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学习经验范文

初中物理学习经验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物理学习经验,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物理学习经验

篇1

测量

1.测量工具越精密越好。

2.测量越准确越好。

3.处理实验数据时,保留的位数越多越好。

声现象

4.声音越大,其传播速度就越快。

5.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乐音。

6.声音在真空中传播最快。

光现象

7.人走面镜时,像越来越大。

8.照相机拍照时,若突然有一只小虫飞到镜头上,则拍出照片上就有一个小虫的像。

9.天文学上的“光年”是时间的单位。

10.放映幻灯时,屏幕上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11.水中倒影是岸上物体倒立的影子。

热现象

12.冬天,手摸室外的铁块和木块,铁块感到很凉,是由于铁块的温度低。

13.夏天,用棉被包裹冰棒不易熔化,是由于“冷气”不易出去。

14.夏天,人们用电扇感觉凉快,是因为吹电扇时,空气温度降低了。

15.冬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气”,是人口中呼出的水蒸气。

16.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17.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18.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19.水沸腾时的温度一定是100℃。

20.教室扫地时,灰尘飞扬,这是分子运动,是扩散现象。

21.0℃ 的物体没有内能。

力现象

22.人用力推桌子,推不动,是由于推力小于阻力。

23.大人和小孩互拉,大人把小孩拉过来,是因为大人的拉力比小孩的拉力大。

24.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并阻碍物体的运动。

25.自行车轮胎没有气时,骑起来很废力,说明两物体间的接触面积越大,磨擦力越大。

26.铁一定比棉花重。

27.物体受力才运动,不受力就要静止。

28.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

29.物体在每秒内通过的距离都相等,这物体一定是作匀速直线运动。

30.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其运动就越快。

31.压力就是重力。

32.吊车将物体匀速吊起时,吊车的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在空中静止时,拉力等于重力。

33.由于物体在太空中不受重力,所以在宇宙飞船中的物体都是上浮的。

34.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所以人站在地上,向西跳,会跳得更远。

35.高速公路上,车辆要限速,是因为车辆速度越大,其惯性就越大,越容易造成追尾事故。

36.汽车刹车后,还会继续运动,是因为汽车受到惯性力。

37.在匀速行驶的车厢内,人由于受到车厢的摩擦力而和车一起运动。

38.轮船由河里驶入海里,受到的浮力变大,所以要上浮。

39.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40.功率越大的机械,机械效率就越大。

41.机械效率越大的机械,越省力。

电磁现象

42.一个开关控制三盏电灯,这三盏电灯一定是并联,且开关接在干路上。

43.两个电灯接在电路中,若通过的电流相同,则这两灯一定是串联的。

44.物体不带电,是因为物体内部没有电荷。

45.100W的灯泡一定比60W的灯泡亮。

46.求总电阻就是求各用电器具电阻之和。

47.夏天,在家里打开空调器时,室内灯光变暗,这是由于线路的电阻变大了。

48.家里白炽灯通常在开灯的瞬间,灯丝被烧断,这是由于开灯的瞬间,电压很大。

49.保险丝经常被烧断,可改用铜丝代替。

50.火线,零线上都接保险丝,一定比只在火线上接一根保险丝更安全。

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实验;教学经验;演示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强调的是素质的教育、综合的教育,并且要勇于冲破应试教育的限制性模式,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应该做好相关的工作,比如说主动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正确地认识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等等。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经验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以后,应该及时地进行分析、总结,延续好的、摒弃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在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过渡的重要时期,教师的有效教学经验能够缓解这种紧张的气氛,指引教师、学生找到适合的、合理的、良好的教学途径。

一、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进行教学导入

一般来说,教师在进行新知识教学的时候,都会先讲述一些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进入到新知识的教学中。其实这种教学手段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如果导入的知识内容是学生本身已经学过了的知识,就会更加有效,既加深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又成功地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连接,并且还培养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辨别事物间更加细微差异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综上所述,在新的课程教学中,通过以旧导新的教学手段进行新旧知识的有机对比,既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更系统地、更全面地掌握好基础的知识,又能够节省巩固已有知识的时间,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这对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和谐的课堂气氛,必须以良好的师生情感为基础,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学生关心自己的师长,这样的良性情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说发挥着巨大的隐形作用。而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必须是由教师迈出第一步的,教师可以通过关心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从而促进学生也反作用于教师。比如说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教师就应该及时的、耐心地去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类似问题的解题经验。其实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往往是双向的,而且在中学这个教学阶段来说,学生还是有一定向师性的,所以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差异以及群体、个体的差异,主动采用相应的感情交流途径、措施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师生情感,扫除影响师生交流的障碍,主动的、积极地去营造融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有效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这个学习环境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的设备、教学的气氛等等很多的因素。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贯彻者,必须积极地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说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穿插了很多的实验教学,而实验的设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关系到学生能不能够从实验的教学中得到知识,而中学生的好奇心是比较重的,关于这一点教师应该给学生理解的自由。这种通过自己去寻找、思考得来的知识,自然比教师通过口头传授的知识印象要深得多。另外,教师想给学生创建出一个轻松的、和谐的、良好的学习环境,还需要给学生必要的启发以及点拨,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只是指引的导师,而不是学生人生中的导演。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物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己从日常生活、学习的环境中,找到物理的知识概念。通过这种大胆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物理这个学科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别开生面的讲座,鼓动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发明等等,或者是举行物理实验的操作比赛活动。总之,就是要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给予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多条途径。

总而言之,在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过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积极地跨出自己的第一步,做好自己的相关工作。特别是物理这种比较抽象的学科,其教学经验的总结、再利用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值得教师不断进行揣摩的,有效的教学经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物理。

参考文献:

[1]张兆永.新课程改革中的物理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

[2]陈新.浅谈新时期的初中物理教学[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

[3]花晓涛.浅谈初中物理的教学策略[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途径

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课堂内外进行的一些实物观察。而实验教学就是以实验为根本方法的一种教学活动。在我个人看来,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是搞好实验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作出的一了尝试,以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下面具体论述:

第一,教师要完善地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操作的实验技能和求实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应避免“讲实验”,有些物理知识,光凭教师嘴巴讲,学生没经历过,心理上很难接受。另外,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应避免实验前不向学生作说明,否则学生不知实验目的、观察对象,更谈不上如何去思考,学生就变成了“看把戏”。因此,教师在实验前应向学生介绍仪器,说明观察研究的对象和重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避免在演示实验操作中,自身操作不严谨,不规范,随心所欲,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规范。另外,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由于教师主要在讲台上演示,教室又有那么大,学生又有那么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选择演示仪器时要注意让全部学生都能看得见,看得清,看得明白。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还要避免忙于操作,不注意引导学生思维,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将严重阻碍学生今后的发展。

第二,多做教材中没有的实验,突出实验教学的自主性、创新性

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几乎是书本上的。在实际教学中,教材上没有的实验教师也要尽力去做,统一实验也要举一反三,开发老师创新思维的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加以有机组合利用,用来作为实验器材。一些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样的“悟性”源自于平时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其最大的困惑不在于自己的智力因素,而是缺少对生活的用心观察,因此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同时,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要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老师指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设计实验步骤,独立选择实验器材,独立进行操作实验,独立设计记录表格,独立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尤其是能在别人看来没有问题或不可能有问题的地方提出有新意或有价值的问题,体现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时间不足,实验效果缓慢,不明显等情况。在此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多设计和创新新的实验方法来放大实验效果。比如在完成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程度因素的实验中,蒸发现象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时间需要很长,实验效果不明显。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处理实验的:第一步,利用杠杆平衡的条件,在杠杆左面放蘸了酒精的棉布,在右面放上钩码,调节它们到支点的距离,达到杠杆水平位置平衡。然后第二步观察2-3分钟,看有酒精棉布的这一端是否翘起,如果翘起证明酒精已经蒸发;第三步重复第一步,(注意蘸取的酒精一样多),并把棉布摊开、给它加热风,观察需要1分钟左右,看有酒精棉布的这一端是否翘起,证明酒精蒸发比第二步快。通过比较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液体的表面积、温度、空气的流动等因素。这种方法把本来不明显的实验通过力的改变,从而使杠杆的平衡发生变化,达到把实验现象放大的效果。

三、指导、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物理小实验、小制作的题材广泛,材料集中丰富。器材不要仅仅局限于专业的实验器材,还可以是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的来源于生活的简易器材,这何常又不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呢?要引导同学利用各种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加深了同学们的记忆,比起专业的实验仪器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提高了学生们动手的能力。众多物理实验,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生动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操作各种小实验、小制作的过程中,会变得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团队意识增强,通过完整的了解实验过程及结果,学生们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更深刻更加牢固。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对这些小制作要定期评比,做得好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如:在学习声音的特性、重力、生活中的透镜等知识后,可让学生制作不倒翁、模型照相机等小制作;学习了《汽化和液化》这节后,可让学生做做《纸锅烧水》的小实验,有趣的实验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那些渴望求知的眼睛,有效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总之,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罗壮:《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应用》,《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第2期。

[2]余沐诤:《科学性探究学习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渗透》,《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课程改革浪潮的掀起大大带动了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变化,同时,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我国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对学生教育的重点都有所变化,越来越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亲身感受、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尊重学生的天性、重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发现问题、猜想假设、探索发现、探讨交流以及应用创造等几个部分。下面我们就对教学过程中的这几个步骤进行具体的论述。

1.发现问题

正是因为新课标重视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的体验,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课程的各个环节,那么,第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对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发现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中最基础的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创设最有效的探究情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是要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呈现在课堂上,提高物理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首先,场景展示。

2.猜想假设

"猜想和假设是物理中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形式",所以,没有大胆的假设就不会有所发现。所以,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从多个角度和渠道进行信息的收集,来为其提出的猜想和假设提供信息支持。但是,在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进行假设存在着困难,不同学生的相关知识经验不同,假设的有效性必然也会不同,

3.探究发现

猜想和假设的存在毕竟是没有切实根据的,所以在猜想结果提出来之后还要用实验进行验证。那么,在物理实验阶段信息技术的作用就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提高资源获得的效率。通过信息技术获得的大量知识就会建立一个数据库,包括实验中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实验原理、操作方等内容。第二,模拟实验。信息技术的存在会提供专业的实验软件进行模拟实验,从而解决那些限制性试验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接触面。第三,记录试验结果。新课标下的学生都进行小组学习的,初中物理实验也是一样,所以学生就可以利用表格和文档等对试验数据进行记录,提高了学习效率。

4.讨论交流

试验结果出来之后要有针对性的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然而,枯燥的口头交流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失去了讨论和交流的实际效果。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图像、表格、文档等的演示,让学生的口、眼、脑同时应用,进而提高了学生对不同观点的理解力,并寻找其间的差别,不但提高了讨论的气氛,而且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5.应用创造

应用创造是学生对物理知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也是对知识的一个应用过程。在课堂中,教师要适当的为学生创设一个知识应用的活动环节,就比如,在磁力知识的学习时,讲授完基本的知识,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研究在古代,磁力应用表现之一,指南针的应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网址,引导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自学。

二、模式的实施

就像物理实验一样,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效果也需要通过实际行为来进行验证。

1.案例设计: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指导思想。这一部分的知识从结构上来说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牛顿第一定律",另一部分是"惯性",总体上都是属于物理知识中力学部分。第二,教学目标。知识:让学生熟练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并理解惯性的内容,同时掌握生活中对惯性的应用以及危害的防护。能力:学生能够根据给出的题目和器材自主进行实验,并进行相关数据的总结、记录和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认识伽利略的思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学上理想实验的实质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惯性知识,并学会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由于该部分内容是由两个大的结构构成的,所以实验教学活动也要从两个方向来组织,首先是"牛顿第一定律"的试验教学过程,其过程如表二所示,其次,是惯性的试验教学过程,其过程大致如表一所示。

2.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

通过对课堂中学生表现情况的认真分析,以及学生课堂作业情况的检查,从而总结出,在本堂课程中,学生掌握了教师所教授的物理知识,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实验的各个过程,总体上来看,完成了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同时,该实验过程也证实了信息技术对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 小结

通过本文的简要分析,大致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作用,所以,初中物理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综合能力,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就一定要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北.信息技术支持的普通高等院校探究式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篇5

关键词:物理实验 教学体会 现状分析 完善建议

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必要手段。实验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思维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过程。因此实验既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通过实验原理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实验器材组装和操作中,可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仪器及操作技能;通过实验信息的获取,培养学生精细敏锐的观察能力;实验中的操作和讨论交流还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综合,能培养学生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处主导地位,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

一、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探究教学,科学探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在课堂上起到引导的作用,只有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思想上重视探究实验,才能发挥其功效。我们应当在课程安排上给探究实验留出相当的时间,尽我们所能地进行组织、指导。

其次,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对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做到既照顾全体,又兼顾两端,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实施探究式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能力、个性和爱好特点等情况,认真分析研究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再次,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也应当给予适时的指导。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实验不能完成或数据不理想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验操作前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仪器的使用,要求学生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特别是“爱护器材,实验完毕需整理好器材”是我们反复强调的规范。要加强示范操作,指导好学生操作。在实验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分析与论证中学生由于受经验知识的限制,往往不能认识实验中数据或结果的错误和缺点。老师要即时给予指导,对实验做得不好的同学,方便的情况下要求其重做实验。

二、学生应认真进行探究

首先,学生要做好探究前的预习。有些探究对学生是有难度的,为确保探究课取得好的效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要求学生课前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做好预习。特别是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中仪器的使用方法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实验的成功。学生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或现象必须是真实的,不能编造数据或抄袭别人的数据。如实验中测得的数据不合要求,要讨论分析,查找原因,科学是来不得虚假的。

其次,学生要认真完成实验的各个环节。学生要在观察调查阅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学生要大胆的猜想,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它是科学结论的先导,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此环节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进行探索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讨论,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迅速地抓到问题的成因并对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学生要在探究中训练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要充分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获得思维的各种办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修改、选择或综合,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案。例如: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在学生猜想可能与压力及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后,老师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方法去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要善于动手操作,认真完成“观察、操作、记录、分析、整理”各环节。学生要有分析与论证能力,分析处理实验结果,与猜想和假设进行比较并作出解释,收集更多的证据支持解释。检查解释及过程,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必要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应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反思,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操作中有没有失误,设计合不合理,测量结果是否可靠。学生有意识地“自我评估”,检验实验目的是否达到,学会自我发现,及时总结,及时调整,先讨论,再交流。探究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三、实验教学中的不足

因担心学生组织纪律差,课堂纪律失控,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展,许多教师都乐于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但是在教室里分发实验用品显然没有在实验室里方便、省时。同样地由于担心课堂纪律失控,所以我在探究实验的教学中只是“进行实验”这一环节安排在实验室进行,其他的环节是在教室中完成的。有些探究实验甚至被改成了演示实验,如固体的熔化探究实验由于药品海波的数量少而改成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中的二氧化氮的扩散实验,由于不熟悉二氧化氮气体的制取而没完成。小孔成像的小制作我们完成得还好,其他的小制作、小实验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显得有些懒于动手。

参考文献:

篇6

一、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1.抽象知识直观化.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常见的问题就是知识点过于抽象,教师无法有效形容,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更无法合理利用所学知识点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打破时空的制约,利用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参加实验活动,并在实验过程中领会教师无法确切传达的物理知识点.例如,在讲动、静滑轮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滑轮模拟实验.通过软件,学生进行滑轮模拟操作,进而理解“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改变力的大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掌握动、静滑轮基本知识以后,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工具进行滑轮组实验演示,进而指导学生在滑轮组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步骤.

2.模拟实验真实化.有些物理实验,由于众多条件的制约,导致无法进行现实操作,或现实操作效果无法达到理想效果,那么便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真实实验模拟.例如,托里拆利实验中的实验用品中包含水银,水银是一种有毒的液体,学生在实验中容易由于操作不当导致中毒,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该实验仿真演示给学生.又如,均速直线运动相关实验.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物体能够达到这一效果,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将这一运动现象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直接观看到现实条件下无法达成的物理实验现象.

3.学生学习自主化.在新课改背景下,物理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要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注意力更加集中.信息技术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空间束缚,将学生引入到宽广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动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优化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篇7

1.初中物理教师要深钻教材,精心创设实验探究目标和多元化实验方法的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整个最终归宿就是实验探究目标的教学,从教学的实际上来讲它对实验教学起着导向作用,它也制约着实验教学创新的设计方向,也决定着实验教学过程的实施和实验教学评价的开展。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应有合理的、明确的、细致的、可以量化的实验探究目标。确切地说,就是要让教师自己明确教学实验演示或上的这堂实验探究课要达到什么目的,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什么技能和方法,归纳出什么结论。实验探究目标也不宜创设过多,但中心目标要确切,从而才能发挥其在整个实验教学中的功用和效果。比如:教师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一课教学中进行电流表的实验探究,就要创设“练习电流表的使用方法”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进行有目的的教学,才能在“练习电流表的使用方法”的教与学中,学生才能学会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关键还要选择好适当的方法设计实验,虽然设计实验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只有采用好合理的设计实验和一定的设计实验方法,才是探究实验教学的前提,教师也才会做到实验教学心中有数。例如实验探究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的:①平衡法:大多用于设计测量仪器。用已知量去检测另一些物理量,如使用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比重计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实验。②转换法:借助于力、热、光、电现象的相互转换实行间接测量,如使用电子温度计进行测量温度;使用频闪摄影探究物体的运动;研究坚硬物体的形变[用一个厚玻璃瓶,在瓶盖上开个小孔插一根细玻璃管,用胶水把瓶盖和玻璃管间的缝隙密封,在玻璃瓶中装满水并上升到玻璃管中一段,当用力压玻璃瓶外壁时,玻璃管中的水柱就会上升。(如右图)]等等。2.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篇8

《基于网络课程环境下初中学科物理教学(学习)模式的研究》以中国教育信息化为社会背景,以“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为研究对象。学校通过最优化组合实现对网络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利用,并应用于学科教学,从而在学科教学中,使网络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其出发点与归宿是通过优化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的基础理论框架,包括基本内涵、结构特征、功能意义、教学资源、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模式等;全面构建最大化实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模式。运用多学科理论(教育学、课程学、教材学、教学论、教育传播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和教育技术学等)以及现代系统科学,以“优势互补”(交互、对接、继承、发扬)为目标定位,并由此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培养教师用网络教育资源为学科教学服务的意识,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从而构建一支信息能力强、教学观念新的教师队伍。此外,还可构建一个动态的、优化的网络资源,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能在教师、学生和计算机之间形成交互协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该氛围中投入到自主创新学习中去,以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课题界定

本课题所说的“网络环境”指在学校已建成的千兆主干校园网的基础上,通过10M带宽的宽带网共享Internet资源的教学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下“网络教育资源在各学科中的应用研究”是指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研究教学新手段和新模式以及研制、开发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和资源的研究。

研究重点

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建构。

研究难点

学校教师的观念更新、对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水平;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改革的整合。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立足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上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体现课程的“即时性”和“双向交流性”;与学校综合教改和课程改革相结合,在课改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理论实际相结合,总结提炼,形成实验结果,以课例、论文集、课件库、教学资源库等形式结题。

理论意义

立足于本课题的研究,探索网络教育资源和传统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对网络教育资源和传统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实现从经验总结的层次向科学理论层次的升华、飞跃。解决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资源的相互对接、继承、吸收与弘扬的理论问题,丰富现代化的教育资源。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网络教育的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的教育资源优势互补,从而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研究的理论意义集中表现为,比较全面地、深层次地挖掘传统教育资源与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势,使之形成互补,从而丰富和创新现代教育科学的教育资源。

创新价值

本课题的选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把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育资源优势互补作为独立的课题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探索和挖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资源优势,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资源。

应用价值

试图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优势互补,使网络教育资源更符合学科教学中的认知规律,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和传统教育资源优势的相互融合,有效地转变教师教学的观念,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校网络教育资源达到优化,发挥其最大的资源效益。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形成网络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理论,优化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教育资源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完善学科网络资源库。

从理论上全方位认识网络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资源的优势与弊端,及其相生相长的主体指向,从实践上全面构建网络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的个性化操作艺术与技巧。

研究基础与条件

篇9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的途径

1.信息技术与演示实验相整合,弥补实验不足

受常规实验仪器本身条件的限制,物理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现在,我们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模拟一些现有条件下实验效果不佳、又很重要的实验,增强演示效果,弥补常规实验仪器实验的不足。例如,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受到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物像并不随着物距的变化而产生显著的变化,这样的实验过程和效果严重影响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特点的准确理解。为了弥补这个实验的不足,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准确呈现蜡烛从无穷远处到小于焦距处整个变化过程中物距、像距和物像的连续变化情况,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2.信息技术与实验操作相整合,提高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至关重要。而现实的情况是,学校对物理实验重视不足,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捉襟见肘,操作不熟练,甚至会出现操作方法层面的错误,有时还会损坏实验仪器。一旦出现此类失误,学生就会对实验课失去兴趣,影响实验效果。这时,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常见的违规操作,如用体温计测量开水温度,用超过弹簧秤量程的力拉弹簧秤、把电流表的正、负极接反,将电压表与电流表位置的交换等,让学生知晓违规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和“代价”,这样做的效果远非教师的诸如“注意事项”的空洞说教所能比。

3.信息技术与虚拟实验相整合,培养创新能力

由于实验条件、实验环境及实验水平的制约,往往会出现实验结果和相应理论不一致的状况,有的甚至大相径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常规实验室的“短处”。但是,如果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走进网络虚拟实验室,这一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虚拟的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开放性的操作环境,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反复进行实验操作,合作探讨实验过程,一些常规实验室无法“胜任”的实验在这里都可以收到很好的实验效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4.信息技术与动态实验相整合,增强教学效果

网络环境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而且,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的特点,物理教学中如果遇到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就不妨求助网络。例如,在进行“浮力”一节教学时,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为了避免抽象、难懂的说教,我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物理学科课件库网站下载相关课件顺利解决了这一难题。课件以动画的形式逐一呈现表示前与后、左与右压强的慢镜头,由于前与后、左与右所受到压力分别相等,所以小木块保持不动;由于上、下表面在水中所处的深度不同,当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便慢慢向上移动。至此,通过直观的动画、动态的实验就可以生动、形象地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学效果显著增强。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的原则

1.过程性原则

物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体现物理发现、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整合”应该是以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具体任务、能力要求的完成为目标,充分挖掘实验与信息技术的最佳结合点。

2.创新性原则

物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立足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整合”是培养创新思维产生的基本条件和出发点。“整合”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再创造”。

3.适度性原则

篇10

[关键词]感知差异 记忆差异 思维差异

一、初高中物理学习者的认知差异

根据心理学理论,学习者的认知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注意。因此,初高中物理学习者的认知差异具体表现为:

1、感知的差异

感知包括感觉与知觉,是学习的开始。初高中物理学习者的知觉差异表现为:初中物理学习者知觉的目的性不强,多凭个人兴趣与爱好;精确性不高,对空间与时间、微观与宏观等概念的知觉比较笼统;持久性不强,知觉易分散转移;观察力不高,不懂观察的程序与方法。高中物理学习者知觉的目的性较强,能据个人需要有选择性地知觉;精确性较高,对空间与时间、微观与宏观等概念的知觉精细;持久性增强,能在一较长时间内靠毅力专注知觉;观察力提高,懂得观察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2、记忆的差异

记忆包括记与忆,是学习中的环节。初高中物理学习者的记忆差异表现为:初中物理学习者的无意识记明显,对自己感兴趣的识记好,其他的容易遗忘;以机械识记为主、意义识记为辅,主要靠死记,但也能通过简单的联想、表格与图表进行识记。高中物理学习者的有意识记明显,识记能服从于识记的目的与任务;以意义识记为主、机械识记为辅,不光会死记,更多是靠形成知识网络来识记;记忆力强。

3、思维的差异

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是学习的核心。初高中物理学习者的思维差异表现为:初中物理学习者以形象思维为主、经验型的抽象思维为辅,其思维靠具体、直观、感性经验来支持,理解、概括及判断推理能力都不高;思维具备初步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但较盲目且缺乏逻辑性;想象力丰富,但想得多做得少。高中物理学习者以理论型抽象思想为主,已具备一定的理解、概括及判断推理能力;思维活动已有较高的独立性批判性,但易受情绪的影响,逻辑性已经很强;想象力丰富,已经能把自己的创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活动结合起来。

4、注意的差异

注意是感知、记忆、思维的共同特性,伴随着学习的整个过程初高中物理学圣者的注意差异表现为:初中物理学习者的不随意注意比较突出,主要靠直接兴趣及客观对象的新奇性而被吸引,分心走神的毛病突出;注意的稳定性与集中性不高,容易受情绪影响;有一定的随意后注意能力,学会了分散注意,注意的转移有一定的自觉性,总体而言注意力不强。高中物理学习者的随意注意比较突出,能够靠间接兴趣而被抽象对象所吸引;注意的稳定性与集中性有很大提高,学会用意志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加专注;随意后注意能力发展快,懂得分散自己的注意,注意的转移有一定的灵活性,总体而言注意力更强。

二、初高中物理学习内容的差异

物理学习内容分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两部分(简称“双基”)。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为例,其学习内容包括概念、规律、现象、常识、技能、实验六部分;以人教版高中《物理》为例,其学习内容包括概念、规律、现象、方法、技能、实验六部分。表面上看两者相似,但本质上相差很大,这些差异反映了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也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学习特点以及对初高中物理学习的不同要求。具体表现为:

1、基本知识的差异

(1)初中物理中有的知识被高中物理延续了,但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扩大了。例如质量概念,初中物理中它只是用来描述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量概念;而在高中物理中质量则分成了惯性与引力质量。又如声现象,初中物理中只是介绍了声的产生与传播、特性、控制与利用等常识性知识;而高中物理中则着重介绍波动原理、传播现象、声波种类等理论性知识。再如光的折射定律,初中物理只是用文字叙述;而高中物理则采用数学公式精确描述。还有物理学方法,初中物理没有专门介绍物理学方法,只是镶嵌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而高中物理会专门介绍物理学方法,既包括发现、研究、建立物理学的方法,还包括物理学思想方法,以及应用物理学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2)初中物理中有的知识未被高中物理延续。例如透镜成像规律、物态变化现象、升华与凝结概念、物理常识等。

(3)初中物理中没有而高中物理增设的知识。例如超重失重现象、热力学定律、安培力与洛伦兹力概念及规律等。

2、基本技能的差异

(1)初中物理中有且被高中延续的技能,其中部分技能不需重新学习,部分技能则需学习提高。例如作图(力与力臂图示、画光路与电路图等)、查表、判断等技能不需重新学习;而识图(运动图象等)、画图(示意图等)、估算(分子与天体的大小与质量等估算)技能需要学习提高。

(2)初中物理实验以测量为主、探究体验为辅;而高中物理实验则以测量为辅、研究验证为主。

三、初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差异

篇11

引言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去运用知识,这是我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原因以及用途,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初中物理学是初中学习中的一向重头戏,初中物理学学习的好坏与否会对初中生的高考成绩产生较大影响。初中物理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抽象性强,对于学生来讲理解起来难度相对较大,但是如果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学习的兴趣,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掌握学习物理学的技巧与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物理力学的学习效率及学习效果。创设出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使用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具有知识性的现实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这值得每位物理教师深思。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种物理情境的创设方法。

本文将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探讨,致力于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这门的学习兴趣,让初中物理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去学习。

一、物理学史上经典的实验

知识来源于生活,物理知识更是运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颁发的新课标教材也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或已积累的生活经验来引导出物理学史上的经典实验。众为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学史上涌现了无数的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们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猿植恍傅目蒲?探索精神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1.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试验

在16世纪末之前,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两个相同体积的物体同时下落,质量重的会下落的更快的观点被大多数人所坚信不疑,而伽利略就是那极少的掌握真理的人。在16世纪末的一天,任职于比萨大学数学系的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同时抛下两个外形一样质量不一的球体,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两个球体居然同时落地。伽利略用他不断探索的精神,勇敢的去质疑前人的理论观点,用亲身实验的方法去追求真理。

2.伽利略的加速度试验

伟大的伽利略有很多伟大的物体移动研究。伟大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曾预言球滚动的时候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球体滚动几倍路程,就用了几倍时间。于是在16世纪末的有一天,他做了一个长度达6米多,宽度达3米多的光滑直木板槽。然后再把这个木板槽倾斜固定,让铜球从木槽顶端沿斜面滑下。然后测量铜球每次下滑的时间和距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伽利略却证明铜球滚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例,在两倍的时间里,铜球相对于一倍时间滚动4倍的距离。因此伽利略证明了存在重力加速度。人类社会发展几百万年,重力加速无时不刻的在影响我们的社会发展,我们在不断地通过物理实验来认知我们的社会发展,不断地在社会发展中寻找物理学的真理,让物理学更好更广泛的运用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来,这就是我们通过物理学的研究来认识这个世界的真谛。

二、初中物理实验与学生学习研究

1.初中物理实验的意义

自从《普通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行以来,我国初中物理课程改革正式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台阶,《普通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是根据多年教育经验总结,针对之前教育教材不足做出了本质上的调整。《普通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致力于打造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体系和文化。不仅仅是在学习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在于培养学生乐于去学习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学的理论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来去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说明一切。物理学不断的在发展,也推动着我们社会飞速的发展,在航天科技,军事方面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物理学在培养人们新的精神面貌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在我国初中院校已经进展的如火如荼,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但是从整体发展的布局而言,还是在方方面面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2.初中物理实验与学生学习研究的联系

初中物理是一门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真理的一门学科,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传统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初中物理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拓展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已学的知识不断的拓展出新的知识。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和我们的学生都没有很好的去重视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认为他们是教学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都是将学生未知的和学生已知的分割起来,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教学,这样的情况最终会造成学生在知识面的盲区,在知识的整理和联想方面会有很多的疑问,让学生似懂非懂,一些学生甚至不懂装懂。学生通过老师的调动积极的去学习,学生通过自己在物理实验学到的知识以及在课本上已经掌握的理论技术知识,将自己知道的东西运用起来,去思考问题,去寻找未知的知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物理实验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学工作的更好的开展。

篇12

【关键词】初中物理 学困生 转化方向 转化策略

初中物理给学生的第一感觉是有趣,第二感觉就是学好不易。对于农村初中学困生而言这两种感觉尤为强烈。通常情况下,对这些学困生的矫正常常是基于目的的,即端正学习态度与不断刷题,这一思路有直接效果但持续性不好,笔者以为真正的转化策略,应当首先是确定转化方向,然后去确定转化策略。

一、农村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方向

学困生转化的第一分析要素,就是要知道学困的原因是什么?农村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分析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农村背景;二是学科背景。事实证明,农村孩子在物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困难原因不外乎这样的几个:一是农村学生本来有着宽阔的生活背景,这原可为物理学习奠定丰富的经验基础,但是由于当前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加上网络信息的冲击,造成了实际上学生的生活视野并不宽阔,因而事实上并没有丰富的经验来支撑物理概念的构建;二是物理概念都是通过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语言来描述的,学困生语言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常常比较弱,这就造成了物理概念的构建过程不清晰,理解也常常是生硬的。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概念不清,规律就不明,利用概念与规律解题就会出现困难。

因此,农村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要紧紧围绕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语言与逻辑能力这个方向来进行。而这个方向的确定又不是很直接的,比如说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怎么办?是不是让学生去观察,去多做家庭小实验就可以了?又如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不是多阅读就行了?逻辑思维能力又从哪里来?针对学困生转化这一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悉心思考。笔者给出的答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服务于物理学习,那就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或做做家庭小实验,这个针对性就是面向具体物理概念的针对性;而这些学困生的语言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则最好在物理学科基本概念与故事的阅读中去积淀。有了这一思路,农村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也就基本确定了。

二、农村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结合以上分析,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笔者提出的农村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是:

第一,针对具体物理概念的生活体验。初中物理概念不少是生活经验高度概括后的产物,而有针对性的生活体验可以让学困生支撑起物理概念的构建。笔者在密度概念教学中发现一个问题,即如果根据课本上的探究过程去帮学生建立密度概念,会让学生感觉这个过程特别单调,而学困之生问题就更大。于是笔者就针对这些学困生事先做了一个工作:用几个纸杯和一个大的塑料水槽,在实验室的水池旁,让一个学生用一个纸杯等满一杯水,然后倒入水槽中,每倒一次,分别用m和V表示水槽里的水的质量与体积,于是m和V、2m和2V、3m和3V、4m和4V等,就成为他们每一个人对水槽中水的质量和体积的认知。这个过程中学生有针对性的体验,体验过程中不断地重复同一物质(水)的质量与体积,重复的过程中对它们的关系不断形成认识,于是同一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定值就容易成为学生的直觉性经验,这种经验对于密度概念的形成来说,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二,基于物理逻辑的学科阅读。理解物理概念与规律需要基本的语言理解与思维能力,而这也是学困生的弱项。在建构阿基米德原理的时候,研究的对象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人们为什么会想到研究这两者?这两者的关系又是怎样为人们所发现?笔者发现用阿基米德鉴别王冠的故事很有作用,对于这些学困生而言,这个故事的仔细阅读与关系梳理是很重要的:首先,王冠是不是纯金,是无法靠着颜色、软硬这些特性来判断的,而明白这一点,其实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学过的密度这一特性才能作出判断;其次,怎样知道王冠的密度呢?这在故事中也是阿基米德遇到的难题,而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悟到的是什么?或者进一步问“洗澡”的物理意味是什么?而由这个故事引申出去,其与阿基米德原理有什么关系?这就需要将研究的对象转移到“被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上来,即阿基米德洗澡时的灵感源泉――溢出浴缸的水,而思维到了这一步,与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的收集溢出的水并测其重力就有了联系了……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困生有机会更清晰地梳理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过程。

三、因材施教视角下物理学困生转化

以上两点策略是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思路的产物。在探索的过程中还有一点笔者觉得需要强调,那就是学困生作为一个相对少数的群体,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更为注重。尽管农村学困生在物理学习方面出现的困难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毕竟每个学生还都有着一些个别的原因,因此在注重整体转化策略运用的时候,还是需要从学生个体的一些特点出发,如有的学生是因态度而困,有的是因方法而困,有的则是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困等,解决好这些个别问题并结合面上的转化策略,则可以让转化效果更为明显。

【⒖嘉南住

篇13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学习

物理学从属于自然科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其基本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会反过来对生活进行指导,在生活中,必须遵循相应的物理定量,才能保持生活的稳定,反之则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初中物理作为物理学习的启蒙阶段,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生涯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直接决定学生在物理方面所能取得的成就。初中物理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起来,对学生进行启蒙教学和兴趣教学,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物理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

1.生活经验的影响

主要指在学习物理知识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事物和现象的看法。一方面,这些经验对物理的学习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另一方面,会对学生接受物理知识形成一定的阻碍。例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塑料、木头可以浮在水面上,很容易就接受浮力的概念,但是同时也会对沉入水底的石子、铁块也受到水的浮力感到不解,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难以纠正这种生活经验的影响,使得知识的传授十分困难。

2.相似知识点的影响

指之前学过的知识点与后继学习的知识点相类似,对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这样的现象也就越来越频繁,对相似知识的辨识越来越困难。例如,在学习压强的概念时,固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F/S,而液体压强的公式为p=pgh,之后再讲气体压强,使得学生的认知混乱,难以区分,导致学习效果无法提升。

3.抽象概念的影响

物理是脱胎与生活和自然现象的自然学科,许多概念都是从物理试验或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学生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加上知识自身多涉及公式或定理,枯燥无味,难以理解,使得学习困难。例如,初中物理中的静电现象,对于实验中的摩擦生电,学生往往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摩擦生电的原因,则表示难以理解。主要是因为其涉及到电荷的转移,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进而对之后电流形成的原因,也就是电荷的移动表示更加难以理解。

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措施和方法

1.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物理学习中,只要掌握解决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教学时,要注重方法的传授,注重五个基本方面:

(1)感悟:要引导学生立足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的知识点进行感悟,改变原有先下定义后强调的教学方式,通过试验或现象,引导学生自行感悟新的知识,加深记忆。

(2)思考:思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思考的学习知识死板的记忆,没有任何意义。

(3)活动:物理学科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必须以学生的活动和交流为主,在教学中多运用试验和事例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中加深理解,明确认识。

(4)生成:物理学科的学习是对学习经历,生成技能的过程,知识点和技能应当在学习中不断生成,并进行重新组合,并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

(5)应用:同活动一样,必须提升动手能力,切实保证对知识的应用,并在应用中深化认识,进行反思和巩固。例如,在对长度测量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行制作刻度尺,对其规格进行规定,如材料为硬纸板或布条,测量范围0~10cm,整体宽度为2cm,分度值为1cm等,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充分掌握知识。

2.改变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必须对于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安排,根据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也可以打破教材的章节限制,将内容相似或相连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其次,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探究式教学或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畏惧和抵触心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理论结合实践

物理学科每一个理论知识点几乎都可以进行实验验证,这是物理学科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加大实验课程的比例,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对课本上得来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总结,加深学生记忆,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加强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对学习的强烈愿望。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使学生可以自主对知识进行预习、梳理和总结,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全面化,知识点之间相互连结,使得记忆更加牢固。

三、结语

初中物理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启蒙阶段,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生涯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新课程 初高中物理 教学衔接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206-01

物理教学是初高中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实践中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反映物理学习非常的困难,比初中物理学习的难度大幅度提高了,并逐渐成为教学发展的桎梏。

1 初高中物理教育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针对当前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反映的高中物理学科比较难等问题,通过对初高中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发现,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学习方法、思维层次以及知识积累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学习方法上存在着差异性。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问题具有如下特点,即相对比较直观、简单和具体,问题因形象生动而容易理解和把握。高中物理学科则与之不同,实践中多涉及到分段运动、临界状态以及连接体等问题,从形式上看比较抽闲,若没有良好的配套教学模式则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之;初中物理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通常也会涉及到一些定理、公式,但是这些内容一般比较少,而且简单、易记。高中物理学科中的问题则与之不同,所涉及到的定理、公式以及定律等都比较多,而且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一些,因此感觉很难全面把握。

第二,思维模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教学过程中,要求初中生具备比较简单的、形象的思维模式即可,而对宏观上的抽象思维能力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对于一般的物理问题只需简单的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的结论。而高中物理学科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模式要求则相对较高一些,通常会用到一些比较、分析、抽象以及概括和类比等思维方式和方法,尤其对感性的材料需要进一步思维加工,才能真正抓住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才能通过抽象的思维模式将事物的属性和基本规律概括出来。

第三,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上的差异性。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通常都比较小,他们生活和成长中所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与其生活经验,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过分地依赖于自己的凭直观感受与主观臆断。然而高中物理学科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物理问题则表现的更抽象、更本质,多数情况下以生活经验去判断某种物理规律是行不通的,往往会产生一定的矛盾:比如直线运动,因匀速运动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所以高中学习中很难接受变速运动现象、平抛物体飞行的时间总是随着初速度的不断加大而增加。以上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经常存在,而这也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差异性表现。

2 加强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2.1正确引导,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

从实践来看,高中物理学科内容与初中物理学科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教学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就是如何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操之过急,要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留足适应和思想转变的空间与时间。比如,牛顿第二定律章节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该定律中的力学关系与加速度等物理量,首先应当对概念进去分析和强化,这是进行全面教学的关键和基础。通过正确的引导,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消除畏惧感。

2.2加强思想重视,重视学法指导

针对当前初高中物理学科及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在提高物理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加强物理学科的学法指导。在高中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物理学科基本概念、规律以及相关理论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地认知这些概念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学习思路与学习方法,比如实验法、数学法以及抽象法等,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地领会物理学科的本质与应用实践。举例说明:在电源输出功率实验教学中,先让学生进行试验、计算,对外电路上的电阻变化状况进行研究,以全面了解输出功率的实际变化状况。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对输出功率的变化曲线画出来,然后再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实验、观察、计算以及关系确定等研究方法,是当前高中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3开展探究性教育教学,充分挖掘自主探究能力

对于高中物理教学而言,由于学科内容增多,并且其学习难度也在加大,因此教师很难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也难以主动地去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指导去探究和解决具体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值得庆幸的是初中物理教材已经为物理学科教育教学开拓了新的路径,教材内容重点突出探究性,从而使学生通过提问、猜想以及假设,对实验设计等环节进一步加强感受,研究其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当进一步开展探究性教育教学,充分挖掘自主探究能力。比如,将开水倒在地上为什么会发出“噗噗”的声音,冷水则比较清脆?在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时,应当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表自己的想法,在经过讨论后得知,水温越高,其水蒸气量就越大,因此地面与水之间就会形成一层气垫,音调因此而变低;就像鸡蛋在海绵上坠落一样,会发生一定的缓冲作用。在这样的自主探究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实现初高中阶段物理学科教学的成功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