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的弊范文

科学技术的弊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9: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学技术的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学技术的弊

篇1

1、利:对于国家而言,科技就是实力的象征。从医学说:各种现代化技术的出现,激光手术等,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从天文方面: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的发明,比如气象卫星,能精确的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

弊:环境污染,这个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显眼的坏处。物种灭绝加快,这是由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捕杀所造成的,也属于科技发展的坏处。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时新科技相关。尤其是枪械犯罪,更是让普通人民防不胜防,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

2、社会上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简称科技。实际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物理教学 多媒体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涉及众多自然现象、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学科,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觉得物理抽象、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实验多。物理难学难记,有点望“物”生畏。对物理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为物理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将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机的整合,大大地优化了物理课堂教学,提高了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了新课程改革和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进程。

一、利用图文教学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物理学涉及了众多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有些现象在同学中是比较常见的,印象也很深,但是也些却是只能利用想象和传说了。所以有效的利用图文教学,可以把一些现象在课堂上及时地展示给大家,特别是不同色彩的图象能让人从视觉上产生很好的分辨效果和鉴别能力,进入一个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如在“变压器”的教学中,将“变电站大型变压器”、“街头变压器”、“半导体收音机的小变压器”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让学生一下子进入了变压器的世界,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科学漫步”中介绍了互感器,由于学生很少有见到互感器,此时图片中配电板的正面、背面,钳式电流表等等,给了学生很大的视觉感受,能够更好的认识互感器,由陌生变为熟悉。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从教育心理学来看,运用信息体技术构建图文并茂的彩色活动画面,无论对设置教育情境,还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比平面的文字、挂图、单调的讲解要有效得多,可以抽象化为形象,营造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利用动画教学,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在物理教学中,大部分的实验都是强调实验过程的,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实验规律,得出实验结论。但是有的实验过程演示是无法在实验室完成的如“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升天”的过程演示。利用多媒体技术,只要将载人飞船的发射过程,运行轨迹通过动画制作和处理,进行模拟演示,就会让学生全面了解载人飞船升天的情况,以及火箭的工作原理等。

又如在“电场”、“磁场”的教学中,由于电场和磁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但是它又非常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很难去描绘它,虽然可以用静止的电力线和磁力线去描述,也很难形象地分析电场和磁场的规律。我们将它制作成动画,通过动画的模拟显示来确定电场和磁场的分布、方向与强弱,从而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并且可以直观地得出结论,同时还给教学设置了情景和动感,不但增强了课堂实验教学的气氛,而且增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事物的本质。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好坏直接影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但是在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不少困难,有的实验过程变化太快昙花一现且抽象难懂,有的实验不准做、不便做、不能做,还有一些与实验相关的生活背景等,这些是单纯的实验无法解决问题的。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学中的运用为实验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上述难解决的实验问题都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模拟仿真等功能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三维性、多变性、直观性、可控性等特点,运用网络课件的形象、直观、仿真等优势,很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现象的本质。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

运用多媒体工具备课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将资料分门别类,方便查找。比如,教师可以根据物理教学需要,在备课文件夹内设立若干个子文件夹,如: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现代物理、综合内容等。每一部分又按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成若干章节,这样比平常的笔头备课更快捷、更方便且便于调整和修改。由于教案的格式是相对固定的,在备课过程中,还可以将备课栏目、格式等设计成模板,以后每次备课,只要在相应的栏目中填入具体内容就可以了。至于资料的采集,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可及时对资料进行增删、整理、修改,既保证了资料的质量,又提高了备课的效率。

四、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经常涉及到微观领域瞬息万变、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规律。如分子热运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加速、偏转,原子核的裂变等。由于这些模型的微观性、瞬时性,教师不能通过演示实验形象地反映物理过程的发展变化,讲解起来十分抽象,给教学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碍。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动画、图象等形式制成的教学课件,可以将抽象微观的物理过程加以模拟、再现,使之形象化、直观化,从而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例如:在讲述热学中的气体分子扩散等概念时,如果只用语言和板书是难以表达的,学生也不容易理解。但通过flas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扩散过程,则既形象又直观,学生也容易理解。

5、可以使无形的知识有形化

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或者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观察到的物质运动形式。如:瞬时速度的的概念、电流的形成过程、电磁场的变化、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等。对于这样的问题,常规教学难以通过实验向学生直观地演示,学生得不到感性认识,难以理解或理解不透。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借助计算机进行逼真的形象模拟,可以起到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能较快的认识、理解这些内容,较好地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例如:在讲授位置矢量、位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知识时,尤其是瞬时速度的概念,用传统教学方法较难描述,但借助多媒体手段的动态画面,可以立刻调动起学生对原有坐标的基础知识,建立起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连接,强化空间概念,进而较容易地理解位置矢量、位移矢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但是,使用多媒体技术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弊端。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对教学节奏的把握也极大地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如果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可以大大降低教师的课堂劳动量。增加整堂课的容量。比如板书,更换挂图,例举实例,甚至部分讲解等等,都可被机械替代。这样讲解的速度就有可能过快。学生就好象只是在看电影,很多知识就一晃而过,没有思考与接受的时间。所以及时掌握学生的理解进度,减慢教学节奏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要点。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的时间,和讨论的时间。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笔记,很多同学根本就没有时间记笔记,这样的话,对学生在课后复习影响就比较大。

二、先进教学设备的运用降低了学习难度而削弱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忘记了思考,将学习变成了娱乐节目,类似看电影、看电视剧。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的提出各种适宜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设计要掌握低难度、多数量的原则。比如讲安全用电时,及时穿插现实中出现的事故,我们应当如何从自身做起远离危险,消除危险等等。又比如在研究欧姆定律时,电阻的大小与电阻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与电阻中的电流有什么关系?阻值的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现实生活中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改变电阻的?“气功表演”中,为什么将许多人手拉手接入220伏的电路上后,人们并没有受到伤害(注意!这种操作非常危险,千万不要模仿!)?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控制电动车的速度的?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整合 优势 弊端

现代信息技术集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并茂,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改善了数学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与感受,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但如果用心观察我们身边的课堂,就会发现有些教师误把信息技术当做万能钥匙,在教学中使用不当甚至滥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利与弊。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很短,课堂上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容易感到疲劳,而信息技术可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信息技术把学生最喜欢的影视所特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电脑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人机互动,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造了多种感官的刺激因素,人为地给学生制造新的兴奋点,使学生入境动情,产生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出示两幢侧面都是三角形的房子,一高一低,老师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房子是长颈鹿的?哪个房子是小松鼠的?学生很快就回答:第一幢房子是长颈鹿的。老师追问:为什么?生答:第一幢房子高。师追问:哪里到哪里是房子的高?生答:从房顶到底面的高度。师立即演示课件,并及时板书“顶点底面”。多媒体辅助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整节课推向。在愉悦的气氛中,学生不仅了解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高是怎么画出来的,而且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图形绘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图形教学中,有些图形不好画,也难画标准。有了电子白板,教师不仅能画出标准而美丽的图形,还能展示学生的作品,更能节省时间,让师生用更多的时间学习更多的内容,从而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量角器”时,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再用量角器在黑板上操作。由于教具不透明,刻度又小,在量角的大小时,挡住了角,对应的角的度数只有前几排的学生能看见,有时没压住,量角器还会往下滑,影响角度的正确性。整节课既费时又费力,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差。电子白板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绘图功能,各种图形工具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能够让教师尽情发挥的专业舞台,从而使抽象的空间思维变得形象直观。教师只要点击一下量角器,就可以随意移动,刻度可以随意放大,把量角的步骤演示得很清楚,老师讲解后,学生也可以上台操作。这种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实用性很强,学生可以轻松理解数学方法,为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3.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就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动态,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课本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时,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时分有了不同程度的认知,但在课堂教学中,这些理论知识学生却不太容易掌握。因此,在上这节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一个龟兔赛跑的动态圆形跑道,龟兔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从而得出乌龟和兔子所用的时间一样,乌龟跑一大格,兔子正好跑了一圈。接着,把乌龟和兔子用FLASH幻化成时针和分钟,圆形跑道变成钟面,跑道上的绿树变成刻度,学生根据钟面上的指针变化,清晰地看到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所用的时间一样,时针走一格是1时,分针走一圈是60分,从而得出1时=60分。这个环节的设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还能把一些比较抽象、难度大的问题还原为形象直观的动态过程加以演示,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启发诱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新知变得形象具体,化静为动,便于理解掌握。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运用多媒体,把圆柱化静为动,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变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具体形象地演示,学生知道了原来圆柱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加上一个以圆的周长为长、圆柱的高为宽的长方形的面积之和。既较好地解决了“化曲为直”的认识过程,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圆柱的侧面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发展了空间观念。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利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华罗庚曾说:“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而多媒体能够使数学生活化,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重量单位”时,我利用电子白板中的工具制作了课件,先给学生出示几个物体的重量,并展示相关重量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之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一辆小轿车、一瓶洗衣液、一包“上好佳”等图片,通过课件展示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使学生凭借生活阅历认识到生活中很多的物体时需要用不同的单位表示重量的,将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中的动态数学,将丰富多彩的生活数学素材带到数学课堂上。从而使学生在直观的事物与抽象的数学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进而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奥秘。

6.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尾,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进程发展的最后的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经历了40分钟的高强度学习,普遍呈现疲惫状态。虽然短暂,但是教师最难调控课堂教学时间的阶段。在课结束之前,我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轻音乐,重新回放了整节课的PPT,让学生更系统地认识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在放松中对刚刚有点遗忘的知识又重新回想起来,教学效果比较好。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弊端

1.内容过于花哨,影响教学效果。

有的课件,画面美轮美奂,达到声、光、电的有机结合,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漂亮的画面,过分地追求声像效果,不仅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扰乱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有位老师上了《小数的加、减法》后,设计了一道练习:4.28+0.72,可老师在课件上画了一个漂亮的小朋友,小朋友的头挡住了“2”和“8”这两个数。学生做题时发现这个问题并问老师,老师自己也一时看不清楚,翻教案看,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设计的课件应简洁明了,避免花哨。

2.片面追求直观,忽视动手操作。

一些年轻教师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前去网上下载了和本节课相关的PPT,没有考虑创设的情境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学生的需要,没有根据学生的学情,没有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的认知新知只停留在表面,整节课似乎都在看表演,缺乏亲手实践,导致学而不能致用。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时,课堂上老师用FLASH课件,演示圆柱从它的直径分成两半,再把分的两半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得出圆柱的体积就等于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整个环节动画演示得很完美,学生赞叹声一片。但做练习时,如:将高为5分米的圆柱切拼成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圆柱增加30平方分米,求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只有几个学生会做。原因是该老师只注重课件演示,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完美的课件演示很直观、形象,学生都能清楚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但在课件上学生看不出将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多了几个面,多出来的面是什么形状。如果课堂上教师利用圆柱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后,再进一步延伸,让学生摸一摸,就清楚了圆柱拼成长方体,多了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这样学生求解表面积和体积就得心应手了。

3.预设不足,制约使用效果。

精心设计的课件往往是设计者“个体式”地操作,难以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资源。而有些老师平时不注意学习计算机理论和实践,只懂皮毛。上课之前,在百度文库中顺便下载一个课件,在没有吃透教材,不了解学情时,上课时只点鼠标,从第一张点到最后一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课件虽然灵活生动,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制作课件的时候如果没有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充分预设,遇到课堂上的意外又缺乏应对策略,教学中就会发生“死机”现象,从而弱化使用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给教师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持,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整合是非常关键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把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添上画龙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冬梅,张松廷.浅谈多媒体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利与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6).

[3]黄爱勤.新课标下数学课堂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3(4).

[3]陈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误区与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7).

篇4

关键词: 汉字 书法 钢笔书法

随着硬笔书法活动在社会上兴起,一些大学也相继开设了钢笔书法、钢笔书法过关考试课程。尤其是师范院校及学前教育、艺术设计、公共管理等专业,对此的重视也达到了一个高度。这种“书法热”不能不令人感到欣慰。我根据平时的书法教学,有意识地作了一些抽样调查,觉得有一些问题,不仅是大学,而且是中学和小学,以及全社会都需要注意的。

首先,在心理上,大学生对钢笔书法的学习远不如学习毛笔书法那样郑重和认真。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认为,毛笔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的渊源,高深莫测。而现今,支撑书法艺术的创作工具和载体遭到了灭顶之灾。上世纪初,硬笔的引进致使毛笔退出社会生活,而到世纪末电脑键盘又替代了手工书写,再加以文言文的“隐退”,汉字简化、拼音化,直接导致书法所依靠的硬件体系近于崩溃,因而,人们觉得练字成了可有可无的活动。课堂上,毛笔书法较之钢笔书法容易指点,原因是很多学生掌握不好笔墨变化,毛笔的圆锥形特性也使其难以运转自如。这原本是坏事,在此时却转化为好事,正因其知之甚少,可以从头着色落笔。而钢笔书法的学习由于一开头得不到正确指导,犹如一张涂满杂乱线条的画面,不把这些杂乱线条抹去,就很难在上头着色,而这个抹去的功夫,不是轻松的。

其次,学生在择帖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钢笔书法不似毛笔书法,有权威性的字帖。这些年钢笔字帖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令人应接不暇,但鱼龙混杂,好坏的差别很大。即使是优秀范本,人们在心理上还不习惯,不善于去评定哪几种可以供初学者使用。于是,一个班级里出现几十种花样的钢笔字帖就不足为奇了。倘若有颜柳欧苏的那样权威的字帖和一套切实可行的钢笔基础理论,那就会纠正许多学生的偏颇。因此,对字帖的选择,也有特别的讲究。

从抽查的学生笔记来看,钢笔行草书居多,即使是十分慎重的场合(如小测、考试)也是如此。这种线条的流动能跟得上意识的流动,使学生在行笔时感到非常的惬意,尤其是省去了毛笔书法的转笔、顿笔等动作,令大多数学生喜爱不已。这两点,往往与我们要求先学楷书的顺序相矛盾,因而带来的弱点是不言而喻的。在以“龙飞凤舞”为美的认识前提下,许多线条的流动是杂乱而无序、造作而非自然的,审美价值极为缺乏。学生往往连起码的线条承启分辨不清,而仅以连贯、缠绕为快事。学生们认为,“楷书是不美的,太慢、太板;草书才是美的,写得快,线条回环往复,无拘无束”。这样没有规律地写草书,其效果恰恰适得其反,字反而练不好了,成了“天书”。通过这些调查,我想说明一个问题: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加强欣赏能力是刻不容缓的;而钢笔书法水平能进步多少,这是第二位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我在教学时进行了一些改革,以和大家共同深入探讨。

一、结合汉字造型,探索中国文字与书法的内在联系

书法这一东方艺术,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底蕴,以人格道德修养为根基的艺术。因此,在课堂上,不是单纯的技能与书理的传授,而应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素质、精神品格、人格道德及爱国教育相结合。古人曾说:“书虽小技,其精者也通于道焉。”这个道,大的方面是指宇宙的生成变化规律;小的方面则是指人的素养、品行。我国古代的教育,把书法列为六经之一,是学生必读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基本素质。

鲁迅还认为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是说汉字意义丰富,能引起人许多美妙的联想。“音美”是说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若干个汉字组合在一起,能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使人赏心悦耳。“形美”是说汉字的形体是由若干笔画组成的一个空间,使人感到赏心悦目。

汉字本是汉民族用来记载事情、传达和交流思想的符号。汉字能发展成为艺术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汉字是从形而成的“象形文字”,这种象形是概略示意性的,不像古埃及文字那样精细准确,汉字是由有力的简化线条构成的理想主义图画,不是照相式的现实主义图画。

写字在古代被称为“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例如“(?摇?摇)”字,为何会有“书写”之意?原来,从该字的篆书形式看,恰似人用手抓住一根树枝,并用其尖端记录整理人们说的话,整个过程就有了“书写”之意。再看“女(?摇?摇)”、“母(?摇?摇)”二字的差异,仅仅在于两点。恰恰是这两点,凸显出年青女子与母亲的差别。原来,母亲通过哺乳来养育子女,中间包含了血浓与水的亲情,更强调了身为母亲的责任。

通过书法对汉字的创造性的演绎,增添了汉字的情感性,使人们觉得文字变活了,有了精神和生命,有了流动的气息。

二、引入学术前沿信息,开阔学生思路

“平时关注过书法吗,你了解的书法是什么样的?”“什么是现代书法?”“国外有书法吗,发展的程度怎样?”

虽然是大学生,但面对一连串的提问,能完整回答者基本没有。课堂上,我通过展示大量书法图片,逐渐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慢慢的,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原本以为自己知道得很多,谁知道问题却答不上来,需要再学习。解决了传统书法的知识,那么什么是现代书法?书法的世界非常奇妙。早在1980年前后,中国大陆就出现了一批积极创新的年轻人,学习日本的经验,结合中国绘画的颜色、构图,加上汉字的内涵及西方的审美理念,创立了中国现代书法。当然,大部分学生看不太懂,也不能完全接受现代书法作品,但还是体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书法已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顽固不化,在新时代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三、解读书法与其他艺术的相通之处,更深入了解艺术的内涵

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扩容,希望能使学生对钢笔书法课有个全新的认识,进而更对艺术,特别是书法艺术产生深切的渴望。

“书法是造型艺术,那么哪些门类也属于造型艺术?艺术是怎么分类的?”

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是千变万化的线条的组合。线条有横、竖、撇、捺、提、点、钩、折八个品种,有长短、粗细、浓淡、欹正、枯湿等的变幻。因而在教学中,始终要把观察和分析线条、组合和书写线条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

古人见公主与担夫在独木桥争道,便领悟到笔画线条间穿插揖让的组合关系;唐代草书宗匠张旭看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则体会到书法中贯穿着的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字的节奏、动态及虚灵的空间。整齐而相对统一的线条组合带给我们的是心静如水的平静之感,跳跃变化的线条组合则给我们更多激动更多想象的空间……

中国绘画中蕴涵的巧妙构图及墨色变化等,在书法中也同样有所体现。

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观察和分析,学生领会到汉字结构安排中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平正、变化。书法艺术是有规则的自由,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变之变、变之不变,是规则的不规则、不规则的规则,可见,中国书法是以哲学为基础的。

四、注意演示教育,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仔细讲解,而且要通过直观演示,清楚明确地把书写的方法与过程展现给学生。同时,就顺序来讲,循序渐进,能促进练习不断向高层次发展。其变化过程如图:

演示练习以点带面相互切磋

手把手教个别突破向全面过渡

全面发展向自由发现进展高级阶段达到知识的升华

教师通过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的教学实践,在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与想象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安徽教育出版社.宗白华全集(第三卷),1994.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笔记;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197-01

数学是人们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在提高人的抽象推理、归纳总结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知识在于积累,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需要识记大量的知识点。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推理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而记笔记是积累、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对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成绩的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功效。

一、做好课堂笔记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更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小学的数学老师们一定有这样的感受:布置学生课后作业,更多的同学对课堂知识点应用茫然,对题型较难的更是一筹莫展,无从下手,而具体的解题方法在课堂上老师无不是一遍又一遍的讲解,这就说明在课堂上学生对知识重点、难点的掌握记忆不够。出现这种现象,源于我们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堂学生习惯,没有做好课堂笔记的习惯。很多学生上课没有动笔的习惯,老师对知识难点讲解时没有作笔记习惯。如果学生养成了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在课堂上对老师所讲的难点进行记录,作好笔记。久而久之,学生在数学课堂笔记的实践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觉持续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切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古人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笔记记在课本上或笔记本上,这样方便查找,也不容易丢失。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所记忆的东西也会逐渐遗忘。那么作为小学生,他们很多东西都是在无意识中记忆,大多时候是凭兴趣感性地记忆东西。虽然每次课我们教师都在研究教法、学法等,力保知识传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但也不能确保节节课精彩纷呈,吸引所有的学生,如果学生不专心听讲,或只听不记笔记,那么很多呈现在课堂上的东西就会昙花一现。如果做好了笔记,那么学生可通过翻看课堂笔记,重先理解课堂上知识的难点盲点,从而有助于帮助掌握知识。针对当前很多小学生没有记笔记的意识,为了让他们了解笔记的重要性,做好课堂笔记,我们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围绕笔记设计课堂作业,让那些上课不认真听讲又没有做笔记的学生揣摩出了老师的用意,上课时再也不能掉以轻心,时刻做好笔记准备。

二、新形势下教师应该教会小学生记好笔记、用好笔记,将有利于优化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成绩

首先,我们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当下大部分小学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的复习与预习是很难在她们的生活中出现的,而抄作业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刚开始培养学生记笔记时要多花时间,多用心思,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笔记习惯。

其次,也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养成良好的板书习惯。很多小学生在文字艺术方面没有太多的知识储备,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行书、草书没有太多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板书上要做到规范、简洁。老师们只要能提供一个规范的、清楚的板书,那学生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就有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这也要求老师在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要有课题目的,且前后关联,绝不敷衍了事;要求所要讲解的每道例题板书的格式都清楚明了,决不虎头蛇尾;要求板书字迹清楚,学生可以看得明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作好笔记。

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上要严格地督促学生做好笔记。在学习生活上,教师对事情的重视程度在明显的影响着学生,特别对于小学生这样一种学习可塑造性强的学生群体。我们可以采取在开学的第一节序言课上就强调做好笔记的重要性,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好笔记本,用于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上对教师知识难点、盲点讲解时进行记录,而在第二节课一上课老师就要检查是否每个同学都准备好了笔记本;在以后的每次课上对知识难点、盲点进行重点讲解时,应该提示学生把笔记本拿出来做好准备。板书时,明确的告诉学生老师所写的内容必须记下来;针对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时,就以说“某某同学,请记好笔记,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应该让学生建立起一种概念:数学课是必须动手记笔记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切实的感觉到笔记的重要性

1、在课堂上对及时做好笔记的学生给予评价和肯定

所有的学生都不会拒绝赞美和表扬的,在每次课时要结束的时候,老师可以采取对笔记做的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把笔记书写整洁、准确、漂亮或者记录全面的同学的笔记拿在手里在教室里走上一圈,让其他同学看看。由此该学生获得的满足感是巨大的,从而带动其他学生做好笔记的积极性。

篇6

关键词:教学;信息技术;程序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在中小学开设起来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就目前我国中小学各学段,信息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简介、办公软件、网络、多媒体知识的基本使用和数据库及程序设计等内容。对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多媒体知识的课程设置,几乎已成共识,而程序设计这一部分内容的开设,却有着很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学阶段,没有必要开设程序设计这一部分内容,其理由是:这一部分内容枯燥、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还需花大量时间在上面,并且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是用不到的,只要掌握一些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就可以了,而要学也是让以后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中学阶段,甚至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开设适当的程序设计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培养起学生的信息素养,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造创性思维能力、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还有利于学生规划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在中学阶段,甚至在小学阶段开设适当的程序设计内容这一观点是可取的,是站得高看得远的。只有站在长远的、全面的视角上探讨这一问题,才会得出正确的理论,从而指导教学实践,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一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程序设计这一部分内容是枯燥、复杂的,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此其误区之一。它简单地认为:知识学习的必要性似乎应以兴趣为前提。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枯燥、复杂的内容,但并不能因为它枯燥、复杂就放弃对它的学习,因为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它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若没有这一部分内容,知识就会出现断层,就不能更深、更透彻地全面掌握这门学科。并且,枯燥、复杂的内容,你还可以想办法,让它具有趣味性。比如:高中信息课中的QBASIC程序设计中,你可以选用一些非常有趣的程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键盘模拟一架电子琴,并用其演奏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歌曲《同一首歌》;再演示一个用QBASIC语句编写的《五子棋》游戏,然后对编成这些程序的语句进行简单的介绍,这样,学生会发现用为数不多且不算复杂的语句竟能编制出这么有趣的程序,从而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只要有了兴趣,在学习中就不会再认为它枯燥无味,而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它、掌握它。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上述工作,还能培养激发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第一种观点还认为:程序设计在以后学习工作中是用不到的,所以不必去学,此其误区之二。因为,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短浅的、缺乏远见的。它简单地认为:知识学习的必要性似乎应以能否有用为前提,而没有意识到学习的综合性、互通性以及现代意识和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对此,我国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马梨曾这样说过:“学习一门计算机语言很有用处,虽然以后我们不一定会用到它,但通过它可以掌握一种思维方式,可以了解语言的架构,从而开拓自己的思路”;著名教授吴文虎也曾提出:“计算机程序设计和算法知识凝聚了很多现代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观念,从这个角度讲,编程训练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开发智力,作为‘人类通用智力工具’,人们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许多创造性的工作也要计算机做,会不会编程将直接影响到创造能力的发挥与创造性水平的提高。此外,学习一些编程方面的知识,对消除我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培养现代的思维方式也有好处,编程能力的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全面性也不同”。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在中学阶段设置程序设计内容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小程序员”,而是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现代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的教学不能只考虑学生目前的学习和升学是否需要,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需要上。

对于程序设计而言,编程的具体语言是可选的、多变的、越来越人性化的,但是算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是基本保持不变的,我们通过程序设计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用程序设计的方式进行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实践证明,程序设计的入门,知识还没有被结构化的比已经有结构化知识体系的人容易得多,人们认识一种新事物时,总是先要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如获成功,便得到认识水平上的平衡,程序设计是一种新的知识结构,它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构(如数学、物理学等)有很大的区别,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要想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成计算机能够理解的一种形式,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和以往人们学习的知识结构有非常大的不同,要把这种新知识结构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体系中,就会受到原有知识结构的排斥,原有知识结构越牢固,建立新知识结构就越困难。随着年龄的增加,原有的知识结构越难以改变,这就是成人比高、初中生更难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的原因。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程序设计”这种结构,越早越容易,尽早地学习程序设计知识就会减少学习中更多的障碍。当然,这种程序设计知识结构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内容的多少,复杂的程度是有不同的,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总之,在中学开设这部分内容是必要的、有远见的。程序设计的学习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QBASIC的变量概念和赋值语句时,有这样一个问题:有甲、乙两个杯子,分别装有果汁和咖啡,要求将两个杯子中的饮料交换过来,编程模拟这个交换过程。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让学生确立起数学模型(可用变量A、B分别代表甲、乙两个杯子,用数字1、2分别表示果汁和咖啡,这样就将交换饮料的物理过程转就成了两个变量的值的交换的数学问题),在这里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接着确定算法(为解决问题采取的方法和步骤),算法如下:①将甲杯中的果汁倒入空杯丙中(TA),②将乙杯中的咖啡倒入甲杯中(AB),③将丙杯中的果汁倒入乙杯中(BT),其中实现这个算法的关键是提供了第三只杯子(T)。最后画出流程图、写出程序。这里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规划能力。而用编程来模拟红、绿灯指挥交通(用条件转向语句IF—THEN实现),则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再者我们所指的程序设计还应从广义的角度看,不要把它单纯看成计算机完成任务而写成的指令集,还应从非技术性的程序设计方面看,也就是再从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看,怎样能把“你自己做的事情转变成别人能做的事情”,这就要求能详尽地描述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以便其他人或其他设备能准确地重复这一工作,其实我们使用各种软件解决问题和完成工作时,也是用的这种算法思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规划能力。综上所述,程序设计的教学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去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仅仅是编程序,而是要学生把这种程序设计的思想,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只要我们教学的出发点是这样的,那么程序设计内容的设置将是必要的、有价值的,它将有利于学生现代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树立其正确的学习目的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这也是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欧阳建国.新课标下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思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62-65.

[2]邹娓娓.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序设计教学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6):96-98.

篇7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优点

1. 形象生动的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大弊端就是忽视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漠视各种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的应用情境,直接进行孤立的知识教学。学生不知道知识产生的背景,也不知道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导致学习兴趣不足。如果能在比较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充分调动已有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面对的问题,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掌握。

2.打破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知识点的学习及重点、难点的突破多年来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对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现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探索,来研究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接受数学知识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数学知识,即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

3. 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数学课上总要在黑板上抄写大量的习题,有时候需要作图,其中有部分是机械的、重复的,有些还相当繁琐,但是作图过程本身对教学目的无太大的意义。这些过程都可以利用“几何画板”、“Z + Z 智能教育平台”、C A I 课件和其他工具软件在课前制作好,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迅速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用计算机代替教师、学生做这些工作,减轻了负担,让教师、学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节中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显著提高。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缺点

1. 频繁与多媒体接触,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身体机能、降低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中需要用到计算机、投影仪等大量仪器。频繁与这些仪器接触,违背了人的自然生长与外界光、电等相适应的规律,会导致学生身体机能的一些损伤。教师制作的课件往往包含大量的教学内容,学生整堂课对着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的强烈的光线、辐射势必会对学生的身体机能产生影响。长时间下去则导致学生某些身体方面的疲劳,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转贴于

2. 教师容易受到课件的限制,少了发挥的空间,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问题的设计都早已安排好。数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决定教师在课堂上思维必须要活跃、善变,由于课件的束缚使得数学教师失去了许多发挥的空间。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以其生动的语言,并恰如其分地配以优雅的形体语言,将教学内容表达出来,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这种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学,严重束缚着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发展。这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相矛盾的。在使用PPT 后,黑板的空间减少了许多,使得教师的发挥空间减少许多,许多问题的讲解会简单话。

3. 课堂容量过大,学生不能及时巩固,影响教学效果与后继课程数学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后,加大了课堂知识的容量, 加快了教学进度, 造成学生来不及思考,不能及时巩固已学内容,不能很好接受后续课程。大多数课件是翻页式的,无法进行全面的展示整体内容,学生无法过目不忘。课堂上教学节奏比较快,要求学生做到眼耳并用,稍有疏忽,前后的内容就可能衔接不上,不利于知识的小结与巩固及知识体系的形成,其教学结果是适得其反。实际操作中,教师们用PPT时往往讲解速度较快,而且与学生互动会相应减少,影响学生的理解。

篇8

关键词: 多媒体信息技术 数学课堂 弊端

数学学科是初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它是一门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具有抽象的概念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而数学学科的这些特点往往对学习者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都比较高,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来说往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同时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多媒体工具开始逐渐地走进了数学课堂。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多媒体工具具有图、文、声、像一体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恰好可以弥补初中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不足。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多媒体工具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然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推广,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弱化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有时候甚至起到了反作用。那么,在数学课堂中所开展的多媒体教学究竟出现了哪些问题呢?

一、把多媒体当成电子板书使用

在新课改思想的影响之下,我们倡导要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式,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很多教师看中了多媒体这种新型的教学工具,从而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很多教师在应用多媒体工具的时候并没有物尽其用,而是只把多媒体当成了电子板书来使用。多媒体工具具有文本显示功能,而这个功能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然而,很多教师却把板书作为了多媒体工具的唯一的功能,而忽视了其他的功能,从而大大降低了多媒体教学的实效。除此以外,多媒体的这种文本显示功能可以储存大量的信息,并且大篇的板书可以在一瞬间就显示出来。这样,很多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工具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加快了教学的速度,增加了教学的内容。很多学生反映,当教师使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的时候,学起来反而感觉比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在课堂上不停地记笔记,一不留神就被教师快速的教学进度给落下了。另外,这种快速显示的电子板书给学生往往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以往传统的板书中,一些数学公式、例题往往都需要教师一步步地进行演算、推理,这样看到一步步的推理演算过程学生更容易消化,并且有时候教师在演算的过程中也会出错,而这种错误也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而自从有了多媒体工具,教师再也不需要花时间在这些步骤、过程的演算上。这样,学生在看电子板书的时候如同看书一样,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多媒体课件形式过于花哨

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多媒体工具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这样,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上课的时候会给学生的多重感官造成刺激,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而,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工具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把教学课件做得过于花哨,一会儿播放画面、一会儿播放音乐、一会儿又进行录像解说,总之是热闹非凡。然而,由于这些课件的形式过于花哨,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这些花哨的形式上,而忽视了真正的教学内容。例如,我曾经听过一节用多媒体来上的公开课。在教师讲到“圆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时,为了让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有一个直观深刻的印象,教师就给学生制作了一幅动态演示的画面,而为了追求更好的画面效果,这位老师还特意在画面中设置了一只米老鼠,当学生看到这么生动有趣的画面以后纷纷把目光集中到了“米老鼠”的身上,却把真正要学的内容给忽视了,从而导致一节数学课下来,学生对于教学的内容没有什么印象,反而对那只可爱的米老鼠印象深刻。试想,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又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呢?

三、多媒体教学缺乏灵活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自己的声音、语调、身体语言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绘声绘色的学习氛围,并且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的调试。然而,自从引入了多媒体工具以后,很多教师心甘情愿地把课堂让给了机器,一切都以多媒体工具为主,从而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空间。以往,我们开展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然而,多媒体工具的引入则把教学活动变成了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性活动,单靠不能变通的机器开展教学,势必会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例如,我在给学生讲授“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时,就采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在上课之前我就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五种方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行二等分,准备在上课的时候一种一种地给学生介绍。但是当我刚给学生介绍了第一种分法以后,很多学生紧接着就想出了其他很多种的分法,而这些分法都不在我准备的教学课件上。这样,接下来的多媒体教学就没办法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下去。由此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学缺乏灵活性的特征往往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多媒体工具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下所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它所具有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也不能过分“迷信”多媒体,而要用更加科学、理性的方式来看待多媒体教学,努力发挥多媒体工具的优势,尽量避免多媒体工具的使用误区。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屈清明.几何画板教学课件制作范例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职业学校; 数学学习; 课堂笔记本的使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39-001

一、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使用课堂笔记本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的落榜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数学成绩一般都不是很理想,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浓厚。而对于职业学校数学的特点是基础性强,针对性强,所以只要学生肯努力,激发起学习兴趣,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学习,是可以学好数学,提高学习成绩的。

数学课堂使用笔记本可以使学生在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提高上课的注意力,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也可以使部分因为基础差、听不懂、上课时无所事事的学生有事可做。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加工,促使大脑对教师所讲、自己所想、知识情境、能力技能等进行概括、提炼等,对提高学生的上课听课效率、思维能力很有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职业学校学生记好数学笔记的具体做法

1.培养学生使用课堂笔记本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在新学期的第一次课上,老师要让学生了解职业学校数学学习的整体情况,缓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和排斥感,鼓励学生从开学的第一堂课开始认真学习数学。老师要让学生了解使用数学课堂笔记本的必要性,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每一位同学准备一本课堂笔记本。每次上课前请课代表帮忙检查学生课堂笔记本的准备情况,督促每位学生按要求准备好课堂笔记本。同时告诉学生,老师要不定期的检查课堂笔记本,将笔记本的使用情况纳入平时成绩,对学生养成使用课堂笔记本的习惯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2.课堂笔记本的使用范围

2.1记每节课的知识要点。每次数学课,不管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老师都会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罗列在黑板或者PPT上,这往往是该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学生将这样的知识要点记录到课堂笔记本上,方便在做练习时查找、在复习时把握住知识要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记书上没有的,由老师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归纳出来的规律。这些规律是对所学知识点的高度概括,将这样的规律记在课堂笔记本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还可以帮助学生牢记知识点,达到熟练运用的效果。如在讲解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时,所有的诱导公式可以归纳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同时向学生解释:奇、偶指的是的倍数,变、不变是指函数名称的变化情况,符号看象限是指角a看成锐角时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还可以通过画直角坐标系向学生解释,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

2.3和老师同步解例题,记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例题是为理解概念,说明公式、法则、定理的用法而设计的,它突出了重点知识和教学内容,是诠释解题方法,展现解题思路,形成数学逻辑的重要手段,有的例题能很好的串联起所学的知识点。在老师向学生讲解例题的同时,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尝试解决例题,尝到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甜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可以规范解题要求,对作业和新知识的学习起到示范作用。

2.4巩固新知识,完成课堂习题。职业学校的数学学习也是注重基础为主,因此,完全可以将课堂练习本融入到课堂笔记本中。在老师完成了例题的讲解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课内练习,趁热打铁,加深记忆。我一般会让学生从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开始练习,从后往前,和课堂笔记也有了一定的区分,同时又能督促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积极动手动脑,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5重视复习课,记一章内容的知识要点。一个章节后,老师会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学生要记录老师梳理好的内容概要,它涵盖了一个单元的重要知识点,揭示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要记录老师在知识点讲解之后的典型例题,这往往是考试的题型和知识点的考点,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点,抓住考试要点。

三、使用数学课堂笔记本的注意事项

1.不能因为记课堂笔记而忽视老师的讲

有的学生很容易将老师课堂上讲的,黑板上写的,都详细的记录下来,把课堂笔记本变成了“课堂记录”。几乎整堂课都在紧张的记录中,错过或忽视老师的一些分析,不利于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学习负担,学习效率反而降低,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事实上,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是会留给学生思考和记笔记的时间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记笔记。

2.课堂笔记本的使用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有的学生一开始会觉得新鲜,但是一段时间后就不再愿意使用课堂笔记本了,甚至都会找不到课堂笔记本。个人觉得,老师也要激发学生对课堂笔记本产生兴趣。一开始,我会让课代表在每次上课前督促检查,并将检查的情况记入平时成绩,这对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另外,我会同意学生在课堂笔记本的空白处画一点小插图之类,记录一些名人名言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喜欢数学课堂笔记本,从而充分利用数学课堂笔记本,提高数学成绩。

数学课堂笔记本是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课堂笔记本的使用是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笔记本的使用是一种知识的积累的过程,是一种智慧。作为学生,数学课堂笔记本的使用应该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贯穿于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合理充分的使用数学课堂笔记本,让数学课堂笔记本成为学生提高成绩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尚学鹏.《记好数学笔记提高学习效率》[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9)

[2]马荣.《小笔记大作用――体校数学课堂记笔记之我见》[J]语数外学习,2012(12):147

[3]吴聪鹏.《提高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效果的几点策略》[J]现代教育,2013(8):51~52

篇10

1.知识技能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结合问题条件,得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3)根据反比例函数的特征,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

2.过程与方法

探索现实生活中数量间的反比例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和生成过程,充分认识到反比例函数是描绘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收获新知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体会反比例函数是实际生活中描述数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型,给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便利。

四、教学过程

1.生活数学

写出下列生活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1)一辆汽车从南京开往上海。若行驶的速度是70(km/h),那么这辆汽车通过的路程s(km)与时间t(h)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2)一个银行为本县社会福利厂提供了30万元的无息贷款,该社会福利厂的年平均还款额y(万元)与还款年限x(年)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体现数学的生活化,用数学符号建立等量关系,反映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

2.观察交流

在上述问题中所列出的关系式中,你对这些函数关系式熟悉吗?

3.探索活动

其余的是函数表达式吗?

利用关系式t=―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

随着速度的变化,①v越大时,t越___;反之,v越小时,t越____。②对v的每一个值,都有______一个t值与它对应。③时间t是速度v的函数吗?为什么?④v与t的积是一个____ 值(即为30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函数的定义,通过探索、交流,类比得出其余的是函数表达式,既渗透了数学的“类比”思想又突破了难点。

定义:一般的,形如y=―(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注意: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4.例题讲解

判断下列关系式,思考y和x之间是否是反比例关系?如果是,指出k的值。

① y=―;② y=-―;③ y=-x+1;④ xy=1; ⑤ y=― ;⑥ y=3x-1。

结合刚才的事例,总结反比例函数的三种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

y=―,(k为常数,k≠0)。

xy=k,(k为常数,k≠0)。

xy=kx-1,(k为常数,k≠0)。

设计意图:通过识别反比例函数式,使学生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的理解。

5.巩固练习

(1)下列表格中给出的是变量y随x变化的对应关系,其中有一个是反比例函数,请将其找出来。

设计意图:设置此题,体现比较隐晦的反比例函数关系,突破了难点。同时强化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已知函数y=3xm-7是正比例函数,则m= _______。

变式:已知函数y=3xm-7是反比例函数,则m=________。

若函数y=(m-3)x-1是反比例函数,则m=________。

若函数y=(k+1)xk -2是反比例函数,求m的值。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一题多变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函数表达式可以表示怎样的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你能举出这样的实例吗?小组内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本题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很好地把数学和德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思想教育。

6.小结与思考

(1)数学知识。

(2)数学思想方法:建模思想、类比思想、转化思想。

7.作业

篇11

一、课堂小结的必要性

1.有助于学生理顺知识链,突出课堂重点难点

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涉及知识点多且分散,学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面对如此大量的信息,经常力不从心,知识掌握不牢,甚至容易混淆新老知识.而通过课堂小结,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梳理,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网络,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解题过程,明确其中的重、难点,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学生维持注意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上,新知识讲授完毕之时,也往往是学生开始注意力极度分散之际.教师若能适时进行课堂小结,通过设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将给沉闷的课堂注入新鲜的生机,使学生的注意力仍然集中,课堂持续盎然.而且,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学生将逐渐学会概括知识脉络、提炼知识本质属性,长此以往,必将提升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逻辑能力.

3.有助于学生养成好习惯,做好课程预习复习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连贯性,且呈现螺旋上升的方式.通过课堂小结,将前后知识有效贯通,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的掌握知识,在综合复习时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新授课的课堂小结中,通过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对后续学习的思考,促进学生去主动进行新课的预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小结的几种方法

1.教师概括法

此法常见于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在课将结束之余,而时间又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所采用.由教师通过简洁的语言、文字、框图等对知识进行概括是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其中常用的表达形式有如,“本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在方法上有哪些收获?又学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等.

2.学生归纳法

“以生为本”是一种重要的现代教育理念,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旋律的当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中,不仅教师要会“教”,学生会“学”也至关重要的.课堂上,应该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多倾听他们的质疑声,并鼓励他们畅谈学习体会、心得与收获.而课堂小结从某种意义上正承担此责.然而,在作者参加的一些课堂教研活动中,经常发现学生在谈及本课收获时,往往是泛泛而侃,更多的只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或照本宣获,对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性认识与深化.而这固然需要教师的有力引导,作者曾在某次观摩课中亲身感受了名师指引下学生课堂小结的精彩,也尝试在所授班级引导学生进行了类似的小结,其效可彰.譬如,有学生就以拟人化的语言归纳了“线段、射线和直线”这一堂课的内容: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自述——我是一条线段,我有两个端点,因此我能够度量长度.若在我两点之间再任意画线,线段我是最短的.如果把我向一边无限延伸,我就成了一条射线.若同时向两边延伸呢,我就变成了一条直线,只要两点就可以确定我了.当然无限延长后的我就无法度量了,相信今后的学习中你我可以成为更亲密的朋友.如此通俗易懂的描述,让看似枯燥的数学多了几分亲近感,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又给予他们人文的享受,何乐而不为.

3.自我检测法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它重在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常以填空、选择或较为简单的简答题形式呈现.通过测验,一方面强化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以便改进.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要求学生及时完成测验外,还应将典型的错误以某种手段,如通过多媒体辅助等进行及时反馈和讲评,让疑难问题尽可能当堂解决.

4.首尾呼应法

图1 在数学新课导入中,教师往往会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引入“圆的对称性”讨论时,作者首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以赵州桥为现实背景,将七桥拱简化为图1所示圆弧形,其跨度(弧所对的弦长)为37.4米,拱高(弦的中点到弦AB的距离,又称弓高)为7.2米.请问你知道如何确定桥拱的半径吗?如此设问,使其感知垂径定理学习的必要性.而在课堂小结之时,再次回顾问题,首尾呼应,使学生既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又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在巩固基本知识的同时,感知数学的意义:始于生活,归于生活.

5.知识比较法

表1 等式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比较等式不等式基本性质1若a=b,b=c,

则a=c若a

那么a+c=b+c如果a>b,

那么a+c>b+c ,a-c>b-c基本性质3如果a=b,且c≠0,

那么ac=bc,a/c=b/c如果a>b,且c>0,

那么ac>bc,a/c>b/c

如果a>b,且c

那么ac

6.题目提炼法

题目提炼法,即通过题目将涉及的知识、方法和思想提炼出来并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本质剖析和规律总结,达到真正理解问题的实质,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例如,在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作课堂小结时,设置了这样的题目:“如图2所示,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D为BC 的中点,则点D到AB,AC的距离相等.请说明理由.”学生解题时,通常想到的是先证明BDE≌DCF,为此,将用到AB=AC这一已知条件,由此可得∠B=∠C,而这个间接条件即为课中所涉及的知识点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通过进一步提示学生D在什么位置时,它能到AB,AC距离相等?观察图2,图2学生不难发现,通过连接AD证明D在∠A的角平分线上则D定满足到AB,AC距离相等.而这个间接条件即为课中所涉及的知识点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即通过已知AD是BC 边上的中线去说明AD 也是∠A的角平分线,易证得题目之结论.当然,本题也可借助等积法说明结论的成立.显然,这种小结方法对于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解题实践,提高解题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结语

课堂小结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三维目标的再认识、再归纳、再总结、再升华的一种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归宿,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小结既能加强双基训练,又能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并能强化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数学教学中,切实开展课堂小结,让课堂小结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必须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笔记 意义 改进策略

一、初中数学课堂笔记意义的分析

课堂笔记,从表象功能来看,可以记录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促进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一个环节,也是一种材料.对于课堂笔记,很多学生,包括教师对此的认识都不够深刻,总认为课堂笔记的作用很单一,有没有皆可.其实不然,课堂笔记虽然说在表面上承担的仅仅是记录课堂知识,但实际上也是学生整理课堂思路、记录学生课堂进行中的一些思想闪光点,以及集中学生课堂思路的有效途径.

有研究显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笔记的连贯性以及笔记状况与成绩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通过观察学生的笔记,可以非常有效地反应学生上课思路的连续性与学习态度,学习思路以及学生课堂上听课时的闪光点.对于初中数学来讲也不例外.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单纯依靠课堂听课,显然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掌握得很好.所以,课堂笔记就显得更加重要,学生可以针对课堂笔记知道自己哪些掌握得好,哪些掌握得不好,从而清晰地制定自己的预习和复习计划,而且还可以把课堂上自己的想法在课下进一步整理,这对于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很重要.

二、初中数学课堂笔记的改进策略

1.优化板书与多媒体书写和制作效果

学生做笔记与教师板书或者多媒体的设计有很大关系,如果教师的板书写的没有规律,很乱,或者很难看清,学生必然做笔记的欲望就会小很多.相反,如果教师的板书书写工整,多媒体设计的艺术性很强,学生做笔记的兴趣就会浓厚很多.因此,在设计板书和多媒体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做笔记的需求,比如提纲更加明确,提前告诉学生每条下面大概留多少空白,让学生可以更清楚地整理出笔记来.

一般来讲,数学课堂的板书设计类型可以包括:规范式、提纲式、对比式、构图式、表格式等.板书的设计主要是格式清楚,提纲挈领,多媒体的设计则要突出图文并茂,如果有动画的加入,效果当然会更好.如此,通过多样化的板书与多媒体设计,不断地调动学生做笔记的兴趣,慢慢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2.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笔记激励措施

很多学生不愿记笔记,尤其是很多七年级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做笔记的习惯,所以教师需要耐心地引导他们.为了让学生都愿意做课堂笔记,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年龄比较小的特点,制定一些激励措施,让他们都以能够做好课堂笔记为荣.

例如,教师定期的把笔记做的好的学生笔记展示出来,让大家模仿和学习;或者教师也可以把笔记写的程度做为期末成绩构成的一部分,以10%比例折算后加入到期末总成绩中;教师也可以组织课堂笔记做的好的同学,给大家讲讲经验和方法,以此来激励原本做笔记好的同学做的更好,而原来不认真做笔记的同学也因为听了别的同学的介绍,而逐渐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3.传授科学的课堂笔记记录方法

做笔记的方法是很重要的,讲究技术.一般,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笔记要记提纲、记问题、记疑点、记方法、记总结等几步.其中记提纲很重要,一般教师讲课大多有提纲,并且讲课时教师会将备课提纲书写在黑板上,这些提纲反映了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并且有条理性,因而比较重要,故应记在笔记本上.再有是记总结,注意记住教师的课后总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的内容,找出重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寻找存在的问题、找出规律,融会贯通课堂内容都有很大的作用.

篇13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诸如各种音像资源、计算机软件、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依据学科特点和儿童年龄特征,我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亲身体验到同其他传统媒体相比,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点:

一、再现生活画面,增强形象直观性

小学自然课中,有很多内容如果仅仅是文字表述,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能力不强,观察不细致,生活经验少,很难进行探究式学习。必须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材料来进行教学,而多媒体正是最好的载体。如在教学一年级春季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到户外亲身感受大自然,再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兼容一体的特点,设计了以下动画。首先,大屏幕上展示出一幅千里冰封的寒冬画面,接着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旁白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前两段,同时画面上展示出以下景象:冰雪消融,汇成小溪,哗啦啦地流向远方。小朋友们纷纷脱下厚重的棉衣,走出户外。远处山坡上的桃花红得似火,梨花白似雪,吸引得小蜜蜂成群结队“嗡嗡”叫着来采花蜜;大雁也排着整齐的“人”字形队伍飞过蓝天,小燕子衔着泥草在屋檐下垒窝;小草也从地面下探出小脑袋,大地一派生机。

小朋友们见此情景高兴得欢呼雀跃。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在踢足球,还有的拿出各式各样的风筝放飞。与此同时,从背景音乐中缓缓飘出理查德悠扬的钢琴曲《春天》……此情此景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教学中来。当乐曲终了,他们还陶醉在音乐声中。随后,再让学生把这些直观的资料和他们的亲身感受结合起来,说说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特点,学生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回答,畅所欲言。由于多媒体的介入,抽象的难以用语言及其他教学手段突破的东西,通过直观鲜活的画面展示出来了,达到了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采用多种信息刺激学生各项感官,使之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能使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

如在教学《探索月球的秘密》一课时,我先放映嫦娥奔月,吴刚砍桂,玉兔捣药等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动画片。然后用大屏幕放出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陆月球的那段具有历史意义的场面,从画面上学生可以看到飞船着陆时扬起的月球灰尘,看到飞船打开时,世界上第一位登陆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从飞船上小心翼翼地迈出第一只脚踏上月球那幅谨慎的样子,还让学生听到阿姆斯特朗向全世界说的那句名言:“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此时学生不仅被中国古代优美动人的神话所吸引,更为人类脚步踏上月球而深深震憾。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求老师介绍月球更多的相关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在教学《地震》一课时,我们先播放录像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错位,路面升降成台阶,树木被连根拔起的景象。学生被这恐怖的画面惊呆了,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憾。此时再让学生分小组说一说这是一种什么现象,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地震的情况说给同学听一听。然后再从现实中来推测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地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壳的不断运动,在地下的岩层受到承受不住的地球内部的压力的时候,地壳发生了断裂,这时地震就发生了。在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情绪激动,兴趣被调动达到。学生甚至主动拿出一张木板,从两边向中间挤压,使木板中间向上拱起,比喻地下的岩层在地球内部的作用下,形成了褶皱,在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木板突然断裂,这好比是岩层断裂发生地震。

三、生动演示变化过程,突破时空局限

教学《养蝌蚪》时,学生虽然已经有了养蝌蚪的实践,但在课堂要把长达数月的蝌蚪饲养过程及蝌蚪生长的进程清晰完整地表述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轻松地把这个过程,连续、动态地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向学生展示了青蛙生活的环境和生理结构、习性等知识,还了解到青蛙的繁殖、发育过程,遵循了从“实践──理论”这一认知规律。通过这一动态课件,学生不仅对自己饲养过程中的观察结果是否正确得到验证,还准确地了解到卵──蝌蚪──青蛙这一演变过程,从而使青蛙的一生要经过哪些阶段这一重点,以及蝌蚪的生活特点及发育规律这一难点得以突破。

四、在电子游戏中,培养学生能力

如教学《车》一课时,按照车的发展史设计了不同时期、不同的车型,并按装载和行驶的功能划分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尝试驾驶每一种车的亲身感受。使他们体会到正是由于人类的需要,车才被发明出来,又经过不断改进、创新,才发展到今天的种类繁多、功能齐备的车。最后,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发明创造一辆自认为最先进、功能最完备的车,并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电脑的屏幕上驾驶这辆车,体会一下坐自己车的感受。

篇14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多而杂”的弊病很普遍.有一节“函数及其图像”的复习课,教师先提问: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回答后,又接着提问:什么是坐标?什么是函数?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一节课内容复习了十几个概念,几条性质,几个判定方法,还讲了几道习题.这样的复习课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平时要讲十几节课,学生尚且对函数的性质的应用感到为难.如今将这么多的内容压缩在一节课内,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课后通过试卷抽测发现,同样的例题,作为考试内容,学生的平均成绩勉强及格.通过本节内容的复习讲解,教师只是对教材理出了个系统.但这并非由学生通过思考以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整理出来的,它不一定为学生所接受.尽管教师讲得很卖力,学生却收获甚微.实际操作时,我们不妨将函数一章的内容分成几个模块,一节课只复习其中的一个模块,解决其中的一个模块,做到堂堂有内容,堂堂有重点,堂堂有落实,堂堂有收获.面面俱到,不突出重点,也是个突出的问题.比如,讲“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几种形式”,大都是依序讲解:“一般式”、“顶点式”、“坐标式”,将三种形式孤立开来讲,看不出它们的相互联系.实际上,它们都以“一般式”为基础,都可以由“一般式”推导出来.教学时应集中学好“一般式”,其他几种情况都可由“一般式”来解,只是简繁而已.教师可通过实例,让学生分别用三种不同的形式去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加以比较,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概念规律都是包括在一定的知识体系中的.学生只有真正弄懂所学概念、规律以及概念、规律之间的关系时,理解才会深刻,记忆才会牢固,运用才会灵活.另外,概念规律也有主次之分,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注重效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注意一定的数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二、调整教学要求

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是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如,在讲解“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系数比较简单的还不熟悉,复杂的就出现了;数字系数的还不熟悉,字母系数的又出现了;解题步骤还不熟悉,就让学生解一些复杂的题目.这样的学法怎么能使知识得到巩固?学习好像是爬坡.要想达到教学要求,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是加大坡度,缩短教学过程;二是减少坡度,延长学习过程.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倒不如把起点放得低一些,坡度小一些,慢慢地上去,这样虽然时间多花一些,但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巩固,基本功更扎实.练习题的选择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新颖性.训练题不能只是旧题目的简单重复,题型要经常变化,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新鲜感

(2)指导性.所选练习题,要能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即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

(3)趣味性.有趣味的问题能吸引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验创新、探究的乐趣,将所学知识形成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