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艺术的概念范文

建筑艺术的概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9: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建筑艺术的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建筑艺术的概念

篇1

关键词:哈尔滨建筑艺术馆;改建工程;建筑装修理念;土建施工;工程管理

Abstract: in the city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art of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exhibition hall of Harbin art museum, Sophia church by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and municipal protection building new jewish synagogue in two par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people's lif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he renovation project of Harbin architecture museum of art will be on the agenda at a later dat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the decoration natural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the museum's reconstruction process,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roblem is to project quality control as the core, to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gineering quality common faul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ecor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is will attract many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civil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hope to help in rebuilding engineering of Harbin architecture museum of art, the major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Key words: Harbin architecture museum of art; The re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concept;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正文:

索菲亚教堂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美的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同时它也是景区内的标志性建筑,已有近百年历史的索菲亚教堂充满着迷人的色彩,对于它的改建工程,必须严格保存它已有的风格,这在工艺水平上要有很高的要求,对建筑室内装修工程施工的质量标准也有新的要求。同时对于土建施工和工程管理的要求也不容忽视。在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的好坏主要受装修施工质量好坏的影响,对于艺术馆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影响。至于装修工程的整改和修复,会对使用单位带来很大的麻烦,这就要求在装修施工中所有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规范。建筑装修工程的施工必须以结构主体为载体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施工,因为建筑装修只是敷设于建筑表面的装修层。它的施工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受建筑空间的限制,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工序的平行、交叉、搭接也比较频繁,这样的交叉施工会造成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同时由于各类建筑装修风格的各不相同,加上繁多的装修材料品种,使得建筑装修施工工艺呈现多样性,换句话说,就是在同一空间的施工中,需要通过多道工序、多种工艺来完成,而同一道工序也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施工工艺来实现,同样会达到相同的效果。只是这样的建筑装修改建工作的施工工期短,可是对质量的要求标准又比较高,加上当前的装修工程主要是手工操作,现行的机械化程度还比较偏低,所以在整个建筑装修改建过程中对各方面的要求自然也就更加严格。

为了加强建筑装修质量的各方面措施,就必须制定质量控制方案。对于这样的要求,在装修工程开工之前必须实行图纸会审制度,这是对建筑的负责,也是对人民生命财产的负责,如图纸未经会审,就坚决不允许施工,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的减少图纸上存在的错误、纰漏等,以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有序进行。在实行图纸会审制度的同时必须还要实行图纸质量连带责任制,以增加会审各方的责任心,防止图纸会审制度变成流于形式,从而造成日后施工过程中的变更、反工等,影响了工程的进展和质量。除了在工程施工前进行图纸会审制度外,还必须严格控制与施工中有关材料的质量,最关键的就是对装修材料的控制。装修工程中重要的物质基础就是装修材料,所以保证装修工程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正确的选择和使用装修材料。只是现在在我国,对于建材市场的管理并不是很严格,这就导致了很多装修材料不能够符合国家及行业的标准。对于哈尔滨建筑艺术馆这样国家级的重点建筑,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必须慎重,在强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要成立专门的监控小组对主要装修材料进行检查验收,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使用质量好、价格低、无污染的装修材料。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的要求来选择装修材料,主要是在材料的规格、品种及环保方面,特别是要满足国际上对绿色环保材料的要求,做到选对材料,以保证建筑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施工工序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因为工序质量是整个建筑施工工程的基础。所以,控制施工工序的质量是控制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工艺规程,人人都必须严格执行,在必要条件下还要能够主动调整工序顺序以掌握和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在工程施工期间,必须严格加强质量检验工作,综合统计分析现有的质量状况,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就要立即进行研究处理,不得有所拖延,确保工序活动的质量,以保证其满足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设置质量控制点是必须要做到的,首先必须对施工的工程对象进行全名分析、比较,以明确并确定质量控制点。对于所设的质量控制点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或可能造成的质量隐患进行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保证工程质量。对于很多特定的工程比如哈尔滨建筑艺术馆,要根据它本身的特点、重要性、精确性以及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要求,设定更为全面、正确的质量控制点。

对于正在施工的部位和工序的质量要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和动态监控,一经发现问题要及时应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实行现场动态监控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目测法、实测法和实验法三种。对于隐蔽工程和工序间交接的项目的质量检测也不要有所忽视,它们的质量好坏同样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好坏。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未经检查验收的工序绝对不要隐蔽,施工单位必须在自检合格后方能申请验收。鉴于我国现在的装修行情,专业施工人员少,专业设计人员的更加匮乏,最重要的是装修行业是新兴行业,所以对设计、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可忽视,提高建筑装修工程质量的基础之一就是加强对设计、施工人员的业务培训。这也要求各高等高校加速对专修人才的培养,同时专修企业也要通过合适的方法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训以提高装修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保证建筑装修的质量。建筑管理人员也要做到尽心尽职,做到一切为施工过程考虑。

参考文献:

1:《工程和设计中的人因学》,Mark S.Sanders Emest J.McCormick,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工业工程与系统仿真》,程光、陈永刚,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3:《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夏云、夏葵、施燕,2011

4:《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托马斯 史密斯(德),[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篇2

北京市西城区广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市西城区 100055

【摘 要】肩周炎现称为“粘连性肩关节囊炎”,中医属“痹证”范畴。目前手法治疗收效满意。目的:通过对近5年文献的总结,探讨手法为主治疗肩周炎的进展。方法:从手法、针灸、康复、中药、穴位注射进行总结。结论:常规手法、运动类手法以及手法结合其他的治疗方法都能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近5 年治疗肩周炎的文献总结如下。

关键词 肩周炎;中医治疗;综述

1 常规手法治疗

段亚芬[1] 手法治疗肩周炎54 例,治愈42 例,总有效率98.15%,针灸对照组总有效率6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尹贵明[2] 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52例,总有效率86.5%,较对照组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总有效率6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李忠龙[3] 采用推拿疗法和电针疗法治疗肩周炎60 例,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推拿疗法的综合疗效、改善肩关节疼痛和功能活动效果、即刻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效果均优于电针疗法。陈昕[4] 对264 例住院患者根据病情,采取不同手法、部位和穴位,对症治疗。治愈189例,无效17 例,但总有效率93.56%。颜学军[5] 采用推拿疗法治疗60 例肩周炎。结果:治疗组治愈32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93.3%; 对照组治愈20 例, 无效10 例。总有效率83.3%,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马强[6] 根据不同的发病时期,对265 例门诊患者给予不同手法调治,治愈224 例,总治愈率达85%,总有效率100%。柳家凯[7] 手法结合足部按摩治疗90 例肩周炎患者, 痊愈60 例,占66.7%;总有效率达95.6%。

2 运动类手法治疗

李杰[8] 采用吴国庆五步法(大鹏展翅、推磨、蝴蝶扇翅、划船、拉直撴展)治疗50 例肩周炎,痊愈40 例,无效4 例,总有效率92%;药物封闭组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张云亮[9] 采用叶希贤活血舒筋9 步法(摇臂;揉臂;捏拿;大旋;运肩;活肘;舒筋;双牵;和络)治疗32 例肩周炎,治愈11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为90.6%。邬学群[10] 采用施氏整肩三步九法(理筋、整骨、通络)治疗73 例肩周炎,总有效率为98.63%,治愈67.12%。刘波[11] 采用双手提拿肩法、抬肩法、摇肩法、旋肩法四步治疗226 例肩周炎,215 例患者痊愈,治愈率为95.1%。王彩云[12] 采用摇肩松解、对抗扳肩松解、对抗拔伸松解、牵抖松解法,治疗肩周炎67 例,痊愈18 例,占27%,总有效率100%。

3 手法与康复结合

卢伟[13] 推拿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粘连性肩周炎80 例, 结果:观察组治愈31 例,占77.5%, 无效1 例, 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治愈22 例,占55%,无效8 例,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王小君[14] 关节松动术及传统中医推拿综合治疗肩周炎79 例,痊愈68 例,治愈率86.1%,总有效率100%。陈华桥[15] 推拿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72 例,41 例痊愈,16 例无效,总有效率达77.8%。王国春[16] 推拿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关节周围炎64 例,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陈建军[17] 推拿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132 例,两组均采用推拿治疗,治疗组增加功能锻炼。结果观察组治愈38 例,未愈3 例,总有效率95.45%;对照组治愈20 例,总有效率92.4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 手法与针灸结合

杨华娟[18] 将196 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成A、B、C 三组各65 例,A 组采用针灸结合推拿,B 组采用单纯推拿,C 组采用单纯针灸。结果:疗程结束后,三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6.9%、78.4% 和80.0%,A 组治愈率显著高于B、C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李剑[19] 针灸结合推拿点穴治疗肩周炎66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A 组,对照B 组,每组22 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愈、显效、有效病例数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凌建伟[20] 推拿手法配合针灸治疗老年肩周炎160 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 例。实验组推拿手法和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针灸治疗。结果:实验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73.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 手法结合其他治疗方法

闫佩峰[21] 将174 例患者随即分为推拿加中药热敷治疗组96 例和单纯推拿对照组78 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92%,对照组总有效率89.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袁经阳[22] 推拿加肩痹汤熏洗治疗48 例肩周炎,痊愈9 例,总有效率91.67%。

6 小结

常规手法已经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各期肩周炎,且收效满意,但对部分病情治疗不佳,现常作为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作为参照;运动类手法能缓解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和改善关节活动度,但操作较为繁琐较难掌握,非麻醉情况下施予手法往往令患者较为痛苦;手法与康复治疗结合能够取长补短,让患者持续性的自我训练,增加患者的依从性;针灸配合手法临床运用最为普及,对大部分肩周炎疗效肯定;手法结合其他方法也是目前临床研究的主流方向,方法多样,疗效明显。总之,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最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段亚芬. 手法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2010(10).

[2] 尹贵明. 推拿治疗肩周炎52 例临床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3(08).

[3] 李忠龙, 梁军. 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

[4] 陈昕. 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264例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

[5] 颜学军. 推拿疗法治疗肩周炎60 例疗效观察[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2.

[6] 马强, 杨东月. 推拿分期治疗肩周炎265 例[J]. 甘肃医药,2014.

[7] 柳家凯. 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90 例临床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0.

[8] 李杰. 五步推拿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0 例[J]. 现代中医药,2014.

[9] 张云亮. 王平叶氏活血舒筋手法治疗冻结肩32 例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

[10] 邬学群, 王世伟, 邢秋娟.“施氏整肩三步九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

[11] 刘波. 中医按摩治疗肩周炎226 例体会[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

[12] 王彩云. 推拿治疗粘连期肩周炎67 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

[13] 卢伟. 推拿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粘连性肩周炎临床体会[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

[14] 王小君. 关节松动术及传统中医推拿综合治疗肩周炎79 例[J]. 内蒙古中医药,2014.

[15] 陈华桥, 陈勉. 推拿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72 例临床疗效观察[J]. 福建医药杂志,2012.

[16] 王国春. 推拿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4 例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

[17] 陈建军. 推拿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4.

[18] 杨华娟, 杨艳芳. 针灸结合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95 例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2.

[19] 李剑. 针灸结合推拿点穴法治疗肩周炎66 例临床观察[J]. 黑龙江中医药,2010.

[20] 凌建伟. 推拿手法配合针灸治疗老年肩周炎80 例临床观察[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

篇3

满洲里市第六中学前身为满洲里铁路中学,自1951年建校至今已经有六十年的风雨历程,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其在教书育人的神坛上培育出无数优秀的人才。2003年底她从铁路企业剥离,2004年九月正式更名挂牌归属满洲里市教育系统后至今已七年多,我们是伴随着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尾声和“十一五”新课程改革一路走来的,可以说我们在课改的队伍里是一个迟到者。

2007年3月至今的四年,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阶段,此阶段剥离归属后的种种矛盾也越发突出和尖锐,其中主要问题是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校舍的陈旧和生源状态,我们的生源由原来铁路职工子女为主变为由百分之75以上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组成,现如今我校生源近百分之九十都是外来务工家庭的子女,同时生源急剧减少,我们的生存发展面临空前的挑战。

立足现实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开展“教材过关”主题教学教研活动,促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面对近百分之90的外来务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极不稳定和家庭教育极度滞后的生源,面对社会各界的怀疑目光,面对艰苦的办学条件,面对部分教师对职业幸福感的质疑和困惑,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做了很多的尝试,但学生的成绩还是无法追赶上兄弟学校,我们与自身比较,发现成绩的提高也不明显,并出现反复,于是我们不能不思考、不改变。改革就会有问题有碰撞,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甚至我们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我们也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在2005年开展的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3月我们展开了所有学科“教材过关”活动,教材过关,教师需先过关,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与了“教材过关”考试,旨在倡导全体教师转变观念,立足生源现实抓住教材,让学生先学会教材、重视教材。对于我们的生源来讲,落实教材的知识点、落实课后习题具有重大意义。在活动中观念的转变是极其艰难的,让老师们摒弃传统的授课方式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于是 2009年10月我们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全员教材过关达标课活动,参与活动教师共56位历时两个月。大规模的达标课给了我们诸多的反思,这是一次调研和摸底,这次活动让我们坚信“教材过关”主题教学是正确的方向,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教师队伍的现状、学生生源现状和学校管理的现实困难,我们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担忧,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重新规划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转变要从更细微处入手,不贪大贪全。因此2010年3月我校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5+1”教学新模式,先从数学学科开始了更加细致的新一轮课改模式的探索。 “5”是指1,揭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2学生自学(即先学),给出自学指导;3自学成果展示(发现问题,调整预设);4教师精讲(即后教);5当堂训练;“+1”即课外作业(即效果跟踪)。“5+1”模式就是在新课改进程中,在素质教育与升学率、多媒体运用与教材使用、关注全体与培优等诸多矛盾冲突中,在我校现实的困境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5+1”教学新模式的核心意义就是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它的基本原则是真心实意的关注学生学会,想方设法把大多数的时间还给学生;关注课堂的紧张、高效、有序;关注使学生受益终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数学为龙头,以政史和语文为跟进,进行有效探索,并以此辐射其他学科。如果说“教材过关”的提出是对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市级优秀课题成果的延伸和深化,那么“5+1”模式就是“教材过关”理念下洋思经验与我校现实需要相结合的又一次创新。“5+1”教学模式使得我们的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了平台,教学成绩已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教材过关”引领语文学科进步明显,政治历史教学更加注重教材的知识点处理和课后习题的落实。

全员达标课活动中让我们看到教师队伍自身的观念问题,更深刻的认识到关注教材、关注课堂教与学的实效、关注学生学会、关注学生能力的核心意义就是关注课程改革、关注教育发展、关注学校生存、关注学生一生幸福。

“我的习惯”展传统育人风格特色

罗林说: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只占生命的五分之一,而在家庭的学习却贯穿我们的一生,是家庭而不是学校决定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不同。六中的孩子已经输在了家庭的教育上,我们的老师们不想让他们再输在学校的教育上,在我们苦苦追寻的育人之路上,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植根六中的每个角落。

“我的习惯”主题德育活动体现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素质教育理念,给学生一个舞台,还教育一个奇迹,我们创造条件开展课间操队列比赛、冬季冰上趣味冰雪游戏课、大课间跳绳、踢毽子、打布子等阳光体育活动,克服困难安排每周四节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目前我们只能根据师资条件开设管乐、合唱、舞蹈、健美操、乒乓球、美术社团班。无论是简陋和陈旧的教室里、无论是尘土飞扬的训练场上,也无论是自主学习的课堂上,还是习惯社团的活动室里,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这些有缘来到六中学习的家庭收入低、父母工作不稳定,隔代抚养和离异重组或是单亲的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们找回自信,让他们能学会怎样去学习、让他们养成读书、做人的好习惯,给他们学飞时种下一棵可以驻足的树,这棵树是心血、是精神、是方法、是平台、是爱、是指引、更是有教无类的素质培养。是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爱他们,我们是师者,我们要用爱点染生命的底色。值得一提的是,在信息化的今天,在城市里,我们以走近寒门的方式进行家校联系,让许多家长感动。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教育应有自己的高贵信念,正确对待差异、坚守职业的平凡。我们的班主任、科任、德育部门的领导,走近我们学生的家中的目的就是,近距离的关注我们学生的生存环境,找出他们各种各样问题的根源,给予我们家长最直接的帮助和培训,这项工作我们会继续坚持下去。

引领教师走上科学研究的幸福之路

我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在课程改革中的引领作用,立足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引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逐渐让校本培训常态化和校本教研主题化,同时,校级领导积极承担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我校青年教师现在成长很快。在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和课题研究中以课例教研活动为依托,通过不断研磨—实践---再研磨,让我们的老师在专业化成长中走的更加扎实稳健。

2005年由吴校长主持的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践研究,于2008年10月结题,并被评为满洲里市优秀课题;语文组教师参与的国家“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研究”得到了我校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三年来取得丰硕成果,2010.7月通过结题,先后有70多位学生在“创新杯”写作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多位语文教师获得优秀指导奖;六中冰坛展育人特色,冬季体育创课题风采,2010.12市级校本课题“解决北方户外体育难题”顺利结题;“历史上的满洲里”是一个极具乡土特色的研究课题,此项研究在我市的各校中尚属首例,我校历史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做了大量的乡土史研究,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极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研究”课题是在我校网络班教学的背景下提出的,此课题显示了我校青年骨干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立足现实需要不断探索的科研精神;市级课题德育课题“流动人口子女及生活困难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的脚踏实地的研究,具有普及的价值。尚在研究中的课题是:书香校园建设课题,小初物理课衔接的研究课题,自治区立项课题 即《“教材过关” 主题教学策略实施研究》,和 《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新纲要描绘宏伟蓝图,新德育成就美好人生

却顾来时路,飞花屐齿新。七年的课改之路,我们由迷茫到理性,由稚嫩到逐渐成熟,由困惑到清醒,由被动到主动,由星星之火到星光灿烂,对于我们这样一所位于市区却因种种客观原因导致的生存压力空前严重的学校而言,我们呼唤改革、我们必须改革、唯有改革才能变死水为活水,唯有改革才有走出困境的机遇。

篇4

关键词:建筑艺术;美学原理;内涵

建筑艺术作为传统艺术,可以充分呈现各类建筑元素,包括线条、色彩、质感等,构建出符合人们审美的房屋构架,具有多重空间,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建筑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住房条件,还可以形成建筑艺术,同属于技术与艺术的范围,并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创新,设计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建筑。

一、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建筑”一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一是房屋或是具有实用性的建筑物,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需求;其二是经过建筑设计师构思后,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和样式,与艺术、文化息息相关。建筑和艺术虽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各自有相应的概念,但因为两者都与“建筑学”有一定的关联,符合其专业特点,因而形成了很多新概念,比如建筑艺术、建筑美学等[1]。在英语的表达方式中,通常会用building或house表示房屋等,用architecture表示建筑学,这就突出了建筑设计师对于人类生活与发展的重要性。又因为建筑除了是一栋建筑物外,还是一种造型的体现,如此,它必然会涉及到不同的美感因素,即不同的点,由点发展成线,最后形成一面,或是整体建筑形式的质、色等,所以,建筑也可以被归为美术的范畴。“建筑学”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它涵盖了科技和艺术,让科学与技术两者的关系变得和谐统一,互相融合[2]。

二、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的异同

(一)相同点

建筑设计师在构建建筑艺术时,会适当融入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让其具有文化艺术,并且两者都归属于“上层建筑”,会形成相同的创作基础。其创作规律基本相同,两者都是以人的思想变化为源头,了解以往生活的特点,分析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特有的艺术形象,与时俱进,有较强的社会性与民族性[3]。同时,两者还受艺术普遍规律的引导和限制,会采用同一种创作手法,以及不同的结构处理方式,突出设计者的观念,形成不同的形式结构,运用形式法则完成设计。

(二)不同点

文化艺术包括文字、戏剧、电影等,其中,文字艺术主要突出了文字的运用以及语言的描写;戏剧是要以剧本为基础,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效果的结合,增强戏剧的影响力;电影则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而建筑艺术通过造型,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视觉的享受,但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其实用性与功能性,因其一旦建成,会保留很长一段时间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即建筑与人的联系要远超过艺术与人的联系,它会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建筑艺术的造型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精神意识。另外,建筑艺术与文学艺术虽然都可以体现出人们生活的特点和形式,但建筑艺术除了可以反映其生活外,还可以根据本身实用性的改变,以及使用功能的调整,使其通过简单的雕刻、绘画表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涵。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建筑艺术是由固定的或抽象的几何形体组成,会营造出良好的居住或使用氛围,或是宁静动感,或是朴素华丽,不再拘泥于固定的艺术形态,增加自身的艺术魅力[4]。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除了可以在雕刻、装饰上体现出来之外,还可以从内外空间的展现以及空间的拓展上体现。首先,调整内外空间的布局以及进行空间的扩展,是为了满足建筑实用功能的要求;其次,这些空间被充分利用后,可以营造出相应的氛围,但这必须以人们的活动为基础,对室内环境有初步的记忆。这就是在原有三维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时间元素,让其变成四维空间,即只有在一定空间的基础上才可以形成建筑。

三、建筑艺术蕴藏的美学内涵

(一)从建筑风格的角度分析其美学内涵

建筑是以石头为笔记录下的史书,这已经成为建筑给人的初步观念。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观点分析这一观念,不管是我国传统文化建筑,还是希腊、罗马建筑,都是把一个时期抽象的历史变得具象化,用物质的形式展示给当代的人们。而我们除了可以从这些物质中了解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概念性的理论外,还可以发现其建筑风格,并进行分析[5]。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再只关注建筑风格,而是注入美学的观念,从不同的教育进行审美,让其形成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的产生必须以物质为基础,为建筑风格的形成提供保障。另外,建筑风格也可以体现出某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水平,包含一定美学与哲学观念。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相应的建筑风格,而如果从共时性的角度分析,不管是建筑本身还是其风格都与社会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建筑,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在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欧洲各个国家都展开了复兴运动,但因为生产力水平存在的差异,让各个国家的建筑各有特色。很多西方国家都会把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使用,其精细的雕刻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落后,而是让人们不断惊叹,让人们不禁思考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但通过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这类建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当时人们多受唯物主义观念影响,但这种观念却无法在建筑中体现出来,意见大多由上层人员提出,没有满足平民的需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生产力的不足,形成的封建管理制度。因此,这类加入大量雕刻的建筑无法在民间普及,只能作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标志使用。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的生产力有了质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认识到财富的分配不均,所以,建筑设计者渐渐把中心从装饰性向实用性转变,满足社会大部分人的住房要求,形成平民化的趋势[6]。另外,人们普遍认为美学是哲学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艺术哲学,即美学和审美发生改变的同时,也就是哲学观念的改变。如果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出现大量需要消耗较多材料的建筑,并以技术美学思想为指导,这种思想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具有很浓的理性主义色彩;而注重建筑信息的现代西方建筑,着重突出了反理性色彩。通过上述分析,很容易发现当代建筑设计者开始注意到无序、冲突等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建筑哲学观念,让建筑艺术实现了精确与模糊的完美融合。

(二)从我国传统民居的角度分析其美学内涵

在世界众多的建筑风格中,我国的传统建筑无疑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把不同的设计元素融合在一起,让其具有整体感与美感;并且,其表达的生态观念,也和我国传统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7]。在古代,很多哲学界就已经提出了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即“天人合一”,同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也是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是指包罗万象的大自然,为客体,“人”是指在大自然中进行生产生活的人,为主体,主体和客体完美融合,便可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我国传统民居在正式建设前,必然会遵循相应的原则选择房址,即背阴朝阳、北山面水、坐北朝南,便于形成房屋整体的良性生态系统。而背阴朝阳,加入山水的设计则可以通过整体布局完成,无需遵照原有的设计观念。此外,传统民居在室外实际上也体现了这一观念,很多大户人家会在庭院安放假山,修建湖泊,而平民人家也会种植花花草草,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也会在室内放置一些装饰用的盆栽,让自然景色融入人们的生活,以此形成现代装修风格。同时,我国传统民居还可以体现出不同地区的特色景观[7]。比如,在高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傍山建房,让房屋错落排列,在平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会把房屋安放在深巷内,而江南水乡的民居则会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改变庭院或外墙的景观,增加人们与自然景观的亲切度。

四、建筑艺术的美学意义

建筑艺术的美学是一门形象思维的学问,它是在文艺批评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理论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艺术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形式,要求人们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建筑艺术,完成现代建筑的设计。而建筑艺术作为一种分析观念,在哲学的思考范围内,也就要求人们坚持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建筑艺术形成或出现的各种现象,即通过辩证的分析,以及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解答其存在的问题,全面思考。因美学提出的观点中着重突出了协调的观念,所以,人们在进行审美工作时,要充分运用这一观念分析其规律,明确科技和艺术的关系,让两者在整体的建筑中变得和谐、统一,以增强设计的整体感[8]。此外,现代科技和艺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也改变了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实现了美学观念的创新。比如,很多设计师以往只从三维空间着手,进行设计,但在加入现代科技后,逐渐向四维空间改变,形成新的建筑群体。因此,建筑艺术的美学除了要让设计者客观分析当前的现状外,还要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完善建筑学的理念,丰富其内容,促进“建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使其向前发展。综上所述,建筑艺术作为一种融合多种形式的艺术造型,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艺术规律和美学理论。因此,建筑设计师必须明确建筑与艺术的关系,了解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其美学的内涵,用哲学的观念进行分析,确定其美学的意义,让现代建筑设计观念与传统设计观念相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丰富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参考文献:

[1]朱根杰.建筑与美的分析———建筑美学漫谈[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55-57.

[2]刘华龙.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J].中州学刊,2015,(03):230-232.

[3]李立.浅论建筑艺术与美学的辩证关系[J].安徽建筑,2013,(05):23-25.

[4]潘天波,胡玉康.建筑美学:美学的建筑学内涵与后果[J].艺术科技,2011,(01):43-47.

[5]唐孝祥.论建筑审美与艺术的共通性[J].新建筑,2015,(06):37-39.

[6]艾定增.符号论美学和建筑艺术[J].建筑学报,2015,(10):26-29.

[7]张鹏,赵彦,马秀荣.论建筑艺术与美学[J].科技信息,2012,(25):278.

篇5

从国内、外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关于建筑艺术教学的课程设置部分进行了粗略比较,从而得到了中外对高中美术课程设置内容方面的分析。在国内普通高中建筑艺术教学的内容是包含在美术鉴赏模块中的,一般包括建筑艺术的特点、分类、中外建筑作品鉴赏以及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等内容。教学方式多为鉴赏形式。在国外一些国家高中美术课程设置各有特点。英国高中美术选修课中有立体制作的内容,德国较注重在游戏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俄罗斯较强调建筑学高等教育的学前教育,许多城市都设有建筑艺术高中。从国内外的教学状况及以上分析比较,国内较重视鉴赏,国外则较重视实践与操作。在我国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建筑艺术的概念是这样的,建筑艺术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它蕴含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这和绘画等视觉艺术类似。梁思成先生从建筑与其它艺术的异同对建筑艺术的概念进行了分析,他提出建筑艺术应当既强调它的艺术性,又不能忽视它从属于经济方面的要求。相比较我国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更强调与其它视觉艺术的相同之处,因此在课本及教学中更多的注重建筑艺术的形式美的规律及给人的美的感受,而对经济方面的要求及建筑材料和结构等方面的内容较少。建筑艺术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来看,它是不能脱离实用、工程和经济的问题而独立存在的。而建筑艺术教学不仅要了解建筑艺术的基础知识,感受建筑艺术美的韵律,也需要深入生活,考察并了解社会中的建筑实体,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探究,综合地分析研究建筑艺术,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设想与教学实践

在我的建筑艺术课程教学中本着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根本目的,并结合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注重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践以及联系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学生真正做到参与欣赏、参与社会实践。1995年,尹少淳教授在《美术及其教育》中提出“美术教育综合目的论”,即融合情感、智力、技术创造,四个价值系统于一体,注重它们之间综合效应、群体功能的美术教育综合目的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应该注重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从了解建筑与人类生活发生的各种关系,了解建筑与相关各学科的逻辑入手,使所学各个学科、相关知识得到有效的整合。“建筑属于这个世界,诉说着关于世界的种种”。如果学生有机会通过了解建筑设计前后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实地考察的机会,并且能从设计师的角度考虑问题、研究问题,深入实践,考察实体建筑,让学生发现自身潜在的对美的追求和理想,从而以艺术来净化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其实所有的人类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有着相同的主题,因为有想要表现某种东西得欲望才可能会有优秀的作品产生。因此在建筑艺术课程的教学中,在社会实践中要给学生一个自由表现的机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大多数学生很难长久保持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理论多于实践,高中学生的课程设置本身就很紧张、枯燥,如果美术欣赏课依然一味的理论灌输,势必会给学生造成负担,因此如果有机会安排实践,一定是学生欣喜并期盼的。柏拉图曾说:“生活应该当成游戏来过。”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建筑艺术教学当成生活来过。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实实在在的培养实践能力。让学生尝试对所在学校、家庭或城市的某个建筑进行实体研究,一定会受益匪浅。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建筑一课之后,让学生实地考察所在城市的古建筑张家口堡(堡子里)古城,体会古建筑风格布局、屋顶形式以及沿角装饰,并且能更深一步的体会到中国古代建筑的沉稳、大气以及构造的科学严谨,是人类智慧和力量的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所谓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我国普通高中的美术课程设置与实际课时相差甚远,学校往往为了给高考科目更多的课时而挤掉艺术、体育等科目的课时,而使基本课时不能保证完成,更别说这建筑艺术只是欣赏课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如果在建筑艺术课程中加强社会实践部分没有足够的课时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且在足够的课时前提下,更需要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

三、总结

篇6

关键词:公共艺术;建筑化;建筑表皮;多元化

Abstract:The multip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public art brings more space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art. The architectur-ization of public art widely fuses art and the urban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public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art form, this article pondered how to fuse the public art and the urban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in how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public art by architecture elements especially architecture skins and spatial forms. We hope to provide more references for the architectural cre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public art.

Keywords:public art; 'architectur-ization'; the skin of architecture; divers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6-0071-04

1城市公共艺术的理解

公共艺术的称谓及其概念,从历史及其沿革的情形来看,长期处在一种动态的、持续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中。从广义上说,现代公共艺术是一种兼容并包的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艺术语言的综合体。从社会层面上看,公共艺术概念包含了来自不同地域和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环境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从具体的物化形态看,一切置于开放性空间中的带有公共特性的、以社会公众主体为服务对象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活动,例如传统认知的壁画、雕塑、建筑、工艺品、城市景观及公共设施、建筑装饰物以及开放性的艺术活动、造型艺术、摄影艺术、影视作品等等,都从属于公共艺术的具体物化形态范畴。从内涵上讲,公共艺术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文化精神及审美趣味不能是随意和私人的,它是以美学、文化、艺术观点为指导,从整体上介入公众的生活方式,以不断引导和满足人们对艺术化生存的需要。

2我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开创性及经典意义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大型壁画群,到90年代中晚期国内渐趋涉猎“公共艺术”概念,这当中可谓经历了艺术、社会、市场及文化诸多方面快速而多样的变化过程。

20世纪80年代,公共艺术还是作为“城市雕塑”、“环境艺术”的概念出现的。一时间城市雕塑作为当时的公共艺术的主要方式大量的出现在城市的角角落落。很长一段时间城市公共艺术被理解为将传统的雕塑、壁画放置在城市中,为城市锦上添花,缺少了对城市空间的精神理念的引导和注入。

进入90年代以后,公共艺术这个概念正式被提出并且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现,这和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公共领域的不断增多和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密切关联。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多个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商业艺术、波普艺术的出现使公共艺术呈现出大众参与的态势。在艺术设计上,由于城市设计思想纳入城市规划当中,追求艺术风格的个性异彩的公共艺术和个性建筑相呼应,市民广场、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滨水景观、商业街公共艺术等的大量出现成为90年代以来的一大城市文化“景观”,体现在公共艺术特色上则是大众化、个性化、娱乐化和商业化的相互杂糅,写实艺术、抽象艺术、波普艺术等艺术风格并存,文化艺术消费成为大众消费的时尚,公共艺术的多元化存在成为构筑城市文化的风景。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和生活、艺术和城市、艺术和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和融合。这个时期的公共艺术更加注重社会大众文化和公共参与,并且自身的艺术形态、运用媒介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更加广泛,公共艺术趋向着多元化、多层次和城市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时期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规划的融合愈加密切,一些城市地标建筑更是以一种典型的公共艺术面貌展现在城市地域环境之中,这种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势必对我国公共艺术及文化产生迫切的现实意义和开拓性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希望通过对公共艺术的建筑化的思考探求公共艺术和城市建筑环境的艺术形态的关系及融合,从而为建筑创作和公共艺术的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3“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本身就是建筑性的构造体或是建筑内外景观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城市建筑大规模的建设和城市环境的规划是现代公共艺术多元化、城市化、建筑化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又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融合的形式、理念及方法有所不同而已。我们也正是要思考现代我国城市公共艺术与建筑艺术形态如何发生有机而系统的互动和融合,从而寻求更多的城市公共艺术与建筑环境对话的契机,发现更多的公共艺术融入城市生活的方式。这无论对公共艺术的多元化、城市化、大众化发展,还是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意识都是一种积极的因素。而这种融合正是城市公共艺术建筑化的一种体现,它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组合,从而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但这种公共艺术的表达形式毕竟属于建筑空间表达的装饰强化部分,虽然和建筑本体有着某些协调的关联,但这种关联并没有体现出公共艺术与建筑艺术形态的直接对话和融合,因为它始终没有处于建筑层次的主导地位。

另一种公共艺术建筑化融合的形式就是艺术的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完全渗透到建筑自身的结构、内外有机的表皮以及空间形态之中,整个建筑环境包括自身结构、表皮和空间造型都以艺术化的姿态展现出来,艺术的表现性因素贯穿设计的始终。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间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

建筑艺术对公共艺术影响的要素包括着现代材料介质、制作技术、现代艺术思维与形式以及服务对象的泛社会化背景等诸多方面。所以公共艺术必须从包括建筑技术、材料、表皮、空间形态、区域文化等诸多方面全面介入城市建筑,使两者融合成为浑然和谐的有机整体。从另一种角度看,这种艺术化的有机融合在建筑层次上可以说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中国国家体育场(图2-4)之所以有鸟巢之称,完全来自于其外立面设计十分类似于鸟巢。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奥运规划场所的广大空间中设置一个“鸟巢”建筑,它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个独特的公共艺术品,它所寄托的人文精神和奥运理想都深深的烙印在中国亿万公众心中。作为奥运公共环境中有机系统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包括周围的景观都精心地做了设计,图3中的雕塑就是借用鸟巢建筑表皮结构的形式元素,采用了园艺景观中置石的方法有意无意的在草地上设置了公共雕塑景观,从而巧妙的把建筑与景观环境有机的联系起来;还有行路旁不规则排列的小鸟巢景观灯(图4)在形式上也运用了鸟巢的建筑表皮的视觉元素,体现了整个设计的系统化。

奥林匹克公园中的公共电话亭(图4)的设计也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结合了传统的墙饰艺术和现代的中国红色元素设计,实现了功能性和艺术化的有机统一。

奥林匹克公园内、“鸟巢”北侧有一处下沉9m、长700多米的地下花园广场,其中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元素,把中国文化精神艺术化的表达出来。其中地铁前的鼓墙景观(图5)结合现代设计构成和传统文化元素,手法巧妙的传达出一种公共艺术的审美精神。

4建筑表皮及空间形态的语言表达

4.1 建筑表皮及空间形态对公共艺术建筑化表达的意义

表皮作为一个重要的建筑构件渐渐成为建筑形式表现的一个主题。当建筑以一种公共艺术的姿态耸立在城市空间中时,往往它所带来的空间吸引力、凝聚力以及对公众的社会影响力是巨大的、长久的、广泛的。建筑所给公众带来的最直接的、首先的视觉冲击力及精神观念的影响就是来自于建筑表皮构建下的内外空间形态。面对城市,建筑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公共性。它的表皮,也可以说使建筑的外观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对城市里四面八方而来人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吸引,让人们感到这是某种公共活动的中心。所以我们探求建筑艺术作为公共艺术形态存在的形式及意义,就不能不探求一下建筑表皮及空间形态的语言表达。

当今建筑表皮无论从形式、材料还是色彩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多层的建筑表皮正分解精致光滑的单层表皮;朦胧的表皮边界模糊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界线;富有创新的印刷表皮给枯燥的巨大体注入了时代信息和生机;半透明的表皮连接了透明与不透明表皮的两极;随着时间、季节而不断变化的可调节气候表皮正瓦解静态、永恒的表皮。当前建筑表皮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和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特征。随着技术的发展,建筑表皮已经从承重结构中解脱出来,可以自由的发挥了,现在的建筑表皮已经不在提供构造或是功能的必要表达,而是要展示出一种特定的信息或是使其成为当代媒介中的一支,现代建筑对建筑表皮设计表达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物质需要上升到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的需求。这种趋势更加扩大了公共艺术与建筑艺术的融合空间,拉近了两者的对话距离,增进了公共艺术建筑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空间。

4.2 建筑表皮的肌理、色彩

建筑表皮的肌理就是建筑的表面特征所给人的一种视觉或触觉上的感受。由于建筑的尺度巨大,考虑到不同角度距离给人们的感受不同,建筑表皮的肌理不光要考虑材料的本身质感,还要考虑其形态构成和组织形式。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中国石油展馆(图6),其绿色的无土草坪生态表皮加上现代的平面构成,艺术化的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图7)最夺人眼球的地方当属于建筑的外墙设计:玻璃幕墙上铝板纵横交错,横向多变的线条乍看像是用树枝搭成的鸟巢。设计融入了苏州园林中对回廊的巧妙运用,富有质感的独特肌理外观形成一面细密纹样的曲墙,弯曲奔放的形态体现了文化艺术与自由表达相依相存的特质。

建筑色彩的合理运用是塑造建筑形象和表达建筑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筑色彩可以创建情调和气氛,是一种最实际的装饰因素。建筑色彩加上特定的信息图案可以很好对建筑形象进行调节和再造,在奥林匹克公园内,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色彩在传达信息和调节气氛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中国传统色彩红色(图5)被广泛的运用到各种建筑、公共设施及景观上,既实现了信息的视觉传达,又很好的反映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国家体育馆(图8)和旁边的国际广播中心(图9)的玻璃幕墙上,运用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的色彩图案,通过建筑的体量和尺度既很好传达了北京奥运的信息,又调节和活跃了建筑平面上的气氛。

建筑表皮和建筑空间形态是有机联系的,建筑表皮的结构形态、材料质感、光影色彩等诸多要素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和精神体验。而建筑表皮的空间建构与语意表达又和时代科技、社会文化以及建筑美学等诸多因素密切关联,这也正是公共艺术和建筑艺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体现。通过对建筑表皮语言表达的研究,我们或许可以发现更多的艺术与建筑融合的契机,也可以为建筑创作和公共艺术的实践提供更多层次的素材。

5结语

作为现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艺术在空间创造、表皮形态、元素组织等方面的经验必然会给公共艺术的发展带来有益的经验。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建筑化要求我们发掘建筑空间元素的关系,加强艺术、公众以及城市空间之间的对话和联系,也要求在未来的城市设计中,我们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建筑创作和公共艺术设计上应向追求有机整体、系统化的方向发展,积极拓展艺术对于公共空间的视觉及精神影响力,更加主动地结合建筑元素进行创作,并积极拓展建筑元素新的语言表达形式,把公共艺术的社会功能和人文精神和谐的融入进城市建筑环境之中,融入到公众的生活之中,以完善城市文化理念和艺术美感。

参考文献:

[1] 季翔,刘海波.建筑形态与构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杨晓.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建筑;艺术;技术;结合

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其外观不仅可以法应一个时代的进程,同时也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建筑技术作为建筑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生产技术以及建筑设备等内容,材料与结构是建筑空间环境的骨架,而建筑所使用的设备是限制建筑水平的技术条件。建筑的艺术性就是在满足建筑物的功能、当下的施工技术水平以及时代美学法则的条件下,将艺术与建筑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的过程。二者在现实的发张中体现了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其结合的程度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历史的变迁步伐。

1 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关系概述

广义的建筑技术所涵盖的范围涉及到建筑业应用到的所有技术,而一座成功的建筑必然是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完美结合的产物。建筑的发展史表明,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的出现可以极大的推动建筑业的发展。建筑艺术的发展不仅是在技术层面进行探索,同时也是在艺术方面的不断创新。

1.1 技术的进步来源于艺术的挑战

早起的建筑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并没有考虑到建筑的艺术特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人们不单单的要求建筑停留于满足基本需求的层面,更多的是体现建筑美。建筑美不仅关系到建筑的面貌,同时也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市容,甚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活力,给市民带来艺术的享受以及心灵上的抚慰。

因此建筑中越来越多的体现出艺术美的概念,为了增加建筑物的美感而增设里斗拱、屋顶的翘角飞檐等,或者是在建筑的表面雕刻兽纹。当现实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对于现实建筑的不满足时,就会想到新的建筑形式,而新的建筑形式需要更高的建筑技术,而这就会极大的促进人们去发现如何实现提升美的建筑技术。

1.2 建筑技术与艺术相互支撑

建筑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建筑艺术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没有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撑,再完美的艺术也只能停留于纸面或者头脑;而建筑业经常出现的情况却是建筑艺术的发展滞后于技术的进步,致使建筑艺术的水平受到限制。建筑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技术,是技术与艺术最为直观的体现。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艺术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于建筑艺术也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生活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建筑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了美感,给一个地方树立了标志性的符号。但这也不断的要求建筑设计人员以及施工技术人员在建筑的艺术性设计以及建筑技术方面不断的提高,其目的是既满足建筑物安全、耐久、适用以及经济的建筑特性,同时也剂量的体现艺术性,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而这也是对于建筑艺术的基本要求。

影响建筑艺术的因素除了技术的局限性和艺术的发展外,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还受到例如文化、地域气候、政治、环境、哲学等因素的影响。而也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影响因素导致了世界各地出现了风格各异、形态万千的建筑艺术形象。建筑艺术可以说是一门造型艺术、感性学科,是在一定的建筑技术支撑下所达到的功能的合理化,使得结构逻辑、材料逻辑以及施工的科学性最终转化为具体的建筑以及抽象的美。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仅仅是记住具有的多重属性的主要体现,同时建筑技术是理性的、物质的、功能的基础。而艺术是感性的、精神的、更高层次的追求。艺术的发展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进而促进建筑的技术的发展。

2 建筑美的基本要素

建筑美的基本要素主要的包括以下这么几点:

2.1 空间。建筑主要是通过空间构造来麻子实际需求的,建筑设计中应用空间的转换可以达到很好的艺术表现性。实际中可以通过设计住宅中不同房间的大小,公共建筑中设计各个建筑的占用面积等。

2.2 比例。通过调整建筑物的各部分的比例,例如虚实的比例、长宽高的比例以及凸凹的比例等,可以有效的改变人们的视觉印象,达到增强审美性的目的。

2.3 均衡。均衡主要指的是建筑物构图上的对称性,可以理解为建筑物上下、左右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我国建筑的均衡方式主要是在中轴线上实现左右的对称,最典型的就是北京的故宫。

2.4 形体。形体即建筑物的总体轮廓或者理解为外形,是通过形体与线条,空间和实体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并且有意识的凸显个性特色以及艺术性,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色彩在此发挥的作用。

2.5 与自然的和谐。建筑之美最为重要的是与周围、自然的和谐,即不能显得突兀。设计中不能仅考虑建筑个体而忽略了与其它建筑整体性,而这也是当今建筑设计的弊端,很多的建筑单独看很具艺术性,但是和其它建筑放在一起就显得不协调了。

3 将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结合发展

现代建筑的发展与人们对于建筑物审美要求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经常的情况是人们感觉已有的建筑水平不能满足审美的要求,并且希望通过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结合达到更为理想的情况。

3.1 深化建筑艺术,提升建筑技术

一个国家的社会、固有观念、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影响着建筑艺术的发展。而任何一个时代的建筑都要以当时人们的审美观为前提进行建造,以期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当今科技的日新月异更是促使人们对于建筑有了更为高层次的要求,这也就要求家住施工中加强技术的改造与监督,达到建筑物在技术与艺术两方面的协调。例如当下流行的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由于施工工艺简单,并且浇筑成型的混凝土平整、有光泽,外观大方、优美,后期的装修使用较为的简洁,因此得到了众人的青睐。

3.2 加强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艺术

如上文所述,建筑技术是建筑物的支持与保障,没有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撑,艺术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例如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期间技术的进步极大的促进咯哦建筑艺术的产生及发展,而技术的发展也只有在建筑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成熟。

3.3实现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观和艺术观

每一个时代的建筑都要充分的采用当时的科学技术以及艺术水平,艺术与技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必须是共同成长的整体,任何反技术或者反艺术的思想就是与人类的文明为敌。技术作为造福人类的主要支撑,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不仅仅指物质的丰裕或者改善,而是要看建筑的进步方向是否朝着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90年代以来,随着能源资源的危机的加重,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被关注,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观要求技术不能看作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实现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手段。

4 结束语

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矛盾而又统一的结合体。建筑技术的发展可以直接的给人们以建筑艺术形象,而建筑艺术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建筑形象的更新,可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将二者的联系理清,让二者相互的促进,做到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我们有理由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具有艺术性的建筑会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与此同时建筑的技术和艺术也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降尔维.建筑的艺术与技术[MI.黄运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篇8

从人类以天然的石头垒起简单踏步,利用倒塌的树木架起独木桥,就开始在上面留下了美的胎记。随着时代的发展,桥梁建筑愈加强烈地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识,不断地向建筑艺术的方向发展。桥梁建筑师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它一方面受着物质技术水平和实用功能的制约;另一方面,它的形式和风格的演变又受着人们精神生活,特别是社会审美意识的影响。桥梁建筑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个分支,是桥梁建筑师在熟练地掌握艺术媒介物质(色彩、线条、形体等)的自然属性及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物质手段创造出来的,为了使人感知和认识,从而发挥其社会影响,体现一定生活内容的结构艺术形象。桥梁作为一种建筑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精神的建筑,融汇造型艺术的一切要素及科学技术的伟大成果。古朴典雅的中国赵州桥,精致美丽的圆明园十七孔拱桥,气势磅礴的金门大桥.它们同古老的金字塔,蜿蜒的长城,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等这些伟大的作品一样,都闪烁着不朽的光彩,构成了建筑的美。

桥梁建筑艺术,它一方面反映出结构物的空间跨越所体现出的美感,另一方面,桥梁的造型,尤其是栏杆和桥头堡等附属设施的形式也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意识流的影响。赵州桥的蛟龙栏板(图1)雕刻精美,寓神话传说与当地文化于一体,充分显示了当时人文风俗与技术水平Ⅲ。卢沟桥石狮(图2),活灵活现,双目凝神,注视桥面,酷似桥梁的守护神,给行人及当地居民以充分的安全感。

不过,桥梁建筑艺术也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优美的桥梁,均融入了桥梁建筑师个人的感彩和艺术手段。实用和美观的双重特性,决定桥梁建筑艺术往往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醒目的见证之一。完美的桥梁建筑,既有功利性,又不能缺乏美的属性,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

2.桥梁建筑艺术的原则

桥梁建筑艺术是桥梁建筑师的审美意识物态化成果,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桥梁建筑师在进行桥梁设计与艺术构想时,通常都综合考虑权衡了下面几项艺术原则。

2.1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

桥梁建筑艺术与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及造型艺术不尽相同,它还是一种实用艺术。一座优秀的桥梁,应该实现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只有技术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真正的美的桥梁。在处理桥梁建筑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时,通常有以下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实用功能而把桥梁建筑之美置之不理,这在我国解放初期表现最为明显;另一种是只注重桥梁建筑的美观而忽视其实用性值,出现的许多桥梁伪结构。要避免这两种倾向,桥梁建筑艺术的协调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功能和形式,偏颇任何一方都不会产生好的作品;只有功能和形式做到完美统一,桥梁艺术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2.2满足民众审美情趣

首先,桥梁所提供的便捷的交通服务功能,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然而,老百姓有自己的审美观,该审美观必须同社会功利、国计民生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桥梁的美已经从实用中分化出来,但仍表现了它的社会功利性。

2.3体现桥梁建筑艺术的时代精神

与其它艺术一样,桥梁建筑艺术也并非一成不变。古代桥梁多以装饰华丽为美,而现代桥梁则以简洁大方为美。桥梁建筑能够以其巨大的空间形象来显示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桥梁建筑风格、艺术和技术具有较大区别。在中外桥梁建筑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会形成其独特的桥梁建筑风格,而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色。各个时代的桥梁建筑师在设计创作时,不可避免地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方建筑显得尤为明显。威尼斯水上世界的桥梁,桥面上集市密布,融休闲、购物、观光、交通于一体,是当地的一大特色。

2.4展现桥梁建筑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没有规定审美建筑一定要有审美标准,但一定的民族,必然有一定的建筑特色。反映在桥梁上,中国的桥梁多具有地方特色,如江南小桥优美多姿(图3),西南部的桥梁则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如程阳风雨桥(图4)。不同民族在习俗、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基于此,不同民族对桥梁建筑艺术提出各自不同要求,也就不足为奇。

3.桥梁建筑风格特性

桥梁建筑风格是由桥梁形态所体现的在设计构思上所具有的特色的表征,是桥梁建筑各种要素的总和,是结构内在规律在外在形态所表现的一种美的格调,是形式的抽象或升华,犹如人的风度气质一样,有时是一种可意味不可言传的特征表现。风格是文化艺术中的高层次问题,它被社会、传统、经济、文化等因素所制约,反映出一个综合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3.1时代性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一定历史时期技术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物质生产力量与人们的生活条件,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思想、美学观念与技术水平,留下了时代永恒的烙印。桥梁建筑在机械工业化和手工业生产时代,在选用材料、施工工艺、生产手段上截然不同,其选用结构形式、艺术特点也自然而然有所差别。如古希腊时代的优美柱式结构,罗马时代的半圆拱结构,欧洲哥特式尖拱,中世纪流行的有浓厚宗教色彩及军事防御功能的桥头堡(图5),文艺复兴时代铁桥上繁琐而精细的巴洛克风格雕塑,现代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结构所带来的现代桥梁简洁纤细的形态等,如法国某城市中承式外倾拱肋拱桥(图6)。这些都无不折射出建筑(当然也包括桥梁建筑)风格的时代性。

3.2民族性

各民族有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也产生了带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概念,它与某一民族的共同语言和心理特点及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紧密相关。人类生活与桥梁建筑密切相关,因而也必然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例如古代桥梁建筑都有借助“神物”的力量与自然作斗争的美好愿望。西方桥梁上的雕饰以神话人物或伟大文物为多,如维尔茨堡美茵河上的古老桥梁(图7),意大利的十二天使徒桥、美国华盛顿州的阿林顿纪念桥、法国塞纳河上的桥等,桥墩或桥头望柱上均有一座座雕像。而在我国石桥上的雕饰以狮、龙为主,这些“神兽”曾起着制胜镇邪的作用,如苏州香花桥栏杆艺术(图8),同时也是一种民族形式的装饰,不仅给桥梁建筑艺术添姿增色,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一种偏爱与情趣,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景观。

3.3地域性

即使是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域,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的不同,在审美标准上也会有很大差异。但是,某个地区的桥梁,应有自己较为统一的风格。如果每一座桥梁都标新立异,甚至要“一座桥梁一个样”,这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也违背了美学规律,大败“胃口”。

然而,桥梁建筑毕竟不同于房屋建筑,其在功能上的单纯性制约了桥梁形态。古今中外均以拱、梁、吊为基本形态,由于现代化信息交流的频繁与便捷,桥梁形式受民族、地域的影响并不似古时那么突出。而且较能显示桥梁民族风格的大部分都是桥梁附属结构,如桥头建筑、栏杆、灯柱、雕饰等。在法国巴黎市中心,桥梁密布,具有浓郁的法兰西民族文化特色(图9)。罗纳河上的古老桥梁,同样也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灿烂文化(图10)。因此,在桥梁建筑中体现地域风格,创造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没有特色,就没有个性,从而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有机的统一。桥梁建筑的杰出作品从来都是某一时代、某一民族及某一地域进步的审美理想的美好体现,也是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之所在。显然,现代桥梁建筑应该表现出积极的、正面的、令人精神振奋的格调,体现出良好的时代、民族与地域风格。

4.桥梁建筑造型要素

形式是由点、线、面、体构成。桥梁建筑艺术通过其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质感、尺度、体型、韵律、色彩及象征手法等,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矗每体系.{奉现-种形态的美:在形态美学里.点是有造型意义的,一点在画面上.成T视线集中之处:两个大小一样的点,视线来回这两点间,而产生“线”的感觉。线的形态不同,体现不同意义。不同形态的直线和曲线,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粗直线表现坚定、有力、厚实、稳定、粗壮、笨拙、顽固等特征;细直线则体现敏锐、脆弱、纤细等特征;折线具有节奏、运动、焦虑、不安等特征;圆弧线给人以充实、精神饱满的感觉;椭圆形弧线除具有圆弧线的特征外,还具有现代感;流线型是抛物线的自由审美创造;双曲线具有曲线平衡的美,也有较强的时代感,变径曲线具有丰富而变化的特点;自由曲线具有丰富的感情。

面是由线的运动而形成。通常认为,平面有安定、确定的感觉;三角形给人以冲动、刺激的感觉;圆形给人以温暖、流动的感受;梯形富于很强的稳定感;斜梯形具有一种倾斜方向的动感或力感;正方形使人感到整齐,端庄,有一种均齐美;球面、圆锥面、圆环面等曲面的形态,给人以亲切、饱满、柔和、流动的感觉。

立体是由面的运动形成的。建筑的立体美感,由角度的变化、艺术联想、虚实关系等来产生。金门大桥桥塔(图11),其竖直方向线条顺畅而富有规律,且有合理的变化,使桥塔的大体积的形态得到了纤细化,给人一强烈的力的美感;大红的涂彩,使大桥又增添了一份明亮和活跃。法国某公园人行桥(图12)则是曲线与直线的完美结合,其在水中的倒影优美绝伦,令人浮想联翩,过目不忘。

桥梁建筑的形态美,产生综合的审美效应。点、线、面和体的彼此依赖、对立统一,构成广阔、深远、多姿多变的艺术境象,丰富了人们的美的感受。

5.结语

古今中外,桥梁建筑艺术形态各异,丰富多彩。桥梁建筑艺术的丰富内涵,使其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结构艺术。其艺术意蕴的流变,总是在深层次影响着桥梁建筑的发展。深入考察研究桥梁的艺术意蕴以及形成的内在机理,对提高专业人士和大众的艺术修养会有所裨益;对桥梁发展史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9

关键词:美学 建筑 设计 思想 理论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aesthetics mor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design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lated content.

Keywords: aesthetic architectural design thought and theory

中图分类号: 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美学属于一门理论课。尽管“建筑”在先,“美学”在后,但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建筑的侧重点是明确的。对学习建筑来说,经过几年系统训练基本上能形成从结构、材料、环境、造价等角度审视建筑的专业习惯:对非建筑专业的来说,经过几年的系统学习也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形成体系。有没有建筑美学方面的知识对他们来说仿佛不影响什么,但换个角度看就值得深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人们的生活水准越来越高,对城市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建筑活动也越来越频繁,据有关方而统计,我国的建筑总量己达全世界建筑总晕的50%以上,各种流派、各类风格的建筑应运而生。

1.现代建筑设计美学思想倾向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有关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建筑美学具有价值独特的科学与人文两重性即建筑语汇所表达的意义建立在整个建筑功利性空间系统的基础上,空间系统之存在是实用功利性和科学技术的结晶,因此,建筑美学价值的独特性表现在科学的建筑技术美学价值,这是其他一切艺术所不具备的:建筑美学价值的另一方面就是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艺术美学价值的共性,具有感性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切艺术所共有的多元化的人文特色,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建筑应具有技术性、艺术性:建筑设计应遵循适用与关观的原则。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演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

2.现代建筑设计中美学思想的具体内容

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刨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建筑之美在于其根植于自然环境,又服从于自然环境。多样的建筑形式,各异的建筑风格适宜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溶为‘体,形成了各种建筑文化自己的美的语言。不间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作为人与自然总结的建筑,向植物。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各种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体。建筑之美在于其随意之处竟显精致,虽由人做宛自天成的艺术刨作。无论是拼贴,是变异,抑或是残缺,奇险,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非和谐”意识引人注目的一种倾向。例如,后现代主义建筑将拼贴正式引入建筑创作中,矶崎新的筑波中心是典型事例。他将历史上和当代的烈度,罗曼诺,米开朗基罗,穆尔,霍来因等很多人的片断从原来的文脉中撕拉出来,进行了转换和拼贴,构成了一个相互撞击的新系统,建筑之美在于科学技术对艺术和建筑创作的影响,这是20世纪艺术和建筑发展中,最鲜明的有益于以往时代的特征。技术的进步使得建筑师的梦想成为可能。艺术的作用表现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使生活的爆满,从感性上体验自然和人生的韵律和诗意。这时候的建筑界逐渐形成了“反形式美学”“高技美学”“生态美学”和“可维持发展的美学”为代表的新兴建筑美学体系。总之,孕育着一个文化背景的建筑,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建筑,既可以折射出所处环境的文化传统,人义精神,同时也以其自身诠释着美的概念,建筑丰富的语言中裹着的是让人无尽的回味。

3.建筑美学的意义

之所以建筑美学是设计工作者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是因为建筑美学在实际建筑中存在着重要意义,建筑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能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形态、一个家庭,概言之,就是建筑物拥有者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具有真实美。真实是美的内核,建筑的美学价值首先在于,通过对建筑的审美,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构建的社会、时代或家庭当时经济、政治、文化之真实状况。反过来,又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审美,窥见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对建筑美的构建的支撑力和制约力。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凝固的史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原子塔,人们通过对这两个不同时代的建筑物的审美,可以看到工业时代和原子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状况,并且是勿庸置疑的。

2)建筑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以及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形态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价值取向和美学追求。应该说,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决定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建造的建筑物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水平。反过来,通过对一个建筑、一个建筑群的审美,也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这个建筑群所建造的社会、时代的科技进步状况和创新能力。科技和创新是美的内涵,是美的创造的原动力,是美的母体。一般意义上的美是如此,建筑美亦是如此。3)建筑的实用性,也就是建筑的实用价值,同样是建筑美的美学意义的重要体现。建筑的美学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实用性(实用价值)。美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实用,建筑尤为如此。一般说来,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而实用性有直接实用性和间接实用性之分。没有实用性,就很难说有什么美的感受,也就谈不上什么美。实用价值可以产生舒适,可以产生愉悦,可以激发美感,让人感受美。显然,建筑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其实用价值上。反过来,建筑的实用价值,彰显建筑的美学意义。

4)建筑的美学意义还体现在建筑的鉴赏价值(也叫观赏价值)上。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可以构成一个很好的建筑景观,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一般说来,建筑及其环境是同步设计,同步建造的。建筑群尤其是这样。环境强化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感,环境又扩展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建筑主体,有了与主体建筑和谐映衬的环境,其观赏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它(它们)的外观、神韵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结束语

通观建筑美学的种种理念,人们能深刻地认识到,建筑的美难以一言以蔽之,因为它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还包括了听觉、触觉、味觉、心理感受等等许多因素,义融合了技术、理念、环境、审美的主动者与被动者等等方面于一体。展望未来的建筑美学观,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融合系统论、环境学与生态美学等多种学科,把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的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将更加成熟和完善,必将成为建立在广义基础上的审美价值标准。

参考文献

[1]建筑美学的人文趋向,冒亚龙,

[2]试论现代高层建筑美学的内在和外在标准,谭汇川,赵翰文,‘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年,第7期.

篇10

【关键词】别墅;风格;艺术;美学;建筑美学;美学特征

别墅建筑的基础是共存的骄傲以及实现新居住文化,而不仅仅是生态经济或利润;经过多年的工业化,我们的城市景观里纵横着各种大街小巷,充斥着单一的公寓和路面。我们的急速改变和成长的住宅文化,受到虚荣和卖弄炫耀的糟蹋。因此我们的房子要恢复到他的最初职能,即人们的日常空间,并且要和自然一起成长,仿照环境并保持原样。别墅设计的灵魂在于,提供这样一个空间,可以借助房间和空置的自由来反映住户的个性和时间,用别墅的美学表现和特征来反映住户的审美情趣,以及和住户的生活相契合。

1 有关别墅的概念

别墅,即别业,是居宅之外用来享受生活的居所,是第二居所而非第一居所。追溯其起源,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起始点。我国古代也很早就出现了别墅,大的有帝王的行宫,将相的府邸,小的有富商巨贾地主乡绅的山庄、庄园。别墅在国外的出现已经有很长的历史,现代意义上的别墅主要是师承国外工业革命后的开发理念。按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功能的不同,又分为:山地别墅(包括森林别墅)、临水(江、湖、海)别墅、牧场(草原)别墅、庄园式别墅等。

汉语词典里对“别墅”解释,是指除住宅之外,另外择地建造的休息生活场所。“别”字是另外的意思,而“墅”是“野”和“土”两个字的组合,从字面上可以看做“山野之地”解释。一般是建在风景秀丽、依山傍水或远离城市的幽静安宁之处。

因此,别墅的定义大概是:第一居所之外的另一处用于休养、度假等有良好室外自然环境的居所。

2 美学与建筑

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从而也就有了“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还在说话”等高境界的评价。

3 别墅建筑的美学特征

3.1 别墅建筑的选址环境美

琥珀山庄是一座环境舒适优美、建筑风格独特的住宅小区,位于合肥市区西侧偏北,南接长江西路,东临环城公 园,宛如一块天然琥珀,玲珑剔透,流光溢彩。琥珀山庄规划占地50公顷,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由南村、北村、东村、西村花园村五个部分组成。已竣工的琥珀南村、北村、花园村,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分普及型、小康型、舒适型住宅等18个系列,采用因地制宜、随坡就势的方法并借鉴皖南明清古建筑“依山而建,傍水而营”的建筑风格,将传统性、地方性和现代性融为一体,具有新徽派建筑特色,恰似玉宇琼楼、琉璃世界。琥珀山庄采用因地制宜、随坡就势的方法将传统性、地方性和现代性融为一体,具有新徽派建筑特色。商业服务中心等公共建筑布置在南侧下沉式广场周围,与环城公园连成一片。住宅组团基本上布置在高畅地段。向阳坡地布置迭落式住宅,各单元相互错开,层层迭落,配以石阶、假山和绿化,既妥善解决了高差,又丰富了小区景观。小区北侧保留了原有的水塘,又添建了假山、石凳、曲桥、亭台等小品,作为小区的游园。住宅单体设计着意于反映地方风貌,采用红顶白墙、坡屋面,典雅而质朴,具有皖南名居的风味。

回首望西,红色为主调的别墅群,掩映在绿树繁花之中,潭边间隔而建了数座悬亭,白色的亭子、绿色的顶,与秀美的建筑形成了极为和谐的呼应,“莱茵河畔”的栈桥,浅浅地伸进潭里,营造着温馨、浪漫的情调;四周的高大建筑物似乎就是琥珀潭的陪衬。

整个别墅群恰似是生长在这秀丽的自然环境中的艺术品,正是因为本案别墅建筑的选址经过仔细的分析和推敲,才会与整个环境和谐一致,并且和环境相互映衬,加大了整体的美学效应。

3.2 别墅建筑的造型美

琥珀山庄别墅群强调简洁的体量组合和流畅的线条以及建筑的整体性,并突出现代材料运用和现代的构造技术,同时注重建筑的整体空间关系。暖色的石材的粗糙感,玻璃的清澈光滑,还有高级面砖的纹理和色彩,加上建筑本身的错落、穿插,形成了丰富鲜明,富有人情味的建筑群。建筑形态简洁现代,雕塑感强烈,材质恰到好处,与自然山地和园林景观相得益彰。整个别墅是优雅的、温暖的,通过采用天然材质如木头、石头和灰泥,丰富的材质肌理表现出来,通常在入口有一个戏剧性的塔或是圆形大厅,高于其他屋脊线,给人一种强烈的等级、永恒与威严感。 铁艺,百叶窗和阳台,尤其是爬满藤蔓的墙的运用。

3.3 别墅建筑的表皮美

建筑表皮在审美和文化上是人对建筑的首要印象,在城市环境中是构成城市的主要印象要素之一,从空间上来说,建筑的表皮是构成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要素之一。所以,别墅建筑的表皮理所当然的承担起了和人进行情感交流的重任。建筑的表情对于一个建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感受。对建筑表皮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几何形式美学的设计,而是对新材料与新科技的创新和突破,不仅仅起到解决围护和支撑建筑的功能,也加强调人与建筑的情感对话。

别墅建筑中材料的运用对于一个好的作品来说太重要了。本案中,对于需要封闭界面的外墙处理,部分采用了文化石,水磨石,天然石材(以花岗石为主)等粗糙的材质,给人以坚固、自然和朴质之美;部分采用玻璃砖、外墙漆及饰面砖,给人以清新、简洁、现代的感觉;部分外墙采用木材饰面,增加了建筑外立面的装饰趣味性和观赏性。在有的别墅的外立面也布置了像爬山虎这样的爬藤植物,这些石材的质朴和爬藤植物直接构成了对比和互补。让整个建筑更像是环境里面固有的一份子。

灰白色的外墙漆,加以灰色、深色及褚石色的卵石、天然石材以及饰面砖,并结合浅色塑钢玻璃窗和装饰木板,再结合局部坡屋顶和上面的瓦片,再加上植物的掩映,优美的构图以及优雅的色彩搭配,使得建筑表皮犹如一幅动人的画面,增添了该住区的人造建筑景观之美。

4 结束语

不管是单体别墅建筑还是群体别墅建筑,其自身的成功设计和环境景观的完美结合,是一幅幅展示在大自然的优美画卷,也是画家写生的创作题材之一。好的别墅设计作品一定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加强整体环境的魅力。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字:建筑艺术;建筑结构;互动关系;古代建筑;近代建筑

引言

建筑是人类进行日程行为活动的重要场所,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等方面都离不开建筑这个载体,建筑的存在就是为人类提供庇护之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经验可得,无论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但最好的方法还是二者统一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好的发展我国建筑事业。本文从建筑的基本特点出发,从古代和现代建筑量方面分析建筑艺术和建筑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出如何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建筑事业的繁荣,为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建筑的基本特点概述

建筑的发展起源于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建筑是人类进行日常行为活动的重要场所,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等方面都离不开建筑这个载体,而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的载体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建筑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是建筑建设出来的主要目的,也在建筑的构成要素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次,建筑的建设必须满足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这一方面是建筑构成要素中的核心和重要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方面、建筑材料方面、建筑结构方面、施工技术方面、设备技术方面等;此外,建筑必须具有良好的建筑外形条件,建筑的体型、内外部空间的分布、采光度等方面都要提前设计好,因为这些都是构成建筑外部形象的主要条件,建筑艺术就是指的建筑的良好外形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建筑形象是建筑功能和技术的综合反映,会赋予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最后,建筑的基本要素要体现时代的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的物质条件也会随着变化,而建筑艺术也会在不同时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由上可得,无论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但最好的方法还是二者统一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好的发展我国建筑事业。

二.从古代建筑的角度分析建筑艺术和建筑结构的关系

(一)古代建筑艺术和建筑结构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上记录的古建筑状况,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细枝末节的得出结论,首先从材料利用方面来看,虽然材料具有局限性,不能运用比较复杂的材料,但古建筑总是能将材料利用的恰到好处;从结构方面来看,简单的堆砌方式却能完美符合力学要求,将建筑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不得不说真的是非常巧妙。古代建筑在没有对过去经验的借鉴情况下却能造出如此优秀的建筑,有一些到现在还存在于世,成为著名的景区和观赏点,与其建筑艺术和建筑结构相结合的特点不无关系。

(二)举例说明

世界上现存的古建筑中最有名的要数金字塔了,其高度约有146.6m,在四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保存完好。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看,金字塔的外观宏伟壮观,气势磅礴,具有压迫性,也能切实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从建筑结构方面来看,金字塔是正四棱锥体,结构十分稳定,其材料也是用的抗压度和硬度都十分强的石材,从而保障了金字塔具有坚固的特点和富有艺术水平的外观。

金字塔属于古建筑中的封闭性建筑,而开放性建筑中比较经典的当属西方的拜占庭建筑,拜占庭建筑主要用于宗教建筑,其建筑艺术大多富含宗教气息,而在建筑结构中也将建筑艺术溶于其中,材料采用接近现代的砖结构,屋顶为正圆圆顶和两个半圆圆顶的组合,看起来十分美观;而且其横向水平的理由侧墙支撑,纵向水平的力由半圆圆顶支持,然后再转移到支撑穹顶的四个柱子敦上,这样受力均匀,能够分担个方向的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建筑的耐久性。

还有西方比较典型的古代建筑还有哥特建筑,哥特建筑不同于拜占庭建筑,它是采用筑拱肋和飞券的拱式结构,这种结构不但坚固,同时还有艺术观赏价值;在哥特建筑中,一般中庭的拱肋的拱脚比较高,通过凌空腾跃的飞券结构将力均匀的从高到低传给标高较低的区域,这样独特的受力方式不仅能够保障教堂结构的稳定,也能够在结构的基础上增强艺术性特色。

三.从现代建筑的角度来分析建筑艺术和建筑结构的关系

(一)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情况

世界十几到二十世纪中,对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各种新型材料逐渐替代传统材料出现在建筑行业中,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另外,一些先进思想研究成果逐渐涌入到建筑行业中,例如力学的广泛应用,对建筑的结构创新创造了条件;一些新兴技术的发展也提高了建筑的效率;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显著增加,为建筑提供了新的背景和精神指引,也为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二十世纪以后

二十世纪之后,我国现代科技的发展日益成熟,一些新兴的材料也逐渐运用于建筑的发展之中,例如钢筋建材和混凝土等,为建筑的坚固程度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空间压力,于是就有了高楼建筑;该时期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功能要求高、建筑艺术和建筑结构的融合度高、建筑规划体系已经趋近完善,不会出现不合理的布局、建筑外观设计也比较恰当美观、施工技术先进,建筑进度加快等。

总之现代建筑较之以往有了重大的突破,最主要的体现在建筑艺术和建筑结构的互动关系更为紧密,二者之间又互相发展转变为共同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建筑方面的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艺术无疑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大大满足了人们对于建筑的精神需求,然而在建筑艺术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建筑结构的发展,保障建筑结构能够更加适应人们的物质需要,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促进了建筑艺术和建筑结构两者的互动发展,共同进步,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增加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俞樟南. 建筑艺术与建筑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J]. 商品混凝土,2013,07:185-186.

[2]张建华,孙颖. 当代建筑表皮的结构艺术表现研究[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01:35-43.

[3]武星宽,蔡琴. 小城镇建筑与环境艺术的互动关系[J]. 小城镇建设,2002,05:46-49.

[4]徐伟琦,段翔,吴定峰. 结构美学视角下的建筑艺术表现力[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4,02:88-92.

篇12

关键词:古茶道;地域性语境;伊斯兰建筑

新疆在我们中国的西北部地区,与西亚与中亚的部分国家相邻,其既受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受内陆国家艺术文化的渐染,形成了独有的异域风情化建筑艺术形态。于是,在我国古茶道文化的影响下,新疆伊斯兰建筑多以清真寺为主,华丽的装饰与斑斓的琉璃瓦凸显其庄重神秘的艺术美感。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建筑也在岁月的尘埃中变得愈发斑驳,五彩的瓷砖渐渐剥落,穹顶之盖也因为经年失修而丧去了往日的光泽,新疆伊斯兰建筑的艺术特征也越来越模糊化,其原有的文化韵味正以大众未曾察觉的方式流失着。因而,新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现代化转译之路,必须以古茶道地域性语境为立足点,充分融入新疆古茶道的文化内涵,对伊斯兰建筑的转译进行本体化呈现。

1古茶道地域性语境与建筑转译

1.1古茶道地域性语境

地域性是指基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形成的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现象,其具有历史的连贯性以及文化的延续性。一般而言,不同地域所呈现出的文化风貌也不同,其地域性语境的具体内涵也会有所差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域文化是时间与空间相互作用而成的,是某一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现象的集中反映,既是一个地理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名词。我国地大物博,横贯东西纵跨南北,东南西北每一个区域的文化属性也不尽相同。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一地区的茶道文化也因之而展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风采。无论是现代的茶道文化还是古茶道文化都会在不同的地域性语境下绽放出不同的文化魅力之光。例如,在中原文化滋养下而成的汉族茶道文化与从蒙古浩瀚草原上孕育而生的茶道文化内容就会有所差别,中原茶道文化讲究的是礼大多小口啜饮,崇尚以和为贵;而蒙古壮族的茶道文化信奉豪爽大气,主张豪饮,偏重的是义勇之风。所以,不同地域性语境下的古茶道文化内涵千差万别,并以各种形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生活方式与文化理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2建筑转译基本内容

转译不是翻译却又与翻译存在相通之处,其是建筑学领域里特有的概念,是对建筑艺术风格的一种特色化阐述。转译不是简单地传递与再造,而是通过对解构主义理论的阐析,将原始的最初的建筑形式转化成另一种风格形式。从创造学角度来说,建筑转译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建筑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产物,其是根据当时的地域文化特色建造而成的,无论是外形构造还是内在设计,抑或是装饰元素都是当下潮流因子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历史文化的阶段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所有的一切都在万象更新中焕发新的生机,原始的建筑形态所彰显出的美学品味与当前的大众审美观不相符合。所以,为了强化原始建筑的文化意蕴,转译便成了原初建筑维系生存的不二选择,原始的建筑一经转译就生发出了一种别样的魅力。一般说来,原初建筑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艺术化整体,其建筑语言以及建筑形态基本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之中,而转移则是通过系统化的建筑理论将支离分解化的原初建筑,进行原初的纯净化修复,使不同的建筑语言在转译组合中折射出新的艺术光芒。

2新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特征概述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汇合地,其处于我国大陆的深处,所毗邻的国家也大多是阿拉伯国家,居民大多是穆斯林其地域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作为欧亚文明的交汇处,其是我们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先后经过了萨满教、摩尼教、道教以及佛教等宗教文化的洗礼,并最终确定了伊斯兰教的主导地位其建筑风格也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新疆伊斯兰建筑借鉴尖形塔顶的月亮形状,以穹形圆顶为盖,将绿色与蓝色作为主要的装饰性色彩,构建出了独具特色的宗教瞻仰圣地。新疆伊斯兰建筑艺术构思源自于其对于伊斯兰教义文化的理解,以穹顶比喻浩瀚的天空,象征着永恒。然后,以蓝色与绿色分别代表生命与和平,寄寓着伊斯兰信徒美好的愿望与期待。另外,在地缘因素的影响下,新疆伊斯兰建筑的拱券、柱子的装饰以及屋顶的设计等深受阿拉伯文化的浸润,并渐而形成了阿拉伯、传统维吾尔样式、中原汉民族样式的建筑组合模式。例如,位于喀什市中心广场的艾提尕尔清真寺,是我国最大的伊斯兰教宗教建筑,其在伊斯兰文化的基础上又汲取了我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的精髓,并糅合了维吾尔特色文化因子,形成了朴实厚重而又自然独特的建筑风格。

3古茶道地域性语境下新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现代性转译策略

3.1融入古茶道地域性的文化内涵,构建科学的伊斯兰建筑转译体系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其固有的地域区间,无论哪一种文化脉络都是对其地域文化的一种无声阐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大多是地理环境差异所引起的,而文化差异也反映在艺术文化的点滴之中。新疆是多种文化元素相交融的接洽点,其伊斯兰建筑艺术尤为鲜明,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带有浓浓的阿拉伯文化印记,其在现代性的转译中,应该以古茶道地域性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构建科学的建筑转译体系,以此还原出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原始意味。首先,建筑师应该加深其对于中国传统古茶道的研究,从古茶道中的饮茶文化、煮茶习俗以及茶道精神着手,结合新疆地域文化特色,对其古茶道中的人文艺术内涵进行深层探究,并从中提炼出系统的美学知识,将其应用到伊斯兰建筑的转译中。而后,建筑师也可以从建筑的转译原理出发,将伊斯兰建筑的文化属性与古茶道中所蕴含的新疆地域文化进行相得益彰的融合,从而使得新疆伊斯兰建筑的现代性转译之路更加通畅,也使其文化面貌与艺术风格更加纯真化。

3.2结合古茶道文化中的美学元素,对伊斯兰建筑进行现代创新性转译

众所周知,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茶道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古茶道是传统茶文化的一支,也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伊斯兰建筑艺术散发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其所寓含的文化因子也是极其复杂,所以伊斯兰建筑的现代转译之路必定会异常艰难。因此,建筑师在对新疆伊斯兰建筑进行现代性转译时,应当结合古茶道文化中的美学元素,对其进行美学化拓展。一方面,建筑师应该综合运用现代化的建筑艺术设计手法,逐步挖掘古茶道地域性语境下的新疆茶道文化,根据新疆维吾尔族的古茶道精神以及古茶道艺术对伊斯兰建筑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呈现。另一方面,建筑师也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法,将新疆地区的古茶道文化内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推动伊斯兰建筑向现代化转译迈进。

参考文献

[1]左力光.多元文化在新疆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中的反映[J].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2004(4):44-45.

[2]吴国栋,尚志华,王铭涛.现代性与地域性的有机结合———阿尔瓦罗•西扎的建筑观[J].科技致富向导,2011(15):319-319.

[3]胡超文.当代中国建筑艺术的现代性审视:透过一座岭南城市的窗口[J].惠州学院学报,2011,31(3):57-65.

篇13

关键词:桥梁建筑艺术意蕴艺术风格造型要素美学规则

从某种意义上讲,桥梁美学理论涉及建筑学、美学、物理学、材料学、色彩学、艺术学等学科,是一项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一座完美的桥梁,不但要讲究其实用性和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又要满足审美需求。桥梁建筑的艺术意蕴,就是将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与桥梁造型和技术等方面完美结合起来,表现桥梁作为一种结构,一门结构造型艺术,所承载的蕴涵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传统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意识形态。本文将通过对桥梁建筑艺术、桥梁建筑艺术的美学原则、桥梁建筑的风格以及桥梁建筑造型要素的分析,揭示桥梁建筑意蕴的深刻内涵。

1.桥梁建筑艺术

从人类以天然的石头垒起简单踏步,利用倒塌的树木架起独木桥,就开始在上面留下了美的胎记。随着时代的发展,桥梁建筑愈加强烈地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识,不断地向建筑艺术的方向发展。桥梁建筑师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它一方面受着物质技术水平和实用功能的制约;另一方面,它的形式和风格的演变又受着人们精神生活,特别是社会审美意识的影响。桥梁建筑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个分支,是桥梁建筑师在熟练地掌握艺术媒介物质(色彩、线条、形体等)的自然属性及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物质手段创造出来的,为了使人感知和认识,从而发挥其社会影响,体现一定生活内容的结构艺术形象。桥梁作为一种建筑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精神的建筑,融汇造型艺术的一切要素及科学技术的伟大成果。古朴典雅的中国赵州桥,精致美丽的圆明园十七孔拱桥,气势磅礴的金门大桥.它们同古老的金字塔,蜿蜒的长城,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等这些伟大的作品一样,都闪烁着不朽的光彩,构成了建筑的美。

桥梁建筑艺术,它一方面反映出结构物的空间跨越所体现出的美感,另一方面,桥梁的造型,尤其是栏杆和桥头堡等附属设施的形式也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意识流的影响。赵州桥的蛟龙栏板(图1)雕刻精美,寓神话传说与当地文化于一体,充分显示了当时人文风俗与技术水平Ⅲ。卢沟桥石狮(图2),活灵活现,双目凝神,注视桥面,酷似桥梁的守护神,给行人及当地居民以充分的安全感。

不过,桥梁建筑艺术也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优美的桥梁,均融入了桥梁建筑师个人的感彩和艺术手段。实用和美观的双重特性,决定桥梁建筑艺术往往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醒目的见证之一。完美的桥梁建筑,既有功利性,又不能缺乏美的属性,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

2.桥梁建筑艺术的原则

桥梁建筑艺术是桥梁建筑师的审美意识物态化成果,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桥梁建筑师在进行桥梁设计与艺术构想时,通常都综合考虑权衡了下面几项艺术原则。

2.1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

桥梁建筑艺术与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及造型艺术不尽相同,它还是一种实用艺术。一座优秀的桥梁,应该实现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只有技术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真正的美的桥梁。在处理桥梁建筑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时,通常有以下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实用功能而把桥梁建筑之美置之不理,这在我国解放初期表现最为明显;另一种是只注重桥梁建筑的美观而忽视其实用性值,出现的许多桥梁伪结构。要避免这两种倾向,桥梁建筑艺术的协调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功能和形式,偏颇任何一方都不会产生好的作品;只有功能和形式做到完美统一,桥梁艺术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2.2满足民众审美情趣

首先,桥梁所提供的便捷的交通服务功能,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然而,老百姓有自己的审美观,该审美观必须同社会功利、国计民生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桥梁的美已经从实用中分化出来,但仍表现了它的社会功利性。

2.3体现桥梁建筑艺术的时代精神

与其它艺术一样,桥梁建筑艺术也并非一成不变。古代桥梁多以装饰华丽为美,而现代桥梁则以简洁大方为美。桥梁建筑能够以其巨大的空间形象来显示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桥梁建筑风格、艺术和技术具有较大区别。在中外桥梁建筑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会形成其独特的桥梁建筑风格,而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色。各个时代的桥梁建筑师在设计创作时,不可避免地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方建筑显得尤为明显。威尼斯水上世界的桥梁,桥面上集市密布,融休闲、购物、观光、交通于一体,是当地的一大特色。

2.4展现桥梁建筑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没有规定审美建筑一定要有审美标准,但一定的民族,必然有一定的建筑特色。反映在桥梁上,中国的桥梁多具有地方特色,如江南小桥优美多姿(图3),西南部的桥梁则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如程阳风雨桥(图4)。不同民族在习俗、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基于此,不同民族对桥梁建筑艺术提出各自不同要求,也就不足为奇。

3.桥梁建筑风格特性

桥梁建筑风格是由桥梁形态所体现的在设计构思上所具有的特色的表征,是桥梁建筑各种要素的总和,是结构内在规律在外在形态所表现的一种美的格调,是形式的抽象或升华,犹如人的风度气质一样,有时是一种可意味不可言传的特征表现。风格是文化艺术中的高层次问题,它被社会、传统、经济、文化等因素所制约,反映出一个综合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

3.1时代性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一定历史时期技术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物质生产力量与人们的生活条件,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思想、美学观念与技术水平,留下了时代永恒的烙印。桥梁建筑在机械工业化和手工业生产时代,在选用材料、施工工艺、生产手段上截然不同,其选用结构形式、艺术特点也自然而然有所差别。如古希腊时代的优美柱式结构,罗马时代的半圆拱结构,欧洲哥特式尖拱,中世纪流行的有浓厚宗教色彩及军事防御功能的桥头堡(图5),文艺复兴时代铁桥上繁琐而精细的巴洛克风格雕塑,现代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结构所带来的现代桥梁简洁纤细的形态等,如法国某城市中承式外倾拱肋拱桥(图6)。这些都无不折射出建筑(当然也包括桥梁建筑)风格的时代性。

3.2民族性

各民族有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也产生了带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概念,它与某一民族的共同语言和心理特点及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紧密相关。人类生活与桥梁建筑密切相关,因而也必然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例如古代桥梁建筑都有借助“神物”的力量与自然作斗争的美好愿望。西方桥梁上的雕饰以神话人物或伟大文物为多,如维尔茨堡美茵河上的古老桥梁(图7),意大利的十二天使徒桥、美国华盛顿州的阿林顿纪念桥、法国塞纳河上的桥等,桥墩或桥头望柱上均有一座座雕像。而在我国石桥上的雕饰以狮、龙为主,这些“神兽”曾起着制胜镇邪的作用,如苏州香花桥栏杆艺术(图8),同时也是一种民族形式的装饰,不仅给桥梁建筑艺术添姿增色,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一种偏爱与情趣,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景观。

3.3地域性

即使是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域,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的不同,在审美标准上也会有很大差异。但是,某个地区的桥梁,应有自己较为统一的风格。如果每一座桥梁都标新立异,甚至要“一座桥梁一个样”,这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也违背了美学规律,大败“胃口”。

然而,桥梁建筑毕竟不同于房屋建筑,其在功能上的单纯性制约了桥梁形态。古今中外均以拱、梁、吊为基本形态,由于现代化信息交流的频繁与便捷,桥梁形式受民族、地域的影响并不似古时那么突出。而且较能显示桥梁民族风格的大部分都是桥梁附属结构,如桥头建筑、栏杆、灯柱、雕饰等。在法国巴黎市中心,桥梁密布,具有浓郁的法兰西民族文化特色(图9)。罗纳河上的古老桥梁,同样也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灿烂文化(图10)。因此,在桥梁建筑中体现地域风格,创造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没有特色,就没有个性,从而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有机的统一。桥梁建筑的杰出作品从来都是某一时代、某一民族及某一地域进步的审美理想的美好体现,也是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之所在。显然,现代桥梁建筑应该表现出积极的、正面的、令人精神振奋的格调,体现出良好的时代、民族与地域风格。

4.桥梁建筑造型要素

形式是由点、线、面、体构成。桥梁建筑艺术通过其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质感、尺度、体型、韵律、色彩及象征手法等,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矗每体系.{奉现-种形态的美:在形态美学里.点是有造型意义的,一点在画面上.成T视线集中之处:两个大小一样的点,视线来回这两点间,而产生“线”的感觉。线的形态不同,体现不同意义。不同形态的直线和曲线,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粗直线表现坚定、有力、厚实、稳定、粗壮、笨拙、顽固等特征;细直线则体现敏锐、脆弱、纤细等特征;折线具有节奏、运动、焦虑、不安等特征;圆弧线给人以充实、精神饱满的感觉;椭圆形弧线除具有圆弧线的特征外,还具有现代感;流线型是抛物线的自由审美创造;双曲线具有曲线平衡的美,也有较强的时代感,变径曲线具有丰富而变化的特点;自由曲线具有丰富的感情。

面是由线的运动而形成。通常认为,平面有安定、确定的感觉;三角形给人以冲动、刺激的感觉;圆形给人以温暖、流动的感受;梯形富于很强的稳定感;斜梯形具有一种倾斜方向的动感或力感;正方形使人感到整齐,端庄,有一种均齐美;球面、圆锥面、圆环面等曲面的形态,给人以亲切、饱满、柔和、流动的感觉。

立体是由面的运动形成的。建筑的立体美感,由角度的变化、艺术联想、虚实关系等来产生。金门大桥桥塔(图11),其竖直方向线条顺畅而富有规律,且有合理的变化,使桥塔的大体积的形态得到了纤细化,给人一强烈的力的美感;大红的涂彩,使大桥又增添了一份明亮和活跃。法国某公园人行桥(图12)则是曲线与直线的完美结合,其在水中的倒影优美绝伦,令人浮想联翩,过目不忘。

桥梁建筑的形态美,产生综合的审美效应。点、线、面和体的彼此依赖、对立统一,构成广阔、深远、多姿多变的艺术境象,丰富了人们的美的感受。

5.结语

古今中外,桥梁建筑艺术形态各异,丰富多彩。桥梁建筑艺术的丰富内涵,使其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结构艺术。其艺术意蕴的流变,总是在深层次影响着桥梁建筑的发展。深入考察研究桥梁的艺术意蕴以及形成的内在机理,对提高专业人士和大众的艺术修养会有所裨益;对桥梁发展史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竹内敏雄,《美学百科辞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刘其福,《城市桥梁栏杆圈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2。

篇14

关键词:桥梁建筑艺术意蕴艺术风格造型要素美学规则

从某种意义上讲,桥梁美学理论涉及建筑学、美学、物理学、材料学、色彩学、艺术学等学科,是一项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一座完美的桥梁,不但要讲究其实用性和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又要满足审美需求。桥梁建筑的艺术意蕴,就是将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与桥梁造型和技术等方面完美结合起来,表现桥梁作为一种结构,一门结构造型艺术,所承载的蕴涵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传统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意识形态。本文将通过对桥梁建筑艺术、桥梁建筑艺术的美学原则、桥梁建筑的风格以及桥梁建筑造型要素的分析,揭示桥梁建筑意蕴的深刻内涵。

1.桥梁建筑艺术

从人类以天然的石头垒起简单踏步,利用倒塌的树木架起独木桥,就开始在上面留下了美的胎记。随着时代的发展,桥梁建筑愈加强烈地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识,不断地向建筑艺术的方向发展。桥梁建筑师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它一方面受着物质技术水平和实用功能的制约;另一方面,它的形式和风格的演变又受着人们精神生活,特别是社会审美意识的影响。桥梁建筑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个分支,是桥梁建筑师在熟练地掌握艺术媒介物质(色彩、线条、形体等)的自然属性及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物质手段创造出来的,为了使人感知和认识,从而发挥其社会影响,体现一定生活内容的结构艺术形象。桥梁作为一种建筑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精神的建筑,融汇造型艺术的一切要素及科学技术的伟大成果。古朴典雅的中国赵州桥,精致美丽的圆明园十七孔拱桥,气势磅礴的金门大桥.它们同古老的金字塔,蜿蜒的长城,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等这些伟大的作品一样,都闪烁着不朽的光彩,构成了建筑的美。

桥梁建筑艺术,它一方面反映出结构物的空间跨越所体现出的美感,另一方面,桥梁的造型,尤其是栏杆和桥头堡等附属设施的形式也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意识流的影响。赵州桥的蛟龙栏板(图1)雕刻精美,寓神话传说与当地文化于一体,充分显示了当时人文风俗与技术水平Ⅲ。卢沟桥石狮(图2),活灵活现,双目凝神,注视桥面,酷似桥梁的守护神,给行人及当地居民以充分的安全感。

不过,桥梁建筑艺术也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优美的桥梁,均融入了桥梁建筑师个人的感彩和艺术手段。实用和美观的双重特性,决定桥梁建筑艺术往往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醒目的见证之一。完美的桥梁建筑,既有功利性,又不能缺乏美的属性,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

2.桥梁建筑艺术的原则

桥梁建筑艺术是桥梁建筑师的审美意识物态化成果,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桥梁建筑师在进行桥梁设计与艺术构想时,通常都综合考虑权衡了下面几项艺术原则。

2.1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

桥梁建筑艺术与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及造型艺术不尽相同,它还是一种实用艺术。一座优秀的桥梁,应该实现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只有技术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真正的美的桥梁。在处理桥梁建筑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时,通常有以下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实用功能而把桥梁建筑之美置之不理,这在我国解放初期表现最为明显;另一种是只注重桥梁建筑的美观而忽视其实用性值,出现的许多桥梁伪结构。要避免这两种倾向,桥梁建筑艺术的协调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功能和形式,偏颇任何一方都不会产生好的作品;只有功能和形式做到完美统一,桥梁艺术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2.2满足民众审美情趣

首先,桥梁所提供的便捷的交通服务功能,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然而,老百姓有自己的审美观,该审美观必须同社会功利、国计民生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桥梁的美已经从实用中分化出来,但仍表现了它的社会功利性。

2.3体现桥梁建筑艺术的时代精神

与其它艺术一样,桥梁建筑艺术也并非一成不变。古代桥梁多以装饰华丽为美,而现代桥梁则以简洁大方为美。桥梁建筑能够以其巨大的空间形象来显示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桥梁建筑风格、艺术和技术具有较大区别。在中外桥梁建筑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会形成其独特的桥梁建筑风格,而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色。各个时代的桥梁建筑师在设计创作时,不可避免地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方建筑显得尤为明显。威尼斯水上世界的桥梁,桥面上集市密布,融休闲、购物、观光、交通于一体,是当地的一大特色。

2.4展现桥梁建筑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没有规定审美建筑一定要有审美标准,但一定的民族,必然有一定的建筑特色。反映在桥梁上,中国的桥梁多具有地方特色,如江南小桥优美多姿(图3),西南部的桥梁则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如程阳风雨桥(图4)。不同民族在习俗、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基于此,不同民族对桥梁建筑艺术提出各自不同要求,也就不足为奇。

3.桥梁建筑风格特性

桥梁建筑风格是由桥梁形态所体现的在设计构思上所具有的特色的表征,是桥梁建筑各种要素的总和,是结构内在规律在外在形态所表现的一种美的格调,是形式的抽象或升华,犹如人的风度气质一样,有时是一种可意味不可言传的特征表现。风格是文化艺术中的高层次问题,它被社会、传统、经济、文化等因素所制约,反映出一个综合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3.1时代性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一定历史时期技术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物质生产力量与人们的生活条件,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思想、美学观念与技术水平,留下了时代永恒的烙印。桥梁建筑在机械工业化和手工业生产时代,在选用材料、施工工艺、生产手段上截然不同,其选用结构形式、艺术特点也自然而然有所差别。如古希腊时代的优美柱式结构,罗马时代的半圆拱结构,欧洲哥特式尖拱,中世纪流行的有浓厚宗教色彩及军事防御功能的桥头堡(图5),文艺复兴时代铁桥上繁琐而精细的巴洛克风格雕塑,现代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结构所带来的现代桥梁简洁纤细的形态等,如法国某城市中承式外倾拱肋拱桥(图6)。这些都无不折射出建筑(当然也包括桥梁建筑)风格的时代性。

3.2民族性

各民族有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也产生了带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概念,它与某一民族的共同语言和心理特点及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紧密相关。人类生活与桥梁建筑密切相关,因而也必然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例如古代桥梁建筑都有借助“神物”的力量与自然作斗争的美好愿望。西方桥梁上的雕饰以神话人物或伟大文物为多,如维尔茨堡美茵河上的古老桥梁(图7),意大利的十二天使徒桥、美国华盛顿州的阿林顿纪念桥、法国塞纳河上的桥等,桥墩或桥头望柱上均有一座座雕像。而在我国石桥上的雕饰以狮、龙为主,这些“神兽”曾起着制胜镇邪的作用,如苏州香花桥栏杆艺术(图8),同时也是一种民族形式的装饰,不仅给桥梁建筑艺术添姿增色,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一种偏爱与情趣,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景观。

3.3地域性

即使是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域,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的不同,在审美标准上也会有很大差异。但是,某个地区的桥梁,应有自己较为统一的风格。如果每一座桥梁都标新立异,甚至要“一座桥梁一个样”,这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也违背了美学规律,大败“胃口”。

然而,桥梁建筑毕竟不同于房屋建筑,其在功能上的单纯性制约了桥梁形态。古今中外均以拱、梁、吊为基本形态,由于现代化信息交流的频繁与便捷,桥梁形式受民族、地域的影响并不似古时那么突出。而且较能显示桥梁民族风格的大部分都是桥梁附属结构,如桥头建筑、栏杆、灯柱、雕饰等。在法国巴黎市中心,桥梁密布,具有浓郁的法兰西民族文化特色(图9)。罗纳河上的古老桥梁,同样也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灿烂文化(图10)。因此,在桥梁建筑中体现地域风格,创造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没有特色,就没有个性,从而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有机的统一。桥梁建筑的杰出作品从来都是某一时代、某一民族及某一地域进步的审美理想的美好体现,也是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之所在。显然,现代桥梁建筑应该表现出积极的、正面的、令人精神振奋的格调,体现出良好的时代、民族与地域风格。

4.桥梁建筑造型要素

形式是由点、线、面、体构成。桥梁建筑艺术通过其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质感、尺度、体型、韵律、色彩及象征手法等,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矗每体系.{奉现-种形态的美:在形态美学里.点是有造型意义的,一点在画面上.成T视线集中之处:两个大小一样的点,视线来回这两点间,而产生“线”的感觉。线的形态不同,体现不同意义。不同形态的直线和曲线,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粗直线表现坚定、有力、厚实、稳定、粗壮、笨拙、顽固等特征;细直线则体现敏锐、脆弱、纤细等特征;折线具有节奏、运动、焦虑、不安等特征;圆弧线给人以充实、精神饱满的感觉;椭圆形弧线除具有圆弧线的特征外,还具有现代感;流线型是抛物线的自由审美创造;双曲线具有曲线平衡的美,也有较强的时代感,变径曲线具有丰富而变化的特点;自由曲线具有丰富的感情。

面是由线的运动而形成。通常认为,平面有安定、确定的感觉;三角形给人以冲动、刺激的感觉;圆形给人以温暖、流动的感受;梯形富于很强的稳定感;斜梯形具有一种倾斜方向的动感或力感;正方形使人感到整齐,端庄,有一种均齐美;球面、圆锥面、圆环面等曲面的形态,给人以亲切、饱满、柔和、流动的感觉。

立体是由面的运动形成的。建筑的立体美感,由角度的变化、艺术联想、虚实关系等来产生。金门大桥桥塔(图11),其竖直方向线条顺畅而富有规律,且有合理的变化,使桥塔的大体积的形态得到了纤细化,给人一强烈的力的美感;大红的涂彩,使大桥又增添了一份明亮和活跃。法国某公园人行桥(图12)则是曲线与直线的完美结合,其在水中的倒影优美绝伦,令人浮想联翩,过目不忘。

桥梁建筑的形态美,产生综合的审美效应。点、线、面和体的彼此依赖、对立统一,构成广阔、深远、多姿多变的艺术境象,丰富了人们的美的感受。

5.结语

古今中外,桥梁建筑艺术形态各异,丰富多彩。桥梁建筑艺术的丰富内涵,使其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结构艺术。其艺术意蕴的流变,总是在深层次影响着桥梁建筑的发展。深入考察研究桥梁的艺术意蕴以及形成的内在机理,对提高专业人士和大众的艺术修养会有所裨益;对桥梁发展史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竹内敏雄,《美学百科辞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刘其福,《城市桥梁栏杆圈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