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范文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9: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课堂教学常用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正如新课改所强调的那样,只有好的课堂导入才能牢牢吸引住学生,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全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本文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设疑导入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八年级《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情境导入

情感是语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采用表情朗读、再现形象、音乐铺垫、创设情景、激情描绘等方法,很容易就在开课前构筑学生的“唤情结构”,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文章的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对课文涌出迫切需要更加了解的念头,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踏出了良好的开端,使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课文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美景、突破文字的局限,我使用多媒体教具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把荷花的美图做成FLSH短片,配上悠扬的古琴音乐,将荷花本来文字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种种姿态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让学生细细研讨,慢慢品味作者妙笔生花描绘的荷花。

三、游戏导入

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寓教于乐一直是我们教学的目标。用游戏作为新课的开头,把一系列繁琐内容寓于游戏情境中,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觉易学、乐学、好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能为上好新课做好铺垫。在学习古文《刻舟求剑》时,让同学们组织起来,参与表演小品:渡河中一个乘客一不小心把剑落入水中,他不慌不忙的在剑落水船上的位置做了个记号。当人问他在干什么的时候,他回答这样能够把剑找回来。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他能在他做记号的地方找回剑吗?通过同学的参与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亲历思维过程,加深学生对这篇寓言故事的理解。同时也把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古文变得有趣好玩,提高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的渴望程度。

四、目标展示导入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

五、故事导入

中学生有着无比的求知欲和无穷的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导入新课,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使教材生动具体,也能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对文学的爱好。在讲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对原著《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条好汉的故事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最好能采取评书大师田连元的讲法。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带着幽默、特有的声调表达出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如果学生有要求也能让他们来展现水浒故事。这样即丰富了学生的文学常识,也调动了学生对课文的求知积极性,为切入课文带来良好的效果,比一般的直白表述导入有更好的收效。

六、直观教具导入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核舟记》,我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作者单位: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摘 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很多,本文主要介绍设疑导入;情境导入;游戏导入;目标展示导入;故事导入;直观教具导入等常用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正如新课改所强调的那样,只有好的课堂导入才能牢牢吸引住学生,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全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本文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设疑导入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八年级《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情境导入

情感是语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采用表情朗读、再现形象、音乐铺垫、创设情景、激情描绘等方法,很容易就在开课前构筑学生的“唤情结构”,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文章的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对课文涌出迫切需要更加了解的念头,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踏出了良好的开端,使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课文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美景、突破文字的局限,我使用多媒体教具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把荷花的美图做成FLSH短片,配上悠扬的古琴音乐,将荷花本来文字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种种姿态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让学生细细研讨,慢慢品味作者妙笔生花描绘的荷花。

三、游戏导入

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寓教于乐一直是我们教学的目标。用游戏作为新课的开头,把一系列繁琐内容寓于游戏情境中,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觉易学、乐学、好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能为上好新课做好铺垫。在学习古文《刻舟求剑》时,让同学们组织起来,参与表演小品:渡河中一个乘客一不小心把剑落入水中,他不慌不忙的在剑落水船上的位置做了个记号。当人问他在干什么的时候,他回答这样能够把剑找回来。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他能在他做记号的地方找回剑吗?通过同学的参与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亲历思维过程,加深学生对这篇寓言故事的理解。同时也把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古文变得有趣好玩,提高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的渴望程度。

四、目标展示导入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

五、故事导入

中学生有着无比的求知欲和无穷的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导入新课,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使教材生动具体,也能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对文学的爱好。在讲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对原著《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条好汉的故事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最好能采取评书大师田连元的讲法。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带着幽默、特有的声调表达出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如果学生有要求也能让他们来展现水浒故事。这样即丰富了学生的文学常识,也调动了学生对课文的求知积极性,为切入课文带来良好的效果,比一般的直白表述导入有更好的收效。

六、直观教具导入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核舟记》,我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篇2

课堂教学激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诱发其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其内在潜能,促使学生为追寻的目标持续努力奋斗的过程,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既需要熟练掌握一些常用的激励方法,更需要基于课堂教学激励原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促使学生不断达到目标,发挥课堂教学激励的最佳效果。

一、表扬激励法

著名特级教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变聪明”。教师的表扬就像一缕阳光,让学生心花怒放。表扬依据出现形式不同可分为物质表扬和精神表扬,两者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著名心理学家雷珀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挑选出一批喜欢绘画的孩子分为两组,对第一组说:“如果画得好,就给奖品”;对第二组说:“我想看看你的画。”两个组的孩子都很高兴的画了起来。结果,第一组孩子得到了奖品,第二组孩子得到了点评。三周后,雷珀发现,第一组孩子的绘画兴趣明显降低,大多不愿再画。由此可以看出,二者都能够激发学生热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差异性在于兴趣持续时间长短不同,物质奖励在短期内能激发、维持学生兴趣,但精神激励的效果更持久。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表扬,前期以物质激励为主,逐步转化为以精神奖励为主,让学生爱上学习。

二、鼓励激励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或者不自信的情况,依据归因理论,人们常常将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能力低下、运气不佳等,由此产生情绪低落、积极性不高的状况。鼓励犹如夏季的一股清泉沁人心脾,让我们重振士气、奋发图强。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呈现多样化,不仅仅是指导者、讲解者、引导者,还需要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鼓励者。一位语文老师的做法充分体现了鼓励激励法的力量。

一次语文课,学习完新知识后,进行巩固训练,老师点名找同学板书。当老师点到一个平时成绩不好的同学时,她站起来说:“老师,我不会。”老师笑着说:“我不信,没试试就说不会吗?大胆试试看。”于是这个学生便走了上去,过了七八分钟她竟然做出来了,虽然做得有些问题,但是方法很对,同学们包括她自己都很惊讶。老师笑着说:“同学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行,你就能行。”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带来了可喜的结果,鼓舞了全班的士气。教师的鼓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教师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温柔的微笑、一句和蔼的问候都让学生感受到一丝丝的温暖,进而产生战胜困难的斗志。

三、竞争激励法

竞争激励法就是采取让成员比赛的方式来激发斗志、激情的方式方法。一般而言,小学生的生理、心里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争强好胜、力争上游的心理特点,教师可抓住这种心理,设置一些具有竞争性的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竞争中形成你追我赶、争相前进的氛围。竞争激励给予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使学生在生活中精力高度集中,快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同时,竞争激励法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征,在小学中受到师生的一致喜爱,彰显了竞争激烈的独特魅力。

四、示范激励法

篇3

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 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 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数学概念、计 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 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二、有效的教学提问

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学生和教师交流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共识的纽带。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提问是调动学生智力的行为,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激情。 课堂上教师巧妙地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纽带,可以让学生表达课堂上学习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提问也是老师数学教学中维持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 总而言之,老师要全面认识和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价值,转变以往不提问而过于偏重讲授式的教学,忽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潜力,巧妙的提问在增进学生与教师学习情感、经验积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和老师和谐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 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 最后、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在游戏中得到知识,提高学习兴 趣。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 学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也势必会培养出更多创造型和研 究型人才。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如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学生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他的行为决定课堂成效。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首先要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不要让学生接受教师的单一见解,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用“错”或者“对”对学生给予“一锤定音”式的裁决,而要进行引导的评价;不要对学生独特的思想完全否决或过度赞赏,而要引导学生独特的思想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也势必会培养出更多创造型和研究型人才。

五、鼓励学生提问题

篇4

【摘要】课堂小结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一个良好的课堂小结不仅可以让数学知识更加系统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还能帮助学生科学的梳理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框架知识体系,查缺补漏,有效的归纳重难点,优化解题思路。就此,本文主要探究几种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比较有效的课堂小结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课堂小结;方法

所谓数学教学的课堂小结,就是在每节课结束之前,对本节课所学的公式、法则以及重要的定理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和介绍。课堂小结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由于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强、联系紧密等特点,且有一定规律性,因此一个好的课堂小结是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对数学课堂中常用的课堂小结做一个简单的归纳,为更多的数学教学工作者提供借鉴。

一、归纳式的课堂小结方法

所谓归纳式,就是对授课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概括。

例如对于课上学习的“用方程解决应用题”的内容课堂小结上。可以将其解题步骤总结为:一审题、二设未知数、三列方程、四解方程、五验证、六作答的程序,然后用一个具体的应用题的事例加以说明,学生就会对方程的应用问题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又如在“有理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已讲完的知识内容进行一个总结:一条规定、两种运算方法、三条运算规律、四种运算法则、五个基本概念。然后再给予相应的简单介绍,带着学生一起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回顾。做小结归纳的时候,尽可能的做到语言要简洁明了、条理清楚、抓住主要宗旨。

二、悬念式的课堂小结方法

所谓悬念式,是指引用与数学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事例、设置一个悬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标。例如:在课题“三角形”的稳定性中,可以采用案例:在地震中,如果实在无法马上逃出室内,那么应该在室内躲在哪个地方的安全性会高一些,学生会给出类似桌下、床下以及有坚硬东西挡着的地方的下面等等的答案,教师可以给出最佳的答案:躲在墙角安全系数最高,然后学生会对其中的缘由很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引入下堂课要讲的有关“三角形的稳定性”的课题。

悬念式的课堂小结应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不能仅仅为了故作高深、故弄悬殊,最主要的应该是与相应的课题结合,为下节课做好铺垫,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利用音韵式的课堂小结

音韵式主要是用于方便记忆一些公式、法则上,通过编一些顺口溜的方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知识点。

例如在“有理数”的学习中,可以通过“正正得正、负负得正、正负得负”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效率。

利用音韵式的小结方法,对于学生在重要知识点的记忆上,可以使其记忆更方便且更牢固,并且还能清除的区分容易混淆的公式、法则。但同时也要注意,教师不能过于依赖音韵式的方式,不能将一些不能连接在一起的知识强制联系起来,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

四、设问式的课堂小结方法

设问式的课堂小结方法主要是通过设计一些与教学课题相关的问题来对课堂内容进行一个大总结。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课题大总结中,可以通过提问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淤两个三角形只有一边一角相等,是不是全等三角形

于两个三角形的三角都相等,是不是全等三角形

盂两个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是不是全等三角形

……

通过设问式的课堂小结,可以将学生掌握的知识重新复习一遍,并且在脑海中再次加深对某个知识点的认识和了解。

五、运用表格式的课堂小结方法

表格式的课堂小结方法主要是将本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表格呈现其一些特征,以供学生通过简洁明了的方式捋顺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四边形”的学习课程中,通过表格的方式可以直观的展现几种特殊的四边形的性质特点。

通过表格的方式,可以在学生脑海中建立一个知识框架,并将一些知识加以区分并建立一些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可以有效的优化脑海中的解题方案。

六、结语

课堂小结是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并精心的设计一些有助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的课堂小结方法,既要保证契合课堂教学内容,又要做到语言精练,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淤要使其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于明确其目的;盂语言简练,一针见血,一语见地;榆要有启发意义和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书梅.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刊),2014,(8):12-13

[2]李欣.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5):78-79

[3]张永招.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小结[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2):56-57

篇5

关键词:物理课堂 提出问题 学生 培养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以下几种方法广泛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在物理教学实践中证明有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承上启下型提问

它能检查、巩固已学的知识。学过的东西该记的是否记住了,理解是否正确、完整,通过提问进行反馈,从而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通过提问唤起旧知识也是很重要的,教学的成败和师生的思维活动是否协调一致关系极大。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一般说教师是心中有数的,但在学生来说却不一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设疑提问激发兴趣很有必要。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由于中学生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出:“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上面,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问:“把重10牛的铁块和重10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探究性提问

这种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对于物理概念,不直接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应用概念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围绕重要的物理过程、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深究细追。向学生发问、追究的问题要经过周密、科学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提问,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巩固发散型提问

讲授完新课,学生消化了该课内容后,对本课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巩固不是单纯的复述,应通过发散型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时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处。这种提问难度较大,必须考虑学生知识的熟练程度。例如,在讲完一个例题后,启发学生一题多解地提问,或题目引伸性提问,或逆着题意进行分析。这样的提问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积极思考、讨论、探究等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四、比较对照型提问

在学生所学的知识中,概念相似的俯拾即是,学生往往难以区分,张冠李戴。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如能够有意识地抓住同类概念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进行对照鉴别异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例如为了区别惯性定律,我们可以设计提问:

1.惯性是什么?什么是惯性定律?

2.惯性和惯性定律相同吗?有什么区别?

五、分类归纳型提问

此类问题要求学生对具体化的知识进行本质性的概括,以拓展归纳能力。例如在进行物理“欧姆定律”这一节的总结时,可以设计提问:

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怎样用分式表示欧姆定律?

3.欧姆定律反映了怎样的物理意义?

六、论证评价式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