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39: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竞技体育的地位,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体育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经济功能与价值都没有被人们所接受与认同。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人们对体育的研究不断深入,体育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展现地更加鲜明。发展体育经济不仅能够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甚至对于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大众体育与职业体育的兴起与发展,体育产业已经被誉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因此,体育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体育经济的效用,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一、 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
体育经济的表现形式一般被分为两种。第一,直接提供体育产品与服务带来的经济效益被称为有形形式。第二,通过体育锻炼使得国民的身体素质,国民生活质量提高被称为无形形式,这也是社会效益的表现形式。但是任何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扩大市场、拉动体育经济或相关产业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就体育经济效益来说,它与体育在国民经济的表现形式极为类似,也被分为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两种。直接经济效益指的是通过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体育赛事获得门票收入、体育纪念品收入以及其他体育用品收入等较为直接从体育本身中获得的经济收益。而间接的经济效益则指体育能促进不同国家间的不同文化交流,提高国家知名度与国家旅游酒店行业发展等一系列潜在的经济效益。
二、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很大程度上来说,体育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体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体育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我国的经济发展看来,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社会经济水平都有了很大地提升,这成为了我国申办北京奥运的基础。而在成功举办奥运会后我国的知名度,经济发展水平等也获得了显著的提高。就我国目前的体育经济发展看来,我国体育产业创造的经济产值与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体育产业创造价值所占GDP来看,我国仅为0.6%,而美国却高达5%。而我国体育产业创造经济产值较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首先,我国体育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下,这是因为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次,体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利用率较低,相关产业尚未有效配合,体育市场没有获得良好的发育。在新的时期,要使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获得提升,发挥体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社会就业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如扩大政府部门在体育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投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尽快建立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体育市场管理机制,使促使体育的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
三、体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很大程度上来说,体育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提升,还未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市场条件,因此,体育经济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体育经济与 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不仅是体育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更是体育经济的一种常态。在计划经济时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往往取决于国家的统一部署安排,不管是从资金的来源和体育的总发展方向都由国家进行统一调控,体育经济高度集中,这时期的体育经济更多被认为是福利性事业。而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转变了传统体育产业的地位以及人们对体育的看法,体育不仅具有公益性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的商业性。
体育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时期更加多元化,不仅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效益。国家对体育在经济与政策方面给予的扶持,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体育经济的发展,如今,体育产业已经被认为是我国的“朝阳产业”。这是因为体育产业更具备持久发展的潜力,在经济较为低迷的时期,通过举办奥运会等体育赛事能够对国内的旅游业,酒店服务业,商业等多个相关产业起着良好的拉动作用,使得国家尽快的摆脱发展的颓势。而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对于吸纳劳动力,提高全国就业水平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体育业与很多其他产业联系较为紧密,对其他相关产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这些相关产业不仅包含了制造业、服装业、信息业、交通运输业,甚至包含了金融业、广告业等多方面的内容,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国民生产总值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总的来看,体育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发展,它还将展现更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我国应该提高对体育产业的关注与扶持。
四、发展体育经济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体育已经能够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就业,扩大社会需求的同时,还能刺激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应该积极发展体育经济并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到达一个新高度。通过奥运会的举办我国就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经验,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举办前,韩国的国际形象十分微弱,战争产生的负面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举办奥运会后,韩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样影响深远,政府在申办前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北京的交通、能源基建、城市环境、体育馆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造,促进了我国就业率的提升,且在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法同时,大量游客和参赛队伍的涌入也使得北京的国际知名度,旅游业,酒店业等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与提升。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体育的发展壮大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要使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潮流,就要调整利益关系,同时加强对公共体育事业的管理。
结束语: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国,有着较高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在新的时期,要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就需要紧紧抓住体育产业这一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通过政策,经济相关的扶持,发挥体育在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作用。体育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晶.论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9.
[2] 黄捷荣.论体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特定地位和作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87,03:6-9+5.
关键词:体育产业;国民经济;商业性
中图分类号:F014.35 文I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055-02
体育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指的是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一经济部门的综合。体育产业既从国民经济发展中受益,同时也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表现形式
就表现形式而言,体育产业以不同面貌呈现于国民经济之中。具体来说,其形式主要包括:第一,借助于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满足市场需要,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创汇,联动产业发展等。第二,促进我国居民体质和素质的提高,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生活质量,间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概括言之,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表现形式有有形和无形之分,有形形式即直接的、可见的经济价值,无形形式即间接的、潜在的社会价值。
从效益的角度看,体育产业可产生两种类型的效益,一种是直接经济效益,另一种是间接社会效益。一方面,通过开展体育活动直接获得的经济收益是直接经济效益,如体育馆使用费收入、体育赛事门票收入、体育纪念品收入、体育训练用品收入、体育广告费收入等;另一方面,因体育活动及其社会影响力而使其他部门与行业获得的效益即是体育产业的间接社会效益,如体育的广告效益、旅游业收入、促进文化交流等。
值得注意的是,体育产业的有形表现形式与直接的经济效益之间不能画等号,相应地,无形表现形式也不等同于间接社会效益。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形与无形主要以表现形式分类的,指能否能看得见、摸得到。譬如举办冬奥会、网球公开赛、体育研讨会等,无形则不可触摸、不可见、无实体。但不能忽视冬奥会的举办对于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网球公开赛对于网球产品商誉价值的提升、各类运动会给我国居民带来的精神愉悦、体育研讨会对于我国居民身体素质增强的积极意义。
二、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社会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此基础便是经济。在经济的大蛋糕中,体育产业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一方面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则与相关产业相联系,可带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并从相关产业发展中获益。从大的方面来说,体育产业发展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条件;从较小的方面来看,体育社团、组织、协会的发展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从微观的视角出发,即对于个体的人而言,其参与体育和运动的能力和水平将会受到个人经济状况和家庭收入的影响并突出表现在所参与的体育运动的选择范围上。
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面貌,而且我国体育产业也从中获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且与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密不可分。近10年来,多个大型国际赛事在我国圆满举办,如北京奥运会、山东全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等,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于体育产业发展都极为重视,对体育事业的财政投入明显提高。与此同时,重大赛事的举办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扩大体育市场需求、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拉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入融合,并有效推动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全球化进程。
然而,在认识到体育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阶段内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最近几年,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体育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仅占到0.57%,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1%―3%。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是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其体育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
总体而言,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尚处于由起步到成熟过程中的初级阶段,存在着市场发育失衡、总体水平不高、体育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等特点,尤其是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具体包括体育资源分配问题、体育资源综合利用问题、体育资源流转问题以及体育资源再生能力有限这一问题。除此之外,在实践中,我国体育产业还存在其他不足,包括产权关系不明确,市场发育不成熟,经纪人才队伍较小,资产管理不顺和主体投入不足,管理质量较差等问题。就体育产业所创造经济增加值而言,在我国,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后者通常能够达到4%左右,由此可见我国体育发展的产业化水平较低。
三、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一)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
在过去的近40年里,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国内生产总值维持总体较快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2001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5 933亿元(同比提高7.3%),在世界各大经济体排名中上升一位,居第六名的位置;次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第一次达到10万亿元,为102 398亿元;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17 390.2亿元,同比提高9.5%,是1997年后提高最多的一年,与此同时,当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一次达到1 000美元;2004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 875.9亿元,比2003年提高9.5%,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计划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两大任务。按照十报告中的数据,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47.3万亿元,并成功跃居世界第二位,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中,体育产业发展的功不可没,与此同时,总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会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体育与市场融合的产物,也是融合最容易也较快的领域。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体育产业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体育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福利型事业,其发展水平要由国家财政投入来决定。而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体育产业与之有很大不同,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位置有所改变,获得了应有的发展地位和正确的发展方式,一方面保留了其国有的公益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其应有的商业性,两种性质合二为一,使体育产业发展走在正确的轨道上。1995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55―2010年)正式,体育产业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政策等得到明确,要求其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发展中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培育体育健身休闲市场、竞技表演市场,促进体育用品生产经营,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此后,《2001―2010 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出台,也在政策层面指导体育产业发展。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体育产业占有特殊位置,并具备较为明显的产业优势。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体育产业可谓是“朝阳产业”,尤其在国际经济局势不明朗的大背景下,与其他产业相比较而言,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大、发展动力足,市场需求广阔,同时也能够对国民经济产生更大、更有益的影响。
(二)体育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体育产业能够对其他产业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这其中以商业、旅游业、运输业、服务业、广告业、通讯业、金融业等行业的收益最大。例如,体育用品业是我国体育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体育用品出口量较高,特别是排球、篮球、足球的出口近年来达到了每年上亿美元的贸易额。体育产业无疑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其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很大。以举办奥运会为例,洛杉矾奥运会为当地增加2.5万就业岗位,汉城奥运会创造了3.4万个就业机会,亚特兰大因举办奥运会而新增7.7 万个就业岗位;在我国,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10万人有了工作。
(三)体育产业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
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体育产业也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产业能够产生“安全阀”效应,随着其不断发展,社会健康度会有所提升,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意义深远。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期,这必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可能性的增加,人们的心态容易失衡并产生过激行为,这对社会长期稳定与发展来说十分不利。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于该问题的解决十分有益。体育心理学认为,体育锻炼是个体释放压力的有效手段,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个体摆脱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与此同时,在观看激烈的大型比赛的过程中,个体会出现欢呼、吼叫、手舞足蹈等行为举止,这些行为举止可以削弱个体的攻击心理,对于健康心理的保持十分重要。毫无疑问,个体心理的健康必会促进社会心理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安全阀”效应由此形成。如前所述,这是体育a业社会效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四)体育产业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升。这将会间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研究表明,是否具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于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影响极大,有该习惯者比没有该习惯者的劳动生产率要高0.6%―1%。因此,要想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除了加强知识和技能培训外,还可借助于经常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来实现。
结语
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重要比重,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最具潜力与活力的增长点,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相关行业的带动能够发挥较大的积极作用,在吸引外资、拉动内需、扩大就业等方面潜力巨大,同时也可促进社会和谐、增强全民体质、提高劳动生产率。然而应当注意的是,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体育产业对于国民紧急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因此要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永祥.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10):44-45.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地方政府行为;职能转变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078-02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必然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还很低,发展的速度还比较慢,尤其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行政区划存在矛盾和冲突。在现有的行政体制内,每一个行政区划就是一个政治经济实体和地方利益主体,这样就势必构成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影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区域统一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打破行政区经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必须优化地方政府的行为。
1 发展行政区经济给区域经济一体化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1)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妨碍统一、竞争、有序市场的建立。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行政分隔,建立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当前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搞地方主义,大力发展行政区经济直接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大障碍。行政区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企业竞争中渗透着强烈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市场经济下的分权使地方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有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加地方财政的责任,成为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推动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但同时各地方政府纷纷采取地方保护的政策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企业,会以政府行为介入市场竞争,运用行政手段防止资源流出,从而限制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关部门发现,目前地方保护行为已经由过去禁止本地资源外流主要转变为限制外地产品进入当地市场为主;保护手段则由直接下发“红头文件”为主转变为制定一些当地产品才具备的所谓的技术、质量、环保和安全标准,达到限制外地产品的目的;保护范围从产品扩大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各自制定所辖区的经济政策,为了自身利益封锁市场,导致“行政区经济”现象愈加突出,区域经济格局难以形成。
(2)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造成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严重。地方政府的行为取决于拥有实际决策权的地方政府官员,他们追求的是政绩的最大化。而行政性分权与地方政府职能的加强把地方政府培育成强有力的投资主体,同时又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约束。于是,在政绩最大化而又缺乏约束的条件下,各地方政府掀起了“投资热”、纷纷上项目、搞形象工程。各地方政府在效果上急功近利,热衷于周期短、效益快的项目投资,而农业、交通设施等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就必然造成了重复建设、结构趋同和效益低下。
(3)地方政府的“反宏观调控”行为阻碍区域经济统一、协调发展。如果说地方保护主义是地方政府横向上对区域市场分割的话,那么,反宏观调控行为则是在纵观上对经济权限的限制。为了保证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协调统一发展,中央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制定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政策,如产业布局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在目前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弥补市场缺陷,促进市场体制的完善和市场机制的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但是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用自己能调控地方经济发展的权力,对中央的政策予以“变通”,实行有利于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政策。地方政府这种经济行为严重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地方的有效贯彻实施,不利于区域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地方政府以行政区划为界发展“行政区经济”逐渐成为我国经济一体化的障碍。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原因,不是行政区划而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异化。
2 打破“行政区经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优化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对策
(1)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有自己准确的角色定位,使地方政府从传统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从“权力政府”到“责任政府”。当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是弱化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强化政府的社会职能。
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责是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框架下推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增进当地居民的利益。地方政府应该通过提供各种公共物品,间接地达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而不是直接推进当地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必须摆脱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市场的做法,尽快退出经营、竞争性的投资领域,建立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各种社会事务不断增加,地方政府社会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必须迅速、有效地增加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
在地方政府与企业关系上,地方政府不应该对企业进行直接的管理与控制,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符合市场经济环境的“游戏规则”和公平的竞争机制。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经济指标的、重大竞争性项目的落实来对企业进行宏观的指导。地方政府还应该督促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当地的市场经济秩序,建立有效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契约机制来确立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委托-关系,努力克服自身的“准市场行为”,减少各地行政力量对企业的控制。
地方政府应大力发展第三部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治理和服务社会。第三部门的发展使转变政府精简和职能转变变得容易。由于社会的复杂化,地方政府必须缩小职能范围,做好自己的应做的基础性工作,而第三部门的非营利性、组织性、自愿性等特点成为地方政府理想的合作者以及地方政府分离出去的职能的承担者,可以代替地方政府对企业活动进行监督和提供服务等。地方政府要加快向社会组织转化政府的一部分职能,将政府目前所承担的技术性、行业性、服务性、协调性职能转交给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和社会自治组织,合理地界定政府和社会的功能“边界”。这样就使地方政府摆脱了很多具体事务,提高宏观调控的和监督管理的能力和效率,还能协调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由此,地方政府要在给予第三部门适当的资助和进行必要监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治理社会和服务社会。
(2)加强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刚性约束。在当前市场作用还不尽完善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本地区内做出一些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大力发展行政区经济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原因除了一些制度性的因素外,还和地方政府的约束机制不力有关。为了规范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合理行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地方政府的刚性约束机制。
①法律约束。即通过健全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对地方政府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当前,随着地方政府职能的扩张,地方政府具有在现有的制度体系内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力和手段,如果不对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进行约束,极易导致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非理。当前,造成我国地区垄断的主要原因则是缺乏对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有效的法律约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应尽快制定出若干针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有关法律、法规。
②风险约束。在我国,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一般不必承担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成本。我国地方政府的官员作为中观决策者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机构的决策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企业的决策者必须对企业的生死存亡负责,企业的利润关系着决策者的前途,而地方政府官员的不必负担经济上的盈亏责任,个人的升降奖惩也不是依靠市场来评定,这就助长了地方政府在处中央和地方关系、地方与地方关系中的博弈心理。于是在发展区域经济中,各地方政府总是选择自认为对本地区最有益的经济行为,而不顾区域经济的整合发展。因此,在当前的体制转轨时期,必须构建一种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防止地方政府因风险约束不力而采取的博弈行为。
③组织约束。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必须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建立跨行政区的行政组织,避免各地区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利益。当前,由于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并不到位,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必要组建由地方政府组成的跨行政区的经济协调管理机构,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其职责和权限,使地方政府的相关职能向经济协调管理机构转移。比如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市场规划、重大项目决策方面的协调统一;统一规划和管理区域公共资源;统一进行开发项目融资和投资管理,统一规划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体系和生产环境保护与建设等。
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机制
在过宽的政府职能下形成的地方政府官员考核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地方政府发展行政区经济的原因。因此,要在“服务型政府”的前提下,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进现有的政绩考核机制,打破行政区经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形成。
以往我国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考核中过分注重经济增长指标的考核办法,不可避免地导致地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过分追求任期内直接的、看得见的短期经济效益,大力发展“行政区经济”,而忽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前,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不仅要关注区域的经济增长的数量指标,更应该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社会效益、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应该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减少地区之间矛盾和冲突列为对地方政府官员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以避免地方政府短期行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地方政府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作为地方行政的着力点和政绩考核的侧重点,唯有如此,政府才能取信于民,巩固自身存在的民意基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会有所转移,因此,地方政府的政绩考评的具体内容必须作及时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1]杨龙.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治分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统一市场建设”课题组.中国国内地方保护的调查报告-基于企业抽样调查的分析[J].经济研究资料.2004,(6).
[3]姜德波.地区本位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关键词:成都地铁;危机公关;新媒体;对策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各行各业,无论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个人,日益暴露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公共危机事件往往会被放大甚至产生诸多不良后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避免公关危机的出现及危机出现时如何进行应对是摆在企业、政府、团体面前的一道必须面对、解决的难题。2012年,成都地铁正式进入多线建设和多线运营局面,地铁建设对城市交通、城市环境、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地铁运营对市民出行带来的快捷和舒适同时冲击了成都各阶层,当中若出现突发危机事件,若面临危机时处理不当,将会给正在修建中的地铁工程以及已经运行的地铁线路带来极大的阻碍。本研究将对新媒体环境下成都地铁危机公关存在的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危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塑造国有企业及其从事的建设项目的良好形象,从而赢得成都市民对地铁施工、运营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促进国有企业及从事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1.成都地铁危机公关体系的建立现状及问题
1.1现状
基于成都地铁在社会各届的关注度,以及在建设、运营过程存在众多危机公关隐患。成都地铁公司从地铁开建后不久,便开始逐步建立危机公关管理体系。
2006年根据当时的媒体环境制定了《媒体宣传管理办法》,主要针对地铁新闻与传统媒体之间可能存在的采访、等内容制定;2007年结合地铁可能存在的危机公关隐患,通过访谈、调查、走访等形式,最终制定了《危机公关管理体系》,明确了组织机构和职责、危机分类与分级、信息收集和管理、日常管理、预防系统、应急响应、检测与评估、信息、恢复与补救、应急保障、监督管理、预案管理等18个方面的内容。并对建设业主代表、参建单位开展了相应的培训。
2012年,基于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地位的日益突显,公司也不断更新危机公关体系、更新管理制度。并建立《成都地铁建设管理公司新闻宣传及突发事件应急报道工作机制》、《中心城区大面积、长时间交通拥堵应急新闻报道工作预案》,提出三个“五分钟”,即发生因地铁建成的交通拥堵五分钟内口头报告、五分钟内报市应急宣传组办公室、五分钟内完成首次的要求,以便较好地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危机公关事件的发生。
1.2问题及原因
一是危机公关体系不完善。公司建立了《危机公关管理体系》,也召开了两次培训,但整个体系内容庞大,很多内容停留在理论上,实际危机事件发生后,不具备可操作性。二是危机公关意识需进一步提升。目前成都地铁建设和运营的特殊性来看,地铁建设业主代表、运营一线员工,以及广大地铁建设参建单位负责人均还缺乏危机公关意识。三是缺失专业公关指引人员素质需要提高。目前成都地铁负责危机公关处理的人员均未进行过专业培训,人员素质需要提高。四媒体升级引发的问题。由于媒体的不断升级: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再到以手机、微博为平台的新媒体,这导致成都地铁的危机事件被放大,从而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2.新媒体环境下成都地铁危机公关的对策
2.1构筑危机公关管理“防火墙”机制
2.1.1建立符合成都地铁实际的危机公关战略管理机制
首先,完善内部沟通,设立成都地铁公司新闻发言人,坚持一致的声音,一致的行为等。其次,成立危机管理机构。组建成都地铁危机公关职能部门,制定出危机处理工作程序,明确主管领导和成员职责。再次,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完善信息监测系统。最后,要建立健全、可操作性的危机公关战略管理体系,制定危机管理计划。
2.1.2大力提高成都地铁全员危机意识。
在新媒体环境下,有相当多的公关危机是由危机意识不强的人引发的,甚至一句不恰当的话都可能引发危机,因此要提高全体员工的危机意识,进行危机公关演练、进行危机培训。
2.1.3构建地铁危机公关的网络防御攻势
一是与网络媒介等新媒体牵手,构建良好沟通关系。主动与主要新媒体如网络媒介进行联系和沟通,同时也要与网络媒介高层保持联络,在与主要网络媒介搞好关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冷落了非主流新媒体。二是通过微博、门户网站等新媒体塑造企业形象。对成都地铁形象进行全面系统的策划,以塑造出独特的、优良的、诚信的网络形象,实现本企业的良好运作。
2.2制定新媒体环境下符合成都地铁实际情况的对策
一是面对危机,火速行动。在新媒体环境下,发生公关危机时,必须要立即行动起来,只有一个小时的原则,甚至是更少的时间。二是全方位了解事实,把握根本问题。新媒体环境下,在危机到来时,要第一时间了解危机事件的来源,分析深层次背景,抓住它的主脉。三是态度坦诚,重视不同角色受众的想法。四是保证群众知情权,争取他们的积极配合。五是制定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六是有效沟通媒体,保持信源的一致性、简洁性。
2.3危机发生后的总结善后工作
危机事件往往具有轰动效应,能够引起公众的情绪化反应,引起媒体强烈关注。危机发生后,企业形象受到了影响,公众对企业会非常敏感,需要要靠一系列危机善后管理工作来挽回公众对企业的信任,恢复甚至树立更好的形象。一是总结、评估整个危机处理工作。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企业可以自己内部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也可以邀请专家进行分析,寻求指导和帮助,并制定更加完善的危机预测与管理计划。二是深入整改通过危机暴露出的问题,同时继续企业正面宣传。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通过总结评估提出整改措施,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3.结语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新兴的媒体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就能够为企业带来好处,用的不好,也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作为国企的成都地铁公司在进行危机公关时应保持主动的态度,积极研究适合成都地铁公司、符合中国国情和传播环境的危机公关策略,将新媒体作为优化企业危机公关的利器加以利用,用好双刃剑的正面。(作者单位:成都地铁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亮.城市公共突发性事件中的媒体功能[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
关键词:计算机三维设计;工程图学;设计图学;CDIO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27-02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先进的三维设计制造技术正迅猛取代落后的二维设计制造技术,成为现今机械设计的主流。三维设计便捷直观,可构造二维图样难以表达清楚的复杂造型,实现产品预装配、运动仿真、干涉检查、工程分析等,实现CAD/CAE/CAM/CAPP集成一体化设计。基于此,教育部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重新修订了工程图学教学要求,增加了培养创造性构型设计能力及三维造型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出企业亟需的三维设计人才,我们于2013年9月增设了三维设计图学选修课,采用CDIO教育模式,产业企业深度参与,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更新,构建了具有CDIO特色的三维设计图学课程体系,深化培养了三维设计能力,促进了我校设计图学精品课程建设,体现了设计图学的先进性和时代感。
CDIO培养模式是产业深度参与并且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与之同步更新的工程教育模式。有些公司特地为CDIO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制定了高于其他模式培养的毕业生15%的工资标准,表明产业界对CDIO教育模式的肯定。CDIO的含义是:C(Conceive)构思,D(Design)设计,I(Implement)执行,O(Operate)运作。CDIO的培养模式,是在产品的设计研发开始,到产品投入运行为止的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让学生系统的、实践的、主动的、课程间有机联系的学习整个产品设计过程。CDIO教育模式的培养标准的制定重点满足工业界需求,要求培养学生合格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学内容中的工程知识不断更新,及时听取产业界反馈信息,不断补充完善教育教学。国内目前已有57所大学开展了CDIO改革试点实践,燕山大学机械学院是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模式机械类组牵头单位。
二、基于CDIO的三维设计图学精品课程体系的构建
1.构建原则。三维设计图学课程体系应以先进的三维设计软件Creo Paramatric 2.0(Pro/E最新版,简写为Creo)为手段,用三维设计的理念讲授图学,来表达设计思维,将机械设计、工程制图、设计学、计算机图学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工程图样表达能力、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为培养目标,构建了机械设计、零件设计、工程图学和计算机三维绘图高度统一的综合类课程――设计图学,从而变革图学教育思想、理论和体系,使工程图学教育步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开启了我校设计图学课程的建设。
2.结合典型企业项实例,实施项目式教学,创建CDIO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CDIO教育模式全面囊括了现代企业工程师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及素质等完整内容,倡导学生以积极的、实践的、主动的、多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现代工程设计和生产技能,强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CDIO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是教师实施“基于项目教学”、指导学生在“做中学”。教师采取“项目式”教学方法,结合典型工程实例进行讲解,全面引入实践教学,将典型创新科研项目筛选归类、合理简化,将其恰如其分的引入图学教学实践中,创建一套具有创新性、综合性的设计图学系列实践,为学生搭建一个动手、动脑和创新设计的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三维设计图学的课时安排是每讲授2个学时三维设计知识,安排2学时的设计与创新实践,体现“学以致用”。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课程的实践项目的构建如下:①构建能够培养工程性三维设计能力的实践。三维设计图学课程精心设置了大量的自下而上的企业设计案例和简化了教师们的一些科研项目作为实践案例,比如铣刀头、机床尾座、柱塞泵、减速器箱体等等,要求学生们结组测绘零部件草图、设计零部件并完成装配、运动仿真和干涉检验,设计合理后,出装配图和各个零件图。②构建能够培养工程实用性三维设计能力的实践。应用计算机三维软件进行设计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的设计,即先完成相关的装配,然后在具体装配设计中完成某个零件的设计。自上而下的设计要求设计师头脑中先设计产生的是装配体,然后才详细设计每个零件。题目有多功能晾衣架、米桶的设计等等,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制品图及要求,完成二维工程图,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综合考虑产品的诸多要素,如生产成本、物流成本、产品物料性能、模具结构、工艺条件等,才能使所设计的产品更为经济合理,这是设计的最基本内涵,这些设计要求在二维设计中是无法做到的。③构建能够培养创新性三维设计能力的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挖掘学生的设计潜能,布置学生完成个性化的产品设计,设计出了诸如自行车、新型节能汽车、鼠标等产品。通过不同的设计实践,加深了学生对何为设计、怎么设计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开阔学生的设计视野,培养三维设计的能力和兴趣,使学生能在做中学会思考,体会设计带来的成就和乐趣,为学生的表达、设计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3.建立CDIO特色的考核体系以考核企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充分体现学以致用。为了能够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在设计图学的课程考核方法中,适当加强了对工程素养和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设计图学课程考核分有两个部分,课程考核的第一部分为侧重考核能力的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含课程中的主要实践环节、产品创新构型设计、零件测绘建模、产品工程图样的最佳表达方案、装配体的最佳表达与运动仿真等实践测试环节,共占总成绩的60%;,课程考核的第二部分是考核综合素质的上机考试,共占总成绩的40%。
4.课堂上增加讨论环节,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现代职业素质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加深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理解,在设计图学课程体系中增加了几次课堂讨论环节,要求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讨论产品研发和设计方案,选出最佳设计方案,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产品,每组代表讲解设计流程和展示设计图样,并提交出三维产品设计造型和二维工程图样。通过项目讨论和交流,实现经验分享,拓展视野,探讨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等,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设计的积极性,也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思维和沟通协调等能力。
5.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实施交叉授课,提升图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施CDIO培养模式也对教师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们具备丰富的企业工程经验,与企业密切合作,承担相关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工作。设计图学课程以三维设计为主线,搭建了设计图学课程与工程图学、机械设计、零件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等相关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桥梁,实现了与这些课程之间的纵向贯通,促进了学科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使工程图学课程得到后续拓展和有效延伸,形成了台阶式的教学模式。国内外多所大学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使学生工程图样的表达能力得以分阶段逐步提高。
三、结论和建议
基于Creo Parametric的三维设计图学的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两年,CDIO特色的课程体系与考核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尤其是在当今企业所需的工程技能的培养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复合企业界对人才的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焦永和.美国、英国、日本工程图学本科教学分析[D].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交流文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2.
[2]童秉枢.十年来工程图学教育界的若干思考与探索[D].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交流文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1.
[3]童秉枢,易素君,徐晓慧.工程图学中引入三维几何建模的情况综述与思考[J].工程图学学报,2005,26(4).
[4]郭长虹,赵炳利,李兴东,姜桂荣.面向CDIO的工程图学教学改革[J].工程图学学报,2011,(5).
摘 要:随着经济日益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完善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是房地产上市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必要保障。但我国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研究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来进行财务危机预警。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现状出发,指出仅采用定量分析法来预测公司财务风险的局限性,提出引入非财务指标因素及改进财务预警模型两点建议来完善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旨在加强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由财务失败而导致的破产公司越来越多,2009年的金融危机更是把破产风潮推向顶端。因此,建立完善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十分必要。
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国内外已经有了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Fitzpatrick于1931年以19家公司作为样本,利用单一财务比率进行分析,发现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比率的判别能力最高。Beaver于1968年选择79家经营失败和未失败的公司,选用30个财务比率进行分析,发现债务保障率、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资金安全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金周转率等比率判别力较高。但是,这些单一变量模型不能反映各财务比率之间的相互影响。Altman于1968年提出了Z模型。其多元线性判定模型为:Z=1.2X1+1.4X2+3.3X3+0.6X4+0.99X5,其中判别变量分别为营运资本/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息税前收益/总资产、股票市值/债务的账面价值、销售收入/总资产。由于公司规模、行业、地域等诸多差异,使Z值并不具有横向可比性。再者,模型中一些数据的收集十分困难。Olson于1980年将逻辑回归方法引入财务危机预警领域,提出了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此模型收集信息和计算过程较为复杂,不易掌握。Tam于1991年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但是模型很抽象,且不同样本模型其隐藏要素个数会有所不同,影响比较的客观性。
国内学者杜兰英,王海波于2006年提出长期财务预警模型由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和发展潜力四个模块组成,从公司财务评价,经营管理水平和发展潜力三方面对财务危机进行监测。但是过于依赖定量指标,没有考虑定性因素对财务危机的影响。柏丽于2008年提出经营风险引起财务风险,应因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并制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来降低危害。可是,财务风险总会受到特定历史时期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比如政策风险、自然风险等,经营风险只是影响因素之一。赵彬于2009年提出非财务指标往往先于财务指标发现问题,在财务危机预警体系中占有重要角色。虽开始关注非财务指标和定性指标,但是只引入了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的研究,没有注重上市公司的微观经营环境。
二、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理论研究
财务危机是指财务陷入困境,是公司风险货币化的集中表现,是一种复合性风险概念。公司的财务风险按其在经营中的表现不同,可以分为狭义财务风险和广义财务风险。
狭义财务风险,通常也称为筹资风险,是指公司因借入资金而增加的丧失偿债能力或减少公司利润的可能性。
广义财务风险是指公司在运行过程中筹资、投资、资金收回、收益分配等各个环节产生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个综合性极强的概念。首先,它涉及到公司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公司内部的各个方面以及公司环境中的各个因素。其次,公司的其它风险,如经营风险、政策风险、自然风险等,对公司的影响最终也会通过财务成果来反映。由此可知,财务风险是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的综合反映,是公司风险货币化的集中体现。
财务危机预警是指依据公司财务报表及相关经营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公司财务系统和财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及时发现公司的潜在危机,进而提出解决措施。
三、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现状及问题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现状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进行预警分析
我国有些房地产上市公司对其相关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来预测财务风险,比如,净利润率、资产负债率、股利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有些公司通过选取一些财务指标作为预测变量,沿用国外的预警模型来进行预警分析,Z模型使用较为普遍。
(二)预测变量的选择及相关关系的确立依据不充分
我国财务危机模型的研究是在借鉴国外的实证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公司样本的选择并不完全适合我国上市公司。首先,我国上市公司的退市机制刚建立,上市公司有关破产机制不健全,迄今为止尚无一家上市公司宣告破产,以至研究人员无法以破产为财务危机标准来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通过选取ST公司来代替。ST公司是指连续亏损两年的上市公司,这都是根据上市公司的亏损状况而定的,亏损并不意味着就公司就陷入了财务困境。因此,模型中预测变量的选择是否与公司持续经营相关,依据不充分。
(三)预测变量数据缺乏准确性
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投资者和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经营者在信息编报方面权利过大,而且现行独立审计机制和监督机制难以保证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这会影响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再者,许多模型中变量数据收集十分困难,例如,“Z-模型”中需要的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其包含资产负债表中已经存在的所有者权益,同时还包括市场对上市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的估计,对于一个发展前景好的公司,其权益市场价值通常会高于其账面的所有者权益价值,二者不存在简单的算术关系。因此,这些都使得模型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四)对非财务指标因素重视不够
公司进行财务预警分析时,往往忽视了非财务指标的作用。财务指标面向过去,非财务指标往往面向未来,非财物指标是公司未来财务危机较好的指示器,不容忽视。对非财务指标这一定性因素进行改善,将有助于改善公司的财务业绩,增强公司抵御风险和财务危机的能力。
四、完善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建议
(一)重视非财务指标的作用
房地产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是一个逐步恶化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如果房地产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长期处于虚弱状态,将会导致财务危机的出现。因此,本文提出将房产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非财务指标因素纳入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研究。影响房产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及能力高低的因素很多,本文认为,房地产上市公司应对以下因素进行考察:
1、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是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发展远景,是塑造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其持续发展的谋略。因此,房地产上市公司应制定适当的发展战略,其各种短期、中期、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要从公司全局出发,实事求是,高瞻远瞩,确保发展方向正确、目标明确、灵活运用规模化和差别化原则、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战略措施的制定贴近实际而又灵活机动。目前,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源利用并不充分,外部资源利用太少,融资渠道太窄,这也就说明应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拓宽融资渠道,广开源路。
2、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制度环境
制度是房地产上市公司良性运作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公司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一种制度可持续发展,而公司治理就是一种制度安排,那么公司治理体系越完善就越能保障公司制度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应该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第一,分散股权,改善股权结构,积极推进产权改革。在一般的竞争行业,可通过出让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或者资产重组等方式,同时制订外资公司收购上市公司股权的管理办法,并加以完善。第二,规范董事会,建立和健全董事提名和任免机制,股东对董事的任免起决定作用。分设董事长与总经理职位。第三,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力度。第四,设立独立的薪酬委员会,保持薪酬委员会与受益人之间的独立性,防止各方串通勾结。
3、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越优越,公司的综合能力就越强。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包括全体员工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平、技术技能、组织纪律性等综合情况。因此,公司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通过各种适合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培训途径来传导公司文化、提高人才素质,促进公司优势人力资源的形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应注重变革管理和人性管理,采取前瞻态度,注重人员的贮备、使用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保留和激励人才,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i
(二)完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在建立财务指标预警模型时,应考虑由于不同年度上市公司所处环境的差异,公司各项财务指标是否受到与时间跨度有关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经济形势、经济周期等,并加以必要的处理。
在预测变量数据的使用方面,尝试利用中报数据,建立中报预测模型,努力使研究结果提高公司财务预测的及时性,并检验我国上市公司中报信息的质量,确保模型数据的真实性。
随着统计软件的日益完善和计量经济学的不断发展,研究者应该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不断建立更多、更先进的财务预测模型。(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 顾晓安.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J].财经论丛,2000(4):69-70.
[2] 柏丽.公司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探究[J].山东行政学院报,2008(6):107-109.
[3] 冯璇.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治理因素研究――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财会通讯,2008:15-18.
关键词:景观意象;地域性;旅游;体验;行为环境
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81-03
出行旅游是现代人排解生活工作压力、恢复身心健康的普遍方式,旅游者在特定景观环境中是否能获得能让其身心愉悦的体验,决定了旅行的成功与否。目的地的景观意象对于旅游体验的影响作用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一、景观意象的概念与内涵
环境通过信息刺激可在使用主体的头脑中产生一定的意象。环境意象是一种心理图象(Mental Image),它是人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象,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1]。从汉语构词上看,意象是“意”和“象”的有机合成,意为 “蕴于内而形诸外”,即意象是意蕴化的形象,充盈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与象征有密切关联,既具有形象的客观性,又蕴涵着不同文化群体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解读[2]。
景观意象是观察主体与所处景观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观察主体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特定景观进行解读并将之与自己的身心需求相关联,感受其物质环境与精神文化的特征,从中寻求愉悦体验;观察者的体验与感知因个体差异而有一定不同,但最终将形成一个共同的心理意象,即景观意象。景观意象来自于特定空间中的感知和体验,是观察者接收景观对象的形态结构(Structure)、个性特征(Identity)和意义(Meaning)等信息后进行主观理解的综合结果。
二、景观意象与旅游体验
(一)景观意象的地域性与文化性
特定的景观环境产生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受其所在地域的自然条件、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其表现出来的区域性共同特性有别于其他地域,景观意象的地域性特征既代表所处的地域自然环境如地理、气候、资源等的特殊性,也强调特定地区文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3]。这种带有强烈地域性特征的景观,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是人类活动历史的纪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其显著特点是保存了大量的物质形态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传统习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性景观意象――旅游者获得愉悦体验的来源。
(二)景观意象与旅游体验的关系初探
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4]。即旅游是一种经历和活动,也就是某种特定的行为――具有异地性和暂时性的特殊体验行为。
景观环境的旅游体验包含两方面的关系:一是旅游者的体验需求与景观环境对之的行为支持关系;二是特定景观环境信息的提供与旅游者接受信息刺激产生相应体验反应的关系。两种关系相互交织而构成旅游环境体验的整体过程。从观察主体的体验角度而言,可理解为旅游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到相应的景观环境中进行探索,在对其所含的信息认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行为参与及评价的全过程,其中包含着体验行为与意象认知交互作用(图1)。为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景观环境中必须具有体现与周围事物可区别的个性特征和意义性,即可用以提取的意象信息,才能使旅游者易于由景观的原生意象产生引致意象(Gunn,1972)并发展为复合意象(Fakeye和Crompton,1991) [5]。环境意象的信息特征决定了旅游体验的质量并将影响旅游者的最终评价。
异地性和暂时性决定了地域性显著差异对于旅游体验的魅力。从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角度来看,地域性景观意象则成为重点工作目标,具体在于运用原有的地域性自然和人文资源塑造原生意象,构建异质性空间,以此引导旅游者在特定景观环境中的认知、理解与参与,不断深化旅游体验层次。
三、基于地域性景观意象的旅游体验行为环境的构建
意象的形成依托于特定的物质空间环境。地域性景观意象必须包括景物对象与旅游者以及景物与景物之间在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空间感知是景观意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结构、实体和空间关系的内在描绘或认识,是对空间和思想的重建和内在反映。空间是景观意象与旅游体验之间的物质媒介,这使得景观意象的构成在空间规划与设计层面上具有了可操作性,操作的目的是通过空间结构组织和行为组织,将设计意象物化为景观原生意象,进行旅游体验行为环境的构建,促成引致意象和复合意象的生成并获得旅游者的认同与传播,从而吸引更多体验行为。下以新疆福海县阿拉善温泉度假区景观规划与设计进行具体阐述。
(一)地域性景观意象的定位
意象定位所针对的是地域性景观的文化属性,着重于对于地域性景观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的阐释。意象的定位首先必须首先结合内外部环境,对特定区域的景观意象要素及现实问题进行解析;其次,发掘特定区域的社会生态特征,厘清其文脉及地脉关系;继而,针对特定需求和资源,确立标志性的地域文化主题,以此作为构筑景观意象的核心。
阿拉善温泉度假区地处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哈萨克族牧民聚居区域,位于阿尔泰山脉卓尔特河谷中部。温泉被誉为“神泉”, 每年夏季很多哈萨克族牧民都会来到温泉沟南侧山顶的泉边搭设帐篷,洗浴治病。度假区以温泉为核心,经过对环境要素的分析和提炼,将地热资源的利用、哈萨克族牧民对“神泉”的崇拜和洗浴文化传统的展示和传承作为意象定位的核心,以此引导异质性的环境体验、提升景观旅游的精神层次。
(二)意象感知的空间秩序
地域性景观的区位、空间的界限、结构、尺度、等级层次规律和区域分异等环境空间属性是旅游者感知并形成景观意象的基础。温泉度假区从结构上将分区模式与功能服务统筹布局,进行层级分区,逐步深化旅游体验。
首先,通过总体空间秩序体现哈萨克民族对自然的崇拜风俗。旅游者在换乘中心换乘慢速安静的区内交通工具,沿经卓尔特河渐离尘嚣融入阿尔泰山林,确保温泉核心区及森林深处的疗养中心的原生态风貌。其次,核心区以空间结构的有机组织凸显温泉文化与民族交流特征。规划结构包括主、次轴线各一,由四个景观分区汇集于入口广场,为温泉游赏、民俗文化与洗浴体验及山林休闲的主要区域。再次,充实温泉源头区域的具体内容,深化体验层次。对原有环境肌理、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充分发掘,组织源头观仰、石壁观礼、哈萨克族牧民毡帐区生活体验、高原山地温泉洗浴享受等特色景观序列(图2)。
层级分区的空间秩序将景观意象在空间载体中渐进展开,使旅游者对地域景观由概览、领略继而深入解读,逐步进入深层次的体验状态。
(三)景观环境的意境升华
景观意境是空间在精神层次和审美深度方面的升华,其核心是特定区域的文脉关系,即在单纯的空间、形体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更注重处理空间和人的需要、文化、历史、社会和自然等外部条件的联系,强调设计与现存条件之间的协调,并将社会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环境体验与视觉艺术、空间关系等等量齐观。具体可采用如下手法:(1)对特定区域的地域特征进行提炼,强调意象符号的提取和运用,以象征与隐喻的手法来体现地域特征,适时适地进行点题;(2)在空间结构中融入能体现当地特有的风俗文化的活动空间与内容;(3)基于可视空间,合理利用想象,通过对历史、典故和传说等的运用来延展时空;(4)融入时代感,探寻传统与现代的内在关联性,增加地域性景观的延续性和成长性。
意境构思的主旨在于空间异质性的创造,即将地域性的文脉整理转化成可感知的空间元素,使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相结合,在空间载体中通过元素和景象表达出地域性景观应有的情调和境界。
1.景观符号的提取与应用。地域性景观是人类文化的物化形式之一,具有自身的特性和文化要义,符号的分析和提取及具体的空间和景物的运用,是“有意味的形式”的代表。环境中的符号包括如下三种[6]:(1)图像性符号(icon),具有直观的表现能力,通过模拟对象或与对象相似而构成的,其形式和内容存在着形似的关系。如在温泉出水口设置标志雕饰石,以跌落形式强化泉水的出水之势;下方的观水池周边为哈萨克民族崇拜的野禽之一天鹅群塑,代表哈萨克民族的自然崇拜。(2)指示性符号(index),是一种与其指示、表征对象有着某种直接关系或内在关系的符号。建(构)物上的民族性饰纹和毡帐所用的红、白、蓝色彩系列,代表萨克民族的色彩及形式表达传统。(3)象征性符号(symbol),其形式指涉对象以及有关意义的获得是基于人们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习俗。如题字石壁诗文的整理解读和汉语题字中与民族语言特点相呼应的局部图案化等,其作用均是强化景观的民族文化性特点。
地域性符号是景观意象的基本载体,既具有标识性,又传递着地域性文化和风俗的信息, 是旅游者感受和判断景观环境的基础,符号的提取与运用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意义性,如功能、文化和历史意义等。只有如此,旅游者才能从中解读出地域性景观更深层的地域与民族性内涵。
2.洗浴文化和民族交流――非图形象征意象。哈萨克牧民夏季洗浴搭建的临时毡帐区是温泉景观中最具冲击力的场景。为保存和更新这种富有活力的场景,规划以原有环境肌理和蓬帐毡房形式为雏形,采用非固定式毡帐依山体自然形态呈阶梯状分布,以公共生活设施和交流平台为核心,形成两个富有民族生活氛围的宿营组团。牧民所需毡帐统一制作与管理并优先领用,旅游者则需预约和严格控制发放比例,在洗浴活动中也首先尊重哈萨克族原住牧民的习惯,以保证当地牧民的生活习俗与信仰及旅游体验的原真性和生命力。此外,观礼环线由观礼广场引导旅游者通往留有感恩题字的石壁,通过温泉历史与传说的展示延展时空感,加深对哈萨克族牧民自然山林崇拜和神泉感恩的体会。这些物质要素之外的信息元素――哈萨克族牧民生活的社会文化内涵,使景物由形式表皮的表达上升为非图形的象征意象,增强了环境意象的意义性。
(四)深度体验的慢速旅游模式引导
通过景观意象传递地域性信息特征,引导旅游者经历身心交融的体验过程,并推动以深度体验为目标的慢速旅游模式,是温泉度假区规划设计的主旨。一方面,通过意象信息的渗透、空间的多层次构建以及体验内容的多样化作为引导手段;另一方面,以服务设施规划系统化作为旅游服务的有效支撑,完善旅游功能、丰富旅游产品,以延长逗留体验的时间。旅游者由景观符号和多层次的空间引导,逐步获得深层次的感受;各种观礼、洗浴及民族交流活动更强化了行为体验的异质性;此外,周边地带的观景活动如森林、牧场、淘金沟游览以及度假疗养等内容,将进一步拓宽旅游者对区域特色了解的广度和加深其对地域性文化体验的深度,并最终吸引其延长逗留时间或多次来访。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层次的提高,以深度体验为目标的慢速旅游模式将成为出行旅游的主要模式,地域性景观意象的构成及行为空间的构建是影响旅游体验层次和时间的关键。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不仅在于景观物质要素的组织,更在于民族和传统文化习俗的注入。正是这些因素体现了地域性景观意象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促使旅游者在慢速体验中不断加深对地域性景观的理解,形成景观意象与愉悦体验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 庄志民.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旅游学刊,2007,(6):19-24.
[3] 陈娟,孙琪.浅谈地域性特色景观的构建[J].广东园林,2008,(6):21-23.
[4]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42-75.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学生自主识字的空间
多媒体技术以动态的形式改变了教材形式的单一,尤其多媒体技术的图形、文字、声音等融合,以动画的形式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拓宽教学范畴,为学生创造自主识字的空间。传统教学中,学生识字都是通过教师将字写在黑板上,借助教师的“教棍”逐字进行朗读、背诵,形成对字的记忆;多媒体出现以后,笔者尝试将字与图形或者字的故事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建立动画,以播放的形式在视觉上给予学生冲击,再让学生通过感兴趣的画面对字进行自主分析、学习、想象、记忆,等等,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这些字对其他字进行创新表达。如:学习“山”字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出示山的图画,让学生观看山的样子,有近的、有远的,当学生对山的图画有初步认知之后,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字,让学生将“山”字与山的图形相对比,感受字体与实物图之间的关系,在识字过程中很容易掌握了象形字。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找出类似的象形字,并做表达,促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发展。这样便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创造了自主识字的空间,有助于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识字资源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不是唯一的。生活中不乏识字资源,笔者认为,教师应运用高科技整合识字资源,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范畴,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发现字、记忆字。笔者观察发现学生无论对教学模式还是其他新鲜事物都比较感兴趣,鉴于此,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名师教给学生识字技巧,一方面创新了教学方式和模式,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深入学习识字技巧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中掌握一定的实际技巧,并鼓励学生开展实际识字实践。如:学习《小小的船儿》教学内容时,笔者通过网络收集一些名师的识字技巧。诸如:一些名师在教“蓝”字时,将其分割,让学生掌握这个字体的结构,即运用多媒体将“艹”赋予黄色,之后移入下面部分,最后“皿”运用红色,三个部分整合起来就是一个“蓝”字;之后,名师引导学生将相关字“篮”出示,让学生对比,整合适合学生接受能力范围的资源,强化学生对字的认知和运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多媒体识字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学生完全进行自主识字,就必须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识字方法。我国汉字本身有着明显的结构特征,诸如:象形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特点的字,等等。信息时代,可以运用这个资源和手段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自主识字,拓展学生识字的空间和范畴。笔者分以下步骤完成。
第一,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认知互联网,让学生明白互联网的学习功能。
第二,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识字途径和方法。诸如:通过互联网的那些网页、网站可以搜索和下载相关识字技巧、识字方法;可以通过互联网识字(网上有专门的识字动画教材)、与相关的识字教学专家或者小伙伴进行交流信息,等等。
第三,让学生就自己掌握的字进行拓展,并运用信息技术对自我识字的正确与否进行认证、检验(网络上有这样的识字检测及矫正资料和平台)。
关键词:火电厂能耗降低提高经济安全运行
中图分类号:TU111.19+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火力发电厂能耗与维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
火电厂系统性能设计与电厂运营成本有很大的联系,但大多数投资者重点关注的是单位投资和设计负荷下技术和经济性能,而变工况运行和调峰适应在设计分析和预测上要求却不高,尤其是在辅助系统、实用系统、技术性能上对机组调峰的适应性较差,很多刚投产的大机组在技改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去进行技术改造。例如在某公司300MW机组的生产中,大风扇的选择、选择的驱动方式、循环水系统的设计都是存在缺陷的,其中容量一万至两万的离心式风扇,以恒定速度驱动后单元的功耗率在全力驱动模式下耗电增加,循环水系统设计不合理,不恰当的经济调度运行,部分新设计的大型机组单元仍然在循环水系统设计中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运行,影响机组经济调度运行,在一般情况下,夏季和冬季运行调度方式不同,会功耗利差达10%多。
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设计单位在设计中要考虑对系统性能的研究是否达到了要求或者测试和操作的技术经验是否足够,能力不足是不能对系统作出准确的评估与经济效率差异分析的。
2、设计单位仍然沿用旧的设计规范,对辅机选取偏大,超过30%的富裕容量,增加了相对成本,减少了经济系统的性能选择。
3、大多数的新项目设计审查的实际能力不足,自身技术无法实现技术效果。
二、目前国内火力发电厂能源消耗浪费的几个方面
根据国家有关报告披露,中国的总发电量的六成消耗在电动机上。在装机容量已超过四亿千瓦电动机中,大约有一半的高压电机。近七成的高压电机拖动的是负载拖动的是风机、泵类、压缩机。在火电厂,风机和泵的主要有八种:鼓风机、引风机、风扇、排气风机、锅炉给水泵、循环泵、冷凝泵、砂浆泵。可以说,这些设备在火电厂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种类也很多,总装机容量也大,平均功耗已占到约一半的厂用电量。
这些主要电力设备的泵和风机在中国的火电厂普遍存在着能源浪费现象,大量的能源在终端利用中被白白地浪费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运行方式技术落后
据调查,中国的火电厂除了少量的汽动给水泵、液力耦合器、双速电机,其余泵和风扇驱动速度基本不变,使用挡板阀调节。该固定速度驱动的泵,在负载变化的情况下,由于到出口阀开度的调节泵(风扇使用的入口节流阀开度控制)被调整,以达到调节流量的目的,满足了负荷变化的需要。所以泵或风扇在额定功率的情况下仍然只是小流量以恒定的速度在操作,特别是在低负载的运行时间里,入口调节挡板的开度是非常小的,风扇消耗的电力的大部分被风门节流消耗的能量损失和浪费掉。此外,机构大扭矩电动执行机构故障较多,风扇速度不能自动调节,造成油料浪费。
2、运行实际效率低下
从实际的运行效率中单元可变负荷的操作,由于水泵和风机运行偏离有效点,偏离最佳工作区,从而使运行效率降低。调查结果显示50MW锅炉引风机运行效率低于七成或以上的单位占一半以上,不到五成的占20%左右。这是因为许多大、中型泵和风机应用样式间隔较大,在实际操作中对泵和风机运行的能源效率低,导致消耗高。往往在设计同时增加保险系数,提出保证金的操作条件,也背离的最佳区域,实际操作运行效率不高。
三、加强燃料管理以降低单位燃料成本,降低能源消耗
火电厂的燃料管理,一般由厂内燃料公司实施整体承包进行标准煤炭采购,形成厂内燃料公司的利润。有时候还将主业剥离人员费用支出、非生产项目的建设费用等在这里来实现,导致成本增加,影响总的生产成本,这种方式应该坚决予以取消。
要加强有专业知识工作人员的煤炭测试及对采购煤炭的监督,在价位相同的情况下,应选用发热量高的煤炭下订单,道理在于同样的成本换来的却是不同的效果,发热量高的煤炭燃烧过程中会使锅炉的效率高,从而减少了发电中的煤耗,发热量高的煤因为燃烧的充分,一般灰和炉渣比较少,除灰系统的耗电也会减少,对设备也能起到保护作用,因此降低能耗必须要降低成本。
四、抓好节能技术改造和管理,提高火电厂经济安全运行
普遍的意义上说,对节能的技术改造就需要有一个准确的计算量。国内两万以上的负载、二十万千瓦机组的煤炭消费量应该是三千五千瓦时,运行功率消耗率应为百分之七,蒸汽泵的运行的耗电率在百分之四以下。
比如某电力公司在节能技术改造和管理上就提出了三年治理、三年提高、三年走向国际的指标,强化“三个三一体化” 的要求,逐步完成设备治理,对老设备完成节能环保目标值改造。不得不说的是,虽然经过多次节能技术改造,但单位煤耗仍高于发达国家三千多,这就需要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分析研究汽封结构不合理引起太多漏汽损失、蒸汽机构不合理之处、非理性的低负荷运行方式等,研究导致低效率的涡轮机操作的辅助设备配置不合理的之处,驱动模式的差距有哪些,辅助电源中不先进的传统工艺,之后利用技术的创新,实现节能技术全面的升级,争取短期内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接近国际标准。
五、结语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在火电厂的生产运行中降低火电厂煤耗对于缓解燃料的供应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火电厂实施能耗降低与设备维护,对于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效率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新的方法在火电厂中对煤耗、电耗、水耗进行合理化的降低,对火电厂的经济安全运行是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提高,也是对国家一直倡导的节能减排、降耗增效的一种有力诠释。只有在火电厂中让能耗降低与设备维护的充分实现,才能达到火电厂经济安全运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洋.现代火力发电机组的集控运行技术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18)
[2]居芳.火电厂能耗与优化管理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
【关键词】 教育教学;兴趣培养;语文学习;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我们必须巧妙设计课堂教学,使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低年级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对于这个问题,我总结出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愿意进入课堂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从上课一开始,就要重视创设有趣且已与学生接受的课堂气氛,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束目光,一段充满儿童情趣的对白,都会给教学增添和谐的气氛,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比如:我在教学《水乡歌》时,我先提出几个问题:大家知道水乡在哪儿吗?有水的地方什么多?交通工具是什么?带着这些易于回答的问题,使课堂不再那么古板,学生也就很自然的的愿意进入课堂去了解这些,课堂教学也就很容易开展了。
一、课堂语言趣味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是重点。为了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目标,我抓住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恰当发挥趣味语言和顺口溜等剂的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自”写,许多同学老是不认真就把中间一横给丢拉,在课堂,我故意在同学们特别认真时,写出两个错误的词语“自天”、“白己”,这时候很多同学就会哈哈大笑,指出我的错误,我就会趁机说:老师的字把车乘错啦,谁帮老师把它送到自己的车里去?孩子们就会争先恐后的上来帮我改,然后同桌之间改。这样,孩子们就会个个心领神会。
二、课堂情景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课文短小精悍。要着重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想象、体会,在朗读中接受美的熏陶,并让说话训练与朗读紧密相联。如《我家住在大海边》,我做了如下设计:(配乐,播放大海上美丽的景色,孩子观察大海上、大海边都有什么,然后闭眼想象)蓝蓝的天,蓝蓝的海,看看海里有什么?海边有什么?海浪一个接一个的涌到岸边来那里曾经有好多好多的故事,(贴上老爷爷和丁丁坐在船上)都被一位老爷爷收藏者,会有什么故事?接着说话训练:我家住在大海边。我家住在 ; 住在 。船上有位老爷爷。船上有位 ; 有位 。反复朗读中训练说句子,扎实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兴趣盎然。
三、课堂作业趣味性,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作业的设计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因此,我的作业设计尽量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如: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课文《小山村》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美丽的小山村”,把山村里近处的桃花梨花和学校先画出来,然后再画远处的山及山间公路,路旁的绿树和小河,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丰富了他们的动手会话能力。然后进行课外延伸:喜欢这个小山村吗?能说说自己的家乡吗?动手画一画。孩子们不仅仅愿意画,有的同学还在画上留下了自己爱自己家乡的话语。这样的作业唤起了孩子们学习是欲望,更乐意学习语文。
四、通过游戏开展,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低年级学生的友谊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的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在课堂上,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学习生字、记忆生字,可以用熟字加减偏旁的方法记忆生字。如:“极”字就是“木”加“及”;又如:“晒”字就是“日”加“西”;学习“请”字时,清―氵+讠=请。掌握字词可以用“开会车”、“猜字游戏”等游戏。
五、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大胆探究
所谓质疑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是学习方法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如果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使这些问题经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的讨论得到解决,不仅会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从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索。就如:引导学生识字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认识并记住这个字的。有学生提问:“他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引起许多学生的共鸣,于是我顺势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并且让他们想想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超过他?小组学习,把自己识字的方法告诉大家,最后比比哪个小组识字的方法最多。在活动中各个小组都各抒己见,并且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记住生字。这样的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而且学兴勃勃。
六、培养学生对书写的兴趣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服务;双培养
一、创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背景
(一)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心核心课,其中专心核心课多是操作性、实务性较强的技能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课程实践来认识、体验与提升。但目前专心核心课的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甚至在某些院校存在着实践课程开设率低、随意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及模式的现象,尚未真正摆脱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讲授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所需的双师型师资一般要求相对优良的工作环境、优厚的薪资报酬、良好的实践教学设备,这就成了各职业院校聘请双师型教师的阻力。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多属于“学院派”(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一线的具体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导致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模式单一、体系不完整;教学方法欠缺、教学手段墨守陈规,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及质量。
3、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没能“无缝对接”
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环境的变化使得专业的相关知识也随之改变,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也随之产生一些更新与外延,实践技能更是产生较大的变化。职业教育要求以行业执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由于专业教师多数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各门课程实践培养标准、内容及教学计划的制订没有很好地协调、递进与衔接,造成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这样,就很难将各门课程理论教学所支撑的职业技能汇总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岗位职业能力,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和就业核心力的目的。
4、没能充分建设专业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高职院校资金投入有限,校内的试验环境基本以机房和模拟环境为主,无法实现真实操作,因此,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多数校外实践基地基本停留在参观、实习的层次上,无法真正的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去,更谈不上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次合作。
(二)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突破点
工学结合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工学结合的一方高职院校的积极性较高,而工学结合的另一方,企业的积极性较低,高职院校处于“一厢情愿”的“单相思”状态。这是因为企业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是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尤其是以私营为主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因此,高职院校要与企业结合,要遵循“先服务、后合作”的原则,放下架子,了解企业对人才和管理的需求,通过多方面为企业提供主动、周到、无偿的服务,让企业首先获得利益,见到成效,才有与企业合作的基础条件。所以,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探索出“双服务”模式。在为企业服务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走“双培养”模式之路,实现“把需要工作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岗位综合能力的合格职业人”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零距离”上岗,尽快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达到校企双赢,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内容
(一)双服务模式
双服务模式的内容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指导,发挥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地方企业提供双服务。一方面为地方企业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满足地方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管理的咨询、策划、培训等多项服务,解决企业技术、管理的难题,满足企业发展对技术、管理方面的需求,使企业首先受益,密切校企关系,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1、为地方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运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专业培养质量体系、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为地方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服务企业以及其它企业定向培养各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满足地方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管理服务,引导地方企业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在为地方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成立专家服务团,首先引导地方企业的技术、管理健康发展。其次帮助地方企业解决技术、管理方面的难题,进行咨询、策划。再次,为地方企业进行全员职业培训,提高全员素质。采取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等方式,为地方企业无偿免费服务。
(二)双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
1、高职院校专业培养
高职院校通过专业定向培养地方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专业培养课程标准、专业培养教学体系与专业培养课堂体系和专业培养质量体系。
2、学生自我培养
通过学生自我培养,使学生明确专业培养方向与目标,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确定自我培养的目标与方法,处于明确学习状态,主动配合学院专业培养实现培养目标,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技能型职业人。学生自我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包括:通过自我分析,制定自我培养方案;运用闻、见、训、战立体化自我培养模式;日常的成功心理激励训练。
三、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
(一)高职院校要在工学结合中起先导作用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要在高职教育激励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发挥先导作用,放下“架子”,主动地、积极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与地方企业“联姻”,才能使专业具有地方特色、专业特色,才能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这样企业才会满意,学生才会满意,家长才会满意,社会才会满意,高职院校才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重视,高职院校发展才能有生命力。
(二)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
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中的先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地方企业提供双服务,通过双服务打通校企合作之道。但是,要巩固和发展校企关系、工学结合,还要坚持创新的原则,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急企业所急,排企业之难,不断创新双服务的理念,创新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才能不断提高双服务的绩效,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因此,高职院校要确立服务创新理念,不断提高专家服务团的能力,创新双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三)及时跟踪市场、社会、企业的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落实与修订“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提供的近年就业信息看,企业的岗位对学历要求大部分集中于大专及以下学历。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的态势。企业最需要那些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再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何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准确定位等问题,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培养质量则必须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问题。高职专业就业目标可以锁定各类地方企业。地方企业各类岗位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流程有一定规律可循,工作内容却千差万别,有极大的创新空间。高职院校在进行工学结合的实践研究探讨时,应当顺应这一职业特征,注重对学生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范贵德.工教结合先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广西大学学报,2010,(s1).
内容摘要:“非市场经济”是反倾销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西方国家的反倾销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专门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的特殊规定、判例和做法。文章探讨了欧美国家对正常价值的认定标准、替代国等的立法与实践问题,以对我国对外贸易有所借鉴。
关键词:非市场经济 地位认定 正常价值
西方的反倾销一般理论认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的价格与市场经济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念毫无关系,因为这种价格是由政府制定的,与传统市场经济意义上的生产、运输、推销费用或供求因素没有关系。非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是指那些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和产品价格由政府决定,货币不能自由兑现的国家。非市场经济地位的核心问题是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确立市场经济地位的法律意义之一是对倾销案件中正常价值的认定。关贸总协定第6条要求用来确定正常价值的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和其向第三国出口价格必须是“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发生的,而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上述价格以及生产受诉倾销产品的各生产要素的价格都不是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发生的,因而这类国家的价格和成本资料是不可靠的,不能被用来计算受诉产品的正常价值。
欧盟正常价值的确定方法
欧盟是最早对自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受诉倾销产品采取特殊的正常价值确定方法的。欧共体法律是欧共体理事会459/68条例和欧共体委员会77/329建议的第3条第(6)款,其中规定:“如果进口产品来自几乎或全部垄断贸易并且由国家制定国内价格的国家,应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将该产品的出口价格与该国的国内价格进行比较,可能并不总是适当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确定价格的可比性将出现困难。”在欧共体的反倾销实践中,西方各国在反倾销法中都规定采用市场经济第三国或进口国的价格确定自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受诉倾销产品的正常价值。应优先选择欧共体以外的国家作为类比国,只有在这些国家的价格或构成价值都不能为确定正常价值提供“充分的基础”的情况下,才可考虑选择欧共体作为类比国。但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正常价值如何确定没有做出规定。而根据许多国家的国内法规定,以一个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市场经济国(替代国)的产品价格来确定。在理论上,这种方法有其逻辑合理性,但在实践中,却常常因此对进口国同类企业构成不公平竞争,它来自于利用第三国的价格和汇率来推断非市场经济国家价格水平的机制的不透明性。在反倾销诉讼中,往往选择经济发展水平比进口国高的国家来替代,这是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构成贸易壁垒的关键所在。
欧盟在选择类比国时,主要考虑的是:类比国同类产品的存在;类比国同类产品的生产工序、技术标准、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等的相似性;类比国价格水平的可靠性;执法的方便。在同一案件中受诉倾销产品的来源国既有市场经济国家又有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下,欧共体委员会往往倾向于选择其中的某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作为受诉倾销的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类比国;类比国的生产商是否原意或被允许为调查提供合作。这种市场经济第三国或进口国一般被称为“替代国”或“类比国”。应以“适当的和非不合理的方式”确定自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产品的正常价值,这是选择类比国和计算类比国价格时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逐渐形成了一套关于确定自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产品正常价值的习惯做法,即所谓的类比国制度。
1979年通过的欧共体理事会1681/79条例第一次将这些习惯做法上升为法律。在充分考虑上述情况下,计算出类比国价格。其计算方法要考虑:类比国同类产品用于国内市场消费而实际支付的价格;类比国同类产品向其他国家包括欧共体出口的实际销售价格;类比国同类产品的构成价值;在例外情况下,可以欧共体作为类比国,使用“经过合理调整的欧共体内同类产品实际支付或应付的价格”确定类比国价格。如果必要的话,其中可包括一定幅度的合理利润。不过,应当注意的是,确定自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产品的正常价值时所使用的欧共体价格,不包括欧共体同类产品的构成价值。同时,根据产品销售条件或物理特征的差别对类比国价格作出必要的调整。
美国《1988年综合贸易和竞争法》对正常价值的认定标准
美国《1988年综合贸易和竞争法》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作的定义是指由美国商务部确定的那些不按成本和价格结构的市场原则运作,商品在该国的销售不反映其公平价值的国家。美国《1988年综合贸易和竞争法》规定,采用生产要素价值等特殊方法确定受诉倾销产品的外国市场价值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受诉产品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商务部根据现有资料不可能采用与自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同样的方法确定受诉产品的外国市场价值。在反倾销案件中,如果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商能够证明,受诉产品的价格和成本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不受国家计划控制,美国商务部在确定该产品的正常价值时仍然可能将其与自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同等对待。认定某一国家是否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应考虑的因素有: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可兑换程度;企业与劳工通过自由谈判确定工资率的程度;允许外国公司在国内举办合营企业或进行其他投资的程度;政府对生产资料所有或控制的程度;政府对资源配置以及对企业价格、产量决定权的控制程度;商务部认为适当的其他因素。
美国商务部用来计算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外国市场价值的可能是某一替代国的价格,也可能是几个替代国的平均价格。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当性是美国商务部选择替代国时所要考虑的最重要标准,如果商务部找不到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或相近的生产此种或类似产品的市场经济第三国作替代国,它可以从一个虽不生产此种或类似产品但经济发展水平与该非市场经济国家相当或相近的国家作为替代国。如果商务部怀疑替代国的价格本身也是倾销性价格或接受补贴的价格,这种价格将不会被接受。如在1986年中国输美搪瓷厨具倾销案中,美国商务部以自日本、加拿大、瑞士、前联邦德国、荷兰和法国(替代国)进口搪瓷厨具的平均价格作为受诉倾销的自中进口搪瓷厨具的外国市场价值,得出倾销幅度为66.65%。
美国根据《1988年综合贸易和竞争法》确定自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产品外国市场价值的主要方法―“生产要素价值方法”。其计算方法是:以非市场经济国家生产受诉倾销产品所投入的各生产要素分别乘以被选择作为替代国的一个或几个市场经济国家各该生产要素的价格,然后相加,所得之和再加上一般费用、利润以及集装箱、包装及其他费用等即为受诉产品的外国市场价值。这些生产要素包括但不限于所需劳工时、所用原料数量、所耗能源及其他设备数量、包括折旧费在内的代表性资本成本等。替代国的选择标准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与受控倾销的非市场经济国家相当;该国是“可比产品的重要生产者”。
美国商务部在使用生产要素价值方法时不是简单对所耗费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以替代国各该生产要素的价格标价,而是对各生产要素的情况作具体的分析,分别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某些生产要素的实际购买价格如果被认为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那么还是有可能被接受作为计算自该国进口受诉倾销产品外国市场价值的依据的。美国《1988年综合贸易和竞争法》确立的生产要素价值方法只不过是以替代国的价格给非市场经济国家为生产受诉倾销产品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定价而已,因而并没有脱离替代国制度的窠臼。由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大多经济较为落后,劳动力成本低廉,采用替代国制度,以非市场经济国家较长的劳动时间乘以替代国较高的工资率,自然就大大地高估了生产受诉产品所投入的劳动力的价值,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仍然是不公正的。
参考文献:
1.戴瑾.务实看待“非市场经济地位”[J].经贸论坛,2004(11)
2.范光基.论“非市场经济地位”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4)
3.葛薇,丁亚洲.非市场经济地位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金融观察,2007(5)
4.刘琳.关于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与企业市场经济地位的探讨[J].国际经贸,2006(6)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服务;双培养
一、创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背景
(一)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心核心课,其中专心核心课多是操作性、实务性较强的技能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课程实践来认识、体验与提升。但目前专心核心课的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甚至在某些院校存在着实践课程开设率低、随意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及模式的现象,尚未真正摆脱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讲授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所需的双师型师资一般要求相对优良的工作环境、优厚的薪资报酬、良好的实践教学设备,这就成了各职业院校聘请双师型教师的阻力。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多属于“学院派”(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一线的具体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导致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模式单一、体系不完整;教学方法欠缺、教学手段墨守陈规,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及质量。
3、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没能“无缝对接”
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环境的变化使得专业的相关知识也随之改变,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也随之产生一些更新与外延,实践技能更是产生较大的变化。职业教育要求以行业执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由于专业教师多数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各门课程实践培养标准、内容及教学计划的制订没有很好地协调、递进与衔接,造成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这样,就很难将各门课程理论教学所支撑的职业技能汇总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岗位职业能力,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和就业核心力的目的。
4、没能充分建设专业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高职院校资金投入有限,校内的试验环境基本以机房和模拟环境为主,无法实现真实操作,因此,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多数校外实践基地基本停留在参观、实习的层次上,无法真正的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去,更谈不上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次合作。
(二)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突破点
工学结合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工学结合的一方高职院校的积极性较高,而工学结合的另一方,企业的积极性较低,高职院校处于“一厢情愿”的“单相思”状态。这是因为企业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是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尤其是以私营为主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因此,高职院校要与企业结合,要遵循“先服务、后合作”的原则,放下架子,了解企业对人才和管理的需求,通过多方面为企业提供主动、周到、无偿的服务,让企业首先获得利益,见到成效,才有与企业合作的基础条件。所以,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探索出“双服务”模式。在为企业服务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走“双培养”模式之路,实现“把需要工作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岗位综合能力的合格职业人”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零距离”上岗,尽快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达到校企双赢,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内容
(一)双服务模式
双服务模式的内容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指导,发挥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地方企业提供双服务。一方面为地方企业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满足地方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管理的咨询、策划、培训等多项服务,解决企业技术、管理的难题,满足企业发展对技术、管理方面的需求,使企业首先受益,密切校企关系,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1、为地方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运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专业培养质量体系、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为地方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服务企业以及其它企业定向培养各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满足地方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管理服务,引导地方企业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在为地方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成立专家服务团,首先引导地方企业的技术、管理健康发展。其次帮助地方企业解决技术、管理方面的难题,进行咨询、策划。再次,为地方企业进行全员职业培训,提高全员素质。采取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等方式,为地方企业无偿免费服务。
(二)双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
1、高职院校专业培养
高职院校通过专业定向培养地方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专业培养课程标准、专业培养教学体系与专业培养课堂体系和专业培养质量体系。
2、学生自我培养
通过学生自我培养,使学生明确专业培养方向与目标,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确定自我培养的目标与方法,处于明确学习状态,主动配合学院专业培养实现培养目标,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技能型职业人。学生自我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包括:通过自我分析,制定自我培养方案;运用闻、见、训、战立体化自我培养模式;日常的成功心理激励训练。
三、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
(一)高职院校要在工学结合中起先导作用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要在高职教育激励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发挥先导作用,放下“架子”,主动地、积极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与地方企业“联姻”,才能使专业具有地方特色、专业特色,才能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这样企业才会满意,学生才会满意,家长才会满意,社会才会满意,高职院校才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重视,高职院校发展才能有生命力。
(二)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
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中的先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地方企业提供双服务,通过双服务打通校企合作之道。但是,要巩固和发展校企关系、工学结合,还要坚持创新的原则,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急企业所急,排企业之难,不断创新双服务的理念,创新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才能不断提高双服务的绩效,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因此,高职院校要确立服务创新理念,不断提高专家服务团的能力,创新双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三)及时跟踪市场、社会、企业的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落实与修订“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提供的近年就业信息看,企业的岗位对学历要求大部分集中于大专及以下学历。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的态势。企业最需要那些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再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何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准确定位等问题,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培养质量则必须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问题。高职专业就业目标可以锁定各类地方企业。地方企业各类岗位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流程有一定规律可循,工作内容却千差万别,有极大的创新空间。高职院校在进行工学结合的实践研究探讨时,应当顺应这一职业特征,注重对学生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
关键词:企业家;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金融风暴;企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3-0178-02
当前国际金融风暴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批优秀企业家,如何发挥企业家在国家繁荣富强中的作用特别重要。
一、企业家在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有人说,一国的经济增长50%以上的贡献要归功于企业家的作用,国民经济的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家的创新职能。现在我们来谈谈研究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企业家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第一,企业家是企业的主体。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通过企业家的作用体现出来的。作为企业的主导,一个没有企业家地位的企业主体地位是不能建立起来的。没有完善的企业家制度,决不可能有完善的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也是规范政府与企业家的关系。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约束和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本质上,政府官员和企业家是两大权利的平等主体,同时这种双向的规范和约束具有相互制衡性。二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是一个政府官员与企业家在市场中主导角色的变换过程,即政府官员由主导角色转换为附属角色。企业家由附属角色转换为主导角色,因此,只有企业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政府对市场实施法律调控的微观基础才能建立起来。
第二,企业家是经济史的主体。企业家不仅是微观经济的主体,也是宏观经济的主体。实际上,作为生产力的主体是企业家主体,任何经济人的革命首先和主导的都是企业家革命,企业家是产业革命的主体。
(二)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企业家是真正的企业社会经济发展职能的承担者,他们的管理才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一个企业里企业家的地位与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家经营管理是否成功有效,关系着全体职工的利益。如果一位企业家经营成功,他将为企业创造丰厚的利润,职工的待遇得到提高,国家税收有了保障;如果经营失败,那么上述利益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2.企业家的战略决策行为决定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方向。大海航行靠舵手。企业家指领着员工在复杂多变和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乘风破浪。企业家具有雄心伟略,能根据市场变化迅速作出反映,制定出相应的战略方针和政策,号召大家向既定的目标努力奋进。
可以说,企业家在企业内部是整个企业的核心,一个企业家良好的素质修养,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成败得失是非常重要的。
(三)企业家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家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呼唤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三十年改革的实践和调查说明:凡是改革成功的企业,凡资本由小到大,效益连年递增的优秀企业,都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每个企业在长期的改革和发展中造就了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如希望集团刘永好,海尔集团张瑞敏等。凡是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甚至破产倒闭的企业,那都是企业的领导者或大或小的问题。大量的事实说明,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的改革、企业的兴衰起着重要作用。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必须有一大批有魄力、有胆识、有远大经济眼光的企业家,经营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经济才能腾飞,国力才能强大。如美国的洛克菲勒,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等。同样道理,中国经济要强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全面成功。企业要发展。也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
2.企业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素中的关键因素。靠什么来进行这历史性的转变?靠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都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积极作用。就我国目前来说,面对世界金融风暴大环境下,把造就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作为中国实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优秀的企业家可以凭借其自身的影响力和才能吸引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他服务。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要由企业家来完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企业改革的方向。企业家对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体现为:首先,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要求以真正的企业家存在为前提。现代企业的制度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股份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企业家可以自主经营、自我决策,而不需听命于政府。他的主要职责就是在使资产保值增值前提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没有企业家的存在,就不可能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就不可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化,也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次,企业组织制度与企业家的产生及作用密不可分。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就在于实现了企业法人责任和权利的人格化,而这种人格化的代表就是企业家。市场机制是企业家利用市场资源配置的循环往复,企业家按照规模经济的要求组建企业集团,另一方面,按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要求,发展横向联系,在大企业周围形成一批配套的中小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密切协作。只有这样,经济增长的转变才有现实的基础。最后,企业的科学管理实际上就是企业家才能的全面发展。管理科学既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主要目标,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什么?如果我们把企业生产过程的具体的特定方式抽象掉,把各种物质因素抽象掉,最后我们会发现,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实际上是企业家在指挥以人为群体的一种合作。这说明人是企业管理的灵魂,而企业家则是精灵。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