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39: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西方政治哲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除魅”的时代:从“上帝死了”到“怎么都行”的后现代;
2利益的唯我论(漠视道德)、信仰的唯我论(超越道德)、道德的唯我论(道德霸权)、(种族)文化的唯我论(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
3善(好)观念的多元事实---宽容的极限与不宽容的权利---宽容与不宽容的多元;
4理性主义是否终结?
5为什么是功利主义?
二、罗尔斯的贡献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因此,正义否认为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剥夺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当的,不承认许多人享受的较大利益能绰绰有余补偿强加于少数人的牺牲。所以,在一个正义的社会里,平等的公民自由是确定不移的,由正义所保障的权利决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或社会利益的权衡。允许我们默认一种有错误的理论的唯一前提是尚无一种较好的理论,同样,使我们忍受一种不正义只能是在需要它用来避免另一种更大的不正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作为人类的首要价值,真理和正义是决不妥协的。”
1正义作为社会基本结构的根本价值,必须整合或包容下述价值:自由(权利)、平等、社会效率与社会稳定、道德的善或优良生活观的多元性;---一种整体主义的描述、论证与阐释的理性主义融贯论;
2自由的平等与平等的自由:“对于由平等的诸基本自由所构成的最广泛的自由体系,每个人都应拥有平等的权利;而每一个人有权利拥有的平等的诸基本自由,又必须相容于对所有人而言的类似的自由体系”(第一原则)。
3平等中的差异与差异中的平等:“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使得:(1)这样的不平等吻合最不利者的最大可能利益(差异原则);(2)这样的不平等所依系的职务和地位,应该基于机会的公平平等条件向所有人开放(机会公平原则)”。(第二原则)---社会稳定的内在认同基础。
4作为自由主义传承的两个词典式优先原则:(1)“自由优先”原则:第一原则优先于第二原则,基本自由只有为了基本自由的缘故才能被限制;(2)“机会公平平等”优先原则:机会公平平等优先于差异原则。---社会稳定的内在认同基础。
5作为自由主义传承的国家中立原则:作为社会合作基本结构的国家,必须通过相应的构架与立法程序来保证上述原则的实施,但却不得选择某一种特殊的善观念作为国家合法性的依据:作为公平的正义优先于善观念的认同。
6辩护的依据:(1)霍布斯的遗产:人是理性自利的主体;(2)康德遗产:人是作为目的本身的道德理性主体,人具有基于理性的价值执着与调整能力;(2)卢梭的遗产:私意与公意在主体中的分裂。
7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目的:每一个理性自利的人都会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捍卫自己的善观念(优良生活观),正因为如此,每一个都是自成目的道德主体;而道德主体不仅具有追求和改变善观念的(潜在)道德能力,还有面对不同善观念的冲突时的(潜在)正义能力;这两种能力有可能相互冲突,但一个真正的道德理性主体由于确证自己是目的本身也会确证他人是目的本身;这种确证与多元主义的事实和霍布斯意义上的相对平等的事实相结合,会使道德理性主体关于善和利益的理性自利让位于关于正义的高阶利益,也就是说,理性自利的道德主体的私意会让位于社会总体结构的应然规则的公意。这一切在哲学意义上如何可能?合法的社会合作制度应该反过来支撑和敞亮使它得以合法的依据:作为理性自利的道德理性主体的求善能力和正义能力。公共领域的正义能力,恰好是以公平的方式支撑着私人领域的求善能力的诸多展现方式。公共(政治)领域的一元论与私人(社会)领域的多元论。三、罗尔斯式自由主义的理论预设与后罗尔斯时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问题域:
1具有理性自主能力的自由者一切社会规范的反思主体;---“无拘的自我”如何可能(桑德尔)?
2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结构应该在平等主义的原则基础上让个体呈现出因于(道德应得的)自由而不是因于(道德不应得的)社会境况和天赋境况的差异性;---任何人为的分配模式都会因为僭越个人权利而违背这个理想(诺齐克);---任何私人财产权的建立和持续都会违背这个理想(分析的);
3建立在这种反思基础上的具有合法性的社会基本结构必须能够包含足够多的关于善的选择可能性(options),以支撑和彰显平等的自由者的理性自主能力(其结果应是丰富的多元化);---国家中立原则在市场机制下将导致社会的同质化,而无法维系个人自由所需的多样性(泰勒);
4正义作为架构这种多元化的政治和经济秩序,不同于这种秩序之下的社会领域里的多元化的善(正义优先于善),并且,只要有正义的架构,社会合作体系就不会因善观念的多元化而呈观出不稳定和不团结的趋势---社会心理学上的天真(泰勒);
5这样的正义架构应该能够维系支撑正义架构的公民品质---公民资格论;
6这样的正义架构应该并且能够包容自由主义民主政体内的多元文化---文化多元论;
7这样的正义理念应该并且能够成为国际正义的出发点---国际正义的哲学问题;
8这样的正义理念是西方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向世界各国文明昭示的“历史的终结”;---历史与文化的哲学问题;
?
关键词:古希腊政治哲学;现代政治哲学;当代政治哲学
?学术
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3-0000-01
??
一、 古希腊的政治哲学
学术
?古希腊是西方的政治哲学的发源地,西方哲学在古希腊实现了它的第一个辉煌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关于政治哲学的主题及其他一些主要问题都已经有了雏形,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也日趋深入全面。政治哲学在理论上和思想上的丰富多彩性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体现。当时的古希腊的政治哲学具有两个最为基本的特征,其一是为政治哲学家们所主张的政治哲学观念找到一种终极性的依据,这是第一个特征。其二是政治哲学的原理、观念、原则以及相关理论受到当时的政治实践影响,多以城邦政治为中心展开的。
?正义是古希腊的政治哲学中一个最为基本的主题。毕达哥拉斯学派运用“数”来解释万物的本原,追求和谐,而且用数的关系来表示和谐。在他们看来正义就是数的平方,因为平方数是由若干相等的部分组合而成的,这便是一种和谐。赫拉克利特认为战争具有普遍性,正义就是战争。但是关于将正义看作和谐还是把正义看作战争这二者之间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一时期古希腊另一位著名的大哲学德谟克利特认定国家的利益高于其他一切利益,德谟克利特所认为的国家与其他学者的国家在性质上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民主制度他所积极主张的,只不过他的这种民主制度的根基乃是等级制度与奴隶制度。
?柏拉图的思想是古希腊政治哲学的高峰。他一方面从其哲学立场出发以其哲学方法深入地探讨了正义以及其相关的概念,另一方面也提出了理想的社会基本结构。柏拉图对正义的探讨乃是他的全部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的方法也就是他的辩证法,问答加归谬的方法,借以找到所探讨的事物本身,而后者在柏拉图看来就是理念。柏拉图最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理想国》的主题就是正义问题。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与柏拉图不同,主要体现在他关于古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研究和他关于理想国家的观念上面。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动物,所以他们必须生活在一种政治共同体之中。城邦是一种自然的制度,是从最自然的人与人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人的一切言行都以某种善为其目的,因此,人类的联合体也同样是以善为目的的,城邦是一种最高的联合体,以最高和最广泛的善为目的。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我们了解到,政治哲学一方面与所处社会、历史环境的哲学思维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当时社会政治现实的限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乃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滥觞,也是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源,虽然历经批判,但是即使在当代的主要政治哲学流派里面,人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思想的影响。
?
二、 现代政治哲学
?我们这里所说的现代覆载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从马基雅维利所处的十五、六世纪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马基雅维利被称为现代政治哲学的奠基者。为现代政治哲学提出经过系统论证的基本观念、概念和方法的是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社会契约这样一种理论设计确立了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方法,既然某种外在的神的旨意和先天的道德规范是不存在的,那么人世间的规则就必须由人自己来订立。而人之所以具有这种资格,乃是因为他们的自然权利。从自然权利到一个国家的主权,霍布斯完成了人类依据自己的理由来建立社会或国家及其规则的理论论证。洛克也是通过社会契约的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产生,与霍布斯不同,他认为,即使在自然状态之中,人们也都能够享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而所以要订立契约以建立公共权力,乃是因为自然状态是不稳定的。这样建立起来的公共权力拥有立法、行政等权力。卢梭关于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和个人权利等问题的一些主要观念是与洛克大体一致的,然而后人对卢梭的评价却意见纷歧而至于大相径庭,最极端的观点将卢梭看作是现代极权主义的祖师。后一种评价的最主要根据就是卢梭提出了公意的观点。卢梭认为,建立国家或社会的目的乃是社会的公共幸福,但是只有公意能够按照这个目的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康德的实践哲学深受卢梭的影响,这就是对人的尊重,而这一点奠定了康德实践哲学的基本原则,从而也就奠定了其政治哲学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人是目的。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是经过法国大革命的洗礼的,但是这并没有使他的政治哲学更具现代性,他的政治哲学既太受其哲学体系的束缚,也太受他所在的那个王国的局限。黑格尔虽然也强调自由,注意到个人权利的重要性,但在他的政治哲学里面,国家才是至高无上的东西。黑格尔的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重大的方法论上的影响,与社会契约论相反,马克思与黑格尔一样将人类社会的制度看作某种客观的、外在的因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必然产物,除了顺应这种规律,人的其他活动都几乎是无足轻重的。
?现代政治哲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与现实激烈的革命和其他社会变迁而导致的冲突一样,不同派别之间的观念也始终处在于针锋相对的斗争之中。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派别和斗争的内容有其变化,但基本趋势是越来越晚期,两大派的阵营的分野就越鲜明。
?
三、当代政治哲学
?我们这里所谓的当代与现代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分明的界限。这个当代相对于西方思想和社会的巨大转折而言,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而就整个世界在基本方向方面突然之间趋同这一历史现象而言,当是在二十世纪末开始的。后一种变化对当下的世界以及对未来的人类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但是它尚未在政治哲学里面反映出来。另外一个重要的理由在于,政治哲学实际上在十九世纪末开始衰落。尽管如此,在这一个时期仍然出现了一些对当代社会产生不小影响的思想家和学派,他们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这些观点多数是在批判现代社会时提出来的,比如,西方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而自由主义传统的思想家通过批判专制主义和计划经济而深化对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解,发挥那些体现了重大的现实意义的观点。这些批判、观点都是颇有价值的,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导向政治哲学的复兴,但并没有达到这一步。
?1971年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标志政治哲学在当代的复兴。第一,罗尔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以提出新的价值主张和规范,第二,建立了自己的方法以论证自己的主张,第三,从外在的方面来说,罗尔斯的理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诺齐克针对罗尔斯的正义理论重新论证了自由至上主义(个人权利至上主义),提出最弱意义上的国家的主张,而像泰勒、桑德尔等人以黑格尔哲学为背景主张和重新论证共同体(社群)相对于原子主义式的个人的重要意义。在欧洲,哈贝马斯的理论也因与罗尔斯的直接论战而突现出他的折衷主义的特点。政治哲学的这次复兴运动在二十一世纪的前景尚不明朗,但是这场复兴所引出的争论似乎没有上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争论的那种尖锐和针锋相对的气氛。它所表明的究竟是问题太过困难而无法解决,还是问题无需解决,尚需要我们的深入研究。
??
参考文献:
?[1]张翠:浅论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与内涵嬗变[J],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01期;
?[2]李淑梅: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理性建构方式及其启示[J],求是学刊,2006年03期;
关键词:过程哲学,价值与事实,无主体状态,平面化静态视角,社会个体生成论
“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不仅从表面上看表现为强调价值的中国哲学与强调事实的西方哲学之间的差异[1],从学理上表现为有关西方哲学如何从“事实”出发推论出“价值”的问题,同时就作为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缩影[2]的怀特海过程哲学而言,也表现为如何使过程哲学的研究视角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对“过程”的平面化静态描述发展到对“生成”的立体性动态描述、从竭力把“价值”客观化发展到充分重视“价值”的主观性社会文化维度[3]。
形象地说,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就像一只正在蜕皮的蝉——在没有完成这个蜕皮过程之前,它只能在平面上进行相应的观察和研究论述,而只有完成了这样的蜕皮过程,它才有可能“展翅高飞”,以更加广阔的动态视角去考察和研究同样广阔的动态性研究对象,从而得出真正符合实际的结论。我认为,只有运用社会个体生成论[4]的研究立场和方法论视角,进行充分重视作为社会个体的主体的过程哲学研究,这只蝉才可能彻底蜕去它最后的硬壳而飞翔起来。
一、蝉与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破”与“立”
众所周知,就一只蝉的完整生命历程而言,它虽然命中注定会蜕掉最后束缚自己的那一层硬壳,摆脱只能平面爬行的状态而飞翔起来,但在完成这个蜕皮过程之前,它的活动范围基本上是平面的——也就是说,它只能在二维空间中爬到哪里算哪里;而且,这种生存状态决定了它的视角的平面性,使它的感觉具有浓厚的“静止”和“孤立”色彩[5]。而当它飞翔起来以后,它的生存状态和视角显然就完全是另一种境界了。我认为,作为西方哲学在20世纪发展缩影的怀特海过程哲学,与这种正在蜕皮的蝉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什么呢?
和西方历史上任何一位哲学家一样,怀特海创立的过程哲学不仅本身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也体现了“不破不立”的基本倾向。就“破”的方面而言,他的批判矛头主要针对的是分析哲学、心理主义、亚里士多德的主词-谓词分离学说、休谟的“孤立的简单印象”学说,以及康德的“先验图式”论等[6]。而他之所以对这些学说提出批判,主要目的在于从根本上彻底消除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一直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分裂对立的困境——也就是说,他试图通过彻底解决西方哲学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有关本体与现象、一与多、动与静、永恒与流变、存在与生成、心与物、决定论与意志自由等形而上问题,以价值观念为核心、以论述带有生成色彩的[7]“过程”为手段,建构能够融合英美语言分析哲学和欧陆思辨哲学这两大阵营的过程哲学体系。
如果我们不满足于国内曾经流行的、用所谓“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样的标签为怀特海所批判的这些学说定性的做法,而是进一步深入考察那些提出和拥护它们的(作为现实的社会个体而存在的)哲学家个体的主观视角,我们似乎就可以看到,这些哲学家的学术研究视角与尚未完全蜕皮的蝉的视角确实具有相似之处[8],而怀特海的做法则似乎体现了蝉的这个蜕皮趋势——努力摆脱原来僵硬刻板的主体-客体区分及其理论框架,通过论述“过程”打破原来非常僵硬的分裂对立状态,并通过论述“价值”使上述所有这些分裂对立的方面能够综合、甚至能够融合起来。
显然,怀特海为自己确定的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它不仅意味着从“破”的角度彻底颠覆西方哲学自有史以来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哲学理论及其传统,而且意味着要从“立”的方面建立起真正扬弃了这些理论、解决了它们的根本问题的哲学理论。那么,怀特海所“立”的是什么?他的基本愿望实现了吗?
怀特海自己提出的哲学定义是:“哲学就是由关于它自己当初的主体性僭越的意识进行的自我修正”[9];而作为一个哲学家则应当“在存在的个体性和相关性之间保持平衡”[10]。就这种定义和要求而言,前者在显示怀特海基本哲学观强调对主体性僭越的批判反思意识的同时,表明了他试图通过论述“过程”突破以往僵化的主体-客体框架的基本意向;而后者则以所谓“保持平衡”暴露了这种尝试所具有的平面化倾向——因为我们即使仅仅就字面意思而言也可以看出,“保持平衡”的前提是承认有关的两者的存在及其现状,亦即认为它们存在于同一个时空阶段、同一个层次或者平面之上,而不是在分别对两者进行全面深刻的批判反思的基础上,通过扬弃它们而取得突破性进展(亦即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理论和研究本身的生成过程),进而建立确实技高一筹的哲学体系。
另外,无论是出于强调纠正“主体性僭越”而矫枉过正,还是由于从根本上惧怕和回避主体的主观性和任意性,怀特海在这里实际上都完全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追求纯粹的客观性上了[11],因而没有给作为现实主体的社会个体留下存在的余地,更不用说对这种主体的主观性精神境界在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之中的生成过程进行研究论述了。而这样一来,他实际上就忽视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哲学家的论述基础,因为这样的论述基础恰恰就是这种主体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以及他(她)的主观性精神境界在这种传统和环境之中的生成过程。
毋庸赘言,仅仅从怀特海对哲学的定义和哲学家应当做什么的论述出发,就肯定他的哲学是“一只正在蜕皮的蝉”,确实有论据不足之感。我们下面再结合他对过程哲学的说明,看一看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二、对过程哲学的说明的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
在《过程与实在》这部名著之中,怀特海对其过程哲学提出了二十七个范畴说明[12]。我认为,这些说明不仅比较直接地表现了他的过程哲学观所包含的基本要点,同时也反映了这些要点所具有的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特征。
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无主体状态”并不是说怀特海这些论述不是以作为研究主体的他自己为前提,而是说他不仅由于竭力追求纯粹的客观性而把这样的前提彻底隐藏起来,没有加以任何论述,而且,即使在涉及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各种主观方面的时候,也把这些方面视为像客观对象一样[13]、与客观对象毫无差别的静态的东西,而加以“千人一面”式的论述。而所谓“平面化静态视角”则是说,由于没有涉及作为研究者的哲学家的论述所特有的主观视角,更没有涉及这种主观视角的生成和变化过程,所以,这些说明都是以哲学家现成的静态视角为依据的;而这样一来,这样的视角便由于追求共时性抽象依据的基本倾向而具有了平面化的特征。
因此,所有这些论述类型都是依据一位追求纯粹客观描述的哲学家的眼光表达出来的,既没有涉及研究主体自己的视角是不是具有主观性和动态性(即生成性)的问题,也没有涉及作为其研究对象的主体诸方面是不是具有主观性和动态性(亦即生成性)的问题,更不用说从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环境角度加以研究论述了。让我们通过以下经过分类的范畴,具体看一看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
通过对怀特海这二十七个范畴说明进行未必完全适当的分类[14],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以下七类范畴说明:
第一类:关于存在物的基本类型——永恒客体(eternal object)和实际存在物(actual entities),实际存在物的功能、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实际存在物的“直接性”、“主体”与生成过程的关系(范畴v,xix,xx,xxi,xxii,xxiii等)[15];在这里,怀特海主要是对实际存在物的各个方面进行定义、描述和解释,因此,这里并不存在对现实的个体性社会主体及其的精神世界的任何说明,更不用说涉及这种世界的社会维度和文化维度了。
第二类:关于世界和实际存在物作为造物都是过程、亦即都是生成过程,实际存在物的生成方式决定它们是什么(过程原理),以及有关它们的描述及其理由(范畴i, ix, xiv, viii,xviii)[16]。在这里,怀特海虽然强调了世界及其各种实际存在物都是过程或者生成过程,却没有(哪怕是非常简略地)论及作为实际社会个体的现实主体是不是也包含在这样的世界之中、也属于这样的实际存在物,他们在何种意义和层次上能够成为这样的过程、这样的实际存在物,以及究竟处在何种生成层次之上的认识主体才能形成这样的认识。
第三类:有关实际存在物的潜能与现实的关系(相对性原理),潜能及其与合生(concrescence)和永恒客体的关系(范畴iv,ii,vi,vii,x等)[17]。处于现实的社会世界之中的社会个体,也具有与这些实际存在物完全相同的潜能和现实性吗?也许是。但是怀特海在这里同样没有做出任何有关的说明。所以我认为,他在这里的论述体现了与论述上面两类范畴一样的特征。
第四类:对于统一性、多样性和客观化的论述(范畴xvi,xxiv)[18]。就怀特海在这里所涉及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而言,究竟哪一种作为现实主体的社会个体能够像怀特海本人这样,做出有关某种统一性或者多样性的陈述呢?一个儿童或者门外汉能够这样做吗?而且,关于这里所论述的实际存在物的自我创造过程,现实的社会个体也同样具有这样的自我创造过程吗?即使答案是肯定的,自我创造过程这个术语本身也表明,怀特海忽视了社会个体的创造过程所必然具有的社会维度和文化维度。
第五类:结合实际存在物的生成过程论述“摄入”(prehesion)及其构成和种类,由此转入对于各种主观方面的论述(范畴iii,xi,xii)[19]。我们在这里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怀特海是以和他描述客观对象的方式完全相同的方式,转入对主体“摄入”的各个方面的描述的;而且,尽管主体这些有关方面在这里出现了,但主体却同样是静态的、平面化的,基本上可以说没有任何关于其生成过程的说明。
第六类:结合论述命题和包括情感、估价在内的各种主观形式,继而论述“感受”(feeling)及其满足(范畴xiii,xv,xvii,xxv等)[20]。应当说,怀特海虽然在这里所涉及的纯粹是社会个体主观世界的各个方面,但他仍然竭力以完全客观的方式进行论述;因此,他在这里也同样是在竭力避免现实主体的主观任意性。勿庸赘言,这种研究方式对于充分重视和研究主体及其各个有关方面来说,是不可能有多少益处的。
第七类:作为某种系列的合生过程,与整合以往的摄入过程、感受最终得到满足的关系(范畴xxvi,xxvii)[21]。我认为这里的关键在于,这些所谓的摄入和满足究竟属于什么样的主体?在怀特海这里的说明之中不存在有关这个问题的任何答案。
可见,即使我们只把怀特海对过程哲学的这些说明作为研究个案略加分析,而不详细引用他的其他具体论述,我们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过程哲学所具有的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的特征。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们对他这二十七个说明范畴的列举和归类,并没有完全按照他原来的论述顺序,而是参照西方哲学传统流行的“客观-主观”模式进行的。这样做虽然有掩盖他的批判锋芒之嫌,但却有助于突出展示他的做法所具有的探索性和突破性。实际上,他对这二十七个说明范畴的论述顺序也同样带有非常明显的探索特征——从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逻辑递进顺序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严格说来,怀特海在这里表现出来的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特征,是与西方哲学传统的惟理智主义主流一脉相承的[22];但另一方面,他对“过程”和“价值”的充分强调和研究论述,又体现出了对这种主流进行批判反思和扬弃的倾向和趋势——除了这里的有关论述以外,他在其他地方对西方现代分析哲学所犯的“完善词典的谬误”的论述,也同样非常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23]。 怀特海及其过程哲学基本上处于传统与批判扬弃传统这两种基本趋势之间,所以我们说,作为西方哲学目前的生长点之一的怀特海过程哲学就像一只正在蜕皮的蝉。那么,现在的关键在于,究竟进行怎样的研究立场和视角的转变,这只蝉才能把最后一层皮蜕掉?
转贴于 三、作为西方哲学当代生长点的过程哲学与社会个体生成论
正像我们上面已经看到的那样,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一方面体现了非常强烈的、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扬弃意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特征。那么,它究竟能不能成为西方哲学在当代的生长点?它怎样才能完成这种蜕皮过程呢?
我认为,一种哲学能不能成为它从其中产生出来的哲学传统的生长点,主要取决于两点:第一、它是不是已经非常清楚和充分地意识到这种传统的优长劣短?第二、它所采取的新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能不能使它达到彻底扬弃这种哲学传统的目的?这两个方面显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前者真正成为后者的前提,后者才有可能成为前者的结果。
就我们上面对怀特海过程哲学所进行的案例分析而言,由于它在第一点上既认识到这种传统的某些根本性的致命弱点并力求加以克服,又由于竭力追求纯粹的客观性而具有“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的特征,所以,它虽然因为试图通过强调研究“价值”、通过以系统全面地论述“过程”扬弃这种传统而有可能成为这种传统的生长点,但是,它所秉承的这种传统之强调“客观性”、“抽象性”和“普遍有效性”的基本倾向,却使它根本没有办法彻底完成这种扬弃工作。因此我认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有可能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生长点,但是,这种可能性并没有完全变成现实,至少在他自己那里是如此——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他的过程哲学是一只正在蜕皮的蝉。那么,能不能“蜕皮”的关键在哪里?
我认为,就西方哲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的“事实”与“价值”的关系而言,西方哲学的传统立场和方法论视角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由于竭力追求纯粹的客观性而彻底忽视了活生生的主体,亦即忽视了处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之中的社会个体的主观世界及其生成过程——无论这种个体是进行具体实践活动的一般人,还是进行理论探讨的哲学家,情况都是如此。显然,无视这样的主体、特别是无视他们作为个体在具体社会活动之中的所作所为和其主观世界因此而出现的生成过程,不仅哲学家的主观立场、方法论视角及其生成过程会处于哲学批判反思的领域之外,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会因此而出现扭曲[24]。恰恰因为西方哲学传统的主流竭力追求抽象结论的纯粹客观性和普遍有效性,所以,从这样得出的所谓“事实”和关于“事实”的真理出发,根本不可能走向“价值”,因而根本不可能彻底解决有关本体与现象、一与多、动与静、永恒与流变、存在与生成、心与物、决定论与意志自由等形而上问题——因为这样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已经使研究者“画地为牢”,只能固守这样的“事实”和及其真理,而不可能对包含主观世界诸方面的生成过程有所觉察,更不用说加以必要的反思和研究论述了。
所以,我认为,能不能完成这种“蜕皮”,关键在于研究过程哲学的哲学家们有没有能力在继承怀特海过程哲学强调“价值”、强调“过程”、强调批判扬弃主体-客体二元分裂对立状态的成果的基础上,真正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研究现实的社会个体——也就是说,取决于这些哲学家是不是真正能够彻底地把过程哲学强调动态生成的基本观点,全面落实成为使有关(包括作为哲学家的研究者在内的)社会个体主观世界诸方面的研究,得到与对于客观世界诸方面的研究同样的地位,从而使所有主体的主观世界、它们的生成过程和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背景和社会现实环境,都在过程哲学研究领域之中得到应有的地位和重视。毋庸赘言,怀特海虽然具有把所有研究对象都纳入过程哲学的研究范围、建立系统全面的过程哲学体系的宏伟抱负,但他最终并没有实现这种抱负。
只有用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扬弃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立足于社会个体及其主观世界的生成过程的文化维度和社会维度,对社会个体的社会行动所涉及的(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内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作为西方哲学在20世纪发展缩影的怀特海过程哲学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自己当初的抱负,像蝉最后蜕掉了自己的硬壳那样展翅飞翔起来。
注 释
[1] 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说法——一般说来,侧重理智分析的西方哲学主流更加强调事实,并且以获得关于事实的“真理”知识为归依,而侧重情感体验的中国哲学和东方哲学则更加强调主体的感受,并且以对主体的规范和随之而来的主体精神境界为鹄的,因而基本上可以说,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强调事实与强调价值这两种做法之间的差异。当然,这个题目需要做我们在这里根本无法进行的广泛的实证性研究。
[2] 参见陈奎德,《怀特海过程哲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5页及以下部分。
[3] 当代西方哲学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逐渐重视研究日常语言、继而逐渐重视研究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诸方面的趋势,已经向我们表明了这一点。
[4] 这里所谓的“社会个体生成论”(the social inpidual growing-up theory),是本人在以往研究西方哲学、美学理论,现象学社会学等诸方面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基本思路;它具有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包括研究者在内的每一个现实个体,都处于某种存在于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生成过程之中;
第二、这种生成过程具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体通过相关的各种社会互动过程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二是个体的主观世界因此而达到越来越高的精神境界;
第三、人类社会生活包括学术在内的每一个方面,都是这种生成过程的结果,是由不同的社会个体通过这种过程建构的;
第四、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所有这些方面,都必须从有关这样的社会个体主观世界的生成过程的视角出发进行探讨。
[5]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静止”和“孤立”是作为主体的蝉的感觉所具有的,而并不是作为它的感觉对象的外部事物所具有的特性。
[6] 参见怀特海,《过程与实在》英文版,剑桥大学出版社,1929年版,第viii页等。
[7]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怀特海在其论述过程中确实多处谈到“生成”,并且把他对于“生成”的论述当作建构其过程哲学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来处理;但是,他的论述侧重点仍然是尽可能客观地对过程加以描述——或者说,“生成”只是他对“过程”的形象描述,并没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过程”的涵义。然而实际上,“过程”恰恰应当是对“生成”的形象描述,也就是说,它所包含的意义只是“生成”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只是表面上的、从平面上看到的一部分,倒是“生成”包含了更加丰富的涵义。
[8] 囿于篇幅,我们在这里不可能对此进行详细的论述,而只能强调指出,怀特海表现出来的非常强烈的批判倾向,主要针对的就是这种把所有研究对象都孤立化、抽象化、平面化的基本倾向。
[9]参见怀特海,《过程与实在》英文版,剑桥大学出版社,1929年版,第20页。
[10] 参见《在世哲学家文库·怀特海的哲学》英文版,纽约图铎出版社,1951年版,第680页。也可参见陈奎德,《怀特海过程哲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3页。
[11] 因为显而易见,哲学家只能根据某种客观的情况和标准,才能认识到他(她)自己当初的主体性究竟是不是具有僭越性。
[12] 参见怀特海,《过程与实在》英文版,剑桥大学出版社,1929年版,第30-35页。
[13] 实际上,怀特海之所以以有机体作为其研究对象,就是要以这种方式把所有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客观事物和主观世界都统一起来。
[14] 囿于篇幅,我们不可能一一详细引用怀特海的原文,只能以这样非常概括的方式表达他的基本观点。
[15]参见怀特海,《过程与实在》英文版,剑桥大学出版社,1929年版,第30页和34页。
[16] 参见,同上引书,第30页,32页,31页和33页。
[17]参见,同上引书,第30页、31页。
[18]参见,同上引书,第32页,第34-35页。
[19]参见,同上引书,第30页,31页和32页。
[20]参见,同上引书,第32页,32-33页,第35页。
[21]参见,同上引书,第35页。
[22] 就西方哲学传统主流而言,寻求客观性、拒斥主观随意性的基本倾向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这里指出的“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则是这种倾向的两个具体表现。
[23] 参见怀特海,《思想方式》英文版,剑桥大学出版社,1936年版,第235页。
【关健词】维持性血液透析;心血管并发症;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124-02
据美国肾脏数据系统资料显示[1],尿毒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心脏并发症,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的所有死亡原因中,心脏病占43%。近年来,随着透析技术的不断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存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但其预后仍较正常人群差,心血管并发症(包括不稳定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等[2])常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首要原因。故研究终末期肾病(ESRD) 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提出可行性的预防、治疗对策,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针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缺血性心脏病、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衰的发病情况,探讨发生上述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及积极的防治对策,从而为临床医生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于我科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70例。其中有心血管并发症组45例,无心血管并发症组25例;男43例,女27例;年龄24岁~81岁,平均(59.41±1.97) 岁;透析时间3~84月, 平均(22.78±3.92)月;所有患者透析2次/周, 每次4.0h, 透析液钙浓度1.75mmol/L;其中糖尿病肾病20例,高血压肾病2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9例,多囊肾4例,慢性间质性肾炎2例,不明原因5例。所有患者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肿瘤、全身免疫性疾病、感染、严重肝病。
1.2 研究方法 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龄;同时记录血生化指标: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总蛋白(T P)、胆固醇(T 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钙(Ca2+)、血磷(P3-)、钙磷乘积(Ca×P)、甲状旁腺素(iPTH)、25- (OH) D3、尿素氮(BUN )、肌酐(Scr)、尿酸(UA)。
本研究中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确认标准: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后出现的非致命性心力衰竭(根据临床表现判断NYHA &级以上)、或不稳定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经心电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 [ 2, 3]、恶性心律失常。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数据用(`x±s )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P
2 结果
2.1 血透患者有心血管并发症组和无心血管并发症组临床指标的比较(见表1)显示有心血管并发症组年龄、透析龄明显高于无心血管并发症组(P
2.2 血透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见表2。进行二分类的Log ist ic 回归分析,将有无心血管事件作为因变量,年龄、性别、透析龄、UA、Hb、Alb、TP、TC、T G、HDL、LDL、Ca2+、P3-、Ca xP、iPTH、25-(OH)D3、碱性磷酸酶、BUN、Scr 作为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有年龄、透析龄、LDL、CaxP、25-(OH)D3。结果显示年龄、透析龄、LDL、Cax P、25-(OH)D3、UA 可能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早,致死率高;对于这部分患者,除了具备导致心血管事件高发的传统性危险因素外,尿毒症所特有的非传统性危险因素的参与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本研究中,有心血管事件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患者,Logistic 回归分析也显示高龄、高低密度脂蛋白是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之一,提示血透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传统的危险因素高龄、脂代谢异常参与其中。血尿酸是一种天然的强抗氧化剂,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而且血尿酸还具有保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作用[4]。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尿酸血症是一个强烈的预测心血管风险的因子[5]。在尿毒症患者,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更容易出现高尿酸血症;本研究中有心血管事件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患者,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尿酸是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进一步支持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透析方式的调整是防治心脏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改善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对流增加溶质的清除和防治高/低血压、控制水盐负荷、减少心脏负荷、减轻左心室肥大等是心脏保护性透析的基石[6]。Cheung 等[7]研究显示,高通量透析较普通低通量透析能减少20%心脏病死率。而血液滤过、持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则对中分子清除效果较好,更接近生物肾功能,对纠正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效果较好,但成本较高,临床应用受限。采用个体化透析方案如透析频率、时间、透析液湿度、钠浓度等的调整,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临床症状。夏运风等[8]运用相对性低钠透析可有效降低血压和改善患者心脏功能。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可以明显降低尿毒症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大、中分子物质, 如血清半胱氨酸、甲状旁腺素水平[9]。血液透析滤过结合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的优点,能清除大中小分子物质,减轻炎性反应,更接近生物肾功能。可能更适合于有心脏并发病的患者[10]。肾移植是防治心脏并发症的根本措施,但对于长期透析的心脏已发生不可逆性病变(心肌缺血坏死所致纤维瘢痕形成)的患者,肾移植对改善心功能的效果就相对较差。另外积极的治疗高血压、血脂调节、改善贫血、对于尿毒症状态下的低钙血症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给予补充钙、骨化醇等治疗也是防治心脏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有研究表明,透析患者透析前常已有心脏受累的各种危险因素,其中以高龄、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最为严重,血液透析对心血管系统又有进一步的影响,最终导致心肌功能减退及心肌缺血性损伤[11]。本研究发现有心血管疾病组患者透析龄明显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组, Logist ic 回归分析显示高透析龄是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提示长程血液透析本身即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与文献报道一致。贫血的发生率随着慢性肾脏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性而增加,贫血又可加速慢性肾脏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进展,形成恶性循环,被称为心肾贫血综合征。贫血可引起一系列血流动力学的适应性改变,与透析患者新发缺血性心脏病及心衰有关。本研究中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均未达标,但未发现贫血与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联性。钙磷代谢紊乱是尿毒症患者的另一个常见并发症,近年来Geof frey等[12]证实血透患者高磷血症、高钙血症、钙磷乘积升至55 mg2/dl2以上时,其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死亡均明显升高,故而认为矿物质代谢紊乱与心血管事件死亡率独立相关。本研究显示有心血管疾病组患者血钙水平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Logist ic回归分析显示钙磷乘积升高是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支持钙磷代谢异常参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尿毒症患者体内存在维生素D代谢异常,是CKD矿物质、骨代谢异常的一部分。本组血透患者25-(OH) D3 均处于不足或缺乏的水平,有心心血管疾病组患者25-(OH)D3降低的程度更明显,与无心血管事件组患者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亦显示低25-(OH)D3是血透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活性维生素D可抑制促血管壁钙化的成分如(型胶原、cbf??1、骨形成蛋白2等的合成;还通过调节体内炎性因子的表达:促进白细胞介素10产生,抑制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合成,抑制巨噬细胞活性,从而减少动脉钙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13];此外,活性维生素D是RAS的负调节因子,可通过抑制RAS系统而达到心肾保护的作用[14]。血透患者体内25-(OH)D3的缺乏间接反映了机体抗炎症、抗动脉硬化的能力的下降,故而可以部分解释本研究中有心血管疾病组患者25-(OH)D3明显低于无心血管疾病组患者。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提示年龄、透析龄、低密度脂蛋白、钙磷乘积、25-(OH)D3、血尿酸是血透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调脂、降低血尿酸、调整钙磷代谢、适时适量补充活性维生素D都将是降低血透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参考文献:
[1] U. S. Renal Data System, USRDS 2006 AnnualData Report. Atlas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end stage renal d isease in the United S tates[ R] . National Inst itutes of Health, Nat ional In 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 ive and Kidney Diseases, 2006: 129—146.
[2] 孙均, 陈红兴.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静息心率增加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关系. 山东医药, 2007, 47( 36) : 63.
[3] 梁馨苓, 史伟. 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与血清胎球蛋白A及冠脉钙化的关系.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6, 22( 6) : 336-340.
[4] Nieto FJ, Ir ibarren C, Gross MD, et al. Uric acid and serum antiox idant capacity: a react ion to atherosclerosis? Atherosclero??sis, 2000, 148( 2) : 131- 139.
[5] Baker JF, Krishnan E, Chen L, et al. Ser um uric acid and car diovascular disease: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w here do they leaveus? Am J Med, 2005, 118( 8) : 816- 826.
[6] Claud io R, Sudhi B, Ciro T, et al. D ialys is patients and cardiovascular problems: can technology help solve the complex equation[J] . B lood Puri,f 2006, 24( 1 ): 39-45.
[7] Cheung AK, Lev inNW, Greene R, et a l. Effects of h igh flux hemodialysis on clin -ical outcom es: resu lts of the HEMO study[J] . Jam Soc Nephro,l 2003, 14 ( 2) : 3251-3263.
[8] 夏运风, 史伟, 马建超, 等. 透析液钠浓度对尿毒症患者血压和心脏功能的影响[J] .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9, 18( 2) :106-109.
[9] 叶晓燕, 姜萍, 董丽, 等.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尿毒症心血管疾病相关大中分子物质清除的临床观察[J] .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 2009, 3( 4 ) : 78-80.
[10] Locatell iF, M arcelliD, Conte F, et al. Com parison of m ortality in ESRD patients on convective and d iffu sive extracorporeal treatments. The Reg istroLombardo Dialis iE Trapian to[ J] . Kidney Int,1999, 55 ( 1) : 286-293.
[11] Rostand SG, Rutsky EA. Cardiac Disease in Dialysis Patients.I n: Nissenson AR. Clinical Dialysis. 2nd ed. No rwalk, Appletonand Hange, 1990. 409- 446.
[12] Block GA, Klassen PS, Lazarus JM, et al. Mineral metabolism,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maintenance hymodialysis. J Am SocNephrol, 2004, 15( 8) : 2208- 2218.
【摘要】 目的 防治高脂血症可有效地减少透析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技术可有效改善高脂血症,本研究目的为评价HFHD、血液透析(HD)、血液透析滤过(HDF)3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后患者血脂的改善情况。方法 在大庆油田总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室调查并收集了90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别采用HFHD、HD、HDF 3种血液透析治疗方法,每组30名患者。所有患者每周治疗3次,每次4小时,观察时间为6个月。记录患者在进入研究前及治疗8周后的甘油三酯、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数值,评价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后患者血脂的改善情况。结果 HFHD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通量血液透析组对高血脂的清除明显优于血液透析滤过组和常规血液透析组。
【关键词】 高通量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滤过 高脂血症
【Abstract】 Objective: Hyperlipidemia prevention can be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 i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 high-flux hemodialysis (HFHD) technology can improve hyperlipidemi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blood lipids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different blood purification methods. Methods: We collected 90 uremic patients and separated these patients into three group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ialysis methods including high-flux hemodialysis, hemodialysis and hemodiafiltration. There are 30 MHD patients in each group who are selected randomly. All three groups received hemodialysis treatment three times a week and four hours each time. The levels of the Triglycerides, total cholesterol an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 were measured prior to treatment and eight weeks after treatment. Finaly,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of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riglycerides, cholesterol, LDL levels in HFDF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0.05). Conclusion: The high-flux hemodialysis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HD, HDF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lipidemia.
【Key words】 High-flux hemodialysis, hemodialysis, hemodiafiltration, hyperlipidemia.
50%以上的透析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高脂血症是透析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在血透患者中,高脂血症常常被忽视,积极治疗高脂血症,可以降低透析病人总体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1]。高通量血液透析(high-flux hemodialysis,HFHD)定义是用高通量血液滤器在容量控制的血液透析机上进行常规血液透析的一种技术。由于高分子聚合物膜具有很高的扩散性能和水力学通透性,因而在透析中能有更多的且分子量更大的溶质从血液移至透析液中,透析效果可进一步提高[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料证实中大分子物质的积聚是导致多种长远并发症的主要原因,HFHD属于一种高效血液净化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大庆油田总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室2010年2月初至7月末调查90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8~76岁之间,原发病情况:慢性肾小球肾炎33例、高血压肾损害10例、间质性肾炎15例、多囊肾8例、糖尿病肾病15例、不明原因肾功能衰竭9例,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并排除恶性肿瘤、心力衰竭、肺水肿、肝病等并发症。其中男性47例,女性43例。所有患者每周治疗3次,每次4小时。
1.2研究方法
1.2.1入组条件:透析1~4年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照不同血液透析治疗方法分组,每组随机抽取进行相应血液透析治疗方法的患者30名。血液透析(HD)组男16例,女14例;血液透析滤过组(HDF)组男16例,女14例;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男15例,女15例。
1.2.2治疗方法:HD组使用德国Fresenius公司生产的Fresenius Medical Care 4008B血液透析机,选用德国Fresenius公司生产的低通量聚砜膜透析器F6(透析器膜面积 1.3m2,超滤系数13ml/h.mmHg)。 HDF组使用瑞典金宝公司生产AK200 ULTRA-S在线血液透析滤过机,选用瑞典金宝公司生产的Polyflux 17s高通量聚砜膜透析器(透析器膜面积 1.7m2,超滤系数为71ml/h.mmHg),采用后稀释法,置换液为瑞典金宝公司生产的AK200 ULTRA-S血液透析滤过机在线产生,流量80ml/min。HFHD组使用德国Fresenius公司生产的Fresenius Medical Care 4008B血液透析机,选用德国Fresenius公司生产的高通量聚砜膜透析器FX60(膜面积1.4m2,超滤系数为46ml/h.mmHg)。所有患者每周治疗3次,每次4小时,均使用碳酸氢盐透析液及超纯净水。采用普通肝素抗凝(肝素首次剂量1250iu,以后每小时追加1250iu,治疗结束前30分钟停用肝素),治疗期间血流量25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
1.2.3 研究内容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患者在进入研究前及治疗8周后的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指标。
2 结果
2.1三种不同透析方式对患者血总胆固醇的影响
表1 三种不同透析方式对总胆固醇的影响 (,mmol/L)
* vs HD P
从表1可以看出,三组透析治疗前总胆固醇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个月治疗后HFHD组和HD总胆固醇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FHD组含量低于HD组(P
2.2三种不同透析方式对患者血甘油三酯的影响。
表2 三种不同透析方式对甘油三酯的影响(,mmol/L)
* vs HD P
转贴于
从表2可以看出,透析治疗前甘油三酯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个月治疗后三组甘油三酯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FHD组含量低于HD组(P
2.3三种不同透析方式对患者血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
表3 三种不同透析方式对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mg/L)
* vs HD P
从表3可以看出,三组治疗前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个月治疗后HFHD组和HD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FHD组含量低于HD组(P
3 讨论
由于常规血液透析引起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高,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心脑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存活率[3,4],而HDF因为治疗费用较高又难于普及,HFHD的应用显得尤为必要。HFHD清除溶质的机制有弥散、对流及吸附,故其对小分子物质的清除与低通量透析有同样的优势;而高通量透析器所特有的吸附功能是其清除中、大分子物质的一种重要方式[5,6]。
肾衰透析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会不断发展并加重, 心血管疾病是透析患者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许多研究已表明透析患者的动脉硬化与脂代谢紊乱有关。HFHD能有效的清除分子量范围在1000~15000daltons之间的中、大分子物质,中、大分子物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在透析前三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透析后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FHD 依靠弥散、对流和吸附三者结合清除溶质,以及膜孔径较大、具有吸附功能、生物相容性高、通透性高的高通量透析膜,对中、大分子物质的清除比低通量透析要明显加强,所以在HFHD治疗组上述物质明显降低。
高通量血液透析是目前常规血液透析的发展方向,它的优点在于减少长期透析所致的各种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存活率,而且效价比高,符合国情,值得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Locatelli F, Bommer J, London GM, et 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eterminants in chronic renal failure: clinical approach and treatment [ J ].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1, 16( 3) : 459-468.
[2] 季大玺,龚德华.高通量血液透析的临床应用体会[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5,14 (3):249.
[3] Mehrotra R, Marsh D, Vonesh E, et al. Patient education and access of ESRD patients to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ies beyond in-center hemodialysis [J]. Kidney lnt,2006, 68:378-390.
[4] 朱汉威. 肾脏疾病高脂血症的治疗[J].中华肾脏病杂志, 1993,9(6):365-366.
关键词: 哲学方法 高三文综政治 “四个原则”
哲学是科学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为我们提供的普遍原理和一般方法,用好它来指导高三文综政治高考备考复习是必要的、科学的、创新的、行之高效的。下面我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把握好“基础性原则”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这一哲学方法,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实际即基础,基础即实际。因此,高三文综政治高考备考复习必须注意把握好“基础性原则”,必须明确考试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提高复习效率。以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第24题为例:
图7描述的是某品牌奶粉的需求曲线由D1左移到D2。下列事件中能导致这种变动关系的是:(?摇)。
A.该奶粉生产商供应减少
B.政府提高了商品消费税
C.居民收入水平大幅上升
D.该奶粉检测出有害物质
本道高考题考查“价格变动与需求曲线的变化”、“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对这些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完全符合《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要求。据此必须明确以下两点。
首先,高考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教材的基础知识,是考生学习的重点。考试,题在书外,而答案在书内,组织答案要应用课本中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可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对学好政治至关重要,对考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起着关键性作用。
其次,高考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准确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是深刻理解教材知识的关键,它要求我们打破教材的章节,对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梳理、筛选和归纳总结。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对考生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也是考生感到最困难的最棘手的问题,这就要求平时要有意识地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考生的生活实际,并把社会热点、生活实际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
因此,要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考试制度改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正确对待考试,创新复习方法,改进学法,研究考法,把握和落实好“基础性原则”,有效组织复习,提高政治复习效率。
二、重视意识能动作用,要求把握好“计划性原则”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要求重视意识能动作用。因此,高三文综政治高考备考复习必须注意把握好“计划性原则”。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必须认真制订个人的和落实备课组的备考复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高考的复习来说,计划的重要性非同小可。复习计划作为整个复习过程的风向标,所有的复习活动都要按照它的安排来进行,所以它的内容一定要全面、细致、科学,以统筹全局。以2011届高考备考第三阶段备课组复习计划(作者按:“日、周计划”略)为例,我们制订了如下计划。
在这个阶段计划的导向下,备课组又具体制订了周计划和日计划,同时备课组要求各科任教师根据自己的不同层次班组制订教师个人的分班组阶段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如此整个高考备考复习完全按计划进行,有条不紊。
2.指导考生制订和实施个人的备考复习计划
教师在对考生的复习计划进行指导时,有关计划的内容方面需要考查其是否包含了学习目标(要掌握什么、达到什么程度)、学习内容(哪一课、哪一框、哪一目)、学习方式(要复习还是预习)和学习时间(每部分内容要学多久、集中学习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分配和安排)这四个方面,看看它们之间的安排是否统一和协调,如果有相矛盾的地方一定要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保证复习计划更有效。
三、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把握好“结构性原则”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因此,高三文综政治高考备考复习必须注意把握好“结构性原则”,科学构建知识网,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要实现知识网络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单元内重点知识的联系,如物质、运动、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网,等等;二是突破原有单元、课顺序,根据知识、结构和它们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和组织的跨单元、跨课综合,形成多层次的知识网络。以构建“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关系网为例:
这个关系网涵盖了必修一《经济生活》(人教版第4版)的第三课、第四课、第五课、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第十一课等内容,实现了跨单元、跨课综合,简明而又得当,掌握好这个关系网可以大大减少复习量,提高复习效率。
教师在指导考生构建知识结构的时候,要求师生共同协作完成,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模块”到“单元”再到“课”的顺序把教材知识结构构建齐全,既要掌握整个模块的框架,又要掌握单元的框架和课的框架;既要掌握单元之间的联系,又要掌握课之间的联系。如此做法,有利于考生更好地解答问答题。以模块4《生活与哲学》的第三单元第八课为例:
如果利用该知识结构全数掌握知识,考生在考试时只要从中一一提取所需要的观点组织答案也就不成问题了。比如: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第37题第(2)问: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
答案要点:①发展具有普遍性。……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四、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要求把握好“重点论原则”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因此,在高三文综政治高考备考复习中必须注意把握好“重点论原则”。教师必须准确、到位抓好重点工作,做到两个“明确”。
一是明确重点知识。进入高三年级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中研究高考试题,研究考纲,群策群力,共同制订出高三年级的学科复习计划,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知识的强化记忆和训练。以模块4《生活与哲学》为例:
二是明确重点考生。根据考生的学习成绩,努力落实分层次教学,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考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确定各班组重点培养对象。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高三文综政治高考备考复习中,我们要在哲学方法的指导下,把分层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思想融入教学实践中,把握好其中“基础性、计划性、结构性、重点论”四个原则进行摸索和探寻、创新,以寻找真正适合学情的并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传统教育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要使哲学方法成为高三政治课堂复习的指导原则,还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把它内化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具体方法,并落实到行动当中,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彰有.构建专题复习体系 提高政治复习实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9.
[2]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68-70.
[3]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关键词】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肺部感染;气道管理;价值评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200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急及致残率高的特点, 就该类患者来说, 由于长期昏迷会提高肺部感染发生率, 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除了得到有效的治疗之外, 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也是尤为重要的[1]。为此, 本次研究活动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72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气道管理,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72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调查对象, 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后均被证实为高血压脑出血[2, 3]。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3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 女11例, 最大年龄82岁, 最小46岁, 平均年龄(64.7±7.5)岁。实验组患者中男21例, 女15例, 最大年龄85岁, 最小47岁, 平均年龄(62.5±7.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给予实验组患者气道管理, 具体内容包括:①首先由本院的相关人员进行气道管理方案的拟定, 其人员包括主任、主治医师、护士长以及责任护士等。待患者入院后1 d, 由该小组成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与此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以及脉搏等。其后观察患者的肢体活动情况, 并协助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待上述操作完成后, 给予患者常规治疗方案, 如吸氧以及禁食等。此外, 护理人员向患者家属详细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病情特点以及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获得家属的配合和理解, 进而使治疗得以顺利实
施[4]。②患者入院1周后, 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首先协助患者进行定期翻身, 并给予雾化吸入治疗, 其使用的药物为沐舒坦, 剂量为15 mg, 2次/d。与此同时, 对患者的口腔以及呼吸道进行护理, 选择适宜的漱口液, 2次/d。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呼吸、意识以及体温等, 必要时给予患者气道吸痰;若患者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或肺部音较为严重, 切开气管, 选取痰标本, 并进行培养。若患者的气管切口后, 给予患者气道湿化和雾化液, 2次/d。与此同时,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并对气囊压力进行定时监测, 避免发生内容物反流。③患者入院2周后,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 主要内容包括:让患者练习咀嚼动作, 训练时间25 min/次, 2次/d。与此同时, 将冰冻的水放进患者口腔, 刺激舌根以及软腭, 让其练习吞咽动作, 训练时间为10 min/次, 3次/d。④患者入院3周后, 指导患者进行康复功能训练, 如肢体功能锻炼以及语言功能锻炼等, 就气管切开的患者做好拔管护理[5]。⑤待患者出院后, 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并告知正确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同时告知患者如何预防并发症的相关措施, 嘱咐患者坚持进行神经功能锻炼。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统计与对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2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 感染发生率为5.6%;
1例患者死亡, 死亡率为2.8%;对照组7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 感染发生率为19.4%, 3例患者死亡, 死亡率为8.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较为常见的疾病, 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与此同时, 由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长期卧床, 加之吞咽功能和自身免疫力下降, 使肺部感染发生率得到明显提高。因此,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仅要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在治疗期间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也是极其重要。结合本次实验数据结果可以看出, 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气道管理, 治疗效果显著, 不仅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同时死亡率也得到明显降低,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施清.气道管理在预防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应用.中国基层医药, 2014, 21(12):1912-1913.
[2] 马红芳, 安霞娟.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气管切开护理.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21):294-295.
[3] 陈红梅.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护理.医学信息, 2014(39):137.
[4] 杨春祥, 王爱萍.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价值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8):1920.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长期卧床;褥疮;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0487-01
脑血管意外,又称为脑中风、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特征,在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急性期以及恢复期,患者均需要长期卧床,容易造成一些并发症,褥疮就是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容易造成缺血、缺氧以及营养不良,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不良,而形成褥疮。我院自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了35例脑血管意外后长期卧床患者,采取了积极有效的临床观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35例脑血管意外后长期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龄45――76岁,平均61.9岁,所有患者卧床时间均达到2周以上,其中脑出血22例,脑梗塞13例。所有患者均有超过一处的部位患褥疮,其中肩胛7处,髂嵴16处,骶尾30处,参照《基础护理学》中指出的褥疮评定标准对于患者创面程度进行评定,其中Ⅰ期褥疮、I期褥疮以及I期褥疮分别为17处,31处,5处。所有患者褥疮均优于长期卧床,局部循环障碍以及营养不良而形成的。所有患者均在研究报告同意书上签字,同意本次研究。
1.2方法 (1)清创:使用0.5%碘伏清创面,同时将患者褥疮表面溃疡包括坏死组织全部剪除。(2)激光照射治疗:对患者每日进行红外线灯照射,时间控制在15~20min,将照射功率调整到200~350w这一范围,频率为每日1次或者两次。以帮助患者加快血液循环,有效增强其体内细胞功能,同时还能保持创面干燥,减少渗出,帮助患者尽快恢复。(3)清洁换药治疗。首先使用0.5%碘伏清洗创面,然后使用美宝湿润烧伤膏涂盖表面,部分患者褥疮较深则可以用美宝湿润烧伤膏填塞,处理完毕后使用无菌敷料覆盖创面并做好包扎,注意包扎松紧适宜,叮嘱患者每日更换一到两次。(4)中药内服治疗:处方中主要由当归、血竭以及红花等组方构成,以起到祛淤、生新、生肌以及排脓、抗炎的作用,采用水煎温服,每日叮嘱患者服用1剂。
1.3 疗效判定 (1)淤血红润期:如果患者红肿热痛均完全消失则判定为痊愈;如果患者红肿消失、热痛和治疗前相比减轻则判定为显效;如果患者红肿热痛均减轻则判定为有效,如果患者红肿热痛均为明显改善或者加重,则判定为无效。(2)炎性浸润期:如果患者渗出完全消失,红肿热痛完全消失则判定为愈合;如果患者渗出消失同时红肿热痛存在则判定为显效;如果患者渗出和红肿热痛均好转则判定为有效;如果患者红肿热痛和渗出均无明显改善或者加重则判定为无效。(3)溃疡期:如果患者溃疡结痂并顺利脱落,同时局部组织修复则判定为愈合;如果患者溃疡结痂则判定为显效;如果其溃疡面积和治疗前相比明显缩小变浅、渗出减少则判定为有效,如果患者未出现结痂或者溃疡面积未得到明显好转则判定为无效。
2 结果
53处褥疮中,痊愈Ⅰ期褥疮17处,II期褥疮31处,III期褥疮1处,有效III期褥疮3处,有效52例,有效率高达98.1%,无效III期褥疮1例,无效率为1.9%。
3 讨论
褥疮是脑血管意外后患者长期卧床引起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就是,患者如果长期处于平卧姿势,其一些局部组织比如骶尾部、肩胛骨以及后枕骨等长期受压,容易造成缺血、缺氧以及营养不良,进一步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不良,最终形成褥疮;患者在侧卧位时,受压的局部组织则以两侧肩峰,肘关节以及髋关节,膝关节等处长期受压,因而在这些部位也极易形成褥疮。同时,脑血管意外患者由于神经功能受损,其直觉感觉包括运动能力已经在逐渐减退,极易造成机体疲劳和痛觉减退,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整个机体的保护性反应以及调整的能力受到限制,加剧了褥疮的发生。
脑血管意外后长期卧床的病人需要长期的护理和治疗,患者和其家属均面临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而褥疮等并发症的出现,则加剧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社区医生在病人的康复中应当担负起重要责任,采用有效积极的治疗手段,调整患者机体免疫系统,逐步增强患者机体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抗体,从而促进患者防御能力的提升,积极发挥抗炎、促进血液循环等积极功能,以有效防止褥疮。本研究中采用清创、激光照射、清洁换药以及中药内服等多种治疗手段,对35例患者的褥疮进行了积极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8.1%,表明了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医生还应当提醒患者保持皮肤清洁,注意按摩受压部位,增强营养护理等,积极预防褥疮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于脑血管意外后长期卧床引发的褥疮,应当采取精心、有效的治疗手段,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有效防治褥疮,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钟海燕. 老年患者难免压疮的预防方法及效果观察[A]. 第8届全国重症监护专科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 2011
[关键词] 尿毒症;微炎症;高通量血液透析;超纯水透析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9(b)-006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igh-flux hemodialysis with ultrapure water used in dialysis patients with uremia for joint microinflammation impact.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 uremic patients in 2013 ― 2015 admitted to 80 cases in, according to randomized double-bli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Super Joint control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herapy + high flux hemodialysis, the observation group pure dialysis were compared microinflammatory improvement (hCRP, β2-MG and IL-6 and TNF-α).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microinflammatory indicators are improved, and the effect is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Uremia; Micro inflammation; High flux hemodialysis; Ultra pure water dialysis
尿毒症是有各种慢性损损伤持续发展,最终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以及代谢性紊乱的临床综合征[1]。长时间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会导致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加剧终末期肾病相关病因进展,透析液的选择与炎症反应进展以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2]。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本病常见方法,超纯水透析能有效改善血液透析导致的微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3]。为进一步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超纯水透析联合应用于尿毒症患者治疗效果,特方便选取2013―2015年该院收治的尿毒症患者80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尿毒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原则将其分成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1~68岁,平均(53.3±4.8)岁,透析时间2~6年,平均(3.6±1.6)年;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3~69岁,平均(54.7±4.0)岁,透析时间1~6年,平均(3.9±1.4)年。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高通量血液透析,采用4008S透析机,德朗高通透析器B-18H透析器,面积为1.8 m2,超滤系数为78 mL/hr/mmHg,血流速度为300 mL/min,透析液流速设为500 mL/min。透析液采用中心供液系统。静脉注射肝素钠全身抗凝。水处理采用GAMBRO双级热消毒水处理设备,透析液采用中心供液系统。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超纯水透析治疗,具体操作内容:采用GAMBRO双级热消毒水处理设备以及无死腔环路系统,在进行超纯水透析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6个月和12个月分别采集患者静脉血,离心后检测其炎症指标。超纯水透析时间为12个月,3次/周,每1次透析的时间保持在4 h。
1.2.2 检测方法 hCRP检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原理为检测抗原体和复合物现成的导致溶液悬浮颗粒散射光增强的比率;β2-MG采用竞争性放射免疫法进行,加入标本或标准品100 uL,然后在加入125I-β2-MG标记物100 uL,最后将100 uL β2-MG抗体加入,并摇匀后在室温下放置1 h,然后加入500 uL分离剂室温放置15 min后,离心20 min,弃去上层清液,测定。
1.3 观察指标
观察微炎症指标变化情况,即hCRP(超敏C反应蛋白)、β2-MG(胶乳增强的速率散射比浊法)以及IL-6(酶免疫吸附法)和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P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hCRP、β2-MG、IL-6和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改善,经6个月治疗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尿毒症是各种肾脏病终末期,临床尚未找到有效治愈方法,主要采用血液透析方式延长生存期。高通量血液透析用于本病的疗效值得肯定[4]。其通过增加透析膜孔径,加大滤过面积,加快血流速度,继而加强对溶质和多余水分的清除[5]。通过分子聚合膜较强的吸附性和通透性,继而对中大分子进行有效清除,但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会诱导机体炎症反应,如患者血液hCRP、β2-MG以及IL-6和TNF-α等炎性指标增高[6]。
超纯水透析是一种将离子交换和电渗析巧妙结合的膜分离脱盐工艺技术,其具有连续出水的特点。凭借其环保性好、操作便捷及安全性高等优点逐渐被人熟知,并且已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有大量研究者通过比较普通血液透析和超纯水透析发现,采用超纯水透析的患者血液中的细菌以及内毒素等含量下降情况显著优于其他透析方式[7]。这一点在该次研究中也能明显看出,观察组经过3个月透析后,hCRP、β2-MG以及IL-6和TNF-α等炎性指标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初步证明,超纯水透析治疗对于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微炎症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有研究者[8]通过对比分析常规血液透析治疗(CD组)和超纯水透析治疗(UPD组)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微炎症的影响发现,两组患者入组时C反应蛋白、白介素-6以及β2-微球蛋白等炎症指标含量比较差异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CRP、IL-6、β2-MG)均有所改善[UPD组:(4.7±1.6)mg/L、(57.6±19.3)ug/mL、(9.0±5.2)mg/L;CD组:(11.1±3.7)mg/L、(69.2±23.9)ug/mL、(24.6±9.8)mg/],且比较而言,UPD组炎症指标下降幅度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高通血液透析联合超纯水透析在尿毒症患者微炎症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对于炎症指标的改善效果较为显著,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皓,杨向东,鲜万华,等.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指标及Fetuin-A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4,35(20):29-31,34.
[2] 涂晓文,刘晓莉,许倬,等.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和微炎症状态的影响[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26(4):275-276.
[3] 张国欣,阮琳,聂丽敏,等.不同透析方式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炎性因子AGEs 和CRP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4,36(2):209-210.
[4] 易晔,卢远航,冀倩倩,等.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氧化应激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 44(19):2667-2669.
[5] 李述真,刘法芹.不同血液透析方法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微炎症和营养不良状态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1):6070-6072.
[6] 易晔,卢远航.高通量透析对静脉补铁诱导的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及微炎症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5,36(4):590-591.
[7] 谢敏妍,刘海俊,梁智敏,等.超纯水透析液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微炎症、生存质量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8):1281-1283.
【关键词】 胃肠内营养;重型颅脑损伤;低蛋白血症
Early Application of Enteral Emulsions O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ypoproteinemia Effect
WANG Zhen-guo,DENG You-shou,CHENG Guang,et al.Departmengt of Neurosurgery,Panzhihua University Hospital,Panzhihua Sichuan 617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Observed early (after injury, 48h-3 weeks) application on behalf of Swiss support gastrointestinal emulsion treatment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o reduc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low serum protein analysis.Methods Sixty-nine cases selecte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Experimental group, 35 cases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emulsion,Control group of 34 patients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methods of nasal liquid diet.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maining treatment. Within 48h after injury, respectively, to start using parenteral nutrition emulsion and traditional methods of nasal feeding tube into the liquid diet, Two different nutrition therapy continued for a period of 21d,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serum albumin (ALB) and serum total protein (TP) of the dynamic changes.ResultsThe incidence rate of hypoproteinemia of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were 14.3%, and 38.3%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χ2=5.13,P
【Key words】 Entogastric nutrition, Heavy skull injury, Hypoproteinemia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为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分解代谢增加等原因导致蛋白的合成、分解、代谢受到影响,极易发生低蛋白血症。其即可使患者感染率和死亡率增加,又可使脑损伤程度加重,严重影响预后。营养疗法是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对我科2009年1月―2011年3月6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2种方案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以探讨胃肠内营养乳剂瑞代在预防和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后低蛋白血症发生中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入选条件:(1)患者年龄为18―60岁,无其他重要系统复合伤;(2)所有病人均在伤后6h内入院,经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为:3分GCS评分8分,昏迷时间持续在72小时以上;(3)受伤前身体状况良好,无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及胃肠溃疡出血等病史,无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慢性器质性病变;(4)伤后24h内无消化应激性溃疡出血;(5)观察期间无使用白蛋白、球蛋白、血浆、红细胞及全血等血液制品;(6)所有患者生存时间大于21天。排除标准:(1)有原发的低蛋白血症;(2)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30分钟;(3)低氧血症(动脉血氧饱和度94%)30分钟;(4)妊娠或脑死亡;(5)术后短期内清醒的单纯硬膜外血肿;(6)持续鼻饲流质饮食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根据上述标准共收集69例观察对象,达到实验组和对照组非处理因素具有均衡性,保持它们的可比性。以性别、年龄、病情作为不平衡指数确定因素,按入院顺序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遵循“不均衡指数最小”为分组原则,以“不均衡指数最小”的组为归入组,分为实验组(35例)采用胃肠内营养乳剂胃肠内经管营养,对照组(34例)采用传统的自制匀浆膳食胃肠道内经管营养,进行为期21d的肠道内管饲营养。
1.2.2 胃肠内营养乳剂组的方法 胃肠内营养乳剂组为实验组。按Harris-Benedict公式算出各例的基础能量消耗(BEE),每例每天给予的热量为1×1.3.每天给予的氮量与非蛋白质热卡的比值为1:135。本组患者经鼻胃管滴入液体肠内营养剂(商品名称瑞代,江苏无锡华瑞制药厂生产),用输液泵持续输注。第1、2天用半量,输注速度为40―60ml/h,如无不良反应,第三天起增加瑞代用量和输液速度,至第五天起达全量。本组曾出现3例胃黏膜应激性溃疡患者,没有禁食,而是插入小肠管接灌食泵,用输液增温器加温(温度41℃―43℃,可使喂养管头部温度稳定在36℃―37℃),调节泵入速度将瑞代直接注入小肠。刚开始20ml/h泵入,以后逐渐增加至100―125ml/h泵入。至病变稳定后恢复如前治疗。
1.2.3 常规营养组方法 常规营养组为对照组。治疗自伤后48h内开始,该组采用传统自制匀浆,基本饮食内容包括牛奶、豆浆、肉汤、鱼汤、米粉、蛋白粉、果蔬汁、鸡蛋等,由家属自行配制成匀浆,少量多次经胃管注入,10次/天、200ml/次,每天总量约2000ml,鼻饲时间21d。本组曾出现2例胃黏膜应激性溃疡,有不同程度的胃出血,立即禁食,改用胃肠外营养,提供热量相同,经抑酸止血治疗3―5d后症状缓解,恢复管饲。
1.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SPS 10.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结果以均数±保准差(x±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
1.2.5 观察指标及标准 ①分别于入院24h内及鼻饲21d才静脉血测试血清白蛋白(ALB)和血清总蛋白(TP)水平;②低蛋白血症的判断标准:以本院正常参考值血清总蛋白(TP)60―83g/L,血清白蛋白(ALB)40―55 g/L为标准,低蛋白血症:血清总蛋白(TP)
2 结果
2.1 经过21d不同类型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两组患者继发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χ2=5.13,P
表1 两组低蛋白血症发生率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rates of hypoproteinemia in two groups(n,%)
注:组间比较,P
2.2 实验前两组ALB、TP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低蛋白血症发生率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ALB and TP levels in two groups(g/L,x±s)
3 讨论
颅脑损伤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主要表现为能量消耗及需求量增大,肌蛋白大量分解,机体出现高尿氮及负氮平衡[1]。通常重型颅脑损伤的能量消耗为正常的120%―170%,平均142%,并与自身基础代谢率、体温、格拉斯哥评分(GCS)、静息肌张力、活动度、药物、治疗操作、感染的严重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
这种高代谢状态在善后3d―5d达到高峰,第7天开始消退,一般持续3周[3]。如不及时补充营养,会造成营养不良、体重下降、免疫力下降、伤口愈合时间延长等,且容易导致感染的发生,从而使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和伤残率增加。在颅脑损伤早期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进行积极、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全身代谢状况,使机体蛋白保持一定水平,改善负氮平衡,而且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保护胃黏膜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病人生存质量,降低脑外伤的伤残率和死亡率[4]。
血浆白蛋白是人体较重要的营养状况状况指标之一,也是神经外科医生较为关注的指标之一,因为血浆白蛋白的高低,同样影响脑水肿的程度[5]。血浆白蛋白的代谢周期为20天左右,即使营养不充分,则在20天左右可检测到白蛋白的降低[6]。本研究中,伤后3―4周时血浆白蛋白与伤后第一天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采取本营养支持治疗能充分有效提供营养支持。
胃肠内营养乳剂(瑞代)是一种高分子量、易于代谢的肠内营养制剂。用于分解代谢和液体入量受限患者的均衡营养治疗,能够满足患者的能量需求和增加的蛋白质需要量,减少氮丢失、促进蛋白质合成。从表1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使用胃肠内营养乳剂肠内营养治疗后,低蛋白血症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传统自制匀浆肠内营养治疗(χ2=5.13,P
目前,临床上可供患者使用的胃肠内营养剂有多种配方,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需要合理选择。同时,胃肠内营养个体差异较大,如使用不当,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7]。因此,营养液应持续匀速滴注或泵入,渗透压不宜过高,掌握由慢到快的原则,以避免出现腹胀、呕吐和腹泻等并发症。每4―6h检测胃残液量,超过200ml时应减慢滴注速度。滴注营养液时,最好采用头高30°的,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应注意经常检查胃肠营养管的位置,以便及时调整,保证胃肠内营养的顺利进行,并在喂养管末端夹加温器,有助于病人对肠内营养的的耐受,减少不良反应[8]。
早期胃肠内营养避免了肠外营养容易引起各种代谢紊乱、导管败血症等,保护肠粘膜屏障,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医疗费用,减少临床并发症,胃肠内营养还能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急性期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具有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华长春,孙克华,潘云曦等.重型颅脑外伤早期患者氮平衡改变与营养[J].江苏医药杂志,2003,29(5):331―333
[2]黄东健.严重脑损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J].肠内与肠外营养,1999,6(4):187―191
[3]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18―1122.
[4]赵三虎,陈道笠,薛德麟等.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素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00,8(1):28―29.
[5]Oels BJ,BrinkmanZijlker HG,Dijkstra PU,et al. Malnutrition,eatingdifficulties and feeding dependengce in a stroke rehabilitation centre[J].Disabil,Rehabil,2006,28(10):637―643.
[6]李元新,黎介寿,肠内营养支持的进展[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02,6(2):90―95.
关键词:马克思;阿伦特;哲学;政治;政治哲学;不同路径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08-01
马克思和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思想给现代社会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对他们哲学思想的极大关注。其中,哲学和政治的关系问题是核心和关键。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合理掌握与正确看待哲学和政治的关系问题是认识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关键所在。
一、西方传统政治哲学
早在古希腊开始,哲学就与政治纠缠不清。哲学真正从关注自然转到人与社会中来是在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深受这种学派的影响,他虽然对智者学派提出的一些政治评判标准持反对态度,但也积极发展了智者学派对现实问题的广泛关注。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就是依靠科学辩证法来关注人与社会中的一切事务,这也是为人类的幸福生活寻找到了坚实的根基。这之后,柏拉图继承了老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希望通过哲学去建立一个理想的政治王国,以充分实现哲学的伟大政治抱负,以此来完成老师苏格拉底的让城市更贴近真理的政治夙愿。后来,亚里士多德虽然在一些政治问题上积极反对两位老师,但是在哲学关注人与社会的问题上,却发展与推动了老师柏拉图的思想观点。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提出人向来属于政治动物的观念,并出版发行了其第一本政治哲学思想巨著《政治学》。
对阿伦特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是诞生于苏格拉底之后。在苏格拉底死后,他的学生柏拉图对人和社会政治生活实现的可能性已经持绝望态度,他开始怀疑起苏格拉底政治学说的有效性 。正是因为柏拉图对苏格拉底学说的这一怀疑,才让苏格拉底对人和社会的关注由政治转到了哲学当中,并开辟了西方政治必须服从与哲学的传统。从这一形式来说,不管是柏拉图还是黑格尔,其政治思想都没有脱离以政治学观念来作指导的前进方向。可以说,柏拉图创设的西方传统政治学是把政治理念看作高于一切的思考生活之路,这实质上就是获得政治真理的途径是经过沉思而不是积极活动来取得。这一观念思想,在西方传统政治学中是非常有威慑力的,很少有人去突破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虽然是在西方传统政治哲学中起步并发展的,但他没有对其政治学思想进行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超越。阿伦特认为,从柏拉图开始,经历了三次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大颠覆,分别是克尔恺郭尔的存在主义、尼采的行动主义和马克思的辨证主义。在这三个哲学思想中,马克思哲学思想最具有影响力,他的思想直接对政治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决定作用。同时,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也十分重视,他认为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就是一个反对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理论思想。
二、哲学的政治实现
哲学的政治实现是哲学的主要思想。马克思在年轻时虽然受德国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他没有被这种思想所左右,因此不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反对传统哲学中闭关自守的自我直观,积极强调哲学是时代的精华和文明的灵魂。在这一基础上,阿伦特注重强调马克思放弃哲学转变到研究历史和政治思想上来。早在1984年马克思在一封信中就明确阐述了自身的观点,认为费尔巴哈的政治思想过多关注自然而很少关注政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实质上是用资本主义的观点去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也是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正是通过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才能从传统的政治哲学中解放出来,步入到历史政治活动中 。
三、政治的哲学实现
政治的哲学实现是阿伦特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以前,阿伦特是一个对政治漠不关心的人。自从纳粹上台以后,尤其是一些哲学家与纳粹进行合作后,让阿伦特认为柏拉图的传统意义哲学是与纳粹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从哲学转到政治中来,重新来思考和看待西方传统政治哲学,重新审视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阿伦特认为,哲学与政治之间产生隔阂是开始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死对柏拉图有着很大打击,也让其对苏格拉底的学说产生了质疑,这就让柏拉图重新开始了沉思生活,哲学也开始逐渐从人类事务中一步步撤离。正是因为哲学的这种撤离,让柏拉图认为哲学就要离开政治,以后的政治行动就要服从于哲学,这种情况下,柏拉图就用哲学消融了政治,这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在这个基础上,阿伦特就开始为了政治而审判哲学,通过对哲学的重新反思来更好地实现政治。
在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基础上,阿伦特分析与总结了两层政治与哲学的关系含义,首先是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这个关系问题也是对人类事务领域中的态度问题。态度问题本身也涉及到了哲学体验与人类现实体验之间的关系,他说明了自身的哲学体验与人群中公共经验的直接关系。其次是哲学与政治的紧张关系。事实上,政治哲学本来就处于一种张力之中,要么用哲学来统领政治,要么用政治审视哲学。因此可以说,阿伦特的政治哲学追求的是政治哲学的实现,在根本上也是一种反哲学的哲学思想。
四、结语
当前,伴随着政治制度与生活方式的政治哲学再一次火热兴起,政治哲学就变得异常重要起来。阿伦特力图诉诸某种道德上的复古主义来应付现代性的基本问题,相对比之下,马克思的理论很难说已经过时,不管马克思哲学的预言是否已经实现,但他的思想对现在社会政治状态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批判与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勇.论阿伦特哲学的时代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我们知道,在20世纪的相当长时期,西方大学体制中的任何院系都没有政治哲学的地位,因为西方学界曾一度相信,所有问题都可以由各门实证科学或行为科学来解决,因此认为“政治哲学已经死亡”。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政治哲学却成了西方大学内的显学,不但哲学系、政治系、法学院,而且历史系、文学系等几乎无不辩论政治哲学问题,而各种争相出场的政治哲学流派和学说亦无不具有跨院系、跨学科的活动特性。例如“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在哲学系、政治系和法学院都同样激烈地展开,而“共和主义政治哲学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挑战”则首先发端于历史系(共和主义史学),随后延伸至法学院、政治系和哲学系等。以复兴古典政治哲学为己任的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学派则以政治系为大本营,同时向古典学系、哲学系、法学院和历史系等扩张。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则把文学系几乎变成了政治理论系,专事在各种文本中分析种族、性别和族群等当代最敏感的政治问题,尤其福柯和德里达等对“权力-知识”、“法律-暴力”以及“关爱政治”等问题的政治哲学追问之影响遍及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后,女性主义政治哲学更如水银泻地、无处不在,论者或批判西方所谓“个人”其实是“男性家主”,或强烈挑战政治哲学以“正义”为中心本身就是男性中心主义,从而提出政治哲学应以“关爱”为中心,等等。
当代政治哲学这一光怪陆离的景观实际表明,政治哲学具有不受现代学术分工所牢笼的特性。这首先是因为政治哲学的论述范围极为广泛,它一方面涉及道德、法律、宗教、习俗以至社群、民族、国家及其经济分配方式,另一方面又涉及性别、友谊、婚姻、家庭、养育、教育以至文学艺术等表现方式,因此政治哲学几乎必然具有跨学科的特性。说到底,政治哲学是一个政治共同体之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的集中表现。政治哲学的兴起一般都与政治社会出现重大的意见争论有关,这种争论往往涉及政治共同体的基本信念、基本价值、基本生活方式以及基本制度之根据,从而必然成为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关切。就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再度兴起而言,其基本背景即是西方所谓的“六十年代危机”,亦即上世纪60年代由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引发的社会大变动所导致的西方社会文化危机。这种危机感促使所有人文社会学科不但反省当代西方社会的问题,而且逐渐走向重新认识和重新检讨西方17世纪以来所形成的基本现代观念,这就是通常所谓的“现代性问题”或“现代性的危机”。不妨说,这种重新审视“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走向,正应了政治哲学家施特劳斯多年前的预言:“彻底质疑近三四百年来的西方思想学说是一切智慧追求的起点。”
政治哲学的研究在中国虽然才刚刚起步,但我们以为,从一开始就应该明确:中国的政治哲学研究不是要亦步亦趋地去与当代西方学术“接轨”,而是要自觉地形成中国学界的批判意识与独立视野。要而言之,中国学人研究政治哲学的基本任务有二:一是批判地考察西方政治哲学的源流,二是深入梳理中国政治哲学的传统。也因此,坊间已经翻译过来的不少西方政治哲学教科书,虽然对教书匠和应试生不无裨益,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其视野和论述往往过窄。这些教科书有些以点金术的手法,把西方从古到今的政治思想描绘成各种理想化概念的连续,却盲然不顾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古今之争”这一基本问题,亦即无视西方“现代”政治哲学乃起源于对西方“古典”政治哲学的拒斥与否定这一转折;还有些教科书则仅仅铺陈晚近以来西方学院内的细琐争论,造成“最新的争论就是最前沿的问题”之假象,实际却恰恰缺乏历史视野,看不出当代的许多争论其实只不过是用新术语争论老问题而已。虽然我们并不否认当论对问题的表述和分析或许更细致,但我们更要强调的是问题本身的历史深度及我们以为,对中国学界而言,今日最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自主性,戒绝盲目地跟风赶时髦的习气。有必要说明,本文库两位主编虽然近年来都曾着重论述过施特劳斯学派的政治哲学,但我们决无意主张对西方政治哲学的研究应该简单化地遵循施特劳斯派的路向。无论对施特劳斯学派,还是对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共和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等,我们都主张从中国的视野出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地讨论。同样,我们虽然强调研究古典思想和古典传统的重要性,但我们从不主张简单地以古典来拒斥现代。相反,就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而言,我们以为更值得注意的或许是,各主要流派近年来实际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现代思想与古典思想的调和或互补。以自由主义学派而言,近年来正明显地从以往一切讨论立足于“权利”而日益转向突出地强调“美德”,其具体路向则往往表现为寻求康德与亚里士多德的结合。共和主义学派则从早年强调从古希腊到马基雅维利的政治传统逐渐转向强调古罗马特别是西塞罗对西方早期现代的影响,其目的实际是要缓和古典共和主义与现代社会之张力。最后,施特劳斯学派虽然一向立足于柏拉图路向的古典政治哲学传统而深刻批判西方现代性,但这种批判并不是简单地否定现代,而是力图以古典传统来矫正现代思想的偏颇和极端。当然,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各派则仍然对古典和现代都持激进的否定性批判态势。但我们要强调的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各种流派都是从西方社会本身的问题出发,因而必然具有“狭隘地方主义”(provincialism)的特点,中国学人不应该成为任何一派的简单信徒,而是要以中国学术共同体为依托而树立对西方古典、现代、后现代的总体性批判视野。
一、社会政治的理性追寻
1.政治哲学是对社会政治的理性之思政治哲学通过反思、批判社会政治而求真,具有一种追求普遍性理想社会之原型的形而上学冲动,并以此改铸现存社会政治。这种理论探索可以是传统与现代政治哲学的宏大叙事,也可以是后现代政治哲学的微观分析,即旨在通过对政治诸范畴如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正义、政治合法性等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论证,追寻政治真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哲学与政治学是不同的,它有很高的抽象思辨性,可以称之为政治“形而上学”或政治“形而中学”。政治哲学探讨抽象的概念和范畴,为现存的社会政治寻找理性,让政治本身产生一种说理的力量。黑格尔在政治哲学论着《法哲学原理》中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抛开这个论断保守性的一面,我们既可以说它是政治哲学为社会政治寻找理性的一个典范,又可以说它是政治哲学在为自身寻求合法性。进而可以说,规范的政治哲学研究应是在书写政治“形而上学”。在古希腊哲学到近代西方哲学的演进过程中,哲学家们对理性原则在政治思考中的地位的认识可谓一波三折。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所处的“轴心时代”,是理性原则在政治思考中居于最高峰的时期。他们遵循理性原则,在各自心中构想着理想的国家、城邦政体及其运转规则。
这一点在柏拉图哲学的坚决批判者、非理性主义者尼采的作品中也得到佐证:“柏拉图的国家是超希腊的和不可能的。作为一种按形而上学原则组织起来的国家的创设者的哲学在此达到了顶点。”中世纪时期,安瑟伦和阿奎那等经院哲学家们抬高信仰而贬斥理性,理性只在于加强信仰。这是理性原则在政治思考中居于最低谷的时期。经院哲学家们政治思考的实质是,信仰上帝第一,人的理性第二,并以全知的“神性”代替人的理性,以虚幻的上帝之城来范导封建的世俗王国,旨在为教皇统治和封建君主统治服务。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发展与思想启蒙运动使人的主体性觉醒,信仰的权威让位于理性的权威,理性原则在政治思考中再一次进入高峰时期。一方面,近代西方启蒙理性为现当代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决定了现当代西方所谓普适性自由民主制度的运作逻辑和模式,深刻影响着当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精神。另一方面,近代西方启蒙理性的过度张扬也导致了对理性的误解与片面使用,使理性成了片面的科技理性的代名词,“技术知识似乎是唯一满足理性主义者选择的确定性标准的那种知识”由此导致了实证主义政治哲学的困境,实证的科技的政治理性把政治简单化地视为书本政治、政治技术与功利政治。对政治问题的探究,除依靠人的理性外,还要依靠感性经验与直观。对政治的形而上学分析,借用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话说:“不单纯依据概念,同时也根据直观。”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也说:“哲学不仅需要哲学的理解,即通过概念进行理解,也需要非哲学的理解,即通过感知和情感进行理解。”“在哲学上,文体向这三个极伸张:概念或新的思维方式,感知或新的视听方式,情感或新的体验方式。这是哲学的三位一体,哲学犹如歌剧,需要这三者‘产生运动’。”深入探究发现,思考政治问题很难精确区分理性与非理性这一属人的二重性。
近代英国政治学家沃拉斯曾说,在政治中,人往往在感情和本能的刺激下行事。因此,政治哲学不是纯粹的理性思辨,不排斥感觉经验与直观。在研究方法上,政治哲学除了主要依靠理性演绎和经验归纳的逻辑外,还要依靠意志、直觉、直观、灵感、顿悟等非理性因素。进一步说,怎样平衡好政治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适当地把对政治原则的理性分析同对政治过程的经验性认识结合起来,这也可以说是当代政治哲学研究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政治哲学的理性,既是一种理论理性,又是一种实践理性。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分类法,政治哲学属于实践性科学,是目的论和实践性品格的统一。今天,我们把政治哲学视为实践哲学。按照哲学的理解范式,实践哲学的理论旨趣是要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仅要解释世界(像以往的哲学家们那样),还要积极变革世界,使理论不仅在“阿门塞斯冥国”自恰(借喻理论内部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还要在定在即现实政治中发亮(借喻理论外部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们现时代的社会政治发展迫切需要这种实践的政治哲学,而那种单纯追求理论内部的理论与实践自恰的政治哲学,大有可能走充满纯粹思辨形而上学的理论危机、精神危机的道路。
2.政治哲学是对社会政治的价值之思
近十年来海内外中国哲学研究的新态势,总的说来有:方法论的检讨、中国经典的诠释、出土简帛的哲学思想研究、从政治哲学的视域研究中国思想、探索中国哲学的内涵及致力于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建构等。在这些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此外,儒学与当代、儒学的宗教性、《周易》、佛教、道家与道教、宋明理学、明清之际与清代学术、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等,已成为热门或显学;三《礼》之学、名家与汉语语言逻辑哲学、中国政治法律哲学、生态环境哲学、和谐思想、身体观、身心平衡论与心理调节学说等,正进入重新探讨的阶段并不断深入。
从学界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当前国内外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沿、重点与热点问题或领域有:
第一,关于方法论的检讨或反思。许多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从不同视角,积极检视以西方现代化理论、启蒙理性、西方社会科学方法等来研究东方历史文化传统及学术文本的局限性,借鉴海外中国学家(或汉学家)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经验并检讨其得失,总结中国哲学学科创建百年来从依傍、模仿西方哲学到逐步建立起学科自主性的经验,研究哲学与史学、哲学史与思想史路数的区别与联系,试图摸索、建构更切合东方、东亚或中国哲学的方法学系统。
第二,中国经典的诠释成为主潮。“经典文本—思想学术”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思想空间和语言张力,关键是时代背景及学者们的学术方式或思想理路。由于中国典籍的丰富、深刻与远久,由于时代性问题的凸显和学者的理论自觉,由于中西之间的学术、学者的交流与对话,经典诠释的问题是近年来海内外中国哲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学界引进伽达默尔诠释学方法或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等,同时思考自身的诠释传统,加强了中国经典诠释的方法学研究。而当前大家关注的经典诠释问题不仅包括经典诠释的方法或方式问题,也包括经典诠释方面有哪些人士做了哪些重要工作;不仅包括现代中西方学者对中国经典的诠释,也包括古代中国学者与近代西方学者对中国经典的诠释;不仅包括西方经典诠释学与中国现代学术的结合,也包括中国固有之经典诠释的历史与内在理路。
中国的哲学经典汗牛充栋,在传统宋学、汉学的基础上,如何借鉴西方、日本学者的微观研究,以深入探讨儒、释、道三教及诸子百家的文本及其注疏的衍变细节,阐释其间所反映的不同时间、地域之学者的创造性解读及外域文化的影响,是极有价值的。特别是,经典文本与传统的民间社会生活,与传统政治法律制度的关联,经典文本在东亚地区的互动与发展中所获得的不同意蕴,经典文本的东西方翻译史,印度与中国佛教的传播及发展,近代中、西、日词语或范畴的格义与互释……这些都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且不断深入和细化。
还要说明的是,当前中国学者更加重视国学即中国传统学问或学术,突出了文史哲不分家的综合性,尤其是重视对经学或某一单经的阅读与研究,并注意在传承历史与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与建构自我的意义上去培养后学。有关儒家、道家、佛家经典等的诠释,要花很大的气力,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夫和厚重的思想涵养,需要一代代学者的努力与传承。随着时代的步伐与对生活意义的开拓,学者们也将进一步创造性地阐发经典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第三,从政治哲学的视域研究中国哲学。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论总是与中国古代的天道论与人道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目前哲学界非常重视中国政治哲学的研究,尤其是以西方政治哲学、正义理论来分析研讨之。、自由主义与传统主义的对话,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社会秩序的重建,政治与法律问题的凸显,现代政治学、伦理学的挑战,都激发了本学科同仁去加强对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疏理与阐释。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不仅仅重视价值或古人所谓的“义理”,而且重视公正有效的社会政治、法律之制度架构或制度建设。可以说,典章制度、各类文书即使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但典章制度之学也一直是中国学术的重心之一,这些在儒家经典以及后来的大量史料或文献中可以得到印证。中国古代哲人的政治观念与制度追求,历代政治哲学思潮尤其是明清与民国时期的政治哲学思潮的产生、发展及其变迁与影响,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与中国古代政治观念的差异、会通、超越等,这些都已成为学界的难点问题,富有挑战性。
第四,出土简帛的哲学研究仍然是热点。王国维先生有“二重证据法”之说,即地下材料与传世文献的相互印证。上世纪90年代出土的湖北荆门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的一批楚简,其哲学思想非常丰富,尤其关于孔门七十子、战国儒道诸家的资料弥足珍贵。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简与帛书、河北定州八角廊汉简,学术价值颇丰。以上简帛文献是研究先秦两汉诸家学说之流变、先秦两汉中国人之宇宙观念与伦理思想的宝贵资源。
另外,云梦睡虎地秦简、江陵天星观楚简、江陵九店楚墓、江陵张家山汉简、荆门包山楚简等,有很多关于当时民间信仰及官方法律文书的文字。2006年,湖北的考古专家又在云梦发掘出一批汉简,基本上是法律文书,与睡虎地、张家山的材料相呼应与补充,而且还有类似《说苑》一类的书。我国有深厚的法律文化传统,值得我们重视,希望哲学界与法学界联起手来研究。历史上观念、制度与民间习俗的相互联系及其具体内容,也应是哲学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意味着我们日益重视价值观念的生成及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第五,宋元明清学术一直是中国哲学界的研究重心。这一研究在上世纪前半叶就很发达,这是由于宋明理学与清学的巨大成就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由于宋明理学较前代学术呈现出了更高的哲学形式、哲学意味所致,另外也有时代较近、存世文献充裕等原因。
宋明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宋明理学的哲学范畴、哲学体系,学术人物与学术群体,派别师承和学术流变等。另外宋明理学的民间化、官学化与明清新哲学的兴起也日益受到学界重视,比如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明清哲学研究,就特别重视“宋明—明清”哲学的演变及其现代性之动向,萧萐父先生、许苏民先生与年轻学者吴根友等教授的研究成果颇有创见和学术影响。但也有不同学者的挑战,质疑侯外庐——萧萐父先生的“明清之际早期启蒙”说,质疑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乃至清代戴震与宋明儒学有根本区别之说,也有专家质疑清代以“礼”代“理”之说。由于宋明儒学的复杂面相和思想成就,并且历史上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东亚世界数百年,所以宋明学术与佛家、道家、文学、科学、商业、政治等的相互关系或联系,宋明理学在朝鲜、日本、越南、琉球等东亚国家或地区的民间传播及当地朱子学、阳明学的复杂性,宋明思想的东亚影响、不同走向以及与当时西学的结合,都已成为重要的考察对象或研究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宋明儒学本身所具有的现代性还需要重新探讨。
第六,探索中国哲学的内涵与特色,确立起中国哲学的主体性。近年来海内外中国哲学专家特别关心中国哲学的真实内涵与自我形式或方式,注重研究中国哲学的宇宙论与形上学,研究中国人的思维、情感、行为方式与语言方式中的哲学问题与学说特色。
对此,我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一书中,曾综合海内外专家们的见解,总结出中国哲学的某些特色:中国哲学没有西方哲学中的上帝与尘世、超越与内在、本体与现象等绝对二分的构架,而是坚信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天人、物我、主客、身心之间不是彼此隔碍的,而是彼此包涵、相互依存、相成相济的,人在天地之中可深切体认宇宙自然蓬勃生机、创进不息的精神,进而产生了一种个人价值的美与善。
粗略言之:①“中国哲学的气论是自然生机主义的”;②“中国哲学把宇宙看成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③“中国哲学有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念和智慧”;④“中国哲学重视存在的体验、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着力于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实践功夫的达成”;⑤“中国哲学实践性强”;⑥“中国哲学有自身独特的概念、逻辑、理性”;⑦“中国哲学中,道、诚、仁、性、理等本体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因而在中国哲学中,天人之间、形上形下之间、价值理想和现实人生之间是没有鸿沟的”等。
中国哲学或中国哲学之思的这些本原特征,都说明应该“在与西方哲学的比照、对话中,超越西方哲学的范畴、框架与体系的束缚,确立起我们中华民族的哲学传统、哲学智慧与哲学思维的自主性或主体性”。学界提出中国哲学的“主体性”或“自主性”这个问题,当然不是去排斥西方哲学或非中国哲学,犹如提出饮食的个体健康、个体选择问题不等于排斥饮食或反对饮食,不画地为牢、作茧自缚是常识,我们当然不能陷入因噎废食和中西对立与隔绝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