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市场经济发展历程范文

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市场经济发展历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篇1

[关键词] 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向自然界宣战,通过劳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要,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要采取什么形式进行,不少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都进行过考察和研究,而马克思的论述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年-1858年草稿) 》中阐述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发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这段论述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的发展轨迹: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个历史阶段。它们并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而是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程度和改造能力,即生产力发展水平。当生产力的发展十分低下时,人类只能依靠“人的依赖关系”来战胜自然,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经济”时期。当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同时伴随劳动成果有了剩余而产生私有制以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就要建立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式上,即人们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来实现满足自身的需要,随之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形式也就进入了“商品经济”发展时期;当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劳动将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私有制也随之消亡,个人得到全面发展,那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就不需要通过“交换”的形式来实现,也就不需要“价值”插手其间,而是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形式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从而进入产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产品经济形态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发展阶段,或者说“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模式”,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这可从三个方面证明:第一,在历史上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批判的基础上,作为商品经济的否定形式而提出来的,并且由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以试验的方式实行过。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并非产品经济形式本身的错误,而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否定商品经济的程度。第二,当代世界某些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足以证明,它们所实行的大量“福利”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体现出产品经济形态的痕迹。第三,如果从分配的角度运用抽象法来考察一个家庭内部的经济活动(不考虑它与外部的经济联系方式),也可以得到证明:当其收入水平较低时,父母要以计量的形式对家庭成员进行消费品分配,而当收入水平较高以后,因为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得到不断补充,所以父母就不再以计量的方式进行分配,而以“各自按需索取”的形式来满足家庭成员的需求。这一点已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证实。以小喻大,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商品经济形态的发展终将被产品经济形态所代替,这在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史上只是个时间问题。

经济形态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由产生到成熟、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因而会体现出不同发展时期的阶段性。商品经济形式的发展也不例外,以中世纪的结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为标界,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后一阶段为复杂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简单商品经济也称为小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培育时期,它的交换是以直接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是作为自然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因此,它只存在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处于从属地位。复杂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成熟和发展时期,这时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再以获取使用价值为直接目的,而是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并且成为社会居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市场”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枢纽和中心环节,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因此到19世纪末,开始有学者把这种复杂的商品经济称之为市场经济。可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达起来以后的一种成熟的表现形式。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认识:第一,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基础在生产力方面乃是社会分工引起的劳动社会化,在生产关系方面则是生产资料归不同的经济主体所有(起初是私有制)。因此它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出现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品经济是一种“自发”产生的社会经济制度。第二,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以“市场”为核心,以市场机制为纽带来构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系统,通过市场把社会各个经济主体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网络结构。

篇2

《经济》:请您介绍一下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成立的背景。

周跃云:湖南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的多学科综合性高校,一直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特别是我校位于长株潭城市群的重点城市株洲,这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平台,服务株洲、服务长株潭。我们希望利用这个平台,更好地整合湖南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部门各单位的研究和学科力量,立足传统工业改造与产业转型,推动节能减排、优化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客观现实,针对“两型社会”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和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对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为企业的产业转型、体制与机制完善提供智力支持,为推进政事企合作、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成立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也是出于湖南工业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湖南工业大学的硬件建设日新月异,科研水平稳步提升,我们紧紧抓住“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逐步进入、继而形成和奠定湖工大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和新农村建设领域的比较优势,通过扎扎实实的研究工作和技术开发,逐步显现湖工大在这两个研究领域对政府决策咨询、智力支持、技术支撑和宣传导向等多方面的智囊作用,进一步提高湖工大在湖南省高校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利用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这个平台,培育一支强有力的科研教学团队,培养一批有一定技术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民族。

《经济》: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定位是什么?

周跃云: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作为对接高校与政府各相关部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和平台,它的定位十分明确,可以用四句话概括:积极充当政府决策的参谋,勇敢担当技术研发的先导,努力成为企业产业转型的助手,着力打造人才培养的摇篮。

为扮演好以上角色,使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能切切实实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确立了“五大”办院宗旨,即“大项目、大成果、大奖励、大平台、大应用”;推行“三大”战略,即“创新战略、人才战略、产业化战略”,努力建设一流的研发中心、一流的人才中心、一流的孵化中心、一流的创新服务中心,完成“两型社会”和低碳关键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产业孵化、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政策研究等五大任务。

《经济》:低碳经济的研究对湖南建设“两型社会”起到的作用有哪些?

周跃云: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节约能源和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这与“两型社会”建设是吻合的。探索低碳经济的现展模式,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创新,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拓展。

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升级与转型、节能减排与环境改造任务繁重,进行低碳技术集成与创新开发研究,利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机遇,能够为湖南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也能为各类企业的产业转型、体制与机制完善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

《经济》:研究院是如何设置低碳课程,用以研究低碳经济和培养低碳人才?是否有研究方向和案例?

周跃云:发展低碳经济,人才和知识是关键。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全新领域,人才培养和知识普及刻不容缓。为了突破人才和知识的瓶颈,我们采取“外联内合,积极申报新专业,主动开展普识性培训”的策略。

对于课程设置,我们主要有三方面的考虑:一是低碳理论、低碳知识、低碳技术与工程等低碳专门课程的开设,满足低碳经济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二是建筑与城市规划理论、设计原理与技术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专业课程的开设,满足规划专业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三是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一批适应未来需要的具备建筑与城乡规划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的低碳技术、低碳工程和低碳管理的新型应用性专门人才。

另外我们计划在今年5月中旬,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合作创建的“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为平台,定期主办“城市低碳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高级研讨班,广泛传播“低碳发展”新理念,力促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

在案例方面,我院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联合开展“我国主要城市低碳发展指数的创建与”项目;同时与株洲市两型办合作,进行“株洲市创建低碳示范城总体实施方案”编制。下一步,我们准备选取湖南省有典型意义的市、区(县),开展低碳生态示范区(县)、低碳生态示范城规划,编制低碳发展路线图,推动湖南省特别是长株潭城市群低碳经济的发展。

《经济》:研究院设置的低碳课程在全国开创了先河,课程在设置阶段是否遇到一定的困难?

周跃云:低碳技术与工程专业是新型战略性专业,申报这个专业的确可以说是开创了先河,至少在湖南是如此。在课程设置之初,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只能根据已有的研究基础和师资力量来开设专业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一切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前行。另外低碳经济尤其是低碳技术方面的专业教师缺乏,我们通过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采取整合内部师资力量培训上岗和外部多方聘请的方式解决困难,逐步培养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学与科研团队。在教材方面我们采取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和教师自己动手编写讲义等方式来逐步完善,将来要逐步引进、建设一批理论联系实际的低碳经济理论与技术的本科教材。

篇3

工程定额是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消费定额。它是指在工程建设中,消耗在单位产品上的人工、材料、机械、资金和工期的规定额度。按编制程序和用途可分:施工定额、预算定额、概算定额、概算指标、投资估算指标和工期定额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定额管理并控制工程造价是非常必要的。

在计划经济时期,工程定额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统一性、稳定性特点的同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还具有它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们应该清醒的承认:工程定额的法令性特征正逐渐淡化,其在工程计价活动中的作用更在于它的指导性,这是客观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原因有如下三方面。

1、完全以工程定额为基础的工程造价控制活动,所反映的大多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完成工程建设中某项产品与各种生产消费者之间特定的数量与价格关系,其内容包括: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其反映的价格是相对固定的,并不受供求关系等市场因素的影响。但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定额计价恰恰缺失了市场运行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程序,也造成了一定时期内建筑产品价格与其它行业产品价格相比的特立独行。

2、脱离了市场,就无法实现在工程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就无法促使社会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合理分配,就无法完成企业在竞争中的优胜劣汰,节省社会劳动,提高社会效益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3、施工定额是以社会平均先进水平编制的,预算定额是以社会平均水平编制的,无论是哪个施工企业,都执行一种定额,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优秀的企业无从体现它的竞争优势,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施工企业为减少个别劳动时间而努力改进生产技术的积极性,实现内部挖潜,提高经济效益的努力。

既然如此,那么是否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定额可以不要了,利用工程定额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的功能就可以取消了,甚至可以把工程定额这个“失宠的孩子”抛弃了呢?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离不开工程定额。我们知道:

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主体行为既是理性的,又是盲目的,理性在于他们总是以趋利避害为原则进行市场决策,盲目在于他们受自身地位所局限,无法了解他人如何决策,更不能了解宏观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只有通过工程定额对工程建设中的直接劳动耗费进行研究、测算、计量,才能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和社会财富的浪费。

目前的工程定额是由多种定额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既有专业定额、施工定额,又有预算定额,既有国家定额,又有地方定额,其定额水平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更新,它是自1950年以来,通过吸收苏联的经验和方法,经过我国几代专家学者及造价从业人员的努力建立并完善起来的,它的字里行间无不凝结着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它的科学性、严密性、实用性是无可替代的。工程定额对目前的工程造价控制及管理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推出,为我国的工程

计价方式注入了市场化元素,从而在施工企业之间引入了有序的竞争方式,而工程定额在工程量清单计价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好工程量清单计价,造价管理部门已经对现在的工程预算定额实行了量价分离,并根据规范要求对选择余地较大的施工措施项目单独

分部,使这种工程造价计价方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对工程定额如何更好地适应工程量清单计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尽管工程定额在当前的造价控制应用与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我们也不应回避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按现行预算定额及取费标准为依据计算的工程造价与建筑市场实际的承发包价格存在很大差距,如一般砖混结构的住宅工程,定额价应在每平方米1050元左右,而实际的承发包价格却大都在每平方米850元左右,造成这每平方米近200元的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多少反映出现行的定额计价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

如何利用工程定额确定投标报价是否低于成本价的问题,也是困扰造价控制及管理的一个难题。虽然我们可以依据工程定额计算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社会成本,但又不可否认企业个别成本的存在,究竟如何判定投标报价是否低于成本价的标准,现在还没有现成的答案。按现行的规定:评标委员会应该对存在异议的投标报价进行评审,但现在的有的地区的造价管理部门根本就不参与工程招投标,评标委员会的专家成员也都是通过临时抽签请来的,要想让他们当好投标报价是否是低于成本价的恶意竞争报价的“裁判”,恐怕是有点勉为其难。

在引导施工企业确立价格风险意识,加强施工合同的规范管理也是当前工程定额管理的重要课题。如在2008年,由于国际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和国内基本建设进入高峰的影响导致国内钢材价格持续攀高,2008年八月份的钢材价格与2007年同期比,平均每吨上涨约2000元,涨幅达50%以上,致使某些含钢量较高的框架等类结构工程每平方米成本提高达百元以上,可不少施工企业是在上年签定的固定价格施工合同,合同价格是按合同签定时钢材的价格考虑计算的,或己在去年年末就进行了基础施工,但在合同价格风险条款中没任何约定,这就使这些施工企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为此吉林省建设厅下发了《关于建设工程材料价格指导意见的通知》(吉建造[2008] 8号)文件,但此文件毕竟是指导性的文件,能不能执行最后还要看建设单位的脸色。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工程建设中的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这就要求现行的定额以更快的速度进行编制和更新。如代表世界顶级建筑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建筑: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等代表世界一流水平的建筑已落户中国,PP-R管材的大量使用已经颠覆了传统且笨重的采暖给排水管道的施工材料和工艺,钢挂石材、玻璃幕墙、新型塑钢门窗等的出现,使我们看到装饰材料和工艺的发展更新几乎是日新月异,这些无异给工程定额的控制应用及管理提出了更紧迫、更科学、更广泛、更严密的要求。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作好工程定额的控制应用和管理工作?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工程建设服务呢?

在定额的编制上应该更进一步的接近实际。根据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大多数工种都是以完成的实物量包清工方式付人工费的特点,可以考虑减小预算定额人工降效及人工幅度差的设定,对材料损耗量的计取进行进一步的科学的鉴定,在工程定额的使用上要尽可能简洁、方便、快捷,在计量单位、项目划分等方面要向更适应工程量清单计价的需要发展。

作好人工、材料、机械等市场价格的调查、分析、测算等信息工作,利用工程造价信息网,及时各种工程造价信息,为社会各界利用工程定额控制工程造价服务。

造价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及时掌握市场变化,使工程定额的更新跟上时代的变化的要求,造价从业人员也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认真细致地工作,以使工程定额能更准确地控制工程造价。

作好人工成本信息、城市住宅造价指数、概算定额、投资估价指标、工期定额等的编制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服务。

篇4

关键词:新古典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为发展中国家,它是一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方式,使其脱离经济落后的情况,从而进入发达国家的学科。所以,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具有非凡的意义。中国作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发展中国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迫切的需求。所以,研究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深入发掘发展经济学理论的价值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古典发展经济学阶段

发展经济学起源于17-18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目的是如何实现财富的增长,就是最为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所以,在古典发展经济学阶段,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问题就是经济增长的问题。古典发展经济学理论中有两条重要理论,一是亚当・斯密斯提出来的“绝对优势论”和大卫・李嘉图根据其改进得出的“相对优势论”,两者都强调了合理分工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从古典发展经济学理论分析,可以得知古典发展经济学主张经济发展自由论,反对国家干预。

(二)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阶段

二战结束以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于是纷纷都将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发展经济学也在这个时期进入到了第二阶段――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阶段。许多经济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是经济结构中存在着矛盾,具体表现在传统的意识形态和先进意识形态的矛盾、落后的技术水平和先进的技术水平的矛盾、落后的农业水平和先进的工业水平的矛盾。这些经济结构中的矛盾使得许多人民都没有足够的储备资金,每天只考虑“活着”的问题,而没有考虑享受生活,所以不会产生太多消费的需求,没有消费需求拉动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无法快速运转起来,市场经济无法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低,形成恶性循环。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难题,提倡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来带动经济发展。

(三)新古典发展经济学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们都开始研究分析结构主义中所揭示的经济发展难题,并逐渐产生了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理论。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理论强调了市场竞争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来调节市场经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古典发展经济学还提到了政府干预的作用,提倡以市场竞争为主,政府再加以宏观调控,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发展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不能单单靠政府的调节或者单单靠市场自由竞争来推动。因为新古典发展经济学中提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要结合政府的干预和市场竞争的调剂。我国市场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所以市场竞争可以作为主导,政府再加以宏观调控,正确引导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经济制度的变化问题

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研究了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中提出的结构主义问题,将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原因归于制度问题。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过一段时间的计划经济,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式。而经济体制的改变,主要是所有制的改变,从计划经济的公有制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完善产权制度,明确财产的归属。

(三)经济增长方式问题

最新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最好的方式是提高生产率。而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还是靠投资,通过不断地投资推动经济发展,这样的发展方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到后期会因投资疲惫而发生收益递减。正确的经济增长方式应该是提高生产率,通过人才的培养、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发展等方式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一些在经济发展初期所用到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显然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应该努力探索新的发展经济学理论,结合理论中实用性比较高的部分和我国国情,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并将理论运用到市场经济调节当中去,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简新华.发展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2(01):113-127.

[2]余苏苏.基于发展经济学视角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04):24-25.

[3]诸大建.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如何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J].学术月刊,2013,45(10):79-89.

篇5

三中全会的《决定》对深化各领域、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均做出了极具针对性、长远性的宏伟部署,其中,极为关键性的指针,在于强化了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这种走向真正、全面市场化的举措,不仅关系到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的核心,而且为时代性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理念,为此,亟须企业界思想观念的再次巨大更新!

市场经济从诞生至今,已有几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理念与发展要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未来发展中,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必将面临一个更新观念、重立操守的现实课题。

从核心理念看,有一个从“以资为本”(或“以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的根本性发展。一提“市场经济”,人们自然想到原教式的理论假设:“经济人”假设。大意即是:人,都是本质上的“经济人”,一切从利己、逐利为本。做“企业”,就是“唯利是图”,一切都服从“企业利润(利益)的最大化”。为此,可以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在资本强势、自私自利的指使下,拜金主义、权钱交易、假冒伪劣等等社会劣迹纷至沓来,社会风气走向败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羊吃人”现象是其开端。有鉴于此,当市场经济发展到现代阶段,人们开始怀疑并否定了“经济人”假设,而全新地提出“社会人”假设,意即人均为社会人,人的一切行为,皆为社会人的必需。有社会的各种提供,你才能生存,企业才能成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否则,损人终为损己,毁坏社会,就毁坏了自己生存之本。因此,尊重人、服务于人、构建和谐社会与环境,成为市场经济的新核心理念,这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根本前提。尽管资本主义的发达国家尚不能真正实现这一社会理念,但也可看出,他们至少在表面上、口头上,也已倾向这种新的格局。更不要说,新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了!

篇6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历程 发展现状 未来前景

1 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之后,根据不同的发展水平,国内的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它们分别是:市场转型时期、规模化发展时期、代工跟随时期,经过这些时期的起步和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下面将这三个时期的主要内容做详细的分析:

1.1 市场转型时期

市场转型时期:从1978年到九十年代,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市场转型阶段,这一时间内电子信息产业的性质开始发生转变,主要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前,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是以生产军工产品为主,而改革开放以后,逐步转向了生产军工产品和民用产品相结合。这一重大转变,不仅能够满足国家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要求,而且能够同时满足当时的市场经济对该产业的需求,积极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转变使得电子信息产业开始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动力之一。在这一重要起步阶段,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开始积极向外国的先进技术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为以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开始进入经济改革的重要时期,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首批改革的试点,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例如,对电子信息产业公司进行股份制管理和运营,这一根本性的变革为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同时,一些发展良好的电子信息产业分支开始发挥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带领着其他分支的发展。而且,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开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从而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和长远的发展动力,这一阶段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1.2 规模化发展时期

90年代以后到21世纪,我国开始进入信息化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是与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紧密相关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政府开始关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了促进电子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国家政府的相关部门开始相继成立一批信息科技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和发展,使得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由最初的制造阶段发展到技术开发和研究阶段,一些自主研发的产品也开始投入发展,这一时期实现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巨大发展。

1.3 代工跟随时期

21世纪至今,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开始进入全球化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既要进行电子器件的大规模生产,又要开始研发新的电子产品,同时还要不断地研究国外的技术标准,形成统一的规范,进而使得全球化的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一条巨大的产业链。这一阶段,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要经受着巨大的挑战,所以,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时期,获得历史性的转变,才能为电子信息产业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规模和实力也在逐步的变大、变强,但是与国外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要更加努力,提高自身在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下:

2.1 产业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高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的电子产品的生产数量以位居世界前列,而且正在以更高的速度发展着,逐步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电子产品大国之一;第二,电子产品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掌握了很多的高新技术,在高、中、低端等不同的产品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第三,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销售额在逐年增加,尤其是随着集成电路的问世,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

2.2 产品开始走向国际化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最初几年主要是内销,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化时代的道路,电子信息产品也逐渐开始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对外出口的产品中,电子信息产品所占的比重,每年都有所增加,为拉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二,不断学习和研究国外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我国独立生产和制造高端的电子器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产业出现聚集化发展的趋势

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必须要进行聚集化地开发和研究,因此一些新的、初具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开始建造并投入使用。以长江、珠江和渤海为代表的产业基地已经成为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龙头,正在带领其他地区的产业飞速发展。这些地区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其他辅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这些地区也是我国高新技术的典型代表区,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创造了较大的利益。

篇7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税收;宏观调控

作为一种税收分配手段,房地产税收政策直接关系着开发商与消费者两者的收入分配,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开发与消费者购买起着引导作用,从而进行房地产市场供求矛盾的调控,因此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国外已经取得实质性成果的政策,取长补短、与时俱进,从而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谐、健康、稳定的发展。

1我国房地产市场税收调控发展现状

1.1我国房地产市场税收调控基本内容

自1994年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形成至今,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在其发展中不断完善,到现在为止我国在房地产行业的税收政策已经有12种,这12种税收政策分布在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用以对房地产市场经济进行调控,其中以房地产作为直接征收对象的税种有5种。

1.2我国房地产市场税收调控发展历程

房地产市场的大热直接带来了商品房价格的急剧攀升,超出了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市场房价与居民收入严重失衡,部分一线房价远超国外发达国家,为了调控市场秩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用于调控房地产行业发展,如“国八条”“国六条”等,在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税收是其重要手段,在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实行税收调控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别,分别是紧缩型房地产调控阶段以及宽松型房地产调控阶段。

2国外房地产市场税收调控政策

2.1美国房地产市场税收调控政策

美国相比其他国家而言,虽然发展历程没有特别深厚,但是其国家经济体制发展较为完善,其房地产市场经济发展也较为成熟,这主要得力于美国政府在房地产经济发展中的调控作用,美国注重对于房地产税收制度的完善,美国针对不同的区域制定了不同的税种,而且各个区域之间的税率也是不同的,不仅如此,国家还针对中低收入人群制定了相对优惠的购房政策,这样使得国民都能够买得起房,住得起房,打击了投机倒把行为,有效抑制了泡沫经济的兴起。

2.2德国房地产市场税收调控政策

在德国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经济调控的过程中,其将税收作为其主要的调控手段,通过相关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效地遏制了炒房者的行为,炒房者的利益被最小化,让炒房行为近乎于消失,因而其市场上对于房地产的需求都属于刚性需求,如果是自己居住的住宅,那么居民只需要缴纳最基本的宅基地土地税;如果是对于住房进行出售,则还要缴纳交易税及不动产税;如果是在房屋出售的过程中,销售者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利益,则还需缴纳差价盈利税;如果屋主将自身住宅用于租赁获取经济利益,则还需要另外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些税种的存在严重遏制了投机行为的产生,有效降低了房地产市场炒房者的利润,遏制了炒房行为的产生,这对于维护房地产经济的稳定发展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2.3日本房地产市场税收调控政策

日本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历史悠久,而且相关体系较为完善,其房地产税收政策贯穿房地产市场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体系严密,国税与地税是日本房地产保有环节的最为主要的税种,地税又可以划分为土地持有税、固定资产税等,地价税是国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日本房地产的取得及转让环节中税收种类多,在不同的环节中征收的国税及地税都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这么严密的税收制度的存在才得以维持其国家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3国外房地产市场税收调控对我国的启示

3.1不断完善税收体系,制定切合实际的税收调控政策

从国外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税收政策来看,严谨完善的税收体系是保障国家调控有效性的基础,只有税收体系完善,才能保证调控取得可行的成果,通过对于美国税收政策分析可以发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税收政策是十分重要的,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的问题,房地产中标准化的税收政策不能够满足每一个区域发展及消费者的需要,因而在实际的税收制定过程中,应当根据房地产的不同环节、不同区域、不同消费人群制定出不同的税收政策,让有刚需的消费者能够受到税收政策的庇护,让炒房者的投机倒把行为得到遏制,让每一个税收政策都能得到实际执行,加强房地产税收政策与其他相关法律之间协调性的构建,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房地产发展环境。

3.2通过房地产税收调控房产交易市场,打击投机行为

国家在对于房地产实行税收调控政策时,可以通过税收调节利益分配,是打击炒房行为的最有力的手段。房地产税收的征收无论是对于买房者还是卖房者的行为都是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的,在房屋买进的过程中,税收加剧了消费者的负担,对卖房行为起到了抑制作用;在卖房的过程中,税收使得卖家利润下降,这样就能够遏制部分炒房者通过买卖房屋获得暴利的行为。针对消费者拥有的房屋数量如首套房、二套房等制定不同的税收,加重二套房购买税率,针对其个人名下房屋买卖次数制定税收政策,消费者对于名下房屋的定时居住时间的长短也可以作为不同税收政策制定的依据,这样让投机者无利可图,炒房行为自然消失,有效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3.3整合税种,优化我国房地产税收结构

虽然当前我国对于房地产市场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税收政策,但是在税收政策的分布中大多处于开发、流转环节,现有的房地产税收是一种“轻保有、重流转”的结构形式。要想使得我国房地产税收结构优化就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如在开发环节降低税收,将现有的房地产存在的乱收费现象进行清理,将不合理收费项目进行取缔,加强对于开发环节的税后监管,对于房地产收费项目进行统一规定,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将部分收费项目纳入财政进行管理,优化征收流程,防止重复征收现象的发生。土地作为房产开发的基础,是地产商进行投机行为的重要条件,可以对持有空闲土地的开发商征收土地闲置税,对于闲置时间长的土地可以以面积作为收税依据,根据土地闲置年限长短实行增长式税率。

篇8

关键词:地方政府行为;“温州模式”;包头“强政府”模式;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123-03

引言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哲理名言出于两千五百年前老子的《道德经》。这对我们现在研究政府行为仍有非常重要的启发,问题在于我们该“为”什么,不该“为”什么。什么样的政府才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呢?区域经济发展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政策环境,劳动力素质,经济和社会结构,运行机制提出不同的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笔者在对“温州模式”和包头市“强政府”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努力探寻理论的支持并运用到实践的创新中去。

政府的行为过程并不是政府单方面行使权力,更重要的是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地方政府(本文中以市级政府为例)与社会各种力量互动的能力愈强,愈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政府行为是政府职能的具体运作,是国家行政机关在管理社会各种事务,充分履行职能时进行的活动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内容,它是比较抽象的、相对稳定的。而政府行为是比较具体的、多变的。研究政府职能,不能不了解政府体制,而政府体制问题的解决,最终又表现在政府职能的履行上――即政府行为。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给市场主体提供一个机会均等的经济活动环境,如果政府行为追求盈利,那么政府就有可能利用手中掌握的行政权力去不当干预经济,从而使经济活动政治化,政府行为将因此失去其公共性。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政府行为主要表现为宏观经济调控和公共产品政策行为。

政府行为的首要特征是其公共性。政府行为的第二个特征是非营利性。在现代社会中,如果营利与否不再构成政治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差异,那么,政治与经济、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界限也就不存在了。

一、温州市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经济发展

研究认为,温州经济快速发展是政府与企业、政府与老百姓,发展目标和利益诉求良性互动演进的过程及齐心合力推动的结果。一是政府施政技巧将上级政府的意志和地方实际有机结合;二是政府施政艺术,将党和政府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当地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敢为天下先的拼搏勇气相结合,积极响应“顺势而为”的施政。

(一)温州市经济政治发展历程(以改革开放后为例)

温州市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市场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温州地区在地理环境和区位方面没有天然优势,长期以来温州与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存在着较大的自然条件和交通障碍。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温州的产业集群支撑着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州市商品经济观念的形成不得不提到自南宋以来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功利主义哲学观,对温州市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建国以来,温州地方政府可以利用的政治、经济资源极为薄弱,既无政策优势,集体经济的发展又如此不足,使得人们很少有对政府和集体的期许,只有寻求一种制度外的力量来弥补,这种力量就是个体、私有经济。可见,温州模式在政府管理层面的必然选择只能是“强市场―弱政府”的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当然,在温州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行政权力中心”体制的国家显然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可以看做中央对地方权力控制削弱的一种反应。

(二)温州市地方政府行为模式

温州经济既是“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起导向作用的经济。温州之所以能够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市场化探索,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温州政府的有为和无为顺应了时代,有为―保护、支持、增进;无为―默许、纵容、认可;二是温州政府放大所有可以放大的政策空间,促进温州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从而扩大地方政府可分享的剩余额。

地方政府的“无为”显然是温州的经济改革能够“自下而上”的发育出一个近似纯粹的市场经济重要因素之一,当然,地方政府并不仅仅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严格地“无所作为”,还是通过默许、放任等一些颇有成效的施政艺术,最大限度地保护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温州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1.特色鲜明的群体规模经济

群体规模经济,即“区域性规模经济”也称“块状经济”,在国外叫“专业化产业区”。温州群体规模经济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相结合的、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专业生产加工群体,是地域相对集中和产业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市场经济。它最显著的优势是使中小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优势,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内生的增长机制。

2.“企业本位”的经济运行体制

温州改革开放最大的一条成就,就是创造了以“企业本位”的经济运行的体制。近几年,温州政府的“有为”是无为的“有为”。自2003年以来,温州经济增速出现了较快下落趋势。一方面,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资源紧约束的局面。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家族化发展必然出现的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技术含量低等发展瓶颈。这种状况要得以改变,必须有政府某种程度的干预。为此,温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以民引外、中外合壁”的招商引资战略,实施了更多更大的政府优惠政策。促进民营企业的转型与提升,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变量,制度变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谈到地方政府在温州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许多人认为,温州经济发展主要靠老百姓的自发努力,经济改革也主要表现为诱致性的自发创新,温州地方政府在改革中的典型行为是“无为而治”。

在政府主导型的改革过程中,为什么高层级的政府没有明确认同的改革领域,在温州却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改革绩效呢?我认为,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微观经济主体的自发创新能力;二是基层地方政府的偏好选择。

二、包头市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及其可能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政府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和水平,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引导能力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变量。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不同,地方政府作用的范围,力度和可能运用的手段就有明显差异。

(一)包头市经济政治发展历程(以改革开放后为例)

党的召开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改革开放事业的稳步推进,包头市成长为最大工业城市,形成了重化工业产业体系。在社会发展方面,包头市的城市建设与社会服务事业蒸蒸日上。包头市的支柱和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开始形成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占一半以上(见下表)。

由上表的九城市综合实力评价可以看出,随着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包头市的综合实力在省会呼和浩特市之上,这样会导致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在中国城市文化中存在一种“鸡头文化”,区域经济实力的变化往往导致城市经济“小马拉大车”和“大马拉小车”的现象。

的区域经济发展缓慢,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我们可以认为,地区发展差距极其扩大,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缓慢是由于中央政策倾斜和要素地域差异所致。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是中国工业发展区域差异的物质基础,内蒙古虽然大体形成了以呼和浩特、包头为中心的重化工地域格局的重轻结合的、松散的地域格局,但没有形成能带动地区经济腾飞的增长极。

(二)包头市地方政府行为模式

包头市地方政府正处于过渡期,特别是要避免旧制度瓦解过程中,新制度尚未确立所带来的“制度真空”,以及由此对区域社会可能造成的混乱、失序。从制度供给来看,并非一开始就设计一个完整的一揽子方案,而是通过试点、探索、总结经验,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结合、互动,逐步提高制度供给和制度供给质量。

(三)包头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包头模式属于经济起飞赶超型。在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著作《经济成长的过程》(1951)一书提到经济起飞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妨碍经济不断成长的传统阻力已经被克服;二是建立和发展一种或多种主导部门;三是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建立一个可以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的制度结构。

“强政府”的前提是包头属西部落后地区,必须实施赶超战略,必须把发展是硬道理放在第一位。“强政府”模式是包头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强政府”是经济发展要素中的首要的内生变量。“强政府”强在政策、法规与法律的配套;强在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与制度的有机结合;强在起飞赶超的意识、求真务实的理念与克服困难的决心的系统整合。

三、温州市和包头市的比较研究

(一)政策和体制的差异

“有条件的地方优先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国家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优先的好处和根本主要不是中央资源的投入和税收的优惠,而是采取发展的新办法即制度的创新先行的权力,而温州市正是抓到了市场化的优先权。在差异化的制度背景中,包头市这样的非优先发展地区需要依靠强政府的推动,敢于在地方自发地从事制度创新和市场化活动,与制度创新先行的温州市等地区进行竞争。

(二)资源环境差异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温州市地理环境和区位方面没有天然优势,由于温州市历史上一直传承的“重商”和发展手工业的传统,形成了高度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产品群、产业群和行业群。依靠市场化机制运作和社会化分工协作,市场竞争力非常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独占鳌头。

笔者认为,在包头市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利用先天的丰富的矿产资源的优势制造稀缺和低成本。包头市虽然地处西部,但从地理区位向西可以纳入到陇海―兰新沿线和黄河中游经济带,向东与环渤海经济区相接,可以加强区域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三)选择不同的政府行为模式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这在任何国家都不可否认。没有政府作用的经济发展是不存在的。只是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阶段,其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不同,同是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所产生的效果也各不相同,有起积极作用的,也有起阻滞作用的,同是起积极作用,也还有作用的程度差别。

结论

在谈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区域经济中政府行为模式的选择问题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经济增长理论》(1955)中就以指出:地区越落后,一个开拓性政府的作用越大;软弱政府不能推动该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顺利与市场接轨,稳定政府治理基础。通过发达地区和包头市的发展历程及其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原因,说明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在现阶段发展区域经济中应该选择强政府的模式。

由于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干预行为是广泛的。因此,本文认为在这一时期应采取“强政府”模式,以更好的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侯景新,蒲善新,肖金成.行政区划与区域管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任维德.地方政府能力与地区发展差距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137-147.

[3]希望.“温州模式”的历史命运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黄小晶.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汪德和,罗来武.地方政府与地区发展――论江西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6]张沛,肖军.西部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2008,(1): 114.

[7]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8][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Local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Regional Economies Develop

――“Wen Zhou City pattern government ” and“Strong turban government ”patterncomparison research

ZHANG Ji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academy, Huhehaote 010020,China)

篇9

【论文关键词】 期货市场;交易所;期货公司;套期保值;发现价格

【论文摘要】 期货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的产品工具,是表明市场经济发育阶段的重要标志。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期货市场的概念入手,对其发展历程、目前发展状况、前景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1 引言

期货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内容。国际期货市场自1848年在美国出现以来,经历了由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逐渐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主要期货交易所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等。

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对完善国内资本市场结构和促进资本市场的开放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为企业风险管理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1990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至今,我国期货市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在基本法律法规框架监管下、在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下、由四家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180多家期货公司组成的、由市场各主体参与的、能顺应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期货市场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扩大,我国期货市场将进入一个质变式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期货市场的情况和发展前景以及金融危机下的启示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2 期货市场的由来及发展历程

期货的英文为Futures,是由“未来”一词演化而来,其含义是:交易双方不必在买卖发生的初期就交收实货,而是共同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候交收实货,因此中国人就称其为“期货”。世界第一家商品远期合同交易所是1570年伦敦开设的皇家交易所。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198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种被称为“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协议,取代原先沿用的远期合同。使用这种标准化合约,允许合约转手买卖,并逐步完善了保证金制度,于是一种专门买卖标准化合约的期货市场形成了,期货成为投资者的一种投资理财工具。期货市场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勒说过:“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不能缺少期货市场的经济体系”.没有期货市场的市场经济,不是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的场所和工具。因此,一个健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离不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最早萌芽于欧洲,是买卖期货合约的市场。这种买卖是由转移价格波动风险的生产经营者和承受价格风险而获利的风险投资者参加的,在交易所内依法公平竞争而进行的,并且有保证金制度为保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期货市场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3 金融危机中期货市场角色分析

期货市场的不完善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不完善是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金融衍生品是风险对冲或转移的有效工具,但同时也具有高风险的特质。这次金融危机原因之一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他通过“蝴蝶效应”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共振,其影响还在扩散和深化中。这场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现代金融创新在促进风险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也扩大了金融风险,引起了全球性的危机。次贷危机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损失被发现得很晚,这是因为新的金融产品已经达到了相关机构风险评估的极限。一些评估机构对于新的、复杂的金融产品没有经验,它们不知道该怎么办。由于次贷危机的严重性不亚于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对这场危机进行反思,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现代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金融创新在促进风险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场效率方面卓有成效,但创新背后所隐藏的错综复杂的各种风险因素不容忽视。因此,在金融创新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如何有效地监管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严峻的课题。

4 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反思我国期货市场发展

4.1 加强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的核心是有效的风险管理,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一是市场制度的稳定性。二是市场交易的公正性。三是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四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上述四个条件的形成和确立,首先取决于对风险处理的能力。如果市场本身缺乏风险管理体系,显然谈不上市场的稳定性,市场不稳定,就难以正常有序的运作,市场公正性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更保障不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市场就会风险不断,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4.2 期货市场应实行法制化管理,用发展的思维统领监管工作

2003年以来,仅仅北京地区先后出台《期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指导意见》、《公司经营管理风险防范指导意见》等,充分兼顾了规范和发展两方面,深受北京地区期货业欢迎。

4.3 走稳健发展之路

我们看到,近年来,证监会积极推进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和稳步发展,进一步明确了监管部门的角色定位,更新监管理念和改进监管方式,加强了期货交易所的一线监管,强化了期货业协会的自律机制,为期货市场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次金融风暴下,我国期货市场之所以运行正常,是有许多期货市场发展和监管的经验值得全球借鉴,比如我国期货公司防火墙的设计更为坚固、我国对衍生品的推出更为谨慎、我国期货市场在对外开放问题上采取的逐步渐进策略。相信在中国证监会的热心服务和正确监管下,期货市场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2]周俊全.我国金融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商业》.2008年第5期

[3]代阳琼.新时期我国金融期货市场初期发展设想.《金卡工程》.2008年第5期

篇10

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值此全国第12个税收宣传月来临之际,很荣幸参加讲比赛,宣传倡导依法纳税、诚信纳税,主动纳税的新风尚,提高全民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形成一个严厉、规范、有序的纳税工作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富强聚财出力。我演讲的题目是《依法诚信纳税,构筑企业信用品牌》。

“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孔子就已经提出了“诚信”这一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市场经济对我们的职业道德要求。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昌。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企业走向市场的通行证。而诚信纳税则是衡量企业商业信誉的标尺,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它传播着企业良好的商业信誉,它预示着企业美好的发展前景,只有诚信纳税的企业才会赢得较高的商业信誉和更多的商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不但要依法纳税,而且更要提倡诚信纳税!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五堰商场股份有限公司是**市知名的老字号商业企业,五商的发展历程是**商业经济发展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72年,五堰商场的前身五堰商店——**市第一家国营商店诞生了,她历经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风雨洗礼,伴随着车城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了。30年来,五商始终坚持服务车城、服务**经济,全心全意为车城人民提供满足的精神和物质产品,一九九六年,五商在全市首推亲情式服务,确立了“五堰商场真诚服务”、“让顾客满足是我们永恒的服务宗旨”的企业信条。30年来,我们时刻把诚信经营、诚信纳税作为企业生存的前提条件,立足于自身的长远发展,明理诚信,树立了良好的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五商公司在**市首批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治理体系认证,“以人为本、诚信兴商、顾客至上、服务兴企”成为企业至高无上的质量方针,优化内部治理提升服务质量,树立企业良好信用形象。五商公司凭借自己30多年来在车城消费者心目中铸就的金字招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依法经营、创新思维、开拓进取,在增加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依法诚信纳税。

20**年,五商公司被湖北省国税局授予“湖北省百佳纳税人”荣誉称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党和政府以及广大消费者给予五商很高的荣誉,五商集团先后被授予“国家级诚信单位”、“全国商业信誉企业”、“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消费者满足商场”、“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五商公司还被国税局授予“20**年度纳税先进企业”、“诚信纳税单位”,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我们在市各级领导和国税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在以总经理韦建中为首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始终坚持诚信经营,外塑形象、内抓治理、与时俱进的结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市场呼唤诚信、企业呼唤诚信、人民呼唤诚信!五商公司将以更加真诚的态度、更加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实现其诚信经营、诚信兴商、诚信依法纳税!依法诚信纳税社会风尚的形成有赖于千千万万纳税人的积极参与,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坚持诚信为本,操守持重,通过诚信守法的自觉行动,促进和推动诚信纳税社会风气的形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朋友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诚信构筑企业的信用品牌,树立企业的信用形象!朋友们,当您走在宽广的人民路上,当您悠闲地徜徉在微风轻拂的沿河公园中,当您站在高处欣赏着漂亮如画的**夜景时,您可曾想过,这便是企业和个人依法诚信纳税的杰作吗?

朋友们,您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吗?您希望全社会形成一个依法诚信纳税光荣的氛围吗?您希望社会稳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吗?那么请和我们一起,依法诚信纳税吧!

篇11

大家好,值此全国第12个税收宣传月来临之际,很荣幸参加 讲比赛,宣传倡导依法纳税、诚信纳税,主动纳税的新风尚,提高全民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形成一个严肃、规范、有序的纳税工作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富强聚财出力。我演讲的题目是《依法诚信纳税,构筑企业信用品牌》。

“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孔子就已经提出了“诚信”这一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市场经济对我们的职业道德要求。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昌。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企业走向市场的通行证。而诚信纳税则是衡量企业商业信誉的标尺,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它传播着企业良好的商业信誉,它预示着企业美好的发展前景,只有诚信纳税的企业才会赢得较高的商业信誉和更多的商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不但要依法纳税,而且更要提倡诚信纳税!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五堰商场股份有限公司是十堰市知名的老字号商业企业,五商的发展历程是十堰商业经济发展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72年,五堰商场的前身五堰商店——十堰市第一家国营商店诞生了,她历经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风雨洗礼,伴随着车城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了。

30年来,五商始终坚持服务车城、服务十堰经济,全心全意为车城人民提供满意的精神和物质产品,一九九六年,五商在全市首推亲情式服务,确立了“五堰商场真诚服务”、“让顾客满意是我们永恒的服务宗旨”的企业信条。

30年来,我们时刻把诚信经营、诚信纳税作为企业生存的前提条件,立足于自身的长远发展,明理诚信,树立了良好的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

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五商公司在十堰市首批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人为本、诚信兴商、顾客至上、服务兴企”成为企业至高无上的质量方针,优化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树立企业良好信用形象。

五商公司凭借自己30多年来在车城消费者心目中铸就的金字招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依法经营、创新思维、开拓进取,在增加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依法诚信纳税。20xx年,五商公司被湖北省国税局授予“湖北省百佳纳税人”荣誉称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党和政府以及广大消费者给予五商很高的荣誉,五商集团先后被授予“国家级诚信单位”、“全国商业信誉企业”、“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消费者满意商场”、“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五商公司还被国税局授予“20xx年度纳税先进企业”、“诚信纳税单位”,为十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我们在市各级领导和国税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在以总经理韦建中为首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始终坚持诚信经营,外塑形象、内抓管理、与时俱进的结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市场呼唤诚信、企业呼唤诚信、人民呼唤诚信!五商公司将以更加真诚的态度、更加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实现其诚信经营、诚信兴商、诚信依法纳税!

依法诚信纳税社会风尚的形成有赖于千千万万纳税人的积极参与,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坚持诚信为本,操守持重,通过诚信守法的自觉行动,促进和推动诚信纳税社会风气的形成,为十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朋友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诚信构筑企业的信用品牌,树立企业的信用形象!

篇12

关键词:发展历程;地位;民商法;古代

1 民商法在中国古代法中的地位

民商法在古代主要调整财产及人身关系,通过深层关系阐述与不断追求,逐渐完善。在历史长河的不断发展中,民商法经历了漫长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民商法一般由交往和习俗中发展演变,演变与发展不断渗透,重复生产分配交换过程,然后通过法律的手段,民商法用无声力量渗透改变,不容易察觉,使人服从生产交换条件。

民商法在古代附属于刑法,有研究者甚至认为在古代民商法只是法律上的存在,其实并不存在民商法。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在明朝和清朝时期,民商法才从刑法中独立出来。分析民商法在中国古代法中的地位,有利于提高民商法的使用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民商法发展历程

v观历史,民商法最初附属于刑法,存活于保守的封建法律体系中,没有独立的民商法典。随着文明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民商法经历了由少到多,从简及繁,分散到几种,民刑不分到民刑独立,不断完善的过程。民商法发展历程包括民商法萌芽、民商法的初步发展、民商法的加速前进及民商法的稳步发展。民商法萌芽出现在先秦时期,由于商品交换与市场流通,私有财产开始产生,促使民商法出现。民商法初步发展主要体现在汉唐时期,汉朝《汉律》有很多体现民法的地方,比如置后律、傅律、户律,在唐朝,户籍和婚姻构成户婚律。民商法的加速前进主要体现在宋元时期,宋朝法律在唐朝基础上更进一步,特别是民法上增加很多条款,元朝儒学在统治阶级形成了大团体,逐渐渗透到民法中,发展到元朝中后期,民法形成了主流。民商法的稳步发展主要体现在明清时期,明初出现大量经济纠纷案如质量监控、工商等,民商法介入调整民事权利义务。

2.1 民商法萌芽

以前奴隶制社会的法律主要重视刑法,但是封建社会出现很多非刑事关系,这就需要非刑事法律来进行调节。

先秦时期的民商法一般都刻在铜器上面,所以现代叫先秦时期的民商法为金文民商法。民商法萌芽出现在先秦时期,由于商品交换与市场流通,私有财产开始产生,促使民商法出现。西周的宗法制度中的父系社会、嫡长子继承,相当于当时的婚姻法、继承法。根据宗法制度,周天子有权仲裁商事纠纷、有权赐予民众土地。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实施了变法。比如魏国,在众诸侯国的基础上,结合本诸侯国实际情况,实施变法,由魏相李悝制定了《法经》,这是封建社会第一部完备成本法典。法律包括刑法、广义民法、公共财产、政权稳定法律等。刑法包括篇章为具法、囚法、捕法、盗法、杂法、贼法。广义的民法主要为个人人身安全及财产的法律。

先秦时期有名的变法还有商鞅变法,在统治者及当朝改革的需求下,以《法经》为基础,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法律。地主阶级通过实践,经验积累,发现有法必行、法的普遍使用、法的公平已经不能满足大众需求,需要重点实施。商鞅根据统治者及当朝改革的需要,调整社会关系,进行变法,对法律进行诸多补充完善。

商鞅确定秦国法律形式和名称为规范性文件秦律,民商法在秦律中有很多地方体现。秦国统治者重视科学管理、生产技术和平等交易。比如《田律》 规定劳动时节,具体体现在规定只可夏天捉幼鸟,砍树要在二月以外的月份。《法律答问》规定负债百姓不可强抢人质,否则要进行惩罚。商法统一度量衡等。

2.2 民商法的初步发展

民商法初步发展主要体现在汉唐时期。汉朝《汉律》有很多体现民法的地方,比如置后律、傅律、户律。傅律主要规定服役权利与义务。户律包括户籍、赡养、田宅等规定。汉朝后,诸侯割据、分崩离析,后来出现统一的隋朝。隋文帝命大臣编写具有500条法的《开皇律》,《开皇律》在《北齐律》基础上简化而来。随后李渊建立唐朝,总结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认为人心很重要。《唐律疏议》规定国家治理基本方法为礼仪教化。

在唐朝,户籍和婚姻构成户婚律。户籍制度相当严格,发现谎报年龄、家庭人口登记不全、未在户籍中反映人口增加等都会严厉惩罚。均田制度也是严格执行,土地按人口分,不允许超规土地、侵占土地,土地到时间进行回收,平常土地管理者对土地进行监督,征收租金、监督种地等。

2.3 民商法的加速前进

民商法的加速前进主要体现在宋元时期。法律的制定调整促进了宋朝经济发展、文明进步。我国第一部刑事法典《宋刑统》,以刑律为主,按新体隶律目,汇编各种性质法律。宋朝法律在唐朝基础上更进一步,特别是民法上增加很多条款。宋朝鼓励自由贸易,不约束时间区域,建立墟、镇、城多级市场。在现存商业法律中,绝大部分为民事案件,说明宋朝商业立法形成并逐步完善,处于完备发展状况。

元朝统一了众多民族,各民族风俗习惯不一,案件处理在各民族不一样,元朝没有设立刑律为主的法律。儒学在统治阶级形成了大团体,逐渐渗透到民法中,发展到元朝中后期,民法形成了主流。

2.4 民商法的稳步发展

民商法的稳步发展主要体现在明清时期。在《唐律》的基础上,洪武年间制定完善《大明律》,民商法范围及地位扩大发展。在明朝时期,民法与刑法改变前朝立法特点,开始独立,商事法律具有调整民众权利义务的作用,占《大明律》三成条文。随着明朝社会地位及经济发展,民商法范围及地位扩大发展。有史料称,明初出现大量经济纠纷案如质量监控、工商等,民商法介入调整民事权利义务。

清朝后期的主要法律形式为遍历。清朝早期很多民商法限制了工商业发展,打击对外贸易,束缚民间资本发展。

从民商法萌芽到结束,经历千年之久。随着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不断出现礼法未涉及领域,民商法的规则将不断完善丰富。

3 民商法的未来发展

将来民商法与社会经济发展仍然不可分离,标志社会进步,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民法规定市场普遍实用性及统一规则,是市场经济基本法。民法规定民事行为、组织、法人民事责任,是经济规则。民法规定侵权行为,保障合法范围与权益。

民事法强调透明化,公开社会准则、公开法律规范,要遵循市场制度,体现依法办事,是一种经济理念。

1980年,我国基本形成商事法律体系。未来信息化、科技革命、全球化、一体化经济将促进民商法发展。融资更方便安全、生产流通更加无缝隙快速、竞争更加激烈、市场更加活跃,会对票据法、海关法、证券法提出更新的要求,未来民商法将更加细,更加完善,更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4 结语

纵观历史,民商法最初附属于刑法,存活于保守的封建法律体系中,没有独立的民商法典。随着文明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民商法经历了由少到多,从简及繁,分散到几种,民刑不分到民刑独立,不断完善的过程。近代,民商法开始独立,未来将更好的适应实惠经济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段星宇.溯源中国古代民商法的发展历程[J].法制与社会,2017,(05):10-11.

篇13

[关键词] 经济发展民营经济界定界定的必要性

民营经济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为其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广泛的使用,陌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对它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没有一个合理的身份,更没有对民营经济的一个全面统计。理论界对民营经济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观点各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第一,认为民营经济就是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是从经营者的角度讲的,非公有制经济是从所有制角度讲的,民营和非公有制有很大交叉,但二者不同。非公有制经济中应包括外商投资部分,而民营经济中不应包括这部分,民营经济中包括国有民营的经济成分,但非公有制经济中不包括。第二,认为民营经济是除国有、集体以外的其他所有经济成分。在这种理解中,集体经济过去可以归属到公有制经济中,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更多集体经济已经由过去的集体所有通过承包、租赁、转让等形式民营化了,而且集体经济民营化是其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将集体经济列为民营更符合经济的发展趋势。第三,认为民营经济就是个体、私营经济。其实民营经济最初提出时就是指个体、私营经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不断进行,民营经济的范围开始扩大,这种狭窄的理解越来越不符合现实。

虽然民营经济最初是为了避免“公有”和“私有”的争论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它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为了达到特定目的才提出的特殊概念,但它并未随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结束而消失,反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不断壮大、成熟,并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新气象,这充分证明了民营经济旺盛的生命力及其顺应经济改革、发展的历史潮流的特点。为完成一定的历史使命,民营经济概念一开始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成分,但在当时这种模糊是具有特定意义的。随着姓“资”姓“社”争论成为历史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再让这种模糊延续,应该是澄清民营经济的含义、给予民营经济一个明确的概念的时候了。结合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及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认为民营经济应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它应是国民经济中除国有(包括国有控股)国营和外商投资以外的所有经济成分的组合,包括城乡集体经济(包括乡镇经济)、股份制经济、联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等。根据港澳台地区的社会性质和经济运行方式,将港澳台投资经济列为民营经济的范围应该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我认为我们所指的民营应是“我国民间经营”,外商投资的性质虽与港澳台投资的性质几乎相同,但它不应包含在民营经济的范畴中。因此随着国有经济成分的不断减少,多种经济形式的不断涌现,民营经济的范畴也应从传统意义上的个体、私营经济扩展到了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以外的全部经济成分。从国家对民营经济(准确地说应是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变化来看,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给民营经济一个明确的界定就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首先,民营经济是目前国民经济中发展势头最为强劲,速度最快,也是发展前景最广阔的一部分。民营经济从改革开放之处,随着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变化(从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蓬勃发展,势不可挡。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一部分。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就业和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事实表明,哪个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哪个地区市场就完善,哪个地区整体经济水平就高,哪个地区的居民生活就越富裕。据有关资料表明1998年,我国新增就业人口为2.15亿人,其中有70%都是被非公有制经济吸纳。2004年广东、浙江等省份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到70%。据估计推算:2004年广泛意义上的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到GDP的66%左右,民营经济的产出增长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总之,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并对今后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增强整体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活力。

其次,民营经济是我国未来市场发展的主体。这一点已经被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经济的主角非民营经济莫属。这是由民营经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民营经济具有天然的市场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充分的市场竞争性、充分的追求赢利性、充分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性。民营经济是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它与市场经济相互依存,共同促进。民营经济促进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为民营经济提供有效的运行和发展环境。只有民营经济才能与市场充分地融合,以市场为导向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民营经济最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市场经济就应有民营经济,没有民营经济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必然的。

最后,民营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具体说应是当前及今后矛盾突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落脚点。民营经济的发展和调整会有效地促进整体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当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成为今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着重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强劲、最具活力的一部分,而且是未来市场发展的主体。随着越来越多的领域不断向民营经济敞开大门,国民经济的发展受民营经济的作用就越来越大。民营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益、民营经济的结构就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国民经济的格局和产业结构就越来越取决于发展速度最快、渗透力最强、最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那一部分,这部分无疑就是民营经济。另外,从部分民营经济的产业分布结构来看,民营经济也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带动源。以私营经济为例: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张厚义论文《私营企业主阶层成长的新阶段》

篇14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关联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这两者的之间的改革、发展、进步、波动均息息相关、互相影响。只有准确了解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特殊关系,正确认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相作用,真正理解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结合共荣,学会利用两者之间的规律避免金融问题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保证实体经济的安全发展、进步。本文将通过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分析论证,浅析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法门。

一、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对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国外主流经济学者们还远没有形成共识, 但相关研究和争论是以中立态度进行的。 而在国内, 近些年部分学者采用了一个富有感彩的词―――“虚拟经济”来分析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在我国没有得到正确理解的另一个独特表现。

(一)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的基础

在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是体现两者关系的关键。实体经济是构建金融体系的先决条件与基础内容,金融体系的提出与完善离不开实体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金融体系的相关理论落脚点是实体经济,可以说,金融体系的存在依托于实体经济,没有实体经济的存在,就不能谈及金融体系的存在。

同时,在金融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实体经济所提供的物质、经济基础也是帮助金融体系完善结构、自我发展的基础。在金融体系发展历程中,实体经济决定了其中大量资本的留存与否,决定了投资市场的运作基础,防止资源配置产生混乱,保证市场平衡,维护市场秩序。

(二)金融体系推动实体经济

为了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利用金融体系中的部分支付中介,长期积累有效资本之后,实体经济借助金融体系不断拓宽自身的经济范围,降低金融风险,降低大生产量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保证实体经济完整生产、稳定增长。

除此之外,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需要金融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纽带在这一经济过程中起到驱动作用,推动实体经济资本增长,支撑资金需求,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拓展领域等需求。

(三)不和谐现象时有发生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并驾齐驱协同发展,就业压力大大降低,资本市场越发活跃,为社会创收大量财富,提升了实体经济的盈余资本。然而,就目前行业现状分析,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仍存在有不和谐现象,如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过分苛刻、中小微企业贷款困难(如额度小、利率高、失败率高等)、金融体系渎职等。这一系列的现象级问题导致企业运营风险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发展方向

(一)实体经济推动金融体系

综合分析当前经济现状,实体经济应积极反思自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认清自身在经济发展大潮中的位置,积极转型,将当前的交易模式逐步转变为未来的自身发展趋势方向,针对自身的市场定位与未来发展,精准判断交易需求,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自身发展方向的定位工作。实体经济的发展历程也是金融体系的完善过程,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必须紧密联合、相辅相成,将原始资本大量投入金融体系,扩大我国金融体系规模,助力实体经济进入经济市场,深入挖掘资本需求链,将资本经济的实际需求作为金融体系发展改革的引导方向。

因此,只有积极摆正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在根本上进行实体经济改革,努力让实体经济融入金融体系,深化两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二)鼓励金融体系自由发展

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影响,深化金融经济自由发展后,利率的升高会影响储蓄利率的随之上升,进入储蓄之中的资本将会翻倍增加,储蓄规模也将随之大幅度提升。金融模式的自由化可以起到改变融资途径的作用,简化储蓄、融资手续,降低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影响力与干预可能,发挥市场的健康调节机制有效作用,降低对政府机构的依赖,更加公平合理的配置市场资本,提高金融领域的监督管理,完善金融市场结构平衡性,提升金融市场服务效率,稳定实体经济发展。在改革资本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各个金融机构,完善现有的资本市场,避免经济企业信息出现不正当的传播,资本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金融信用机构,为金融体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支撑,为其提供必备的融资渠道,实现两者的和谐共生。

三、结束语

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密不可分,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基石,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助力,两者之间互相推动、相辅相成,避免金融危机、市场波动等危险状况的出现,稳定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正确认识两者关系,主动协调两者关系,让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共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萍.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及其测度指标设置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2(06).

[2]范柏乃,张维维,贺建军.我国经济发展测度指标的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