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范文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9: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篇1

当前关于宿迁项羽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项王故里景区的规划与设计、项羽文化品牌的构建等方面,从产业融合的角度专门研究宿迁项羽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以宿迁市为例,结合产业融合的理论,探讨项羽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路径,旨在为项羽文化产业的深度开发提供参考。

一、项羽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一)推进项羽文化品牌建设。近年来,宿迁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3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0多亿元,同比增长4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35个百分点;旅游总人数近1,0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24%,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3个百分点。但由于宿迁地处苏北、营销不力等原因,其知名度并不高,在中(远)程市场上辐射力有限,这严重制约了宿迁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当前整合项羽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成为摆在宿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前的重要一题。

(二)打造旅游发展崭新道路。随着人们旅游消费需求的转变,传统旅游产品的魅力正日渐消退,现如今创意十足的文化旅游精品俨然成为大众的新宠,备受追捧。近年来,虽然宿迁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省内兄弟城市相比并不占据优势,而且当前传统的旅游产品也已不能满足人们文化旅游的新需求。因此,深入发掘项羽文化遗产,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其对宿迁旅游业发展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三)转变宿迁经济增长方式。旅游业天然地可以与相关产业有机融合,并相互促进。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对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条中企业的发展及转变宿迁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宿迁市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苏酒集团、秀强玻璃公司等少数企业,发展项羽文化旅游可以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助力经济腾飞。

二、项羽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

宿迁作为项羽故里,境内不仅风光秀美,生态良好,而且项羽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历史上这些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开发。近年来,市委和政府逐渐认识到项羽文化的价值,并着手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开发项羽文化,同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项羽文化主题活动,如举办西楚文化节、扩建项里景区、成立江苏省项羽文化研究会、举办项羽文化国际研讨会、开通“项羽文化网”、创办《项羽文化》期刊、设立项羽文化研究“金鼎奖”、出版论文集《项羽研究》、重塑地标性建筑霸王举鼎雕像(进行中)、拍摄纪录片《西楚霸王》与《美人虞姬》、投放城市旅游宣传片(于央视)、建设项羽文化主题公园(在建)及项王影视城(规划)等。但是,与国内其他名人文化遗产丰富的城市如浙江绍兴相比,宿迁项羽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还处于初级阶段。总结宿迁目前项羽文化资源开发的情况,具体可概括为三点:

(一)扩建了项里景区。2011年,宿迁市委及政府经过详细规划与科学论证斥40亿元巨资扩建项王故里景区,核心景区于2012年9月建成,并于当月正式开园迎客。整个景区有一街六区,涵盖了项王功德、楚国古镇、博物馆、魁星楼、下相书院、楚湖泛舟等内容。景区开园以来,游人如织,既弘扬了项羽精神又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景点之一。

(二)修建了一批文化工程项目。为进一步开发项羽文化资源,宿迁修建了一批文化工程硬件设施。建设项羽文化主题公园,园内规划建设项羽纪念馆、项羽文化广场与项羽雕塑等。重塑宿迁地标性建筑——霸王举鼎,原有的霸王雕塑已不契合时展的需求,为更形象地展示霸王的英雄气概,宿迁市做出重塑霸王雕塑的决定。这些硬件工程项目与设施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项羽文化旅游产品群,传承了历史文化,带来了良好的经济与文化效益。

(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营销工作。为打造项羽文化品牌,宿迁市除兴建、扩建了一批硬件设施外,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营销工作。包括:节庆营销——举办西楚文化节,传承西楚文化、展示宿迁魅力;名人营销——邀请《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解读项羽精神,畅谈文化传承;会议营销——举办项羽文化国际研讨会,广邀海内外专家畅谈项羽,共研项羽文化;影视营销——拍摄纪录片《西楚霸王》与《美人虞姬》,于央视黄金栏目播出,市场影响良好;体验营销——举办寻找虞美人——宿迁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寻找最美虞美人,推介宿迁旅游。通过这一系列的文化推广,极大地提升了宿迁作为项羽故里的知名度。

三、项羽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项羽文化产业的开发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仍有很大的发掘空间,其在开发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产业融合方式简单、粗放。宿迁项羽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与气候。目前,其旅游产品还是以项王故里的旅游观光为主,虽然中间穿插着有一些楚服表演等演艺活动,但都比较零星,一些体验互动类及新兴的旅游业态类产品也属凤毛麟角,整体上来看,开发程度有限。近年来,文化产业中的动漫业、演艺业、影视业及体育健身业等获得了迅速发展,实践表明,它们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文化效益。但是,目前宿迁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方面,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层次上都处于低开发状态,缺乏深度挖掘。

(二)产业链条既短又窄。围绕吃、喝、玩、乐、游、娱、购、住与行等,旅游产业的充分发展可以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深度开发与发展。但是,目前宿迁旅游业产业链条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展现,应进一步促进项羽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构建大旅游产业链。如在纪念品方面,宿迁的云渡桃雕很出名,除可围绕项羽雕刻相关人物及故事场景外,还可将其生产、制作、销售过程纳入旅游产品体系中,既带动桃雕销售,又增加顾客体验。对衍生品市场进行深度挖掘,延长并拓宽产业链,必将促进宿迁项羽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项羽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路径

综合宿迁的实际情况,项羽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可沿着以下几条路径逐步展开:

(一)以影视传播为媒,揽五湖四海之游客。自古以来,项羽波澜壮阔的一生就成为文人文学创作题材的来源,其作品深受民众喜爱,而其中关于项羽的影视作品尢以其形象生动、易传播的特点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据此宿迁可组织开发项羽影视旅游。由政府牵头,以宿迁秀美的自然风景与厚重的历史人文环境为背景,组织拍摄或邀请名导名角拍摄以项羽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以此丰富项羽文化内涵,招揽四海游客。开展项羽影视旅游,在带动宿迁影视基地建设、特色服装设计与生产、新闻出版等的同时,亦可提升项羽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二)以文化创意为纲,烹西楚文化之盛宴。近年来,创意文化产业在国内发展迅速,实践表明其与旅游产业的成功融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宿迁可通过与相关部门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以文化创意为纲领,开发创意旅游产品,烹制西楚文化的饕餮盛宴。如可修建项羽文化儿童主题乐园,围绕项羽志存高远、敢于担当、胸怀坦荡、勇武盖世、见义勇为、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及与项羽相关的成语典故,诸如取而代之、破釜沉舟、妒贤嫉能、妇人之仁、悲歌慷慨等设置相应游玩产品,寓教于乐,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以动漫演绎为轴,展西楚霸王之雄风。可围绕项羽传说与典故设计、制作动漫产品及衍生品,并融入时代元素,借助于此种艺术形式广泛传播项羽文化,形成项羽文化动漫游。如2014年《中国成语大会》热播,引发人们对中国成语文化的关注,宿迁可借势创作《中华成语故事之项羽专辑》动漫作品。据统计与项羽相关的成语故事共计76个,如有表现其英雄气概的力能扛鼎、破釜沉舟、所向披靡、先发制人等,制作系列动漫作品既丰富了项羽文化内涵、传承了项羽精神,又宣传了美丽宿迁。

(四)以会议展览为机,秀跨越千年之西楚。除继续做好项羽国际研讨会外,应积极探索新的会议形式,并努力承办具有影响力的与项羽相关的国内外会议。例如:史载项羽足迹遍布宿迁、苏州、徐州、平乡、西安、荥阳、灵璧、和县等地,可据此策划项羽文化国际旅游节,邀请各地相关展商参展,携手弘扬传统文化,展跨越千年之西楚。同时,做好餐饮、住宿、娱乐、交通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及接待工作,提升区域影响力,擦亮项羽文化品牌这块宿迁城市营销的金字招牌。

篇2

关键词: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以将其分类为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主要由地貌景观旅游资源(山地景观、喀斯特地貌、丹霞景观、火山、冰川等)、水体景观旅游资源(海洋、湖泊、瀑布、河流和各类泉水)、生物景观旅游资源(森林、草原、各种野生动植物)、自然地带性景观旅游资源(热带景观等)、气候旅游资源(避暑、避寒胜地等)、天气气象类(极光、云海等)组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主要由人文景物(古建筑物、历史遗址、博物馆等)、文化传统(民族节日、民族艺术、宗教、本地风土民情等)、体育与娱乐(游览主题公园、参加或观看体育比赛等)、饮食与购物组成。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理解,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一.本土旅游资源的开发的必要性与其应坚持的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是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促进旅游业全面发展的一项社会经济活动。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景区的规划与设计、旅游地形象建设与推广等工作。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大部门旅游资源只凭借本身的质量品质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不能达到吸引人们前来旅游的等级,或者由于各种设施的不完善,旅游者可望而不可即,或者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因此必须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打造鲜明的旅游形象,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充分挖掘老景区的旅游资源的潜力、创新各种旅游产品。这样有助于提升本土旅游的吸引力,进而增加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旅游资源开发即旅游经营者为了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开拓和建设的经济活动。

(二)旅游资源开发应坚持的原则

我们在追求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时,也要重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积极寻找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只有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旅游业才能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所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良好发展。

二.本土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一)提高环保意识,建立正确的旅游观念

环境使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离开了优美的环境,旅游业将难以发展,所以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应该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要为短期的利益而放弃了环境保护,确保在环境的承载力内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指出的:“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确保有序开发

本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必须与本地环境保护的目标统一。在开发利用本土的旅游资源同时,必须做好详细的环境评价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出发。在制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实现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相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进程中,应依据科技进步的成果转变资源的利用方式,不断实现资源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关政府部门作为旅游资源保护的主要责任者,应在本土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将有序开发和科学规划贯彻落实到本土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中。

(三)加强旅游资源的管理,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一般情况下,政府都是本土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主导者,因此相关主管部门应注重对本土旅游资源开发的管理,尤其要加强对那些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景区的监督,要制定一套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并落实在具体的实践中。在自然状态喜爱的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但当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人为的影响会降低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因此在开发利用本土的旅游资源时,要注重环境保护。管理者要在遵守规章制度上起模范带头的作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旅游资源的管理有章可循。在本土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大力宣传,树立公众的环保意识

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应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注重科普工作的发展,大力宣传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到旅游的深刻内涵,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各界人士认识旅游业的深刻内涵,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启发大家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建立旅游者和旅游管理者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营造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良好氛围。

总之,本土旅游资源的卡发与保护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一定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站在建立和谐社会的高度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本土旅游资源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阎蓓.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J].社会科学论坛,2006,(4).

篇3

引言

近年来在众多旅游产品中,海滨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受到众多游客的喜爱。文昌市地处海南岛的东北角,是海南岛海岸线最长的城市,是一个典型的海滨旅游区。虽然文昌市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是海南闽南文化发源地。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却差强人意,与三亚相比更是缺乏竞争力,形成了“北冷南热”的旅游格局。文昌富集的旅游资源与其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研究的问题,也是海南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之事。

一、文昌市旅游发展现状

文昌市地处海南省东北部,全市面积2488平方公里,多为低丘平原,轮廓近似半月形。文昌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海南岛经济繁华的东海线,西面与海口相临,南面与博鳌相望。文昌交通便利,水路、公路、铁路齐全,拥有主要公路174条,水路可到达全国各个港口和东南亚国。文昌市旅游资源种类多样,集阳光、海水、沙滩、海岛、风情等旅游资源融于一体。其三面临海,海岸线长达278.5公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天然海湾,大小港湾36个,有风景秀丽的月亮湾、美不胜收的木兰湾、神奇迷人的冯家湾等。文昌市文化底蕴深厚,蕴含了闽南文化、南洋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同时也诞生了众多历史文化古迹,现共有22处,其中有举世闻名的宋氏祖居,钟灵毓秀的文昌孔庙。

据统计,文昌市2015年旅游总收入12.15亿元,同比增长17.8%。全市接待旅游过夜人数173.83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了14.6%,其中国内过夜游客171.29万人次,占全市总旅游人数的98.52%;入境过夜游客2.55万人次,占全市总旅游人数的1.48%。截止到2015年,文昌市共有6处旅游景区,31家饭店,3家星级酒店,3616间客房,6435张床位,开房率53.8%。虽然文昌市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数逐年增长,但整体发展滞后,2015年文昌市接待旅游人数仅占海南省总旅游人数的3.87%。

二、文昌市旅游资源开发的RMP分析

(一)RMP分析模式

RMP分析,又称昂普分析,于1999年由我国旅游界学者吴必虎提出,是一种以产品为核心,从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与产品(Product)三个层次对区域旅游规划开发进行程序化评价论证。RMP分析模式在理和实践都得到了验证,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在我国已经有许多学者利用RMP分析模式进行区域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欧阳正宇利用RMP理论对丝绸之路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卓想与陈可石等将RMP分析法利用在了辽宁省葫芦岛休闲旅游创意产业园开发规划中,利用R性确定主题形象,M性分析明确了市场目标地位,以P性分析设计园区产品。李江敏和谭丽娟利用RMP对湖北省非物质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二)文昌市旅游资源开发的资源(R)分析

文昌的旅游资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其独特地理位置和气候而具有的自然观光旅游资源;另一类是历史与文化沉淀的人文资源。吴必虎在对河南洛阳市旅游开发研究时,将旅游资源分为“资源产品共生型”和“资源产品提升型”两种。资源产品共生型指的是本身景观独特,风景秀丽,具有强烈吸引力的,从资源转换到产品时不需要后期大量资金投入的旅游资源。资源产品提升型是指那些从资源转换到产品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旅游资源。

根据两种分类法,对文昌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文昌市现有28处景点,其中只有1处5A级景区。

文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处热带雨林气候边缘,三面环海,因此形成了大量特色的热带海岸植被景观与文化古迹。但是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文昌市的旅游资源绝大多数是资源产品提升型,而且多数人文资源都是资源产品提升型。文昌市是海南省文化沉淀最深厚的城市之一,历史古迹众多,文化氛围浓厚,但其人文资源却很难吸引游客滞留下来,缺乏文化内涵的体现。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够,游客难以从中得到“海南文化”的体验,仅仅是将历史文物陈列在古迹中,是永远无法吸引游客的眼球的。因此文昌市的旅游资源决定了其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转换成资源产品共生型。

(三)文昌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M)分析

文昌市主要的旅游市场为国内旅游市场,每年文昌市接待国内过夜游客90%以上。自海南省全面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文昌市接待过夜游客人数逐年增加,实现较快发展的态势。2015年文昌接待过夜游客人数173.84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14.6%,实现旅游收入12.15亿元,同比去年增长了17.8%。

文昌市自然旅游资源相比海南省其他地区优势较弱,在全国旅游中表现力不强,因此发展短途旅游与城市周边度假是文昌市旅游市场的最佳选择。短途旅游与城市周边度假是近年来国内游客节假日旅游的首选旅游方式,占全国份额较大。文昌市地理位置靠近省会海口与琼海市,已经具备了发展短途旅游与城市周边度假的必要条件。

其次,文昌市可以积极开拓侨乡市场。文昌市是有名的“华侨之乡”,华侨人数众多,是一个前景不错的客源市场。文昌华侨侨居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120多万海外侨胞,每年节假日携子女回文昌探亲的侨乡数就以万计,他们通常具有很高的消费能力,渴望了解文昌发展现状,而且还是一种传播文昌的文化的媒体。侨乡客源市场开发成功,将给文昌市带来新的客源市场,带来很大的潜在利益。

(四)文昌旅游资源开发的产品(P)分析

在文昌市旅游资源中,可以深入挖掘的旅游产品有两种,一是观光旅游产品,二是人文旅游产品。

1.观光旅游产品

当前文昌市现有观光旅游产品主要供应游客观赏,游客参与性与体验性项目欠缺,在省内观光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还是文昌市旅游产品附加值低,开发程度不高,产品形式的单一所致。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观赏型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创新开发多样性旅游产品,加大游客参与性,深化旅游体验是文昌市观光旅游产品开发的首要。

2.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产品的附属价值,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研究是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地方性文化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对文化得进一步创新与包装。以文昌航天主题公园为例,航天发射基地在国内屈指可数,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像这样的旅游资源就需要深入挖掘其科学文化内涵,提炼出强烈的吸引因素,结合高科技技术加工放大,突出地方特色,让游客享受独一无二的文化熏陶, 实现旅游业的更大经济与社会效益。

三、文昌市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一)加强政府资金支持,招商引资开发

政府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持续稳定的投资支持是文昌市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尤其是重点旅游景区、重点旅游项目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需要政府财政的投入。除此之外,在培育与发展旅游产业的进程中,还要注重旅游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精心策划招商项目,多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旅游_发开发商投资与合作旅游景区建设。

(二)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建设重点项目产品

文昌旅游产品的开发程度不高,附加值低,文化内涵缺失是影响其市场价值实现的重要原因。文化内涵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分析,深挖其历史文化,突出地方特色,让游客享受独一无二的文化熏陶。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来实现旅游业的更大经济与社会效益。

篇4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在全国各地都能够找到有着一定纪念意义的历史古迹,以洛阳为例,这个城市拥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中白马寺、龙门石窟等广为世人熟知,同时它也是我国的人文旅游胜地。然而,也正是由于它拥有大量的文物古迹以及文物资源,除少数文物古迹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外,大部分的文物现状堪忧。另外,文物的保护以及文物自身所包含的旅游资源在开发问题上也存在着大量的矛盾,所以,如何将文物潜在的优势转化成现实的优势,并对文物进行有一定针对性的保护工作,是我国的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并将其解决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旅游行业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朝阳产业,它拥有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相应的,它也成为了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洛阳为例,由于它拥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所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文物旅游资源在当地的旅游产业中是最具优势、最具特色以及最具品味的一种。洛阳市的市区内以及市郊有大量的历史名人故居、皇陵、塔寺以及古代建筑等等,他们都有着十分明显的具体形态的地域特征,也体现出了特色旅游中所存在的优势。然而,由于文物资源所具有的不可再生性、独特性、脆弱性、稀缺性以及地域性等特点,也明确地反应出了文物保护的紧迫性以及必要性。无论增加多少文物保护的单位或是将文物概念进行怎样的拓宽,文物都具有这样的特性,所以,文物保护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历史名城的旅游资源开发以及文物保护措施

(一)保护修缮。对文物进行维修与保护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将它们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同时也作为一种艺术品来进行保护,同时也是为了保护文化所具有的多样性。在实际的工作中,文化的多样性指的不仅是具体的物品,同时也是指各民族与各地区的价值观以及传统生活方式等。所以,在对文物进行保护与修缮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修旧如初原则。在修复旧物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利用原物,对文物或建筑中原存的部分要尽最大限度保存下来。第二,保证文物本体中原有的结构与形制不发生改变,这是文物保护中最基本的原则。第三,在修复时要保证文物本体的原材料不变,第四,在必要情况下使用现代的材料时要注意,要尽量做到隐而不露,并尽量减少现代材料对原材料的损坏,第五,在修复时要尽量使用传统的工艺。

(二)对于文物古迹的开发与利用。首先,在对不同时期的文物古迹进行保护的时候所注重的开发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其次,要遵循开发时序的相关原则。古城内的文物古迹较密集但却比较残破,在开发时要与文物古迹所在街道的保护开发工作结合起来,划分出进行保护开发的缓冲区以及核心区,分点分区的逐步进行开发。第三,要遵守城市协调发展、建设配套的相关原则,在开发时,要充分地考虑到整个旅游区中的主流文化,对旅游区中的历史文化特色进行突出。第四,打造出文物旅游链,使古城古文化中的旅游特色得到突出。对于古城中比较分散的文物古迹,可以根据文物之间距离的远近把他们串联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使旅游资源的内容得到丰富,还可以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第五,要注重全面的效益。为了让旅游区中的建设工作可以取到一定的生态环境效益,就要对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控制性的开发。最后,还要对历史街区的整体性进行保护。在街区的设计中要对区域中的特色与内涵进行挖掘、提炼、整合以及升华,使街区可以获得整体性的发展。

三、结束语

篇5

旅游业是低消耗、低污染、多关联、可持续、投入少产出高的优秀产业。有关资料显示,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比为1:4.6;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相关产业可增加收入10~20元;每增加1个旅游从业人员,可增加相关就业人数5人以上。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带动区域经济的群体增长,旅游事业构筑了一个向外界展示地区风情风貌、资源配置情况、经济建设状况的平台,通过游客的流动展现地区的整体形象,提高知名度,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来促进旅游事业的繁荣。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在2003年9~10月份,就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节会活动,其中规模较大、效果较好的有:永康中国五金博览会、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东阳横店农民旅游节、金华黄大仙文化旅游节。通过各种节会的举办,营造旅游品牌,开拓客源市场,提升旅游事业。同时向外界充分展示了金华市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状况及其优势,形成强势产业群体,吸引资金和人才,推动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金华市委市政府为了促进本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团队前往香港、上海、南京、杭州、温州等地举办各种展示会,展开各种宣传,做大做强金华的旅游产业。

旅游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目的,也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通过充分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使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才能招徕众多的游客,促使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并非凭空臆想而为,需要通过搜集相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开发出具有高档次、高品味的旅游产品。承担着"保存文化遗产,传递科学知识"职能的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支持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可分为3类:一是以山水风貌为主体的自然资源,二是以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人文资源,三是包含民俗风情、民间曲艺在内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针对这3类资源的开发。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文化资源,都需要充分的考证、挖掘,才能得到开发利用。即使是怡情怡性的以名山大川为主的自然风貌,也只有注入文化内涵后,才能显示其魅力。图书馆长期收藏积累的文献信息资源中蕴含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信息,能很好地支援旅游资源的开发。

1.1图书馆支持旅游景点的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旅游景点的建设,只有建好旅游景点,才能凝聚人气,开拓市场,获得经济效益。旅游景点的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对古寺名刹、文物遗址的重建和修复,如杭州西湖景区重建雷峰塔、修复净兹寺。二是依照景区的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说增建相关景点,如金华双龙洞景区黄大仙故宫的建设。三是主题公园的开发,如绍兴柯岩风景区"鲁镇"的建设。旅游景点的建设都必须通过规划、设计和实施三步实行。在进行旅游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利用相关的信息进行查全、考证,才能建设成蕴含文化内涵的景点,重现景点的历史和文化风貌,才能构成人无我有的吸引力。图书馆应运用信息资源和人才的优势,积极参与旅游景点的建设,为景点的规划、设计提供相关的图片、资料等有关信息,帮助相关部门快、好、省地建设旅游景点。金华市鉴于黄大仙(原名黄初平,东晋时浙江金华人,传说于金华赤松山修炼成仙)在港澳及东南亚一带的影响力,决定在黄大仙修炼得道之所--赤松山修建黄大仙故宫,以吸引港澳及外资的投入。金华市图书馆闻讯而动,搜集、整理有关黄大仙的资料以及浙中一带道观建筑风格的图片,提供给相关部门,使黄大仙故宫在短时间内就建成,并对外开放。并通过今年的黄大仙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取得了旅游事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双重丰收的效果。

1.2注入文化内涵,深化文化旅游。

旅游者是因为了解异质文化的需要才产生旅游动机,实施旅游活动的。现时,城市人喜欢到农村旅游,农民以到过大城市为荣,吸引双方互动的原因就是农村简朴的生活、淳厚的民风和城市的繁华所体现的文化本质。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景区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寺名刹记录着各自不同的宗教文化;文物遗迹跳动着历史的脉搏;名山大川则诉说着各种传说、朗诵着古诗名赋。缺少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只能短暂地吸引游客的目光,无法震撼游客的心灵,缺少生命力和竞争力,最终会在旅游市场的竞争中被淘汰。发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记录着历史长河中点滴事迹,积淀着各种文化。图书馆应结合各地的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信息,为旅游景区注入文化内涵,增添景区的文化魅力。东阳横店影视城里建有各种古致而宏伟的建筑,如秦王宫(仿秦阿房宫而建)、清明上河图,初听其名,令人神往。可走进秦王宫一览,里面只见亭台楼阁,水池和回廊环绕其中,而楼阁廊柱间却是空白一片。如果在建设秦王宫时,有图书馆的参与,通过查找相关历史图谱及相关资料,各幢建筑分别给予宫名,在各处门口或廊柱间配上对联,使游客置身其中,或赏联玩味,或触景联想,在游玩的过程中定能增添许多乐趣,也将吸引更多的客源。

1.3挖掘民间曲艺,充实旅游内容。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景区的景色和相关的文化内涵,各地的民俗风情、民间曲艺更具吸引力。笔者在北京游览民族公园时,就被其中的民族节庆活动和歌舞的表演所吸引而流连忘返。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中,详细地记载着各地民俗风情和民间曲艺。图书馆应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充分挖掘这份财富,通过编排,在旅游景区内进行表演,定能增强景区的竞争力。浙江永康的"十八蝴蝶"和"九狮图"就是挖掘出来的民间曲艺节目,它们相继在法国桑特民间艺术节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走红。如能通过缩编,在永康方岩刚开发出来的南岩广场上进行表演,不但充实了方岩景区的旅游内容,而且能提高景区的影响力,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2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1促进了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各类网络信息服务系统风涌而起,冲击着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市场中的主导地位,造成了信息服务体系的重组。图书馆只有具备自己特色的馆藏资源,提供特色服务,才能显示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在信息服务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地方文献是图书馆最显自身特色的馆藏资源。某一地区的地方文献是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缩影,它包括记载着与某一地区有关的人、事、物的所有文献资料。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针对地区的人、事、物进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正是地方文献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契合点。由于各地的关联性和人物的流动性,地方文献中有很多重要的资源流传于本地区之外。图书馆在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仅仅借助于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完整的文献信息,比如通过网络查寻、走访外地的名人或者名人后代、馆际互借,等等;挖掘流传于民间的传闻、传说及其相关的曲艺节目等。通过搜集、整理,不断完善本馆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促进图书馆的特色文献建设。杭州西湖景区的主要景点环湖而设,在南线有西湖十景中的"南屏晚钟"、"柳浪闻莺",更有与北线的岳坟齐名的于谦墓。"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说明了当时环湖景区的风光。不知何时起,南线景点逐渐冷落,游客渐稀。对面的岳坟却是热闹胜过往昔。为了重振南线旅游风光,杭州市有关部门决定从重塑于谦形象而起。"于谦史迹万里寻踪"就是在此背景下由杭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政协牵头,由相关部门实施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行动,于2003年9月9日启动。图书馆应跟踪而行,为有关单位提供于谦生活的足迹,以便更好地实现"寻踪行"的目的,并在"寻踪行"的过程中求得相关文献信息,充实馆藏资源。

2.2促使地方文献科学地开发利用。图书馆收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最终目的是被用户所利用。现代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文献单元的服务已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只有通过对文献信息中包含的知识的开发、提炼,提供知识服务,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图书馆在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主动介入旅游资源开发的全过程,通过分析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现时情况,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能力,分析综合地方文献,抽取文献中与当前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信息内容,通过整合、组织,及时地提供给相关部门,为相关部门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节约时间和金钱,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通过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进一步认识到地方文献的价值所在。图书馆应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状况,主动地、科学地开发利用地方文献,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为地方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如:通过分析名人录以及相关媒体的人物报导,将有关地方名人的情况提供给相关部门,为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挖掘地方文献中的传统文化,与有关部门或者社区配合,为社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文化原料。

2.3体现了图书馆的价值。图书馆长期以来深处闺中,只是被看作是收集文献资料和借还图书的场所,其价值不能被人所认识,这种境况严重地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开发,展示了图书馆工作多元性及其价值;通过开发地方文献为旅游资源服务,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展现了图书馆文献信息的作用。所以,图书馆应全力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同时加强宣传,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价值和功用,营造优良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图书馆经历漫长的历程,在今天依然保持着昌盛的局面,正是不停地紧跟历史潮流,不断地深化着内涵的结果。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又是一种与时俱进、提高服务层次的具体表现。图书馆在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但加快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提高了旅游景点的品位,其自身也深有得益:通过支持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丰富充实了馆藏特色资源,完善了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加强了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华.论图书馆对《道藏》的开发与利用.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

2刘莉.对西北地区地方文献开发的思考.甘肃高师学报,2002(3)

篇6

关键词:文学旅游;开发;经济效益;途径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12(a)-103-03

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下,旅游资源要素的转变,不再强调单一的自然资源,而是在突显自然资源的同时,更加强调文化旅游资源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文学旅游转变了单一的旅游形态,转而以多元化的旅游文化资源形成更加富有审美情感、更加具有价值的人类财富。文学旅游资源具有意境美、抒情美的鲜明特性,这无不展现出文学旅游开发将带来的价值体系。从实质而言,文学旅游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是成为文学与旅游两大主体并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文化价值的延续与弘扬、经济价值中经济拉动力与环境经济的创造力,都强调新时期下文学旅游开发的必要性。此外,在现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当前,社会发展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传统民族优秀文化等的诉求,为文学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让文学旅游发展所形成的经济效益更加突显。因此,文学旅游开发的内外环境良好,在构建文学价值、环境价值的同时,强化经济效益的可持续获取,推动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

1文学旅游开发的价值体系

文学旅游的兴起与发展,是文学与旅游双重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依托文学旅游资源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文学旅游的开发中,其所构建的价值体系,主要在于经济价值、文学价值及环境价值的体现,对于繁荣文学事业,促进旅游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1文学旅游资源开发下的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是文学旅游开发的重要立足点,也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文学与经济并重发展的集中体现。在经济多元化的现实条件之下“,文学地”成为旅游发展的亮点,也是以文化构建旅游新元素的有力之举。依托文学旅游吸引文化游客,而文化游客的吃、住、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势必十分可观。当前,文学旅游成为很多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以文学遗产保护、文学遗产弘扬为切入口,寻求经济发展与文学发展齐步走的新模式。挖掘文学遗产的美学价值,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具有民族气息的文学经济链,更符合经济与文化双重发展的现实诉求。当前,价值的多元化,也强调文学资源的经济价值不应过于强调短期经济效益的获取,过于将“文化”作为商品的卖点,这反而无法实现文学的经济价值。因此,文学旅游开发下的经济价值,应强化文学价值的延续性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打造出经济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经济链。在突出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尊重文学的主体地位。

1.2文学旅游资源开发下的文化价值

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是文学价值的外溢,强调文化价值引导下的旅游新要素的构建。世界文化遗产——庐山,就是文化价值深厚的旅游胜地。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到苏轼的《题西林壁》,再到“红色革命”,这些都是庐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文化元素,让文化内涵丰富的庐山在旅游开发中,突出文化价值构建下庐山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庐山的文学多样化,文人骚客的诗文、山水景观的绮丽,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美融合,让丰富的文化元素、多样化的自然景观,成为庐山文学旅游的亮点。因此,在文学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文化价值与自然环境价值的兼容,让文学价值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以更加完备的审美情趣吸引游客走进旅游文化,这比单一的文化旅游,或者是单一的自然环境观赏更符合现代民众对审美及情感的需求。

1.3文学旅游资源开发下的环境价值

倡导“绿色、环保”的新时期,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无疑是对旅游发展中环境价值最大化的有力之举。一方面,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让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短期化,在自然旅游资源的消耗中,经济效益逐渐消退,无法构建长期化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成为旅游发展的瓶颈,而在文学旅游资源开发下,对环境价值的构建,让环境保护成为旅游发展的新举措。京杭大运河申遗,就是对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环境价值构建的典型例子。让传统文化的传扬与保护,成为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学旅游的经济效益,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价值、文学价值上,同时也彰显在环境价值之中,这是经济效益可持续获取的有力保障,也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2文学旅游开发下经济效益的获取途径

文学旅游开发是新时期旅游与文学并重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旅游经济及文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在笔者看来,文学旅游开发下经济效益的获取,关键在于构建好如图1所示的经济效益体系,文学旅游开发下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环境价值构建了其现有的经济效益体系,但三者之间又相互制约与影响,强调经济效益的获取,不能抛弃环境价值或文学价值,而单独促进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这显然是与文学旅游开发的要旨相违背的,也是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获取。为此,文学旅游开发下经济效益的获取,一是要践行文学旅游开发的原则;二是要构建好良好的艺术氛围,并在体验式的开发策略之下,激活文学旅游资源,拉动旅游大开发下的经济效益。那么,具体而言,主要在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践行文学旅游开发原则,构建可持续的经济效益

文学旅游开发具有特殊性,不仅要强化旅游开发下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兼顾文学旅游下的文化价值创造。为此,践行文学旅游开发的“市场导向原则”“、高品位建设原则”和“多元化发展原则”,是构建可持续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获取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首先,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实现文学旅游资源向产业经济的优势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学旅游开发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就是要依托市场活力,实现文学旅游产品与市场的良性互动进而将文学旅游资源向产业经济的优势方向发展。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而言,我国有近八成的游客希望在旅游的同时,可以感受到良好的文学氛围。并且,25~40岁的游客成为了文学旅游的主流市场,对文学旅游的兴趣浓厚。为此,在文学旅游开发中,要强化市场导向下的发展推进,在做大旅游品牌的同时,让经济效益不再是淡薄的文学价值,而是逐步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获取更多的文学旅游经济效益。其次,坚持高品位建设原则,提升文学辐射力度的经济价值。文学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文学的高品位性,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坚持高品位建设的原则,提升文学的辐射力度,进而拉动文学旅游的经济价值。一方面,可以依托媒体媒介,扩大文学旅游中文学内涵的宣传内容,让良好的文学旅游产品契合现代人的生产生活需求,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为游客提供更加富有文学内涵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观赏人文景观的同时,感受文学带来的文化熏陶。最后,坚持多元化发展原则,开发更具经济发展潜力的文学旅游资源。文学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要坚持文学为主体的开发原则,将文学旅游资源以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城乡更加丰富的文学旅游价值。通过将文学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相结合,促进文学旅游带动下更多经济效益链的产生。特别是文学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联姻”,不仅将文学旅游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扩大,也让环境价值进一步得到实现,是文学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2.2强化文学艺术氛围的营造,扩大文学旅游产品的社会影响力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学旅游资源开发,更加强调文学旅游产品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性。文学旅游资源不能脱离其“文学”内涵的本质属性,强化文学艺术氛围的营造。在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之下,进一步扩大文学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盘活文学旅游的经济效益。首先,在文学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对文学的艺术价值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在深挖文学审美意境的同时,让文学审美意境吸引游客,扩大文学旅游资源的社会影响力;其次,强化文学艺术氛围的营造,将文学旅游资源中的文学艺术进行串联,艺术品位的提升,让游客获得更好的文学熏陶,这样的文学旅游资源更符合现代人对文学旅游的追求。文学旅游有了市场,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势必带动旅游产业链的发展,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2.3强化体验式开发策略的落实,激活文学旅游资源

在现代人的生活理念中,体验式的交互开发,是提高资源开发效率,激活文学旅游资源的重要举措。首先,以游客为主体,注重游客的体验效果,让文学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特别是在文学资源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上,要强化两者的有机融合,带动文学资源在旅游经济效益获取上的主体地位;其次,文学旅游资源的激活,是其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从实际来看,很多地方在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文学资源未能全部激活,文学资源的内容、展现形式都过于单一,难以满足文学旅游发展的现实要求。为此,要激活文学旅游资源,让文学内涵充分展现;让文学要素充分流向游客,让游客在体验中获取良好的文学熏陶,这才是文学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文学旅游资源丰富,文学旅游的兴起与发展,是新时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符合现代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文学旅游开发正处于发展阶段,在突显经济价值的过程中,对于文学价值、环境价值的构建,仍缺乏相应的开发力度。为此,在构建文学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链中,一是要践行文学旅游开发原则,构建可持续的经济效益;二是要强化文学艺术氛围的营造,扩大文学旅游产品的社会影响力;三是要强化体验式开发策略的落实,激活文学旅游资源。从本质上,提升文学资源的经济效益,推动文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学、旅游的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1]仲婷婷.体验经济视角下的高密文学旅游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2]刘亮亮.体验经济时代下文化旅游开发途径探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4(05).

[3]郭文全.旅游开发项目的盈利模式分析[J].当代旅游(学术版),2012(04).

[4]王良艳.九寨沟藏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5]洪芳.传播学视角下的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秦皇岛为例[J].旅游纵览月刊,2013(09).

篇7

一、湿地旅游资源分析研究

(一)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概述

湿地是一种过渡生态系统,具有兼具水生系统与陆地系统的特点。根据其效用定义:湿地是能抵御与调节洪水,控制污染、降解污染物;为人类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资源的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野生动植物最重要的栖息地。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此外,国内学者程占红则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基础,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在保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社区整体完整性及其稳步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生态工程的事实和环境教育,最终实现人地和谐美的一种旅游形式。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能够促使人类与环境共赢,是一种基于人类生存地保护的旅游活动。而湿地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与生态旅游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既为总和与分支的关系,又为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湿地生态旅游为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通过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从而保护湿地的案例也数不胜数。

(二)旅游资源内容与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可定义为: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由此可知,旅游资源应根据旅游者需求导向,被合理开发成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有意愿在旅游地进行旅游活动的吸引物。

本文采用旅游开发条件u价法对海珠湿地进行评价。因“三三六”评价法能分析旅游资源内部及外部条件从而客观的体现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为研究者指明旅游资源开发时所存在问题的方向,从而依此判断:湿地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所欠缺的部分能否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得以实现。故笔者将基于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提出的“三三六”评价法,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开发条件”,对海珠湿地进行评价分析。

二、海珠湿地旅游资源评价

(一)三大价值

海珠湿地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其历史文化价值相对薄弱。

艺术观赏价值:海珠湿地可观赏的物种丰富,不同季节可观赏的动植物不同,给人以自然艺术视觉冲击,也因此带来极大的旅游吸引力。

科学考察价值:海珠湿地本身资源丰富,其可作为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研究与运用范例,体现出海珠湿地的科学考察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虽然海珠湿地建于作为广州老城区之一的海珠区内,但海珠湿地历史文化价值的体现却极不明显,没有更好的结合广州历史文化特点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

(二)三大效益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景区,海珠湿地为广州城市产生的效益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主要,经济效益为次要。

环境效益:城市化进程给广州市带来极大环境污染,湿地生态系统内的资源可改善广州城市环境质量,减少污染对人体和环境的损害,从而减少高危疾病发病率和周边环境的迫害性。

社会效益:海珠湿地可作为科研教育基地,为大众提供学习维护生存环境、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场所,也为学者提供研究湿地生态循环系统的场所与资源。

经济效益:海珠湿地具有良好的观赏性,通过大众对海珠湿地景观的喜爱与青睐,海珠湿地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其经济收益可用于海珠湿地开发保护建设。

(三)六大条件

1.地理位置及其交通条件

海珠湿地地处广州海珠区东南隅,北面琶洲会展,南望大学城,东临国际生物岛,西跨城市新中轴。其享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便于大众通过多种方式到园参观游赏,但也因其位于交通主干道之侧,相关服务业发展会受到一定制约。

2.景象地域组合条件

海珠湿地由城市内湖湿地、河涌湿地、涌沟-半自然果林镶嵌交错的复合湿地三种湿地组成,总面积1100公顷,景区分为海珠湖、湿地一期、湿地二期三大区域。其中海珠湖独立免费开放,湿地一期、二期联合成一大区域以门票制形式开放。

3.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环境容量即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现有状态或现有条件下,旅游地的开发不会对旅游地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感受质量等方面造成无法恢复的不利影响的最高限度。一般将旅游环境容量作为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

笔者根据卡口法分别对海珠湖及湿地一期二期的日旅游环境容量进行计算并合并为海珠湿地日旅游环境总容量。

设每天游览时间为t1(mins);游完全程所需时间为t2(mins);两批游客相距时间为t3(mins);每天开放时间为H(mins);每批游客人数为Q(mins);日游客批数为B,则日旅游环境容量为:

C=B×Q( 其中,B=t1/t3,T1=H-t2)

旅游区日旅游环境总容量等于各分区旅游环境容量之和,即:

C=∑Ci

经综合分析计算,海珠湿地日旅游环境容量为4575人次(如表1所示),海珠湿地年可游览天数按317天计算,则海珠湿地年旅游环境容量为1450275人次。

根据此计算方法可知海珠湿地对游客控制管理方面存在缺失。以海珠湿地一期、二期所在区域为例,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其每日规定入园人次3000远大于其日旅游环境容量825人次,可见,湿地开放程度仍对湿地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

4.旅游客源市场

海珠湿地涉及3个行政街道8个经济联社,为广州城央型湿地,其主要的客源市场为广州市所有住民。由海珠湿地开发至今趋势得知,海珠湿地客源市场逐渐扩大,具有一定潜力,但其游客来源在国内湿地游客来源中所占比重小,其影响力有待提升。

5.投资能力和施工能力难易程度

海珠湿地由广州市海珠区林业局、广州市绿化公司等机关单位对其管制并投入资金帮助,投资能力充足。由于广州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易遭遇雷暴,其园区建设与维修存在一定难度。

三、海珠湿地旅游资源分类

笔者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1-2003)旅游资源分类方法对海珠湿地旅游资源作具有偏向性分类,如下表2所示。

根据对海珠湿地旅游资源评价分类可得知,海珠湿地自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匮乏。人文资源的缺乏将降低海珠湿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其市场定位也因此无法得到更好的转型,吸引的群众始终仅为喜爱生态旅游的群众,也因此无法促进湿地生态旅游良好发展。

四、海珠湿地资源开发优势

(一)海珠湿地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稀有性

海珠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其水文体系复杂,为动植物生存提供各种可能和基本条件,因此其动植物种类繁多且部分具有稀缺性。除已记录的动植物外,至今仍有许多潜在物种未被研究者发现。

据笔者调查,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中皆有物种被纳入省或国家级保护动物名录之中。由此可见,海珠湿地生物物种丰富且稀有性较高,海珠湿地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对保护濒危物种发挥其应有的责任。

(二)海珠湿地生态旅游活动具有多样性

海珠湿地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开展不同科普教育活动。其开展的主题活动如有:观鸟活动、科普一日游、湿地万里行等。积极开展科研教育活动,有利于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大众发掘湿地的潜在物种,共同保护和监督湿地的开发。

五、海珠湿地资源开发劣势

(一)湿地环境保护水平有待提高

海珠湿地规划与建设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如海珠湿地的游客控制量未能保证在海珠湿地旅游环境容量范围内,海珠湿地的开发对海珠湿地自然环境存在一定威胁。

(二)湿地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1.交通及选址制约相关产业发展。根据笔者实地调查情况可知,湿地内餐厅及便利店数量较少,主要集中于海珠湖,而湿地一期、二期只有便利店无餐厅。同时,在湿地公园外部配套餐饮服务业极少,较不方便。

2.公共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如:海珠湿地二期,由于开况还较为滞后,其相配套设施(如:洗手间、便利商店)非常缺乏。

3.人文资源基础设施缺乏。根据上文中对海珠湿地内生物资源分类可知,虽海珠湿地自然资源较为充足,但人文资源缺乏,其主要原因在于,人文资源配套设施缺乏。

(三)景区管理不够完善

1.人性化服务设施较为缺失。以湿地一期、二期为例,湿地指示标记不明显,游客难以通过景象辨认自己所处区域,不利于游客辨别分区与方向。

2.整治环卫工作不到位。以湿地二期为例,湿地二期接近园区边缘的杂草树木明显长期未受到修整和清理,使大片湿地资源用地荒废。

综合海珠湿地资源开发优势与劣势分析可知,海珠湿地物种丰富,具有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价值,但因海珠湿地的开发欠缺科学的管理与人文资源的建设,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将受到一定制约,而缺乏良好的生态旅游发展水平的湿地将无法得到更好的保护。

六、海珠湿地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海珠湿地是广州城际旅游中重要的一环,亦是最易受到伤害的一环。在海珠湿地开展生态旅游,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对海珠湿地生态环境的积极保护;还可对旅游者进行生动的环境教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海珠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实现湿地所在区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七、结论

篇8

旅游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目的,也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通过充分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使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才能招徕众多的游客,促使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并非凭空臆想而为,需要通过搜集相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开发出具有高档次、高品味的旅游产品。承担着"保存文化遗产,传递科学知识"职能的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支持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 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可分为3类:一是以山水风貌为主体的自然资源,二是以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人文资源,三是包含民俗风情、民间曲艺在内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针对这 3 类资源的开发。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文化资源,都需要充分的考证、挖掘,才能得到开发利用。即使是怡情怡性的以名山大川为主的自然风貌,也只有注入文化内涵后,才能显示其魅力。图书馆长期收藏积累的文献信息资源中蕴含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信息,能很好地支援旅游资源的开发。

1.1 图书馆支持旅游景点的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旅游景点的建设,只有建好旅游景点,才能凝聚人气,开拓市场,获得经济效益。旅游景点的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对古寺名刹、文物遗址的重建和修复,如杭州西湖景区重建雷峰塔、修复净兹寺。二是依照景区的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说增建相关景点,如金华双龙洞景区黄大仙故宫的建设。三是主题公园的开发,如绍兴柯岩风景区"鲁镇"的建设。旅游景点的建设都必须通过规划、设计和实施三步实行。在进行旅游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利用相关的信息进行查全、考证,才能建设成蕴含文化内涵的景点,重现景点的历史和文化风貌,才能构成人无我有的吸引力。图书馆应运用信息资源和人才的优势,积极参与旅游景点的建设,为景点的规划、设计提供相关的图片、资料等有关信息,帮助相关部门快、好、省地建设旅游景点。金华市鉴于黄大仙(原名黄初平,东晋时浙江金华人,传说于金华赤松山修炼成仙)在港澳及东南亚一带的影响力,决定在黄大仙修炼得道之所--赤松山修建黄大仙故宫,以吸引港澳及外资的投入。金华市图书馆闻讯而动,搜集、整理有关黄大仙的资料以及浙中一带道观建筑风格的图片,提供给相关部门,使黄大仙故宫在短时间内就建成,并对外开放。并通过今年的黄大仙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取得了旅游事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双重丰收的效果。

1.2 注入文化内涵,深化文化旅游。 旅游者是因为了解异质文化的需要才产生旅游动机,实施旅游活动的。现时,城市人喜欢到农村旅游,农民以到过大城市为荣,吸引双方互动的原因就是农村简朴的生活、淳厚的民风和城市的繁华所体现的文化本质。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景区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 古寺名刹记录着各自不同的宗教文化;文物遗迹跳动着历史的脉搏;名山大川则诉说着各种传说、朗诵着古诗名赋。缺少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只能短暂地吸引游客的目光,无法震撼游客的心灵,缺少生命力和竞争力,最终会在旅游市场的竞争中被淘汰。发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记录着历史长河中点滴事迹,积淀着各种文化。图书馆应结合各地的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信息,为旅游景区注入文化内涵,增添景区的文化魅力。东阳横店影视城里建有各种古致而宏伟的建筑,如秦王宫(仿秦阿房宫而建)、清明上河图,初听其名,令人神往。可走进秦王宫一览,里面只见亭台楼阁,水池和回廊环绕其中,而楼阁廊柱间却是空白一片。如果在建设秦王宫时,有图书馆的参与,通过查找相关历史图谱及相关资料,各幢建筑分别给予宫名,在各处门口或廊柱间配上对联,使游客置身其中,或赏联玩味,或触景联想,在游玩的过程中定能增添许多乐趣,也将吸引更多的客源。

1.3 挖掘民间曲艺,充实旅游内容。 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景区的景色和相关的文化内涵,各地的民俗风情、民间曲艺更具吸引力。笔者在北京游览民族公园时,就被其中的民族节庆活动和歌舞的表演所吸引而流连忘返。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中,详细地记载着各地民俗风情和民间曲艺。图书馆应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充分挖掘这份财富,通过编排,在旅游景区内进行表演,定能增强景区的竞争力。浙江永康的"十八蝴蝶"和"九狮图"就是挖掘出来的民间曲艺节目,它们相继在法国桑特民间艺术节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走红。如能通过缩编,在永康方岩刚开发出来的南岩广场上进行表演,不但充实了方岩景区的旅游内容,而且能提高景区的影响力,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2 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篇9

关键词:平山县;旅游扶贫;互联网;二维码:校企合作

平山县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把旅游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是当地发展的重点,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县,绿色崛起”的支柱产业,走出一条旅游扶贫、旅游脱贫、旅游富民的路子来。平山县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其自然风光游、生态休闲游、休闲度假游以及红色旅游都是旅游扶贫的重要项目。可以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经济效益的提升,逐步加强平山县旅游扶贫的脚步,从而使其脱贫致富。

一、旅游扶贫中互联网的必要性

互联网是现在生活的一种趋势,现代生活大家都离不开网络,而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来让平山县旅游资源能够被更多的人了解抑或说是去通过互联网去平山县旅游观光,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相关平台,如百度、美团、携程等等,来购买景点的相关的票等等,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也加快了平山县旅游扶贫的脚步。

在平山县发展旅游项目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与互联网的联系,可以让旅游资源更好的被开发,促进平山县旅游扶贫项目和互联网相互的共同发展,也展现出互联网在平山县旅游扶贫项目中的必要性。

二、平山县发展旅游扶贫的优势

(一)平山县具有天然的旅游资源

平山县周边的许多乡村地区,如黑山关、北沟村、北冶乡等地,还保持着乡村古朴的原貌,充满乡村气息的农耕经济形态,使乡村旅游独具特色。而平山县同时也保留了许多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出自乡村,保存在乡村,为当下的平山县周边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条件,如天桂山、紫云山、黑山大峡谷、驼梁等等,而政府也大力支持精准扶贫中的旅游扶贫,各村镇积极配合,那么通过旅游带动平山县经济就变成了平山县的支柱产业,使平山县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平山县便利的交通

平山县是旅游大县,那么也需要便利的交通,便捷的交通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交通是现代旅游事业的动脉,贫困地区要发展旅游业,必须保证交通畅通无阻,而平山县临近山西等地,其便利的交通也是旅游的前提。并且当地政府、旅游局、扶贫办等的大力支持旅游扶贫项目,而且当地也在加快修筑公路,方便游客的出行等等。

三、平山县发展旅游扶贫存在的不足

1.通过对平山县村镇的大量调查问卷以及走访的形式,了解了平山县整体发展趋势及旅游发展情况,数据表明,有29.3%的人是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景区及旅游信息的,而79.1%的人认为网络运用在旅游之中是必要甚至十分必要的,网络的运用也涉及到网络运用程度、网络创新意识与旅游结合等等方面,也从另一方面更加精准的显示互联网应该在旅游中更广泛应用,旅游扶贫也需要与互联网相结合。

2.丰富的旅游资源,却因开发程度的层次不齐,导致旅游脚步跟不上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而且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同时,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的项目认知度普遍较低,认知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居民的旅游扶贫意识较低,没有主人翁意识,也是导致平山县旅游扶贫脚步较为缓慢的劣势之一。

四、平山县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

(一)对旅游扶贫认识不足

平山县是旅游资源丰富的一个县城,但平山县的周边贫困地区的人们思想较为保守,对国家出台的精准扶贫中旅游扶贫项目不了解,大多数人仍依赖于财政扶贫、民政救济扶贫和物资捐助扶贫等传统式扶贫,对旅游扶贫这种新形势式的扶贫认识不足,以至于出现“本身有金山,空等钱财来”的局面。渐渐就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面,可是旅游扶贫又是针对贫困县贫困人民的一种新型帮扶形式,而贫困县正是旅游扶贫的主体,所以造成了现在人们对于旅游扶贫只是一种空谈的形式。

(二)相关性人才缺失

旅游扶贫不只是一个政策,更需要相关性更强,更应该有旅游相关知识的专业性人才的加入,才可以带动平山县的整体旅游事业的提升,让旅游扶贫不再只是停留在一种纸上谈兵的状态,让专业知识的八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提高平山县的旅游水平,加快平山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快旅游扶贫的脚步等等。

(三)旅游资源开发不够明显

旅游资源是平山县的最大的资源,而平山县针对旅游也加大了开发力度,但是却只是注重在外表的开发,忽略了对平山县特色旅游产业的开发力度,导致平山县的特色旅游发展项目较为缓慢抑或是呈负相关,那么就需要政府在其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更要加强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等等。

(四)互联网与旅游扶贫结合度较低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任何事情都需要与互联网相结合,不能只单单停留在一种方式上,而旅游扶贫也需要与互联网相结合,平山县的旅游扶贫项目同样也需要结合互联网,而平山县旅游扶贫项目中现在缺少的就是互联网在旅游扶贫中的广泛运用,也可能导致旅游发展停滞不前等等。

五、针对平山县旅游扶贫的对策

(一)积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许多贫困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规划、旅游管理方面的各类人才却很缺乏,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旅游扶贫的关键之一是应立即着手培养自己的旅游人才,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应把提高贫困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工作摆在首位,以地方教育为根本,以“任人唯贤和量才适用”为原则。同时,要积极开展广泛多样教育,实施旅游扶贫战略的关键是要贫困人口参与,并从中获得经济效益,造就当地旅游管理的专业人才,促进平山县旅游扶贫的发展进程。

(二)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创立平山旅游品牌

旅游是现在所有人的一种趋势,而且生态旅游也会让人的心情愉悦,情操陶冶,平山县地区要走旅游扶贫的道路,必须发展特色旅游,发展生态旅游,树立起自己的旅游品牌。(生态旅游,是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它的要点为: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事业)与此同时,如黑山大峡谷、天桂山、紫云山、^^水、驼粱等地,有着十分丰富的树木资源,仿佛活的氧吧,可以让更多的游客呼吸更加清新的空气等,最后也要注意生态环境是旅游开发的宝贵财富,要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能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要坚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旅游扶贫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互联网在旅游扶贫中的应用

21世纪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而发展旅游业也必须注重互联网的应用,提高当地居民对互联网的认识,让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更深刻了解,使旅游扶贫的意识深入人心。如果能够经常性的、针对性为景区提供专业培训,在帮助景区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提升竞争力、转变经营观念等方面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抓好教育质量,而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等等,而这次我们学校通过与百度百科进行的校企合作,来为平山县建设景区特色文化,完善景区和植物信息,为景区和植物设置二维码“身份证”,使得前来参观的游客达到“指间扫一扫,信息全知道”的效果,不仅可以丰富游客的知识,全面了解景区与植物,还可以达到保护植物的作用:其次还可以与通过百度百科平善景区词条的编写,使得从网上全面了解景区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等等。

篇10

[关键词]文物;旅游资源;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57-03

文物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我国各历史各阶段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社会生活的历史见证,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它的价值和特色决定了对其可持续开发和保护进行研究的必要性。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加强。与此同时,文物旅游资源的破坏问题也日益突出,急需加强保护。

一、文物旅游资源的概念

文物旅游资源是指以文物为依托,具有旅游价值的文物资源,其在人文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物旅游资源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貌和特色的反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物以其直观形象性、历史真实性、社会典型性和不可再生性的基本特征及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强烈地吸引着旅游者。许许多多的旅游者无不为大量的文物精品惊叹陶醉,文物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源条件。

二、文物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一)文物旅游资源保护的社会效益

文物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学价值。合理利用和加强文物旅游资源的法律保护。不仅能够深入探究文物中凝结的科学原理和高超的工艺技术,使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而且能使广大群众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凝聚力;能使人们在陶冶情操、增强艺术鉴赏力的同时,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丰富精神生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质,强化文物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文物旅游资源保护的经济效益

遍布全国各地的历史文物已经成为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宝贵资源。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文物旅游资源可以使我国欠发达的中西部省份,通过利用特殊的自然地貌和历史留下的珍贵文物旅游资源,找到一条非传统的产业发展道路。这样通过旅游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辐射及其较强的产业带动效应,渗透到其他产业和部门,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的同时,增强人们保护文物旅游资源的动力和能力。

(三)文物旅游资源保护的历史效益

文物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存,是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的实物史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物旅游资源作为实物遗存,对产生它的社会作了真实的“记录”。从总体来说,文物能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再现历史。文物的证史作用、补史作用,使文物作为实物史料,不仅是开展科学研究、撰写和探究古代历史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料,而且对丰富、促进民族文化和历史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在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从文物旅游资源的环境依存性出发,正确认识和面对其现实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积极保有和维护文物旅游资源依存的生态环境,对减少文物旅游资源依存和人们生活生态环境的破坏,避免文物旅游资源的不当消费和毁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文物旅游资源保护的经济学解读

(一)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是指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谐融入的生态化经济模式,是人们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来构建的人类社会经济运行系统。

循环经济的价值目标是指循环经济通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等手段,最终实现物尽其用和人类社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从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看,循环经济是指生产、消费的闭环型经济,替代传统的直线型经济。传统的直线型经济是指资源一产品一污染物的单向式线性经济。其特征是以粗放型、一次性的方式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利用,结果是经济增长的同时把资源变成废物,最终导致资源的枯竭以及环境的严重污染;闭环型经济是指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式闭环经济。其特征是以集约型、多元化的方式对资源进行反复利用,结果是经济增长的同时力求资源的循环利用,最终达到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实现资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循环经济价值目标的实现途径

实现循环经济的价值目标,不仅要在资源利用中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行为原则,即“3R"原则,同时还要构建相应的制度体系。实现循环经济价值目标的基本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Reduce),是指从输入端控制,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领域的资源量,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量化原则要求人们树立预防废弃物产生的观念,改变过去对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的亡羊补牢思想为未雨绸缪的意识;再利用原则(Reuse),是指通过对资源转化过程的全面控制,提高资源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再利用原则要求人们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尽可能实现资源的多次循环使用,防止资源过早成为废弃物。如在文物旅游资源保护中,注重与文物旅游资源相关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持文物旅游资源的重复消费和可持续效益;再循环原则(Recycle),是指从输出端控制由资源演变的相关消费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再循环原则要求人们通过资源的循环使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三)循环经济理论对文物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1 正确认识文物旅游活动与文物旅游资源的关系

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通过的《可持续发展》指出:“旅游是世界现象,也是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最高和最深层的愿望。旅游具有两面性,旅游在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联合国大会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如果一项活动是可持续性的,它才可能永远地延续下去。人们应该在维持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范围内,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2 实现文物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循环经济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从而提出应该保护日益稀缺的资源、提高资源配置率,融环境保护理念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循环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为前提的。文物旅游资源的稀缺、有限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文物旅游资源法律保护制度应以循环经济作为理论基础,目的是通过未雨绸缪代替亡羊补牢的制度设计,全方位地实现文物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循环利用。减轻文物旅游资源及其 生态环境的损害,实现文物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四)循环经济理论在文物旅游资源保护制度中的体现

1 建立预防为主、全程控制的制度体系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要求加强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社会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面对国际上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趋势,我们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在文物旅游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立法上,改变过去单纯的事后救济制度设计。注重以预防为主和全程控制的规划制度体系构建,消减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与资源危机。

2 实施文物旅游资源清洁生产的制度体系

文物旅游资源的清洁生产是指通过对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实行全程的环境质量监控。将开发者和旅游者对文物旅游资源依存环境的直接、间接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实现文物旅游资源及其依存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保护,不仅涉及对文物旅游资源开发、管理和旅游者对景观的游览、观赏,而且包括景区所有相关人员的衣、食、住、行和娱乐以及购物的所有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的界定。因此要求在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工程建筑材料利用可再生原料,旅馆产生的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可灌溉田园,景观及其附近禁止使用排放尾气和噪声大的交通工具,旅游饭店、宾馆的经营,旅游地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等都要遵循生态规律,贯彻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将旅游开发、管理、旅游者等对文物旅游资源及其依存环境的直接和间接负面影响尽可能地减少。

篇11

[关键词]河西走廊;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50-02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业中的运用

可持续发展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基本原则,其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从两个维度界定:其一是纵向时间维度,它要求代际间的公平与传承;其二是横向要素维度,对旅游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如在旅游过程中要求旅游者“除了足迹什么也不留下”,在旅游开发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等。可持续性是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其核心就是强调旅游发展不应该以牺牲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要通过旅游的开展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从而达到人、环境、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关注自然与人文生态,重视传承,这样的发展观适合生态脆弱的河西走廊地区。荒漠问题一直是我国西北地区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是长期制约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已给西部的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荒漠生态的警示使人类开始重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性、持续性等基础理念贯穿于旅游发展中已得到人们的广泛支持。西部旅游业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这将有助于改善西部生态环境,促进生态脆弱区旅游业整体层次的提升。

二、河西走廊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实现河西走廊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从一般规律来看,对实体资源开发利用越深入或者资源承载的经济效益越重,资源受到破坏的机率就越高、程度也越重,资源原始状态以及资源所兼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也越轻,但是,一些级别比较低或者边缘化的旅游资源则需要以开发利用来促进其保护,经济效益的实现能够逐步促进此类资源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其原因在于这些旅游资源的现状差、价值低、保护必要性弱,通过旅游开发反而能重新激活这类旅游资源,展现其价值。所以,可以根据资源级别与保护要求确定两种持续利用的思路:对于国家级重点保护类旅游资源,效益诉求体现在社会效益(人文类)和生态效益(自然类),资源保护重于直接性的经济效益产出,利用价值指向于宣传依托、区域形象塑造、历史文化延续、科学研究、民族自豪感提升、群众教化等,是旅游发展之“源”;对保护级别较低、现状较差的旅游资源,要通过开发利用促进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实现。此类旅游资源是旅游经济生产的直接贡献者,是“蓝领”级旅游资源。政府应该出让相关权属,加快推进资源的市场化经营,随着非重点、经营性旅游资源经济效益的实现,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也会逐渐得到体现。

三、河西走廊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宏观思路

根据资源的重要性、现状、承载力现状,对河西走廊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可粗略地归为三类:国家级、重点保护类,省、市、县级常规保护类,非重点经营类旅游资源。由于各类资源的数量、效益倾向、保护权限、资源权属、利用指向与措施、价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又兼顾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可以分别确定不同的开发利用宏观思路。

(一)国家级、重点保护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

对国家级、重点保护类旅游资源,实行“保护第一,政府主导,重社会、生态效益,代际传承”的总体原则。国家级、重点保护类旅游资源包括重要石窟、壁画墓群、重要城堡遗址、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水源流地等,具体如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嘉峪关关城、悬泉置遗址、张掖大佛寺、雷台汉墓、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等。此类旅游资源数量少、保护要求最高,以实现社会与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此类资源不直接承担河西走廊旅游业经济生产性质,使用体现在宣传载体、区域形象塑造、历史文化、科学研究、自豪感、群众教化等方向上,就如同中医所讲的“药引子”,突出此类旅游资源“源”的作用。利用权限低于保护权限,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要将整体资源列为“国家重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高限利用,慎重经营。

保护措施方面,首先,要大量减少游客,降低旅游行为对资源的消耗与破坏,迁移安置景区内的居民,拆除不协调的建筑,保持资源的原始风貌;其次,通过新的科学技术创新开发利用手段,如敦煌莫高窟三维数字陈展厅建成后,游客将能跟随高清数字图像进行洞窟的实景漫游,有望将“文物遗存”移出洞窟外,解决敦煌莫高窟保护与利用间的矛盾;再次,政府制定政策确立重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地位,加大保护拨款,积极申请国际相关组织的认证与保护经费;再其次,在开发利用上可将接待服务区的经营权租赁给旅游企业,严格限制隔离区、核心区的开发。

(二)省、市、县级常规保护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

河西走廊省、市、县级常规保护类旅游资源数量多、保护要求高,如阳关、玉门关、鸣沙山、月牙泉、锁阳城、酒泉公园、黑山岩画、长城第一墩、张掖钟鼓楼、黑水国遗址、山丹军马场、武威海藏寺、天祝小三峡等,此类资源可以承担一定的经济生产性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以平衡,是“资”也是“源”,两者可兼顾,利用上应坚持“分区经营、核心区外开发利用”的原则。核心区严格保护,限制开发进入,而核心区外的缓冲区或经营区则可以开展旅游活动,使得保护与利用平衡,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但是使用权、经营权可下放到地方甚至旅游企业,利用指向于宣传信息源、文脉、科研、教化、旅游接待、游览休闲、多种经营开展等,利用措施上可以走“国有民营”的道路,进行市场化运作,在利用中逐渐向生态性、可持续性旅游发展。具体做法如政府拥有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承担核心区的保护职责,聘请资源规划单位做出科学的资源规划设计,明确保护与经营的地理界限,旅游企业与政府共同出资建设景区,企业取得经营权,进行市场化运作获取收益,而政府可以分得一定利润作为保护基金。旅游企业亦应承担保护资源的义务,可通过建立激励责任制和税收返还政策,刺激企业在利用资源受益时也能够承担资源保护的义务。评估方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对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评估,要检测旅游经营区接待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否有损于核心区的保护,要为核心区的保护筑起一道防护墙。

(三)非重点、经营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

河西走廊非重点、经营类旅游资源数量丰富,包括沙漠探险旅游区、部分湖区、森林公园、草原、古城遗址遗迹、园林广场等,具体如山丹草原、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探险旅游区、明海大漠凤光旅游区、嘉峪关黑山湖、焉支山森林公园、桥湾古城等。此类资源大部分属于级别较低的经营性旅游资源,面临的局面十分尴尬。一方面,它们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或生态价值,能够为走廊的旅游业所利用,但在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政府、企业、社会力量都没有参与其中,此类资源被无限期地荒废搁置,资源价值最终没有实现;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大多数非重点旅游资源已经处在一个极端的环境里,它们的自生自灭很难引起人们太大的关注,保护对这些资源来说遥不可及,处境尴尬。通过合理的开发能够使非重点旅游资源获得新的生命力,当此类旅游资源成为旅游景区景点,也会连带着改善小区域的基础设施与周边环境,促使资源历史文化价值得以挖掘,因此,应该确立走廊非重点旅游资源经济效益第一的地位。政府要以政策、税收优惠措施加以鼓励扶持。利用权限方面可以确定为“完全利用”,可以大规模开展旅游经营活动,保护方面只要达到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即可。非重点、经营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积极试点“国有民营”、“民有民营”的开发模式。通过民间资本的注入能够实现走廊非重点旅游资源的新生,也为进一步探索走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开了新途。

[参考文献]

[1]邹品佳,王生鹏.甘肃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策略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7~70.

[2]鲍洪杰,王生鹏.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6~69.

[3]何爱红,庞振刚.甘肃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选择[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3):194~200.

[4]董锁成.甘肃省旅游业发展定位与战略模式研究[J].开发研究.2007,(2):91~96 .

[5]程胜龙等.甘肃旅游资源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2008,(4):105~111.

[6]王生鹏,孙永龙.甘肃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整合战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2,(3):95~100.

[7]朱国锋,石培基.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3):188~193.

[8]刘丽娟.河西走廊旅游资源及其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8,(6):56~59.

篇12

[关键词]旅游资源会计;青藏铁路沿线;会计核算

一、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会计建立的必要性

(一)促进青藏铁路沿线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已于2006年7月正式运营,这条铁路恰好是青藏两地旅游资源最为聚集之地,沿线有可可西里、三江源和羌塘三个国家自然保护区。还有广袤的藏北平原、众多的温泉湖泊,著名的万丈盐桥以及历史悠久的塔尔寺、瞿昙寺、布达拉宫等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些充满神奇魅力的举世无双的旅游资源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到雪域高原去观光、朝觐、登山、探险和从事科学考察活动。青藏铁路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青藏地区特别是铁路沿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但是青藏铁路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受高海拔影响,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含氧量少,早晚温差大,多数地区属寒冷半干旱气候类型,降水量少,泥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导致严重的生态恶化。因此,发展旅游企业必须保护好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为了有效遏制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部分旅游企业可能出现的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资源的问题,让一些较大的旅游企业运用会计手段来加强对旅游资源开发与运用成本及效益的核算,对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提供更可靠的会计信息,解决传统会计只能核算经济资源,而未能将旅游资源作为资产进行核算的弊病

旅游资源按其客体属性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青藏铁路沿线有各种类型的景区景点495个。其中世界级旅游资源11处,国家级旅游资源69处,良级旅游资源163处和普通级旅游资源242处。沿线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6处。世界遗产和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7处。在旅游资源单体中,以建筑与设施类基本类型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地貌景观、人文活动。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中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数量146处,占29.43%,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349处,占70.56%。而传统会计只能按权责发生制对已发生的人造成本进行计量、分析和评价,而对“自然成本”忽略不计,造成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虚增利润。

二、建立旅游企业会计需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性资产的产权

旅游资源产权是旅游资源会计核算体系建立的基础,是指在有限条件下。人们使用或配置旅游资源的权利。产权具有普遍性、排他性、可分解性、可交易性等性质,其中排他性是产权的本质特征。现代产权理论认为,强有力的产权约束能防止资源的滥用,合理的产权安排可以促使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沿线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与管理权、使用权三权混淆,行政权、经营权管理代替了所有权管理,国家所有权受到了条块的多元分割,各自为政。如风景名胜区属建设部门管理,地质公园属国土部门管理,森林公园属林业部门管理,自然保护区属环保部门管理,江河湖泊属水利和交通部门管理,文物属文化部门管理,寺庙属宗教部门管理等等。国家作为国有资源所有者代表的产权被虚置或弱化,各种产权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缺乏协调,造成权益纠纷迭起。地方、部门本位主义严重,使得旅游资源会计缺乏明确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费用与收益的归属主体,也造成不同旅游景点分别执行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工业部门创办的执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行政部门创办的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各旅游企业在会计制度上各取所需,会计处理随意性大,严重损害了国家和投资者的利益。

(二)旅游资源会计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旅游资源的自然特征体现为其所具有的稀缺性、不可移动性、多样性和观赏性等,不同于一般的经济资源。所以,旅游资源会计作为会计学在旅游资源核算领域的新兴分支,除了一般会计学的理论基础指导作用外,还必须与其他学科交叉联系作为其理论基础。如旅游资源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它们对旅游资源会计的对象、会计框架的构建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旅游资源会计核算主体和核算对象的确定

旅游资源会计除应具备会计的一般特点外,还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会计核算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所服务的特定单位,解决的是为谁记账、算账、报账的问题,而旅游资源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的排他性特征使得旅游资源会计的核算主体很难仅限于某一微观会计主体。会计对象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旅游资源虽然属于资源性资产,但它所带来的未来利益不光是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很难运用传统的会计方法单独确认和计量。

三、旅游资源会计核算内容初探

(一)旅游资源会计的核算内容应包括旅游资源资产价值、旅游资源成本、旅游资源收益和旅游资源利润等

1 旅游资源的计价核算:旅游资源价值包括自然旅游价值和人文旅游价值

(1)自然旅游资源价值:由于自然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或其生长周期长,作为旅游资源资本化的旅游资产的核算,对其计量可采用收益现值法,列作“旅游资产――自然资产”进行核算。

(2)人文旅游资源价值:可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等方式确定价值,列作“旅游资产――人文资产进行核算。

2 旅游资源成本

(1)经营权取得成本:如企业直接向旅游资源所有者购买经营权时。应将所支付的买价及相关税费全部资本化记入“旅游资产――经营权”核算i如企业以租赁方式取得经营权时,应以未来将要支付的租赁款的现值资本化为旅游资产。

(2)开发成本:旅游资源的开发成本通常包括勘测、规划设计成本、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成本等,对开发成本应予以资本化,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记入“旅游资产――开发成本”。开发完毕,再将经营权一并转入相应具体的单项旅游资产中。

(3)运营成本:一般来说,运营成本可分为旅游成本和期间费用两部分。旅游成本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折旧费、人员工资费用、旅游资产探销费用等;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等当期发生的可直接记入损益的费用。

(4)保护成本:核算旅游资源的保护、治理费用和旅游资源发展费用等。

(5)旅游资源破坏成本:指由于不可抗力等因素造成旅游资源的非常损失。

3 旅游资源收入

指旅游资源经营企业在销售其旅游产品和提供各种旅游服务及旅游资产使用权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包括门票收入、劳务收入、租金收入等。

4 旅游资源利润

指旅游资源经营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等于旅游资源营运收入减去营运成本和破坏成本后的余额。

5 旅游资源会计报表的设置

篇13

一、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的背景

(一)必要性:森林公园作为森林生态旅游的主要载体,其发展直接影响着生态旅游给社会带来的效益的高低,从生态旅游的未来发展角度来说,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是及其必要的,是带动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盈利性:随着森林公园游的发展,森林公园旅游给旅游业带来的收益也日益增加。各林业部门不断统一思想认识,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加速发展全国森林旅游,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稳步增长。

二、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工作取得骄人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影响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工作顺利进行的突出问题需要解决。通过对森林公园的了解及其总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充分挖掘并发挥森林公园资源的价值

长期以来,旅游资源开发者及旅游经营者起先仅重视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后来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又开始注重森林公园的生态效益,却忽视了森林公园自身具备的可供人们游览、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研究等活动的价值。这样浪费了森林公园资源的同时也降低了森林公园给旅游业带来更大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可能性。

(二)保护与开发难以兼顾

开发的同时必然会给一些地方的旅游资源带来破坏。森林旅游是我国一种新兴的旅游消遣方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的增加,人们接触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对森林公园的旅游需求更加迫切。许多投资商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忽视了旅游法律法规,没有按规划布局,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只热衷于一些回报率高的项目。对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不加节制的开发给这些资源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三)建设与管理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直以来,在森林公园的开发与建设方面都存在投入不足、资金短缺的问题。我国森林公园的建设未能纳入中央和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森林公园的开发与建设不能得到国家和地方的专项投入,缺乏国家宏观投资政策的有力扶植和引导。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是森林公园发展的重要阻力之一,全国范围内的森林公园中,至今仍有许多因缺少建设资金而未能启动。在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与建设中,资金投入不足会导致其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或便而不畅等问题,资金的短缺还影响着宣传促销和招商引资等工作的开展,进而影响森林公园的进一步发展。

(四)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匮乏。

近些年来,森林公园在经营管理上缺乏管理型及对相关旅游知识有相当程度了解的专业人才一直是其致命的软肋。由于旅游业相关的工作都具有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等特点,工作起来十分辛苦,许多旅游相关专业的人都不愿从事这些让人又累有苦的工作,或者在工作了很短的时间之后又去选择其他相对来说较为舒适的工作。这样就造成了专业人才的流失。没有一个专业的领导队伍,很难促进森林公园的整体发展,更不能曾强其综合竞争力。

(五)法制建设滞后

我国林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其自然景观是国家珍贵的自然保护遗产,应加强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力度,应该用法律的手段限制对这些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及破坏。严厉打击破坏资源的行为,高举保护森林公园的法律武器。

(六)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

一些森林公园只注重靠森林景观来招徕游客,旅游产品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缺乏品牌意识,对森林公园建设的重要性和森林旅游的内涵特点认识不到位,在规划和发展中标准不高,技术水平较差,不注重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参与性,缺少游客参与性设施,缺乏主题精品。

三、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的对策

鉴于森林公园在旅游开发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应该用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难题。具体的问题对策如下:

(一)应对没有充分挖掘并发挥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价值的问题

首先应该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资源开发,还要遵循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包括重点原则、可行原则、生态原则、市场原则、开发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和增殖性原则等。尽量使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价值得到全面的发挥。

(二)解决保护与开发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

1.做好旅游资源的规划管理

在对旅游景区及资源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要做到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中不断完善对景区的规划,在开发的同时注重资源的保护。

2.加强立法

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权加强限制和监督,同时对景区资源的开发需要立法的进一步完善。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以保护资源少收破坏。

3.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上

首先应加强融资方式多元化,“广辟筹资渠道,提供资金保障”。通过国家投资、社会融资、招商引资等多种筹集办法,解决森林公园旅游开发中资金不足这一“瓶颈”问题。其次加强投资的多元化,政府应该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将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对于森林公园开发不能单靠政府投资,应由政府一元化投入转变为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多元化的投入。广集资金,加强森林公园建设的社会化进程。

4.在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上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入手解决。从政府方面来说,加强人才规划和信息引导,根据未来五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建立规范化、经常化的旅游人才信息预测和机制,使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实现更好的对接。从企业方面来说,要改变森林公园人才缺乏的现状,实现规范管理、优质服务,不断提高综合效益,必须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对在职工作人员的相关业务技术的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出台相关奖励政策吸引旅游人才,促进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5.在法制建设滞后这一问题上

应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机制,国家需出台相应的保护条例及其配套的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制体系,以此来保护林区的自然资源及自然景观。在森林公园的规划管理中,必须参照《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破产资源法》、《水土保持条例》、《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相关条例,做到有法必依。

6.解决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的问题

篇14

生态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运用科学定量的评价分析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对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充分体现湿地资源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应充分考虑艾比湖湿地特点及各个指标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较为完善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一)建立目标层次结构A层为总目标层,B层为综合评价层,C层为项目评价层,D层为因子评价层。(二)建立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确定权重系数与结果分析表-1中筛选的每个评价因子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具有不同的重要程度,需要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以已建立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两两相比较的矩阵,然后将其设计成问卷,邀请有关政治部门、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旅游者根据各自的认识对各因子之间的重要程度(即权重系数)做出回答(发放30份,收回25份)。根据层次分析法的计算原理,将计算过程在EXCEL中编写成计算程序,再运用计算机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计算出各因子的权重系数。从旅游资源评价系统B层排序结果来看,对于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研究区域而言,在生态旅游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和保护条件、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条件三个影响因素之中,生态环境和保护条件的权重值远远大于其余两项的权重值。

这表明生态环境与保护条件在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中具有决定作用,环境保护观念的统一为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性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有利于生态性开发原则的贯彻。在旅游资源条件、开发建设条件二者在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比较中,可以看出生态旅游资源自身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比重也不是很高。这说明对于本研究区域的旅游开发,开发建设条件将起到较大的限制作用,在开发过程中需充分有效地利用当地已有的基础设施,扩大开发建设资金来源,以克服博州经济整体较为落后的现状。根据表-1的权重排序,采用专家打分法对每个因子进行赋值,赋值标准采用5级模糊标准,满分10分,从而得各景点的具体分值。

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处于资源可持续发展准备阶段(综合值为2.66分),距旅游可持续发展利用目标相差很远。制约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1)资源的生态环境脆弱,抗干扰能力较差,环境对人为活动较敏感,制约旅游开发的力度和规模。(2)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品种丰富度一般,内部自然环境舒适度较差,但原始性、稀有性程度较高,具有生态旅游开发的潜力。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尚没有设计和整合出丰富的旅游产品线路。(3)旅游软、硬件建设缺乏力度。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服务、娱乐设施几乎为空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4)该区域知名度较高,但主要是因其脆弱的生态环境而出名,其旅游价值尚没有被多数人认识到。同时,该地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较差,所在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制约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开发与发展。可见,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价值还未真正显现出来,应针对以上旅游业发展阻碍因素,使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利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