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范文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9: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一、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充满生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近年来,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已做了不少工作。诸如;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基本条件,实施途径和方法问题;关于素质教育的督检体系,科学评价以及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摸索、探讨和尝试。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问题,则是教育者的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更新传统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等问题。只有抓住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这一关键环节,素质教育的实施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才能产生出源源不绝的巨大动力,实施才能得以发展,从而抵达预期目标。

二、更新观念,应从以下几方面明确认识

1、要有明确的教育观。由“应试教育”的模式转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顽固的束缚着教育的各个领域。师生在升学教育指挥棒下东摇西摆转。办重点学校,校分重点班、尖子班;教师育升学苗,加班加点,为升学猜题投机,占卦,为少数优等生疲于奔命,丢弃了大量的中差生。按分数录取,以分数排队,奖励受罚。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应试教育”的独木桥上铤而走险消磨年华。“应试教育”以智育为中心,使学生只在获得一点极其有限的知识,而思想道德休养,劳动技能和身心素养以及健康的个性未得到应有的提高与发展。

2、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高低应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结论。而传统的教育思想,则认为学校质量的高低是由考分高低决定,把升学人数的多寡作为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尺;评价教师的工作,谈论学生的好坏同样如此。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压抑;学生们的成长潜能受到了巨大的阻碍。“智育第一”以分定标和“升学至上”的禁锢,严重影响学生们的全面成长。

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现由“学生是被动的知识容器”到“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人”的转变,真正达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变埋怨为期望,变责怪为鼓励,变讽刺挖苦为情感熏陶。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多给一点甜味,少送一点辛辣;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好;开启学生动力,唤醒希望,争强自信;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注意消除中,差生的心里障碍;促其乐观向上,积极追求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扬起每一个学生心中自信的风帆,养成主动学习的精神和习惯,才能丰富其知识,聪慧其头脑,广泛其志向,文明其精神,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一言堂”、“注入式”,把知识给学生“输进去,储藏住”,考试时再将知识“倒出来”的单向教学流程,古板、僵化。而素质教育则倡导科学使用“成功教育”“自主探究”“快乐学习”等模式,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拥上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成了学生学习的提示,引导,点拨者。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了引发学生激情,唤醒学生朦胧;“激励,唤起,鼓舞”自学,成为学生创新“展示自我,发挥潜能”的契机;或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指点给学生,把知识之间的链接部指给学生,明晰地展示重点,难点,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觉进取,把功夫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努力为学生搭建索取和积累知识智慧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在知识的殿堂上自如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新意;或在学生兴趣最浓,记忆正旺之时为学生“画龙点睛”;或用敏锐的眼睛先洞悉学生的心灵,适时适度地调理学生的生理、心理、智慧发展曲线,为其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运用机敏灵活的教学方法;简明科学地为学生解惑答疑;精心和善地为差生学习平坡开路。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一至两个科学的学习方法,各科均不偏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会学习、会思维、会创造的一代新人。

5、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实现由“唯高级人才是人才”到“广大普通劳动者都是人才”的观念转变。学校教育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完全必要的。因为智力因素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但在信息时代 ,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思考、掌握方法、养成能力比多掌握一些具体知识更重要 。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为目标。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在重视智力发展的同时,尤其要注重能力的养成,学会实践、懂得道理。勤苦劳作、为人处世、学会交往等。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在学校教育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诸如;“走出去,请进来”让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来小讲课,带学生去工厂、农村参加实践活动; 请同志来校军训;请老干部讲党的优良传统 嚣张做事是报告;带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投入火热的经济建设大潮中,让学生获取真知,得到锻炼。真正使每个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思维、学会创造,成为各行各业建设事业的有用人才。

篇2

【关键词】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 减负

目前,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而减轻学生负担,加强素质教育,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减负需要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那么,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做到减负不减质呢?

一、转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归根到底,主要是不是升学的压力和传统观念的束缚。社会上常常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一所学校的质量优劣,家长们总是把升学作为孩子发展的唯一出路。教师被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桎梏紧紧束缚,盲目追求“分!分!分!”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学工作都围绕高考这条指挥棒转。于是,出现了校长压教师,教师压学生,相继出现的增加教材,增加课时,滥印、滥发资料,书山题海,死记硬背等五花八门的“法宝”,压得师生难喘一口气,而学生则更需要承受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三重压力”,真是不堪重负!

分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业情况,决不能代表一个人能力的高低,更不能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因此,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就应彻底转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正之风。以素质教育的理论为指导,把学生从时间堆里,作业堆里解放出来,使学生的负担过重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二、减负不减质,教师是关键

减轻学生课余负担过重的根本途径是要把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向45分钟要质量。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素质。教师素质高,教育就能高瞻远瞩,对学生就能抓根本,抓素质。学生学的“巧”,学的“活”,课业负担就轻;低素质教师只能靠加班加点,通过“灌”、“压”、大量的“练”、重复的“写”、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来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是“减负”工作的关键。首先,教师应自觉更新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把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既要减轻学生负担,还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其次,教师要多读书,多吸收一些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如公开课、评优课等,从中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又可以相互学习,提高教学水平。第三,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活动,使教育教学由“经验型”转化为“科研型”,变“教书匠”为“专家型”教师。最后,教师还应积极参加有关的各种培训,以提高业务能力。

三、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是重点

1.作业要多样化。既要有口头的,又要有书面的;既要有只需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又有需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的;既要有知识的记忆、运用,又要有能力的训练、培养,要多种形式合理组合,搭配得当。

2.题量适度,人偏不难。既要照顾优生,又要考虑差学生。

3.布置作业要有梯度,分层次,让优生“吃得饱”,中生“吃的好”,差生“吃得了”。

4.避免机械性的重复。灵活地调动学生做作业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使用他们有大量、足够的时间去发挥自己的才能。

作业是否收到效果,最后一环是在教师的批改。教师对作业的批改,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也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指导。特别是后者,学生知道了教师的评价,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才能更好的努力。因此,教师批改作业绝不能仅仅打X或∨,要有批语,要有指导性意见。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具有课堂教学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才能,培养好一技之长,将来参加工作后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做出特殊的贡献。

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班会活动、读书活动、书法绘画活动、文体活动、科技发明活动、社会调查、微机操作等活动。学生根据本人的特长、爱好自己选择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长才干。

篇3

关键词: 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障碍 加强方法

当前,全国正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发展的必然走向,同时也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试教育即为一种应付考试的教育,只重视与升学相关的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是一种单纯的淘汰、选拔的教育。其危害是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不能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既违背了教育的方针政策,又不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学校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积极提倡实施,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体育还存在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地方。

1.学校体育教育的地位仍很薄弱,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反差,即理论上唱高调,而实践中却走低谷。

2.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放羊课”或“半放羊课”,教学的方法、手段不能适应体育教学的要求,针对考核项目联系的现象比较普遍。

3.一些体育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研究教材教法,不重视业务水平的提高,而是凭借已有的感觉去上课,影响了实现素质教育的质量和进程。

4.学校用于体育教育的投资少,或投资较多但只起到对上级检查的目的,真正起作用的却很少,这也是影响素质教育的原因之一。

二、如何在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1.体育课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的,体育课是课程计划的必修课,有教师的指导,时间的保证,有大纲和课本,它能保证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要求的实施,所以,体育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之一,并辅以课外活动、运动竞赛,来共同实现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2.体育课模式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体育课堂教学已经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情绪情感教学模式、体质教学模式等。虽然不同模式的构成因素、特点不同,但是都是以完成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的。因此,不论何种教学模式,都不能离开素质教育这一总目标,否则会被淘汰。

3.发展特长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是面向全体学生并非搞平均主义,也不是在低水平上可保持达标,而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的要求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全面地发展,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目标,又有反映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目标。

三、在体育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的方法

1.提高认识。

教师首先要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且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能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刻苦拼搏的精神。学生掌握多种体育技能,有助于提高劳动技能,缓解心理的紧张、压抑和烦恼,协调人际关系等;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和劳动素质,让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

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体育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摆正学校体育的位置。

2.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一切为升学服务、为比赛服务的观念中转变成为指导和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上来;从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为评价标准的质量关转变到以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发展上来,面向全体,打好基础,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因为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在加强专业知识和运动技能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要积极参与进修和继续教育,并深入了解、研究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交流中来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实践。

4.加强场地、器材建设。

要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按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开发面向全体学生、趣味性强、适合锻炼身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场地。

5.注意普及与提高。

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课间操和课外活动质量,来增强锻炼身体的实效,发动学生参加比赛,并参与比赛的组织、宣传和裁判工作,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方面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我们更应把握时机,力争尽快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家宏.江苏中学体育教师基本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体育学刊,2000.5.

[2]樊西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思考咸阳师专学报,2001.1.

篇4

1、数学课程的特点

1.1 基础性。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

1.2 有序性。数学课程是一个有节奏的,有重点的推进的一个过程,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在每一个阶段确定一个主题,重点突破。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培养的有序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1.3 延续性。数学知识环环紧扣,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割断历史,数学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不能认为过去的一切做法都是“应试教育”,全盘否定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把过去已采用过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已取得的经验。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

1.4 开放性。抽象性与严密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系统的学科学习,而且要重视生活的教育和社会的服务,它不局限于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应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运用数学的意识。

2、素质教育的培养

2.1 思想品德的培养。思想品德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意识观念等。初中数学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的德育教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那么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钻研的开拓精神,树立辩证唯物观,以及爱国主义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科学知识的培养。作为基础科目的数学着眼点在于完成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具体来说,在于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并培养技能,发展能力。《数学教学大纲》上所规定学生要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所在,这也是构成学生数学智育素质的最基本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并逐渐形成技能和技巧。

2.3 技能操作培养。众所周知,九年义务初中数学教材较之于过去的统编教材,明显的一个差别就在于:九义初中数学教材增加了“实习作业”,这类教材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实践,去运用。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素质,发展了能力。

篇5

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和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素质教育的实践证明: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在于课堂教学。而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呢?这是数学教师及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关注的。

1 数学课程的特点

1.1 基础性。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

1.2 有序性。数学课程是一个有节奏的,有重点的推进的一个过程,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在每一个阶段确定一个主题,重点突破。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培养的有序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1.3 延续性。数学知识环环紧扣,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割断历史,数学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不能认为过去的一切做法都是“应试教育”,全盘否定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把过去已采用过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已取得的经验。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

1.4 开放性。抽象性与严密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系统的学科学习,而且要重视生活的教育和社会的服务,它不局限于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应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初步运用数学的意识。

2 素质教育的培养

2.1 思想品德的培养。思想品德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意识观念等。初中数学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的德育教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那么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钻研的开拓精神,树立辩证唯物观,以及爱国主义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科学知识的培养。作为基础科目的数学着眼点在于完成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具体他说,在于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并培养技能,发展能力。《数学教学大纲》上所规定学生要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所在,这也是构成学生数学智育素质的最基本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并逐渐形成技能和技巧。

2.3 技能操作培养。众所周知,九年义务初中数学教材较之于过去的统编教材,明显的一个差别就在于:九义初中数学教材增加了“实习作业”,这类教材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实践。去运用。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素质,发展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