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39: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科学技术的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利:对于国家而言,科技就是实力的象征。从医学说:各种现代化技术的出现,激光手术等,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从天文方面: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的发明,比如气象卫星,能精确的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
弊:环境污染,这个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显眼的坏处。物种灭绝加快,这是由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捕杀所造成的,也属于科技发展的坏处。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时新科技相关。尤其是枪械犯罪,更是让普通人民防不胜防,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
2、社会上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简称科技。实际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物理教学 多媒体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涉及众多自然现象、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学科,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觉得物理抽象、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实验多。物理难学难记,有点望“物”生畏。对物理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为物理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将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机的整合,大大地优化了物理课堂教学,提高了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了新课程改革和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进程。
一、利用图文教学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物理学涉及了众多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有些现象在同学中是比较常见的,印象也很深,但是也些却是只能利用想象和传说了。所以有效的利用图文教学,可以把一些现象在课堂上及时地展示给大家,特别是不同色彩的图象能让人从视觉上产生很好的分辨效果和鉴别能力,进入一个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如在“变压器”的教学中,将“变电站大型变压器”、“街头变压器”、“半导体收音机的小变压器”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让学生一下子进入了变压器的世界,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科学漫步”中介绍了互感器,由于学生很少有见到互感器,此时图片中配电板的正面、背面,钳式电流表等等,给了学生很大的视觉感受,能够更好的认识互感器,由陌生变为熟悉。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从教育心理学来看,运用信息体技术构建图文并茂的彩色活动画面,无论对设置教育情境,还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比平面的文字、挂图、单调的讲解要有效得多,可以抽象化为形象,营造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利用动画教学,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在物理教学中,大部分的实验都是强调实验过程的,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实验规律,得出实验结论。但是有的实验过程演示是无法在实验室完成的如“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升天”的过程演示。利用多媒体技术,只要将载人飞船的发射过程,运行轨迹通过动画制作和处理,进行模拟演示,就会让学生全面了解载人飞船升天的情况,以及火箭的工作原理等。
又如在“电场”、“磁场”的教学中,由于电场和磁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但是它又非常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很难去描绘它,虽然可以用静止的电力线和磁力线去描述,也很难形象地分析电场和磁场的规律。我们将它制作成动画,通过动画的模拟显示来确定电场和磁场的分布、方向与强弱,从而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并且可以直观地得出结论,同时还给教学设置了情景和动感,不但增强了课堂实验教学的气氛,而且增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事物的本质。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好坏直接影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但是在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不少困难,有的实验过程变化太快昙花一现且抽象难懂,有的实验不准做、不便做、不能做,还有一些与实验相关的生活背景等,这些是单纯的实验无法解决问题的。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学中的运用为实验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上述难解决的实验问题都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模拟仿真等功能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三维性、多变性、直观性、可控性等特点,运用网络课件的形象、直观、仿真等优势,很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现象的本质。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
运用多媒体工具备课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将资料分门别类,方便查找。比如,教师可以根据物理教学需要,在备课文件夹内设立若干个子文件夹,如: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现代物理、综合内容等。每一部分又按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成若干章节,这样比平常的笔头备课更快捷、更方便且便于调整和修改。由于教案的格式是相对固定的,在备课过程中,还可以将备课栏目、格式等设计成模板,以后每次备课,只要在相应的栏目中填入具体内容就可以了。至于资料的采集,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可及时对资料进行增删、整理、修改,既保证了资料的质量,又提高了备课的效率。
四、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经常涉及到微观领域瞬息万变、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规律。如分子热运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加速、偏转,原子核的裂变等。由于这些模型的微观性、瞬时性,教师不能通过演示实验形象地反映物理过程的发展变化,讲解起来十分抽象,给教学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碍。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动画、图象等形式制成的教学课件,可以将抽象微观的物理过程加以模拟、再现,使之形象化、直观化,从而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例如:在讲述热学中的气体分子扩散等概念时,如果只用语言和板书是难以表达的,学生也不容易理解。但通过flas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扩散过程,则既形象又直观,学生也容易理解。
5、可以使无形的知识有形化
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或者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观察到的物质运动形式。如:瞬时速度的的概念、电流的形成过程、电磁场的变化、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等。对于这样的问题,常规教学难以通过实验向学生直观地演示,学生得不到感性认识,难以理解或理解不透。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借助计算机进行逼真的形象模拟,可以起到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能较快的认识、理解这些内容,较好地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例如:在讲授位置矢量、位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知识时,尤其是瞬时速度的概念,用传统教学方法较难描述,但借助多媒体手段的动态画面,可以立刻调动起学生对原有坐标的基础知识,建立起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连接,强化空间概念,进而较容易地理解位置矢量、位移矢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但是,使用多媒体技术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弊端。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对教学节奏的把握也极大地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如果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可以大大降低教师的课堂劳动量。增加整堂课的容量。比如板书,更换挂图,例举实例,甚至部分讲解等等,都可被机械替代。这样讲解的速度就有可能过快。学生就好象只是在看电影,很多知识就一晃而过,没有思考与接受的时间。所以及时掌握学生的理解进度,减慢教学节奏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要点。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的时间,和讨论的时间。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笔记,很多同学根本就没有时间记笔记,这样的话,对学生在课后复习影响就比较大。
二、先进教学设备的运用降低了学习难度而削弱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忘记了思考,将学习变成了娱乐节目,类似看电影、看电视剧。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的提出各种适宜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设计要掌握低难度、多数量的原则。比如讲安全用电时,及时穿插现实中出现的事故,我们应当如何从自身做起远离危险,消除危险等等。又比如在研究欧姆定律时,电阻的大小与电阻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与电阻中的电流有什么关系?阻值的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现实生活中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改变电阻的?“气功表演”中,为什么将许多人手拉手接入220伏的电路上后,人们并没有受到伤害(注意!这种操作非常危险,千万不要模仿!)?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控制电动车的速度的?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整合 优势 弊端
现代信息技术集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并茂,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改善了数学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与感受,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但如果用心观察我们身边的课堂,就会发现有些教师误把信息技术当做万能钥匙,在教学中使用不当甚至滥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利与弊。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很短,课堂上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容易感到疲劳,而信息技术可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信息技术把学生最喜欢的影视所特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电脑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人机互动,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造了多种感官的刺激因素,人为地给学生制造新的兴奋点,使学生入境动情,产生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出示两幢侧面都是三角形的房子,一高一低,老师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房子是长颈鹿的?哪个房子是小松鼠的?学生很快就回答:第一幢房子是长颈鹿的。老师追问:为什么?生答:第一幢房子高。师追问:哪里到哪里是房子的高?生答:从房顶到底面的高度。师立即演示课件,并及时板书“顶点底面”。多媒体辅助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整节课推向。在愉悦的气氛中,学生不仅了解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高是怎么画出来的,而且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图形绘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图形教学中,有些图形不好画,也难画标准。有了电子白板,教师不仅能画出标准而美丽的图形,还能展示学生的作品,更能节省时间,让师生用更多的时间学习更多的内容,从而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量角器”时,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再用量角器在黑板上操作。由于教具不透明,刻度又小,在量角的大小时,挡住了角,对应的角的度数只有前几排的学生能看见,有时没压住,量角器还会往下滑,影响角度的正确性。整节课既费时又费力,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差。电子白板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绘图功能,各种图形工具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能够让教师尽情发挥的专业舞台,从而使抽象的空间思维变得形象直观。教师只要点击一下量角器,就可以随意移动,刻度可以随意放大,把量角的步骤演示得很清楚,老师讲解后,学生也可以上台操作。这种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实用性很强,学生可以轻松理解数学方法,为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3.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就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动态,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课本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时,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时分有了不同程度的认知,但在课堂教学中,这些理论知识学生却不太容易掌握。因此,在上这节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一个龟兔赛跑的动态圆形跑道,龟兔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从而得出乌龟和兔子所用的时间一样,乌龟跑一大格,兔子正好跑了一圈。接着,把乌龟和兔子用FLASH幻化成时针和分钟,圆形跑道变成钟面,跑道上的绿树变成刻度,学生根据钟面上的指针变化,清晰地看到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所用的时间一样,时针走一格是1时,分针走一圈是60分,从而得出1时=60分。这个环节的设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还能把一些比较抽象、难度大的问题还原为形象直观的动态过程加以演示,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启发诱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新知变得形象具体,化静为动,便于理解掌握。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运用多媒体,把圆柱化静为动,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变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具体形象地演示,学生知道了原来圆柱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加上一个以圆的周长为长、圆柱的高为宽的长方形的面积之和。既较好地解决了“化曲为直”的认识过程,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圆柱的侧面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发展了空间观念。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利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华罗庚曾说:“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而多媒体能够使数学生活化,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重量单位”时,我利用电子白板中的工具制作了课件,先给学生出示几个物体的重量,并展示相关重量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之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一辆小轿车、一瓶洗衣液、一包“上好佳”等图片,通过课件展示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使学生凭借生活阅历认识到生活中很多的物体时需要用不同的单位表示重量的,将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中的动态数学,将丰富多彩的生活数学素材带到数学课堂上。从而使学生在直观的事物与抽象的数学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进而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奥秘。
6.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尾,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进程发展的最后的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经历了40分钟的高强度学习,普遍呈现疲惫状态。虽然短暂,但是教师最难调控课堂教学时间的阶段。在课结束之前,我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轻音乐,重新回放了整节课的PPT,让学生更系统地认识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在放松中对刚刚有点遗忘的知识又重新回想起来,教学效果比较好。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弊端
1.内容过于花哨,影响教学效果。
有的课件,画面美轮美奂,达到声、光、电的有机结合,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漂亮的画面,过分地追求声像效果,不仅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扰乱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有位老师上了《小数的加、减法》后,设计了一道练习:4.28+0.72,可老师在课件上画了一个漂亮的小朋友,小朋友的头挡住了“2”和“8”这两个数。学生做题时发现这个问题并问老师,老师自己也一时看不清楚,翻教案看,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设计的课件应简洁明了,避免花哨。
2.片面追求直观,忽视动手操作。
一些年轻教师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前去网上下载了和本节课相关的PPT,没有考虑创设的情境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学生的需要,没有根据学生的学情,没有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的认知新知只停留在表面,整节课似乎都在看表演,缺乏亲手实践,导致学而不能致用。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时,课堂上老师用FLASH课件,演示圆柱从它的直径分成两半,再把分的两半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得出圆柱的体积就等于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整个环节动画演示得很完美,学生赞叹声一片。但做练习时,如:将高为5分米的圆柱切拼成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圆柱增加30平方分米,求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只有几个学生会做。原因是该老师只注重课件演示,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完美的课件演示很直观、形象,学生都能清楚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但在课件上学生看不出将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多了几个面,多出来的面是什么形状。如果课堂上教师利用圆柱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后,再进一步延伸,让学生摸一摸,就清楚了圆柱拼成长方体,多了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这样学生求解表面积和体积就得心应手了。
3.预设不足,制约使用效果。
精心设计的课件往往是设计者“个体式”地操作,难以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资源。而有些老师平时不注意学习计算机理论和实践,只懂皮毛。上课之前,在百度文库中顺便下载一个课件,在没有吃透教材,不了解学情时,上课时只点鼠标,从第一张点到最后一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课件虽然灵活生动,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制作课件的时候如果没有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充分预设,遇到课堂上的意外又缺乏应对策略,教学中就会发生“死机”现象,从而弱化使用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给教师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持,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整合是非常关键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把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添上画龙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冬梅,张松廷.浅谈多媒体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利与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6).
[3]黄爱勤.新课标下数学课堂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3(4).
[3]陈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误区与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7).
关键词: 汉字 书法 钢笔书法
随着硬笔书法活动在社会上兴起,一些大学也相继开设了钢笔书法、钢笔书法过关考试课程。尤其是师范院校及学前教育、艺术设计、公共管理等专业,对此的重视也达到了一个高度。这种“书法热”不能不令人感到欣慰。我根据平时的书法教学,有意识地作了一些抽样调查,觉得有一些问题,不仅是大学,而且是中学和小学,以及全社会都需要注意的。
首先,在心理上,大学生对钢笔书法的学习远不如学习毛笔书法那样郑重和认真。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认为,毛笔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的渊源,高深莫测。而现今,支撑书法艺术的创作工具和载体遭到了灭顶之灾。上世纪初,硬笔的引进致使毛笔退出社会生活,而到世纪末电脑键盘又替代了手工书写,再加以文言文的“隐退”,汉字简化、拼音化,直接导致书法所依靠的硬件体系近于崩溃,因而,人们觉得练字成了可有可无的活动。课堂上,毛笔书法较之钢笔书法容易指点,原因是很多学生掌握不好笔墨变化,毛笔的圆锥形特性也使其难以运转自如。这原本是坏事,在此时却转化为好事,正因其知之甚少,可以从头着色落笔。而钢笔书法的学习由于一开头得不到正确指导,犹如一张涂满杂乱线条的画面,不把这些杂乱线条抹去,就很难在上头着色,而这个抹去的功夫,不是轻松的。
其次,学生在择帖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钢笔书法不似毛笔书法,有权威性的字帖。这些年钢笔字帖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令人应接不暇,但鱼龙混杂,好坏的差别很大。即使是优秀范本,人们在心理上还不习惯,不善于去评定哪几种可以供初学者使用。于是,一个班级里出现几十种花样的钢笔字帖就不足为奇了。倘若有颜柳欧苏的那样权威的字帖和一套切实可行的钢笔基础理论,那就会纠正许多学生的偏颇。因此,对字帖的选择,也有特别的讲究。
从抽查的学生笔记来看,钢笔行草书居多,即使是十分慎重的场合(如小测、考试)也是如此。这种线条的流动能跟得上意识的流动,使学生在行笔时感到非常的惬意,尤其是省去了毛笔书法的转笔、顿笔等动作,令大多数学生喜爱不已。这两点,往往与我们要求先学楷书的顺序相矛盾,因而带来的弱点是不言而喻的。在以“龙飞凤舞”为美的认识前提下,许多线条的流动是杂乱而无序、造作而非自然的,审美价值极为缺乏。学生往往连起码的线条承启分辨不清,而仅以连贯、缠绕为快事。学生们认为,“楷书是不美的,太慢、太板;草书才是美的,写得快,线条回环往复,无拘无束”。这样没有规律地写草书,其效果恰恰适得其反,字反而练不好了,成了“天书”。通过这些调查,我想说明一个问题: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加强欣赏能力是刻不容缓的;而钢笔书法水平能进步多少,这是第二位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我在教学时进行了一些改革,以和大家共同深入探讨。
一、结合汉字造型,探索中国文字与书法的内在联系
书法这一东方艺术,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底蕴,以人格道德修养为根基的艺术。因此,在课堂上,不是单纯的技能与书理的传授,而应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素质、精神品格、人格道德及爱国教育相结合。古人曾说:“书虽小技,其精者也通于道焉。”这个道,大的方面是指宇宙的生成变化规律;小的方面则是指人的素养、品行。我国古代的教育,把书法列为六经之一,是学生必读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基本素质。
鲁迅还认为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是说汉字意义丰富,能引起人许多美妙的联想。“音美”是说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若干个汉字组合在一起,能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使人赏心悦耳。“形美”是说汉字的形体是由若干笔画组成的一个空间,使人感到赏心悦目。
汉字本是汉民族用来记载事情、传达和交流思想的符号。汉字能发展成为艺术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汉字是从形而成的“象形文字”,这种象形是概略示意性的,不像古埃及文字那样精细准确,汉字是由有力的简化线条构成的理想主义图画,不是照相式的现实主义图画。
写字在古代被称为“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例如“(?摇?摇)”字,为何会有“书写”之意?原来,从该字的篆书形式看,恰似人用手抓住一根树枝,并用其尖端记录整理人们说的话,整个过程就有了“书写”之意。再看“女(?摇?摇)”、“母(?摇?摇)”二字的差异,仅仅在于两点。恰恰是这两点,凸显出年青女子与母亲的差别。原来,母亲通过哺乳来养育子女,中间包含了血浓与水的亲情,更强调了身为母亲的责任。
通过书法对汉字的创造性的演绎,增添了汉字的情感性,使人们觉得文字变活了,有了精神和生命,有了流动的气息。
二、引入学术前沿信息,开阔学生思路
“平时关注过书法吗,你了解的书法是什么样的?”“什么是现代书法?”“国外有书法吗,发展的程度怎样?”
虽然是大学生,但面对一连串的提问,能完整回答者基本没有。课堂上,我通过展示大量书法图片,逐渐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慢慢的,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原本以为自己知道得很多,谁知道问题却答不上来,需要再学习。解决了传统书法的知识,那么什么是现代书法?书法的世界非常奇妙。早在1980年前后,中国大陆就出现了一批积极创新的年轻人,学习日本的经验,结合中国绘画的颜色、构图,加上汉字的内涵及西方的审美理念,创立了中国现代书法。当然,大部分学生看不太懂,也不能完全接受现代书法作品,但还是体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书法已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顽固不化,在新时代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三、解读书法与其他艺术的相通之处,更深入了解艺术的内涵
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扩容,希望能使学生对钢笔书法课有个全新的认识,进而更对艺术,特别是书法艺术产生深切的渴望。
“书法是造型艺术,那么哪些门类也属于造型艺术?艺术是怎么分类的?”
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是千变万化的线条的组合。线条有横、竖、撇、捺、提、点、钩、折八个品种,有长短、粗细、浓淡、欹正、枯湿等的变幻。因而在教学中,始终要把观察和分析线条、组合和书写线条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
古人见公主与担夫在独木桥争道,便领悟到笔画线条间穿插揖让的组合关系;唐代草书宗匠张旭看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则体会到书法中贯穿着的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字的节奏、动态及虚灵的空间。整齐而相对统一的线条组合带给我们的是心静如水的平静之感,跳跃变化的线条组合则给我们更多激动更多想象的空间……
中国绘画中蕴涵的巧妙构图及墨色变化等,在书法中也同样有所体现。
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观察和分析,学生领会到汉字结构安排中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平正、变化。书法艺术是有规则的自由,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变之变、变之不变,是规则的不规则、不规则的规则,可见,中国书法是以哲学为基础的。
四、注意演示教育,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仔细讲解,而且要通过直观演示,清楚明确地把书写的方法与过程展现给学生。同时,就顺序来讲,循序渐进,能促进练习不断向高层次发展。其变化过程如图:
演示练习以点带面相互切磋
手把手教个别突破向全面过渡
全面发展向自由发现进展高级阶段达到知识的升华
教师通过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的教学实践,在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与想象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安徽教育出版社.宗白华全集(第三卷),199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笔记;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197-01
数学是人们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在提高人的抽象推理、归纳总结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知识在于积累,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需要识记大量的知识点。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推理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而记笔记是积累、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对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成绩的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功效。
一、做好课堂笔记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更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小学的数学老师们一定有这样的感受:布置学生课后作业,更多的同学对课堂知识点应用茫然,对题型较难的更是一筹莫展,无从下手,而具体的解题方法在课堂上老师无不是一遍又一遍的讲解,这就说明在课堂上学生对知识重点、难点的掌握记忆不够。出现这种现象,源于我们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堂学生习惯,没有做好课堂笔记的习惯。很多学生上课没有动笔的习惯,老师对知识难点讲解时没有作笔记习惯。如果学生养成了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在课堂上对老师所讲的难点进行记录,作好笔记。久而久之,学生在数学课堂笔记的实践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觉持续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切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古人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笔记记在课本上或笔记本上,这样方便查找,也不容易丢失。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所记忆的东西也会逐渐遗忘。那么作为小学生,他们很多东西都是在无意识中记忆,大多时候是凭兴趣感性地记忆东西。虽然每次课我们教师都在研究教法、学法等,力保知识传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但也不能确保节节课精彩纷呈,吸引所有的学生,如果学生不专心听讲,或只听不记笔记,那么很多呈现在课堂上的东西就会昙花一现。如果做好了笔记,那么学生可通过翻看课堂笔记,重先理解课堂上知识的难点盲点,从而有助于帮助掌握知识。针对当前很多小学生没有记笔记的意识,为了让他们了解笔记的重要性,做好课堂笔记,我们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围绕笔记设计课堂作业,让那些上课不认真听讲又没有做笔记的学生揣摩出了老师的用意,上课时再也不能掉以轻心,时刻做好笔记准备。
二、新形势下教师应该教会小学生记好笔记、用好笔记,将有利于优化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成绩
首先,我们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当下大部分小学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的复习与预习是很难在她们的生活中出现的,而抄作业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刚开始培养学生记笔记时要多花时间,多用心思,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笔记习惯。
其次,也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养成良好的板书习惯。很多小学生在文字艺术方面没有太多的知识储备,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行书、草书没有太多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板书上要做到规范、简洁。老师们只要能提供一个规范的、清楚的板书,那学生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就有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这也要求老师在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要有课题目的,且前后关联,绝不敷衍了事;要求所要讲解的每道例题板书的格式都清楚明了,决不虎头蛇尾;要求板书字迹清楚,学生可以看得明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作好笔记。
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上要严格地督促学生做好笔记。在学习生活上,教师对事情的重视程度在明显的影响着学生,特别对于小学生这样一种学习可塑造性强的学生群体。我们可以采取在开学的第一节序言课上就强调做好笔记的重要性,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好笔记本,用于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上对教师知识难点、盲点讲解时进行记录,而在第二节课一上课老师就要检查是否每个同学都准备好了笔记本;在以后的每次课上对知识难点、盲点进行重点讲解时,应该提示学生把笔记本拿出来做好准备。板书时,明确的告诉学生老师所写的内容必须记下来;针对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时,就以说“某某同学,请记好笔记,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应该让学生建立起一种概念:数学课是必须动手记笔记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切实的感觉到笔记的重要性
1、在课堂上对及时做好笔记的学生给予评价和肯定
所有的学生都不会拒绝赞美和表扬的,在每次课时要结束的时候,老师可以采取对笔记做的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把笔记书写整洁、准确、漂亮或者记录全面的同学的笔记拿在手里在教室里走上一圈,让其他同学看看。由此该学生获得的满足感是巨大的,从而带动其他学生做好笔记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