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范文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县域银行发展思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

篇1

关键词 银行保险 现状 存在问题 发展思路

面对银行保险在世界各地的迅猛发展,伴随着进入我国飞速发展的这十年来,由于在一味要求保费收入,而相关销售管理工具的跟进滞后问题,导致我国当前银行保险的发展存在着诸多制约进一步飞速发展的问题,从而进入一个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一、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现状

国内的银保合作始于1996?年,当时引入银行保险只是模仿西方保险产品销售方式,即银行在保险公司授权范围内利用其柜台销售保险产品,提供相应服务,向保险公司收取保险手续费。2001年以后,银行保险销售渠道异军突起,并很快成为我国保险销售渠道的三大支柱之一。公开数据显示,2004—2010年期间银保的复合增长率为37.2%,超过了期间全部保费收入年复合22.3%的增长率。但在2011年后半年后面对银保市场的发展,以及保监会90号、91号文件的出台,银行只能与最多不超过三家保险公司发成保险关系,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不得进入银行开展保险销售工作,以及万能险、投资连结保险不能在银行柜台直接销售,银行必须开辟专业的保险销售区域进行银行保险的销售,从2011年银保保费收入来开,同比下降下降严重,各大保险公司都存在不同规模上的下滑。

二、我国银行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追求短期利益,以手续费竞争为手段

银行在一味追求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选择保险合作公司非常混乱,甚至部分银行同时选择和近十余家公司进行业务合作,存在合作对象较多不利于保险业务的正常发展,反而加剧了各大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手续费竞争的恶性循环,一方面,各银行网点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主要以手续费的高低作为选择合作公司的标准,而且有的银行网点在手续费的支付上要求寿险公司采用不规范的操作方式。另一方面,由于银行网点资源有限,寿险公司不惜成本,竞相提高手续费率,甚至出现贴补费用进行恶性竞争,导致有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加了不少,但利润却反而下降了。

2、销售队伍综合素质较低

保险公司在银保业务发展初期由于业务大幅的提升,而销售队伍没有快速跟上整体业务发展的需要,导致销售人员紧缺,在人员招聘的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筛选以及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作为联系银行和客户纽带的保险公司的银保业务员,在实际销售中由于自身没有经过专业学习,有时为了提高业绩从而提高个人收入,不惜采取缺乏道德的不良手段,使得公司声誉受损,进而影响整个银行的声誉。以至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专业的介绍,容易产生销售误导、夸大收益率、混淆银行与保险公司产品、与存款相比较等问题。银行人员缺乏系统培训,容易产生误导消费者、夸大保险利益、混淆银行与保险公司信用等问题,售后服务质量较差,容易导致银行信用透支。

3、消费者满意度严重下降

由于消费者对银保产品接触很少,银行保险销售人员在追求利益的同时,采用一些不道德手段导致销售误导、夸大保险收益率、混淆保险、存款、基金等产品,让部分客户上当受骗;加之各大媒体、报纸对银行保险销售的肆意宣导曝光,在市场中加大了负面印象,很大程度上的降低了客户对银行保险的满意度,甚至引发“谈银保色变”等众多不利于银保市场发展的因素。

4、银保市场保险产品单一

目前,银保产品以趸交型的分红型和投资理财型产品为主,各寿险公司的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在市场上常见的多是短期分行和投资型产品。这些产品与银行储蓄产品较为相似,在业务发展初期,易于为银行客户接受,但从长远来看,此类业务不仅会逐渐给银行施加争夺储蓄存款、分流客户的压力,还可能对寿险公司赢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易使客户注重收益而忽视保障。产品单一还容易引发恶性竞争和违规等问题。

三、浅析下一步银保业务发展的思路

1、树立银保合作长远化合作战略

银行应当把银行保险的发展放在实现综合经营的高度上来认识,把发展银保业务纳入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银行保险的合作,必须创新银保合作机制,通过资本的相互渗透,业务相互交叉,文化相互交融,产品相互融合等,最终过度到银保综合经营。不能在一味追求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从而没有考虑长远化的发展,导致银保销售在后续跟进服务上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2、应致力于建立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化销售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银保销售队伍,加强银行与保险公司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加强银行理财经理保险销售专业化的技能提升培训。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保险公司要积极搞好客户经理队伍建设,与银行完美衔接做好销售的后续服务工作。第三,银行销售人员在保险业务的同时要加大销售人员职业行为规范的培训,并制定相关的监督考核机制,致力于降低销售风险。

3、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治理不正当竞争及销售误导

针对目前银行保险的销售误导,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一些误导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要进行严厉处罚,取消银行网点的保险资格,限制保险公司进驻银行网点,限制保险公司进驻银行网点,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坚决杜绝销售误导,保护消费者权益。

尽管我国当前银保市场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凸显出来了一系列问题,但银行保险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式和社会环境都不同程度上存在很多促进作用,同时也更能满足客户在当前复杂经济形式下的金融需求,所以我们要致力解决当前银保市场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制约健康有序发展的因素,确保我国银行保险快速成长,为人民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同时为稳定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定富.中国保险业发展蓝皮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胡浩.银行保险——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丛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赵立航.欧洲银行保险的发展情况与经营管理[J].上海金融,2005.3.

[4]丁风瑶.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07,(1):19.

篇2

泸溪县是一个被国家列为西部开发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全县总面积1565.5平方公里,共辖15个乡(镇),总人口29万余人。最近几年,为了加快泸溪县域经济的发展,泸溪县委、县政府提出 “工业立县、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工矿私营企业和柑产业,使泸溪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15.5亿元,同比增长17.7%,2008年1-9月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4.15亿元,增长18%;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亿元,同比增长84.7%,2008年1-9月实现工业总产值21.5亿元,增长60.25%;2007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80.27%,2008年1-9月完成财政总收入1.4亿元,增长36.86%;2007年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15.01亿元,比年初增加2.26亿元,增长17.7%,2008年9月各项存款余额16.24亿元,比年初增加1.23亿元,增长8.22%;2007年各项贷款余额6.66亿元,比年初增加0.55亿元,增长9.18%,2008年9月各项贷款余额7.13亿元,比年初增加0.47亿元,增长7.1%。

二、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运行的突出矛盾

㈠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需求与县域金融信贷滞后的矛盾

根据对泸溪县各企业厂矿及“三农”资金的需求调查,全县需要信贷资金投入约4.5亿元,其中:工业企业需要信贷资金投入3个亿,产业开发及“三农”发展需要信贷资金投入约1.5个亿,而最近几年泸溪县每年的信贷资金净投放都只在0.5亿元左右,这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很不相适应。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

一是邮政储蓄资金目前还没有真正用于地方经济建设,仍然外流。到2008年9月底,泸溪县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2.87亿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17.68%,而贷款余额只有492万元,大部分资金没有用于地方。二是随着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县域经济信贷投入逐年减少,存、贷款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到2008年9月,辖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三家商业银行存款余额7.98亿元,贷款余额只有2.83亿元,存、贷比仅为30%。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的存、贷比分别为7.55%、48.15%、34.53%。由此可见,他们的大部分资金被上级行占用,在当地投入甚少。县域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仅靠农村信用社一家机构支撑。三是存、贷款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从2007年至2008年9月末,泸溪县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17-18%左右,而全县2007年至2008年9月末的存款平均增长速度为12.96%,贷款平均增长速度为8.14%,存、贷款平均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其中贷款增长速度还不到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半,信贷增量已明显滞后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

㈡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与县域金融信贷体制的矛盾

1.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基层支行由于受机构改革的影响,他们的信贷审批权全部上收到省分行或二级分行,县支行没有贷款审批权,单位或企业申请贷款需要报二级分行和省分行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据了解,申报一笔贷款的审批,最快也要一个月,最长的达几个月,而且贷款手续繁杂,需要办理资金评估、授信、抵押担保登记等。况且,由于县级城市抵押担保机制还不够健全,中小企业及“三农”贷款抵押担保难以到位,加上现在各商业银行都实行了贷款责任追究制,使部分员工产生“俱贷”心理,他们不是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去对待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抱着多有事不如少有事的态度,对风险难以确定的中小企业或个体民营企业,以及“三农”对象不愿贸然放贷,从而造成了贷款难的局面。

2.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一是社会信用意识还比较淡薄,在信贷活动中,企业和个人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时有发生,信贷征信系统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个别企业隐瞒于已不利的信息,产生与市场规划相悖的逆向选择,借企业破产、改制、转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造成银行贷款流失,严重损害了银企合作的信用基础,破坏了银企间正常的信用关系。二是信用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虽然泸溪县成立了一家三维投资担保公司,但由于资金规模小,管理还不到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为一家企业办理担保业务。

3.县域经济自身缺陷,影响了金融信贷投入。一是县域经济主要由农业和中小企业构成,农业的特点是投资需求量大、周期长、回报率低,且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不确定风险较多。二是县域经济缺乏科学发展观念,大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如:泸溪县生产规模较大的产品有电解锰、电解锌、铁合金等,这些产品都属国家信贷限制支持的产品,政策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三是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内部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欠规范,企业信誉、财务、业务状况等离散度高,透明度低且变化大,缺乏约束性,使金融部门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真实情况,出于本能的风险控制和效益考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缺位。

㈢县域企业发展思路与国家货币政策的矛盾

泸溪县目前存在一些项目重复建设的现象,且大部分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和企业,这不仅使县域经济结构得不到根本优化,而且浪费了有限的信贷资金和资源,并且容易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不利局面,缺乏科学发展意识,信贷资金投入的环境也无法得到根本改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和力度也很难有所提高。同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单靠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是不够的,还须财政、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相互支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许多好企业、好项目由于财政、税收政策不够配套或协调,在项目审批、市场准入条件上进行严格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也使金融资产的风险聚集增多。

三、促进县域经济和金融和谐发展对策建议

㈠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观念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更新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观念。要认识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县域金融的发展是利益均衡关系,是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支持被支持”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互为发展。

㈡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要改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增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以及扶贫性金融组织,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方式,提高县域金融服务,实现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共赢。二是基层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协调好政府及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精心打造政、银、企三家关系。同时要加强信息的收集、反馈和沟通,灵活运用货币信贷工具,加强金融监管,提供金融服务,适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三是各金融部门要坚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就是壮大自我”的意识,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查、预测,找准有优势、有潜力的项目,并为这些项目发展创造机会,只要符合信贷政策条件,就积极给予信贷支持,为加快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四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及邮政银行,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特点,转变经营理念,增强信贷营销观念,制定区域性信贷政策,在提高效益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基层行一定的信贷授权, 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信贷投入。

㈢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

大力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一个具有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的地区,金融机构才会有投放信贷资金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要大力开展创建信用县、信用企业、信用乡、信用村活动,切实增强社会信用观念。司法、工商、税务、财政、公安等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击恶意拖欠、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和个人,帮助金融部门维护债权,给金融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㈣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和金融协调发展

一是政府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县域中小企业及个体民营企业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步伐,走高科技发展道路。在融资方式上,由主要靠自我积累和银行信贷向多元化融资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产品为主营对象,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步伐,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提高竞争实力。

篇3

不同产权模式、组织体制、治理方式的村镇银行纷纷组建,作为服务县域、服务“三农”的这类新型银行机构,尤其需要因地制宜,办出特色,发挥作用。有的人士不考虑县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产业构成、信用环境,也不考虑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规模、网点有限等情况,试图在“村镇银行”字面上总结出某种现成模式。为避免先验观点扼制村镇银行创新能力,笔者主张因地制宜,科学创新,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出现多样化与多层次的金融服务,达到激活县域金融服务的目的。

一、正视村镇银行的具体模式受多种因素制约.

村镇银行的具体模式受县域及治理等因素的影响。每家村镇银行的治理模式与业务运营特色,受到产权及构成、资本规模及控股银行、县域环境与经济发达程度、自身网点数量和科技水平、员工素质及创新能力、股东大会及决策、经营团队与业务策略、业务模式与风险防控措施等复杂因素影响。试图对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有不同特征的村镇银行,总结或抽象某种发展模式、业务策略、经营方法,我认为注定难以成功,县域县情、乡风民俗、银行差异,注定不可能采取固定的运行模式。

村镇银行的个体差异决定,我们难有标准模式可以概括。就投资者的构成与并表监管的模式而言,就有多种途径差异。具体有银行独资的并表模式,银行绝对控股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并表模式,银行相对控股下的有限责任公司非并表模式,银行绝对控股下的股份有限公司并表模式,银行相对控股下的股份有限公司非并表模式。既有注册资本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而规模类似于农村信用社的微型村镇银行,也有注册资本超过3亿元、近乎股份制商业银行注册资本规模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大小与多少,影响其经营网点的延伸,决定其科技投入的能力,影响其客户构成与变化。

不同县域的村镇银行会清晰论证自身定位。国定贫困县、省定贫困县、经济发达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业竞争力有较大差异,这决定了不同县域的村镇银行会优选自身的合适业务模式。如四川,有的县正在实施城乡统筹试点,推进工业化、开展城镇化建设,银行自然会不失时机支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的县正在实施灾后重建,恢复生产与正常生活,这类县灾民抵押担保能力成为空话,银行支持重心会优选建筑、建材企业,恢复受灾企业生产经营能力、提供就业机会也成为重要且现实的任务;有的县仍是纯粹农牧业县,工业基础极其脆弱,注定其会支持广大农户;有的信用环境极差,自然会采取抵押与质押方式;信用环境好的县,必然会推行信用放款方式;有的网点发展快,覆盖范围大,可以更多服务“三农”;有的网点发展慢,影响范围小,暂时只能服务有限客户,等等。

银行经营策略差异也与政策导向差异相关。银行感觉党政重视程度的不同,其采取的经营策略也不同,员工与文化的本土权化进程也不一。党政采取的扶持与激励措施差异,对于银行的评价与社会对村镇银行的认同度与信赖度也不相同,银行应对的策略自然有会发生变化。这种由里外复杂因素决定的组织体制、产权模式、并表方式、治理模式、经营策略、服务流程、业务品种等差异,必然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特征,这也符合改革试点追求的“多层次、广覆盖”目标。试点阶段就主观认为村镇银行的某一种模式或某种经营策略,注定会影响改革试点效果和扼制村镇银行的创新能力。

二、村镇银行的经营策略取决于县域的经济状况与需求.

村镇银行的经营模式与策略,当前有多种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服务群体先后、服务对象选择、服务途径、业务方式、信贷品种、利率高低、信贷多少、期限长短等。就是同一家村镇银行,其决策、执行与监督层面也有发展方式的争议。我认为,县域信贷投入不足,大量资金流向大中城市,严重影响了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拉大了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设置村镇银行就是要增强县域就地媒介资金的能力。服务“三农”、支持县域应是村镇银行的最重要任务。在村镇银行开业之初只有一个网点、其覆盖面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就地服务“社区”、就地媒介资金是必然选择,在网点有限、银行电子技术使用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片面或狭义理解服务“三农”的内涵,反而不利于增强村镇银行就地媒介资金的能力,不当的导向与不尊重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规律的美好愿望,最终会影响村镇银行的组建与发展。在县域资金严重流失、农业种植、生产养殖、农产品加工信贷需求暂时有限且涉农信贷日益萎缩的情况下,如果客户缺乏这方面的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发展基础,具有生存力、发展力的村镇银行不可能贸然投入。将现代银行引诱入日益狭窄的传统领域,注定不会受到投资者响应、发起银行的认同与经营者的响应,经营商业银行既要审慎,又要与时俱进,推进具有市场前景、竞争能力、比较效益的产业与客户。诸如在地震极重灾区,面对可以救助和迅速恢复产能的企业信贷需求、具有可靠行政资源保障且能够稳定民生和努力实现公共目标任务的项目,村镇银行不能不作为优先选择服务的对象。暂时失去家园、缺乏抵押担保能力和还款能力的受灾个人,需要政府统筹综合救助和支持,作为纯粹商业行为的银行信贷,明显地不会无条件信贷介入。在地震重灾县优先试点村镇银行,正是需要这类机构快速的决策、灵活的经营、高效的信贷服务,去支持和促进社会急需且安全的项目形成生产能力,或在自身风险防范能力增大、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为政府实施灾后重建、推进公共服务建设提供配套的银行支持。这在种背景下,我们仍然采取常规思维开展监管与评价工作,注定也有形而上学之嫌。作为一家新型商业银行,其选择的服务介入点、当时的市场定位与经营策略,一般应该是理性且符合县域实际的。即使是其选择信用、保证、抵押、质押、票据等不同的业务,是个人优先还是法人优先、其服务需要政 府配套还是不需要政府配套,这均应充分尊重法人治理,尊重县域实际,尊重银行实践。

三、村镇银行应围绕服务县域、服务“三农”大胆自主创新.

村镇银行原本是增强县域金融竞争力、提升金融服务有效性、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的产物。村镇银行的根本任务是避免资金继续外流,增强就地媒介信贷资金的能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实际上是适应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城乡统筹。特别是设置在城乡统筹试点县的村镇银行,本质上是冠名“村镇”、服务县域的现代商业银行,就应当遵循银行的规律,紧密地扎根县域、服务包括“三农”在内的各个具有还款能力的县域信贷消费者。围绕县域的信用环境、法制环境与金融消费者的行为与习惯,积极推进小额信贷、联保贷款,区避免将村镇银行办成传统的典当行。而在信用环境欠佳、信贷消费者习惯不佳,诚实守信观念未树立、第一还款来源有瑕疵的客户,的确需要运用抵押、质押和保证等方式,既支持客户的信贷需求,又防范自身可能面临的风险。作为追求商业可持续目标的村镇银行,如何选择支持加工业、服务业、采掘业、建筑业、种植业、养殖业、房地产业,这的确需要研究县域客户的预期收益与风险,研究产业政策与调整,研究客户的商品和劳务的竞争能力与市场影响力。正确处理银行业务的量本利关系,科学把握金融运行的象数理本质,遵照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原则,大胆实践,努力创新,在服务县域、服务“三农”同时,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四、主观主义和本本主义不利于村镇银行创新实践.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成为重点中的重点时刻,推出村镇银行改革试点,这本身是一项尊重事物。首家村镇银行__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至今运行三周年,该行选择的模式,适应了工业不发达、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通过四条途径探索服务,已经为2500多客户提供信贷,显现了求实创新。如果不尊重村镇银行的现实选择,我相信不会走出其特有的发展路径。如果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乡统筹县、地震重灾县、信用环境欠佳的县、工业基础极其良好的县、纯粹牧业县也套用或照搬某种方法,注定也不会有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四川的模式中,相当部分县域的行政资源组合、党政必要的激励与约束力度日渐增强,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超乎预期,之所以开业的14家村镇银行均能够在一年之内实现赢利,本质就在于因地制宜、求实创新、各显特色,不搞一种模式。我们不主张村镇银行试点只有一种模式,对其业务发展的模式自然也不强求只有一个。如果认为村镇银行只有一种模式,并持固有的论点,就是主观主义,就是本本主义,就不符合科学观,也不是与时俱进。

篇4

一、民营企业对首府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首府民营企业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已逐步成为引领全市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截至2013年6月底,呼和浩特市私营企业户数达到32346家,同比增长11%;注册资金856亿元,同比增长11%;从业人员28.3万人,同比减少8%;个体工商户达到13.08万户,同比增长15%;注册资金超过38.5亿元,同比增长24%;从业人员34万,同比增长33%。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约80%。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壮大首府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据调查了解,截至2012年底,玉泉区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达到了21379户,注册资金达到541882万元;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50.3亿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生产总值实现179.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1.8%;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30.6亿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99.2亿元,占地区总量的75.8%。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也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为民营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利商机和空间。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九个旗县区依托各自优势和各具特色的经济板块,先后与重点民营企业达成合作。一是内蒙古山路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利用托县水煤组合、电价比较、区位交通等优势,规划投资100亿元在托县建设1000兆瓦太阳能发电和城镇建设相融合项目,其中建设光伏温室大棚1080座,现代化的光伏小镇3000户,种植优质牧草40000亩。项目建成后,光伏发电年产值将达20亿元,将解决就业人员近万余人。二是内蒙古维多利集团、内蒙古巨华集团等企业在回民区共同投资兴建的内蒙古大商城,集商业、金融、电子商务、文化产业、生活休闲、餐饮娱乐、仓储物流为一体,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30亿元,年缴纳税金2亿元,并提供15000个就业岗位,对回民区服务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带动回民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另外,玉泉区形成了一批大中型商场及几处大规模的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同时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了首府城区的黄金旅游区;新城区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为支柱产业的一个门类齐全的优势产业;和林县成功引进以蒙牛乳业为代表的一批优势龙头企业,培育绿色食品加工业、电力产业、石材建材业、现代服务业和林草业“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二、首府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服务不到位。一是民营企业农村用地的审批程序相对繁琐,以致民营企业项目投资中途搁置;二是民营企业农村用地的权属不明确,给民营企业投资带来困扰;三是政府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建设规划一张图纸、一个模式,没有突出特色,不切合各个县域生产、生活的实际;四是政府对县域地区的民生工程投入不够。

(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区域弱势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项目、人才都要向最适合增值的大中城市、交通枢纽和平原地区流动,对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处非交通要道的县域,民营企业受到的关注较少,并且难以留住优秀人才。交通、通讯、文化、卫生等方面的落后,以及缺乏吸引力的投资条件和环境,加之缺少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的县域发展经济步履维艰。

(三)投资建设的辐射作用不够强。部分民营企业思想认识还存在差距,对自身所肩负的责任认识不足,在县域经济建设中,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致使好多项目因投资大、利润小、回报周期长而被搁置。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单纯是靠项目建设,还要靠项目带动诸如交通、卫生、医疗、就业等民生工程。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投身县域经济建设过程中,不愿意在基础设施方面花钱,错误地认为民生工程是政府的事情。

(四)融资渠道不畅。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更多面向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不够,基层银行的信贷额度不足,不能够满足当前各县域民营企业的资金要求。

(五)县域经济各类数据统计存在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关于首府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类数据统计口径不明确,统计范围及概念模糊,甚至留有空白,难以为相关部门解决县域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和为民营企业参与县域经济建设提供参照。

三、促进首府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制度,长效监督。为了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经济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议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纳入有关职能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对全市各区、各部门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定期监督和考核。2013年,呼和浩特市工商联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讨论稿)》、《呼和浩特市关于进一步发挥异地商会作用的意见(讨论稿)》以及《关于对旗、县、区、开发区非公经济年度考核暂行办法(讨论稿)》,提出:一是建立民营企业重点联系帮扶制度,重点联系帮扶对象,市本级联系民营企业100户左右,旗、县、区、开发区联系民营企业30-50户左右;二是以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及股权基金的方式,积极组建融资服务平台。

(二)各尽其能,因势利导。一是政府相关部门要为促进首府县域经济发展做好多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以更优的环境、更好的政策推动发展。二是组织各类媒体深入宣传中央、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和报道对首府县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形成尊重和支持民营企业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为了承接先进产业,帮助民营企业找到新的发展路径,组织民营企业到那些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做得好的地区调研考察。四是通过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与异地商会、行业协会代表座谈会、见面会等,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转变思路,更新观念,有意识地到首府县域去寻找项目。五是完善和加强呼和浩特市县域经济统计办法,建立健全县域经济统计概念、指标等,合理界定统计范围,全面科学地反映首府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做好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三)因地制宜,互惠互利。要整合资源壮龙头,转型升级强实力,建稳基地促发展,利益联结增效益。县域经济发展同样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通过认真地调查分析,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与操作性,找准各区域的特色和优势,整合和优化当地资源,在开发利用、深加工以及产业链上下功夫。工业要集约布局、集群发展,突出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培育;农牧业要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有了适宜的项目,还要有良好的运营模式,在把民营企业、科技人才、县域农户有机结合起来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保证项目正常运转,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工商业联合会经济调研处)

篇5

关键词:甘肃县域金融;尤努斯模式;中小型商业银行;发展模式

一、县域金融理论研究

在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这二者之间,到底是县域经济拉动县域金融,还是县域金融拉动县域经济?H.T.帕特里克在1966年提出的“需求追随型”和“供给领先型”两种不同的金融发展模式,解释了这个问题。

(一)需求追随型金融发展:县域经济决定县域金融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人均收入很低,无力支付金融机构进入费用或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或者有能力支付也因为交易量小,每单位交易量所承担的成本过高而不愿去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由于缺乏需求,金融服务的供给也无从产生,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也就不存在。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入,产品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长,人们收入的增加使得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人也就逐渐增加,对金融服务也提出了相应更高的需求,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简单的金融体系也就演变为复杂的金融体系。

所以说,县域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这个基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尽管二者在短期内可能出现不一致,但长期总会趋于均衡的。其次,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也决定着县域金融发展的体制,因为当作为大环境的经济体制因素发生改变,县域金融运行的小环境势必也要相应调整。再次,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增长速度及结构也决定着县域金融发展的规模、增长速度及结构。

(二)供给领先型金融发展:县域金融拉动县域经济

供给领先型金融发展认为,金融发展不但可以先行于实体经济部门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且对于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它能将滞留在传统部门的资源转移到能够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部门,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1.县域金融对储蓄的影响

县域经济生活中的货币分布是不均衡的,而县域金融体系在交易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并且能够提供流动性强、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金融工具,这无疑会刺激居民的储蓄倾向。

2.县域金融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县域金融中介及金融市场的出现,极大地克服了阻碍储蓄向投资有效转化的因素。首先,它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以银行为核心的县域金融中介能够代表所有存款者对投资进行监督,避免了广大储户对投资实行直接监督而可能引发的高额交易费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监督成本。其次,银行等有组织的县域金融中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大大降低了县域储蓄者的流动性资产持有量,使之可以将资金投向生产性投资而非可以随时变现的资产,这样就保证了县域投资的连续性。

3.县域金融可以提高资本边际生产力

县域金融体系通过信息的收集,对各种可选择的项目进行评估,将储蓄有效地在借款者之间进行分配,大大降低了县域借款者与贷款者之间订立金融契约的交易费用,从而提高了县域金融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将资金配置到资本边际生产力最高的项目中去。可见,县域金融体系可以借助其自身优势,充分发挥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作用,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二、县域金融发展的模式选择

甘肃69个县域的人口占全省的70.26%,但GDP仅占40.74%,财政收入只占16.24%。2010年,甘肃省投放农业、乡镇企业和农副产品收购的贷款仅占县域吸收存款额的26%,县域金融资源四分之三流向中心城市。

目前,县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均无贷款权,信贷供给萎缩,基本上成了“大储蓄所”;农业发展银行资金运用受到一定限制;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经济中事实上成了主要的金融机构,但是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较差、自身经营困难,包袱沉重,难以形成规模经营,而且农村信用社业务范围主要以“三农”为主,难以有效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对于甘肃这种以农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县域经济短期内很难带动金融发展;相反,金融发展缓慢甚至倒退又使有限的县域金融资源外流或者闲置,极大地阻碍经济发展,这就陷入了所谓的“马太效应”。以靖远县为例,全县金融机构由2004年底的58家下降到2010年底的38家,县工行、县建行将其营业网点全部收缩在城内,农行在农村的营业所及城内的储蓄所撤销了一半。网点的收缩削弱了县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导致县域资金供求失衡。

所以,在短期内无法大幅提高县域经济水平,并且伴随着县域金融发展倒退的情况下,必须采取“供给领先型”的发展模式,优先发展县域金融,鼓励银行业积极进入县域金融领域,开发金融产品,彻底改变甘肃县域金融目前的颓势,推动甘肃地区经济快速与可持续发展。

那么究竟怎样建立一套有效机制来突破当前的县域银行业务发展的瓶颈呢?首先,银行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创建新的农村信贷理念和信贷模式。在这方面可以有效借鉴在孟加拉国获得过巨大成功的“尤努斯模式”,转变县域金融业务经营理念,实现扶贫盈利两不误;其次,在当前国有大型银行逐渐从农村撤并的现状下,中小型银行应该抓住机会,审时度势,瞄准中国县域金融这块大蛋糕,积极进驻县域金融领域开展业务。国家也需要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中小银行进入县域金融领域。那么,尤努斯模式究竟有何借鉴之处,为何鼓励中小型银行进入县域金融领域,这些内容将会在以下章节得以讨论。

(一)尤努斯模式的借鉴

从实践看,尤努斯模式的成功,主要是突破了传统的信贷理念,创新了制度安排,并且形成了适合贫困经济地区的“草根”金融文化,从而既实现了社会效益,又实现了经济效益。

1.创建了突破传统观念的“草根”信贷理念。

一直以来,银行业出于对风险的控制,在贷款时一般采用抵押贷款制度或者担保人制度,并且对象必须是优秀客户或者大客户等有经济实力的个人或单位,而且将优势行业,大城市作为其目标市场,这就形成了传统的信贷理念。然而,尤努斯模式颠覆了传统的信贷理念,完全废除了贷款的抵押制度,认为穷人会比富人更讲信用。因为穷人如果不讲信用而赖帐将受到人们的歧视,会在他的生活环境中不能得到人们的承认,失去安身立命的基础,因此穷人在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也会及时归还贷款。乡村银行成功地依靠社会舆论、道德力量及人际关系,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在孟加拉整个银行业坏帐率达60%的情况下,保持了98.89%的贷款回收率,并完全履行着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彻底颠覆了“穷人缺乏信用”、“无恒产者无恒言”的传统银行经营观念,建立了适合于金融支持贫困地区的“草根”信贷理念。

2. 以扶贫性与商业性的有机结合

尤努斯创办乡村银行的初衷是想帮助穷人找到脱贫的途径。银行规定,贷款对象必须是不超过0.5英亩土地的穷人;如果没有土地,其家庭财产价值也不能超过1英亩土地的价值,否者不予贷款。并且尤努斯模式将贷款对象主要锁定在乡村妇女这个社会地位极其悲惨的群体,其贷款对象中有96%是农村妇女。但是,乡村银行并没有因为从事扶贫事业而将自己定为慈善机构,它强调以商业化的手段达到扶贫的长期持续性,将贷款利率定在20%左右,高于银行业的整体利率水平。这就形成了乡村银行的制度框架基础,即商业性运行机制与扶贫性经营二者有机结合。没有商业性运行,乡村银行不可能持续经营,达不到为社会最贫困群体提供扶贫资金的目标;而没有扶贫这一动机与经营理念,乡村银行就失去了它经营的根基与特色,就不会在银行业风起云涌的发展改革中独树一帜,取得成功。

3. 建立了市场化为导向的正向激励和内生约束机制。

从银行内部看,乡村银行的业务规模小、频率高、较分散、情况复杂,银行工作人员大多数时间奔波于田间地头,十分辛苦。所以,乡村银行的员工普遍待遇要高于同行,并且银行实行论功行赏制,大大激励了银行从业者的积极性。

对贷款人来说,为了在不需要抵押的前提下实现对贷款的制约与监督,乡村银行采取内生性的约束机制。他们将经济背景相同的人五人一分组,这五个人具有互助,互督,互保的功能。其中一个人不能按时还款,其他人有义务进行帮助,并且一个成员的违约将会影响其他成员的再次贷款。6个小组再组成一个“中心”,每个星期召开一次会议,银行派工作人员组织还款贷款,并帮助解决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中心+银行工作人员”的监督约束机制,无疑是一种极具智慧的金融制度创新,将银行纯粹的外部监督变异为内生性的监督约束机制,极大地消除了道德风险,有效地降低了乡村银行的管理成本,充分调动了贷款人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中小银行在县域金融中的优势

1.县域金融市场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第一,大型商业银行撤离留下了一批优质的客户资源。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多年来的金融职能的发挥,增强了县域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丰富了金融知识。

第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也为中小商业银行的进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有所增加,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增幅较大,对农村及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适应了金融改革的大势。

利率市场化和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大势。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处在同一平台上进行面对面的规模与效益的对抗。显然,在这两方面都不占据优势的中小商业银行必然要选择与大型商业银行的错位经营策略,而发展县域金融则是最佳选择之一。直接金融在社会融资中比重的提高,则意味着传统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羸利模式必须转向发展中间业务、个人金融业务为主,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将经营战略向县域转移,将目标客户转向金融资源相对潜力较大的县域金融市场。

3.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有了更宽松的政策支持

为了支持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2009年4月30日,银监会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政策进行调整并下发了《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根据《调整意见》,符合条件的中小商业银行在相关地域范围下设分支机构,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简化审批程序,将省内分支机构审批权限下放给各省银监局;鼓励商业银行优先到西部、东北等银行机构较少地区、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并对符合监管导向的相关申请予以优先支持;银监会不再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分行和支行设定统一的营运资金要求,由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根据业务发展和资本管理需要统筹调节、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结论及启示

甘肃县域金融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银行将传统的经营模式套在县域金融这一特殊领域,致使坏账率高企,资金运营低效,并且无法调动农民的金融需求,而尤努斯模式无疑在这些方面都获得了成功。并且,中小型银行在县域金融领域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并且有可能在将来成为县域金融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所以,在甘肃县域金融发展的模式选择上,应该采取“两步走策略”。即,银行业内部创新运营机制,转变经营理念,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借鉴尤努斯模式成功经验,积极开拓县域金融市场;国家在外部提供更多激励措施,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中小银行积极进入县域金融市场,并且设立专门的指导与监督机构,引导中小银行健康快速的发展农村银行业务,最终将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为甘肃县域金融发展带来活力。

参考文献:

[1]石全虎.《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02):60-64.

[2]郭建民,于晓鹏.《对我国西部县域金融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0 ,(13):38-39.

篇6

关键词:融资政策;县域经济;发展;影响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

首先,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缩小地区内的城乡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影响了各个地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很多县域的道路、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水、电、气等基本建设比较滞后,农户家庭的生存和发展比较辛苦。农业、农村和农民集中于县域,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富民经济。其次,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加快城乡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巩固农业、加强工业,发展第三产业,这样有利于就地转移农村和农业的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再次,县域经济更多的是民营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可以鼓励个人创业,增加造血能力,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筹划好城乡人力资源开发,利于地区的振兴。最后,发展县域经济可以扩大地区的市场需求。很多地区的发展无法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没有出口的市场,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受限也导致当地的有效需求不足,县域居民的收入和购买力不足导致市场需求有限,不利于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发展好县域经济能够有效提升市场需求,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战略的转型。

二、县域现行融资政策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融资的支持。近年来,我国的县域金融环境有明显的好转和改善,县域金融机构的发展也有了极大的进步,这些变化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县域金融的发展与其应承担的使命仍有较大的差距。

(一)从融资机构分析,融资网点匮乏、种类单一、体制不完善

全国有2000多个县,但是各个县域内的金融机构网点匮乏,部分乡镇没有设立金融网点,涉农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县域内的网点也很少,绝大多数的农村县等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托公司、担保公司等几乎为零。由于部分县域的银行网点盈利能力弱,银行将经营的中心也退出县域经济,导致网点服务面狭窄,基本上是以储蓄为主。这样的形势导致农村信用社在县域金融市场的地位更加突出,金融机构的过分单一导致了竞争缺失、效率低下、贷款成本偏高等问题。

(二)从县域融资的有效信贷投入分析,县域资金外流、涉农贷款少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很多的县域经济资金出现外流,如储蓄银行等,多是负责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力度小。资金外流导致农村资金非农化,对原本就资金紧缺的县域经济而言,将严重制约其发展。就算一些有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其本着减少坏账风险的原则,也多以短期贷款为主,无法及时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长期资金需求,投向乡镇企业的资金也不高。

(三)从县域融资服务水平分析,金融品种单一,多层次服务体系未建立

三农的发展必然会走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推动城镇化的建设,这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但是,目前的县域融资政策主要集中于存款、贷款、汇款等传统业务上,很多城市金融融资业务并没有同步推向县域经济,金融产品不足、单一且同质化,无法针对具体的县域推出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农业地区的政策性金融供给不足,目前的政策性金融服务还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金融需求。主要的涉农金融机构改革没有深化。由于难以达到保持自身持续发展并服务三农的平衡,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的离农脱农现象明显。

总之,县域经济的融资政策没有解决市场发育滞后的问题,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无法有效结合,过分依赖银行贷款,对民间借贷等融资方式也没有全面解决其市场准入的问题,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等都造成了县域经济的融资困难。

三、县域融资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县域经济的融资主要是依靠银行融资及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由于《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政府融资平台有一定的要求,县域经济的融资难度更大。

(一)融资难度大、融资金额少、服务面窄,不利于县域基础设施的建设

由于县域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部分乡镇的财政资金可支配数量少,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从而更加不利于三农的发展,无法从本质上提升当地的财政收入。这样就导致县域的基础设施长久无法得到实质性解决。而目前的融资平台受限,融资方式也较少,政府可以进行融资的品种、金额均较少,无法真正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现有的融资政策无法真正解决农业产业化、工业规模化的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解决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以工业带动农业,最终达到居民收入提升、就业提升、产业升级及市场需求提升的目的。农业的产业化需要对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对农业生产品种进行优化。工业的规模化需要生产线的投入和市场的开拓。以上的这些前提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目前县域经济的农业和工业造血功能还是太弱,无法提供以上的资金,如果单靠自身的积累将导致县域经济失去发展的契机。因此,融资受限将造成县域经济无法及时把握机会发展,无法真正达到产业的升级。

(三)现有的融资政策无法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现有的融资政策主要是依靠政府的信用和政策性资金,县域的经济没有发展起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没有真正培育出合适县域发展的高水平金融机构和体系,县域经济的直接金融体系也没有成型。而县域的融资体系不成熟也直接导致未来的融资政策无法更加多样化和市场化,无法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受限也将导致其金融水平无法得到提升,无法达到二者互相促进的目的。

四、以融资等金融发展促进县域

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配合政策等保障措施,促进县域融资环境的优化

县域经济的融资政策需要县域政府的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措施进行配合。首先,县域政府需要推动完善金融立法体系。县域及县域以上的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地方融资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明确界定县域金融的概念,对涉农、支农的金融融资体系机构的监管和扶持要建立明确可执行的制度。其次,政府需要对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和其他政策支持。例如,中央银行可以采取必要的利率、再贴现等手段,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比不同的贷款对象采取不同的贷款利率;对县域的一些优良中小企业实行必要的优惠利率;对县域金融部门的存贷比和再贷款采取扶持力度。在财政政策上,政府需要在税收、补贴政策上有所作为,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引导银行资金等向县域流动。同时,政府还需要组织力量宣传和普及金融政策和知识,让县域金融部门和融资需求方可以多方面利用已有的融资政策,推动社会资金参与融资。

(二)重构县域金融体系,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

构建多层次的县域融资金融体系需要对已有的金融机构进行改革。首先,要调整信贷管理政策。县域金融部门要保证国有的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明确各个金融机构存款需要按照一定比例投入到县域经济中,限制县域金融资源的外流。其次,要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政策性银行要拓宽其业务范围,增加支持农业生产、加工、转化及基础设施、产业调整等领域的业务,对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及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要研究可行的措施。再次,要进一步推动农信社的改革,完善其法人机构,转变经营机制,提升盈利能力。国家可以对其政策性贷款进行风险补贴,对其贷款给予一定的优惠,推动农信社结合当地县域的发展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

对于一些目前在县域没有足够资源开展的融资业务,县域政府也要有意识地进行构建。首先,可以引导设立区域性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县域政府可以组织一些有能力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主、个人等入股,以良好的产权制度保证中小银行的稳健发展,完善其制度设计,从而完善对中小客户的金融服务体系。其次,对于县域经济普遍存在的非正规金融业务也需要进行规范和引导。县域政府应当允许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满足个人、私营企业的多层次金融需求。通过引导和规范其发展,成为融资的有益补充。再次,构建县域经济特色的融资担保体系,建立相应的风险保障机制。因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市场较为不稳定,经济基础较为脆弱,县域经济主体经营的风险较大,信用也不高,中小企业和农户等个人贷款均遇上担保的问题。县域政府可以适当引导资本建立一些担保机构,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大企业和大公司的入股,提升担保公司的支持能力。

(三)创新县域金融监管体系,完善县域经济的融资生态环境

县域的融资能力弱化部分原因在于县域的融资生态环境恶化。政府要优化县域的金融环境。县域政府要加强一线监管队伍的建设,提升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将金融监管资源向薄弱地区倾斜,对一些新型的业务进行专项监管,提升融资产品的抗风险能力,减少对县域经济的负面影响。在监管方式上,监管单位需要引导服务方向,防止系统性风险,构建统一监管原则下的分类监管模式,对经济发展水平、机构性质不同的机构等进行分类监管,完善风险评测体系和预警机制。

县域经济要完善融资生态环境需要建立起信用体系。县域政府应当对社会信用服务行业有足够的支持,建立起社会中介、服务和监督机构,通过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守信氛围,通过合理的激励和惩处机制加强信用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通过开展征信系统的建设,县域政府要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通过银行、工商、科技等部门的监管联动,建立完整的农户和中小企业资信档案库,降低融资成本。通过法制建设和信用整治活动,提升违规成本,优化县域的融资环境。

现行的融资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层次的融资政策支持。本文立足于融资环境和融资体系的建立,探讨融资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丁继友.浅谈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J].科技视界,2012(17).

[2]李富香.浅谈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J].中国商界, 2013(01).

篇7

关键词:县域;产业结构;第三产业

县域一直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县域经济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县域经济同样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凸显出了一定的问题。河北省紧邻北京,在京津冀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河北省相对于京津地区县域较多,且产业结构的矛盾相对较突出,需要加大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一、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现状

河北省有11个设区市、23个县级市、109个县、6个自治县、35个市辖区、910个镇,是个农业大省。2013年河北省县域全部财政收入占全省近50%,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63%,县域GDP占全省的近70%,县域总人口占全省的83%,全省县域总面积占全省的9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全省经济的综合实力。

1.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全省农业实现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和“一三产业互动”的现代农业新格局。粮食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高效特色农业总面积达到527万亩,日光温室面积位也取得了成效。畜产品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一半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300家,新建投资1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11个。“一乡一业、一县一业”达标乡镇达到60个。

2.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县域工业实现了由传统的中小企业向集群化转变。多年来已形成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力电气、包装印刷、医药、陶瓷、塑编、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体现了当地经济特点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县域工业园区五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7.6亿元,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集群规模快速壮大,13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农产品加工、手机、陶瓷等产业集群正向千亿集群迈进。重大项目实现质的飞跃,项目数量和投资由2007年占全市20%提升到65%。县域工业化率达到69.5%,工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3.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县域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通过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在农村开展“万村千乡”、“新网工程”、“家电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活动,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稳步提升,农村消费市场繁荣活跃。不断加大第三产业项目招商,中国辉山乳品城等一大批投资百亿元以上重大服务业项目纷纷落户县域,成为县域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房地产等新兴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12年施工面积5439万平方米。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河北省县域经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三大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21∶47∶32,发展到2011年的16∶54∶30。9年间,二产比重提高了7个百分点。按照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第二、三产业取代第一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目前,工业是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并处于高速发展期。与经济发展名列前茅的江苏、山东相比,河北省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偏低。

2.工业规模小、竞争力弱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省县域工业基本是“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思路,强调经济总量的提高,而忽视产业素质的整体提高。致使现在我省大多数县(市)缺少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骨干支柱企业,工业主导成分是中小企业,而且布局分散,缺乏应有的产业聚集效应。⑴我省县域中小企业市场占有率较低。由于种种原因我省县域中许多优势产业,如建材、医药等,并没有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容量的迅速扩大而实现快速发展。既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形成品牌优势,使其工业产品一直在市场的低端竞争,产品利润低,企业效益差。⑵产业间、企业间关联度较低,大、中、小企业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这种小而散的产业组织结构限制了县域中小企业参与现代大企业(集团)所设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的机会,从而制约着县域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协作能力弱直接导致了县域工业整体竞争力的弱势地位。

3.农村资本市场发展滞后,是制约河北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同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比,河北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资本市场,县域经济很难募集到所需要的发展资金。表现为:融资的主要渠道还是依靠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其他融资渠道非常有限;近几年国有金融机构在县域内采取了金融产品抑制和机构的萎缩方式;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外资银行、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市场进入机制严重滞后;融资中介组织极其弱小,项目融资人才、资本运作人才缺乏,信托投资、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缺乏,不能为投资者的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民间金融组织发展尚不完善。县域内企业融资机制的不健全,使县及县以下的金融服务出现真空地带,民营经济和小企业缺乏金融支持的有效渠道。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提供的贷款约占农村资金需求的25%,70%左右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者只能通过所谓非法的民间金融渠道得以满足。这在我省有不少例子发生,有的违法现象还很严重。

三、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进程

以项目为基点,大力提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高端精品农业,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建成一批粮、牧、菜、果、鱼精品基地。在尽快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一产抓特色”,坚持高起点规划、高科技引领、高标准建设,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以环京津区域为先导,紧紧围绕蔬菜、果品、苗木、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每县建成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一批绿色有机的现代农业基地、独具魅力的农业休闲度假基地、优质天然的生态环保基地,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2.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做强做大产业集群和园区

一是加快推进新型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突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园区发展空间,强化重大项目承载能力。工业园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规模和投入强度,总产值突破万亿,带动就业人数25万人。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壮大产业集群规模、丰富产业集群内涵、创建千亿元产业集群”的工作思路,做大做强一批重点工业产业集群。三是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和领军企业。通过提高招商标准,实行招商选资,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牵动力的重大项目。培育壮大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市场、有发展潜力的装备制造、石化、冶金、通信、物流和农产品加工等大企业和大集团,不断打造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

3.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一是积极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建立适应国内外双向交流的商品物资流转物流中心,开展货物中转、仓储配送、速递业等业务,形成以区域性商贸市场为中心,遍及城乡的小型商业网点和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商品流通网络。通过外引内联,采取多元化投资的方式,建设商贸市场和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加快连锁经营、大型超市等商业网点的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发展承德、秦皇岛两个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环北京休闲旅游产业带和环渤海度假旅游产业带;构建十二个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旅游产业聚集区。三是做大县域房地产业。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化发展规划,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提高房地产开发质量,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 徐长健.浅谈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J].城市探索,2012,(1).

[2] 韩德军,鲁静芳,张文专.基于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

法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安

徽农业科学,2011,(10).

[3] 张囡.河北省区域综合实力评价研究[D].河北经贸大

学硕士论文,2013.

篇8

当前农信社“生存”现状分析

截至2011年10月底,我国农信社金融资产总额接近7.3万亿元,约占整个农村金融总量的58%;贷款超过3.7万亿元,网点遍布城乡,对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民信贷支持起着绝对主力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农信社正面临着“行业全面竞争”和“自身改革待续”的双重压力。

农信社已身处全方位的行业竞争之中

在传统农业地区的绝对优势地位受到冲击。一是村镇银行依托灵活的机制和差别化的经营模式,对农信社人才和目标客户构成双重冲击。村镇银行虽然规模小,但是其市场化、商业化、可持续的目标明确,是真正“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作为县域金融市场的新进入者,村镇银行业务和客户对象与农信社几乎重合,通过吸纳本地优秀人才,挖掘农信社的部分优质客户,势必造成农信社人才和客户的双流失,长期影响不可低估。二是邮储银行打破“只存不贷”的旧有约束,在传统农贷和金融服务方面与农信社展开正面竞争。邮储银行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采取设立“惠农服务站”等营销模式,大力拓展农村信贷市场。同时,邮储银行依托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已形成全国联网的综合业务网络、电子汇兑系统和银联“绿卡”体系,更加方便快捷。三是农业银行携资金与技术优势强势“回归”,对农信社传统农户与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形成较大挤压。2006年以来,农行确定“两翼齐飞”战略,将工作重点定位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大量支农资金,同时也对农信社的市场优势带来冲击。

在城镇地区面临中小企业客户流失和市场萎缩。2011年初以来,在国家和监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下,广大商业银行,特别是地方中小法人机构将“新增长点”瞄准在县域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上,纷纷以各种形式进驻和参与竞争。在营销策略上,广大商业银行立足提升小企业金融服务,不断推出新颖的金融产品和针对中小企业的个性化的服务模式,以其灵活的经营策略、完善的金融服务获得了中小企业客户的青睐。相比之下,农信社营销意识和手段落后,依然存在“坐门等客”的思想,使农信社原有的黄金客户倒向其他商业银行。

在城区的扩张势头和市场认同难以维系。2002年以来,随着大型银行贷款权限纷纷上收,许多城市城区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群体面临资金紧张的困境,部分地方农信社及时补位,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获得了中小企业的高度认同。然而,随着大型银行、城商行等商业银行纷纷“返乡”,以其超前的理念、雄厚的资金和灵活的服务,吸引多数优质中小企业加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信社在城市中的扩张势头。

农信社深化改革还未到位

目前我国农信社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但因多种因素影响,合力推进改革发展的“一盘棋”尚未形成。其中最为主要的还是“人”的问题:部分省联社思想不够解放,存在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部分高管人员对成绩和进步估价过高,改革发展的决心、动力与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导致许多农信社存在突出问题,其中最为重要还是以下三个方面:

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一是产权界定模糊、主体虚置。农信社实行的合作制度一直未对出资人的产权及相关的权责分配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出资人只拥有名义上的管理权利。同时由于其自身水平局限及管理层的无意识作用等因素影响,导致出资人缺位于农信社的监督管理,造成产权主体虚置,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二是管理体制缺乏有效制衡。农信社内部管理的行政化色彩较重,即使是某些农信社已改制成农村股份制银行,其高管的任命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上级联社的影响。强势的行政化管理极大影响了监督治理结构,导致权力制衡机制的功能丧失、加大管理层道德风险。同时,省联社、地市级省联社派出机构、县联社的三级行政管理模式拉长了管理链条,削弱了农信社经营的效率和灵活性。

市场定位出现偏差。一是客户选择趋同。相比农业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农信社更偏好将资金投入国家垄断性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政府相关部门等优质客户,严重偏离其服务目标。二是竞争地域趋同。越来越多的农信社将经营重点由原来的农村转向大、中型城市等较为陌生的市场,与其他商业银行展开竞争,增加经营成本。三是产品设计趋同。农信社的金融产品形式简单、缺乏特色,仍停留在存贷款、结算等基础业务上,具有很强的被替代性,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四是信贷流程趋同。农信社普遍仿照商业银行在贷前以财务报表和资产指标等“硬信息”来评定中小企业的信用,并在流程中引入了包括省联社、县联社和乡级农信社三级的贷款权限审批制度,大大延长了贷款审批时间,削弱了贷款时效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信贷门槛。

风险管理水平低下。一是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部分管理人员存在严重的“重业务、轻管理”旧式思维,对风险管理认识不够,缺乏应对防范风险隐患的措施。二是内控机制不完善。表现在规章制度的建立缺乏系统性,且没有随着业务发展和新管理方式的推广及时修改完善规章制度。三是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农信社的风险管理缺乏一个独立有效的结构设置――监事会。由于其运作缺乏独立性,使得管理层的决策风险游离于风险管理之外。四是缺乏正向激励机制。由于历史原因和用工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农信社长期缺乏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造成了农信社员工整体积极性不高,无法适应现代风险管理的需要。

既已确立的农信社改革方向亟待深入

近年来,为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老少边穷”地区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监管部门通过“增量、存量”两手抓的方式,大力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一方面,通过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扎实推进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大力推广小额信贷业务、积极引导金融服务创新等措施,在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均等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另一方面,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借鉴近年来银行业金融体系的成功改革,特别是城商行和城信社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并真正做好农信社这个最大农村金融主体的“存量改革”。

我国农信社股权改造工作近年也在逐步推进,农村银行类机构组建步伐不断加快,改革扶持政策有效落实,经营机制转换在部分省份和部分机构取得明显进展,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条件基本具备。下一步农信社改革就是要继续按照既定方向,大力推进产权改革、组织形式变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快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制度。

按照我国农信社的具体情况,有关监管部门已制定了“改进+改造+改制”的“三年三步并走”总体思路,科学推进,梯次发展。所谓改进,就是以监管指标全面达标为任务,加快风险处置进程,通过“年度利润弥补、争取地方政府给予支持、固定资产净值盘盈”等办法,促进风险抵补能力全面达标。所谓改造,就是以实施股份制改造为任务,推动股权结构优化和组织形式变革。所谓改制,就是以组建农商行为任务,促进经营机制转换。要求一定评级的县级联社未来一定时间内逐步完成组建农商行工作,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的全面转换,推动农信社向现代金融企业发展。

在地方上,各地监管部门大致形成了以“提高质量,分类监管,一社一策,科学发展”的总体原则及“以化解不良资产风险为突破口,以股份制改革为方向,以组建农商行、提升‘三农’服务水平为目标”的改革基本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实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改革的动力、活力与合力。

在上述改革原则和思路的指导下,当前监管部门正在集中精力推动股权改造和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加快经营机制转换,显著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坚决纠正发展转型落后于组织形式改革的问题。其工作着力点在于:

坚持做实县域。这既是中央的明确要求,又符合中国实际。坚持维护县(市)级法人机构稳定的总体要求不动摇,切实把改革发展重点放到县域法人机构上,从机构和业务两个层面做实县域。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有效资源,加快推进县域机构改革进程,支持城区机构整合,全面完成县(市)统一法人,严格把控地(市)统一法人。对于体制外机构,协调制订方案,尽快妥善处置。同时,督促引导县域法人机构增强服务功能,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精耕细作,综合推进面向“三农”产品、客户和渠道建设,打造精品特色化银行和百年老店。

深入推进改革。从2010年开始,监管部门就采取多项措施,逐步取消资格股,优化股权结构,为打造成为现代金融企业奠定良好的产权基础。当前的关键就是结合实际、狠抓落实。

对于尚未实施股份制改造的机构,应加快资格股转化。资格股转化为投资股,难点在于违规虚假入股的清理和分散弱势社员利益的保护。对于违规虚假入股的情况,包括存款化股金、贷款化股金等等,在确保机构稳定的前提下,适时坚决清理规范。

对于已完成股份制改造的,要着力优化股权结构。应注意引进优质股东和异地股东,促进解决股东行业集中、股东实力不强、股权分散的问题;严格按照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要求,规范打造有效治理基础;操作上注意合法化、规范化和股东资质的严格把关,特别是对于控股股东或相对控股股东进行资质审查和持续监管。在法人机构实施股权改造后,对于能够达到农商行准入标准的,加快启动组建程序,成熟一家组建一家。地方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机构组建过程中经营机制建设的专业化辅导,确保新机构开业就有新机制。

从未来更长远的发展上看,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应进一步借鉴国外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股份化、实现形式多样化、服务“三农”、产权清晰、治理健全的小型农村社区银行。

在改革背景下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改革没有回头路,广大农信社统一认识是改革成功的必要前提。当前,在监管部门大力推进改革的同时,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倡导创新发展思路,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需要破除思维桎梏,全力支持改革。省联社在推进自身改革的同时,应在充分尊重和发挥县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的基础上,做好县级联社无法做好的各项服务工作,履行相应的协调职能、做好相应的审计稽核工作。在全面改革的背景下,无论是已改制的还是未改制的农信社都应制订发展战略,明确改革方案,着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一是立足县域市场,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应该说,农信社作为支农服务的主力军,长期以来在服务“三农”发展的同时,也积淀了丰富的支农经验,积累了与农户、农村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的感情基础。为此,农信社应坚持发挥自身特点,利用长期形成的网点优势和支农体系,进一步扩大支农贷款的覆盖面和支持力度,巩固农业乡镇、城郊地区传统的小额农贷市场,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积极支持新兴的设施农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具有高附加值的特色种养植农业。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城区和市区涉农中小企业客户群,逐步推进符合县域特点的其他小企业贷款,有重点、有选择的满足县域各类经济主体发展的实际需求,实现政策性支农与商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

二是创新产品种类,最大限度契合“三农”的实际需求。农信社应结合自身实际和区域经济特点,不断改造和创新信贷产品,彻底改变以往金融产品不多、“三农”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局面,以实现信贷服务的多元化、多层次、多辐射和全方位。有条件的农信社应继续加大自主银行卡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推动信用贷款在农户中的广泛应用;继续探索海域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抵押模式,解决农村种养大户抵押物不足的瓶颈问题;继续与地方政府有关单位和组织联手,推广“青年创业”贷款、“光彩事业”贷款、“巾帼英雄”贷款等不同形式,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信贷需求。

三是缩短业务流程,恢复地方法人机构的效率优势。省级联社应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科学测算、合理安排,进一步探索符合基层单位实际的差别化授权。同时,省级联社应重点研究贷款评级授信管理模式,在年度评级的基础上,通过授信总量的控制,最大限度将贷款权限下放,减少逐级审批造成的管理链条加大和管理成本的增加,转而侧重于指导和监督评级,以及注重加大检查监督力度。

四是提高服务水平,打造具有农信特色的品牌形象。农信社应更加注重贴近农户、农村经济组织和中小企业,主动了解它们的实际需求,创新产品、改善服务、加大支持力度,以稳固这一传统客户群,并发展和带动目标客户群,利用不断完善的硬件结算渠道和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为客户提供便捷、快速、周到的金融服务,才能使得信合品牌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篇9

[关键词]比较角度;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广东省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自古便是我国文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但广东省也只是我国的一部分,与其他的省份共同经历了祖国近代史中的坎坷命运,虽然有领改革之先的荣光,但也有民族经济惨淡收场的经历。

本文着重探讨民国时期广东省的县域经济在民族经济蓬勃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以陈济棠先生主粤的这段时间为代表,来论述广东省的县域经济差异性自古有之,是一个政治历史以及水文地理等综合条件作用下的产物。

一、民国时期的广东县域经济

陈济棠,字伯南,光绪十六年生于广东防城,在1929到1936年间主政广东,而此时正是那次历史上著名的经济危机的兴起以及深化时期,广东作为外贸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加上手下军阀的庞大开支,经济上的困境可想而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陈济棠利用广东原有的民族经济基础大力发展了工业、农业以及广东的金融业,改变了广东经济结构的同时也对地域经济的结构带来了极大影响,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经济成果

首谋工业之兴,体现了陈济棠对工业经济的重视,为此而制定的三年计划更是验证了其对工业的偏爱,截止到抗战开始之前,广东的民族经济囊括了制糖、缫丝以及食品等行业在内的众多产业,据广东省制糖工业发展简史相关资料记载,当时比较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厂商包括番禺新造糖厂、揭阳糖厂、顺德糖厂以及东莞糖厂,这些厂商无疑不是在政策的支持帮扶下下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充分发挥组合良好的水热条件,发展了县域经济。另据广东省制糖工业发展简史上记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土糖产量最多的是汕头地区,其次是惠阳地区,两者合计超过全省土糖产量的80%,一定程度促进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1]。

(二)发展原因

1.先天优势

在当时的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是以降低原材料环节的采购成本来实现经济利润的,所以建厂的前提便是拥有廉价的原料,便利的运输,据广东省制糖工业发展简史(一)相关研究标明,当时闻名的几大糖厂建设都是因为当地的水热条件利于糖分的积累,甘蔗等产糖作物长势旺盛,便于就近取材,才发展了制糖业,并由此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如果当地不具备丰富的原料,就近选择原料产地也是一种较经济可行的办法,比如吴川梅的麻纺织厂,使用的就是产自南方的麻;另外如广东西村土敏土厂,其生产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一开始全部进口自德国,不仅增加了成本,也难以保证质量,之后才转为开采附近采花县的石灰石,降低了成本的同时,也带动了采花县的经济发展,一举双得[2]。

2.政策扶持

蚕丝一直是广东出口的主要产品,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加上诸如日本等对手的竞争,许多依靠蚕丝经济的县域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为此陈济棠专门为蚕丝业的复兴拟定了五年计划书,拨出专门经费,用来恢复广东的蚕丝生产能力。经过政策上的重视、经济上的支持以及技术上的提高顺德、南海以及中山地区的养蚕缫丝业开始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并为地域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制糖业是广东农业经济的支柱,农业部门为了糖业的复兴,在沿海地区推广了甘蔗的种植,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建立良种甘蔗种植繁育基地,选育国内外良种进行培育,提高甘蔗的产糖量以及糖品的质量,截止到1936年,建立了广州、惠阳以及潮汕三个经营区,发展了包括东莞、番禹、海丰、陆丰等十多个县市在内的县域经济,同时由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催生了县域金融业的兴起与繁盛,大大改观了广东的经济面貌。

自身的条件加上政策的扶持往往是一个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的两大根本性推手,比如顺德。顺德自古出产蚕茧,塘鱼,鱼米,花果,这些是拉动顺德经济的支柱,加上经济形势的影响,缫丝也更是发展迅速,在民国初年的时候,达到了顶峰,同时也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一时之间顺德有了“广东银行”的美誉。

但是这也只是顺德一地的发展状况,在当时没有蚕鱼优势或是对外出口便利条件的其他县域,正处在社会动荡变革的阴影下,苦苦探索自己的经济发展之路,与顺德的差距逐渐拉大,县域经济的不平衡性显而易见。

二、当前条件下广东的县域经济

无论是基于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还是竞争力指数,广东的县域经济在全国的排名与经济大省的称号都不相适应,不仅表现在与同等经济实力的省份相比排名的靠后,还表现在入围的县域个数在逐年的减少,并且榜上有名的总是那几个县域,体现出了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弱小的同时,也反映了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事实。

三、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策略

结合历史经验以及现实经济发展建设中的弊端,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认识到发展的紧迫性

县级建制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传达沟通的作用,自古便有郡县治、天下安的说法,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涉及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是关系重大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基于县域经济如此重要的关键地位,提高对县域经济的重视,增强发展县域经济的紧迫感,具有现实的重大意义。

县域经济具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它是以农业和农村为基础的经济体系,以实现发展工业化为方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广东省,84%左右的土地面积以及63%左右的人口分布在县域,对于广东省的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起着关键的影响左右,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3]。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便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短板,经济基础薄弱,拉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经济大省的名号不相匹配,相较于其他的经济大省,县域经济的比重也是远远落后,在发达地区日趋发达的现实条件下,县域经济只有加快追赶速度,才能有效缓解对经济的拖后腿影响,改变自身的被动地位,放弃对机遇以及发展条件的死等态度,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增强自身的进取意识,充分意识到时代以及形势对自身的要求,增强发展的责任感,提高发展的紧迫性。

(二)改革管理体制

县域经济的特点便是有自己的县级政权以及自己的财政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自由决策权,是一个可以大有所为的经济系统。

浙江通过对县域经济的扩权放权,给予那些有实力、有能力快人一步的强县以优先发展的权利,县级的财政直接对省级的财政负责,县级的人事任命直接由省级来完成,减少了行政审批的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使得全国百强县的排行榜中,浙江省屡屡完胜。

广东省也学习了浙江发展的经验,根据“能放都放”的原则,进一步放宽了县域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调动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目前看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该放开的权利还没得到解放,反而那些应该收回的权限继续在放开,这主要是因为管理体制的不顺,市级管理县级的体制存在的弊端有[4]:

(1)大部分地区发展的决策权都集中在市级政府手中,县域政府对自己的经济发展没有话语权,影响了县域政府职能的发挥;

(2)一些经济实力弱小、对周边经济辐射带动作用较弱的地级市为了保住手中的控制权,而与管辖下的县域政府不停博弈,不仅仅浪费了时间,耽误了效率更影响了整个县域乃至地级市的经济发展;

(3)管理层过多,没有直接拍板决定的负责人,所有的政务都要层层报告、审批,才能最终定案,再经过层层传达,才能真正的付诸行动,耽误了时间的同时就可能延误了商机;

(4)市级对县级的“刮、卡、要”,很多时候应该市级财政负担的任务都因为权利级别的关系,被转嫁到了县域财政的身上,导致县域财政吃紧甚至巨额入不敷出,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因此,当前县域经济的管理体制改革应将重点放在减少对县域的管理环节层次,减少上级的限制,确保县域经济的发展策略能及时有效的落实,保证县域经济的独立自主性,才能真正的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5]。

在对县域进行放权扩权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县域的基础进行区别,对那些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县域,必要的财政帮扶以及一定的转移支付都是扶持发展的手段,这与激励弱县探索自我发展的机制并不相互矛盾,关键是要选对帮扶的办法与途径,培养出落后地区发展的基础,才是真正的扶贫。

(三)规划发展思路

政府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只能是方向的规划者、政策的制定者以及发展的指引者,通过详尽的规划,确定县域的发展方向,通过政策对资金以及经济主体进行引导,让县域经济在清晰的思路指导下逐步走上发展的正轨。

发展战略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县域政府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地域特色,结合自己的优势,找准发展的路子,所以决策的过程一定要科学化、民主化,听取多方的意见,对决策方案反复论证与修改,从根本上避免战略错误带来的后果。

正确清楚的战略也需要清晰明确的实践思路来进行实施,所以明确发展思路,并且坚持贯彻到底,不因官员的更换而废止,造成计划的中断,资源的浪费,才会保证县域经济发展的持续进步。

目前适合广东省的发展思路有:

(1)主攻民营经济,可以通过放宽民营经济的经营领域、投资范围以及消除一些歧视性、不公平的政策限制来调动民营经济的活力;

(2)发展园区经济,因地制宜、客观灵活的选择工业园的建设模式,只有依据市场形势建设的工业园才能更好的吸引外资,招商引资才会顺利进行;

(3)发掘特色产业,广东省地域广阔,经济基础以及先天条件多样,所以一定要灵活的进行产业调整,发挥地域的比较优势,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农业的产业化[6]。

四、结语

广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但相比于其他的经济大省,却存在着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缺点,无论是因为县域面积与人口在广东省确实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还是因为县域经济基础薄弱,没能跟上改革的步伐、从中受益,发展县域经济都成了广东省当前必须解决的难题。

本文认为根本的解决途径在于对县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现行政管理的便捷性、行政审批的快捷化,给予县域政府充分的自,才能保证改革的动力、发展的活力,才能贴切的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县域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制糖工业发展简史.《广东省志―轻工业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版.258―312页.

[2]丘传英主编:《广州近代经济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版,第301页.

[3]陈济棠:《救济广东农村计划》,《广东西北区绥靖月刊》.1934年第31期。

[4]张淑芬.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华章,2011(04)

[5]何问陶,王金全;比较视角下的广东县域经济[J].南方经济,2005(11)

篇10

国有商业银行应逐步改进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减少对基层分行行的干预,使基层行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自主经营,合理决策。金融管理机构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县级机构划分为不同级次,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确定合理的授权、授信额度。制定规范合理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特别是要针对工业企业发展的阶段性资金需求的特点,适时给予信贷支持。对县域经济中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解决经济主体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企业财务状况和资本结构的优化,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简化和完善县域内个人消费信贷的发放程序,大力拓展消费信贷领域,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重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人民银行要针对性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注入县域经济的货币供给量,辅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实现市场退出后必须明确在县域经济服务中的定位和职责,确定适当的存贷比底限。地方财政应设立县域经济发展基金,国家从邮政储蓄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配套,由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负责资金运作。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与政策性补贴等措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商业银行为县域经济注资,校正市场缺陷,同时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更好地了解当地情况,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应该积极发挥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在辽东、辽西北等具有农业比较优势的县域发展之中尤为重要。首先,农村信用社在化解风险的同时,应逐步启动自营贷款,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村信用社应根据农户实际需求提供贷款,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动摇,扩大贷款投放面,真正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其次,信用社的主要任务应根据城乡实际略有侧重。位于农村的信用社应有重点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村)的发展,及时解决他们的生产性、长期性、持续性的资金需求。位于城区的农村信用社在完成支农任务的基础上,应重点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经营管理水平高、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建立起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优质客户群,在服务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信用体系的发展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农村信用社要与商业银行合作,解决结算领域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特色经济,创造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就是寻找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途径。必须注意的是:一是要把握全局、整合资源,对资源优势和经济联系较密切的县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区域性规划和建设整合进行研究与论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条件的综合优势和市场分工要求,从总体发展、行业发展及部门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规划。二要立足于特色经济的开发,培育特色品牌产品,建设特色产品基地,引导特色产品的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推进优势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增强特色产品的竞争力,形成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经济带。三要把特色产业的培植作为关键,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创造优质的特色产品品牌,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先天资源优势转化为切实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优化特色主导产业的产业格局,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促进与之相关的特色旅游业和劳务经济发展,增强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产业联动和协同优势。四要把资源的转化作为依托。特色经济是以特有的资源为发展之根本,对特色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用特殊的资源生产特殊的产品,鼓励优化资源利用的专业技术创新和专业管理团队建设,不断促进特色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三、发展农村城镇,实现城乡一体化

县域经济是城市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经营农村城镇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根据节约能源和提高效率的原则,通过城镇资产资本化和市场运作,保证城镇整体和部门公共财产保值增值,从而实现城镇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提高城镇竞争力的城市经济管理职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农村城镇经营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方面:明确政府责任,转变政府职能。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需要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与农村居民作为整体统筹规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结构、市场调节、政策支持、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一体化。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要着重转换政府职能,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使政府能够为城镇发展作贡献。促进基础设施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与建设管理主体的市场化。城镇建设过程中,现有的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城镇居民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针对这样状况,一是要多方筹集资金,建立新的投资、融资体制、构造多元化产权,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二是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市场化改造。现阶段措施主要是在基础设施市场半公共品供给中(公交、电力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符合要求的企业在政府监管下进行投标取得特许经营权来经营,进一步优化产权结构,激发地方建设的活力。创新城镇规划模式,综合运用市场调节和政策导向。规划城镇发展的设想应以城镇经营理念为指导。城镇经营中可以通过市场运行的,应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来达到规划目标;对于城镇经营中禁止性、非竞争性的领域如对不可再生和不可恢复的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应强化政策规划与科学管理。城镇规划应从以前的单向性、刚性,调整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适度弹性规划,以适应城镇经营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城镇规划应在全局性的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依托产业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经济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将小城镇纳入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利用产业集群和市场建设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

四、实施新型产业发展战略,发展优势产业

篇11

当前,金融宏观调控作为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对县域经济、金融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从短期来看,在国家实施金融宏观调控阶段,县域金融业外部经营环境趋紧,业务发展特别是信贷投放受到一定程度抑制,银企关系中一些深层次问题得到暴露。但长远看,金融宏观调控为商业银行提高信贷经营管理带来新的机遇,既为商业银行稳健发展创造了良好稳定的经济环境,又为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营销优良客户提供了可能。这种情况下,如何以金融宏观调控为契机,抓住机遇,缓和矛盾,维护县域金融和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县域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一、金融宏观调控背景下,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近年来县域经济虽然保持快速增长,但总量仍偏小。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基础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低,企业经营整体上仍未摆脱低迷状态,第三产业规模小,县域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仍存在。

2、社会诚信文化建设滞后,信用体系不健全。实体部门中的企业在与金融机构打交道时机会主义倾向严重。表现在企业负债率高,对银行的依赖性大;借款人还款意愿不强或根本就没有还款意愿,逃废、悬空金融债权;会计审计及信息披露的标准化、规范化不够,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较差;借款人对银行的贷后监督检查持抵触情绪,任意改变贷款用途,使银行难以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加大贷款风险损失。

3、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有时甚至起负面作用。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仍未从微观经济领域完全退出,借款人仅凭领导批示或部门意见到银行申请贷款的情形仍不同程度存在,政府干预金融的潜在隐患仍未彻底根除。同时,由于司法不能真正独立,法院判决执行难,维护金融债权任务艰巨。

4、县域金融机构自身建设落后,金融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金融机构自我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不足,业务发展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为主,中间业务发展缓慢。二是资金价格定价能力不足,不能依据资金供求和风险状况形成自我定价机制。三是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缓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四是金融系统文化建设滞后,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服务理念、服务品牌。五是农村金融改革、机构建设不能完全适应“三农”经济发展需要。六是金融监管的调节不到位,国家信用担保机制极大地破坏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竞争规则,经营不善的乃至失败到严重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无法及时退出金融市场,一定程度上恶化金融生态体系。

5、担保、评估机构缺乏,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担保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借款人担保难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与借款主体的关系。缺乏完善的评估、中介体系和中介服务人才,金融机构无法根据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

二、金融宏观调控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机遇

金融宏观调控可能会带来县域金融机构贷款压缩,部分企业资金供给总量缺口加大。同时,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也可能会使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面临较大的政策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行政干预风险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但金融宏观调控不等同于紧缩,更不是全面紧缩。事实上,金融宏观调控本身就包含了限制与发展,紧缩与扩张,后退与前进几方面的内容。金融宏观调控与发展的关系,体现在金融宏观调控既有直接刺激促进经济、金融发展的措施,也有通过限制一些领域的过度扩张,优化银行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质量,从而为整个经济、金融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措施。所以说,金融宏观调控的立足点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金融宏观调控给县域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带来更多的还是发展和机遇。

1、金融宏观调控服从服务于国家整个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调控的是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通过“冷热”兼治,一些短缺部门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银行信贷结构优化、信贷质量提高奠定基础。如农业水利、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目前过“冷”的领域,正是县域经济比较薄弱的方面,这将为县域经济新一轮增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潜力。同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从紧、严控过热行业发展、生产要素供应趋紧等促使县域经济自觉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些都将给县域经济提供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2、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带来农林牧渔等“弱势行业”升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助于加快农业发展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长期来,农村金融供给存在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业产业贷款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金融服务的时效性和连续性缺乏有效保障等。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势必会造成“三农”经济衰退,甚至会形成金融阻碍“三农”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金融宏观调控将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理性发挥现有金融资源功能,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三农”发展的金融理性支持和良性循环。

3、金融宏观调控暴露一些企业长期存在的弊端,如盲目、过度投资,融资渠道狭窄、过分依赖于银行贷款,内部管理不善、市场应变能力差、投入产出关系严重不协调、缺乏持续竞争力等。金融宏观调控客观上将促进企业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增强政策应变能力,学会科学理性决策。反省融资观念,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加强公司治理,建立现代企业机制,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风险观,摒 弃不顾风险和自身承受能力的盲目扩张行为。

4、金融宏观调控对银行现行经营理念是一次强烈冲击,迫使银行反省自身的管理水平、管理行为和管理理念,更加注重市场原则,注重对企业风险、行业风险的分析和调研,注重贷款的分散性,增强政策的敏锐性,利于加强银行信贷管理。同时,金融宏观调控明确给出了国家鼓励和限制发展的信号,为银行信贷决策指明了方向,有助于金融机构在贯彻宏观调控政策时,采取有保有压的策略实现调整、优化信贷结构,降低经营风险。

5、金融宏观调控通过机制、工具创新和制度规范,消除信贷市场分割和流动性约束,调整不同经济领域、产业和行业、企业和社会群体获得资金支持的可能性、便利度和规模。利于农业等基础产业相对薄弱、国有企业改革存在资金瓶颈、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突出、社会贫富悬殊加大等金融生态环境中薄弱环节的改善,使金融生态环境的多个组成部分得到相对平衡的发展,既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和谐稳定,也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整体水平提升。

三、抓住金融宏观调控契机,促进县域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发展

(一)自觉服从金融宏观调控,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关注宏观经济中出现的各种不均衡现象。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过热现象不明显,在加强调控、防止过热的同时,注重引导支持,防止过冷,做到治“冷”与防“热”并重,区别对待,调控适度。正确认识和处理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保证金融宏观调控的政策到位、措施得力,也要兼顾地方和行业的承受能力,准确分析判断县域经济形势和各行业景气状况,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增长。充分利用比较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为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地方政府要把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为金融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

改善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做好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统筹规划,明确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坚持依法行政,建设“诚信政府”并发挥其良好的示范效应。通过加强公共金融教育,保护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的依法自主经营权,把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改革和为金融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加快社会信用建设步伐,建设“诚信社会”,支持金融机构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工作,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等违法行为。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评级机构等,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三)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做到科学、规范、严格管理,增强自我调节功能。

一是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正确理解贯彻落实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与实现银行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关系,找准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并予以大力支持。解决金融机构在宏观调控中暴露出来的对宏观形势判断水平不高、对行业形势与行业风险缺乏可持续性研究、对地方政府支持或主办项目的风险状况评估不全面、对关联企业与集团企业贷前调查不够深入、仔细等弊端,改进信贷管理体制,健全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二是以金融宏观调控为契机,建立支持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正确处理防范风险和业务拓展的关系,在加强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积极拓展信贷业务。改进工作方式,加强金融服务,深入调查研究,切实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调整信贷经营策略,创新信贷运行机制。通过机构创新、机制创新等解决矛盾和问题。在坚持信贷原则的基础上,转变“唯大是从”观念,以评估借款人的未来盈利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市场发展前景来指导信贷决策行为,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优势和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新的信贷增长点。三是加强中间业务拓展产品,理顺和落实中间业务的内部利润分配机制。通过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创新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优化中间业务考核和激励办法、增强中间业务的整体营销,规范服务费用,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逐步降低贷款利息收入在各项收入中的比重,减轻绩效挂钩考核对贷款投放的压力,分散或降低经营风险。四是重视对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利用。既要研究微观,即对客户、产品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利用,关注金融经济法律制度,社会信用状况,企业改制和发展,以及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又要研究宏观,即对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国家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等。只要商业银行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研究成果来使金融生态环境为自己所利用,就能够趋利避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保持各项业务稳健发展。

(四)继续加大“三农”信贷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运行效能。

目前,县域农村资金外溢、金融法制环境缺失、征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导致农村金融生态失衡现象严重。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以提升农村信用社竞争意识为突破口,营造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剔除农村信用社的官办色彩,体现民治思想,还经营权于民,促使农村信用社按照市场规律经营,进而促使其他各类农村金融机构也能主动由行政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最终建立一个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建立农村贷款保险制度,提升农村资金自我创造能力。

(五)基层央行应把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作为贯彻落实金融调控政策措施的结合点。

1、提高基层央行的宏观经济金融分析水平。通过认真学习现代经济金融理论知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信贷运行监测,坚持进行宏观经济金融分析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高宏观经济金融分析 水平,加强对区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分析和评价,落实好、传导好货币政策,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做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宣传。通过召开金融形势分析会等形式,引导金融部门准确理解稳健货币政策意图,着眼于实现提高金融运行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全面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

篇12

近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上级主管部门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通过全面的“量本利”核算,对机构网点的资源配置进行了有序的整合,并对一些效益低下的机构网点进行了撤并。从某种意义来说,采取这种措施也是作为企业化经营的国有商业银行求生存、谋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另外,由于近年来各家国有商业银行不断地增加科技投入,生产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对外业务由手工记账、双人复合变为微机化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工商银行自2005年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核算一体化管理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出纳,储蓄、会计的分业经营管理模式,实行了单个柜员对外办理对公、储蓄及一些收费等业务。在过去业务一线由两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为减员撤并网点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自1996年8月到2002年,我国连续进行了8次存贷款利率的大幅下调。由于连续下调存贷款利率,致使银行的存贷款利差空间越来越小,也就是在这以前银行的经营利润主要来自存贷款利差,但在这段时间内曾出现连续多年的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由于定期存款对储户实行的是合同利率,在那时存入3年、5年、8年以上的存款就特别多,这样银行就得按合同利率付给储户。由于存贷款利率的连续下调,致使贷款利率远不如到期的存款利率高。这种现象在1995年至2000年期间最为突出。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在前几年各媒体曾大量报道一些基层行处如何多吸收低成本活期存款,用以提高资产质量的宣传。可见这是各家金融行业经营“吃紧”效益低下发出的一个信号。也正是在这段期间,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所有工业企业都面临着重新调整的阶段,并且有大批的中小企业因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而被淘汰出局。尤其是技术落后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县管企业一个个地显得岌岌可危,面临着停产或破产的被动局面,导致绝大部分贷款本息不能偿还银行而形成呆帐,最终使国有商业银行也就普遍面临着巨额亏损的惨淡局面。

从1998年开始各家国有商业银行为化解经营风险,减少业务费用的支出,先后都采取了整合机构资源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对银行储蓄代办员进行了分批的清理,紧跟着就对银行的联办所、代办所进行撤并,随后又对储蓄存款额相对较少的储蓄网点进行了撤并,随后就是对部分在职的正式员工进行工龄买断或办理内部退养。

由于以上工作各家国有商业银行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因此在有的行处也就出现了一些“改革与发展的挚肘现象”。已经深深地触及到整个团队的切身利益,毫不知觉的进入一些改革误区。最终导致了改革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有的已经造成了经营上的被动,也对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下面就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笔者的一管之见谈一些看法,以便借此研讨引起广大金融同仁的关注,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误区一:外资银行的到来,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溃败之时?

近年来,只要我们留心各家媒体对外资银行的大力宣传,也确实感觉到有一股刺骨的寒风袭来。从一些说法上就是外资银行的到来,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也就是国有商业银行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但是,笔者也从多个方面得知,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主要是分两种方式。一是采取独资经营,二是向国内银行参股。近年来外资银行在开拓业务方面主要选择一些特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并且有一个非常缓慢的发展过程。它首先是在一些经济势力较强的特大城市建立机构,所选择的客户主要是一些跨国公司和三资企业,由于这类企业的跨国业务相对较多,在金融需求方面中国的本土银行很难向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它们就比较青睐外资银行。

从这里就会看出,外资银行的进入就会使国有商业银行原有的一部分优质客户流入到外资(或中外合资)银行,但同时也对国有商业银行带来新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对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因此,客观地说外资银行的到来对国有商业银行可起到一石双鸟的作用。会产生一些业务竞争方面的不利影响,但同时又会起到推动和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变革,会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更健康地发展。因此说,外资银行即使在全国的所有的较大城市设立机构,也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因为它会起到双重作用,但不是致命的。

误区二:部分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金融机构的退出能否带来预料之中的好处?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加快,其商业化的经营气息也就更加地浓烈。从1998年开始,县级国有商业银行一改过去的广设网点而变为大批量的网点缩减,其经营发展思路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据媒体报道:某国有商业银行2005年已经把在某省内的县级支行全部取消,把所有存款全部移交给当地县联社。并对所有在职员工不论年龄大小全部实行了工龄买断或提前内退。其标题还以“XX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县域将不是梦”进行了长篇报道。文中还分析说:“XX国有商业银行在当今社会已经在县域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等等”。

在我们的身边及周围县市各家国有商业银行也在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变化。如某县支行实行了整体退出,把所有业务移交县农行,其他县支行也在一步步地采取了精减机构或网点规模,并对全行员工采取了鼓励的“不限额”的工龄买断或提前内退等措施。笔者还从有关资料得知,某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与美国花旗银行的人均资产与负债对比,感觉与其相比差距非常大,近年来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并实行了大规模的减网点、减人的艰苦工作,但是还远远地未能达到规划中的预期目标。计划还要在2003年至2008年期间,要把现有的在职员工削减一半,并且把该行经营的重点主要侧重于大中城市,并以此来“作好城市保卫战”。笔者还从业内人士得知:“现在所有县支行存款加起来还不及城市的某一个支行一家的存款多,因此,作为上级行只要把握住城市行的快速发展,减去一些县级支行的网点对整个银行的存款增长影响不大。”——果真是这样吗?笔者深感疑虑多多,实在不敢与此种说法相苟同!

与国有商业银行相对应的是,近年来县辖范围内的已经小有名气的邮政储蓄及各种寿险公司,不顾未来的风险,正在逐年地大规模的“招兵买马”,网点规模及从业人数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如某县城范围内现在正式从事邮政储蓄及各种寿险的员工至少已达200多人,并且还呈现出网点及人员逐年增加的发展态势。其实它们所从事的业务与当地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基本一样,其业务扩张正在一点点地补充着其他国有银行“退出的坑”,呈现出与国有商业银行截然相反的经营策略,孰是孰非还待以下分析。

一、部分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退出或大量撤并网点是不可取的

1、从部分县域的全部退出:虽然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只是从个别地区或贫困县域的全部退出,即使它有很多退出的理由,但是就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笔者认为这是绝对不可取得。虽然从现在看来撤并一个没有太大效益甚至是在当前亏损较严重的县支行就如同甩掉了一个包袱一样的轻松,其实并非如此的简单了事。因为作为一个中国知名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如果在全国没有一个健全的经营网络,把经营的重心全部放在大中城市,这就预示着这家银行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最终就会在业务开拓方面出现一些挚肘而受挟于其他银行。

因为,作为一个知名的国有商业银行它的最基本条件就好比一个人健康的躯体一样,每一个部位都应该是健全的,是缺一不可的。如果认为减少一些县支行是无足轻重的,最终就会使这家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后劲不足,并在同行业中逐步衰退下来。因此说,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与发展的“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外资银行,而是我们自己的思想。

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国有商业银行毫不顾及地放弃一些县城,这就意味着这家银行对这一区域内广大民众的怠慢和不友好.这不但对这一区域内的民众乃至外商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由于金融机构的不健全,就会直接和间接地导致该县知名度乃至品位的下降,进而就会对当地的投资环境造成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影响。同时对一个国有知名的商业银行来说,就会造成“撤出县城这一块,影响全国一大串”的连锁反应,此为其一。

篇13

一、__县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现状

__县地处__山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总人口3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辖18个乡镇,151个行政村。境内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百山是香港同胞饮用水东江的发源地。__是全国第一个无公害脐橙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优质园艺产品(脐橙)出口示范区。近年来,__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产业富民、工业兴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上了新台阶。20__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7亿元,增长12.8%。全县初步形成了以果、瓜、菌、猪为主导的农业支柱产业,以矿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中药制药、电子玩具加工为主导的工业支柱产业,以三百山为龙头的旅游服务产业。

__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业的强力支撑。从近三年来看,__县金融部门为县域经济持续快速稳步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__-20__年全县累计投放信贷资金26.2亿元。与20__-20__年同期gdp相比,全县金融信贷投放增长比gdp增幅高出2.2个百分点,金融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不断加大。仅果业一项,全县金融机构共累计发放产业贷款就达5亿元以上,推动了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近年来,县里确立的重点项目建设中,金融机构放贷支持了一半以上。随着对地方经济贡献度的不断加大,金融机构自身盈利水平也稳步提高。20__年全县金融机构还亏损303万元,20__年起实现经营水平大逆转,经营收益达千万元。

二、当前县域金融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投放规模小,增速慢。三年来,全县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各类贷款26.2亿元,其中20__年为5.2亿元、20__年为6.2亿元、20__年为7.1亿元、20__年为7.7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分别为36.4%、37.6%、36.9%和32.5%,在较低的比重水平上徘徊不前。从增长速度来看,20__年与前一年基本持平,20__-20__年分别增长19.2%、14.5%和8.5%,年均增长速度为14.1%。增幅不大、不稳、不快,甚至有所放缓,与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极不相符。

(二)信贷结构不平衡,信贷投向不合理。存款中企业存款比例太小,贷款中主要是农业放贷,工业贷款比例偏低,存贷发展的空间都受到限制。近20__-20__年全县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累计投放6.27亿元,但工业贷款累计投放只有9828万元,商业贷款累计只有7579万元,放贷结构差异明显,远不能适应我县加快实施“工业兴县”的战略的要求。

(三)银行“贷款难”与企业“难贷款”的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金融机构的资金难以在县域内产生良好效益,另一方面县域内经济发展又急需金融的大力支持。随着我县招商兴工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信贷资金需求不断扩大,金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__县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不力的原因

(一)金融政策体制的调整,缩紧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张力。一是银行机构收缩。前几年,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商业银行整合资源、规避风险的需要,县内的建行、中行全面退出__金融市场;工行降格为分理处(20__年才升级为支行);农发行只保留客户组(负责贷前调查),其他业务划归农发行信丰县支行统一管理。目前,全县只有35个网点,其中农行3个网点,农信社21个网点,邮政储蓄10个网点,工行1个网点。有3个偏僻乡还没有一家金融营业网点。邮政储蓄银行虽已在今年初开始运行,但受其业务品种(采取存单质压的方式以及贷款额度小、时限短的特点)、人员素质和内控管理等因素制约,在短期内支持县域经济的力度依然不大。二是贷款权限上收。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越到基层,信贷权限越小。尽管基层金融机构享有的企业信息最为真实、最为全面,却因为缺乏应有的信贷决策权,无法及时满足企业有效的信贷需求,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有职无权,只有贷款推荐权,而无贷款审批权,支持县城经济企业的贷款力度减弱。如县农行只对2a以上企业才可新增发放贷款,且企业评级由省分行按一年一次组织,贷款授信则由市分行进行,县支行只有诸如存单质押贷款等低风险贷款的自主发放权。三是贷款门槛提高。各商业银行贷款向大企业、大项目倾斜,资信评级制度基本是按照大城市与大企业的有关指标制定的,与我县中小企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实际相差甚远,同时为了严格防范信贷风险,银行在信贷资金投放上谨慎有加,过多倾向于授信评级高的大企业,忽略信用等级低的中小企业。而我县绝大多数县内企业难以达到较高的信用等级,一些优良中小企业客户被拒之门外。相对而言,国有银行贷款利息虽然较低,但门槛较高,手续更繁;信用社贷款更灵活方便,但利息较高,且采取以贷款入股形式来吸收股金,增加了借款人的融资成本,提高了贷款门槛。四是存贷比例失衡。在信贷权限不断收缩的情况下,信贷总量进一步萎缩,贷款基本上只收不贷,县内金融机构存贷规模明显不平衡。如20__年全县金融机构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4亿元,贷款余额7.1亿元,存贷差达9.3亿元,其中上存资金达4.23亿元。金融机构吸收县内存款的比例明显大于投放贷款的比例,吸收的资金反哺县域经济的力度不够,国有商业银行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县内资金大多转移、“流失”到县外,抑制了金融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

(二)县域经济基础的薄弱,减少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__县经济发展起步较迟,底子薄、基础差,农业比重依然占据县域经济的主体地位,工业比重较小、分量不大是最大的县情,也是县域经济最大的软肋。尽管近些年来,我县强力实施“招商兴工”战略,加快推进“全民创业”步伐,但实事求是的看,当前本土企业依然是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招商引进和培育的大项目、大企业不多、不强、不优。20__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1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4亿元,只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7%。全县重点税源企业中,税收过1000万的企业只有1户,100万至1000万的只有7户,10万至100万的只有10多户,这也说明我县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状况是“小而弱

”、“小而散”,大多只能称为“微型企业”。从内部情况来说,县域中小企业除了存在资金不雄厚、实力不强大等明显的先天不足之外,还突出体现在:一是管理水平差。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经营管理比较混乱,会计报表资料残缺不全,银行很难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也就难以信贷支持。二是经营效益差。不少中小企业自有资本金偏低,资产负债率较高,盲目上马,经营亏损严重,大多数不符合贷款条件。三是防御风险能力差。市场经济千变万化,而许多中小企业天生就不足,加之规模又小,企业倒闭率自然就高。这些都影响了金融机构放贷的信心,减少了金融机构的放贷动力,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乃至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能力。(三)县域诚信体系的缺失,弱化了县域经济对金融信贷投放的引力。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从根本上影响金融业信贷投放的信心和决心。当前,全县上下包括党政机关和金融系统在内,都注重开展信用环境建设,但由于历史遗留的各种因素,当前部分企业和个人社会信用依然观念淡薄,社会诚信体系仍不健全,部分借款人有空可钻,恶意拖欠、逃避债务的现象尤在。各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风险,严格管理,存在不好放贷和不敢大胆放贷的现象。特别是由于前些年党政机关干部贷款垫税、贷款带头发展产业等历史原因,产生了部分党政干部私借公用贷款现象。据初步统计,涉及全县90%的乡镇和50%以上的乡镇机关干部,大部分私贷公用贷款发生在农行和农村信用社,其中农行331万元,农信社210万元。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全县信用环境建设,给县域信贷市场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信贷经营机制的不畅,影响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当前,我县贷款难问题虽有缓解,但金融信贷工作机制不畅依然是个大问题。一方面是贷款抵押制度不合理,造成贷款担保难问题。中小企业和农民作为数量最庞大的县域主体,具有最广泛的融资需求,但在其融资过程中,有诸多障碍因素,其核心是抵押担保难。就中小企业而言,因为其有效资产少、抵押能力低、财务不透明、管理不规范,再加之社会信用担保机构欠缺,大大增加了获得贷款的难度,造成金融机构难贷款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矛盾。就农民而言,其抵押物只有住房和土地,又不能作为抵押物(农村住房没有产权证书,承包的土地为集体土地),农民申贷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是信贷管理考评机制不尽合理,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均对贷款风险管理实行刚性考核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而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造成信贷员责、权、利不对称,导致部分信贷员存在“惧贷”心理。如一些金融机构把新的贷款投放机制贯穿于信贷工作人员员工守则后,合理合法的贷款一天逾期也不能存在,否则即罚款。这种非常严谨的制度,使贷款业务人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贷款需求企业和农户对银行信贷资金也只能“望资兴叹”,企业发展、农民创业的活力因此受到羁绊和制约。

四、促进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加大投入是当前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的__县来说,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加大投入仍将是__经济发展的大主题和强动力,__经济发展将依赖于投资型发展模式。继续稳定和增加县域投资,保持全县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一方面要加大向上争项争资和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加快金融业发展,为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一)建立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政策体系。一是解决存贷差问题。近三年来的中央1号文件都一以贯之地提出将“县域金融机构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上级金融机构要切实解决从县域抽调资金的办法,明确县域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应规定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以充分保障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需求。二是解决放权与门槛问题。上级金融机构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县域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化授权,相应地提高县域企业的授信额度,切实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不放或放短、放小等问题。同时要根据我县多数中小企业处于创业初始阶段的实际,适当降低信贷准入条件,企业不分大小,经营不论规模,只要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并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风险,就要大力地支持。三是解决对“三农”信贷的扶持问题。国家应对担负着支持“三农”的农信社应采取适当倾斜的政策,帮助其加快消化历史包袱;对发放“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可放宽坏帐核销等政策,保护和调动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积极性。此外,要建立约束与激励相统一的信贷考核机制,提高信贷人员营销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完善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一是要研究出台相关考核激励政策,建立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对县级金融机构的合理有效信贷投入进行考核和奖励。县政府可制定一定的金融信贷增长指标,对完成指标的金融机构,参照财税部门考核标准进行表彰和奖励。20__年我县曾出台过此类措施,但落实不够到位,效果不大明显。要进一步予以健全,并不折不扣执行,把这一激励机制的作用发挥出来。二是要强化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导,成立支持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会议,通报经济、金融情况,协调解决金融运行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县人民银行要根据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关指标体系,对金融支持地方的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把握金融运行的特点,增强金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密切政银企的沟通与合作,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县域经济金融信息双向交流,促进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县域经济主管部门要及时向金融部门提供经济信息,包括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信息;金融部门要及时向县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

(三)营造和谐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一是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核心,切实加强以企业和个人诚信为重点的信用体系建设。在农村,开展好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乡)创建;在城镇,开展好信用社区创建工作;在企业,开展好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工作。各商业银行应建立和完善企业及个人信用征集、信用记录、信用

篇14

《决策》: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前瞻性的规划,近年来当涂县确立了怎样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杨善斌:规划是发展的龙头和引领,作为指导当涂县经济发展的框架性思路,我们提出了“1234”发展战略。

首先,“1”是要把县城这个龙头做大,集聚人口,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中等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同时,要提升县城建设的品味和品质,强化县城管理,打造全国县级文明城市。

“2”指的是两个中心镇的建设。当涂县所有人口全部集中到县城会不堪重负,所以我们提出以点带面。当涂县的四个中心镇里,姑孰镇是县城所在地,太白镇也涵盖在县城的规划里,要把剩下的两个中心镇即石桥和黄池打造成镇级中心小城市,通过这两个点的布局,集聚产业和吸纳人口,强化城镇建设,提升管理水平,优化集镇环境,从而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

以上这三个点是从新型城镇化的角度出发,一个县城是龙头,两个中心镇为支撑,然后加上各中心村为支点,构建一个从村到镇再到县的三级网络,从而带动整个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所谓“3”就是三个开发区的建设,目标是三个园区都要争创国家级。这是从产业支撑的角度考虑,三个园区中两个是工业园区一个是农业园区。当涂经济开发区正在走争创国家级的程序。青山河高新旅游区与芜湖的政务新区一河之隔,芜湖是一个区域中心城市,下一步发展的延伸力和带动力是很强的,所以当涂想超前一步,抓住机遇,借力芜湖来带动和辐射当涂的发展。第三个是当涂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定位是做特色农业,即都市型休闲农业。

“4”是创建四个生态文化旅游区,主要是依托当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以及良好的区位优势,打造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太白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岛、大公圩水乡生态文化旅游区和石臼湖生态湿地旅游区。

总的来说,这个“1234”发展战略是围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发展思路,实现十点支撑、因地制宜、全域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是一哄而上。

《决策》:过去的一年里,太和县经济发展更加活跃,主要抓手是什么?在谋划未来发展时,有哪些定位和方向?

徐会东:我们提出,发展要项目化、项目要产业化,主要抓手是项目和投资。只有项目但形不成产业,聚不起规模,就产生不了效益,这是不完善的。2014年初,太和县谋划了113个项目,投资152亿元。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以及国家投资方向的逐步明确,我们又谋划了一些新的项目。

如何谋划项目?首先是依托规划来谋划项目,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教育规划等等;二是要根据民生需求来谋划项目,比如解决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第三是依据太和的差距和不足来谋划项目,要补齐短板;第四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人力优势来谋划项目;第五要依据国家的政策方向谋划项目,争取支持。再一个就是招商引资,依据太和县发展的重点方向谋划项目。扩大有效投资是拉动太和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所以投资和项目是太和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抓手。

在谋划2015年的工作时,“大开发、大投入、大民生、大发展,全市领先、全省进位”的“四大两先”总体发展思路不能变,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协调”发展。

太和作为人口大县,新型城镇化具备潜力和提升空间。我们要牢牢把握安徽整体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的重要机遇,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两翼齐飞,从沿颍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加快建设西城新区,启动建设河西地区,提升城市品位。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组团发展”的要求,着力打造“外环内网”交通布局,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规划实施大健康产业园,推动产城一体融合发展,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豹子跑得快,尾巴要长”

《决策》: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名片和最重要的支撑,目前无为县的发展中涌现出哪些产业亮点?对未来的产业发展是怎样布局的?

靳立刚:作为中国四大电缆产业基地之一,无为县走的是差异化发展的路径。跟江苏、河北的其他电缆产业基地不同,无为县生产特种电线电缆,主要是在特殊环境下使用,对性能有特殊要求的电线电缆。无为县在一无原材料、二无交通优势、三无人才资源的条件下,能把电线电缆发展成一个产业集群,并且在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经济下行的压力下,还能保持产业的稳步发展,也是得益于这种差异化的特色发展。

目前,无为的电线电缆产业正在进入平稳增长期,从过去外延式的扩张转变为内涵提升式发展,就是要做稳、做实、做强、做大。展望未来,这一产业还是要走差别化的路子,把特种电缆的“特”字保持下去,还会迎来更大的发展。这就需要有技术、资金和人才的支撑,不断走在别人的前面,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产品不断更新,产业才能做大做强。

第二方面,企业内部也在差异化发展,形成了以铁路电缆为代表的华菱电缆,以船舰电缆为代表的华宇电缆,以铝合金电缆为代表的太平洋电缆,以航空航天为代表的宏源电缆等,一批向新兴领域进军的骨干企业。

我们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是“双千计划”,将电线电缆产业打造成一个千亿产业,将高沟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千亿园区。为实现这个“双千计划”,无为将坚持走资产重组、企业上市、科技创新、市场开拓、质量提升五条新路。

《决策》:太和是如何谋划未来产业发展新方向的?

徐会东:在产业发展上,太和县必须有所侧重,不能平均用力。一是做大医药健康产业,目前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产值不大,只有五六十家企业,还做不到500亿元的规模。高档药、专利药、原料药、保健品等在太和的落地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二是做强发制品和筛网产业,这两个产业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在全国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14年毛发产业的出口,太和在全国做到了第三,筛网产业的基地规模基本上做到了全国最大。三是做好有色金属再生产业,这个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很高。

这些产业过去更多是市场引导型,比如太和现在的毛发市场一年有30亿元的交易额,全国50%的供应商在太和。下一步要做信息引导型。比如说人发产业,在欧美和南非市场的需求以及国内市场的需求信息,太和都可以掌握,另外,通过每年一次的美发美容制品博览会,还可以掌握全国所有的毛发制品企业的信息,通过汇集这些信息,一方面可以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招商引资也有方向。再一个是依托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太和规划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发艺文化、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利用新业态推动发展。用信息化引导工业化,这是我们的一个发展思路。

目前,太和的医药产业,包括研发、原料药、制药、销售、物流,再到医药包装印刷,正在形成一个全产业链。任何产业发展壮大都必须形成一个产业链条,产业的形成要具备若干条件,一是形成集聚效应,没有规模不行;二是必须要有龙头企业,起到引领作用;三是相互配套的企业要多,链条不能太短,这就像草原上的猎豹,豹子跑得快,尾巴长是决定因素之一。

《决策》:落脚到政府层面,无为县在推动、扶持主导产业发展上做出了哪些努力?

靳立刚:对于产业的发展,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很关键。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企业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政府的支持方式也不一样。一方面,通过各类扶持和鼓励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进专业人才,提高质量水平,争创优质品牌。另一方面,从2009年开始,无为县每年的电线电缆扶持引导资金都在5000万元以上,这是真金白银。同时,政府还通过财政资金,引进建设生产性配套服务,如投资7000多万元,建成国家级特种电线电缆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本地企业的产品检测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并且检测费用优惠30%,减轻了企业负担,为整个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

“创新驱动是核心”

《决策》:县域经济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瓶颈制约?有怎样的政策需求?

杨善斌:瓶颈制约问题应该具有普遍性,比如土地指标的制约还比较大,还有金融支持的制约等。从长期来看,一个是资源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第二是劳动力资源短缺的压力,再一个是区域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当涂县靠近江苏,其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走在当涂的前面,招商引资就会更有优势,吸附效应远远大于辐射和扩散效应。

我认为,一方面安徽省应该更加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营造一种浓厚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氛围;另一方面,对一些有条件、有基础、有项目,发展势头比较好的县,可以给予一些特殊的政策倾斜,通过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支持一部分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从而能带动一大片,起到示范效应,在思想理念上也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冲击。

靳立刚:从无为电线电缆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资金问题有一定的共性。无为电缆企业过去的融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靠自筹和银行贷款。受宏观形势影响,金融机构的放贷条件更为严格,且金额趋于收缩。分析来看,企业融资难,特别是实体经济的资金困难,主要是和国家的宏观金融政策有关,另外现在银行的很多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民企头上。

中央及各级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措施,化解企业融资难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创新。首先是要加大各项金融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不能让政策落实持续“在路上”。其次是要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建议由安徽省担保集团牵头,市、县共同建立特色产业担保支持体系;同时,银、政、企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创新产品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

目前,无为县已有部分电缆企业成功进入资本市场,比如海兴电缆与上市公司鼎汉技术完成兼并重组,实现了资产增值。新科电缆、弘毅电缆、华泰电缆等已在区域资本市场挂牌,太平洋电缆、新亚特电缆、华菱电缆、宏源电缆等正在加快推进上市。进一步优化环境、强化扶持,引导推动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决策》: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何在?下一步转型升级需要破解哪些关键问题?

杨善斌: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进入到目前的新常态,我认为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

我理解的新常态有几层含义,第一是中高速,原有的长期高速难以持续,但是调速不等于失速,经济增长将追求更为实在、更有质量、更有效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第二是优结构,改变过去不计成本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把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第三是新动力,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靠要素和投资驱动,现在要转到创新驱动上来;第四个是多机遇,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并不是不能大有作为,中央的顶层设计中蕴含一系列新机遇,等待我们去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