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9: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就业前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和民办高等院校的蓬勃发展,使高校大学生的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而高校的专业和学科调整又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培养出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是专业不对口,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加剧了就业压力。巨大的就业压力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有些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所以,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前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是非常必要的一项工作。

一、大学生就业前心理状况

1.期望过高。大学生认为通过几年的大学学习,自己已经属于高学历、高文凭的高素质人才,所以要找一个薪酬高、福利好的大企业。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大企业对只具有文凭而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并不是特别感兴趣,而即使大企业给某些大学生提供了工作的机会,这些大学生对分配的工作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很好地完成,有些甚至不能胜任。从单纯的、满怀激情的优秀学子到用人单位的残酷抉择,大学生心理产生一种巨大的落差,产生迷茫、困惑、不按的心情,最终导致心理失衡。

2.心理承受能力差。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会严重挫伤就业的积极性,对就业产生巨大的恐惧心理,甚至会产生厌世的心理,认为社会分布严重不均。这些都是因为大学生心理素质低,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就业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不能进行很好地调适,从而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3.存在不稳定性。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有些将初次就业当成跳板,无心在企业好好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也造成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不能形成稳定的人才队伍,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向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工作岗位,这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大学生就业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前,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不足之处。从而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迅速给自己定位,确定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需要干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就业环境制定一份职业规划,确定职业目标。这样大学生可以尽早地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和用人标准,在实际学习中注重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这样,在就业的时候,不但目标明确,而且具备企业需要的工作技能,能够尽快地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并较好地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尽快地适应工作。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前,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不但承担着家庭的较高期望,而且还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因此成才的欲望特别强烈,自我定位也比较高。

3.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大学阶段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不良的社会风气和负面的新闻等因素都会对他们带来负面的影响,改变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形成扭曲的人格,不利于顺利就业。因此,在大学生就业前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功利心、恐惧、消极、怨天尤人等不良心理,改变大学生的错误认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大学生就业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校正常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开设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心理辅导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参加各种活动,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学会自己减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树立对社会的责任心,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多接触社会,及时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就业情况,积极参加一些校内或社会上的招聘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对自己职业目标和就业方向制定完整的规划,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不断地完善自己,增强自信心。这样,即使在就业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就业难题,大学生也能从容面对、理性的分析,对自己迅速作出准确的定位,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大学生就业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在以后的就业中,能够正确地面对就业压力,树立良好的就业态度,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树霞.大学生就业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篇2

【关键词】留级生;心理教育;重要性

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感觉大学的学习气氛比较不如高中时候浓厚,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便渐渐的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致使出现留级的情况。而这一部分学生在进入新的班级之后,总是感觉自卑,不愿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形成自闭的性格,往往很难融入新的班级之中。正是由于这种问题的存在,大学留级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就此留级生的心理特征入手,分析一下针对大学留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

一、留级生的心理特征

(一)留级生形成的原因

大学的考核制度一般都是以每年的期末考试作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而大多数的留级生就是因为不能完成学校所规定的学分,需要对课程进行重修。这类学生往往都是要跟随下一级的学生进行学习。而留级生形成的原因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同时也有老师和学校得责任。学生自身不能很好的完成角色的转化,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必要的自制力。任课教师的讲授方式过于学术化,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过分的大规模招生,对学生疏于管理,再加上考核制度本身的弊端。致使高校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级生。

(二)留级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本身是经过高考选的优等生,一进入大学就出现了挂科,甚至留级的情况,在他们的心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致使很多的学生难以接受。留级生要跟随下一级的同学一起学习和生活,要离开熟悉的班级和同学,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而且,很多学生化解挫折与心理紧张的能力较弱,在学习成绩挫折和心理压力面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产生自卑心理。还有就是留级带来的经济负担,也是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最重要的是留级生一般都没有自己的目标,在大学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气息的感染,最终致使对学业分心,造成留级的后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俗话说内因决定外因,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往往产生于其内心的暗示。所以对大学生,特别是留级生的教育也要从其内在入手。心理健康教育是塑造大学生优秀品德的先决条件,这样就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重大。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留级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促使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培养其高尚道德情操同时提高心理免疫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留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从引导其有良好的心理入手,只有拥有健全的心理,才能谈良好的品德,良好的学习。此外,我们还应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之间能够更好的交流和沟通,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还要从心理教育入手,多鼓励留级生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更容易激发学习的热情,也就更容易学习。反之,如果长期处在自卑、自闭的不良环境之中则更容易自暴自弃,使其丧失学习热情产生厌学情绪,往往学习效果不佳。由此可见拥有健康的心理也可以促进大学生学习的进步。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使留级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帮助他们克服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让他们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最终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

三、拥有健康心理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学校到社会的过度期,在这个阶段中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面对社会的必备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个性的形成和思想品德的训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大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提升了高校教学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心态来接受,而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它可以使大学留级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又帮助大学留级生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对思想政治课的人之提升一个档次,将理论内化为个人素质,这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且大学期是人生的重要探索期,我们要增强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理解,开始形成自己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和新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对留级生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在迷茫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并让他们感觉到自身价值的意义,以便使他们更好的学习,更好的实现人生的价值。开展对留级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提高其综合素质,让他们了解排压、减压的方法,更好的放松的自己的心理,同时具备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能力,正确看待留级事件,使其摆脱心理负担,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对大学留级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而且针对大学留级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不应该排斥,更不应将其边缘化。应该悉心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更好的完成学业。重视和加强对留级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得责任,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其实,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留级生,还应扩展到广大的在校生。随着教育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重视,相信我们大学一定会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齐慧颖,任翠香.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才智,2010(11)

[2]闫静茹.留级生的教育策略[J].吉林教育,2010(06)

[3]赵志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0(05)

篇3

关键词:医学院校 心理健康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34-01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不善交往

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一方面大学生们不再得到老师的细致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同学都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希望能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个性或交往技巧的问题,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总之,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当今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2.贫富差距引起的心理失衡

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很大;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过分重视物质享受。这种经济悬殊容易使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失落和不平衡感。

3.自我意识不健全

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对自我的矛盾体验等等。有些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某些缺陷。当进入大学后需要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时,这些缺陷就成为适应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也就必然会导致各种心理困扰。

二、医学院校设置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

1.心理健康课程是医学教育课程没计中重要的环节

具体到医学院的学生来说,其教育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学制长,理论、见习、实习的层层过关,而且终身学习的强度更大,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增添了巨大的压力,也会引发心理问题的产生。学校如果不能恰当地引导学牛的心理发展和处理学生所产牛的心理问题,将会影响止常的教学秩序,也难以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合格的医学人才,因此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课程在医学教育课程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诠释生命的内涵

在当前的教育中,学校过多关注了行为能力,忽视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与意识。尤其对于医学院的大学生来说,只有让自身首先做到心理健康、积极、乐观、豁达,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对于医学教育来说,也在承受着不断袭来的新疾病的挑战和面临着病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日益低下的情境,因此设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压力之下不断激活和提高大学生对于生命的使命感和控力,对于生命的深层领悟和全新阐释,才能让他信心百倍地面对疾病、面对病人。

三、关于医学院校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

1.建立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主,心理咨询为辅的课程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并根据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相应的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可操作化,并配以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体系。只有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学校的主干课程中,才能从思想深处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让心理咨询室也充分体现它的价值,逐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校应该多提供给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工作,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队伍,给予学生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专业指导和健康引导。教师需要主动引领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

3.加强合作机制

学生的和谐发展不但需要学校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许多学生一踏入大学,彻底摆脱了受父母管制的压力,缺少与父母的必要交流,而很多家长也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成长规律,只看重学习成绩。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有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形成一个融洽的群体,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搭建起一座相通的桥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强大凝聚力,吸取多方社会力量的援助和支持,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18-02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身经历,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入手,探究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寻找切实能够帮助大学生解除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

1.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原因

1.1 新的生活环境变迁导致大学生出现抑郁、苦闷心理。大学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大。特别是新生,从相对单纯、熟悉、优越的环境进入到复杂、陌生、艰苦的环境里,周围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改变。个体所处的环境发生巨大变迁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

1.2 学习适应不良使大学生产生紧张和焦虑心理。大学的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和高中填鸭式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而那些缺乏学习自主性、学习态度消极、专业兴趣缺乏的学生在学习中常常缺乏耐力和持久性,把学习当成苦差事,不愿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考试屡次失败又使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最终对学习厌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1]。

1.3 人际交往不适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寂寞心理。家庭因素的影响、自我评价的偏差等原因都会导致人际交往不良。自我评价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表现为自我评价偏高,多出现在那些有长相出众、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身上,他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对待他人苛刻,久之同学朋友就会避而远之,受到孤立;另一种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多表现在那些单亲家庭、家境贫困的学生身上,这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对自己各方面能力都表示怀疑,久之形成畏缩自卑的心理。

1.4 恋爱中的矛盾对大学生产生失落与沮丧心理。大学生恋爱现象愈来愈普遍,在恋爱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矛盾,由此引发一些不良心理问题。引起的原因有:(1)自主性强 :90后的大学生非常有个性,在恋爱问题上容易冲动,考虑问题简单化,恋爱观念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2)心理不成熟:思想单纯,对待恋爱问题简单、幼稚和不成熟。(3)缺乏责任感。不少大学生抱着"游戏爱情"的态度,以追求异性为炫耀,朝三暮四,完全不顾及对对方的伤害。

1.5 就业困难的压力导致大学生产生失望迷惘心理。随着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有限,这些原因对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表现出焦虑和急躁的心理。

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1 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充分发挥其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告知学生心中有困惑时应及时寻求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员的帮助,心理咨询中心在为来咨询者严格保密的情况下,为学生进行心理评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解除内心矛盾与痛苦。

2.2 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特别是单亲家庭、贫困生、身体有残疾、性格内向、失恋的同学等等这一类特定群体的学生,应该给予高等关注。对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由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2.3 加强对心联干部的培训和学习,完善心理预警机制。每个系部设有心联部长,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每个学生宿舍设立心理健康志愿者,通过会议、讲座培训他们的专业知识,使他们成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和院(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信息员,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形成上下贯通,运转顺畅的校、系、班级三级心理问题控制领导体系。

2.4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教学之中。我校以"学-思-行-悟"的教学模式在不同学期开展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解除学生心理困惑,陪伴学生们开心度过大学生活[3]。大一新生开设人际交往的心理、学习心理、情感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大二学生开设实习心理和就业心理等课程。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2.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

2.6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实行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机制。家庭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以孩子为中心、溺爱、放纵、过高期望、攀比、家长不以身作则、粗暴等等。长期生活在这样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即使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园,也很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甚至是人格的扭曲。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本着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方针,严防家庭教育"淡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舞台。

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备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 刘献军.大学德育论.[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75-76.

篇5

(一)改善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情绪,是决定大学生认知和人格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音乐可以有效影响人的情绪。心理教育工作者正是利用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来改善人的情绪,改变人的认识。在音乐治疗中,教师不会只播放轻松美妙的音乐,大多情况下是使用充满抑郁、悲伤、矛盾情感的音乐刺激大学生,使他们能够把情绪发泄出来,释放心情。当大学生的情绪发泄到一定程度后,心情逐步向正向转变,此时,教师就会播放一些充满正能量的音乐从而激发被治疗者的积极情绪,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这是一个从消极到重新认识自己,并逐步使自己正能量爆棚的过程。在音乐的感染下,可以使大学生体会到悲观或积极都是人生的精神体验,从而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得到情感上的升华,并逐步走向成熟。音乐治疗,能够使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心情豁然开朗起来,获得精神上的新生,逐步恢复轻松愉快的心情。

(二)帮助大学生舒缓压力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为了顺应改革需求,高校也在不断努力。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还没有进行稳定时期,日益增长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都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音乐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当巧妙应用音乐,帮助大学生降低压力,放松心情。科学实验结果表明,音乐可以促进脑波波动的起伏,改变波的种类,经过短期的音乐熏陶就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减缓压力。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善于与人交往。他们希望通过与周围人的沟通与交流去认识世界,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关心,满足自己对友谊的需求与渴望。在人的一生中,正值青年的大学生最渴望被人理解、接受。不可否认,在大学生的实际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音乐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对于部分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生来说,音乐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音乐可以在教师与不愿意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大学生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同时,音乐可以弥补语言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不连续性与局限性。音乐学家创造了音乐,同时,音乐也在不断改变和塑造我们每一个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际关系。音乐能够让人敞开心扉。这是因为:1.音乐创造了亲近、欢快的友好氛围,消除了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的紧张心理,使大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都能够敞开心扉,坦诚相见,促进沟通;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活动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是由多人参与的群体性活动,如大合唱、合奏等。大学生在这些需要相互配合的音乐活动中,往往表现得较为直接和随意,他们可以各抒己见,相互理解,增进感情,从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适应性。综上所述,音乐治疗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相互理解与包容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促进音乐治疗的广泛实施

(一)提高大学生对音乐疗法的正确认识

在充分认识到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之后,高校就要采取恰当的办法,促进音乐疗法的广泛开展与顺利实施。高校应当将音乐治疗作为一门学科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中。音乐治疗是一门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师可以指定可操作性较强的治疗计划,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巧妙应用音乐疗法。在进行音乐疗法之前,教师应当告诉学生音乐治疗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并把自己融化到作品中的程度。在进行音乐治疗时,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曲目,在安静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音乐治疗,充分发挥音乐治疗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是利用音乐治疗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先决条件。音乐治疗教师还应当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能够从心理素质与医学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教师要能够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