主要是企业厂矿等单位,创业者甚少。目前应用型机电类专业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浅显,尽管他们有多种渠道可以获知创业知识,如创业课堂、大众媒体、家庭影响等,但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创业并不十分了解。与其他专业相比较而言,应用型机电类专业的创业教育相对比较薄弱,甚至是落后的,一些高校甚至没有开设相关课程,也没有提供创业教材。在创业教育形式上,一些课程教师自身并没有创业经验,只是借助一些案例照本宣科,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真正有用的创业知识。此外,校园环境缺乏创业氛围、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创业课程不成体系等,都是当下创业教育遭遇的常见问题。

二、创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构建

(一)创业素质教育与机电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创业素质教育与机电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产学研产物。当下专科机电教育探索出一种“1+0.2+1+0.8”四段制人才培B模式,2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习,分两次实施,二年级0.2(2个月)和三年级0.8(约8个月)。[1]这种模式同样适用于本科应用型机电专业教育,其核心在于边学习专业技能,边参加实训,这有利于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氛围,感受创业熏陶,及时了解自身情况以调整专业学习计划,为创业素质的形成与专业技能提升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也应同步增加比重,积极开设相关实用性课程,如“机电类职业生涯规划”“机电创业心理学”“机电营销学”“机电就业与创业指导”“机电创业实训”等,真正将创业教育和技能培育结合起来,强化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

(二)创业意识教育与机电类专业群建设相结合

所谓专业群是指专业之间存在一定内在联系,知识点要求相近,岗位技能要求类似,即要求一定数量共同的实验和实训设备,培养目标相近或者重叠的专业都可以归为同一专业群。[2]机电类专业群建设,可以实现机、电、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集成化发展,推动传统机械制造走向智能型道路,一方面满足制造业提升“含金量”的需求,一方面满足应用型机电专业发展的需求,全面适应市场,这一模式能使高校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建设核心专业,在提高教学竞争力的同时,降低教学成本。创业教育与专业群建设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实现专业互补,此种形式不但可以“校―企”合作展开,也可以联合不同院校开展“校校―企”的共同合作,创建校企合作群,使学生在辅岗实习的过程中学会整合技术力量,体验多种企业经营模式,感受市场的需求变化,启发创业意识,掌握多种实用技能,使自己成为更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创业方案规划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从实际情况来看,应用型机电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大多流于形式,相较于理论层面的创业案例分析而言,大学生更倾向于创业机遇与环境分析、人际沟通技巧、市场分析与营销等的学习,而且他们普遍期望拥有真实创业经验的人来授课。针对这一需求,应用型机电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应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从事创业方案规划,使大学生在拟定创业方案的过程中,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模拟分析和解决,既能强化创业意识,又使其形成一定心理预期,避免盲目创业。

(四)优化创业课程,构建实践主导型课程模式

目前应用型机电类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课程模式不合理,在课程结构中,专业课占据重大比例,理论课满堂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到位,此类课程模式难以引导学生拓展知识结构,导致人才技能单一。还有些学校过于注重实操课,学生本就缺乏理论指导,因而在创业操练中体验到的失败总是多于成功。当然,前文提及的创业课程开设较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缺乏整体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导致学生很难学到有用的创业知识和经验,使创业教育缺乏实效性。基于应用型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和需求来看,我们主张构建实践主导型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创建“教、学、练、创”一体化的模块化教学平台,联合学校、企业和政府的资源优势开发创业一体化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带队的创业课题,以综合能力为考评标准选拔优秀人才参与企业科研团队的项目开发,使学生真正学会怎样应用专业特长,在企业氛围中领悟创业精神。

三、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校企政府“三级联动”

基于当下高等教育的大形势来看,构建“国家制定教学质量、学校修订培养方案、企业构建专业人才评价体系[3]”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已经成为推动创业教育走向实践的有效途径。对于应用型机电类专业来说,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把学生推到企业中,令其在经营氛围的感受中激发创业意识,更需要基于这一专业固有的复杂性、技能性等要求,将学生培养成高标准的人才。在联动体系中,政府应发挥自身连接学校和企业的桥梁作用,及时将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传达给学校,使专业教育有针对性、计划性的开展,有目标性地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积极进取。

(二)学徒试点式实践教学

学徒是传统工学结合的产物,现如今这一形式在和创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融合下,得到了拓展和革新。现代学徒试点教学相较于传统师傅带教的模式,更系统化,流程和操作要求也更加规范化。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教学计划、拟定师资配备标准、确立带教单位、配备实践设施,再到教学监控、反馈和评价,这一系列环节始终都能使学生受到全面保障。创业教育的全程渗透,是学徒试点教学的难中之难,其关键在于如何拟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除了考虑常规要求外,还需要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中,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从而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4]

(三)构建数字化教学体系

上文建议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但对于提升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而言,仅从课程模式构建入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持续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使其发挥出更大的创业指导作用。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课堂被搬到线上,数字化教学因其自主性、开放性、交互性和可重复性成为各种专业教学的新型手段。应用型机电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应关注两个基本点,一是培养应用型机电人才,二是提供优质的创业指导,而数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以同时满足这两个需求。当前高校的网络设施已经普及,各个高校可以发挥共享精神,依托网络云端共建一个创业教育教学大课堂,如此一来,这个教学体系不但拥有最全面的创业教育素材、师资力量、就业创业资源,而且还能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最广泛的交流和切磋平台。这一大型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还可以为不同教学科研团队提供交流渠道,使优质资源实现跨学校、跨地区甚至是跨国家式的共享,令更多师生共同受益。

(四)建设学校外实践基地

在创业教育中,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是必须的基本手段。对于应用型机电类人才来说,校外实践基地是非常难得的学习和锻炼资源,学生可以从中发现诸多实际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的过程,提升社会认知能力和积极创新的意识。此外,校外实践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些素质都为创业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应遵循三点基本原则,一是稳步拓展,无论地域还是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合作范围;二是保障纵横联系,合作实践应落到实处,深入社会,避免形式主义;三是加强创业教育,以客观案例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创业。

在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当下,大学生不再执着于就业,大胆尝试创业。同样面临着窘迫就业形势的应用型机电类专业人才,也开始走向创业之路。大学生创业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当下社会的就业压力,拉动经济增长,但是能否创业成功却是一道难题。作为一个受到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成功潜力是无限的,但这需要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贯穿卓有实效的创业教育,才能使其避免盲目创业,提高成功概率。

参考文献:

[1]林敏,吴文浩.农业机电类专业创业教育研究――以江苏牧院为例[J].考试周刊,2016,(93):150-151.

[2]陈伟珍,邓歧杏.机电类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31-32.

[3]王俞淞,王斌.浅谈机电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西部皮革,2016,(12):171.

篇13

湖北民营电视市场情况概览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中国电视产业社会化的背景下,湖北省诞生第一批电视公司,最早的当数1993年3月成立的湖北荧丰艺术开发有限公司。随后冒出了很多民营文化公司,如百步亭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江通动画股份有限公司等。现如今,湖北民营电视已成长为湖北电视产业中一个独特的传媒生态群体,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这一特殊的电视产业市场:

内容市场。2008年湖北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湖北共播出电视节目615713小时22分,其中,国有电视台自制电视节目85184小时,生产电视剧110集,节目购买、交换时间254843小时。其中,购买、交换节目大多来自民营电视公司。可见,民营电视市场已初步形成。具体而言,湖北的民营电视内容市场涉及新闻资讯类电视节目、专题服务类电视节目、综艺益智类电视节目、电视剧、动画电视、广告等。但是在内容市场上,民营电视仍处在一种相对边缘的地位,暂时只能是国有电视的有益补充。

广告市场分析。从整个湖北广告市场来看,2008年整年的广播电视广告收入15.7亿元,全国排名第13位,网络收入14.19亿元,全国排名第8位。但从湖北广播电视总局的一组数据中可以看出,湖北民营电视对广告市场的依赖远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严重,由于湖北民营电视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像发达地区的民营公司那样在节目中利用贴片广告来换取利润,在湖北,民营公司的节目基本上靠直接销售来实现其盈利。如下表:

资本市场分析。从当前湖北民营公司的资本组成类型来看,主要有合伙经营、股份经营、国有经营、承包经营、中外合资。从资金的来源方面讲,一般有三种渠道:自筹资金、国内外企业投资、银行借贷。总体上看,湖北民营电视私人出资筹建居多,即使与国有单位合资,也是利用国有单位的品牌或者播出平台为入股资本,只有少量民营力量利用国有资金入股的方式组建,如湖北广电百步亭国际传媒有限公司中,湖北广电占51%的股份,百步亭集团占49%的股份。另外,从资本投资的力度方面考察,民营电视公司要想改变现状,拿到大笔投资资金,没有政府的援助恐怕短期内不会有突破,至少在银行贷款方面,能够享有平等的信贷政策将是一大进步。如下表:

湖北民营电视的挑战与机会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湖北民营电视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但仍然处在发展的初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也面临着发展的诸多机会。

湖北民营电视的弱点与威胁。⑴来自国有电视力量和发达地区民营电视双重夹击。首先,湖北民营电视作为区域性电视群体,必然遇到来自发达地区民营电视公司的挑战,仅北京而言,就有2000多家民营电视公司,他们已经有《娱乐现场》这样成熟的品牌栏目。其次,在国有体制下,垄断体制的压制仍然是民营电视难以逾越的大山。政府政策对民营电视产业链造成断裂,没有播出平台,意味着民营电视没有实现把产品卖给受众的渠道,就很难主动出击,在供方和买方市场中很难真正拥有议价能力,不能彻底摆脱寄生问题,难以实现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⑵整个产业粗放型的自身缺陷。湖北民营电视公司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解决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是湖北民营电视下一步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内容市场上,湖北民营电视要么扎堆于老套电视节目类型,原创节目严重缺乏,生产方式老套;要么在业务范围上过泛,集广告策划、专题片制作、大型活动策划、电视剧拍摄和包装于一身。另外,在资本市场上,资本运作相当微弱,私人资本的原始积累类型居多,无法获得银行大的贷款。同时,大部分公司要么严重依赖湖北电视台,要么依赖电视剧动画片等老牌形式内容。在人才上面,缺乏高级管理人才,尤其是能把商品与文化结合起来的人才。

湖北民营电视的机会与优势分析。⑴电视产业改革推进带来政策倾斜。湖北民营电视敏锐的洞察力,加上政策逐渐放宽的市场环境,将是湖北民营电视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优势和机会。在动画产业里,2006年广电总局做出规定:在原有国产动画片与引进动画片每天播出比例不低于6∶4的基础上,扩大国产动画片的播出比例,并对在收视率较高的黄金时段(17:00~20:00)只能播出国产动画片或国产动画栏目作出具体要求。动漫产业上,中部地区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这对湖北省的民营电视公司,尤其是江通之类的动画公司来说,是个利好的信息。⑵新兴媒体市场的开拓带来市场份额。就数字电视而言,2010年,湖北省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数字电视所带来的巨大的节目缺口,无疑是民营电视剧制作公司的发展机会。据《中国数字电视报告》显示,消费者对数字付费频道内容的第一需求是影视,数字电视频道电视剧的制作和发行有可能成为将来民营电视机构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数字付费平台对电视剧引进与播出的具体政策是有利于民营公司发展的。湖北数字电视频道已经开通,2008年全年电视节目购买、交换时间达到1098小时。全年制作电视节目时间4026小时,远远超出其他湖北省级频道,显示出巨大的潜力。⑶营销模式灵活多变带来产业链成熟。在我国,大多数民营内容提供商的主营业务仍是为电视台提供节目,但以动画电视产业为例,从电视播映费里顶多就能拿回总投资的30%,其他的要靠衍生产品的开发。从国外的商业电视经验看,营销模式的灵活多变是民营电视的优势,武汉江通动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佑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在国外,只要有好的动画选题,一经公布,各个环节都会被吸引过来,大家各负其责,各担其职,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收益。在电视剧产业也是一样,单靠投资商在上游投资,面对高额的演员片酬,单靠出售肯定收不会成本,所以寻求赞助和开发后期收益成为民营电视思考的重点。江通动画也已经开始开发衍生产品,涉及文具、服装、游戏、图书、音像等,进一步丰富产业链,拓展营销模式。

湖北民营电视的发展战略分析

总体上看,由于湖北民营电视发展参差不齐,采取的发展战略也就各不相同,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策略:

增长型的发展战略,即SO战略。例如百步亭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和江通动画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是湖北在电视产业里的龙头企业,其中百步亭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是湖北唯一一家获得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和广播电视经营许可证(甲种)的双甲证民营电视公司,其母公司百步亭集团实力强大,资金雄厚,可酌情大步拓展业务。

采取多元化战略,即ST战略。一些湖北民营电视公司有内部优势,但需回避威胁,如武汉缘来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武汉数字媒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华光数字传媒网络有限公司等,他们都具备制作自己专长的电视类型节目,但在核心竞争力和业务的广度上跟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

采取扭转性战略,即WO战略。一些公司存在明显弱点,但经过资金的投入和发展战略的调整,有发展的机会,如武汉市鑫华胜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湖北春秋英雄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湖北方琳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武汉流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

防御性战略,即WT战略。一些弱势电视公司应缩小业务或者尽早退出市场,如湖北炎帝影视文化艺术公司、武汉杰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湖北泰跃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在2008年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局的考核中,因没有工作业绩、疏于管理、没有参加年检等原因,被吊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0Q032)

篇14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我局“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倾力打造科技房管,努力实现跨越发展,全力助推科技*”的工作思路。坚持科技兴局发展战略,结合我局实际情况,现就征集*科研计划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和原则

*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局科技房管起步之年。科研项目计划将围绕实现*房管创新发展的目标,以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我局科技竞争力为主线。结合工作实际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实用性强的研究项目为重点,着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行政管理、行业发展等方面的创新对策和建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项目计划将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要把打造*科技房管作为我局科技工作的战略目标,创造良好的科技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升管理效能,促进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加快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联合创新。鼓励多单位(科室)联合攻关申报科研项目,鼓励“产学研管”联合的研究方式。增强科研的内在动力与活力,实现经济、科技、教育相互衔接与协同发展的格局。

(三)坚持突出重点。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的技术创新和跨越,在房屋管理和重点工作中占据国内领先地位。

(四)坚持节约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

(五)坚持以转促研。以科技成果转化为落脚点,推动房管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根本,促进各类研究项目有所创新。

二、研究方向和重点内容

房屋基础管理研究领域——加大如何实现我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研究未来发展需求与形势;房地产市场分析评价体系;摸索建立房地产企业、中介和交易人诚信信息预警体系;围绕各基层单位的工作特色开展具有科技含量的项目研究;开展建立行政执法监督体系的研究。

房屋管理与技术领域——探索规范房屋租赁市场管理的有效模式;如何提高房屋鉴定工作的科技含量;住房保障工作中探索建立申请人资格信息数字化动态管理长效机制;既有建筑节能综合改造技术研究;房屋修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如何提高碎修服务的及时率和满意率;结合物业管理条例及物权法的实施,开展新、旧物业管理体系前瞻性研究。

房管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信息网络化建设研究;完善局政务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