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高质量发展举措范文

经济高质量发展举措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9: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高质量发展举措,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高质量发展举措

篇1

[关键词] 国有经济 调整改组 控制力

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些新要求,既与十六大确定的到2020年奋斗目标相衔接,保持了目标的连续性,又根据新的情况和条件充实了奋斗目标,增强了目标的针对性,进一步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形成了一个更高、更综合的现代化概念。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精神,贯彻落实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为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描绘了新蓝图,开启了新征程。向这样的目标进发,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必须强化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所谓经济基质量控制力是指高质量的经济以其先进的企业素质和技术,极佳的经济效益、极强的竞争力、抗风险力和资本的集中力、积聚力、扩张渗透力所形成的支配和主导其它经济发展的作用。它的控制力,横向表现为对周围经济的控制力,纵向表现为对周围经济的控制的先导力。

一、国有经济的本质是其控制力产生的根据

国有经济是建立在现代化生产力之上,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劳动者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国有经济的这种本质特征是其产生经济控制力的客观根据。优越的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之所以产生,是由其社会属性决定的。第一,优越的国有经济制度促进了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使其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第二,国有经济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第三,国有经济是科技进步的坚强后盾。国家运用国有经济的经济实力使投资风险巨大,其他经济无力也不敢承担的尖端科研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四,国有经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起着支撑作用。在目前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国有经济虽只是占其中一个份额,但随着国民经济的部分质变,最终将促进国民经济发生“国有量化”的整体质变。国有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它应该是高质量的经济,与此相适应的应该具有强大的经济质量控制力。

二、“调整”、“改组”是发挥和增强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的战略举措

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发挥的程度与国有经济的社会属性密切相关,目前满足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的条件还存在不足,影响了控制力的发挥。主要是“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重复建设严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形成企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体系和规范经济,缺乏市场竞争力”。为此,我国实施一系列举措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改组,以满足国有经济高质量的要求,从而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这些“调整”、“改组”的重点是:在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上,退单一的国家独资形式,进为国有经济控制多种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国有经济的质量;在国有经济的分布上,退国有经济在所在经济领域全面撒网、分布过宽,进为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优化分布及质量的提高;在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上,退单纯追求国有企业数量扩张,忽视质量的提高,进为保持必要的数量,重视质量的提高;在国有经济的质量上,退“大而全”、“小而全”低效率、低效益和重复建设,进为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走规模经济和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的质量经济之路;在技术进步上,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落后,发展乏力,进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占据重要地位,掌握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发挥技术先导作用,走集约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针对目前国有经济存在的质量问题,实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调整”、“改组”,要求在“进”、“退”工作的过程中要有所作为,在“退”的领域应该有所不为。经过“调整”、“改组”,要使国有企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规模型、产量型和效益型转变,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其经济控制力。

三、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的表现

“调整”、“改组”战略举措的实施,使国有经济产生经济质量控制力的必然性变为现实性。经济质量主要由企业素质、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竞争力、抗风险能力组成并相互作用产生的经济效益状态。高质量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一是,企业素质的先进性。二是,技术的先导性。三是,经济运行的高效性。四是,优势的竞争性。五是,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国有经济质量提高后所形成的控制力主要表现是:第一,国有企业素质的先进性是控制力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国有企业先进的企业制度,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较高的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较强的技术开发创新能力,模范地遵纪守法经营,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指导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国有经济质量提高,控制力增强的微观基础。第二,技术的先导性是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产生的核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的支撑和带动。由于国有经济在新兴产业的高技术产业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核心技术,占据了技术制高点。第三,国有经济的高效益是经济质量控制力产生的支柱。高效益是经济质量高的重要标志,有了高效益,首先使国有企业资本积累率和员工收入提高有了经济来源,从而调动了员工和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国有经济实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其次,高效益使国有资本的集中力、积聚力、扩张力、渗透力、经济辐射力增强,使之在国民经济中有效发挥主导作用。再次,高效益使国家利税收入增加有了保证。第四、国有经济抗风险能力是控制力形成的关键。抗风险能力是建立在国有企业先进素质、技术水平、优质的竞争力和经济高效益的基础之上的。国有企业素质的先进性是抗风险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国有经济技术的先导性是抗风险能力产生的核心,高效益是抗风险能力得以实现的实力基础和坚强后盾,国有经济极强的竞争力是抗风险能力的表现。总之,只要国有经济实现了高质量,就能产生质量控制力,从而有效主导国民经济的发展。

企业素质、技术、经济效益、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共同构成企业的经济质量体系。其中,企业素质是基础,技术是核心,效益是支柱,竞争是表现,抗风险能力是关键,五者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从区别看,主要表现为:五者各自表现的形式不同,作用的领域和对象不同,特定的内涵不同;从联系看五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经济质量,共同发挥控制力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用系统论的思想学习“决定”精神,从构成经济质量的五要素上努力工作,使其优化升级,促进国有经济质量提高,以增强其经济质量。

篇2

近年来,我区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重大利好,进一步提升了x的发展定位、战略地位,为x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有力支持。建设好国家中心城市这张任务书、路线图,我认为我们x区优势明显。

一是发展势头足,战略地位不断提高。

x区作为x的经济强区,市委主要领导连续四年为x把脉络、指方向、教方法,从X年“突出理念引领,强化体系支撑,打造最创新发展之区”,X年“四个持续发力务求实效,推动首善之区建设取得新成绩”,X年“做好五项重点工作,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x浓墨重彩中作出更大贡献”,到X年“提升五个品质,打造高质量的首善之区”,经过X年多的淬炼提升,x已经成为x最为耀眼的高质量发展版块。

二是创新思维足,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x区除旧立新、改革破冰,党政机构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城管、环卫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基层减负成效明显,我区迎来了“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荣誉和试点,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发展活力日益增强。

三是担当意识足,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全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运行总体趋稳向好。x的产业转型迈出新步伐,创新驱动取得新突破,城市形象展现新面貌,生态环境取得新好转。x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健全规范;做了许多解难题、破瓶颈的工作,在化解政府债务、解决非法集资、处置问题楼盘等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我有以下建议:一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人工智能、XG网络、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要充分发挥国家级科研单位、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优势,规划建设新材料和智能装备制造科技小镇,集聚更多人才、技术优势、企业资源,建设创新发展新高地,实现由“跟跑”向“领跑”,由“争先”到“领先”。

篇3

一、“一个中心、两大战役”对建设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具有重大意义

“一个中心、两大战役”是新时期衢州发展战略思路的继承和创新,符合中央和省委要求,切合衢州发展实际,顺应百姓期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进“一个中心、两大战役”是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建设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的重要举措。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发展方向,开启了我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科学发展的新征程,吹响了加快迈向现代化的新号角,从“两创”到“两富”,反映了浙江现代化建设向纵深推进。我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两地三城’(即浙江海洋经济的绿色腹地、山区经济的示范高地,神形兼备的人文生态城、开放包容的活力创业城、和美富庶的民生幸福城),为加快‘两个崛起’(即在全省后发崛起和四省边际率先崛起),实现富民强市”的总体目标,体现了“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目标要求。“一个中心、两大战役”是我市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的具体举措,使“两富浙江”和建设“两地三城”的任务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操作性更强。同时,省委、省政府从统筹区域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高度,把衢州确定为浙江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关键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创新区域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山区科学发展新路子,使衢州成为全省山区绿色产业发展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我们必须紧紧抓牢、大力推进“一个中心、两大战役”。工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只有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才能增强山区科学发展的动力,提升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的实力和竞争力。城市是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的重要平台,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有利于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促进资源要素集聚和综合利用,为山区试验区建设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山区试验区建设的题中之义,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衢州的潜力所在。因此,推进“一个中心、两大战役”是建设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的内在要求、重点所在,是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必然路径。

推进“一个中心、两大战役”是立足发展阶段,实现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的迫切要求。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理念具体落实到经济领域,就是要实现可持续的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当前衢州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属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与全省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2011年衢州GDP总量只占全省2.7%左右。从周边地区看,四省九市相互竞争激烈,赶超步伐加快,衢州排位并不处于明显优势。尤其是今年以来,衢州经济发展遇到了近年来最为严峻的挑战,经济下行压力之大超乎预期,多项指标增幅在全省排位后移,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困难。阶段决定战略,形势决定重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决定了必须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建设“两地三城”、加快“两个崛起”决定了必须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也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不加快发展,就会落后;低质量的发展,就难以为继。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和形势背景下,必须紧紧抓住“一个中心、两大战役”,切实发挥工业经济的引领支撑作用,带动城市经济和旅游经济双轮驱动,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抢抓机遇,迎难而进,克难攻坚,努力实现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为与全省同步提前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进“一个中心、两大战役”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全世界产业结构面临新的调整,转型升级是“华山一条路”。衢州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衢州第一、二产业比重高出全省水平3.6和3.8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低7.4个百分点,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工业化,提升城市化,突出以旅游业为重点的三产发展。同时,衢州工业以传统重化工为主,大多处于产业链上游和价值链低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特征明显,产业层次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的“倒逼”下,必须把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作为增强经济竞争力的根本动力,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引进新项目、新技术、新设备,拉长和拓宽产业链,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良性互动,促进工业经济走上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路子。城市是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平台,当前衢州的城市化水平仍较低,2011年城市化率仅为44.8%,落后全省17.5个百分点,打好城市建设和管理战役,有利于有效扩大内需、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有利于集聚高端要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对于融合工业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有着重要作用。衢州地处钱江源头,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1.5%,具有打造休闲养生基地的基础,生态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打好旅游业大发展战役,有利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培育特色产业优势。

二、进一步明确“一个中心、两大战役”的重点工作和具体举措

篇4

关键词:政府;统计数据质量;重要性;提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C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1

传统的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只对信息的“准确性”有要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统计数据质量不仅追求“准确性”,更强调“适用性、及时性、完整性、简便性”。简而言之,统计数据质量应包含准确性、适用性、及时性等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准确性是统计估算与“真值”之间的差异程度;适用性,即统计数据应最大程度满足群众的使用需求;及时性是指统计数据在时间上的规定,要及时;完整性预示着统计数据应全面,非残缺;简便性即数据尽可能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近年来,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在各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性简析

(一)高质量的政府统计数据可促进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学基本理论显示,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且这种周期性是人为不可控制的。我们唯有尽可能缩小经济波动的幅度,并减少经济处于底部的周期,才能推动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但毋庸置疑,以上目标的实现要以政府高质量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与前提。高质量的数据统计便于准确判断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并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当然,如果因政府统计数据质量不高而造成判断错误,将不能有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发展。例如,在经济低迷时采取紧缩政策,过热时采用扩张政策将不利于经济的安全、稳定发展。

(二)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影响着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众所周知,多数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是因为大多数金融市场参与者不理智、非正确的参与行为造成的。当然,这种不理智行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与当时市场信息不对称、低效、甚至缺失的情况紧密相连。统计数据是金融市场可供参考与利用的重要信息,低质量的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无疑会推动金融市场大量不理智行为的发生,最终致使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只有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市场的不理智行为,遏制金融危机,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关系着政府决策与公信力

政府统计数据不仅关系着金融市场稳定、国家经济安全,也对政府的决策以及公信力有着直接的影响。统计数据质量是政府决策以及政府参与各项政治经济活动的有效依据,高质量的政府统计数据不仅能满足政府的各项管理需求,同时也能迎合社会公众的需求,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使其政策赢得更多民众的支持与信任。反之,低质量的统计数据会让公众对症政府统计数据机构失去信心,这直接影响着政府公信力,不利于政府公信力提升。

二、提高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不断完善统计管理体制

不科学的政府统计管理机制严重遏制了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提升。我国传统的数据统计管理体制是集中型的,即由国家统一领导安排统计工作,分级下达统计任务,分级负责。这种统计管理体制尤其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即政府始终处于领导地位,而统计机构则属于被动地位,在数据统计上难免受正度干扰与影响,不利于统计数据质量的提升。鉴于此,必须改变原有的统计管理体制,中央要不断强化对地方统计机构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上的支持,适当提升地方统计机构的地位,使其在工作上保持相对“独立性”,提高其抗压和抗干扰能力,这样才能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二)采用科学有效的统计方法

科学、创新、有效的统计方法一定程度上能确保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适用性等,有效提升统计数据质量。今后政府的统计数据调查应科学的抽样调查、重点调查为主,循序渐进地较少对全面调查的过分依赖,这样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有效提升了统计质量。自2011年开始,我国实施了联网直报制度,该制度的有效实施是我国统计数据调查法探究的重大举措。它不仅确保了信息源的可靠性,也减少了人力、财力浪费、避免了政府干扰,更能有效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是相对科学有效的统计方法。

(三)健全统计法律法规

完善健全的统计法律法规是推动政府统计质量提升的有效法律保障,同时这也是最坚强、最根本的保障。2009年,我国出台了《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并对《统计法》进行了修改与完善,这些法律文件在预防行政干扰统计数据方面起到了更加有效的作用。从此后,统计数据的责任制逐渐被强化,对虚假统计等行为的惩戒力度也得到加强,这都将推动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提升。但不得不提的是,虽然我国有关政府统计数据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得到完善,但依然要加强统计立法,提高执行力。唯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法律对统计数据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四)完善与优化数据质量评估体系

政府的高质量的统计数据与科学、严谨、高效的数据质量评估是分不开的。鉴于此,要不断完善与优化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具体来说,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第一,严格规范流程,实施规范化数据评估管理。要尽可能制定全国统一的数据采集、操作流程,并建立能控制数据统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系统,使统计业务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第二,对数据采集过程的某些重要环节实施定期检验、评估、审核。要建立定期数据质量抽查与检验制度,并将该制度落到实处,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提升统计数据评估的科学有效性。

综上所述,政府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备受国家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关注的重要问题。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适用性、简便性的高质量统计数据质量,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提高政府决策力与公信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提高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政府统计的价值,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叶少波.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1.

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具体举措

一、高等教育的定义

要想给高等教育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教育学者对这个概念是充满争论的。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对自己中等教育后的教育所给出的教育概念是不同的(例如:大学教育、高等教育、中学后教育、第三级教育、进一步教育等),并且每一个国家给教育所设立的体制和法律是不相同的,因此给高等教育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每个学者思考的出发点也是不同的,于是在高校中给高等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中就出现了很大的分歧。那么什么是高等教育,既要争取从理论层面给出高等教育纲领性的定义,又要努力从务实的层面指出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我们不但要努力扩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要不断的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不仅仅要保证每一个公民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要保障每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高等教育是有质量的。

二、提升以质量为保障的高等教育的具体举措

为更好的适应快速的经济发展,我们不能再按照之前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来显示教育质量,而是要向追求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方向努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是量的扩大更是质的提升。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逐渐地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合理化、国际化程度较高、质量优化。

(一)保障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指引方向。高等教育质量和高等教育公平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它们两个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提升高等教育公平水平,从侧面可以反映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提升,换句话说,要想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就需要保证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如果说高等教育公平水平达到“及格”,那么公民均可以获得公平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如果说高等教育公平水平达到“良好”,那么公民均可获得公平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如果说高等教育公平水平已达到“优秀”,那么公民均有机会获得不同类型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机会,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平的教育,让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惠及到每个公民。做到人人可以拥有接受高等教育质量的机会,真正地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指引方向,那么每一个受教育者最后所接受的教育都是高质量的而且是公正、公平的。

(二)把人才培养放到核心位置,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人力资源。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更准备的说是高质量的有接受能力的受教育者。所以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高质量的理论和实践均一流化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人才培养的水平是衡量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准,把握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以更好的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1.把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将课堂与社会实践更好的联系起来,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加强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断地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2.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过程包括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领头羊,教师的质量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质量,我们应该逐渐地加强教师的质量建设。变以往教师主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为学生主动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只起到一个指引的作用,主要是靠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学习,以此来提升学生自己的能力。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累积,更是做人方面的学习。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事事以身作则,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术造诣,以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来感染自己的学生,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提升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质量。

(三)高等院校增强研究规范性,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加强高等院校研究的规范性,为有质量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依据。并不是说文章发表的数量越多,就可以说明这所高等院校的高等教育质量是优秀的。应该更注重文章发表的质量,而非数量,增加以事实为依据,真正地发表一些遵循学术规范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工作的规范性是衡量高等教育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只有规范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才可能是丰富的学科体系。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应不断地加强学术规范性。合理的增加相关专业研究人员,不断的提高学术研究的专业化水平。毫无疑问,规范性的学术研究,对丰富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促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步入重要阶段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课堂与社会结合起来,不断的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优秀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真正的保证每一个人可以接受公平且优质的高等教育,让我国在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刘红娇 单位:延安大学

参考文献:

[1]袁建胜.北京高教调查质量仍难让人满意[N].科学时报,2008-4-7(6).

[2]骆永进.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1:23-26.

[3]潘懋元.规模、速度、质量、特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5-8.

[4]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3:1-6.

[5]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蓝劲松,译.北京大学出版,2012.

[6]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

[7]于洋.我国距高等教育强国有多远[D].华东师范大学,2009.

[8]眭依凡.高等教育强国:大学的使命与责任[J]教育发展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