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39: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充满生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近年来,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已做了不少工作。诸如;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基本条件,实施途径和方法问题;关于素质教育的督检体系,科学评价以及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摸索、探讨和尝试。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问题,则是教育者的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更新传统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等问题。只有抓住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这一关键环节,素质教育的实施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才能产生出源源不绝的巨大动力,实施才能得以发展,从而抵达预期目标。
二、更新观念,应从以下几方面明确认识
1、要有明确的教育观。由“应试教育”的模式转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顽固的束缚着教育的各个领域。师生在升学教育指挥棒下东摇西摆转。办重点学校,校分重点班、尖子班;教师育升学苗,加班加点,为升学猜题投机,占卦,为少数优等生疲于奔命,丢弃了大量的中差生。按分数录取,以分数排队,奖励受罚。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应试教育”的独木桥上铤而走险消磨年华。“应试教育”以智育为中心,使学生只在获得一点极其有限的知识,而思想道德休养,劳动技能和身心素养以及健康的个性未得到应有的提高与发展。
2、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高低应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结论。而传统的教育思想,则认为学校质量的高低是由考分高低决定,把升学人数的多寡作为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尺;评价教师的工作,谈论学生的好坏同样如此。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压抑;学生们的成长潜能受到了巨大的阻碍。“智育第一”以分定标和“升学至上”的禁锢,严重影响学生们的全面成长。
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现由“学生是被动的知识容器”到“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人”的转变,真正达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变埋怨为期望,变责怪为鼓励,变讽刺挖苦为情感熏陶。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多给一点甜味,少送一点辛辣;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好;开启学生动力,唤醒希望,争强自信;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注意消除中,差生的心里障碍;促其乐观向上,积极追求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扬起每一个学生心中自信的风帆,养成主动学习的精神和习惯,才能丰富其知识,聪慧其头脑,广泛其志向,文明其精神,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一言堂”、“注入式”,把知识给学生“输进去,储藏住”,考试时再将知识“倒出来”的单向教学流程,古板、僵化。而素质教育则倡导科学使用“成功教育”“自主探究”“快乐学习”等模式,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拥上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成了学生学习的提示,引导,点拨者。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了引发学生激情,唤醒学生朦胧;“激励,唤起,鼓舞”自学,成为学生创新“展示自我,发挥潜能”的契机;或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指点给学生,把知识之间的链接部指给学生,明晰地展示重点,难点,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觉进取,把功夫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努力为学生搭建索取和积累知识智慧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在知识的殿堂上自如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新意;或在学生兴趣最浓,记忆正旺之时为学生“画龙点睛”;或用敏锐的眼睛先洞悉学生的心灵,适时适度地调理学生的生理、心理、智慧发展曲线,为其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运用机敏灵活的教学方法;简明科学地为学生解惑答疑;精心和善地为差生学习平坡开路。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一至两个科学的学习方法,各科均不偏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会学习、会思维、会创造的一代新人。
5、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实现由“唯高级人才是人才”到“广大普通劳动者都是人才”的观念转变。学校教育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完全必要的。因为智力因素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但在信息时代 ,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思考、掌握方法、养成能力比多掌握一些具体知识更重要 。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为目标。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在重视智力发展的同时,尤其要注重能力的养成,学会实践、懂得道理。勤苦劳作、为人处世、学会交往等。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在学校教育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诸如;“走出去,请进来”让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来小讲课,带学生去工厂、农村参加实践活动; 请同志来校军训;请老干部讲党的优良传统 嚣张做事是报告;带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投入火热的经济建设大潮中,让学生获取真知,得到锻炼。真正使每个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思维、学会创造,成为各行各业建设事业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 减负
目前,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而减轻学生负担,加强素质教育,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减负需要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那么,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做到减负不减质呢?
一、转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归根到底,主要是不是升学的压力和传统观念的束缚。社会上常常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一所学校的质量优劣,家长们总是把升学作为孩子发展的唯一出路。教师被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桎梏紧紧束缚,盲目追求“分!分!分!”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学工作都围绕高考这条指挥棒转。于是,出现了校长压教师,教师压学生,相继出现的增加教材,增加课时,滥印、滥发资料,书山题海,死记硬背等五花八门的“法宝”,压得师生难喘一口气,而学生则更需要承受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三重压力”,真是不堪重负!
分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业情况,决不能代表一个人能力的高低,更不能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因此,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就应彻底转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正之风。以素质教育的理论为指导,把学生从时间堆里,作业堆里解放出来,使学生的负担过重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二、减负不减质,教师是关键
减轻学生课余负担过重的根本途径是要把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向45分钟要质量。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素质。教师素质高,教育就能高瞻远瞩,对学生就能抓根本,抓素质。学生学的“巧”,学的“活”,课业负担就轻;低素质教师只能靠加班加点,通过“灌”、“压”、大量的“练”、重复的“写”、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来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是“减负”工作的关键。首先,教师应自觉更新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把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既要减轻学生负担,还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其次,教师要多读书,多吸收一些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如公开课、评优课等,从中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又可以相互学习,提高教学水平。第三,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活动,使教育教学由“经验型”转化为“科研型”,变“教书匠”为“专家型”教师。最后,教师还应积极参加有关的各种培训,以提高业务能力。
三、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是重点
1.作业要多样化。既要有口头的,又要有书面的;既要有只需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又有需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的;既要有知识的记忆、运用,又要有能力的训练、培养,要多种形式合理组合,搭配得当。
2.题量适度,人偏不难。既要照顾优生,又要考虑差学生。
3.布置作业要有梯度,分层次,让优生“吃得饱”,中生“吃的好”,差生“吃得了”。
4.避免机械性的重复。灵活地调动学生做作业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使用他们有大量、足够的时间去发挥自己的才能。
作业是否收到效果,最后一环是在教师的批改。教师对作业的批改,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也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指导。特别是后者,学生知道了教师的评价,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才能更好的努力。因此,教师批改作业绝不能仅仅打X或∨,要有批语,要有指导性意见。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具有课堂教学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才能,培养好一技之长,将来参加工作后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做出特殊的贡献。
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班会活动、读书活动、书法绘画活动、文体活动、科技发明活动、社会调查、微机操作等活动。学生根据本人的特长、爱好自己选择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长才干。
关键词: 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障碍 加强方法
当前,全国正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发展的必然走向,同时也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试教育即为一种应付考试的教育,只重视与升学相关的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是一种单纯的淘汰、选拔的教育。其危害是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不能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既违背了教育的方针政策,又不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学校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积极提倡实施,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体育还存在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地方。
1.学校体育教育的地位仍很薄弱,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反差,即理论上唱高调,而实践中却走低谷。
2.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放羊课”或“半放羊课”,教学的方法、手段不能适应体育教学的要求,针对考核项目联系的现象比较普遍。
3.一些体育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研究教材教法,不重视业务水平的提高,而是凭借已有的感觉去上课,影响了实现素质教育的质量和进程。
4.学校用于体育教育的投资少,或投资较多但只起到对上级检查的目的,真正起作用的却很少,这也是影响素质教育的原因之一。
二、如何在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1.体育课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的,体育课是课程计划的必修课,有教师的指导,时间的保证,有大纲和课本,它能保证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要求的实施,所以,体育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之一,并辅以课外活动、运动竞赛,来共同实现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2.体育课模式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体育课堂教学已经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情绪情感教学模式、体质教学模式等。虽然不同模式的构成因素、特点不同,但是都是以完成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的。因此,不论何种教学模式,都不能离开素质教育这一总目标,否则会被淘汰。
3.发展特长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是面向全体学生并非搞平均主义,也不是在低水平上可保持达标,而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的要求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全面地发展,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目标,又有反映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目标。
三、在体育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的方法
1.提高认识。
教师首先要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且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能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刻苦拼搏的精神。学生掌握多种体育技能,有助于提高劳动技能,缓解心理的紧张、压抑和烦恼,协调人际关系等;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和劳动素质,让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
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体育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摆正学校体育的位置。
2.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一切为升学服务、为比赛服务的观念中转变成为指导和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上来;从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为评价标准的质量关转变到以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发展上来,面向全体,打好基础,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因为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在加强专业知识和运动技能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要积极参与进修和继续教育,并深入了解、研究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交流中来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实践。
4.加强场地、器材建设。
要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按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开发面向全体学生、趣味性强、适合锻炼身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场地。
5.注意普及与提高。
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课间操和课外活动质量,来增强锻炼身体的实效,发动学生参加比赛,并参与比赛的组织、宣传和裁判工作,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方面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我们更应把握时机,力争尽快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家宏.江苏中学体育教师基本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体育学刊,2000.5.
[2]樊西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思考咸阳师专学报,2001.1.
1、数学课程的特点
1.1 基础性。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
1.2 有序性。数学课程是一个有节奏的,有重点的推进的一个过程,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在每一个阶段确定一个主题,重点突破。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培养的有序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1.3 延续性。数学知识环环紧扣,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割断历史,数学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不能认为过去的一切做法都是“应试教育”,全盘否定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把过去已采用过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已取得的经验。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
1.4 开放性。抽象性与严密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系统的学科学习,而且要重视生活的教育和社会的服务,它不局限于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应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运用数学的意识。
2、素质教育的培养
2.1 思想品德的培养。思想品德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意识观念等。初中数学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的德育教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那么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钻研的开拓精神,树立辩证唯物观,以及爱国主义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科学知识的培养。作为基础科目的数学着眼点在于完成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具体来说,在于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并培养技能,发展能力。《数学教学大纲》上所规定学生要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所在,这也是构成学生数学智育素质的最基本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并逐渐形成技能和技巧。
2.3 技能操作培养。众所周知,九年义务初中数学教材较之于过去的统编教材,明显的一个差别就在于:九义初中数学教材增加了“实习作业”,这类教材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实践,去运用。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素质,发展了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和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素质教育的实践证明: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在于课堂教学。而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呢?这是数学教师及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关注的。
1 数学课程的特点
1.1 基础性。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
1.2 有序性。数学课程是一个有节奏的,有重点的推进的一个过程,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在每一个阶段确定一个主题,重点突破。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培养的有序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1.3 延续性。数学知识环环紧扣,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割断历史,数学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不能认为过去的一切做法都是“应试教育”,全盘否定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把过去已采用过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已取得的经验。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
1.4 开放性。抽象性与严密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系统的学科学习,而且要重视生活的教育和社会的服务,它不局限于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应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初步运用数学的意识。
2 素质教育的培养
2.1 思想品德的培养。思想品德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意识观念等。初中数学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的德育教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那么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钻研的开拓精神,树立辩证唯物观,以及爱国主义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科学知识的培养。作为基础科目的数学着眼点在于完成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具体他说,在于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并培养技能,发展能力。《数学教学大纲》上所规定学生要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所在,这也是构成学生数学智育素质的最基本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并逐渐形成技能和技巧。
2.3 技能操作培养。众所周知,九年义务初中数学教材较之于过去的统编教材,明显的一个差别就在于:九义初中数学教材增加了“实习作业”,这类教材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实践。去运用。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素质,发展了能力。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体育素质 素质教育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技术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本宗旨的今天,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素质教育的统一体。体育教学是实施体育素质的主渠道,研究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教育除了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播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可以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体育教学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1.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提高体育素质的根本途径。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唯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设置的课程,因而更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由学生大量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良好的体育素质无疑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2.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的推动力。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健康的体魄是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日益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也使学生学习的负荷越来越重。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均衡性、灵活性和思维能力,保证学习所必需的充沛精力,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处于最佳结合而相得益彰与和谐发展。
3.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由体育教学特点和教材所决定的。体育教学绝大多数是学生经过一定的身体练习而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在身体练习的实践活动中,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特定的比赛规则,游戏的法则,必须协调的人际关系,同班同学因体育基础不同而出现的学习效果的即时反应,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不同者的不同表现等等这些都是绝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同时,各种体育教材都有一定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授体育的目的、任务时激发学生努力锻炼身体,以便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而打下物质基础。讲授体育功能时,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提高祖国在世界的威望而努力学习。在教基本技术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法规、法则,做文明的、守公德的好学生。体育教材中有许多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内容,教师要结合体育教材和目前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具体要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4.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力与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同时还能从身体的各种运动中体会到人体的自然美。
二、 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注重基础性教育。顾明远教授指出,素质教育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它必须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个方面的基础:一是打好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打好进一步学习或者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做到:第一,培养学生体质基础的同时,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第二,要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体育与健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从事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第三,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的健身方法,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打好基础。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3.加强小群体自主活动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是在学生集体行为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积极性。现阶段体育教学必然受着器材、场地条件的制约和技能复杂组合的影响以及学生群体心理的社会导向作用,因此,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学习小群体,将越来越普遍地代替传统班级制下的指令性分组,这是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培养和造就21世纪高质量的新一代,要求我们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体育教学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真正落实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身体效益和社会效益,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体、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品味、改造社会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崔伟.《论体育教学系统》.《体育学刊》,1996,(1).
【关键词】素质教育 化学实验 绿色通道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要求,中学化学中的实验教学更是我们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虽然很多学校的实验教学现状与前些年比较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是许多学校由于认识不足或者经济问题等原因,化学实验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它所产生的深刻效果和深远影响也就无法体现。本文想结合我们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就此发表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素质教育和化学实验的关系
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而化学实验恰恰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最佳载体,这些能力也正是人们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二、化学实验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1. 化学实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向学生展示了许多有趣的化学现象,为了更有效地从化学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巧设实验,我们在进行 “盐类水解”一节教学时,上课开始即演示:向课前先用无色酚酞试剂写着“盐类水解”四个字的白纸上喷洒碳酸钠溶液,结果学生观察发现,本来无字的白纸上出现了“盐类水解”四个红字,伴随这个奇妙变化过程的是学生的惊讶和疑问,此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得到激发。
2. 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化学实验是一个严格的科学过程,取得的实验数据必须是真实的,实验结果还必须符合生产生活实际,如在“测量变质的NaOH中杂质碳酸钠的百分含量”实验时,有些学生实验过程不规范(质量的称量不准确、沉淀的洗涤不彻底等等),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致使实验得到的碳酸钠的百分含量大于百分之一百,所以要想获得实验的成功就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实验,从实验的开始到实验纪录、数据处理、总结归纳直至最后的结论得出都必须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否则功亏一篑。
3.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创造中快乐学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事实证明实验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如在“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做两个实验:(1)锌片和稀硫酸的反应,观察现象。(2)锌片和铜片间隔一段距离平行插入同一烧杯内的稀硫酸中,观察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用导线将两金属片的上端相连接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再观察现象。最后比较两实验现象学生就会有这样的疑问:实验(2)中当用导线将两金属片的上端相连接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后铜片上也生成了大量气泡这是为什么?产生的是哪种气体?等等。此时,学生急于思考和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时我又适当地设置了几个有梯度的实验问题,同时又提供了铁片、铜片,铝片、碳棒、盐酸、酒精、灵敏电流计等实验用品,并让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设计几种简单的原电池,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这样不仅解决了本节课学习重点,而且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使学生在创造中快乐学习。
4.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能从实验过程中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中获取知识,找出规律,悟出道理,并且能掌握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燃烧”这一节时,让学生做 “纸锅烧水”的实验,在实验前所有的学生认为纸张属于易燃烧物,用纸锅不可能把水烧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多数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做这个实验,通过实验,不但证明了用纸锅能把水烧开,加深对物质燃烧的条件的认识,而且改变了学生对事物的看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实验、对生活积极的参与意识。
5. 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
当今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和人之间的协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化学分组实验就是最好的助手,在许多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小组各成员必须分工明确、密切协作才能有效地完成实验任务,因此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化学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上好实验课
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知识总量的急速增长对学生独立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不合理的方面,把实验教学的重心由单纯的传授实验知识、让学生背实验和机械的应试实验转移到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注重实验过程上来,通过规范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总之,通过规范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授之以“鱼”,还能授之以渔,因此我们说化学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论文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实践。
目前,有相当多的人把在经济活动中奉行的追逐实利原则,推广到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这些人只注重眼前的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对人本身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其结果是对人生的意义产生困惑,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产生偏差,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丧失信心。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在于偏离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要求,忽视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培养人的基本道德观念出发,提升人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要求个人必须不断地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一种全新的人,这种全新的人就是全部才能充分发挥的人。因此,越是到了高度发达的社会,就越需要个人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
21世纪生产力的发展是以知识作为关键要素,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而知识传承的载体是人,因此,知识经济的发展实际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从求诉于外的农业、工业经济发展转向求诉于内的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人类社会走向知识经济的过程,就是走向解放的过程,就是真正从自在走向自为、由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作为知识经济原动力的人,如果没有人的个性解放、没有人的个性发展,就不会有知识的创新,如果没有人的发展,就不会有知识经济的发展。伴随互联网的出现,为人的个性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和发展的空间。
2.生活的多样性要求人必须全面地发展自己。马克思说过:“一个人,他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范围的多样性活动和对世界的实际关系,因此是过着一个多方面的生活,这样一个人的思想也像他的生活的任何其它表现一样具有全面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6页)人应该全面地发展自己,包括才能、个性、情感,需要等诸方面。
3.人们有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愿望和权利。向往美好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权利。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当上一个目标实现时,马上就会产生新的愿望,人类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索和追求中一步步走向完善的。
二、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告诉我们,生产分工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行业种类越来越多,每个人的素质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在现阶段要想使社会全体成员实现最终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争取每个人在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以全民族的素质提高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这是对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创新实践。我国开展的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都是针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需要而作出的,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素质素质教育
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素质教育的统一体。体育教学是实施体育素质的主渠道。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在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研究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同志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不仅可以强筋骨,而且还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体育教育除了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播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可以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体育教学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1、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提高体育素质的根本途径。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唯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设置的课程,因而更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由学生大量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良好的体育素质无疑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2、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的推动力。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健康的体魄是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日益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也使学生学习的负荷越来越重。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均衡性、灵活性和思维能力,保证学习所必需的充沛精力,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处于最佳结合而相得益彰与和谐发展。
3、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和心理负荷(如紧张与轻松、独断与协作等),要克服物体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困难,要调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时空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体育中的社会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守法意识等人类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4、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力与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同时还能从身体的各种运动中体会到人体的自然美。
二、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注重基础性教育。顾明远教授指出,素质教育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它必须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个方面的基础:一是打好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打好进一步学习或者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做到:第一、培养学生体质基础的同时,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第二,要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体育与健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从事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第三,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的健身方法,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打好基础。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幼师生; 艺术素质 ;提高;
引言:对于在校幼师生来说,要能够适应未来工作的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而艺术素质最终体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上。这也正是当前教师培训过程中所强调的教师艺术素质水平提高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没有艺术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素质教育,实施艺术素质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艺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保证
当前,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前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艺术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没有经过艺术素质教育的学生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艺术素质教育可提高幼师生的道德素质
艺术素质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因为艺术素质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对美的意识和观念,使学生的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素质教育对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具有启迪人、感染人的巨大力量,有助于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变得更加完美和高尚,从而在幼师生全面成才的关键时期内形成科学进步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基础。
(三)艺术素质教育可提高学幼师生的专业素质
艺术修养并非是艺术工作者拥有的“特权”,它是每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在一项由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与美国国家教育部提供资金,历时两年完成的一项“艺术素质教育合作组织报告”中,肯定了接触戏剧、视觉艺术以及音乐舞蹈的学生在阅读、写作、和数学等方面会比那些一心扑在课业上的学生做得更出色,艺术素质教育不仅不会妨碍专业学习,而且能有所促进。
(四)艺术素质教育有利于幼师生的心理健康
幼师生的心理健康是其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素质教育以其独特的力量,对人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以艺术的一种形式——音乐为例,我们习惯心情低落时听听音乐,融入其中,一切的烦恼就会消失。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不同,对人体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镇静和降压等作用。以情感性为重要特征的艺术活动和艺术素质教育对人的情感困扰、心里失落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艺术是心灵的情操”它可以使不健康的心理在艺术的感染,熏陶下得以矫正,增加幼师生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利于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二. 高职院校幼师生艺术素质的现状
过于强调艺术技能、技巧的传授与学习,把技能训练作为艺术课程的首要任务,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艺术文化底蕴及审美、创造等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过于单一和落后。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讲解和示范的方法,而学生多机械地模仿,而不是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去创造。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由的思维空间。
教学内容不够实用,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艺术教学过分强调教学内容,而且脱离了学生能够接受的范畴,不符合学生自身特点,以致他们产生逃避、排斥的情绪。现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一般都使用艺术欣赏类教材或一般的师范院校艺术用书。单单学习这些教科书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远远达不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针对性不强,没有有效地针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特点进行教学,幼儿教师教学面对的是学前小朋友,艺术教学是以玩、学相结合,以感受、体验相结合,以培养小朋友兴趣为主的教育。
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只关注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科之间的综合与联系,人为地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分割开来,没有有效的相整合课程资源。
三.如何提高学生艺术素质
(一)加强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
虽然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院校的不同,但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要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构建规范、科学的艺术教育体系;其次,应组织专家组编写、审查、评选出高质量的艺术课教材供学生学习;再次,改革课堂艺术教育形式,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情趣、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指标。
(二)艺术欣赏课程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有机结合
艺术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和有效途径。可以将学生艺术团的表演带进课堂,或者让同学们更多地参与到艺术表演中,将艺术的教学与活动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在活动中体验艺术,丰富课堂。学生所具备的艺术教学能力的培养是高师教育的重要目的,如何更好提高,这还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但值得重点强调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实践。因此,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
(三)营造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校园的艺术文化构建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艺术活动;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营造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开展艺术活动的场所,让学前教育学生在美的环境和氛围中陶冶情操、开启心智。
四.结语:教育教学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从以上问题出发,我们不难看出,要想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幼教事业,就应当从幼师艺术素质的发展入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展我们的幼教事业,这样才能发挥每个基层幼师的能力从而达到整体的发展。培训与合理的制度也从侧面确保了幼师个人艺术素质的发展。总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生涯中不断努力,不断进取,要勤于学习,严于律己,让自己的个人艺术素质进一步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质,将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初中化学教师担负着对初中化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课程设置是推进化学教师教育的关键步骤,越来越受到广大初中化学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一、初中化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意义
初中化学作为理科学科的代表,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严谨性和针对性。化学课程设置也被称作化学教学计划,主要是结合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可分为课堂课程设置、章节课程设置、周期课程设置、学期课程设置等部分。这将有利于化学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条理性和详细化,对于学生的学习、深化化学知识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初中化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有效途径
1.课程设置应坚持人本化原则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具体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应该坚持人本化原则,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2.课程设置应坚持人文化原则
当前,国际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间教育的交流日益广泛,课程设置应该坚持人文化原则,在注重学术性和示范性的基础上,把人文精神教育与化学科学教育有效结合,加大各校间的交流,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3.课程设置应坚持综合化原则
初中化学学科的逻辑性、严谨性和针对性特点,决定了课程设置应该坚持综合化原则。课程设置当中应该将几门相联系学科的教学内容,合理、科学地组合在一门综合学科当中,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解决问题,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素质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近日读到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赵作斌先生的专著《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赵著》),不觉眼前一亮,感觉一场新的高等教育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一、整体推进综合素质教育,是高等
教育新的革命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工业经济背景下专业化特征的高等教育,是对农业经济背景下综合性特征高等教育的一次革命。在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必然孕育新的革命:从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
在古代农业经济中,由于生产工具和生产要素单一,劳动对象和活动范围相对狭小,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价值观多是一元化,与此相适应,那时出现的高等教育呈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比如,中国古代的太学、国子监等高等教育机构,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以及评价人才的标准,主要是诗书礼仪、儒家经典、道德文章;古代西方的教会学校主要是学习神学,中世纪大学的教育内容虽有文、法、神、医四科,但当时并无专业分科思想,仅仅是一种“自然结合”形态的教学团体形式,一些学者认为其本质是一种综合性的“博雅教育”。
在近代工业经济中,产品生产过程流程化、程序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社会生产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特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专业化特征更是突出。社会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全球兴起了一场高等教育革命,以专业教育为显著特征的高等教育取代了农业经济下的综合性高等教育,各种高等学校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到学科建设、专业设计、课程设置等无一不带有专业化特征,以至辞书经典多将高等教育界定为“建立在中等教育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成了现代意义大学的本质属性。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新的科技革命,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迅猛发展,人类已经由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首先,知识经济是以人的创新素质为先决条件的经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对新知识的创造,而不再仅仅是对以往知识的传承。因此必然要求高等学校紧跟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前沿,将专业教育转变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其次,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不仅要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而且要促进人自身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学充分发掘人类自身素质这种最重要资源,真正成为把握自然和社会的主人,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同时,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知识、信息和人才的创造(培养)占有、分配和使用上,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由传统的专业教育转变为综合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赵著》的作者在对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亲自创办大学的实践,带领他的团队历经10年的艰苦探索,系统推出了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其根本特征是从整体上,即从大学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到实践模式,从专业素质教育到非专业素质教育,全面探索和推进综合性素质教育,而不只是以往从通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某一方面开展单向性素质教育;其本质要义是把非专业素质教育摆在与专业素质教育同等地位同步推进,将个性发展摆在与全面发展同等地位相互促进,着重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一种能促进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的优秀综合素质。从书的下篇亦可看出,这种理念和模式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不仅是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一次开拓,也可以说是对高等教育新的革命的点火式演习。
二、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是实现高等教育新的革命的根本途径
《赵著》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第一次将大学生的素质分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并提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分别涵盖“知识、能力、方法、品格、观念”五大体系,各个体系又分别包含相应的特定要素,如“观念体系”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创新精神、敬业精神、拼搏精神等。这一分类不仅突破了过去在高等教育中人们将“知识、能力、素质”相并列的一贯认识,而且相对于以往关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等提法更符合大学生的素质结构特点,更契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便于人们在实践中把握和操作。基于这种全新的素质分类,《赵著》提出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赵著》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反映在当今社会人才素质结构上,要求人才既具备专业素质,同时又具备非专业素质。科学发展观反映在对人才的教育培养上,就是既要加强专业素质教育,也要注重非专业素质教育。21世纪的大学毕业生经历多次的职业转换已成大趋势,大学所学的某一门专业知识或技能不可能一辈子管用。大学生在“学业人”、“学校人”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化中,非专业素质往往起决定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传统高等教育重知识轻综合素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素质教育轻非专业素质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个性发展,是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培养出顶尖级人才和世界级大师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步推进非专业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专业教育的弊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书中关于他们在实践中对“同步推进”系统探索的专章叙述,更让人读后耳目一新。他们以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改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模式为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两条线”模式,创制了《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都体现“同步推进”,让非专业素质教育进计划、进教材、进课堂、进基地、进学分。在培养学生成功素质的总体目标下,不仅要确定相应专业的专业素质培养规格,也要确立非专业素质的培养规格。这就有效克服了当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中多以人文知识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等形式代替素质教育的不足。书中还特别强调,“同步推进”首先要求将传统“专业教育”转化为“专业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方法,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观念和专业品格,即按“五大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通过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等,从而促进专业素质教育。这说明,“同步推进”不是对专业教育的削弱,而是对专业教育的优化和深化。
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中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这种“一条腿走路”教育,《赵著》把 “同步推进”的教育生动形象地表述为“两条腿走路”的教育。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教育,从整体上将现代大学教育由专业教育变成综合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实现高等教育新的革命的根本途径。书中关于“同步推进”的实践探索,为高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参考案例。
三、实行素质学分制,是实现高等教育新的革命的关键
一定的教育模式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测评模式,测评模式对教育活动具有“指挥棒”的作用。高等教育从专业教育走向综合素质教育,关键就在于建立与综合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测评模式。
我国现行的大学素质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没有建立与之相应的素质教育测评制度与测评体系。这是大学素质教育之所以不能真正实行的根本原因,《赵著》抓住这一关键问题,第一次推出了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创立的素质学分制。
传统的学生测评模式是与应试教育模式相适应的,包括学分制在内,其本质是一种文化知识测评。《赵著》推出的素质学分制与传统的学分制相比较,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其一,素质学分制突破了传统学分制以单纯课业成绩为内容的测评模式,它根据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来评价学生,测评的内容既包括专业素质学分,又包括非专业素质学分,其基本模块由课程学分、实践学分、表现学分组成。学生的创新活动情况、个性特长发展情况都纳入测评内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发表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等均可获得学分;其二,素质学分制突破了传统学分制单一的考试测评方法,而采取了考试和考核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主观测评和技术测评相结合,使测评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其三,素质学分制不是为了甑别、排名、选拔或淘汰,而是为了便于让教师、社会以及学生自己了解学生主体在某一阶段的素质发展状况,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打好素质基础,发掘潜质优势和素质特长,消除失败因子,弥补素质缺陷,不断提高素质。因此,素质学分制是一种集形成性、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于一体的评价模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 主渠道 方法
素质教育即: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渠道。课堂教学又必须从以教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为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知识观,知识教育观和学生发展观。在课堂教学这个最重要的环节上、最重要的场所里,我们进行了开发性的、多元化的实践。
下面谈谈我们学校老师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素质教育实施的方法
根据学科特点开设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课。方法有:观察、思考、制作、实验、参观、考察、阅读、竞赛、训练、表演、示范、陶冶等。教师是素质教育活动课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根据所授课内容,正确选择方法,创造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得到培养,保证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
2.为特长生开辟展示才能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熊肖弹得一手好电子琴,王彬是班上有名的歌手,李倩是学校文娱积极分子。在音乐课上,同学们拉开课桌,露出一块空地,熊肖弹,王彬唱,李倩舞,同学们仔细听,认真观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联系课本内容,每位学生说出他们的优劣,并介绍自己听、看后的感受,最后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学生王华是画画能手。图画课上,有意请她到讲台,根据课本提示,让她在黑板上作画,并向同学们讲解自己作画的步骤和感受。
当会书法的李沁在写字课上,饱蘸浓墨在白纸上写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时,同学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在这样的活动课上,不仅仅使有特长的学生心理得到暂时的满足,而且使全体同学的参与意识也得到激发。像这样类似的活动课,还有课前的连成语、歌曲联唱、小制作、说笑话等。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得到培养。
3.精心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
新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是只会吸收而不会输出、不会表达的木头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力度,又不能高深莫测,使学生无从下手。如,在讲完《滥竽充数》一文后,提出“南郭先生有无自知之明?”联系实际谈体会。此题正反双方有可辩性,激起了学生争论的欲望。学生自成两派,双方各自引经据典,据理力争,各抒己见,是非曲直越辩越明。在教完《秦始皇统一六国》一课后,提出“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专制集权的措施?”由于刚学完这一课,学生在认真看书、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快就归纳整理出了答案。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
4.表演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中,适合于表演的课文,组织学生扮演角色表演。如教《皇帝的新装》一文后,把课文改成剧本,让学生扮演角色分组表演,组与组竞赛,选出优胜者给予奖励。学生们通过表演掌握了课文内容。教学《醉人的春夜》,组织学生表演,体会人间处处充满爱,人间处处有真情。教学《变色龙》《孔乙己》等课文,让学生扮演角色表演,激发了学生创造动机,训练了创造的思维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知识。
5.开设文学欣赏课,培养学生鉴赏和写作能力
我们学校各班都订了一些报刊、杂志,还鼓励学生向班级赠送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每周利用读报课、读书课或自习课开展文学欣赏活动课,向学生敞开课本以外科学知识的大门。开课时,通知每位学生带一至二本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欣赏课上,大家互相交换阅读,畅谈书中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自己的感受。或请学生讲他最近看了哪些文章?内容如何?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应该吸收些什么?然后用文字描述出来。这样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了解了校园以外色彩斑斓的世界,提高了写作能力。
6.开展小报比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小报是班级的一个重要宣传工具,也是学生练习写作、反映课内、课外活动的园地。在教学《读报常识》后,指导学生分组办小报,每周一期,报名自命,有的命名为《蓓蕾》,有的报名为《春芽》,有的题名为《花季》等。小报四开两版,单面手抄,每人参与。内容要短小精悍,形式要多样化,富于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每周五由学习委员收集,贴在教室内供同学们欣赏指瑕。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五,由班委会组织,教师、同学参加的小报评比课,从内容到形式评出优、中、差及进步奖,一月一奖励。
同学们为了办好小报,充实版面,他们处处留心观察、处处搜集资料,主动订阅书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阅读、思考、制作等能力。
7.利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观察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即以直观形象为主,是在看到、听到、感到的同时进行思维,以“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在教《动物与环境》一课时,找了一个长方形纸盒,把里面涂黑,将盒地底挖掉一半,贴一块透明的塑料薄膜。在桌上铺一块黑湿布,在布上放若干条蚯蚓,用盒罩住,使蚯蚓正好在盒内的明暗交界处。请学生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学生经过观察得知蚯蚓适于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
一、正确把握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落实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形成综合素质的基础,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学校教育讲,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主要依赖课堂教学。以素质教育思想为理论指导,正确把握知识领域内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将素质教育引向深入。确立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时,应把握好两个环节。
1.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教材”。教师应该仔细研究教材,最终要做到:懂、透、化。所谓懂,就是对教材基本结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都一清二楚。所谓透,就是对教材了解得详尽而深入,熟悉而精确,能理清纵横关系,掌握“字里字外”之意,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所谓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情感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教师通过研究教材,将其知识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从而为整个教学活动找到一个准确的落脚点,确保教学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2.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制订教学知识目标时,应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留有余地,体现差别,从而尽可能地使全体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制定确切可操控的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何在课堂教学目标中体现能力要求,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以教材内容为客观依据,以知识为载体,去确立相应的能力目标要求,任何离开知识去空谈能力培养都是不实际的。因此,教师应在确立认知目标的同时,紧密地结合教材知识点去确立能力目标。
2.循序渐进原则。这里一是要注意能力培养目标的整体性,要结合学科的要求,在所学学段内对应培养的能力做出整体规划。作为教师应心中有数,统筹全局,切不可随意和盲目。二是要根据上述整体性要求,依据章节内容按前后顺序逐步提高的原则去体现能力要求。如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对局部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切不可随意拔高,否则必将是欲速则不达,学生还会因经常达不到目标而畏惧学习或丧失信心。
3.灵活性原则。有的能力目标要求可以在教学目标栏内明确提出。如“学会对某个或某些地理现象的观察并用语言复述”,“通过读图,对某种地理过程进行阐述”,但有的能力要求不一定在目标中明确表述,如自学能力的培养等。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作出陈述,也可体现在教学方法中。
三、建立必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爱因斯坦曾作出过这样精辟的论断:“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曾指出:“真正的教育,就是培养人,牵引人的灵魂提升到真善美的境界。”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例如在上《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这节课时,教师拿了学校附近草丛中拔的“一枝黄花”走上讲台,让学生关注到身边的地理问题。在让学生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时,让学生结合一些自己身边的乡土地理素材,分析本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四、把握好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注意各类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