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范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如何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地区和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如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和形式途径等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平衡,受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制约,多数中学还没有开展这项教育工作。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保证学生正常生活和发展。针对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学生正值身心发展变化的时期。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之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学生正常生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冲突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对新事物敏感,接受能力强。他们喜欢怀疑与争辩,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喜欢探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他们不轻信教师、家长或者书本上的权威意见,而是要独立、批判地对待一切。正因为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所以他们常常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宣泄情感。他们大多时候为了吸引教师、家长、同学的注意而上课捣乱,顶撞父母,谩骂同学,更有学生对自己的同学使用暴力手段。

3.是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二、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情感问题。进入青春期后,同学们的心理和生理发生较大变化,引起情感波动。异性间好感难以自控,以至走向“单相思”“早恋”等误区,影响学生生活、学习,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性知识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因青春期性冲动而表现的“自动恋”现象。

2.学习问题。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厌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有的同学胆小怯懦而与同学疏远。

三、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机会或场所。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在这一点上和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人交往。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3.用集体力量矫正个别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温情的班级氛围,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通过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关怀,帮助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克服心理障碍。

4.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综合实践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

5.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家长、学校、集体、社会等各方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创设学生自我调节情境、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发动家长等都是可行的且效果显著的方式。

参考文献:

篇2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从广义的角度讲,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教育(或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从狭义的角度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2、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

3、了解简单的心里调节方法

4、认识心里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

5、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常识。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如今中学生面临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现象

1、时代的压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社会亦越来越进步。可是,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却产生了: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剧烈竞争、生态环境的破坏、拥挤的交通等紧张的社会环境现象。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巨大的心理压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人们已经走进心理负荷超高的时代。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新的思想、新变化已经冲击到如今的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他们在面对事情时,感到迷惑、无所适从,极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有的学生因看到社会上一些人转行经商,对学校生活产生了厌倦,学习没有积极性,只会感到压抑、痛苦;家长为了生计都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使得孩子产生冷漠、孤独的心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中学生必须面对很多的挑战,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

2、升学的压力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极为看重孩子的升学,因为升学率的高低被学校判定为其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同时,家长都把心血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考上重点中学,随着考上名牌大学。就是因为学校和家长的过度重视,造成了不少悲剧事件。学生在学校要受竞争压力的折磨,回到家还要面对父母充满殷切的希望的眼神,心理亦备受压力折磨。很少有老师和家长去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只是关心学生是否能上重点中学、是否考上名牌大学,考上的得到了周围人的赞扬和羡慕,而失败者则遭到人们的冷落、嘲讽。这种强烈的升学压力已压得中学生喘不过气来。

3、家庭的压力

许多孩子面临着许多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今社会离婚率逐渐升高,许多孩子来自单亲家庭,缺乏完整的关爱,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许多中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心中意识特别强烈,在家中备受溺爱,这些易于产生自负、意志脆弱、任性、依赖等不健康心理;许多家长认为对孩子的关爱,就是给孩子吃最好、穿最好、上最好的中学,把大多精力花在为了生计奔波上面去了,忽略了对孩子心理上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许多孩子产生了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研究表明,12、13岁—18、19岁是人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其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生长发育的加速,使得这一阶段的发展冲突多、起伏大、矛盾重重,而且心理脆弱、情绪偏激、性格不稳定。很多心理障碍在这一时期萌芽,甚至波及到他们成年以后的生活,许多成年人的心理疾病往往都可在青春期找到萌芽的根源。过去人们认为心理素质的发展与身体素质的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不需要对这一过程专门施加有意识的影响。但心理科学的发展和世界性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展,证明对人的心理素质发展这一过程施加专门的教育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促进青少年一代全面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大举措。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有利于帮助中学生们摆脱心理困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中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来自全国各地学校的各种调查显示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相当高。这些陷入心理困境的中学生迫切需要心理治疗和帮助。得不到及时的释放,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可能成为其犯法犯罪、自杀等不良现象的动机。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学校应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防御能力、承受能力。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积极诊治、加以疏导,及时帮助学生们消除心理隐患、摆脱困境,重新以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

(二)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素质教育和我国的教育目的,都要求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下一个世纪我国将逐步走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这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中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心理素质是他们成为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着眼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切实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三)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篇3

一、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青少年情绪具有易动性 ,意志情态上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因此,除了对他们进行科学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外,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结合经济发展和素质教育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对他们进行分阶段的认知卫生的辅导以及情绪、个性、学习、人际交往的辅导,使他们树立理想、信念和信心,勇于面对挫折,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可以说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差异,在初中更注重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如果学生仍然沿用小学的那一套学习方法,很可能会因方法不当而导致成绩下降,陷入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恶性循环之中,他们感到非常困惑。

下课后,学生都喜欢到办公室来找我聊天。我发现他们都很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也非常努力去学习,认真完成作业,但是都没有取到很好的效果,原因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都是漫无目的地学习。初中的课程比小学多很多,如果学生还按照以前的方法去学习,当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讲一些可以参考的学习方法,或者让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便其他学生借鉴。然后每个学生再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就不会感到迷茫。

二、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

青少年的适应有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和自我适应三种。环境适应包括生活环境适应和学习环境适应,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青少年的升学问题;人际适应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手足关系和亲戚关系的适应问题;自我适应包括对自己发育的适应和心理发展的适应。

可以说,小学到初中是一个坎,这个坎的产生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是心理上的不适应;二是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小学生活和初中生活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可以从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来帮助学生,使他们顺利地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过渡。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上课的注意力很不集中,经常开小差,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我了解到他的这些情况后,在开始讲课时就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叫他来回答。他回答不出来时,我并没有批评他;他能答对一点点,我就及时表扬他。经过这样一段时间后,他的注意力渐渐集中了,上课也精神多了。可见,教师应多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重新树立信心,从而发掘学习的潜能。

三、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篇4

摘要: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生; 心理健康 ;重要性

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

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一)认知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有些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恰恰相反,研究表明,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请到运动场上来,忘却烦恼。

(三)意志

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契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

(四)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既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又要以身作则,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统一人格。其中,教学生做人是第一重要的。

那么如何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二、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

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三、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

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

教学实践中,课堂教法要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一、理论学习法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二、激励表扬法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交流法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四、诱导法

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五、感染法

篇5

一、目前中等师范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渴望被认同

中等师范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渴望被认同的时期,他们往往想法奇特,敢想敢做,乐于实践,渴望在班级众多学生中去展示自己的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但这种渴望被认同的想法一旦受到挫折或打击,他们通常表现为情绪持续低落,产生才能被埋没的心理,而且无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2.自卑与自负心理矛盾

就读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或自负心理。家境较好的学生进入学校后,自身的优越感通常使他们心理相对乐观,盲目自信极易产生自负心理,常常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比较拮据,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无法真正融入学生群体。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3.叛逆心理

中等师范学生向往自由,不喜欢老师对其严加管束,而且教学中不对等的师生关系也往往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学生希望学校为其提供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对于学校而言,自由和纪律本就是矛盾体,再宽松的环境也应有纪律对学生进行约束,所以师生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中等师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等师范学生心理发展尚不完全成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步入校园时很多学生都存在自卑心理、表现不自信、懒惰情绪严重等问题,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加强中等师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调整学生的心态,增强其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只有身心都健康的学生才能对生活充满热爱具备正常的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发扬,我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以人的整体塑造为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还应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加强中等师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顺应时展要和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开展中等师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采取激励性教育方式,鼓励中职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

在对中职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积极地采用激励性的教育方式来应对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进取心的现象。一方面,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多使用一些鼓励性语言,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切身体验到被欣赏的感受,从而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另一方面,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收获成功、增强自信的活动平台,使学生在此类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优势,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从内心认可自己。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家校携手确保心理教育质量

父母是学生最大的影响者,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积极调动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因素,积极地组织相关活动,如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做到与家长勤沟通,及时将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反映给家长。无论是学生犯的错误还是取得的进步都应如实地告诉家长,使家长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工作,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家长提供的学生信息合理调整教育方式。

3.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特色文化,具有积极的宣传学习意义。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普遍性、丰富性、发展性,在学生团体中开展健康有益的心理教育活动,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小结