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县域银行发展思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面对银行保险在世界各地的迅猛发展,伴随着进入我国飞速发展的这十年来,由于在一味要求保费收入,而相关销售管理工具的跟进滞后问题,导致我国当前银行保险的发展存在着诸多制约进一步飞速发展的问题,从而进入一个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一、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现状
国内的银保合作始于1996?年,当时引入银行保险只是模仿西方保险产品销售方式,即银行在保险公司授权范围内利用其柜台销售保险产品,提供相应服务,向保险公司收取保险手续费。2001年以后,银行保险销售渠道异军突起,并很快成为我国保险销售渠道的三大支柱之一。公开数据显示,2004—2010年期间银保的复合增长率为37.2%,超过了期间全部保费收入年复合22.3%的增长率。但在2011年后半年后面对银保市场的发展,以及保监会90号、91号文件的出台,银行只能与最多不超过三家保险公司发成保险关系,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不得进入银行开展保险销售工作,以及万能险、投资连结保险不能在银行柜台直接销售,银行必须开辟专业的保险销售区域进行银行保险的销售,从2011年银保保费收入来开,同比下降下降严重,各大保险公司都存在不同规模上的下滑。
二、我国银行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追求短期利益,以手续费竞争为手段
银行在一味追求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选择保险合作公司非常混乱,甚至部分银行同时选择和近十余家公司进行业务合作,存在合作对象较多不利于保险业务的正常发展,反而加剧了各大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手续费竞争的恶性循环,一方面,各银行网点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主要以手续费的高低作为选择合作公司的标准,而且有的银行网点在手续费的支付上要求寿险公司采用不规范的操作方式。另一方面,由于银行网点资源有限,寿险公司不惜成本,竞相提高手续费率,甚至出现贴补费用进行恶性竞争,导致有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加了不少,但利润却反而下降了。
2、销售队伍综合素质较低
保险公司在银保业务发展初期由于业务大幅的提升,而销售队伍没有快速跟上整体业务发展的需要,导致销售人员紧缺,在人员招聘的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筛选以及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作为联系银行和客户纽带的保险公司的银保业务员,在实际销售中由于自身没有经过专业学习,有时为了提高业绩从而提高个人收入,不惜采取缺乏道德的不良手段,使得公司声誉受损,进而影响整个银行的声誉。以至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专业的介绍,容易产生销售误导、夸大收益率、混淆银行与保险公司产品、与存款相比较等问题。银行人员缺乏系统培训,容易产生误导消费者、夸大保险利益、混淆银行与保险公司信用等问题,售后服务质量较差,容易导致银行信用透支。
3、消费者满意度严重下降
由于消费者对银保产品接触很少,银行保险销售人员在追求利益的同时,采用一些不道德手段导致销售误导、夸大保险收益率、混淆保险、存款、基金等产品,让部分客户上当受骗;加之各大媒体、报纸对银行保险销售的肆意宣导曝光,在市场中加大了负面印象,很大程度上的降低了客户对银行保险的满意度,甚至引发“谈银保色变”等众多不利于银保市场发展的因素。
4、银保市场保险产品单一
目前,银保产品以趸交型的分红型和投资理财型产品为主,各寿险公司的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在市场上常见的多是短期分行和投资型产品。这些产品与银行储蓄产品较为相似,在业务发展初期,易于为银行客户接受,但从长远来看,此类业务不仅会逐渐给银行施加争夺储蓄存款、分流客户的压力,还可能对寿险公司赢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易使客户注重收益而忽视保障。产品单一还容易引发恶性竞争和违规等问题。
三、浅析下一步银保业务发展的思路
1、树立银保合作长远化合作战略
银行应当把银行保险的发展放在实现综合经营的高度上来认识,把发展银保业务纳入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银行保险的合作,必须创新银保合作机制,通过资本的相互渗透,业务相互交叉,文化相互交融,产品相互融合等,最终过度到银保综合经营。不能在一味追求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从而没有考虑长远化的发展,导致银保销售在后续跟进服务上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2、应致力于建立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化销售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银保销售队伍,加强银行与保险公司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加强银行理财经理保险销售专业化的技能提升培训。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保险公司要积极搞好客户经理队伍建设,与银行完美衔接做好销售的后续服务工作。第三,银行销售人员在保险业务的同时要加大销售人员职业行为规范的培训,并制定相关的监督考核机制,致力于降低销售风险。
3、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治理不正当竞争及销售误导
针对目前银行保险的销售误导,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一些误导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要进行严厉处罚,取消银行网点的保险资格,限制保险公司进驻银行网点,限制保险公司进驻银行网点,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坚决杜绝销售误导,保护消费者权益。
尽管我国当前银保市场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凸显出来了一系列问题,但银行保险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式和社会环境都不同程度上存在很多促进作用,同时也更能满足客户在当前复杂经济形式下的金融需求,所以我们要致力解决当前银保市场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制约健康有序发展的因素,确保我国银行保险快速成长,为人民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同时为稳定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定富.中国保险业发展蓝皮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胡浩.银行保险——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丛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赵立航.欧洲银行保险的发展情况与经营管理[J].上海金融,2005.3.
[4]丁风瑶.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07,(1):19.
泸溪县是一个被国家列为西部开发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全县总面积1565.5平方公里,共辖15个乡(镇),总人口29万余人。最近几年,为了加快泸溪县域经济的发展,泸溪县委、县政府提出 “工业立县、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工矿私营企业和柑产业,使泸溪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15.5亿元,同比增长17.7%,2008年1-9月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4.15亿元,增长18%;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亿元,同比增长84.7%,2008年1-9月实现工业总产值21.5亿元,增长60.25%;2007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80.27%,2008年1-9月完成财政总收入1.4亿元,增长36.86%;2007年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15.01亿元,比年初增加2.26亿元,增长17.7%,2008年9月各项存款余额16.24亿元,比年初增加1.23亿元,增长8.22%;2007年各项贷款余额6.66亿元,比年初增加0.55亿元,增长9.18%,2008年9月各项贷款余额7.13亿元,比年初增加0.47亿元,增长7.1%。
二、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运行的突出矛盾
㈠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需求与县域金融信贷滞后的矛盾
根据对泸溪县各企业厂矿及“三农”资金的需求调查,全县需要信贷资金投入约4.5亿元,其中:工业企业需要信贷资金投入3个亿,产业开发及“三农”发展需要信贷资金投入约1.5个亿,而最近几年泸溪县每年的信贷资金净投放都只在0.5亿元左右,这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很不相适应。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
一是邮政储蓄资金目前还没有真正用于地方经济建设,仍然外流。到2008年9月底,泸溪县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2.87亿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17.68%,而贷款余额只有492万元,大部分资金没有用于地方。二是随着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县域经济信贷投入逐年减少,存、贷款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到2008年9月,辖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三家商业银行存款余额7.98亿元,贷款余额只有2.83亿元,存、贷比仅为30%。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的存、贷比分别为7.55%、48.15%、34.53%。由此可见,他们的大部分资金被上级行占用,在当地投入甚少。县域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仅靠农村信用社一家机构支撑。三是存、贷款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从2007年至2008年9月末,泸溪县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17-18%左右,而全县2007年至2008年9月末的存款平均增长速度为12.96%,贷款平均增长速度为8.14%,存、贷款平均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其中贷款增长速度还不到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半,信贷增量已明显滞后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
㈡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与县域金融信贷体制的矛盾
1.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基层支行由于受机构改革的影响,他们的信贷审批权全部上收到省分行或二级分行,县支行没有贷款审批权,单位或企业申请贷款需要报二级分行和省分行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据了解,申报一笔贷款的审批,最快也要一个月,最长的达几个月,而且贷款手续繁杂,需要办理资金评估、授信、抵押担保登记等。况且,由于县级城市抵押担保机制还不够健全,中小企业及“三农”贷款抵押担保难以到位,加上现在各商业银行都实行了贷款责任追究制,使部分员工产生“俱贷”心理,他们不是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去对待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抱着多有事不如少有事的态度,对风险难以确定的中小企业或个体民营企业,以及“三农”对象不愿贸然放贷,从而造成了贷款难的局面。
2.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一是社会信用意识还比较淡薄,在信贷活动中,企业和个人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时有发生,信贷征信系统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个别企业隐瞒于已不利的信息,产生与市场规划相悖的逆向选择,借企业破产、改制、转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造成银行贷款流失,严重损害了银企合作的信用基础,破坏了银企间正常的信用关系。二是信用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虽然泸溪县成立了一家三维投资担保公司,但由于资金规模小,管理还不到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为一家企业办理担保业务。
3.县域经济自身缺陷,影响了金融信贷投入。一是县域经济主要由农业和中小企业构成,农业的特点是投资需求量大、周期长、回报率低,且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不确定风险较多。二是县域经济缺乏科学发展观念,大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如:泸溪县生产规模较大的产品有电解锰、电解锌、铁合金等,这些产品都属国家信贷限制支持的产品,政策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三是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内部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欠规范,企业信誉、财务、业务状况等离散度高,透明度低且变化大,缺乏约束性,使金融部门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真实情况,出于本能的风险控制和效益考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缺位。
㈢县域企业发展思路与国家货币政策的矛盾
泸溪县目前存在一些项目重复建设的现象,且大部分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和企业,这不仅使县域经济结构得不到根本优化,而且浪费了有限的信贷资金和资源,并且容易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不利局面,缺乏科学发展意识,信贷资金投入的环境也无法得到根本改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和力度也很难有所提高。同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单靠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是不够的,还须财政、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相互支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许多好企业、好项目由于财政、税收政策不够配套或协调,在项目审批、市场准入条件上进行严格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也使金融资产的风险聚集增多。
三、促进县域经济和金融和谐发展对策建议
㈠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观念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更新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观念。要认识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县域金融的发展是利益均衡关系,是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支持被支持”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互为发展。
㈡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要改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增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以及扶贫性金融组织,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方式,提高县域金融服务,实现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共赢。二是基层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协调好政府及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精心打造政、银、企三家关系。同时要加强信息的收集、反馈和沟通,灵活运用货币信贷工具,加强金融监管,提供金融服务,适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三是各金融部门要坚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就是壮大自我”的意识,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查、预测,找准有优势、有潜力的项目,并为这些项目发展创造机会,只要符合信贷政策条件,就积极给予信贷支持,为加快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四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及邮政银行,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特点,转变经营理念,增强信贷营销观念,制定区域性信贷政策,在提高效益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基层行一定的信贷授权, 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信贷投入。
㈢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
大力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一个具有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的地区,金融机构才会有投放信贷资金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要大力开展创建信用县、信用企业、信用乡、信用村活动,切实增强社会信用观念。司法、工商、税务、财政、公安等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击恶意拖欠、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和个人,帮助金融部门维护债权,给金融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㈣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和金融协调发展
一是政府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县域中小企业及个体民营企业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步伐,走高科技发展道路。在融资方式上,由主要靠自我积累和银行信贷向多元化融资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产品为主营对象,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步伐,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提高竞争实力。
不同产权模式、组织体制、治理方式的村镇银行纷纷组建,作为服务县域、服务“三农”的这类新型银行机构,尤其需要因地制宜,办出特色,发挥作用。有的人士不考虑县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产业构成、信用环境,也不考虑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规模、网点有限等情况,试图在“村镇银行”字面上总结出某种现成模式。为避免先验观点扼制村镇银行创新能力,笔者主张因地制宜,科学创新,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出现多样化与多层次的金融服务,达到激活县域金融服务的目的。
一、正视村镇银行的具体模式受多种因素制约.
村镇银行的具体模式受县域及治理等因素的影响。每家村镇银行的治理模式与业务运营特色,受到产权及构成、资本规模及控股银行、县域环境与经济发达程度、自身网点数量和科技水平、员工素质及创新能力、股东大会及决策、经营团队与业务策略、业务模式与风险防控措施等复杂因素影响。试图对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有不同特征的村镇银行,总结或抽象某种发展模式、业务策略、经营方法,我认为注定难以成功,县域县情、乡风民俗、银行差异,注定不可能采取固定的运行模式。
村镇银行的个体差异决定,我们难有标准模式可以概括。就投资者的构成与并表监管的模式而言,就有多种途径差异。具体有银行独资的并表模式,银行绝对控股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并表模式,银行相对控股下的有限责任公司非并表模式,银行绝对控股下的股份有限公司并表模式,银行相对控股下的股份有限公司非并表模式。既有注册资本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而规模类似于农村信用社的微型村镇银行,也有注册资本超过3亿元、近乎股份制商业银行注册资本规模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大小与多少,影响其经营网点的延伸,决定其科技投入的能力,影响其客户构成与变化。
不同县域的村镇银行会清晰论证自身定位。国定贫困县、省定贫困县、经济发达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业竞争力有较大差异,这决定了不同县域的村镇银行会优选自身的合适业务模式。如四川,有的县正在实施城乡统筹试点,推进工业化、开展城镇化建设,银行自然会不失时机支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的县正在实施灾后重建,恢复生产与正常生活,这类县灾民抵押担保能力成为空话,银行支持重心会优选建筑、建材企业,恢复受灾企业生产经营能力、提供就业机会也成为重要且现实的任务;有的县仍是纯粹农牧业县,工业基础极其脆弱,注定其会支持广大农户;有的信用环境极差,自然会采取抵押与质押方式;信用环境好的县,必然会推行信用放款方式;有的网点发展快,覆盖范围大,可以更多服务“三农”;有的网点发展慢,影响范围小,暂时只能服务有限客户,等等。
银行经营策略差异也与政策导向差异相关。银行感觉党政重视程度的不同,其采取的经营策略也不同,员工与文化的本土权化进程也不一。党政采取的扶持与激励措施差异,对于银行的评价与社会对村镇银行的认同度与信赖度也不相同,银行应对的策略自然有会发生变化。这种由里外复杂因素决定的组织体制、产权模式、并表方式、治理模式、经营策略、服务流程、业务品种等差异,必然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特征,这也符合改革试点追求的“多层次、广覆盖”目标。试点阶段就主观认为村镇银行的某一种模式或某种经营策略,注定会影响改革试点效果和扼制村镇银行的创新能力。
二、村镇银行的经营策略取决于县域的经济状况与需求.
村镇银行的经营模式与策略,当前有多种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服务群体先后、服务对象选择、服务途径、业务方式、信贷品种、利率高低、信贷多少、期限长短等。就是同一家村镇银行,其决策、执行与监督层面也有发展方式的争议。我认为,县域信贷投入不足,大量资金流向大中城市,严重影响了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拉大了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设置村镇银行就是要增强县域就地媒介资金的能力。服务“三农”、支持县域应是村镇银行的最重要任务。在村镇银行开业之初只有一个网点、其覆盖面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就地服务“社区”、就地媒介资金是必然选择,在网点有限、银行电子技术使用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片面或狭义理解服务“三农”的内涵,反而不利于增强村镇银行就地媒介资金的能力,不当的导向与不尊重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规律的美好愿望,最终会影响村镇银行的组建与发展。在县域资金严重流失、农业种植、生产养殖、农产品加工信贷需求暂时有限且涉农信贷日益萎缩的情况下,如果客户缺乏这方面的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发展基础,具有生存力、发展力的村镇银行不可能贸然投入。将现代银行引诱入日益狭窄的传统领域,注定不会受到投资者响应、发起银行的认同与经营者的响应,经营商业银行既要审慎,又要与时俱进,推进具有市场前景、竞争能力、比较效益的产业与客户。诸如在地震极重灾区,面对可以救助和迅速恢复产能的企业信贷需求、具有可靠行政资源保障且能够稳定民生和努力实现公共目标任务的项目,村镇银行不能不作为优先选择服务的对象。暂时失去家园、缺乏抵押担保能力和还款能力的受灾个人,需要政府统筹综合救助和支持,作为纯粹商业行为的银行信贷,明显地不会无条件信贷介入。在地震重灾县优先试点村镇银行,正是需要这类机构快速的决策、灵活的经营、高效的信贷服务,去支持和促进社会急需且安全的项目形成生产能力,或在自身风险防范能力增大、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为政府实施灾后重建、推进公共服务建设提供配套的银行支持。这在种背景下,我们仍然采取常规思维开展监管与评价工作,注定也有形而上学之嫌。作为一家新型商业银行,其选择的服务介入点、当时的市场定位与经营策略,一般应该是理性且符合县域实际的。即使是其选择信用、保证、抵押、质押、票据等不同的业务,是个人优先还是法人优先、其服务需要政 府配套还是不需要政府配套,这均应充分尊重法人治理,尊重县域实际,尊重银行实践。
三、村镇银行应围绕服务县域、服务“三农”大胆自主创新.
村镇银行原本是增强县域金融竞争力、提升金融服务有效性、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的产物。村镇银行的根本任务是避免资金继续外流,增强就地媒介信贷资金的能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实际上是适应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城乡统筹。特别是设置在城乡统筹试点县的村镇银行,本质上是冠名“村镇”、服务县域的现代商业银行,就应当遵循银行的规律,紧密地扎根县域、服务包括“三农”在内的各个具有还款能力的县域信贷消费者。围绕县域的信用环境、法制环境与金融消费者的行为与习惯,积极推进小额信贷、联保贷款,区避免将村镇银行办成传统的典当行。而在信用环境欠佳、信贷消费者习惯不佳,诚实守信观念未树立、第一还款来源有瑕疵的客户,的确需要运用抵押、质押和保证等方式,既支持客户的信贷需求,又防范自身可能面临的风险。作为追求商业可持续目标的村镇银行,如何选择支持加工业、服务业、采掘业、建筑业、种植业、养殖业、房地产业,这的确需要研究县域客户的预期收益与风险,研究产业政策与调整,研究客户的商品和劳务的竞争能力与市场影响力。正确处理银行业务的量本利关系,科学把握金融运行的象数理本质,遵照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原则,大胆实践,努力创新,在服务县域、服务“三农”同时,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四、主观主义和本本主义不利于村镇银行创新实践.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成为重点中的重点时刻,推出村镇银行改革试点,这本身是一项尊重事物。首家村镇银行__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至今运行三周年,该行选择的模式,适应了工业不发达、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通过四条途径探索服务,已经为2500多客户提供信贷,显现了求实创新。如果不尊重村镇银行的现实选择,我相信不会走出其特有的发展路径。如果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乡统筹县、地震重灾县、信用环境欠佳的县、工业基础极其良好的县、纯粹牧业县也套用或照搬某种方法,注定也不会有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四川的模式中,相当部分县域的行政资源组合、党政必要的激励与约束力度日渐增强,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超乎预期,之所以开业的14家村镇银行均能够在一年之内实现赢利,本质就在于因地制宜、求实创新、各显特色,不搞一种模式。我们不主张村镇银行试点只有一种模式,对其业务发展的模式自然也不强求只有一个。如果认为村镇银行只有一种模式,并持固有的论点,就是主观主义,就是本本主义,就不符合科学观,也不是与时俱进。
一、民营企业对首府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首府民营企业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已逐步成为引领全市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截至2013年6月底,呼和浩特市私营企业户数达到32346家,同比增长11%;注册资金856亿元,同比增长11%;从业人员28.3万人,同比减少8%;个体工商户达到13.08万户,同比增长15%;注册资金超过38.5亿元,同比增长24%;从业人员34万,同比增长33%。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约80%。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壮大首府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据调查了解,截至2012年底,玉泉区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达到了21379户,注册资金达到541882万元;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50.3亿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生产总值实现179.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1.8%;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30.6亿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99.2亿元,占地区总量的75.8%。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也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为民营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利商机和空间。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九个旗县区依托各自优势和各具特色的经济板块,先后与重点民营企业达成合作。一是内蒙古山路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利用托县水煤组合、电价比较、区位交通等优势,规划投资100亿元在托县建设1000兆瓦太阳能发电和城镇建设相融合项目,其中建设光伏温室大棚1080座,现代化的光伏小镇3000户,种植优质牧草40000亩。项目建成后,光伏发电年产值将达20亿元,将解决就业人员近万余人。二是内蒙古维多利集团、内蒙古巨华集团等企业在回民区共同投资兴建的内蒙古大商城,集商业、金融、电子商务、文化产业、生活休闲、餐饮娱乐、仓储物流为一体,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30亿元,年缴纳税金2亿元,并提供15000个就业岗位,对回民区服务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带动回民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另外,玉泉区形成了一批大中型商场及几处大规模的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同时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了首府城区的黄金旅游区;新城区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为支柱产业的一个门类齐全的优势产业;和林县成功引进以蒙牛乳业为代表的一批优势龙头企业,培育绿色食品加工业、电力产业、石材建材业、现代服务业和林草业“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二、首府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服务不到位。一是民营企业农村用地的审批程序相对繁琐,以致民营企业项目投资中途搁置;二是民营企业农村用地的权属不明确,给民营企业投资带来困扰;三是政府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建设规划一张图纸、一个模式,没有突出特色,不切合各个县域生产、生活的实际;四是政府对县域地区的民生工程投入不够。
(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区域弱势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项目、人才都要向最适合增值的大中城市、交通枢纽和平原地区流动,对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处非交通要道的县域,民营企业受到的关注较少,并且难以留住优秀人才。交通、通讯、文化、卫生等方面的落后,以及缺乏吸引力的投资条件和环境,加之缺少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的县域发展经济步履维艰。
(三)投资建设的辐射作用不够强。部分民营企业思想认识还存在差距,对自身所肩负的责任认识不足,在县域经济建设中,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致使好多项目因投资大、利润小、回报周期长而被搁置。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单纯是靠项目建设,还要靠项目带动诸如交通、卫生、医疗、就业等民生工程。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投身县域经济建设过程中,不愿意在基础设施方面花钱,错误地认为民生工程是政府的事情。
(四)融资渠道不畅。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更多面向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不够,基层银行的信贷额度不足,不能够满足当前各县域民营企业的资金要求。
(五)县域经济各类数据统计存在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关于首府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类数据统计口径不明确,统计范围及概念模糊,甚至留有空白,难以为相关部门解决县域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和为民营企业参与县域经济建设提供参照。
三、促进首府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制度,长效监督。为了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经济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议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纳入有关职能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对全市各区、各部门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定期监督和考核。2013年,呼和浩特市工商联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讨论稿)》、《呼和浩特市关于进一步发挥异地商会作用的意见(讨论稿)》以及《关于对旗、县、区、开发区非公经济年度考核暂行办法(讨论稿)》,提出:一是建立民营企业重点联系帮扶制度,重点联系帮扶对象,市本级联系民营企业100户左右,旗、县、区、开发区联系民营企业30-50户左右;二是以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及股权基金的方式,积极组建融资服务平台。
(二)各尽其能,因势利导。一是政府相关部门要为促进首府县域经济发展做好多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以更优的环境、更好的政策推动发展。二是组织各类媒体深入宣传中央、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和报道对首府县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形成尊重和支持民营企业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为了承接先进产业,帮助民营企业找到新的发展路径,组织民营企业到那些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做得好的地区调研考察。四是通过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与异地商会、行业协会代表座谈会、见面会等,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转变思路,更新观念,有意识地到首府县域去寻找项目。五是完善和加强呼和浩特市县域经济统计办法,建立健全县域经济统计概念、指标等,合理界定统计范围,全面科学地反映首府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做好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三)因地制宜,互惠互利。要整合资源壮龙头,转型升级强实力,建稳基地促发展,利益联结增效益。县域经济发展同样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通过认真地调查分析,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与操作性,找准各区域的特色和优势,整合和优化当地资源,在开发利用、深加工以及产业链上下功夫。工业要集约布局、集群发展,突出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培育;农牧业要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有了适宜的项目,还要有良好的运营模式,在把民营企业、科技人才、县域农户有机结合起来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保证项目正常运转,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工商业联合会经济调研处)
关键词:甘肃县域金融;尤努斯模式;中小型商业银行;发展模式
一、县域金融理论研究
在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这二者之间,到底是县域经济拉动县域金融,还是县域金融拉动县域经济?H.T.帕特里克在1966年提出的“需求追随型”和“供给领先型”两种不同的金融发展模式,解释了这个问题。
(一)需求追随型金融发展:县域经济决定县域金融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人均收入很低,无力支付金融机构进入费用或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或者有能力支付也因为交易量小,每单位交易量所承担的成本过高而不愿去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由于缺乏需求,金融服务的供给也无从产生,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也就不存在。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入,产品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长,人们收入的增加使得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人也就逐渐增加,对金融服务也提出了相应更高的需求,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简单的金融体系也就演变为复杂的金融体系。
所以说,县域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这个基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尽管二者在短期内可能出现不一致,但长期总会趋于均衡的。其次,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也决定着县域金融发展的体制,因为当作为大环境的经济体制因素发生改变,县域金融运行的小环境势必也要相应调整。再次,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增长速度及结构也决定着县域金融发展的规模、增长速度及结构。
(二)供给领先型金融发展:县域金融拉动县域经济
供给领先型金融发展认为,金融发展不但可以先行于实体经济部门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且对于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它能将滞留在传统部门的资源转移到能够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部门,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1.县域金融对储蓄的影响
县域经济生活中的货币分布是不均衡的,而县域金融体系在交易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并且能够提供流动性强、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金融工具,这无疑会刺激居民的储蓄倾向。
2.县域金融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县域金融中介及金融市场的出现,极大地克服了阻碍储蓄向投资有效转化的因素。首先,它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以银行为核心的县域金融中介能够代表所有存款者对投资进行监督,避免了广大储户对投资实行直接监督而可能引发的高额交易费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监督成本。其次,银行等有组织的县域金融中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大大降低了县域储蓄者的流动性资产持有量,使之可以将资金投向生产性投资而非可以随时变现的资产,这样就保证了县域投资的连续性。
3.县域金融可以提高资本边际生产力
县域金融体系通过信息的收集,对各种可选择的项目进行评估,将储蓄有效地在借款者之间进行分配,大大降低了县域借款者与贷款者之间订立金融契约的交易费用,从而提高了县域金融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将资金配置到资本边际生产力最高的项目中去。可见,县域金融体系可以借助其自身优势,充分发挥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作用,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二、县域金融发展的模式选择
甘肃69个县域的人口占全省的70.26%,但GDP仅占40.74%,财政收入只占16.24%。2010年,甘肃省投放农业、乡镇企业和农副产品收购的贷款仅占县域吸收存款额的26%,县域金融资源四分之三流向中心城市。
目前,县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均无贷款权,信贷供给萎缩,基本上成了“大储蓄所”;农业发展银行资金运用受到一定限制;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经济中事实上成了主要的金融机构,但是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较差、自身经营困难,包袱沉重,难以形成规模经营,而且农村信用社业务范围主要以“三农”为主,难以有效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对于甘肃这种以农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县域经济短期内很难带动金融发展;相反,金融发展缓慢甚至倒退又使有限的县域金融资源外流或者闲置,极大地阻碍经济发展,这就陷入了所谓的“马太效应”。以靖远县为例,全县金融机构由2004年底的58家下降到2010年底的38家,县工行、县建行将其营业网点全部收缩在城内,农行在农村的营业所及城内的储蓄所撤销了一半。网点的收缩削弱了县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导致县域资金供求失衡。
所以,在短期内无法大幅提高县域经济水平,并且伴随着县域金融发展倒退的情况下,必须采取“供给领先型”的发展模式,优先发展县域金融,鼓励银行业积极进入县域金融领域,开发金融产品,彻底改变甘肃县域金融目前的颓势,推动甘肃地区经济快速与可持续发展。
那么究竟怎样建立一套有效机制来突破当前的县域银行业务发展的瓶颈呢?首先,银行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创建新的农村信贷理念和信贷模式。在这方面可以有效借鉴在孟加拉国获得过巨大成功的“尤努斯模式”,转变县域金融业务经营理念,实现扶贫盈利两不误;其次,在当前国有大型银行逐渐从农村撤并的现状下,中小型银行应该抓住机会,审时度势,瞄准中国县域金融这块大蛋糕,积极进驻县域金融领域开展业务。国家也需要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中小银行进入县域金融领域。那么,尤努斯模式究竟有何借鉴之处,为何鼓励中小型银行进入县域金融领域,这些内容将会在以下章节得以讨论。
(一)尤努斯模式的借鉴
从实践看,尤努斯模式的成功,主要是突破了传统的信贷理念,创新了制度安排,并且形成了适合贫困经济地区的“草根”金融文化,从而既实现了社会效益,又实现了经济效益。
1.创建了突破传统观念的“草根”信贷理念。
一直以来,银行业出于对风险的控制,在贷款时一般采用抵押贷款制度或者担保人制度,并且对象必须是优秀客户或者大客户等有经济实力的个人或单位,而且将优势行业,大城市作为其目标市场,这就形成了传统的信贷理念。然而,尤努斯模式颠覆了传统的信贷理念,完全废除了贷款的抵押制度,认为穷人会比富人更讲信用。因为穷人如果不讲信用而赖帐将受到人们的歧视,会在他的生活环境中不能得到人们的承认,失去安身立命的基础,因此穷人在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也会及时归还贷款。乡村银行成功地依靠社会舆论、道德力量及人际关系,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在孟加拉整个银行业坏帐率达60%的情况下,保持了98.89%的贷款回收率,并完全履行着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彻底颠覆了“穷人缺乏信用”、“无恒产者无恒言”的传统银行经营观念,建立了适合于金融支持贫困地区的“草根”信贷理念。
2. 以扶贫性与商业性的有机结合
尤努斯创办乡村银行的初衷是想帮助穷人找到脱贫的途径。银行规定,贷款对象必须是不超过0.5英亩土地的穷人;如果没有土地,其家庭财产价值也不能超过1英亩土地的价值,否者不予贷款。并且尤努斯模式将贷款对象主要锁定在乡村妇女这个社会地位极其悲惨的群体,其贷款对象中有96%是农村妇女。但是,乡村银行并没有因为从事扶贫事业而将自己定为慈善机构,它强调以商业化的手段达到扶贫的长期持续性,将贷款利率定在20%左右,高于银行业的整体利率水平。这就形成了乡村银行的制度框架基础,即商业性运行机制与扶贫性经营二者有机结合。没有商业性运行,乡村银行不可能持续经营,达不到为社会最贫困群体提供扶贫资金的目标;而没有扶贫这一动机与经营理念,乡村银行就失去了它经营的根基与特色,就不会在银行业风起云涌的发展改革中独树一帜,取得成功。
3. 建立了市场化为导向的正向激励和内生约束机制。
从银行内部看,乡村银行的业务规模小、频率高、较分散、情况复杂,银行工作人员大多数时间奔波于田间地头,十分辛苦。所以,乡村银行的员工普遍待遇要高于同行,并且银行实行论功行赏制,大大激励了银行从业者的积极性。
对贷款人来说,为了在不需要抵押的前提下实现对贷款的制约与监督,乡村银行采取内生性的约束机制。他们将经济背景相同的人五人一分组,这五个人具有互助,互督,互保的功能。其中一个人不能按时还款,其他人有义务进行帮助,并且一个成员的违约将会影响其他成员的再次贷款。6个小组再组成一个“中心”,每个星期召开一次会议,银行派工作人员组织还款贷款,并帮助解决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中心+银行工作人员”的监督约束机制,无疑是一种极具智慧的金融制度创新,将银行纯粹的外部监督变异为内生性的监督约束机制,极大地消除了道德风险,有效地降低了乡村银行的管理成本,充分调动了贷款人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中小银行在县域金融中的优势
1.县域金融市场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第一,大型商业银行撤离留下了一批优质的客户资源。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多年来的金融职能的发挥,增强了县域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丰富了金融知识。
第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也为中小商业银行的进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有所增加,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增幅较大,对农村及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适应了金融改革的大势。
利率市场化和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大势。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处在同一平台上进行面对面的规模与效益的对抗。显然,在这两方面都不占据优势的中小商业银行必然要选择与大型商业银行的错位经营策略,而发展县域金融则是最佳选择之一。直接金融在社会融资中比重的提高,则意味着传统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羸利模式必须转向发展中间业务、个人金融业务为主,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将经营战略向县域转移,将目标客户转向金融资源相对潜力较大的县域金融市场。
3.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有了更宽松的政策支持
为了支持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2009年4月30日,银监会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政策进行调整并下发了《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根据《调整意见》,符合条件的中小商业银行在相关地域范围下设分支机构,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简化审批程序,将省内分支机构审批权限下放给各省银监局;鼓励商业银行优先到西部、东北等银行机构较少地区、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并对符合监管导向的相关申请予以优先支持;银监会不再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分行和支行设定统一的营运资金要求,由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根据业务发展和资本管理需要统筹调节、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结论及启示
甘肃县域金融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银行将传统的经营模式套在县域金融这一特殊领域,致使坏账率高企,资金运营低效,并且无法调动农民的金融需求,而尤努斯模式无疑在这些方面都获得了成功。并且,中小型银行在县域金融领域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并且有可能在将来成为县域金融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所以,在甘肃县域金融发展的模式选择上,应该采取“两步走策略”。即,银行业内部创新运营机制,转变经营理念,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借鉴尤努斯模式成功经验,积极开拓县域金融市场;国家在外部提供更多激励措施,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中小银行积极进入县域金融市场,并且设立专门的指导与监督机构,引导中小银行健康快速的发展农村银行业务,最终将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为甘肃县域金融发展带来活力。
参考文献:
[1]石全虎.《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02):60-64.
[2]郭建民,于晓鹏.《对我国西部县域金融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0 ,(1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