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财务费用对企业的影响范文

财务费用对企业的影响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9: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财务费用对企业的影响,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财务费用对企业的影响

篇1

关键词: 借款费用;新会计准则;财务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79-02

在新旧两部准则中,对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不尽相同。旧的借款费用准则出于更加谨慎和稳健的考虑,对于相关的规定都较为严格,但是旧准则在注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同时,也降低了其相关性,不能很好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与国际上通行的处理方法也有很大的距离,新准则则在这些方面做了修订和完善。 具体来说,新准则相较旧准则有如下变化:

一、新旧准则差异分析

(一)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

根据旧准则,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为专门借款,即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不包括流动资金借款等。而根据新准则,应予资本化的借款不仅包括专门借款,而且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一般借款的,还应计算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这意味着在固定资产建造过程中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其一般借款的利息费用也应按照资产支出额的比例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

(二)适用资本范围扩大

旧准则第七条指出:资产支出只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而新准则第四条指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或存货等资产。

(三)借款溢价或折价的摊销方法变化

旧准则规定.如果专门借款存在折价或溢价,还应当将每期应摊销的折价或溢价金额作为利息的调整额,对资本化率作相应调整。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也可以采用直线法。而新准则规定借款存在折价或溢价的,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价或者溢价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在实际利率法下, 企业应当按照期初借款余额乘以实际利率计算确定每期借款利息费用。

二、准则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影响

新旧准则中均对借款费用的资本化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这些规定包括哪些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条件、借款费用的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方法等内容。这些方面的处理,计算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资产和费用的计量,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那么新旧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运作方面产生了什么不同影响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的影响

1.对于大型产品生产企业来说,可使其利润的分布趋于较均匀状态。

新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除了固定资产,也包括生产周期长的存货和投资性房地产,例如飞机、轮船、发电设备及房地产等,这将使生产周期长的先进制造业公司受益。由于许多先进制造业公司的产品生产周期比较长,生产资金占用多,而且借款金额巨大,对这类企业的存货而言,借款费用已构成了其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准则将其计入存货成本中,在存货销售时得到补偿。新准则允许存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对于生产周期长且借款金额巨大的制造业来说,新准则的变更带来的不仅仅是企业当前的会计利润增加,关键在于改善了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指标。

2.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将增加企业资产的总额,减少当期费用,增加利润。

从企业资产负债表来看,扩大借款费用资本化对象的范围增加了存货的账面价值,导致资产总额上升,流动比率随之提高。从企业利润表来看,扩大借款费用资本化对象的范围减少了计入当期损益的借款费用,从而使企业降低了当期财务费用,提高了当期会计利润。毛利率、利润率等指标随之提高。总的说来,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具体表现为资产类总额的增加,当期费用减少,利润增加。

3.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的扩大也有其局限性

新准则规定符合条件的发生在存货上的借款费用也可以资本化,允许存货借款费用资本化也存在不利影响。首先,借款费用资本化计入存货价值不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与同行业选择费用化的企业相比,这使企业产品成本偏高,并且由于产品生产周期较长,销售不能当期实现,借款费用不能当期收回,从而不利于资金周转。其次存货的核算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加之借款费用的处理,使其舞弊风险更高。企业存货种类较多,通过将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在畅销、滞销的产品成本之间人为的调节分配,一方面可以降低畅销产品的成本,虚增当期利润,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期末库存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流动资产额以及资产总额,粉饰企业的财务状况。

(二)可以资本化费用范围变化的合理性

1.将企业在购建固定资产用到的一般性借款的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显得更合理且更容易操作

新准则改变了旧借款费用准则对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也有严格的限定的状况,在旧准则的要求下为了正确划分资本化金额与费用化金额,在具体会计核算过程中要求会计人员改变以往的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随时记录固定资产购建过程中每一笔支出发生的费用。如果平时不记在会计期末才一并来记的话,在加大个别专用借款支出占用会计期间的同时,又增加了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总额,从而造成借款费用资本化高估的现象,以至于形成固定资产总额的增加,企业利润虚增。因为在企业的融资活动集中调配时,确定一项资产支出中哪些是属于专门借款,哪些又是属于非专门借款很困难。

2.可以资本化的费用范围的变化,更加公允的反映了企业取得资产的成本

新准则可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不仅包括专门借款,还包括一般借款,同时对其计算资本化金额的借款费用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借款不仅包括专门借款,也包括一般借款,而绝大多数的借款其实都是用来取得长期资产的,它们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形成较高的借款费用。因此,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到一般借款,更能公允地反映企业对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的取得成本。

3.新准则考虑到应对企业刻意调节利润的情况

从另一个角度看,用专门借款利息和一般借款利息来区分资本化金额的借款利息,可以从融资源头上规避企业混淆二者的风险,但是也会促使有调节费用动机的企业利用推迟确认在建工程完工和推迟确认存货的到达预定可使用状态而达成其调节利润的目的。新准则对这种情况做出了一定的改进,来约束它,当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时,就要停止利息资本化。这与原来需要等到验收部门出示竣工结算单,才停止资本化的做法不同。因此,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已投入使用,而仅通过拖延竣工期限来扩大资本化的情况被制止。衡量的标准从竣工变成可投入使用,包括已完工的部分,即整体虽未完工但部分已完工,则该部分要停止资本化,从而避免公司以整体未完工为由,将利息费用转入资产。

(三)新准则增加了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但也增加了企业虚增利润的可能性

新准则规定,因专门借款而发生的利息资本化金额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扣减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这种处理方式反映了旧准则忽视了但现实中存在的经济过程。更能反映真实情况。企业在这块进行的核算过程对内部财务政策的选择制定是很有用的。新准则中虽然利息费用的计算不再和资产支出挂钩,但是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作为一个扣减项目是针对没有动用的借款资金,仍然要考虑到资产支出。所以,调整后计量方法看似简化了专门借款的计算程序,但实际上并未真正简化,并且会因此增加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

三、结束语

以上分析的几个方面从小处看对企业内部的调整规范有好处,从大处看是更尊重经济实质有利于调整规范我国会计行业,推动市场经济不断进步的措施。我国会计制度正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因此如上所述一些企业利用新准则中的一些空子在报表中虚增资本化费用,虚增利润的现象也是难以避免的,只要能认识到弊端存在的可能性,并加强财务监管,把企业虚报财务状况的可能降到最低限度,就能确保新准则能发挥预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俊华.有关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几点思考 审计与理财 2006.06

篇2

关键词:财务预算;降低;成本费用

企业主要就是基于盈利为主要目的法人,是所有经营活动的主要出发点,财务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方式以及手段,在实践中可以在根本上降低企业的相关成本费用,进而有效的增强企业的整体收益,对此在实践中,要提升对企业财务预算水平的重视,进而有效的推动企业的高效发展。

一、企业财务预算内容概述

在实践中,所谓的企业的财务预算就是基于现阶段的企业预测以及相关决策基础之上,根据企业的相关战略发展为主要目标,将企业在短时间内的各项资金的具体获得、实际投放以及相关活动的具体收入、实际经营活动的具体成本、对于实际的资金获得、资金投放以及相关活动中的各项资金的实际经营的成本与分配获得、实际投放、各项活动的实际收入与具体的支出、实践中经营的实际成果的主要分配等相关内容的安排。也就是说在企业中的相关财务预算主要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规划以及相关发展的战略目标为重点内容,对于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中的相关预算以及相关资本的实际统计、对于企业的实际现金流量的系统编制为主要核心内容的财务表报编辑,反应其相关内容的方式,进而实现企业利润的增加。在整体上来说,企业在实践中主要就是利用这种编制的方式真实的开展财务预算工作,在实践中相关资本与业务、相关筹资预算等内容主要都是通过月度财务预算报表以及季度财务预算报表的方式开展,对此在企业的实际发展中,财务预算是其管理的关键内容,对于企业相关经济责任以及义务活动的开展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基于现阶段发展中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来说,企业的财务预算在实践中要提升对以下几点的重视:首先,要基于企业的实际盈利为核心准则,在实践中要对于企业的实际应力进行总量的平衡性的控制,进而在实践中保障企业可以有效的开展相关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其次,稳定的企业工作开展行动原则。在实践中企业要想有效的实现以收定支,就要提升对其在发展中存在的相关财务风险因素的重视;最后,基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关内容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在实践中要坚持责权平等的基础性原则,进而在实践中保障企业方案开展以及运行的可行性。

二、提升企业财务预算的相关措施与手段

企业在开展相关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时候要基于企业现阶段的实际状况以及存在的具体问题合适的设置相关组织方案,进而实现预期的效果与目标,在实践中基于其实际状况来说,我国多数企业在其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就是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企业内部组织部门相对较为冗杂以及缺乏决策效率等相关问题,对此在现阶段的市场发展中,企业要探究真正意义之上的财务预算,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组织机构

优质的组织结构可以有效的保障财务预算的有效实施,对此企业在实践中要提升各个部门的参与性,其中总经理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作用,对于整个预算活动进行负责,董事会要设置专门的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其主要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开展都是通过总经理直接的,,财务预算委员会在企业中的主要义务与责任就是对于企业的发展制定各种发展预算目标。政策以及具体的工作开展方式,在企业相关经济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对对平衡财务预算的重视,对于企业业务活动遇到的各种弊端以及不足进行系统的协调,进而保障其完成企业发展中既定的工作目标。

(二)实现企业财务预算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构建企业财务预算的专业管理系统与网络,可以真正的实现财务管理与控制,为企业的相关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帮助。在实践中企业通过财务预算信息化管理系统,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对于相关管理部门的实际财务动向进行管理,同时基层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此系统上报各种财务信息数据。同时上级管理部门在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对于各项工作内容进行实时监督,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认为因素产生的各种影响,在根本上提升财务工作的整体效率与质量;企业的生产与供应、销售与市场都是其发展的重要元素,对此企业的相关财务信息要具有一致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了解其实际状况,通过科学稳定的预算管理,真正的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三)基于市场经济调整财务预算

在理论上来说企业下达的相关财务预算文件以及决策是无法对其进行调整的,但是在实践中因为不同背景状况之下制定的财务产财务预算方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对此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要基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市场环境、实际的政策法规等相关内容做出决策,在完善调整之后,经由企业的财务预算委员会对其进行分析整理,拟定损益表,同时在企业的董事会对其进行审批合格之后才可以执行相关命令。

(四)资金预算的精细化管理,有效配置

企业财务资源在企业的预算管理过程中要精细企业的资金管理,强化信贷政策的整体发展方向,对对于各项资金进行系统地预测分析,要根据实际的状况完善现有的相关制。明确合理的信贷资金预算规模,利用预先防控的方式最大程度降低其存在的资金风险以及经营风险,同时对于企业内部存在的财务资源以及财务能力状况要进行系统的考量以及分析,综合企业的实际发展,对于其与生产以及资金活动等相关分配问题进行合理统筹,对于企业资金的流向以及结构组成进行系统控制与管理,真正的实现企业财务资金的集中化管理,充分的凸显企业资金的存在的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在实践中,提升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视是现代企业发展中控制成本的重要方式与手段;在实践中这两点内容都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实际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对此在实际中,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就要提升对财务预算工作的重视,在企业的发展中要整合企业现阶段发展中的相关财务管理经验以及各种财务管理技术手段,进而在根本上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

[1]龚莉娟.加强财务预算管理降低企业成本费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4,01:208.

[2]徐红.加强财务预算管理降低企业成本费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8,14:117-118.

篇3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关于“财务费用”科目核算存在的异议,即:将不同性质的经济活动集中于一个科目核算,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理解性原则;将利息收支互为抵减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原则;将利息收入与支出集中核算的做法与国外会计处理惯例不相符。并提出了相应的会计科目调整建议。

[关键词] 财务费用;科目核算;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 财务费用;科目核算;会计信息质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07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07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11- 02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11- 02

按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财务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差额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本科目应当按照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借记本科目,贷记“预提费用”、“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科目。发生的应冲减财务费用的利息收入、汇兑差额、现金折扣,借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按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财务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差额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本科目应当按照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借记本科目,贷记“预提费用”、“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科目。发生的应冲减财务费用的利息收入、汇兑差额、现金折扣,借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总的来看,“财务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包括一般的利息收支、外币汇兑损益、售后回购差价摊销、金融机构手续费、或有收益、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银行结售汇、购入外汇买卖价与折合汇率差额、享受的现金折扣、留购租赁资产未担保余值损失等,俨然成为一个最为臃肿的会计科目,其设置可能出自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原则考虑,但事实上无论从理论还是实操性来看都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总的来看,“财务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包括一般的利息收支、外币汇兑损益、售后回购差价摊销、金融机构手续费、或有收益、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银行结售汇、购入外汇买卖价与折合汇率差额、享受的现金折扣、留购租赁资产未担保余值损失等,俨然成为一个最为臃肿的会计科目,其设置可能出自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原则考虑,但事实上无论从理论还是实操性来看都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1 将不同性质的经济活动集中于一个科目核算,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理解性原则

1 将不同性质的经济活动集中于一个科目核算,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理解性原则

利息收支、汇兑损益、现金折扣等看似都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彼此之间还是有本质的差异。例如,一般意义上的财务费用主要包括负债利息支出和相关的手续费,反映的是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而(银行存款)利息收入虽然目前在会计核算上不属于投资活动收益,但实质反映的是企业资金投放的效果,企业将其闲置资金存于银行,不管是活期还是定期,与一般的委托理财产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根本上而言也是一种投资活动的结果。同样,现金折扣其实也是一种融资活动的结果,汇兑损益则是企业在发生外币交易、兑换业务和期末账户调整及外币报表换算时,由于采用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不同比价的汇率核算时产生的、按记账本位币折算的差额,应该属于营业外收支活动的范畴。如此众多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汇集于同一科目核算,让人费解,在实际操作中也很容易引起一些混淆。

利息收支、汇兑损益、现金折扣等看似都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彼此之间还是有本质的差异。例如,一般意义上的财务费用主要包括负债利息支出和相关的手续费,反映的是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而(银行存款)利息收入虽然目前在会计核算上不属于投资活动收益,但实质反映的是企业资金投放的效果,企业将其闲置资金存于银行,不管是活期还是定期,与一般的委托理财产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根本上而言也是一种投资活动的结果。同样,现金折扣其实也是一种融资活动的结果,汇兑损益则是企业在发生外币交易、兑换业务和期末账户调整及外币报表换算时,由于采用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不同比价的汇率核算时产生的、按记账本位币折算的差额,应该属于营业外收支活动的范畴。如此众多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汇集于同一科目核算,让人费解,在实际操作中也很容易引起一些混淆。

2 将利息收支互为抵减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原则

2 将利息收支互为抵减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原则

如果剔除汇兑损益、现金折扣等非重要性项目,财务费用核算内容主要是(借方)的利息支出和(贷方)的利息收入,而利润表上反映出来的则是其收支净额。对于报表使用者来说,难以直接获得分析决策所需的准确的相关会计信息。我们在利用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时,其中的息税前收益(利润总额+利息支出)、资产收益率(息税前收益/总资产)、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等指标都会使用到利息支出的数据,让人纠结的是我们往往无法在企业披露的信息中获知准确的利息支出金额,而只能以利润表上的“财务费用”金额来代替,但由于“财务费用”项目反映的是利息收支净额,如果表现为净支出,由于已经抵减了部分利息收入,会低估了息税前收益和资产收益率,加大已获利息倍数,影响财务分析的质量,而一旦出现净收入的情况,也就是说财务费用为负数,则相关财务分析指标都失去其计算的意义。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上半年,财务费用为负数的上市公司有691家,较去年同期426家增加62.21%;涉及财务费用总额为-89.4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个数据仅为-26亿元。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金额上,“不差钱”的公司都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其金额少的几万,多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其中兖州煤业以-8.26亿元居首,南方航空和中国国航分别以-7.35亿元和-7.3亿元紧随其后。有的公司的经营业绩甚至靠利息净收入支撑,当年的利息净收入与利润总额相当。如果再加上汇兑损益的影响,“财务费用为负”的公司数量会更多。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企业可能获得巨额的汇兑收益,加上利息支出较少,使得汇兑收益大于利息支出,像怡亚通公司,2011年上半年的财务费用为-1.18亿元,同期净利润仅8 547万元,经营业绩完全依靠利息收入和汇兑收益支撑。在此情况下,显然现有的“财务费用”核算模式已经异化了会计信息质量。

如果剔除汇兑损益、现金折扣等非重要性项目,财务费用核算内容主要是(借方)的利息支出和(贷方)的利息收入,而利润表上反映出来的则是其收支净额。对于报表使用者来说,难以直接获得分析决策所需的准确的相关会计信息。我们在利用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时,其中的息税前收益(利润总额+利息支出)、资产收益率(息税前收益/总资产)、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等指标都会使用到利息支出的数据,让人纠结的是我们往往无法在企业披露的信息中获知准确的利息支出金额,而只能以利润表上的“财务费用”金额来代替,但由于“财务费用”项目反映的是利息收支净额,如果表现为净支出,由于已经抵减了部分利息收入,会低估了息税前收益和资产收益率,加大已获利息倍数,影响财务分析的质量,而一旦出现净收入的情况,也就是说财务费用为负数,则相关财务分析指标都失去其计算的意义。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上半年,财务费用为负数的上市公司有691家,较去年同期426家增加62.21%;涉及财务费用总额为-89.4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个数据仅为-26亿元。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金额上,“不差钱”的公司都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其金额少的几万,多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其中兖州煤业以-8.26亿元居首,南方航空和中国国航分别以-7.35亿元和-7.3亿元紧随其后。有的公司的经营业绩甚至靠利息净收入支撑,当年的利息净收入与利润总额相当。如果再加上汇兑损益的影响,“财务费用为负”的公司数量会更多。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企业可能获得巨额的汇兑收益,加上利息支出较少,使得汇兑收益大于利息支出,像怡亚通公司,2011年上半年的财务费用为-1.18亿元,同期净利润仅8 547万元,经营业绩完全依靠利息收入和汇兑收益支撑。在此情况下,显然现有的“财务费用”核算模式已经异化了会计信息质量。

3 将利息收入与支出集中核算的做法与国外会计处理惯例不相符

3 将利息收入与支出集中核算的做法与国外会计处理惯例不相符

在西方(包括香港地区)的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分别设置了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科目,利润表上分别列示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和净利润,清晰明了,而且与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分析体系相吻合。反观我国的会计制度,利息费用在“财务费用”科目中被利息收入冲减,尤其在上市公司中,超额募集到的资金限于诸多规定而在一段时间内只能趴在银行账上,导致财务费用为负。另外反映在利润表上的财务费用净额也因为掺杂了其他项目支出(损益)而无法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利息费用,与财务管理(分析)体系相脱节,其做法与国际(会计)惯例不符,也不便于报表使用人快速准确地使用相关会计信息,影响相关的财务决策效果。

在西方(包括香港地区)的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分别设置了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科目,利润表上分别列示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和净利润,清晰明了,而且与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分析体系相吻合。反观我国的会计制度,利息费用在“财务费用”科目中被利息收入冲减,尤其在上市公司中,超额募集到的资金限于诸多规定而在一段时间内只能趴在银行账上,导致财务费用为负。另外反映在利润表上的财务费用净额也因为掺杂了其他项目支出(损益)而无法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利息费用,与财务管理(分析)体系相脱节,其做法与国际(会计)惯例不符,也不便于报表使用人快速准确地使用相关会计信息,影响相关的财务决策效果。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在会计制度的层面上重新对相关会计科目进行适当的调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将准则应用指南中规定的“利息收入”科目适用于金融行业扩大到适用与所有行业的企业,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得以从“财务费用”科目中分离,与企业间的资金借贷、金融资产利息收入等合并在一个科目,反映短期资金投放(使用)的效果;汇兑损益则作为营业外收支项目分别归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科目进行核算;“财务费用”科目则用以核算企业为筹措资金而产生的各种手续费和利息支出,这样可以使得相关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更加清晰,易于理解,而且从根本上保证会计(报表)信息的准确可靠,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盈利状况、偿债能力做出准确合理的分析。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在会计制度的层面上重新对相关会计科目进行适当的调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将准则应用指南中规定的“利息收入”科目适用于金融行业扩大到适用与所有行业的企业,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得以从“财务费用”科目中分离,与企业间的资金借贷、金融资产利息收入等合并在一个科目,反映短期资金投放(使用)的效果;汇兑损益则作为营业外收支项目分别归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科目进行核算;“财务费用”科目则用以核算企业为筹措资金而产生的各种手续费和利息支出,这样可以使得相关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更加清晰,易于理解,而且从根本上保证会计(报表)信息的准确可靠,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盈利状况、偿债能力做出准确合理的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2]王琼.财务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问题及其解决[J].财经科学,2003(增).

[2]王琼.财务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问题及其解决[J].财经科学,2003(增).

[3]刘秋明.财务费用缘何为负[N].中国证券报,1999-10-21.

篇4

关键词:项目投资;债务资金成本;税收抵扣;问题

一、债券筹资资金成本

债券资金成本率=债券年利息*(1-所得税率)/(债券面值-发行费)*100%当前,债券筹资成本比较低。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免税费用主要是指,在所得税前利润中,完成债券利息投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行债券筹资成本。然后是非免税费用,由发行股票筹资支付给股东的利息,作为利润分配的,从所得税后利润中支出。针对企业法人与股份持有者而言,存在两者的双重课税问题。所以,相较于主权筹资成本,企业债券筹资成本比较低。其二,通过发行债券筹资还可直接影响股东,使其获取财务杠杆收益,在公司有所盈利的时候,能使每股税后盈利余额有所增多。对于发行优先股筹资以及借款筹资,这一点与其相符。其三,与普通股及优先股股东的求偿权相比,债权人更为优先,由此作用于债权人,使其风险小于股东风险,进一步降低其资金报酬率,也就是从筹资者角度来讲,募集资金成本较低。

二、借款筹资资金成本

借款资金成本率=利息*(1-所得税率)/(筹资总额-筹资费)*100%该资本也相对较低,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其一,借款所属类型为直接筹资,获得比较少的资金费用。其二,在税前,完成借款利息的支出,也就是免税支出。其三,借款筹资直接作用于股东,使其获取财务杠杆收益。其四,债权人具有较小风险,导致筹资者资本较低。

三、债务资金成本税收抵扣误区改进

债务资金在项目投资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资金来源,在税前扣除资金成本,直接对税收产生抵扣作用,具有较低资金成本,并发挥财务杠杆效应,进而使其成为筹资首选。在项目投资的决策中应用资金成本,通常应该充分考虑债务资金成本的税收抵扣作用。不过,当进行实务操作时,并未全面考虑税收抵扣作用,极易导致项目投资决策出现偏差。

(一)抵税有其前提,即企业盈利充足

要抵扣债务资金成本税收,必须建立在一定条件上,即当年该项目的盈利充足可抵扣。如果当年的收入无法将包括财务费用在内的成本费用全部覆盖,此时便发生亏损,进一步出现在税前无法全部扣除超额费用的现象,那么这个时候所得税便是零。通常情况下,项目投资这一过程具有较强复杂性,逐渐释放大多数项目投资效应,在项目投资的初期,就算并未盈利,但如果整个企业是盈利状态,那么仍然抵扣财务费用税收。反之,若是整个企业是亏损的,就算项目盈利,仍旧不能发挥财务费用的税收抵扣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考虑当年亏损由以后各年弥补的情况,如果可以完全弥补,那么仍能考虑财务费用对所得税的抵扣。因此,在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当考虑债务资金成本抵税问题时,实际而言,应该考虑企业整体盈利的实际情况,不可仅考虑项目盈利情况。在此条件下比较容易低估债务资金成本,致使项目投资决策出现偏差。

(二)在考虑利息费用税收抵扣的同时也需考虑筹资费用

及债券溢折价对所得税的影响为安排借款,其也所产生的必要费用,即为筹资费用,主要由长期借款手续费以及发行债券手续费等组成,在资金成本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应考虑它对所得税的抵扣作用。折价与溢价都是发行债券的组成部分,由其实质而言,调整债券票面利息。企业今后各期多付利息所事先获得的补偿为溢价,摊销溢价将直接影响当期财务费用,使其有所减少,进一步弱化财务费用税收抵扣作用,在客观上可以发挥增加所得税的作用。然后是折价,具体是指企业以后各期少付利息所预先给予投资者的补偿,摊销折价同样会对当期财务费用产生影响,使其税收抵扣作用有所提高。若是不考虑,极易导致企业高估或者低估债务资金成本。

(三)各期借款会计处理具有一定复杂性

通常而言,项目投资计算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设期,二是经营期,而前者的终点便是后者的起点,可将其称作投产日。在投产日以前,为达到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状态,所开展的构建活动,需要将这时的资本费用实现资本化。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这部分价值会随之利用折旧方式计算进费用中,由此发挥税收抵扣作用。在投产日之后,对于项目经营期来说,此时结束其资产费用资本化,立即将其计算到财务费用中,产生税收抵扣的作用。

(四)费用抵扣与利息实际支付的时间差

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企业需要确定财务费用,也就是包括溢价与折价调整在内的实际负担利息,在将其计算进财务费用的当时便对所得税产生了影响,并不考虑实际支付与否。例如到期一次还本利息的长期借款,将抵税当作现金流出的节约,可看作现金流入,在借款期间发生在每一年,但是实际支付却在债务到期时。在传统计算公式中,并没有对此时间差进行全面考虑,尤其是它对现金流量的影响,而是当进行实际支付时直接将其当作现金流出的节约。

四、债务资本筹集的风险控制

(一)强化风险意识

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对于自主经营、自我承担盈亏以及自我约束和发展的独立商品而言,企业是其生产者与经营者,必须依靠自身承担风险。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当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将直接影响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导致两者出现一定偏差。当面临风险时,企业无计可施,势必大为挫败。所以,对其而言,必须强化自身风险意识,也就是承认风险、有效预估风险、防御风险以及科学处理风险。

(二)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占据有利位置,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风险防范机制,在第一时间通过合理筹资结构实现财务风险的分散。比如说,通过控制经营风险对筹资风险进行有效降低,科学合理应用财务杠杆原理,进行风险的有效控制,督促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在第一时间适当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提升盈利水平,防止因为决策偏差引发财务危机,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需要建立健全财务预警机制,确保随时都可以监管企业筹资风险。

(三)将企业的实际情况作为重要依据,完成负债财务计划的合理编制

为此,必须根据企业一定资产数额,以其需求为准制定还款计划。若是出现举债不当以及经营不善等现象,必定会对企业的信誉产生严重影响。所以,企业通过负债经营加快发展,有必要加强管理以及加快资金周转,尽可能减少资金占用额,在合理范围中尽量缩短生产周期,强化生产效果,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使企业谨慎负债。不仅要制定负债计划,还需合理制定还款计划,通过该举措为还款提供重要保障,当企业处于负债状态时,其速动比率不可小于1:1,并且将流动比率控制在2:1左右。

篇5

1.根据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制定相应的费用预算

企业应当根据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制定相应的期间费用预算。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进行预算编制。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可采取按项目反映全年预计水平的方法也可采用将管理费用划分为变动性和固定性两部分费用,对前者再按预算期的变动性管理费用分配率和预计销售业务量进行测算;对销售费用预算,可通过分析销售收入、销售利润和销售费用的关系,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采用变动性销售费用预算和固定性销售费用预算;财务费用预算,是指对预算期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所进行的预计。财务费用的发生主要与企业存、贷款数额和利率变动直接有关,该项预算较难估计,它涉及到企业该年的信贷规模,并牵涉到专门决策预算。所以,首先应进行信贷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在此基础上进行财务费用预算。

2.划分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的界限

严格划分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的界限,按照期间费用的规定范围进行会计核算,是保证企业当期损益真实、合法、正确的关键,也是杜绝利用期间费用人为调节当期损益现象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加强防控:

正确区分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期间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并行使用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产品成本是针对一定的成本核算对象而言的;期间费用则是针对一定的期间而言的。它们都是企业为达到生产经营目的而发生的支出,体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并需要由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的收入来补偿。但两者在资金流转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得到的补偿时间不同。期间费用发生后不论企业当期是否有收入其费用都将在当期利润中得到补偿;而产品成本只有在产品销售实现的情况下才能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若未实现销售收入,产品成本只能以存货的形式在流动资产中显示。由此可见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不能正确区分,将对企业利润核算的准确性造成巨大影响。

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我们知道:利润=收入费用。如果一笔应属于资本性的支出,被视为收益性支出即作当期费用处理,必将少报企业的资产价值。费用增加,则利润减少。如果,一笔应属于收益性的支出被视为资本性支出,就会多报企业资产价值,使当期费用减少,从而增加当期的净收益。因此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对企业与国家的利益都十分重要。

正确划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的界限。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虽同属期间费用,都可通过收入得到补偿但它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性质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会计核算中必须严格对此加以区分。

3.对管理费用中重点内容严格加以控制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折旧计提方法在确定后不能随意更改,严格控制折旧计提范围。折旧表现的是固定资产的一种磨损程度,随着折旧的加大固定资产的价值逐渐减少,这种磨损通过企业的经营活动得到了补偿,而不同的折旧方法将会使企业的折旧费用大不相同,由此影响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税收。

加强对业务招待费的控制。新税法对招待费的税前扣除采取两头限制的方式,即业务招待费的发生额只允许税前列支60%,同时最高额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业务招待费能够在税前扣除,必须有充分、有效的票据和资料来证明这部分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

加强存货的管理。按照新准则的相关规定,存货计提跌价准备进入“资产减值准备”账户核算,但存货若有盘盈仍要冲减管理费用,因此对存货的购入发出的管理仍然重要。

对销售费用的控制。企业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经营费用。商品流通企业在购买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等,也在销售费用中核算。对于上述费用一是控制好人员编制,以免造成人浮于事,二是有计划地减少或降低公关广告、差旅、行政和宴请的数量及价格,同时加强内部促销,利用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多渠道低成本实施促销方式;让每一名销售人员充分了解到公司的收益与开源节流的重要性,培养销售人员在个人销售成本上的控制意识。

篇6

关键词:杠杆原理 财务管理 应用

一、杠杆原理概述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着杠杆效应,表现为由于特定费用的存在,当某一财务变量以较小幅度变动时,另一相关财务变量会以较大幅度变动。财务管理中的杠杆效应有三种形式: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总杠杆。企业进行筹资时要考虑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可通过财务杠杆系数来衡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要面临经营风险,而经营风险可通过经营杠杆系数来衡量。两者综合可了解企业整体风险的大小。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合理运用杠杆原理,有助于企业合理规避风险,提高资金营运效率。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分析工具,企业管理部门可以利用财务管理中的几种杠杆效应,在投资、融资决策方面做好“度”的把握,并进行相应评估,以使企业在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内获取最大收益。

二、经营杠杆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经营杠杆的含义

经营杠杆是指由于固定经营成本的存在而导致企业资产的报酬(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率大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率的杠杆效应。

EBIT=M-a=(p-b)x-a=mx-a=x(m-a/x)

式中EBIT为息税前利润,x为业务量,a为固定经营成本,m为单位产品毛利,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企业只要存在固定的经营成本,当业务量增加时,单位产品固定成本降低,单位产品利润提高,使息税前利润的增长幅度大于业务量的增长幅度;反之,业务量的减少会提高单位固定成本,降低单位产品利润,使息税前利润的下降幅度大于业务量的下降幅度。如果不存在固定成本,则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幅度与业务量的变动幅度一致。因此固定经营成本的存在是产生经营杠杆效应的根本原因。

经营杠杆效应的大小通常用经营杠杆系数(DOL)来衡量。

1.经营杠杆系数(DOL)的定义公式。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量变动率=(EBIT/EBIT)/(X/X)

2.简化公式。

报告期经营杠杆系数=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

DOL=M0/EBIT0=M0/(M0-a)

上式中M0表示基期边际贡献,边际贡献=销售量×(单位售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位毛利。EBIT0表示基期息税前利润。

(二)经营杠杆与经营风险的关系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风险就是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经营风险是由于经营上的原因导致收益(息税前收益)的不确定性。

根据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可知,经营杠杆系数反映的是息税前利润变动和销售量变动之间的关系。经营杠杆系数越大,经营杠杆效应就越大,计划期的销售量稍有变化,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就会有较大幅度变动,企业的经营风险就越大。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固定经营成本越高,说明企业对经营杠杆的利用程度越高,经营杠杆系数就越高,企业的经营杠杆效应也越大,经营风险就越大。

当然,固定经营成本的存在,并不是企业产生经营风险的原因,企业产生经营风险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产品销售量、产品售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经营成本的数量变动引起的息税前利润不确定性,但固定经营成本的存在放大了这一风险。

(三)影响经营杠杆效应的因素

从简化公式看,凡是影响M0和a的因素,均会影响财务杠杆效应的大小。而M0=(p-b)x,因此,凡是影响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和固定成本的因素,均会影响经营杠杆效应。因此,企业的销售量是否稳定、售价是否经常波动特别是不利波动(下降)、单位变动成本是否能有效控制、固定成本是否在全部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对企业经营风险都有较大影响。企业应从这些方面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防范。

(四)经营杠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经营杠杆效应实质表明的是企业对固定经营成本的利用程度。当企业的销售收入发生变化时,这种变化会通过支点(固定成本)最终引起企业经营活动成果(息税前利润EBIT)的变化。经营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当企业销售量下降时息税前利润会下降得更多,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当企业业务量上升时息税前利润会增加得更多,这时企业可以获得经营杠杆收益。对于经营杠杆的应用可从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应结合企业的发展阶状况,选择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当企业处于衰退期,市场份额不断下降,销售量在不断减少时,为避免由于利润的大幅度下降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企业应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及时淘汰过时的固定资产;当企业经营处于成长期,销售量不断增加,这时应充分利用经营杠杆的正效应,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从而获得经营杠杆收益。

从生产经营活动看,根据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凡是影响企业息税前利润变化的因素,都可能会引起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应通过提高销售量、提高产品售价、降低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等措施,增加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尽可能降低和避免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

三、财务杠杆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财务杠杆的含义

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企业资产的每股收益(EPS)变动率大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率的杠杆效应。

EPS=[(EBIT-I)×(1-T)]/N=[EBIT(1-I/EBIT))×(1-T)]/N

式中EBIT为息税前利润,I为固定财务费用,T为所得税率,N为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企业只要存在固定的财务费用,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1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就能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盈余,使息税前利润的增长幅度大于业务量的增长幅度;反之,息税前利润的减少会使每1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相对增加,普通股股东的盈余就会大幅下降。从上式看,如果不存在固定的财务费用,则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幅度与每股收益的变动幅度一致。因此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是产生财务杠杆效应的根本原因。

财务杠杆效应的大小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DFL)来衡量。

1.财务杠杆系数(DFL)的定义公式。

财务杠杆系数=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EPS/EPS)/(EBIT/EBIT)

2.简化公式。

报告期财务杠杆系数=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固定财务费用)

DFL=EBIT0/(EBIT0-I)

上式中EBIT0表示基期息税前利润,I为固定财务费用。

(二)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筹资原因产生的资本成本负担而导致的普通股收益波动的风险。根据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可知,财务杠杆系数反映的是每股收益变动和息税前利润变动之间的关系。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财务杠杆效应就越大,计划期的息税前利润稍有变化,企业的每股收益就会有较大幅度变动,企业的财务风险就越大。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固定财务费用越高,财务杠杆系数就越高,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也越大,财务风险就越大。

当然,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并不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引起每股收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资产报酬(EBIT)的不利变化,但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放大了这一风险。

(三)影响财务杠杆效应的因素

从简化公式看,凡是影响EBIT0和I的,均会影响财务杠杆效应的大小。而EBIT=(p-b)x-a,因此,凡是影响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和固定成本以及固定财务费用的因素,均会影响财务杠杆效应。因此,企业的销售量是否稳定、售价是否经常波动特别是不利波动、单位变动成本是否能有效控制、固定成本是否在全部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固定财务费用是否较高,对企业的财务风险都有较大影响。企业应从这些方面,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防范。

(四)财务杠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财务杠杆表明了企业在筹资活动中对固定财务费用的利用程度。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发生变化时,这种变化通过支点(固定财务费用)最终会引起股东收益(每股收益EPS)的变化。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当息税前利润下降时每股收益会下降得更多,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当企业息税前利润上升时每股收益会增加更多,这时企业可以获得财务杠杆收益。因此,企业在筹资活动中应当确定适度负债规模。可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资本结构。在企业创业初期,市场份额不高,资本利润率相对较低,为避免由于息税前利润的大幅度下降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此时应适当减少负债筹资的规模,在资本结构中应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在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较好时,资本获利能力较强,资本利润率大于负债的利息率,这时应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正效应,可适当加大负债筹资的比重,从而获得财务杠杆收益。

因此,企业在进行筹资活动时,应考虑企业的发展阶段、生产经营状况、资本的获利能力等因素,确定合适的资本结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

四、复合杠杆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复合杠杆是指由于固定生产经营成本和固定财务费用的共同存在而导致的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杠杆效应。复合杠杆反映企业的总风险,它是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叠加,因此,企业总风险的大小取决于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共同作用。在企业所能承受的总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应结合其行业特点及其发展所处的阶段,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筹资规模和筹资方式。在企业销售稳定、资本利润率较高,经营风险较小时,企业可承受的财务风险就会高一些,可适当加大负债筹资的规模,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反之,在企业的起步阶段和衰退阶段,销售不稳定或处于下滑阶段,资本利润率不高,企业经营风险相对较大,此时应缩减负债筹资的规模,降低负债筹资可能引起的财务风险,从而减少企业的总风险。

五、总结

经营杠杆是通过产销量变动影响息税前利润的变动,而财务杠杆又是通过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影响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变动,可见,两者最终都会影响到普通股的收益。如果企业同时利用这两种杠杆,那么产销量对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影响将更大,同时企业总风险也会更高。如果同时使用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会对销售收入的变化产生组合效果。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根据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在一定的综合杠杆水平之下,选择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不同组合,以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如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可以适当提高财务杠杆系数,充分发挥负债经营对提高每股收益率的作用,相对降低经营杠杆系数,以规避经营风险;而经营情况良好的企业可以选择适当提高经营杠杆系数,充分发挥固定成本对提高盈利水平的作用,相对减小财务杠杆系数,以回避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合理利用杠杆效应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科学利用杠杆原理会给企业权益资本带来额外收益,企业应认真研究杠杆原理并评价其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是合理利用杠杆原理为企业服务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淑文.财务管理(第2版)[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2.徐增容.关于杠杆原理在财务管理中运用的评价[J].经营管理者,2011,(15).

篇7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负债经营 资产负债率

债务资本是一把“双刃剑”,与利润既有正相关关系,又有负相关关系。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也指出:在有效市场前提假设下,资本结构的变动会影响企业价值和企业的财务风险,债务融资方式相对于股权融资方式而言对企业更有利。本文分析了相关理论,并结合案例这件事上市公司实证分析,研究样本公司的资本结构是否影响公司绩效和财务风险以及怎样影响公司绩效的财务风险,检验国外经典的资本结构理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适用性,对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Aghion.Boloton(2008)认为企业利用负债融资提高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可以降低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但是同时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Agrawal .A(2009)认为不论财务杠杆如何变化,企业综合资本成本都是固定的,因而企业的总价值也是固定不变的,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无关。Allen.M.P(2011)加权平均成本取决于权益成本和负债成本,当企业用负债来减少发行在外的股票时,权益资本成本上升缓慢,负债成本平稳不变,而且比权益资本成本低,所以加权平均成本逐渐下降。当负债比例加大,权益资本成本加速上升,虽然负债在全部资本结构中比例增加,但不能抵消权益资本成本快速上升的影响,结果使加权平均成本下降到最低点后开始上升。

(二)国内文献 肖游(2006)从财务风险的特征、成因入手,提出财务风险控制的目标、原则和程序。而关于财务风险控制的方法,在结合之前研究的结果,引入了财务杠杆系数作为控制筹资风险的风险。吴井红(2005)认为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有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盈利有关。肖作平(2007)认为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和上市公司的财务费用比率有关。沈根详(2005)主要以权衡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资本结构与破产成本以及税盾效应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最优资本结构应该是资产负债率在60%至70%之间,大于百分七十,破产成本将急剧上升,超过了税盾带来的效应。刘星(2011)放宽了MM定理关于所得税率恒定的条件,考察了在中国特殊国情下所得税率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得出了资本结构与所得税率成正相关的关系。

多数学者研究的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财务风险的关系,很少学者考虑到负债收益与财务风险之间权衡利弊的关系,本文研究是基于负债收益和财务风险之间权衡的关系,以期完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理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企业负债规模越大,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也就越大相应地财务风险也就越大。企业的负债规模越大,要偿还的本金及利息就越多,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也就越大,因而其财务风险就越大。尤其是当企业经营不善时,到期债务的还本付息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会使企业破产。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企业财务风险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

在企业负债经营的条件下,负债越多,则所需偿付的利息费用也越高。高的利息费用增加了企业可能因无法偿付债务带来的风险,故提高了财务风险。另一方面,财务费用比率的高低也与营业收入密切相关,与营业收入成反比。如果企业具有较高的营业收入,则财务费用比率低,而其将具有较多的资金流用于偿还负债,因此财务风险也会相应较小。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企业财务风险与财务费用比率正相关

从理论上说净资产收益率(ROE)受三个因素驱动:资本回报率(ROIC)、ROIC与R的差异即经营差异率、净财务杠杆(DFL), 资产收益率(ROE)高的公司往往是因为资本回报率(ROIC)比较高,拥有着极高的经济商誉和较强的经济特许权,具备着较高的行业壁垒,往往不需要通过高的财务杠杆来获得负债收益,因为这样往往也会同时增加财务风险。而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长期不盈利,资本回报率(ROIC)低下,那么企业要偿还借款的本金及利息就会非常困难,这样就会给企业带来偿还债务的压力也可能使企业信誉受损,不能有效的再去筹集资金,导致陷入财务风险。盈利是支付长期本金利息所需资金的最可靠、最理想的来源。企业投资回报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其偿还债务的保障也就越大,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3:企业财务风险与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我国2011年浙江省在沪深两市A股的上市公司。剔除了以下特殊样本:(1)金融类上市公司;(2)研究期间内为特别转让和特殊处理的公司,以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过否定或保留等审计意见的公司;(3)净利润小于零,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4)数据异常的公司。最终得到127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本文的所有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以及新浪财经网上公布的各上市公司的年度报表。

(三)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 本文的研究变量主要包括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1)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即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本文用综合杠杆(简称DTL)作为评价指标。综合杠杆是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共同所起的作用,用于衡量销售量的变动对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的影响程度,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财务风险越大。运用综合杠杆来衡量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是能综合全面的考虑到企业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综合杠杆等于财务杠杆乘以经营杠杆,财务杠杆的高低和企业的筹资风险有紧密的联系,财务杠杆越高,企业的筹资风险越大,因为高的财务杠杆往往会导致企业较高的筹资成本,导致企业偿债压力加剧,经营杠杆的高低与企业的投资风险有精密的联系,经营杠杆越高,企业的投资风险越大,因为高的经营杠杆往往要求企业投资的项目的净现值也要较高,一旦投资项目净现值不如预期,企业的经营就会遭受风险。(2)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即上市公司的负债经营效益,根据企业成长效益的指标,综合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共选取了3个解释变量来衡量上市公司的负债经营效益: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用DAR表示)。企业的负债经营效益首先要确定的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其表示公司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该指标是评价公司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企业财务费用比率(用FE/IFM表示),企业财务费用主要包括企业为负债经营所支付的利息费用,财务费用比率描述企业财务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是描述负债经营大小及效益的一个双重指标。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用ROE表示),描述企业在剔除负债效益之后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是企业资产对企业的收益最直接的贡献,描述企业的经营效益指标,结合上述两个指标,能很好的对企业的负债经营效益进行分析。(3)控制变量。财务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除了上述提出的3个变量之外,还会有其他的因素,如宏观经济环境,企业的管理效率等等。为控制上市公司其他因素对财务风险的影响且基于数据的可取得性,引入企业的成长性(CIGR)、企业的所有制性质(OWNSP)、企业的规模(SIZE)作为控制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企业负债经营效益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根据以上假设,建立模型如下: DTLi=β0+β1*DARi+β2*FE/IFMi+β3*ROEi+β4*CIGRi+β5*SIZEi+β6*OWNSPi+Ui,其中,βi为待估系数,Ui为随机扰动项,i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的数据。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取了我国2011年浙江地区在沪深两市A股的304家上市公司来研究企业负债经营效益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通过筛选,最终选取了127家上市公司共计127个样本的数据。样本数据的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二)相关性分析 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综合杠杆与资产负债率、财务费用比率和企业资产规模显著正相关,与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增长率成显著负相关,与公司的所有者性质关系不显著。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企业资产负债率、财务费用比率和企业规模显著正相关,净资产收益率与主营业务增长率也呈显著正相关,这可能对实证分析的结果的有效性产生影响。但是根据统计分析的原理,如果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小于0.8,一般就认为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多重共线性。从表中各相关系数值可以明显得出数据样本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不明显。

(三)回归分析 为了探究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在回归结果中计算了各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各变量的VIF值都接于1,通常情况下,当VIF值大于等于10时,共线性才会在变量间显现,所以本文模型中的各个变量之间并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另外,从表中可以得到,除主营业务增长率和所有制性质外,其他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均通过了0.0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可以发现:(1)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对其财务风险的影响最大,在1%(sig=0.00

四、结论

从本文分析结果看,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财务费用比率对公司的财务风险水平有着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而资产收益率对公司的财务风险水平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代表着的是公司的资本结构,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水平有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内,一个公司资本结构越高,获得的税盾效益也就越高,但是必须要承受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要在可控的财务风险水平下,采取合适的资本结构。公司的财务费用比例代表着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一个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越高,财务风险也就会相应降低,公司必须要学会运用各种金融工具,降低自己的财务费用率,这样就能其他条件的不变的情况下,降低财务风险水平。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代表着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公司的财务风险越低,这给我国的上市公司带来的启示是,要从根本上在保持一定盈利能力的前提下,同时也承受不过高的财务风险水平,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净资产收益水平,而要提高公司的净资产收益水平,必须引入优质资产,提升自身的产品竞争能力,加强公司的营运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德芳、曾慕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6期。

[2]吴井红:《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初探》,《经济周刊》2006年第8期。

[3]肖游:《试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商业研究》2006年第13期。

[4]沈根详:《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风险》,《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

[5]刘新:《上市公司所得税与财务风险关系研究》,《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

[6]李春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6期。

篇8

【关键词】统贷统还;电网企业;财务费用;分摊方式

一、“统贷统还”定义及对电网企业的影响

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用电需求大幅持续增长的趋势下,电网建设投资需求不断增长。电网企业的蓬勃发展。并不能掩盖电网企业融资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项目经营效益以及下属单位融资能力差异较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电网企业一直在积极探索融资新模式。因此,“统贷统还”开始走进了电网企业的视野,并开始在实践中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统贷统还”的定义

实行“统贷统还”,即电网企业对全部信贷资金需求统筹安排,对经营活动整体渗透。形成一个以电网企业为投放格局的网络状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统贷统还”模式下,改变过去由各地市供电局分别进行筹资与偿还债务的做法,由电网企业作为一个贷款主体,统一贷款并集中归还贷款,实现信贷资金统筹管理、平衡还贷,以形成优势互补、规模经营和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二)“统贷统还”模式对电网企业的影响

“统贷统还”模式下,电网企业(本文特指省级电网公司)成为贷款的承载体。而用款单位却是电网企业及其下属的各地市供电局。这种模式在促进电网企业节约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控制资金总量、减少贷款风险和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促进企业加速资金周转,节约使用资金,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实行“统贷”后。电网企业对资金进行了统管,避免了下属供电局分头贷款,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贷款总量。同时电网企业统一对下属供电局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考核。调动了下属供电局管好用好资金的积极性,加速了资金的周转。

二是“统贷统还”改变电网企业以往过分依赖信贷市场的状况。充分发挥现有各种融资方式的长处,并积极探索新的符合电力行业特点的融资方式,为电网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如债券、中期票据等。降低财务成本和经营风险,实现电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统一对外融资,有利于树立良好信用。以电网企业名义统一对外融资,由于综合经济实力强,资产具有规模优势,还本付息保障程度高。因此谈判实力大增,可以争取到诸多优惠的银行信贷支持,例如申请综合授信额度等,并享受简化手续,优先办理,降低利率、费率和保证金率,贷款随借随还等便利。

四是“统贷统还”模式下,对于促进集团企业内部紧密化,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整体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但该模式给予各地市供电局的经营自较低,各地市供电局的经营积极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二、财务费用分摊的意义及原则

文中财务费用的分摊就是指在“统贷统还”模式下,电网企业采用一定的分摊方式将统一贷款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财务费用分配给各下属供电局以及下属供电局将所分得的财务费用在各成本对象中进行再分摊的过程。

(一)财务费用分摊的意义

成本核算中,除了涉及可以直接归属到成本核算对象上的直接成本以外,还有很多间接成本如财务费用等,与某一特定成本核算对象没有直接联系,必须选择适当的分摊标准在各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摊。

在“统贷统还”模式下,省级电网公司成为贷款的承载体,而用款单位却是电网公司下属的各地市供电局。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统一贷款财务费用的分摊,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电网企业及其各下属单位的资金成本以及各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并最终确定各地市供电局的经营效益及其财务状况。

(二)财务费用分摊原则

通过财务成本的分摊,可以确定各地市供电局的经营效益,能够正确计量工程成本。因此成本分摊的基本原则大致包括以下几项:

1 因果关系原则

电网企业统一贷款的动机是要满足下属单位经营投资的需要,正是这种动机才促使电网公司向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统一借贷资金,并产生相应的资金成本。因此可以将资金成本与各成本中心所占用的统一贷款额联系起来。按照资金成本与成本对象(即电网企业及其下属单位)之间的因果关系,国外称之为成本动因,把统一借款产生的财务成本分摊至相应的成本对象之上。

动因追溯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动因对因果联系表述的质量。财务费用分摊中。这种表述以两种形式体现:(1)额度基准。即以各下属单位或各项工程占用的贷款金额为基准分摊成本。(2)时间基准。即按照各下属单位或各项工程占用贷款的时间为基准来分摊成本。

2 行为导向原则

成本信息对成本执行者的行为有着潜在的影响。为了管理的需要。成本常常要按其行为影响力为基础来分摊。电网公司完全可以按照各下属单位所占用的贷款金额及占用贷款时间作为标准分摊统一贷款的资金成本,以此来克服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浪费等现象。电网企业管理层应科学合理地选择资金成本分摊基础,达到提高各下属单位及其员工的成本意识并促使其做出积极的经济行为。

3 估计原则

采用估计原则是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西方学者对成本分摊常提出两个要求:准确、容易。容易是指“成本能够以一种经济可行的方式被分配”(Hansen,1997)。在实际工作中,估计往往不是因为实际成本不能归属到特定的事项中去,而是因为进行非常详细的实际成本分摊的成本高于其价值。

因此,把统一贷款财务费用准确地分摊至各成本对象上去是成本分摊的一项根本原则,但准确性并不以绝对强调成本真实为基础,它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要强调的是成本分摊方法的合理性与逻辑性。与分摊方法相关的某种程度的主观性总是存在的。

三、“统贷统还”下财务费用的分摊方式

为加强资金集约化管理,电网公司采取“统贷统还”模式,实行贷款的集中管理。由电网公司统一筹集借款资金,统一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为及时准确地将贷款利息分摊至各下属单位及其各项工程,如实反映下属单位及各项工程的资金成本及建设成本,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电网企业应在遵循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会计原则前提下,根据“统贷统还”政策和分级核算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利息分摊办法。本文以广东电网公司(以下简称省公司)为例。

研究探讨电网企业“统贷统还”模式下财务费用的分摊方式。

(一)电网企业财务费用的分摊

电网企业“统贷统还”模式下的财务费用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

1 分摊原则

由于广东省电网建设项目繁多,省公司无法按单个项目贷款进行管理,经与银行协商。省公司按照电网、农网、城网、县城网等项目类别进行额度提款,提款后会同自有资金按项目拨款至地市供电局。因此,电网企业统贷统还模式下利息分摊的原则可以按贷款的用途分类分摊贷款利息。省公司专项工程贷款主要包括基建贷款、农网贷款(包括农行贷款和财政厅国债转贷)、500kV债券贷款、县城网国债转贷、县城网贷款等。其中,基建贷款包括500kV贷款、220kV贷款、110kV贷款、配网贷款、配网县城网资本金(代管)、农林场贷款和资本金、前期费贷款、安全控制系统项目贷款,基建贷款利息要在500kV项目、220kV项目、110kV项目、配网项目、配网县城网(代管)、农林场、前期费、安全控制系统项目中进行再分摊。

2 分摊方法

省公司按各下属单位及各类项目的贷款拨款额作为基数将各期支付贷款利息按项目类别分摊至各下属单位,由各下属单位针对具体工程项目完工情况确定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和费用化金额。按上述方法,利息是分配到每个项目的,不会造成利息的随意分摊。具体的分摊方法如下:

(1)选择分摊期间

电网企业可以选择每月、每季度、每年度进行统一贷款利息的分摊,鉴于每月进行利息分摊的工作量比较大,每年分摊不能及时反映电网企业及其下属单位的财务信息,因此,选择每季度进行一次统一贷款的利息分摊比较合适。可以选择在每季度末的一天,如每年选择3月21日、6月21日、9月21日和12月21日进行统一贷款的利息分摊。

(2)统计贷款利息

根据贷款明细统计每一类贷款(如基建贷款、农网贷款等)该季度应承担的利息。根据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的,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专门借款应予分摊的利息金额。因此,省公司统计贷款利息时,应考虑减去尚未动用贷款资金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投资收益。

(3)专项工程贷款利息分摊

第一,计算某类工程贷款利息积数:

某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积数=截至上季度末该类工程累计贷款拨款金额×该季度天数+∑(本季度该类工程每笔贷款拨款金额×每笔贷款实际占用天数)

各单位某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积数=截至上季度末各单位该类工程累计贷款拨款金额×该季度天数+∑(本季度各单位该类工程每笔贷款拨款金额×每笔贷款实际占用天数)

第二,计算某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分摊率:

某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分摊率=(当季实际向银行支付的该类专项借款利息金额一尚未动用的专项借款的利息收入或投资收益)/∑该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积数

第三,计算分摊给基层的利息:

各单位某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该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分摊率×各单位该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积数

(4)流动资金贷款的利息分摊

流动资金贷款的利息,应区分各下属单位是否占用或者使用流动资金贷款。如果各下属单位没有占有或者使用流动资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利息直接作为省网公司的财务费用。如果各下属单位占用或者使用了流动资金贷款,可按当季省网公司及各下属单位的流动资金贷款占用额作为基数将支付的流动资金贷款利息在省网公司或者各下属单位之间进行分摊。各下属单位根据符合资本化条件与否分别将流动资金贷款利息计入资产成本或者财务费用。将流动资金贷款的利息进行分摊,有助于培养各下属单位正确树立资金成本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

(二)下属单位财务费用分摊

1 分摊原则

省网公司采用分级核算,由各下属供电局具体核算项目的建设情况。各下属供电局收到省公司分配的各类项目的贷款利息时(如500KV工程贷款利息、220KV工程贷款利息等)。按当期收到省公司的各类项目的贷款拨款额作为基数将分配所得利息分摊至各工程项目,并根据每个具体项目完工与否分别作资本化处理或费用化处理。即以工程项目投产日期作为界限,工程投产日期前作为资本化利息计入工程成本。工程投产后为费用化直接计入财务费用。

2 分摊方法

(1)计算积数

各工程项目贷款利息积数=截至上季度末累计收到省公司拨贷款金额×该季度天数+∑(本季度收到省公司每笔拨贷款金额×每笔拨贷款实际占用天数)

(2)计算利息分摊率

利息分摊率=当季省公司列供电局借款利息金额/∑各工程项目贷款利息积数

(3)计算分摊工程项目的利息

各工程项目贷款利息=利息分摊率×该工程项目贷款利息积数

下属各单位根据每个具体项目完工与否分别将分摊所得利息作资本化处理或费用化处理。未完工工程分摊所得的利息计入该工程成本,已完工工程分摊所得的利息直接计入财务费用。

四、结论

为加强资金集约化管理,电网公司采取“统贷统还”模式,实行贷款的集中管理,由电网公司统一筹集借款资金,统一偿还借款利息。为及时准确地将贷款利息分摊至各下属单位以及各项工程,如实反映下属单位及各项工程的资金成本。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本文以电网公司的贷款拨款数作为统一贷款财务费用的分摊基础,分别在省级电网公司及其各下属单位之间以及各下属单位的工程项目之间进行分摊。

篇9

利润表是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报表中“本月数”一栏各个项目的数据是根据有关损益类账户的本月实际净发生额填列的。会计电算化中,“本月数”一栏各个项目的数据是会计人员根据系统已经定义好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公式的定义及报表的计算与手工报表基本相同,但是又有所不同。

一、公式定义剖析

正常情况下,定义利润表“本月数”公式时,取损益类科目的借方或贷方发生额即可。大家知道,按照企业财务制度规定,损益类账户中,其中一类属收益类账户,如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等,这类账户在发生业务时,取得的收益记入该科目的贷方,结转损益时记入该科目的借方。公式定义时,取这些科目的贷方发生额,以浪潮财务软件为例,“主营业务收入”项目“本月数”的公式定义为KMJE(5101,DFFS),即取主营业务收入的贷方发生金额。而另一类属支出类账户,如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等。此类科目在发生业务时,支出的费用记入该科目的借方,结转损益时记入贷方,如“财务费用”项目“本月数”的公式定义为KMJE(5503,JFFS),即取财务费用的借方发生金额。公式定义以后,就可以准确地计算利润表中相关项目的数据。

以上公式定义及报表计算与手工报表的思路基本相同,但当某些特殊业务发生时,以上公式的定义就不够准确。现以“财务费用”项目举例说明。

某企业2006年12月份银行存款利息收入10000元,利息支出90000元,无其他财务费用发生,按照现行会计制度有关分录如下:

(1)收到利息收入

借:银行存款10000

贷:财务费用 10000

(2)支付贷款利息

借:财务费用90000

贷:银行存款90000

(3)月末结转

借:本年利润80000

贷:财务费用 80000

如果按照以上财务软件系统定义的公式,即取财务费用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利润表中“财务费用”项目“本月数”一栏金额为90000元,显然是错误的,“财务费用”项目“本月数”的金额应为80000元,按照系统公式计算的利润表也是错误的。因此,必须重新定义公式,可以取“财务费用”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之差,公式为:

KMJE(5503,JFFS)-KMJE(5503,DFFS)

此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利润表,计算生成的利润表中“财务费用”项目“本月数”金额为80000元(借方90000与贷方10000的差额),数据是正确的。但前提是:必须在结转损益以前完成利润表的计算、保存和打印;然后进行结转损益的业务处理、复核并记账;最后编制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其他会计报表。否则,结转损益以后,所有的损益类账户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相等,根据上述定义公式计算的财务费用“本月数”为0,无法根据公式正确地计算利润表。

二、相关业务调整

上述方法计算出来的利润表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对于公式定义和报表的编制都比较繁琐。为了使会计人员能够运用计算机方便、准确、快速地编制会计报表,建议在定义利润表“本月数”一栏的公式时,只从损益类各个账户的一个方向进行取数计算,如财务费用项目,只从财务费用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取数,公式仍为KMJE(5503,JFFS)。那么,发生的特殊业务如何处理呢,当然必须在不违背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前提下,从公式定义出发对有关业务进行适当的调整。即:收益类科目如有借方发生额,不记借方,而以红字(负数)记贷方;支出类科目如有贷方发生额,不记贷方,而以红字(负数)记借方,也可以两个借方或两个贷方,金额一正一负。比如收到利息收入的分录可以调整为:

借:财务费用 -1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

或者:借:财务费用 -10000

借:银行存款 10000

笔者将调整后的分录登记入账,财务费用账簿记录如下:

按照已经定义的公式KMJE(5503,JFFS)进行计算,利润表中财务费用项目的“本月数”金额为80000元,这样期末损益的结转不会影响利润表及其他报表的计算。但这种调整会计分录的方法与传统的分录编制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出现“有借无贷”或“有贷无借”,但借贷差额为0的凭证。许多财务软件,如浪潮、用友等都允许输入此类凭证,主要是从以上利润表“本月数”一栏的公式定义考虑的。

除了上述财务费用项目,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等项目都存在类似情况。下面笔者针对主要的业务调整进行说明:

1.企业发生销售退回时,按允许扣减的增值税销项税额,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红字);按应冲减的销售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红字),按已付或应付的数额,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等科目;按退回的商品的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红字),借记“库存商品”。

2.企业采用备抵法提取坏账准备,当坏账准备应提数小于账面余额时,按其差额借记“管理费用”(红字),贷记“坏账准备”(红字)。

3.企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时,当应提数小于账面余额时,分别借记“管理费用”(红字)或“营业外支出”(红字),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红字)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红字);已经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转回时,会计分录同上。

4.企业对外投资,实现收益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投资收益”;发生损失时,贷记“银行存款”,贷记“投资收益”(红字)。

篇10

    一、两学科利润概念解释不同的原因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管理会计还是财务管理,都采用相同的计算公式,其计算结果涉及的利润概念应该是一致的,都是息税前利润。但为何中外两学科的教材对其解释不同?究其原因如下:1.学科定位不同无论是管理会计还是财务管理,两学科都是站在各学科的角度界定的,从未将二者联系起来考虑。管理会计从其产生至今一直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为目的,所涉及的活动仅仅是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忽略筹资以及对外投资等非生产经营活动对利润的影响,也就是说,假设财务费用、投资净损益、营业外收支等项目为零。如果不考虑所得税,则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后的利润既可以用营业利润表示,也可以用税前利润,还可以用息税前利润表示,但考虑到学科特点,管理会计选择了营业利润或税前利润。这意味着管理会计中的营业利润与税前利润可以等同看待。事实上,这一结论用到其他学科都不适用,因为从我国的利润表可以看到,营业利润和税前利润的计算及结果都不同:营业利润(简化式)=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非生产成本+投资收益;税前利润=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由于财务管理围绕着现金流量进行管理,资本筹集及资金投放决策过程中必定考虑风险因素的作用,为了区分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必须准确界定两类风险各自作用的指标,这样才能揭示风险的成因并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应对,由此提出息税前利润概念,并明确指出,销售收入扣除变动成本及固定成本后的余额是息税前利润,此利润概念中没有考虑财务费用,如果企业不负债筹资,就不会有财务风险。2.西方内容本土化之反映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源于西方,因此我国早期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教材基本上是对西方思想的全盘继承,发展中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虽然内容与我国实际越来越贴近并不断完善,但采用的两学科基础概念一直没有改变,这就是中西方观点保持一致的原因。李天民教授和余绪缨教授是我国最早编写管理会计教材的先驱者,比较他们的早期教材,一致的地方是:损益核算中的非生产成本都指的是推销成本(SellingCost)和管理成本(AdministrativeCost),二者合称为推销及管理费,将其扣除后的结果称为税前利润,现行的教材将其界定为营业利润(Operatingincome),这种说法与现行的原版英文教材用词一致。从西方对非生产成本的界定可以看到,管理会计从没有将财务费用纳入其范畴。

    二、分析结论及建议通过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1.相同计算下的正确界定如果用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现行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教材,无论是中方还是国外,都对其从各自学科角度进行界定,出现了不一致的解释。比较而言,财务管理用词正确,应将其界定为息税前利润。2.两学科的共性理解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虽然分属两个不同学科,研究的内容不同,但其存在共同的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涉及的成本只包括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至于财务费用虽然财务会计将其界定为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的性质相同,属于期间成本,但它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二)建议1.管理会计应修正解释误区并增加假设为了避免学习者学习中的困惑,管理会计在变动成本法损益核算中应将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明确界定为息税前利润。另外,考虑到本量利分析中的保净利点计算需要建立在税前利润基础上,因此在变动成本法中还应增加假设,即假设财务费用、对外投资损益、营业外收支等为零,如果不做特别说明,管理会计中的息税前利润可以等同于营业利润或税前利润。此假设可以使学习者面对多样化的利润概念解释而不困惑。2.全面预算应修正对财务费用预算地位的界定全面预算属于管理会计的内容之一,虽然管理会计的其他职能可以忽视财务费用的存在,但在编制全面预算时,为了指导实践必须考虑。西方教材一直将财务费用独立于管理会计之外,因此全面预算中未提及财务费用预算的编制及性质,而我国有些教材按照财务费用在报表中的位置将其界定为:是与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性质相同的业务预算内容之一。我国财政部2002年颁布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中规定,全面预算体系包括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四方面内容,并将财务费用预算划归业务预算范畴。事实上,结合全面预算的实际编制,就会发现这种界定有误。在实务中,作为全面预算编制起点的销售预算完成后,就可以以此为基础编制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预算,但不能编制财务费用预算。财务费用预算必须等到现金预算编制结束后才可以编制,因为现金缺口有多大,就需要多少资金,只有在现金预算编制过程中才能揭示此信息,并通过筹资安排解决资金的缺口,这样就可以为财务费用预算的编制奠定基础。因此从预算的编制顺序来看,财务费用预算与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预算的编制顺序是不同的;另外从预算的性质来看,虽然财务费用被列为是与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并行的三项期间费用之一,但它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由于现金预算是对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结果的综合反映,具有综合性,因此在其之后编制的财务费用预算也具有了综合性之特点;另外从预算的编制人员来看,财务预算必须是财务人员编制的,而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单位与财务人员无关。综上,财务费用预算无论从编制顺序、编制性质还是编制人员,都与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预算相区别,既然现金预算属于财务预算范畴,则财务费用预算也应属于财务预算范畴,即财务费用预算是财务预算的内容之一而不是业务预算的内容之一。

篇11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所依靠的只能是源源不断地取得收入,其它任何形式的现金流入对于企业来说,都只是暂时的。为了拓展收入,企业必然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活动,运用灵活的促销手段来达到目的。其中,销售折扣由于简便易行、方法灵活而被企业大量应用。对于收入,财政部曾于2000年12月《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收入的会计核算作了统一规范。2006年2月,财政部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其中第14号即为《收入》准则。准则、制度中虽对销售折扣的处理作出了相应规定,但未提及与此相关联的增值税如何处理。而在实际业务中,销售折扣与增值税关系紧密。

一、销售折扣的含义及特点

销售折扣可分为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商业折扣是为促进销售而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扣除,如为扩大销路,增加销量采用的销量越多、价格越低的促销策略,即所谓的“薄利多销”。现金折扣是指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通常表示为:2/10,1/20,n/30。即自成交之日起,10天内付款,给予2%的现金折扣;20天内付款,给予1%的折扣;超过20天则无折扣,30天内必须还清。

两种折扣的主要区别有:第一,目的不同。商业折扣是为促进销售而给予的价格扣除,现金折扣是为了尽快回笼资金而发生的理财费用,是企业为了加速资金周转的一种措施。第二,发生折扣的时间不同。商业折扣在销售时即已发生,而现金折扣在商品销售后发生。第三,账务处理不同。商业折扣在销售实现时,只要按扣除商业折扣后的净额确认销售收入即可,不需作账务处理。对于商业折扣,税法同时规定:纳税人采取折扣方式销售货物的,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一张发票上分别说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征收增值税,若将折扣额另开发票,不论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而现金折扣可分别采用总价法、净价法以及混合法进行。同时,对于折扣的金额,可调整收入或财务费用。调整收入是因为现金折扣的直接表现就是收入的增加或减少,调整财务费用是因为现金折扣是为鼓励客户早日付清货款,即提早收回卖方信贷资金而发生的代价而不是收入的增减,应作为财务费用处理(显而易见,调整财务费用更合理)。

二、销售折扣的会计处理

在明确销售折扣的含义及特点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掌握销售折扣的会计处理及其与增值税的对应关系。来看下例:

某企业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率17%,售出产品一批,售价11000元,商业折扣为1000元,增值税1700元[(11000-1000)×17%],货已发出,约定一个月后付款,付款条件为2/10,n/30。会计核算如下:

(一)采用总价法

总价法是将折扣前的成交额视作销售额,“应收账款”账户按照此金额入账。客户按规定条件得到的现金折扣,视作其提前付款享有的经济优惠,在利润表中可列作财务费用或作为收入的减项(如个体户会计视作收入的减项)。以下是处理方法:

1.销售成立时:

借:应收账款117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

主营业务收入10000

2.上述货款如期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11700

贷:应收账款 11700

3.若上述货款按2%享受现金折扣,提前收回时:

处理方法一:

借:银行存款11466

财务费用234

贷:应收账款11700

处理方法二:

借:银行存款11466

财务费用200

贷:应收账款117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红字)

(二)采用净价法

净价法是将扣减现金折扣后的金额作为实际售价,据以记作应收款项的入账金额。这种方法是把客户取得折扣视为正常现象,认为一般客户都会提前付款,而将由于客户超过折扣期限而多收入的金额,于收到账款时入账,冲减财务费用或作为收入的增加处理。以下是处理方法之一:

1、销售成立时:

借:应收账款11466

贷:主营业务收入98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666

2、上述货款按2%享受现金折扣,提前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11466

贷:应收账款11466

3、若上述货款未享受到现金折扣,如期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11700

贷:应收款项11466

财务费用 234

(三)对上述两种处理方法的剖析

从上例可以看出:对于商业折扣的1000元,如果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那么核算时按照实际成交价格入账,对增值税没有影响。而对于现金折扣,采用总价法,方法一核算时客户少付的234元折扣全部作为本期的财务费用处理,“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700元,方法二核算时将234元折扣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销售收入10000元的2%即200元冲减财务费用,第二部分增值税1700元的2%即34元,用红字冲减增值税销项税额,从而“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666元。而采用净价法核算时,是在应收款项的总额上进行2%的折扣的,同时,对于“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同时进行2%的折扣。与总价法二相同的是:“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少了34元(1700-1666)。从纳税人的角度出发,这种方法对于自身更为有利,但这样处理会不会损害国家利益呢?从财务角度来讲,这样做是否妥当呢?

这需从折扣的含义入手。现金折扣是为了尽快回笼资金而发生的理财费用,是企业加速资金周转的一种措施。增值税因收入的实现而发生,现金折扣已与收入无关。从这一点出发,笔者认为不应该对应交纳的增值税产生影响,所以上述总价法之二与净价法之一处理欠妥。正确处理应为总价法之一。当然,纳税人在采用净价法之一处理时,如果对方没有享受到折扣,对于多付的款项采用下列方法处理:

借:银行存款11700

贷:应收账款 11466

财务费用2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

这样处理更符合增值税条例中有关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规定: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为收讫销售款或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同时又不影响税收。

综合以上分析,在采用净价法处理时,可在应收款项的总额上进行2%的折扣,而对于“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不予折扣,仍为1700元。折扣的部分冲减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净价法处理方法之二如下:

1.销售成立时:

借:应收账款11466

贷:主营业务收入 9766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1700

2.上述货款按2%享受现金折扣,提前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11466

贷:应收账款11466

3.若上述货款未享受到现金折扣,如期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11700

贷:应收账款11466

财务费用234

这样做,既简单明了,又不影响增值税的足额缴纳。

篇12

【关键词】 EVA模型; 业绩评价; 资本成本

2008年,EVA(经济增加值)指标作为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在电网企业中推广应用。EVA指标作为国际流行的业绩考核指标,正式纳入了电网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一、EVA指标模型及其创新

企业业绩的计量与评价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难题之一。多年来,人们以会计信息为基础设计了ROI(投资回报率)、P/E(市盈率)、EPS(每股收益)等诸多业绩评价指标,但由于财务报表的编制存在相当的弹性,借助这些指标往往难以准确反映和预测企业的经营业绩。至上世纪80年代末,Tem&Stewart咨询公司针对剩余收益作为单期间业绩评价指标存在的局限性开发了经济增加值(EVA),因其独特的优势而备受关注。

EVA指标被定义为:公司经过调整的营业净利润减去其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用公式表示如下:

EVA=N0PAT-NA×WACC

其中:NOPAT为经过调整的税后营业净利润;NA(资本总额):经过调整后的期初公司净资产价值;WAC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反映债券投资和股权投资的机会成本。

WACC=[D/(D+E)](1-T)×K1+[E

/(D+M)]×K2

其中,D、E分别表示公司负债总额的市场价值和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T为所得税税率;K1、K2分别表示负债的税前成本和所有者权益成本。

EVA指标一经问世就迅速在全球得到广泛运用。1999年3月出版的《财富》杂志调查结果显示,与竞争对手相比,在5年时间里,引入EVA管理的公司,资本市值增长率高出平均数的50.7%,EVA指标的优势,由此可见一斑。

与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相比,EVA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尽量剔除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需要做出大量的职业判断,因此根据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与公司“理想报表”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EVA指标的特殊之处在于不受会计惯例的约束,据Stem&Stewart公司声称,在实际应用中,他们一般对客户的营业利润进行5―15项的调整,最多可达160项,以尽量消除公认会计准则所造成的扭曲性影响。

二是突出了“增值”的概念。EVA指标模型引入了经济学上经济利润的理念。它考虑了资本的总体规模与结构,在计算中扣除了所有资本的机会成本,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利润或回报率的范畴,而是一个“增值”的范畴,代表了企业投入的所有资本所产生的回报率与这些资本的投资者要求的最低回报率之间的差额。当这个差额为正值时,股东的财富才真正增值,以此作为管理者激励报酬的基础,就能将管理者的经营业绩与激励报酬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管理者更加注重企业资本结构、风险控制以及进行审慎的投资决策,有效减少成本。

二、EVA模型在电网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国务院国资委为引导中央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鼓励使用经济增加值(EVA)指标进行年度业绩考核,国家电网公司适时将其引入网省公司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并在2008年度首次执行。因此,当前针对国网公司下达EVA考核指标计算过程,结合网省公司实际,开展EVA指标应用研究,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EVA考核指标计算过程分析

1.公式转换

EVA=[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财务费用×(1-所得税率)]-调整后资本

×平均资本成本率

其中: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少数股东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平均资本成本率为当期十年期国债利率。

从上述公式的构成不难看出:

(1)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财务费用×(1-所得税率)

=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财务费用×(1-所得税率)

(2)调整后资本=平均资产-平均在建工程-平均无息负债

这样EVA考核公式即可作如下转换:

EVA=[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财务费用×(1-所得税率)]-[(平均资产-平均在建工程)-平均无息负债]×当期十年期国债利率

2.EVA公式构成项目分析

(1)利润总额。利润总额与EVA呈同向等额变化趋势。

(2)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与EVA呈反向等额变化趋势。

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调整因素)×所得税率

公司目前实行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上述公式调整因素主要涉及会计利润与税法纳税基础的差异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变动,影响该项目的主要调整因素如下:

一是会计政策选择。与应付税款法不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当期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受会计政策选择影响较大,会计政策选择的不同,会直接造成所得税费用会计确认方面的时间性差异,形成递延资产/负债,对以后的所得税费用造成影响。如某项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方法,税法规定为直线法,若实际采用的是加速折旧法,就会出现前期计提折旧产生的费用大,利润总额低,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而降低了前期所得税费用,而后期计提折旧产生的费用则相对比较小,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逐渐减少,所得税费用就会相应增加。

二是税收筹划。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的所得税费用降低额,可以直接等额增加当期EVA。如某电力公司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实现所得税减免2.4亿元,客观上也等额增加了该公司的当期EVA。

(3)财务费用。关于财务费用对EVA的影响,从EVA计算公式来看,要从两个层面予以认识:一是财务费用的当期发生额,可以按(1-所得税率)的比例增加当期EVA,如果不考虑纳税调整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影响,单位利润总额最终对EVA的贡献和单位财务费用对EVA的贡献是一样的;二是考虑到财务费用可以税前扣除,并与利润总额存在着此消彼涨的关系,因而从EVA整个计算过程来看,仅就财务费用本身而言,其增减对EVA的增减没有影响。

(4)平均资产。从EVA计算公式来看,(平均资产-平均在建工程)是EVA的减项。也就是说,扣除平均在建工程之后的平均资产越低,EVA越高。可见,有效控制平均资产是EVA指标管理的重要环节。

(5)在建工程。从EVA计算公式来看,[在建工程×10年期国债利率]是EVA的增项,表面上看资产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在建工程越多,当期EVA越大,但在建工程最终要转化为固定资产,成为下期EVA的减项,可见在建工程是把双刃剑。不过,在建工程达到可使用状态(结转固定资产时点)时间点的不同,对EVA的期间分布有一定影响。

(6)平均无息负债。平均无息负债=平均流动负债-平均短期借款-平均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平均无息负债实际也可理解为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在负债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平均无息负债比重增加,EVA也会相应增加。在偿还债务时,偿还项目不同,对EVA金额的影响也不同。如果年末用资产偿还无息负债,会造成平均资产和平均无息负债的同时等额减少,对EVA的影响相互抵消,不能增加EVA。如果年末用资产偿还短期借款等非无息负债,就会因资产减少而增加EVA,不会有EVA的减项产生。

3.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EVA指标的计算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公式各构成项目之间关联性较强,涉及面较广,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主要特征如下:

一是将利润总额和财务费用被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财务费用同利润总额都是新创造价值的特征得以充分体现。

二是非常重视资产的使用效率,将平均资产总额扣除尚未发挥作用的在建工程后的金额作为资本成本的计算基础,平均资产扣除平均在建工程后金额越小,EVA越大。

三是特别重视无息负债的存量,平均无息负债越大,EVA越大,体现了合理占用外部资金对企业价值的提升。

(二)EVA考核指标的分解

为确保考核指标的顺利完成,各网省公司往往需要将上级单位下达的考核指标进一步向基层单位分解下达,而各网省公司的基层单位多为非独立核算的市级供电公司,并不适合直接下达EVA考核指标进行考核,因此网省公司可根据EVA考核指标的内容构成,在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下达。

EVA=[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财务费用×(1-所得税率)]-(平均资产-平均在建工程-平均无息负债)×10年期国债利率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EVA考核指标是由损益类指标和资产负债类指标共同构成。

1.损益类指标

(1)利润总额。利润总额是国网公司对各网省公司单独下达的考核指标,各公司已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独进行了分解。

(2)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按税法规定测算应该实际缴纳的所得税,这部分费用的降低要以依法理财为基础,主要依赖于税收筹划工作,不太适合单独下达分解指标。二是当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变动共同影响的金额,这部分主要是受会计政策的影响,也不适合作为考核指标进行下达。

(3)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主要在网省公司本部集中发生,不宜向基层单位分解。

2.资产负债类指标

该部分指标包含三个部分,平均资产、平均在建工程和平均无息流动负债,这些部分仅仅涉及资产负债项目,各基层单位都有一定的管理责任,应该作为EVA指标分解的重点,具体分解方案如下:

(1)确定目标分解值。

目标分解值=(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财务费用×0.75-EVA目标值)/10年期国债利率

其中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财务费用根据网省公司预算数测定,视为常量处理。

(2)考虑合并抵消因素,对目标分解值进行调整。

(3)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将调整后目标值分解下达。

三、EVA电网企业应用的局限性

EVA业绩评价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运用,甚至在中国,Stem&Stewart咨询公司也与我国最大的证券网站证券之基联合,在网上定期我国上市公司的EVA值数据。但是任何评价指标都有利与弊的双重性,EVA也不例外。

(一)资本成本确定的局限

在EVA业绩评价模式中,资本成本是EVA的核心,资本成本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EVA的准确性。而目前电网企业采用的资本成本计算方法,未能充分考虑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如接受用户捐赠资产、对外捐赠等因素,影响了资本成本计算的可比性。

(二)EVA作为管理者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局限

年度绩效的评估只影响管理者当期的收益,而对其在未来的报酬没有影响,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经营决策如战略决策、研发决策时,由于这些行为的收益具有递延性,管理者努力对企业的贡献,并不能在当年的EVA值中得到充分反映。由此可能会导致管理者为了追求本年度更高的EVA值而放弃那些能在未来增加股东财富但近期会影响其业绩的决策。另外,EVA值没有剔除外部因素对管理者经营业绩的影响,如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状况等等。如果将这些因素对EVA的影响也作为管理者对企业的业绩贡献,对管理者经营业绩的计量而言就会有失公平,有可能出现奖励了企业EVA值为正,但实际上绩效差的管理者,而那些企业EVA值为负,但管理绩效良好的管理者则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三)不同规模企业间EVA的可比性不强

EVA是一个绝对数量指标,只能说明经济效益的有无,而不能体现经济效率的高低。相比而言,较大的企业或部门趋于创造更高的EVA,就很难判断这种差异是由于效益水平的不同还是仅仅因为资本投入规模不同,所以EVA作为一个绝对值指标,在用于不同规模的企业或部门之间业绩比较时,存在一定难度。

四、EVA模型在电网企业应用的未来展望

如上所述,采用EVA方法进行业绩评价相对于传统业绩评价方法实现了一些新的突破,但EVA方法也存在很多不足与局限。从目前EVA指标在电网企业的应用情况来看,应该说还属于起步阶段,指标公式调整空间比较大。另外,考虑到EVA指标本身存在的一些固有缺陷,在对不同企业业绩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还需要其他业绩评价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等的配合。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 借款费用;资本化;会计要素;财务报表

借款费用反映的是企业借入资金所付出的代价,其内容包括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和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在这次会计准则的调整中,对原准则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借款范围以及资本化金额的计算做了较大的改变。与原准则相比,这次借款费用准则的制定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然而,这些变化会对会计要素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导致企业财务报表提供的相关信息有何改变,都是值得研究的。

一、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三个主要变化

(一)借款费用资本化资产范围的变化

原准则中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只有固定资产,包括企业自己购买或建造的固定资产,也包括委托其他单位建造的固定资产。而新准则规定,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产等。其中,“相当长时间”是指为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所必需的时间,通常为1年以上(含1年)。这就意味着制造企业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为开发房地产等生产周期较长且用于出售的资产而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允许资本化,计入存货价值,而不再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此,与原准则相比,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了,不仅包括固定资产,还包括了生产周期较长的存货和投资性房地产等。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借款范围的变化

原准则规定,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仅为专门借款,这种借款有明确的用途,即为购置或建造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并具有标明该用途的借款合同。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专门借入的,但不是为购建固定资产目的的款项,不属于借款费用准则中规定的专门借款,其借款费用不得予以资本化,按照原准则规定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借款范围除了专门借款外,还包括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的一般借款,这就意味着以各种融资途径借入的资金发生的借款费用,只要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均可予以资本化。因此,与原准则相比,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了,不仅包括专门借款,还包括了一般借款。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确定方法的变化

原准则规定,只有与发生在所购建固定资产上的支出相挂钩的专门借款所产生的借款利息才允许资本化;如果专门借款存在溢价或折价,应当将每期应摊销的溢价或折价金额作为利息额,溢价或折价的摊销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也可以采用直线法;与借款有关的利息收入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因安排专门借款而发生的辅助费用,如果金额较大的,属于所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发生的,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对于金额较小的,也可以于发生当期直接计入财务费用。而新准则规定,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的,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当期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如果专门借款存在折价或溢价的,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溢折价的摊销,并调整每期利息额;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以资本化的利息金额;对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在资本化期间,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予以资本化,在资本化期间之后发生的,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不再区分专门借款辅助费用的金额大小。但对于一般借款的辅助费用,则在发生时根据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不予以资本化。因此,与原准则相比,属于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内容增加了,但计算方法有所简化。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一)借款费用资本化资产范围的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原准则中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仅限于固定资产,而在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中,大型机械设备、船舶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的用于出售的房地产开发产品均以存货的形式出现,这些产品一般建造周期长,所用资金多,其中很多资金需要通过借款来满足生产需求。这部分资金来源所发生的借款费用不能资本化,势必造成这些产品的成本计算不完整,从而导致资产计量偏低。而新准则中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不仅包括固定资产,还包括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许多大型制造企业由于其生产的产品生产周期较长、生产占用的资金多,且借款金额大,对这类企业的存货而言,借款费用已构成其生产经营开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使得这些企业可将原本不能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计入存货成本中,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可提高存货的账面价值,同时减少企业的财务费用,从而也就导致该会计期间的资产增加、费用减少,进而导致企业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增加。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借款范围的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按新准则的规定,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不仅限于专门借款,还包括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发生的借款费用;专门借款发生的利息资本化金额不再与发生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的支出挂钩,在资本化期间内,可以全部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成本。这表明,企业为购建固定资产占用了除专门借款以外的其他借款资金而产生的借款费用也可以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而不计入当期损益;对于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其所占用的借款资金的借款费用也可以予以资本化,成为存货成本的组成部分。这将使得在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中占用了专门借款之外一般借款的企业,其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也可按照资产支出额的比例计入所购建或生产的资产的成本,从而导致企业当期计入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增加,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的金额减少,进而使这些企业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当期资产增加、费用减少,从而导致利润和所有者权益上升。同时,又使得这些企业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的相当长的期间内,利润会随着折旧费用的计提而下降。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确定方法的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1.由于原准则只允许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而新准则将可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到一般借款,因此,计算出的资本化金额将会加大,这将导致企业资本化当期相关资产增加、费用减少、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增加。2.对于与借款有关的利息收入,原准则规定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而新准则规定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当期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因此,计算确定的资本化金额将会减少,这将导致企业资本化当期相关资产减少、收益减少、利润减少。3.对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原准则规定发生在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前的,需视辅助费用金额的大小,分别作资本化或费用化的不同处理;而新准则不需判断其金额大小,均可计入资产成本。因此,计算确定的资本化金额将会增加,这将导致企业资本化当期相关资产增加、费用减少、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增加。4.借款存在溢折价的,新准则规定只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其摊销额,因此,相对于原来采用直线法来计算溢折价摊销额的企业来说,在摊销前期将减少(折价)或增加(溢价)借款费用资本化当期的资产,而在摊销后期将增加(折价)或减少(溢价)资本化当期的资产,相应影响企业当期的费用和利润。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变化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一)借款费用资本化资产范围的变化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随着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那些生产大型机械设备、船舶的企业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它们为生产产品而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借款费用计入了存货价值,而不再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从而也就导致相应会计期间的资产增加、费用减少。而且,借款数额越大,发生的借款费用越多,计入资产的价值也就越多,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也越大,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就会使得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所有者权益增加,利润表中费用减少、利润增加。因此,新准则的实施将对这类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改善这些企业的经营业绩。当然,这种改善只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从长期看,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后,随着存货的销售,这部分借款成本对企业当期损益的影响也会逐渐消除。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借款范围的变化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原准则规定,只有发生在固定资产购建过程中的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才能够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予以资本化。即使是为了购建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费用,如果不能满足资本化的相关条件,也不能将其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这些限制必定会使因专门借款而发生的、计入购建固定资产成本的费用有可能小于其实际发生数,导致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降低,从而降低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的总额。由于企业购建固定资产是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而将货币性资本转化为资本资金的投资活动,因此,按原准则的规定将借款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就与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明显不符。随着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在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中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其借款费用也可按照资产支出额的比例计入所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成本。毫无疑问,这将会导致企业当期计入资产价值的借款费用增加,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的金额减少,从而使资产负债表中企业固定资产、存货等资产总额增加,利润表中费用减少、利润增加。但以后随着这些资产的使用和出售,又会使得相关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利润减少。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确定方法的变化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新准则将可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到一般借款,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则无论其金额大小,均可计入资产成本。专门借款发生的利息在资本化期间内,可以全部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成本,资本化金额不再与发生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的支出挂钩。这些规定不仅使专门借款的利息资本化金额的计算相对简单,还能保证企业计算的借款费用更准确,同时也减少了企业进行会计选择的余地,有效地压缩了企业虚增利润的空间。对财务报表而言,这将会导致企业当期计入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增加,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的金额减少,从而使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增加,有效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同时,又会使利润表中费用减少、利润增加,当期盈利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同样,随着固定资产从开始交付使用的次月起开始计提折旧和存货资产的出售,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对企业以后期间的利润都将带来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与原准则相比,新准则主要是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和借款范围,改变了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方法,这三大主要变化使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更加公允,从而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也将减少企业资本化当期的财务费用,提高当期的会计利润。尤其对房地产公司、生产周期长的制造业企业等资本化支出较多的企业来说,能够使它们在一定期间内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有所增加,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也可以增强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资料。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及2006.

[2] 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 安庆钊.新借款费用准则对企业业绩的影响[J].对外经贸会计,2006(11).

[4] 史晓江.新借款费用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其影响[J].财会月刊,2007(3).

篇14

【关键词】林业企业 融资成本 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简述财务管理目标

管理学理论认为,企业是股东,债权人等多边关系的总和,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均衡各方关系,客观上追求企业效益最大。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也逐步吸收世界各国先进方法。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为其目标服务的,目前通用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核心思想是将企业长期存续作为基础,综合各方利益群体关系,以达到企业价值持续增长,并且谋求最大效益。

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目标具有与综合考虑企业相关利益群体,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综合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等优点,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我国企业走出本土,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林业企业更要吸收市场化的新知识,新思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深入思考融资费用给林业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为建设现代化的优质林业企业添砖加瓦。

二、融资活动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因素众多,但就我国林业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融资活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价值走向,制约着林业企业的发展。融资活动所产生的费用,也是就体现在林业企业会计报表上的财务费用是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项重要因素。融资费用在财务管理上的概念是资本成本,在会计报表上的现实反映是财务费用。企业只有均衡各方因素,采取均衡有效的融资决策,控制和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资本成本是企业衡量各种融资决策利弊的尺子,还可以评价企业的经营效果。只有在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时,企业才能够获得收益,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从另一个角度看,林业企业的融资费用是投资者对本企业投资活动所要求的报酬率,只有在本企业项目的回报率高于此“报酬率”,才能创造出正的企业价值,完成企业利润,商誉等一系列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积累,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我国林业企业必须综合考虑融资活动产生的成本和市场报酬率,以取得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三、林业企业筹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林业企业受到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等限制,融资决策不够科学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林业企业价值的增长,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金融市场不健全

由于改革开放前我国采取计划经济,那时我国的林业企业无须考虑融资问题。改革开放后,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对资本市场不甚了解,债券市场等融资市场发展不够有序,相关细则不够完善,各种融资方式理论体系也不够健全,加之林业企业由于自身特点一般离发达城市较远,新的知识信息接收的程度不高,导致了林业企业的融资困境,影响了我国林企融资活动的发展改革和创新。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还表现在融资准入制度严格,一般商业银行不给规模小企业贷款,客观上制约了我国中小林业企业的发展。

(二)融资方式单一

我国林业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企业获取最大的资金来源是政府补助。政府的补助不需要支付费用,也就不存在融资成本问题,但是林业企业的生产周期一般数十年,成本投入收回的周期过长,资金周转的需求很大,要想全部依靠政府的投入,显然不够现实,也不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林业企业很可能因此丧失好的项目投入机会,错失市场良机。目前,我国林业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但商业银行一般不给生产收回周期长的企业提供大规模的贷款,林业企业在资金短缺时也是一筹莫展。林业方面融资债券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综上所述,融资方式单一影响了林业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不利于林业企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融资手续不完善

由于林业企业的回收期长,生产经营风险大等客观原因,商业银行在加强自身风险管理的目标要求下,对林业企业银行贷款的抵押担保条件很高,实行授权授信制度,制约了林业企业融资的规模。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专门为林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公司很少,使得林业企业筹集资金的难度较大 ,现实上制约了林业企业的常规经营生产活动,也在长远上影响林业企业价值的提高。

(四)资本成本偏高

由于林业企业生产周期长,回收风险大等特点,商业银行给予贷款的条件严苛,具体表现在贷款的利息费用偏高。高额融资费用支出影响了林业企业的净利润和资金周转的灵活性,制约了林业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降低融资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对策

(一)提升企业赢利能力

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根本要求是企业通过经营活动创造出正的净利润,有了利润才能还本付息,发放股利,支付财务费用,获取企业价值的积累。因此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要企业与时俱进,不断采用高速更新的技术,敏锐把握国际和国内市场动向,淘汰不良产品,积极树立市场形象,获取企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最大化。现阶段我国林业企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赢利能力,不断改革创新管理方式,选择最优发展决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取利润以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