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区治理对策范文

社区治理对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9: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社区治理对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社区治理对策

篇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发展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在向城市社区化管理方向发展。但是当前中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条件差异较大,农村社区建设在范围、内容和模式上都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

义乌作为一个县级市在城市急剧扩张中,对城区7个街道的社区管理作了规划与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是,在义乌城区之外的一些街道及乡镇并没有实现社区化管理或者在农村社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了确实的让农村社区服务于民,研究义乌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义乌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未充分实现村民自治

社区村民自治的实质就是按照村民自己的心愿,选择大多数村民都认可的人来担任村干部,决策村民自治范围内的重大各类事务,规范各种行为。村民自治是农村社区治理的方向,也是推进农村社区民主自治的重要前提。但是义乌农村自治实施中发现很多问题。(1)村民自治发展不平衡。村民自治的改革实践滞后于立法,有法不依,村民法制概念薄弱,参政议政积极性不足造成如:竞选的条件、规则、选票的制作程序做没能做到完全公开公正;唱票和计票的规则、方法、方式么能做到公开、透明。对村委会选举中贿选、补选的处罚没有落到实处,对罢免缺乏可操作性的规范。(2)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尚未理顺。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关系不明晰,乡镇政府行政控制与村委会自治权利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乡镇政府把村委误作为自己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机构。村委会与村党支部关系不协调。村党支部过多干预村民自治。(3)农民政治意识薄弱。一方面农民对权利迷信、盲从。对政治生活缺乏责任心和关注度,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参与村里的政治活动中,对政治评价不倾向不抵制。另外,民主选举与民主决策程度低,理性弱,民主监督没有发挥该有的作用。

2、农村社区没能给村民带来认同感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农村生活方式的解体,新的生活方式还未健全的前提下,乡民各顾各,乡村日益变得一盘散沙,农村社区认同感不强。农村不再是老树、黄昏、昏鸦,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设计风格 统一的建造经营理,村村专业街,到处是作坊的建造模式,人们过往的记忆都被“农村社区建设取而代之”。农民很难融入到新的乡村生活中,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和力、归属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富裕了,人心却散了,失去了原有村落共同体赋予的安全保障。另外,义乌外来人口的价值观、宗教信仰、人生观、风俗习惯等都与本村农村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农村社区在传统文化和新进外来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原有的村约、规范对农民的约束和影响能力下降,农民集体意识和道德责任感不强下降,不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崇尚实用主义,顾“小家”忘“大家”,农村社区已经没有以前淳朴特质;反而人际关系资本化和利益化得到放大,大大降低了农村社区凝聚力和感染力。

3、未充分发挥社区功能

村民家庭住宅建设后,人们的住宅形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生活习惯仍保持着原来的作风。依靠农业收入也转变成了租金收入,闲余时间越来越多,社区管理人员没有充分发挥引导与指导作用,导致村民部分村庄改造后,村民仍然过着“耕地种菜”的纯农民生活,绿化带里种菜,车库里养鸡,耕具随处放等情况时有发生,不仅有碍于整体环境的保护,也不利于社区统一管理。另一方面,部分村民对于社区化管理存在观念偏差,不愿交物业管理费用,认为是不必要的支出,粗放的生活方式没有得到有效改变,这也制约了农村社区化管理的进一步深化落实。

4、农村社区自身的定位不明晰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上级有关部门办一项活动,盲目下达农村社区治理任务,他们明确要求制度上墙,新成立的组织更是要“挂牌子”,似乎有了牌子一切事情就成了。为了迎合上级各部门的要求,部分社区也只能“热衷于”制度上墙、挂牌子等表面文章,钱花费不说,真正能起作用的并不多,大多数的治理只是形式而己。

通过调查发现,对于居民而言,有些居民认为农村社区治理是主要靠政府投入和上级管理为主,自己的主动参与很不适合时宜,对很多公共性事务采取不闻不问、也从不干涉。对于政府这边而言,如何治理社区认识还不够清楚。对于农村社区的建设和治理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政策,都在摸着石子过河,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搞好搬经镇农村社区治理,首要问题是对社区进行了定性和定位。根据各社区的特点,发展自己有利的项目,来带动群众致富。

三、义乌农村社区治理对策研究

1、不断创新“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是中央提出的新要求。在社区自治过程中要不断优化运行机制,使社区自治适合社区的实际,逐步建立社区内民间自治组织、社区中介组织,健全村企与村民之间的协商机制,即通过政府指导和协调。一般而言,只有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人人起来负责,这样才不会人亡政息,农村社区治理最终才能达到善治。例如:社区民主选举过程中,以居民自治为核心,要规范居委会民主选举程序,社会组织广泛参与,不能只讲口号,做做表面文章,尽量减少行政干预。

2、要围绕农村社区文化、改善社区人居环境等建设,以增强居民以社区为家的理念,“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居民觉得有一种归属感。搬经镇通过社区品牌的建设,提出“一村一品”,也采取和利用送戏下乡等文艺汇演?矸岣蝗褐诘木?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农村文明道德新风尚,努力满足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的需要,让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其中,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感受到社区治理自己也是其中一员,而不仅仅是党委政和居委会的事情。

3、首先明确功能定位、完善管理体制。建立村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的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地方政府将用人权利、工作经费按工作业量下放到各社区;进一步加强社区共建机制建设,做到把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作为社区共建的主要目标;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其次优化农村社区生活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村庄集镇规划,保护农村社区的自然环境,维护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努力保持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促进人与自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另外建立并完善社区公共服务,通过影视、广播、戏剧等形式传播政治文化思想,提升农民的政治素养,积极推进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努力建立农村就业指导与服务,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农民提供基本保障,使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4、随着义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对农村社区管理方式和治理机制也提出了新要求,各级党委也需要深化认识,把统筹配套改革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来抓,建立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构建在社区党的组织领导下,以地区、乡政府管理为基础、居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建立起农村社区管理绩效评估的机制,将农村社区治理纳入到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中,并且考核结果与村干部报酬直接挂钩。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形成区县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各镇负责、社区主导、群众参与的良好格局,合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效机制。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配套机制 问题 治理

中图分类号:R 197.1 文献标识码:A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当前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践行以健康服务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半径、以适应群众日常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宗旨。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自1996年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以来,经过了30年的发展和逐步完善,服务范围、服务质量、群众的满意度逐渐提高。当然,伴随着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群众对观念认识的不统一,再加上社区卫生服务本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距离群众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和不足,亟待完善与提高。

1 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表现分析

1.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结构不完善

这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全科医生的储备严重不足。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不但有教育制度上的因素,也包含政府认识层面的原因。具体来讲主要是:第一,高等院校教学目标上不明确。近年来,医学教育不断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上,技术研究大于临床实践,导致全科医生的教育非常不足。第二,政府没有对全科医生不足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是认识上没有重视全科医生的作用;再者,资金投入上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结果就造成全科医生的培养和教育严重滞后,针对现有社区医生队伍的培训也是困难重重。第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太小。当前,大部分高素质、高学历的医学专业人才都更愿意在大城市中的大医院就业,而不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造成社区卫生人员非常的匮乏,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提供也就无从谈起[1]。

1.2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非常匮乏

根据相关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经费应当是个人、集体和国家共同承担。然而,因为企业已经不再承担这方面的社会功能,所以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主要来源集中在政府拨款这一渠道。和大医院相比,政府给予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非常有限,即便是在这有限的政府拨款上,也大部分集中在医疗设备的投入上。虽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担负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诸多功能,然而其获取的补助经费却非常少。2015年,国家拨付的医疗补助中有65%被用在城市医院中,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获得的只有2%。因为医疗服务质量不高,加上经费短缺,导致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尚没有被纳入到医保定点单位范围内,进一步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发挥。

1.3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的配套机制不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要想高效发挥作用,就必须要有完善的配套机制。然而实际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不够,具体体现为:第一,社会共同参与机制尚没有构建。社区医疗服务是系统性的工程,首先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再者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居民的主动广泛参与。但是目前,社会各界对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功能认识还非常不够,居民没有主动参与社区卫生发展的意识和意愿,导致社区卫生机构很难吸收到民间资本来支撑自身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没有积极的群众基础,导致其发展困难重重。第二,医疗卫生制度非常混乱。我国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规章都非常匮乏,很多病人反映:在社区卫生站看病,往往都是越看越严重,花费也不低,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形象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加之一些黑诊所和江湖游医的存在,让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产生错误认识,影响了其健康发展。[2]第三,尚未构建完善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当前,大部分社区卫生站都还没有构建所在社区居民的个人卫生档案以及家庭卫生档案等,那么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构建也就更加无从谈起了,也就无法对社区内患者的家族病史、用药史、患病史等进行全面了解和规范管理,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多障碍。

2 有关解决社区卫生服务问题的治理对策和措施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推进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对于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体现政府施政宗旨;对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也是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贯彻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新医改方案出台后,国务院对此次方案的制定投入了较大的精力。这次方案改革重点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首次提出了“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强调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方案制定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目的就在于要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主要治理对策和措施如下:

2.1强化对全科医生人才的培养

针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匮乏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第一,对全科医生的培养一定要加大力度和重视度。对目前高等教育过度侧重培养专科医生的理念加以转变,切实把全科医生的培养纳入到和专科医生同等的高度来加以重视,并做出长远规划,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第二,构建针对全科医生的再教育和培训机制,其主要是为了对目前在社区卫生服务第一线的医疗工作人员进行素质提升,可以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如定期开展和定期考核把这项培训和教育制度落实到底,以提升实效[3]。第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与大医院开展互动式交流活动,特别是要选派医师到大医院定期进修、培训,提高医疗水准。大医院要定期安排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机构指导,免费接受社区机构人员进修,定期对社区机构人员进行全科或专科培训,并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最近,一些大医院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些大医院的医生主动走向社区、为群众上门服务。在这方面。上海市2011年就_始实行试点政策,取得良好效果。

2.2开辟多种渠道,扩大社区卫生服务资料来源

社区卫生作为一项公益性的工程,其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作为经费保障,对此应当做好以下一些工作:第一,补充转型社区卫生服务经费。针对目前社区卫生资金匮乏的问题,应当成立转型的服务资金,对社区卫生工作加以大力支持,政府部门应当结合各个社区卫生机构的任务完成、工作业绩、服务人口等进行对应的资金补助。第二,政府可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出资购买。比如天津市政府主导的对于18项社区卫生项目的购买,用于治疗慢性非传染病、精神卫生管理、老年与儿童保健等,然后由社区卫生机构来负责向社会居民提供相关服务[4]。第三,引导社会资金的有效注入,扩大社区卫生工作的服务资金来源。政府主管机构应当对民间资本在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上的投资比例加以适当的放宽,把各种具有利用价值的民间资本切实纳入到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来,进一步拓宽国内外向社区卫生事业捐赠的渠道。

2.3建立健全各项配套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公共政策的制定,就是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根据政策规划的建议和要考量的相关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程序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做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公共政策过程中首要的阶段,正是由于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性,任何一个政治主体都会对自己的公共政策制定问题做出一定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规定。正是基于此,我们可以说,公共政策的制定实际上就是将有关的对策加以合法化采纳的过程。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的配套管理与监督机制的支撑,只有在各项配套机制的指引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才能朝着规范高效的方向开展。所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构建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工作规范标准。比如针对社区卫生机构的工作情况,对其进行质量考核,达到既定标准的,补助经费才可以全额加以拨付;反之,达不到标准的,则根据实际服务情况部分拨付,这样能够极大地推动社区卫生机构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改善目前的服务质量现状。第二,构建透明公开的投诉机制。政府部门构建由各级地方政府、卫生主管机构、居民代表等为主体的监督机构,其主要负责对老百姓反映的有关社区卫生工作存在的不足进行调查和分析,同时向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卫生部门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第三,构建财务公开机制。政府部门要对社区卫生工作的经费收支情况加以定期的核查,并综合考评其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同时把考核的结果向社会公开,并将其作为机构综合考核的考量依据。第四,结合当地实际,构建各具特色的社区居民卫生信息系统。各地要结合当地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医疗档案,包括个人家族病史、个人医疗记录、个人在社区就医的医师记录等。通过个人医疗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方便居民就近到社区就医,而且对防病即“治未病”大有裨益。笔者曾对山东省茌平县北关社区的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所进行调查,发现该机构虽然只有6间房子的面积,但是服务很精细、很接地气,把所服务的北关社区一万多群众的个人医疗档案全部录入信息系统,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很熟悉,社区卫生所对群众病情了如指掌,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诊就医。再加上所里这几年通过事业单位招聘,引进了三名全科医生,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很多群众对一般性感冒、腹泻等常见病不再去县级医院就医,社会反响很好,切实解决了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3 结束语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它有利于现有卫生资源的调整和合理配置,有利于新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建立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迫切需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促进我国卫生公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它关系着人民的健康,关系着百姓生活的安居乐业,城市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还会影响和谐社区的建设,进而影响到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缓解市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才能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扫清障碍,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总而言之,近年来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人T素质、社区卫生服务点、覆盖面、群众意识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总的来讲,研究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发展阶段,很多工作还有待完善[5]。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原则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强化政府的职责,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深化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和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将是今后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1] 蒋四川.浅析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7):25- 26.

[2] 綦蕴诚.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6):33- 33.

[3] 张国红,武阳丰.北京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9):2778- 2781.

[4] 章朝霞,袁家麟,许振慧,庄华东,戚洁萍.社区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模式实践与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341- 343.

篇3

关键词:城市空间正义;社区治理;政府责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镇化是城市空间的重组、生产、扩张、分配等一系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空间会发生剧烈的变动。而过渡型社区是城镇化进程的一个典型缩影,社区空间的治理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应对城镇化进程中各种问题的治理水平,因此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空间治理对城市空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城市空间的生产过程,城市空间的生产必须要符合空间正义的原则”。【1】然而,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城镇化进程也处于加速缓冲期,因此近几十年高速度的城镇化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反映在社区空间层面上主要是城市社区空间正义的缺失。由于“城市社区空间可以分为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这‘三度空间’”【2】,那么也就是“三度空间”正义的缺失。

第一,空间协调不善,社区空间利用不甚合理,社区的物质性空间正义遭到严重侵蚀。其一,商业性的资本占据着社区的大量公共空间。根据我们的调研情况来看社区内大量本该属于公共所有的空间变成商业用途,社区的一层几乎全部是商业经营机构,缺乏具有公益性、大众化的场所与机构。这一方面得以印证了资本逻辑充斥着城镇化进程的每一个角落,商业的逐利性过分进占了城市社区空间;而另一方面由于公共资源的特性:非排他性、非盈利性、非竞争性进一步导致了公益性空间的“搭便车”行为。其二,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存在冲突,一部分社区居民挤压公共空间,例如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有些居民在公共的体育设施乱晾晒衣物;社区的公共道路也停满了各种私家车;一楼的住户甚至乱占公共绿化空间等不和谐的现象。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冲突一方面反应出社区空间在最初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长远发展的考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难以适应日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飞速的城镇化进程挤压了人们的精神心理空间。其三,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的规划有待改进。据调研,一般过渡型社区并未利用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几乎处于闲置状态。有一部分社区地下空间的利用也仅限于地下停车场以及地下的一些缆道和公共的水电暖管道。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地下停车场利用率极低,绝大多数居民并不把私家车停在地下停车场。究其原因无非是地下停车场设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停车环境脏乱差;没有考虑到居民的生活习惯。

第二,过渡型社区空间治理处于半自治化半行政化状态,社区空间的公共性与公益性遭到侵蚀,社区中的社会空间正义缺失。社会空间主要表现为公共空间的分配、公民的社会参与、公民权益、民生工程、公共设施等进入的机会。由于社区治理缺乏符合空间正义的完整的配套公共政策,社区社会空间必然得不到有效维护与运行,势必会损害人们的切身利益,那么社区治理就隐藏着不稳定的因素。社区空间如果缺乏空间正义塑造,社区居民将会产生社会落差感,认为自身处于社会相对不公平的位置,这将给社区的社会空间治理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矛盾找不到合法合理的释放渠道,集体事件发生的几率将大大增加,势必会酝酿更大的危机。

第三,城镇化进程中的过度物质性空间挤压了人们的精神空间,造成人们幸福感下降,背离了人本空间的价值追求,社区精神空间正义缺失。城镇化的到来意味着资本化的到来,在一定意义上城市由资本的聚集而产生的,那么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对空间产品剩余价值是其唯一追求。但是单纯的资本力量所形成的城市空间、社区空间仅仅是一个利润空间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符合空间正义原则的城市社区空间,因此社会空间与精神空间在强大的物质空间的挤压之下势必会处于萎缩状态。精神空间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状态与民主参与,主要表现在心情愉快、社会分配公正、在社会分配中处于公平的位置、机会均等。然而事实不然,不符合空间正义的城镇化难免使物质空间侵占了社区精神空间,也不符合人本主义的价值理念。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空间正义的实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市场、社会、公众、政府都需要参与进来,而且政府力量既不能过于强大也不能微乎其微。罗尔斯主张为了维护公平与正义扩大政府职能,使之具有强大的再分配功能。然而诺齐克却主张“最小政府”“有限政府”,用管的最少的政府来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无论什么观点,维护公平,保证权利,维持正义已成为历届政府的基本责任,也成为人们的共识。

首先,政府确保合理的城市社区规划,合理的城市社区规划是城市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石,以科学的城市社区空间规划来保障社区物质性空间稳定有序的空间生产,进而使其进一步符合空间正义的原则。显然,城市规划是政府的主要责任,是一种政府行为。城市规划是政府用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在关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空间规划、城镇扩张等城市发展行为的有力手段。而社区规划主要涵盖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地上地下空间的分布、公共私有空间的协调等社区空间规划。城市社区规划可以做到防范于未然,将以后可能在城市社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最大程度的扼杀在摇篮中,因此做好了城市社区规划,也就为美好城市社区发展的未来打下了坚定的基础。由于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异常激烈,城市社区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时做到最大程度的维护城市社区的整体发展与社会正义。众所周知,政府不是天使,因此需要监督,在城市社区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团体,个人,市场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尽可能的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空间正义的实现既不能只顾当代人的发展而过分挤压后代人发展的空间,也不能仅仅为了一部分人的权益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总之,城市社区规划不仅仅需要的是以政府在内的有关技术人员的科学、精密规划,更加需要的是包括公众在内参与的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人本空间规划。诚然具体的社区空间的治理更加需要以上两者的实现,社区空间的规划还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习惯、传统观念、以及人文情怀,以便民、利民、服务于人民为主要宗旨。

其次,政府以公共政策为主要武器,明确自身责任,做到放权与收权的辩证管理,使社区的社会空间符合空间正义的原则。政府必须要以恰当合理的公共政策来引导和规范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使城镇化成为能够带给人民大利的主要途径。中国社区空间走向真正的空间正义需要科学合理公共政策为支撑,毫无疑问,公共政策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是政府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政策也要符合空间正义的原则。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是政府主导型制定,完全的政府主义色彩。而西方制定公共政策主要表现为各种社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社会运动的结晶。有效的公共政策发挥效用有两个必备条件: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和高质量的政策执行机制。具体的公共政策主要包括完整的就业政策、户籍政策、土地产权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以及生态环保等政策。种种政策构成一套完整地社会整合机制,优化公共政策机制,使其成为构建符合空间正义的新型城镇化的制度基础。良好的政策还需要必要的监督与评估,目前我国的公共政策缺乏制度化的第三方评估监督机制。非官方的政策评估是必要的,它会弥补制定政策的漏洞与执行政策过程中的不当之处。承认政策的不当之处并非政策的失败而是追加的政策修改机制,只会让政策更贴近实际更发挥效用。此外政府的研究机构也需要对其所制定的政策进行评估反馈。二者结合起来,公共政策势必成为政府构建公平正义的社区空间一大利器。

最后,社区治理提倡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式治理,增强社区治理的多中心化取向,发扬民主精神,构建符合空间正义原则的社区精神空间。政府不是万能的,任何单主体的治理都无法解决社区空间的非正义化问题,自由民主式的社区空间治理才能保障社区的精神空间得到正义之神的守护。确保空间正义的治理机制, 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 社会、市场、公众力量介入的参与式治理。公民公平地参与城市化政策的制定和城市发展的治理过程, 是实现城市化符合正义原则的关键机制。与此同时,在社区空间里精神空间被物质空间所挤压,造成人们的幸福感普遍下降的背景下,可以借助公民、社区、社会、市场等多重力量的参与,使人们彻底融入到社区中,增强人们的幸福感。社区居民分享自治权利同时也是对空间资源在另一种意义上的分配,因此也是空间正义原则的范畴。社区治理的纷繁复杂不是某一个力量所能驾驭的,也不是众多力量混杂横行的结果,需要的是各种社会力量在制度、法律的架构下有序运行,伸张自身权利的同时更要维护社区空间正义。

总之,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空间治理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城市社区没有符合空间正义的原则。社区空间正义的塑造就是“三度空间”的协调发展与空间正义的彰显。承然,“民主的体制和强大的公民力量可以迫使政府为所有人的权益服务,保持政府‘社会公仆’的本色”。【3】社区空间正义的塑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城市社区规划与公共政策如同社区空间的两翼。城市社区规划不科学不合理那么社区空间发展就偏离了方向,配套的公共政策没有紧跟其上,社区治理就会乱象丛生。因此做好科学的城市社区规划、完整科学的公共政策、加强民主治理是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1]任平.空间的正义——当代中国可持续城市化的基本走向[J].城市发展研究,2006,(5).

[2]刘钊:城市发展的正义与合法性[J],兰州学刊2012(10)

[3]钱振明:走向空间正义:让城市化的增益惠及所有人[J],江海学刊2007(2)

篇4

一、抓好基层党支部工作的主要方面

抓好基层党支部工作应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支部建设;二、思想教育;三、主题活动;四、参与决策。

一个基层单位的党支部首先必须搞好自身建设,才谈得上发挥作用,包括领导班子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工会工作、共青团工作等。就像一个战士首先要把自己武装起来的才能冲锋陷阵一样,这是一个党支部发挥作用的基础。

思想教育是党支部对党员及职工进行思想意识范畴的教育。这是当前基层党支部工作的难点,相当一些基层支部思想教育的效果不太理想。面对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思想教育非但不能放松,而且应该进一步加强。在内容上要使职工能够接受,能触及思想根源,而且要组织被教育者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受教育的收获表达出来。

主题活动是基层党支部工作结合本单位中心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它是基层党支部工作的重点。基层党支部要结合单位的中心工作,在党员甚至职工中开展主题活动,如岗位技能竞赛活动、技术比武活动、思想教育活动等等,其宗旨就是使党员成为本单位各项工作的排头兵、领路人,从而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有力促进本单位完成工作任务。

参与决策就是积极参与本单位的重大问题决策,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首先要学习好生产管理知识,成为本单位生产经营的行家里手。其次对本单位重大的决策提出有效的、超前的工作思路。第三监督本单位的重大决策是否符合本队的实际,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保护和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第四发挥支部的积极作用,确保决策的正确实施。

以上是本人从实际开展工作的角度对基层党支部的工作进行的归纳,归根到底,基层党支部工作要促进本单位出色完成所担负的安全生产任务,提高基层队伍的各项工作能力。

二、对基层党支部工作的认识误区

目前在对基层党支部工作的认识上存在许多模糊的认识和不正确的观点,这些观点的存在影响了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所以对它们的明确和澄清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

一是对“”的两个极端认识,大部分人认为“”是党内一项传统的生活制度,其主要形式就是开会。二是对党支部工作内容认识上的模糊。三搞不清行政工作和支部工作的关系

三、对基层党支部工作的建议

根据基层支部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针对实际问题找出具体的解决方式,就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创新内容,由传统政治教育为主向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主转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调动“最好的资产”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其在生产中发挥最佳作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一要帮助职工获取知识,补充动力,提高竞技能力。要针对职工的求知需求,提供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促进知识更新、智力发展和心理状况的改善。二要教育职工确立正确的道德观、择业观,贯彻以德治企的思想,发挥道德力量在经济活动中的评判作用。

第二,创新方法,由传统的思想教育活动为主向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为主转变。基层党支部应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一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文,使广大职工在活动中担当主体,自己教育自己。二是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塑造良好的职工形象和企业形象,增强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三是学会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分析互联网上有关企业发展和影响职工思想的各种信息,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但我们基层政工干部缺少的就是与网络互通有无的知识。

第三,创新机制,由封闭教育型向开放管理型转变。随着我们企业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构建新的运行机制的要求。一是构建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即建立起一个党群联动,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多管齐下的立体式组织领导体制。二是构建内容丰富的思想教育机制。在实践中通过结合企业实际,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思想教育体系与机制,如基础性引导教育体系、经常性形势任务教育体系、激励性典型示范教育体系等。三是构建科学有效的工作责任机制。要通过必要的信息传递网络及时把握职工的思想状况,建立经常性的分析研究制度,健全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使教育人的工作实现“一说到底,职工心服”。

篇5

方法:对2010年2月到2012年1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40例支气管哮喘病人实施心理护理、缓解呼吸困难、氧疗、药物护理以及饮食护理、严重病情观察等治疗方法。

结果:140例支气管哮喘病人都治愈或者病情得到缓解出院。

结论:对支气管哮喘病人实施良好的临床护理对患者的恢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社区 支气管哮喘病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60-02

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病不但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而且严重时会对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作为医护人员我们要采取及时的措施来对患者进行治疗,保证其康复和治愈。我科对2010年2月到2012年1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40例支气管哮喘病人实施良好的护理,以下是护理过程和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2月到2012年1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40例支气管哮喘病人。其中,男性80例,女性60例,年龄58~73岁,平均年龄是64.3岁,在医院接受治疗的疗程是1~4个周。此外,在选择这些患者的时候,都经过了他们的同意。这些人员在文化、年龄以及职业等面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方比性。

1.2 护理方法。缓解呼吸困难。为患者营造出一个人性化的住院环境,这就要求医院在病室的布置上面合理,要有清新的空气、适宜的湿度和温度,避免和以下物体接触:油烟、花粉以及过敏原等。对物体的表面和病室进行及时的消毒,不要使用具有强烈刺激味的消毒液,比如:福尔马林。根据病情提供舒适。

氧疗。在进行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时,需要及时的根据呼吸困难程度来调整氧流量。在这期间,每半个小时进行巡视。一般给予低流量持续给氧2mL/min,对其节律、呼吸频率等状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当高浓度吸氧(>60%)超过了6个小时,需要注意患者有没有中毒的状况。一般患者中毒时,会出现以下症状: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烦躁不安以及胸骨后疼痛等,这时需要调低氧流量,并告诉医生。

心理护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就是要让他们用一颗善意的心去关怀、体贴、理解患者,不能嘲笑、玩弄患者,因此医护人员要体谅患者,跟患者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充分的尊重患者,在进行相关的医疗操作之前要跟患者解释清楚,让患者在对其信赖的基础上进行操作,操作结束以后也要让患者知道,在操作过程中的无意过失举措要向患者表达歉意。在患者家属进行探望询问患者病情的时候要做好及时的回应。充分的尊重患者的意见,把握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以及个人情况,适当的机会下多和患者进行肢体上的接触,比如拥抱、握手、抚摸、这样的话就可以将心理对患者的呵护之情用一种更加直接的关系传递出去,也可以让患者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人不独其亲而亲,对待患者要像自己的家人一样,用自己的耐心细心以及热情做好这项工作。始终用灿烂的笑容和亲切的语言来面对客户,此外肢体语言的传递也是非常重要的,将爱和关心传递给患者。

饮食护理方面。要给予高维生素以及高蛋白的食物,饮食要容易消化。多吃水果和蔬菜。以下食物可能引发哮喘:虾、牛奶等,不能吃油炸以及冷硬的食物。

用药方面。对氨茶碱的血浓度要进行及时的掌握,其安全浓度是为6-15ug/ml[2]。如果超过20时,患者就会头痛、恶心。当超过30时,就会心律失常,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因此,在静脉注射时浓度要合适,速度要适中,不能太快。保证水和电解质摄入:要求病人每天的饮水量在2500-3000ml左右。激素:使用激素作气雾吸入时,要对应病人有无声音嘶哑、呼吸道不适或咽部念珠菌感染等状况进行观察。B2受体激动剂:让病人正确的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要注意对剂量的掌握。在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时,让病人首先进行呼气,之后进行深吸气,此外吸人沙丁胺醇。当吸入后需要屏气几秒钟,接着缓慢呼气,吸入为100―200ug,即1―2揿。

对患者进行医疗知识的宣传。宣传的内容包括:支气管哮喘病的治疗、保健知识、预防等。在宣传方法上,要使用患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图文并茂。最后,将宣传内容布置在科室前的宣传栏以及宣传架上面。有的病人严重缺乏预防哮喘的知识,因此医护人员要让其掌握,需要从病人的文化层次以及理解能力出发。有的知识需要医护人员进行亲自的示范,这样才能有效的掌握。

健康指导。让病人知道怎样进行病情的自动监测,也要让其理解到哮喘发作先兆的症状,有一个心理准备。这样,当再次发作时心理就会保持平静。避免以下诱发哮喘的因素:鱼虾,花草、宠物等。多进行体育锻炼,比如太极拳、下棋等。

1.3 统计学分析。对全部患者的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患者干预治疗状况采用t检验,质量评分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差异显著,P

2 结果

实施缓解呼吸困难、氧疗、药物护理以及饮食护理、严重病情观察、健康指导以及对患者进行医疗知识的宣传后,护理工作得到了顺利的开展,治疗效果显著,治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3 讨论

对于支气管哮喘病的治疗,不能单单的依靠药物的治疗,而是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我院在治疗方法上进行了创新:①缓解呼吸困难,让病情得到缓解。②实施及时的氧疗保证呼吸。③在心理护理方面,让患者得到尊重和放松,为治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也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治疗的开展。④使用合理的药物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⑤对患者进行医疗知识的宣传以及健康指导,让病人对疾病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能够做到预防,提高了治愈的效率。此外,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使用上述方法后,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得到了积极的干预,140例支气管哮喘病人都治愈或者病情得到缓解出院,住院时间也缩短了不少,因此在临床上具有积极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仙芸.48例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12,11(23):113-115

篇6

关键词 涝区;治理工程建设;环境影响;对策;黑龙江依安

中图分类号 TV93;X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19-01

依安县是黑龙江省涝灾频发而严重的县域之一,具有涝灾范围广、受涝面积大、损失严重等特点。根据调查,依安县总受涝面积5.42万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0%。其中重涝面积3.358万hm2,占全县总受涝面积的62%。涝灾是导致依安县农田低产的主要原因,针对依安县水旱灾害频繁交替出现的情况,曾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了水利建设,大批灌溉排水工程的修建和效益的发挥,对保证依安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排涝骨干河道的建设,对保证城市防涝安全和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工程由于年久失修或工程不配套,大部分已不能使用,涝区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涝灾破坏了涝区土壤的结构,使土壤板结,耕种困难,导致作物生长不良,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障碍。群众收入减少,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严重制约依安县经济的高速发展[1-2]。因此,开展依安县涝区治涝规划和治涝工程建设,对保障依安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1 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工程大量的挖填土使周边的地表,没有植被覆盖,的地表经雨水冲刷后将造成水土严重流失,从而影响局部小气候的稳定性。

1.2 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影响

施工期由于建筑材料运输过程中及挖土、残土产生的扬尘和水泥等建筑材料的搅拌、堆放过程中由于风吹引起的粉尘污染对施工区周围地区的空气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在大风或运输车辆急速行驶的情况下,粉尘污染更为严重。同时,运输车辆、施工机械排放的尾气也会对空气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1.3 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

工程施工期,施工机械在运行时有可能产生少量的含油废水,维修和清洗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含油废水;同时建筑物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搅拌、养护也会产生冲洗废水。在遇到大雨对地表形成冲刷时,若不采取合理措施,含油废水、施工废水及堆放的建筑材料会随地表径流排入附近沟道对水质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施工作业在高峰期需要劳动力1 000人,用水及污水排放量大,排放的生活污水对附近水质产生不利影响。

1.4 对声环境造成的影响

施工期施工机械和设备运转产生的噪声及建筑材料运输车辆产生的施工噪声将对施工场地周边地区的和沟道沿线的村屯产生不利影响。

2 保护对策

2.1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生产生活区地表土剥离后存放在附近,待取土场植被恢复时回填于表层,用于植被生长;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保护施工场地、拌和站等施工场区附近的土地,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和施工规划要求布置施工场地,尽量减少占地面积,将工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降至最低;工程结束后立即拆除临时性建筑物,修整土地,对因施工而遭到破坏的植被给予恢复。待工程完成后,临时占地进行全面平整,进行撒播种草;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环境保护意识。

2.2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加强控制,针对施工场地内运输及施工车辆产生的扬尘,施工道路应进行间时段洒水降尘,春季大风天气采取禁止土方开挖或增加洒水降尘次数的措施,有效预防粉尘及扬尘发生;建筑用粉状材料尤其是水泥、白灰等在运输过程中应对运输车辆加盖蓬布,防止运输过程中扬尘对空气产生二次污染;建筑用材料必须指定堆放场地,特别是水泥等粉状材料在堆放时用苫布盖好,有效减少二次扬尘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2.3 水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生产废水主要来自混凝土的搅拌、养护及车辆养护、冲洗等工程。按照不同废水类型分别进行处理。储备料场冲洗废水采用自然沉淀法进行处理;混凝土搅拌站冲洗废水、混凝土浇注、养护废水采用沉淀池集中收集,经过中和及沉淀后回收利用不向外环境排放;对施工机械、车辆养护过程中产生的含油废水,在检修维护场应布设集水沟收集废水,待含油废水沉淀后,采用油水分离器处理,油统一外运,水用于施工场地浇洒用水;生活污水通过修建旱厕、定期清掏粪便用作农家肥料。

2.4 声环境保护措施

在选购施工设备时,应选用正规厂家制造、噪声较低的环保节能型设备。同时加强设备的维护、检修和保养,防止非正常运转引起的噪声。对施工现场噪声高的施工设备,在施工机械上安装消声装置,闲置的设备应停止运行或减速;加强施工现场的交通管理,施工运输应优化安排施工车流量,运输车辆禁止鸣高音喇叭,尤其是经过沿线村屯时应减速慢行,并禁止鸣笛,在车流量高的路段设置交通岗或交通员,疏导交通;在施工营地,根据施工项目的特点,对施工人员住房的建造选用有较强吸声、消声、隔音性能的建筑材料[3-4]。

3 结语

依安县涝区治理工程,对依安县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项目的建设将会对建设区生态环境和周边敏感点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只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做好减缓和保护措施,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影响随即消失。项目完成后,不仅使涝区灌溉有了保证,同时使涝区免受涝灾危害,也改善了涝区局部的小气候。可见,治涝工程的建设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参考文献

[1] 黎松强.生态环境保护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 朱党生.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37―02

1沈阳市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现状

作为老工业基地,沈阳市拥有数量众多的老旧小区。近些年市政府高度重视,花大力气整顿了大量的旧住宅区,为老百姓办了实事。2010年开始,沈阳市启动了“弃管小区”改造三年计划,投资15亿元改造了1502个弃管住宅区,受益人口达165.5万人。市长陈海波表示,随着弃管住宅区改造任务的全面完成和后续管理责任的初步落实,“弃管”这个特定称谓在沈阳已经成为历史,“弃管小区”改称为“旧住宅区”。但由于旧住宅区的“先天不足”,改造后的后续管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根据统计数据,改造后的小区,其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专业化物业管理(235个小区,占157%)、自治管理(20个小区,占1.3%)以及社区代管(1246个小区,占82.9%)等。其中占绝大部分的是由社区代管,这种管理模式下的旧住宅区,仍然避免不了管理水平有限、基础设施欠缺、管理费用匮乏、社会治安管理水平难以大幅度提升等困境。为了打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必须加大力度整治社区环境,尤其要下大力气整治、减少旧住宅区频发的盗窃、抢劫等社会治安问题,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根据课题组的调研,沈阳市旧住宅区居民对目前的小区社会治安问题非常关心和关注,调查显示,48.2%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小区的治安状况不满意,44.6%的被调查者表示一般,仅有7.2%表示满意。有近70%的被调查者表示发生过车辆被盗事件,另外诸如入室盗窃、街面扒手、打架斗殴等事件均有发生。

为切实改善旧住宅区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障出行安全,沈阳市政府决定2014年继续开展“改善100个旧住宅区居住环境建设”工作,以建设美化、绿化、整洁、通畅的住宅区为目标,本着“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住用安全”的原则,在全市老旧小区范围内选择100个住宅区,通过改造全面提升旧住宅区管理水平,此项工作已列入2014年沈阳市政府为城乡群众“办实事”内容之一。该项工作主要实施绿化提升工程、增设健身娱乐设施、增设安全防范设施、整修破损道路等5大项17小项改造内容,其中增设安全防范设施中,特别提到要在旧住宅区安装挡车器、新建门卫(监控室)、修建小区围墙、维修外墙空鼓、安装监控探头等多项措施。

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需要进一步提升水平,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系统完善,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共同提高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水平。

2旧住宅区存在社会治安问题的原因分析

虽然各界都比较关注旧住宅区的管理问题,但一直以来,该问题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分析其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最根本的矛盾所在,无外乎资金投入与资金来源不匹配造成,加上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导致管理主体缺位,管理媒介缺失,管理目标无法实现,即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管理过程不可持续。

具体来讲,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就是旧住宅区自身特点,居住群体属于中低收入者,素质参差不齐,园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房屋自身破损程度较为严重等等,导致对齐管理的前期投入过大,纯粹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的难度很大,这样导致物业企业不愿意参与,政府又没有精力面面俱到,导致无人管或者管理效率低下,效果不理想的结果。目前沈阳有80%以上的旧住宅区由社区代管,这种管理模式属于粗放式管理范畴,由于缺乏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不可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根据调查显示,居民普遍认为没有物业公司、流动人口太多、安全设备缺乏等是造成小区社会治安问题的主要原因,另有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警务工作缺乏,没有实行封闭管理等也是重要原因。

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旧住宅区居民对物业公司参与管理是认可的,但由于旧住宅区自身特点,却没有物业公司愿意接手。同时广大业主也指出了对基础设施,警务工作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探讨对旧住宅区实行管理的机制问题,保障旧住宅区能够得到长期有效的管理,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3提高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对旧住宅区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水平,总体思路应该是“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全民参与”。

随着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物业企业参与小区的管理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与管理资源,物业企业理应成为小区的管理主体。但是由于旧住宅区的特殊性,完全依靠企业的市场行为却很难满足企业的逐利动机,因此政府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参与,发挥指导、协调、扶持、激励、约束等功能。同时采用“谁受益、谁出力”的原则,调动园区内具有热情和能力的业主参与到日常管理工作中,降低物业公司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具体来讲包括如下措施。

3.1管理主体层面

明确物业企业作为旧住宅区的管理主体,负责旧住宅区的日常管理。由于物业企业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提供旧住宅区日常保安保洁工作非常容易,理应成为旧住宅区的管理主体。但是旧住宅区的特殊性导致目前大多数物业企业不愿意接管,这也是物业企业逐利的本质决定的。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发挥积极的扶持与促进作用,包括部分或全部出资完善旧住宅区围墙、路灯、监控报警设备等基础设施设备,降低物业企业的前期投入,提高盈利预期,促进物业企业积极参与。资金来源,可以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建立专项基金、动用专项维修资金等多种方式筹集,甚至可以通过企业赞助、广告经营等方式获得部分资金投入。待旧住宅区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物业企业就可以参与日常管理,管理模式可以参照其他小区,包括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服务费用等,也可以结合园区特征进行分类管理。另外,由于旧住宅区居住群体特征,有很多下岗或待业的业主,还有部分退休老人,可以充分调动一部分具有热情及能力的业主参与日常管理,组成治安巡逻队等进行日常巡逻,收集居民意见反馈等,降低物业企业在保安工作方面的支出,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管理主体视角下,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应该以物业企业为主体,政府扶持,业主参与。

3.2管理对象层面

明确旧住宅区中管理对象的特征,系统评价人、物、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的水平。根据旧住宅区居住群体的低收入特征,对其收取的费用要保证不影响其生活水平,标准不能过高,要考虑大多数群体的基本物业服务需求来确定服务内容与服务标准。针对少数具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可以通过采取特约服务的方式额外收取费用。关于流动人口,物业公司可以联合社区做好登记统计工作,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旧住宅区的居住群体更多的了解物业管理带来的好处,让大家主动参与到园区的管理中来。针对旧住宅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物业企业要联合政府一起进行完善,其中这一环节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并且要从资金上大力支持,帮助物业企业以较轻的负担承担起旧住宅区的管理职能,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提升对旧住宅区的管理水平,尤其是社会治安管理水平,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针对居民比较关心的社会治安事件,则需要加强监督执法力度,能够快速有效的解决居民遇到的各种问题,物业公司与当地的警务工作者要紧密联系,快速响应,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居民认为安装监控设备、聘请物业公司、设立社区警务队等手段是解决旧住宅区社会治安问题的重要方法,另外成立社区志愿者巡逻队也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管理对象方面,要以较低的收费标准提供符合业主需求的社会治安管理,需要政府大力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办事效率。

3.3管理目标层面

保证旧住宅区居住者能够安居乐业,就需要各主体能够长期合作,实现多方共赢。首先,物业企业作为旧住宅区管理的主体,其根本性追求就是盈利。目前,物业企业的收入来源主要为物业费,但由于旧住宅区的居住者大多为中低收入水平,且流动人口较多,很多业主具有物业管理需求但是支付意愿却不高。这种矛盾下,一方面需要物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业主主动交纳物业费,另一方面,还需要从制度上约束不交费的业主,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对欠费业主进行警告与惩罚,以此来实现物业费的顺利收取,例如对恶意欠费业主在园区内进行公示,通知业主所在单位,强化诉讼判决的执行力度等。另外,要鼓励物业企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一定程度上弥补物业管理经费的不足,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如果物业企业实现了长期稳定的盈利,那么对于旧住宅区的管理也必然就实现了长期稳定的目标。

3.4管理媒介层面

理论上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立体防护结构是最佳状态,考虑到旧住宅区的特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人防应该以物业企业保安员为主体,动员业主参与组建巡逻队,并加大警务工作人员的巡查力度。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物业小区安保队伍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一方面,业主与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安保人员,另一方面,安保岗位的工作性质与福利待遇又严重制约了人员的聘用,这种矛盾急需解决。根据经济学规律,价格机制是较好的市场调节剂,通过提升安保人员的工作福利与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岗位口碑,从社会舆论角度多多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等等,是今后要加强的重点工作。例如可以直接提高工资水平、为安保人员购买各项保险、强化法律法规与业务技能培训、改善工作环境等等,通过政府与物业企业联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安保队伍,是提升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针对旧住宅区的特征,要将安保队伍与小区居民组建的巡逻队结合起来,从物质与精神奖励等方面激励巡逻队参与到小区的治安管理中来,降低物业企业的成本,提高物业管理的持续性。

物防最基本的就是实行封闭管理,修缮小区的围墙,设置有人看守的住宅区大门及值班室,配备警棍、手电筒等必要的防护器械,设置报警电话。为住宅楼统一安装单元防盗门,业主家里尤其是一楼二楼等较低楼层安装防盗门与防盗窗,园区装有安全照明灯等,同时增强个体治安防范意识。该项工作应该在物业企业承接旧住宅区伊始与政府部门联合完成。

技防则主要采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周界报警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电子巡更系统等,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业主使用家庭报警系统,进一步补充技防的范围与层次。有条件的园区还可以建立网络治安管理平台,如QQ群,短信平台等作为补充。

3.5管理机制层面

在对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媒介进行系统讨论的基础上,将各个层面的内容进行整合,即形成了一系列的管理机制,促进持续提升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水平,实现旧住宅区居民安居乐业。

第一,资金投入机制。通过财政拨款、政府专项基金、引入社会资本等形式,联合物业企业共同完善旧住宅区的

基础设施设备;在物业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职业资格

作者简介:

徐龙双(1988-),男,四川广安人,天津商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

考试、法律法规普及、社会保险补助、安保人员的业务培训等方面,由政府适当投入,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完成。

第二,激励与约束机制。一方面激励物业企业积极承接旧住宅区的物业管理,对承接积极,效果良好的物业企业进行表彰,甚至可以从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在承接新的项目时给予一定的优先权。而对于不愿意承接旧住宅区物业,或者管理效果不佳的物业企业,则可以限制其承接新的项目,或者资质审查时给予特殊标注,把物业企业承接旧住宅区的管理纳入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诚信档案。

篇8

(一)社区人力资源较为缺乏和限制以及开发尚不充分 

目前,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低效使用甚至闲置与高素质劳动力的匮乏是社区人力资源发展的一个基本矛盾。当前,我国各地社区有大量的闲置人力资源存在,主要有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被征地农民、登记失业人员等群体(下文简称四类人群),这些群体数量多、规模大、增长快,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没有一技之长,相当一部份人处于失业状况,有工作的则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种,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这些人群只有经过开发,才能变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成为有效或高效的人力资源。 

(二)社区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欠佳 

因为社区人力资源构成比较复杂,而且各群体需求也不尽相同。如外来务工群体则都来源于全国各地.所以其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因素对开发社区现有人力资源带来了巨大挑战。从总体上讲,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还很薄弱,培训规模、学院数量、师资供给、实用性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还远远不能满足被开发者的需要,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要求。 

(三)保障与支持力度较弱 

社区教育机构对教育培训开展,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构建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是最重要的。实现社区教育机构开发目标依赖于形成一套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和体系,快捷的沟通平台并融入社区教育机构文化,通过对组织结构与流程优化,目标的设定与评价来形成高效的平台,推动被开发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人力资本增值,这些都需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作为后盾,否则人力资源开发很难保证从根本上造福被开发人群。并促进社区教育本身持续稳定的发展。 

(四)多元的开发主体,不足的协同整合 

目前教育局、民政局、计生办、劳动局、文明办、工会、妇联等部门是社区教育中从事教育培训的主要机构。但是,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统筹协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欠佳.从而使联动效应和系统效应难以发挥出来。究其原因:各开发主体之间缺乏横向与纵向的联合,没有制定出区域内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协调方案和总体规划设计;在管理与运行上也没有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与沟通协调机制,各开发主体开展的各类教育培训,主要还是以“单打独斗”为主,协同运作较少。 

(五)丰富的培训内容,但系统性针对性欠缺 

当前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生活保健教育等是各开发主体开展的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社区人群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得到满足,使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但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培训内容的市场化针对性、弱势群体针对性、个性化针对性仍有待加强。此外,就系统性而言,各社区人力资源缺乏主体和教育机构,利用自己的平台,整合各友资源,对各群体开展教育培训以及多种载体的主题活动在一定程度呈现“点状”分市,其序列化、系列化格局尚未形成,缺乏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二、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解读和分析 

(一)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环节就是部门联动、行业参与 

社区教育中进行人力资源有效开发的首要一环就是政府各个部委办局的统筹和联动,各行业及社会团体的配合和参与。这是由人力资源开发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的,也与当前社区教育发展的特定阶段相关。部门联动与行业配合直接影响人力资源开发中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程度、教育供给、培训项目资金和师资来源、开发成本等方面,是社区人力资源开发实现规模效应,发挥整体优势的首要环节。 

(二)依托社区教育是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教育在人力资源生成和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支撑和推动人力资源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教育的发展。其中,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阵地。这主要在以下三点体现:其一,社区教育的特有优势决定了社区教育具备开发社区人力资源的基本条件。其二,社区教育的內容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其可以开发社区人力资源。其三,社区教育的宗旨和功能决定了社区教育必须将开发社区人力资源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之一。 

(三)促进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是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节点 

只有有机融合社区人力资源培养机制与市场机制,才能保证社区教育提供给企业、单位和社会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甚至同一地区、相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个性化所呈现;社会和社区的发展,对教育的区域化和特色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结构的多样性和优质性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导向。研究中发现,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项目倍受欢迎,参与培训的学员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应用于他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学员的学习成果和工作业绩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肯定。 

三、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一)对社区人力资源开发规划进行制定,并将其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发展规划 

由各部门、各行业联合制定社区人力资源根据社区建设的实际和长远发展需求而开发总体规划,既使政府部门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发挥,又对各行业的实际需求信息和市场敏感所吸纳。规划要使各个阶段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任务、内容、类型、方式、师资及其培训、开发举措及实施等明确,定位各开发主体、机构的职能作用,制定按需要、分步骤、分层次的社区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并且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的开发。科学规划可以有效避免开发的盲目性,避免由于无效开发造成的资源浪费。最后,由政府统筹,将社区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纳入社区发展规划和社区教育规划。 

(二)创建区域特色的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保障就是建立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首先,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和以四类人群为主要对象的培训模式进一步完善。其次,依托现有各区县市社区教育网,对覆盖面及信息量,建立链接培训、就业、劳动力市场供需以及居民学习需求的实时信息服务体系拓宽。实现各人才市场、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主体、社会培训机构、受训学员之间的信息互动。最后,培育和发展一批社区教育中人力资源开发的中介组织。通过建立中介组织结构来推动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中高级层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整合社会各界资源。 

(三)对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的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机构设立 

为使社区人力资源开发成效提高、有效避免“多头管理”,政府应统一组织、协调、指导各系统、各部门开展社区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工作,对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设立,依托社区教育平台,对人力资源开发多主体并举战略实施。以此为基础,政府将各行业、社区企业和社会力量引入成为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为社区教育开展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有效的支撑;同时,根据区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各种相关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建立具地方特色的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管理机制。 

(四)对社区人力资源开发条件标准和人力资源开发绩效评估标准制定 

对社区人力资源开发条件标准制定,使各开发机构硬件建设、场地、师资资质及其业务水平、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得以明确,对开发机构的办学进行规范。制定评估标准,对开发机构进行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及其成绩进行评估.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社区教育中人力资源开发行为、绩效和水平。 

篇9

【关键词】社区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传染病防控的前哨,在疾病群体防控、传染源控制及易感人群重点保护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为传染病的有效防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2]。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目前基层社区在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基层社区的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间本社区传染病防控工作档案及工作记录,并结合国内外社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相关资料,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1.2 方法

在社区各科室人员中随机组成调研小组,对社区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内容进行分类,对日常传染病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提出相应方面的对策。

2 社区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社区人员缺乏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认知和重视

经调查分析,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尚未对传染病日常防控工作的性质及地位形成清晰的认识,这主要源于单位日常工作思想培训开展不到位,工作制度及工作规范尚未针对实际工作性质及影响作出具体的调整,模糊的认知导致部分工作人员日常服务中传染病预防意识不强,不能充分迎合当代社区传染病管控工作的基本思想。

2.2 社区经济与防治管理工作的矛盾

服务和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是国内社区传染病控制单位主要的矛盾之一,低收益极大地影响了社区传染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难以维持和扩大社区传染病的防控力度,长期局限于一些能够实现经济收益的防控管理服务之上,医疗设备支持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服务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日常疾病管控工作质量。

2.3 社区服务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

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的配置问题主要是基层卫生服务人员数量少和质量低[3]。现有的部分卫生服务者多为中短期聘用的临床工作人员,大多数人员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公共卫生教育及传染病防治培训。人员配备不合理会直接导致日常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不能有序、规范开展,服务工作者综合素质不高,则综合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2.4 防控服务不规范

良好的传染病预防服务需要扎实的理论作为基础,还需要贴合社区实践的服务工作付诸实践,而社区传染病控制服务在我国尚属一项新的卫生服务项目,较短的实践期间未能为国内社区疾病控制服务工作积累下足够的实践经验,导致日常工作服务不规范。

2.5 服务体系不健全

经研究发现,社区传染病的防控服务主要偏重疾病治疗,进而弱化并忽视了疾病的预防工作。尽管防治管理工作依照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模式开展,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的紧密联系会使日常疾病的防控工作偏重于疾病治疗方面。

3 社区传染病防治管理对策

3.1 重视宣传教育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区服务人员宣传教育工作[4],系统调查内部疾病防控工作人员总体工作认知情况及服务能力,制定相应的宣传方案,并针对性制定一对一的服务教育方案,由专人定期为所有工作人员实施教育与培训; 另外,还应强化社区整体传染病的防控服务宣传教育工作,帮助社区群众建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传染病防控理念,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日常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中来[5]。

3.2 完善管理体系建设

制定切实际、具体化、科学性强的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构、专科设置、人员培训以及采购供应等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绩效管理,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3提高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

设置专业的管理小组,针对传染病管理设置相应的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疫情监督小组、应急治疗小组等,提高管理效率,并对其定期做专业培训,明确每位成员工作任务及负责项目,做好相关工作,避免工作中出现错误。同时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系统”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提高疫情报告效率的同时避免了传统报送中卡片的遗失。

3.4强化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工作

加强感染管理工作,并与其他部门高度配合,发挥防治感染的作用,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硬件设施的建设,规范社区医院、乡村卫生所(室)和个体诊所医疗废物的管理[6],合理处理医疗废品,减少安全隐患。

3.5 加强卫生监督与法制建设

加强法制教育,定期组织社区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相关知识,增强依法监督意识,提高卫生执法能力,在加大监督力度的同时, 按照监、帮、促的工作原则, 对社区的传染病预防工作进行技术督导, 真正发挥卫生监督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家禹.基层社区传染病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9):3026-3027.

[2]赵红洋.社区传染病控制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 23(6):1612-1613.

[3]宋萍,罗羽.我国传染病护理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45-346.

[4]杨国库.试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相关问题[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15(104):305-306.

篇10

关键词:社区志愿者队伍; 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68-001

有效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对于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建设、改善社区人际关系,净化社区社会风气,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体现社会关怀,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社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本乡镇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所反映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乡镇社区志愿者队伍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1.农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意识不强,参与度低

目前农民对于志愿活动的认识不够,大部分的年轻人甚至是老年人都会利用休息时间做一些其他的工作,以期获得更多的生活收入,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做志愿者。大部分农民对志愿服务了解程度并不高,对有关概念、价值、特征等知识缺乏认识和理解,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尚未融入农民生活,农民参与度低,社区志愿服务人员结构呈现单向发展趋势,难以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需求。

2.农村社区志愿服务“行政化”色彩浓厚,社会化水平低

我国农村社区志愿服务完全是在行政力量推动之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官方或半官方色彩。社区志愿活动深入发展固然需要加强党政部门的领导和扶持,但过多地介入,单凭行政手段来组织志愿行为,难以保障志愿服务的实效,尤其是行政力量主导下的各类社区志愿组织难以实现步调协调、资源共享。

3.与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缺位

对志愿者进行立法保护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例如在英美发达国家,对于公民参加低偿和无偿的社会服务活动,是有明确的《公民服务法》或《劳动法》为法律保障的,而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要获得深入、持久的发展,也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得不到相关法律对其合法权益的保障,会直接挫伤志愿者的热情,阻碍志愿者队伍的壮大。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城市出台了志愿服务或青年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但各地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这些条例在地位上低于国家层次的法规,无法突破已有的法律法规中对促进志愿者事业不利的规定,因此,迫切需要有一个全国性的法规,来规范和促进蓬勃发展的志愿服务事业。

4.社区志愿服务资金保障机制不力

我国目前乡镇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资金尤其短缺,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政府投入不足,财政支持没有制度化;二是税收制度限制了工商企业、个人对志愿事业的捐赠,社区志愿者组织未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多渠道融资机制。

三、完善乡镇社区志愿者队伍管理的几点策略

1.组织覆盖,构建志愿者资源网络化。要从健全组织、整合资源着手,努力把各类志愿者队伍有效组织起来,形成覆盖乡镇各个社区的完善的志愿者服务网络。一要强化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的积极性、参与性和有效性。二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项目管理,实现志愿行动科学化。要真正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服务水平,就应该将志愿者工作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开展,增强志愿活动的持久性和生命力。一是项目分类。根据志愿服务内容,用项目的形式区分志愿者队伍,使每一位志愿者找到发挥特长的载体。二是项目赋权。每个项目设立项目指导员和队长,负责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协调等,并及时将项目运作情况适时向社区职能部门报告。三是项目跟踪。开展同类项目的服务竞赛,适时对志愿者队伍进行考核。目前,我镇已设立了5个志愿服务项目(教育辅导、医疗卫生、环境服务、敬老助老和文艺宣传),成立了9支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并制定了《新集镇社区志愿者服务章程》,各分队服务活动按照预定计划正常开展。镇社区教育中心申报的题为《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规范组织管理与运作》课题,已被列为“江苏省2011年社会教育规划立项课题”进行研究。

3.创新形式,促进志愿服务经常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乡镇社区志愿服务对象已从以困难群体为主向全体社区成员转变;服务内容从以物质帮扶为主向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并重转变。为适应“两个转变”的需要,我们就必须不断创新志愿服务的形式,在继续实施结对帮扶制、设点服务、固定网点服务制等基础上,实行双向互动服务、挂牌服务、电话网络服务、集中服务等服务方式,这些服务相互补充,彼此衔接,从而实现志愿者服务活动经常化。

4.机制保障,促进志愿工作规范化。一是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自愿注册制度、定期招募制度等。二是评估反馈机制。三是典型激励机制。如利用镇社区教育职能部门,采取各种形式宣传报道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者团队的先进事迹,积极在社区内广泛宣传和培育志愿者精神,营造出志愿者光荣的良好氛围。四是培训服务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交流学”等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技能和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志愿者服务社会的技能和本领。

篇11

关键词:油田社区建设;存在问题;质量管理;档案管理;解决措施

油田社区建设对于服务油田职工,推动油田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油田社区的建设中,基建项目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油田社区的基建项目涉及的内容复杂、工期长,这就使得对油田社区基建项目进行管理存在着很强的复杂性。特别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一些涉及制度规范、建设技术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关键环节和重要程序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油田社区基建项目的工程进度和建设质量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实际的基建项目管理中,我们应当采取必要的对策提高油田社区基建项目的管理质量。

1油田社区基建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油田作为国企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因此,油田都会有社区为职工进行服务,重视和加强油田社区的建设,为油田职工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生活空间,创造出一个安居乐业的和谐家园,对于保障和促进油气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但是,在油田社区的基建项目管理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缺乏合理的成本控制手段

基建工程项目由于涉及的因素复杂,因而往往花销巨大,在油田社区基建工程中,要想进行合理的成本控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基建项目在立项过程中和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还有就是在基建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这一个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包括变更成本预算控制和阶段性结算的控制。而在油田社区基建项目的管理中,由于油田整体的体制相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相对之后,在这两个方面的管理中往往存在一些由于工作不细致、不认真而导致的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从而造成基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不合理,造成成本的浪费。

1.2 基建项目的质量管理存在缺陷

基建建设需要人员进行施工,因而在油田社区基建项目的质量管理中,首先涉及的因素就是人的因素,由于参与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质量意识差,赶工程进度的观念作怪,再加上参与施工人员众多、成分复杂并且素质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质量管理中没有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质量培训和提醒,就必然会导致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的下降。第二个缺陷,就是在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的施工中现场管理中及时监控能力较弱,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监理工程师的作用往往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不能在施工现场起到应有的作用。再有一个普遍的缺陷就是制度的缺失,在管理中一些质量监督和控制的制度由于不到位或者不完善,往往会导致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都不能很好的履行职责,从而出现制度和管理的缺失。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会造成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存在质量的缺陷。

1.3 基建项目的档案管理不完善

油田社区基建项目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档案管理的缺陷,首先表现在档案管理思路和观念的滞后,众所周知,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长、涉及流程多、阶段性施工多, 这些特征使得基建工程项目内容复杂,从而使得档案的整体管理制度和科学性还不能满足基建工程项目建设和发展的需求。

2解Q油田社区基建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首先,油田社区的基建工程建设要满足于整个油田发展的需要,因此,油田社区应当在立项阶段就有针对性的对项目投资进行必要的控制,运用先进的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过对油田社区的基建工程项目进行必要的技术分析和项目可行性分析对各种涉及到投资变化的因素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论证,从而来保证投资决策立项的准确性和必要性,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其次,要在基建工程项目的设计中进行必要的控制成本。施工图纸的设计对于后期的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建设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的阶段就有必要对图纸进行全面而专业的审查,防止出现一些技术性的错误或者漏洞而导致施工中的成本浪费,进而节约工程项目建设的成本。第三,要规范变更制度的程序,提高基建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减少工程项目建设中变更的数量和幅度,从而严格的控制变更的范围,进而避免不必要的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浪费。

2.2 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基建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

首先,要增强对基建工程项目施工人员的管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基建工程项目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树立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管理中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教育和指导,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同时,在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的施工中还要增强与施工单位的沟通,最终奠定从施工人员质量管理和教育上奠定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基础。

其次,制定详细和全面可靠的制度,充分发挥工程监理在基建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监督作用。要根据基建工程项目的基本状况选择合适的监理单位进入工程项目进行监理,这样就可以使监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满足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施工的要求。

再一个方面,就是要对工程建设的材料进行全程监控,因为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 基础,正是因为材料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当利用各种有效地手段对材料的采购、运输以及储存最终的使用等环节进行全程的监控。

2.3 规范基建工程项目的档案管理

要想规范的管理档案,首先就需要根据油田社区的实际特征对油田基建工程项目的档案进行制度上的构建和改进,从而形成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有了合理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科学性,从而可以进一步的利用先进和科学的档案管理方法来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合同作为基建工程的基础性文件对于整个项目的档案管理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而要保证其完整性,并以合同为主线对设计工程建设的相关文件、资料和档案进行管理,从而有效的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3 总结

总之,要想提高油田社区整个基建项目的管理质量,就需要针对油田的诸多独特性特征和油田社区的建设要求,克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而合理的管理使油田社区的基建工程在管理中达到完善和科学的层次,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油田社区基建项目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智辉.基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探索[ J ].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2008,( 12 ).

[2]潘桥民.浅论建筑工程在赶工状态下的质量监理[ J ].科技资讯, 2009 ,( 0 8 ).

篇12

关键词:一〇四团;社区;在职培训

随着乌鲁木齐首府城区的发展不断加快,极大地推动了作为首府团场的104团城市化建设,社区建设已成为团场发展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搞好社区建设,对于促进团场经济发展,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处首府城区的104团在发展社区建设的道路上,理应走在全兵团社区建设的前列。

一、104团社区工作基本现状

104团现有11个社区。社区总户数14886户,总人数38555人,党员1638人。社区现有在职人员81人,其中:本科学历28人,大专学历32人,中专学历9人,高中学历8人,初中学历2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17人,其它27人。

通过调查了解到,参加过培训的员工中自费的占10%,免费的占90%,单位没有参加过学习或专业培训的人数基本为0。文化水平和技术的不足使他们形成“只要参加培训就好,培训与我无关”的观念,只能做好和完成自己本职工作就好,但是,因社区工作的技术含量较低,实质上让长期处于一线的工作人员,从思想上不重视在职培训,使其在自身培训问题上缺少主观自愿性。

二、社区人力资本在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培训观念上认识不到位

单位对培训工作仅停留在口头上,落不到实处,社区工作人员文化、技能水平起点低,年龄结构偏大,受培训不合理体制和长期以来的培训思想滞后等影响,使员工在培训时会减少主观能动性,学习愿望逐渐减弱,学习培训流于表面。

2.单位培训内容单一

培训内容以理论为主,在涉及提高员工专业素质和专业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专业性不强,学习深度不够。员工虽然参加了培训,由于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使员工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从而减少了员工的创造性,就个人综合素质而言,仍然处于培训前的状态,仍以老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工作,很难再工作上有新的突破。

3.培训时间短而不灵活

由于员工对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需求的不同,培训的时间不够灵活,往往是员工由于时间不对,不能灵活的选择培训时间而错过培训机会,没能参加培训,减少了培训次数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目前,员工的集中培训时间为(短期培训)一周,一周的培训时间很难熟悉、准确的掌握和理解知识点,导致我们部分员工不愿参加短期培训。

4.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培训保障机制

在社区的初步建立过程中,社区员工的培训监督机制和培训保障机制处于不完善状态,可以说没有一套系统的,完善的有效培训监督和培训保障机制。多数时间是上级单位只是把培训费用,培训人员安排好,培训中,培训后没有及时跟踪检查、督导培训效果。由于监督力跟不上,有时培训时会存在培训内容过大,不符合员工培训需求,学员不专心,培训老师以完成任务为主,不注重培训内容和学员培训效果等问题。

三、解决社区人力资本在职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社区员工对培训工作的认识

要从实际出发,应注意培训所带来的长期效益,应该将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单位文化精神培训相结合,通过员工文化精神的培训增强员工对工作的热爱度和忠诚度,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增强社区整体员工(人力资本)的素质,使社区不但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且可以降低由于员工专业知识不够而产生的工作效率成本;作为专职员工应该克服因自身原因,学历不高、年龄偏大或不专业带来的影响因素,认识到自己要是有很好、很专业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要很好地服务于居民,就必须通过培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的服务居民,提高工作效率,只有通过培训后随着技能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提高才能有更好的晋升空间

2.培训内容形式多样化、实用化

社区员工培训内容除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外,还要加强社区员工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因为社区员工服务对象多元化,服务面广,身兼多职,只有让员工们通过多方位的接受培训,才能使他们真正的从根本上解决和处理社区因人员缺少或专业人员配位不到位的工作困难。还可以针对社区多,员工少,所受文化教育程度不同,可以针对性的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专业服务的员工进行因岗位、因人培训,可以在培训时节约培训费用和重复培训所带来的效率低的问题,使社区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岗位去参加培训,制定岗位工作计划,是个人的工作计划更准确更实际,是单位培训规范化、系统化。

3.单位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采取网上授课和私下自学相结合的长期培训方式,分阶段、分时间授课,实行弹性学习制,可以使员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自用、自我提高,方便让员工分阶段完成专业培训。单位有关部门通过考核、定期专业技术技能检测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鉴定,将鉴定作为考核的标准,或将其作为评职称的标准之一。设置理论实践课堂,以理论结合实践为主,几个社区的工作人员定期互换岗位,通过岗位互换学习和加强专业知识。

篇13

资料与方法

2008年收治糖尿病患者229例,均为社区健康普查发现的具有Ⅱ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的诊断,男146例,女83例,年龄25~70岁。

方法:以问卷形式对上述229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按时检查,饮食疗法、药物疗法、自我监测、运动疗法等,同时配合眼底及足底情况检查。

结果:229例患者中能按时检查只有87例(38%),采取饮食控制疗法97例(43%),运动疗法74例(28%),自我监测83例(37%),双目失明3例,眼底出血小动脉化146例,糖尿病足84例。

分 析

自我保健意识缺乏:调查中发现,有部分病人不愿意参与社区健康教育讲座,甚至连免费的血糖检查都不愿意接受。自我保健意识缺乏,是造成血糖控制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运动及饮食疗法认识不清,如何运动,什么时间运动最佳,对这些问题掌握不够,大部分患者喜欢晨起锻炼,本组有1例患者晨起空腹锻炼引起低血糖休克,及时来社区抢救得以救治。有些人把“科学饮食”误认为“糖尿病饮食”。担心食物里含糖高,许多食物都不吃,这种“饥饿疗法”使身体处于营养不良状态,饥一顿,饱一顿,造成血糖波动。

对胰岛素缺乏正确认识:部分病人认为会成瘾,会产生依赖,2型糖尿病不需要等等。

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按时检查认识不足。靠自我感受用药造成用药量过高或过低,本社区即发生1例因头晕、乏力、恶心,误认为血糖高了,加大胰岛素用量造成低血糖休克,经及时来社区检查用药得以救治。

老年人记忆力和认知力减退。测试发现,部分老年人因用药时间和方法记忆不清导致漏服或用药剂量不准。

对 策

指导患者血糖水平的维持:无论是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还是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都必须把血糖维持到正常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减缓糖尿病的发展,延迟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控制血糖维持到正常水平非常重要,定期到患者家里探望、询问病情,了解病情进展。

教会患者低血糖的防治:糖尿病患者应定量按时进餐、按时用药和定时监测的规律性,不要过于饥饿,也不要过饱,不能盲目地限制食物和水分的摄入,“科学饮食”,根据身高、体重、活动量计算出每天消耗的热量,以此为依据提供相应热量的食物以及每日摄入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按照一定的比例(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质15%~20%、脂肪25%~30%)来安排各种食物的摄入量。食物中还要有适当的电解质、充足的维生素、各种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外出时必须随身携带面包、饼干、糖块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指导并督促进行运动治疗:运动疗法的原则是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相对定时、定量、适刻而止,教会患者运动量的简易计算方法,运动中脉率次数应达到:170减年龄,进餐后1小时运动,最好不要空腹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疗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属的理解支持显得很重要。

实施有效的药物治疗:指导社区患者合理用药,鼓励患者对自己的行为做记录。对胰岛素使用者,教会其胰岛素的注射技术,对口服降糖药的患者要严格掌握用药时间与进餐配合,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出现异常及时去医院诊治。

教会患者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平时应穿柔软透气的袜子,鞋要宽松软底,不要光脚走路,指甲不要修剪过短,不要自行刮鸡眼。一旦发现局部出现伤口、水疱、皮裂、疥疮要及时到医院处理。

篇14

具有致病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是指那些目前仍然健康,但本身存在某些致病生物因素、不良行为及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这类人群发生某些疾病的几率高于一般健康人群,而他的致残、致死率不亚于已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人群。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预防和对疾病进行照顾为服务内容,而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社区护理人员依据高危人群的资料,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体重、血压、血脂、血糖的情况、家族病史、及联系方式。有利于医务人员掌握居民个体及其家庭的健康问题和与健康问题相关的背景资料,通过长期的健康护理,医务人员有机会发现辖区居民健康危险因素和病患,有利于及时为居民及其家庭提供具体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完善城乡卫生保健保障体系。

健康护理

对高危人群实施健康护理的方法:①健康教育护理:社区经常为高危人群免费称体重、测血压和检测血脂,通过这些活动让高危人群认识到其存在的危险因素,如果不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可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可能发生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病及其他突发症状等。②饮食护理:以谷物为主,粗细粮搭配,适当摄入鱼、禽、蛋和瘦肉,少食猪肉,其摄入过多可增加患心血管病的风险,少食烟熏、腌制、油炸的食物,养成吃清淡少盐的习惯(可在菜熟时放盐,即可提味又可减少盐的摄入),饭前喝1碗烫进食量就不会过大,不会造成超重和肥胖。早餐保证充足的营养,午餐吃好,晚餐要清淡,吃饭以7分饱为宜。不经常在外就餐,尽可能与家人一起进餐,饮酒限量,吃新鲜食物。③运动护理:选择适合自己运动的方式、强度和运动量,持之以恒。每天运动30分钟以上,每周运动至少5次以上,运动后的心率加年龄约170,这样能保证有氧代谢。④心理护理:高危人群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同时缺乏对疾病的预防,认为自己身体好,存在侥幸心里。护理人员要对其讲解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不利影响,以及现有的身体状况可能会造成的疾病,要求他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正确应对生活的压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结 果

焉耆镇医院从2009年收集建立片区健康档案3000份,经统计有致病性高危人群统计300例,达到10%,2010年通过1年实施社区健康护理,通过跟踪调查统计:高危人群265例,达到8.83%,高危病情下降1.17%。统计方法:不包括生、老病故,患多种病症的不重复统计,高危人群下降是指有致病性高危人群有效控制或减轻。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